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志卷四(内摄二门:一、高僧门第四。二、灵应门第五。)
高僧门第四(居士附)
坐如来堂,具正法眼。唯比丘僧,会皆上善。自缉麻衣,同餐土墡。罗汉从游,观音俛眄。守约道隆,光韬德显。遗范千秋,勿忘数典。志高僧。
唐
唐胜瑜
地藏上座弟子。建台殿,设佛像,立朱台,挂蒲牢,开溪涧,为稻田,及放生池,佐地藏开山。见化城寺费冠卿记。
唐道明
闵公让和之子。让和舍地供地藏造寺,其子即从地藏出家,为道明和尚。见《百丈清规证义》及《神僧传》。
按:道明和尚为地藏菩萨弟子,见《神僧传》。且云:闵公每斋僧百人,虚一座,以待地藏。费冠卿记及《宋高僧传》均载新罗国人,渡海相寻,其徒实众。《宋传》更云:地藏以食不给,發青白土供众。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槁众」,莫不宗仰。据此,则地藏未造寺时,九华山已有百僧。既造寺后,弟子众多;且能为法忘身,为世尊仰。而费记只载胜瑜一名,《九华志》仍之,无別记载。即道明和尚,亦未补入。可见《九华僧传》遗漏实多也。
唐智英
与隐士王季文交善。季文临终,舍所居宅为寺,请英主之,即今之无相寺。
唐冷然
与费冠卿为友,有诗。
唐神颖
居九华龙池庵,有〈和王季文〉诗。
唐齐己
姓胡,名得生,与郑谷相友善,有诗。
按《宋高僧传》,为益阳人,幼出家于大溈山寺,习律仪。后參德山,大發解悟。如是药山、鹿门、护国,凡百禅林,莫不參请,视名利若浮云矣。于石霜法会,请知僧务。时高季昌自为荆州留后,割据一方;礼己,命作僧正,非所愿也。故有「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之句。与华山隐士郑谷时相酬唱。破衲拥身,枲麻缠膝,栖约自安,自号「南岳沙门」。
唐应物
大中时,居九华。尝作《九华山记》。与罗邺唱和,有诗。
唐道济
居安禅峰福安院。
唐超永
号「无际禅师」,致藏法嗣也。
唐卓庵
唐末高僧,居观音岩,感观世音菩萨现相。
唐净藏
新罗僧,建双峰庵。
唐卧龙和尚
俗姓李,官常侍,落魄不遂。天祐中,泛舟,见九华,慕其胜,筑室于南阳里居之,名曰「卧龙庵」。落发著僧衣,号「卧龙和尚」。
五代
五代伏虎禅师
失其名,杨吴时僧,能伏猛虎。南唐后,入九华,建道场于拾宝岩,即今之圆寂寺也。
宋
宋圆证
南唐保大中,禅宴卧云庵。至宋景祐中,手疏,命九华诗社僧清宿居之。越三日而化。(「宿」,一作「昼」。)
宋善修
乾道三年,年八十六,住龟山崇寿寺。周益公游山见之,赠以诗云:
宋寒碧
自竟陵入九华,能诗。有〈游九华〉数章,今不传。(不知是否宋人。见旧志,未详时代,无从稽考。)
宋清宿
景祐中,主「九华诗社」,继圆证住卧云庵。
宋了机
宣和中,尝于最胜亭植茶。
宋希坦
号「率庵」,宋末居九华净信寺,有《九华诗集》。
宋玉田
建隆中,创龙门寺于曹山。相传有寂祖、云译、宏济、惟政、广宗,及元有真观、智津、如理,皆其后高僧。
按《池州府志》,云译,宋兴国中,尝创资善庵于百丈潭西。广宗,号「冠传禅师」,曾住化城寺。真观,号「无象禅师」,元至治元年,随济宗禅师来九华,住化城寺。见《九华纪胜》。
明
明徧周
字天庵,洪武戊申,住化城寺。
明通杲
字日初,池州人,继徧周住化城寺。
明昭莲
明初人,创建天台寺(即今之地藏禅林)。见清光绪《周志.天台峰图记》。
明宗琳
号玉㵎,泾县人。洪武十六年,住持化城。二十四年,重建殿宇、廊庑、禅堂、斋僧、养老、学事、净业诸堂,并土库方丈,九华复兴。见《九华纪胜》卷七。
明法鉴
字无碍,初住金陵灵谷寺。宣德二年,住化城寺,重建殿宇。化城东、文殊庵西,有法鉴塔。
明福庆
号云岩,永乐时,居南京灵谷寺。因师年老,还山,住持化城。宣德十年,重建大雄宝殿、藏经、祖师、金刚、天王、伽蓝等殿,并如来、大士、罗汉、诸天等圣像。见工部尚书周忱记。寂后,厝寺后西塔院。
明道泰
字岳宗,成都萧氏子。初祝发时,师事南京天界寺天童禅师。正统六年,住化城寺。十一年,奉勅授北京万寿寺戒坛宗师。景泰七年,以年老乞归九华。寻卒,葬寺后东塔院。天顺元年,朝廷遣官赐祭。有谕旨,载〈艺文门〉。
明量远
字徧空。万历三十一年化城寺灾,量赴京奏闻,奉皇太后赐金重建,兼修塔院。三十四年,勅封「护国肉身宝殿」及「大藏金塔」,并赐量远「紫衣」。
明佛智
号大圆,住化城寺东寮。年八十余,召徒众告別。沐浴更衣,入龛端坐而逝。越七日,颜色如生。舁往宝峰庵后入塔。过龙女泉侧,三昧火發,须臾尸化。见者莫不叹惋。
明普通
万历时人,修创东岩佛殿。见吴给谏文梓记。
明慧庵
万历时人。邹南皋为作像赞序曰:予游九华索高僧,而得慧庵,盖数见而相欢焉。阳明祠圮,庵忧见形色。今祠宇重新,祀典大备,庵默翊之力居多。夫庵所学者佛,所慕者儒。其见儒与佛无异耶?亦有见分儒分佛为堕名相耶?求予为祠记,援笔付之。慧庵归矣。偶有绘其像者,敬为之赞。《纪胜》载,见《九华散录》。
明真谛
号文石,四川眉州僧。万历间来九华,趺坐翠微隄。遇两士人舟过。一人问曰:「老僧何处至?」应曰:「九子水云乡。」一人曰:「安得乘闲坐?」应曰:「暂借柳阴凉。」闻者大嗟异,延居湖心寺。万历末,复入九华,召弟子至,作偈而化。见《纪胜》卷二十一。
