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志卷二
形胜门第二(内分:山、峰、岭、岩、石、洞、台、水、泉、溪、涧、潭、池、源、滩、井、塘、湾、桥、城、门、田,二十二子目。)
谪仙咏秀,梦得惊奇;奇中之奇,文成始知。金光溢洞,翠羽流池;狮子行道,凤凰展旗。莲峰九九,环拱塔基;高山佛日,亿载长垂。志形胜。
山(全山之内,另标二小山名。)
九华山
在安徽青阳县西南四十里,俗又称曰「大九华山」。因地藏菩萨应化其间,故列于震旦国中四大名山之一,与清凉、峨眉、普陀并尊。其峰峦之耸秀,山川之幽奇,亦实甲于东南。大士特地而来,卓锡于兹,良有以也。至全山之大概,卷首图说已详言之,此不复赘。今特将山中形胜,分山、峰、岭、岩、石、洞、台、水、泉、溪、涧、潭、池、源、滩、井、塘、湾、桥、城、门、田等,一一分列子目,逐名详载所在。俾游者便以览胜,文人借作坐游。今又于全山之中,另有二小山名,复次第列之于下。
谏堂山
因有滕子京书堂,故名。
清冯淮诗:
云鹤山
在北,又名「灵鹤山」。
峰(共计五十九峰)
天台峰
自黄山来,入青阳南境,为九华最高峰。横冈叠𪩘,星罗云布,要以天台一峰为统宗。其胜俱在岭巅云峡间。岭东西诸小庵,巨石清泉,虬松怪柏,亦一登眺之逸境云。
明曹学佺诗:
刘城诗:
清宗观诗:
七贤峰
在金刚尖分水岭西。七峰端立如人,故名。
仙人峰
在陵阳山之西,一名「仙姑尖」。旧传窦子明、刘光世、杨元秉、陈升卿,所经游处。顶昂石坛,夜吐金碧光。樵夫入万壑烟霞中,见若仙者焉,若将军者焉,若相国儒者焉,隐现不常。岁旱,曳柴燔其坛,辄雨。
《青阳县志》载:陈复源(亦作「伏元」),性至孝友。父客死,源号泣奔赴,扶柩归。母亦寻卒,合葬仙人峰下,庐墓二十余年。
翠屏峰
在云外峰西。
香林峰
在云外峰南。西则平田冈,傍则金光洞。此峰多药草。
古仙峰
在五台院南,昔传有仙人居之。
真武按剑峰
在天台南。其麓有巨石,状类龟蛇。
九子峰
在碧云峰侧,列峙者九,尤多小峰。林滋诗云「大者嶙峋若虎兕,小者𡾋嵬如婴儿。」初山名「九子」,以此。太白乃更名「九华」云。
明袁中道诗:
清宗观诗:
天柱峰
在净居、翠峰西南。耸拔千仞,如柱倚天,此「华东第一峰」也。邑人施达书堂在焉。其下有天柱庵,今为翠峰寺。
宋陈岩诗:
列仙峰
在香林峰北,与天柱峰相属。峰顶石有人形,行者、顾者、舞者、拜者,接踵而从,俨然仙侣之列也。
明王守仁诗:
展旗峰
在天柱峰侧。古诗云:「山形南去疾如驰,高处展开三丈旗」,得其状矣。
梅花峰
在展旗峰西。五石挺峙,峭入云端,有枯株含萼之象。
宋陈岩诗:
玉甑峰
在列仙峰北,碧云峰南。色类瑱琱,形如盌脱,下有悬岩,灶釜相似,故名「玉甑」。
宋陈岩诗:
五老峰
在狮子峰侧。
碧云峰
在广化院东南。其峰巉岏,上连空碧。
覆瓯峰
在广福院西。峰椒有石,攲如覆瓯。
小天柱峰
在莲华峰南。正直如柱,高仅天柱之半。
插霄峰
在摩空岭左。
云峰
在罗汉峰下,晴雨皆有云出入。
聚猨峰
在石佛岩之上。
文殊峰
在九子峰北。形如人乘狮子,前即狮子行道峰也。元末,江华甫以元帅保障,立砦于此。
宋陈岩诗:
蛾眉峰
在嘉鱼池南,峰如新月之象。
狮子峰
在五老峰傍。
宋陈岩诗:
稻积峰
在山西,亦曰「莲华」,盖一峰二名。
宋陈岩诗:
滴翠峰
在天柱庵后。有三袭,上大下小,缜润削成。烟岚不绝,空翠常滴,极其幽深高峻。其绝顶,则人莫能上。
清黄吉迪诗:
聚玉峰
在滴翠峰南。众峰丛列争奇,总名曰「聚玉」。
石碑峰
在滴翠峰西。旧志「石牌」,误。
老人峰
在双石南,峰头状如老人。
宋九华僧希坦诗:
罗汉行道峰
在文殊峰前。峰之状,长绦广袖,圆顶肥腰,蒲伏而上,若罗汉之行道也。
宋陈岩诗:
僧闻选诗:
狮子行道峰
东连文殊,北倚螺髻,巨脑虬尾,形若狻猊,望之如行道然。以五老峰侧亦有狮子峰,故別以「行道」也。
宋陈岩诗:
拱辰峰
在文殊峰后。诸峰罗列,若众星拱北然。
罗汉峰
在五老峰西,状若趺僧。阴冥,则慈云法雨,若人鬼鸟兽之起于旁也。俗云:有沙门常与金地藏说法于此。
宋陈岩诗:
(注云:昔有僧挈瓶持锡,常诣地藏前,竟日谈论。去住不常,人莫知其所。地藏示化后二十年,樵者登此峰,见僧居此,颜貌清古,宛如昔时。)
螺髻峰
在碧云庵西,如黛鬟高绾。
中峰
在东藏源东。众峰环峙,而此独中踞。上睇日月,下覵云雨;清泉迸石,翠雾凝空。昔有罗汉居之。
