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志卷八(内摄二门:一、物产门第十。二、志余门第十一。)
物产门第十(内分:谷、茹、茶、木、竹、花卉、鳞介、羽毛各子目。)
巍巍九华,名尊禹甸。毓秀钟灵,物华藻绚。罗汉结绦,菩萨垂綫。玉女擎幢,仙人把扇。念佛鸟鸣,伤生蛙谴。性相三千,随缘不变。志物产。
谷(附竹实)
黄粒稻
旧传其种由金地藏自新罗携来。颖芒,肥粒,色殷,香輭,与凡稻异。
李之世诗:
竹实
明嘉靖年间,凡再见。春夏开紫花,结实如麦,可食。(陆冈竹实表,已载〈灵应门〉。)
茹
石芝
生悬崖峭壁,采者絚引而上,服之身轻延年。生阳厓者色紫,生阴厓者色黑。
竹蕈
柔白如菌。采食者,先以灰煑,其汁如血。漂净,再煑,味若珍脯。宋陈仁玉菌谱云:生竹根,味极佳。(按:蕈、菌,通。旧志作簟,误。)
茶
金地茶
梗空如筿,相传金地藏携来种。
李之世诗:
闵源茶(乃闵氏源所产之茶,旧志作「茗地源茶」,误。)
根株颇硕,生于阴谷。春夏之交,方發萌芽。茎条虽长,旗枪不展,乍紫乍绿。天圣初,郡守李虚己、太史梅询试之,以为建溪诸渚不及也。
木
五钗松
松子如小栗,三角,其中仁香美,即五粒松实也。苏颂谓:粒,当作鬣。谓之五钗松者,钗本双股,松叶皆双,故名。而此松有五叶,如钗,有五股,因名为「五钗松」耳。
千秋松
长数寸,即草本之卷柏,生绝𪩘之处。人得之,多置于盆山之上。或置之乾燥处,日久虽然枯瘁,见水则依然苍翠。(此即俗所谓「九死还魂草」,煑亦能活。)
仙人烛
木似梧桐,大可盈握,长尺余。多津液,逾年不枯。每燃一枝,可延数刻。好事者多秉之以游洞府。
李之世诗:
罗汉柏
高可一二尺,叶如侧柏叶,而翠色可爱。
飞仙盖
一本高挺。无他枝,唯木末樛然下垂,敷条散叶,圆密如盖。或女萝陵霄,彩灿相附。
罗汉绦
木本,如桧,高数丈。翠叶闲垂,心白色,长尺余。作结成绦,故名之。
李之世诗:
菩萨綫
如桧木,但枝叶长垂,欲及水石。纷然如散丝綫,色翠香清。
李之世诗:
玉女幢
叶细长而清泽,经霜不凋,高及一二丈。自根而上,皆成层级,状如幢节。生阴岩绝𪩘之上,俨成行列。烟霞笼蔽,若羽卫然。
仙掌扇
木端生叶三四,大如羽翣。两面相合,色翠清香。峰岭岩洞之前多生之。
李之世诗:
金钱树
树体挺直,榦黑枝青,春间布叶长而翠。夏秋之交,枝上透细条,如以綫贯钱。或一贯三四枚,多者十二枚,老作金色。一在太白书堂,一在金沙泉畔,皆高二三丈。
竹
南天竹
虚中疎节,丛生如竹,稠密不凋。春青夏碧,秋丹冬紫。涧傍岩麓有之。
观音竹
茎小叶细,长不满三尺。生岩石,苍翠,经冬不凋。
石竹
一名「龙须竹」,生红紫色细花。
花卉
金步摇
丛生蔓衍,其花四出,皆偶对栉比于枝叶间。无风亦常摇动,榦弱而花繁故尔。
僧希坦诗:
仙桂
叶细柔而色碧绿,其花如绛囊,其实如丹珠。每露凝枝上,风过林间,清香袭人。
玉璎珞
其花圆洁,如真珠散缀。柯条疎密,宛若流苏,而四时不衰。
钵囊花
木本,高丈余,叶细而长,色翠而泽。花生叶上,萼如黄葵,香闻数里。或闻金地藏游南台,适有花落钵中,他时不落,其以此而名与?
