毗尼关要卷第十三

○第六十二饮虫水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结亦同大乘同制此是性罪

律摄云由害众生命故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取杂虫水饮用居士讥嫌比丘白佛诃责结戒诸比丘不知有虫无虫后乃知有虫或有作波逸提忏或有畏慎者佛言不知不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知水有虫饮用波逸提

释义 虫者(僧祇云非鱼鳖等谓小小倒孑诸虫乃至极细微形眼所见者 萨婆多云虫水者若眼所见若漉囊所得一时舍利弗以净天眼见空中虫如水边沙如器中粟无边无量已断食经二三日佛勅令食凡制有虫水齐肉眼所见漉囊所得耳不制天眼见也)饮用者(前制浇泥草等此制一切不得用用有二种内用谓身所须饮者入口至腹此局内用外用者谓浇灌浣衣等 用字乃通于内外饮字唯局于内随何所用皆名曰用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有虫水二有虫想三饮用

定罪 此中犯者知是杂虫水饮用波逸提

若杂浆苦酒清酪浆渍麦汁饮用波逸提

有虫水有虫想波逸提

有虫水疑突吉罗

无虫有虫想突吉罗

无虫疑突吉罗

僧祇云比丘受具要当畜漉水囊应法澡灌行时应持漉水囊看水时不应天眼看亦不得使暗眼人看下至能见掌中细文者得使看水看水时不得厌课当志心看不得太速不得太久当如大象一回顷若载竹车一回顷无虫应用若有虫者应漉用若水中虫极微细者不得就用洗手面及大小行

若檀越家请比丘食应问汝漉水未若言未漉应看前人是可信者应教漉水若不可信者不得语令漉莫伤杀虫比丘应自漉用问从何处取水随来处还送虫水泻中若先取水处远者若有池水七日内不消尽者得以虫水著中若无池水者当著器中盛水持来养之若天大雨有暴水以虫水泻中作是言汝入大海去

律摄云有五种眼不应观水一患疮眼二睛医眼三狂乱眼四老病眼五天眼不观不漉咸不合用若苾刍无滤水罗不应往余邨余寺所到之处知无阙乏不持去无犯

若顺河流一度观水无有虫者齐一拘卢舍随意饮用(五里是也)然须中间无別河入若不流水及逆流水一度观时齐一寻内得用(或云八尺或云六尺)若知彼人是持戒者存护生命纵不观察得彼水时饮用无犯凡一观水始从日出迄至明相未出已来咸随受用

萨婆多云凡用水法应取上好细㲲纵广一肘作漉水囊令比丘持戒多闻深信罪福安详审悉肉眼清净者令其知水法漉水置一器中足一日用明日更看若有虫者应更好漉以净器盛水向日谛视若故有虫应作二重故有虫者应三重作若故有虫不应此处住应急移去若用有虫木随尔所虫死一一波逸提

根本云以绢系君持口细绳系项沉放水中擡口出半待满引出仍须察虫但是绰口瓶瓨无问大小以绢缦口随时取水极是省事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先不知有虫无虫想若有粗虫触水使去若漉水饮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僧祇云波罗脂国有二比丘共伴来诣舍卫问讯世尊中路渴乏无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饮一比丘看水见虫不饮饮水比丘问言汝何不饮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饮虫水彼复劝言长老但饮勿令渴死不得见佛答言我宁丧身不毁佛戒遂便渴死饮水比丘渐到佛所佛问汝从何来又问汝有伴不彼即具以上事答佛言痴人汝不见我谓得见我彼死比丘已先见我(十诵云彼持戒者不饮水便死即生三十三天得天身具足先到佛所礼足闻法得法眼净故曰先见我也)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摄诸根虽共我一处彼离我远彼虽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在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见我(放逸之人虽生圣世不异末法不放逸者虽生末世不异正法佛身真常本无出世及与灭度愿有智之士莫起像法法灭尽想而自委弃誓当精进不懈敛摄诸根严净毗尼勿轻小罪常如面奉慈颜亲承妙旨当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也)缁门警训云漉囊乃行慈之具济物之缘大行由是而生至道因兹而克

○第六十三故恼他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戏弄事掉举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十七群往语六群长老云何入初禅乃至第四禅(若自尸罗皎洁志在禅门专修五法则色界清净四大自现身中缘是次第获得根本四禅种种胜妙支林功德尔乃因超欲网果居色界从初禅至四禅通名禅者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葢等一切诸恶故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又翻为定今不具释言根本者以无量心背舍胜处一切处神通变化及无漏观慧等种种诸禅三昧从四禅中出故称根本初禅五支一觉支二观支三喜支四乐支五一心支二禅四支一内净支二喜支三乐支四一心支三禅五支一舍支二念支三慧支四乐支五一心支四禅四支一不苦不乐支二舍支三念清净支四一心支)云何入空无相无愿云何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耶