宋陈岩诗:
会仙峰
在中峰之侧。赵知微尝中秋遇雨,率其徒登峰上。月出云净,诸峰呈露。及归,复雨,因名之。
大芙蓉峰
在三游洞上。怪石层嵌,如花瓣朝舒,最为奇秀。
芙蓉峰
在化城寺西南。九华南自七井山發脉,连亘石门岭而来。至芙蓉峰,结为珠墩,成地藏塔院。峰不甚高,上起五峦,宛如青莲华。王守仁题云:「九华之山何崔巍,芙蓉直傍青天开。」此峰在芙蓉阁之西南,遥与阁对者是。
双峰
在卧云庵东北,九华之极高者。崭岩双顶,其泉亦名「双溪」。由甲子岭、广胜寺横睇,则二峰并峙,尤为竞秀。
独秀峰
在华池上,东西俱见。孤峤绝𪩘,壁立万仞;岌嶪陵空,卓然无倚,特出烟岚之表。左右数十里外望之,殆真迥绝不群。
莲华峰
在广福寺、翠盖峰东。乱峰层矗如莲华,上、中、下三处皆有庵。唯上莲华尤胜。石瓣嵌空,如菡萏初舒,色青紫欲浮。
枕月峰
在双峰、野螺之间。其峰中曲,状如石枕。每山月初上,皎皎从峰而出。以孟夏望夕,候之为准。
钵盂峰
在茗地源之西南,形如覆钵。南连黄池峰,西接平田冈。侧有石立,俨然如僧。
明吴光裕诗:
绮霞峰
在龙池东。傍临巨壑,林木尤美。朝暄夕照,灿若绮霞。
凫鴈峰
在绮霞北,上、下龙池之间。
二神峰
在天池、凤栖之间。二峰骈肩而立,一视一顾,俨若神人。
凤栖峰
在二神峰侧。
煎茶峰
峰有二:一在香林峰北,一在广福院东。以峰形似人,傍有石如𬬻,故云。或云:金地藏入山时,行渴,煑泉而饮。则当在香林者是。
宋陈岩诗:
真人峰
在帻峰前。端险挺立,如真官神人。旧传葛稚川尝居焉。
野螺峰
在双峰南,卧云庵后。烟岚历落,状类旋螺。
翠盖峰
在双峰之北,一名「盖山」。其舒姑泉,为雪潭。
少微峰
在翠峰南,以费拾遗隐居名。
清阮续阳诗:
安禅峰
在莲华庵东。梁杯渡、唐道济,栖茅于此。
宋陈岩诗:
招贤峰
在广福院西南,唐隐者读书处。
云门峰
在开元观南。两阜相向如门,云气出入。春夏有泉涌沸而下。
天池峰
在云门峰南。峰顶有池,蒲芡菱菰,不种而生。
宋陈岩诗:
云外峰
在云门西,醮坛侧。高出云表,滕司谏书堂在山之椒。
升云峰
在少微峰东。山气触石而起,必先此峰。上有渊潭,岁暵不竭。
翠微峰
在升云峰下,天香岭南。凝烟积翠,朝暮如一。
帻峰
在真人峰北,有双髽,如巾帻然。顾野王江上望而爱之,因名焉。
岭(共计十六岭)
牛𫐄岭
在卧龙庵北。
齐云岭
在双石岩南。或曰列仙峰侧。
斗岭
在石船涧,旧有止庵山房。
桐岭
在化城西,望江尖侧,下有九华山房。
凤凰岭
在东藏源西北。又名「凤栖峰」,望之若凤尾然。
大还岭
在中峰下,赵知微炼丹处。
神光岭
在金地藏塔前,平田冈下。相传金地藏现光于此。
明佘翘诗:
斧柯岭
在中峰下,世传有仙客围棊于此。
宋陈岩诗:
天香岭
在少微峰北,卧云庵前。费拾遗隐居其下,有诏起之,不就。使臣恐其逸也,遽于岭上焚香谕旨。
明吴钟诗:
清曹继參诗:
蜃蟠岭
在化城寺西,萦纡蜿蜒如蜃蟠。
群蛙岭
在莲华峰北。
呈凤岭
在协济祠南。旧传岭上有凤雏,为樵人所得;群鸟争扑,乃舍之。
头陀岭
在无相寺后,顶圆如头陀。
归云岭
在双溪上,华池下。
摩空岭
在东岩侧。岭上望长江,千里如带。
西洪岭
在莲花峰北。萦纡数里,有亭。游山自西入必经焉。
岩(共计十四岩)
邃谷岩
在东藏源南。林谷深窈,人迹罕到。岩户高迥,炎歊不生。夏秋樵竖往往于中持冰雪而出。
双石岩
旧为净居院址。双石峭耸,一瀑悬流。相传岩有异物,状若蛇蜃,有角无足,异质白章。二十年一见。出不畏人,久乃复入。
宋陈岩诗:
观音岩
在帻峰西,裂磔雄辟,仄倚合成。深如石室,上透天光。唐末有高僧卓庵,感观音出现,名之。
宋陈岩诗:
透碧岩
一名「透壁」,在滴翠峰侧。高约二丈,广如之,深倍其数。与五老双峰映带相属。
三斧岩
在九子山东北。有大斧劈痕者三,见「福海寺十景诗碑」。亦称「三斧石」。
东岩
在化城寺东。登巅,则群峰历历内向,故古称「东峰」。横截如屏,又名「东崖」。崖北有岩。深覆如屋,故又名「东岩」。金地藏卓锡于此。后异僧周经,亦栖其间,故又名「宴坐岩」。明王阳明居此,定名「东岩」,今仍之。
明柯乔诗:
柳佐诗:
桂应蟾诗:
潘耒诗:
清吴德照诗:
程道光诗:
考异曰:东岩俗名「舍身岩」,谓地藏舍身空门。如梁武帝、陈高祖舍身寺中,非果捐躯也。愚人误谓为投崖身死,即得解脱。夫投崖可以解脱,地藏胡弗先为之,而犹坐化函中耶?
