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志卷六(内摄二门营建门第七流寓门第八)

营建门第七(内分八书堂道观祠庙楼阁亭馆桥梁塔墓屯寨)

前哲流风后贤斯轨肯构肯堂明禋昭祀或建祠堂高山仰止或修桥路周道如砥于以啸歌于以燕喜归与归与君子所履志营建

书堂(计书堂九附隐居一书院二山房一附別业一祠三庵一精舍六)

李太白书堂

在化城寺东龙女泉之侧唐天宝末建宋南渡后堂宇芜没嘉熙初邑令蔡元龙作草堂于化城寺之东偏明成化间邑人柯志洪吴𤩽僧德侃重建增置两庑前立石坊隆庆三年毁于火万历五年知县苏万民访旧址即僧房后高阜补建二十二年知县蔡立身阅旧址狭隘乃相地于东岩之下重建祠宇三间东西两厢徙石坊其前

清喻成龙诗

微雨散西林 群峰忽晴霁 著屐蹋新泥 迢遥任所计
泉石开心神 凉风吹松际 青翠入荒祠 古砌衣薜茘 残碑卧檐楹 白日门犹闭
废兴固有时 我来阅千岁 岂不深慷慨 聊与陈琐细 君本谪仙人 自矜多才艺
词赋凌沧洲 致身外科第 空惭明主恩 遂使谗蔽 丈夫感义气 忍被利名系
脱身事五岳 宇宙同參契 襄阳杜子美 爱君如兄弟 从此下吴越 江山来休憩
浩然怀英风 精魂随波逝 歌君蜀道难 为君一掩袂

宗观诗

空山吹杜兰 香与红泉汇
缅彼谪仙人 书堂垂旷代 端明亦有言 白眼高四海 顺逆智岂昏 遘会磷淄改
为稽新唐书 天宝分藩在 懿亲急蒙尘 从师讵云罪 以此谢纷纷 一洗遗俗累
吊古憩东岩 郁盘何碨磊 林树多虎熊 悲风啸山鬼 欲往溪无梁 世远英名倍
绿水吐莲华 想像余文彩 逸才不再得 争杀毋庸悔 愿附玄鹤翼 招子翔云澥

费拾遗书堂

在少微峰下或云「卧云庵」其旧址也前为天香岭

清喻成龙诗

少微高隐白云端 苫块围𬬻血泪乾
丹诏身荣全节易 孤臣心死报恩难 空山日落猨啼急 古墓松深月到寒
流水不关人代谢 秋生岩谷野花残

王季文书堂

在头陀岭下即今无相寺也

柯崧诗

祇树何年合 荼蘼此度花 看山攒玉笋 酌水聚金沙
勾邑真人宅 唐朝处士家 云霞护金碧 瞻眺夕阳斜

李昭象书堂

在碧云峰下僧希坦诗有「孰谓堂空人已往溪声还作读书声」之句

双峰居士书堂

在福安院前待制程鹏飞读书处面双峰因号焉张紫微为之记

汤侍郎书堂

在文殊峰下宋侍郎汤允恭所筑

滕子京书堂

在云外峰下又名「滕司谏书堂」思贤岩谏堂山皆以此得名《郡志》载滕尝称池之九华山「上陵紫霄下盘洪流千岩白云万壑清风草木多灵民人熙熙书契以降不知干戈居者得其寿藏者得其朽可以隐志可以宅先」于是葬其父于邑东石岭铺遂筑书堂于云外峰下读书其中

闳肃书堂

在天柱峰前程待制鹏飞子槐读书之所

天柱书堂

在天柱峰下邑人施达讲学处

九华先生隐居

姓名失考以为宋齐邱非也广福寺本「超囘书堂」然此必另是一人

九华书院

宋处士陈岩建中为楼三楹扁曰「溪山第一」左室曰「静观」右室曰「燕居」前有月池池上有临清亭义士方时發以岩号「九华山人」故题今额后因兵燹失所在正德五年岩六世孙陈九畴请建祠于邑城

