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志卷三(本卷编订恐多错漏失当之处祈查本卷末按语及全部完之拙跋庶知失当错漏各缘由)

梵刹门第三(分二)(一丛林凡挂单接众之所皆名「丛林」均归之)(二寺庵内又分七子目见后废庵再附)

未登宝所先设化城晨鱼宵呗接引群生爰及四方法幢通明毗卢楼阁一任经行三界牢狱何庸经营壮观刹海永涤尘情志梵刹

丛林

金地藏塔

在化城寺西之神光岭即菩萨一期应化安葬全身之肉身塔金地藏者唐时新罗国王金宪英之近族也自幼出家法名「乔觉」于二十四岁时航海东来卓锡九华初栖东岩土杂半粟苦行多年逮至德初有诸葛节等见之遂群相惊叹曰「和尚苦行如此某等深过已」乃买僧檀公旧地建化城寺请居之贞元十年寿九十九岁跏趺示寂兜罗手輭金锁骨鸣灵异昭著识者知为是地藏王菩萨化身仍称其本姓为「金地藏」依浮屠法敛以缸建塔于此凡三级俯仰以铁为之羃以殿南向石阶八十四级峻甚引以金绳因其地时發光彩故号「神光岭」其塔院人即称为「肉身殿」历千余年来之修建难以备述明万历中赐名「护国肉身宝塔」清康熙二十三年喻中丞成龙守郡时重修咸丰七年与化城寺同遭劫灰同治中重建民国初复有兴修

唐一夔诗

渡海离乡国 辞荣就苦空 结茅双树底 成塔万华中

宋罗少微诗

还岭峰头霁色清 知微曾此学无生 鸟从青壁屏边过 人在白云天际行
一片晴霞迎晓日 万年松桧起秋声 个中妙景真奇绝 宝塔玲珑最得名

陈岩诗

八十四级山头石 五百余年地藏坟 风撼塔铃天半语 众人都向梦中闻

明孙哲谒地藏塔歌

风凄清兮露浓 烟波荡兮空蒙 纷进拜兮陈清供 动地号兮鼓晨钟
目眷眷兮龙宫 诸佛朝兮拥飞虹 白毫光疑见自来往兮 想虚无寂灭之踪

何文邦诗

游人不问佛 老衲自鸣钟 空中飞锡杖 岩上卷涛松
玉宇千年物 金容万仞峰 云多山更好 偶此寄吟踪

孙桴诗

拨霭游仙境 行行道眼开
蹋翻三岛石 飞上九层台 鸟语传青树 龙光烛紫苔 啜茶临瑞阁 此会信悠哉

邹元标诗

神塔标千古 真身镇佛门 欲醒尘世眼 道是国王孙 炼性台空在 传心偈尚存
拈花频问讯 零落与谁论

王化澄诗

突兀诸峰入望齐 衔来丹诏指群迷
庄严宝相黄金塔 洗拂珠光白玉梯 几树松杉巢老鹤 下方钟磬杂鸣鸡
徘徊无限归依想 三径犹存玉马西

此本一小小塔院住僧亦不多今则列于「梵刹门」为各丛林之首冠者因九华名播遐迩为四大名山之一实由我大愿地藏王菩萨示迹于斯而得来今既全身骨塔安镇其间即为菩萨应化所在自应为全山之总汇寺院之纲领各丛林寺庵皆由大士始得成立故也

神光楼

在金地藏塔寺之东明嘉靖十三年同知任柱建督学御史闻人诠题匾因前有神光岭故名

清黄吉迪诗

楼居本是仙人好 灯影虚空有妙香 一自金函遗舍利 岭头夜夜见神光(又有作瑞光楼者)

此楼附列于此者疑其与大士塔院同属一家即在塔院东首之楼房所疑与附此一切原因俱与化城寺后所附之芙蓉阁相类不知是否亦正相同可查化城寺后附列「芙蓉阁」之按语自知所以此不赘

化城寺

在天台峰西南(此依旧志意「西南」疑是「西北」之误)九华九十九峰独此处于山顶得平地有溪有田四山环绕如城唐至德初诸葛节等买僧檀公旧地为金地藏建建中二年郡守张岩请额为「地藏道场」明宣德间福庆重建万历朝赐帑再建又敕赐藏经供于寺后藏经楼清康熙二十年喻成龙复建康熙乾隆叠赐御书匾额咸丰七年被毁光绪己丑重建均有记有铜质毗卢佛坐像高约五尺供藏经楼上又有铁质定光佛坐像高约五尺余供藏经楼下又铜质九龙方印不知制自何时光绪间得自本邑城西门河沟又铜质方印背刻有「唐至德二年」五字民国二十二年本邑曹佐廷获自河沟恭送来山又玉质方印上刻「至德二年」字样相传由江西龙田恭送来山三印文均刻「地藏利生宝印」现皆存藏经楼凡香客来山大都请印衣帽以祈慈祐又有铜钵底面皆有「宣德年制」字样存藏经楼又有铜质独角兽俗名「地听」亦名「坐骑」重约数百斤亦陈列藏经楼昔有朝鲜人欲出重价购买山僧不许又有紫黑色碑敲作琅琅铜质响刻有地藏菩萨像并传现存藏经楼其传文曰

