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洛迦新志卷八

规制门第八(共分六种)

秦尊僧䂮释门之规约初宣魏倚道臻佛子之科条益备盖出世不离入世束身所以束心也况百丈创立丛林大众同归栖止不遵国法何以邀王臣之护持不守清规何以得比丘之和合更加世运迁流群钦法治故公布之国典固宜心懔怀刑即私制之院章亦当欲不踰矩志规制

僧伽日用轨范

日用轨范者乃示人人当行不拘何人何执总当一一无犯那管内单外单咸须各各遵守敦尚戒德为菩提之根本作涅槃之基址须甘淡薄安贫乐道保护道心寂净纯一省缘务本无分其心去私摈邪奉公守正柔和忍辱慎事敬人随众听命威仪整肃勤修行业无怠无荒遵规处众耿直不阿安分小心无得妄为随顺规制共勷法门上来十种略总善法大纲不厌委陈尚有禁例条目谨列于左

  • 不得破根本大戒不得于诵戒时无故不随众不得不孝父母不得欺陵师长不得故违朝廷公府禁令不得习近女人不得于受戒之后不知戒相不得亲近邪师不得饮酒赌戏右九事不犯名敦尚戒德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 不得营办美食不得著艳丽衣服不得泛揽经事不得争𫎪钱不得田蚕牧养不得聚集男女做世法斋会右六事不犯名为安贫乐道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 不得无故在外闲游数归俗舍不得习学应赴词章吹唱杂艺不得习学天文地理符水𬬻火等外事不得习学闭气坐功及无为白莲等邪道不得好兴无益工作等右五事不犯名为省缘务本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 不得非理募化不得侵克信施不得擅用招提之物不得废坏器用不赔偿不得背众食不得不白众动无主僧物右六事不犯名奉公守正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 不得破口相骂交拳相打不得受辱不忍见于辞色不得威力欺压人不得侮慢耆宿右四事不犯名柔和忍辱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 不得戏笑无度不得高声谈论不得装模作样不得坐立斜倚右四事不犯名威仪整肃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 不得无故不礼诵不得执事怠慢不得恶人警策不得作无益害有益右四事不犯名勤修行业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 不得挑唆鬬争不得树立朋党不得机诈不实不得谤讪名德不得诬毁清众不得徇私偏袒右六事不犯名遵规处众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 不得大胆生事不得谬说经论不得妄拈古德机缘不得无知著述误人不得招纳非人不得自立徒众不得擅留童幼及沙弥不得己事不明好为人师不得哄诱他人弟子背其本师不得无大故擅入公门不得妄议时政得失是非不得轻心谤斥先圣先贤不得以常住产业等与人不得侵占人产业不得另为烟爨右一十五事不犯名安分小心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 不得令之不行禁之不止不得有过罚而不服不得在寺名不入僧次不得梗法不容执事人行事不得为执事更变成规不得不白师友恣意妄为不得故与有过摈出人交右七事不犯名随顺规制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百丈清规》)

共住规约

栖身息影端借名蓝修道循规必须同志久參耆宿以游历深而百绪从生后进时流因知见浅而初心渐退以致纲宗失旨模范多乖习以为然积成流弊某甲住持兹山自惭薄德空怀佛制无报法门欲挽已往颓风惟冀方来贤众共遵佛说戒律祖制规绳调治三业折伏过非住斯丛林原为遵行如或不然无劳共住