元杨少愚诗

布韦高遯卜安居 富贵浮云意自如
醉里有怀尝倚剑 阑边无事且观书 落花疎雨吟成后 修竹清风睡醒初
客到莫嫌生计薄 九华山水任樵渔

明李之世诗

三十年游未了缘 诗魂如梦寄苍烟
九华亦有闲樵子 山月山花不管年

云波书院

在刘冲邑人吴钟隐居处

九华山房

元末时义士钱清建以面对九华故名王祎有记久废嗣孙登重建

曾侍中別业

在云门峰南

仰止祠

在化城寺西内祀王阳明阳明于宏治正德两至九华宴坐学者多从之游及嘉靖七年知县祝增为建祠寻废后知县苏万民蔡立身又重修焉

邑人王一桢诗

蝌蚪尼山学 麒麟汉代功 人分千古局 公擅一身雄 玄水珠先握 迷川筏早通
青云荫汗 赤日照葵忠 自奋神羊触 宁甘伏马充 直声寒九域 正气恼重瞳
儋耳投苏老 雷州遣寇公 凭天骄国狗 射影伏沙虫 劫盗遥行刺 孤臣但叩衷
谁知膏刃客 犹作泝波翁 信有良知在 无忧直道穷 终焉回圣怒 无复据神丛 风力南溟厚 龙光北斗冲
为霖开幕府 仗剑领元戎 义战宸濠缚 妖氛彭蠡空 康侯劳汗马 枫陛赐彤弓
河带盟淮上 茅封出海东 济川才既伟 铭鼎志尤洪 道牒终无摈 经箱老更丰
寻山同裋褐 聚石倚崆峒 两度芙蓉岭 诸峰锦绣中 曼陀花似雨 听讲狖吟风
半偈东岩唱 纤歌绝顶工 整衣致樽俎 缥缈浙云红

甘泉祠

在化城寺东中峰之下湛甘泉若水曾游此嘉靖十三年督学闻人诠知府侯缄同知任柱建寻废万历五年知县苏万民重建前有石刻「甘泉」二字

陈明两公孝义祠

汪廷珍记曰公名良台字明两世居九华南麓为池之青阳人自其高祖以来世积内行其父讳懋诣少失怙事后母以孝闻尝以乡勇拒左梦庚兵于邑之龙口乡赖以安乡之人固祝其有贤子孙矣方公年十二其父遇难即能号泣请代父竟得脱公家尝不戒于火而母章孺人尚在内室公自外至突入负之出诸烈燄中身无恙若有神护者父尝晨起思邻邑佳果公潜往取之去复八十里比夕以献凡公之先意承志率类此父素厚邻里公尤能推广为之周恤益至凡代其里人输税课与完人婚娶者殆不可胜计康熙戊子岁歉至减值鬻产易谷以赡饥者盖公之事亡如事存其好施与匪惟其性然周邻赡族凡皆如其亲之自为之者其体亲之心既没不忘故其济贫之行亦至老不倦《孝经》云「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予尝推论之以为推事亲之心以待人则爱敬之心无时可忘而凡事必求乎亲心之安而后可以无愧公亦可谓安乎亲之心者哉其列诸祀典也固宜凡事之不本于诚者必不能始终如一以予所见高行畸节岂无一二事卓卓可惊喜而按其生平㓰若两人其本不立其他固无足观耳若一统志及公家传载公还旅次金归邻园坠果诸事其亦细行之克谨哉要之公唯一念之笃于其亲而其内外行习遂以此一念贯之故其所为虽若平平无奇而皆足薰闾阎而传不朽则洵乎诚之足以动人而庸德之可贵如此也故从壤请而为之辞俾览者庶有感焉(壤即公之裔孙陈壤清人汪公门生)

刘世疎庵

在双峰下保真院东北僧希坦诗有「藏却胸中万卷书却来山顶结茅庐」之句

凤台精舍

在仰止祠左府同知任柱建

双华精舍

在仰止祠右邑人侍御柯乔建

柱明精舍

在新太白祠右为方伯王一桢建

王之璘诗

九子何嵬崒 春游屐齿芳
壑抽瑶草秀 峰拔古莲香 鸟道通仙窟 莺花覆佛场 于兹歌陟屺 霞岭鹤犹翔

南台精舍

在阳明祠东为给谏吴文梓建

还素精舍

在会文堂左为封侍御刘织建

钦所精舍

在会文堂右为副宪罗赐祥建

道观(计道观二附堂二)

开元观

在云门峰下三级泉西唐开元中建诏以馆元真今雪潭后有观冲即其遗址也

延华观

在凤凰岭东唐乾宁中赵知微所居今沙弥庵即其故址

云峰堂

在云峰下

玄夷堂

在望华亭下

祠庙(计祠三庙二)

协济祠

在山东北麓又名「望仙祠」由县入九华者必由此去

东协济祠

在覆瓯峰之东南

西协济祠

在呈凤岭之西

白龙庙

在白龙池侧梁天监二年建

白鹤庙

在云峰绝顶昔有白鹤来集其上故名

楼阁(计阁一楼一)

聚华阁

在化城寺后督学御史耿定向题

阳华楼

在五溪桥左万历五年知县苏万民建

明顾元镜诗

帘卷谿云上玉钩 泉声和雨入谿流
山山瀑布频惊雪 树树松篁并耐秋 洞口烟霞闲吐纳 沙边鸥鹭任沈浮
停骖且尽今朝兴 更上前溪百尺楼

亭馆(计亭卅一馆一附坊四)