释地藏俗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支属也心慈而貌恶颖悟天然于时落发出家涉海徒行振锡观方至池阳睹九子山心甚乐之乃径造其峰而居焉藏为毒螫端坐无念俄有美妇人作礼馈药云「小儿无知愿出泉以补过」言讫不见视坐左右间沛然流衍时谓九子山神为涌泉资用也至德初有诸葛节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极无人唯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旁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群老惊叹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与同构禅宇不累载而成大伽蓝本国闻之率以渡海相寻其徒且多无以资岁藏乃發石得土其色清白不碜如面而共众食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槁众」莫不宗仰龙潭之侧有白墡硎取之无尽一日忽召众告別罔知攸往但闻山鸣石陨扣钟嘶嗄跏趺而灭年九十九其尸坐于函中洎三稔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舁之际骨节若撼金锁焉

菩萨居十地之幽城拔三途之苦趣佛光现处常转法轮慧眼观时群归极乐功侔坤载德著利生迹记青阳心依白足望慈云之在目开甘露以无门一念虔诚六时皈向爰选贞石敬刻慈容并镌本传庶几莲华之永现迦叶之时闻虽无须清磬三声以修净业唯常𦶟栴檀一片用忏尘心云尔(「迹记青阳」「记」字疑是「托」字之讹)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青阳县事彭程万摹勒上石山阴周调梅篆额溧阳彭华书跋青阳何士鸿绘像江阴弟子陈彝隶古并识时大清道光癸未岁七月日

唐罗邺诗

庆云生处梵王宫 蹑磴攀萝一径通 金殿忽开青嶂里 天人疑在白云中
秋霄爽朗空潭月 暑气萧寥古柏风 况是慈悲清净地 香烟像设固无穷

宋王安石诗

白云如驱羊 满谷不可量 散作兜罗緜 中藏宝月光 山窗夜闲静 时闻叶鸣廊
僧房杳清寐 佛𬬻篆余香
吟猨递空壁 宿鸟惊飞霜 起坐四面顾 芙蓉蔚苍苍
人生始得饱 岂必二顷粮 金地黄粒米 当味斋厨香

明殷迈诗

窈窕探灵谷 岧峣入化城
溪桥苍藓合 楼阁暮烟平 古塔松杉影 流泉石涧声 僧经传夜磬 鸟语促春耕
穴洞留遗迹 奇峰类削成 翠屏云外出 石照镜中明 对此凡情尽 因之道气清
何当脱尘鞅 此地学无生

邹元标诗

化城寺倚碧山幽 门对平田江水流
半夜风声吹铁瓦 有时灯火照龙湫 千僧楼阁层层起 九子芙蓉面面浮
暂尔驱车尘土去 他年结屋最高头

徐弘基诗

刹隐岩回岫 梯悬礀转盘 春归花未歇 日午石犹寒

藏经楼

在化城寺后即供明万历朝所赐藏经之所清康熙乾隆两次所赐御笔额真本亦奉其上咸丰七年化城全寺被毁唯斯楼独存

清曹贞吉歌

道之大者含元气 小物亦足千秋垂
地藏古佛有遗蜕 黄金妙相光离离 袈裟至今贮经阁 千年不毁神灵司
天吴紫凤文断续 青莲几朵缠葳蕤 非锦非绣那易测 天衣无缝差得之
蛮女刺成共檀施 右肩偏袒常相随 尔日慈航涉溟渤 一针万里如星驰
飓风阴火不敢射 鱼龙跋浪瞻威仪 名山小住八十载 庄严展也天人师
儿孙护惜等头目 捧持膜拜唯嗟咨 余虽下士未闻道 好奇之癖安能医 六合内外无不有 失喜颇类优婆夷
此时暾日明殿角 长空一洗青琉璃 器钵无声鸟语静 相轮替戾微风吹
兴阑蹋屐下山去 作歌妄欲传来兹

芙蓉阁

在化城寺山门左佛棱建后毁能滨重建再火宗佛又建明王阳明有诗(此阁与前神光楼藏经楼三名皆不顶格者疑「神光」恐属「地藏塔」此二属「化城」故)

此藏经楼与芙蓉阁疑为俱属化城寺中之一部分《九华纪胜》云万历十四年颁赐藏经原珍藏于拱金阁至清嘉庆二年僧端旵移藏化城寺后楼越数日阁灾而藏经存是知此楼即为现在安供藏经之所当无疑义想此阁亦属寺中庄严之一揆厥原因由向有旧志以至光绪二十六年纂修者皆为俗儒秉笔不知佛法与寺庵塔庙之尊严故将全山寺宇列于书堂祠舍之后为「营建门」之附属物至楼阁不问是否僧居又皆別于寺庵之外另为一部所以将此同属化城寺中之楼阁又別开主寺另标二名今《指南》与最近《山中新钞稿》皆未另载尤可作为化城所属之证明但今人地远隔无由勘实故特附载于此则无论其与化城为一为二皆不失其与寺接近之关系耳

祇园寺

在化城寺东东岩之麓原亦属化城东寮之一本名「祇园」又名「祇树庵」清嘉庆时住持乏人庵将倾颓时隆山居伏虎洞缁素公请住持因得新其殿宇弘扬法道香火日盛至八十四岁圆寂迨大根中兴大其规模汪宗沂有记由是开坛传戒接待十方云水民国十四年段执政题额曰「慧日长明」二十一年现住持宽扬募建大雄宝殿庄严宏敞一切规制现均为全山寺院冠

