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若俱生为因起者。即是法俱得也。然萨婆多。立能得之得有四种。所得之法有六种。能得有四者。一法前得生。或如信法体。法体在未来。未起之时有法前得。至无量百千界也。从未来流入过去。任生他地。或断有根受时不起。除此以外恒常起也。古人名牛王引前得。即牛王行前。除牛随后也。法体若起。此得更不生。于未来世中得非择灭者。法俱得。信根法体俱也。一个法体上唯有一个法俱得。为法体有无量百。故云法俱得亦有无量。法体若起。得亦随起。皆体不起。俱得不起。古人名如影随类得。犹如于影恒常随身。若法体在未来。此得亦在未来。若法体现在。此得在现在。若法体入过去。此得亦在过去。三者法后得。亦在过去。若法体若入过去。有无量百千法后得。从未来果果流入过去。余应善根及生他地。若凡夫生。亦后时还生欲界。欲界中法所法后法俱得还得起也。若不还果生处。不生欲界。欲界皆前后法俱得皆得择灭也。此已外至法后得一切时恒起也。若法体在未来世时。其法后得则不得起也。古人名犊子随法体后起也。四者非前后俱得。即于择灭非择灭无为之上。即有非法前后非法俱得。其能得之得。虽落三世。又是有为。其所得之法。二无为体。不落三世故。今者能得之得。其所得之无为故。此能得之得。名为非前后俱得。若依所得有为法。落三世故。其能得之得。有名法前后法俱得也。其所得之法体。有其六种。一者有一类法体。唯有法俱得。而无法前后得也。谓异熟无记五蕴异熟中。即有异熟色。即五根是。又异熟无记中。亦摄得无相异熟。及长养色。及有覆无记表色。即大小乘中。同说初禅三天中。有有覆表业。即如梵王。于一马胜比丘边起謟诳。所發身语。皆是有覆表业。又如梵众梵辅天等。亦得梵王边起謟诳。所發身语。皆是有覆表业。若色界及二禅已上。皆无有覆表业也。及一分威仪工巧任运起者。威仪中亦有五蕴。工巧中亦摄得五蕴。除串习者。及无覆无记心心所。此等法体。唯有法俱得。若法体流至现在。唯有法俱得随之。而无前后得。二者有一类法体。唯有法俱时后得。而无法前得。谓欲界別解脱律仪无表色。及不律仪无表色。及无想定灭尽定。及处中无表。及不善身语表色。此等唯有法俱法后得也。三者一类法体。唯有法前得。而无法后法俱后。谓三类智边世俗智下。如异生用世俗智六行伏惑道。无始时来千回万回。伏上八地惑。而生非想。后时还退起惑。生欲界等。然伏六烦恼故即引集谛。离六地身等即知苦谛。得择灭故即得灭谛。无始以来。唯不得道谛。唯得前三谛。其人后时入见道中。若起苦法智忍苦法智。断欲界烦恼。断苦类智忍苦类智断上二界烦恼。至苦类智时。其未来世中。无始时来。世俗智上。即起法前得。都祭祭庆贺苦类智也。世俗智遣法前同义言。我无始已来百回千回断惑已还智。今者上界得无漏大王。若断谛下烦恼已。我世俗智若更不起也。如苦类智既然。集类智时。当智且尔。皆即俗智。逆起法前得。而静泰泰也。其世俗智。若更不生。四者有一类法体。唯有法前法俱得。无法后得。谓见道中。第十五心道类智忍时。即起道类忍时。亦有法俱得。其未来世中。亦有百千同类智。皆起法前得。至第十六令。即起道类智。即得初果。其前令道类智忍上。至第十六心。不得起法后得。名为得果舍前而故。道类智忍。唯有法俱法后前得也。五者有一类法体。道有法后法俱得。说有共出定出等。及善心不善心烦等。及有覆无记心心所。及生得善加行善。及福分善中间思。及一分威仪工巧极串习者。工巧如毗子毗羯摩天。威仪如马胜比丘等。此等天通有法前法后法俱得。六者有一类法体。即非法前法后法俱得。谓择灭非择灭无为。有非前后俱得。此所得二无为。不落三世故。其能得之得。名非前后俱得也。
又具善恶无记得者。即是三性得。如凡夫人。虽现在起善。由去来世起类类上得。此人即名凡夫。不名圣者。若凡夫现在起善心时。无过未世或得起者。其人应名圣人。不名凡夫。此人为现或得故。不名圣人。若前三果。入无漏观。可除是过未世有前后无漏得起。其前三果人出观已。或现在起余烦恼时。其未来世无漏之得恒起故。前三果名为圣人。不名凡夫。乃得阿罗汉果。或起无起心。其去来世中无漏得恒起故。罗汉得名圣果。不名凡夫。若罗汉于现在时。或起余心过未世中无无漏得起者。其人应是凡夫。不得名圣者耶。
疏云更互为量准此应知。解云。汝不善心起时。余所有善无记心亦应现起。有得者并亦应起。除有能生得故如现起。不善心。汝无记心起时。余善恶现有得者亦应起。除有能生得故。如无记心过过未无法前已说故更不须成者。即是前论文云。离现实法非有故。现在必有种故。此文即是破过未世无体。故云前已说故更不须成也。不离有情法若离有情法俱为无用前何须故后即无故者。此文意说。难小乘收。前不离有情法上。何须世有得也。后离有情法上。何故即不成得。
疏云以理推征俱无用也。解云。汝不失因能起因。彼雅既无故。言俱无用。此解为胜。或言不因是有离有情法。实不可得有无二种。名俱无用也。后择可知解胜。萨婆多。于有情身及择灭非择灭无为。除有得外无情上不世得世。
疏云然外非情身过未皆非可成者。问此疏文意。即云非情他身即不可成。以次下疏文。即言他身非情可受用者。即前世得耶。答据实不合。约可受用边。且少分许也。
准下二说成他根不已为二者。然下正义。不成他根。用余成他扶根四尘故。成他扶尘可受用者。自身亦得成。于他身上亦有得故。问加行善中。闻思惟得异地起不。应问法阿。云何得获成熟。谓若略说生缘摄受增成之因者。然大乘因中说。得即是获。获即是成就。此得获成就。若虽有异。而体是一。生缘摄受增盛之因者。即如故禾麦等种子。安善大中。即被九士摄受已。后时于生渐渐长大。名增盛之因。今此善名法亦尔。如人或造善。或造恶时。即被善知识恶知识等之所摄受。此人所造善恶业。渐渐长大。即当增盛也。谓若法体被诸因缘摄受。此人所造善恶业渐渐长大。即不增盛也。谓若法体被诸因缘摄受。方始得生增盛者。法体得生。名之增盛。法体得生。说名得成熟也。若小乘中说。得与成就两种別也。如未来得之法令得名得。即如积善根。及初苦法忍时。此二法体起在未来。生时即名为得亦名获。若流至现。唯名成就。不名得摄。若属得之法。虽在未来生相时。亦不得也。