望华亭

在五溪桥侧旧名「玩华亭」都御史彭礼建后废万历五年兵备副使冯叔吉命知县苏万民重建易今名

明萧良有诗

亭上风光好 招携总隽才 九华云外耸 五水座中来
露积璚为树 霞飞锦作堆 使君棠影在 安得共徘徊

览胜亭

在圣泉寺前僧宗道建

秀华亭

在延寿寺前李太白所命名也

静观亭

在崇寿寺前

宋陈岩诗

打围行蚁时时战 触纸痴蝇日日钻 有客云山深处卧 静中囘向此心观

心期亭

在无相寺前

涌泉亭

在半霄亭下

碧霄亭

在半霄亭之上今废(半霄亭因神秀庵在故列入〈梵刹门寺庵类〉)

望江亭

在碧霄亭上

清许承家诗

澎湃江声壮 登临到此亭 浪浮千里白 光逼万山青
洲岛连荒漠 蛟龙入窈冥 凭高聊眺望 今古眼前萍

玄览亭

在望江亭上明万历六年知县苏万民建今废

怀贤亭

在化城寺禅堂之东「贤」盖指李青莲王阳明诸先生也今废

缓步亭

在东岩之麓

渐升亭

在缓步亭之上即东岩之翠微也今废

环奇亭

在堆云洞前今废

摩空亭

在摩空岭上俱万历七年知县苏万民建今废

一中亭

在甘泉书院之左南陵汪景邑人施宗道建今废

秀绿亭

在头陀岭下取程双峰诗「一水绿绕环千峰秀攒聚」之句今废

三级亭

在广修院侧岩泉左界悬流千仞飞泻凡三激其石今废

雪浪亭

三级水至此百余步惊湍骇浪长如喷雪今废

激清亭

在协济祠前大溪环石清流激湍而一亭石上佳景也今废

笑指亭

在地藏塔前今废

宋陈岩诗

多少人间狭路偏 山川还是旧山川 澹然忘笑兼忘指 默默真成第一禅

洗心亭

旧志缺今补

玉香亭

在地藏塔下今废

最胜亭

在玉甑峰下宣和中曹令机建诗僧了机于亭前栽茶名「梦觉香」今废

三笑亭

在净信院前溪桥上取「远公送陶陆过虎溪」之意今废

忘归亭

在资圣庵前面揖五老对之可以忘归

迎仙亭

在金刚尖分水岭上今废

瀑翠亭

在崇圣院前

戛玉亭

在翠瀑亭侧

环翠亭

在西洪岭北通县治南趋九华前列双峰后拥灵鹤东峙莲花而苍翠环绕故名今废

捧日亭

在天台峰清郡守李暲建有「赞」见后光绪二十三年金陵刘益卿重建

同善亭

在化城寺东光绪十五年法轮募建

芙蓉馆

在西协济祠左宋嘉定中邑令林奇之建今废

华云深锁坊

在塔寺前南康知府吴炳庶题户科给事中高鹤书今废

太白书堂坊

在书堂前邑人王友益重建书堂时并建置祀田供春秋祭其后王逊纶等重修今废

江左名山坊

在大仙桥今废

如来真境坊

在小仙桥此二坊俱万历六年知县苏万民建

桥梁(计桥十五)

五溪桥

在望华亭下原名「五溪」万历四年知县苏万民建兵备副使冯叔吉改「化城桥」清乾隆三十四年李世杰重修

清杨李玨诗

五溪桥似虎溪桥 过此悠然息世嚣
二十里余兰若出 三千丈外劫尘超 人行松杪云生屐 江绕沙湍雨助潮 识否庐山真面目 休教容易赋逍遥

小石桥

在邃谷岩下水流巨石间或铺平石上卧而观之真枕流也傍有大石字倒书于上云「端平甲午中和节庐陵虞曾钱塘赵直建安刘焕四川梁明卿同来」字颇清丽

会仙桥

在玉香亭下

集庆桥

在广福寺前半里许桥下水潺湲高低而下亦曰「延庆桥」

迎仙桥

在怀贤亭北

伏龙桥

旧名「集福」在山麓大桥庵南桥傍有庵桥头有亭知县苏万民扁曰「第一禅关」

大仙桥

有万寿庵兵后常山复兴

小仙桥

长五六丈阔止三尺许傍临不测之险两岸欲绝一径通之若畚土而成故名

仙人桥

在捧日亭前光绪二十三年金陵刘益卿捐建

利涉桥

在老田光绪乙未吴登厚秀冬倡建(旧作「老田更」无「在」字查各书凡载老田之地皆无「更」字故改之)