  • 犯根本大戒者出院

  • 禅贵真參实悟弄口头禅者出院

  • 三五成群山门外游戏杂话并闲坐者不服者出院

  • 吃荤酒看戏者罚已出院若重病非酒莫疗者白众方服(新增)吃烟者

  • 故与有过人往复思害丛林搅乱好人者出院

  • 鬬争是非破口相骂交拳相打不论曲直出院一理正而忍一过犯而嗔理正者不罚过犯者责出院

  • 米麦等物不白住持私卖用者罚赔偿已出院

  • 侵损常住财物及斫竹木花果送人者赔已出院

  • 施护入寺执事私化缘者量事轻重处罚不服者出院

  • 无公事私走檀护及本俗者定非潜修人即令出院知而不举者同罚

  • 己眼不明妄评他人见地出语不自知非者即令出院

  • 课诵坐香出坡不随众者除公事有病不服者出院

  • 禅堂讲话者本堂不举待堂外举者堂内执事同罚

  • 除公事不在本寮至各寮纵意放逸者或博弈赌钱者重罚出院执事不举者同罚

  • 无事不得吃二堂食时不得谈笑不得争坐位不得不照位坐不得未结斋先起不得自携椀入厨取食违者罚

  • 遇普茶听规约除公事不随众者不得托人取茶果归寮与者取者同罚

  • 常住经书庄严器皿概不借出违者若不得已白众方借

  • 轻视耆德恶闻直言妄生诽谤者出院

  • 不听执事人约束遣调及不满期告假者

  • 非重病背众饮食者私留亲友歇宿者

  • 各寮闻报钟不起者恃己有功不顺调伏者重罚

  • 凡受信施物不白执事人知照即受者倍罚除亲戚邻友

  • 长养须发概不留单暑天赤膊不缚裤脚冬天烘火并戴小帽者

  • 常住钱物出入即登记朔望两序公算失记及含糊者

  • 堂中出外生事者严摈借事起单者永不复入

  • 保留有大过人及年轻者或私招徒众者出院

  • 丛林无僧值则内外不正弊何能除法何能立为僧值宜尽心纠察不得徇情如有犯者照款罚失罚者僧值受罚

以上条约真实办道之规则同居大众各宜珍重(《百丈清规》)

山中旧规

  • 凡本寺前后左右山场不但不可侵渔且风水攸关竹木务悠久培荫斲石取泥俱所当慎违者罚摈

  • 山门基地东至娑竭龙王祠止西至土地堂止内龙沙一股关系吃紧有石碑为限毋得侵犯

  • 自康熙二十九年创复禅林以前各家据有之地会同合山逐一取明除旧时所作坟塔外当依华顶规式非住持不得在本寺近处建坟造塔或冒昧侵越定干罚摈

  • 概山静室披鬀徒众祝发届期务先知会两邻据实具结一杜混淆一防匪类其茶仪陋规已经革除毋庸溷扰

  • 本山耆旧涅槃先白常住鸣钟通知常住祇备香烛冥资致吊不得仍前多事斋金永革钟头银一钱仍付本僧

  • 磐陀石千步沙茶山三处每年公议一人轮值年务今总静室已废总管之名亦为不雅改耆旧僧三人栖息道头下院楼上掌烟爨簿及香檀散静诸务(以香客钱米俵散各静室僧谓散静)其合山大众或有争论事故先向耆旧师剖论不得已具白方丈毋许琐渎内有情真过确者宜摈宜罚公同处分

  • 向来支应官府及造册结状诸费合山均派今新复禅规一应常住自行料理各庵得清净安居努力进修勿弃寸阴为幸

  • 天灾流行祈求雨泽向由常住为首领众诣潮音洞迎香近因外山开垦众议往桃花山请圣供龙中和庙内雨过之日诵经酬礼拨舟送圣如当事祈求但在本山请三昧八功德水行香不往別所

  • 本山修路属磐陀石者一自土地堂起至磐陀石止一自柏子庵起至潮音洞止一自潮音洞起至道头止属千步沙者自几宝岭起至雪浪涧止属茶山者自龙树庵起至菩萨顶及东沟西沟止属东寮者自几宝岭左山脚起至东山门止并濬东荷花池属西寮者自土地堂起至西山门止并濬西荷花池两寺常住普济则自正山门起至正趣亭止再同白华三元隐秀三庵共修至短姑道头止法雨前自智度桥起至雪浪涧止后至莲台洞止沿途静室自莲台洞修至梵音洞止

