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曜经卷第二十九

沙门品第三十

比丘乞求  以得无积  天人所誉
生净无秽

比丘乞求以得无积者乞食比丘恒作是念「我今所求索者自足而已不留遗余计为财货设有遗余寻施与人不留遗长如佛律禁所说父母年迈老病著床及同学比丘久抱重患不堪行来听使乞索不问多少供养老病」是故说曰比丘乞食以得无积也天人所誉生净无秽者比丘执行少欲知足到时乞求无所藏积诸天卫护称叹其德名闻四远靡不闻知论此比丘生净无秽所以诸天称叹其德者持戒之人死必生天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是故说曰天人所誉生净无秽也

比丘为慈  爱敬佛教  深入止观
灭行乃安

比丘执意行四等心慈悲喜护愍念一切爱敬三宝信心不断深入分別止观所趣在在乞求处处留化所以除贪制意者欲除世荣不贪利养究尽生死灭诸恶行度有至无乃谓永安是故说曰比丘为慈爱敬佛教深入止观灭行乃安也

比丘尽诸爱  舍爱去贡高
无我去吾我  此义孰不亲

比丘尽诸爱舍爱去贡高者彼苦行比丘灭诸想著欲色色色无色色欲爱色爱无色爱三界憍慢众邪颠倒泓然除尽是故说曰比丘尽诸爱舍爱去贡高也无我去吾我此义孰不亲者苦行比丘不滞三界解知内外悉无有主计我之人来求福虽得从愿后必堕落在凡夫地不见吾我之人者解知内外万物虚寂孰者吾我吾我是谁为人所系及得骂詈悉虚悉寂都无所有为人所骂音声来往中间内外悉无所有是故说曰无我去吾我此义孰不亲也

当知是法  身之出要  如象御敌
比丘习行

当知是法身之出要者习行比丘得博采众要修善德以补不及如人欲所至必由其径求道窠窟必有其路出要路者四谛真如是是故说曰当知是法身之出要也如象御敌比丘习行者如彼暴象饮以𬪩酒奔逸向敌虽被刀射至死不退要有所擒乃还本营所以然者畏上御者不畏外寇习行比丘亦复如是要从导师承受苦教隐在心怀反覆思惟不失义迹是故说曰如象御敌比丘习行也

人不寿劫  内与心诤  护身念谛
比丘惟安

夫修学之人得四神足昼夜修习意欲住寿一劫若过一劫随意所念则无有难离诸缚著常与心诤不使流驰断诸悕望去是非意与欲永別亦复不见三界窠窟然后乃应无亏损行是故说曰人不寿劫内与心诤护身念谛比丘惟安

念亲同朋友  正命无杂糅
施知应所施  亦令威仪具
比丘备众行  乃能尽苦际

行人成就皆由朋友功成德满称过四远禀受之人日有其新所行真正不著外部所出惠施施佛比丘僧与师及诸尊长所以然者斯等诸人皆有威仪执诸礼节知苦之所由是故说曰念亲同朋友正命无杂糅施知应所施亦令威仪具比丘备众行乃能尽苦际

手足莫妄犯  节言慎所行
常内乐定意  守行谓比丘

世多有人凶暴为恶卷相加遂致伤害内恣六情著色声香味细滑之法如斯之人虽得为道不应法行进无修道之法退失贤圣之仪如担死人种无所复中直此比丘等亦复如是能自专意所行随顺坐禅定意六时行道不失本行是故说曰手足莫妄犯节言慎所行常内乐定意守行谓比丘也

乐法欲法  思惟安法  比丘依法
正而不费

学人修行分別诸法见法得法深入观法若坐若卧众神往来思惟安法比丘依法乃得灭度于诸圣道益而无费日有增益终无减损亦使正法久存于世是故说曰乐法欲法思惟安法比丘依法正而不费也

当学入空  比丘静居  乐非人处
观察等法

执行之人观此五阴计为是常牢固不败不能舍离兴于尘劳然执行之人分別五阴内外悉空正使在于旷野之中树下塚间思惟法本求于道果先当习空乃应道真昔诸道人室内坐禅空行须菩提在外求索开门内人应曰「汝是谁乎」须菩提对曰「世人假名须菩提者也」人所乐者弹琴皷瑟作倡伎乐此是人所乐非人所乐者禅定数息系意在一非人所念是故说曰当学入空比丘静居乐非人处观察等法也

