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洛迦新志卷二

形胜门第二(内分山及附录等子目)

一念无明世界于焉相续四大假合山河等于空花故浊世不碍乎寂光金地或见为瓦砾大士随顺众生秽土忽现净境山成几宝灿若锦屏石是金刚光如雪浪𦶟光明之炬地映金沙润福德之芽泉流玉㵎善财龙女洞里诵经正趣达摩峰前听法信乎山多圣贤萃聚灵秀也志形胜

(普陀洛迦为全山之总名内另分十六小山名)

普陀洛迦山

在浙江定海县治东百里许海中(按或称百余里或称二百余里均失之)为《华严经》善财第二十八參观世音菩萨说法处(按善财初见文殊次參德云次第而至參观音则为第二十八因參弥勒后又复參文殊故人多以初见文殊不算云是初參德云乃至參观音则为第二十七故本志卷一〈本迹门〉依普通说作二十七此依《许志》及磐陀石陶题均云「善财第二十八參观音处」乃从初见文殊算起作二十八以后凡有作參观音为二十八者均本乎此恐阅者疑为错谬故特注明)传记称南海东大洋海西紫竹栴檀林者是也山境东尽青鼓垒西尽风洞嘴南尽短姑道头北尽伏龙山纵横各十里许周遭屈曲则有百里唐以前仅传梅子真葛稚川之寄隐自宣宗大中天竺僧来即洞中燔尽十指亲睹观音与说妙法授以七色宝石而灵迹始著自后梁贞明二年建不肯去院而法址始开自宋神宗元丰三年敕建宝陀寺而香灺始盛自高宗绍兴元年真歇建海岸孤绝处易律为禅海山业渔七百余户闻教音俱弃去而净土始成厥后历元清三朝间有兴废(详梵刹普济寺下)而地孤悬海境杳隔俗凝山海清迥之气资缁素禅定之缘宜其历劫常然庄严法相陶铸衲子为震旦第一绝胜道场也(盛熙明《普陀洛迦山传》《大德昌国州志》旧志〈形胜〉〈建置〉〈法统真歇传〉合纂○灺音谢烛烬也)

普陀洛迦梵语也有作补陀洛迦补陁洛伽补怛洛伽补陀罗伽者当为翻译梵语之异文在华言为小白华苏东坡〈送冯判官之昌国〉「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桃花为桃花山小白当即指小白华言也清康熙普济寺御碑文补陀罗迦有三一居厄纳忒黑一居忒白忒一居南海即是山以是推之玄奘《西域记》言南印度濒海有布呾落迦山顶有池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布呾落迦疑亦为普陀洛迦译文之异而朱绪曾《昌国典咏》据此谓南印度之布呾落迦乃佛书所指普陀洛迦之在定海者乃近似得名夫以传记称普陀洛迦为南海印度属南朱说似近之又称普陀洛迦为东洋海定海属东是山之普陀当非尽出附会况小白华树又徧满山中也惟普陀洛迦为一山名或单称普陀单称洛迦者省语也今俗称是山为普陀而以距东南二十余里悬峙海中之小山为洛伽询之僧众以彼山亦有圣迹故称是山为普陀彼为洛迦然信如所言亦应称为小普陀洛迦而旧志以彼山为小洛迦就省文言说尚可通康熙《定海县志》云「普陀山在东海洋中孤山独峙」又云「大小洛迦山与普陀接近」既別普陀于洛迦之外又分洛迦为大小二山实为误加一大字以致词与事悖至宝庆成化两《四明志》《大德昌国州志》并云普陀一名梅岑山并称宝陀禅寺在梅岑夫梅岑因子真炼丹得名为一人一地事殊不足概称全山參后梅岑峰下

双峰山

在潮音洞上梁不肯去观音院建此(《大德志》)

清裘琏诗

海外奇峰翠入天 峰头朵朵削青莲 名山如此不肯去 成佛应居灵运前

释能仑诗

脱却恒河选佛场 一拳补怛峙南洋 峰峦叠翠迎朝旭 烟水苍茫送夕阳
特降慈云消蜃气 常施法雨现灵光 从教印作莲花主 石蠢林顽亦惹香

按《大德志》云「张氏舍所居双峰山卓庵奉之俗呼为不肯去观音院是双峰为佛选名山之山旧志俱失载」《裘志》附见古迹云「洞口无所谓双峰山者为代久名易然潮音洞本无甚高山峰易名之说恐亦未然是盖依海而观以立此名称双峰山不然山岂久而遂失乎

佛顶山

亦名白华顶菩萨顶居四山之中高百十六丈有奇俯睇光熙妙应诸峰纍纍如杯瓢覆积水上巅圆而平广约二十余亩旧有石亭供石佛其中近又建塔然灯为行舟指南(旧志采访)

明鄞张煌言〈登菩萨顶〉诗

绝磴陵云嵌佛龛 扪天住笏恣豪探 苍茫远水横空碧 历乱群峰倒蔚蓝
双屐俄从银汉落 一卷几为石梁參 如来肉髻应非幻 最上何须驾鹤骖

清邑人武镐〈次宋仁圃明府佛顶望日〉诗

傍晓日升东 祥辉照眼红
眸开千里旷 心静万缘空 色相窥难定 光芒射处通 扶桑疑可接 好趁一帆风

释德立〈登白华山赠闻先禅师〉诗

高怀人不识 知喜对沙鸥 蜃气浮金钵 潮声吼石牛
云开山洞晓 月出海门秋 时立梅岑上 乾坤双眼收

释常誉〈九日登菩萨顶〉诗

绝巅云深处 登临兴倍雄 水明天际碧 霜薄树头红 万虑一身外 千山四望中
天庵容我住 归懒下山东

雪浪山

双峰叠峙亦称大小雪浪在佛顶山右上多白石辉映林木如积雪如涌浪因名(旧志)

锦屏山

在佛顶山左为法雨寺主山环若列屏林木青碧加以白葩丹蕊开放四时揜映如锦因名(旧志)

莲台山

在飞沙隩右即功德岭下有洞即莲台洞(旧志)

青鼓山

一名青鼓垒为普陀东尽境初与普陀有潮汐之隔自飞沙成隩遂合为一(旧志)

茶山

在佛顶山后自北亘西其地最广中多溪㵎旧称山上多产茶茗僧于雨前采摘供用可治肺痈血痢又有山茶花树高数丈冬春之交丹葩被谷若珊瑚林(旧志采访)

明鄞屠隆〈茶山夙雾〉诗

龙宫蛟室雾𬘡緼 几树珊瑚认未真 雪里頳霞高十丈 红绡恐是献珠人

李桐诗

山山争说采香芽 拨雾穿云去路赊 制就漫将𬬻火试 𬘡緼佳气徧僧家

丹阳丁鸿阳诗

珊瑚几树傍莲台 薄霭𬘡緼锁不开 漫向定中窥色相 分明龙女献珠来

镇海邵辅忠诗

菩提那不是莲花 雷荚云林长露芽
山气谁嘘晴不散 半笼祇树半笼茶

清释幻敏诗

浓浓淡淡隐岩龛 重若凝云轻若岚
分付巽郎勤扫荡 毋令雀舌减余甘

伏龙山

一名龙头山为普陀北尽境与茶山相接蜿蜒如游龙出海小山洞(在东北海中)乃其珠登白华顶望之俨如攫然(旧志)

天竺山

在东北茶山尽处山之以庵得名者(旧志)

梵山

在普济寺南逊诸峰庄严圆净而少石为寺之案山(旧志)

以上为普陀支山之著称者

南山

正南悬岛潮落始通俗名杨梅跳为普陀南尽处旧无梵宇自清初普济寺住持通旭增创名南天门(旧志采访)

观音眺山

在潮音洞右登此以眺四望故名或讹作跳殊非(旧志)

毛跳山

在潮音洞东(旧志)

六峤山

在西南境六阜联并中各有峤故名(旧志)

长短山

在北境八仙岩后两小山參差并出故名(旧志)

喇叭嘴山

在正西(旧志旧志又云「亦茶山之麓也」然茶山在东北此在正西何可为麓不敢盲从)

以上为普陀四至之小山

(共十八峰)

光熙峰

在佛顶山左一名石莲花又名石屋望之峰石耸秀(旧志)

清冯天贵〈光熙雪霁〉诗

千仞冰霜皎 晴光豁两眸 余辉凝宝地 寒燄动珠楼 玉纍孤峰顶 花开万树头
独传梅信早 岭外暗香浮

释能仑诗

花飞六出满光熙 见𬀪犹知造化奇
世界三千齐色相 莲台十二现牟尼 天排玉垒难寻路 鸟向琼林特借枝
看到彤云消欲尽 上方无地不琉璃

踞狮峰

在东天门上本名白衣峰明僧大智改今名奇石蹲踞如狮雄特可畏(旧志)

圆应峰

在朝阳岭北(旧志)

翔凤峰

在朝阳岭东翔舞如凤因名(旧志)

象王峰

在雪浪山右一名清凉冈崇冈逶迤迭起三峰东峰高与雪浪将埒面临东洋其下为千步沙背为圆通岭稍伏为烟墩峰旧设斥堠处也南折则为观音峰一带南山矣(旧志)

烟墩峰

在象王峰后顶有若石塔者三为古烽火台遗迹中空外圆旁有洞门二台尚完好一半毁矣(采访)

炼丹峰

在几宝岭上相传羽客炼丹于此(旧志)

妙应峰

在踞狮峰西(旧志)

观音峰

在普济寺后山之左巨石隆起高五丈周百丈平巅丰下状如覆莲东偏之石惟此峰为高西则达摩隐相望也(旧志)

释通树绝句

何故不肯去 中流砥一岑 海潮日夜吼 倾尽大悲心

灵鹫峰

在普济寺后为寺主山三石嵯峨并立东峰倍高约二丈昂头尖喙状如定鸟故名(旧志○《裘志》注云鹫鸟梵名耆阇《西域记》耆阇崛山山是青石头似鹫鸟阿育王使人凿石假安两翼两脚琢治其身远望若鹫鸟形故曰灵鹫山)

达磨峰

磨亦作摩在灵鹫峰右大石矗峙十余丈锐首丰背肤离中合远望之如人荷物而立面西将行也其北面刻赵孟𫖯题「瀛洲界石」四字西面刻「罗汉石」三字姓名漫灭不可辨(旧志)

清华亭吴祺诗

萧梁台殿草茸茸 面壁亲传少室宗 只履西归无觅处 惟留明月照孤峰

释通树诗

嵩山人如壁 补洛壁似人 独立孤峰上 谁逢葱岭身

释空脉诗

不著西兮不著东 本无背向在山中 芦枝浮海知谁载 赤脚且行最上峰

塔子峰

在西天门下(旧志)

弥陀峰

在塔子峰西(旧志)

梅岑峰

在达摩峰右南山最高处林石幽秀相传汉梅子真隐修于此(旧志)

明邑人张信诗

浮生寄丹壑 感慨兴我情 文章岂足恃 所贵矢坚贞 拂之蘅窦下 浩渺驾长鲸
和风洒玉宇 清奏来瑶笙 睠言梅子真 千古留其名 愿共游仙侣 趣趾上蓬瀛

邵辅忠诗

几树疎梅倚石斜 问梅开落属谁家 东风昨夜频吹到 也作如来小白华

清邑令缪燧诗

子真隐吴市 胡为在海涯 岂慕岩谷幽 与佛成一家
梅岑留遗迹 高迥陵青霞 我来当三月 满林杜鹃花 披襟一长望 海涛浴浮槎
三山如可到 蓬莱路不赊 稚川晚得道 岂真在丹砂 一令复一尉 超然不可偕

鄞全祖望诗

叵君安车驷马徧山扃 吴门市卒变姓名 犹惧危机不可脱 远作天东海上行
投竿翠碣踰蓬顶(慈水翠碣象山蓬顶皆有梅尉遗迹) 履穿四明冻雪几千层 乘槎竟出大浃口 吾知免矣逃吾生
生前名氏虽可埋 死后孤岑翻以姓见称 东有梅岑 西有严陵
妇翁郎壻同芳馨 东霍山高桐江清 门阑喜气成客星 山川因之俱不朽
永为赤符曜长庚 斯人何借神丹九转成

吴瞻泰诗

春云天地绿 灌木落寒峭
何图入海南 子真领其要 鹿裘念一夫 幽栖有同调 尝闻三神山 方士久不报
灵砂得真铅 眼底烧丹灶 茶寮植铁蕉 安榴赪照燿 异境除尘缨 禽鸣宛先导 淙淙疎清泉 海月动微啸

朱绪曾云「普陀梅岑洛迦本一山后人以南峰最高处名梅岑然梅岑既名为峰自不足以概全山况普陀洛迦在佛书以四字为一山名后人或单称普陀单称洛迦因其称谓之便是则普陀洛迦乃全山之总名梅岑乃一峰之別号耳

正趣峰

在梵山右向离(于寺为未方)兀峙巅平正如覆釜盂而稍长白石磷磷如嵌珠璧普济寺外之山亘西南而濒海者皆此峰之支属旧称玉趣住持通旭以此地为大士说法道场善财二十八參中正趣菩萨从他方来示现说法经载甚明故改为正趣焉(旧志)

释通树诗

遥忆南询子 东方特特来 凭空长在定 星月夜登台

雨华峰

在正趣峰右经言「观自在菩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天雨曼陀罗华」因名(旧志)