  • 后山系寺之来脉堪舆家俱言不宜建盖故常住特买东房基地与太古堂相易今留内官生祠外其余悉栽竹木培荫道场后人永不许违禁建造其寺后岭路亦不得仍前往来踏损龙脉一应行人俱从几宝岭下旧路行走犯者摈治(《裘志》○以上普济〈规制〉)

  • 开山祖塔木本所存每岁季冬二十四日春清明正日上午集各房静室拜扫若普同塔苏公塔明公塔随例举行下午则常住大众拜扫舍利塔各房静室从便若属中兴子孙系铁祖法派者随班俱集

  • 观音洞扣公塔二节于礼祖次日住持领众拜扫

  • 每岁元旦及长至圣节各房静室同诣常住随班祝厘不得借故失仪

  • 新造静室挂号必执事僧同本地耆旧查验烟爨确实方登名册其俵茶陋规永除

  • 祈晴祈雨俱向梵音洞请圣间有往桃花山者相时举行(《裘志》○以上法雨〈规制〉)

  • 绝餽送旧例鬀度及示寂除名俱餽银礼谓之俵茶或有不平烦排解者亦具礼物谓之注销嗣后披鬀者祇遵具结控诉者祇将理论自爱爱人功德不小

  • 禁科派往者常住有役合山派拨当事按临合山送茶长至元旦小食合山办治官府事务及议轮管年合山敛费今后一应常住支持概不干涉合山

  • 杜欺陵恃强陵弱矜智欺愚人情不免和尚顾念法眷以道相尚除干礼犯法名义不容者依清规治之并不徇私损害良善

  • 省往来曩者庆生吊死纷纷盘扛与俗无异从今立法吊死祇用香烛冥资丧家亦不囘帛生辰概不致贺世相无常寄归一视此为达矣

  • 严戒律展复之始规制未立约束不严客樽贾樏多杂腥浆近来肃然一清愿合山法眷继序后贤永遵无忽

  • 公福德檀信远来全为菩萨道场起见今各静室招同牙侩缘入私囊甚者香烛亦公出私入掩人耳目无论获罪佛天即善信诚心何由上达况常住拮据万状接待十方庄严道场百不了一诸公自外如此其何以安又香信斋僧意在公溥有𫎪无𫎪或饶或否俱当引致常住岂可私自设斋巧者重𫎪叠饱朴者当面错过赐受皆虚福缘安在以后切莫仍蹈前辙阴有天刑阳有人祸戒之慎之(《裘志》○以上普济〈定约〉)

  • 严戒行苦守清规当永遵智祖遗诲

  • 同甘苦施主信施厚薄照分分给公务执役无论尊卑随力负重

  • 省是非口角致争当鸣耆旧执事处分有难解者白之常住依理公断若妄控公庭则公逐过海勿使有玷僧规

  • 节糜费粗衣淡饭衲僧家风勿得著华彩美口腹轻浮奢侈败坏僧体(《裘志》○以上法雨〈定约〉)

常住规约

法雨寺〈常住规约序〉云「法随缘起道本融通夏葛冬裘因时而变渴饮饥食合宜者行必革弊而兴利始有益而无损令常住之根本深固庶法门之化道遐昌上可慰开山中兴诸祖之慈心下可作来哲后贤住持之遗范是以斟酌时宜修订规约列左中华民国五年三月公同议立

  • 住持为常住之代表执主持之公权当上殿过堂领众行道监察全院督率诸职各尽责任毋相侵诿使众安和常住兴盛

  • 今既革除新老住持交盘之旧例除住持进院费须自行担任外所有常住财务概归常住而由监院管理之住持监督之始与诸方丛林制度相符且令德富财贫者亦能进为住持

  • 本寺住持须由本寺各房合山长老于本寺各房法眷中公举资格合宜而孚众望者任之任期三年连举者得连任一次若本寺班首中有德望俱优资格相宜者亦得公举惟须接本寺派下之法以续祖灯