宝陀岩
在莲华峰北。岩户崚嶒,迥若楼阁。上垂莎罗花、菩萨綫;内有仙人塘、石床、丹灶,窈如也。
宋陈岩诗:
思贤岩
在保真院东。自天香岭,沿溪九曲而入。滕司谏书堂遗址存焉,岩名本此。岩壁有泉。
清隐岩
在双峰下。刘世疎结庵隐居,大书「清隐岩」三字,径二尺余。嘉祐熙宁中,朝士来谒,多刻名于石。今其地呼「刘冲」。
处士岩
在卧云庵东北。相传有处士隐居数十年,人不知其名。今犹有石床及手植松桧存焉。
碧桃岩
在凤栖峰下。赵知微种桃千树,花皆碧色。每开时,率徒饮其下。
虎头岩
在双峰麓,状似虎头,故名。
滴水岩
随处有之,旧志注:「在保真院东」。
拾宝岩
在圆寂寺西南。
石(二十二石,又附石墩、石照、绣石壁、赤石壁、石室、醮坛、西天柱等以石得名者七处,共计二十九名。)
金刚石
在平田冈南。五石叠成,高约五七丈。如人所叠,俗呼「金刚尖」。
查炳华诗:
灵龟石
在碧云庵上,以形似名。
花窗石
在福海寺东。纵横玲珑,透若绮疏。
加冠石
在云峰堂侧,状类人加冠于首。
鬬鸡石
在九子山前。二石相对,状若鬬鸡。
宋陈岩诗:
鞋石
在琉璃滩侧。
朱湖石
在小石桥左。明邑侯张爝题「鸣湍」二字,吴大藩书石。
锦衣石
在宴坐岩右。明武宗所使锦衣卫侦王阳明所坐石也。若非此公忠直,则先生危矣。
周凤冈诗:
风轮石
在天香岭侧。势圆旋欲转,故名。
枕流石
在少微峰下溪中。
飞来石
在摩空岭上。
飞云石
在宴坐岩上。
甘泉石
在甘泉书院侧,湛若水题。石底有泉涌出,故名。
定心石
在涌泉亭下。
拱笏石
在莲华峰前。
老妪石
在崇圣院侧,俗呼「老婆峰」。
卧牛石
有二:一在福海院,一在金刚石下,皆以形名。
高僧石
在招贤峰侧。
宋陈岩诗:
伏虎石
在西洪岭下涧中,以状名。
沈机石
在西洪岭涧东,广福寺前。有巨石,状如机,水瀑發则半沈。或云:南唐宋超回所憩,有机事常咨访焉。
宋陈岩诗:
果老石
在伏虎庵前。
净巾石
在玉甑峰侧。
宋陈岩诗:
石墩
在邃谷岩溪傍,有积石高涌,故名。
石照
在九子峰侧。峰顶积石中有方窍,如风櫺月牖,东西洞穿。日升沈则相透照。傍 窍微小。
绣石壁
在净信院南。石发垣衣,剥蚀紫绿,宛如古锦,故云。
赤石壁
在绣石壁侧。赭石峭立,一落千丈。与绣石壁,皆宋建炎时,居民避乱之所。
石室
在碧云庵山半。内有程介翁伯南居晦等,同游题名。
柯磊诗:
醮坛
在碧玉泉上。其石方平,坎齿如级。仙人窦子明尝醮其石,俗呼「仙人石」。
西天柱
在东岩下。
洞(共计十二洞,又附白墡穴。)
金光洞
在香林峰下。洞有穴,可望而不可入。入则神光金色,充塞洞口。有致敬者,则髣髴见金人像。或谓金地藏尝居洞中。
明陈懋达诗:
罗世鼎诗:
赤壁洞
在南阳里,牛栏坑之东。
鱼龙洞
在南麓,去南阳五里许。其洞凡七,中有涧水,随洞屈曲而流。入者编筏秉火,循岩岸而入。中有绿鱼白鸟、有洲渚。岩壁嶙峋,如玉笋,如莲华,如攒戟。有玉柱、有芙蓉𥐻、有钟鼓石、有仙人棊盘、有出龛仙翁、有狮子仙蛙,奇形异状,皆山川之气融结而成。抵洞之尽处,上有一窦,日射五彩,光芒不可状述。说者谓「通贵池之七井山」。盖洞之第一奇者也。(有芙蓉𥐻,「𥐻」字,疑当作「缸」,或作「罁」,抑作「冈」。)
无极洞
在螺髻峰下,即空谷传声处也。俗呼「闻声洞」。
古仙洞
在古仙峰下,深不知几许。内有石床,或溪或田,入必以火。费冠卿尝有「持镫入洞穷」之句。
三游洞
在双峰下。洞有三曲,如螺旋。
堆云洞
在东岩上。邑令苏万民题。
十丈洞
在双峰下,深十许丈。内有石台,溪水横过。南则葛仙洞也。高二丈余,洞口如瓮,入无畔厓。
云岩洞
在云门峰北。广邃如堂,可容数百人。石室中有石像,若佛、菩萨、真仙等。钟乳于石,如幢盖缾罂之器。洞前有溪,云径幽僻。人闲遇之,再诣,则失其所。
伏虎洞
亦名「睡虎洞」,在摩空亭、棊盘石之北。
潘耒诗:
九曲洞
在天泉东。
栖禅洞
在莲华峰下。
白墡穴
在宴坐岩下。金地藏取土充粮,甘滑如面。费冠卿诗:滫泥时和面,指此。
台(共计八台,又附祈雨坛。)
天台
在龙女泉南。一在天台寺之顶,东峰之东。横冈平亘,金地藏禅息之所,非峰也。
五台
曰「般若」,曰「白云」,曰「集宝」,曰「离垢」,曰「华严」,共五台。俱在古仙峰、曹山之西,接贵池界。故有僧舍,曰「五台明智院」,今改为「白云庵」。
普贤台
在净居院北,峰顶大石方正,可望而不可登。
宋陈岩诗:
南台
在平田冈下,有庵,名「南台」。后有石浮图。
宋陈岩诗:
说法台
在摩空岭侧,石刻三大字。
钓鱼台
台有二:一在广胜寺前半里许,高下二石,悬出山麓,方平可坐,望如钓矶。下有石潭。一在嘉鱼池上,相传为窦子明及李昭象垂钓处。
逍遥台