永丰桥

跨舒溪光绪间柯德风倡建

义兴桥

在庙前北光绪戊戌吴宇辉陈月轩袁训之周在川等倡捐建

善心桥

跨濂溪光绪甲午僧心彻募苏继美及七八九都吴宇辉刘汉章陈月轩袁训之等同建

龙池桥

跨曹溪光绪丁酉刘芗林观察首捐吴宇辉刘汉章陈月轩袁训之周在川等同建

以上五桥皆跨五溪

善继桥

跨云鹤山考坑之闲光绪甲午刘芗林首捐吴宇辉刘汉章陈月轩袁训之等同建

此涧水至五溪桥之北始合流也

塔墓(计塔四墓七)

叠石塔

在净居寺前唐人叠乱石而成高丈余攲而不仆

宋陈岩诗

无复晨钟暮鼓声 慧云犹护法灯明
佛乘大有支持力 旧塔虽攲不更倾

永安塔

在西洪岭

宋陈岩诗

心不能安总是魔 亭亭孤塔镇岩阿 倘无佛力三千行 奈此邱蛇井鼠何

永庆塔

在南阳永庆庵凡七级明万历时里人鲍楚倡建

普同塔

在化城寺东闵公墓左光绪二十二年东寮同建

费拾遗墓

在鷄母山近拾宝岩

唐杜荀鹤诗

凡吊先生者 多哀荆棘间 不知三尺墓 高并九华山
天地有何物 子孙无一闲 当时若诏起 未必得生还

闵公墓

在石塔东崖下

汤侍郎墓

在净信寺脚庵之侧

法鉴墓

在化城寺东文殊庵前之西

福庆墓

在西塔院后

道泰墓

在化城寺后即东塔院

甘贽墓

在曹山南麓

屯寨(计寨五)

刘相公寨

在广化院上宋建炎中寇张遇犯境鄜王刘光世因险立寨于此

宋陈岩诗

毒雾腥云染寇锋 万家乡井雉罹罿 山前堆满纵横骨 换得将军不战功

毛万户寨

在福海寺西北

常开平寨

在六泉口

钱元帅寨

在六泉口元帅名「清」八都人元末集义旅以卫乡邑与赵普胜寨相拒

江元帅寨

在文殊峰元末池郡邑为赵普胜所据守将曲律不花不能拒而遁统兵官邓公总制宣城令各邑互相保障以邑人江华甫雄武劄付称「元帅」结寨于九华山文殊峰与钱清相犄角率义勇固守邑里以安

流寓门第八(内分四名贤隐逸文苑仙道)