会仙峰

亦名天柱峰在梅岑右石甚耸拔广崖巨壁展列如屏冥蒙杳霭恍若安期羡门鸾骖鹤驭来游也(旧志)

金刚峰

在金刚窟上一云正趣峰西(旧志)

(共十二岭)

几宝岭

在东南境为普济寺之青龙山石磊落如珍宝委积几上故名(旧志)

白华岭

在正趣峰下(旧志)

栴檀岭

一在清凉冈下一在金沙南(旧志)

圆通岭

在东天门左(旧志)

欢喜岭

在大六峤(旧志)

葡萄岭

在小六峤(旧志)

青鼓岭

在法雨寺东(旧志)

啸天狮子岭

在青鼓垒北(旧志)

朝阳岭

在白华顶下(旧志)

东屏岭

即功德岭在锦屏山东(旧志)

孝顺岭

在茶山东(旧志)

香云岭

在佛顶山亦名香云路(采访)

(共十五岩)

八仙岩

在青鼓山西白石玲珑似玉异于他峰(旧志)

东方岩

在茶山前(旧志)

西方岩

在圆通岩西亦名西方境明万历丁巳春宁绍參将刘炳文题「中流砥柱」四字(旧志采访)

玲珑岩

在金刚窟西与巫山石相对高十余丈下削上突刻画玲珑如雕镂沈香木状中一石嵌两峰从内视之欲堕从外视之若合巧奇绝伦(旧志)

石浪岩

在梅岑山腰磐陀石东高三十丈石纹如浪睨之欲动(旧志)

圆通岩

在西天门北石险峻桀奡或陵空孤峙或參差排突循行环视无有隔碍故题壁曰「圆通境」(旧志)

狮子岩

在无畏石侧俨如狻猊作跳跃之势(旧志)

虎岩

在东天门上数石倚凑宛然生成(旧志)

象岩

在几宝岭上(旧志)

兔岩

在象岩上驯耳趺踞首目宛然(旧志)

龙岩

在灵鹫峰西下瞰北海自北亘南长三四十丈高二十丈蜿蜒夭矫俯首欲降后山之岩此为最大(旧志)

鹰岩

在雪浪山中昂首锐喙俨若苍鹰飞集岩际(旧志)

狮象岩

在几宝山朝阳洞石之顶一石驯伏如象一石俨若狮踞囘首相向近观愈肖(旧志)

佛手岩

在观音峰后高者丈许卑者数尺伸如掌长短如指了了可数(旧志)

文殊岩

在西天门左峰峦雄叠中一石威严如象(旧志)

(共三十石)

磐陀石

山之西境两石相累如盘下石高身锐顶上石丰面杀足其顶足相累处旁空中倚亦有罅睨之通明面之丰纵横各十余尺平坦可容二三十人石旁雅俗题识甚多缘梯而上环眺山海洋洋大观朝山妇女之登斯石者又各选持制钱磨擦石上使發光携归佩于小儿身上为壮胆之用其或然欤(旧志采访○杀音晒减削也)

清鄞万言诗

何年巨灵展双手 劈尽千山万山后 余技犹能向此间 点缀峰峦无不有
观音洞里石玲珑 观音洞外石相负 层层枕压巨细横 大石如冈亘其首 上承一石状如菱 坐有百余人可受
底平一綫曾不连 黠者隙处支碎瓿 其旁大石复数寻 前有二石龟形丑
岂因顽石能点头 龟来听法亦所偶 吾谓磐陀如片云 或者菩萨乘之来洞口
巨鳌鼓鬣忽相迎 遗此海滨当石纽 望夫老妇能化石 况兹灵物千年久
指看磐石有时飞 两龟眼赤应能走

何辰生诗

见说磐陀著地灵 普门曾此坐谈经
二龟何事翻成石 想是当年不解听

武进孙渭诗

洛伽二百里 巨石不可数
磐陀独标异 其以神佛故 方广十余丈 崖巅谁辇附 念彼观音力 黄金可地布
说法惊波涛 两龟竞相赴 至今岩石上 昂首吐烟雾 听法岂无人 水族反得度
千载留磐石 令人屡回顾

邑人夏昌渭诗

阿谁信得毓灵奇 怪石陵空却坦夷
聊借蔕根千载固 安然位置万年基 登高偏喜身殊泰 济胜还愁势欲攲
过此再寻纡曲径 笑看一对听经龟

释空璧诗

巍巍磐石立孤峰 大士何年坐此中
听法不真龟化石 谩劳千载聚鱼龙

旧称磐陀两石相累处间以綫又称形模不甚宽广及登陟甚众人不挨挤石亦不觉其隘此或偶现灵异非常常如是也

又按旧志言洛迦岩窟皆石也奇险幻诡洞壑天然大都危石若悬庋石若举堕石若扶崩石若斧成形肖象不一而足此说为近之而王士祯《池北偶谈》云「普陀岩石有大士像华鬟天然竹林鹦哥善财龙女之形种种皆具」此殆指人所雕刻者而言非天然生成之岩石也总之岛石多剑削而是山独圆润岛石多险恶而是山又柔善磐陀紫竹两石尤为奇特李黼堂言「天台雄胜雁荡奇胜普陀幽胜」以就近各海岛之石较之当在牛奇章僧孺甲丁石品之列而普陀又为石胜欤

说法台石

在磐陀石东相距百步高若相望大士说法处亦可登(旧志)

五十三參石

在磐陀石西參差矗立若听法者故数虽未必符而以经所云者名之(旧志)

清郭立杰诗

烟水重重只一人 分身满地太零星 不知当日毘卢阁 几见铜头铁额形

二龟听法石

在磐陀石西一蹲石顶一缘石直上昂首延颈筋膜尽露真称奇肖(旧志)

柱空石

在锦屏山中一石如柱屹立空际(旧志)

八卦石

在雪浪山巅乱石排空悬崖百仞偃仰攲伏不可名状(旧志)

释源法诗

怪石萃中峰 巍然居山顶 犹如章甫冠 仿佛九州鼎 日月听盈亏 沧桑随萍梗
不知伏羲前 此石名何等

云扶石

在西茶山上两石上如敧钟下如累碁峻险怪特危而不坠上石有「云扶」二字题者莫详下石有「海天佛国」四字明云闲侯继高题(旧志采访)

巫山石

在金刚峰侧巫山盖状其高怪石嵯峨劈一为二亦巨灵五丁之所幻也(旧志)

不二石

在西天门右两石相距丈许稍參差前后而高广相等如析圭破璧之状故曰「不二」今覆于圆通庵三层楼下(旧志采访)

一叶扁舟石

在不二石南平广近亩俨如虎邱千人坐而稍仄斜中载一石颇似菱角横陈其端远望之宛如扁舟(旧志)

仙掌石

在石浪岩侧參差对列高十余丈形如仙掌题有「天设闲关」四字姓名无考(旧志采访)

佛牙石

在普济寺后之西巫山石下高丈许顶半凹半突如倒牙又如幞头(旧志)

鹦哥石

在观音洞侧白石竦𥩟圆首细颈而短身酷似鹦鹉因名(旧志)

水墨石

在飞沙隩西功德岭东尽处陂麓有石铺三四十丈平无孔突色如水墨渲染其光油然若展绡縠(旧志)

马鞍石

在大雪浪山中(旧志)

天篦石

在摩尼洞西义未详(旧志)

点头石

在磐陀石东南高八丈周广二十丈孤峙平岩旁悬中凑撼之则动若点头然与说法台石相望故名(旧志)

无畏石

在普济寺东高五六丈三面方广如佛座西稍洼狭旁有二石高不及半一如挂衣一如覆釜皆断崖悬壁不可登陟游人巨公勒名其上题曰「三一岩」曰「空有境」曰「海天春晓」联曰「寰区照瑞相刹海徧潮音」(旧志)

虾蟆石

在龙岩西修丈许广半之张颐趺足状类虾蟆因名(旧志)

香𬬻石

在圆通岩后(旧志)

真歇石

在普济寺后湾真歇庵废址石以僧名者(旧志)

灵芝石

去虎岩咫尺不高而状特奇中孔突宛如灵芝(旧志)

慈云石

在葛洪井西高三丈头如大鸟北向会稽陶望龄题曰「鹫岭慈云」(旧志)

明丁继嗣诗

皈心来宝地 蹑足上慈云 泉溜穿厨入 昙香满院闻 纵观蛟蜃窟 间集凤凰群
何幸逢林远 幽探绝世纷

叠子石

在佛手岩南磊磊然若叠也(旧志)

鼓石

在南天门崖石上体圆而高状若窴鼖撼之应空作响逢逢然如挝鼓(旧志)

紫竹石

在紫竹林俯拾即是剖之白质黑章纹皆作竹形枝叶宛然惜质麤不宜文玩(采访)

清邑人曹伟皆〈紫竹岩〉诗

石晕斑斓水气昏 竞传灵迹凿山根 试看墨泼桃花石 一样潮音紫竹痕

按旧志言「唯潮音洞南天门为然余处亦或有之但不如潮音洞是石悉蕴此形也紫竹林殆因此石而立名欤

紫云屏石

在息耒院西麓壁立空中高广百尺厚不及丈上有小峰十余下作三足如乳如杵俱有涡以承之若趺坐然旧镌「翠屏」二字清邑人曹伟皆以其石色深绀易是名(《秦志》曹伟皆〈诗序〉)

曹伟皆诗

怪石陵空高百丈 横亦如之薄如壁 面纹平削丰碑树 顶上峰攒错凹凸
足根离合綫路通 涡中鼎立无差忒 下无根柢上无援 背有赘疣腹有隙 岂是 娲𬬻崩裂鼎倾泻 五色丝飞一片赤
抑或 月中修斧屑乱堕 八宝堆中碎琥珀 留落人间千万年 桑田沧海几经历
法华洞 磐陀石 听经龟 短姑迹 名山灵异登志乘 附会其辞曰脍炙
山僧指点半依稀 劳我登临折齿屐 嶙峋突兀耸奇观 没膝春茅谿径塞
荆行棘走履踵决 裳裂衣穿手龟拆(龟音群手裂也) 艰辛历尽一瞻拜 周帀摩挲不能释
石乎石乎宜自爱 勿向尘中争黑白 君不见 璞玉未剖光沈沈 徒使卞和被严斥
又不见 良桐被爨声铮铮 不遇中郎谁珍惜 弃瑜取瑕惟所好 有才自炫转遭厄
幸赖不胫处山阿 莫将大块登几席 旷代难逢真赏人 镌题亦是知音客 夕阳蒸郁明霞彩 薜荔斑斓凝黛碧
我来为易紫云屏 赤水丹山同赫赫

白马石(裘志)

清释元志诗

谢却长安道上尘 人间骐骥那能亲 昂昂逐日追风骨 芳草横眠海角春

蟠桃石(裘志)

释元志诗

缚屋新开一坞云 种桃恰傍蟠桃石 清风明月共长闲 不问人间何旦夕

狮子石

在南天门大殿左旁缘梯而上其石有目蓄水有鼻泛沫下通泉源水常不涸石平可容眺望惟四无遮阑登临时不免心悸(周庆云《海岸梵音》)

(共三门)

东天门

有二处一在光熙峰右高止丈许门上之石嵯岈嵌突高踰三倍一在虎岩侧即法华洞之顶突起两岩如门仰窥不甚崇俯瞩则岩窟杳深林木亏蔽惴惴恐坠也(旧志)

明屠隆〈天门清梵〉诗

野衲齐繙贝叶书 磬声遥度暮沙虚 神龙听法妖蛟舞 亲见如来金臂舒

南天门

在南山清康熙普济寺住持通旭题名正南有小桥通焉亦有梵宇殿右有大士坟坟上建小龛竖碑题字大士遗蜕岂尚在土中欤入门有巨石矗立总兵蓝理题曰「山海大观」(《海岸梵音》采访)

清总兵蓝理〈登南天门题字〉诗

东西门既列 午阙可无开 海不扬波地 山偏尽日雷
钟鸣刁斗静 帆动象龟来 何必燕然石 始称汉将才

民国十年县令陶镛题石云

「梁贞明二年张氏舍宅名不肯去观音院距今民国第一辛酉千七年作偈磨崖『借问观世音因何不肯去为度大中华有缘来此处』」

西天门

在金刚窟西两石对峙兀立高冈中仅容一人危石横亘其上额曰「西天法界」人须伛偻得入真鬼工也左右耸峭题曰「振衣濯足」又题曰「同圆种智」姓名年月俱未详(旧志采访)

清释通旭诗

谁谓天无路 天门此地开 青冥通帝座 杳霭瞰蓬莱 有响音俱梵 留丹仙是梅
磐陀说法处 犹在白云隈

(共十七洞)

潮音洞

在普济寺左龙湾之麓岩石丛起沙中广至亩许齿齿然不可容足从崖至洞脚高数丈通穴为天窗歧处如门户潮声昼夜𪭢击遇风更声若轰雷吞吐倏忽险怪万状令观者眩目震耳悸魄惊魂宋元时叩求大士现身者多在此洞迨后多在梵音洞亦或有投崖舍身者有司以舍身有违我佛慈悲之旨并于洞旁立石禁止之(旧志采访)

