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南山,南山源自天目山。南山中有一主山曰风篁岭,岭之巅有天池曰龙井。今之龙井位于风篁岭前,宋时龙井位于岭后,在今龙井之上,故名「老龙井」。龙井本名龙泓,一名龙泉。世传吴赤乌中,葛洪炼丹于此。其地山水幽邃,以龙神著称。相传有龙在焉,触石为云,祷者皆应,因建龙祠,其地乃称龙井。此地又以茶名,清馥隽永,享有盛誉。隋开皇十四年(五九四),真观法师与道安禅师、头陀石室、檀越陈仲宝等于此构立精舍,曰崇恩演福寺。乾祐二年(九四九)重建,曰报国看经院;熙宁中改寿圣院,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改广福院,淳祐六年(一二四六)改延恩衍庆院,俗称龙井寺。明弘治中洪水泛滥,遂废。万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重修,清康熙间僧一泓重葺。北宋有高僧元净住持,元净交游名贤,与赵抃、苏轼辈相唱和,风流照暎,于今未泯,寺因以扬名。元僧以仁尝撰「龙井志」,志久失传,故实遗阙。清乾隆间,浙江秀水汪孟𫓶因详核地志,旁及正史、文集一五二种,纂次为「龙井见闻录」十卷,分为十门:山水、古迹、名僧、乡寓人物、物产、碑刻书画、诗、文、轶闻、余论。复以其事不涉龙井而关元净者,纂为「宋僧元净外传」二卷以附之。所采资料,皆录原文,冠以书名;先地志,后诸家,各以时代为先后;间附考证,体例明晰。其中,〈山水〉所以记形胜,〈古迹〉所以记建置,〈名僧〉所以记高僧住持,〈物产〉所以记产物,〈碑刻书画〉、〈诗〉、〈文〉所以记艺文,〈轶闻〉与〈余论〉所以考杂事旧闻也。是录实为龙井寺而作也,故先纂辑名僧,后志乡寓人物。诸卷先后,亦准此例,因列为佛寺志书之一。兹据清光绪十年(一八八四)钱塘嘉惠堂丁氏刋本景印。
恭录御制诗二首
乾隆十六年辛未,圣驾南巡,幸天竺,览乡民采茶制焙之法,御制〈观采茶作歌〉:
二十二年丁丑,圣驾南巡幸云栖,御制〈观采茶作歌〉:
(臣)孟𫓶恭稽南巡盛典,伏读乾隆十六年御制〈观采茶作歌〉诗中语及「龙井」,又伏读二十二年御制〈观采茶作歌〉诗中有「云栖取近跋山路」之句。(臣)闻皇上再巡之岁,虽未幸龙井而驾幸云栖;由风篁岭南下,经九谿十八涧,御制诗云「云栖取近跋山路」,以此。(臣)孟𫓶既敬谨录登卷首,乃复拜手稽首,集经语而系以颂曰:
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举人.拣选知县(臣)汪孟𫓶恭进
龙井图说
谨案:龙井在南山之北,其岭曰风篁。自风篁岭以上为狮子峰,更上为天门山。天门山在北高峰后,为南北两山之祖。自龙井论,则岭居寺之西北。图,于南列南高峰,于北不列北高峰者,以天门山见之;岭南之烟霞石屋不列,则以翁家山统之也。大小麦岭、丁家山本在西北,花家山亦近茆家步,而图稍南者,限于尺幅,为涧桥留余地也。马鞍山从旧志名螺蛳山,不从旧志名碧螺峰者,以螺蛳之为碧螺,志无实证也。刘安山,地志不具;积庆山在僊姑西南,盖皆灵竺之后山也。不详茆家步一路者,龙井属南山,故详南而畧北也。其上岭出山大小径路大略附见,余详卷一山水、卷十余论。