明性莲
字无垢,姓王氏,太平僊源人。生而不群,幼时喜为佛事。其时诸外道群聚,宣扬其说,莲每往观听。一日谓众曰:「此梦语也,其如生死何?」因决志出俗。年二十二,遂散家财、弃妻子,之金陵摄山栖霞寺,从素庵节薙染。受具,依栖讲席,习诸经论义。置卷叹曰:「吾为生死大事出家,此岂能了大事乎?」复弃去,得故乡之牛头山,诛茆以休。刀耕火种,专以己躬下事为念。久之,未有所入。又弃去,至清河,谒法堂,授以念佛三昧,乃深信入。寻參徧融于都下,一见器之,因留入室。久之,妙峰开法于芦芽,莲特往见,多所陶冶。复归故乡之大山,四方缁白,闻风而至。叹曰:「吾出家儿,岂为滴水波流把茆,遮障此生平乎?」复弃去,历尽名山,徧參知识,多方行脚,备尝辛苦,如是者七年。偶冬日涉河,冰裂作声。堕水,寒彻,忽然有省。生平之疑,泮然自释。即归,卓锡于池阳之杉山。十方衲子,日益麕集遂开梵刹,以接待为事。至者无他技,但精粥饭茶汤而已,了无禅道佛法。观者谛信不疑。九华道场迎为丛林主。莲治己精苦,忘身为众。凡化恶性,必委曲周旋,俟其大信而后已。行之二十年,远近倾心。凡有所须,应时如响。足迹所至,一食一宿之地皆为道场。若池阳之杉山,九华之金刚峰,观音山之金堂,大山之草庵,连岭之静室,金陵之华山。余若秦头峰、婆娑垅、岑峰洞、白沙山、吉祥、诸天,随地各建兰若数十所,以修隐静者居之,咸有其徒主其业。丙申仲春,应众请,来皖山。不数月,百废俱举。三祖道场,灿然复盛,遐迩风动。乃复归九华。越明年,皖山四众固请重莅。莲首肯曰:「去即去矣,尚须三日。」明日偶过九龙,访一庵主,四顾欣然,乃谓众曰:「吾至此山,大事毕矣。」众不喻其意。二日,示微疾,竟终于此,塔于兰若之右。时万历丁酉九月三日也。年五十有四,腊二十有五。见《憨山大师梦游集》。
明地藏洞异僧
宏治十四年,王阳明初游九华,闻地藏洞有异僧,坐卧松毛,不火食,历岩险访之。正熟睡,先生坐抚其足。有顷,醒,惊曰:「路险何得至此?」因论最上乘,曰:「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后正德中,阳明再至,僧已他适。故先生游化城诗,有会心人远之叹。
明周金
正德间,太平山僧也。游少林寺,还居九华东岩。值王阳明复游九华,金访之,相与谈心,甚契。阳明书偈曰:
后书「正德庚辰三月八日,阳明山人王守仁到」。此偈刻于宴坐岩悬石倒覆处。更有赠周金和尚诗,见〈艺文〉。至嘉靖戊子,金仍还太平山。一日,召寺僧说偈曰:
语讫,跏趺而逝。
〈齐山磨崖辨〉曰:马公《郡志》以《阳明先生年谱》「庚辰正月入九华」,二月已有〈观兵九江〉之作,疑其三月不应尚留九华。兹据寄隐岩磨崖:「清明在齐山」。是岁清明乃三月九日,则三月八日在东岩,有足证也。年谱云云,殆二月有观兵之命,至三月初旬,方自九华过齐山而去耳。
明实庵
为长生庵僧。明宏治间,王阳明来游,实庵与语,有契。阳明题赠曰:「从来不见光闪闪气象,也不知圆陀陀模样。翠竹黄花,说什么蓬莱方丈。看那九华山地藏王,好儿孙,又生个实庵和尚。噫!那些妙处,丹青莫状。」
明海玉
字无瑕,顺天宛平人。历游五台,四至峨眉。明万历间,来栖九华东岩东角摩空岭上之摘星亭。禅栖日久,寿百余龄。自知时至,拈偈而逝。授命于徒,三年启缸,可复相见。至天启丙寅正月,其徒率众,如期發视,见其颜色如生。檀众闻风踵至,遂为装金供养。廷枢何使君,为捐资建塔。崇祯三年,勅封「应身菩萨」,塔曰「莲华宝藏」。玉生正德八年癸酉,寂于天启三年癸亥,已百十一岁,故俗称其所居曰「百岁庵」。传徒慧广、惠元,皆精持戒律。见钱桂森记。(百岁庵又名百岁宫,即今之护国万年禅寺。)
明照圆
号印如,万历间,居觐云庵,苦行僧也。尝置一桶,贮米斗许,未尝乏竭。余则转以济人。垒石为台塔,植木栽花,无根辄茂。初不知文字。晚年开悟,于六书之学,时有妙解,谓与禅理相發明。后无病坐化。
明利𫓧(清光绪志,作「𫓧」。明崇祯志,失载。《九华纪胜》误作「鉄」。《指南》更误作「铁」。)
号龙庵,祁门黄氏子。礼九华广达师祝发。辞历诸方。年九十四岁,天启二年,拈偈云:「归来悬崖空撒手,溪山处处是莲宫。」跏趺而逝,异香满室。其所住之水陆殿,因其号而易名曰「龙庵」。
明宗印
字玺田。嘉靖间,居天台,率七日一食。山中虽风雪,必夜巡晓返以为常。寿百十余岁。崇祯五年壬申,一日自架柴数束,坐其中,火之。时有紫云罨霭其上。火之地,有异香,经旬不散。见《九华散录》。
考异曰:僧宗印,字玺田,常居宝筏庵,人呼「玺田庵」。后以音讹,竟呼为「西天庵」。
明智仁
号古迂,松江诸生。出家为莲池弟子,通释典。晚至九华,住曹山及刘村。著有《雪华集》。
清
清古涧
四川峨眉人。出家后,住燕京三教庵。久之,乃徧访名山。从普陀来九华,住莲华洞数十年。万历间,蜀杨伸恤刑江南,访得之,称其通慧。归依者日众,遂成丛林。一字不立,以棒喝接引禅徒。立法规,不募化。躬率众锄垦种植,易衣食以供僧。有余,尽散去。顺治辛卯春,三月,召徒告別。走入木龛,趺坐而逝。见《九华散录》。
清智旭
