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道次第广论科目】
【卷】
【页】
 (甲一)明唯佛教是求解脱之道
 一
 二
 (二)明入佛教次第不同诸门(分二)
 一
 五
  (乙一)总分诸乘(分四)
 一
 五
   (丙一)如何分別
 一
 五
   (二)依何分別
 一
 六
   (三)乘体不同(分二)
 一
 六
    (丁一)小乘建立
 一
 六
    (二)大乘建立
 一
 一〇
   (四)显示一切皆是成佛支分
 一
 一一
  (乙一)別释大乘(分二)
 一
 一三
   (丙一)总分二种大乘(分三)
 一
 一三
    (丁一)分数类
 一
 一三
    (二)释名义
 一
 一三
    (三)明所以(分二)
 一
 一六
     (戊一)叙他疑窦
 一
 一六
     (二)答释彼疑(分二)
 一
 一六
      (己一)破他计执
 一
 一六
      (二)安立善说(分二)
 一
 一八
       (庚一)正明分別二乘之理(分三)
 一
 一八
        (辛一)明正义
 一
 一八
        (二)出教证(分二)
 一
 一九
         (壬一)无上瑜伽教中所说(分二)
 一
 一九
          (癸一)续中所说
 一
 一九
          (二)释论所说(分二)
 一
 二二
           (子一)智足论中所说
 一
 二二
           (二)余师论中所说
 二
 一
         (二)下三续部教中所说
 二
 三
        (三)断诤论
 二
 五
       (庚二)明道有別果无胜劣(分二)
 二
 七
        (辛一)解释正义
 二
 七
        (二)释道差別(分二)
 二
 九
         (壬一)自宗所说之差別
 二
 九
         (二)余师所说之差別(分二)
 二
 九
          (癸一)律生释中所说
 二
 九
          (二)三理炬中所说
 二
 一〇
   (丙二)別说入金刚乘差別(分三)
 二
 一四
    (丁一)明入密咒之异门
 二
 一四
    (二)明立异门之差別(分二)
 二
 一四
     (戊一)
 二
 一四
     (二)(分二)
 二
 一五
      (己一)明余倒说
 二
 一五
      (二)出自正答
 二
 一七
    (三)明具差別之诸道(分二)
 二
 二二
     (戊一)二种大乘共道次第
 二
 二二
     (戊二)金刚乘不共道次第(分三)
 三
 一
      (己一)事行部道次第(分二)
 三
 一
       (庚一)观察二部有无自起及入智尊(分二)
 三
 一
        (辛一)标列诸师所说
 三
 一
        (二)释其应理之宗
 三
 四
      (二)別释事行部道次第(分二)
 三
 八
        (辛一)解释摄道总颂
 三
 八
        (二)正释道之次第(分二)
 三
 一〇
         (壬一)事部道次第(分四)
 三
 一〇
          (癸一)为成修道之器而行灌顶
 三
 一〇
          (二)成器已净律仪及三昧耶
 三
 一〇
          (三)住三昧耶先应如何承事(分二)
 三
 一三
           (子一)须承事之理
 三
 一三
           (二)承事之次第(分二)
 三
 一四
            (丑一)有念诵静虑(分三)
 三
 一四
             (寅一)四支念诵静虑之前行(分四)
 三
 一五
              (卯一)先于房中所修
 三
 一五
              (二)出外沐浴入佛堂法
 三
 一六
              (三)著衣入座加持供物
 三
 一九
              (四)守护自身及其处所
 三
 二一
             (二)四支念诵静虑之正修(分二)
 三
 二三
              (卯一)四支念诵静虑(分二)
 三
 二三
               (辰一)自起为天
 三
 二四
               (二)前请智尊修供养等(分六)
 四
 一
                (巳一)起所依处
 四
 一
                (二)请能依天
 四
 二
                (三)示印
 四
 四
                (四)供赞(分二)
 四
 四
                 (午一)供养
 四
 四
                 (二)称赞
 四
 六
                (五)行忏悔等
 四
 七
                (六)修四无量
 四
 八
              (卯二)依彼如何念诵(分三)
 四
 九
               (辰一)预备数珠数念之法
 四
 九
               (二)缘何所缘念诵之法(分二)
 四
 一〇
                (巳一)缘字形念诵(分二)
 四
 一〇
                 (午一)缘前尊心间字形
 四
 一〇
                 (二)缘自心间字形
 四
 一一
                (二)缘字声念诵
 四
 一二
                (三)遇障重修念诵之法
 四
 一四
             (寅三)四支念诵静虑之后行
 四
 一五
            (丑二)不待念诵静虑(分二)
 四
 一七
             (寅一)释住火及声静虑
 四
 一七
             (二)释声后静虑(分二)
 四
 一九
              (卯一)放舍住声次第
 四
 一九
              (二)正释声后静虑
 四
 二三
          (癸四)得堪能已如何修习成就
 四
 二五
         (壬二)行部道次第(分四)
 五
 一
          (癸一)为成修道之器而行灌顶
 五
 一
          (二)成道器已净三昧耶及律仪
 五
 一
          (三)住三昧耶先应如何承事(分二)
 五
 二
           (子一)分別瑜伽
 五
 二
           (二)別释其义(分二)
 五
 三
            (丑一)释有相瑜伽(分二)
 五
 三
             (寅一)外四支念诵
 五
 三
             (二)内四支念诵
 五
 六
            (二)释无相瑜伽
 五
 六
          (四)善承事已应如何修成就
 五
 九
      (己二)瑜伽部道次第(分二)
 五
 一〇
       (庚一)经中所说
 五
 一〇
       (庚二)修彼次第(分四)
 五
 一四
        (辛一)为成修道之器而行灌顶
 五
 一四
        (二)成器已净三昧耶及律仪
 五
 一四
        (三)住三昧耶应先如何承事(分二)
 五
 一五
         (壬一)有相瑜伽(分二)
 五
 一五
          (癸一)缘粗天身四座瑜伽(分二)
 五
 一五
           (子一)四座修法(分二)
 五
 一五
            (丑一)唯得弟子灌顶之四座瑜伽
 五
 一六
            (二)得阿阇黎灌顶之四座瑜伽
 五
 一八
           (子二)不能时如何修
 五
 二〇
          (癸二)缘细标帜四座瑜伽(分三)
 五
 二一
           (子一)修习细相之所为事
 五
 二一
           (二)由缘细相令心坚固
 五
 二一
           (三)得坚固已修收放等
 五
 二三
         (壬二)无相瑜伽(分三)
 五
 二四
          (癸一)摄真实所说
 五
 二四
          (二)释续中所说(分四)
 五
 二五
           (子一)佛部修法
 五
 二六
           (二)金刚部修法
 五
 二六
           (三)宝部修法
 五
 二七
           (四)莲华部修法
 五
 二七
          (三)略说修法
 五
 二八
        (辛四)善承事已应如何修悉地(分三)
 六
 一
         (壬一)由静虑修悉地法
 六
 一
         (二)由念诵修悉地法
 六
 四
         (三)由护摩修悉地法
 六
 六
      (己三)无上瑜伽部道次第(分三)
 六
 七
       (庚一)摄道之总聚
 六
 七
       (二)释道之次第
 六
 一〇
       (三)释次第之道(分四)
 六
 一二
        (辛一)成就修道法器(分四)
 六
 一二
         (壬一)闻修咒道定须灌顶
 六
 一二
         (二)灌顶师资须互相察(分二)
 六
 一六
          (癸一)不观察之过失
 六
 一六
          (二)善观察之方便
 六
 一七
         (三)观知其可劝请承事(分三)
 六
 二〇
          (癸一)弟子劝请
 六
 二〇
          (二)师长守护
 六
 二〇
          (三)先修承事
 六
 二三
         (四)承事已灌顶之次第(分二)
 七
 一
          (癸一)明作法之时
 七
 一
          (二)作法之次第(分二)