世法之中莫尚吾儒身修国治万姓楷模世路迍邅蕴玉藏珠考槃阿涧啸歌自娱文夸吐凤道幻飞凫空谷足音一道同趋志流寓

名贤

王守仁

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父华仕至吏部尚书母怀孕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有异僧过之可惜道破更名「守仁」乃言宏治己未进士第二十四年辛酉以刑部清吏司审录江北多所平反事竣游九华因见道者蔡蓬头及地藏洞不火食之异人论最上乘异人曰「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次年壬戌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行「导引术」故号「阳明」遂能先知众惊异以为得道久之悟曰「此簸弄精神非道也」即屏去思遗弃世累独不能置念于祖母与父久之忽悟此念生于孩提若可去是断灭种性矣明年移疾西湖往来南屏虎跑诸刹乙丑在京师专志讲学时年三十四正德改元奄瑾窃柄逮系言官守仁抗疏救之下诏狱谪贵州龙场驿丞瑾遣贼欲加害守仁至钱塘托迹投江附估舶遯风飘至闽境夜奔山寺不纳趋野庙卧夜半虎绕廊哮吼不入于是由武夷归省亲冬赴龙场其地在万山丛棘中蛇虺蛊毒瘴疠之薮无屋舍就石穴而处从行仆病躬析薪汲水自为石椁以待尽于时不唯得失荣辱胥已解脱即生死念头亦无动于中端居澄默日夜參求一夕忽大悟不觉呼跃至此始信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时年三十六也庚午移庐陵不事威刑专开导人心仅七月治几无讼正德十一年丙子以尚书王琼荐陞左佥都御史巡抚南𫎬汀漳等处时江西福建广东湖广之交方千余里皆乱以𫎬南为巢穴阻山作寨而宸濠阴与之通以至啸聚至数十万守仁莅任旬日练民兵进𠞰凡三月而破贼巢三十八积年逋寇悉平十四年己卯宁藩宸濠反陷南康九江进围安庆守仁举兵破南昌宸濠悉众囘援守仁迎击大破之遂擒濠太监张忠等导上亲征令纵濠于鄱阳湖俟驾至战而执之守仁以宸濠付张永而还南昌张忠许泰等恨失濠谮守仁必反帝诏之立驰至泰沮不令见乃入九华山宴坐一室帝觇之「道学人也何谓反乎」遣还镇庚辰重过开元寺留石刻读书堂后仍还南昌辛巳年五十岁始揭「致良知」之教六月进兵部尚书世宗践祚录擒宸濠功封「新建伯」嘉靖元年壬午守父丧丁亥以左都御史征广西思田蛮开示恩信自缚来降者七万余人薄惩之令归农以归师袭破两广断籐峡猺剧寇万众猺寇盘据三百余里郡县罹害者数十年至是一举悉平而桂萼谮之赏格不行守仁病笃乞骸骨归至南安门人问遗言答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遂卒时嘉靖七年戊子十一月二十九日也年五十七(按《通鉴纲目》先生平断籐猺在戊子九月其卒在己丑正月今据黄梨洲《明儒学案》先生传所载以梨洲与先生同为余姚人纪载较确也)隆庆初赠新建侯谥文成守仁自经宸濠泰之变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自言「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自经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落实用功负此知耳若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始无终更有甚同异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善恶自辨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今却欲前念易灭后念不生是佛所呵为断灭种性入于槁木死灰矣心体上著不得一念留滞如眼著不得些子尘沙便好念头亦著不得如眼中放金屑亦开不得七情皆良知之用不可分別善恶但不可有所著有著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然才有著良知亦自会觉觉即蔽去复其体矣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亦不离于见闻单言心恐无入处故醒之以知单言知恐以情识当之故揭之以良良知者无知而知也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然不知则遂沦埋妄心则动照心非动恒照则恒动恒静照心固照妄心亦照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照心非动者以其發于本体明觉之自然而未尝有所动也有动即妄矣妄心亦照者以其本体明觉之自然者未尝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动耳无所动即照矣有妄有照则犹贰贰则息矣无妄无照则不贰不贰则不息矣」人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之闻见恐不专一」守仁曰「非耳聋目盲如何不闻见只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有人欲屏绝事为守仁曰「使在我无功利之心虽钱谷甲兵搬柴运水无往而非实学使我尚存功利之心虽日谈道德仁义亦只是功利之事用功在澄心不在无事也」问上达功夫答曰「凡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不可见闻言思者上达也故凡可用功者皆下学而上达即在下学里吾辈用功要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若求用功时光景或效验却是助长外驰不是工夫」问「心无恶念时亦须存个善念否」曰「既无恶念便是善念若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下添燃一灯」问「己私难克奈何」曰「将己私来替汝克」问「古人论性各有异同何者为定论」曰「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至發用上则可为善为恶譬如眼有喜时眼怒时眼若执定一边便错孟子说性善从源头上说荀子说性恶从流弊上说只是这个性所见不同耳」每常诲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用知善知恶是致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而以默坐澄心为下手工夫」其学徧天下而分各派东流至日本成明治维新事业实有体有用之学也有《九华诗册》见本志〈艺文门〉九华立阳明祠在化城寺西下为仰止亭(《明儒学案》及《圣学宗传》)

湛若水

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魁宏治壬子乡试寻从白沙先生游即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誓不复仕以母命出应乙丑会试第二人编修时阳明王公在史馆讲学相与倡道京师而吕王崇辈皆公场屋所取士和之道望日著学者称「甘泉先生」母丧庐墓三年游九华爱其奇秀即刻「甘泉」二字于石创书院于山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从游者徧天下卒年九十五

字仲木陕西高陵人学者称「泾野先生」正德戊辰会试第六人廷试第一公立教以正心修身忠君孝亲为本有劾甘泉之学者则曰「圣君在上岂可使明时有偽学之禁」有问朱陆之学者则曰「初时同法尧舜同师孔孟虽入门路径微有不同而究竟本原其致一也」公于九华有〈甘泉记〉〈仰止亭记〉

张元忭

字子荩別号「阳和」山阴人嘉靖戊午举于乡父官太仆就逮于滇元忭侍以往及释归乃入京诵冤事解又归侍于家一岁中往返奔走三万余里其至性如此(隆庆辛未)南宫射策第一授修撰仕至翰林侍读学从王龙溪得其绪唯龙溪只谈本体不言工夫元忭则谓「本体无可说可说者皆工夫也主义在善有善几恶有恶几于此而慎察之善必真好恶必真恶格不正以归于正为格物」可谓善学龙溪者游九华有「九九峰头无限乐何年卜筑细攀跻」之句卒年五十一(旧志及《明儒学案》)