字蕅益。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苏州木渎人。父岐仲,持〈白衣大悲呪〉十年以祈子。母金氏,梦大士抱儿授之,而生。七岁持长斋。十二岁就外傅读书,以圣学自任,作〈辟佛论〉数十篇,复进酒肉。十七岁,阅莲池大师《自知录叙》,及《竹窗随笔》,取论焚之。二十岁,诠《论语》,至「天下归仁」,不能下笔。废寝食三昼夜,有省。其年冬丧父,读《地藏本愿经》,發出世心。遂日诵佛名,尽焚所为文。居三年,听一法师讲《首楞严经》,至「空生大觉中」,忽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闷绝无措。以昏散颇重,功夫不能相续。遂于佛像前發四十八愿,决意出家。明年,为天启二年,梦礼憨山大师,涕泣言:「自恨缘悭,相见太晚。」憨山云:「此是苦果,应知苦因。」语未竟,遽请曰:「弟子志求上乘,不愿闻四谛法。」憨山云:「且喜居士有向上志。」时憨山在曹溪,不能往从,乃从憨山之徒雪岭剃度,命名「智旭」。寻往云栖,听古德法师讲《唯识论》。疑与《首楞严》宗旨不合,请问。古师云:「性相二宗,不许和会。」心怪之,曰:「佛法岂有二耶?」遂入径山參禅。明年夏,逼拶功极,身心世界,忽然消殒,从此性相二宗一时透彻。又明年,受比丘菩萨戒,徧阅律藏。又二年,母病笃,刲肱肉和药以进,不能救。葬毕,掩关于吴江。疾甚,始一意求生净土。疾少闲,结坛持〈往生净土神呪〉七日。说偈曰:稽首「无量寿,拔业障根本。观世音势至,海众菩萨僧。我迷本智光,妄堕轮回苦。旷劫不暂停,无救无归趣。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浊乱。虽获预僧伦,未入法流水。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良由无始世,不植胜善根。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乘我本誓船,广度沈沦众。我若不往生,不能满所愿。是故于娑婆,毕定应舍离。犹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乃以方便力,悉拯瀑流人。我以至诚心,深心囘向心。然臂香三炷,结一七净坛。专持〈往生呪〉,唯除食睡时。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宁即堕泥[(牛*ㄉ)/牛],令疾生改悔。誓不恋人天,及以无为处。仰愿大威神,力无畏不共。三宝无边德,加被智旭等。折伏使不退,摄受令增长。」居二年。出关,度南海,觐洛伽山,还住龙居。见律学多譌,遂以弘律自任。既述《毗尼集要》,寻拟注《梵网》。拈阄佛前,以决所宗。频拈得天台宗,于是究心台部。三十八岁,住九华之华严庵(即囘香阁)。次年,述《梵网合注》。又律解虽精,然每自谓躬行多玷,不敢为人作范。乃于安居日,然身香十炷,设阄佛前,问:「堪作和尚否?乃至当退居菩萨沙弥、优婆塞否?」得菩萨沙弥阄,遂终身不为人授戒。其后,历温陵、漳州、石城、晟谿、长水、新安,而归于灵峰。生平著撰,合四十余种。其大者有《首楞严玄义文句》、《法华会义》、《楞伽义疏》、《唯识心要》。而《弥陀要解》、《提持净土》,尤以简切胜。时诸方禅者多目净土为权教。遇念佛人,必令參究「谁」字。旭独谓持名一法,即是圆顿心宗。有卓左车者,尝设问言:「如何是念佛门中向上一路?如何得离四句、绝百非?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如何是淆譌处脑后一鎚?冀和尚将向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语,撇向一边,亲见如来境界,快说一番,震动大千世界。」旭答云:「向上一著,非禅非净,即禅即净。才言參究,已是曲为下根。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闲,何劳更问阿谁?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舍现前弥陀,別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別言唯心净土,此是淆譌公案。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鎚。但能深信此门,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徧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古照今,非为分外,何止震动大千世界?」顺治十一年冬,有疾。遗命,阇维后,屑骨和粉,分施水陆禽鱼,普结法喜,同生西方。集僧十五人,结净社,以三年为期。日三时诵佛名,回向净土。二时止静,研究诸大乘经。明年正月二十一日晨起,病良已。午刻趺坐绳床,向西举手而逝。年五十七,法腊三十四。尝自题其像曰:「单提极则正令,不堕今时窠窟。假饶黄檗云门,未免遭吾一掴。且问向上一句,毕究是个什么。合掌称云:南无阿弥陀佛。」又曰:「生平过失深重,犹幸颇知内讼。浑身瑕玷如芒,犹幸不敢覆藏。借此慙愧种子,方堪送想乐邦。以兹真语实语,兼欲寄诫诸方。不必学他口中澜翻五宗八教,且先学他一点朴朴实实心肠。」寂后三年,如法阇维。启龛,发长覆耳,面如生,牙齿不坏。门人不忍从遗命,收灵骨,塔于灵峰之大殿右。