明余姚卢元选诗

灵窍何年著化工 嶙峋倒插水云中 浪花飘瀑晴飞雪 海月浮光夜现虹
石壁雨余泉出窦 栴檀秋老树吟风 虔诚欲叩如来面 双鹤盘旋下碧空

新安汪学信诗

山根盘结水潆回 大士当年说法台 礁滑平波翻雪浪 岩悬白日起风雷
龙从洗钵洋边化 莲就然檀定里开 紫竹满林看不见 怪来偏向石中栽

通州卢纯学诗

大海灵山迥 龙宫岂易寻 万年垂妙相 孤洞启潮音 天削峰成玉 沙铺地是金
泠泠俱作梵 早已涤凡心

上虞徐如翰诗

群公共礼潮音洞 莫作潮音洞口诗
纵有绣肠描不出 直须绝倒叫神奇

清裘琏诗

巨灵劈奇石 海岸豁深洞
中广如室房 其巅裂罅缝 下窥深以窅 勇者生奇恐 怒涛澎湃来 狂飙善激送
一触迅雷轰 再触巨钟从 天地殊晦冥 林樾相震动 巨浪倏吞吐 盈涸在操纵
来惊瀑布飞 回骇明珠弄 谁击冰壶碎 琼瑶错万钟 当其疾怒时 下拒乃上涌
乘窍泛跃腾 洒面成雾淞 不知涛作雨 惊身堕崖空 造化工幻戏 神圣假示众
哀哉洞口人 何时醒尘梦

鄞李暾诗

两日得追随 游子怯脚力 徘徊不敢前 仆夫请少息
人生名胜区 一失难再得 摄衣直前行 不觉重岭陟 风逼万树斜 沙松双𪨗没
潮音倏入眼 使我肃胸臆 我思清净根 心契无相色 见者固渺茫 传者复逆亿
天窗洞顶开 紫竹壁间匿 潮头激丈余 既扬还复抑 上涌山头倾 下涌山脚拭
龙神数千丈 来去生羽翼 听言方拟议 暮钟喧耳侧 急归恐逋亡 奚童呈笔墨

同安许琰诗

佛选千年地 汪洋幻一沤 石连根尽啮 洞自顶俱浮 梵宇崇当代 灵光始此邱
我今犹不肯 临去再三留

邑人周西诗

海岸潮音洞 波涛日夜流
石崩牢设槛 岩隙补为楼 峭壁摩文古 高僧避世幽 斯游冒艰险 对此豁吾愁

释性统诗

铁瓦翚飞久不存 金光重现荷皇恩 欲知大士今何在 静听潮音撼海门

释悦參诗

无端绝壁起雷霆 倏尔神兵战鼓临 黥吼一声震谷响 鳌翻千里浪潭深
洒来石穴纷纷雨 激向岩中点点金 欲说此间灵异处 竞传大士听潮音

善财龙女洞

在潮音洞右亦神通显现之地岩有罅峭峻而蹙狭其中窈不可测外有石壁立珠泉喷滴不断号「菩萨泉」人祷取之以疗目疾(旧志)

明梅魁诗

雪肤苍貌紫霞裾 几驾苍虬下碧虚 踪迹尚留青海上 珮环遥向玉楼居
云封洞口尘氛绝 潮涨沙头月影孤 欲就此中求至理 本来妙相一明珠

各记载均称善财洞《许》《秦》二志只标龙女洞实一事也然菩萨灵迹随人称谓固无所碍今为随顺两种称谓故标为善财龙女洞云

法华洞

在几宝岭东天门下洞凡数十处方圆巨石自相累架有嵌空刻露伛行可达者有宽广如室中奉佛像者有上丰下削泉涓滴自石罅出而下注为池者山中洞壑虽多层复幽奇惟此为最平旷处多构茅篷一篷一僧日事焚诵饶有静栖之乐(旧志采访)

清万言诗

天地有山川 示人文章样 近文日肤陋 山川灵岂让 良由士不学 闻见只闾巷
胸中邱壑少 笔底烟云障 我来沧海外 到处得心旷 尤奇法华洞 不可说名状
东西二三里 上下百千嶂 巨石削不成 细石出磨铴 穿处等户牖 坐来即床帐
稍有空阔地 架楼供佛像 侧出望旭亭 当前海万丈 安得及五更 红轮黑中漾

漳浦洪陈斌诗

游山须选峰 峰峰必造极 试问何处佳 法华最奇特 开豁發精神 幽邃引胸臆
上下巧穿插 东西任眺陟 高瞰不疑危 深入鲜僻仄 径多曲而通 泉香深且湜
老树薜萝扶 千株绝荆棘 小阁悬无脚 孤亭俯垂翼 欲雨见云根 侵晨收旭色
我拟作斯图 世无妙笔墨 颇疑混沌初 鬼工肆深刻

鄞张超宗诗

雨晴春色满岩前 散步寻幽小洞天
忽讶山空通碧磵 旋经石室接清泉 昌黎只解称盘谷 摩诘徒能画辋川
试问法华如可借 便须从此谢尘缘

上元朱绪曾诗

雕锼万象结星胎 兜率天宫户牖开 灵隐寺峰才一角 西湖惊诧说飞来

释来向诗

別是一天地 苍茫入望间 白云翻石浪 青霭断松山 径陡扶藤上 林深拨雾攀
洞门尘迥绝 皓发老僧闲

释明成诗

携筇寻古洞 平挹万峰头 树树烟中出 山山水上浮
云深苔径滑 地僻鸟声幽 茅屋藤萝秀 青红挂老秋

释能仑诗

苔径纡回雅致多 玲珑岩洞绕卷阿
方经翠窦当泉石 又见雕窗启薜萝 我向此中參七谕 人于何处问三摩
同游喜订重来约 谓可清心不厌过

释维章诗

阅尽名山香刹界 惟于此地独钟灵
空清不亚神仙府 转折如翻贝叶经 越过飞梁门户別 攀来悬磴薜萝青
盘桓到得峰初半 又见衔题观旭亭

朝阳洞

在几宝岭尽处复道转折层梯而下洞广不踰丈海涛时吼其下晨间旭光常映其中故观旭者多登焉(旧志《海岸梵音》)

清许琰诗

洛伽分秀气 海岸一峰悬 建刹疑无地 穿楼別有天 白知潮欲响 红见日初然
心境两俱寂 真堪静者禅

何月生诗

朝朝红日漾深渊 破晓无如此洞先
莫谓江南春信早 朝阳花木發春前

释能仑诗

万顷潮光涌日光 天吴送景出扶桑
山钟扣醒尘间梦 海客烧囘洞口香 黛色未分笼宿雾 曙晖先已到朝阳
渔舟钓罢扬帆去 一曲清歌引兴长

释铁庵诗

大观沧海太阳丸 万里秋光豁目端
玉鉴半开天气爽 金乌一照地形宽 山山雁渡霜风早 树树鸦啼晓月残 欲系长绳虽有便 恐升无上逐应难

摩尼洞

在天篦石东(旧志)

白云洞

在大雪浪山中(旧志)

金刚洞

在雪浪山腰八卦石下深广三十丈甲于诸洞(旧志)

宝塔洞

在后东天门左不甚深广上刻宝塔七层故名(旧志)

观音洞

在梅岑后一说石室之大者当推是洞香火亦称盛(旧志采访)

清许琰诗

地势磨旋海 岩形笠覆僧 路危侵叶过 岭峻挟云登 鸟向归龛佛 龟呼上岸朋
不因留圣迹 雕镂恐无能

莲台洞

在功德岭下孤石横峰状如片云下有洞其巅平广可登眺东海(旧志)

梵音洞

在青鼓垒与潮音洞东南相峙为灵壤之眉目洞口峭壁危峻高三四十丈陡劈两崖如门色青黝距崖前数丈架石甃台台下屈曲通海潮水激荡听者悚栗凡谒洞者先至崖顶纡回随磴而下二三百级始至台上得面崖礼佛求现然礼者甚众而所现佛相则言人人殊即一人亦常随睹随变莫可名状清康熙三十八年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五十五年滇抚甘国璧遣人赍金俾法雨寺住持性统在台上架二层上奉菩萨下供人礼拜雍正九年又赐帑重建(旧志《海岸梵音》)

清秀水刘廷谟诗

高崖绝磴势穹嶐 峭壁平分浩渺中 色相俨然波接引 洒来花雨化长虹

许琰诗

海岸穷危磴 悬梯俯石矼 洞从天半劈 潮向阁阴𪭢 浩月浮金钵 闲云宿宝幢
睇观千百丈 真觉毒龙降

孙渭诗

补陀山左㵎壑深 悬崖拍浪峰敧嵚
历级下上四五折 手扪足躩时惊心 水石搏激无昼夜 不断轰雷成古今
何年斧劈两壁分 日暮风雨蛟龙吟 洞门直下百千尺 望之杳冥生寒阴 霞光倏眼照石壁 俯首瞥见观世音
石栏匍伏叹灵异 仪容端静披红襟 有时鹦鹉鸣洞口 视之未久无追寻

富沙方允猷诗

想像如来极目希 梵音灵洞得稀微 水帘半卷黄金面 宝盖深笼翠柳衣
潮鼓尽成仙鼓乐 山光俱是佛光辉 忽然一阵香风起 疑见雪花鹦鹉飞

天都吴崧诗

山水多奇缘 况复挟胜侣 磴道穿梵音 上下身伛偻
夹壁自摩天 未辟五丁斧 凭栏窅然深 沧海一壑贮 雪喷万古雷 帘卷四时雨
掀髯一老人 白皙半可睹 倏忽妙色相 庄严手挥麈 冉冉下金身 观者盖如堵
长干涌浮图 瑞霭千丝缕 自谓最灵贶 对此难比数 浩荡惬幽怀 翰飞出尘宇

范郊诗

两之大士所 勤恳鉴初心 一识真空体 无劳著相寻 灵禽含妙语 天籁發清音
珍重平生志 难忘此日襟

邑人韩廷峨诗

我生漫道佛无缘 望到梵音却俨然
点滴雨疑甘露洒 灵空岩拟法云缠 轻衫恍惹清风舞 活象还同满月圆
更有十分真色相 添青半臂画难全

沈骏声〈两洞潮声〉诗

山北山南午夜倾 静中吞吐各分明
时人著眼知音少 试问声从何处生

释超眸诗

买得扁舟到洛迦 群峰日日绕烟霞
乘云已上磐陀石 蹑𪨗还过千步沙 频礼断崖思现相 却怜老眼未生花
衰残不禁忙囘首 万里沧溟水一涯

释能仑〈两洞潮声〉诗

东望汪洋万马奔 潮囘两洞撼晨昏
天窗屹屹通蛟窟 石甃嶙嶙控海门 浪破长风飞宝筏 波摇片月洗灵根
洪涛声里闻仙籁 震及云山亿万村

洛迦洞

在梵音洞西石峻壑深洞脚插海人不可到结茅石上者架古木庋蒲团如鸟巢悬缀涛端惴惴恐坠也(旧志)

平天洞

在茶山北尽处(旧志)

古佛洞

在后山有苦行僧仁光蜕化而躯壳不坏其徒泥漆装金供奉洞中(《海岸梵音》)

弥勒洞(采访)

释通树诗

自到长汀后 何年出定关 度生生自度 且向洞中闲

灵佑洞

在梅岑庵吴瞻泰题名(采访)

小山洞

在伏龙山下海中潮落可以直去在白华顶望之伏龙山如龙小山如珠肖极远望之如贮石盆沼玲珑可爱潮落时由积沙中约三百步即到沙间之石白如蹲虎青如伏牛历历可数登山之道纡曲上坪坪不广高数级三面濒大海俱崇崖峭壁巨石累空若委若坠最高一石有穴名小山洞洞下有石石中又有洞如层台复室危不可到从石峻处俯瞰洞根深数十仞潮水或不能至也石罅古木嵌生山茶冬青黄杨沙棠之属百数十本丹茶尤多大者一二百年物郁葱亏蔽远波漏光怒涛腾雪荫木坐石迥非人世觉从前经历洞府尚尘嚣矣其山有二茅篷一名小山洞非潮退尽不能往来洵属静境然人心不古近来每有暴客抢劫斗粟尺布或至拷打以索金钱孤僻住静亦甚危险(旧志采访)

(共四处)

金沙

在龙湾西路皆黄沙不著寸土长数里许日光照耀炫成金色即经言金沙布地处也(旧志)

千步沙

在几宝岭北循山为玉堂街沿海为千步沙自几宝岭至法雨寺东长约三里许沙色如金略不沾滞宽坦輭美又如铺茵潮声昼夜拍岸来如飞瀑止如曳练遇大风激荡尤雷轰雪涌眩目震耳倏忽诡异不可名状夏日外人游山者每浴于朝阳洞西之千步沙中景致稍逊于此以其便也或植立水中与潮相斗或用篼子擡至深处并篼子掷之如是互擡互掷以为乐若有大亏心事人亦有从屈大夫游者(旧志《海岸梵音》陆宝〈游普陀记〉)

明屠隆诗

黄如金色輭如苔 曾步空王宝筏来 九品池中铺作地 祇疑赤脚踏莲台

清孙渭诗

千步堪留月 祥光散碧霞 远看金布地 近泛浪成花 水气云飞絮 波声雷驾车
慈航如可渡 此夜拟乘槎

鄞李起隆诗

午夜波涛去复临 几番淘汰见真心
恒河无数虽云阔 不及沧涯步步金

释通顺诗

谁把珠沙布得成 传闻佛步此中行
卷将浪影千寻白 铺就潮痕一片清 不管晴阴雷惯吼 才交子丑日光生
想来净土贪痴净 满地黄金却不争

塔前沙

在多宝塔后俗呼讹作前本俱沙阜浪涛冲洗沙去石存巉岩耸峙有若刻镂亦若幻设(旧志采访)

