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国新雕大藏挍正別录卷第三 俊

鞠凾 月灯三昧经之余(丹本)

佛语童子坐禅菩萨有十事行何等为十一者专行住二者行道事三者无有恐难四者谛正诸根五者为人所爱六者远离欲七者不转一心八者脱于魔界九者住佛界十者得解脱童子是为坐禅菩萨十事行佛于是说偈言

其人不转所行 即为住谛之行
专行诸度之事 其人舍不正行
所修无所复著 诸根以为寂定
即为得安隐喜 坐思惟道行事
其人已离爱欲 安隐坐于一心
以远离魔境界 即住于佛境界
专行者有是持 其独乐树闲者
即便解脱之行 便成得十事句
其菩萨住转不行 皆捐于不当行
不正行乐正行 念三昧者有是事
其人终无贪著时 行安隐者贤不贪
身意善觉而持戒 行三昧者有是事
行空树闲无所畏 其人终无著贪时
诸非人皆爱念之 如是远离欲独行
终不著欲亦不贪 如是即脱魔境界
便住于如来境界 其人解脱邪事竟

佛语童子菩萨行般若波罗密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一切所有悉布施无所希望二者不复犯戒不以戒自绮三者住忍辱力无人想住四者行精进不贪身命五者行禅不住禅六者降伏弊魔七者九十六种外道不能动之八者自得知生死九者于众生有悲意十者不求弟子缘一觉地童子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密十事佛于是说偈言

其人所施皆等 亦不念望其报
护经戒不敢犯 亦不有想著求
行忍辱及智慧 终无有人之想
见人即有精进 身志意无所著
行一心及智慧 无所住无有想
以降伏于众魔 智慧者有是德
九十六种之道 皆无能动摇者
得知了生死事 智慧者有是事
于一切众生所 有大悲哀之行
于弟子缘一觉 皆不念所求行
所有皆施无希望 为不犯戒不念𢙣
行忍辱者无人想 奉智慧者有是事
精进为在空闲处 禅无有想亦无住
其人智慧降伏魔 行智慧者有是事
诸外道者不能动 其人即为知生死
于众人民有哀伤 行智慧者有是事
诸弟子及缘一觉 于彼终无念求索
其人住佛道如是 行智慧者有是事

佛语童子多智菩萨有十事行何等为十一者知𢙣道二者知善道三者解疑事四者为现直道五者𢙣道六者住正道七者在甘露门八者得坐佛树下九者为人民现明道十者不畏𢙣道童子是为多智菩萨十事行佛于是说偈言

为知了诸尘劳 悉晓了是两事
其人便尘劳 即随佛道之行
慧而解诸狐疑 便为现直见事
𢙣道行 即得在于正道
见在于甘露门 则得坐佛树下
为人民解现王 令不畏诸𢙣道
晓了无数尘劳法 知解两事为如是
其人便尘劳 便于彼学上善法
为一切人解其疑 便为得见善正直
去𢙣道事 其多智常在道住
常为住在甘露门 得坐在无量佛树
为无量亿人现明 其人终不畏𢙣道

佛语童子菩萨尊法施持法与他人者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𢙣二者奉行善三者修正士四者净其佛刹五者坐佛树下六者布施众用七者降伏诸尘劳八者与一切人智九者行慈心十者现在得安隐意童子是为菩萨持尊法施十事以法施与他人者佛于是说偈言

诸不善皆之 诸善事悉奉行
得在住法智慧 意常好憙布施
便净其佛国土 即得无上之国
便则坐佛树下 兴法施譬如宝
布施一切所有 便学于诸法王
则远除诸尘劳 其人得佛不难
布施于一切人 常有慈心之行
其无有嫉妒行 为安隐诸非人
多智便诸不善 其人常为在善住
于尊法坚不可动 其多智者常与法
即常得清净之国 常奉行佛道之事
为常得在佛树下 兴法施者有是事
无有尘劳布施众 便即知了己身事
皆解脱诸世之事 其人终无所罣㝵
其人自知而發意 为一切人如是施
有慈心者无嫉妒 见诸法安无有我

