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藏经总目录 目次
中华大藏经序
释教之有大藏,犹儒教之有四库也。顾四库以汉书艺文志为滥觞,代有增益,虽编目而不集书。至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虽集书而不刊版。是以随收随散,今日不惟汉唐著录及永乐大典不可毕睹;即四库全书当日抄录七部,兵火战乱之余,辗转携至台湾者,亦衹一部,可谓不绝如缕矣。释藏则不然,六朝以后,诸家经录,亦如儒家之有目无书;而自唐开元间,编定入藏录,宋开宝四年,遂付剞劂。以后不断编刻,传之高丽日本,亦皆仿行;虽内容稍稍增减,而凡所收录,片言只字,无有遗坠。果其版本未绝,则藏庋之家,承学之士,皆可予取予求,是诚法良意美者也。
我国历代编印藏经,或由政府主持,或由信众倡导,至前清龙藏而止。高丽藏经,全由政府主持。日本与我国同,而近年所刻各藏,收经特多。我国清末,上海频伽精舍曾仿印其宏教书院缩刻藏;政府迁台湾后,中华佛教文化舘复影印其大正藏;流布遐迩,虽已足资探讨。而自民国成立以来,竟未能自编藏经,论者每以为憾。
屈文六居士,外掌封圻,内參枢府,经济文章,久为当世推重。晚年学佛,既佩三密法印,而以八十高龄,复有修订中华大藏经之举。缁素响应,龙天拥护,畧变旧例为四大法类,一曰正藏,收历代已入藏之经典;二曰续藏,收历代未入藏之经典;三曰译藏,收译成西文之经典;四曰总目录,收各藏目录及有关书籍。就正藏言,凡收经书三千九百余种,以视四库全书之三千四百余种(不计存目),已超过之,而续藏、译藏、总目录尚未计入。此洋洋巨帙,洵与儒书华岳并立,而呈东方文化灿烂之奇观也。
余于兹役,忝与發起之列,喜见开始出版,遂书数语,以弁其首。
中华民国五十三年佛欢喜日双城莫德惠拜撰。
中华大藏经序
佛教自汉明帝时传入中国,腾兰远莅,玄奘西游。中国文化,儒也,道也,因圆融而益光大。东传海外,代有记载,佛教遂成为中日韩三国之无上文明。中国藏经,历代均有修订。惟自清雍乾间修订龙藏后,二百余年来尚未暇及此。现当反共复国,复兴文化,宏扬佛教,至关重要。爰由党国元老于右任暨赵夷午、屈文六诸氏呈请总统设舘修订。奉批「社会文化,由社会人士为之」,大哉言乎!乃于民国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于台北市善导寺开成立会,推主修理监事,报经本部备案。迄今七载,纲举目张,余忝综部务,乐观厥成。兹当印行开始,用弁数语如右。
中华民国五十二年岁杪连震东识于内政部。
中华大藏经序
佛经有藏,由来久矣!自梁武帝于华林园总集释氏经典,厥后历朝之修纂梓印者相踵继。于是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宏扬教义,嘉惠信士,厥功伟矣。顾自龙藏以后,迄今垂二百余年,阙然而无续者,其故安在?岂好之者无力,而有力者不肯为乎?抑缁素胥漠然于斯乎?殆典籍之整辑,皆盛行于承平之际,至若戈鋋锋火之间,救死扶伤,犹恐不赡,遂未遑怀铅握椠欤。
民国四十五年,党国元老于右任,暨赵夷午、屈文六诸公,倡议设舘修藏。是年冬,修订大藏经会于焉成立。自是校勘剞劂,日程其成。今余观其所订要例,除复者曰选藏,增新者曰续藏,迻文者曰译藏,举篇者曰总目,穷源而竟委,纲举而目张,可谓灿然大备矣。
纪晓岚曰:儒如五谷,一日不食则饥,数日则必死,释道如药饵,死生得失之关,喜怒哀乐之感,用以释冤愆,除拂郁,较儒家为最捷。丁兹刼殷龙汉,而于群策中兴之时,图此不朽之业,用以释冤愆,除拂郁,洵济世之良药也。其所为所见,过于古人远矣,岂非盛事乎!
然则是书之修也,窃以为有四美焉:巨细毕收,是曰可大;开继相期,是曰可久;迻译以传,是曰可远;淑世箴时,是曰可达。宜乎士林拭目,莫不乐观其成,斯诚文化之津梁,禅林之府库也已。
中华民国五十三年夏
黄季陆谨序于教育部
中华大藏经序
佛法为一切智者之学,称实相之理,尽法界之量,备通世出世法,以修身为本,而达自觉觉他之极则者也。
粤自能仁启教,贤圣辈出。法肇五天,历千五百年而晦隐,化流四土,竟二千余载而方隆。传通人世,今有三焉:巴利文系之锡兰三藏,详于初五百年之声闻,法化遍缅泰寮柬;蕃藏文系之西藏二部,详于后五百年之秘密,流风被满蒙青康;吾中华之华文系大藏,特详于中五百年之菩萨学,上则声闻三藏,既众部以兼明,下则秘密经轨,亦大体已斯具,历代持宏,余惠远及越南韩日。
原华文之圣典译传,起于汉元寿。佛书编目,著于晋道安。大藏刊行,始于宋开宝。由中华传韩日,集录刊布,代有胜业,刊行藏经而可考见者,达数十种。佛法为究极无上之道,随机利见,流衍不同,而惟华文大藏,足以统五天千百年圣学之全,穷源竟委,得以见佛乘一味之真。吾中华佛子,宁不引以自庆耶!
今也变乱日亟,异说方张。值文化日新之世,民族贞元之会,自宜整理大藏,充实而發扬之,平人心地以启世大同。此固识者所共知,宜文六长者發起修订中华大藏经,而得朝野缁素所共赞也!
修订中华大藏经,广之以四大法类,内容体例,屈序及纲要,言之详矣。试复赘言之:一、历代华文藏典,多少互异,存没不同;今尽举历代藏经,去其重出,综为一部,曰选藏,实历代藏经之集成也。二、元明以来,蕃藏巴利之文,或有选译,古德著述,遗珍非一;今采集得九百余部,编之曰续藏。极续藏之量,可总摄蕃藏巴利圣典之译为华文者。虽译华非一日之功,而立此大类,固当续续不已,期乎靡遗。三、华文佛典之传布世界,首赖迻译,取今之已译英文者而辑之曰译藏。据此意而引申之,则自小品以至大部,自英语而及余文,契时应机,译藏之业,固方兴而未艾。四、总目录集一切佛典目录,以备稽考,允治佛学之要事。总此以论,选藏似多而易成,续藏译藏,始虽简而毕也巨。统四大法类以成中华大藏经,虽续译之功,事有所待;选藏之名,人或未喻。而其董理集成华文大藏之固有,编续集以充益之,译外文以宏通之,思之深而虑也密,期心远大,非吾中华民族性之博大高明,其何以能此!