  • 住持既不负财务责任固不得连月出外其有因公事或私事出外须白众告假定期囘寺

  • 监院管理常住财务职任綦重须集本寺退居及法眷公举由现任住持敦请之若任事三五年后有功于常住者议奖

  • 常住帐目每日由监院查对每月计算由监院副寺合结再由住持查对年以三月中七月中年终为三大算期三月中大算由住持邀同退居法眷客堂库房各班首在场七月中年终大算由监院请本寺退居住持及库房客堂各班首在场以昭大公

  • 都监一职上辅住持下襄监院须慎选资格相宜深谙寺规之硕德任之庶不负古人列职之意

  • 知众理处本寺及山中各庵僧众事责任綦重须由住持商同本寺退居等得同意始得请之

  • 常住银钱既由监院负责其库房执事须得监院之同意其余执事概照旧例

  • 间住班首执事若年登六十者早殿得以随意此外皆宜上殿过堂以孚众心而全大体

  • 客堂持丛林之纲纪肃大众以礼法无事时除应值者外均宜上殿过堂且不得自由出外致旷职务而失体统

  • 库房事务虽繁若无要公每逢朔望监院亦宜上殿以昭勤慎余职遇闲暇时皆宜發心上殿过堂

  • 凡宜上殿过堂而躲懒偷安者僧值应即检查不得徇私纵容免致众人效尤

  • 本寺香客住持及各执事不得邀至己庵内请斋或募缘等若己庵内之香客到寺请斋请便饭等须照各庵一律开销不得擅私自便

  • 本寺无论住持班首职事凡与常住公事无涉者遇有意外之事由各人自己承当常住概不负责

  • 库房客堂等职事如有不尽职责及轻损常住等为首领者须秉公检举毋得隐瞒

  • 住持每年由常住酬劳衣单银币一百二十圆监院酬劳衣单银币八十圆其余各职概照旧章

  • 本规约遇有不适用时得于三月中大算时由住持或都监监院等提出修正之(采访)

法令

孙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別」第六条「人民有得享信教之自由权(中华民国元年颁)

《大总统教令》第十二号《修正管理寺庙条例》

  • 第一章 总纲

    • 第一条 本条例所称寺庙以左列各款为限

      十方选贤丛林寺院

      传法丛林寺院

      剃度丛林寺院

      十方传贤寺院庵观

      传法派寺院庵观

      剃度派寺院庵观

      习惯上现由僧道住守之神庙(例如未经归并或改设从前习惯上奉祀各庙是)