附九华地藏塔前愿文:
稽首慈悲大愿王,本源心地如来藏。善安慰说真救世,现声闻相护法者。愿承本誓度众生,鉴我微忱垂加护。智旭夙造深殃,丁兹末世。虽受戒品,轻犯多端。虽习禅思,粗惑不断。读诵大乘,仅开义解。称念名号,未入三摩。外睹魔党纵横,痛心疾首。内见烦恼纷动,愧地慙天。复由恶业,备受病苦。痛娑婆之弊恶,叹沈溺之无端。由是扶病入山,求哀大士。矢菩提于永劫,付身命于浮云。臂香六炷,三炷供忉利胜会,化身无数,大集胜会,现声闻相,六根聚会,善巧说法,地藏菩萨摩诃萨。一炷悔三业重失,生来杀业淫机,谤三宝罪,口过恶念;乃至旧岁染疾后,种种不尽如法,如是等,愿尽消除。一炷为求四愿,律仪清净,断惑证真,长康无病,广作福事。一炷为决疑网。若先礼忏,求净律仪。若先习禅,断除烦惑。若先阅藏,以开慧解。若先立行,以广福缘。唯愿救世真士,大智开士,一切知见者,于诸众生得不忘念者,必垂哀鉴,开我迷云。我复于大慈悲父前,沥血铭心,作如是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先自取泥洹。傥夙因缘牵入恶道,愿菩萨弘慈,常觉悟我,使我念念忆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续不断。若夙障稍轻,愿大士威神,令我早成念佛三昧,决定得生阿弥陀佛世界。乘本愿力,无边刹海,化度有情。尽未来际,无有疲厌。
清诵林
明末进士,因明亡而出家,住通慧庵。自食其力,不事募化。博学能诗,时与吴七云尚书唱和。晚年退居东岩竹林静室,砥砺清修。吴亦读书东岩天籁轩,时与之游,并书「应如是观」四字持赠。
清应𪸩
号忍草。出家九子阁,闻蕅益大师说法有得。大师尝诲之云:身病易治,心病难遣。古人云: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慈云大师亦云:行人各有无始恶习,速求舍离,当自观察,何习偏重,诃弃调停,取令平复,勿使行法唐丧其功。夫恶习岂唯杀盗淫妄而已;二六时中,四威仪内,苟可动人念头者,最能折福损寿也。𪸩自后随侍诸方,虔修净土。
清默安
明末清初时,住天台峰。潘耒登天台峰,赠以诗。见〈梵刹门.地藏禅林〉。
清空生
清初,住大夏庵,建大悲阁。见〈山足大悲阁引〉。
清宗衍
清初人,玉林国师之徒。新上禅堂之殿宇,及易「景德堂」之名为上禅堂。
清杜多
号尘尘子。康熙庚子,行脚至天台峰,结茅居焉,命名「活埋庵」。即今之地藏禅林。多能诗工书。年七十,终日兀坐蒲团,严冬著单衣。圆寂后六年,其形趺坐不仆,皮肉如生。
清慈印
住佛陀里。康熙四十二年,主化城寺。谈经觉众,入定斋心。晚岁闭户潜修,郡守喻公颜其居曰「华峰深处」。及道咸间,其裔徒明皓,持戒參禅,克承先志。
清力堂
住龙庵。以清高悟禅理,以澹泊入息机。禅定之余,亦涉经史,与文人唱和。
清敬简
号佛萌,住通慧庵,工诗。
清兴斧
号山足,嗣药地无可和尚。初住浮山。郡守喻公请师说法,开戒九华。有〈大夏庵募建大悲阁引〉,载〈檀施门〉。
清洞庵(亦作「洞安」)
住伏虎洞二十余年,默坐石窟,以虎为卫。康熙丁未,玉林国师至九华进香,嘱庵募地建丛林。吴尔俊居士献山,有松顶降甘露之瑞,因名「甘露寺」,开建殿堂。郡守喻公成龙,闻其苦行,深加敬礼。两请登堂说戒,一时释子顿易旧习。庵以斋粥接待云水,十余年如一日。行年八十,而倡率提持了无倦色。
清传灯、优昙
俱乾隆时,甘露寺住持。推广殿宇,尤畅宗风。传灯又中兴祇园庵。
按喻公〈甘露禅林记〉载,玉林嘱建丛林时,洞庵住伏虎洞已二十余年。则其时,至少亦在四十余岁。若照本传「十余年如一日,行年八十」之文义,则初建丛林时,当有六十余岁矣。再考李端遇〈甘露庵记〉,玉林至九华,在康熙丁未,即康熙六年。计至康熙之末为五十五年,洞庵必早已圆寂。而传灯,则李端遇记、及《九华纪胜》、《新高僧传》等,皆称为乾隆时人。则传灯决非洞庵,而为其裔徒,无疑。故李端遇记,明明为两人;乃《九华纪胜》误写《李志》甘露庵,为康熙丁未僧传灯建。周山门漫不加考,更误「洞庵」名「传灯」;且谓喻使君矜其苦行,为作碑记。《新高僧传》又仍其谬,谓甘露庵为乾隆时传灯建,亦载喻公作记事。不知喻公守池州时,在康熙二十年暨二十三年。至乾隆改元,已隔五十余年,安得为传灯作记?周志自矜考据,不知该传已一误再误也。
清明雪
号瑞白,桐城枞阳杨氏子。出家九华發光地,即今聚龙庵是也。參澄公,闻钟声大悟,为洞宗第二十八世。
清道守
凤阳人,出家九华山。三十年,徧历丛林,瓶钵萧然,恬淡自得。后住嘉兴钟埭镇古刹,杜门念佛者四载。嘉庆二十三年春,忽扁舟入城,徧劝檀越,专心念佛,意极恳切。次日,相契数人往候。见寮门未启,排闼视之,已趺坐化去矣。见《圣贤录》。
清大宁
号石潮。初入九华,受具于化城。后參天界,嗣浪杖人,住西江福山,修建道场。有〈重游九华〉诗。
清隆山
建平朱氏子。居伏虎洞,苦志清修二十余载,远近咸称有道。后中兴祇园寺。道光二十一年,六十六岁,自知时至,嘱徒众当严持戒律,毋负余志,即端坐而逝。尚留肉身,装金供寺。咸丰乱时,全寺被毁,唯其肉身独存云。
清慈云
住通慧庵,坚持戒律。咸丰乱时,众僧星散;唯云与源恺、志远,在山奉香火,贼不能害。
清宝悟