 七
 二
           (子一)正作灌顶仪轨次第(分三)
 七
 二
            (丑一)地仪轨(分六)
 七
 三
             (寅一)观地
 七
 三
             (二)乞地
 七
 五
             (三)净地(分三)
 七
 六
              (卯一)由掘净地(分二)
 七
 六
               (辰一)为净地刺而掘
 七
 六
               (二)为观蟒神而掘(分三)
 七
 八
                (巳一)观蟒神行住之理
 七
 八
                (二)知己应如何掘法
 七
 一〇
                (三)掘地好恶之德失
 七
 一一
              (二)由物咒定三法净地
 七
 一二
              (三)由无上清净净地
 七
 一四
             (寅四)摄地(分三)
 七
 一五
              (卯一)修天瑜伽启白举坛
 七
 一五
              (二)起持天慢诫刺魔碍
 七
 一六
              (三)作天步法及例外事
 七
 一九
             (寅五)守护加持(分二)
 七
 二二
              (卯一)先起为天鈎召魔碍
 七
 二二
              (二)以金刚橛钉所召魔(分二)
 七
 二三
               (辰一)橛及生起仪轨
 七
 二三
               (二)钉橛法及其他
 七
 二五
             (寅六)余处余坛须否仪轨
 七
 二六
            (丑二)预备仪轨(分三)
 八
 一
             (寅一)预备总建立
 八
 一
             (寅二)各別预备仪轨(分五)
 八
 三
              (卯一)地神预备
 八
 三
              (二)诸尊预备(分二)
 八
 五
               (辰一)为定天处故弹线(分四)
 八
 六
                (巳一)弹线曼陀罗之量
 八
 六
                (二)弹线次第与时间
 八
 六
                (三)弹羯摩线之次第(分二)
 八
 一一
                 (午一)预备绳线
 八
 一一
                 (二)弹线之法(分二)
 八
 一二
                  (未一)弹曼陀罗外线法(分二)
 八
 一二
                   (申一)弹二派共同线法
 八
 一二
                   (二)弹二派各別线法
 八
 一八
                  (未二)弹曼陀罗内线法
 八
 二四
                (巳四)释所弹诸线之义(分二)
 九
 一
                 (午一)释曼陀罗外线义(分二)
 九
 一
                  (未一)释圆线及牌楼线义(分二)
 九
 一
                   (申一)释圆线及杵股线义
 九
 一
                   (二)释牌楼线义
 九
 五
                  (未二)释垛线至墻线义(分二)
 九
 九
                   (申一)释墻线义
 九
 九
                   (二)释砖线至垛线义
 九
 一三
                 (午二)释曼陀罗内线义
 九
 一六
               (辰二)应如何修天预备
 九
 一九
              (卯三)瓶预备(分四)
 九
 二一
               (辰一)明瓶之因量数
 九
 二一
               (二)瓶物及画相法
 九
 二二
               (三)如何陈设诸瓶
 九
 二六
               (四)修瓶法及支分
 九
 二七
              (卯四)启白诸尊
 一〇
 一
              (五)弟子预备(分四)
 一〇
 二
               (辰一)四门阿阇黎与业金刚预备
 一〇
 二
               (二)弟子预备数及次第
 一〇
 三
               (三)正弟子预备仪轨(分五)
 一〇
 四
                (巳一)教正法起传内灌顶
 一〇
 四
                (二)请白令持
 一〇
 六
                (三)受戒加持
 一〇
 八
                (四)令投齿木及三水等
 一〇
 一四
                (五)慰励守护观察梦相
 一〇
 一七
               (辰四)举升曼陀罗梦相吉凶应如何行
 一〇
 一八
             (寅三)余曼陀罗预备
 一〇
 一九
            (丑三)正行仪轨(分三)
 一〇
 二〇
             (寅一)弹智线分彩法(分三)
 一〇
 二〇
              (卯一)弹智线(分二)
 一〇
 二〇
               (辰一)预备智线
 一〇
 二〇
               (二)正弹次第及送往法
 一〇
 二二
              (卯二)分彩仪轨(分四)
 一一
 一
               (辰一)预备彩色拔所钉橛
 一一
 一
               (二)师资分彩法
 一一
 二
               (三)明曼陀罗分绘彩处(分二)
 一一
 七
                (巳一)曼陀罗外分绘彩处
 一一
 七
                (二)曼陀罗内分绘彩处
 一一
 九
                (四)于曼陀罗安立标帜送往智色
 一一
 一〇
              (卯三)绘坛辟魔
 一一
 一二
             (寅二)安诸瓶饰坛场(分二)
 一一
 一二
              (卯一)安布诸瓶
 一一
 一二
              (二)严饰坛场
 一一
 一三
             (寅三)修行供养灌顶(分二)
 一一
 一五
              (卯一)修行供养(分二)
 一一
 一五
               (辰一)修曼陀罗(分二)
 一一
 一五
                (巳一)修彩土曼陀罗法
 一一
 一五
                (二)修其余曼陀罗法
 一一
 一九
               (辰二)供曼陀罗(分二)
 一一
 二四
                (巳一)正作供养(分二)
 一一
 二四
                 (午一)内供养诸尊(分二)
 一一
 二四
                  (未一)总供养次第
 一一
 二四
                  (二)別释供阏伽法
 一一
 二五
                 (二)外施诸食
 一一
 二七
                (巳二)息增灭过旋绕开门
 一一
 二九
              (卯二)灌顶仪轨(分二)
 一二
 一
               (辰一)自入坛请悉地谛语加持(分二)
 一二
 一
                (巳一)入坛灌顶请其听许
 一二
 一
                (二)请求悉地谛语加持
 一二
 四
               (二)为他灌顶仪轨(分二)
 一二
 七
                (巳一)为弟子灌顶成法器仪轨(分三)
 一二
 七
                 (午一)灌顶仪轨(分二)
 一二
 七
                  (未一)依彩绘曼陀罗灌顶仪轨(分五)
 一二
 七
                   (申一)入曼陀罗(分二)
 一二
 七
                    (酉一)遮面入坛(分二)
 一二
 八
                     (戌一)入幔帐外
 一二
 八
                     (二)入幔帐内(分三)
 一二
 一二
                      (亥一)入坛绕礼
 一二
 一二
                      (二)立三昧耶
 一二
 一六
                      (三)降智谛语
 一二
 一九
                    (酉二)见坛而入
 一二
 二三
                   (申二)入后灌顶(分四)
 一三
 一
                    (酉一)瓶灌顶(分二)
 一三
 一
                     (戌一)金刚弟子共灌顶(分二)
 一三
 一
                      (亥一)五种灌顶共同建立
 一三
 一
                      (二)各別建立(分二)
 一三
 六
                       (乾一)水灌顶仪轨(分二)
 一三
 六
                        (坎一)祈请清净
 一三
 六
                        (二)传水灌顶
 一三
 八
                       (二)余灌顶仪轨
 一三
 一一