万年禅寺

即「百岁宫」原名「摘星庵」在天柱庵北明万历间有海玉字无瑕者自五台至此结茅而栖戒律精严刻苦清修圆寂时寿百十 岁里人尊其年高故即呼其庵曰「百岁宫」其遗蜕现仍装金供寺中颇著灵异清光绪五年住持宝身诣燕都请清刻藏经刘观察含芳有记后遭囘禄迨常修住持刻苦中兴于民国时复请藏经由黎大总统赠今额曰「护国万年禅寺」第人仍多以百岁宫称之而常修又建下院且热心公益督修地藏塔前八十四级之石阶山中尤嘉赖焉今住持月朗

沈懋学诗

碧霄云驭自僊僊 一笑黄尘隔大千 不是长庚翻入梦 人间何处觅青莲

袁濂文〈赠圆畅上人〉诗

缥缈蔚蓝天 峰头老衲禅 千重花世界 三宿月因缘
见惯忘真佛 吟迟愧谪仙 明当归涧户 只共此云泉

甘露寺

在山之北路半山定心石下清康熙丁未年玉林国师至九华谓此地山水环绕若构兰若代有高僧时洞庵居伏虎洞遂力任募建开工之夕满山松顶皆洒甘露故名乾隆间优昙住持开坛传戒咸丰末被毁光绪时大航募修复入燕都请清刻藏经归供寺中迨后常贤住持谨遵佛制添建殿宇今住持妙霖

华黄诗

到此禅关宿 方知山色多 万松藏古寺 孤月上寒坡 屋角泉声落 床头岚气过
欲穷诸胜览 秉烛问檀那

上禅堂

在地藏塔下当山转处有金沙泉见地藏诗本名「景德堂」玉林国师之徒宗衍新其院宇始易今名境极清幽清王文僖公赠额曰「秀冠云林」咸丰时被劫火同治初开泰募建中兴至光绪时清镛始竟其功继霞光住持承清镛之志建造殿宇接待云水而自奉甚薄于地方公益尤多捐助近复施棺掩埋泽及枯骨倪前知事赠额曰「佛国元功」现住持志芳

东岩禅寺

在化城寺东原名「东峰」又名「东崖」因崖北有岩如屋故王文成公定其名曰「东岩」俗又名「宴坐岩」亦名「舍身崖」皆由地藏卓锡敷单宴坐得此二名(有谓由文成宴坐而名者其舍身名义本志卷二〈形胜〉东岩条考异已略辨之)明正德时周金亦尝居此文成与之谈心复赠诗偈万历间僧将旧有环奇亭改建佛殿遂仍岩名而名其寺得吴给谏文梓檀护助成及撰碑记至清同治九年定慧复募建殿宇熊祖诒有记俱见〈檀施〉迨民国心坚住持安单接众定为十方丛林且添建下院以息行脚僧伽而心坚从事劳工身先大众尤能精持戒律为全山景仰近年容虚住持香火尤盛惜于二十二年冬一火而全寺被焚令人浩叹

宋陈岩〈题宴坐岩〉诗

掠地霜风黄叶飞 山人宴坐已多时
但知六凿俱通透 不省支床旧有龟(宋时已有宴坐岩之名足证其名不自阳明始)

此寺现全被焚目下正在筹募修复尚未闻成绩如何因山中寺院虽多大都子孙鬀度性质唯此为十方道场望其早日恢复旧观故仍列于此与诸丛林并称

乐善寺

即「低岭庵」由大通登山之北路此为第一禅关距化城约近五十里(俗云四十七里)清同治间恒修妙意募建继募「义渡八号」由大通抵钱家垄(或作「同」)往来称便募救生船四号以备江行风险今由和悦洲同仁局主管其徒龙海开坛传戒接待云水大其规模近年广參住持又复募修桥路施棺掩埋安徽马前督理乃赠今额曰「乐善禅寺」现住持善青

慧居寺

在天台路杉木塔原名「慧庆庵」仁琳复兴迨民国十七年由普明重建大雄宝殿始易今名现住持普明發广大愿力事扩充拟为十方丛林安单接众正在积极进行中

寺庵(凡属僧居除丛林外则无论其殿宇大小名称如何统列寺庵现存而有僧住者正列之古有今无为废庵乃附之○又现有寺庵复循路径之便而列再按路径区分为七化城东序化城西序天台路化城东路化城南路化城西路化城北路七路之外废庵再附)

化城东序(又名东寮)

九莲庵

清光绪二十三年明道同徒辈法缘本修募建迩来大其规模井井有条则叶舟历年整饬之力也今住持心融

栴檀林

清光绪十二年定禅募建嗣后福星中兴民国时易国干赠额曰「福慧双修」近年镇安住持增修殿宇维持寺务尚称得人现住持渡海

通慧庵

创自何时无从稽考清初有诵林和尚为明末进士因明亡遂出家自食其力不事募化清吴文公读书于东岩天籁轩时深相契常与之游并书「应如是观」四字以赠之寺至咸丰时被毁光绪七年法轮募化重建近年文泽维持现状今住持宝严

天然庵

清同光间顶依莲舟先后募建前财政总长周学熙民国六年来山称此为「东西首刹」得九华风气之先十七年遭囘禄全毁现住持思维重行募建

菩提阁

清同光间群超玉清先后建修今住持良舟

立庵

本名「定慧庵」咸丰毁后同治时开宗重兴民国二十年住持瑞祥添建殿宇

化城西序(又名西寮)