嘉兴人,出家百岁宫。具足后,专心毗尼,严持头陀行,兼修定慧。參金山、天宁、高旻、崇福诸宗师,皆获印可。咸丰时,为金山首座。领众行道,演唱要妙。被所熏發者,不可胜计。同治十年,退处宜兴铜官山,专事禅观,不涉外缘。生平耿介自持,不蓄徒众。有归依者,婉辞谢之。至于远来请益,则循循善诲,至老不倦。同治末,大定主金山,迎悟至寺,振播宗风。衲子闻而至,室不能容。时年逾七十,不倦津梁。每对众说,必𦶟香为度。一日开示方罢,向众礼退。偃息片刻,即便坐化。时光绪元年二月六日也。留偈甚多,举其略云:
时江南有宝初、宝月、宝印,与悟齐名,皆以向上接人,为一时宗匠,号为「四宝」。同时,楚北有「四明」,曰:朗明、永明、月明、妙明。皆弘演化道,𪸩映南北。咸同间,佛法衰而复振,赖此数子。
清开泰
同治初,复兴上禅堂。
清法源
同治间,中兴甘露寺。见李端遇记。
清宝身
光绪五年,住持百岁宫。入燕都请清刻藏经,囘寺供养。见钱桂森记。
清大航
光绪时,住持甘露寺。入燕都请清刻藏经,供养寺中。见李端遇记。
清大根
光绪时,中兴祇园寺。见汪宗沂记。
清圣传
字玉忠,安徽桐城王氏子。生而岐嶷不群。儿时喜效僧侣作佛事。甫六岁,父知其为法器,送本邑定安寺,依性源和尚出家,俾得遂其夙愿。体魁梧,性柔和,人多喜见。幼时习经史,善诗文,士夫多乐与之游。年十九,忽感叹曰:「人生过隙驹耳,徒斤斤于无谓之糟粕,其如生死大事何?」即發大心,求受净戒。寻游青阳九华山,六时精勤,研究诸大乘经。历四载,而诸经大旨已略会通。时甘露寺虚席,众请住持。阅一载,自念见闻寡陋,须徧谒名山,參诸知识,求了己躬大事。乃由普陀,过天童。皈依长老一见奇之,命充首职。继复返九华,见山麓林壑幽邃。有唐代王季文舍宅改建之无相寺,沦为棘榛。惄焉伤之,遂即其址诛茅以居。六年苦行,乃成巨刹,僧众云集。开坛传戒,三度弟子四百余人。一日至大通镇,见往来衲子无息肩所。溯古有大士阁,颓废虽久,旧址尚存。又复结茅而居,以接待往来行脚之云水。时有姚明盛居士,与传同乡,慕名问道,感沾法益,乃舍巨资以提倡。遐迩闻风乐助,不一载而殿宇重新,遂成丛林。额曰「普济寺」,又称「大九华山头天门」。(因与无相寺均为传一手中兴,又为舟行朝山者必经之要地,故作此称。本拟与低岭庵同列于〈梵刹门〉。因低岭较近已入山,此则隔水在山外,故致一登一不登。)传念教纲灭裂,禅道晦冥。佛设三学,戒为根基。戒根不固,定慧何依?又复开坛传戒,宏宣律学,以期四众有所秉承,不忘佛嘱以戒为师之义。圆满日,示众曰:「吾随幻缘而转,恒以生死未了为念。今衰老,不久人世。佛法以究心实行为要,徒弄唇脗,无济于事,汝辈当自勉之。」居无何,示微恙。危坐三日,寂然而逝。时光绪己丑腊月二十三日。世寿六十一,僧腊四十二。为无相中兴,普济开山。二寺应永祀之为祖焉。
清清镛
光绪间,修上禅堂万佛楼。
清普清
光绪时,修天台护国庵。见周山门〈天台峰图记〉。
清松泉
光绪时,修天台德云庵。见周山门〈天台峰图记〉。
清道禅、福兴
皆为光绪时人,同修真如、招隐二庵。均见周山门〈天台峰图记〉。
清心静
字无住,自铜陵狮子山退院,来游九华,居东岩。精内典,工诗。有诸生问持斋,曰:「儒者不食言,为持斋。」问:「何为护法?」曰:「惩不法僧,为护法。」
清续修
直隶宛平人,九华天台山拜经台住持。曾往南京募化,时值大旱,当地士绅请祈祷雨泽,果得甘霖。晚年专事念佛,独居山洞。严冬雪积数尺,路绝人迹。修在洞中,无可为炊。忽见山果、角黍纍纍,因得食焉。时有蟒蛇来洞,相处泰然。一时哄传,云「修为红胡罗汉」。有「蟒蛇围腰,猨猴献果」之说。清名宦彭玉麟亲拜访焉。
清心彻、开传
心彻,贵池人,俗姓陈,生性不嗜荤腥,且孤苦无依,乃祝发于九华阴骘堂。开传,本泾川茂林名家子,忿受屈莫伸。见行脚僧受辱恬然,心慕之,遂入九华百岁宫为僧。一见心彻,如平生欢。九华化城诸寺,香火之盛甲天下。二人因相约,不住各丛林及寮房,而翦棘结茅以居,即今之沙弥庵也。其地山高径险,非特祈福者不到,即游山者亦罕至。二人闭户潜修,除建石梁以免病涉,修道路以利行人外,人莫窥其踪迹。彻寿七十有九,传寿八十有四,皆无病坐化。有老猨为守火司阍;二师寂后,猨亦随之而去。
清常恩
字朗德,龙舒胡氏子。为甘露寺都监,数十年,赤足芒鞋,慈悲忍辱,苦行过人。久之,心地开通,与人谈吐,语出常情,人多不测。寿九十一,皓首童颜。于光绪末年,十月望,预知时至,乃自香汤沐浴,搭衣礼佛辞行。旋即端坐蒲团,安详而逝。全身装金供寺中。
清法龙
俗姓方,为天台翠云庵住持。静坐习禅,数十年不懈。寿至九十有六。宣统元年示寂,全身装金供庵中。
民国
民国定慧
蜀蓬溪人。戒行清苦,自募建东岩。功成之后,即退居县城水府庙。于民国十二年示寂,全身装金供本庙中。
民国果建