起缘人

六群报言如汝等所说者则犯波罗夷法非比丘十七群往问上座若有作如是问云何入初禅乃至阿罗汉为犯何罪上座报言无犯十七群言我向如是问六群彼言我等自称得上人法犯波罗夷非比丘即知为作疑恼诸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时众多比丘集在一处共论法律有一比丘退去心疑作是言彼诸比丘与我作疑恼诸比丘白佛佛言不故作者无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故恼他比丘令须臾间不乐波逸提

释义 疑恼者若为生若为年岁若为受戒若为羯磨若为犯若为法也

为生时疑者问言汝生来几时耶报言我生来尔所时语言汝不尔所时生汝如余人生是谓生时疑

云何年岁时疑问言汝几岁报言我尔所岁语言汝非尔所岁如余受戒者汝未尔所岁是谓年岁生疑

云何受戒生疑问言汝受戒既年不满二十又界内別众是谓受戒生疑

云何羯磨生疑问言汝受戒时白不成羯磨不成非法別众是谓羯磨生疑

云何于犯生疑语言汝犯波罗夷乃至恶说是谓于犯生疑

云何于法生疑汝等所谓法者则犯波罗夷非比丘是谓于法生疑

令须臾间不乐者(三十须臾为一昼夜非谓多时令他疑恼乃至令须臾间不乐亦成犯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有心故恼二其事虗偽三言说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故恼他比丘以生时乃至法时说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罗

五分云令余四众疑悔突吉罗

尼令二众疑悔波逸提

令余三众疑悔突吉罗

萨婆多云更以余事欲令疑悔突吉罗所谓语比丘言汝多眠多食多语等是人非比丘非沙门非释子若以此六事令余人疑悔者突吉罗

若以此六事遣使教人突吉罗

僧祇云若有人来欲受具足若不满者语言且住待满二十若彼便于余处受具足来者不得语令疑悔

若比丘临受具足时若羯磨不成就应弹指语长老汝羯磨不成就若临时不语者后不得语令疑悔

若瞎眼瘘脊脚跛身体不成就来受具足者应语言但尔住彼若于余处受具足来者不应语令疑悔(此谓身根不具也但尔住者但得沙弥戒而已)若病人来欲受具足应语言但尔住若彼便于余处受具足来者不得语令疑悔(病者即白𤻊乾痟等病)语者皆得越毗尼罪

若俗人越毗尼心悔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其事实尔彼非尔许时生实无尔许岁实年不满二十界内別众羯磨不成就非法別众实犯波罗夷乃至恶说若彼为性粗疎不知言语便言如汝所说自称上人法犯波罗夷或戏笑语疾疾语独语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六十四覆他麤罪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少分不共尼覆波罗夷得波罗夷尼覆僧残得波逸提大乘同制

梵网经云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等

问设举他罪不犯说四众过耶答佛制不得向外人说不制僧中如法举过也傥姑息纵容养成巨慝令彼罪恶日深有玷法门慈悲之士岂甘坐视也哉此是性罪

律摄云由旧伴属事覆藏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䟦难陀数数犯罪向一亲厚比丘说汝勿语人后二人共鬬彼比丘向余比丘说䟦难陀犯如是如是罪我先忍不说今不忍故说诸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彼比丘不知粗罪不粗罪后乃知粗罪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疑者佛言不知不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知他比丘犯粗罪覆藏者波逸提

释义 他比丘者(律摄云若持戒若破戒有苾刍相皆曰苾刍也)粗恶罪者四波罗夷十三僧残是(律摄云初二部及此方便 根本云何故此二名为粗恶自体及因皆粗弊可恶故言粗恶方便者 母经云如人欲作四波罪夷事身所作及口所说无惭愧因此二处必成波罗夷事是名粗恶又复一处浊重僧残边成僧残方便是也是二偷兰名浊重何者非浊重波逸提提舍尼自性偷兰突吉罗如是等亦是不善身口所作但非大事方便以是义故非粗恶浊重也)覆藏者(覆心覆夜成犯)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是粗恶罪二知而覆藏已经明相

定罪 此中犯者知他比丘犯粗罪小食知食后说突吉罗

食后知至初夜说突吉罗

初夜知至中夜说突吉罗

中夜知至后夜欲说而未说明相出波逸提

除粗罪覆余罪者突吉罗

自覆藏粗罪突吉罗

除比丘比丘尼覆余人罪突吉罗

粗罪粗罪想波逸提

粗罪疑突吉罗

非粗罪粗罪想突吉罗

非粗罪疑突吉罗

善见云若比丘知他比丘粗罪覆藏第二比丘复覆藏如是百千人共覆藏皆犯波逸提

十诵云见他犯罪向一人说便止若闻若疑不须说

萨婆多云覆藏粗罪有三种覆藏波罗夷僧残波逸提

覆藏出佛身血坏僧轮得对首偷兰遮

下三篇得突吉罗

僧祇云说时不得趣向人说当向善比丘说若彼罪比丘凶暴若依王力大臣力凶恶人力或起夺命因缘伤梵行者应作是念彼罪行业必自有报彼自应知喻如失火但自救身焉知余事尔时但护根应无犯下至俗人五戒若一一覆藏者越毗尼心悔