龙井见闻录征引书目
梁
萧子显《南齐书》
唐
姚思廉《梁书》
姚思廉《陈书》
房乔《晋书》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释道宣《续高僧传》
柳宗元《河东集》
陆羽《茶经》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欧阳修《新五代史》
司马光《资治通鉴》
乐史《太平寰宇记》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
周密《武林旧事》
吴自牧《梦粱录》
祝穆《方舆胜览》
释赞寜《宋高僧传》
释道源《景德传灯录》
释惟白《续传灯录》
释元敬、元复《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释惠洪《林间录》
傅牧《西湖古迹事实》
周必大《二老堂杂志》
释道潜《參寥子集》
释居简《北磵集》
林逋《和靖集》
范仲淹《文正集》
苏轼《东坡集》
施元之《苏诗注》
苏辙《栾城集》
王安石《临川集》
韦骧《钱塘集》
曾巩《元丰类稿》
秦观《淮海集》
晁公遡《嵩山居士集》
郭祥正《青山集》
周紫芝《太仓稊米集》
姜夔《白石诗集》
邹浩《道乡集》
程珌《洺水集》
敖陶孙《臞翁诗集》
周必大《平园集》
叶绍翁《靖逸小稿》
楼钥《攻媿集》
苏籀《双谿集》
郑清之《安晚堂集》
周文璞《方泉集》
周弼《汶阳端平诗隽》
谢翱《晞发集》
董嗣杲《西湖百咏》
葛天民《无怀小集》
姚铉《唐文粹》
陈起圣《宋高僧诗选》
沈括《梦谿笔谈》
赵葵《苇杭纪谈》
元
托克托《宋史》
释念常《佛祖通载》
释觉岸《释氏稽古略》
虞集《道园学古录》
柳贯《待制集》
王恽《秋涧集》
黄溍《文献集》
苏天爵《滋谿文稿》
邓文原《素履斋稿》
张昱《可闲老人集》
张雨《句曲外史集》
成廷珪《居竹轩集》
张翥《蜕庵集》
王逢《梧谿集》
杨维桢等《西湖竹枝词》
释善住《谷响集》
释圆至《筠谿牧潜集》
马臻《霞外诗集》
陈世隆《宋诗补遗》
夏文彦《图绘宝鉴》
邓椿《画鉴》
汤垕《画鉴》
李衎《竹谱详录》
明
宋濂《元史》
李贤等《明一统志》
夏时正《杭州府志》
薛应旂《浙江通志》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陈善《杭州府志》
聂心汤《钱塘县志》
吴瓒《武林纪事》
袁宏道《石公集》
张京元《西湖小记》
沈仪《两湖麈谈录》
吴之鲸《武林梵志》
吴本泰《西谿梵隐志》
白琳《灵隐寺志》
释大壑《净慈寺志》
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
宋濂《学士集》
林右《公辅集》
徐一夔《始丰稿》
王圻《续文献通考》
唐之淳《萍居稿》
夏时《湖山胜概记》
孙一元《太白山人稿》
姚绶《谷庵集》
方九叙《十洲集》
祝时泰等《西湖八社诗帖》
吴宽《家藏集》
夏锡祚《雪鸿堂诗草》
贺灿然《五欲轩集》
王穉登《客越志》
冯梦祯《快雪堂集》
屠隆《纬真诗集》
谭元春《岳归堂集》
傅岩《花巢诗》
《武林怡老会诗集》