在崇圣院侧,翠瀑泉上,灵鹤山之半。坐此,则西南诸峰历历可数。
春阳台
在沈机石侧。
宋陈岩诗:
祈雨坛
即嘉鱼池石台也。
宋陈岩诗:
水(二水名,再附四种因水得名者,共计六名。)
悬水
在呈凤岭北,势如建瓴。王季文诗「悬水落成千丈玉」,指此。
澌澌水
在中峰北,西流。或浅而出,或深而衍,乱如丝棼,其声澌澌然。
龙湫
在黄石溪之深邃处。其水自石壁空窦中喷出,高数百尺,望之若大瀑布,悬崖泻下,琮然有声。前横石槛,内有龙窟,如井状,深黑不可测。地甚幽僻,虽盛暑,必重裘而入,故人鲜有至者。
孙檖诗:
流觞濑
在百丈潭上,有石渠天井。唐李昭象避乱入山隐处,与客就水泛觞之所。
百丈箭
在百丈潭上。有瀑悬崖而下,迸激甚𫘝,注若仆姑。
翠瀑
在崇圣院前。蒋颖叔诗有「云窦落来如曳练」之句。
泉(共计十八泉)
三角泉
在曹山延寿寺。山东净信寺亦有之。佳甚。
天泉
在净信寺西,泉潴峰顶。相传杜康造酒处。
巴字泉
在净居院东。瀑水萦回,三折而下。仁和王一槐与县尹祝增、学谕李山同游,命曰「巴字泉」。
七布泉
在福海寺西。夏秋瀑注,分而为七,散落崖谷。所谓「云边野鹤穷来处,石上寒猨见落时」,是也。
云瑞庵僧守义诗:
甘露泉
在中峰上。泉味甘美,如饮沆瀣。旧有禅师。取以疗人之病。
龙女泉
在东岩西下数拆。地藏初岩居,苦远汲。俄有少女,告以泉处。發石果得泉,女忽不见。
清张惣诗:
白龟泉
在龟山寺西庑。开山初,有白龟之瑞,故山与泉以是名。
宋陈岩诗:
璎珞泉
在钓鱼台旁。水遇平石,喷激冲泻,如流苏璎珞,故名。
宋陈岩诗:
碧玉泉
在少微峰北,石崖上。澄碧如玉。费拾遗常取以烹茶。
温泉
在翠峰东崖壁上,出石罅中。久雨不增,亢旱不息,凝寒不冻。掬而饮之,最称佳酌。
双泉
在龙安院西,二泉相距咫尺。宣和间,曹令机凿方池,刱亭于上。今废。
派派泉
在龙安院前。泉分双派而下,故名。
金沙泉
有二:一在地藏塔前,石刻「金沙泉」三字。一在无相寺南,则大不盈瓯。皆四时不竭,金沙为底。
炼丹泉
在卧云庵北,又云「葛洪炼丹井」。
戛玉泉
在翠瀑亭前。
岩泉
在保真院北。泓渟可爱,亦号「圣泉」。
宋陈岩诗:
虎跑泉
在西洪岭侧。相传有渴虎跑地而泉出。
六泉
在五溪东岸。一小池中有六窍涌泉,《尔雅》所谓「滥泉」也。明常遇春结砦六泉口,即其地。
钱文贤诗:
溪(共计十溪)
黄石溪
在华山之南,严思岭下。水脉高低,灌田甚广。
澜溪
即南塘。
宋陈岩诗:
缟溪
由圣泉院,水如缟带。旧志谓「出八十里为清溪」,其谬已甚。
龙溪
有二:一出碧云庵,黄匏城东北。一源出闵源。
缥溪
源出太古岭。
舒溪
源出翠盖峰。
双溪
源出曹山,与南塘水合。
濂溪
出莲华峰。
五溪
龙、缥、舒、双、濂,五溪之水,合于六泉口而为一溪,故谓之五溪。其水经五溪桥,至梅根,入大江。是五溪固九华之门户也。
清王泽弘诗:
按:九华诸水,九十九峰莫不有水。有名者,附于各山;无名者,不可胜计。要以源远流长,达乎大江者为之经,则五溪是也。
涧(共计九涧)
南阳涧
在卧龙庵前,流入南阳,为古猷州之地。
龙游涧
在资圣庵南,悬流而下,入嘉鱼池。说者谓:常有神龙游戏其中。
东阳涧
在双石之朝阳。
垂云涧
在九子峰顶。有瀑布,白如垂云。涧生小鲜,曰「医鱼」。久旱,出则得雨。
宋陈岩诗:
菖蒲涧
在净居院前。溪石上多菖蒲,有一寸九节、十二节、二十四节者。香气不类他处所生,真灵药也。涧有雾则雨。
宋陈岩诗:
石船涧
在福海院南十里许,其下有石如舰。
浮桃涧
在悬水西南。昔赵知微种桃千株于中峰之北,乡人于涧下获桃以鬻。
花塘涧
在龙池西,其水自放生池来。盖化城盛时,浮屠数百,诵偈所散香花,随流而下。金地藏尝置水碓,俗呼「水碓坑」。
云岩涧
无考。
潭(共计七潭)
百丈潭
在资圣庵前。水自云峰而下,高数百丈。潭面南北广六丈,东西三丈。黯然如墨,有龙居焉。《江南通志》载,嘉定间,诸大道父令青阳,死,即葬百丈潭。大道筑庐守墓。洪武初,庐犹存。常遇春过此,题诗云:
濯缨潭
即清水潭,在澜溪上源。一名「洗心」,以其洁,故云。
宋陈岩诗:
弄珠潭
在龙池下。自千尺泉而注,水沫抛散,故曰「弄珠」。或曰:耕夫夜宿山中,忽光彩射谿谷。视之,则龙于潭内骧首弄珠云。
雪潭
在钓鱼台上。飞流凡三级,故为上、中、下雪潭。
饮猨潭
在缥溪之上,澌澌水流绕中峰北,直下汇为潭。
清漪潭
在双溪下。水波如锦纹,曰「漪」。
伏龙潭
在圆寂寺鹞子峰下。
清宗观诗:
池(共计六池)
嘉鱼池
在龙游涧下。中有石台,窦子明、李化文垂钓处也。其水多出异鱼。或岁旱,祷之,云雨即至。故池又呼为「仙人塘」,台为「祈雨坛」。池深数尺,周可三四丈。峻壁四合,上有二水凑为重瀑,乃山东之奇胜也。