佛陀里

清同光间明皓守镇纯心先后建修今住持志禅

宝积庵

清同光间法智行舟先后建修今住持恒德

长生庵

明宏治间有实庵和尚与王文成公相谈甚契曾题赠曰「从来不见光闪闪气象也不知圆陀陀模样翠竹黄花说什么蓬莱方丈看那九华山地藏王好儿孙又生个实庵和尚那些妙处丹青莫状」清被毁后同治六年实宝重建今住持建钦

龙庵

本名「水陆殿」昔有龙庵和尚(见旧志〈高僧〉)刻苦清修僧众信仰遂易今名清道光三年寿山重建被毁后光绪间守安复兴守安与通慧庵法轮佛陀里守镇栴檀林福星联名禀请省宪革除本山陋规有禁碑立藏经楼下至今感戴今住持德𪸩

永庆庵

清被毁后同光间觉莲静山先后建修觉莲往通州募化未至之前三日远近闻木鱼声及至众以为神感踊跃捐输至今犹为美谈现住持妙缘

天池庵

清同治间湛修募建现住持妙庆

拱金阁

在化城寺西里许即明万历时珍藏藏经之所至清嘉庆二年经移化城寺后楼而阁乃灾光绪间慧清光和先后建修现殿宇尽颓仅存残败余屋数间

天台路

囘香阁

在化城寺南一名「华严庵」蕅益大师曾居之咸丰毁后长發复兴庵居山冈天台峰峦九华寺宇至此一目了然今住持宗行

华云庵

在天台西麓清光绪间正法募建今住持宝恒

吉祥寺

清光绪三十二年风松募建今住持密轮

长生洞

今住持雨量

兴添寺

又作「兴天」今住持彻同

朝阳庵

在天台狮子峰自此至天台顶路峻如梯沿途安置铁阑干以护行者今住持义修

翠云庵

在天台西麓理通复兴今住持彻善

崇兴寺

在小鱼龙洞前

圆通庵

在天台观音峰清被毁后本境复兴民国时由隆全大其规模建筑整齐愈显地势之崇峻游者拟为妙高台今住持能莲

拜经台

在天台峰西又名「大愿庵」相传为地藏菩萨拜经处庵后有大石亭六丈许俗呼「大鹏听经石」清光绪间昌光重建近年隆华中兴今住持隆明

地藏禅林

在天台玉屏峰捧日亭北此为九十九峰最高处即「古天台寺」至清康熙末尘尘子重建乃名「活埋庵」其后沧桑屡更难辨其详民国九年彻德住持乃重建佛殿寺前额曰「天台正顶」规制较昔颇为整齐今住持明𪸩

宋僧宗杲诗

蹋徧天台不作声 清钟一杵万山鸣 五钗松拥仙坛盖 九朵莲开佛国城 南戒俯窥江影白 东岩坐待夕阳明
名山笑我生天晚 一首唐诗早擅名

明邑人吴光裕诗

水穷山尽见天台 万转孤峰始到来 茅屋几间青草色 华宫满地白云堆 松风不语僧初定 茶火无烟鹤自囘
悔杀少时空碌碌 却看黄发有余哀

十载梦相攀 崎岖几往还
山深觉寺古 世远识僧闲 鸟雀来投食 猨猱共闭关 疎钟盘石里 不复问人间

汪梦斗诗

攒峰削玉半云天 露濯芙蓉九九妍 顶地別开尘外境 禅心寂住火中莲
黄花翠竹西来意 皓月清风日用缘 一自灵山标绝咏 岚光星彩满三千

清潘耒〈活埋庵赠默安禅老〉诗

九子山头第一峰 掩关枯坐有南宗
衔花罢供心离境 拨草无人路绝踪 脚下云生长似絮 膝边松偃欲成龙 挂瓢只合相依住 扫雪敲冰过几冬

按旧志载天台寺在天台峰玉屏上《纪胜》载天台峰顶有云峡玉屏峰捧日亭渡仙桥活埋庵庵在天台冈《指南》与《山中新钞稿》俱载地藏禅林在天台正顶捧日亭北《蒋竹庄纪游》载地藏禅林之寺门即渡仙桥之圆洞桥东跨天台冈西跨玉屏峰寺前额曰「天台正顶」又《纪胜纪游》所列天台峰顶之诸景大略皆同而各处所载皆指为九十九峰之最高处是知地藏禅林活埋庵天台寺名虽分三其地则一不过随时更改称谓不同耳但《纪胜》载云峡下印信石畔旧有天台寺又引《江南通志》及明曹学佺〈游九华记〉云「九华以天台为最高其下有寺僧皆苦行境色清绝夜中始闻钟磬梵音真离一切垢浊而入寂乐国矣」文中又明说天台寺在天台峰之下且各书记载除在玉屏峰者外天台峰下又未別见何寺名「天台」者想由明以前峰顶无寺而寺在峰下后废去至康熙末尘尘子始筑活埋庵于峰顶后人改称「天台寺」即今之地藏禅林也

中常住

一名「招隐庵」明天启间离知建清嘉庆时陈蔚施田有记见后〈檀施门〉光绪十三年由真如庵法印募修今住持理岩

正常住

又名「德云庵」明季德道创建庵后有石洞为德道禅息之所今即名「道僧洞」现住持蓝田于民国二十年募建殿宇

按《纪胜》卷十四载德云庵俗称「正常住」明万历时明惠建又另载聚猨峰下石佛岩上十步许有石洞庵为明高僧德道字东祖者结茅之所今德云真如二庵僧众皆其法嗣准此则明惠明预想系德道之徒属而此正常住乃为明惠建此云德道创建者或由徒属借重上人之名而寓尊师意也至《纪胜》所载之石洞庵亦知即为今名「道僧洞」者是