                     (戌二)金刚阿阇黎不共灌
                      顶(分二)
 一三
 一五
                      (亥一)阿阇黎灌顶建立
 一三
 一五
                      (二)阿阇黎灌顶仪
                       轨(分二)
 一三
 一〇
                        (乾一)阿阇黎灌
                         顶(正仪轨分二)
 一三
 一九
                         (坎一)授三三昧耶
 一三
 一九
                         (二)受三昧耶开
                          示真实
 一三
 二二
                        (二)彼后依仪轨
 一三
 二四
                    (酉二)密灌顶
 一三
 二八
                    (三)慧智灌顶(分二)
 一四
 一
                     (戌一)明慧智灌顶
 一四
 一
                     (二)明第三灌顶之智(分二)
 一四
 三
                      (亥一)正义
 一四
 三
                      (二)断诤
 一四
 九
                    (酉四)第四灌顶(分二)
 一四
 一一
                     (戌一)余经规(分二)
 一四
 一一
                      (亥一)明第四灌顶
 一四
 一一
                      (二)第四灌
                       顶(之语六何表示)
 一四
 一四
                     (戌二)时论规
 一四
 一九
                   (申三)灌顶后法(分二)
 一四
 二三
                    (酉一)禁行授记
 一四
 二三
                    (二)随喜庆慰
 一四
 二七
                   (申四)释灌顶义(分二)
 一五
 一
                    (酉一)解释灌顶及后依义(分二)
 一五
 一
                     (戌一)释初瓶灌顶及后依义
 一五
 一
                     (二)释上三灌顶及后依义
 一五
 四
                      (二)以灌顶义配道次
 一五
 八
                   (申五)释后法理灌顶开合
 一五
 一二
                  (未二)依止余曼陀罗灌顶断疑
 一五
 一五
                 (午二)犯三昧耶还净法
 一五
 一七
                 (午三)曼陀罗后法
 一五
 二〇
                (巳二)为天灌顶善住仪轨
 一五
 二四
           (子二)灌顶支分仪轨次第
 一五
 二四
        (辛二)净三昧耶律仪
 一五
 二五
        (辛三)住彼如何修道(分二)
 一五
 二七
         (壬一)闻思了知其道
 一五
 二七
         (壬二)修习所知之义(分四)
 一六
 一
          (癸一)破离二次第之妄说(分二)
 一六
 一
           (子一)破离圆满次第唯说生起次第成佛(分二)
 一六
 一
            (丑一)述宗
 一六
 一
            (二)破执
 一六
 二
           (子二)破离生起次第说唯圆满次第成佛(分二)
 一六
 四
            (丑一)述宗
 一六
 四
            (二)破执(分二)
 一六
 五
             (寅一)正破
 一六
 五
             (二)断诤
 一六
 一〇
          (癸二)不离二次第之修法(分四)
 一六
 一六
           (子一)二次第之名义
 一六
 一六
           (子二)次第之数量
 一六
 二〇
           (子三)二次第之次第
 一六
 二一
           (子四)二次第之修学(分二)
 一七
 一
            (丑一)学生起次第(分二)
 一七
 一
             (寅一)总立生起次第(分三)
 一七
 一
              (卯一)生起次第之对治(分二)
 一七
 一
               (辰一)明所断事显破彼理
 一七
 一
               (一)明修显事及安住规(分三)
 一七
 三
                (巳一)修几现观
 一七
 三
                (二)修显了法
 一七
 八
                (三)修安住法(分二)
 一七
 一一
                 (午一)于初二位修微细点
 一七
 一一
                 (二)于第三位修微细点
 一七
 一六
              (卯二)生起次第之差別(分二)
 一七
 一八
               (辰一)明四支与四种瑜伽之总颂
 一七
 一八
               (二)明三支与三三摩地之总颂
 一七
 二二
              (卯三)尔时云何修空性
 一八
 一
             (寅二)別释现观次第(分三)
 一八
 五
              (卯一)修时之瑜伽(分三)
 一八
 五
               (辰一)瑜伽加行(分二)
 一八
 五
                (巳一)成顺缘集积资粮
 一八
 五
                (巳二)除违缘修守护轮
 一八
 一一
               (辰二)瑜伽正行及其支分(分三)
 一八
 一三
                (巳一)生所依宫殿
 一八
 一三
                (二)生能依诸尊(分三)
 一八
 一六
                 (午一)正生天法(分三)
 一八
 一六
                  (未一)依止五相生起法
 一八
 一六
                  (二)化后歌劝生起法
 一八
 一九
                 (二)以所净事配能净道
 一八
 一九
                 (三)摄诸要义
 一八
 二五
                (三)圆满之支分(分二)
 一九
 一
                 (午一)召入智尊证供赞
 一九
 一
                 (二)赏甘露味修念诵法
 一九
 五
               (辰三)结行(分二)
 一九
 一〇
                (巳一)养身修食法
 一九
 一〇
                (二)修天供养法
 一九
 一五
              (卯二)中间之瑜伽
 一九
 一九
              (三)安立彼瑜伽为广大之理
 一九
 二一
            (丑二)学圆满次第(分二)
 二〇
 一
             (寅一)圆满次第总相建立(分二)
 二〇
 一
              (卯一)父续圆满次第之建立(分二)
 二〇
 一
               (辰一)龙猛派圆满次第之建立(分三)
 二〇
 一
                (巳一)明二谛別之圆满次第
 二〇
 一
                (二)明三远离之圆满次第
 二〇
 六
               (辰二)智足派圆满次第之建立
 二〇
 九
              (卯二)母续圆满次第之建立
 二〇
 一三
               (辰一)时轮派之圆满次第(分三)
 二〇
 一三
                (巳一)明所得之乐空无別
 二〇
 一三
                (二)决定修彼道之数量次第
 二〇
 一八
                (三)別释不变之乐(分二)
 二〇
 二一
                 (午一)明由不变妙乐证无我理
 二〇
 二一
                 (二)破以全无思取为时轮轨
 二〇
 二三
               (辰二)诸余派之圆满次第(分二)
 二一
 一
                (巳一)胜乐金刚之圆满次第
 二一
 一
                (巳二)欢喜金刚之圆满次第
 二一
 九
             (寅二)圆满次第最初所修(分三)
 二一
 一二
              (卯一)明修行所依之脉风(分二)
 二一
 一二
               (辰一)释脉
 二一
 一二
               (二)释风
 二一
 一九
              (二)如何专住(分二)
 二一
 二四
               (辰一)风瑜伽
 二一
 二四
               (辰二)火瑜伽
 二二
 一
              (卯三)依此修空性法
 二二
 五
          (癸三)增进二次第之方便
 二二
 一二
          (四)彼第为三士道之理
 二二
 一三
        (辛四)现证所修之果
 二二
 一七