龙沙

为普济寺之青龙故名飘沙累积高丈余间古木怪籐幽花异草森阴馥郁与飞沙龙湾又异(旧志)

(共六隩)

飞沙隩

在八仙岩西相传昔为浅海明初贾舶犹避风其中后飞沙日积渐成邱阜今则高积如山自东至西亘三里广半之旷无草木履之辄陷风起时沙又飞涌踰时即能没踝有僧爬去之以便行人为适茶山者之要道今又成平地不似三十年前之不爬便难行走矣(旧志采访)

梵隩

在梵山中俗呼捣饭隩(旧志)

雨华隩

在雨华深处(旧志)

吉祥隩

在梵隩西(旧志)

后隩

在茶山背旷土多田(旧志)

虓虎隩

在天竺山下潮吼如哮虎故名(旧志)

(共五湾)

龙湾

在梵隩东地无土积沙成阜(旧志)

司基湾

在南山西白华峰之峤也(旧志)

清康熙二十七年设宝陀巡检司雍正二年裁湾名司基其即宝陀巡检司之遗址欤

幽静湾

在金刚窟左两岸怪石森列巫山上瞰境尤佳(旧志)

青石湾

在飞沙隩左海岸皆沙独此积青石纍纍亘百余丈形如鹅卵而大远望如堵墙风潮激荡亦不散没近山居民经年常挑亦不见少此亦不可以凡情测者(旧志采访)

梅湾

明屠隆〈梅湾春晓〉诗

梅尉丹𬬻火不温 疎枝淡月岛烟昏 只愁海叟吹龙笛 攧落罗浮万树魂

李桐诗

万树梅花开满湾 冥蒙春色驻枝间 囘思仙尉成丹日 开落随时待九还

丹阳丁鸿阳诗

扶桑旭日射朝霞 春入疎梅瘦影斜 一自星龛依雪窦 只今错认是昙花

释明慧诗

梅花万树满前湾 仙尉于今丹灶闲 春色自来还自去 何曾一片落人间

三摩地

在普济寺西嘉木萧森甘泉清冽为寺西最胜处实则即指全山而言梵语三摩地亦云三昧此翻正定正受谓境地清净堪修正定堪得正受正受者即修正定所亲得之正道也故董其昌于道头路口题曰「入三摩地」谓从此道而入无一不是三摩地也若认作一境一区则呆矣(旧志采访)

(共六㵎)

东㵎西㵎中㵎

俗亦呼「沟」俱在茶山中山分三大支界处俱有溪㵎阔至寻丈狭亦数尺架石桥略彴以通往来清泉响流古木繁荫奇石纵横其际经游至此几忘身在海岛中矣(旧志)

青玉㵎

在光熙锦屏诸峰之下出法雨寺前环抱若带其下碧石莹灿掩映清流水石相触漱珠喷玉洛迦溪㵎此为冠矣(旧志)

清裘琏诗

一㵎泠泠澈底清 镜人心影得嘉名 谁言观海难为水 雨后飞泉十丈赢

澄灵㵎

在圆应峰下绕舍利塔北流故名(旧志)

雪浪㵎

在雪浪山下(旧志)

(共十泉)

龙泉

源出锦屏峰麓入法雨寺东祖堂下从巨石罅中迸出而蓄之池清冽异常虽旱不竭镌有「龙泉遗石」四字近因扩祖堂基遂湮没之(旧志采访)

菩萨泉

在普济寺左香积厨外方广丈许澄泓窅深色如拖蓝味甘冽寺众千余人日汲不竭(旧志)

菩提泉

在普济寺右山麓禅堂西方数丈色白如玉掬饮清芬旱乾不竭(旧志)

真歇泉

宋僧真歇驻锡是山凿石出泉起遣后不可考清法雨寺住持性统见白华主人启石得泉史浩篆碑犹在作偈纪之(《许志》)

释通树诗

始倡宗风地 人名泉亦名 洪涛千万顷 何似一泓清

三昧泉

在永寿桥南旧甃方池蓄之周广丈余今渐淤仅为一潭以傍路故水亦不甚洁清矣(旧志采访)

活眼泉

在息耒院内清普济寺住持通旭治退居之室得泉饮之而甘故名(旧志)

八功德泉

在妙庄严路西遇旱祈雨请三昧于是泉不往別所今在三圣堂内八功德者乃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之水澄清异此方浑浊清冷异寒热甘美异咸淡劣味轻輭异沈重润泽异㴼腐褪色安和异急暴除饥渴异生冷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明万历间僧大方结茅于此嗣后张随党礼督造前寺藏殿闲游于此饮水而甘并闻虽经旱潦水不增减寺中祈雨取水于此遂捐资修三圣堂而名其泉曰「八功德」盖拟以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之水也(旧志采访)

涤心泉

在道头濒海潮涨若欲没然水清味甘挹之不竭(旧志)

灵一泉

在故育恩院西磐石上有水穴盈尺清泚可掬(陆宝〈游普陀记〉)

功德泉

在莲花洋畔关圣殿左清信商李才官建以济众(《秦志》)

普陀孤峙大海为斥卤咸坟之区而山中㵎泉独味淡而洁瀹茗烹茶不逊江心峡口山僧多用巨竹为筒引行数里入香积厨以供用省取汲之劳无旱涸之虞旧志谓非惟造化之奇抑亦圣灵之泽洵然

(共二潭)

龙潭

在潮音洞口旧传娑竭罗龙王居此兴云吐雾常著灵异(旧志)

龟潭

在茶山中近飞沙隩深碧汪泓旱不竭潦不泛相传龙种居此(旧志)

明屠隆〈龟潭寒碧〉诗

清江使者梦冥冥 五兆空嗟朽甲灵 岂是来游莲叶上 水天雾冷月痕清

(共四井)

葛洪井

在烟霞馆侧甃池方广丈许相传葛仙翁炼丹之井绕霤涓涓日夜不息色湛碧而味甘鲜嗽之清人肺腑(旧志)

清万言诗

丹灶无存汞已灰 一泓泉水碧山隈 须知当日乘槎意 不为求仙海上来

邑人包九围诗

泛海投簪一叶轻 求仙恐似强安名 空传一勺岩间水 照见当年心地清

仙人井

在几宝岭下从岭麓下坪低丈许自坪东折低又丈余有石窟中有孔如斗即井也其水虽大旱大潦了无增减色味甘洁洵为第一窟中寒气侵人虽酷暑不可久居称为仙人井者子真稚川不可得而辨之矣(旧志)

清裘琏诗

寿春仙尉早忘家 避地终浮海外槎 一斛澄波赢万顷 至今犹宿汉烟霞

徐载阳诗

新室衣冠视若泥 飘然浮海凿山池 丹成跨鹤归何处 想见清泉对月时

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春僧戒如《砌井功德碑记》

圆通大士永劫常住此山超尘仙人不时安居斯地虽像教未至凡俗莫睹乎慈容而应身所居仙真恒瞻夫佛日故秦之安期生汉之梅子真晋之葛稚川等悉皆寄寓兹山修真养道所饮甘泉名仙人井及至梁贞明始建道场则大士宏慈由天章而广被仙人古迹随佛法以流传其井前邻大海上覆土窟入地丈余从下涌出极旱不减大涝不增酷暑则凉严寒则燠质沈重而清澄味甘美而润泽信士饮之多愈沈疴故闽楚之朝礼此山者必瓶贮携归以为法药若非大悲法水从菩萨大慈悲心中流出俾饮者近愈疾病远证菩提其能灵验远著之若是耶四明杏村干居士来山进香饮水而甘询其名义称叹不已遂恺然施资命衲经理用石砌井兼铺井道上建一龛中供大士左奉龙王右安仙人欲后之取此水者行清净道彻法源底见观音于当处培佛种于将来醍醐入口疾病离身心地清凉永无热恼之逼迫前程远大常登仁寿之康庄故为略敍颠末勒诸贞珉

梅福井

在梅岑山椒相传井水洗眼能令眼明(陈庆槐《借树山房诗钞》)

金沙井

旧呼龙井在普济寺方丈后(旧志采访)

(共七池)

海印池

在普济寺前奉川戴澳题亦名莲花池亦名放生池以种莲放生故有此二名也海印者盖取大士所证之理如海印發光所应之事如月印江海之义以名之也广十余亩东西各建筑桥堤画分为三旧称清波如镜林木倒影窥之如画今则东西两池淤芜日甚有赖濬治矣(旧志采访)

清奉化邬景曙〈莲池夜月〉诗

水满波澄月色明 幽香遥拂晚风清 忽惊身在莲花上 更待何年说往生

释德介诗

梅岑沼内荷成树红白相兼密无数 当时遣戍及兹山 根蒂无存栖白鹭
十年得复返山庐 亭亭發育仍如故 是知劫运转沧桑 有根争似无根固
苍穹宏被岂寻常 珍重花神惟养素 故人邀我入香风 几欲随流乘杯渡
松涛谡谡空谷中 默自踌躇终懒步 寄语海南学道人 好向池边觅归路

释能仑诗

一鉴池开十亩莲 亭亭翠盖拥群仙 赏心最是源泉滴 清耳无如天籁宣
好句吟成花亦笑 禅机悟到月初圆 归来两袖沾香露 犹是依依不肯眠

康熙《县志》云「池产白莲」旧志亦云「东西两池产莲盛时并头五色竞开寺僧据以占休祥」今荒芜失治唯中池尚可仿佛昔年而东西二池则全成草莱矣

光明池

即慧泉在潮音洞明正德太后遣使祷取以疗目疾因名今一泓依然水又清碧紫竹林之汲饮赖此(旧志采访)

翦鉴池

在白华庵内僧朗澈所凿方广数尺泉清味甘荇藻幽彻明华亭陈征士继儒题名(旧志)

明陈继儒赞

俗侣去 闲云留 水洗耳 石点头 朗和尚 百无求

张瑞图赞

泓然而止 廓然而虚
不取于相 如井覰驴 中有金鳞 破网而出 云行雨施 非池中物

莲池

在法雨寺前清光绪十八年住持化闻濬中界海会桥桥东池周围四十三丈四尺桥西池周围四十三丈六尺(采访)

月印池

在悦岭庵山门外(采访)

洗心池

在磐陀庵山门外围墙内广约数亩形如半规四围甃以石中蓄杂鱼倚栏俯瞰水碧鱼牣颇饶胜致住僧善章濬(采访)

育龙池

在法华洞岩石下岩上镌是额岩下石洼若潭周广不寻丈澄波泓然旱暵不竭杂木倚岩偃覆阴森睨其旁者虽盛夏不觉暑气之侵人

(共四境)

清净境

即指全山而言非另有特別之一区详观宋文宪公〈清净境亭铭序〉自宝陀寺敍至潮音洞由潮音洞至磐陀石又西折为狮子峰象岩佛手峰三摩地历敍其岩石等种种形状盖指所游之全境而言故刘君谓宝陀主僧行丕曰「此清净境也盍为亭」于是丕师乃建亭于寺之南岭上从衡各三十尺左倚山右入潮音洞可以想见其亭之在潮音洞上也此明洪武三年事时后山尚无道场故不说及历来多认做另有一特別之境致徧游全山者尚憾清净境之未得一观也(〈清净境亭铭〉具〈卷七营建〉「清净境亭」条旧志采访)

藤萝境

在磐陀石东幽径萦回奇岩壁立上多古藤翠萝郁葱蔓绕海天荡漾中另一境界也(旧志)

空有境

即无畏石(旧志)

西方境

即西方岩(旧志)

附录(共十处)

洛迦山

海中悬岛在普陀洛迦山东南凡朝山礼佛者必兼谒是山有庵四曰妙湛曰圆通曰观觉曰自在香火亦称盛其下为洛迦门舟楫之往闽广外洋者必经此(旧志采访)

明屠隆〈洛迦灯火〉诗

荧荧一点照迷津 光夺须弥日月轮 万劫灵明应不灭 五灯传后与何人

是山为普陀洛迦之別一山旧志所谓小洛迦者是也地虽悬海然圣迹所在为朝山者所争趋故应列及之

朱家尖山

在普陀西南海中即月隩也山最耸拔故名尖登峰以望开廓心胸普陀僧产多在此以康熙二十三年展复后僧各开垦后蒙免粮全山俱系僧产民国元年俱皆陞科(旧志采访)

顺母涂山

在南海中山中亦多僧自开垦之僧产(旧志〈法产康熙宽免钱粮碑记〉)

桃花山

在西南海中以安期生洒墨成桃花故名县志谓山多产茶田颇肥美半为普陀僧开垦(旧志)

葫芦山

在龙头山(即伏龙山)对面中隔海港乾隆时法雨寺住持法泽报县将旷地开垦以供长生庵斋用(《许志》)

金盂山

在莲花洋中亦称金钵盂山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徙岛民于内地普陀僧与焉舟至沈家门海上忽现一金钵盂即此地也(旧志)

石牛山

在莲花洋南宋中官王贵等诣山礼佛未虔及归满海铁莲花阻舟贵望山叩祷随有白牛浮来食尽其花舟始行牛返水际化一白石形仍似牛故名亦名石牛港(旧志)