邹元标

字尔瞻号「南皋」吉水人万历初进士官至总宪谥「忠介」天启初建首善书院与冯恭定同讲学工部郭兴治曰「今干戈倥之际礼乐润色性命精微无裨短长」元标曰「天下治乱系于人心人心邪正系于学术凡法度风俗进贤退不肖舍明学末由今之学者除训诂括帖外无功课除青紫荣名外无意趣其恶闻讲学固宜殊不知不闻道即位极人臣勋铭旂常了不得本分事生是虚生死是虚死骨朽青山而本有昭昭者不知飘泊何所诚为可哀此臣所以至老不敢退堕自甘也」其学以「识心体」为本以「行恕于人伦事物间与愚夫妇同体」为功夫以「不起意空空」为极致故于禅学在所不讳其「求见本体」即佛家所谓「本来面目」其所谓「恕」亦非孔门之恕而为佛家「事事无碍」尝游九华〈登地藏塔〉诗有「炼性台空在传心偈尚存」之句(旧志及《明儒学案》)

罗赐祥

字应敬号「钦所」青阳人幼好学在九华僧舍篝灯夜读焚其巾不自觉山僧称为「焚巾秀才」隆庆四年举应天乡试历官武库司郎中出为湖广按察司副使师事耿恭简公定向悉本良知宗旨以主敬为先务不欺为实际分守湖北时苗夷杂居俗悍而贾淫乃以坦易化之不加束缚一意噢咻洞僰谿苗詟伏向迩有精舍附阳明祠即以陪祀焉(《九华纪胜卷七》)

毕似范

字一衡号「心坡」石埭人少保尚书锵之仲子幼笃学有希圣之志长以荫历户部员外郎万历间命中使采珠宝于滇广疏请罢之不报遂弃官归益研精「心性之学」于九华筑精舍延四方来学之士欢欣接引适馆授餐虽资竭不顾也后遭母丧辟踊七昼夜裂肺而死学者祠之九华东壁(《九华纪胜卷七》)

隐逸

费冠卿

字子军登元和丁亥第未及拜官闻母病泣奔抵家而母已葬遂庐墓侧哀恸不辍长庆二年李仁修举冠卿孝节召拜右拾遗制曰「前进士费冠卿尝预计偕以文中第禄不及于荣养恨每积于永怀遂乃屏身邱园绝迹仕进守其至性十有五年峻节无亏清标自远夫旌孝行举逸民所以厚风俗而敦名教也宜承高奖以儆薄夫擢參近侍之荣载伫移忠之孝」冠卿叹曰「禄以养亲耳亲没何以禄为」赋诗云

拾遗帝侧知难得 官紧才微恐不胜 好是中朝绝亲友 九华山下诏来征
三千里外一微臣 二十年来任运身 今日忽蒙天子诏 自慙惊动国中人

遂终隐少微峰下

巩畴

字禹锡秋浦人号「九华处士」(详〈郑薰诗序〉)

王季文

字宗素少厌名利隐居九华遇异人授九仙飞化之术「子当先决科于词籍后策名于真列冥注使然不可移也」登咸通中进士第授秘书郎寻谢病归筑室头陀岭下日浴龙潭人见之风雨不失期将死以所居宅舍为寺请邻僧智英主之即今之无相寺是也

李昭象

字化文池州刺史方玄之子父卒因家焉懿宗末以文谒相国路公岩深器重之后避黄巢乱入九华山筑室碧云峰下与张乔顾云辈为友龙纪中杨行密贲宣州以书招之坚志不就同时有郑參军者隐居九华昭象将赴举出山留诗寄參军云

孙冕

临江人直史馆三十年晚守苏州有诗自寓云「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老精神」乃拂衣退隐九华朝廷高其风累诏再任不起后还籍

滕宗谅

字子京河南人祥符八年进士官司谏以言得罪谪祠部员外郎知信州又监鄱阳郡榷酤请改池州就九华山以葬父筑室云外峰下读书其中著《九华新录》一卷寻调去后入为天章阁待制

刘放

字世疎隐居九华双峰下手书石上「清隐岩」三大字著《九华拾遗》二卷

陈岩

字清隐宋亡隐居不仕元世祖征求隐逸岩乃汗漫江湖以避征及老始归山筑九华书院「溪山第一楼」啸歌其中号「九华山人」当时有作诗挽之者「宋家海宇一孤舟野服黄冠共白头」所著有《九华诗集》行于世

《四库全书总目》云《九华诗集》一卷宋陈岩撰青阳人咸淳末屡举进士不第入元遂隐居不仕筑室于高阳河日啸歌其内徧游九华至一处则作一诗纪之其诗潇洒出尘绝去畦径有高人逸士风格

清隐诗多有见道之言旧志所载寥寥今志特补录之

杨少愚

家九华山下好读书屡试不第所著有《孝经衍义》《九华外史》

施达

字下之青阳人生平以「约礼」为宗不应制科文字尝北面长林毕心坡四方会讲懽欣接引后卜筑九华天柱峰下弹琴著书生徒景从不应辟命终老于九华所著有《周礼通义》《孝经注》《序卦图阐集》《天柱志》诸书门人梓《施子语录》十五卷行世