莎罗花
其木大小不常,与凡木顿別。每七叶九叶丛生,苞如人面,眉目宛然。花似牡丹,相倚而生。色类拒霜,香如菡萏。
蜡花
花五出,房小,瓣厚,色红黄,结子如蜡。
五色踯躅
花一种而五色。(按:黄者为「羊踯躅」,即《本草》所谓「闹羊花」。有毒,能迷人。)
木莲花
木本,高数丈,皮似厚朴,叶大如扇。其端微凹,阔六七寸,长倍之。四月花开如莲,香闻数里。有红白二种。(此依《九华纪胜》所录,与旧志所载全异。德森在江西百丈山见过此物,且与《纪胜》所记情状,及考异诸说,全同。)
水仙花
生幽涧中,与闽产无异,但花较瘦,而开于雪中耳。
松竹梅
榦有节如竹,叶细如松,花如梅,根如蒜,瓣有毒。
龙须草
长三尺,劲细无节,丛生岩壁。采者攀援而得之,织以为席,精密可用。
九节菖蒲
丛生溪谷间砂石上,根一寸九节。方技家云:东流石上生者佳。天禧中,郡守曾公表进尚方。今且有一寸十二节,及二十四节者,九节不足道矣。谢枋得歌:「一寸九节通仙灵。」
张籍诗:
韩太史世能〈谢苏令君惠菖蒲〉诗:
凤尾草
生岩谷水次,叶如凤尾,性最寒。
金星草
叶上有金星点,根中有黑筋如发。
百合
根如未开莲华,多瓣合成,可食。形如大蒜,故又名「鬼蒜」。土人取之,蜜煎为果。
黄精
此物处处有之,要以九华为尤胜。有正偏二种:正精,叶细、形如荸荠,串生十二珠,闰年则十三珠。九蒸晒,服之益人。偏精,叶大、亦串生。唯形偏如姜,俗呼「野生姜」。
鳞介
四腮鱼
以十月出石岩潭中,松江秀雅桥,难独擅奇也。
石斑鱼
长寸余,出雪潭,鳞具五色。
嘉鱼
丙穴之种也,出涌泉中,白鳞红鬐,巨如手掌,每岁一出。
绿鱼
出鱼龙洞,细口绿鳞,每暮春出。
鲖鱼
出黄匏城溪中,极小,游泳可玩。
医鱼
即四足鱼,俗称「水鼠」。身黑腹红,较蛇医肥而短。生垂云涧。久旱,出则得雨。
石梆
状类蛙而大,有黄黑二种,生石岩涧中,即闽越间蛤也。其声橐橐然,如梆,故名。
羽毛
唤起
形不踰「反舌」,春晓则鸣,每声,则连呼起字。其声圆滑如鹂,林薄丛密处,多栖息焉。韩退之诗云:「唤起窗全曙」,即此鸟也。
李之世诗:
念佛鸟
形大如鸠,羽色黄褐,翠碧闲而成文。音韵清滑,如诵佛声,一名「念佛子」。韦蟾诗云:「静听林飞念佛鸟,细看壁画驼经马。」
李之世诗:
捣药鸟
形罕见。春夏之间,月夜,独鸣于深岩幽谷之中。啼曰「克丁当」,宛如杵臼敲戛之声,清亮可听。
王梅溪诗:
云韶部
俗名「音声鸟」,凡有二种:一种,形如练鹊,毛具五色,喙红足碧。一种,形差小,羽杂玄黄,足或青赤。多居高峰绝顶,面旸谷而巢。飞翔有序,群族必单,于春夏早秋时见之。每风轻烟暖,则音响互發,宛如一部箫韶。
山凤凰
大如雄雉,绣颈衮背,劲骹悍目。朱冠特起,形如戴盂。夜以承雨露,则互饮之。亦不常见,或曰:竹实生,则来栖隐焉。
李之世诗:
惜春鸟
形似燕而小,其声清切,翅绮黄白。春深见人,啼曰:「莫摘花果。」或犯之,则群飞掠人,连声而呼。乡人目之曰「护山鸟」。王梅溪诗曰:「莫向山中摘花果,惜春啼鸟怒人攀。」
李之世诗:
提壶芦
状类燕子,色错黄褐。春日则呼曰:「提壶芦,沽美酒。」
湿湿鸟
鸟自呼其名。晴鸣则雨,不鸣则晴。羽色黝翠,修尾扬翅,其形亦如燕。
婆婆饼焦
大不逾雀。每春夏秋,啼曰:「婆婆饼焦」。俗名「胡须怪鸟」。
僧希坦诗:
碧鸡
雌雄相逐,性不肯群,形采如鸦。翠膊碧臆,鸣声甚清。每岁翼二雏,羽翮成,则旧者飞去。