染法未为大者摩他伏乃至势力自在假立为得者。奢摩他者。此方名上观。唯是定慧。若止举舍。皆通定慧也。常言诸无记者。佛异熟生全余二不强盛者。各取少分。除变化道。在自成熟中收也。此中论文。即唯为损现行用说成不成。不约损种子体名成。不说约用者。如领领若被世道现行用不起名不成。若不伏名成。各无记被圣道断缘缚故。而冥于现行用名不成。若不断名成。若无记被圣道断缘缚故。而冥于现行名不成。若不断名成。若生得善。未被耶见。伏现行用者名成。若彼各不成。此等染法无记法生得善种子等。未被奢摩他圣道邪见等。损伏势用之时。此等三法种。若起现行时。若不起现行时。此之三法种子恒在。皆名种子成就。故引瑜伽云。于行發缘势用力自在。假说为势力自在者。若有缘时。此二法种子。即得生现行也。今引此文意者。若此三法种子。未相损伏已前。此之三法种子。欲生进顺引發之缘。即得生现行之用。生现行之用即名成就。同假立为。若此三法种子被损伏已。虽有顺缘。亦不得生起现行之用。然下地烦恼即未伏。唯除非想地烦恼。不被伏也。若缘种子体者。此等法虽伏。不一向成也。若烦恼被其至道冥种体名不成。不尔名成。若见无记及生得上善。成佛时断种体名不成。若不尔名成种子方得生起。名之为得也。
云于引發缘势力自在假立方得者。种文生时。思清因缘自在世力引發此种子。数习故者。然此染法无记生得善等种子。从无始已来。数数生起现行。数数熏习种子无记。未为圣道我冥者。问若满法及生得善种被损伏已。不能生现行。可名不成熟。无记法法种虽俗。圣道断静缘缚断。名为我品。有圣无记种。还能生现行。如何说无记种。名不成熟。然和上解云。此文即约成佛时。辨无记种总舍。名圣道我冥。即缘静缘缚也。准知道理相法断解。不当更应问。
然五六对法第五乃至若离此地欲亦名不成者。准下文中。既说对法论中说无漏能治道者。明知此对治文。即约体用双说。如生欲界未为圣道断。及未为世道伏。此诸烦恼等。若体若用。皆名不成熟故。今前五十二文別也。又顺下论文对法尽理又然。瑜伽五十六。即与对法同说。此二文意。双约种子。若体若用。名成不成。如来离染时。其欲界中烦恼种子体亦名成。用且名成。若圣道起世间道伏欲界烦恼现行不起。即种子用名不成。以示得生现行用故。若种子体即名成熟。既有亦名不成熟。既有亦言。故知离欲界染已。即名半成半不成故。双约体用说。彼依有体及与损害乃至无不成就亦不相违者。此文即是疏合违彼前五十六及对法文。依世间道离欲界染已有种体。名成不成。然前瑜伽五十二文中。不约种子上。能生现行用。名成不成。故彼文约染法无记生得善法种上。未被损能生现行用。故名成也。无不成就者。即是成就也。若已被损善用。现行不得起。即名不成熟也。故二论不相违也。
疏云生得善中亦亦略也。解云。对法虽有生得善名。不委细释。不如瑜伽文广说生得。
疏云然准彼论自在成就言一分无记。解云。若对法文中。种子熟中。不言一分无记。其四无记总无。自在成就中。摄下自在成就。记言一分无记。明种子摄得余一分无记也。又威仪遍道欲色二界者。二增唯欲界。即毗首羯磨天。在三十三天中之一臣是。若神道双比唯色界有。若余双比双比亦通欲界异熟生心通三界有。
疏云然准对法亦应如彼烦恼理说通成不成。解云。约对法亦合应同瑜伽烦恼未舍摩他伏无记。为圣道害生得。未被耶见伏故。约对法。亦应同瑜伽论释。约用名成不成也。其生得善与瑜伽同乃至唯说成就同于瑜伽者。然瑜伽对法论中。皆同说生得善。若为邪见伏。即不成就。若未被邪见伏。即名成就。此二论中。即不说生得善。若此地即名成。若不生此地。即不名成。今者疏主意者。即唯彼对法中说烦恼。即约体用成不成等。其生得善。亦应如彼对法中烦恼。若未被世道伏即成。已伏即不成。今者生得善。亦能若生在欲界。欲界生得善名成。即不得起上二界中生得善故。上界中生在欲界生得善名成。即不得起上二界中生得善故。上界中生得善名不成。若生在初禅。初禅生得善名成。其欲界及二禅已上生得善。即名善不成。乃至余处准知。故对法中生得善。不约地说。但言未被邪见伏即名成就。同于瑜伽。然身在欲界。总名成就三界烦恼。以为起欲界麤烦恼已。上界细烦恼亦得现前故。不可言身在欲界。不成上二界烦恼其下欲界。既无。伏上界烦恼之世道故。身在欲界。若起上初禅烦恼时。即名別成欲界烦恼以起世间道而伏欲界烦恼不得起故。故烦恼亦不同生得善。身在下界。不得起上生得善。身在上地。不得起下生得善。以在他界。不起他界生得善故。故在一界中。即名不成余界生得善也。是此之大意问身在初禅。得起二禅生得善不。身在二禅。得起初禅生得善不。身在空处。得起识处即得善不。乃至余处亦然。若其生得善。唯除自地。不许起异地生得善。得任运者亦然。同前解。
以瑜伽中但染法不依乃至各据一义者。然瑜伽论中唯约烦恼现行用。名成不成。不约种子体不成不成。所以瑜伽中。唯说世道伏烦恼。即不说无漏也。若对法中约烦恼种体及现行用未灭名成不成。所以对法即双说世道无漏圣道。无漏圣道故对法文大。理瑜约少分说。故知二论各据一义。此种成就。唯取种子。不取现行。若说现行成就。即唯取现行生得有用。名为成就。亦不说现行名种子成就者。此对法论中。说生得善。未被耶见等伏。其生得善。即有能生现行之用。名为种子成就。亦不约生得善。正能生起现行。名种子成就。若生得善。正生现行。即是彼现行成就中摄。