时历八年,选藏既成。印谬忝發起之列,谨申序赞,以志随喜云尔。
中华民国五十二年六月慧日沙门印顺谨序
中华大藏经序
佛法为包博世出世间一切究竟之学说,宏通广大,玄妙精微,不可思议。虽有阿难尊者之结集经藏,优婆离尊者之结集律藏,诸大菩萨及历代祖师之造论著疏,自汉明流入中国,苟非代有所修订,则诸藏无由合集,散漫失统矣。盖佛教三藏,巨著宏编,汗牛充栋,欲得全集而读之,既为时间所不许,亦为精力所不及,此大藏经之所以辑也。间尝读隋书经籍志,悉梁武帝于华林园中,总集佛教经典凡五千四百卷,沙门宝易又撰诸经目录,斯为佛经有藏之始。复经平生考据藏经之编纂而犹能忆及者:如唐开元间,沙门智升著开元释经目录二十卷,列入五千零四十八卷,其后宋元明清,公私镌版者亦至伙。宋有蜀版五千零四十八卷,福州东禅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开元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苏州延圣院碛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一说为六千三百余卷,元有杭州版六千零十一卷,明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清有雍正间之龙藏,则依明本而重刊者,乾隆间又有续藏之刊行焉。入民国后,有频伽藏之纂辑,则据日本弘教书院本,益以龙藏续藏而成者,都八千四百十六卷,频伽云者,以藏为频伽精舍主人哈同氏所主编也。宋元明诸版本,久多亡佚。惟南京碛砂版尚存孤本,原藏卧龙开元二寺,缺一百七十三卷,后为西安省立图书舘收藏。兹者板荡中原,赤氛㳽漫,皇皇巨帙,恐亦无存,谓非释典之一大刧乎?屈文六长者惄焉伤之,爰發重修中华大藏之宏愿,而当代缁素,咸表赞同,悉力以赴,乃成立修订中华大藏经会。征集会员,厘定规章,延揽人才,从事编订。并分是经为四大类;曰选藏,曰续藏,曰译藏,曰总目录,其大要已详于印顺法师之序矣,兹不再赘。从此华文圣典译传,靡不搜罗尽有。虽续藏译藏,犹有待后来者之扩充光大,而于此八稔之中,已将选藏完成,其功实不可没。灵源自惭浅识,亦得追随于后,共襄盛举,不揣冒昧,谨举所知者而约畧言之,以志梗概,何敢言序云哉!
中华民国五十二年暮秋之月
沙门灵源谨识
中华大藏经序
本师释迦文佛,于二千五百年前降生天竺。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说法灵鹫暨诸方历时四十有九稔。作人天师表,度无数有情,巍巍乎慈悲喜舍,不可以言喻也。及汉明帝时,大法西传,腾兰远莅,法运遂转移于东土,大乘展转传于日韩,圣域今所行者,惟声闻缘觉耳。迨至唐太宗时,玄奘法师,大心肇启,西域孤征,白马东来,藏经运至。厥后仁王多崇象教,大法日渐宏扬。有唐一代,实为最盛时期。迨至宋元明清,历朝君主。莫不绍隆三宝。考大藏经译写,远在东汉。纂辑目录,始于道安。编定函号,肇自开元。镌版始于唐季,私刻起于宋而盛行于明。清初印龙藏,大本庄严,殆轶前代。越二百余年,竟无嗣响。及清末始有优婆夷罗迦陵氏發心刊印频伽大藏,起于宣统,而成于民初,其印行期中,盖不计若干艰阻也。更历四十余稔,复有屈文六长老,發起印中华大藏经。当吾国政府偪处于台员片岛之际,既乏往者帝王国库之财源,又非罗氏富饶之境遇,耆英提倡,多士影从,而竟得博通内典之蔡念生居士慨任总编审,于七载间,编成选藏三千余部续藏九百余部,并三十二种藏经目录表解,卷帙有如是繁多,可谓空前之绝作。观屈序云,体大思精,实为法海津梁,洵称笃论,衲读之有深愧焉。余童贞薙染,忝列沙门,宗研华严,殊罕心得。东来后蛰居茅舍,讲演仅接引初机,对贤首全经,未能开坛一述,岂遑论列印大藏经文。屈序于古今印藏原委,博引繁称,浅学若余,何堪作序。感文老之雅属难辞,惟祝大经流布,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扭转人心,振兴国运,期早日收回大陆,致郅治媲美汉唐,使诸山名刹,各得此经一部,俾四众勇猛修持,庶不负屈蔡二老之殊胜功德,是所愿也。
民国五十二年岁次癸卯重阳日华严莲社沙门南亭谨撰
中华大藏经序
昔释迦文佛为解脱六道众生轮回诸苦一大事因缘降生于佛历二千五百年前,现太子身于印度迦毘罗卫国,年十九舍王宫,入雪山,修苦行六年,遂成正觉,说法四十九载,垂示三藏十二部经典,以度后世之众生,吾人穷毕生精力而莫得究竟,大矣哉经教之深广也。我国自宋之开宝至清之雍正,均曾刊大藏经行世。时值承平,以国家之财力易举。他如日泰诸邦,亦曾叠出编刊,互相印证,玄义益明,而选藏尚未闻有建议者。今屈文六长老,發心修订,集野老以拟昔日之朝贤,募私财以代当年之库帑,综人财两力之悬殊,等什一于千百。虽闻风赞叹者多,初尚虑博大艰难,參加者犹不免依违审慎也。然幸得蔡念生居士以天诞般若,博览群经,独任总编审。徐可均居士乐善好施,慨任印行委员,众擎易举。大业可计日观成,宁非三宝之特殊加被耶!本际向以为藏有重出,似可酌删。本多后出,亟需增补,区区浅见,盖有不谋而合者。顾内典浩如烟海,曩仅窥阅藏知津,及少分经藏,何敢妄參论列,贻笑方家。乃厚承文老諈诿,以谬耄哑羊,滥厕末席,此固深感庆幸,而内心未尝不滋愧也。东来后,蒿目世风日下,邪说纷乘,恐祸乱之将至,冀他日新藏一出,而未来之刼运潜消,则凡从事诸君子之丰功伟烈,其可量乎!惟晚近人根陋劣,好简厌繁,如来悯众生愚痴,具八万四千病,故如数说法以对之。伏愿如来使此藏本,放大神光,俾读者目一偈半偈,便發明心地,拔三毒根,得四圣智,而同成正觉。五浊恶世,一变而为庄严圣域,庶十方三世诸佛齐畅本怀,此愚衲所馨香祷祝以求之者,谨序。
民国五十二年岁次癸卯
观音大士圣诞日复兴海印寺沙门本际谨撰
中华大藏经序
世之言文化者,辄区之为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而东方文化以儒释为两大支流,此犹宥于方之内也。若游于方之外,而纵观夫所谓三世九有者,则释迦设教,实兼世出世法,儒教亦所含容。祗以义轩以来,周孔继统,世儒拘于旧习,目为异端,列诸方伎,然于其应化无方,谈言微中,亦不能悉予抹煞。故自六朝唐宋而后,天禄琳琅之府,名山宛委之藏,辄立释教一门。但所收极简,虽清初文物之盛,四库全书中佛典著录祇十三部,存目祇十二部,而又仅收杂书,不及经律。私人藏书,如海源阁杨氏,铁琴铜剑楼瞿氏,皕宋楼陆氏,八千卷楼丁氏,所谓四大家者,书目所列释典,尤甚几微。是皆先入为主,门户之蔽,其于代表东方文化,殆未能语其全也。