摩得勒伽云天眼举他罪突吉罗天耳亦如是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先不知粗罪不粗罪想若向人说或无人可说發心言我当说未说之间明相已出若说或命难梵行难不说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六十五减岁与授具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少分不共曾嫁女十二岁受具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近圆事摄众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城中有十七群童子先为亲友最大者年十七最小者年十二来求出家

起缘人

诸比丘度令出家受大戒不堪一食夜半患饥高声啼哭与我食来世尊静处思惟闻小儿啼声知而故问阿难具白佛言不应授年未满二十者大戒若年未满二十不堪忍寒热饥渴暴风蚊䖟毒虫及不忍恶言种种苦痛不能堪忍又复不堪持戒不堪一食年满二十堪如上事与比丘结戒彼比丘不知年满不满后乃知不满二十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无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年满二十应受大戒若比丘知年不满二十与受大戒此人不得戒彼比丘可诃痴故波逸提

释义 若比丘年满二十应受大戒(文此戒相中二句若比丘俱是能授之师满与不满乃是求具之人年满授受如法如律师无过犯资无贼住否则弟子与师俱招大罪)律摄云能授者谓邬波駄耶阿遮利耶并余僧伽满足十夏方住师位复须成就五法一知有犯二知无犯三知轻四知重五于別解脱经广能开解于诸学处创结随开若遇难缘善知通塞常诵戒本能决他疑戒见多闻自他俱利威仪行法无有亏犯具如是德名亲教师由其亲能教出离法故若苾刍虽近圆于诸学处不识重轻设六十夏仍须仗托明德依止而住若师小者唯除礼拜自余咸作此即名为老小苾刍不得与他出家及受近圆也阿遮利耶有其五种一求寂阿遮利耶谓授三归五十学处二屏教阿遮利耶谓于屏处问其障法三羯磨阿遮利耶谓近圆时秉白四法四依止阿遮利耶乃至一夜依之而住五教读阿遮利耶下至授彼四句伽他此之五人并当师位能生轨范总名轨范师也

此人不得戒彼比丘可诃痴故(非但所受之人不成受具复应呵能授之师不审根器好摄门徒好为人师皆痴无所知故痴之一字出呵责之词)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为秉具和尚二知年未满三羯磨已竟

定罪 此中犯者和尚若知若疑未满二十与受具戒三羯磨竟波逸提

二羯磨竟三突吉罗

一羯磨竟二突吉罗

白竟一突吉罗

为作方便乃至集僧尽突吉罗

若僧知若疑一切突吉罗(即九师也)萨婆多云年未满二十不听者以其轻躁不耐寒苦若受大戒人多诃责若是沙弥人则不诃故也尼十二得者为夫家所使任忍众苦加猒本事也

僧祇云若前人不知者当问其父母亲里若复不知者当看生年板若复无是者当观其颜状观时不得直观形体或贵乐家子形大年小当观其手足成就不若如是复不知者当问何王何岁国土丰俭旱涝时节

受戒犍度云若得阿罗汉即名受具足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先不知信受戒人语若傍人证若信父母若受戒已疑佛言听数胎中年月数闰月若一切十四日说戒以为年数者无犯

律摄云若近圆时年实未满而作满想后有亲友报云不满应数胎月闰月若满者善若不满者退为求寂更受近圆不尔则成贼住若年十九作二十心而受近圆后经一年亲友来见报云不满或自忆知不满或年十八而受近圆后经二岁同前忆知期等皆名善受正教难逢是开听故(开听者谓数胎中月及以闰月十四日布萨而得足满二十故也)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劈邪辩譌

近闻有说戒之师知沙弥年不满岁辄与受具曰和尚借一岁或阇黎教授各借一岁或于七僧中借一岁而为善受具足律为本受具人忘却年岁言满二十和尚诸师信彼语故与受具方自忆知生年未满或是亲族言未满即以本人胎中月数足之如或不满以闰月足之又或不满以僧一年十八十五日布萨六十四日布萨俱作十四日布萨足之再若不满退为求寂若经布萨便成贼住岂有师知而故授律有大诃不成具足律藏未曾见有借岁受具者也倘若有几十未满岁人欲求具足师俱借年补他岁者岂不自招短寿之报耶如曰吾已悟性明心己师人予乃禅律并行躬操实践律有借岁授具之法强作是说者即法中大魔破坏正法故复招谤佛谤法之愆是一颠迦沉三苦海无解脱期或云我不怖堕三途舍身为人我以身命布施有何不可即如金刚经云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乃至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不如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不闻此律典信心不逆遵制奉行其福亦尔安得将此生身而行布施报堕三涂甘心受苦耶真是愚痴呵呵