李流芳《檀园集》
田艺蘅《煮泉小品》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文震亨《长物志》
安世凤《墨林快事》
郎瑛《七修类稿》
徐𤊹《榕阴新检》
孙克宏《碑目》
吴应箕《复社姓氏录》
《历朝浙江题名录》
国朝
《御定广群芳谱》(康熙四十七年)
《敕修浙江通志》(雍正十三年)
《康熙督抚臣彚修浙江通志》(二十一年)
《御览西湖志纂》(乾隆十六年)
李卫《西湖志》
魏㟲《钱塘县志》
赵世安《仁和县志》
赵之珩《于潜县志》
唐如琏《余姚县志》
胡承谋《湖州府志》
鲍复泰《台州府志》
吴之器《婺书》
孙治《灵隐寺志》
释广宾《上天竺山志》
张遂辰《湖上编》
陆次云《湖壖杂记》
吴任臣《十国春秋》
徐象梅《两浙名贤录》
谢旻《江西通志》
顾祖禹《方舆纪要》
朱彝尊《曝书亭集》
查慎行《敬业堂集》
厉鹗《樊榭山房诗集》
朱彝尊《明诗综》
冯景《苏诗续补遗》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
谷应泰《博物要览》
吴铭道《明复社姓氏补录》
龙井见闻录凡例
杭州龙井,北宋始著。乾隆辛未丁丑,恭逢圣驾南巡,龙井未经临幸。伏读御制〈观采茶歌〉二首,敬谨录登卷首,以为山灵佛法之庆。
浙西士民望幸诚切。龙井,名胜所在,伫邀宸顾,并乞璇题。即如疋练、插剑二瀑布,皆在昔未经开辟之胜,录名见闻,不敢曰志;新增胜境,概未详列,诚以翠华南来,山川竞秀,从此标新领异,非草莽(小臣)所敢次第也。
郡邑志书,名贤接踵,则有〈人物〉一门。龙井地处僻仄,惟关系寺院兴废者载之;而以祠墓诸贤系〈人物〉、塔系〈僧〉,仍省去〈祠墓〉一门,亦稍变成例者也。
地志前列小叙,其例旧矣。今所传宋人志,如宋敏求《长安志》、罗愿《新安志》、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张元成《嘉禾志》、陈耆卿《赤城志》皆同。康熙中,仪征县知县陆师撰县志,用《山海经郭璞注》赞例,每卷后附〈赞〉一首,而卷前仍列〈小叙〉。兹录谨删去〈小叙〉,易〈赞〉为〈题后〉,盖酌用其例焉。
采登书籍,每条必冠以本书之名。既不敢没所自来,亦因以著厯代先后诸家异同之故。有未见原书者,则必注明某书征引字样。其次第则先地志,次诸家,仍各以时代为先后。
(臣)汪孟𫓶恭识
龙井见闻录卷目
山水卷一
总叙
山脉
主山
近岭诸山
风篁岭四至
水源
近井诸水
杂地名
寺内外古迹卷二
历代兴建
(附)寺址所在
古迹见咸淳临安志者十七
古迹杂见传记者十二
古迹不属僧寺者三
地志诸书所未详者二
名僧卷三
开山僧
说法僧
住山僧
僧塔可考者
乡寓人物卷四
人物以山水以寺著者
人物以氏著者
人物以文著者
人物以祠著者
人物以墓著者
物产卷五
泉品二
竹品一
花品二
茶品一
(附)茶真赝优劣
果品一
药品二
鳞属一
碑刻书画卷六
碑之重刻者三
原碑存者十一
碑文见咸淳临安志者八
碑文见西湖志者二
碑文见东坡集者一
碑文见快雪堂集者一
碑见文献集文缺者一
碑见府志文缺者二
碑见县志文缺者一
书之可考者十一
画之可考者五
古今体诗卷七
名僧诗
名贤诗
文卷八
名僧文
名贤文