然释氏自传其学,自守其书,则又远在儒教之前。盖自释迦示寂,约当孔子诞生之年,释迦诸大弟子已从事结集三藏,以后代有增益。大法东传,迻译演绎,汗牛充栋,至唐开元释教录附入藏录,而藏经形式以立。其同时之儒书目录,如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及崇文总目,尚未能如此完备。况儒书祇存目而非汇刻,自不免于散佚;佛教则自宋开宝四年,据开元入藏录雕版,已由仅有其目,进为实有其书。以后继续刊行,今日目录可见者,有宋一代,为崇宁藏(崇宁三年)、毘卢藏(绍兴二十年及乾道八年)、圆觉藏(绍兴二年)、资福藏(嘉熙三年)、碛砂藏(端平元年)、天宁藏(金大定十三年)六种。原始之开宝藏,及北朝之天宁藏,目录虽佚,仍可參考而知(见开元录及宋藏遗珍单行目录附录)。各藏互有增减,大致畧同。易代而后,元之普宁藏及重编碛砂藏,加入大批密部经典。明之南北藏及清之龙藏,继续前规。明嘉兴正藏与北藏同,特易梵䇲为书册,以续藏为世所重。海外则高丽初雕藏仿宋祖所赐开宝(宋太祖时),后又仿刻契丹藏(宋理宗时),其去取自为义例,今唯再雕藏目录可见。日本初刻天海藏(明清之间),畧同资福,而黄檗藏(清康熙时)则全仿北藏。至缩刻藏(清光绪时)始自出机杼,收经特多。卍字藏以北藏之目,刻丽藏之文,而续藏广收中国古逸典籍,视嘉兴续藏更有过之,我国商务印书舘曾仿印流通。大正藏号称汇合各藏,惟于缩刻、卍字所著录者,尚未尽数录入,中韩各藏更不待言。盖祇撷其精英,并未尽其部帙,我国中华佛教文化舘曾仿印流通,此中韩日三国印藏之大较也。他如中国考订藏目之书,乃系提要性质,日本就各寺所存经书,勒成藏目,仿各藏而稍有出入,皆未经过刻版,兹不赘述。
佛藏之来源,既如是其悠久,各国刻藏之演进,又如是其繁多。而我国自雍正龙藏之后,二百年来,未曾修藏。频伽印缩刻,祇减二十七部,并就目录分合,畧有变易。普慧藏半途而止,仅余断简残编。在此期间,日本缩刻、卍字、大正相继问世,以彼国之精勤,促吾人之振作,今日编刻大藏,殆为刻不容缓之图。而鄙意犹不止此,盖自近百年来,中西文化,皆有显著之改变。对前一时代之彻底整理,即有裨于后一时代之顺序發扬。我国学人于经史子集及各种学术,莫不作此工作,佛教何能例外?居今日而言编刻藏经,已非如宋元明清之断代修书,增减任意,所能满足需要。应统海内海外,已入藏,未入藏,一切佛典,作成空前未有之结集,庶达承先启后之目的,不负㓰时代之神圣使命。窃以此恉,征诸缁素大德,询谋佥同。于是不揆𢭏昧,纠集同道,组织修订中华大藏经会,揭橥四大法类,一为选藏,二为续藏,三为译藏,四为总目录,请备述之。
何以为选藏也!自古別于续藏,皆曰正藏。今与古之正藏,稍有不同。其目的于古仿中外已入藏者,不遗一部,未入藏者,不增一部。自成果言之为正,自工作言之为选。谓就历代中外三十二种藏经中,一则徧选各藏,去其重复。二则特选某藏,资以刊布。由前者言之,各藏递相困革,增某经,减某经,分某经,合某经,向无详细之校勘,与精确之统计。本会首编三十一种藏经目录对照表解,以大正所收为第一目录,余藏所收不见于大正者为第二目录,每目之下,注明见于何藏何函,于民国四十八年出版。嗣又加入金藏为三十二种,最后确定为二十四种(见第四辑编目说明三)。此项工作历时四年有余,而后获知历代中外已入藏之经典,为三千九百余部,此所谓徧选各藏去其重复者也。由后者言之,此三千九百余部,本会曾依修藏旧例,重分部类,编为中华大藏经目录草案,与表解同时刊布。并向十方大德,征求意见,加以缜密研讨。一则部类排列,众议未能佥同。二则本藏以影印为主,各藏糅合,版式难于㓰一。因决定就各藏版本最古,收经最多者,选为影印对象。仍其部类,去其重复,分为四辑刊布。碛砂及宋藏遗珍为第一辑,全部影印。嘉兴正续藏为第二辑,去其已见于前辑者。卍字正续藏为第三辑,去其已见于前二辑者。其他各藏为第四辑,去其已见于前三辑者。三千九百余部之经典,备于四辑之内。因有异本別出,缺本减除,及原藏重出或补前辑缺文等等,共印出三千九百七十三部。若不计重出及补前辑缺文,则为三千九百五十一部,此所谓特选某藏,资以刊布者也。此三千九百余部,实集中日韩三国藏经之全。以完备论,古无先例,读者当能察之。
何以为续藏也,前代以续藏补正藏之阙,无同时纂集之理。今选中外已入藏者为选藏,以集各藏之大成;未入藏者为续藏,以补各藏之未备;界限分明,自不妨同时纂集。祇藏密部辑入稍多,余则零星收罗,书缺有间,而孤本珍籍,亦颇因此获得,如五宗救、徧行堂集、李温陵集诸书是也。尽其可能,共得九百余部。今日环境所限,不过如此,惟待后贤之补辑耳。
何以为译藏也,今日海空交通,佛教之遍传世界,已为日有进步之事实。藏经之须具世界性,亦为切合时代之要求。大乘佛法,以汉文藏经为备。近百年来,译为西文者,已有多种。惟散在各地,求索不易。侭可能获得者,辑为译藏。以供国人宏扬之资,兼开西人探讨之路。虽著录无多,后之人继续迻译,继续收罗,则此一部门,定可蔚成大观。
何以为总目录也,因书籍之繁多,而目录之学以兴。佛藏之多,捋于四部,足为目录学之所建立,由来已久。而历代学者,每取得鱼忘筌之态度,故此学迄未發达。然如二十四种藏经目录对照表解,最末所录五种,体大思精,实为法海津梁。日本大正藏特別注意于此,另辑昭和法宝总目录,刊载大正有关目录,并及一般目录。惟于中国著作,未能备收。今略仿其意,首载中华大藏经首编及索引,次为基本目录及有关目录,后择载一般目录。并就征集所得,附以藏印锡泰等国未译为汉文之经籍目录,及欢美各国所译本国文之经籍目录,以便研讨。此一科目,孳乳无穷,学者其留意焉。
右以选藏续藏为骨干,译藏总目录为羽翼,既举历代藏经所收之经典,一无所遗,更集历代藏经未收之经典,侭所能得。除译藏及总目录不计外,仅选藏及续藏近五千部,视原始藏经之开宝藏一千七十六部,约为四倍以上,视最后藏经之日本大正藏二千三百七十三部(续藏只计古逸、疑似),则为一倍以上,而视外学四库全书之三千四百七十部(不计存目),约增十分之四以上,读者于以睹佛藏之全,知佛教之大。不但内学典籍之结集,足以媲美四库,而且东方文化之宣播,足以启迪全球。自民国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开成立大会起,于今十载。集發起人、主修、总编审、理事、监事、顾问、职员等四百余人之精力财力,成此巨帙,满此微愿。蔡念生总编审于首编脱稿后,送来校印,当付徐可均刘怀园委员印行。宏化在望,喜述其梗概如此。
中华民国五十五年佛诞日临海屈映光谨识
中华大藏经序
