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国新雕大藏挍正別录卷第二十 乂
甚凾 大安般守意经二卷
此经按经首序及见经文似是书者之错经注不分而连书者也义当节而注之然往往多有不可分处故不敢擅节以遗后贤焉。
竟凾 受新岁经 笁法护译
按此受新岁经法护译者国本宋本皆编于容凾中以当受岁经丹藏则容凾中有名受岁经者而与此经大別今依开元录捡之则丹藏之经正是容凾受岁经耳此宋藏经与此竟凾新岁经文异义同似是同本异译耳则开元录中以新岁经为单译者厥义未详今且欲类聚以待贤哲故以此经移编于竟凾焉。
竟凾 护净经(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一切众人普使知闻一切檀越施设法会供斋调度持斋者得食不持斋者不得食此饭一日持斋得六十万世余粮不持斋者六十万世堕饿鬼中何以故此信施难消故宁吞热䥫丸不食此饭吞热䥫丸须㬰闲耳食此信施久受大苦五百万世中受饿鬼苦诸有设食之处一切如法作斋不得怀挟余残食归给妻子若食此饭若腋底挟檐后五百世常挟热䥫轮左腋底入从右腋底出一切斋饭不可不慎一米化作热丸一切贤者施设福会于先尝啜此食都作残食唐作此会不如不作何以故诸天不欢鬼神不喜此人于先尝者亦五百世中受饿鬼苦自今已后欲得福者如法作斋食可得福德诸天欢喜百神庆恱天神拥护经不虚言福报如影响。
佛说护净经。
摄凾 十诵律卷第五
此卷第二十六张第二行夜提(之下)乃至三十日皆如上说者丹本无此中九字而有又比丘得不具足衣(乃至)至三十日地了时尼萨耆波夜提(等)凡九十一行文国本宋本并无者今依丹本遆而足之。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二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二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三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三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三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四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四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四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五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五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五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六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六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六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七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七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七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八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八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八日应即作方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九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九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九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一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一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一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二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二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二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二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三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三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四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四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四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五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五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五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六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六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六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七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七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七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八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八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八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九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九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九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三十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
同卷二十七张第十三行即今正本三十一张第十三行尼萨耆波夜提(之下)十二日乃至三十日亦如上说(者)丹本无此中十二字而有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乃至)至三十日地了时尼萨耆波夜提(等)凡九十二行国本宋本并无者今依丹本遆而足之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二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二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三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三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三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四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四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四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五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五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五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六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六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六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七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七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七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八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八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八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九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九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九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一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一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一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二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二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二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三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三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三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四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四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四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五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五日断所得非望而得是衣二二十五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六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六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六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七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七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七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八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八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八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九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九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九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三十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