轶闻卷九
孝宗行幸
咸泽机锋
元净、道潜优劣
两參寥、两辩才
智月
文捷
胡则
胡则永康方岩庙记
虞集题陈述古诗
三贤堂
碁盘石
暎山
片云石
龙口泻水
徐村翁家山
葛井水与龙井伯仲
记西湖豋览
南山游约
游龙井烹茶
游老龙井得茶
玉岑诗社
水涨
陈刚中
张伯雨
瑞芝
孙隆施舍
演福寺
余论卷十
南天竺当属龙井一路
宋时寺在岭背,今老龙井即当日龙井
小龙井
径山龙井
浙江龙井不一
葛洪炼丹处不足信
封篁
与龙井联属诸山水寺院
九谿十八涧通江,不滙龙井
三狮子峰复一
三茯苓泉误
两君子泉
两喷月泉
一地两名
寺名先后重出
龙井演福为一
他寺并归演福亦称龙井
普泽院
演福僧
禅教互易
魏㟲钱塘县志舛复
梦粱录因袭
诗文编录之误
赵抃诗不见本集
元净著述
元净诗入苏轼集
元净诗误入苏轼集
名媛诗
妇人中官附著
三贤祠塑像
海棠
显应庙有三
于潜三贤祠
两元净
四辩才
苏轼戏问辩才师墨迹
辟尘炉不藏龙井
入山之路
龙井见闻录卷一
山水
总叙
陈善《杭州府志》:杭之山纪,首昌化竹岭至于潜白沙关为首节,豪千关为第二节,临安泥隖为第三节,新城青牛为第四节,富阳塌石岭为第五节,余杭由拳为第六节,钱塘分金岭为第七节,自分金岭徂东而北、而东,五里五朝山,三里龙门山,二里牛𫐄岭,三里黄山,三里焦山,三里水山,五里天柱坞,五里五云山,二里郎当岭,三里风篁岭,四里南高峰,一里玉岑山,一里学士岭,一里九曜山,一里梯子岭,一里锅子山,一里慈云岭,一里教场山,又一里积里六十交仁和之凤凰山为第八节;其泉为龙门、青山、白沙、天柱、九谿、甘谿、天真凡七,直达乎江;北源则为龙门、西谿、冷泉、天竺、龙井、黄泥、程公、方家峪凡八,北向钱塘。
(谨案:陈善《杭州府志》以里纪山,极为明白易晓。其北源之泉北向钱塘者,犹之曰入湖也。)
山脉
天目山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天目山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如目;左属临安,右属于潜。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西湖诸山皆宗天目,西去府治一百七十里,高三千九百丈,周广五百五十里,蜿蟺东来,舒冈布麓,若翔若舞,萃于钱塘而崷崪于天竺。从此而南、而东则为龙井,为大慈,为玉岑,为积庆,为南屏,为龙,为凤,为吴,皆谓之南山;从此而北、而东则为灵隐,为仙姑,为履泰,为宝云,为巨石,皆谓之北山。
主山
风篁岭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释元净诗:
杨杰诗:
《咸淳临安志》:在钱塘门外放马场西,路通龙井,岭最高峻。元丰中,僧辩才师淬治修篁怪石,风韵萧爽,因名曰「风篁」。东坡〈探梅诗〉有「问讯风篁岭下梅」、〈介亭诗〉有「丹青明灭风篁岭」之句。岭之巅有龙井,《西湖游览志》:林壑深沈,迥出尘表;流泉活活,自龙井而下,四时不绝。
陈善《杭州府志》:在南山饮马桥西,龙井在其下,岭之西可达江浒。
(谨案:风篁岭在今龙井寺后东北面。)
近岭诸山
鸡笼山