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一(原名 胜徧主大金刚持道次第开显一切密要论)

总明入圣教次第不同诸门品第一之一

一切生中以大恭敬稽首归依诸善尊长及至尊妙音足莲

恭敬顶戴师足莲  哀愍正授无垢道  著有滞灭衰能断
诚礼诸善知识足  如净空中现彩霞  灭诸戏论而不动
现诸天众无央身  愿坛轮主恒摄持  尽佛所说诸密处
无余结集持明主  我今敬礼威力尊  诸魔眷属应敛摄
闻说佛父妙音尊  欣然举目微顾视  皆能授与最胜慧
通达甚深佛密意  久远恒依为本尊  终不弃舍更依余
惟愿慈悲妙智藏  令我妙果得成就  有欲如续义所释
依之如理修行者  译师智达无尽教  亦曾为此久劝请
福贤威严众生钦  荷负吉祥金刚乘  意欲咸令徧十方
众亦数数而劝请  得少便足迷经意  不以净理观教义
或有多闻不勤行  彼等不能令佛喜  诸如正理善学教
先觉妙行感我意  我今为明先觉规  故于此事而策励
刹生俱生及咒生  空行视我如母子  哀愍恩施诸成就
消灭一切诸障碍

若有殊胜大乘种性为善知识之所摄受于诸共道已善修习由大悲心最极發动急欲救度漂流生死诸有恩者则当趣入甚深捷径金刚大乘速疾施与一切有情唯一依处佛世尊果故此当说大金刚持道之次第

此中分二(甲一)明唯佛教是求解脱之道(甲二)明入佛教次第不同诸门今初

已观察自他广大利益则知非可仅为一生求乐遮苦而依世间耆老所启法则为求后世所有胜道非诸有情所能随喜是由违诸世间言说所依爱他胜自大菩提心要当起修菩萨大行依行证得希有胜果下至一呼一吸亦成利生广大方便是能资育一切众生根本妙名普闻三地谓佛世尊所说圣教如《杂赞》云「安住无边际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噬其身今当皈依谁若谁毕竟无一切诸过失若是一切种诸功德依处则诸含识者应即皈依此赞此恭敬此住其圣教中」理虽如是然毘刼啰等自实不知真解脱道妄以为知由彼我慢毒水所醉妄称大师离诸善逝善说法外別说诸法真实造诸异论立相似道教诲诸欲求解脱者故当了知唯正等觉及彼圣教并于圣教如理行众是诸乐解脱者大师正道趣解脱伴离此法外诸余大师教法学众则非如是于皈依处得决定解不被引转是则能知唯佛圣教是诸乐解脱者所行道阶又此定解慧力强者当求正量所引坚固定解慧力劣者唯是分別觉意仰信而已如《超胜天赞》云「我非朋佛说非嗔数论等若所说如理奉彼为大师」谓于自他大师教法应离朋党及舍嗔恚观察彼二谁为善说谁为恶说谁于成办所化二利方便有真能立即是应取尔时二宗教典是否实义属所观察非所诤事即为能立是故唯以正理而分是否真实观察之理若依补特伽罗生起次第则于现时先得增上生已后乃能得决定胜果然若观察某经所说成办有情二种义利是否欺诳则应先以正理成立决定胜果主要义利是不诳已次乃比知庸常所得现事无欺此是智者之所共许《释量论》云「正义无欺故亦比知所余」《四百论》中亦云「若于佛所说不现事生疑当依于空性令彼唯信此」由我执故结生相续生死苦蕴由达无我证解脱果能趣解脱诸次第等须以正理而善成立正理论中以理成立有说彼等是诸异生极不现事故能立者唯依教量此说不啻自出皈依之过「我舍余大师皈依佛世尊」此唯随自欲乐而说全无真能立故以于尔时教非能立自许无有能立理故若唯依教自他大师所说有无前世后世蕴常无常有无我等教义不同何者应理何者非理自宗论师若与他宗论议则亦不能成立自教清净诸说极不现事之教非有事力正量之所能成彼义须以三种无倒观察清净正因而善成立立彼相时须以理成不得自许教为能立今唯略示门径广说如余他宗教典开示有情真义利者前后相违如说自性大自在等体是常住作生死者复许求解脱者修道之后解脱生死若因是常则应终不可灭若未能灭生死正因决定不能灭生死故如是若破无我正见而说断生死缚得于解脱亦成相违如前所说若未了解自宗大师等三是乐解脱真皈依处与此相违余大师等非真皈依则于自皈依处不生坚固专一觉慧生此觉慧要以正理观见二宗诸德失故至于有无外道非关紧要诸广慧者欲生殊胜皈依觉慧当如前学以是应知七部论等诸正理论是于自宗大师佛陀及佛教证二种正法并于如理修正法者引發真诚广大恭敬最胜方便