修藏未易言也。自开元释教录附入藏录,开宝据以雕造,继续不绝,至于今日。原书全存或半存,乃至仅有目录可见者,宋代为闽版之崇宁、毘卢,浙版之圆觉、资福、碛砂及北朝之金藏。(金藏目录已佚,蒋唯心作雕印始末考及简目,余复加以补充,见本藏总目录宋藏遗珍单行本目录附录。此外辽藏经目全佚,弘法藏则据蒋唯心考为由他藏辑成,非特刻全藏。)元代为普宁及补刻碛砂,明代为南藏、北藏、嘉兴藏,(嘉兴正藏仿北藏,祗排列及附录一种不同,另有武林藏经目全佚。)清代唯有龙藏,民国则频伽而已。更求之于国外,高丽有初雕藏、续藏、仿契丹藏、及再雕藏,今惟再雕藏目录仅存,其文字之不同者,可求之于日本之缩刻、卍字、大正各藏。(近闻重印再雕藏,并赠给我国一部,惜尚未见。)日本初刻天海、黄蘗二藏,犹仿自中国各藏(黄蘗与北藏全同),继之而有缩刻藏、卍字藏、大正藏。缩刻、大正,增入甚多。卍字正藏以北藏之目(未全),刻丽藏之文,尤为考查丽藏之要籍。续藏则收经之多,颇有中国失传之本,因而重见,然校以中国嘉兴续藏,仍有嘉续已收而卍续未收者。日本又有辑藏多种,编列某寺所藏古版经典,虽具藏经形式,并未刻版流通,是与雕造各藏,性质不侔(说见第四辑编目说明),且所载经典已见各藏,故不计入。而中国存目之书有大藏纲目指要录、大藏圣教法宝标目、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大明释教汇目义门、阅藏知津五种,所载经典,颇有无从求索者,故宜存备查考。
以上所举有目可见者为开宝、崇宁、毘卢、圆觉、资福、碛砂、金藏、普宁、重编碛砂、南藏、北藏、嘉兴、龙藏、频伽(频伽同于缩刻,有减无增,本应不计,惟为民国以来之惟一藏经,故列入),丽藏、天海、(黄蘗因与北藏全同不计)缩刻、卍字、大正、指要、标目、勘同、义门、知津凡二十四种。此中互有出入,甲藏所无者,或为乙藏所有。以一人遍览各藏,既为力所不逮,而集各藏于一堂,供人阅读,亦为事所难能。屈文六上师發广大心,欲集合各藏经典,不重一部,不减一部,合成一帙,更加新编续藏、译藏、总目录,名曰中华大藏经,缁素响应,众志成城,而使余任编目之责。余维兹事体大,不敢掉以轻心,乃竭四年之力,先成三十一种藏经目录对照表解。所谓三十一种者,尔时尚未获得金藏资料,以前述二十三种,益以日本辑藏八种而成。出版以后,复删日本辑藏八种,增入金藏,定为二十四种。以此排比各经典,去其重复。本拟仿历代各藏,分门別类,汇为一编。因采影印方法,各藏版式不一,难于排列。又以部类先后,议者亦多异同。于是以原藏为主,在二十四种中,选其版本最古,内容最富而又在现在环境可以获得影印者,分为四辑。第一辑为碛砂藏及宋藏遗珍,是为版本最古;第二辑为嘉兴正续藏,不见于第一辑者,第三辑为卍字正续藏,不见于第二辑者,此两辑皆有续藏,是为内容最富:第四辑则汇合各藏不见于前三辑者,佚者缺之,以待觅补。于是二十四种藏经,备载无遗。复于首编具载碛、嘉、卍三藏全目,其嘉、卍见于前辑者,注明前辑函号。各目重加校订,嘉续各本不同,汇合编纂,随目说明。惟第四辑不能仿照办理,若二十四种藏经皆载全目,则连篇累牍,不可容纳。然观于前三辑之全目,于一目不遗之旨,可以思过半矣。
综观各藏,不但每藏经目互有出入,即同一经中,字句亦互有出入。经目之出入,汇合各藏,可以弥此缺憾。字句之出入,其大不同者,別出异本,然已不无遗漏,小不同者,若別出异本,实不胜其重复;必须附以校勘,始便研求。日本缩刻、大正两藏,皆附校刊,未尽完备。本藏以碛砂为主,仍须重加校刊,始能适用,此非短期所能从事。兹将各经不同之处,择其重要并易于截断举出者,编为综合补录,以作喤引。若有大心开士,就二十四种中可以获得之藏本,互相校刊,著明不同之字句,并重加编次,使成善本。则于宗教之信仰,学术之發扬,必有裨益,是所祷祝以求者也。
至于新编续藏以不见于各藏者为限,此时此地,所得无多,然数年访求,亦有精椠孤本,杂见其中,译藏以华文译成西文者为限,所得尤少,有待增补,总目录以有裨于目录之研究为限,昭和法宝总目录搜集颇富,今大部撷取,而亦有昭和所未著者。似此结集,或能稍裨流通,余见通例及各辑编目说明中,兹不赘云。
中华民国五十六年佛诞日念生居士蔡运辰法名宽运识于台中
修订中华大藏经缘起(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于台北善导寺开成立会通过)
大藏经者,如来之慧命,人天之眼目,无明长夜之智炬,生死苦海之慧航,觉先觉后之法源,世出世间之道本也。今世何世,赤氛烛天,邪说肆其毒,暴力助其澜,不惜尽举人间而地狱之。苟非宣流藏经之大慈大悲大愿大勇,会仁王之兴起,措心理于安康,而欲挽此非常之刼,岂易言哉。
然考佛法宏扬中土,始于汉,盛于唐,昌明于宋,其所集译品以及名著,刊版流通,创自宋代之蜀版,推展迄今,世所称之北传系,中与日韩,计出藏版二十四种,而收集之富,不能不推日本大正版,正编已积九千余卷,续编犹未计也。若宋之碛砂版六千三百余卷,孤本犹存西安卧龙开元两寺,清之龙藏七千余卷,版片犹存北平柏林寺,以其兴修自我,有系国家民族文化之名位,应益知所珍贵。但龙藏而后,已阅二百六十七年,况世变日新,文明日蔽,即懔天倾地崩之惧,宜图崇德辨惑之功,则兴修大藏,为不容缓矣。
夫新藏内涵,自须广摄时空,益当戒慎因创。拟编四大法类,一曰选藏,二曰续藏,三曰译藏,四曰总目录,悬此范畴,以为集广张本。
果也,人天共鉴,友声大作。或宣照才识学之史规,或责成大方广之创制。众宝所归,鉴诸虚谷。调协异同,蕲止至善。缔造时代之天禄石渠,携纳民族于慈航乐土。此物此志,敢不慎勉。肇役于中国中兴基地之台湾,崇名为中华大藏经,期以十二年成功。
惟兹事体大,心由我發,愿求众成,经组会荷担一切,次第策进。所望中外缁素大德,同發信心,恢张宝典,破邪救世,时不我与,无量功德,愿共图之。
修订中华大藏经会章程(内政部台46内民字第一一〇一八一号通知准修正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修订中华大藏经会。
第二条 本会以阐扬佛乘理论,矫正唯物风尚,导科哲学于建设人群真美善之理想生活,使世界永获和平康乐为宗旨。
第三条 本会设于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所在地。
第四条 本会为搜集资料,筹募经费,暨流通本藏经,得在海内外设立分会或办事处。
第二章 任务
第五条 本会修订中华大藏经任务为左列四大法类:
一、选藏
二、续藏
三、译藏
四、总目录
前项法类之序列与名称,必要时得加以修正。