老常住

一名「护国寺」定祥募修清光绪二十五年火毁民国三年由九莲庵海霖住持募修大雄宝殿

真如庵

明万历末明预建清光绪二十五年崇明募修今住持精修

华严洞

今住持妙意

接引庵地藏庵大悲庵普济庵观音庵

此五庵《指南》祇列其名于天台路而《蒋竹庄纪游》叙天台路中之庵名独无观音乃多净土且前后所列皆与《指南》无异而《山中新钞稿》五庵俱无其名第此观音净土或是一庵二名或为二庵无由得悉故特注之编者识

延寿寺

《纪胜》旧志俱载「在曹山三角泉前」本道者甘贽庄唐贞元间由甘舍宅改建初名「龙门寺」宋建隆元年僧玉田再建祥符五年赐今额(今《指南》与《山中钞稿》俱无「延寿寺」之名乃查《蒋竹庄纪游》于天台路中叙有延寿寺在吉祥寺上兴添寺下与长生洞相毗连第不知此天台路之延寿寺与旧志所载在三角泉前之延寿寺是一是二因未能亲勘不得其详故特注之)

宋陈岩诗

三角坳泓一角亏 其间浊水照摩尼 风幡不动𬬻烟直 正是禅僧定起时

化城东路

法华寺

民国四年心坚由东岩退居特租赁阴骘堂公山募化创建

沙弥庵

在凤凰岭东即延华观故址唐乾宁间赵知微炼丹处山高径险人迹罕到清季心彻开传相与结茅清修六十余年平生不以一物累心独于修路造桥募捐甚力今徒孙慈果住持亦复清苦自励勉承先志

黄金庵

在山之东旧名「净土庵」(不知与《蒋竹庄纪游》所记天台路之净土庵是一是二)原名「黄家庵」明万历间果能募建(《纪胜》载在山南天台峰真如宝筏二庵之南有净土庵万历初如松建亦不知与此是同是別)民国初由邑绅何修护法普照重兴遂易今名现住持明道

心安寺

在六亩田清光绪间智妙创建今住持性光

伏虎洞

一名「地藏洞」又名「睡虎洞」在摩空亭棋盘石之东北明宏治间有异僧卧洞中王文成公曾履险往访即名为「地藏洞异僧」(见《高僧》)又有名其为「睡虎」者至清初创建甘露寺之洞庵曾结茅居此后云月凿石建庵乾隆时传灯亦曾居之光绪间大根募资重建

西天寺

在百岁宫西下(《纪胜》载真如庵南有宝筏庵明嘉靖时建后为异僧宗印所居宗印字玺田人因呼其庵为「玺田庵」后音讹遂呼为「西天」不知是此寺否)

化城南路

净慧庵

在地藏塔下即「洗手亭」下有定心泉清同光间法轮募修

三天门

在神光岭南上原名「茅庵岭」即今之普济寺(查《蒋竹庄纪游》南路北路各有三天门此为南路之三天门与北路之三天门(即聚龙庵者)是两处)

转身洞禅室

在山南清光绪间法喜复兴

二天门

在七贤峰麓即「控华庵」里人鲍宁安倡建清同光间开宗悟能兴修

正天门

里人鲍魁皓倡建开明募修今住持宗起民国十八年重建大雄宝殿装塑佛像

一天门

在松木桥下即「松影庵」里人陈希器倡建清被毁后心来复兴

崇觉寺

在十一都清乾隆五年都人复兴

化城西路

小天台

在地藏塔西南民国八年比丘尼妙量募建后由大僧性海顶接住持

建松树庵

即「一松亭」清同光间广成结茅居有年檀信感其清修捐资建造今住持悟道朴实耐劳勉承师志

西来庵

八都众信捐建

化城北路

聚龙寺

即「三天门」原名「聚龙庵」清毁后开祥复兴民国十八年由悟月雨霖庆华等募修大雄宝殿中供铜质释迦牟尼佛坐像高约丈余镌有「唐尉迟公铸造」字迹现住持雨霖(此为北路之三天门)

华天寺

民国十一年宽成募建寺北为高原长江曳练奇峰插云都归一览

万寿寺

今住持明慧

半霄亭

当山北中道祀山神有神秀庵清同治间定祥复兴今住持宗涛

明陈凤梧诗

引絚千尺上高峰 身在翠微第几重 隐隐钧天仙乐导 层层镜石白云封
潜龙洞杳藏秋雨 伏虎岩深荫老松 徙倚半霄亭半晌 飘然物外寄吟踪

龙池庵

一名「清隐庵」在龙池北唐诗僧神颖所居清毁后光绪间开佛募修今住持智光

燕子洞

今住道人柳圆功

二天门

在甘露寺上

一天门

在甘露寺下

大桥庵

在伏龙桥北泾邑查图源建桥下有潭为清咸丰时吴经圃先生殉节处

西竺庵

在甘露寺西清光绪癸未大让募建今住持妙山于民国十五年重建大雄宝殿功程浩大

一宿庵

在小桥庵下今住持恒山

小桥庵

无相寺

在头陀岭下本唐人王季文书堂季文临终舍为寺宋治平元年赐今额清被毁后同治十年玉忠中兴

明王阳明〈夜宿寺中〉诗

春宵卧无相 月照五溪花
掬水洗双眼 披云看九华 岩头金佛国 树杪谪仙家 仿佛闻笙鹤 青天落绛霞
老僧岩下屋 绕屋皆松竹 朝闻春鸟啼 夜伴岩虎宿
坐望九华碧 浮云生晓寒
山灵应秘惜 不许俗人看
静夜闻林雨 山灵似欲留 只愁梯石滑 不得到峰头