疏云修道中我见等不伏名观成贪嗔等伏不名成就者。如世道唯能伏迷事烦恼随惰独头贪嗔痴慢。贪嗔痴慢被伏故名不成。不能伏我见及俱时贪等烦恼。故名不成不能成也。若尽欲界独头迷事贪嗔痴慢不起。已余我见及分別烦恼不同起。即分別烦恼及我见等既不起故。名不成也。然此论中。上约烦恼鄣望二乘说。名成不成。然前所知鄣。望菩萨是染。亦名成就。即在种子成就中说。离欲界染见道者一向不成乃至不尔即通成不成者。然此文且约不还果等四果地离染说。不说菩萨者。不约地离染故。或有初地菩萨。能断有顶地染所知障。或有第十地菩萨。能断欲界所有知障。其文仍少。应说见道烦恼约用约体。且约用者。者若资粮位。不能伏见道理。烦恼现行故。其用名成。若至加行位。见道烦恼现行用不起故。即见道烦恼用不成。若约体者。若未入见道已前。其见道烦恼体名成。若得须陀洹果已。即三界见道烦恼障种名不成。若修道烦恼种与体名成。若未得一来果。即三界修道烦恼种子名成。若得一来果即成。欲界迷事贪嗔痴慢六品已来。名不成。依下三品及我见等名成。若得不还果。欲界烦恼。一向不成。成我见即在第九品。若断第九品我见尽。即欲界九品修惑皆不成。若断余前八品烦恼不断我见者。欲界我见还成。不尔通成不成者。如愚意者。若离欲界修道惑尽。若断欲界我见尽。即六识者一向不成。若离欲界染时。唯断余烦恼尽。不断欲我。我见者。即六识中。通成不成。更问法漏。一如上释。然有余人云。此之此疏文。即依枢要中不正义说。第六识中俱生身边二见。离欲不断。其第六识中俱生身边二见。与第七识中烦恼同时断也。若约正义中。离欲时。即断第六识中俱生身边见。即断欲界时九品烦恼时。即六识烦恼一向名不成。若不约离欲界时。断第六识身边等者。即说离欲时不断第六识我见等者。即六识中烦恼通成不成。断却余烦恼。故名不成。离欲时。不断第六识身见等名成也。不正。
若生得善法有依用乃至若未来佛恒名成者。然生得善。即有四重。一者即约生在此识名成。不生此地名不成。如身在欲界。欲界生得善名成。上二界生得善名不成。若身在色界。色界生得善名成。得成得起色界生得善。不得起欲界无色界生得。欲界生得。欲界及色界生得善名不成。若身在无色界。色界生得善名成。下三界生得善名不成以生他地。不起他地生得善故也。然此生得善。为异界故。即阙缘不得起。非是由邪见伏故不得起。已上界无邪见故。答同前说。若约种子者。如身在欲界。即三界生得善皆成。乃至身在无色界。亦成就三界生得种也。二者生得善即约被邪见伏故名不成。若不伏故名成熟。欲界人中。三济生得善。有被邪见断。若六欲天界中。及上二界。即无邪见断善断生得善也。三者即约断缘缚断说。疏中虽不解。以义准之。在善无记法。皆断缘缚故。亦如断欲界染尽。即名欲界生得善。即欲界生得善。即欲界生得善名不成。若未断欲界染。其生得善即名成就。乃至有顶亦然。四者约生得善种体。唯佛能舍。其十地菩萨等。皆有生得善。问二乘入无余依时。亦无生得善体。何故此文唯说佛耶。答佛有余身起在名成。无生得善名不成。即得相对名成不成。若二乘人。入涅槃已一切无。如何名成成也。所以不说二乘入涅槃也。无记体者应互相唯作成不成者。此疏中即取界就无记。亦有二巧威仪极劣者。西而取一分。然无记法即有三重成不成也。一者即若生地名成。不生此地即名不成。如异熟生无记。若法执若业果等。若生此地即名成。若不生此地。即不名成。以在他界。不得別起他界异熟无记故。其威仪工巧亦然二者此三亦约断缘缚。说成不成。若离欲界染尽。其欲界无记。即名不成。若未离欲界。即名不成。若未离欲界染尽。其三无记即名成。乃至离色界染尽。其色界威仪异熟无记通果等。即名不成。若不尔即成。若离无色界染尽。即异熟无记名不成。若不尔即名成。三者若约无记种体名成不成者。若十地菩萨。皆有无记种子成。若佛即无无记种子。名不成故。无中无邪见伏一一也。然威仪工巧中。若通不善性者。即同加行生得善中说。此中唯取无记者。此处明无。若加行所生善法者。若一切福分善中闻思慧加行善。及资粮加行善中摄。以如功德皆因加功用为因故。佛身中功德。皆是加行善収。若佛身中功德。不是加行善中收者。即三种成熟摄法不尽也。其自在成中。唯摄有为。不摄无为。无为不从种生。有为从种生故。故下文云。前二唯种。由加行力方得自在者。加行位中。通闻思修加行作意。始名自在也。释约法后后解约人。故二乘也。
谓工巧处乃至威仪心游串习者。然此自在中。多分取心。不取于色。以心有自在故。即说取缘威仪心故。威仪心缘工巧心。及發工巧心。文中虽有处。亦不取工巧。更威仪路工巧。是毗首羯磨天子。欲界中极巧故。威仪即是马胜比丘等。皆是极串习也。然威仪路即用此四尘为路。若工巧更即用五尘为处。然別引起一类等流色。名为威仪路工巧处也。亦不用他身上扶尘作工巧处威路也。以下抄中说有身上扶尘。名威仪路工巧处非也。问工巧何故唯在欲界。若言欲界中。由工巧与他。若作得余财而得活命者。如毗首羯磨天。巧界可害作得余来活命。答但界地法有故。如法华解已下収是。问何故大乘说。色界无工巧空色界性。于欲界有情。答然色界无不起工巧心故。若大乘说。凡欲界起工巧。皆为活命。求观余物。色界无活命故。为而起工巧者。如三十三天。毗首羯磨。即于欲界中。巧为第一。空为活命。求余财耶。答今约全界作法。但欲界人中。有一人为活命而起工巧者。即名欲有工巧为活命。非別约五趣分別者。所以六欲天既欲界。亦文为活命起工巧。由如一个有情。初入无间狱。即各住勅之初。问依色界身菩萨入初地已上起塔。及佛空无工巧。答界是系义。即约凡夫等无工巧。非约佛菩萨。虽依色界。佛亦有工巧。变他心者。如诸菩萨。嬉戏神通。不为利生。起变化等。多罗汉土地以前菩萨。如虽起是有情。七地菩萨若为利生。起神通变化心亦是善性。问是何善收。应思。不利生起神通。是无记也。唯除生得无记之法者。此言生得者。非是生得善名生得也。即无记之中。亦有二种子。一者生得无记。谓异熟生无记。若法执。若心乐果。皆名生得无记。生便即得故。二者方便无记。即是威仪工巧通果是。此三无记者。皆由加行方仪。方得起故。其加行善等若解用乃至有漏者以舍故者。问准论中。唯言邪见断生得善。不言邪见断加行善。何故此中亦言邪见断加行善。答若邪见断生得善。即作品数断前邪见加行心中。即断加行善。故言断加行善无记。