第六条 全藏之修订期以十二年完成,其分年进度另定之。
第三章 会员
第七条 本会發起人为基本会员,凡赞同本会宗旨者,无分缁素,经会员二人之介绍,得为本会会员。
第八条 本会会员权利如左:
一、發言权及表决权
二、选举权及被选举权
第九条 本会会员义务如左:
一、遵守本会章程及议决案
二、担任本会商请协办之事项
第四章 组织
第十条 本会设主修九人至十五人,由会员大会推举,总持全会事宜。
第十一条 本会设理事,一百十七人,由会员大会选举或主修推选,组织理事会;并由理事互推或主修于理事中推选十一人至二十一人为常务理事,组织常务理事会;首席常务理事一人,由常务理事互推之。
第十二条 本会设监事九人至十五人,由会员大会选举或主修推选,组织监事会;并由监事互推或主修于监事中选推一人至三人为常务监事;有监察会务及稽核账目之责。
第十三条 本会理监事任期均为二年,连选得连任。
第十四条 理事会设总干事一人,副总干事二人,干事若干人,由主修遴聘。
第十五条 理事会设总务、文书、财务、资料四组,各设组长一人,副组长二人,组员若干人,由常务理事会遴聘,分別办理本会事务。
第十六条 本会设编审部,主持全藏编审事宜,由主修延聘总编审七人至九人,编审若干人,编纂若干人,编译若干人,秘书主任一人,秘书若干人组织之。
第十七条 为推进会务,认有必要时,经主修或常务理事会决议,得设置各种委员会。
第十八条 本会设顾问若干人,由主修延聘。
第五章 会议
第十九条 会员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必要时得召开临时会议,均由主修召集并任主席。
第二十条 主修会议无定期,于必要时召集之。
第廿一条 理事会监事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分別由首席常务理事、常务监事召集并任主席。
常务理事会每月召开一次,由首席常务理事召集并任主席,必要时得开临时会。
上列各项会议,于必要时,主修均得出席指导。
第廿二条 编审会议由总编审主持,有关部门经总编审邀请得參加之。
第廿三条 常务理事会、监事会、编审部及各委员会之负责人联席会议,每年开会一次,由主修召集之。
第六章 经费
第廿四条 本会经费由善信捐募,政府补助。
第廿五条 本会所有经费收支,一律依照会计法规办理。
第廿六条 本会经费收支情形,每半年刊布征信录一次;全藏完成后,汇总刊布征信录。
第七章 附则
第廿七条 本会各项规程章则均另订之。
第廿八条 中华大藏经修订竣事后,编辑功德记公告之。
第廿九条 本章程呈报内政部备案,如有未尽事宜,得随时修正补报。
中华大藏经四大法类修订纲要(四十七年二月廿五日联席会议通过刊登海潮音第四十卷五月号)
一、选藏
凡中韩日历代汉文藏经中之不同者,照原文尽量编入;即某部世有称为偽经,或某部某处文字有错误者,亦不更改摒弃;俾后人阅此,等于阅中韩日之一切藏经。现已编成三十一种藏经目录对照表解,据以取材,编订选藏目录,提交本会审定。
目录编成,取自何藏者,依照原藏景印。其不宜景印者,以排印补之。用何种纸、几开、綫装、精装,须各分多少册,印一千部约费若干;俟选材集成,再行计议。
就三十一种藏经选录述要,以便学人修持。现已选毕般若部、大宝积经、四阿含及本缘上,如何景印或排印,俟选成后再行计议。
二、续藏
凡三十一种藏经均未收入者,尽量收入之。
续藏部类不及选藏之多,斟酌情形,另分部类编纂之。
三、译藏
凡已由汉文经籍译成外文者尽量收入。现已集有心经、阿弥陀经、六祖坛经等数部。
四、总目录
印藏泰锡各藏经目录尽量收编,已由周祥光先生为请印度西藏佛学教授兼通中梵巴藏文者为之。
凡汉文经籍未收入以上选续二部者,其目录均编入之。
以上续藏译藏总目录,景印或排印,俟编成再行计议。
修订中华大藏经会成立大会宣言
汉兴以还,吾国学术思想,辄为儒道二家所统摄。儒家思想,重在世法。道家思想,主在出世。重世法故,人类伦理,赖以建立。国家与社会间,始有一定秩序之可循,人群乃得相安于无事。由出世故,一般睿智旷达之士,亦得遂其淡泊自守之生涯,使人类精神,日事向上,不致堕入欲海深渊,无法自拔。故自整个人类社会之生活言,二者相需为用,其效始彰。壹有偏废,将成两失。所惜儒道二家,未悟此旨,互相排抵,古昔已然。自白马驮经,佛法东渐,依二谛以立言,融儒道于一器,其影响所及,在儒则有宋学之复兴,在道则有南宗之勃盛。要皆挹佛氏之义蕴,以阐發其奥旨。此则群籍具存,斑斑可考者也。是故佛法之在吾国,不仅已与固有之文化合流,且复成为一般社会生活上不可须臾或离之动力。吾人如欲恢复固有文化道德,建立精神生活堡垒,不为唯物思想毒素所侵蚀,舍教义圆融之佛法外,別无他道,此同人所以不揣微薄,有修订大藏经会之發起也。尝考历代拨乱反正之初,皆有修辑藏经之举,唐贞观之盛无论已,宋明大一统之时,其最著者也。胜清开国,亦尝有龙藏之刊布。自是以后,二百余年间,辄成绝响,有心人于此,可以觇世运降替之由矣。拯陷溺之人心,纳庶物于正轨,狂澜互挽,匹夫奚辞。邦人君子,盍兴乎来。
修订中华大藏经会成立大会致词
佛法僧称三宝,为众生所归依处,而以法为宗本。盖无法,众生即不知有佛,而僧亦无由建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或开示人生之实义,或策發真性之修证,或广明开遮,轨范三业,或备穷性相,宗趣一实。虽法门无量,而无不契人之机,合法之理,以觉世牖民,导归至真至善之圣域。佛灭度后,集经者类集为经律论三藏。或以说声闻所行为声闻藏,说菩萨所行为菩萨藏。一代圣教,无越于此。
佛法自汉世传入中国,代有传译。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为译经泰斗,然罗什虽说贯群籍,而来华译出众经,仅百八十余卷。玄奘于贞观三年赴印,至十九年回国,以所获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献于朝,奉命译经,仅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楞伽为达摩手授二祖以为心印者,明德清于五台遇于阗国梵师言,此经有四十卷,则此间译本,仅十分之一。此可知释尊一代时教,其佚而未传,或传而未备者,实不可计量,此本会所应继述者一。佛法有南传北传之分,学者间有诤论,实非释尊说法本旨,此本会所应负责融通者二。现在魔氛弥漫,大地众生,均在烦恼中浮沉,苦恼中挣扎,并日以炽盛,非救苦救难大慈大悲之佛法,何以济之!此本会所应發心宏扬者三。准此三义,应不以时间性区域性为范围,人尽形寿,事尽未来,为法为人,精进不已。本会發起以来,遍征各方大德意见,今汇宝贵之答覆,拟(一)先以十二年集合中韩日汉文藏经去同取精,并于中韩日汉文藏经遗漏未收入者,如元译之大乘要道,清译之大威德仪轨,及历代大德著述,并译藏及总目录,成为中华大藏经。(二)以此十二年所捐集经籍,并征集印度及东南亚与欧美各国经籍,成立中华佛教图书舘。(三)以此次所捐募基金,及印行藏经流通余款,为本会及图书舘基金。本会会务永远进行,图书与时并增,上宏下化,以至器世间均成越量宝殿,情世间均成无上佛道,众生有尽,此愿无穷。敬祝同仁福寿无量,同發大心,圆此功德。