重游四首

游兴殊未尽 尘寰不可留 山青只依旧 白尽世间头
人迹不到地 茅茨亦数间
借问此何处 云是九华山
拔地千峰起 芙蓉插晓寒 当年看不足 今日复来看
瀑流悬绝壁 峰月上寒空 鸟鸣苍礀底 僧住白云中

又重游次旧韵

旧识仙源路未差 也从谷口问桃花 屡攀绝栈经残雪 几度清溪蹋月华
虎穴相邻多异境 鸟飞不到有僧家 频来休下仙翁榻 只借峰头一片霞

又无相寺金沙泉次韵

黄金不布地 倾沙泻流泉 潭净长开镜 池分或铸莲 兴云为大雨 济世作丰年
纵有贪夫过 清风自洒然

二圣殿

亦名「二神殿」在山东北麓为北来登山孔道(自此以下分县城路五溪路)二圣者相传为金地藏之二舅自新罗国寻金地藏至此者清被毁后同光间能芳有缘相继恢复旧制近年慈德妙香继续住持筹募中兴颇称得人

华阳亭

在西洪岭西南鲍廷芳建

会龙庵

旧为「光梵院」又名「龙庵」在西洪岭上南唐末闽僧立行改为「龙安院」明万历时僧道经重建冢宰陆光祖额曰「会龙禅林」清光绪间亮平再建今住持宏顺募建大雄宝殿

宋陈岩〈龙安院〉诗

蔓草丛生伴棘薪 古藤直上绕松身 寺前寺后清幽处 山鸟飞来不避人

心庵

在西洪岭下清被毁后开清募修(华阳亭至此属县城路)

观音阁

旧志有慈云阁一名「观音阁」在甲子岭下具茶汤以待过客清被毁后惟宗重修(今《指南》但标其名未详所在不知即旧志之慈云阁否)

囘龙庵

在五溪桥右清光绪十八年觉慧募修

小甘露庵

旧志有西甘露庵在五溪桥西祖兴募修(今《指南》但标其名未详始末不知即旧志之西甘露庵否○观音阁至此属五溪路)

永丰庵

狮子林(九都柯姓捐建)

观音庵(此三又属县城路因《指南》但标其名未叙始末旧志与《山中新稿》全无乃不知存废故另列此)

万缘庵(在六泉亭东)

德云庵(在六泉口外)

通华庵(此三又属五溪路今又另列于此者其故亦与前三同)

废庵附

接引殿

在祇园寺左侧为全山之水口庵中供「接引佛」铁像身高一丈六尺(相传二丈余恐不实)今殿已倾圮唯此佛像巍然独存(此殿《指南》未载今但查《纪胜》与照《新稿》录此)

如此宝相山中希有硕果仅存所望山中缁白十方檀信同發大心恢复斯殿俾宝相不致损坏古迹因而常存此亦佛弟子量力应尽之责也

大定庵

在九莲庵北今仅存遗址

绿云庵

在化城寺东今仅存遗址(此上三原属化城东序)

海渡庵

清光绪间纯心重兴今废遗址为红卍字会购买为会所

心斋房

在拱金阁南首今废(此二原属化城西序○又此四《指南》与《新稿》同载)

按《九华指南》于化城寺云前清承平时佛法昌明僧徒日众乃分东西两序至六七十寮之多自咸丰乱后仅存十之二三现即乱后所有者今又废去五寮矣时局艰难影响法门于兹可见

圆寂寺

在拾宝岩东麓初名「伏虎庵」五代朱梁时建为伏虎禅师道场至宋太平兴国五年赐今额今废(此合《纪胜》与旧志及今志〈高僧门〉折衷录之以后各废寺多如此)

九子寺

即「广化院」在碧云峰顶由鬬鸡石而转复入大谷如在平地四面翠石环峙真烟霞幽窟也清被毁后光绪十五年悟恒复建

宋陈岩诗

修途百折到山顶 绀宇数间开道场
倦卧侭人身自在 翻愁作梦趁黄粱

僧希坦诗

路转几多曲 山登千万重
未游走马泽 先看鬬鸡峰 高树出云耸 寒泉趁石舂 徜徉因觅句 时复倚青松

明施承绪诗

且住深山好 孤斋拥翠峦 有僧能共语 无梦亦生欢
雨过松涛沸 窗虚竹影寒 夜来闲自理 貂敝复谁看

翠峰寺

在狮子峰东滴翠峰前原名「天柱庵」因其庵唐末由天柱峰徙此故至宋乾道中邑人余志源因折柳溪边悟解聚徒稍众即高舍居之自称「翠峰」乃易天柱庵之名为「翠峰寺」

宋陈岩诗

缚屋山中数十年 薙茅诛棘复开田 何须折柳溪边去 枯木寒林总是禅

圣泉寺

在龟山西之魁山下寺后有泉四时不竭自石岩喷出产五色石故名「圣泉」俗又号「无底泉」宋治平元年建宝庆三年赐今额

宋陈岩诗

释子亲传马祖衣 枯藤来此卓烟霏
斓斑锦石寒泉底 湛碧中涵五色𪸩

广胜寺

即广修院原在观音岩宋淳熙初移建上雪潭侧明洪武末重建改今名嘉靖闲又徙建下雪潭三级亭侧寺前巨石书大「寿」字

宋陈岩〈广修院〉诗

別去招提恰十霜 几番梦到五峰堂
有怀此地同僧夏 对佛闲烧结愿香

崇寿寺

在曹山北之龟山南唐升元闲建宋祥符闲赐今额开山时有白龟出现之瑞乃名其山曰「龟山」泉曰「白龟泉」又名「灵源泉」泉在山门右有蒋颖叔题字宋高僧善修住持周益公曾赠以诗(见〈高僧〉)