亦有用成不成乃至亦有体不成者。此疏文即明工巧威仪通果三无记串习者。作法准前。问何故明生得善处文。即言生在此地欲成。不生之地即名不成。若言加行善。不身在上地除异地起者。未知身在下知得起上一切加行善不身在上地。得起下一切加行善。其无漏亦然。答若生得善。及异熟生无记。皆不得起异地异熟无记生得善也。故疏文言。生在此地名成。不生之地名不成。若加行善即不定。如身在欲界天。得起上二界有漏修慧加行善。若身在欲界。即不得起上界加行善闻慧。以欲界自地者有闻慧故。然大乘无文说得起上色界加行善闻慧。以欲界自地有闻慧故。然大乘无文说。欲界中。得起色界闻慧。若顺正理。亦除身在欲界得起色界闻慧。大乘说。若身在初禅。即起二禅已上。乃至有顶地中加行善。如身在初禅。不得起欲界加行善。乃至身在第四禅。不得起下三禅加行有漏定。乃至无色界亦能若无漏。应问法师。
其无漏种亦尔乃至名不成者。然约无漏种用者。如得初果。初果名成。舍前向前向名不成。如得无学果。无学果名成。即舍前三果无漏。前三果无漏名不成。又如得二见即舍初地等。准知。皆得胜名成。舍劣名不成。又如起生空智时。即法空不成等。此言现法乐住。即是有漏定。由有漏定为因。方引得无漏定。故退现法住名退无漏也。所有无有漏定。不能引起无漏。然现法乐住。亦通无漏。现法乐即是禅定乐。名现法乐。现身得此禅定住。问此前为舍体用耶。答得胜舍劣时。即劣无漏种体亦舍。即约圣体故名不成。若退现法乐住。即约舍用名不成。不约舍体。如艮有漏现法乐住。但有漏定现行用。不得起名不成。其有漏定解即不舍也。若现法乐住。即是有漏定也。若无漏定。但得圣道。不得名现法乐住。问此中亦应得言得初地遍行真如名成。未得第二地真如名不成。乃至已后亦然。此中亦得九地中。八十一品择灭无为。相对得初。亦无为名成。乃至已后亦然。乃至四谛理相对亦然。次不答准得已生现行者名成。未起无漏现行位不名成。问此中亦应得言。从无始来在凡夫。从来起无漏现行名成。如得初果无漏行名成。初果无漏现行名成。初果未得第二果无漏现行。名不成。乃至已后亦然。又如不定性人。得二乘无漏现行名成。未發心未得菩萨无漏现行名不成。乃至得初地现行名不成得第二地无漏现行名不成。乃至得第十地无漏现行名成。未得佛地无漏现行名不成。又九地相对。如得初未至无漏现行名成。未得初禅根本无漏现行名不成。得非想无漏名成。未得灭定名不成又如见道十一见。如起初苦法智忍名成。未得苦法智名不成。乃至得第十五心名成。未得第十六心名不成。亦智对以不准合得也。
有三乘决定所有性名不成者。若人唯有声闻。声闻名成。无住依菩萨独觉种名不成。或有一人。唯有菩萨种。菩萨种名成。无住二乘种名不成。住得皆菩萨种。不名成也。有为可现行成就。其处界中。法处法界。而无为等。及五蕴中。命根灭相。如何名现行成耶。答约多说。问其无为法及在五尘五根等。亦在三成熟中摄。以不答言无为及根尘等非三成就摄者。何故前对法云。世出世一切功德。一切功德中。即有为无。又下文云。有择灭之得。及蕴处界中。即有外云尘山何等及内根尘等。三种成就中摄无为者。如何下文言。种分为二现唯立一。答唯己者。余不摄无为。为不从种生故。对法云。一切功德者。约余有为说。谦自解也。问三性相对。其无记中任运者即是种子成摄。串习者即是自在中摄。暗昧生得答即种子中摄。加行善即是自在摄。何故烦恼中。亦有任运起者。亦有强成者。何故不道于二处摄耶。答即下解通二也。三种子。生得种子。加行善种子。及四无记种子。若任运者。若串习者。及见修烦恼种子。此等种子。皆在种子成就中摄也。二名不自在现行成熟。谓见修烦恼现行。生得善现行。及一分威仪工巧现行任运起者。此等皆在不自在现行成就中摄。三者自在现行。谓加行善及变化及工巧威仪等现行。此法现行。皆在自在现行中摄。如唯有自在成就现行成就。八地已上。烦恼不行。亦少分得成就也。一辨依处今者通说依他非情者。依处者。即说得等。于他身等处而释得也。问既言成他身。为成他扶尘。为且成他五根。但成可受用尘也。
一属所得谓有为得。解云。所得法是善得。亦善行得法善不得。亦不善所得。是无记得。亦是无记故。不所得法者。谓有为法。有为法中通有漏无漏。若所得法是无漏。能得之得亦是无漏。若所得之法。是圣漏善等三性。其能得之得亦是有漏善等三性也。故能得之得。是后所得之体。以于一天性。即是超法师解也二属能得道谓择灭得道有无漏。解云。若用圣道断烦恼所得择灭得。所得择灭得即从能得圣道对生。择灭得即是无漏。若异生等用世道伏烦恼所得择灭得。其择灭得。从能得道对性其择灭得有是有漏善性。亦是超法释。
疏云三属所得谓非择灭得者。然未来世中。一顿缘所显。非择灭得。皆不现在众得分。今者大乘乃至择灭之得亦定属道者。即与小乘同时也。二属所依所依谓第八识乃至佛身中耶理不生等者。若佛身中耶见等。犹一顿缘故。更解不生理者谓耶见之道理等者。取及人见道已。所有此人身三恶趣。黄门身等。及无种性人。圣毕竟不生真择缘故。解更不生俱是非择灭摄也。此等先有体故。今者毕竟关缘不生。得非择灭故。属第八识。然无性人毕竟不得入圣即是阙缘不生非择灭法。何以故。先若有体今时阙缘。可得非择灭。先既无体。亦是阙缘。亦不得非择灭也。故不属第八识也。或属所依种子即于识故者。此第二解者。各证时亦缘阙法。即属知识以为种子。即本识种本。种本不离识故也。
疏云然通有漏无漏三性等別如对法说者。即无漏法上得。即是无漏。若择灭得及佛身中非择灭得。皆是无漏是善性。若世道非择灭得。及种子解阙不生。唯有漏有为法上得。属所得法。则通三性。即小乘同也所为得法亦通一切乃至亦有义门与小乘別者此明非得。若大乘中。即说非得通有漏无漏。亦通有情上有非得。及外非情上亦即非得。如于生不得七宝。其轮王于他身情上。皆有非得。若有漏非得。唯是无覆无记性。亦不说非得。从说不成就三性下法。即言非得而通三性也。若爱时阙缘不生等。其非得即属种子。后若种子得生得行等时即还得。今今问舍非得即得。而皆于非得处之。若种子阙缘。毕竟不得生。此非得属本识。如入见已。更不得受。如身三恶趣身。而有非得非得。即属本识。若佛身上恶法等。毕竟不得生。亦得非得。非得即属本识也。然此非得。即似非择灭得。若小乘说。非得唯属命根众同分。其非得唯是有漏。是无覆无记性。即不通善性及无漏。又唯于有情上立非得。唯是有情类。其无情上。即无非得。又得法易地舍。如断善根时即得。后时续善根时。即成熟得。而舍非得。即得而皆非得处。又如身在欲界。而得非得。后生时上界时。即舍却欲界一切非得。乃至从上生下亦然。非得唯有属。于所为通有漏无漏。问此第二解何也。又问二乘人灰身灭智。所有种子及所依皆灭。其非得属何。答初问第一解云。然种子登时。缘阙不得生。名非择灭得。即如烦恼被伏登时。缘阙不得生。名非择灭得。非择灭得即属烦恼种子。若无漏种子。阙缘不得生。此非择灭得即属无漏种子。故言通有漏无漏。第二解。其漏无漏种登时。缘阙不得。生名非择灭。非择灭得即第八识。若十地位。即属有漏第八识。若佛果位即云无漏第八识也。此上已即是无上得也。答后问既无体。不可辨得非得也。如前异生之性并依士释者。问何故言并而法名并。答异生及异生性。皆依士释名并。