○第六十六發起诤事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

梵网经云应生慈心善和鬪诤而反乱众鬪诤等

律摄云由起诤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鬪诤如法灭后更發起作是言汝不善观不成观不善解不成解不善灭不成灭令僧未有诤事而有诤事起已有诤事而不灭诸比丘白佛呵责结戒时诸比丘不知诤事如法灭不如法灭后乃知如法灭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无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知诤事如法忏悔后更發起者波逸提

释义 诤者有四种言诤觅诤犯诤事诤

如法者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后更發起作如是言不善观不成观不善解不成解不善灭不成灭(不善观不成观者谓不善观察称量现前诤事也不善解不成解者谓不善解诤事之根源及四诤中是何等诤事根源未谙施法与事相违故云不成灭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是四诤之事二知如法灭三说而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说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罗

除此诤若余鬬诤骂詈后更發起一切突吉罗

若自發起已鬬事者突吉罗

除比丘比丘尼共余人鬬诤骂詈后更發起者突吉罗

观作观想波逸提

观疑突吉罗

不成观有观想突吉罗

不成观疑突吉罗

萨婆多云此戒体不问羯磨不羯磨但僧和合如法作后还發起不问众中屏处尽波逸提

若是僧制不入佛法还更發起突吉罗

若非佛法非僧法人和合作作非法心还更發起无罪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先不知若观作不观想若事实尔不善观乃至不成灭若戏笑语疾疾语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六十七同贼伴共行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此是制罪

律摄云由行路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三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有众多比丘从舍卫欲至毗舍离时贾客伴欲私度关不输王税问诸比丘欲至何所比丘报言欲至毗舍离贾客言我等可得与诸尊共伴不报言可尔即与共行私度关守关人捉得将至王所王即问言此贾客私度关沙门复有何事守关人报言与此人为伴王问言诸尊知此人不输王税不报言知王言若实知者法应死王念言岂当杀沙门释子但诃责放去诸臣不服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诸比丘不知共伴行后乃知是贼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无犯彼比丘不结要疑佛言不结要不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知贼伴结要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间波逸提

释义 贼伴者若作贼还若方欲去(梵语株利此言贼贼者害也凡偷盗劫杀皆曰贼 律摄云贼者若窃盗若强夺若偷税人曲路而过 僧祇云贼相貌有三种可知庄严香者在旷野中食熟肉生肉气色者常恐怖色庄严者终日结束面黑发黄凶恶似阎罗人是三种名为贼相不应共行)结要者共要至城若至邨

道行者邨间处处道行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知是贼伴二结要同行三至村间分齐

定罪 此中犯者如前妇女同行戒不异

五分云共恶心比丘期行突吉罗

若诸难缘不犯

十诵云若险难处贼送度者不犯

根本云若迷失道彼来指示虽同行不犯

僧祇云与女贼共行波逸提

与叛负债人共行越毗尼罪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先不知不共结伴逐行安隐若力势所持若被系缚将去若命难梵行难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六十八不舍邪见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即谤三宝戒摄则犯重

律摄云由邪思事僻执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有比丘字阿黎咤(此言无相)有如是恶见生我知佛说法其有犯婬欲非障道法诸比丘欲除彼恶见谏而不舍白佛佛诃责听僧为作诃谏白四羯磨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作如是说我知佛所说法行婬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谏此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语莫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世尊无数方便说犯婬欲是障道法彼比丘谏此比丘时坚持不舍彼比丘乃至三谏舍此事故若再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波逸提

释义 我知佛所说法行婬欲非障道法下(正明依事结戒此有二义一者谓邪见深沉谬解佛语由佛制居家五戒唯制邪婬又维摩居士给孤长者现有妻室而证圣果遂生邪见二者阿黎咤比丘先是外道子弟外道邪师遣入佛法中倒乱佛法其人聪明利根不经少时通达三藏即便倒说佛法 非障道法者习行其事不障圣道谓不障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果故云行婬欲非障道法也)彼比丘谏此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语(大德称呼之词莫作是语遮止恶言此总标一句以下谏辞也)谤世尊者不善(谓佛凡所说法离欲清净寂灭无为汝言非障道者非理谤佛此非善事乃是恶因必招恶果故名不善也)世尊无数方便说犯婬欲障道法(无数方便者如前婬戒种种呵欲过恶能障圣道则初禅乃至阿罗汉果也)坚持不舍乃至三谏(屏处谏若再三谏僧中白羯磨谏)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心执恶见二非理谤法三僧中如法三谏不舍