字法幢,安徽桐城严氏子。生值咸丰干戈之乱。五岁母亡,七岁父没。零丁孤苦,流离四方,遂为农家牧牛。暨弱冠,因看目连救母戏,乃叹曰:「欲报父母劬劳之恩,非出家修行不可。」遂决志出家,戒除荤酒。诣九华无相寺,礼玉忠和尚为师。次年至宝华求具戒。旋回无相,历充副寺监院各职。凡百苦行,悉以身先。玉师中兴无相,实得建佐助之力为多。尝曰:「力田稼穑,释氏向有之风。百丈道高德重,天下师表,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吾何人斯?敢图逸乐!」玉师三度传戒后,遂命建住持。至光绪十八年,与诸师弟等商议,即将无相寺付出为十方丛林。是年大通大士阁普济寺,众又力请为住持。念夙缘所在,允之。卓锡后,观察机宜,知昔在无相之苦行,不宜于此,遂专以净土法门广化有缘。开莲社,续远公之芳徽。士女膜拜归依者颇多。仍以坚苦卓绝精神,丛林巨细,亲自检点,以求完善。因幼未读书,文理虽未精通,而法语开示,随心流露,颇足利人。光复之始,倡言取消神权,破除迷信。一般青年,不知分晓,遂至波及佛教。建乃命徒妙珑,组织佛教会,阐明佛法要旨,以资挽救,请政府保护而维持之。继而春秋既高,精力日衰,即命妙珑为住持,料理寺务。自乃屏息诸缘,专修念佛三昧。并常以念佛法门普被三根之利益,开示后学。因为报父母恩而出家,每年清明,必至父母墓前念佛一日夜。自己私课佛堂之旁,供父母牌位。以所修一切功德回向而超度,数十年如一日。教人念佛,亦以孝顺父母为前提。民国十六年四月下旬,偶示微疾,即集众念佛三日。至二十四日,端坐怡然而逝。世寿八十,僧腊五十九。
民国定朗
号妙珑,又字圣仆,江西临川人。幼业儒,中年投大通大士阁出家,为中兴无相寺玉忠和尚之徒孙,法幢和尚之剃徒也。圆具后,依台宗尊宿谛闲老法师座下,研究天台教观,颇通教理。民国初,政体维新,法门多故,曾随寄禅和尚,与海内热心护教诸名宿,出而组织佛教会,维护法门。继受赣州佛教会之聘,总理会务。暨民国四年,因剃师年老,回大士阁,奉师命住持本寺。且随缘撑持,上承师祖开辟本寺之志,接待十方云水,兼弘毗尼,以惠后学。自行,多以〈准提呪〉为常课。至民国二十四年,稍示微疾。十月初四日,安详而逝。
本山耆宿
明
永祥 宏范 闻道 通界 心德 祖印 守奎 印演 闻选 心忏 普印 净宪(僧会) 守学 虚映 章法 灵源 守伦 信慈 超鼎(僧会) 心智(僧会) 星朗 觉知 妙悟 觉裕 悟真 觉惺 自𪸩
清
悟昌 宏体 高顺 净乾 心尧 净明
旧志「释传」内,分梵僧、诗僧二类。凡载有诗者属「诗僧」,余皆列名「梵僧」。不知凡佛典中称「梵者」,乃指「天竺」而言。其文为梵文,音为梵音,故僧亦称「梵僧」。兹志所列,全是华人,只净藏为新罗人,何得称「梵」?至于僧伽所贵,必在戒定慧学,解悟修持。若仅工诗,不足与三宝之列。今修新志,统列入〈高僧〉,不敢删削。原以旧之秉笔者,全不解佛法,而专尚文学。故齐己一传,于其习律仪、开禅解、空名利而崇苦行诸大端,皆削而不书。唯称「与郑谷友善,能诗。」是其弃明珠而取鱼目,昭然若揭。齐传如是,则其他所称「诗僧」者,安知不受盲眼之屈耶?故今志只去梵、诗二称,而悉以「高僧」标之。区区之意,附识于此。
居士附
唐闵让和
青阳人,九子山系其故址。开元间,金地藏东来,卓锡东岩,让和以地布施,竟成丛林。今有闵公塔,在东岩下。
按《神僧传》,公每斋百僧,虚一座,请地藏。藏因乞一袈裟地,公许之。展衣,徧覆九华。闵公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后公亦离俗,反礼子为师。故今侍地藏菩萨像,左道明,右让和也。果如此,则让和亦应列僧传矣。
唐俞荡
南陵人,为金地藏写四部藏经,见费冠卿〈化城寺记〉。
唐诸葛节
青阳人。至德初,节与群老自九华山麓登临。山深无人,见金地藏闭目石室。其傍折足鼎中,唯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节等投地号泣,谓「和尚苦行若此,某等深过已。」出资买僧檀公旧地,开建丛林。敢冒死请,地藏从之。
唐甘贽
家九华,称「行者」。一日入南泉设斋,黄檗运为首座。行者施财。答曰:「财法二施,等无差別。」贽曰:「恁么道,争消得𫎪,便将去。」须臾复入曰:「请施财。」黄檗曰:「财法二施,等无差別。」乃𫎪。药山令供养主行乞,至行者家。行者问:「从何来?」曰:「药山。」行者曰:「来作什么?」曰:「教化。」行者曰「:将得药来么?」曰:「行者有什么病?」贽便舍银两锭。归,举呈。药山曰:「速还之,子著贼了也。」主即送还。行者曰:「彼中有人,加银施之。」岩头奯尝舍行者家。补衣次,行者趋过。岩头以针作劄势,行者整衣谢。妻问:「作么?」行者曰:「说不得。」妻曰:「也要大家知。」乃举前话。妻顿悟,乃云:「此去三十年后,须知一回饮水一回咽。」其女闻之,亦悟,曰:「谁知尽大地人性命,被奯上座劄将去也。」唐天祐中,舍庄建龙门寺。
灵应门第五(内分二:一、往昔纪载。二、近今述闻。)
人以诚感,如水得清。佛以愿应,如日常明。鉴照呈形,谷空应声。事理昭然,何用疑惊?吁嗟佛日,莫朗群盲。粤稽载籍,觉诸有情。志灵应。
一、往昔纪载
唐贞元十年,地藏王菩萨示寂,山鸣谷陨。建塔之地,發光如火,因名「神光岭」。
地藏菩萨初住东岩,遇毒螫。忽有美妇人来,作礼奉药云:「小儿无知,愿出泉补过。」应视坐石间,潺潺流衍,因名「龙女泉」。
挈瓶僧,尝挈瓶谒地藏,谈论竟日。去住无常,莫知所在。地藏示化后二十年,樵者于罗汉峰见之,颜貌清古,宛如昔时。后人因名其地为「罗汉峰」,又名「罗汉墩」。
金光洞有穴,可望而不能入。入则神光金色,充塞洞口。有致敬者,髣髴见金人像。相传地藏菩萨尝居洞中。
明罗世鼎诗:
唐僧卓庵,住帻峰西石窟中,感观世音菩萨出现,因名其地为观音岩。
广福寺有唐人手钞四大部经。(即俞荡为金地藏所钞者)。水漂两函,岁久,忽發光,寻其处得焉。陈清隐有诗,见〈梵刹门〉本寺条。又广福寺原在覆瓯峰下,后迁山上。前有二龙潭,可祈求雨泽。明景泰六年,黄山翠微寺僧显裕、崇广朝九华,过此,遇旱,祈雨,果应。里人请留,募缘重建。俱载《纪胜》。