修订中华大藏经会筹备工作报告
甲、修藏發起
四十三年十月,屈映光居士于桃园斋明寺,择静自修,因阅碛砂藏而發愿兴修藏经,旋由章嘉大师及赵恒惕、许世英、于右任、阎锡山、贾景德、吴忠信、张默君、李子宽、朱镜宙、钟伯毅诸位响应,曾备册签名。嗣经慎重通函征求,已承亲署發起签名见覆者,缁素大德如甘珠尔、印顺、智光、南亭、太沧、白圣、道安、乐观、东初、默如、演培、月溪、觉光、惠光、林锦东、江张仁、吴经明、李炳南、蔡运辰、邓翔海、韩同、方伦等。物望高孚如莫德惠、王云五、谢冠生、王德漙、严家淦、黄国书、马寿华、黄少谷、林熊祥、张厉生、漙心畬、钱永铭、陈成、游弥坚、杨管北、束云章等。文教权威如朱家骅、张其昀、陈含光、张君励,林尹、周邦道、但衡今、盛成、黄麟书、孔德成、巴壶天、李世杰、杨家骆、刘百闵、陈志臯、彭庆修等。外交盛誉如杭立武、王东原、郑彦棻等。侨领贤明如云竹亭、张兰臣、陈静涛、吴昆生、金振玉、李世华、刘锐之、陈树桓等。至十月三十一日计收到题名發起者共二百一十人,照会章第六条规定,一律为本会会员。
乙、修藏组会
为适应民主精神之修藏,采组会方式负责。而修藏乃高度文化撰述事业,应發挥会务之功能,方能助长事业之顺利成就。故本会会章之草拟,取义在此。其事业付诸专设之编审部,而会务则设主修为全会主脑,设理监事负筹办一切之责,顾问为事务事业两面之指导。会稿初成,曾广征發起同仁意见,再三修正而后报呈内政部审核,比承主管员司略经商改,遂邀批准备案,而成今日印布之会章。
驻泰侨领云竹亭居士高深热忱,同情祖国修藏。决在曼京筹设本修藏会之分会,邀定张兰臣等五侨领共主其事。并拟进一步联络缅甸高棉锡兰等国侨领,就曼谷组织东南亚区分会,以广声誉,共成胜举,一切正在密切商办中。
丙、新藏建立
本会章规列法类:(一)选藏、(二)续藏、(三)译藏、(四)总目录。曾经若干考询而来,仍草征求意见书,公开请益。承各方热烈反应,撰文披露于佛教各杂志者,不下十余篇,于震寰居士乃远从美邦哈佛大学寄文作远大之寄望,计共获专函见覆三十余通,座谈两度,访谈甚伙。其最要建议,乃在大藏整体之新修,希望造成中外前代所无,新世适应之灿烂宝典。次则图像、编例、选例、译例、总目,乃至资料、板本、句读,均有指告。拟即汇成提案,提付大会裁决,期臻至善。
资料征集,(一)金振玉居士向吴蕴初居士后人征捐频伽藏全部。(二)王孝英、金振玉居士各捐大正影印藏全部。(三)灵源法师征捐上海佛学书局目录。(四)蔡运辰居士征捐北平佛学书局目录。(五)王大使抄寄高丽大藏经目录。(六)拟推请道安法师分次赴日本泰国搜求经籍之计㓰、编印修藏编例汇录、修藏意见汇录各一册。
拟先编印修藏范本,作包涵历史文化美术之新宣传品,设计稿另附。
丁、修藏经费
财为事业之母。修藏应有预算,而非轻易制订之预算。大致分(一)开办费、(二)事务费、(三)事业费。筹集方式,拟分「普愿」「全愿」两大类:(一)「普愿」纯檀施性质,以若干元为一愿单位,任听累写若干愿,或按月按年均照认定愿数照缴。(二)「全愿」用预约请藏方法,全藏定价若干万元,部份法类定价若干万元,均以一次或四次或十次差別缴价。上项粗议,祗供本会正式组成后參考,悉俟详慎决定筹行。其有关数项殊胜因缘,应特举奉报告:(一)吴昆生居士为崇信屈映光居士發愿修藏,从四十四年七月起,每月供养台币一千二百元,以后愿按月缴至修藏完成。又一次供养一万八千元,又与李世华居士捐印经余款一万一千六百三十三元,另郑信晰居士捐一百元。年来筹备种种,均在此项支用,尚存四万余元。(二)本际和尚特助三千元,尚许经刊佛书售价所得,约数千元,悉数供养。(三)云竹亭居士慨诺筹助开办费十万元。(四)张其昀部长曾慨许拨助五万元,以示倡导。(五)此外钱新之、陈树桓、林锦东居士等均允慨助及募款。
戌、会所
桃园斋明寺住持江张仁愿以该寺借为会所,台北暂借公园路二十号为通讯处。
中华大藏经编目通例
一、中华大藏经分为四大法类:一、选藏:谓选择中外藏经,仍依原目录印行,去其重复,以集各藏之大成。二、续藏:谓结集历代未入藏之经典,以补各藏之未备。三、译藏:谓搜集由华文译成西洋文字之经典,以便传法异邦。四、总目录:谓编列各藏目录及与目录有关之书籍,以便考查同异。
二、选藏亦即正藏,凡分四辑,就中外现存藏经易于获见者,加以选择。民国二十年影印之碛砂藏及宋藏遗珍,版本最古,编为第一辑。嘉兴、卍字,皆有续藏,收经最多。嘉兴正续为明清版本,时间仅次于碛砂,除去已见于前辑及合本见于本辑或续藏者,编为第二辑。卍字正藏源本丽藏,颇多异本,续藏尤富珍籍,除去已见于前二辑及合本见于本辑或续藏者,编为第三辑。更合历代中外藏经补前三辑之不足,编为第四辑。
三、第一第二第三各辑,皆就原目录重行厘订新目,第四辑祗就应印各经编目。第一辑碛砂藏及宋藏遗珍,第二辑嘉兴正续藏,第三辑卍字正续藏,皆各自编号。第一辑全部印行,印行目录,即是全藏目录,故祗就每目上端编一号码。第二辑第三辑之印行,须除去已见于他辑者,故每目上端栏内为全藏编号,栏外为印行编号,无印行编号者,行末标某藏函号,以示业已印行。第二辑祗标第一辑函号,第三辑兼标第二辑函号,以便查考。其标本辑后辑及续藏者,乃本目为单本,所印为合本(见第九项),或本目为缺本,所印在后辑(见第六项),仍各随目注明。若止标缺本,则为无从印行。凡不标某藏或缺本者,或虽标某藏函号而系以异本(见第四项)、缺文(见第七项)等字者,上端栏外必有印行编号。第四辑各藏补遗,只列印行之经,汇总编号。因多缺佚,上端栏内为应印行之编号,栏外为实印行之编号,其余标注如例。各目于他藏函号例书某字、不用千文者,卍字及嘉卍两续书套数、函数,大正书编号,注内用汉字,行末用字码。嘉卍两续,各自标明。只标续藏,不书函号者,即为新编续藏。如此可以查知有无遗漏及各辑(包括新编续藏)相互关系,并便于计算部数。