羚羊
形如羊,色褐,角类竹节而蹙。能避网罟,人鲜得之。
周赟诗:
苍鹿
嘉靖中,乡人于天柱峰边见一鹿,毛甚长而色苍,盖五百年物也。
玄鹿
周凤冈〈九华纪游〉:嘉庆甲子,于黄山、五老峰傍,见黑鹿,有光。遇于仄径,无可回避。上有悬崖,高二三丈,鹿一跃而登。及道光甲午游九华,于天台峰下遇之,摩肩而过。疑即黄山物,以问山僧。据云:「本山向有此物,必百余年始一出,乃数千年仙兽也。」
附:九华扇
椶骨,两夹镌百寿图。黑油纸面,以泥金图九华。既为青阳县官岁修贡职,不得谓非方物也。况康熙乾隆御赐之额,每岁江南入贡之图,皆九华之邀宠于天庭,而有光泉石者也。前志俱未载,至清光绪《周志》始附及,殊当。
周赟诗:
志余门第十一(分三:一、杂记;二、自治;三、生活。)
上下古今,人事万变。自治谋生,总归佛眷。古木有灵,顽石善幻。人化涌泉,鬼吟循涧。断爪残鳞,聊广闻见。写以余沈,非关真面。志志余。
一、杂记
新罗国在东海东,朝鲜国之东南。国王姓金,隋文帝时通贡,始封为「新罗国王」。其人如中国,读中国书,能诗。女子鬒发色美。唐贞观时,女主善德表请改章服,从唐,故称为「君子之国」。国有鸡林州,贾人市香山诗,即其都也。唐费冠卿〈化城寺记〉称金地藏为新罗国王子金氏近属。贞元十年,寿九十九岁。冠卿与地藏同为贞元人,此实录也。(前史于外夷小国之王,多称「王子」。地藏为新罗王之家属,国王姓金,故曰「金氏近属」。)
散骑常侍关文衍,画九华图于白绫半臂,号「九华半臂」。自谓令此身常在云泉之内。
《新唐书.高骈传》:吕用之者,鄱阳人。世为商侩,往来广陵,得诸贾之驩。既孤,依舅家,私盗其室,亡命九华山,事方士牛宏徽,得役鬼术。卖药广陵市,始诣骈亲将俞公楚。验其术,因得见骈。署幕府,稍补右职。
陶守立于九华草堂壁,画〈山程早行图〉,笔致清逸。
宋滕宗谅,始作〈九华图〉,今不传。曹机有石刻〈九华六图〉。程鹏飞改六图为东西二图。元吴天锡,复总东西二图为四图。图佳,亦无取多也。
〈清江九华图〉一卷,画秋浦两岸,中横大江,林木楼台,极其精细,笔意类燕文贵。后有石林二印,并刘须溪跋。
胡应鳞《诗薮》:南唐九华山人熊晙〈早行〉云:「山前犹见月,陌上未逢人。」〈山居〉云:「果熟秋先落,禽寒夜未栖。」
周让谷,形体丰硕而性剧,喜游山。尝同沈惕庵游九华,方近半霄亭,数人掖之始得上。吟云:「仆懒童嗔予亦倦,天风扶上半霄亭。」及望天台险仄,益股栗不能登,作五古以谢同游。后二韵云:
东岩有僧,少时,每见云生岩谷间,辄能辨色,或碧、或白、或黑、或紫,或易散、或不易散,一一识而收之。法以瓷瓶倒覆云上,候其满,以燥纸糊封之。客至,用针刺孔,则缭绕而出。须臾满房屋间,以之饷客。东坡诗云:「近来学得收云法,拟把一囊赠我行。」
《明纪.徐达传》:达还镇池州,与遇春设伏,败陈友谅军于九华山下。斩首万级,生擒三千。遇春曰:「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达不可,乃以状闻;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过半。太祖不怿,悉纵其余。(按:中山、开平,同佐太祖,功业相等。中山宽厚,子孙蕃昌。开平好杀,身后萧条。即此坑降一事,已见一斑。因果岂不可畏欤?)