《咸淳临安志》:在龙井风篁岭侧,高而圆,若鸡笼然。《西湖游览志》:狮子峰西有稽留峰,俗讹「鸡笼」。
陈善《杭州府志》:远树亭亭,望若车盖;四山閴寂,虎豹窟藏,以是游者特罕。
(谨案:鸡笼山,今在龙井寺南。)
沙盆坞
魏㟲《钱塘县志》:在风篁岭下,有金沙井回泉钟液。
(谨案:《咸淳临安志》「龙井山沙盆坞」,周密《武林旧事》云「风篁岭沙盆坞」,《西湖游览志》则云「岭下」,与魏㟲《钱塘县志》同。金沙井,《西湖游览志》系「演福」,而魏㟲《钱塘县志》「演福」下亦有此七字,次「夕佳楼」诸胜之列,必有一误。)
碧螺峰
聂心汤《钱塘县志》:自龙井达烟霞可三里许,两旁悉皆奇石森峭,其崒者为碧螺峰。
魏㟲《钱塘县志》:在风篁岭侧。
(谨案:碧螺峰,今无之。土人称寺南之山曰螺蛳岩,疑即此。)
鵶鸡峰
《咸淳临安志》:在西山崇因报德院,有怪石状似鵶鸡。
魏㟲《钱塘县志》:在灵石山前。
金钟峰
魏㟲《钱塘县志》:在丫髻峰侧。
(谨案:丫髻峰即鵶鸡峰之异名。金钟峰在龙井寺东南,而《武林旧事》系鸡笼山下,存考。)
狮子峰
《咸淳临安志》释元净诗:
杨杰诗:
《西湖游览志》:高出群岫,可瞰江浒。北望天竺诸峰,曡秀如画。
魏㟲《钱塘县志》:在天门山侧,势若蹲狮,最为高峻,灵竺诸峰皆拜其下。山径孤峭,草树蒙茸,为南山最深处。
释广宾《上天竺山志》:在乳窦峰之右翊。大师经行,忽闻狮吼,故名。
又天门山两峰对峙如门,其西南曰栗山。栗山北拥为天竺诸峰,狮子其一也。从上竺而南则为龙井。
(谨案:狮子峰在风篁岭西北,其名不列《咸淳临安志》;而当日题咏即多及之。山高则四望皆见,此《灵隐》、《上竺》所以亦采入志也。袁宏道《石公集.西湖杂记》称为「狮子石」,未是。《武林旧事》寺下云「山有狮子峰」。)
杨梅坞
傅牧《西湖古迹事实》:在南山,近瑞峰石坞。
《上天竺山志》:在狮子峰麓。
又明刘康祉〈兴福院记〉:乳窦、狮子两峰间即杨梅坞。
魏㟲《钱塘县志》:在上天竺后。
(谨案:《西湖游览志》以杨梅坞叙于片云石、狮子峰之间。今由龙井至天竺,新开小路,必经杨梅坞。)
南山禅关
《武林旧事》:旧名龙井路,今又改南天竺。
片云石
李卫《西湖志》张丹诗:
《西湖游览志》:在风篁岭上,高可丈许;青润玲珑,巧若镂刻。松磴盘屈草莽间,有石洞,堆砌工致,巉岩可赏。
《西湖志》引《名胜志》:风篁岭上有石,俗呼「一片云」。
片云亭
《西湖游览志》:片云亭,司礼孙东瀛所构;设石枰于前,上镌「兴来临水敲残月,谈罢吟风倚片云」之句。
(谨案:魏㟲《钱塘县志》云「石上刻字多漫」,故卷六〈碑刻〉削之。又国朝厉鹗〈游龙井诗〉注:「片云石已仆,今已重立寺内矣。」)
神运石
《西湖游览志》:龙井神运石,高可六丈许,奇怪突兀,特立簷下。有木香一架穿绕窍窦,宛若蛇蟠。正统十三年,中贵李德驻龙井,属旱,令力士淘之,初得铁牌二十面、玉佛一枚、金银各一锭——凿「大宋元丰」年号;次得兹石,以八十人搜出之,上有「神运」二字,旁多款识,漶漫不可读,不知何代所镌也;继得铁牌十五面、银二条,上凿「吴赤乌」年号,盖皆投龙以祈雨者。其日黑云四匝,泉头汹涌,德惧而止。
《西湖志》:在龙井寺。
(谨案:神运石,《西湖游览志》止云「两字」,《西湖志》云「十字」。今考石上字甚多,详卷六。)
风篁岭四至