莲花洋

在山之西南宋元丰中倭人入贡见大士灵异欲载往其国至洋满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洋之得名以此(旧志)

明屠隆〈莲洋午渡〉诗

波上芙蕖尽著花 香船荡桨渡轻沙 珠林只在琉璃界 半壁红光见海霞

陈朝辅诗

慧日澄圆觉海中 白莲香满献花风 何人不道天香杳 已自楼船面面通

清王昌科诗

漫道观音色相空 铁莲花放满江红 从知佛力洪无量 海国于今瞻拜崇

新罗礁

在西南大洋中石牛港口即日本僧慧锷触舟祷佛处(旧志)

善财礁

在潮音洞前海中不甚高大然潮涨足时亦仍露出浪触礁间恍如小艇投岸以此山为善财南询地故以为名(旧志采访)

此前所载皆有关系于圣迹及多普陀僧产之地故悉列之余如东大洋王大洋等只取扩眼界者慨不滥登

云闲侯继高游补陀洛迦山记

补陀洛迦山在海岸孤绝之地为观音大士说法道场自唐以来崇奉恐后余世家海上少小时闻长老言辄心慕之及膺世资奔走不暇自谓佛地无缘可到往岁猥蒙圣恩滥镇全浙春秋二汛提师督哨涉历海洋遂于丁亥之春肃谒大士于宝陀禅寺愿慰平生归欲搦管记其事录录未遑也兹岁春复当大汛乃于季春甲申朔考钲戒行乙酉出蛟门过金塘晚抵螺头港參戎吴君亦帅舟师来会诘旦抵舟山与吴君入城一阅丁亥过青雷头自青雷以前千山万岛莫可胜记又前为石同门数峰崛起潮汐经流旁午其中为十六门故又呼十六门云我舟从中门行广仅可容偪船两旁石齿齿列亦险要处也戊子出沈家门风雨交作舟不能前己丑昧爽风颇利航往如驰须臾过莲花洋即抵补陀矣由短姑道头从陆行二三里至宝陀禅寺瞻礼大士于是纵步遐瞩峰峦错峙若起若伏云霞往来顷刻变幻目不暇接寺前累石为浮图曰太子塔盖元元统中宣让王施钞所建也由塔而南徧地黄沙即所称金沙滩菩萨示现之地相传为紫竹栴檀林者也又约三里许至潮音洞洞石巉岩正瞰大海巅有穴可俯而窥波涛澎湃激入洞中或如洪钟忽扣或如猛虎怒号旧有殿宇桥梁可以瞻礼今皆废其右为善财洞岩有罅窥之窅莫可测相传二洞中菩萨示异秉诚叩礼往往多见之者余愧武人未离火宅中不敢妄觊遂复折而东又三四里曰千步沙有僧大智自五台山来卓锡于此结庵以居曰海潮庵有楼开牖视之则沧溟灏溔近在几席而涛声訇磕震应岩谷超然尘世矣庵之后山顶有泉贯竹引之瀹茗味殊甘冽已而日沈沈向暮遂返舟中往余得吴道子所绘大士像质素而雅近又得阎立本所绘则庄严而丽二人皆唐名手余并勒之于石明發复诣宝陀植碑于前殿之中于是再游磐陀石石平广可容百余人俯枕大洋可以观扶桑日出寺之西偏石壁旁起如扉曰天门由天门而入曰三摩地其下乱石离立岩洞嵚岑奇形诡状即良工不能摹也寺之深处有真歇石盖真歇了禅师修道之所真歇之前突然一石名无畏石形虽方广而攲侧若倾险峻莫有跻之者狮子石即在其旁其他若正趣峰灵鹫峰观音峰皆望而览之不能尽陟而补陀之大概尽此矣嗟乎金仙灵异示现于梅岑者千有余年历代崇奉愈久愈盛一旦东夷不靖竟为鲸鲵窟穴当事者遂奉其像迁之招宝而悉毁其庐殆佛家所谓劫数者非耶尚赖君相威灵庙堂硕画岛人殄灭海甸肃清佛法常明教不终否于是嘉隆之有五台龙树寺僧真松飞锡而来大倡宗风复兴胜果迩年以来大倍曩昔矣恭维我圣母慈圣皇太后刊印藏经并范金为像绣䌽结幡命太监张公少监孟公赍捧敕书赉锡于兹煌煌宠命悉勒贞珉猗欤盛哉虽然衣袽之戒复隍之虞圣人垂训至深且切吾辈世受国恩职司戎务其可不兢兢惕惕夙夜靖共以无负国家设兵为民之意欤庚寅复出外洋抵桃花山欲访安期生炼丹之所人无识者余乃复乘走舸徧历山外大洋而返辛卯余有事欲暂归关上遂別吴君壬辰挂席抵招宝癸巳入镇治庭前人散援笔书之为游补陀洛迦山记时万历十六年戊子季春十日

鄞屠隆补陀洛迦山记

东海补陀洛迦山者释言海岸孤绝处又言东大洋海西紫竹栴檀林《华严》言善财第二十八參观自在菩萨围绕说法盖震旦中国第一道场也由明州城桃花津六十里至候涛山下是为海门东航海抵翁洲洛迦山周围百里四际无岸孤悬海中秽土劫尘邈焉隔绝远近诸山大者如拳小者如栗三韩日本诸岛青螺一抹杳霭烟际乍有乍无微风不动天镜涵空澄碧万里惊飙下撞洪涛上舂银山雪屋簸荡天地五更望日出扶桑巨若车轮赤若丹砂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奛鲜煜霅晃耀心目吴渊颖谓空水弄影恍若铺金僧伽黎衣尤极形容奇哉观也山上宝陀禅寺奉观音大士上自帝后妃主王侯宰官下逮缁侣羽流善信男女远近纍纍无不函经捧香搏颡茧足梯山航海云合电奔来朝大士方之峨眉五台有加焉江津海浦风涛覆舟哀空侯酹波臣无时无之独洛迦慈航乘潮稳渡开山以来绝不闻有颠危之险自非圣力默持慈心垂佑胡能然矣而众生之朝礼皈依者往往示现金身瑞相白衣缟带云幢宝珞香花胜鬘时时有之唐宋累朝咸知信向至我皇代益以尊崇今上奉圣母皇太后命印经范像宣扬教典穆哉盛矣夫大士道臻无上因权度化义密教深见闻之妙如响观成机熟耳目之用尽融譬之万波散派元无万波千月分光止惟一月呜呼虣猛犷悍王化之所不能伏而慈氏摄之蔽锢昏庸师儒之所不能诲而如来导之十方仰赖万国钦崇夫岂偶然之故哉

鄞陆宝游补陀记

补陀为震旦名山之一孤悬海中水乡衣带殊不远徒以鹿鹿尘鞅守株系匏未始向若而问津焉不几负卢敖汗漫耶今春二月风日晴美思得乘流纵棹作三十年未了缘遂于月之戊申日上舂發北郭是日颇暄江干新柳被堤纤腰欲举澄波萦带甚佳沿洄六十里至蛟川夜泊小港眠未定舟中告言勃谿扬帆进棹势如雷动漏下四鼓泊金塘次早起观海日出空蒙镜光忽跃午發舟以风驶不得入翁洲从曹家洋径渡晚泊十六门月色阴晦子刻复發舟风掀浪播从黑甜中行数十里渡莲花洋志所称铁莲满海者也昧爽泊金钵盂山望补陀如在眉际恨不能褰裳涉之时天雨如注上漏下湿几以篷窗为甑傍午抵山众僧林立祗候余挟两苍头委蛇而行度白华岭夹路多桃花间以杂树轻红淡碧相错如绣行二里岭尽为莲花池东为放生池环池植柳成行萧疎可喜池中皆白莲花时尚未著𧀮萼枯茎戢戢如苇林池上跨以大石桥修广百武过桥历数石级为寺门榜曰「敕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盖上命也时雨势骤急余衫履半沾足力甚倦遂止宿白衣殿是为月之十五次日庚戌始登殿肃礼大士缁素千人合十胡跪几无置足处殿后拾级而上杰阁五楹贮今皇帝及圣母先后所赐两藏经梵字金字经附焉再上为景命殿小憩东方丈住山性海来会海公字无边余戏谓「是觉海耶苦海耶」旁一客曰「囘头即觉矣」因相与大噱从方丈折而东上为烟霞馆有怀阙亭苫茅为之复下观香积厨再下为斋楼十三楹可坐千人亦壮观也是日雨乍淋乍歇山腰著雾如巾巳刻稍霁即披衣纳屐而行历寺西数十武弥望皆菜畦麦陇折而稍北路渐陟渐佳长松离立如人路旁多树木为栅幽篁掩映仰不受日光忽有小塔卓地双扉隐隐自篱落间入客曰「此金刚窟也」窟负一大石岩形如覆盂窟前后廊百武冠以岑楼四窗楞楞峰黛可挹轻飙行竹树中如琴筑递响余顾而乐之有僧雏荐香茗一啜至尽別去经清籁庵启后合看玲珑石石皆散布林有耸有仄有搴有伏不住一相石上多有雨点霜痕虫涎鸟迹羃以修藤五色斑斓如花幢绣盖顿觉太湖灵壁之胜移作耳目近玩为之畅然一食顷至西天门绝壁相夹中仅容一人危石横亘其上须伛偻乃得入直上为圆通庵有藏殿址稍西有石两片竦特干云题曰「不二石」过此则修竹庵矣庵居万竹中密阴浓翠时时披拂轩楹与尘世迥隔已从庵背小径下仍行竹歌古诗「竹径通幽处」不觉击节至再因以其间问娑罗庵再度一岭为梅湾是梅子真修炼处有丹井迥公诛茅其名梅福庵余谓先贤名不宜直述因取孟亭之义易为梅仙庵题额而去里许遂至磐陀石石陡起三十尺两石相累如盘下锐上广缝中可以引綫亦一奇也余蹑竹梯而上时惟二客从焉仆夫俱狼顾返走余因得纵览海外若翁洲若桃花马秦珍错碁置蜿蜒巨浸中如渴虬欲饮惊涛忽张众山俱动又如驾六鳌而排风良可喜愕傍有二石如龟一蹲伏岩上一䠥𨇨而登作巢莲状甚肖自磐陀石折而南下直百级为观音洞洞在四山中嵌空刻露有石骨倒悬拄地四周可环而走恨僧徒增设堵墙洞遂黝黑又无炬火绝不见垂云倒浪之奇大为此山缺陷还寻林樾庵会诗僧莲区出庵循鸟道历西方境踏积翠而东忽有石屏昂立道左客大叫为奇稍转见累石无算大者百堵小者盈拳高者陵苍苍下者傍腰及趾攒聚献状出奇无穷为蜃云为鲸波为空中楼阁为千花塔为九莲台为赤城之霞峨眉之雪光移影夺不可凝视余从石林中宛转目左右应接毛竖肤栗屐齿迅不及停客复连叫不绝始知玲珑石所见仅豹文一变而已石壁多有镌刻甚漶漫独「天柱峰」三字差强人意稍上为育恩院杨都护所创曲房小阁制甚精楚院西灵一泉磐石上有水穴盈尺清泚可掬时渐昏暮月初升海峤微云点缀如五色纹急曳杖东归露瀼瀼已坠襟袖矣还至寺门月色甚朗余纵步莲花桥见东北最高顶一灯荧荧如明星转瞬渐大金光万道散射群峰奛鲜昱奕不可名状同游者曰「此佛光也」相与欢喜赞叹遂止宿方丈晨起小雨旋霁乃为茶山之游出寺门东看「渡海纪事碑」折而北度几宝岭下岭为玉堂街可列方轨无崎岖登顿之劳迂道入福源庵竹色颇佳再经禅那庵右数折登智度桥有董元宰劝缘碑笔法秀宕自是晋人本色过桥竖一木坊为镇海禅寺毁于火阶级柱础犹存先闻有十丈杰阁亭亭逼霄汉而近金碧璀璨为一山冠惜未之见耳礼大士毕僧徒导入西堂有大智禅师像清满具足读十大愿碑因思智师以行脚到山初无一椽盖顶不十年而榛棘瓦砾之区创为庄严佛国至勤中使降香宰官听法岂非灵心定力为如来之所印可者哉瞻礼而退饭于止阁饭罢循东道而升攀崖陟𪩘险巇互值凡十余里至朝阳庵庵据茶山麓珍木围绕绿荫如城过此路益陡绝错趾益高余竦身独上山童无草木可倚尽力把滑始造其巅是名菩萨顶俯睇光熙妙应诸峰累累如杯瓢覆积水上僧言虽三韩日本仿佛可指数云恨是日阴霾仅见东霍山烟峦一抹余者莽莽苍苍空水难辨顷之风力愈紧耳后肃肃如箭黄雾四塞张目不见睫客皆缩脰乃连袂趋下过华严庵秀峰院又过一小院有僧祇园称百千万劫难遭遇机锋甚迅夜宿慧济庵殿庑宏壮他处莫能及明發寒甚至被褐煨火从庵左循墙北行可里许山脊忽断一綫直下如悬梯千余级稍驻足复疾驰数转烟深草茂石势齿齿来啮人蹭磴五里乃至宋公静室中结一团瓢翼屋一重位置甚当绕砌有泉一泓从石罅出潺潺作细声闻之清快又折而北山蹊回叠如风中浪纹乍起乍伏绕出茶山之背人迹所不至即岩岫亦大萧索矣行数里始闻鸟声有六七短松偃蹇石上如趺坐僧再一转忽见长松千头弥山被谷松下飞泉数道弸裂石壁声噌吰下注弦张磬戛与松籁相和余字之为「响水崖」从此编篷结屋可十余处皆平平无奇又阑入沙碛中磴道绝级扪萝禹步下及山之趾则龙树庵矣庵背山面溪侭饶幽致复上至镇海寺看饭僧僧俗几六千人朗朗诵佛号杯羹盂饭平等共飧看毕出寺別取径东下是为千步沙沙色布地如金略不沾滞宽坦輭美又如铺茵设席沙际海涛上舂无风自雷亦一奇也又南行观仙人井一坎窞丈余水甚清冽复取故道归宿白衣殿次日甲寅为月之十九俗传大士降诞拈瓣香上殿顶礼遂为潮音洞之游沿放生池东行数十武观太子塔元宣让王所造凡五层顶高十丈砻琢太湖石为之有菩萨龙天像精巧绝伦转而西南历小坡为普同塔栏砌甚工下入塔院访西僧僧貌苍𪫺用梵语诵〈尊胜呪〉一过亦不甚辨再上为栴檀岭问紫竹林林已失其故惟荒藤剥藓存焉从此出而并海登戒舍身亭观无梁铁瓦琉璃三殿址遂至潮音洞洞旁奇石四布无寸木尺土中忽分坼如人张两颐洞脚斜插海底潮声昼夜来𪭢击如狮吼鼍鸣潮音之得名以此也上有通穴天窗余伏而下窥则洞中石色紫绛多作鸟篆龙文洞口有物横亘如𫔶僧言是估客所布大士桥凡百日为海风飘坠云顷之忽有莲花二茎涌出波面冰蕤玉质莹彻分明岂白衣示现之兆耶乃知志所称七宝双牙亦不尽诬也洞前为娑竭罗龙宫余因而问所谓毛跳石求现台不过岝崿中小小示异者耳西有善财洞以南询得名石坼处差小亦深窅不可测崖上珠泉渗滴不断可取疗目眚是为菩萨泉或曰慧泉自潮音洞越石堑而西平沙曼衍中为净土庵庵正对莲花洋景甚空阔是日有戈船千艘蔽空而进碧油红帜星分鸟张与银屋云山相绚發真不减横槊赋诗景也观罢复陟一小岭间道趋总静室是夜宿修竹庵拟观旭会云雾不果乃秉烛辞大士出天门还经白华岭入白华庵为昱光和尚手创朱扉画壁种种佳丽庵后依山结小茨有青石数片可抚可踞得与韵士高衲披襟长啸谡谡当松下风亦一快事也半晌潮平遂乘舟而返东风借便一昼夜抵郡城矣是游往返八日舍筏携筇几尽一山之胜独清净亭有宋景濂碑铭已委之荒烟蔓草而不可入达摩峰有松雪题迹亦倦勤不及登眺他若大雪浪小茶山摩尼洞惜乎交臂而失之余兴堪乘须后举耳山灵有知请无以此谢逋客