佛语童子菩萨行空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行佛道二者无所著行三者不愿所生四者不犯戒法五者不诽谤贤者六者不为诤行七者无所得八者独行道九者不诤佛十者受法行童子是为菩萨行十空事佛于是说偈言

其诸上人所行 得上尊之世界
勇猛者于彼行 诸所不可得命
皆不著诸世界 于襌思安隐坐
亦不愿诸所生 便晓知诸空法
终不复犯戒法 持于戒无有呵
其尽寿不说𢙣 不诽谤余贤者
其行道无所诤 终无有诸诤讼
其便知诸所事 譬如法而习行
乃至亡失其命 终不谤于世尊
积累于一切法 自保意无所畏
于一切诸世界 佛道不可思议
即奉持诸佛法 不复疑于空法
其人之行而上妙 住不在于诸外道
行禅安隐无所著 诸所无命亦无人
其人终无有贪者 行一心者无所想
以知无人无我法 终复无有于所愿
悉晓诸空之法事 于众所用终不著
其人终无贪著念 于佛常有净信意
其人终无诤讼事 独处行者空众用
其人为住于佛道 便持如来诸所法

佛语童子菩萨在独处行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有清净意二者无有欲三者念诸佛四者信行五者不疑慧六者有反复于诸佛七者不诽谤法八者寂寞行九者得调住十者智四解事童子是为菩萨独处行十事佛于是说偈言

终无有爱欲行 常有清净之意
便奉无所欲事 于独处一心行
思念普世闲明 其人转而成信
于智慧一无疑 佛慧不可思议
于诸佛有反复 佛终不
即而作寂定行 便为住于寂法
其人即得解事 独自乐于树闲
便于财利 在一处而行道
有人则为有清意 常皆诸𢙣事
其人行寂无有上 终不复疑诸佛慧
其人思念佛无上 信于诸天中天行
亦不复疑诸佛慧 寂寞行者有是事
于诸上人有反复 终不复诸法行
独处行者而寂寞 闲处行者有是事
便得善谛寂寞地 即疾解了诸证事
常解说无央数经 其人无有罣㝵时

佛语童子菩萨在闲处行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寂行二者远离众人三者无诤讼四者无嗔恚五者不入诸行六者不入人罪七者念解脱事八者安隐一心行九者疾作证解脱十者以无所著故得三昧童子是为菩萨闲处尊行十事佛于是说偈言

常有寂寞之事 便远离众会人
终无有诤讼时 而独自作于行
常无有嗔恚意 终不转著诸界
亦不复作诤讼 在闲处是有德
便为寂寞之行 常在于独处行
即有解脱之事 便疾得过度去
独自在上闲处坐 常𢙣众会人
其人终不入人罪 树闲坐者有是事
便猒于一切生死 其人无有贪众用
亦不有众畏之事 在树下坐有是事
终不与人共诤讼 常独行者乐寂寞
常护守于身口意 其在闲处德无数
便得上妙解脱事 即好坐在寂三昧
其于树闲习寂行 在闲处者有是德

佛语童子菩萨行分卫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不欲令知其行二者不令人知其功德三者不欲有财利四者不有自称亦无䛕谄五者在贤圣道住六者不自说功德七者不从他人取足八者至他家舍亦不喜亦不忧九者离衣食施持法施与人十者住令德无䛕谄皆取于其法施童子是为菩萨行分卫住十事令德无䛕谄佛于是说偈言

彼不欲令知行 亦不著所为事
利无利而等意 其人住于教令
亦不犯贤圣事 不有称䛕谄行
亦不自说其善 复不说他人𢙣
亦不愁不欢喜 说法离于衣食
所说皆令欢喜 分卫者有是德
不欲令称不求名 常住在四贤圣行
亦无䛕谄求财利 受教令者有是事
不自称誉不说𢙣 初不说𢙣𢙣舌者
闻人功德常欢喜 其分卫者知止足
离衣食善与法施 亦不求索于财利
所说善人皆欢喜 受尊教者有是事

佛说是经时七万二千人發无上正真道万菩萨得无所从生法忍佛说如是文殊师利童子及一切众会天龙世闲人皆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