(甲二)明入佛教次第不同诸门分二(乙一)总分诸乘(乙二)別辨大乘初又分四(丙一)如何分別(丙二)依何分別(丙三)乘体不同(丙四)显示一切皆是成佛支分今初

《摄行炬论》依于所化三种胜解摄为三行而分三乘于胜解下劣者说离欲行于胜解广大者说地及波罗蜜多行于诸增上胜解甚深法者说具贪行迦日毘达迦摩拉师摄为四谛瑜伽行等三行如彼《三理炬论》亦作是说「所说谛性义波罗蜜多义广大密咒义今总摄而说」智称论师《略释一切经品》亦如是说《庄严经论》云「诸藏三或二」谓大小乘所有二藏彼等俱可引为经典差別及乘差別

(丙二)依何分別

论分二门今释其义有所为下劣唯为自故及所得下劣唯欲解脱生死众苦求寂灭果故有所为殊胜普为一切诸有情故及所得殊胜欲求佛果故如斯胜劣二所化机彼由何乘各趣自果即说彼二乘名小乘大乘依彼二增上所说二种法即名大小乘藏于小乘中复有声闻独觉二种能导彼等各趣自果之道即分声闻独觉二乘共为三乘

(丙三)乘体不同分二(丁一)小乘建立(丁二)大乘建立今初

《本地分》说声闻独觉根果虽有胜劣其道建立大致相同详明差別诚恐文繁今当略说彼二粗分总共建立此二种性于利他事厌背荷负唯为自利解脱修行能证解脱正因是证无我义慧良以系缚生死正因即我执故以是彼等为达是义而求彼慧以戒定等余道为伴而正修习故能尽断一切烦恼经部师婆沙师唯识师及一分中观师说彼非达补特伽罗自性本空然如幻有乃达无诸外道所计实我是为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之义月称论师意谓「是则于补特伽罗不能少遣实执如是亦无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之义若于补特伽罗有实执时亦不能遣补特伽罗我执如达蕴等诸法皆无自性立为通达法无我义是则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者亦须立为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义故以是乃至于蕴执实则于补特伽罗亦起实执乃至于彼实执起时则亦不能尽灭烦恼若尔则应声闻独觉任何精勤终于不能解脱生死」然此非理《入中论》云「汝见无我瑜伽师不能通达色等性以未达彼自性故缘色转故生贪等」《入中论疏》亦云「由缘色等自性起颠倒故亦不能达补特伽罗无我以彼尚缘假安立我所依蕴故」此即龙猛菩萨之义如《宝鬘论》云「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造业由业复受生」《中论》亦云「业惑尽解脱业惑从分別分別依戏论戏论以空灭」此说于蕴执实系缚生死解脱生死必须遮遣生死根本实执戏论此由通达自性空义而遣除故《无分別赞》亦云「诸佛及独觉诸声闻所依唯一解脱道除汝更无余」此说通达法无自性唯一无分別母乃是三乘真解脱道《般若经》云「欲学声闻地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多」于独觉及佛地亦如是说又《摄颂》云「欲成声闻众独觉及法王若不依此忍莫能得成就」前赞即摄此义声闻藏中亦云「色蕴同聚沫受蕴犹水泡想蕴如阳燄诸行似芭蕉识蕴如幻化日亲所宣说」《中论》亦说彼义云「佛知性无性故于善教授迦旃延那中俱遮于有无」故知小乘藏中亦非不说法无我义然彼多说由无常等十六行见乃至趣证阿罗汉果于大乘中亦有二说谓能通达法无自性及以无常等道趣证此如大乘经中虽说以唯识见及中观见二种趣证一切种智之理然宣说中观理诸经不可引作余释龙猛提婆以正理聚成立决定故显示唯识理诸经如其所说须向余引当许此中理亦如是诸续部中亦多有说声闻独觉不达诸法真实复有说若不达诸法真实即不能出生死及由于法执实分別系缚生死故当了知会释不违之理若依无常等道不能解脱生死然则为何而宣说耶此如《六十正理论》云「生起及灭道为需要而说知生故知灭知灭故无常由知无常性亦能达正法诸了知缘起远离于生灭彼成就正见能越三有海」当知耽著诸有为者不起出离生死之欲为对治彼宣说无常苦道由此便欲出离三有若由生灭为因能达缘起正法全无自性生灭则当解脱生死真解脱道即是通达人法无性无常等道惟是生彼方便调治相续之道诸余论师虽许空无我道是能解脱修无常等余相之道是为趣证无我净治相续然于十六行相中之空及无我亦唯定解无诸外道所执之我非是俱生补特伽罗有自相执真能对治故应了知无常苦等十六行相一切皆非真解脱道同是为净相续之道由是小乘人中有是净治相续道器而非解脱道器及是器者即钝根与利根小乘法藏正为后机宣说前者唯是兼收之机小乘人中虽亦通达法无自性然大小乘非无差別以大乘教非唯光显法无我性彼亦宣说诸地波罗蜜多大悲愿等及说回向二种资粮无余垢净不思议法性故《宝鬘论》云「诸声闻乘中未说菩提愿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萨彼经未曾说安住菩萨行大乘中宣说故智者受持」故圣父子许大小乘不以见分而以善巧方便行判犹如母是诸子共因父是彼等族姓別因如是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四子共因判別彼等为大小乘之因是發心等诸方便故