定罪 此中犯者唱三羯磨竟波逸提

作白已二羯磨竟舍三突吉罗

作白已一羯磨竟舍二突吉罗

已舍者一突吉罗

若白未竟舍者突吉罗

若未白作是语我知佛所说法行婬欲非障道法一切突吉罗

彼比丘谏此比丘时余比丘遮若比丘尼遮若有余人遮(余人即小三众)汝莫舍此事众僧谏以不谏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初语时舍若非法別众谏若非法和合谏法別众法相似別众法相似和合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若无谏者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大般若经云若染色欲于生梵天尚能为障况得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萨断欲出家能得无上菩提非不断者菩萨摩诃萨于五欲中深生厌患不为五欲过失所染以无量门诃毁诸欲欲为炽火烧身心故欲为秽恶染自他故欲为魁脍于去来今常为害故欲为怨敌长夜伺作衰损故欲如草炬欲如苦果欲如利剑欲如火聚欲如毒器欲如幻惑欲如暗井欲如诈亲旃陀罗等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无量过门诃毁诸欲

法苑珠林云二种邪见报一者生邪见家谓因前世邪僻覆心起诸妄见故感今世不具正信之心而生邪见之家也二者其心谄曲谓因前世邪见心不正直故感今生心常谄曲也

○第六十九党恶见人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事及烦恼如上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阿黎咤恶见众僧呵谏而不舍诸比丘白佛佛呵责听僧与阿咤黎作恶见不舍举白四羯磨作羯磨

起缘人

六群共给所须共同羯磨止宿言语诸比丘白佛诃责结戒诸比丘不知有如是语不如是语后乃知有如是语或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无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知如是语人未作法如是邪是而不舍供给所须共同羯磨止宿言语者波逸提

释义 知如是语人者我闻世尊说法行婬欲者非障道法未作法者若被举未为解(谓未解羯磨也)不舍者众僧诃谏而不舍恶见

供给所须者有二种若法若财法者教修习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智学问诵经财者供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

共同羯磨者(萨婆多云作白白二白四羯磨布萨说戒自恣差十四人羯磨也)止宿者屋有四壁一切覆或一切覆不一切障或一切障不一切覆或不尽覆不尽障

言语者(谓评论一切善恶法事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知如是语人二为僧所举三脇卧著地

定罪 此中犯者若知是语人先入比丘后来比丘先入如是语人后至若二人俱入随脇著地转侧一切波逸提

五分云共语语语波逸提

共坐坐坐波逸提

共宿宿宿波逸提

共事事事波逸提

虽舍恶见僧未解羯磨亦波逸提

若作恶见僧未羯磨突吉罗

十诵云若教他法若从他受法若与他财若取他财若共宿一切突吉罗

萨婆多云已还卧随起还卧一一波逸提

若通夜坐不卧突吉罗

僧祇云若有比丘为和尚阿阇黎所嫌比丘不得诱引言我与汝衣钵疾病医药床褥卧具汝当在我边住受经诵经若观彼比丘因缘必当舍戒就俗者得诱取当教言汝当知和尚阇棃其恩甚重难报汝应还彼目下住无罪

举不举想共住共食无罪

不举举想共住共食越毗尼罪

举举想波夜提

不举不举想无罪

比丘尼波逸提三小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共女人同室宿不异故不重出)根本云若彼身病看侍无犯或共同居令舍恶见亦无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萨婆多云为灭恶法故为佛法清净故而结此戒

○第七十畜被摈沙弥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

律摄云与共住事畜养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䟦难陀有二沙弥一名羯那二名摩睺迦自相谓言我从佛闻法其有行婬欲非障道法诸比丘闻白佛佛诃责此二沙弥听僧与作诃谏白四羯磨立二沙弥眼见耳不闻处彼二沙弥众僧呵谏而故不舍听僧与此二沙弥作恶见不舍灭摈白四羯磨

起缘人

六群便诱将畜养共止宿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彼二沙弥城中摈出便往外邨城外摈出还入城中诸比丘不知是灭摈不灭摈后乃知是灭摈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不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知沙弥作如是言我从佛闻法行婬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谏此沙弥如是言汝莫诽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沙弥世尊无数方便说婬欲是障道法彼比丘谏此沙弥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应乃再三诃谏令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而舍者善不舍者彼比丘应语彼沙弥言汝自今已去不得言佛是我世尊不得随逐余比丘如诸沙弥得与余比丘二三宿汝今无是事汝出去灭去不应住此若比丘知如是众中被摈沙弥而诱将畜养共止宿者波逸提

释义 知沙弥作如是言乃至三谏而舍者善(并如前释)彼比丘应语彼沙弥言汝自今已去不得言佛是我世尊(披缁离俗称佛为师恶见深沉诽谤佛法非佛弟子故不得言佛是我世尊)不得随逐余比丘(谓沙弥二利悉皆随僧法凭僧受食从僧分既摈之后一切无分故也)如诸沙弥得与余比丘二三宿汝今无是事(不舍恶见摈出僧坊不得效诸如法沙弥二三宿共住)汝出去灭去不应住此(谓绝其踪迹不容与清众同居搅乱佛法)诱者若自诱将若教人诱(诱者以言语相劝引动其心也)畜者若自畜若与人