此类虽多者。若起一有心时。余烦恼皆不得起。即一一法上。皆有非得。若起恶心时。即余百千万善无记皆不得记。皆有一个非得。故言此类多也。而于三界见所断种各异生性者。欲界二障见惑则名欲界异生。则不名色无色异生。不可见惑通三异界名一异生。三界既三。异生有三也。唯未害位名异性者。位者分位。即依见所断二障种子之上。名异生性也。或五四蕴者。欲色界五五蕴成有情。无色界四蕴成有情也。
云不善无记二法之上假施设之。解云。所依鄣通二性。能依是有覆无记也。今有难曰。何故二依栖栖善定。亦善异生性。依二障障通二性。异生性唯无记。答异生性。若通不善者。欲界可然。上二界邪唯无记。此能依异生性空。于三界中。即有实异。不善无记二性別也。所以唯无记。即通三界无违。又二障中有所知障是无记。合二障上假立亦无记也。生者是总性者是別者。生即是五趣众生之通名。五趣皆名生故。性者即是非非自身中见道二障种上之別称。
疏云此有四种性者。问如何不言二性五性更问能障上空。无种性人。无別所障故。解云者。约障立异生性者。其有如乘性二人身中二障能障法空智。若有二乘种如者。其人身烦性障能障法空智。其有种姓。可依能障之随上立果异生姓。其无性人既无所障。圣道方中二障不名能障。不名能障故不是异生性。今者但而二障种上。立异生性。名无妨也。不约能障说也。名一分圣供句摄者。二乘人断烦恼见或名二圣。不断所知障故亦名异生。同言同智应不得生者。如生生在牛羊中。由众同分为因故。其牛羊等皆同智虑亦同言语。余者准知。又有说。同言者谓口中生语法此与似彼马此牛以彼牛等是。
疏云量云汝宗果二木应有別同分等者。已下疏文皆是难古萨婆多。以犹萨婆多。不立有法同分故。名为难也。六足对法俱舍及至顺正理师立者对法即是六足论也。若小乘中即将發智论为所依身。發智论上而立造也。六足者即是脚足。言六足论者。一识身足论。即明诸识。今明识是彼發智论家之足。故言识身足。二者界身足论。界者即十八界。且如彼十八界为首。且明蕴处也。身者即發智论。此明十八界是彼發智论家之脚足也。三品类足论。即杂明众多品类诸法。若旧翻译名为众事阿毗昙论。今新译为品类足也。四集异门足论。此论中即集诸异事。而作法门明诸法也。五法蕴足。论此上五足论。皆唐三藏译此国有本。六施设足论。施设足论即西方有本。此国中无本也。若大乘中。即将瑜伽论为身依为支。谓一显扬圣教论。二大庄严论。三摄大乘论。四三十唯识论。五二十唯识论。六分別瑜伽论。七辨中边论。八集异问论。九观所缘论。十五蕴论。十上十本论。皆依瑜伽而造。问何故六足中即不立法同分。俱舍顺正理等即立法同分。又求知小乘外留木上有法同分不。答然本论中。唯于五蕴趣四生上。而立有人同分。谓人人相似。天与天相似等者然不立法同分。后时即被大乘中等难曰。汝天与天相似。人与人相似。汝即立有人同分等。亦应眼与眼相似。耳与耳相应。乃至智与智相似等。亦应別立法同分。顺正理师。既遭此难已。即于诸法上。而立法同分起等。唯业果別法可言无同分者。其起生皆依异熟果上。异熟果上立有同分。分即唯由异熟果果上有。不同通外也。许非唯业果何妨外法有同分者同分唯异熟色法立。可许外法无同分。亦许法等流果色上立法同分。等流色既通外有。其同分亦通外有。然此中有总同分別等。如前摄解说也。
疏云如异熟色外法可无。解云。即依异熟果上立同分。内五根是异熟。从前善恶业报故。是亦长养色。饭食资养故。异熟是同非外等流色外非不。有解云。即依等流果上立同分。若善色还生善色。乃至从前同类因生皆是等流。亦通外有也。
疏云应唯说有情同分应不与一切相似法得为因解云。同分唯与乐欲为因者。应唯有法同分。余相似法上应无法同分也。
疏云更余难唯生为之。缘云。大生生法体。更有小生生。同分既能同。更有同成同也。
疏云此设外救生论文者。即萨婆多即救言。犹有同分故。所以起同言智。即救言自论文。又此文假设作外人救。生自论文道理。论更渐既文外意也。若收异熟等流分。同许多相。以法起自言智故。如色心等。或色心等。应无別。同分许多相。佛法起同言智故。如同分也。又不然大种有胜功能乃至同分更合有胜功能者。此文即是外人救也。若四大种者。即体宽遍。故名大也。即如大江大海等是名大。猛炎火是火大。风等是风大也。言种者因义。由有生依立持养等五因故。即由四大为因。能造得五尘。五尘是如造故。同分处无有胜能。唯能同他同分。更不为他同。然体既非一后起同言智与法既不殊何得无同分者。此文即是论主难外人也。难曰余皆体非一。而体有众多。后起同言智。即于余法上別立有同分。同分体相似非一。亦有众多。且起同言智。其同分即与余法相似。既不殊別。其同分之上。亦应更立同分之上。亦应更立同分。设欲期其胜论尚自难知者。至胜论师。別立同异住。能同能异实德业故。其萨婆多。欲返他胜论师。今与余宗异故。离法体外。別立众同分。为能同分为能同。余法体为所同。即前破胜论中。离实德业別。外立同异性。同异性能与实德业作性。即难云汝同异性即与实德业三作性。亦应同异性上更不同异性。未与同异性为性。汝萨婆多亦然。即计离法体外別立众同分者。即难云。法体有相似。即法体外別立众同分。与法体为因。亦应众同分上。更別有众分来。与同分而作同分。知萨婆多师。与事业及欲同为同分。不与眼等色外触等相似法为其同分。解云。同分唯与事业智。言乐欲为因者。应无眼等相似法。同分既有法同分。外法既相似。亦应有同分也。同虽通能所。今属能同。众之同分依主释也者。言众者种类义。即于所同婆罗门上。有众多婆罗门等名众也。同虽通能所者。若能同即是众同分。若所同即是多婆罗门。即能同所同上皆有同义。今者所能同谓众同分。故云众之同分依主释也。流众同之分者。小乘说。众者种类也。同者相似义。分者因也。此同分与此等为因。其遂今事业亦同也。