当制五阴  服意如水  清净和悦
为甘露味

初学之人观此五阴皆当坏败无一可贪分別诸持悉不牢固意均平等颜色和悦清净无瑕尽诸苦际是故说曰当制五阴服意如水清净和悦为甘露味

如彼极峻山  不为风所动
比丘尽愚痴  所在不倾动

犹若安明山不为四种风所倾动尽痴比丘亦复如是不为色声香味细滑之法所动是故说曰如彼极峻山不为风所动比丘尽愚痴所在不倾动也

一切名色  非有莫惑  不近不爱
乃为比丘

名色六入行者之所弃我所非我所都无所有不近于危崄之法法有种种或有真实或有危崄所谓真正者诸度无极所谓危崄者世俗常则比丘具足此者乃谓应真是故说曰一切名色非有莫惑不近不爱乃为比丘

比丘非  慢诞无戒  舍贪思道
乃应比丘
息心非剃  放逸无信  能灭众苦
为上沙门

尔时世尊到时持钵整顿衣服径向乞求婆罗堕者婆罗门所尔时梵志遥见世尊梵志自叹说曰我亦乞士君亦乞士二乞士中何者为胜」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比丘非剃  慢诞无戒  舍贪思道
乃应比丘
「息心非剃  放逸无信  能灭众苦
为上沙门

尔时梵志闻斯偈已即以所有财货施于世尊尔时如来寻不受之语梵志曰「我今所说非歌颂所赞何缘取汝所施之物」梵志白佛「不审今者以此所施为付何人」世尊告曰「汝今持此所施持著净处若著无草之地若著清净水中」尔时梵志受如来教即以所施写著水中是时水中自然涌出作若干种声渐渐于中出大光明梵志见已踊跃欢喜不能自胜如来即说真如四谛寻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比丘得慈定  承受诸佛教
极得灭尽迹  无亲慎莫睹

比丘得慈所在解脱分別万行无事不达设复有人见众生之类步兵象兵马兵车兵共相鬪讼入慈之人愍彼不及拔济众生至无为岸犹如平称平等无二于如来所得四坚固之心不可倾动犹如最胜长者及以比丘睹佛无厌足正使化佛在其前者亦不能使心有所倾动行人得灭尽之迹无复众恼知可近知近可从知从如是行踪迹灭行则为本略说其要如是结使本为火之所烧如是渐以次断诸结使源如是颇有梵志无乃至于泥洹

心喜极欢悦  加以爱念者
比丘多熙怡  尽空无根源

彼修行之人欢喜踊跃无有懈怠闻喜不以为欢闻恶不以为戚比丘入定无有错乱恒自思念从无数劫以来修行众德不失行本究尽空源无边无崖是故说曰心喜极欢悦加以爱念者比丘多熙怡尽空无根源

息身而息意  摄口亦其善
舍世谓比丘  渡渊无有碍

彼修行人执持威仪不失其则护口四过无所违失不使其心有所流驰所说言教无有麤犷先笑后言适可人情舍世谓比丘何者为比丘所谓比丘者离色声香味细滑法去婬怒痴是故说曰息身而息意摄口亦其善舍世谓比丘渡渊无有碍也

无禅不智  无智不禅  道从禅智
得近泥洹

夫人学问先从诵四阿含三藏具足然后乃名称为禅定此是世俗之智无智不禅者无漏慧观必有所至无有罣碍设有二事具足者便近于泥洹是故说曰无禅不智无智不禅道从禅智得近泥洹

禅无放逸  莫为欲乱  无吞洋铜
自恼燋形

如彼修行之人摄身口意少欲知足不大慇懃虽得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趣自支形不慕世荣威仪礼节不失其度床卧坐具恒知止足莫受后世洋铜灌口是故说曰禅无放逸莫为欲乱无吞洋铜自恼燋形