(丁二)大乘建立

为求利益一切有情希欲证得无上菩提由此而修六度行者是为大乘总义蜜咒乘人亦以彼道而行诸续部中数宣说故然于彼上多有异义此诸补特伽罗之道即是趣向一切种智之大乘也波罗蜜多大乘其道总体唯有尔许此就见解分別有二谓中观师及唯识师然彼二师非可说其乘有不同故乘唯一由于实义有尽未尽故知前是利根后是钝根此般若波罗蜜多乘正为中观师宣说其唯识师为彼所兼摄庸常之机耳波罗蜜多乘中若就迟速而分《入定不定印经》说有五种谓如牛车象车行走之二如日月行之一及如二乘与佛神通飞行之二彼等进行迟速虽如上诸喻有大差別然乘无差別故唯由根利钝行程大小不能分判乘有別也若所趣果乘有胜与劣最大差別或彼能趣因乘有余不同之道乃能安立为各別乘若道体上无大差別唯于道中略有不同及由修彼道之机略有胜劣不能安立乘有次第

(丙四)显示一切皆是成佛支分

诸小乘人虽非为得成佛而趣自道然彼诸道亦是导彼补特伽罗进趣佛地之方便故不应执诸小乘道一向唯是成佛障碍《正法白莲经》云「令解佛智故佛设此方便终不于彼等说汝能成佛」又云「令解佛智故一佛出世间一乘无二乘佛不用小乘自觉所住道谓佛力禅定解脱及自在于彼立有情证净菩提若我于小乘安立一众生则悭过非善实唯有一乘无二亦无三除佛于世间方便说多乘」此义谓佛出现世间为令有情证得自所得智故佛所说诸道唯是引导成佛方便非以不能引导成佛之小乘法而导有情故亦安立有情于自所住十力等位得菩提已若将随一有情安立不能趣入佛地之小乘法便是于法有悭悋过以于究竟唯是一乘小乘种姓亦可引之入佛地故虽复知彼方便然于彼等隐而不说即是引入佛地之法《谛者品》亦显了说云「曼殊室利如来若为一类有情宣说大乘为他一类说独觉乘为余一类说声闻乘是则如来心非清净心非平等心有耽著法大悲偏党异想过失我亦于法而成悭悋曼殊室利我为有情宣说彼彼诸法如是一切皆为令得一切种智趣向菩提临入大乘成办一切种智至于一极故我非有异乘安立」別说诸乘义如上释若尔《庄严经论》所说云何可通彼云「具慧堕于捺那迦非毕竟障净菩提分別余乘清净利虽安乐住亦成障」此说發小乘心与生捺洛迦中二于成佛如前者障后者非尔彼义是说菩萨發小乘心成佛久远菩萨堕捺洛迦则不如是故无过失以小乘法于大乘人是成佛障于小乘种性是成佛方便全无违故又彼颂前亦明彼义为菩萨说故无可诤论处《圣研经》云「若于佛语分別善恶应不应理是为声闻是为独觉菩萨而说皆是谤法」义即执著一类佛语可是成佛方便一类则是成佛障碍彼经又说「若由恶友增上随彼所说犯谤法过于七年中日悔三次罪可清净然得忍位至速亦须十劫」是故以彼邪见而趣命终当受最大非义利果若能略得正解便能不起如彼过失如《谛者品》云「譬如大海由诸异门众水流注如是三乘一切法水亦皆流注如来大海」故当了知佛所说法一切皆是正对时机引入佛地所有方便然因所化胜劣增上方便亦有圆不圆满道迟速等差別应理是故引入佛地支分之道与大乘道二者不同由见此义故《真实名经》云「三乘起出离安住一乘果

(乙二)別辨大乘分二(丙一)总分二种大乘(丙二)別说入金刚乘差別初中分三(丁一)分数类(丁二)释名义(丁三)明所以今初

《入无上瑜伽教义》云「菩萨乘中亦有二种谓地及波罗蜜多乘密咒果金刚乘」依霞达迦惹嚩摩说密咒乘果乘金刚乘皆是咒乘异名或亦名方便乘因果乘者即二大乘异名如智吉祥论师《除二边论》所引《圣密授记》经云「修因说因法善转法轮有果乘近道」又金刚乘亦称持明藏及续部

(丁二)释名义

以隐密修而得成就非非器境不为彼说故名曰密咒于梵音为末那达惹耶末那是意达惹耶是救义此如《集密后续释》咒字云「依彼彼根境为缘所生意是意名末那达惹能救义解脱世间行谓三昧耶律金刚徧防护名之为咒行」应知复有异门如前末那及达惹耶释为了知真实及将护众生之悲心乘者运载义运至此处即是果乘以此运载即是因乘果谓处所内身受用事业四种徧净即佛宫殿佛身佛财佛事若顺彼相现前修习宫殿天轮供养资具净情器等所有事业即是果乘修顺果相而运行故如《入无上续义论》云「此由内身受用处所作事净相而入故名为果」金刚者《无垢光论》云「言金刚者最不可坏及不可断此即大乘名金刚乘咒与波罗蜜多果性因性融合为一」此谓咒理之果与波罗蜜多理之因二不分离是为金刚乘之名义彼因果者如《灌顶略标》云「因持空性色果持悲不变空悲无分別说名菩提心」谓具一切种最胜空性与最胜不变之乐于彼二不分离以由此运往及运往于彼便有因果二乘然此金刚乘义在无上部下续部中便无彼义以不变乐要得三摩地支方可安立须用随念以下诸支修成诸下部中不具彼诸因支故故此所明金刚乘义范围狭小彼理所立因果乘义亦不能徧总建立义当依《掌华论》说如云「金刚乘者谓无余挕一切大乘为六波罗蜜多总挕彼等谓慧方便彼复挕成一味谓菩提心亦是金刚萨埵三摩地故即是金刚彼是金刚亦即乘故名金刚乘是为咒乘之义」方便智慧和合无別金刚萨埵瑜伽即金刚乘此有道果二位善巧方便大于波罗蜜多乘故名方便乘《除二边论》亦云「由无分別即果为道广大方便最秘密故名金刚乘果乘方便乘秘密乘」持明藏者如《妙臂经释》说「开示诸持明咒者所有学处及所宗故」《入无上续义论》说持明藏有说非三藏挕为第四藏及许是三藏两派然妙臂问经云「说密咒经当谛听」又多续中亦说为经及经部者故当如寂静论师说「由彼总显甚深义故许为经部」最为善哉若就内容分別则亦显余二藏之义以故无畏论师许为通三藏挕亦应正理续者谓相续义集密后续说有三种谓修道作用所依止之根本续能净彼之道续及净果之果续斯皆所诠义续即以能诠彼义圣言说为能诠教续部者谓彼续之聚或种类波罗蜜多乘者谓若由行所依大菩提心及六度行而正运往除此更无二次第等所余胜道而可安立若但就有發心及六度行而安立者则金刚乘应成彼乘言因乘者谓不修习如前所说随顺四种果相之道唯修彼因而安立之