池州府齐山,有石峰林立,苍翠如削,号「小九华」。
新安有山,九峰如芙蓉,号「小九华山」。
东坡〈壶中九华〉诗序云: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櫺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纪之云:
其后八年,复过湖口,则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
崇宁元年五月,黄山谷系舟湖口,正臣持此诗来,石既不可复见,而东坡亦下世矣。感叹不足,因次前韵云:
池州僧默公,住长安慈恩寺,郑谷题其院云:
晋昌唐燕士,隐九华山。夜步林中,有白衣丈夫戴纱巾,貌孤俊,循涧而来,吟步自若。吟曰:
将与之言,未及而没。明日燕士问里人,有识者云:「吴氏子,举进士,善为诗,卒数年矣。」按《河东记》,无名小鬼赠韦齐休诗,与此正同。其诗云:
水月庵有罗汉柏,高二三尺,群鸟栖焉,似山雀而小,色苍翠。庵中一老僧呼曰:「徒弟,便就食。」或客至,僧亦呼之,即群下,甚驯扰不惊。后僧终,鸟尽飞去。
卢生,不知何许人。明郑太宰用章赠诗云:九华卢生,远涉江淮,走云中,历太行,上天子之都,称壮游矣。貂敝言旋,赋此赠別。诗曰:
士大夫道经青阳,无不登九华。一经大官驻节,邑令發一符牒,本山住持僧,供帐劳费,不可言悉。鄢陵郑公二阳抚皖时,过不往。有过青阳,王令邀游九华山,不赴,因赋诗示之曰:
《池州府志》言:九华深处,广邃如堂,可容数百人,怪石咸仙佛之像。洞悬钟乳若幢盖,旁列金黄牡丹、仙桂等花。有猎者逐鹿,偶值其胜,折花以归,人惊异之。及复往,遂失其所。此山南鱼龙洞中实境,非幻景也。
〈宣城记〉载:临城县西北四十里盖山,高百余丈,有舒姑泉。昔有舒氏女,与其父析薪,倦坐,牵挽不动,乃还告家人。比往,唯见清泉湛然。女母曰:「吾女性好音乐。」乃弦歌,而泉涌回流,有朱鲤一双涌出。
○按:盖山,即九华翠盖峰。舒姑泉,为雪潭之源。
按:此女乃化鲤,而非化泉。人身化鱼,当为罪报所致,何足咏歌?许止净识。
胡长白,家于武学之右,袁府巷内。偶锄后园地,忽铿然有声,异之。以手擘土,见一研山埋其下。出之,长可尺许,高数寸。峰峦崷崒森秀,纹如胡桃,色黝然,真几案之佳物也。长白以形类九华,因名「小九华」,如东坡先生仇池石故事。
蔡州苏崐生、维扬柳敬亭,尝客于左宁南武昌军幕。柳以谈,苏以歌,为幸舍重客。宁南没九江舟中,百万众皆奔溃。柳先期东下;苏生恸哭,削发入九华。
楚寒碧上人,自竟陵入九华。谭友夏弟元声,字韵远,为书导之于贵池刘征君。寒碧名僧,能诗,有〈游九华〉数章,今不传。
《云仙杂记》云:九华小民浚池,得物,状类竹根。旁有一铭曰:「浮阳笋,太古孕,投酱缶,三年不尽。」民不识字,令人读之。试以豆一斗造酱,投物其中,果三年不减。
九华茶,唯茗源最佳,见称于阳明〈九华赋〉。诸峰所植,虽不及此,然味清泉洁,较他山犹胜。(据光绪《周志.方产》注明「茗源」,应作「闵源」。)
梵书言:佛项有圆光,亦云「白毫光」。评文者每借以喻题之元神。不知此固人人皆有,非其时地则不见耳。光绪庚子早秋,修《九华志》。方编诗,晓行九华山田间。时稻花含露,绮旭初升。自顾影横碧毯,头上有气晕,圆如车轮,白光闪烁,如罩一圆玻璃,从者诧异。予谓:「人皆有之。」使以影就稻,果然。第有大小、明暗、盈亏之不同,盖因人之邪正、强弱、寿夭而別也。周赟识。