共止宿者(释在前文)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知僧已摈二有心畜养三共同止宿

定罪 此中犯者若比丘先入宿灭摈者后至若灭摈者先入比丘后至或二人俱至随脇著地转侧波逸提

萨婆多云若教摈沙弥经法若偈说偈偈波逸提

若经说事事波逸提

若別句说句句波逸提

若与衣钵乃至终身药皆波逸提

若通夜坐不卧亦波逸提

与灭摈羯磨若还俗作白衣后还作沙弥即先羯磨若受具戒亦即先羯磨若根变作沙弥尼亦即先羯磨

僧祇云若沙弥为二师所嫌比丘不得诱呼共住我当与汝衣钵医药教汝经若比丘知是沙弥因此还俗者得輭语诱取语言和尚阿阇黎恩重难报汝当还彼目下住

若驱不驱想无罪

不驱驱想越毗尼罪

驱驱想波逸提

不驱不驱想无罪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同女人共宿戒此不重出

○第七十一拒谏难问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

梵网经云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等

律摄云由遮止事嫉妬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人

佛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中

起缘人

阐陀比丘余比丘如法谏时作是言我不学此戒当问余智慧持律比丘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余比丘如法谏时如是语我今不学此戒当难问余智慧持律比丘者波逸提若为知为学故应难问

释义 如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我今不学此戒(此乃拒谏之言我不用汝语而学毗尼)当难问余智慧持律比丘者(难问者谓以巧言语问 智慧持律者谓严净毗尼轻重开遮通达无碍此乃反叱能谏之人况汝愚痴自无智慧而不闲法律欲谏我耶)为知为学故应难问者(知者欲知毗尼差別义理学者博学开遮成坏二持通晓故听)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如法谏劝二违拒不纳三说而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说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彼比丘痴不解故语言汝还问汝和尚阿阇黎汝可更学问诵经或戏笑语疾疾语独语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律摄云有五种人不应为说毗柰耶藏谓性无所知强生异问或不为除疑而问或试弄故问或恼他故问或求过失故问

○第七十二轻呵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

菩萨戒本经云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此是性罪

律摄云因轻毁事心不忍可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众多比丘集一处诵毗尼

起缘人

六群恐彼诵律通利必当数数举我罪往语言长老何用此杂碎戒为若欲诵者当诵四事十三事余者不应诵若诵者使人怀疑忧恼余比丘观察六群欲灭法故作是语耳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说戒时作是语大德何用说是杂碎戒为说是戒时令人恼愧怀疑轻诃戒故波逸提

释义 说戒时者若自说戒若他说戒时若诵时

杂碎戒者(萨婆多云以十二年前佛常说一偈今说五篇名为杂碎 僧祇云除四事十三事余者是也)令人恼愧怀疑(此乃具述实情由多犯众戒闻诵说时其心不喜曰恼忆所犯罪愧于他人隐恶在心情怀忧感罪愆未曾露悔犹豫在心曰疑故云恼愧怀疑也)轻诃下(结成所犯)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欲令他废学毗尼二所诃是具足戒三言说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说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罗

毁呰毗尼波逸提

毁呰阿毗昙及余契经突吉罗

僧祇云未说时诃越毗尼罪

说时诃波逸提

已呵越毗尼心悔

五分云若欲令人远离毗尼不读不诵而毁呰者波逸提

若欲令波罗提木叉不得久住而毁呰者偷兰遮

毁呰经亦如是(若欲令经法不久住亦得偷兰)毁呰余四众及在家二众戒突吉罗

比丘尼毁呰二部戒波逸提

毁余五众戒突吉罗

新受戒人生疑废退心教未可诵戒不犯

萨婆多云凡经中有随律经说时呵者尽波逸提除随律经说余经时随多随少呵者尽突吉罗何以诃戒经罪重余经罪轻戒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而生又佛弟子皆依而住若无戒则无所依又入佛法之初门若无戒者无由入泥洹城又是佛法璎珞庄严佛法是故呵毁罪重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语言先诵阿毗昙然后诵律先诵余契经后诵律若有病者须差然后诵律当勤求方便于佛法中得沙门果然后诵律不欲灭法故作是语或戏笑语疾疾语梦中语独语欲说此错说彼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善见云学毗尼有五德一身自护戒二能断他疑三入众无畏四能伏怨家五令正法久住云何身自护戒持戒清净无有缺漏云何能断他疑有比丘犯罪狐疑不能决判若来咨问依律为判云何入众无畏以知律故随事能作云何能伏怨家如离车子起十非法能依律除灭云何令正法久住一身自随法二令他得法因法故正心持律因持律故得入禅定因禅定故而得道果我灭度后毗尼即是汝大师下至五人解律在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灭边地有五人受戒满十人住中天竺得与人受具足戒是名令正法久住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以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五百问云佛言吾灭度后若有比丘比丘尼诽谤如是毗尼者当知是人是魔朋侣非吾弟子如是人辈世世学道不成不出三界