吴钟

字空之颖敏博学善诗赋古文词遭乱隐九华之刘冲足迹不入城市人称「刘冲先生」刘冲即少微峰北费拾遗隐居故地著有《呵冻录》诸集行世

章福

一佣人僦居长林旗岭村孑身无妻子日行佣得米积之至年终转赴河埠间击小钟呼贫者听自取不问姓名米尽乃归岁以为常垂老不倦后入九华莫知所终

文苑

李白

字太白陇西人兴圣皇帝九世孙母梦长庚入怀而生因以命名既长隐氓山州举有道不应贺知章称为「谪仙人」言于玄宗有诏供奉翰林沈香亭牡丹盛开召为乐章适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醉稍解帝使贵妃为之捧砚即成〈清平调〉三首笔无留意帝奇其才尝使高力士脱靴殿上力士谮之贵妃帝欲官白时朝事日非请云游四方赐金牌署曰「海上钓鳌客」尝骑驴过华阴县县令止之索笔供云「曾用龙巾拭唾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金銮殿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许骑驴」令大惊谢之太白与孔巢父等号「竹溪六逸」与贺知章等称「饮中八仙」尝游并州救郭子仪及安禄山反永王璘起兵败系太白于浔阳狱子仪以百口保之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太白访之江中望九子山改名「九华」所寓为「太白书堂」云

许棠

字文化登咸通十三年进士为泾县尉后避世乱归隐九华时与张乔俞坦之剧燕任涛张蟾郑谷李栖远李昌符辈谓之「诗中十哲」棠尝过洞庭有诗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人因号曰「许洞庭」

张乔

秋浦人有诗名咸通中京兆府解试〈月中桂〉诗云

与月转洪蒙 扶疎万古同
根非生下土 叶不坠秋风 每向圆时足 还从缺处空 影高群木外 香满一轮中 未种丹霄日 应虚白兔宫
如何当羽化 细得问神功

其年李建州频主试以许棠老于场屋为首选薛尚书能以诗唁乔有「何事尽參差惜哉吾子诗」之句后大顺元年登进士第黄巢乱乔曰「尚可以行道乎哉见几而作此其时矣」遂与伍乔顾云殷文圭杜荀鹤许棠辈互相倡咏栖老九峰

顾云

字垂象池州人风韵详整与杜荀鹤殷文圭相友善同肄业九华咸通中登第为高骈淮南从事师度之乱退处旧隐杜门著书宰相杜让能奏云与卢知猷司空图等分修宣德三朝实录书成加虞部员外郎乾宁初卒有文号《凤策联华编稿》

殷文圭

小字桂郎池州人卜居九华潜心苦学所用墨池底为之穴赴举时中途遇一叟熟视之「如学道当冲虚不尔大有名于天下」乾宁中及第为裴枢宣谕判官子行义自江南归宋避讳改姓「汤」名「悦」

杜荀鹤

字彦之会昌末牧之自齐安移守秋浦妾有娠妻逐之以嫁石埭长林乡杜筠生荀鹤大顺初擢进士第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自号「九华山人」昔荀鹤生有献诗者曰

金榜晓悬生世日 玉书潜记上升时 九华山色高千丈 未必高于第八枝

荀鹤擢第时正第八名也李昭象诗云

深岩贫复病 榜到见君名 贫病浑如失 山川顿觉清
一春新酒兴 四海旧诗声 日使能吟者 西来步步轻

殷文圭诗云

一战平畴五字劳 书乡归去锦为袍 大鹏出海翎犹湿 骏马辞天气正豪
九子旧山增秀色 二南新格变风骚 由来稽古扶公道 平地丹梯甲乙高

周繇

字惟宪建德人登咸通进士第著〈明皇梦钟馗赋〉得名为河南尉秩满隐九华咏诗自娱仆射王徽称其孝友可以表俗奏为建德令李昭象以诗送之曰「投文得仕而今少佩印还家古所荣」弟繁亦有文声时称「二周」有《二周纪略》四卷行世

汤允恭

本殷文圭之后登宣和六年进士第历常州通判刑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兵部侍郎归老九华筑书堂于文殊峰下葬于净信寺之麓

程九万

字鹏飞号「双峰居士」以书堂面双峰故也淳熙二年登第仕至文华阁待制所著有〈九华〉诗百篇又合「九华六图」为「二图」其子槐复于天柱峰侧建「闳肃书堂」苦志读书后官监给赏库赠「朝奉大夫」