宋陈岩诗:
翠羽池
在碧云峰,百丈潭上。雪窦云泉,极其幽窈。文禽狎鸟,或集或巢,又名「鸭子湖」。
宋陈岩诗:
化城偃月池
在化城寺前,形如偃月。池中产莲,实甚坚结。初无种,相传金地藏居时始有。放生者,蓄鱼其中。
宋陈岩诗:
上下华池
在云峰之下。即合涧也,双溪合而成流。上下凡三坎,泻成雪浪。上华池有深窟,为龙池。下华池,水激而逆上,长漱,颇奇。亦产异茗。
龙池
在上下华池之间。山之绝顶,壁立属天。自五龙湾合流为千尺泉,注池中。喷沫跳珠,涌汹数丈,龙所宅焉。大旱取水,祷辄雨。
白龙池
在圆寂寺上。
源(计二源)
东藏源
在化城寺东。平原沃壤,两山之间,五钗松、柽、柏、杂药、香茗之属皆有之。
茗地源
在神光岭之南。云雾滋沃,茶味殊佳。亦称「闵源溪」。
明吴仕义诗:
滩(计二滩)
琉璃滩
在青峭弯东。水流澄澈,光若凝冰。
漱玉滩
在双石岩东。漱石琮琤,有戛玉声。
井
天井
在石照侧,深如井。
宋陈岩诗:
塘
仙人塘
在碧云庵。上有灵龟石,石之上有石屋,屋之上有仙人塘,塘之上。则螺髻峰也。
湾(计二湾,分湾、弯。)
五龙湾
在龙池上,盘折为五。每折为一池,相贯如联珠。中一池,方而平。尝有诗云:
青峭弯
在天柱、五老之西南。
明姚玨诗:
桥
仙桥
在望江亭下。长五六丈,阔三尺许。傍临不测,两崖欲绝,一径通之。若畚土而成者,故称「仙桥」。
城
黄匏城
在碧云庵上。远望长江,又名「望江洲」。
门(计二门)
天门
在莲华庵前。傍二石峭立,上石突覆,其状如门。
龙门一跃
在南阳里。北行二三里,有雪滩三级。上有横地(疑当作「池」),渊深莫测。石壁峭立,约五六丈,飞流直下。上有二石对峙,如龙门。闻人诠。过而奇之,以名。
田
平田
即塔南平田冈。
清华黄诗:
沈端诗:
张简诗:
庚寅早,欲如九华,而云梦宋宰及归州助教张蒙正,相候过午,乃能上马。时候差忠训郎赵良弼等同行,辞之不可。五十里,至铁券山,投宿叶荟秀才家。荟有子楠,登进士第。山深,夜甚寒。辛卯早,再赴叶君饭,乃行,尉亦并辔。二十余里,至青阳;县令成文林,雩丞熊从政实襃,主簿陈朝立,巡检程天夫,同来迓,馆于驿中尉廨,即宋齐邱宅。其旁对九华。而齐邱之墓在牛心山下,去县东五里。赴陈朝立会,以能仁院为廨,傍有妙音院。同至县学,登经史阁,望九华。紫翠千仞,造物融结奇巧,真尤物也。壬辰早,同陈簿、叶尉、赵忠训,出郭十余里,登双练亭(原注:两瀑披崖,故以名「亭」),度西洪岭,入龙安院。自此徐行,历永安塔、虎跑泉,过石龙口、虎跑岭。此两处地势稍高,望双峰、九子甚奇。遂入广修院,去县已二十五里,院宇颇雅洁。寝堂,望双峰(原注:远望如双剑,此二峰也。但其名多改易,闻最高云)、帻峰、真人峰、莲华峰,是为五老峰。步至上雪潭,源高而远。仰视莲华峰,正如所倚之屏。其前即石门,水所注也。峭壁削成,悬瀑十丈,怒涛骇浪,不减三峡。或潴为深渊,或散为奔湍,雷轰电掣。约二百余步,为下雪潭。其间多大石,水平布者数丈。潭中产石斑鱼,不常得。有璎珞泉,水跳石上如贯珠,尤为奇绝,而土人不贵也。食罢,转山而行。终日观山面,殊不厌。约十余里,入无相院,有观音阁。对峰峦数重,留题而去。又二三里,至协济庙,神兄弟三(按「三」,当作「二」)人。日方晡,或谓化城远不可到,遂止。陈朝立置酒中坐,帅诸人下九华溪,蹋石涉水以为戏。叶尉体肥甚,独堕水中。溪自龙池来,欲访其源。或曰:路太远,唯祷雨乃至,今芜秽不治。不果行。终夜如大雨可听。癸巳早,随溪而入,至乱山环合处,登化城岭。岭峻窄,时时回望,诸峰层出,殊快心目。少休半霄亭,巳时至化城寺。寺宇甚佳,唐时新罗王子金地藏修行之地。饭罢,谒金地藏塔。又在寺后突然一山上,常时可望大江,是日适为晴岚所蒙。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茶,味敌北苑。陈朝立以翰先归邑,乃同叶、赵行二里,访龙女泉。其旁乃李太白书堂基,今为张氏坟地。(原注:或谓「书堂」在半霄亭傍者,非。)自此下岭,过苦竹坑,俯视群山,左右对列,中有平田,气象极好。稍前,即寨头,盖建炎间,张遇寇青阳,县官移治于此,真关隘也。行近悬桥,双瀑石山对泻,未经名人品题,故无闻焉。又行,至蜃盘岭,而化城峰尽矣。化城九峰最高处,蒋颖叔尝有悔游之语。俗传十里,殆不止此。赋小诗曰:「攀萝度险捷猱猨,石角钩衣屦尽穿;莫讶远寻金地藏,也曾徐步玉阶前。」又数里,至龟山,一上,复数里,尤为险峻。有崇寿寺、慈云阁,对双剑峰。又赋诗曰:「注坡缘壁化城中,客愠奴嗔我亦慵;及至龟山还一上,为怜高阁对双峰。」寺僧善修,年八十六。赠以诗曰:「老僧九十视耽耽,二十年来不下山;我得九华充法供,亦能禁足老山间。」日尚早,爱其景物,遂宿焉。甲午早,下龟山,行十余里,入圣泉院。泉在院侧石岩下,号「无底泉」。试之,仅二丈,盖游者未尝测其浅深耳。水自岩出,甚清驶,中有五色石。饭罢即行,过慕善镇。回望九华,横侧高低,无一同者。又五里,至曹溪寺。又五里,至觉安寺。五溪合流于此,故地名「五溪」。又五里,入大路,过铁券,叶元质別去。又二十五里,投宿马牙酒坊。二三里有长安寺,夜不果往,陈朝立自青阳致馈。是行,自西洪岭入山,盖西南也,终日观山面。既至圣泉,盖自北而出。所谓山之东,乃山背。(阙文)闻有广福等院甚佳,而从者猥众,颇不自由,不无遗憾。(《九华纪胜》)