萨婆多云为尊重波罗提木叉故为长养戒故为灭恶法故而结此戒

○第七十三无知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亦同犯大乘同制

律摄云由不敬事乱心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中一人当说戒时自知罪障恐清净比丘發举便先诣清净比丘所语言我今始知是法戒经所载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诸比丘察知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说戒时作如是语我今始知此法戒经所载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余比丘知是比丘若二若三说戒中坐何况多彼比丘无知无解若犯罪应如法治更重增无知罪语言长老汝无利不善得汝说戒时不用心念不一心摄耳听法彼无知故波逸提

释义 说戒时者若自说戒时若他说戒时若诵戒时

作如是语我今始知此法戒经所载(我一向谓长老等集诵戒律乃臆说耳今日始知戒经中来谓我不闲戒律或当无过咎也 萨婆多云实先知言始知犯妄语堕罪此中正结不专心听罪也)余比丘知是比丘若二若三说戒中坐何况多(余比丘乃清净者是察知其人已曾经二三次布萨应知持犯何况多经布萨而不知也)若犯罪应如法治更重增无知罪(不以不知故无罪随其所犯如法如毗尼治复更增无知解波逸提也)汝无利不善得(此句总呵毗尼不谙于佛法中出家近圆不善得其中利益故也)不用心念不一心摄耳听法(余觉余思也 律摄云有六过失谓无信心失无敬心失无乐欲失缘外境失心惛沉失生劳倦失)彼无知故(由不听学故尔无知由不知故多犯众戒结成所犯)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心不敬教二布萨曾经三无所知解

定罪 此中犯者若说戒不善用意思惟一心听法无知故重与波逸提

若不与者突吉罗

僧祇云受具足应诵二部毗尼若不能者当诵一部乃至若复不能者当诵五众戒乃至四三二一众戒及偈

布萨时当广诵五众戒若复不能乃至四众三二一众戒及偈余者僧常闻不诵者越毗尼罪

僧中应使利者说余人专心听不得坐禅及作余业若于四事乃至七灭诤法中间随不听随得越毗尼罪

一切不听波逸提

此罪不得趋向人悔当众中持戒有威德人所敬难者于前悔前人应诃言长老汝失善利半月说波罗提木叉时汝不尊重不一心念不摄耳听法已波夜提悔过

律摄云若闻苾刍尼不共学处作如是语得恶作罪

若共学处便得本罪

若老耄无所识知依实说者无犯(耄音惛忘也八十九十曰耄)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未曾闻说戒今始闻若未曾闻广说今始闻若戏笑语疾疾语独语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七十四谤回僧物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因鬬乱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耆阇崛山沓婆摩罗子典僧床座卧具及分饮食彼以僧事塔事故外人有为初立寺初立房作池井而设会布施不得往衣服破坏垢腻不净异时有人施僧贵价衣僧共议以此衣与之白二羯磨与

起缘人

六群亦在中既与衣作是语诸比丘随所亲以众僧衣与之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共同羯磨后如是言诸比丘随亲厚以众僧物与者波逸提

释义 共同羯磨者(谓同集情和秉法已)亲厚者同和尚同阿阇黎坐起言语亲厚者是

物者衣钵针筒尼师坛下至饮水器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同和秉法二谤随亲与物三说而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说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罗

萨婆多云此戒体若僧和合作羯磨不作羯磨与知事执劳苦人若僧祇物若自恣物和合后便诃言随亲厚与波逸提

凡众僧中若为僧执劳苦人若大德及贫匮者若僧和合与尽得与之若与欲和合后呵者波逸提

若在外来诃者突吉罗

此戒不必言随亲厚与但言不应与尽犯

僧祇云遮有三种已遮波夜提

与时遮越毗尼罪

未与时遮越毗尼心悔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其事实尔随亲厚以众僧物与之或戏笑语疾疾语独语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一切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萨婆多云为灭鬬诤故为灭苦恼故为得安乐行道故而结此戒

法苑珠林云无义语有二种报一者谓因前世语言无义即是虗妄故感今生虽有言说人亦不信用也二者不能明了谓因前世语言无义皆因暗昧故感今生有所言说而亦不明了也

○第七十五不与欲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评论事不寂静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众多比丘集一处共论法毗尼

起缘人

六群恐为我等作羯磨即从坐而去诸比丘白佛呵责结戒诸比丘或营僧事塔事及瞻病事疑佛言听与欲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众僧断事未竟不与欲而起去者波逸提

释义 僧者一说戒一羯磨事者十八破僧事法非法乃至说不说等(是名事断事者谓断当评论 僧祇云断事有二种一者说法毗尼二者作折伏羯磨乃至別住羯磨事也)不与欲者(身既来集有缘听白僧与欲而去故不与欲令僧不成办事)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同僧法事二不与他欲三两脚出户