夏时《湖山胜概》记南高峰麓四出:一由前洋岭大慈山,南出龙山,抵六和塔,当江而止;一过慈云岭,出包家山、凤凰山、秦望山;一落石坞、烟霞二岭,岭有杨梅坞,下有玉岑山,山对高丽寺;一落西湖,过大小二麦岭,西下饮马桥,南至风篁岭,上有龙井。今创龙井寺于山之阳,西接演福寺;路转而北过胭脂岭,出九里松。
《西湖游览志.南山胜迹》:出清波门,折而南为南屏山。山西为九曜山,与赤山联属。又西为玉岑山,对赤山。由湖而陟此者为赤山步。赤山北为三台山,自此而北为小麦岭。盖积庆山之陂陁迆逦者有永福桥。又西为大麦岭,旁为花家山,濒湖而登为茆家步。自永福桥西北为积庆山,即灵石山。又西北为鸡笼山、风篁岭、一片云石、杨梅坞、狮子峰、延恩衍庆寺、龙井、神运石;岭下沙盆坞,岭畔有崇恩、衍福诸寺;岭北有碁盘山,登其巅则江湖之胜皆可环眺矣。
(谨案:近岭诸山不必皆以风篁岭为主山,然不立主山则界域不明故。由载记所列荟萃考之,赤山、三台山、小麦岭、花家山、大麦岭、积庆山、山前鵶鸡峰并在岭之东南;南则为翁家山。烟霞岭、石屋洞、水乐洞、狮子峰、杨梅坞在岭之西北;北则为碁盘山。其灵竺诸峰又在狮子峰西北,惟金钟峰今在岭南,而地志或系鸡笼山,或系鵶鸡峰,疑皆约略之词耳。今叙次诸山,鸡笼山、沙盆坞、碧螺峰,从风篁岭次列。又崇因报德寺在鵶鸡峰,褚庄在金钟峰。《咸淳临安志》于崇因、《武林旧事》于褚庄,并冠以龙井二字;《武林旧事》又次金钟峰于鸡笼山下,故鵶鸡峰、金钟峰又从鸡笼山次列。狮子峰则以老龙井录之杨梅坞,又从狮子峰次列,而以南山禅关及二石附焉。夏时所记,过二麦岭、饮马桥,而不言积庆山,疑必別由支径越小麦岭,并疑不经大麦岭;云「二麦岭」,非也。《西湖游览志》乃正由赤山步至龙井路,故并载之。详卷十,參以〈图说〉,形势大略可观矣。)
水源
老龙井
《西湖游览志》:龙井之上为老龙井,有水一泓,寒碧异常,泯泯丛薄间;幽僻清奥,杳出尘寰;岫壑萦回,西湖已不可复睹矣。再上为天门,可通灵竺;径术崎巇,草树蓊郁;人烟旷绝,幽悄不禁。
魏㟲《钱塘县志》:天门山侧为狮子峰,狮子峰下为老龙井。
张遂辰《湖山编》:越风篁岭为老龙井。
(谨案:今龙井在岭前面。考宋苏轼、秦观、杨杰、程珌、周必大纪游,及敖陶孙诗,无有不先过岭然后至井、至井然后至寺者;明张京元〈西湖小记〉、夏锡祚诗犹然。故《西湖游览志》老龙井,即〈冯梦祯记〉旧龙井,皆宋时龙井也。详卷十。)
龙井
秦观〈游龙井记〉见卷六,程珌〈游龙井记〉见卷八。
《咸淳临安志》杨杰诗:
苏轼《东坡集.次叶教授韵纪龙井之游》
《咸淳临安志》:本名龙泓,吴赤乌中,葛洪炼丹于此,近西湖南山。登风篁岭,涧泉决决与幽花野草。延缘山磴,更上岭背,岩壑、林樾皆老苍,而西湖已蔽掩不可见。气象愈清古,岩骨稜瘦,泉流停涵,一泓清澈,即之凄然。相传有龙在焉,触石为云,祷者辄应,因建龙祠。咸淳五年,安抚潜说友重建门,古篆「龙井」二大字为扁。
祝穆《方舆胜览》:龙井去城十五里。
《武林旧事》:在风篁岭上,岩壑、林樾幽古,石窦一泓,清澈翠寒,甘美可爱,虽久旱不涸。石上流水处,其色如丹。游者视久,水辄溢;人去即减。其深不可测,相传与江海通,有龙居之,每祷雨必应。或见小蟹、斑鱼、蜥蜴之类。
《西湖游览志》:水经饮马桥,合黄泥岭,东出茅家步入湖。