四、诸经同译异文,大抵因宋元明清各藏与辽金各藏南北传刻不同。元虽蹶起北方,而刻藏则在南方,明北藏、清龙藏刻于北方,仍为南方一系,向来认为正统。辽金各藏,流布不广。逮丽藏汇合各藏,重行校刻、日本卍字藏又以明藏之目,刻丽藏之文。遂有若干经典与宋元明清各藏字句显有出入,而宋元明清各藏亦偶有自相出入者,国人于此向不注意。日本缩刻藏则并出异本,不列目录。大正藏称为別本,列入目录而不编号。今于缩刻、大正另出者,悉随各藏编号刊印,并畧有增加,必要者于目录加以说明。以三藏正文为主,一般著作,编纂方式不同者,亦酌量列入,以便检阅(如嘉藏农务兹函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及刊定记,又续第五函出行策会编,卍续三九套又出大瑸科会)。大正以丽藏为正本,宋元明清为別本,似含主客之意,今一律改称异本,以示彼此互异。由前目望后目者随目注明。由后目望前目者,于目录行末注异本函号,三本互异者,后二目亦注异本函号。同在一函,为古藏所并录(如碛竟函五无反复经二部)或新编附入者(如嘉续七八函雪关禅师语录二部)不注。又第四辑道宣律师感通录与律相感通传,大正并出,不列別本,而缩刻露函、卍续甲十套则各出其一,今按异本标注。
五、卍续目录在正目之外有副目,除存目无经外,录入文字者,可分三类:一为本藏未收之书,而祗著序跋附录者,二为本藏已收之书,而补著序跋附录者,三为本藏已收之书,而补著缺文者。今重行厘订卍续新目,于前二类加标附存二字,于后一类加标后目二字(见第三辑编目说明十一)。并于新编全目,畧师其意,凡正目已见前辑者,如在后辑增出佚文、梵字、序跋、题记等,随目标为补录。帝王通序与止记音释、回向、校勘、写阅等题记及在正文内难于割截之文字从畧。例如碛砂河淡函出光赞经十卷,实即卍字第五套光赞经之前八卷,今于卍五补后二卷,是即已收之书,补其缺文。又如碛砂鳞函已出道行般若经,嘉兴淡函增出晋道安序,今于嘉淡补安公序,是即已收之书,补其序跋附录。惟未收之书,祗著序跋附录者,不适于本藏之例。但于卍续所已收者,仍予保存,以符汇合各藏之旨。又经文呪文,出入较多者,以大正校合所著为限,亦予补录。(大正正文为丽本,故多录宋元明三本,本藏以碛砂为主,畧同三本,故多录丽本。)补录不计入全藏编号及印行编号,以补录二字,代替印行编号。每一经书,可能由数藏补录。正目注某藏某函补录,补目上端栏外标补录二字,目下注明译著人名及补录何文,行末标某藏某函,以示正目所在。正目属异本者,亦予标明,惟补录文前标题,只注所补之本,以免混淆。他藏另有补录者,随补目注明。补录既多,若如卍续以附存与后目,搀入全部正文印出,似嫌间杂。今稍为变通,将补录之文,汇印选藏四辑之后,标为中华大藏经综合补录。惟卍续之附存与后目,未见前辑者,于目录印行编号处加书补录二字,仍随第三辑印行,不入综合补录(例如续七三套正目,续八七套后目之百论疏,前辑所无,既照印正目,亦补后目)。已见前辑者,目录行末标明见于何藏何函,存目不印(例如乙二十套附存佛祖宗派世谱,但载与禅灯世谱不同者,而佛祖宗派世谱已见嘉续四八函,不需补录)。
六、藏经之有缺本,惟嘉兴正续及存目之书为然。嘉兴惟函番字药师瑠璃光七佛功德经,原目录注藏本缺,而莫函出生、胜幢、妙臂三经同卷,亦注缺字(中央图书舘藏本三经不缺)。续藏甲乙丙丁四目录增出之经,尤多难觅。至于实际藏本,我国中央图书舘所藏,散失既多,日本驹泽大学所藏,仍有缺佚。汇合诸本,重订新目,缺本自不待言。此外指要、标目、至元、义门、知津等原为存目之书,时隔数百年,更难按图索骥。兹于嘉藏以我国藏本为主,缺者以驹本或单行本补印。无本可补而见于卍续者,行末标卍续函号,于第三辑出之。不见于卍续者,标明缺本。存目各书亦以单行本配补编号印行。无可配补者,因其本为存目,不标缺本。
七、各藏缺文,侭可能由后辑补录。惟宋藏遗珍缺文二十九部,原影印时已补七部,其十二部无从觅补,另十部可补未补。此十部中,颇有与后辑卷数參差者(例如法苑义林六卷,卍续甲二套为十四卷;瑜伽师地论记二十卷,卍续七五、七六套为四十八卷),更细按之,文字亦间有出入,无法截补。原影印未予补足,亦或由此。今于可补未补之十部,除大唐正元续开元释教录,以异本性质,在缩藏另出全文外,其余九部,注明另见卍续某套,并于卍续另出全文,行末标遗珍缺文。卍续乙二三套大通方广灭罪庄严成佛经仅存卷上,日本中野达慧有跋,于大正二八七一另出全文亦同,此皆编号计入部数。补录非另出全文,不编号不计部数。正目注某藏某函补录,补目行末标正目函号,不注缺文,见第五项。
八、各藏有重出,自开元入藏录已然。古德由律部录出戒本,固有特殊作用。他如大般若经第九会奘译金刚经,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曼陀罗仙译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皆重见于般若部。佛顶最胜陀罗尼经附录三呪,重出为呪三首经。瑜伽师地论第六十一卷,重出为王法正理论。此皆別行单本,便于讲说持诵,各藏相衍已久。今皆编号照印,目录不加标注。碛砂于此局部重出外,更增辇武函,尹密函、尹宁函,衡密函各重出一部,户寔函重出二部。宋藏遗珍与碛砂重出一部,皆全部重出。宋藏遗珍本编重出二部,一全部,一局部。综第一辑合碛砂、遗珍全部重出八部,局部重出一部,今为重视古版,编号照印,随目注明。第二辑嘉兴正续、第三辑卍字正续重出诸经,亦随目注明,例不重印。惟卍续第三套深沙大将仪轨与本套阿迦陀密一印千类千转三使者成就经法全部重出,标名与来源互异,又第一套须磨提经系大宝积经之妙慧童女会局部重出,源本丽藏,而丽藏则因失去什译,重出此以当之,祗有数字之差,缩刻频伽并同。日本缘山三大藏目录解说疑为开元十四之有译无本,似未必然。又第二套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陀罗尼,系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局部重出,有日本净严题记,今皆编号照印,随目注明,以资考证。综第三辑印全部重出一部,局部重出二部。第四辑各藏补遗,不印重出。
九、合本与单本同见一藏(即局部重出)或分见各藏者(包括新编续藏),若合本不缺,不印单本。如心经要论、心经直谈出紫栢老人集,嘉续五二函印老人集,则同藏三三函不印要论及直谈;金刚正眼、楞严击节出千松笔记,嘉续五七函印千松,则卍续二二套不印击节,三九套不印正眼;云栖法汇各单本分见各藏,续藏印法汇,则各藏不印单本。凡不印各目,皆随目注明,并于行末标某藏印行。单本见于前辑者,并标前辑函号。但第四辑系补遗性质,不论合本单本,先侭前三辑印行,如卍续三五套印三弥勒经疏单本,则大正不印合本。又嘉续三九套出相宗八要,八要中之因明、百法、唯识、缘论及论释五种已见碛砂忠命临各函,六离合释法式附于嘉敦函八识规矩颂补注后,余二无单本。碛砂全藏印行,不得减除。而八要又为有义意之汇集,存之有裨研求,因并出之。