同卷第二十九张第四行即今正本第三十七张第四行尼萨耆波夜提(之下)十二日乃至三十日皆如上说(者)丹本无此中十二字而有又比丘得不具足衣(乃至)尼萨耆波夜提(等)凡九十七行国本宋本所无者今依丹本遆而足之又为看旧国宋藏者具录其文于左。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二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二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三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三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三日应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四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四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四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五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五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五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六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六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六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七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七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七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八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八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八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十九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九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九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一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一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一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二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具足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二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二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三(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三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三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四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四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四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五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五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五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六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六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六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七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七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七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八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八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八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二十九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九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九日应即作衣若与人若作净若受持若不作衣不与人不作净不受持至三十日地了时尼萨耆波逸提。
乐凾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𫇴尼毗奈耶卷第二十
此卷十九张第二十行汙手捉净水(之下丹本有)瓶应当学(乃至)佛言不(等)凡五十九行文国本宋本并无者今捡若无彼文则文义断绝又违前略摄颂云俗舍善容仪护钵除病人之言遂令众学阙二十余法故今依丹本足之又为看旧国宋藏者具录其文于左。
时六众苾𫇴以不净手捉净水瓶遂令诸蝇竞来附近招致讥丑佛言不以汙手捉净水(下有)瓶应当学时苾𫇴尼在江猪山于菩提长者高楼上食以洗钵水弃在好地施主生嫌佛言应制学处在白衣舍不弃洗钵水除问主人应当学。
缘在室罗伐城时有婆罗门孩儿遇病有邬波索迦是彼知识来告之曰孩子若病冝往僧处从诸苾𫇴乞钵中水令其洗沐必得平善时波罗门即往求水见邬波难陁从乞钵水邬波难陁便以残𪎊饼内置钵水中而授与彼彼见杂水起秽𢙣心作如是语我儿宁死谁能用此鄙𢙣之物而洗浴耶以事白佛佛言不应以此秽水持施于人若人来乞钵水时应净洗钵置清净水诵经中要颂阿利沙伽他呪之三遍授与彼人或洗或饮能除万病(阿利沙伽他者谓是佛所说颂出圣教中若读诵时有大威力但是余处令诵伽他者皆类也即如河池井处洗浴饮水之时或暂于树下偃息取凉而去或止客舍或入神堂蹈曼茶罗践佛塔影或时已影障弊尊容或大众散时或入城聚落或晨朝日暮礼拜尊仪或每日食罢时或洒扫塔庙诸如此事其类寔繁皆须口诵伽他奉行获福若故心违慢感得𢙣作之罪但以东川法众此先不行故因注言知圣教之有在其伽他者即如颂曰)。
佛言不得以残食置钵水中应当学。
时有苾𫇴安钵地上下无𠋆替招致讥丑令疾损坏佛言应制学处地上无替不应安钵应当学。
时有尼立洗钵失手堕地打破其钵佛言不得立洗钵应当学。
时有尼于危险崖岸置钵佛言不应尒不于危险岸处置钵应当学。
河水急流逆以钵𢍶遂令钵破佛言不应尒不得逆流酌水应当学。
十二众尼前人坐自己立为其说法时有敬信三宝婆罗门居士等讥诃佛言不应尒人坐己立不为说法应当学。
时有病人不能久立听法佛言若是病人坐卧高下于道非道及以车乘著靴覆头冠花璎珞持盖刀仗并著甲胄等若是病者随何威仪为说无犯非病不合为制学处当如是说人坐己立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卧己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为覆头者不为偏抄衣不为双抄衣不为叉𦝫者不为拊肩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为乘象者不为乘马不为乘轝不为乘车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为著屐靴鞋及履屦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为戴帽著冠及作佛顶髻或緾头或冠花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为持盖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缘在劫比罗城时吐罗难陁立大小便诸俗人见共作讥嫌佛言不应尒不立大小便除病应当学。
随凾 弥沙塞五分戒本 宋𦋺賔三藏佛陀什等 译
按此戒本国本同于宋本丹本独异如何去取今以本律捡之此丹本乃正也彼国宋两本即此随凾中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鸠摩罗什译者错重写为五分戒本而云佛陀什译其闲虽有小不同处但是写笔之错耳故今取此丹本入藏又为看旧国宋藏者具录正本于左。
弥沙塞五分戒本一卷
大德僧听春时一月过少一夜余有一夜三月在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诸大德为得道故一心勤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善道法未受具戒者已出僧今和合先作何事(一人荅言布萨说戒)诸大德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一人荅言说欲讫)。
大德僧听今十五日布萨说戒僧一心作布萨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一心共作布萨白如是诸大德今布萨说波罗提木叉一切共听善思念之若有罪应發露无罪者嘿然嘿然故当知我及诸大德清净如圣嘿然我及诸大德亦如是若比丘如是众中乃至三唱忆有罪不發露得故妄语罪故妄语罪佛说遮道法發露者得安乐不發露罪益深。
诸大德已说戒经序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嘿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德是四波罗夷法半月半月戒经中说。
若比丘共诸比丘同学戒法戒羸不舍行婬法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得波罗夷不共住。
若比丘若聚落若空地盗心不与取若王若大臣若捉若缚若杀若𢷤语言汝贼汝小汝痴是比丘得波罗夷不共住。
若比丘若人若似人若自杀若与刀药杀若教人杀若教自杀誉死赞死咄人用恶活为死胜生作是心随心杀如是种种因缘彼因是死是比丘得波罗夷不共住。
若比丘不知不见过人法圣利满足自称我如是知如是见是比丘后时若问若不问为出罪求清净故作是言我不知言知不见言见空诳妄语除增上慢是比丘得波罗夷不共住。
诸大德已说四波罗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戒不得共住如前后亦如是是比丘得波罗夷罪不应共住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诸大德是中清净嘿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德是十三僧伽婆尸沙法半月半月戒经中说。
若比丘故出不净除梦中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欲盛变心触女人身若捉手若捉发若捉一一身分摩著细滑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欲盛变心向女人麤恶语随婬欲法说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欲盛变心向女人自赞身言姉妹婬欲供养是第一供养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行媒法若为私通事持男意至女边持女意至男边乃至一交会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乞作房无主为身应如量作长佛十二搩手广七搩手应将诸比丘求作处诸比丘应示作处无难处有行处若不将诸比丘求作处若过量作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有主为身作房应将诸比丘求作处诸比丘应示作处无难处有行处若不将诸比丘求作处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不如法恶嗔故以无根波罗夷谤无波罗夷比丘欲破彼梵行是比丘后时若问若不问言我是事无根住嗔故谤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不如法恶嗔故于异分中取片若似片作波罗夷谤无波罗夷比丘欲破彼梵行是比丘后时若问若不问言我是事异分中取片若似片住嗔故谤僧伽婆尸沙。
高丽国新雕大藏挍正別录卷第二十 (二十三)
校注
【经文资讯】《高丽藏》第 38 册 No. 1402 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別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08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高丽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高丽大藏经研究所提供,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