佛说月灯经一卷

鞠凾 月灯三昧经一卷(宋沙门先公译国宋藏本二十六纸)

此是国宋二藏所谓月灯三昧经先公译者而与彼丹藏经文义逈异未知孰是按开元录先公译本目下注云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又指多小云一十纸今捡之彼丹藏经乃是矣此国宋藏经始从三界乃至道识凡历九十余法皆以六行说之曾无十事之言又其多小是古之二十纸则知非先公译明矣今恐宋藏失先公之译而得古所失安世高译无译主之名者见目录中有月灯经名是先公译者乃错题其名耳又录云出大经第七卷今捡似出第五卷之后半犹未适当何也此须更勘耳

养凾 佛说弥勒下生经 竺法护 译

此经六译三失此本宋有丹无按开元录有译无本中有法护译弥勒成佛经一名弥勒当来下生经者乍观此经似彼失本而还得之其实非也何则罗什译勒成佛经目下注云与下生经异本与法护译弥勒成佛经同本两译一阙则彼失本经非此下生经六译三失之一者明矣又按孤山智圆重校金刚般若后序云古德分经皆用纸数者一纸有二十五行一行十七字今捡失本弥勒经目下注云一十七纸则计有七千二百二十二字此经只有三千一百七十六字则尚未其半岂是彼经欤则丹藏无此经为得然此经文颇似汉晋经注又有汉云之言还恐此是三失本中第一本录云今附西晋者耳宋藏还得而编入之为得之矣而二录并无下生经是法护译者今云法护译者何耶伏俟贤哲

养凾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义净译(宋无丹有今还𠬧入藏)

按开元录弥勒下生经前后六译三存三失而此本亦在三存之一也则宋藏无此经者失之耳今得于丹藏而编入之又为看国宋藏者具录于左

佛说勒下生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上与大苾𫇴众俱尒时大智舍利子法将中㝡哀愍世闲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少咨问愿垂听许佛告舍利弗随汝所问我当为说时舍利子即以伽他请世尊曰