能自护身口  护意无有恶
获禁戒法  故号为比丘

夫人习行身不行恶口不骂詈意不妬嫉具此三者乃为比丘是故说曰能自护身口护意无有恶后获禁戒法故号为比丘也

诸有修善法  七觉意为本
此名为妙法  故曰定比丘

如彼行人善修其法先得无漏尽苦之源便得七觉意华渐至无为得近泥洹是故说曰诸有修善法七觉意为本此名为妙法故曰定比丘也

如今现所说  自知苦尽源
此名为善本  是无漏比丘

于现法中而自观了求其巧便尽于苦际所谓尽苦际者灭尽泥洹故诸根具足成就无漏行所行如意无所违失是故说曰如今现所说自知尽苦源此名为善法是无漏比丘也

不以持戒力  及以多闻义
正使得定  不著于文饰
比丘有所持  尽于无漏行

夫人习行不但精进忍辱一心智慧求于解脱亦复不以多闻解慧知内外法至于无为要得世俗定意然后至于妙际或在山野空闲之处与善知识相遇说其正径不说邪路比丘当知此行习无漏法所以尽苦际者皆是漏尽罗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犹尚涉诸苦恼是故说曰不以持戒力及以多闻义正使得定意不著于文饰比丘有所持尽于无漏行也

当观正觉乐  勿近于凡夫
观此现世事  分別于五阴

如彼学人观正觉乐以自娱乐不近于凡夫所以然者非彼境界所有此世事者知众生之类生者灭者进退所趣知苦所由分別五阴成败所趣是故说曰当观正觉乐勿近于凡夫观此现世事分別于五阴

为之为之  必强自制  舍家而解
意犹复染  行懈缓者  劳意弗除
非净梵行  焉致大宝

执行之人兴诸想著起结使本或有分別计有今世后世之累于苦而不自比丘莫著此自谓清净之行诸有沙门婆罗门不知出要之法我不说此人应得度也所以然者不离缚著之所致比丘当知非有而言有习邪见非真谛法何以故皆由五阴身本而兴此病以有此病复生恶行由此诸病不得尽苦际比丘当知究尽其源解知无常为变易法

夫学之人观此法者无坚无牢为无有要解知无身则知生死不以为死魔之所沮坏以得胜彼更不造有尽一切之有此名苦际更无有上

心得永休息  比丘摄意行
以尽老病死  便脱魔缚著

如彼行人永尽诸结意所染著不复造行色声香味细滑之法不复在怀自知罪毕更不受胎永离魔界亦不与欲尘相应是故说曰心得永休息比丘摄意行以尽老病死便脱魔缚著

心以得永寂  比丘摄意行
以尽老病死  更不复受有

有者生死之所以沈漂周旋五道者皆由意惑不尽其源故是故说曰心以得永寂比丘摄意行以尽老病死更不复受有行人执意多有所济常求方便以自济渡

以断于爱根  比丘摄意行
以尽老病死  更不复受有

爱之为病多所危害欲界爱者其事有二一者食爱二者欲爱色界无色界禅味爱是故说曰以断于爱根

无有结使心  比丘摄意行
以尽老病死  更不复受有

所谓结使者众行之本漏诸秽浊是故说曰无有结使心比丘摄意行以尽老病死更不复受有

不以断有根  比丘摄意行
以尽老病死  更不复受有

以度生死更不受有

比丘摄意行  以尽老病死
更不复受有  以脱于魔界

永离于魔界更不处于欲界以脱永脱更不受有

以胜丛林刺  及除骂詈者
犹如凭泰山  比丘不受苦

以胜丛林刺者此名为色声香味细滑法更复有者何者为林刺所谓林刺者婬怒痴病最为根本唯有诸佛世尊乃能除耳设彼骂我解知无形内自思惟身为苦器内外无主分別此身何可贪乐一病以發四百四病同时俱作此名身之内患所谓外患者荆棘丛林诽谤之名毁形污辱或被挝打如斯之类从外而至或被蚖蛇毒害百足之虫此皆外事来逼其身犹若泰山不用幻呪奇术之法所可移动是以比丘欲得离众苦之本唯有真如四谛彼比丘不知苦乐所谓不知苦乐者苦至不以为酸楚乐到不以欢娱是故说曰以胜丛林刺及除骂詈者犹如凭泰山比丘不受苦

不念今后世  观世如幻梦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犹若明行人意知今世后世变易不停是故说曰不念今后世观世如幻梦比丘胜彼此如蛇脱故皮

能断爱根本  尽竭欲深泉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所以说此喻者欲使行人知其深浅料量正行皆顺于法尔时世尊训以道德恐后众生不別爱本是故演说知其出源是故说曰能断爱根本尽竭欲深泉比丘胜彼此如蛇脱故皮略说其要欲怒痴憍慢亦复如是著欲者说其欲著嗔者说其嗔著𫘤者说其𫘤