施世骠礼补陀洛迦山记

自有名山则有梵宇金人之梦玉像之招所由来矣竺氏之教既行其徒侣日益蕃其所居日益广其规制日益恢大如五台二峨普陀为三大士道场尤其杰出非大僧禅德不足以居之因乎山之灵而益以修其业之净也普陀孤悬海表屡遭兴废黑山一炬之后继以播迁历代经营鞠为茂草先将军襄壮公仰荷天威率师致讨海天永靖澎湖台湾一平而普陀宴然矣皇上齐圣钦明心源夙朗精研内典默契大慈缁众许其还山祇林因而再造爰有水衡之赉有同善之纶有山僧之召臣民徧德中外从风而闽之文武自抚军以下争相崇奉施者辐辏先襄壮以碧瓦进宝坊以艅艎运大木亦一时之盛也辛巳秋余既有东海之役灵山咫尺泛帆直指见两寺鼎新天题照耀顿忘鄙悋生欢喜心展礼讫小憩于留云之堂揖方丈二公谈兴废之由寄今昔之感因知前镇蓝公定令缪君皆从事于兹为时最久有勤于鹿苑焉今者九河底绩圣驾东巡爰遣侍臣瓣香浮海命骠副之宣示皇纶分颁大赉期以鸿工早竣是役也余再过普陀矣以使事在躬一登梅岑之巅自余溪山洞壑之奇禽鱼卉木之细略无所涉惟睹香信万夫歌尧赓舜梯山航海而至者达于九万里之表斯亦海天难觏之际会也为之记

临川王安石游洛迦山诗

山势欲压海 禅宫向此开 鱼龙腥不到 日月影先来
树色秋擎出 钟声浪答囘 何期乘吏役 暂此拂尘埃

吴兴赵孟𫖯游普陀诗

[缈-目+耳]云飞海上山 挂帆三日上潺湲 两宫福德齐千佛 一道恩光照百蛮
㵎草岩花多瑞气 石林水府隔尘寰 鲰生小技真荣遇 何幸凡身到此

龟兹盛熙明游补陀诗

惊起东华尘土梦 沧洲到处即为家 山人自种三株树 天使长乘八月槎
梅福留丹赤似橘 安期送枣大于瓜 金仙对面无言说 春满幽岩小白华

吴莱夕泛海东寻梅岑山观音洞登磐陀石望日出诗

山月出天末 水面生晚寒
扁舟㓰然往 万顷相渺漫 星河自摇撼 岛屿青屈盘 远应壶峤接 深已云梦吞 蟠木系予缆 扶桑缨我冠
寸心役两目 少试鲸鱼竿(其一)
起寻千步沙 穹石塞行路 怒涛所𪭢击 徒以顽险故
卓哉梅子真 与世良不遇 上书空雪衣 烧药迺烟树 玄螭时侧行 缟鹤一回顾
从之招羡门 沧海昼多雾(其二)
茫茫瀛海间 海岸此孤绝 飞泉乱垂缨 险洞森削铁
天香固远闻 梵相俄一瞥 鱼龙互围绕 山鬼惊变灭 舟航来旅游 钟磬聚禅悦
笑撚小白华 秋潮落如雪(其三)

邑人张信游补陀诗

浮生同一梦 感慨怜我情 文章祇覆缶 铅椠总劳形 拂兹蘅窦下 陵彼天之层
和风洒云龙 清樾培佳程 睠言游仙侣 趣趾成蓬瀛

新会陈献章洛迦望海诗

元气茫茫混太虚 天吴簸撼荡坤舆 千年木石劳精卫 百谷波流会尾闾
月下明珠鲛女泣 雪中飞观羽人居 秋风吹老珊瑚树 不见麻姑锦字书(其一)
一花初起白龙堆 万骑长驱石壁开 碧海有山都是雪 青天无雨只闻雷
秋高鸿鹄排云去 夜静蛟龙出穴来 借问乘槎向何处 五云咫尺是蓬莱(其二)

嘉兴陆光祖补陀山诗

天抱琉璃宫 鳌柱不见底 谁骑香象来 明月弄空水(其一)
山椒石壁寒 沙岸水痕泐
涛声日夜喧 禅心自空寂(其二)
白马驮经来 乃在大海外 谁知震旦中 有此无色界(其三)
宝殿低秋浪 疎钟入夜风 身心无处著 始悟本来空(其四)

鄞张子瑫游补陀诗

嶙峋仙界锦城堆 宝树琼花面面回 势压海门鳌背重 光摇岛屿蜃楼开
层峦偏向云间出 飞瀑全疑天上来 自是修真奇绝处 何须弱水问蓬莱

沈明臣礼洛迦诗

三神山远不能寻 惟有洛迦名古今 万里扶桑开四照 九天灵鹫削孤岑
一枝鹦鹉多饶舌 徧海莲花不染心 谒罢潮音灵洞口 皈依愿發晚涛深

鄞沈一贯礼洛迦诗

积水中开梵帝宫 孤帆远引列仙风 始知四大浮空住 別有三天护法雄
肃拜圣仪明灭里 囘看人世有无中 殷雷频吼潮音洞 何处西方更發蒙

武陵龙德孚题洛迦

望来鳌柱渺无涯 海上孤悬小白华 说法台高开宝藏 潮音洞迥涌金沙
扶桑夜沸三更日 祇树光生五色霞 我亦有冠惭未挂 梅岑何处觅丹砂

济南李攀龙题洛迦时寺徙候涛山

洛迦山上古祇林 白马西来峡口深 月出尔时楼阁影 风还如是海潮音
若非鹦鹉原能语 谁解莲花不染心 五十三员知识尽 可劳踪迹问浮沈

余姚吕允昌题洛迦

绝岛波间渡 空门嶂里悬 斋厨随雀至 野衲近蛟眠 丛蔚萝侵户 萦纡竹溜泉
玻瓈千万顷 水月映人天

管万里题洛迦

古佛何年到海岑 紫云为幕竹森森 藏真咫尺蓬莱岛 护法庄严薝卜林
风静磐陀开宝界 日舂崖洞涌潮音 频伽异鸟声闻切 但说排山地布金

鄞李橒题洛迦

远辟灵山镇海东 參差台殿出寒空 窗临翠霭晴含雨 岸撼银涛夜吼风
羁绁自怜留钝质 皈依尚许悟圆通 霜钟午夜声初彻 坐看扶桑日拥红

鄞徐申乾题洛迦

鲸波浩渺信无涯 帆外名山数洛迦 路入天门清梵近 僧归石洞碧萝斜
暝霞常映三生石 旭日初开四照花 消尽浮生苦海厄 应知功德徧恒沙(其一)
晨钟暮鼓度来频 云隐花宫法界新 不但乘危开觉路 直从据险济迷津 梅湾月碧生寒夜 茶岛烟清递晓春
更听潮音如梵语 千秋崩倒渺无垠(其二)

鄞王嗣奭寄题普陀

几囘飞目海东头 天水苍茫拥宝洲 旭日晴霞金界迥 长风巨浪绀宫浮
云生磐石空中色 月到栴檀象外幽 寄语香岩问耆腊 前生曾结净因不

鄞叶舜臣洛迦诗

驱石连鳌事有不 苍茫天地总轻沤 乘潮夜觉星河覆 破浪时惊日月流
百谷龙蛇归大壑 空王香火属孤洲 邀僧施食龙归钵 拄杖看云蜃结楼
老蚌戏珠宵出浪 文鳐吹雾昼迷舟 旁通异域应无数 咫尺神山若可游 坐看飞仙乘峤去 行逢老衲借杯浮
如来若许亲摩顶 愿得诛茅最上头

归安施敷题洛迦

海峤东南障九垓 陵空梵宇镜中开 经函万卷黄金诏 地迥千重白玉台
疎磬清音超彼岸 禅林明月照如来 庄严宝藏咸瞻仰 振古乾坤一壮哉

镇海薛三省和家兄寄题补陀

磐陀咫尺几时攀 惝恍天临阊阖间 日濯琉璃明十界 水含宫殿动三山
莲花隐现摇波白 竹叶參差著石斑 莫道庄严消息远 月明沧海听潺湲

崇仁吴学周题洛迦

水云千顷极苍茫 岛屿平吞日月光 紫箨扶疎开竹色 红衣掩映發莲香
欲參大士真空偈 好泛如来般若航 见说九重颁象教 恩波早晚徧遐荒

镇海刘尧宾题洛迦

龙宫蛟室雪涛堆 并是空王梵宇开 净色青山尘不著 寒光白夜日先来
莲洋人渡莲为楫 云水僧居云作台 到岸了无机事事 沙鸥惯熟也忘猜

周俊元题洛迦

突兀千峰望不留 梵宫迥与白云浮 灵鳌驾日光先到 古洞吞潮响暗流
夜半疎钟清带梵 天中空水碧澄秋 莫言苦海无涯际 彼岸分明在上头

镇海刘廷璇题洛迦

妙觉真如启法藏 祇园珠树映扶桑 沧溟四望铺晴练 灯火诸天灿夜光
人到名山知佛国 谁从苦海渡慈航 一声钟磬空云水 九品莲开万斛香

镇海薛三台咏洛迦

孤插沧溟小白华 烟涛千步涌金沙 雪衣大士元常现 云顶高僧別是家
翠竹嫩滋山寺雨 红莲艳夺海天霞 由来一苇堪航地 莫道茫茫未有涯

鄞万表题普陀诗

挂席陵漰湃 长风两鬓𩙫 俄然见宫殿 出没在波涛 龙女呈珠贝 如来现玉毫
直将超世界 讵独解天弢(其一)
不为名山住 将因法喜探 波声摇佛座 松色暗经函
天女咸悲仰 童真亦屡參 舍家犹蓄发 长此事瞿昙(其二)

余姚姜子羔梦游补陀诗

忽然飞渡海之东 海色澄清霄汉通 借问此心何所似 白云映水月当空

嘉兴冯梦正游补陀诗

西教东流到补陀 金莲花發映娑罗 星河历历黏清汉 岛屿累累浸白波
龙献宝珠归象罔 僧留香饭与鼋鼍 我来欲發如来藏 老傍寒松学鸟窠

皖城刘尚志登补陀诗

欲问如来何处寻 宝轮空里海涛深 朝看绝岛开龙藏 夜听寒潮落梵音
万顷风云浮碧玉 九天日月布黄金 阆州恍在藤萝外 梦入西方不住心

仁和宋应昌寄题补陀诗

洛迦山浸海波中 大士西来彼岸通 不是世人迷苦海 肯教说法到天东

聊城傅光宅礼补陀大士诗

翠壁千重尽 沧溟万里开 龙宫吞日月 蜃气拥楼台
五岳谁飞锡 三生此渡杯 地疑人境外 身似梵天囘 紫竹藏鹦鹉 青莲见善财 海神听法至 天女献花来
慧眼观千界 潮音振九垓 皈依持半偈 甘露洒尘埃