宋僧希坦诗

蹋破苍苔径 幽居在岭巅
亭台清映月 松竹淡笼烟 佳客才登席 高僧忽起禅 呼童急煎茗 新汲白龟泉

陈其名诗

此地初开选佛场 宝龟曳尾预呈祥 灵源映月苔常满 仙桂迎风叶自香
钟韵半沈荒院静 茶烟才动老僧忙 慈云高阁知何处 唯有双峰挂夕阳

广福寺

原在覆瓯峰东麓本南唐宋超囘书堂旧名「应天院」又更名「征贤寺」至宋始改今额寺有唐人手钞四大部经水漂两函岁久忽發光寻其处得焉后寺移于黄匏城南净信寺上距故址五里许

宋陈岩诗

五百年来贝叶光 劫灰难泯壁中藏
山僧要广人间福 长日工夫一炷香

明施达诗

古刹曾临碧水湾 几时徙建白云关
依然作寺祠西竺 未许移文继北山 梵宇唐书何代泯 给园祇树有僧还
冈前上下莲华漏 并入疎钟杳霭闲

净信寺

在碧云峰西南黄匏城下旧名「碧云庵」宋绍兴中里人移「云门寺」额于此遂易今名为诗僧希坦禅宴之所明成化闲僧觉信重建石屋三闲三门一座

清张惣诗

飞雪溅溪桥 松风未寂寥 高僧曾住此 何处觅诗瓢

陈坚〈碧云庵怀宋僧希坦〉诗

为访碧云庵 莲社今寂寞 不见吟诗僧 松风满山郭

福海寺

在碧云峰侧九子峰下李志云「托九子之平麓挹双峰之上流远而睇之峰横黛色溪涌碧澜山与水交胜矣」唐景二年建原名「景福」宋治平初改赐今额昔有唐僧手值二松

宋僧希坦诗

路入转幽处 浑疑別有天 虬松虽变化 牛石尚酣眠
骤过一番雨 鸣飞七布泉 望中千点雪 白鹭立平田

净居寺

本在双石岩侧宋大中祥符初僧云林启建治平中赐额靖康元年僧道生移建于玉甑峰侧普贤台下崇峦四拥清濑一泓泉雪松风最为幽胜寺侧有疉石塔攲而不倾明景泰闲僧圆慧居之赐号「大度禅师」清道光时火灾由柏辀王贡二绅倡捐重建咸丰乱时邑人保聚其上光绪二十六年贼起大通时人民有入山避难者周赟诗云

地擅九华胜 秋高五老峰 佛灯残垒血 天柱谪仙踪 怪石蹲苍兕 飞泉吼白龙
苍茫认来路 月上碧芙蓉

又庚子秋日登山绘图复游寺中留题

九华来写照 五老远开颜 官与泉俱冷 云将心共闲 昨朝人避地 今日我游山
笑与方瞳约 携琴长往还

崇圣寺

在西洪岭西灵鹤山故旧名「灵鹤庵」唐光启初改名「圆照」南唐保大闲复名「灵鹤」宋祥符六年赐今额清乾隆时袁氏重建

宋陈岩诗

山形四抱水来前 中有金莲色界天
清磬一声僧定起 松闲灵鹤舞蹁跹

法乐院

在双石岩东唐开元中建宋端平闲县令乔幼闻移额邑东二十里秀岩洞前后复移归双石岩

宋陈岩诗

无住师參第一禅 指开古洞秀岩天 东扶西倒都休问 且结人间现在缘(作此诗时庵在秀岩洞)