能断于五欲  断于欲根本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犹如有人身被五系愁忧苦恼无复情意后得蒙赦得免危厄是以如来为喻欲使后生审知明白是故说曰能断于五欲断于欲根本比丘胜彼此如蛇脱故皮

能断于五结  拔于爱欲刺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所谓五结者贪欲结嗔恚结睡眠结调戏结疑结覆盖人心使不睹慧明使人盲冥不睹光明灭于智慧永断诸趣不得至于泥洹是故说曰能断于五结拔于爱欲刺比丘胜彼此如蛇脱故皮拔于爱欲刺者刺有三义欲刺恚刺无明刺尽断无余更不复生无起灭法见断五盖是故说曰拔于爱欲刺也

诸有无家业  又断不善根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彼修行人执苦来久修菩萨德终日不舍舍家出学不贪世荣是故说曰诸有无家业又断不善根比丘胜彼此如蛇脱故皮

诸不有热恼  又断不善根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所谓热恼者一者欲热恼二者嗔恚热恼三者愚痴热恼三热恼中恚最为上火所焚烧从欲界乃至初禅地三毒炽火烧欲界至无色界能灭此三毒界者乃为第一无为之乐是故说曰诸不有热恼又断不善根比丘胜彼此如蛇脱故皮

断欲不遗余  如拔不牢固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人之著欲无不丧命所以然者皆由意断心惑之所致是以圣人先制婬欲是故说曰断欲不遗余如拔不牢固比丘胜彼此如蛇脱故皮略说其要贪欲嗔恚愚痴憍慢亦复如是

爱生而流溢  犹蛇含毒药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人随爱意不自禁制渐从欲界乃至三有流转五趣不离四生所以论比丘胜彼此者彼者六尘此者六情比丘能灭彼此者如蛇脱故皮

诸有断想观  内不造其心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观有三欲观恚观无明观能灭此者乃谓为道士是故说曰诸有断想观内不造其心比丘胜彼此如蛇脱故皮

持戒谓比丘  有空乃行禅
者究其源  无为最为乐

比丘执行以威仪为本戒以检形服以法所行法则不违先圣有空定意然后名为禅不舍假号如彼行人受则信解分別其义求于无为快乐之处无有饥寒苦恼之患是故说曰持戒谓比丘有空乃行禅者究其源无为最为乐也

比丘忧忍忧  分別床卧具
当念无放逸  断有爱无余

比丘修行处乐不以为欢遭难不以为苦利衰毁誉无增减心在闲静处一意端坐心不流驰断诸结使念无想著是故说曰比丘忧忍忧分別床卧具当念无放逸断有爱无余也

出曜经梵志品第三十

所谓梵志  不但倮形  居崄卧棘
名为梵志

尔时有一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自今以后听诸弟子皆悉倮形不著衣服」世尊告曰「咄愚所戾不应法律此梵志之法非是内藏所修行也人怀惭便有尊卑高下知有父母兄弟何为复说倮形行世」尔时复有一异比丘诣佛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自今以后听诸道人各留头发」佛告比丘「咄愚所戾不应法律此梵志之法非是内藏所修行也」复有异比丘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前白世尊言「唯然世尊听诸道人皆白灰涂身」复有异比丘白世尊言「自今以后听诸道人服气不食」复有比丘白世尊言「自今以后听诸道人倮形露地卧」世尊告曰「咄愚所戾」复有异比丘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自今以后听诸道人在浴池沐浴清净」佛告比丘「不以此法得至于道

弃身无  不诵异言  两行以除
是谓梵志

昔佛在波罗奈国仙人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度五比丘未经数日尔时波罗奈国有一长者名曰夜输种姓豪族饶财多宝颜貌端正世之无双欻一日之中得非常观自观家里男女之属斯如死身无一可念视己形体塚间无异即从坐起并作是说「惑愚至深不別幻化」尔时长者即自舍家逃走出城琉璃履屣价直一万即渡江水奔趣世尊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寻白佛言世事多故变易非一万物幻化不可恃怙我今自归欲求无为安乐之处」佛告长者「善哉善哉族姓子贤圣法中甚大宽弘正是汝身之所愿乐」尔时长者闻如来教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尔时世尊渐与说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大患尔时长者闻斯法已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彼以见法得法成就诸法即从坐起重自归命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唯然天中天听在道次出家学道」佛告长者「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自然法服重闻说法得罗汉道尔时长者家中父母兄弟男女仪从严驾象马追求觅夜输长者到江水侧见琉璃父自思惟「我子将渡江水必然不疑所以知其然今脱此琉璃履价直亿万吾今渡江所在求觅」即渡江遥见世尊光相炳然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颇见夜输童子游此过乎」佛以神足隐彼夜输比丘使父不见佛告长者「汝今求子不如自求汝但速坐吾与汝说法」长者寻坐佛为说法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尔时世尊即舍三昧使父见子父告子曰「汝速还家汝母愁苦恐汝不还」佛告长者「止止长者勿作斯语云何长者如有修行之人本在学地爱欲未尽后得无学离于学地欲使无学之人习于学法于长者意云何为可尔乎」长者对曰「不也世尊」佛告长者「汝子今日以得无著住无学地长者当知以得无著焉得还家习于五欲」长者闻之欢喜踊跃即起礼子五体投地自归真人永无所著尔时世尊即与长者而说斯偈