大师所授记 当来佛下生 彼号为慈氏
如前后经说 唯愿人中尊 伽陁重分別
彼神通威德 我今乐欲闻 佛告舍利子
应至心谛听 当来慈氏尊 为汝广宣说
尒时大海水 以渐减三千 二百踰缮那
为显轮王路 赡部洲纵广 有万踰缮那
有情住其中 在处皆充满 国土咸富盛
无罚无灾厄 彼诸男女等 皆由善业生
地无诸𣗥刾 唯生青䎡草 履践随人足
喻若睹罗绵 自然出香稻 羙味皆充足
诸树生衣服 众䌽共庄严 树高三俱舍
花菓常充实 时彼国中人 皆寿八万岁
无有诸疾苦 离恼常安乐 具相悉端严
色力皆圆满 人患有三种 食衰老便利
女年五百岁 方乃作婚姻 诸有欲便利
地裂而容受 人命将终尽 自往诣尸林
城名妙幢相 轮王之所都 纵十二由旬
广七由旬量 其中所居者 皆曾植妙因
此城有胜德 住者咸欢喜 楼台并却敌
七宝之所成 开钥及门 种种宝严饰
绕𡍕诸隍壍 皆营以妙 名花悉充满
好鸟皆翔集 七行多罗树 周匝而围绕
众宝以庄严 皆悬铃铎 微风吹宝树
演出众妙声 犹如奏八音 闻者生欢喜
处处有池沼 覆杂色花 园苑擢芳林
庄严此城郭 国中有圣主 其名曰饷佉
金轮王四洲 富盛多威力 其王福德业
勇健兼四兵 七宝皆成就 千子悉具足
四海咸清肃 无有战兵戈 正法理群生
设化皆平等 王有四大藏 各在诸国中
一一藏皆有 宝百万亿 羯陵伽国内
藏名氷竭罗 蜜𫄨罗国中 般逐迦大藏
伊罗钵罗藏 安处揵陁国 婆罗痆斯境
藏名为饷佉 此诸四伏藏 咸属饷佉王
福之所资 果报咸成就 辅国之大臣
婆罗门善净 四明皆晓达 多闻为国师
通诸杂论 善教有闻持 训解及声明
莫不咸究了 有女名净妙 为大臣夫人
名称相端严 见者皆欢恱 大丈夫慈氏
辞于喜足天 来托彼夫人 作后身生处
既怀此大圣 满足于十月 于是慈尊母
往趣妙花园 至彼妙园中 不坐亦不卧
徐立攀花树 俄诞胜慈尊 尒时㝡胜尊
出母右胁已 如日出云翳 普放大光明
不染触胞胎 如莲花出水 光流三界内
咸仰大慈辉 当尒降生时 千眼帝释主
躬自擎菩萨 欣逢两足尊 菩萨于此时
自然行七步 而于足履处 皆出宝莲花
遍观于十方 告诸天人众 我此身㝡后
无生证涅槃 龙降清凉水 澡沐大悲身
天散殊妙花 虚空遍飘洒 诸天持白盖
掩庇大慈尊 各生希有心 守护于菩萨
褓母擎菩萨 三十二相身 具足诸光明
捧持来授母 御者进雕辇 皆用宝庄严
母子升其中 诸天共持舆 千种妙音乐
引导而还宫 慈氏入都城 天花如雨落
慈尊诞降日 怀姙诸婇女 普得身安隐
皆生智慧男 善净慈尊父 睹子奇妙容
具三十二相 心生大欢喜 父依占察法
知子有二相 处俗作轮王 出家成正觉
菩萨既成立 慈愍诸群生 众苦险难中
轮回常不息 金色光明朗 声如大梵音
目等青莲𦯧 支体悉圆满 身长八十肘
二十肘肩量 面广肩量半 满月相端严
菩萨明众艺 善教受学者 请业童蒙等
八万四千人 时彼饷佉王 建立七宝幢
幢高七十寻 广有寻六十 宝幢造成已
王發大舍心 施与婆罗门 等设无遮会
其时诸梵志 数有一千人 得此妙宝幢
毁坼须顷 菩萨睹斯已 念世俗皆无
生死苦覊笼 思求于出离 祈诚寂灭道
弃俗而出家 生老病死中 救之令得出
慈尊兴愿曰 八万四千人 俱生猒离心
并随修梵行 于初發心夜 舍俗而出家
还于此夜中 而升等觉地 时有菩提树
号名曰龙花 高四踰缮那 蓊欝而荣茂
枝条覆四面 荫六俱卢舍 慈氏大悲尊
于下成正觉 于人中尊胜 具八梵音声
说法度众生 令离诸烦恼 苦及苦生处
一切皆除灭 能修八正道 登彼涅槃岸
为诸清信者 说此四真谛 得闻此妙法
至诚而奉持 于妙花园中 诸众如云集
满百由旬内 眷属皆充满 彼轮王饷佉
闻深妙法已 𣫆舍诸宝 祈心慕出家
不恋上宫闱 至求于出离 八万四千众
咸随而出家 复八万四千 婆罗门童子
闻王舍尘俗 亦来求出家 主藏臣长者
其名曰善财 并与千眷属 亦来求出家
宝女毗舍佉 及余诸从者 八万四千众
亦来求出家 复过百千数 善男善女等
闻佛宣妙法 亦来求出家 天上天人尊
大慈悲圣主 普观众心已 而演出要法
告众汝应知 慈悲释迦主 教汝修正道
来生我法中 或以香花鬘 幢幡盖严饰
供养牟尼主 来生我法中 或郁金沉水
香泥用涂拭 供养牟尼塔 来生我法中
或归佛法僧 恭敬常亲近 常修诸善行
来生我法中 或于佛法中 受持诸学处
善护无犯 来生我法中 或于四方僧
施衣服饮食 并奉妙医药 来生我法中
或于四斋辰 及在神通月 受持八支戒
来生我法中 或以三种通 神境记教授
化道声闻众 咸令烦惑除 初会为说法
广度诸声闻 九十六亿人 令出烦恼障
第二会说法 广度诸声闻 九十四亿人
令渡无明海 第三会说法 广度诸声闻
九十二亿人 令心善调伏 三转法轮
人天普纯净 将诸弟子众 乞食入城中
既入妙幢城 衢巷皆严饰 为供养佛故
天雨曼陁花 四王及梵王 并余诸天众
香花鬘供养 辅翼大悲尊 大威德诸天
散以妙衣服 缤纷遍城邑 瞻仰大医王
以妙宝香花 散洒诸衢街 履践于其上
喻若睹罗绵 音乐及幢幡 夹路而行列
人天帝释众 称赞大慈尊 南谟天上尊
南谟士中胜 善哉薄伽梵 能哀愍世闲
有大威德天 当作魔王众 归心合掌礼
赞仰于导师 梵王诸天众 眷属而围绕
各以梵音声 阐扬微妙法 于此世界中
多是阿罗汉 蠲除有漏业 永离烦恼苦
人天龙神等 乹闼阿修罗 罗刹及药叉
皆欢喜供养 彼时诸大众 断障除疑惑
超越生死流 善修清净行 彼时诸大众
离著财 无我我所心 善修清净行
彼时诸大众 毁破贪爱网 圆满静虑心
善修清净行 慈氏天人尊 哀愍有情𩔗
期于六万岁 说法度众生 化满百千亿
令渡烦恼海 有缘皆拯济 方入涅般城
慈氏大悲尊 入般涅槃后 正法住于世
亦满六万年 若于我法中 深心能信受
当来下生日 必奉大悲尊 若有聡慧者
闻说如是事 谁不起忻乐 愿逢慈氏尊
若求解脱人 希遇龙花会 常供养三宝
当勤莫放逸