上虞顾充望补陀诗

我家世居瀛海东 烟波满眼青蒙蒙 我生夙抱探奇癖 十洲五岳期过从
金门一旦谬通籍 矫首沧洲思无极 凭谁寄我仙山图 开卷神飞渺南国
秋涛灏瀚秋云赊 紫翠中浮小白华 瑶光远映三摩地 金色平铺千步沙 蛟宫鳌柱出赑𠫍 宝相珠缨示神异
慧照孤悬震旦中 慈航飞渡阎浮际 一襟水月共澄鲜 真歇关头好息缘
泡影河山忽明灭 恒沙世劫几逃禅 马首京尘几十丈 西风吹满青袍上
苦海冥冥日望洋 津梁咫尺徒神往 题缄为报大将军 莫散矶头白鸟群
他日浮槎指南海 相携同礼白岩云

盱眙李言恭题补陀诗

五岳三山总浪游 法门高敞海天秋 窗前云气蛟龙起 槛外波光岛屿浮
月映宝珠明上界 星随灯火散中流 黄尘白发真无赖 彼岸慈航何处求

同安蔡贵易寄题补陀诗

忆昔分符日 相依祇树林 天留最胜地 佛照不淄心 海日苍崖晓 莲花碧水深
为民遥顶礼 愿普恒沙金

鄞屠隆游补陀诗

兰若孤悬大海中 山根四面插蛟宫 浪推旭日排天出 风静凉蟾照影空
异鸟声和仙乐细 灵鳌背闪佛灯红 神洲別有三摩地 况与蓬莱咫尺通(其一)
不断潮音响石淙 苍厓陡绝仗孤筇 天浮岛屿云帆乱 殿压鼋鼍雪浪舂 曾共鸟窠參了义 还依龙藏讨玄宗
日斜空水澄如镜 微有冷风送暮钟(其二)
独上磐陀四望宽 青螺一带抹烟峦
楼沾蜃气全疑湿 潮落沙痕半未残 波面红莲开一丈 岩前紫竹长千竿
朅来顿悟圆通理 手挈铜缾汲巨湍(其三)
不因礼佛到翁洲 那识乾坤属一沤
欲就此中超幻劫 更从何处觅阎浮 云光佛日三千界 海色仙人十二楼
幢盖萧萧金磬冷 碧山黄叶寺门秋(其四)
翡翠台吞岛树冥 珊瑚帘控海峰青
香船幕客帆投浦 宝塔霜钟月在缾 圣主紫泥封赐诏 内官黄帕捧函经 人非人等俱听法 夜半龙来殿不腥(其五)
扶桑日出晓苍茫 淼淼行空一苇杭 谁劈银涛开宝界 直扶鳌柱驾金梁
僧归云水袈裟湿 佛散天花殿宇香 悟得无边先及岸 了知东土是西方(其六)
何来鹫岭削千寻 大士端居紫竹林 日月高窗悬石扇 烟霞古洞响潮音
五云璎珞庄严妙 七宝琉璃般若深 菩萨泉名功德水 但教一洗尽凡心(其七)
冻云时有鹤来归 舟楫虽多鸡犬稀 绛月夜侵龙女袜 碧云秋冷梵僧衣
祇因海浪兼天远 转觉香台与世违 尘土劫灰都不到 莲花开落是禅机(其八)

鄞屠玉衡题补陀诗

孤峰巀𡺼带苍苔 紫竹林端讲席开 击鼓冯夷驱浪至 献珠龙女挟潮囘
经繙贝叶闻清梵 座拥金莲结宝台 一片空明浩无际 遥瞻宫阙近蓬莱(其一)
磐陀石上散晴霞 金粟林间四照花 日落岩前發疎磬 夜深水际泛孤槎
千秋香火真如地 万国梯航大士家 愧我凡夫遥顶礼 欲从兰若问三车(其二)

鄞丁继嗣题补陀诗

天下名山说普陀 孤悬海曲傍岩阿 云蒸远岸龙光跃 日照层峦蜃气多
晴昼幢幡开雾霭 清宵钟磬起鼋鼍 沧溟地僻人稀到 喜共胡僧逐队过

鄞陈继畴题补陀诗

劫后庄严古洛迦 金钱诏许出官家 法轮双转三摩地 龙藏齐颁五色霞
灵洞千年仍竹叶 香林无处不莲花 等心随顺如相许 早向门前驾大车

上虞黄之璧题补陀诗

名山梵刹海东开 金作禅宫玉作台 万点慈云青雀下 半空法雨白龙来
依微石室窥无相 仿佛珠幢见辨才 谁似神僧杯可渡 摩尼自取照蓬莱

武陵龙膺题补陀诗

洞口昙花夜不昏 多罗舍利万年存 鱼龙跋浪连林屋 钟磬和云出海门
色界岂知天下大 香台惟见世中尊 更怜末法谁梁栋 为有生公石可论

鄞吴礼嘉题补陀诗

万里苍茫一寺门 慧光千丈拥朝暾 孤悬宝相空尘劫 不断潮声到竹根
风静灵幡鲸海宴 月笼祇树蜃楼吞 登台长啸烟云里 扫却凡尘道自存

董光宏礼补陀诗

东南泽国中 往往饶异迹 巨海峙补陀 大士下所适 俯瞰天溟池 悬崖九千尺
当时现法身 青莲大如席 龙神日来朝 洪涛恣喷射 灭没数点烟 天尽地无坼
波涌山势摇 日蒸海气赤 境内万里舟 域外三韩舶 乘潮破巨浪 乱颿互相踯
皈德然异香 拱手晋名璧 昨年诏使至 幡幢映岩石 真如故无言 众生自奔迫
遂令瀁漭中 今古长赫奕 西方有圣人 东海乃其宅 我今飞渡来 膜拜恍今昔
摩挲薝卜花 四望晓天白 忽忆生前事 廿年此面壁

上虞徐启东游补陀诗

梦想名山久 因之驾海来 潮从天上涌 刹向屿中开 金粟山为钵 莲花水作台
磐陀望三岛 咫尺是蓬莱

鄞张邦岱题补陀诗

法界何从觅 招提別有方 群峰依日小 一水入云长 迹以莲花著 林将竹叶藏
何时登彼岸 侧想在慈航

鄞李先嘉题补陀诗

凭虚聊骋望 面面荻芦秋 坐据三生石 心随万里流 鼋鼍争出没 日月自沈浮
向夕烟氛敛 佛光似可求(其一)
法界元无著 茫茫空水云 钟声潮外住 佛相镜中分
经为鱼龙说 人将鹳鹤群 慈航如可借 不厌往来勤(其二)

鄞张邦侗题补陀诗

海上神洲一刹奇 珠宫绀殿五云披 双林祇树三千界 绝岸潮声十二时
月白沧溟鼍鼓振 风回大壑梵钟迟 波涛浩渺诸天静 几见游龙觐法师

新安程时望再游补陀诗

为怜净土出天涯 几度相从泛远槎 龙洞应窥曾到客 法台重雨旧时花
无边慧日悬祇树 不尽慈云接洛迦 更有宝光金色丽 令人涤虑问三车

鄞董大晟题补陀诗

沧溟无际望中舒 宝月孤轮帀太虚 坐听鼍更通法鼓 从看龙女舞灵胥
磐陀石上三生偈 优钵罗花四照余 到此不知何彼岸 经声天语自如如

鄞屠大谅题补陀诗

晓日射珠林 清光映远岑 宝幡云外落 石磬雨中沈 琪树參禅观 迦陵语梵音
金容如可见 徧界洒甘霖

鄞周应宸礼补陀诗

一刹中悬积水间 依然法宝护慈颜 已闻地籁潮生浦 若坠天花春满山
佛以应权多著相 僧因领众不成关 为儒未许皈依甚 舍得斋钱亦自悭

屠大谊登补陀诗

一望苍茫远树连 群山罗列寺门前 红莲冉冉生香海 紫竹离离绕梵筵
天女散花參圣谛 应真渡筏叩玄诠 慈航一一资龙藏 稽首金仙了俗缘

鄞柴懋贤题补陀诗

大壑深林知几重 沈沈绀殿瑞烟浓 众香缥[缈-目+耳]抟华盖 七宝庄严捧圣容
风动绣幡看舞凤 云生画栋欲飞龙 徘徊忽上千峰月 海印光寒起暮钟

镇海邵凤来游补陀诗

好将大海濯尘埃 梵刹孤当寥廓开 翠岫薜萝清色界 碧天水月净楼台
夜光破暝旭初上 晴雨飞空龙欲来 妒杀名山僧占尽 闲敲钟磬在云隈

华亭黄正达题补陀诗

万里苍茫蜃市开 琳宫宝殿郁崔嵬 夜寒风雨龙听法 日落波涛僧渡杯
大海总名功德水 法身元是妙明台 望中直接蓬莱境 尽向杨枝洒处来

镇海邵辅忠游补陀诗

洛迦岩外水悠悠 大士莲台自一洲 佛火三摩传不夜 钟声万里彻清秋
天澄虚白遥连壑 山净空青下满楼 剩得禅心同漭荡 何须消息问泥牛

镇海邵辅明游补陀诗

泽国烟霞驻圣灵 六鳌驾出破沧溟 山头晴雪半涵白 水面寒波长送青
云拥祇林凝蜃气 香飘佛殿散龙腥 总知极乐西方界 万顷银涛一净瓶

镇海王世仁题补陀诗

正法宏慈徧九垓 道场遥向海中开 波光日色金银界 松响涛声昼夜雷
贝叶繙时禅幌静 天花飞处慧香来 须知色相原无著 水上青莲是法台

鄞金谔游补陀诗

须弥山顶住诸天 佛掌如何现大千 海影尽含空外色 潮音不杂定中禅
金沙滩上僧归月 紫竹林间鸟破烟 只办直心皈大道 无烦宝筏渡迷川

台州刘炳文再守兹土重登补陀诗

浪游两度谒山灵 风景依然一望青 古寺潮音听落月 深林竹色隐疎星
泥封䌽绚丹砂鼎 蜃气香浮大士经 说法夜阑人未倦 可知东海绝闻腥

漳浦朱一鹗游补陀诗

西教至自龙象国 东方隐此鼋鼍窟 峰峦一点青螺浮 沙堤千步黄金筑
紫竹林开小白华 秋风处处优昙夸 烟霞別是人间世 水月孤悬大士家
台殿风高响铃铎 渊静鱼龙听说法 宫使传经云锦张 山僧挥麈天花落
自惭身是宰官身 囘首空怜车马尘 为仰慈灵參大士 一泛仙槎牛女津

江陵樊王家题补陀诗

宝刹灵空路转深 洪涛舂雪见丛林 波光倒影窥明镜 晚籁含风响暗琴
寂寂香云成法界 离离紫竹是禅心 名山应有神灵护 龙气长吹落日阴

镇海李一鸣游补陀诗

大道元无我 浮生委此形 客来秋结社 僧过夜谈经 虚室月生白 空庭雨送青
怜余撄世网 宁不愧山灵

鄞周应治题补陀诗

一上天门望不穷 诸天缥缈有无中 团瓢寂历悬危磴 禅室參差嵌碧栊
叠𪩘松涛清梵呗 干霄箨影露真风 独怜台上磐陀石 花雨纷飞散远空

宜兴何士晋游补陀诗

琳宫绝壑驾灵鼍 万里烟光拥黛螺 乾闼忽传天乐细 迦陵时送鸟声和
御函別启新莲藏 浩劫重开旧宝陀 水月观中龙子出 栴檀林内雁王过
潮音作梵山齐吼 野衲栖岩云满窝 玉笋点斑留片石 金沙疋练护恒河
莫言岛屿津梁少 翻觉风涛世路多 两度祝厘登彼岸 愿言千载不扬波

秣陵张可大题补陀诗

海云面面护禅宫 屹立中流砥柱雄 巨石有灵疑说法 洪钟无碍只随风
寒潮作梵连松韵 明月和香透竹丛 白鹤下来秋色静 支公玄度此心同(其一)
精庐仿佛类天宫 紫竹青莲蜃市中 客以乘槎游汗漫 僧从卓锡住虚空
盘云怪石疑将坠 喷雪潮音只自雄 水月任教观自在 松窗半偈释尘笼(其二)
万里涛声绕翠微 松门萝幌到人稀
鼋鼍隐现珠林寂 龙象经行佛日辉 紫竹已同群木秀 白鸥犹带晚潮飞
梅山傥寄长生药 欲向沧浪问息机(其三)

武进吴钟峦寓普陀次沈彤庵韵诗

怀阙亭虚已劫灰 御书犹向海天开 长明佛日古今在 如是潮音子午来
大士化身无住地 子真遗世尚留台 太平香火当年盛 离乱禅栖半草莱(其一)
万壑松涛入夜寒 泠泠非复世情看 随缘竹里逢开士 说法诗中现宰官
归洁幸于尘界远 逃虚敢谓考槃宽 维摩丈室堪休歇 不愿游仙驾彩鸾(其二)
萧条无事小年过 随意经行听法螺 山静地偏人境隔 林深僧少鹿场多
云封古洞飞仙蝠 潮落平沙见石鼍 对境寂然忘故我 一时脱却旧来窠(其三)