疏云胜所依处者。有情身诸根扶尘等。皆是胜故。俱舍经部然则许之者。然经部师。亦许外法之上。有法同分也。所舍身僵仆者。如俱舍论中。仰卧死名僵。合而死名仆。彼论难云。若仰合死可如所说。如有人或侧卧死。又名何者。又彼论云。寿煗识相依由如依[(但-一)*亍]之。若尔欲死死之时。三法之中。先舍何法。若言三法不舍者。应常不死。若言欲死时先舍识者。应入二无心定时名为死。若言先舍惧者。大有人被冻身虽冷。拟仍不死。故知欲死之时。先舍寿。余二舍寿烦恼及识三法舍身时者。问此煗即是身上火大。何故四大相望。偏舍火文。正义唯在于此者。即取此论中。然依亲生此识种。命谓是命之根者。此释通五根心等。经都大乘问。既有之言命与根。属何者是命。何者名根。亦有命即根。答今者即说第八现行识名命。即取种子上功能名根。名命之根。若取种子上功能名根者。命之根。若取种子上功能名能命。命即取根。然论中即说无相异熟二无心定命根等。唯是种子故世不成。解云。若光不被色离识者。命举煗喻他。许煗识离离是其所立。则有所立不成光。以被色不离识故。无所立过。
疏云恐失总故。解云。若別举煗为喻。则失总色故。今取一切色为喻。则无过也。以同品定有情也。问前疏中比量。既別言煗。如何此文。不別言煗恐失总也。答迷今复改不別言煗也。即无过。
疏云起不同心及无漏心等便非彼趣。解云。不同分心者。如经部师。不立名根。若生空处。起识处心。名不同分。既无命根。不知人何地所摄。若生识处无所有处心。及非想非非想处心。皆名不同分心。若在下地。皆得起上地一切心。若在上地。不得起下地心。唯除上三禅。起初禅眼耳身三识。又除生有顶圣依品卷任或任者。上地不得起下地心也。或起无漏心。无漏心不趣生体。不知。此人名何释摄备。
疏云以众同分前以破故无不定过。解云。若光不破者。作不定云。为如众同分非心故。命能持身。为如色等非心故。命不能持身。光既破无心定。及无相天。即三无心。余二皆有心。不同大乘五位无心也。故等取一。
疏云除命根外余异熟法。解云。异熟法者。即是五根及扶尘等是身。应除举能灭身故。故今难令药能持身。命不能持身也。于下二界无心定。虽能持身。识煗不恒故者。若六识即有间断。若煗即不间断。此文即利煗字。此文应言虽能持身。识不恒故即处煗。
疏云入无心位寿煗有三。是一解。亦有识入无色位色。皆无。三解。既一有煗。解云。大乘此三皆是是识义別说故。今他难三体。无別无心有识。若三体义说体。是一人无色时。应有煗也。界虽亦通余法。此是真实界体故也。趣生体。唯是异熟无记上。立将生摄于趣非趣摄于生。谓除中有若界。即通三性法。若内有情。及外无性。与河等事。皆是界体故。界体最宽。问界体既通一切。何故此中。唯取本识。为界体耶。答若本识即是真实界体。由有本识故。余法方得生也。
疏云此者简亲生余识种子者。今取亲生之言。简七识亲种。此取第八识种上。由先业取引。乃至功能差別具得决定者。由先业取引。各言种上功能势力。功能势力即能持身。或百千五十年不死。即说此种种功能势力。名为命根。亦別取种子体。亦不取此种子。生现行识义。名为命根也。若以后功能势力尽时。虽有种在身即死也。若此种子无此功能乃至及无能持余根法等者。功能者。即是种上势力也。由此势力故能于身。若无势力身即煗。虽由有种上势力故。即生现行识。现行识。能缘三种境。及能任持眼等五根。又由种功能故。辨煗识即有多量持也。一由种势力能持本识现行。二由现行识方能符持眼等五根。此中义意。但取本识自证分种者。问见分及自证。此同种生。何故此中。但取自证种。不取二余种。
疏云命根无所属者。问其命根虽不是识种。识种子即是蕰意处七心界等摄。其命根上功能。即是不相应行摄。其不相应行。是行蕰所摄。法处法界中摄。云何命根无所属。若蕰等中。都不摄命根者。方名无所属蕰。今者凡所属名不约不相应。名有所属。今者即约命根。不属现行。不属种子。名无所属命根。若属种子。应是识蕰摄。若属识种子。亦应是识蕰收。若属业应是色行二蕰收。业即通诸身故。即是色蕰。若思种子即行蕰种收。即有所属。如何言无所属。今者不属种子。亦不属业。不属现行识。但是先业所引种上。功能势力。今色身不绝名命。又即若释命根识种。及相应五蕰种上即胜。犹如生等四相。四相依五蕰多法土即是不相应收。命根且依多法立。亦是不相应摄。若不命者。如长唯依色处立。即是色处收。命根唯依识种。立应是意处摄。不是法处收。难曰命根既依多法。立应各多有情。解云。如异生性。唯依见道。多欲立唯名。一异生性命根亦尔。质曰。命根依于多法立。则名多有情异生性。亦依多于立应名多异生性。此解为胜也。此唯于文据胜上说。门王并取心所。则见无妨也。
疏云如无始法尔六处相续言唯取第六处。解云。如显扬论取六处名命根者。意取第六意处中。本识种子也。名为命根。如言无漏种子无。如六处相续言。唯取第六处。解云。如显扬论取六处名命根者。即取第六意处中。本识种子也。名为命根也。如云无漏种子无始六处相续言无漏种在第六意处。在本识中。无漏种子。在五根中。会藏无漏种。唯在第六。更本在识中无漏种。不在五根中含藏无漏种。此命根唯言六字。唯取意更不取五根种。为命根也。问八识及五十一心所种子。于三科中何处摄。若证言行摄。又现行识是所持从所持乃至命根是业之所持者。若第八现行识是所持。若第八识自名言种子上。功能名能持。即说第八识。意更名命根者。即说所持识说持种子上功能为命根。此文且不所能或种名命根。但取由业种势力。引起本识种种子上之功能。功能能持现行名命故。此文言能持种业也。又解此识种子谓五根者。问此第二解为行。五根现行为是。取五根种子。名为命根。若取五根现行者。云何疏言。相分不离离识总名此识子。又疏云。或六处种子类。若取五根种子为命根者。其五根种子种子之法。常相续无间断。其现行五根。即有间断。何故下疏文言。取五根种。即应有死。又六处种子中。五处或中。断而本识独在。