游九华山记
庚辰春,予押运赴淮。返櫂,次大通,因慕九华,欲往瞻礼。四月十日,偕友人周子淇园,肩舆登程。晚抵甘露庵,距化城寺尚十里许。其夜雷电交作,山鸣谷应,大雨如注,竟夕不止。明日晨兴,云雾㳽漫,咫尺莫辨。予曰:今阴晦如此,展圣像后,即行回舟。游览之事,待之他年耳。于是冒雨经望江亭,至地藏大殿。瞻礼毕,觉稍霁,而四面峰峦犹未现出。山僧凌云曰:磴道湿滑,曷若在山暂宿一宵?乃住于立庵,与周子凭楼而坐,清茗闲话。则见霪雨飘飖,烟云直入窗户。予戏谓周子曰:「吾子此次游山,饮食之际,不知吞却多少烟云耶?」周子曰:「君明日回舟,诗囊中,又不知卷去几多风雨耳。」相与抚掌欢笑。复招凌云谈禅。直至更深,雨势转大,四山水發,其声汹涌,遂各就寝。至夜半睡觉,忽见月色满窗,光明如昼。惊起,开户视之,皓魄当空,浮云四散,喜不自胜。诘朝,乘兴登东岩以眺望,适值白云铺海,下齐山腰,弥亘千里,不见际涯。而群峰秀出,峙立晴空。加之旭日东升,光彩掩映,真绿翠如芙蓉也。青莲之诗,为不诬矣。已而下东岩,复陟殿后平台,同周子遥望群峰,凌云为我逐一指点。其最远者,莲华峰、独秀峰。其次则双峰、五老峰。其最近者,天柱、笔架诸峰。叠翠层峦,不可悉数,真天下之大观也。因忆少时游西秦,入函关,仰瞻华岳,睹三峰仙掌,欣羡无穷。今见此山,玲珑透秀,胜于太华。刘梦得之言,不信然乎?于是相携仍至立庵,与山僧共饭而別。须臾至甘露庵,已在山半,见云雾尚迷蒙也;下至一宿庵,则徐徐渐散矣。又前行数里,至甲子岭,回望五老、天柱突然挺峙于天际,其色苍翠异常。复前行,至西洪岭,仰瞻莲华、独秀诸峰,修纤秀削,莫可名状。沿途流览,虽一邱一壑,皆有可观,洵造化尤物也。是晚,宿青阳城,其山阴雨如故。次日,乘小舫回大通舟次。不辞固陋,因援笔而为之记。(《九华纪胜》)
九华山纪游
九华山在安徽青阳县西南四十里。其山脉自黄山分支,由太平、石埭入青阳县境。旧名「九子山」;唐李白以山有九峰如莲华,改名「九华」。佛家则以为四大名山之一,即地藏菩萨道场也。民国十七年夏秋之交,沈君醉愚约游黄山。道经青阳,先入九华,因为斯纪。八月十二日,晴。午后,晤周君子美,言招商局联益轮船舱位已定。晚九时,姪儿君毅以汽车来送余登舟,则邢君复三已先在。既而沈、周二君亦至,彼此聚谈甚欢。十三日,晴。在船中阅《黄山志》;或偕同人至舱外,览江中风景。十四日,晴。上午十时,到南京。袁君观澜趁沪宁火车在此等候二日。下船相见。斯时搭客拥挤,且有退伍兵五百人,蜂拥而上,秩序大乱,客室亦为占满。袁君幸有余等预留之榻位,可以坐卧。于是同游者共有五人。余在船无事,翻阅《九华纪胜》等书。十五日,晴。晨六时,抵大通。大通属安徽铜陵县,轮船码头。则在江中和悦洲上,与大通尚隔一江。斯时方君颂三。在埠迎接。此次约游黄山,方君为东道主。君,徽之黟县人也。并有方君之戚项君积余父子二人,协同招呼,甚为可感。乃至中华旅社,休息一日。方君则代为雇肩舆,兑现银,预备明日登程。十六日,阴晴不定。晨起,整理行装。六时,步行至义渡码头,分乘渡船三艘。各人之行李肩舆分置于船中。溯大通河而上,未几,过洋湖(俗名「铜埠湖」),湖颇宽广。舟行凡二十里,九时,抵铜埠,是青阳县境。登岸后,舆夫布置肩舆。其舆以竹榻为之,缚双杠于左右,曲竹篾为顶。幔顶之油布,及舆中之垫褥,均须客人自备。内地旅行之累坠,即此可见。十时半,布置完毕,方启行。行未久,遇雨。时雨时止,衣袴多湿。十二时,至悬桥,自铜埠至此十里。午后一时,复行。二时半,至青阳县,投宿北门外江南饭店。同人出外,至迎宾楼,进面食。复至城外河畔散步。天又将雨,即归,洗浴更衣。十七日,阴。七时,乘舆登程,沿青阳城根,向西北行。九时,逾西洪岭。岭低且平,而路颇曲折。斯时,天色稍霁。下岭后,四山环抱,野鸟乱鸣,闲以秋蝉,渐入佳境。十二时,至二圣殿。自青阳县至此,已行三十五里。二圣(別作「二神」)者,相传为金地藏之二舅,自新罗国寻金地藏至此者也。余等在市店午膳。午后一时复行,过一宿庵,至小桥庵。