(谨案:宋人志龙井,盖皆今日老龙井也,姑系于此。黄泥岭在行春桥外,见夏时正《杭州府志》。《武林旧事》系南山末;今《西湖志》系北山是也。)
井旁惠济祠
《咸淳临安志》:宁宗〈加封嘉应广济孚惠王敕〉:「昔我高宗千乘万骑尝登南山之风篁岭,驻跸龙湫,酌泉于上;一草一木,咸被昭回之光。时维明神,实见敬礼,涓滴分派,通海浃湖;寸云出岑,润吴泽越。揆以祭式宜有宠褒,而封爵未加,是为缺典。朕今以彻侯美称加宠于尔,有神珠宫贝阙,莫穷其源;华衮轮台,其永有耀;奠我都邑,振尔光灵,可特封『嘉应灵润普广济王』。」
《咸淳临安志》:在风篁岭上。绍兴十八年赐庙额,累封为「嘉应广济孚惠王」。咸淳五年,安抚潜说友更创祠宇。旁有德威亭,即旧龙井亭,东坡书额。
《武林旧事》:龙井旁有龙王祠。
《西湖游览志》:井上覆以楼,为惠济龙王祠。
(谨案:地名龙井,则龙之神灵著焉,故附井下。敕末「嘉应灵润普广济」七字,《西湖志》作「嘉应广济孚惠」,误也。陈善《杭州府志》「封号七字」,恐误,存考。)
龙井一名龙泓
见秦观〈游记〉,详卷六。
(谨案:灵隐有龙泓洞,《咸淳临安志》引晏元献说,亦云:「吴赤乌二年,葛仙翁于此得道,故龙井之名龙泓,不显于世。」)
龙井一名龙泉
司马光《资治通鉴》:「天复二年,镠如衣锦军,命右武勇都指挥使徐绾,帅众治沟洫。镇海节度副使成及闻士卒怨言,白镠,请罢役,不从。镠临飨诸将,绾称疾先出。镠怪之,命绾将所部先还杭州;及外城,纵兵焚掠。左武勇都指挥使许再思,以迎侯兵与之合,进逼牙城。镠子传瑛闭门拒之。牙将潘长击绾,绾退屯龙兴寺。镠还及龙泉,闻变,疾驱至城北,使成及建镠旗鼓,与绾战;镠微服乘小舟夜抵牙城北隅,踰城而入。」胡三省注:「龙泉即龙井,在杭州城西南风篁岭上,去城十五里。」又宋自高宗驻跸杭州,以杭州牙城为宫城东北隅,则今之和宁门外也。
顾祖禹《方舆纪要》:风篁岭,龙井在其上,亦曰龙泉。钱镠自衣锦军还至龙泉,闻其部将叛,据罗城微服兼行,踰城夜入是也。
(谨案:欧阳修《五代史》:「归至北郭门不得入。」吴任臣《十国春秋》:「微服至德胜门,牙将周肃以舟迎,王遂沿江至内城东北。」互有详略。据此知当日由临安入城,亦经龙井;后以兵阻,然后由城北而为沿江之行。其往来路径甚为明悉,故详载之。)
近井诸水
冲泉
见杨杰〈延恩衍庆院记〉,详卷二。
玉钩涧
聂心汤《钱塘县志》:在风篁岭下。
(谨案:龙井水初由过谿桥,经饮马桥,迆东北,循茅家步路,出通利桥以入湖,约行四里。疑即玉钩涧,然土人无知者。访诸寺僧,但云是虎谿。盖以过岭事袭讹而不知为玉钩涧。今新增插剑、疋炼二瀑布,即在涧下流。但瀑布水自风篁岭后云𠔏庵,用竹笕屈曲承引,不独恃龙井水。以〈冯梦祯记〉考之,在岭背者或即老龙井也。)
金沙泉
聂心汤《钱塘县志》:金沙泉与龙井滙,从饮马桥入湖。
(谨案:《咸淳临安志》「金沙泉在仁和县永和乡」,「金沙井在孤山广化寺」,俱非此金沙。又金沙涧在灵隐寺侧。魏㟲《钱塘县志》引《十三洲记》:「灵隐寺东西瀵二水,东源横过寺前,名龙谿;西曰钱源。」龙谿之名,诸志所无,疑以此致误。但涧在极北,自由今关帝庙金沙桥入湖,即所谓金沙港,并不与龙井滙。细访土人,云「天马山有金沙井,其水自天马山来;龙井水过饮马桥,与此井水下流合,滙而出通利桥。」考《西湖游览志》演福寺下、魏㟲《钱塘县志》沙盆坞下,并有金沙井,盖即此井。惟天马山,诸郡邑志、诸寺志无之。土人则指灵隐后山为天马山。考魏㟲《钱塘县志》:「马鞍山在灵石山侧,今其地为天马山。」盖以地志「马鞍」实「天马」之俗称,当即其地。)