十、足本与节本,亦即广本与畧本,或仅编排不同,文有增减者,同见一藏或分见各藏,皆各自影印。例如华严经疏及大般若经,于嘉续十三、十四函及卍续三七套另出纲要;净土十要于嘉兴正续各函及阅藏知津另出数种足本,而卍续甲十三套之十要合订,则系节本;此皆节本由足本畧出者。又如嘉续五三、五四函出憨山大师全集四十卷,五五函又出五卷本;嘉素函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嘉续六二、六三函赵州、云门、云庵各语录,皆见于嘉鱼函古尊宿语录中;是皆编排不同,文字增减者。以上并通于第四项异本之例,但足本节本,易于查知,未尽注出。余本同见一藏者,或以合本之一为异本者,祗畧加注明,行末不标异本。
十一、原本与注本、会本,同见一藏或分见各藏者,在前三辑各自影印。如嘉黍函印禅林宝训,续二四函及卍续甲十八套又印各注本;碛拱至臣函印华严经,嘉用至感函印华严经疏,沙至禹函印随疏演义钞,稷税熟函印疏序演义钞,续一至八函,印会本大钞。第四辑补遗性质,原本已见前辑者,仍印注本。如人本欲生经已见碛砂澄函,仍印大正一六九三注本。若会本、注本已见前辑,不再印注本原本。如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见卍续六二套,包括含注戒本疏,毘卢旦至营函不再印戒本疏;净心戒观法發真钞见卍续甲十套,包括净心戒观法,大正一八九三不再印净心戒观法。
十二、卍字有眉注,缩刻、大正皆有校刊,凡著录或补录者,除印刷技术困难外,皆予照印。惟大正校刊号码以每页为起讫,当予改计或变更其标示方法。
十三、前辑所出经书,后辑标题不同,繁简分合互异者,前三辑全目对照,自可察知。标题出入较多,内容繁简分合者间亦有之(如嘉说感武函大慧禅师语录,卍三一套分为四目),择要随目注明。卍续副目所列別本存目,汇附卍续目录之后(见第三辑编目说明十一)。第四辑除内容大异,另出全文外,余亦附记各藏目录之后,以便查考,一望而知者不记(如各经书单本合本原本注本不改原名者,自不待记)。
十四、校订各辑目录,经名原则从内题并从首题。原目录有与内题不同者,或改从尾题者,又尾题或与首题不同者,择要注明,一望而知者不注。各经正文标题下,原注出某经或一名某经等字,择要注于目录,用引号标明。由卍续目录照录或新增者,不用引号。原目录所载卷数、朝代、译著人名及失译、佚名,有不备者,酌加补充。卷帙缺失,而知其原为几卷者,仍标原卷数,下注存某卷或缺某卷。不知原卷数者,只标现存某卷。每目于译著人名外,增注某人序跋及重要附录。序跋首为作者自序自跋,次依原刻次序,亦或因朝代先后及叙述便利,稍有变更。佚名者,侭可能參照各藏补书。附录以在尾题后者为准,其见于尾题前者,间亦注明。碛、嘉两藏,多有功德题记,避繁不注,余藏亦或注及。事属创擧,难免脱误,愿读者为是正之。
十五、禅宗语录,向来不书禅师名讳,只书嗣法门人、侍者、小师某某辑录。殆以标题已书某禅师语录,故作者只书辑录人名。然历时既久,标题所谓某禅师者,若仅为寺名別号,而录内又无行状、塔铭等文字,甚至行状、塔铭亦不记名讳,则名讳亦或亡失,否则亦费检寻。各藏目录,以嘉、卍两续语录较多,大正正续次之。嘉续原目、驹目,只列书名,原目字数较畧,驹目稍详,原目又续藏依书内称谓注辑录人名。中央图书舘善本书目于嘉续各目,改依首题标写,下注某代某师撰、某师编,但非每目皆然。卍续则于标题中加入名讳,下注某师辑录,仍书称谓而无朝代。大正标题不尽书名讳,下注朝代及某师辑录。续藏朝代皆书日本,下增禅师名讳。今斟酌各例,标题多依原本,不论有无禅师名讳,皆注朝代及某师说,某师辑录,畧去称谓。不知禅师名讳者,空格待补。仅知下一字者,上空一格(如卍续甲二六套西山 亮禅师语录,亦仍其旧)。辑录人与禅师不同朝代者,分別注明。有多人者,只著一二加等字,下著何人序跋,及有行状、塔铭等,以便考索。以上标写方式,期与各目一律。卍续于语录各目,注明世次传承,今多照录并畧有补正。此外各辑目录,涉及禅宗者,侭可能仿照补注。已注明见前辑或已见前目者,后则从畧。大抵依五灯全书,亦參考其他灯录。此为前代藏目所无,肇始卍续,颇有助于阅读观念。但逐目參稽,一时未能备书。若读者随时补注,庶可渐臻完备耳。
十六、经书目录之译著序跋人名,依大正例以直书法讳为主。(大正疑似部目录,不书译著人名,以示存疑。今祗补书各经书内已著明者,不书失译、佚名,于卍续八七套第四五两册亦同。)原题尊称別号而法讳不为人所习知者,间亦照题,续藏尤多此例。
十七、选藏第一辑碛砂藏及宋藏遗珍共印出一千五百八十一部,内有全部重出八部、局部重出一部(见第八项),第二辑嘉兴正续藏共印出六百五十五部,第三辑卍字正续藏共印出一千三百三十七部,内有全部重出一部、局部重出二部(见第八项),补遗珍缺文九部(见第七项),第四辑各藏补遗共印出四百部,内有补卍续缺文一部(见第七项)。总计四辑包括异本共印出三千九百七十三部,除重出及补前辑缺文二十二部,实三千九百五十一部,见各辑编目说明末项。
十八、碛砂各函分目,详载品题,兹略加校订,冠于新辑各册之首。余藏分目及品题,或有或无。兹于新辑各册,另冠分目,酌著品题。(以上选藏)
十九、续藏搜集二十四种藏经以外之典籍,另分部类编纂之。
二十、各经书之会译及合本,悉本前人旧例编入(如嘉兴已出楞伽各译,续藏又出会译。已出华严疏钞分行,续藏又出合本)。(以上续藏)
廿一、译藏以由汉文译成各国文字之经书为限,另分部类编纂之。
廿二、译藏经书,汉文与各国文字,对照刊印。(以上译藏)
廿三、本藏序文、通例、各辑编目说明及目录并有关文字,汇为首编,编入总目录中。
廿四、总目录除刊载首编外,并择载历代中外足资參考之藏经目录及有关著述。(以上总目录)
廿五、昭和法宝总目录于各藏目录,逐部编号,至便检察。本藏四大法类目录皆仿照编列,其原经昭和总目编号者,亦重行校订,期无一误。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35 册 No. 194 中华大藏经总目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1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