涧水奔流,冲激石矶,有如轰雷。复过大桥庵,登一天门。路虽陡峻,而阶级整齐。舍舆步行,修竹夹路,闲以古柏杂树。二时,至甘露寺。寺在桥庵之上,定心石之下。再上为二天门。三时,经龙池及半霄亭。亭在半山,为游人休憩之所,故名。再上为小仙桥及大仙桥。桥旁皆临深涧,两崖壁立,一径中通。四时,登三天门。到此,则为平原,乃九华山正面。大小寺观,错落其间;并有市集、商店约百余家。其与普陀不同者,普陀山中,经商之人不许带眷属,并不许畜鷄豚。九华则否,商人皆带眷属,畜鷄豚,不若普陀之清净矣。山中有丛林四曰:百岁宫、东岩寺、祇园寺、甘露寺。此外皆为房头,而以化城寺为中心。寺之东西各有六房头,共十二房头。余等经百岁宫、东岩下院、化城寺、宝积庵、佛陀禅院、龙庵禅林,而至永庆庵止宿。永庆庵,东六房之一也。此地气压高四百二十米突,气温八十八度。庵中住持严德出游,由明性、戒定二僧招待。进面点后,洗浴更衣。卧室昏暗,晚间蚊虫甚多。余等一路辛苦,及早偃卧。十八日,晴。五时即起,偕醉愚、颂三二公至化城寺礼佛。寺在化城峰上。其前广平,有放生池,中多大鱼。唐开元末,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至九华栖止,苦行十余年。至德初,诸葛节为之建殿宇。厥后僧徒日众。贞元十一年,趺坐而逝。逝后灵异,与经中所载地藏菩萨瑞相相同,知为地藏菩萨降世。朝廷赐寺额曰「化城」,遂为「地藏菩萨道场」,今咸称「金地藏」云。寺昔兴盛,今则颓废。余等出寺西行,登神光岭,礼金地藏肉身塔。塔在岭麓一小山之巅。其前有石级八十四,峻绝如梯。两旁悬铁絚,扶之而升。塔顶建殿覆之,称「肉身宝殿」。金碧𪸩煌,备极壮丽。凡朝九华者,必至此。余等礼毕,绕至殿后。适四山出云,峰峦皆没其中,俨如海浪。日光射之,作白银色,名「云铺海」,颇为奇观。六时半,回庵,进早膳。毕,七时半,换乘山中兜子,拟登天台峰。山中舆夫,例不许外来者侵夺权利;且大通之肩舆亦太重,故须换山兜也。出庵,向东南行,自九莲禅林后,登回香阁岭。石级宽阔,竹林夹道。至岭巅,以测高器测之,高五百米突,有华严禅院。下岭得平地,名「中闵源」。由此始登天台峰,其麓有接引庵。过一石桥,有地藏庵。从庵右上,历大慈、普济、净土三庵。再上为华云庵,建筑颇新。对面望见东岩,其高适相等。又上经慧庆庵,至吉祥寺,方及山半。在此啜茗休息。住持了心善于应客。又上为延寿寺,左有长生洞,前有巨石嶙峋。石下复有洞,水涓涓下流。再上为兴添寺,其旁岩石黝黑,耸削壁立。类皆纵横寻丈,如人工堆叠而成。石纹直裂,闲以青松,美丽如画。上至朝阳庵,则石级陡峻,壁上镌「天梯」二大字。自此至顶,愈高愈陡,皆舍舆步行。历翠云庵,至观音峰,峰下有摩崖四大字曰「渐入蓬莱」。再上,路更陡,地势愈高,四面峰峦愈显露,景物愈奇,令人应接不暇。磴道旁有铁栏,以护行人。未几,得一平台,名「古拜经台」,相传为地藏拜经处。庵后有大石亭,俗呼「大鹏听经石」。十时三刻,登顶,有地藏禅林。自永庆庵至此,二十余里。寺前有额,曰「天台正顶」。寺右巨石骈立如屏,曰玉屏峰。寺左有摩崖,曰「非人间」三大字。余等从渡仙桥下进寺。由左侧而上,过渡仙桥,而至捧日亭。亭在玉屏之顶。清乾隆时,李太守暲所建,名曰「捧日」,言其高也。屡经兴废,今正重建。亭与寺,以渡仙桥通之,桥亦暲所建。东跨天台冈,西跨玉屏峰。而桥之圆洞,即为寺门。洞上镌「中天世界」四字。自亭而下,至寺之后堂啜茗。余叩寺僧以云峡一綫天之胜,则云:「须由寺后,再升绝顶,方得见之。」乃令为前导。履巨石之脊而上,略无阶级,数十武即至。见二巨石,直立如门,下宽上窄。自下仰望见天,故称「一綫天」。右石后面,直镌「云峡」二大字。左石前面,横镌「一綫天」三字。此为天台之绝顶。天台,九华山之最高峰也。测之正顶,高七百三十米突;绝顶,高七百五十米突约合华度(一米突,合三尺一寸二五),营造尺,二千三百二十余尺。气温八十四度。登此眺望,万山皆如拱揖,胷襟为之一扩。峡前正对真武按剑峰(俗名「香𬬻峰」),峰麓有龟蛇二石,左右并峙,相距可三百尺(俗名「双烛峰」)。游览移时,已近午刻,遂在寺午餐,餐毕休息。十二时半,下山。舆夫行甚捷,二时即回庵。洗浴更衣。五时,出外散步,至化城寺东,太白书堂(为李太白读书处),屋宇三间,颇颓废,故未进门,仅在桥畔坐听流泉而返。十九日,晴。晨,七时半,乘兜子出门,拟游东岩。由化城寺向东行,过栴檀林、天池庵,渐升东岩之麓。历法云禅寺、普同塔院而上,石级纡回,较昨日之回香阁岭稍陡。山半有亭,内供地藏。竹林虽不若回香阁岭之密,而大树较多。八时,至东岩顶。自永庆庵至此,不过五里耳。