(按:佛项有圆光,眉间有白毫,是两事,非一物。山门误为一,及作「顶有圆光」,俱全不知佛之相好所致。又山门已知人人固有之光晕,有大小明喑盈亏之不同,即可判其人之邪正强弱寿夭;而仍一味毁谤佛法,亦自欺欺人之甚也。德森识)
清光绪二十年秋八月有挑夫王某,素有烟癖。自徽之屯溪,肩货至九华,行经洗手亭。薄暮,倦极,息肩,坐道旁。仿佛见茅屋内有灯火,亟思取茶止渴。甫入门,适旧相识者,仍以卖烟为生计。略叙寒暄,饱尝烟味。临行,给铜钱,犹一再辞而始受。王某肩货到山,已二鼓矣。明日卸货于某号,言昨夜吸烟事。闻者惊异,谓某已死年余,葬某处。王某愕然,邀人趋视昨晚经行处,果黄土一坏,铜钱犹存在也。
二、自治
甲、佛教会
民国三年成立,为本山总机关。由丛林与各寺庵组织之,性质与地方自治相近。有图记,文曰「青阳县九华山佛教会之图记」,以昭信守。地点在化城寺。公推正、副会长,主持会务。任期三年。经费,在印签捐四成开支。民国十一年一月,改会长为理事,公推六人,分任会务,扫除旧习,精神形式顿改旧观。后以事权不一,转滋纠纷,十三年冬,仍复会长制。
乙、教育
清宣统二年,县教育会,推广教育,九华始办初等小学。经常费,由各寺庵募助。假太白书堂为校址,僧俗同校,因地制宜。民国元二年,受军事影响,香烟冷落,经费无著,遂停办。十一年春,佛教会改组,各理事热心公益,以规复学校为前提。旋以校舍建筑尚待筹画,议遂寝。十四年春,西区第二初级小学始成立。
丙、慈善
九华阴骘堂,历有年所。向有弓田三十三亩三分,荫山八号,市房三重,无他项消耗。所有收入专事施棺掩埋,由山主轮管。每年冬十月十五日,各姓执事齐集阴骘堂,审查收支帐项,以便接管,而专责成。
丁、警察
九华属青阳西乡庙前镇,向有警察分所。九华五方杂处,每届秋冬,香客云集。因㓰为西乡特別区,设警察分所,以便保卫治安。常年经费,由佛教会担任。
戊、捐务
九华化城寺、天台顶、地藏塔,印签两捐始于清宣统元年。时以池州开办中学,经费由六县摊认。此外如贵池之铁板洲,青阳之九华山,每年认缴教育费若干圆。九华印签捐无定额,以六成解中学,四成供给地方公费。自「池州中学」迁省城,改为「省立第七中学」,省款开支。六成捐务始由县教育会收囘。近年印签捐,列入地方教育费项下,由佛教会承办。全年总数,一千四百一十圆,分期呈缴。自二圣殿至天台顶,不准私售印签,妨碍捐务。
己、山董
九华庙宇林立,环月牙池三面,延及白马亭,多为商店。凡地方有关本山公务,由化城寺住持召集各寺庵,暨各商号,议决进行。向有商董,如现行商例,董事无定数。清宣统元二年,始有「临时山董」名称。然九华以寺庵为主体,山董系帮办性质。民国初年,泾邑吴君霖轩经商九华,毅然以本山义务为己任,兴利除弊。刘前知事照会为九华山董。十余年来,维持提倡,僧俗景从。至于重建三元桥,修筑二圣殿以下道路,尤多所援助。倪前知事赠额曰:「卫法保商」。其嘉奖盖有由也。
三、生活
甲、九华庙宇
有檀信捐助香灯田,有僧人自置田土,加以募化法事等项收入,以为生计。其无田土者,有香火之赀,亦可稍以自给。迨民国以来,军事旁午,香烟冷落,亦清苦异常。
乙、九华商业