(丁三)明所以分二(戊一)叙他疑窦(戊二)答释彼疑今初

若于大乘分为二乘此由何门而分且非由于發心之门以诸菩萨由咒及波罗蜜多门而修行者俱为一切有情义利求得正觉修行等故以是所求菩提亦无胜劣由彼分二不应道理亦复非由有无通达诸法真实正见之门以般若波罗蜜多等了义经意除圣龙猛《中观论》中所抉择者更无过上之正见故纵或有之彼亦不能安立乘別例如波罗蜜多大乘虽有中观唯识二宗然彼二者非有別乘行六度行彼亦俱有故修二身(法身色身)道要方便智慧不见有別波罗密乘所无之道虽有少许然非主要差別唯此不能安立乘为各別唯由补特伽罗根有利钝行道迟速亦不能立例如波罗蜜多乘中虽有彼等众多差別然无別乘若不尔者即咒乘中亦应安立众多乘也

(戊二)答释彼疑分二(己一)破他计执(己二)安立善说今初

有说咒为调伏有贪所化波罗蜜多为调离贪所化而说故于欲尘有不断贪与断贪欲而修道者即是分为二乘之理此应分別若谓由彼所化有于欲尘不断贪欲而修与修断贪之道而分二者然彼二乘俱有二分故彼差別不能分辨乘有差別修波罗蜜多乘道者多有未断非梵行之在家菩萨如于善巧方便星宿婆罗门子见有广大饶益他时开非梵行此等非一咒乘所化亦有众多于诸欲尘断贪爱故若不尔者则至成佛应终不能解脱欲贪或成佛后亦不能断便成过失设谓非就二机总说是依自乘不共之机初行者说此复非说不断欲尘贪即可修习彼乘之道是说能否即用彼贪为道助伴而作解脱之因然如下说「笑视及握手」等于诸欲尘依四类贪所生欢喜为道助缘虽许有此四续之机就此根机但可用为最初入彼二乘补特伽罗差別非能分于乘別如是说道有无安乐庄严及以注击身心要隘为差別者亦不能分二乘之別若以由修彼道身生胜乐心發妙喜即以彼力心于所缘坚稳而住为安乐庄严者《瑜伽论》说「一切初得奢摩他者皆先發生身息堪能由彼引生身轻安时其身便起广大安乐次由彼力心發妙喜由依此故心于所缘寂静而住」此于内外奢摩他上皆所共有岂能据彼判別密咒与波罗蜜多道此于共道次第已广宣说故不赘述若谓安乐庄严之义是依修习收放赤白二菩提心胜要教授借溶化乐通达真实义者以是安立总金刚乘与波罗密多乘差別则不应理以彼唯是无上密咒特殊法故准此当知注击身心要隘以判二乘不同差別亦不应理

(己二)安立善说分二(庚一)正明分別二乘之理(庚二)明道有別果无胜劣初中分三(辛一)明正义(辛二)出教证(辛三)断诤论今初

约运载至此之果乘咒与波罗密多全无胜劣之別二道所得同是尽一切过失圆一切功德之佛果故故是由此运载因乘之別其中智德正见發心意乐学六度行亦无差別故由彼等亦难分別若尔由何分耶二种大乘所求要义是为利他非自证之菩提以见佛果是利他之方便而欲求为利他支故《现观庄严论》云「發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發心同故正于所化示现利他之佛非是法身而是二种色身要由通达甚深空慧成办法身广大方便成办色身但离方便之慧及离慧之方便皆悉不能成办二身是故方便智慧不得分离乃大乘之总宗若未通达实义则不能尽一切烦恼出生死海故达甚深空慧亦是下乘二圣所共故大乘道主要差別谓于具足善根之机现示色身乃至生死未空作诸有情依怙之胜方便波罗密多乘人所修诸法真实离诸戏论即修随顺法身行相之道然无修习随顺色身相好庄严行相之道咒则有之由是成办利他色身方便道体上有最大不同故分二乘总大小乘非空慧分用方便分分二大乘非就通达甚深空慧须以方便分別方便之主是就成办色身而言成办色身方便即修随顺色身行相天瑜伽法此即胜出余乘之方便故

(辛二)出教证分二(壬一)无上瑜伽教中所说(壬二)以下续部教中所说初又分二(癸一)续中所说(癸二)释论所说今初

《金刚幕续初》品明显说云「若空即方便则不能成佛离因无余果故方便非空诸见起颠倒及追求我见为遮我执故诸佛宣说空故曼陀罗轮方便安乐律由佛慢瑜伽成佛非遥远佛具卅二相八十随好故以彼方便修方便谓佛形」此破唯修空性便谓方便及明宣说空性所为并诸不共广大方便须彼方便成办之理如彼四颂次第应知其初句义是承《幕续》上文「自分別垢染污内心应徧励力净治其心」而来他作是念净治诸垢应唯空性以达真实之慧正与我执行相相违不违余道是故成佛方便唯应修空何用所余诸戏论为答尔时于彼方便任何励力终不成佛以除修空性外无余感果之方便故离方便支因不具故是故唯修空性非圆满方便也此理非唯密咒亦是波罗密多乘之轨则此是天种慧师所说极为善哉若尔何为宣说空性谓有于法无我起不正见追求我见着我执者为欲遣彼二我执故宣说无我空性此亦显示欲净二我妄分別垢定应寻求通达无我正见而修此亦共波罗蜜多乘释《诸见起颠倒》等句是依《幕续释》中意也若唯修空性方便非圆满何者是为胜方便耶胜方便谓是曼陀罗轮《幕续释》中作《方便谓乐律》此译妥善此中显示方便胜波罗密多乘由说唯修空性非能圆满方便及说于修空上所增方便谓天瑜伽故知修习曼陀罗轮即是色身主要之因此方便中具二差別一者安乐谓不待诸苦行二者律仪《欢喜金刚》虽说多种然今意说行相现为天轮之方便与达空性之智慧互不分离由修如是毘卢遮那佛等慢念方便智慧瑜伽故证佛果非如波罗密多乘之久远即明此道之殊胜也此说修天瑜伽为速疾道即破执天瑜伽于修大成就全无义利之邪分別修佛色身须持曼陀罗轮行相佛慢瑜伽理由安在说「佛具」等二句意谓所成色身相好庄严为因故须以佛果行相为方便而修《幕续》余二释中未明了说以除他疑天种慧释于初二句破许唯修空性即方便时说若唯修离方便空当生空无边等无暇难处此非应理次破他许空性修道位为方便于成熟位为果释云因道熟果二位空性无差別故如许空性是果则非方便因谓戏论有所缘性果则反彼成立因果有异故说方便非唯空性说空性之所为同前次说波罗蜜多乘中以余五度方便挕持慧度经三无数大刼而修正行即证菩提修曼陀罗轮等方便复何为耶为除彼疑说「故曼」等四句安乐如前律仪谓受二根和合之乐佛慢者谓离庸常慢非遥远者谓即此生可得次说若修佛身当修法身相耶为除彼疑说「佛具」等四句方便谓修三身行相之三种三摩地西藏诸师多唯将此所说曼陀罗轮诸天瑜伽配初次第是未能分诸天瑜伽与生起次第广狭之过当知俱通二种次第修大成就弃舍天瑜伽之根本邪执即在妄执唯修空性便能成办二身明断彼疑说色身因决定须修天瑜伽者《幕续》此说最为明显故今引之以彼为例亦当了知余续所说今恐文繁不复多录