      其他关于宗教各寺庙

      其私家独立建设不愿以寺庙论者不适用本条例

    • 第二条 凡寺庙财产及僧道除本条例有特別规定外与普通人民受同等之保护

      前项所称财产指寺庙所有不动产及其他重要法物而言所称僧道指僧尼道士女冠而言

    • 第三条 凡著名丛林及有关名胜或形胜之寺庙由该管地方官特別保护

      前项特別保护方法由内务部參酌地方情形定之

    • 第四条 寺庙不得废止或解散之

    • 第五条 凡寺庙在历史上有昌明宗教陈绩或其徒众恪守清规为人民所宗仰者得由该管地方官开列事实详请该管长官咨由内务部呈请

      大总统分別颁给左列各物表扬之

      (一)经典(二)法物(三)扁额

    • 第六条 各寺庙得自立学校其课程于经典外须酌授普通教育

      寺庙创办学校时须呈请地方官立案其从前已设立之学校亦同

    • 第七条 寺庙须向地方官署呈请注册其应行注册事项及关于注册之程序由内务部另以规则定之

  • 第二章 寺庙之财产

    • 第八条 凡寺庙财产应按照现行税则一体纳税

    • 第九条 凡寺庙现有财产及将来取得财产时须向该管地方官呈请注册

    • 第十条 寺庙财产由住持管理之

      寺庙住持之传继从其习惯但非中华民国人民不得继承之

      前项住持之传继须向该管地方官呈请注册

    • 第十一条 寺庙不得抵押或处分之

    • 第十二条 寺庙财产不得借端侵占并不得没收或提充罚款

    • 第十三条 寺庙所属古物合于左列各款之一者依照现行保存古物法令办理

      经典

      建筑雕刻绘画及其他属于美术者

      历代名人遗迹

      为历史上之纪念者

      与名胜古迹有关系者

      前项物品之保存由住持负其责任

    • 第十四条 凡寺庙久经荒废无僧道住守者由该管地方官查明保护另选住持

  • 第三章 寺庙之僧道

    • 第十五条 关于僧道之一切教规从其习惯但以不背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者为限

      为整顿或改良前项事宜得由丛林僧道举行教务会议

    • 第十六条 凡僧道开会讲演或由他人延请讲演时其讲演宗旨以不越左列各款范围者为限

      阐扬教义

      化导社会

      启發爱国思想

    • 第十七条 凡僧道有戒行高洁精通教义者准照第五条规定办理

    • 第十八条 凡寺庙僧道受度时应由其度师出具受度证明书载具法名年貌籍贯及受度年月交付该僧道并由度师呈报该管地方官备案

      其在本条例施行以前受度者由该僧道请求度师或相识寺庙之住持或僧道二人以上为出证明书并由该度师或住持或为证明之僧道呈报地方官备案

  • 第四章 罚则

    • 第十九条 各寺庙僧道或住持不守教规情节较重者该管地方官得申诫或撤退之但关于民刑事件仍由司法官署依法处断

    • 第二十条 凡寺庙住持违背管理之义务者该管地方官申诫或撤退之

      寺庙因而受损害者并任赔偿之责

    • 第二十一条 违背第十一条之规定抵押或处分寺庙财产时由该管地方官署收囘原有财产或追取原价给还该寺庙并准照第十九条规定办理

      因而得利者并科所得总额二倍以下之罚金若二倍之数未满三百元者并科三百元以下之罚金

    • 第二十二条 依前三条规定撤退住持时按照第十条第二项之规定另立住持

    • 第二十三条 违背第十二条规定侵占寺庙财产时依刑律侵占罪处断

  • 第五章 附则

    •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日施行其以前教令公布之管理寺庙条例废止之(中华民国十年五月二十日颁)

示令

定海县知事陶镛普陀香客须知示

  • 普陀驳船不大只能容载十人新定规则即限此数

  • 驳船中钉有船牌写明号数及船夫姓名如遇风浪中途勒索除令水陆警查察外香客可记明船牌报告警所跟究惟风浪大时船夫须多用人力亦应于规定之外酌量加给酒钱

  • 篼子轿夫挑夫等新定规则取保给照方准营业并给符号佩带衣襟以资识別如无符号者可不雇用以防疏失

  • 轿金担力酒资分段限定数目开列清单由警所盖印公布周知矫从前需索之弊香客上岸出香此项钱文交所居寺庵执事僧开付如香客体恤苦力从优犒赏亦宜令执事僧经手幸勿直接开付致效尤请益纠缠不清酿生殴詈

  • 香期有一种游僧瞎僧到山化小缘成群拦路扳轿牵衣骚扰可厌现已从严查禁驱逐其残疾瞎僧则收入净土堂惟化小缘僧其中实有真贫苦行者碍难概禁现规定以「席地坐化」四字为限香客对于此项僧多多施舍结缘奖善遇有站立募化者切勿施予开端如有扳轿牵衣等举动可知照警察及巡照僧拘究

  • 寺院庵堂款待住客力求完备不觉而入于靡丽奢侈殊非清净道场所宜县知事杜渐防微迭谕沙门力崇朴素香客之来或崇奉教相或流连光景人都高尚住亦暂时对于居停幸勿责备求全共挽浇风以维佛土