程懋

宋待制鹏飞之后裔于天柱峰下重建「闳肃书堂」读书其中经术通明问学该博中正统十二年乡试官平山学谕归隐旧业授徒讲学至老不辍

仙道

窦伯玉

字子明丹阳人世称「陵阳子明」者汉元封间为陵阳令无欲而民自化钓得白龙放之后数十年钓得白鱼鱼腹中有书教子明服食遂上黄山采石脂服之三年白龙来迎止陵阳山百余年骑白龙仙去二女亦化凫飞升今九华山凫山皆有白龙潭盖汉时九华山本名「陵阳山」也

葛洪

字稚川句容人家贫好学以儒知名学道得仙著《抱朴子》一百一十六篇尝炼丹于九华今卧云庵北有葛仙丹井双峰下有葛仙洞

张果老

初隐中条山乘白驴日行万里息则折为纸纳笥中明皇以玺书迎至京欲以玉贞公主降之果大笑不奉诏尝乘驴至拾宝岩看花驴行石上蹄迹一道至今宛然号「果老石」

赵知微

乾宁中建延华观于凤凰岭屡诏不出乃赐碧云星冠青霞羽衣人多从之游值中秋阴雨知微率众登峰之绝顶则万里无云月如明镜別一天也于岩下种桃千株花皆碧色桃落水中流出涧外居民得之鬻以自给后知微仙去人名其岩曰「碧桃岩」涧曰「浮桃涧」

蔡蓬头

不知其名常蓬头因以为号宏治十四年王阳明先生审录江北事竣游九华闻其善谈仙待以客礼请问蔡曰「尚未」有顷屏左右引至后亭再拜请问蔡曰「尚未」问至再三蔡曰「汝后堂后亭礼虽隆终不忘官相」一笑而別(据王文成公全集增改)

宁成

九华黄石溪田父也立志不欺一日锄山侧遇一翁导之叩石壁壁启有宫室非人间居翁即其地拾半桃食成成食之心知其为遇仙矣顾念家尚有母未毕养奈何翁即知其意谓之曰「汝欲还当闭目否则堕水中也」成如言闻波涛澎湃者久之翁语之曰「至矣」令张目则在其家屋上拳其背使呕所食半桃复订曰「万历二十四年之某月某日当俟我于山中」言讫翁不见成乃叫号屋上家人闻其声掖之下则去家已三载母尚无恙成复事母尽孝六年母逝适往山中采石耳遂不归其日月适如翁前所订云

邓羽

一都金家冲人入九华采薪遇异人授符箓遂能呼风唤雨疗病除妖不受谢道光甲辰六月池郡大旱井涸禾槁郡守裘太尊延之设坛祈祷施掌心雷诀霹雳一声云兴雨降复东向长嘘成黑云东行既而太守询其故谓青亦患旱寄雨三分聊慰霓望是日青邑亦得甘霖从西来正羽登坛时也太守命以驷舆送归已飘然长往矣后入九华山不知所终

神仙感遇传

费冠卿及第将归別相国郑公余庆公素与秋浦刘令善喜费之行托寓书缄授费乃戒之曰「刘令久在名场所以不登甲乙之选者以其褊率不拘舍高科而就卑宦可善遇之」费至秋浦投刺于刘委案上不顾费悚立良久即以相国书授阍者刘發缄慢骂曰「郑某老汉用此何为」擘而弃之费惧趋拜于前刘悯顾揖坐与语其时日已昏黑费乞于厅庑下席地一宵刘已入良久出曰「此非待宾之所」引费挈毡席入厅后小合子中既而闭门锁系甚严费莫知所以据榻而息于门窍中窥刘自操篲畚扫除内外庭庑阶壁将及二更忽异香郁烈异常刘执版恭候于庭香气弥甚即见云冠紫衣仙人长八九尺数十人拥从而至刘再拜稽首仙人直诣堂中刘侍侧俄而筵席罗列香溢合中须臾奏乐饮酒命刘席地侍饮一切均非人世所有仙人问刘「得郑某信否」对曰「得甚安」又问「得郑书否」对曰「费冠卿自长安来得书」仙人笑曰「冠卿及第矣今在此耶吾未合与见」命刘酌酒一杯送合子中并令嘱早修行即得相见费窥刘自呷半杯以盆中水投杯中疑未饮仙人即与徒从乘云去刘拜辞呜咽仙戒曰「汝见郑但令修行即得相见」遂去刘诣合见酒犹在惊曰「此酒万劫难遇何不饮」引而饮之费力争得一两呷刘即与费为修道友费卜居九华山以右拾遗征竟不起郑相国寻去世费颇秘其事不知所降是何仙也

九华山志卷六终


校注

[A1] 圮【CB】𡉏【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九华山志(卷6)
关闭
九华山志(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