以正、八、九、十月为极盛,时间虽短,而获利颇丰。生货变为熟货,商业多兼手工。玩具,如木刀、木鱼、木叫、竹笛。用品,如木盘、竹箸、饭筒、果盒、样包。食品,如姜片、黄精、茶叶、查饯、蔴糕。皆本山出品,工省而价廉,销场颇旺。其他各货,自外入者,运费增加,价亦昂贵。
丙、九华山田
峻如梯,小如笠,瘠如沙漠。唯泉水灌注,保无旱乾。午节后分秧,重阳前始收获,每亩收不及三百斤。且多风灾,若谷熟遭风,则收成更歉。山高性寒,无蚕桑之利。农事毕,则采薪。下季香客云集,山路崎岖,车马不便,农人多充兜夫挑夫,其工值较普通劳工为优。
丁、游手好闲者
多依赖香客为生活。秋冬之交,乞丐,途为之塞,由二圣殿至山为多数。野蛮无赖,每滋事端,进香者视为畏途。自添设警察,派人巡逻,始扫除恶习。
新编后跋
九华山,自唐李青莲定名,金地藏卓锡,及见地藏生前灭后一切神异,凡稍知佛法端倪之士,即知其时金地藏,实为释尊在忉利天宫嘱累担荷救度末世苦恼众生之地藏菩萨所示现。兹山即为菩萨应化道场(应化之义,详「卷首」印老序),了无疑义。故得香火肸蚃,与清凉、峨眉、普陀,并峙,称为震旦之四大名山。大士悲深愿切,灵应昭著,众生蒙福获益之事,纸不胜书。奈开山以来,虽大明嘉靖、万历、崇祯、大清康熙、乾隆、光绪,七次(万历二次)编辑山志,概由官厅主修,儒士秉笔;从未得一深通佛法之高僧巨儒,參与其间,發挥佛法有关世道人心、国家社会、普利众生、不可思议之实理实事。前六次,虽未發挥,尚少毁谤。至光绪《周志》,诬蔑三宝之文,连篇累牍。稍知佛法利益者阅之,无不疾首痛心,实为大士名山一大憾事。李圆净居士,因见印老法师,已将王雅三先生所编之《普陀新志》,改正流通(老人全不露有改正之迹),又念兹山各志之纰缪,乃恳请将《清凉》、《峨眉》及此山三山志,一并改正流通。俾四大名山,同得良好志乘,徧布寰宇。庶未读佛经之士,亦有稍知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士,助佛宣化,救度众生,不可思议之大威神力;并知四大士之殊胜道场,渐增信仰,佛法前途,亦多利赖。老人素以宏扬佛法、利济众生为己任,即慨然允许,力任为之。一面函许止净居士,佐助点缀。《清》、《峨》二志,早已出书(出书经过,已见各志流通序,及本志卷首二序中,此不赘)。兹志之延阁数年,迟迟难就者,厥有数因。老法师近年印行各书,多其自行订定底稿,(森)与陈无我居士助校对。及《峨志》尚未订完,老人目力锐减,由(森)逐一奉命以蒇其事。至兹志,但由许居士标出编订大意。一切订定安顿手续,老人目力日差,概命(森)次第料理。(森)本苦恼谫陋,何堪胜此重任?幸李居士征集书籍颇富,许居士标明大意甚妥,及(森)常在老人座下,随时可以请问。但各门多须重新编辑,实非清、峨略修之比。加之老人全不经手,(森)又心目暗钝。此为多延时日之一大原因。再(森)业障深重,值此法门多事之秋,为南𫎬佛法,求保存寿量寺;及挽救江西第四、第八两行政区二次没收寺产案。自癸酉春,至丙子冬,四年之内,多为此三事奔走呼号,函电驰求,吁请援救。虽仗三宝不可思议之威神加被,十方护法之大力维护,一一达到美满结果。而(森)之光阴精神,大都消耗于此。至丙子夏,竟积劳成疾,迄今尚未全瘉。此又一再延宕之最大原因,(森)实应尸其咎(冀塞延宕之责,叙此缕琐)。