尒时世尊为舍利子及诸大众记说当来慈氏事已复告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法已受持读诵为他演说如说修行香花供养书写经卷是诸人等当来之世必得值遇慈氏下生于三会中咸蒙救度尒时世尊说此颂已舍利子及诸大众欢喜信受顶戴奉行

佛说勒下生成佛经

敢凾 佛说申日经(法护译)

此经四译一失此本宋有丹无按开元录法护译中有月光童子经亦名申日经者自是一经有二名耳非別有申日经亦是法护译者藏中既有月光童子经为法护译斯已矣此何更有申日经亦是法护之译耶则未知此经是谁之译又何㨿谓之法护译耶今以录中有云支谦译中有申日经一卷云与月光童子经同本异译今捡寻文句二经不殊故不双出(云云)则藏中古有支谦所译申日经亦名月光童子经者今诸藏皆无恐此经即是支谦之译而误安法护之名耳如是则四译还具矣冒陈𥌒言以俟来哲

才凾 六字神呪经(大唐天笁菩提流志 译)(诸藏皆有)

国宋二藏此才凾中更有六字神呪王经菩提流志译者丹藏即无按开元录才凾六字神呪经与陀罗尼集经第六卷文殊师利菩萨呪法及呪五首经中六字陀罗尼等同本异译今捡之此经是耳更无佛说六字神呪王经亦是流志译者按彼经则后知凾之中失译人名今附梁录者耳意者宋藏见彼题中六字神呪之言以为此经之异译遂将类聚重编于此是一错也而又妄安流志之名何耶故今删去此凾中者后贤欲知今所去经是何等者请见知凾六字神呪王经则是耳

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別录卷第三 (第十九张 俊)

丙午岁高丽国大藏都监奉𠡠雕造


校注

[A1] 禅【CB】禈【丽】
[A2] 已【CB】巳【丽】
[A3] 己【CB】已【丽】
[A4] 福【CB】褔【丽】
[A5] 已【CB】巳【丽】
[A6] 已【CB】巳【丽】
[A7] 已【CB】巳【丽】
[A8] 已【CB】巳【丽】
[A9] 已【CB】巳【丽】
[A10] 已【CB】巳【丽】
[A11] 已【CB】巳【丽】
[A12] 已【CB】巳【丽】
[A13] 已【CB】巳【丽】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別录(卷3)
关闭
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別录(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