《纪胜》载:明嘉靖六年,岁饥,九华山丛竹结实,延十余里。小者如米,大者如麦,中赤外青,甘食如饴,民赖以不饥。嘉靖十四年,复如是,活人甚众。有陆冈进〈九华竹实表〉。表曰:「直隶池州府知府臣(冈),据所属青阳县知县臣(某)申称,嘉靖十四年六月间,本邑九华山竹实盛生如米,活人甚众。诚大异事,谨以上进者。臣(冈)等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伏以竹生实而拟凤之来,诚为上瑞。出祯祥而为福之兆,可以前知。民乃粒而不费耕耘,国将兴而滋其养育。群生含𫗦之余,帝力何有于我?一物生成之异,圣德上通于天。恭维皇帝陛下,缉熙圣学,道统实承;经纶大经,孝思维则。郊庙成而礼制更新,天子建中和之极;禘尝举而异物适至,帝心孚孝享之诚。窃惟九华之山,实亦一方之胜。横亘数十里,高耸百余峰。猗猗菉竹,繁衍之实偶生;济济苍生,匮乏之忧顿解。不图劲节虚中之物,乃有济时救世之功。不稼不穑,居然而取禾。匪玉匪金,得之以为粟。诚自古所无之瑞,非寻常可致之祥。荐之郊、荐之庙,美踰九穗嘉禾;征诸地、征诸天,秀夺两歧瑞麦。兹实天意,夫岂偶然?良由皇帝陛下,敬天勤民之德,格于遐迩;尊祖敬宗之心,光于上下。是以远方草木,亦献珍奇。(臣等)一介书生,荷蒙宠任。自分凡材庸劣,无补于明时。何期帝世嘉祥,乃见于敝邑。(臣)谨昧死采取龠合,上渎天颜。登荐粢盛,益光圣孝。伏愿圣心俯鉴,大德兼容。播诸声诗,纪一时之奇遇;传之简牍,遗千古之美谈。(臣某等)无任瞻天仰圣欣跃感戴之至,谨奉表随进以闻。」
偃月池,在化城寺前。池中产莲,初无种。相传地藏居时始有。
东藏源东中峰上,有甘露泉,味甚甘美,如饮沆瀣。昔有禅师取以疗人之病,颇验。
《纪胜》载:兰溪王南塘游九华,阻雪,宿途中。梦一老人前曰:「樵夫欲相害,公幸援之。」明日行半山,闻丁丁声,则数人持斧斫古松。南塘愕然曰:「求援者,松耶?」因如所值予之。复构亭于其下,署曰「一松」。
明万历壬子冬,九华山大雪四十日,人物僵毙无算。忽来一老僧,偃卧甘泉书院岭北洞中。气候如温室,卧处气蒸蒸,汗沸如珠。土人见而异之,以饭茹进。随多少辄尽,亦有却而不食者。常不言,言即發人阴事。吴光锡访之,见其眉长面赭,目光如射;两耳际,茸毛少许,指爪如麻姑。谓光锡曰:「尔识我睡虎否?」再访之,不知所往矣。
九华深处有洞,广邃如堂,可容数百人。怪石成佛像,上悬钟乳若幢盖,旁列金黄牡丹、仙桂等花。有猎者逐鹿,偶值其胜,折花以归,人惊异之。及复往,遂失其所。
龙池,自五龙湾合流为十丈泉,注池中,传为龙之所宅。大旱取水以祷,辄雨。
倪云林〈听袁员外弹琴诗序〉云:员外年八十有二,颜貌筋力如四五十许人。为言:「甫弱冠,遭逢明盛,初宰当涂。过九华,逢神人与枣食之,后梦寐中数数见之。今老而不衰,盖食仙枣力也。」
《宛雅三编》载,吴简〈九华驴歌并序〉云:「余登九华山半,见驴向人行乞状。询之,为从姑苏人来,至此伏地悲鸣,策之弗起。其主遂弃之,命山僧结茅居焉。十年于兹矣。首无羁络,不食田稼,闻梵音辄首肯。余异,而为之歌以志焉:朝發长江干,暮入九华道。扪萝陟岑云,曲径陵天表。怅望空山尘虑疎,欲证无生恨不早。道旁忽见郑綮驴,不是蹋雪灞桥初。掉头频向行人乞,饱去更衔芝草娱。伏地逡巡不逐队,应愧从前夸黔技。昔人悟道但闻鸣,驮经犹记西竺事。吁嗟乎!当年书画虽奇才,九良八骏安在哉?不如归伴刘安鼎,云中鸡犬胜龙媒。」见光绪《周志》。
翟溥福,字本德,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除青阳知县时,九华虎为患。溥福祷告山神,虎即匿迹。
百岁宫(即万年寺)无瑕和尚,勅封「应身菩萨」。肉身不坏,趺坐一龛,其左手提上齐眉。据寺僧云:「本寺于咸丰时遭火灾,肉身于火势猛烈际,忽左手提高作遮火状,而火顿息。」
施詧,字曾省,宣城人。母操作过劳,术者言不能过五十。詧日夜忧惧,数梦母寝疾,辄悲诧惊起。觉乃喜曰:「固梦也,吾母幸无恙。」尝为母祷于九华山,出一纸焚之,伏地良久,两袖皆濡泪。盖祝减己算以益母也。母竟以八十终。事载《明史》。
江西景德镇,清季有老僧募化饭盌,窰主坚不允。迨窰已發火,老僧复向顶礼,募化九华山百岁宫饭盌一个,以为纪念。窰主首肯,老僧忽不见。及火熄,全窰之盌俱有「九华山百岁宫」字样,致不能行销他处。乃运送该寺,以志灵感,而表信仰。
洞庵禅师,居伏虎洞二十余年,以虎为卫。老田吴氏多从之游。最敬信者首推吴翁尔俊。适玉林国师朝礼九华,指一处曰:「此地山水环拱,若构兰若,代有高僧」,嘱洞庵募地建置。其地产属尔俊,遂慨然布施。是夜,徧山松顶降生甘露,神人应兆,此甘露寺之名所由始也。洞庵说法传戒,一时释氏顿易旧习。至乾隆朝,传灯、优昙继席,宗风尤畅。咸丰洪杨之乱,梵宇全毁。至同治时,法源上人结茅于旧址,精修禅观。玉田唐公倡捐,修建殿宇,得复旧观。光绪戊戌,大航上人晋京请藏经以归。常贤嗣法三十余年,亦谨守律制,宗风不坠。玉林国师之悬记不爽也。
化城寺西里许,稍折而北,为拱金阁。明万历十四年,颁赐藏经,珍藏于此。至清嘉庆二年,僧端旵移经于化城寺之后楼。越数日而拱金阁灾,藏经得以无恙,讵非天龙拥护耶?