顶高四百五十米突,盖祇一千三百九十五尺也。东岩,原名「东峰」。其上有岩,深如屋。相传金地藏始卓锡于此,明王守仁更名曰「东岩」。岩前悬崖峻绝,俗呼「舍身崖」。明正德十四年,守仁再入九华。武宗遣锦衣使侦之,见守仁在此宴坐,故又名「宴坐岩」。今则通称为「东岩」。上有东岩禅寺,规模宏壮。唯限于地势,殿宇高耸而窄。大门向北,门左有钟楼,寺后地藏殿,已逼近崖边。自远望之,恰如山巅之堡寨,不似伽蓝也。余等在此稍休。九时,即由东岩岭脊,赴百岁宫。山路狭小,崎岖不平;松林茂密,岩石怪奇。逾小天柱峰、插霄峰。将至百岁宫前,岭下有一松,翘首振尾,形状飞舞,名「凤凰松」,可谓酷肖。百岁宫即「护国寺」,在摩空岭上。明万历年间,无瑕禅师自五台至此,结茅而居。圆寂时,寿百十一岁,故名寺为「百岁宫」。入寺观览,殿堂精洁,客房甚多。在九华寺观中,当以此为首称云。进后轩啜茗,凭窗远眺,则磨盘峰、五老峰、太古岭、凤凰岭,皆历历在目。宫后低原,即下闵源也。十时,由百岁宫后门出,拟探鹰石之胜。下坡时,路皆砂砾,甚难著足。逾一小峰而下,历石磴三百余级。忽见山峡中,一松一石,咸有云林画意。再行里余,见道旁有龙虎泉。过此,至地藏殿,殿旁有伏虎洞。洞小而不深,不足观。洞后历级而上,有巨石突起,高约二丈,下窄上宽,顶有大石,如盖覆之。自其侧远望,俨若苍鹰翘首,故名「鹰石」。顶盖宽平,方约三丈许,故又名「棊盘石」。旁有短梯,可以猱升。引导之僧云:「磴畔之栏,及石旁之梯,皆已朽坏」,阻余等勿去。同行者多折回,余不之信,独行而前。招醉愚、子美二君,随后亦至。余在石旁,力撼其梯,梯虽有断痕,而断处扎缚甚固,遂鼓勇先登。至顶,则石面平滑,仅近梯边凿三孔,可著半趾。故升梯不难,而登顶则难。余既登,子美继上。余坐石边,以手援之,醉愚亦上。略事盘桓,子美先下,而复三、观澜二君亦至。复三亦如法登顶,观澜则以身体过重,在石下坐待。颂三见险,已心怯先归。余与醉愚,一坐一立,复三用快镜为摄一影,余乃再为醉愚、复三摄一影;石畔有一松,顶圆如盖,高出石上。余与醉愚、复三徘徊久之,次第而下。石根镌有「松顶蒲团」、「云根石室」八字,旁署旧史邓元昭题。回至地藏殿啜茗。十二时,循原路,经祇园寺而归。午膳毕,稍睡。午后三时,同人出门散步,至祇园寺,略观一周,余先归。晚,寺僧备筵饯別。二十日,晴。五时即起,收拾行装。六时,出永庆庵。来时从九华北面进山。今因须赴黟县,故从南面出山。步行,登神光岭,至地藏塔,再向西南行。至稍平坦处,方乘舆。由净手亭、大岭头、平田冈,而至三天门,即普济禅寺。七时,至金刚禅林,其旁山半有转身洞,洞系两石合成,实非洞也。在此望见仙姑尖、金刚尖。金刚尖者,即黄山西脉,自太平、石埭,蜿蜒入青阳南境,特起为九华山者也。又逾分水岭,岭路高下纡回,长约十里。盖岭北之水,入扬子江;岭南之水,入新安江,故有此名欤!九时,自二天门至正天门。十一时,自一天门至古头天门,市集颇热闹。凡名山之进口处,均有「天门」之称号;唯九华,则山北山南皆有此三天门耳。十二时,抵南阳湾,在小店煑饭午餐。自九华山至此,四十里,所行悉是山路,过此方是平原。然高于海面,尚六百尺也。午后二时,复行,过驾虹桥村、所村、上南堡。四时,至陵阳镇。镇中商店数十家,颇似富饶。在此休息。复行,经曹家湾、沙隄曹。六时,至崇觉寺。在小客店住宿,湫隘异常,勉强安之。南阳湾至此,二十五里,今日共行六十五里。九华之游,于焉告毕。以下当入黄山日记。
九华山志卷二终
校注
据谢澍田《九华山志》第六篇人物.第三章游山名人载:周必大于乾道三年(1167)和八年(1172)曾两度来池州,游九华,作有游记《泛舟山浙录》。(九华山志编纂委员会,安徽:新华书店,1990)而《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载,周必大作《泛舟游山录》三卷。(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附.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九.页十一,香港:迪志文化出版,1999)此二者书名有异。【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72 册 No. GA072n0077 九华山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5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