插剑池
浣花池
浴麟池
《西湖游览志》:李德疏神运石旁三池。
陈善《杭州府志》:三池并在龙井。
钵池
吴之鲸《武林梵志》:钵池庵有洗钵泉,德周果师栖隐处。
魏㟲《钱塘县志》:钵泉在风篁岭上,泉出石闲,其形如钵,又称钵池。《西湖游览志》:龙井旁有冲泉。旧邑志云「在老龙井,甚清冽」。今访其处不可得,而钵泉则又旧志所无。时代未遥,泉之兴废若此。
《西湖志》、《田志》:龙井旁有冲泉。今访其处不可得,而钵泉则《田志》所无也。
(谨案:钵池庵在今螺蛳岩下。称钵池,从庵名也。《西湖记》从魏㟲《钱塘县志》,似欲实为冲泉,殆不然。)
杂地名
善安桥
永安桥
永福桥
《咸淳临安志》:并在麦岭至龙井路。
饮马桥
《武林旧事》:地名放马场。
《西湖游览志》:永福桥俗称饮马桥,吴越宋时皆牧马于此。
(谨案:《西湖志》永福桥、饮马桥并列,仍考注其下云:「《咸淳志》载永福,《武林旧事》载饮马,而《西湖游览志》谓饮马即永福。因《宋志》所有并存之。」今依其旧。)
孝义桥
《咸淳临安志》:在麦岭西,太清宫前。
新河桥
《咸淳临安志》:在麦岭口,寨前。
小水乐
《武林旧事》:风篁岭小水乐福邸园。
(谨案:《咸淳临安志》:「福王府北园在天水院桥。」桥在城中,非此园也。)
褚家坎
《武林旧事》:金钟峰褚家坎,汉末褚盛族旧有居此者。
褚庄
魏㟲《钱塘县志》:在金钟峰下。
(谨案:《咸淳临安志》:褚家塘在蒲桥左,军寨之北。褚家故居蒲桥、盐桥东,不通舟楫。《西湖游览志》:忠清里本名升平巷,北褚家堂。又载胡世宁书云:「居近褚堂,以遂良故里得名,塘作堂。」盖阳翟褚氏之寓居城中者,与金钟峰褚家坎、褚庄不同。)
步司左军寨
《咸淳临安志》:左步军三寨,在麦岭,行春桥二。
(谨案:三寨,一在麦岭,二在行春桥。)
放马场
见《咸淳临安志》并《武林旧事》,详上。
陈善《杭州府志》:崇恩演福寺在小麦岭,宋渡江初,斥为放马场。
履泰乡
《咸淳临安志》:钱塘县管十二乡,履泰南乡管里三,曰放马、胭脂、皇妃;履泰北乡管里六,曰黄山、石塘、扫帚、石堰、师姑、青枝。
山水题后
志杭之名胜者,分路叙次。龙井为南山路,今《御览西湖志纂》又別之为南山西路,盖瞭如指掌矣。昔人或曰南山,或曰西山,实则一也。其地硗磝荦确、凸凹上下,而水泉正出、悬出、穴出,循山与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之举似西湖,不若举似龙井为尢近。
龙井见闻录卷一
校注
【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22 册 No. GA022n0020 龙井见闻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1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