疏云然功能虽是一体是色及心有善別故者。为见相同种俱是识故。故言功能是一体。五根是色。本识是心。故言五若別也。各取种功能也。
疏云处或时断而本识独在不名为死。解云。且命终之时。五根先舍本识。仍乐舍独在。如何五根为命根。又如初生之时。诸根未具事。本识独在。又如人被损眼耳根等。本识独在故。起不得取五根。为命根也。又如生无色界五根。谁断而本识独在等。而身由故。知五根非是命也。
疏云或命根三界有若別故。解云。若五根者。欲界色界。可具无色无五根空可根有別也。取五根种者。即应有死。以于中间。无功能故者。或如人中道。或眼盲耳就聋等。根经时应名为死。虽眼盲耳聋等。而或命根应非一。以种子非一故者。以种子有六故。命根应六也。此文不尽理。且如论文独胜。且言识种子法合。今取五何种好。不见一业独感心王。不感心所。知从业心王心所皆感。令取为命相理胜也。乃至令前解何別者。若言见相同种。即与此论解。唯取此识种子何子。既言同种命根。应是意处収。若见相別种命根。应是六处摄。
论云能广心心所法令不现起者。问何故从若业论文外人。皆引经文证义。皆言如契经说等。何故明二无心定处文。不引教耶。答此论文。且由其二定道理亦无违。亦有经说。如明下论文中明二无心定中。皆引经文为证应入无色定时。亦有別实法者。问此文为约身在下二界中。入无色界定。为约身生无色界中。而入无色定。思之。
疏云无色既唯有心无心应有唯色。解云。此即难他无过。唯有心无心定。应唯有色。汝大乘猒色入无色。无色即非是色种。猒心入无心。无心应作是心种者。以大乘依二十二种子上。而立二无心定。所以外人。难无心定。应非是心种。
疏云设今色法能猒无色不妨是色种。解云。此说是返质也。以为色非能能无色非色种故。令色通能猒。何妨是色种。故心法通能猒所猒也。色法唯是所猒也。
疏云其通通能厌即说心法名无色者。即无色界。唯有心心名无色界。[土*疾]谓[跳-兆+(夕*ㄗ)]塔者。即是六法尔坑子于中有犹者是也。故名[土*夕*ㄗ]塔。堤谓堤堰者。即积土作堰。以遮于水也。极微是实和合是假如瓶等乃提塔者。问萨婆多。既许瓶等提塔等定假。即麤色中。半假半实。何故前文言麤细俱实。解云。前明萨婆多麤细俱实者。且如前多相。乃至折破至一极微。俱名类色。更不改实。乃至黄等亦然。故青色等。若分別至一极微。亦是等摄故是麤。今者约和合四尘。成瓶衣等。及至折破瓶衣名即失。故是假也。且如瓶衣等约分別者。若言瓶是实者。六识。若言眼见者是瓶。其眼见者唯是色。不足瓶故。若言其中者。是瓶车间者。是解是非瓶故。若言鼻臰者。瓶鼻所得者。是香乃至身触亦然。故知。瓶等是假故。萨婆多。麤色中。有假有实也。
疏云俱舍论云如堰江河者。此引有別法而非谓假实为喻。解云。彼论堰江河物有岸能堰无物不能堰。但论有无喻。此论引提塘。喻意论假实。即假说亦能遮何须实法故。二论有无假实。喻意各別也。猒患有漏无漏麤动心心所故者。问三乘欲入灭定前加行中。若远若近。为所猒有漏心。为猒无漏心。若有漏心起必劳虑其无漏。既与定俱起则世和。何须无漏心。又如心起一令时为当令自猒当令心为复心猒心。猒心猒后心。其能猒之心。为是有漏无漏。无漏之心。如何有猒。又如小乘说。欲入无余涅槃时起有漏心。方生猒故。或一劫一劫余者。然入灭定。唯经一增减劫二增减劫等。如大迦叶入灭定时衣待弥勤等入灭定。不得经文大成坏劫。若八地已上菩萨。亦不得经文入灭常佛常。何故不念入定。问无相定。亦有得经增减劫不问。
疏云上说因位初入灭定非久串习。解云。若初习灭定。须加行猒心。方能入定。若久性老。不须加厌任运。能入灭定。若如任运观无相。则能入定佛灭尽定体。还依散心种上假立佛。虽不厌心。以为无始串习厌心种子成就也。
疏云此则二定加行一別者。若入无想定。诸明了心。求无相果者。问在无相定前。即有微细极微细心等。即须作如病等加行。方能入无相定。若入灭定。即作心息想。为加行等。于此三位心中何位。而求无想。若即三位心中。皆求无相果。此言虽总而意欲说明了心时乃至有心无心二果別故者。然疏文中。有其二解。此即第一解云。即取定前初微微心时。熏得种子。此种子由初熏故。有其势力。即成十二处支中行支。能招彼曾中。总执第八识。即此微微心种子。至第二念无心位已去。即势力弱。唯招彼天中。別报异熟。此无心已去。猒心种子。遂是明了心时。所以熏得猒心种子。其体更无別。其义云何由此微微心。猒心种子是善性故。即是业。即能灭彼天中。前第六识无记心现行。由前灭別报善业厌心种子势力故。即令彼天。第六识中无记名言种子。即不得现行一期分限。经五百劫。第六识无记名言种子。不得生现行也。法令彼天中所灭。得第六识无记名言种子。应生现行。只犹能灭之业。是厌心势力故。令所灭得。第六识无记名言种子。亦不得生现行。即得此所灭得。第六识中无记名言种子杯。得起现行边。以为无想异熟体。是不想应行中収。即是一个种子。能招总报別报二果。初有心时。初熏得种。能感总报。此种子对后念无心已去。能感彼天。前第六识中別报异熟果。此第六识中无记名言种子。依第八识故。得各异熟也。由非別解脱。于体思种子。若初至第三羯磨时。此思种能感得总报果。若受戒。若尽一身犯戒已来。此戒体思种子。能唯感別报果。即一个思种子。初感总执后感別。今此亦尔。故种子体是一。通招总別报也。然无相定体。即是自即是行支。天中无想异熟即果故。下论文言。若惟得无想定已遂退者。后时生无云福生天。乃至生下三禅。皆得熏修无想定。唯除无想天。以色究竟处故。故知无想定为因。无想天为果也。又此无心已去厌心心种子唯灭时。天中第六识別感心前五识。何以故异熟。不得异地起故无想定。即是第四禅业。而感初禅异地眼耳体识耶。故知。唯灭第六识。问无想天中。所感第六识中。无记名言。无记名言心有心所解有以来法。答唯六法。谓第六心王遍行五。此六法名无想异熟。与彼天第八识相似。彼天中第八心王。