(癸二)释论所说分二(子一)智足论中所说(子二)余师论中所说今初

如前续中所说智足大阿阇黎于《修我方便论》中显了成立先说波罗密多乘法如云「若修无我舍离方便彼必不能尽离诸分別垢發生饶益无余有情一切种智故于方便应极励力」能徧饶益诸众生者谓佛一切种智利益亦从究竟广大出生其因亦唯修诸方便以修无我唯断分別为果性故此如论云「深故广大故无分別成熟此明彼二故是无上方便」以是当知善修无倒施等是为方便将彼回向一切种智即成正等菩提之因如契经云「施戒安忍及精进定慧回向大菩提对初發业应告诫勿著菩提起见取」此谓若离广大方便唯修无我决不能成饶益一切众生之佛故于方便必须励力能饶益一切有情之佛果唯在修习广大方便以修无我之果唯是尽垢之断德故此非是说舍离广大方便修习空性虽能尽断一切垢染而不能利一切有情亦非是说舍修空性唯修广大方便虽能获得利益一切有情之色身而不能证尽断一切垢染之法身以法身与色身随得其一必证余一以彼二身依一聚因决定系属终不离故此如由菩提心所引通达空性之慧能净一切我执垢故虽是具二清净法身之不共因然亦是色身之助缘如是广大方便虽是色身之不共因然亦是法身之助缘若不勤修广大方便任何修习诸法真实唯能超越生死终不能得尽一切垢佛法身故若不勤修通达空性之慧唯修广大方便亦必不能得佛色身事虽如是然须了知佛位尽断一切垢者是修空性之迹能饶益一切众生者乃是广大方便之迹如缘青色眼识生时须具三缘是三缘果然唯缘色不于声等余境转者是根之迹生为领纳性者是等无间缘之迹生为青行相者是所缘缘之迹《庄严经论》「深故」等文是证要具方便智慧二品乃是感果之无上方便《般若挕颂》「施」等之教是证施等必须回向菩提及为无所得慧之所摄持方是成佛之方便

次说咒乘不共方便「非唯如是以除修习不相似因无余随顺现证大菩提之修故」此中义说前说施等非即无过上之方便以无修习行相随顺现证佛身之道而唯修习行相与果不相似之道故

若无修习随顺行相色身之道成立非是成佛无上方便即前论云「由自自性所成甚深广大体性之果从自自体而修」此谓所证之果总有甚深法身体性及以广大相好庄严体性心与诸法真实平等一味终不起动即于尔时相好炽然庄严其身终不变改二性无別即是「由自自性」之义如是修彼方便智慧亦须与彼随顺如修佛心法身诸瑜伽师须从现在便住自心法真实义修习行相随顺佛心之道如是修色身时亦须自身现为相好行相修习随顺色身之道以此二身修则俱修置则俱置理相等故依此密意《修我论》云「以是当知如修无我广大自性亦须无异而修」此中广大即天瑜伽广大之理下当广说依此道理而修即论所说「从自自体而修」之义如果位中相好庄严之所依身与依彼之无所得心二性无別同时而住如是于道位中诸瑜伽师亦须现见自身为如来身相之方便即于尔时与缘自心法真实义无自性慧同一识体俱时和合智慧方便不可分离由修此二同时和合之瑜伽故最后乃能成办由无二智于诸所化现起色身之佛果也如是现为天身之胜方便若离无倒通达自心体性之慧由缺支故不能成佛故须二因和合《修我论》云「此谓能仁具足无量光明为自他无边圆满之所依以最胜正方便为相若离智慧由无慧故虽复现前修习然终不得无余圆满故于自性应起无颠倒心」通达所取现为天相无性之慧与广大天瑜伽之心虽是一体然可安立智慧方便为异观待所遣异故由异名言增上而立谓于真实遣心倒执之分安立为慧以知所知究竟胜义即胜知故(胜知即慧)就于自果遣无成佛功能之分立为方便以成佛方便即是成佛功能故此如《修我论》云「此与无倒广大之心虽是一相然由异名当知为异谓于真实遣心颠倒为性当知名慧及于自果由遣无能说名方便」此中安立方便智慧之理虽如通常所说然安立为方便智慧之事则是咒中之胜方便智慧如是由所取分现为天轮而修色身由通达自性空而修法身方便智慧无二和合当知即是咒中所说方便智慧与诸瑜伽主要之义

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一终


校注

[A1] 巳【CB】己【补编】
[A2] 已【CB】己【补编】
[A3] 已【CB】巳【补编】
[A4] 已【CB】巳【补编】
[A5] 已【CB】巳【补编】
[A6] 已【CB】己【补编】
[A7] 已【CB】巳【补编】
[A8] 已【CB】巳【补编】
[A9] 办【CB】辨【补编】
[A10] 办【CB】辨【补编】
[A11] 已【CB】巳【补编】
[A12] 已【CB】巳【补编】
[A13] 己【CB】巳【补编】
[A14] 己【CB】巳【补编】
[A15] 已【CB】巳【补编】
[A16] 己【CB】巳【补编】
[A17] 遣【CB】遗【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密宗道次第广论(卷1)
关闭
密宗道次第广论(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