定罪 此中犯者僧断事未竟不与欲而起去动足出户外波逸提

一足在户外一足在户内方便欲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僧祇云若欲大小便须臾还不废僧事无罪

若说法毗尼应白去不白去者越毗尼罪

若众多比丘听诵经应白去不白去者越毗尼罪

若诵经止者作余语去者无犯

五分云若屋下羯磨随几过出一一波逸提

若露地羯磨出去僧面一寻波逸提

若神通人离地四指波逸提

若僧不羯磨断事出去突吉罗

若私房断事来而去者突吉罗

若僧不羯磨断事及私房断事沙弥得在其中起去突吉罗

式叉摩那沙弥尼亦如是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有僧事塔事瞻病事与欲若口噤不能与欲若非法非毗尼羯磨或为僧为塔寺为二师亲厚知识方便作损减无利作无住处羯磨如是不与欲去一切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七十六与欲后悔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悔恨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中有犯事者恐众僧弹举六人共相随不相离使诸比丘无由得与作羯磨异时六群作衣众僧得便遣使唤来众僧有事六群言我等作衣不得往僧报言不得来者可令一人持欲来六群即令一人受欲来僧即与此一人作羯磨六群悔言羯磨不成我以彼事故与欲不以此事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与欲已后悔者波逸提

释义 与欲(欲有通局局者半月布萨与清净欲自恣言与自恣欲不通余法通者但言与欲羯磨则通一切法尽得作唯除说戒自恣)后悔者(谓欲令彼羯磨不成作辨 律摄云此戒与前学处有差別者前望羯磨事已先知此据不知但遮其欲)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如法羯磨二与欲后悔三说而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与欲已后悔作如是言汝等羯磨不成我以彼事故与欲不以此事说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罗

五分云僧不作羯磨断事后呵突吉罗

萨婆多云若僧如法作一切羯磨事后呵言不可波逸提

若僧作一切羯磨事作不如法当时力不能有所转易故默然不呵后言不可无罪

除僧羯磨一切非羯磨事众僧和合共断决之后更呵者若顺法顺毗尼者波逸提

若是王制僧制不顺法毗尼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其事实尔非法羯磨不成若戏笑语疾疾语独语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一切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七十七屏听鬬诤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亦同犯大乘同制鬬遘两头此是性罪

律摄云由鬬诤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听诸比丘鬬诤言语向彼人说未有诤事而有诤已有诤事而不灭诸比丘察知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比丘共鬬诤听此语向彼说波逸提

释义 鬬诤者有四种言诤觅诤犯诤事诤

听此语向彼说者(听者屏听他语耳根發识亦用意识分別好恶言词若隔壁隔篱若户边若隔幔若隔石若隔草默然而听语者评论彼人好恶而相传彼此)萨婆多云以能破佛法令僧为二部是故制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知是鬬诤二故往屏听三至闻其声

定罪 此中犯者往听他诤比丘语往而闻波逸提

不闻突吉罗

若方便欲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若二人在暗地语若隐处语当弹指若謦欬惊之若不尔者突吉罗

若道行有二人在前共语亦当弹指謦欬若不突吉罗

律摄云若情无向背若忽遇闻若听其言欲令消殄无犯

萨婆多云此中诤人及余不诤来听及向人说不说皆犯

五分云默听余四众语突吉罗

善见云往步步突吉罗

至闻处波逸提

为欲自改往听不犯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二人在暗处共语弹指謦欬二人在屏处语弹指謦欬在道行二人在前行共语若后来謦欬弹指若欲作非法非毗尼羯磨若为僧为塔寺为二师亲友知识欲作损减无利无住处等羯磨欲得知之而往听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僧祗云若比丘共余比丘鬬诤结恨作是骂詈我要当杀此恶人然后舍去比丘闻得语彼人长老好自警备我闻有恶声有诸客比丘来知事比丘闻客比丘作是言我等当盗某库藏某塔物某僧净厨某比丘衣钵闻是语默然应还应众僧中唱言诸大德某库藏某塔物某僧净厨某比丘衣钵当警备我闻恶声应使前人知

若比丘多有弟子日暮案行诸房知如法不若闻说世俗语不得便入诃责待自来然后诲责曰汝等信心出家食人信施应坐禅诵经云何论说世俗非法事此非出家随顺善法若闻论经说义问难答对不得便入赞叹待自来然后赞美汝等能共论经说义讲佛法事如世尊说比丘集时当行二法一者贤圣默然二者讲论法义

毗尼关要卷第十三


校注

医疑翳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但【CB】伹【卍续】
[A5] 但【CB】伹【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敛【CB】歛【卍续】
[A8] 但【CB】伹【卍续】
[A9] 但【CB】伹【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但【CB】伹【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但【CB】伹【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闰【CB】𨳝【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己【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但【CB】伹【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毗尼关要(卷13)
关闭
毗尼关要(卷1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