及遍行五等。此六法即名总报异熟。若彼天中。第六识中。即有遍行五。及第六心王。此六法即各別报异熟故。彼天中。虽即第六识同时別境五起起所势力强感多分是善满不多通异熟无记。所以第六识中。唯取遍行。名无想异熟。而不取別境五。或五取別境五。別境五亦通异熟故。即彼天第六识中。取十一法。名无想异熟。五识既唯初禅系。即不得总五识名。第四禅中。无想异熟。若寻伺唯在初禅欲界有。若悔眠唯欲界。若根本亦随是满法。若十一善。此等皆非是第四禅中。无想天中第六识。若根无想异熟摄故。唯取十一法也。又解渐渐心已前乃至前解为胜者。即是第二解也。若渐约渐渐心中。所得子种。此种子能感彼天总报第八识。若渐渐心时。所熏得种子。能感彼天中。別报无想异熟也。之中二解皆胜也。即取渐渐心时。所熏得种子。种子为无想定体。厌心极胜。故为定体。据实而言亦合取已前远加行渐细渐渐心所熏得种。及取近加行渐也。心种种合为言体。于理无妨。由前远加行为因故。方妨引得近加行。由如前解脱戒体。亦所前远合戒体近加行心所熏得种子。以为戒体及正受戒时。所熏得种子。以为戒体若唯取正受戒时。无不熏种子时。何以为戒体。故知。亦取远加行为戒体者。即如第三羯磨住无心位。即受戒时。无不熏种子。何以为戒体。故知。亦取远加行为戒体。于理为胜。凡论业道。若远加行乃至然不门理者。然疏中。总有两释。此疏文即是第一解也。此中意说。生彼天中第六识。或起善心。或起恶心。是有覆染染心。谓起烦恼也。或无记心。有依善染心。不现行建立。为无想异熟体。如二无心定种子。依本识故。其二无心定。应名异熟识。以为或定种子。是无漏故。及无想定是善故。不名异熟了者。彼地中善染种子。实非是异熟。为依异熟故。得异熟名故。论但言不恒。行心心所灭。亦不曾是何善性染性心。然合瑜伽。唯约生得心心所灭土。此异熟者。即善染心生。便即得故。名为生得。此识即约三性心。皆名生得。谓善中既名生得善。若起染烦恼时。即名生得有覆染心。若起无起心时。即名生得无记。此等染心。生彼之中即得。故名生得。非是异熟无记。名生得也。或可本识名生得无记性。其能依善心种子。依本识故。即与本识同性故。说此能依之种子。名生得无记。已上解是相传解。即不正义。即违下第七文。彼文言生有初心定无记故。生得无记。即是第六识中。生得无记心是也。故知。彼天初心。不起染善染心也。又解第六异熟舍受生得无记心。或种子上立乃至定无覆故者。此文即第二解。意说。彼天第六识中。唯起生得异熟无记种子。生得异熟无记种子。即是厌心之时。无心位已去。种子之所感也。即取生得无记种子。不行边名无想异熟者。此后解为胜诸论说为无想异熟者。若唯实对法五义中第八识。亦得名异熟。亦名异熟生。余善染等。但依异熟故。唯名异熟生。此无想异熟。应名无想异熟生。今说为无想异熟者。为依真异熟故。名无想异熟也。初二定持业释者。问定体是有心。有心方名定。今此二无心位各定。今者为实名定。为假名定。如愚意者。即假名定。如下论解。又问持业如何。答若未得上地根本定。则不得今身安和。若得上地本定。方能令身安和。据定实体。唯是有心。即是別境中定也。亦不论凡不相应以为定也。今者定前渐细心。皆是有心定。即得有心定。以为加行引起无心。无心位中。令身安和。即说此无心位时。身安和故。名为定也。故论云。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无心已去。令心亦得安和故。此身安和。名之为定。故二无心定。云无心。即持业也。此二定亦通依主释。法合定是有之心心即別境中。定得名定。即由无心已前微细微微有心定故。引起无心。即定之无心。无心之定。依士释也。定即是前有心定也。若言二无心定。即从灭心有。以立无心定之名也。若言灭尽定。即约有所俱灭。以五其名。无想定亦然。无想异熟通持业依士者。无想者。即是彼天中。第六识无记名言种子。不起现行边即名想。此无想种子。依于第八异熟识故。即无想之异熟依士释也。若第六识无记名言种子。从他业成故。即是异熟之想。即异熟持业释。
校注
插入首题 佚卷头数十叶 疏卷二本半已下 百下疑脱千字 插入现字 所疑前 后疑得 断疑起 插入类智二字 插入回字 令疑心 令疑念 道疑唯 过字疑剩 择疑释 于疑牙 来字疑剩 摄疑获 大者疑奢 上疑止 领领更勘 各疑若 彼各疑被名 二疑三 文疑子 世疑势 满疑染 五下疑脱十字 来疑未 示疑未 既有二字疑剩 亦字更勘 道疑通 双比疑变化下同 合字疑剩 善字疑剩 即疑生 不疑名 理瑜疑瑜伽 观字疑剩 惰疑情 不等四字疑剩 者字疑剩 理字疑剩 成字疑剩 我疑界 此字疑剩 时字疑剩 识疑地 成得二字疑剩 济疑洲 即等六字疑剩 成字疑剩 界就疑异熟 二疑工 西字疑衍 若等九字疑衍 威下疑脱仪字 巧疑欲 观疑现 文字更勘 勅疑劫 土疑七 仪疑便 欲疑名 不等五字疑剩 知疑地 然等二十五字恐衍文 不疑下 来疑未 不字疑剩 得上疑脱未字 不疑下下同 云疑六 何疑河 答疑等 圣疑有 得疏作依 得疑同 于疏作本 解疑缘 今字疑剩 各疑名 异字疑剩 五字疑剩 插入施设二字 邪字原本不明 非字疑剩 疏无性字 性疑恼 供疑俱 生字疑剩 此下应有马字 *本疑不(*印ノ字ハ本文ト异ナル。[○@编]) 十字疑剩 求字更勘 木上二字更勘 別疏作外 分字疑剩 果字疑剩 唯疏作准 缘疑解 生疏作出自 如疑所 后疏作复 亦等八字疑剩 为能二字疑剩 死字疑剩 文疑大 都疑部 备字疑剩 会疑含 [土*疾]谓[跳-兆+(夕*ㄗ)]塔疏作塘谓[土*约]塘 乃疏作及 及疑乃 一疏作门 以等四字疑剩 插入尾题【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50 册 No. 819 成唯识论疏抄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9-2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