「弃身无猗  不诵异言  两行以除
是谓梵志  今世行净  后世无秽
无习无舍  是谓梵志

人执邪见至死不改计常之人不与断灭见相应断灭见不与计常见相应能舍此见不著三世是故说曰「今世行净后世无秽无习无舍是谓梵志

若猗与爱  心无所著  已舍已正
是灭终苦

初习行之人虽在学次未能分別思惟道果一一明了不失其绪未获者获未得者得是故说曰若猗与爱心无所著已舍已正是灭终苦

诸有无所猗  恒习于正见
常念尽有漏  是谓为梵志

犹如大象从寸孔出欲得出城门不容象众人见之各各惊愕谓彼象曰「汝今出于寸孔往来无难然欲出城反更不受」是以圣人借以为喻众生之类虽得出家修习道法不能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是故说曰诸有无所猗恒习于正见常念尽有漏是谓为梵志

愚者受猥发  并及床卧具
内怀贪浊意  文饰外何求

愚者不自觉长养其发所以剃发者剃其结使非但剃发愚人执迷长养其发以为文饰过去恒沙诸佛之法各各相授剃除须发法服齐整自古有之非适今日今日愚人贪著卧具然我法中制以三衣不畜遗余树下塚间以此为常广说如其本内怀邪见兴贪浊意外自文饰谓为无瑕舍迷就道其法不惑是故说曰愚者受猥发并及床卧具内怀贪浊意文饰外何求也

被服弊恶  躬承法行  闲居思惟
是谓梵志

修行之人被服麁恶不著文饰思惟法行无所贪求节言省语不鬪乱彼此是故说曰被服弊恶躬承法行闲居思惟是谓梵志

见痴往来  堕壍受苦  欲单渡岸
不好他语  唯灭不起  是谓梵志

夫人执痴意不开悟亦复不能越次取证恒在嫌疑不净之地此则非净行之人断诸有漏永尽无余是谓梵志是故说曰见痴往来堕壍受苦欲单渡岸不好他语唯灭不起是谓梵志

截流而渡  无欲如梵  知行以尽
是谓梵志

若使以水沐浴其身得至于道者水性之类皆称于道但非沐浴而至于道分別诸法审谛其义清净无瑕众结智行永尽无余是故说曰截流而渡无欲如梵知行以尽是谓梵志

不以水清净  多有人沐浴
能除弊恶法  是谓为梵志

夫人沐浴不能去腹里垢尽除恶法更亦不造乃名为梵志是故说曰不以水清净多有人沐浴能除弊恶法是谓为梵志

非剃为沙门  称吉为梵志
谓能灭众恶  是则为道人

所谓沙门者未必剃除须发内有正行应于律法乃应为沙门夫为梵志终日称吉得生梵天者见人尽当生于彼处但彼称吉生于梵天谓能灭众恶修清净行是故说曰非剃为沙门称吉为梵志谓能灭众恶是则为道人

彼以无二  清净无瑕  诸欲结解
是谓梵志

尽舍一切弊恶之法出入行来周旋之处言不及杀不害一切无所伤损清净无瑕永无诸缚是故说曰彼以无二清净无瑕诸欲结解是谓梵志

出恶为梵志  入正为沙门
弃我众秽行  是则为舍家

梵志之行去诸恶法内外清彻众秽永尽不怀悕望贡高于人意定不移觉悟一切诸法之本梵行已立所作已更不复受有修清净行无所遗失是故说曰出恶为梵志入正为沙门弃我众秽行是则为舍家

人无幻惑意  无慢无愚惑
无贪无我想  是谓为梵志

人之在世不怀幻惑梵志自谓言「百劫一过大海之中自然有幻惑食啖天下人」去诸憍慢不兴著想如来至真等正觉离世八法不染于世亦名为比丘亦名为沙门亦名佛是故说曰人无幻惑意无慢无愚惑无贪无我想是谓为梵志