今幸大士慈光普照,老法师福德加被,逐卷多循许居士标示大旨(损益去留,多其指定。新增有关佛法之文,更多由其指出),编订完成。复得性寂大师与陈无我、仇德恒二居士佐助校对,致能完成此举。虽(森)知识谫陋,当然纰缪仍多。但今风气大开,明达之士,多通佛理。想阅之自知佛法有益身心,取金遗鑛;不致徒计文辞工拙,买椟还珠。较之六种旧志,或可稍慰赞仰大士之深心。至其中所有错讹,切望阅者指示,庶可识之,俟后贤再版改正。又形胜、梵刹、建置各门,编者不能亲往勘对,祇依旧志、指南等书,斟酌而定。然时世推迁,古今莫定,挂漏重复,势所不免。卷三〈梵刹门〉后,已略述所以。博雅君子,幸勿以现状不符见责。如有指正,实所欢迎。此皆不慧馨香祷祝以俟之者。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岁次戊寅四月
释迦文佛圣诞日,苦恼比丘德森谨跋
九华山志卷八终
九华山志附录
民国二十七年,岁次戊寅,夏月初版,印四千部。助印功德芳名列后:
真达老和尚助洋二百圆
兴慈法师印二十部 施省老 查宾臣 吴杭本德 李俊承 郭辅庭 闻兰亭 仇复初 林璧予 赵惜阴 陈豫堂 叨庇难民 蕙(玉珍)荐父丁公子常早生西方 上居士十三名各助洋一百圆
陈荻洲 倪云来 马师远 朱仲华 陈士牧 五居士各助五十圆
金子佩君三十圆
李圆净 张咏裳 李慧勋 刘衡台 石松岩 沈祥麟 六居士各廿圆
金善生居士助十七圆
郭海珊 顾联丞 戴智生 赵运昌 四居士各十圆
李秀甫君八圆
刘慧云 汪子梁 章德洲 王袁晓楣 四居士各助洋五圆
乔恂如居士四圆
庞智颐 杨慧昌 张慧植 张契果 夏炎培 五居士各二圆
刘慧云 王思净 二居士各一圆
李慧度 李思仁 二居士共一圆
普为助印善信囘向,偈曰:
录此古人成文,望诸善信,悉符此愿,亦可慰大士之悲心。德森谨识
附:脑膜炎之治疗法
病征:
脑膜炎名称,原为西文医学名词之释义,即中医痉病之一种也。病状,初起,头痛、胸中烦闷、颈项强直。继则角弓反张,神志昏迷,卧床不起。虽危险,然非不治之证。
治疗法:
用皂矾,锻炼存性。(此矾锻之则赤)研为细末,过筛。病人左边头痛,以矾末少许,吹入右鼻孔。右边头痛,吹入左鼻孔。如头部左右皆痛,吹入两鼻孔。两三分钟后,胸中自觉清爽。稍待,鼻流清涕,随下血水。试吹一二次,即可霍然而瘉。屡试屡验,实有起死囘生之效。
制法:
皂矾,即玄青色染料用之绿矾。又名青矾,亦名黑矾,其色绿。锻时,去其砂石,检其结晶,用瓦器盛之,在木炭火上锻炼。初则化为流质,待乾,其色变赤,研成极细粉末。再以绢筛过之。放在乾地上过一夜,去其火气,再装入瓷瓶或玻瓈瓶内,备为济人之需,其效甚著。
按:皂矾,性质酸凉无毒,功同白矾,为化痰解毒之品。治血分之淤积,其效最捷。曾经多人疗治脑膜炎证,皆奏其效。并有人将此药投之津门某德医,经其化验,复函极为赞许。傥有人展转翻印,广为流传,并配制矾末,贮以济人,遇有患此病者,虽在穷乡僻壤之区,亦得随时起死囘生,实为功德无量。尤望病者,勿以方之简单而忽之,幸甚。经验颇多,兹不繁述。
【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72 册 No. GA072n0077 九华山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5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