利众院

在龟山中平河西四峰山东麓龙潭侧故又名「四峰庵」旧志另载有四峰庵在五溪玩华亭侧久废明万历五年邑令苏万民重建

宋陈岩诗

日涵林壑紫光凝 草动花翻气似蒸
胜地刬开鼪鼬径 数闲松屋住残僧

保真院

在野螺峰西南唐时原为费征君旧隐南唐保大中僧圆证禅燕于兹名曰「卧云庵」宋治平初赐今额景祐中圆证手疏命九华诗社僧清宿(一作「清昼」)居之越三日圆证化去坟塔俱存

宋陈岩诗

野寺荒山㵎水滨 古藤翠筿自摇春 僧闲宴坐无人到 内保禅心一味真

又卧云庵诗

乱云堆里酣酣梦 人在清泉白石间
胶扰劳生鼎中沸 有官不换此身闲

曹溪祖源院

即「曹溪寺」在六泉口

五台明智院

在古仙峰北曹山西旧名「五台院」后为「白云庵」

天柱庵

在东岩北小天柱峰旧即称「小天柱」

吴国靖〈天柱庵值雪〉诗

满天风雪蔽空山 梵阁无人早闭关
玉磬一声持半偈 萧然分得老僧闲

莲华庵

有三即在莲华峰之上下三处又云一在拾宝岩东者別名又称「福安院」为唐道济结茅之所居五十年常有云覆其庵一在莲华峰下者古又名「石云庵」明正德初重建今废石柱尚存

宋陈岩诗

冷屋栖云经几年 惧人履迹破苔钱
不辞更入山深处 手种西方社里莲

又福安院诗

门前黄叶断人行 寂历山房昼亦扃
疎竹矮窗僧兀坐 炷香熏笔自钞经

资圣庵

在五老峰侧百丈潭西宋兴国中云译创建

宋陈岩诗

朝暮相依五老仙 鸟啼花落几何年
尘劳不到山深处 窗外日高人尚眠

双峰庵

在九子峰西麓甲子岭又名「虎跑岭」唐末新罗僧净藏创建亦号「新罗庵」

清凉庵

在天台西麓九子峰南之狮子峰故俗呼为「狮子庵」为邑人施传芳遇仙处后置屋施田遂成兰若庵后有长生洞

平坦寺

在莲华峰西麓澜溪上距莲华庵五里明成化闲显玉建清被毁后开通募修

卧龙庵

在南阳里黄石溪之牛𫐄岭南唐天祐中李常侍有志未遂乃至九华出家为僧即易所居为卧龙庵自呼「卧龙和尚」乃取「南阳卧龙」之意

扑云庵

在天台云峡循冈而北之罗汉峰(俗呼「罗汉墩」)明万历闲祖安建

石洞庵

在天台峰下即正常住条所名之道僧洞

复兴庵

在天台峰印信石北行二百步许僧自然建

阴骘堂

按《纪胜》载即「下禅堂」在旧怀贤亭址所改建之接引殿前旧志载一名「延寿庵」在太白书堂侧清被毁后道铠复兴不知是一是二

白云庵

在天台峰印信石北行之复兴庵下明万历闲本觉建

此上各寺庵旧志与《纪胜》俱有但稍有出入遂按二书所载參酌录之因《指南》与《山中新钞稿》俱无故概目为废庵

文殊庵

在化城寺东近法鉴塔

景命阁

在拱金阁右为安供明万历二十六年颁赐《地藏菩萨本愿经》之所清康熙四十七年为蛟泛冲决

凤林庵大夏庵三昧庵报国庵乐山庵白云庵东胜庵环翠庵雨华庵

此九废庵皆属「化城东西」两序古有今无者

刘世疏庵

在双峰下保真院东北为宋刘放隐居之所侧有岩名「清隐」放手书「清隐岩」三大字

石龙庵

在西洪岭西南五里之石龙口

仙居庵

在五老峰侧百丈潭之西南即宋嘉定闲孝子诸大道庐墓处

东度庵东庆庵

二庵在天台峰云峡下护国庵之西北

九如庵碧云庵

此二庵为真如德云二庵之別院皆在天台峰印信石下之狮子隖

慕仙庵

在天台峰东南之仙人峰下明永乐闲陈道荣出家所建祝发焚修其闲

观音堂

在十三都即「南阳道院」旧址明隆万间陈姓所改建清嘉庆二年火陈姓裔又改建为「忠孝节义祠」

观音岩

在真人峰北帻峰下唐末有高僧卓庵感大士出现之所

曹冲庵

在圆寂寺前果老石之西下

凤栖庵

在六泉口曹溪寺西

觉安寺

在五溪合流处距曹溪寺五里

此上各废庵唯《九华纪胜》所载录之以备查考

大山庵

在五溪西南二里许怪石玲珑盘亘庵之左右清康熙闲传洁建

永胜庵

同治初开明复兴

法云庵

在山南之大岭上明海复兴

清云庵

未详所在

准提庵

在拾宝山上崇祯十二年明如建顺治十三年修咸丰末毁光绪七年重建

圣指庵

在山南麓光绪十七年广志修

观音庵

在华阳桥畔

观音阁

在庙前光绪十年尼空法募修

万福庵

在甘泉书院左清道光闲能圆创建被毁后常𪸩重修

三慧庵

在五老峰前隆法香昙同募修

此上各废庵唯光绪时旧志所载录之以备查考

寺庵名称古今沿革有数处同名一处数名古今一名古今异名古今异处之种种不同致各书所载亦难合一致如此情形非亲至其地一一详查终难清晰此次编订远在千里之外不能一履其地乃依最近民十四年姜君宗甫所编之《九华指南》为根据即许止净居士嘱山中钞寄之稿所记大略相等仍不如《指南》之详但旧志与《九华纪胜》所有者此二又多无其名此二有者旧志与《纪胜》又闲有未载兹乃将四处同有为古有今有唯《指南》与《山中钞稿》所有为古无今有爰照《指南》所分路径分七小目均编为现有之寺庵至《指南》与《山中钞稿》俱无独旧志与《纪胜》所有者为古有今无之废庵乃另附于七路寺庵之后第其中亦恐仍有因数处同名一处数名古今异名古今异处之故外人难以辨其存废致所列仍有失当及挂漏重复等错讹此皆由人地远隔无由查勘之所致祈阅者谅之编者识

九华山志卷三终


校注

「福」为底本「定」的勘误唐朝无景定之年号
[A1] 唐【CB】宋【志汇】
[A2] 间【CB】闲【志汇】
[A3] 福【CB】定【志汇】
[A4] 间【CB】闲【志汇】
[A5] 化【CB】宏【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九华山志(卷3)
关闭
九华山志(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