  • 词客骚人兴来题咏已令僧徒备有笔札幸勿题壁题亦不久刮去转惜佳句不传有一种恶少以猥亵字画污疥名胜墙壁殊损公德幸自戒之如不遵依派警拘究

  • 山中赌博鸦片均所严禁犯者拘惩罪连容留之主僧主僧报告者免罪仍照章提奖君子怀刑各其注意但消遣赌酒食不以金钱为目的之娱乐品不在此限至僧徒虽娱乐之赌亦犯清规有犯必惩

  • 普陀佛地荤腥宰割向所严禁各寺均不设荤厨香客到山允宜素食如万不能素食只可酌带罐头切勿公然以血肉之品妨害香积

  • 妇女小孩到山装饰宜从淡素珍宝炫耀漫藏冶容戒之为妥

  • 梵音潮音各洞大士示现诚者见之佛重蝼蚁之生舍生实属谬妄向有示禁希望香客广谕痴愚(中华民国十一年一月给)

定海县知事陶镛示谕事

本知事因公干到普陀法雨寺住持循照旧例率领全寺僧徒在山门外排班迎接本知事歉悚不安当于出寺时谕免班送旋到普济寺先谕住持将排班迎送一概蠲除查丛林缁众诵典焚修自有清规游方之外寻常酬应尚合屏除岂可扰以世俗之繁文苛以官场之缛节查此种迎送陋例远自帝王时代嬗递而来今则建国共和立宪平等在施者习焉不察几自忘贝象之尊严而受者谢却不坚遂未去饩羊之告朔楚齐两失审非小节之疵瑕儒释异源应有折衷之仪式嗣后县知事到山倘有特別典礼应俟届时规定其寻常巡住祇须各该寺方丈住持执事首领于合宜地方行相当敬礼所有两廊僧众排班迎送以及撞钟擂鼓升𪿫扶轿等旧例自今日始一律革除各该僧众威仪自重人格攸关毋为无礼之恭致贻有识之诮除呈报并分令外合行示谕全山缁白一体咸知(民国十一年一月给)

定海县知事陶镛批准前后两寺住持莲曦了明呈定取缔公务寮及篼夫并寺庵内外单规则

  • 凡前后两寺公务寮及各庵之工人无论内单(即在内服役者)外单(即在外工作者)均须寻觅妥保方准进单嗣后發生事故或逃亡时均由保人负责

  • 前后两寺公务寮工人须由该寮头单(即工头)随时约束有不服者由头单告明该管客堂办理如再不服送警局惩办或驱逐过海情节重者送县

  • 前后山篼夫均由公务寮派人带坡(即带领)即责成带坡人随时约束不准刁难香客并额外需索如违告明客堂送警严惩

  • 公务寮及各庵内外单工人因事受屈须将理由告明庵主或该管客堂静候查明实情秉公处理不得恃蛮行凶以干法纪

  • 公务寮及各庵内外单工人遇事不平如行凶殴人者不论其理之曲直当将先动手者拘送官厅先行重惩其行凶之罪后再为判断是非

  • 遇有事端發生如有从中挑拨及附和者查明一并送官严惩

  • 祸端酿成其主动及附和者或畏罪逃匿除责保跟交外当将该凶姓名年貌籍贯开明呈请官厅备文关提归案惩办

  • 遇有庵中出香须用篼子者各篼夫须由公务寮指派顶数不得漫无限制争先夺后强拖香客等情如违报警拘究

  • 遇有偷窃柴树及蔬蓏等物当酌量情形交该管客堂转送警局严办或径送警局讯究不准私自吊打如违严惩不贷

  • 本规则由呈请县署核准布告施行(民国十二年一月给)