福建施世骠游洛迦山诗

洛迦幽胜迥浮埃 公暇探奇鼓棹来 万国风行鲸浪息 千岩云敛宝幢开
劳生迹愧栴檀地 入世心澄般若台 最喜磐陀梯绝顶 沧波东去望蓬莱

中州周圣化游洛迦山诗

绝海浮空岛屿灵 上方宫阙倚天青 纤云未作雷千里 穉日初生锦一屏
鸟出衔香花不落 龙归听法殿无腥 蓬莱清境非人世 好𣃁珊瑚盖草亭

仁和卢琦咏普陀诗

不挂西来百衲衣 宝冠璎珞启朱扉 宫中万古皈依地 六月祠官海上飞(其一)
葛井梅岑迹较奇 吴门勾漏隐何时 磐陀石上三生话 蝴蝶庄周两不知(其二)

鄞施兆凤登普陀诗

洛迦遥对海门浮 万里烟波一望收 绝壁列天分日本 长空扶月下琉球
苍茫蜃气晴疑雨 淅沥寒声夏亦秋 乘兴相寻往古迹 却忘归约渡头舟

王大捷游普陀诗

入山忘凡想 云水自幽静 孤嶂有余好 回峦互掩映 上是大士堂 下是芳草径
树深飏奇采 洞古發清磬 疑非人间世 客心与禅定

徐州张彪过普陀诗

一抹疎林感素秋 莲花洋尽见经楼 金银宫阙三山景 乌鹊帆樯万里流
徐市至今居远屿 卫温自昔到夷洲 求仙不遂还求佛 稽首慈云岂浪游

褚国柱过普陀诗

萧寺天开浩渺中 偶来乘兴访支公 千重古树和云碧 万派秋涛浴日红
峭壁回时流急湍 幽宫深处挂残虹 栖迟野鸟闲舒卷 疑似山头趁晚风

晋江黄洽游普陀诗

大士桥边月 流光万里余 连天增浩瀚 帀地托空虚 军吹严荒戍 神灯下佛庐
夜寒投止宿 禅榻有儒书

镇海谢万钦复游普陀诗

胜地从来不倦游 寻幽依旧过林邱 老僧前度曾相识 茅屋今朝复小留
风卷波涛声叠壮 天开石塔影层浮 生平愧我多飘泊 长啸何时学隐流

涪陵何洪先游洛迦诗

昨梦佛菩萨 小白华打坐 朝朝风信阻 闷闷其何柰 不趁此时游 光阴徒错过
夜来骇浪息 渔舟呼两个 心诚二人同 风顺一帆播 须臾登彼岸 欢喜同声和
洛迦比峨眉 孰小而孰大 普贤与观音 谁辅而谁佐 大士能救苦 众生乐附和
自从皈依后 尘劳都覰破

福建杨景登普陀诗

特地辞尘入胜缘 超然身已在青莲 象龙遥集三千界 楼殿重开数百年
香阁晓飞晴霭湿 珠林春放白华妍 了知众相原无著 性海澄澄有渡船

秀水刘廷谟游普陀诗

名山屹立海中央 掬水先闻胜地香 金钵盂中迎法雨 铁莲花上渡慈航
绀宫碧瓦观瞻远 异壑灵岩应接忙 安得红尘无个事 披缁宴坐任沧桑

徐州赵元吉至普陀诗

平波滟滟木兰舟 双眼澄空万里流 贝阙天开烟岛渺 香幢风动翠云浮
间莫我怜青眼 谷口逢僧话白头 彼岸更教何处觅 一声钟撞碧峰秋

黄岩朱国宝题普陀诗

咫尺慈云涌碧莲 旌麾海外接诸天 风恬有象非空寂 涛响无声即大玄
蜃气已开香阁静 龙岩不隔洛迦悬 当年感入瞿昙梦 早觉灵光一点圆

沈绍约至普陀诗

群峰面面列芙蓉 步入深青第几重 不信楼台天际出 惯看花雨槛前浓
潮寒晚落千层雪 岚翠晴开十里松 恭为圣朝多宠锡 奎章高接紫云封

同安许琰游普陀诗

大壑悬崖古道场 石莲花顶锦屏张 竹林人转肩挑雾 檀树僧归衲带香
绝壁当街通紫气 平沙连海展金光 磬钟定后诸缘静 孤月圆明挂上方

邑人邱逸夫游普陀诗

暂泊轻舟入此山 步随云影造禅关 天晴愈觉峦光好 地远深容物性闲
僻径时逢孤兽过 危巢暮见众禽还 老僧莫怪忘归棹 亦拟栖神水石

邑人金钟游普陀诗

向讶蓬莱路渺茫 今朝帆布趁风扬 谁知一点山浮处 竟是大悲佛道场
寺与云齐全古朴 庵如星散半荒凉 听经说法寻灵迹 踏破苔痕策步强

邑人王庆年游补陀诗

环海皆山青未了 来看补陀山色好 补陀山灵现溟渤 圆峤仿佛拟蓬岛
金泥光闪梵王宫 欲谒未谒先为容 自知身已腾河岳 逞将一往驰蛟龙
始游洞天继绝壁 历尽陂陀三百级 芒鞋踏破海南云 玲珑怪石迎人揖
峰峦蕴借有奇姿 楼台半露瓦參差 三分树色二分竹 浓青淡绿衬相宜 清磬一声尘世外 梵音上接诸天界
十年久约此间游 到此了却游山债 山僧引我入松寮 松风镇日听萧萧
烧茶𦶟篆栖息处 別有名花香六朝

邑人汤濬普陀纪游诗

我本山中人 夙具游山癖 况有竹林贤 左右相提掖(同游者为乌程周庆森叔姪)
言作南海游 海岸寻幽僻 补怛洛迦山 形胜昭往昔 未登梅仙岑 先访短姑迹
怪石青鼓青 小山白华白 金沙千步平 无风亦渹湱 法华一洞幽 岩扉两分擘
梵音与潮音 朝暮吼潮汐 奔涛若怒雷 惊心又动魄 最高菩萨顶 去天仅咫尺
置身云雾中 异境想天辟 怪哉飞沙隩 碎金续断碛 普济与法雨 前后一岭隔
其岭名几宝 宝石累千百 珍珠古佛装 贝叶藏经译(后寺有珠佛一尊珠大径寸贝叶经叶如黄箬经皆梵字)
三十二化身 宝相备聋躄(前寺有三十二应大士画像) 巍巍九龙殿 轮奂耀金碧 玉佛外洋来 莲趺恣刻画(前后寺及灵石庵均有玉佛来自缅甸国)
紫袍内府颁 龙章犹显赫(清圣祖御赐潮音和尚紫袍犹藏息耒院)
瞻礼杂士女 罗拜交履舄 东西两天门 鸟道险且窄 达摩与天柱 孤峰耸山脊 磐陀如盘托 中通一綫隙
旁有说法台 方广容数席 观音洞在下 盘旋如半璧(观音洞中有一柱可环而走)
石中万个竹 松下千年珀(紫竹林之石内有天然竹叶影名紫竹石又山中多古松) 二龟石尤奇 似受人鞭策
美景不胜收 胸中邱壑积 游兴尚未阑 归装催海舶 再至朝阳洞 摩崖为题额(归时周君重至朝阳洞摩崖题名)
莫道空手囘 载得一拳石(归携紫竹石一片)

释海观山居杂咏

是山俱可住 何必向崆峒 倦倚梅岑树 闲看海涛风 一径通篱落 两石峙西东
偶然捧书卷 随意就阴桐(其一)
支遁买山隐 我欲蹑其踪 因思普陀近 常闻聒耳钟
槛外饶绿筠 墙下有流淙 柴门不须掩 依仗白云封(其二)
夜分犹不寐 起来步林月
叹息劳生扰 顾影惭白发 寒威侵逼人 觅火烧榾柮 烘罢上禅床 真妄一时歇(其三)

释道贞礼普陀诗

攒峰峭壁势排空 大海中间山最雄 蛟蜃结楼云涌黑 鼋鼍鼓浪日翻红
潮声夜落龙吟外 天籁时闻僧梵中 何必辛勤寻解脱 耳根触处即圆通

释通旭题普陀诗

熙朝鼎运海云开 朱履欣从破绿苔 断砌旌旗横丽日 虚堂钟鼓震春雷
广传衣钵贤王泽 遥溯源流大帅才 伫听晨鸡清报晓 九垓应效舞三台

山中四威仪诗

山中行 闲踏青 没意智 沿路扯葛藤(其一)
山中住 煨紫芋 拾枯柴 不伐长青树(其二)
山中坐 偶囘顾 牧童儿 问我牛何处(其三)
山中卧 无事做 醒来时 红日将西堕(其四)

释元志至普陀诗

洛迦名胜冠支那 宸翰奎章宠锡多 老柏云中撑佛日 疎钟月里答鲸波
烟横岛屿香航集 梵响楼台野客过 莫讶好山登眺晚 陵空绀殿愈嵯峨

释济成喜至洛迦诗

泼天风浪渡东洋 千里须臾到上方 紫竹有时常现瑞 白花无地不生香
鲸吞海印三秋月 日射金盂百道光 始信洛迦随处好 石头坐坐也清凉

释观參登普陀诗

朝拜东南海外山 迢迢千里远跻攀 遥闻钟鼓烟霞里 近看楼台霄汉
龙眼有泉流玉液 虎岩无路觅金镮 珂公一往空陈迹 梅岭谁来再启关(其一)
登彼断岸望长空 紫竹深林万壑风 西折江流波渺渺 东翻海气雨蒙蒙 潮声响彻青天外 宝塔光摇白日中
灵洞玉书丹灶在 苍茫何处问仙翁(其二)
特来此地觅昙华 踏破芒鞋路转赊
问道不寻前太守 闻钟却忆旧僧家 风翻祇树摇清影 雨过莲洋变紫霞
囘首磐陀山外景 扁舟一叶夕阳斜(其三)
白云红树梵山头 蹑磴攀萝径转幽
斜日荒荒岩际下 清泉浅浅寺前流 短姑胜迹名犹在 大士残碑迹尚留
千载废兴真梦幻 青灯夜夜思悠悠(其四)
来往洛迦沧海间 欲求真诀驻衰颜
星河半落岩前寺 云雾初开佛顶山 千步金沙风浩浩 百年仙井水潺潺 不须更尧菩提路 满目生情岂等闲(其五)

行童心鼎至普陀诗

总角随师履 舟行至海南 所经疑故里 相见宛同參 示幻全知醒 问心杳莫探
夜深学趺坐 明月入松龛

普陀洛迦新志卷二终


校注

据王自夫考证〈送冯判官之昌国〉一诗并非苏轼之作作者应为明代文人张宪「冯判官」应是指冯骥的侄孙但未详其名(见王自夫〈冯判官是富春山居图中人〉發表于2011年6月13日舟山日报) 甲寅日为二月二十日(參照DDBC时间规范资料库)
[A1] 间【CB】闲【志汇】
[A2] 间【CB】闲【志汇】
[A3] 间【CB】闲【志汇】
[A4] 间【CB】闲【志汇】
[A5] 间【CB】闲【志汇】
[A6] 间【CB】闲【志汇】
[A7] 间【CB】闲【志汇】
[A8] 间【CB】闲【志汇】
[A9] 间【CB】闲【志汇】
[A10] 间【CB】闲【志汇】
[A11] 间【CB】闲【志汇】
[A12] 间【CB】闲【志汇】
[A13] 间【CB】闲【志汇】
[A14] 暾【CB】▆【志汇】
[A15] 间【CB】闲【志汇】
[A16] 间【CB】闲【志汇】
[A17] 间【CB】闲【志汇】
[A18] 朝【CB】潮【志汇】
[A19] 间【CB】闲【志汇】
[A20] 间【CB】闲【志汇】
[A21] 间【CB】闲【志汇】
[A22] 间【CB】闲【志汇】
[A23] 间【CB】闲【志汇】
[A24] 间【CB】闲【志汇】
[A25] 间【CB】闲【志汇】
[A26] 间【CB】闲【志汇】
[A27] 间【CB】闲【志汇】
[A28] 间【CB】闲【志汇】
[A29] 间【CB】闲【志汇】
[A30] 间【CB】闲【志汇】
[A31] 间【CB】闲【志汇】
[A32] 间【CB】闲【志汇】
[A33] 间【CB】闲【志汇】
[A34] 间【CB】闲【志汇】
[A35] 间【CB】闲【志汇】
[A36] 间【CB】闲【志汇】
[A37] 崇【CB】祟【志汇】
[A38] 间【CB】闲【志汇】
[A39] 间【CB】闲【志汇】
[A40] 间【CB】闲【志汇】
[A41] 间【CB】闲【志汇】
[A42] 间【CB】闲【志汇】
[A43] 间【CB】闲【志汇】
[A44] 间【CB】闲【志汇】
[A45] 间【CB】闲【志汇】
[A46] 间【CB】闲【志汇】
[A47] 间【CB】闲【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普陀洛迦新志(卷2)
关闭
普陀洛迦新志(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