《李志》,鲍可大曰:有业捕蛙者,于九华溪隖中,夜捕得一巨蛙。蛙举两足,挽其两手,不少宽。其人求脱不能,时已四更矣。忽闻寺中早课钟声,蛙乃俛首西向,举两足若礼拜然。拜毕跃去,始得脱免,遂改业焉。见《九华纪胜》。
按旧志,于物产中,鳞介类多有味鲜、味美、可食等字。教人杀,赞叹杀之罪业,将随书册以俱长。故今悉削之,并搜录此段以警众。非唯体菩萨慈悲,亦孔子「胜残去杀」之微意也。
《金陵琐事賸录》:陈乾宝分教建平。有舆人王旦六,每应役,多值死去。询其故,盖阴司取为勾摄使也。旦六偶附邻人船,往九华进香。事毕囘家,阴司复遣勾摄。阎君曰:「旦六有善念,敬礼地藏菩萨,可免役。」见《九华纪胜》。
二、近今述闻
永庆庵,咸丰时被毁。同治时,住持觉莲往通州募化。未至之前三日,远近闻木鱼声。及觉莲至,众知为神感,踊跃捐输。梵宇复旧,至今传为美谈。
赵桂馨,安徽合肥人,耕读为业。夫妇年逾半百,祇一子,名存金,入塾诵读。己未秋,存金感时疾,数日逝世。桂馨夫妇恸不欲生。一夕,梦地藏菩萨来慰之曰:「汝子已于某处某宅借尸还魂,汝于年终来山,可得相见。」馨觉,惊喜交并;然颇疑积想成痴,幻梦难信。唯既得梦示,不肯置之。遂于腊月,夫妇相偕朝山。甫至佛殿,一儿迎面来,大呼阿爷阿娘不置。询其姓氏里居,乃以赵儿生没因缘对。且面貌虽殊,音声未改。并云:「菩萨救济,令得还魂。」夫妇大喜,遂携归为子如初。其生身父家闻之,争执致讼。然子自述确系赵儿还魂,不愿遽归本宅。于是经众调解,往来两家,各作半子。此亦《金史》赵合得后,又一新判决也。桂馨于民国九年,送「佛法无边」匾额于山上,并纪其事本末。曹又新朝山见之,录其事略如此。许止净记
安徽曹又新居士幼年多病。母韦氏,诣山进香,求菩萨默佑,痼疾得痊。因是,母子虔心奉佛。肉身塔者,菩萨藏身之胜地,全山香火之总汇也。善男信女,往来进香者,踵相接。而自塔前十王殿,下至白马亭街、化城寺放生池间,蜿蜒数百丈,道路崎岖,行者惮焉。韦乃發愿,俟家稍裕,为之修葺。临终,即以此嘱子勿忘。今十余年,又新虽服膺拳拳,终以工程浩大,未能举办。戊辰二月,观音圣诞,又新入山贡香。礼塔毕,于上禅堂前游览山景。忽见其母杂女众内,身负香囊,从正天门下。相距祇数十武,谛观容貌甚晰。乃急趋之,转瞬,遂失所在。因思此非母遗志未酬,现身点化耶?乃竭力募缘,以成母志。行见灵山胜境,路现庄严,可谓以孝顺心上报佛恩、普利有情也。许止净记
癸酉初夏,又新君由皖赴浔,顺道到彭泽过访。自述修砌九华石路工毕,近两年,兼任中国红十字会掩埋事。辛未大水,在芜湖一带打捞溺尸,并掩埋冲决坟墓,所费不赀。而皆出己囊,不向外募分文,曾登芜湖各报。而近年营业,亦稍有盈余,足资挹注。且从前眼目昏花,今夜中能视细字。从前举步即喘,今能日行六七十里。非菩萨灵佑,能如是乎?请并记之,以劝来者。许止净再志
民国己巳秋间,沪上通商银行谢君往九华礼佛,并设千僧斋。方施钱时,见一僧状貌异众,身有奇香;伸手受𫎪,其掌特短,而指极长。心异之,疑为圣僧,急下拜顶礼。起而视之,杳不复见。殆罗汉应现欤!叶增寿言
民国十八年有土匪欲来九华各寺行劫。先令一人偽为香客,宿百岁宫,探听各寺庙收入多寡,并察路径。夜半其人忽若中狂,跪于佛堂喃喃呓语。久之渐醒,乃自承实为匪类探消息者。僧众大惊,但亦不愿深究,即令其下山。通知各寺严加戒备,匪谋亦息。栴檀林比丘运田言
上海法租界晏公庙,为清和尚,湖南人,姓余,字焕章。民国十五年冬,予旅居赫德路佛教净业社时,彼方在社当庶务员。越一年,始出家。自述彼旅沪数十年,开小商店,曾积数千金。以年轻,染沪上恶习,纳姬妾数人。身体渐不支,得喘气证,医药罔效,羸瘠已极。遂深觉五欲之苦,决意归依佛门,以求解脱。于某年正月發心朝九华,偕同伴数人,附轮船抵大通。宿店,次日预备入山。其时喘疾益剧,步履艰难。众见其状,劝在旅馆望山遥拜。谓以病不能登山,菩萨慈悲,自当原谅也。彼亦自觉疾甚,难任劳顿,遂目击同人各乘肩舆而去。独坐旅舍,自疚且悲。既而悔恨曰:吾不远千里来朝菩萨,岂以病魔阻我心愿?宁死于山径中,亦必上山一礼。而舆夫皆散,无可雇者。且加大雪纷飞,路绝行人。然奋勇直前之心不少馁,挈一小竹杖,冒风雪而进。中途雪封,不辨行径。忽见一老者来,因问「欲往某庵,当从何去?」老者指谓,向此蓦直去,不远也。未几,遂抵庵。问同伴先来者,则皆未到,心甚惊讶。时大汗如雨,急洗足换衣履。待食面讫,同伴各肩舆始到,相视骇绝。问:「何能来此?」述说情状。众谓:「我等见汝病甚,乘舆且恐不耐其劳,何能步行九十里?且祇路径一条,何竟不逢而先到?此真菩萨不可思议感应矣。」比夜安睡,沈疴顿失。礼敬下山,身体康强,比来时判若两人。至家后,疾终不發。因此,益坚出世之心矣。
民国十七年秋,彭泽李锦新偕谢、汪二人,同往九华晋香。舟过大通,李、谢登岸,汪独居船中。见卖灰包蛋者,价极廉,因购数十枚藏舱内,意欲带回家后,用以佐餐也。夕抵茅坦,天明上山,汪忽僵卧不能动。惊问其故,亦不自知,但觉周身輭弱如绵。强扶之坐,旋即倾倒。众谓此必心有不诚,受护法神谴责,速当自省悔过。汪乃沈思曰:「得毋昨日误买鸡蛋所致乎?」嘱代弃之。李等上山礼佛,并代忏悔。汪在舟中,梦被人拘,呵曰:「远道来礼菩萨,安可贪小利,带荤物。幸能悔过,免汝无罪。」迨李等囘船,汪霍然瘉矣。更沐浴上山,尽敬而返。
按:此等事类,敝邑彭泽蕞尔之地,即不可枚举。不唯本人夹带荤物,即家中人,或买鱼买蛋,虽未曾食,而进香者必有感觉,于衣衾中,现鱼鳞蛋壳等,故莫敢不敬。此诚大士不可思议威神之力也。不敬者有谴,则至诚者暗中获福,宁有限量?姑记一则,以例其余。至他处灵应,有李圆净所编《地藏灵感录》。以不在九华范围,例不能繁引矣。许止净谨识。
民国二十年八月间,有来山进香之某客,行至地藏塔前八十四石级下,忽晕倒卧地,不省人事。经塔僧悟舫为之念佛,一再向大士前祈祷,始苏。客自言曰:「蓄谋杀嫂,以图报复。今既如此,自知忏悔,而不敢为矣。」
九华山志卷四终
【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72 册 No. GA072n0077 九华山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5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