普陀洛迦新志卷八终

附录王应吉病梦纪灵

明澹凝居士王应吉素虔奉大士万历壬寅患痰火疾水浆不能咽者七日九月朔前子夜梦乘肩舆循大河浒忽颠堕水中鳞甲之类种种当前因念此辈吾尝啖之今乘此为难矣恍惚若有挟其两臂起崖上者仰首视之则赤日悬空观音大士倚崖而坐善财龙女鹦鹉净瓶之属具列以手扪衣不湿因叩谢大士谓曰「汝本善知识转身素虔奉我故来相救但汝杀业颇多致有是病若能戒杀汝病即愈」王曰「此夙心也谨受戒」大士曰「我有醍醐与汝饮之」王捧杯一吸而尽其杯似玻璃内外通明醍醐色黄且碧味殊清洌不类世间浓郁饮毕叩谢倏然而觉余香犹在唇吻间徧身雨汗移时清凉心胸开爽进粥饮之精神顿囘复自后遂盟心戒杀自作纪灵戒杀衷言志其事(《慈心宝鉴》)


校注

[A1] [-]【CB】一【志汇】
[A2] [-]【CB】一【志汇】
[A3] [-]【CB】一【志汇】
[A4] [-]【CB】一【志汇】
[A5] [-]【CB】一【志汇】
[A6] [-]【CB】一【志汇】
[A7] [-]【CB】一【志汇】
[A8] [-]【CB】一【志汇】
[A9] [-]【CB】一【志汇】
[A10] [-]【CB】一【志汇】
[A11] [-]【CB】一【志汇】
[A12] [-]【CB】一【志汇】
[A13] [-]【CB】一【志汇】
[A14] [-]【CB】一【志汇】
[A15] [-]【CB】一【志汇】
[A16] [-]【CB】一【志汇】
[A17] [-]【CB】一【志汇】
[A18] [-]【CB】一【志汇】
[A19] [-]【CB】一【志汇】
[A20] [-]【CB】一【志汇】
[A21] [-]【CB】一【志汇】
[A22] [-]【CB】一【志汇】
[A23] [-]【CB】一【志汇】
[A24] [-]【CB】一【志汇】
[A25] [-]【CB】一【志汇】
[A26] [-]【CB】一【志汇】
[A27] [-]【CB】一【志汇】
[A28] [-]【CB】一【志汇】
[A29] [-]【CB】一【志汇】
[A30] [-]【CB】一【志汇】
[A31] [-]【CB】一【志汇】
[A32] [-]【CB】一【志汇】
[A33] 间【CB】闲【志汇】
[A34] [-]【CB】一【志汇】
[A35] [-]【CB】一【志汇】
[A36] [-]【CB】一【志汇】
[A37] [-]【CB】一【志汇】
[A38] [-]【CB】一【志汇】
[A39] [-]【CB】一【志汇】
[A40] [-]【CB】一【志汇】
[A41] [-]【CB】一【志汇】
[A42] [-]【CB】一【志汇】
[A43] [-]【CB】一【志汇】
[A44] [-]【CB】一【志汇】
[A45] [-]【CB】一【志汇】
[A46] [-]【CB】一【志汇】
[A47] [-]【CB】一【志汇】
[A48] [-]【CB】一【志汇】
[A49] [-]【CB】一【志汇】
[A50] [-]【CB】一【志汇】
[A51] [-]【CB】一【志汇】
[A52] [-]【CB】一【志汇】
[A53] 间【CB】闲【志汇】
[A54] [-]【CB】一【志汇】
[A55] [-]【CB】一【志汇】
[A56] [-]【CB】一【志汇】
[A57] [-]【CB】一【志汇】
[A58] [-]【CB】一【志汇】
[A59] [-]【CB】一【志汇】
[A60] [-]【CB】一【志汇】
[A61] [-]【CB】一【志汇】
[A62] [-]【CB】一【志汇】
[A63] [-]【CB】二【志汇】
[A64] [-]【CB】一【志汇】
[A65] [-]【CB】一【志汇】
[A66] [-]【CB】一【志汇】
[A67] [-]【CB】一【志汇】
[A68] [-]【CB】一【志汇】
[A69] [-]【CB】一【志汇】
[A70] [-]【CB】一【志汇】
[A71] [-]【CB】一【志汇】
[A72] [-]【CB】一【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普陀洛迦新志(卷8)
关闭
普陀洛迦新志(卷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