我不说梵志  托父母生者
彼多众瑕秽  灭则为梵志

所谓梵志从父母生多诸瑕秽或复出家离诸世俗修清净行无选择施平等无二不杂想施或复施时求作国王生天此名杂想之施无杂想施者尽为一切不自为己是故说曰我不说梵志托父母生者彼多众瑕秽灭则为梵志

身口与意  净无过失  能摄三行
是谓梵志

出言柔和初无骂詈分別义趣如掌观珠音响清净听者乐受多所成就净无过失不触娆人是故说曰身口与意净无过失能摄三行是谓梵志

见骂见击  默受不怒  有忍辱力
是谓梵志

击人得击骂人得骂皆由不忍致此患害夫能忍者战中为上忍为良药能愈众病若有骂者默然不对是故说曰见骂见击默受不怒有忍辱力是谓梵志

出曜经卷第二十九


校注

沙【大】出曜经沙【宋】【元】【宋】【元】【明】不分卷 三【大】二【元】【明】 撗【大】贸【明】 来【大】贸【宋】【元】货【明】 修善【大】善修【宋】【元】【明】 窠【大】*窼【宋】*【元】*【明】* 是【大】〔-〕【宋】【元】【明】 斯【大】〔-〕【宋】 慎【大】*顺【宋】*【元】*【明】* 卷【大】拳【宋】【元】【明】 于【大】乎【宋】【元】【明】 实【大】正【元】【明】 剃【CB】【碛乙-CB】【宋】【元】【明】*別【大】* (我亦胜)十六字【明】作四字四句偈 (比丘沙门)八句卅二字【宋】【元】作本文 偈【大】语【宋】【元】【明】 称【大】秤【宋】【元】【明】 梵【大】〔-〕【宋】【元】【明】 于【大】〔-〕【明】 其【大】*甚【宋】*【元】*【明】* 其【大】〔-〕【宋】【元】【明】 燋【大】*焦【明】* 慇懃【大】殷勤【明】 具【大】坐具【宋】【元】【明】 获【大】*护【宋】*【元】*【明】* 故【大】〔-〕【宋】【元】【明】 意【CB】【碛乙-CB】【宋】【元】【明】慧【大】 此【大】现【宋】【元】【明】 免【大】勉【宋】【元】【明】 习【大】皆【宋】【元】【明】 累【大】类【宋】【元】【明】 以【大】已【明】 观【大】种【宋】【元】【明】 者【大】空【宋】【元】【明】 衣【大】古【宋】【元】【明】 者【大】空【元】【明】 卷第十九终【宋】【元】【明】 卷第二十首【宋】【元】【明】 四【大】三【元】【明】 以【大】*已【宋】*【元】*【明】* 愧【大】惭【明】 于【大】乎【宋】 猗【大】*倚【元】【明】* 里【大】里【宋】【元】【明】 琉【大】*瑠【明】* 屣【大】屐【元】【明】 直【大】值【明】 世【大】世尊世【宋】【元】【明】 迹【大】踪【宋】【元】【明】 履【大】*屐【宋】*【元】*【明】* 水【大】求【宋】【元】【明】 愁【大】忆【宋】【元】【明】 猥【大】*须【宋】*【元】*【明】* 文【大】*校【宋】*【元】*【明】* 知【大】智【元】【明】 彻【大】净【宋】【元】【明】 悟【大】悟【宋】【元】【明】 惑【大】〔-〕【元】【明】 著想【大】想著【宋】【元】【明】 观【大】贯【宋】 (出曜经之二)三十字【大】〔-〕【宋】【元】【明】【宋】【元】【明】不分卷
[A1] 乃【CB】【丽-CB】及【大】(cf. K29n0982_p0986c09)
[A2] 加【CB】【丽-CB】如【大】(cf. K29n0982_p0988b10)
[A3] 办【CB】【丽-CB】辨【大】(cf. K29n0982_p0993c1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出曜经(卷29)
关闭
出曜经(卷29)
关闭
出曜经(卷29)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