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三

菩提品第十

释曰已说菩萨成熟众生次说菩萨得一切种智偈曰

一切难已行  一切善已集
一切时已度  一切障已断

释曰此偈显一切种智因圆满一切难已行者由具足行无量百千种难行行未曾疲倦故一切善已集者由具足聚集诸波罗蜜自性善根故一切时已度者由具足经长时大劫阿僧祇故一切障已断者由具足断一切大乘障谓诸地所有微细障故偈曰

成就一切种  此即为佛身
譬如大箧开  众宝无不现

释曰此偈显一切种智果圆满有三义分別至得二自性三譬喻成就一切种者谓至得分別从此已后成就一切种智故此即为佛身者谓自性分別即说一切种智为佛身体故譬如大箧开众宝无不现者谓譬喻分別不可思议菩提分宝皆现前故已说一切种智为佛身次说此身无二相偈曰

白法为佛身  非无亦非有
佛为法宝因  法则善根因

释曰白法为佛身者转六波罗蜜等一切善法为佛体故非无亦非有者此体非无何以故真如无別故亦复非有何以故自性不成就故是名无二相佛为法宝因者佛说一切法故及以神通力故法则善根因者众生为田善根为谷如是法宝于所化众生田生长善根谷故偈曰

具法亦离法  如藏亦如云
生法雨法雨  故成如是譬

释曰此偈重显前义具法亦离法者诸佛具足一切善法故远离一切不善法故如藏亦如云者佛宝如藏法宝如云此以何义生法雨法雨故成如是譬佛宝能出生法宝与大藏相似法宝能生长一切众生善根与大云相似已说佛身无二相次说是无上归依偈曰

诸佛常救护  众生三染污
诸惑诸恶行  及以生老死

释曰此偈略显救护义诸佛常救护者由毕竟救护故救护何法众生三染污谓烦恼染污业染污生染污诸惑者即烦恼染污诸恶行者即业染污及以生老死者即生染污云何救护于此三种众生一切时救护不舍即是毕竟义偈曰

诸灾及恶趣  身见亦小乘
如是诸众生  一切皆救护

释曰此偈广显救护义诸灾者谓盲聋瘖痖狂乱形残等众生由佛力故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痖者能言狂者得正乱者得定形残者得具足如是救护恶趣者谓地狱等众生放火照触令得离苦不复更入如是救护身见者谓著我众生令得人无我解入二乘涅槃如是救护小乘者谓二乘性不定众生方便引入大乘如是救护偈曰

佛为胜归处  无比故无上
如前种种畏  无不令脱者

释曰此偈显归依胜由佛无譬喻故为无上是故如前所说三种染污众生及余灾等众生一切皆能救护偈曰

诸佛善满身  一切世间胜
妙法化众生  以度悲海故

释曰此偈显归依胜因诸佛善满身一切世间胜者此由自利究竟由力无畏等诸善功德自性满故妙法化众生以度悲海故者善解教化众生方便及度大悲海岸究竟故偈曰

尽于未来际  普及一切生
恒时利益彼  是说归依大

释曰此偈显归依大大有三义一者时大穷一切众生生死际故二者境大以一切众生为境故三者事大恒时作利益救脱其苦令出离故已说无上归依次说如来转依相偈曰

二障种恒随  彼灭极广断
白法圆满故  依转二道成

释曰此偈显示转依有离有得二障种恒随彼灭极广断者此明所治远离谓烦恼障智障二种种子无始已来恒时随逐今得永灭极者一切地广者一切种此皆断故白法圆满故依转二道成者此明能治成就谓佛体与最上圆满白法相应尔时依转得二道成就一得极清净出世智道二得无边所识境界智道是名转依偈曰

彼处如来住  不动如山王
尚悲乐灭人  况著诸有者

释曰此偈显示如来转依诸转中胜何以故如来转依住无漏界处如山王镇地安住不动如此转已见于声闻缘觉乐寂灭人尚生怜愍何况远边下贱著有苦恼众生偈曰

他利及无上  不转及不生
广大与无二  无住亦平等
殊胜与遍授  是说如来转
显示十功德  差別义应知

释曰此二偈显示如来转依有十种功德差別何等为十一者他义转谓转依已为利他故二者无上转谓转依已一切法中而得自在过二乘转故三者不转转谓转依已染污诸因不能转此依彼依转故四者不生转谓转依已一切染污法毕竟不起故五者广大转谓转依已示现得大菩提及般涅槃故六者无二转谓转依已生死涅槃无有二故七者不住转谓转依已有为无为俱不住故八者平等转谓转依已与声闻缘觉同解脱烦恼障故九者殊胜转谓转依已力无畏等一切佛法无与等故十者遍授转谓转依已恒以一切乘而教授故偈曰

如空遍一切  佛亦一切遍
虚空遍诸色  诸佛遍众生

释曰此偈显示佛体一切遍与虚空相似初二句直说后二句释说譬如虚空遍一切色聚佛体亦尔遍一切众生聚若以众生现非佛故言佛体不遍者是义不然未成就故偈曰

譬如水器坏  月像不现前
如是众生过  佛像亦不现

释曰此偈显示佛体虽遍而众生不见譬如水器破坏不见月像如是众生过失不见佛像此义得成偈曰

譬如火聚性  或然或灭尽
如是诸佛化  或出或涅槃

释曰此偈显示诸佛教化有出有没譬如火性有时炽然有时灭尽诸佛教化亦复如是有时示现出世有时示现涅槃如是已说如来转依次说如来事业恒无功用偈曰

意珠及天鼓  自然成自事
佛化及佛说  无思亦如是

释曰此偈显示佛事无功用譬如如意宝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如来亦尔虽复无功用心自然能起种种变化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能出种种音声如来亦尔虽复无功用心自然能说种种妙法偈曰

依空业无间  而业有增减
依界事不断  而事有生灭

释曰此偈显示佛事无间譬如世间依空所作无时断绝诸佛亦尔依无漏界而作佛事亦无断绝譬如世间依空所作有增有减诸佛亦尔依无漏界而作佛事亦有生灭已说无功用心不舍佛事次说无漏法界甚深偈曰

如前后亦尔  及离一切障
非净非不净  佛说名为如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清净相如前后亦尔者所谓非净由自性不染故及离一切障者所谓非不净由后时客尘离故非净非不净佛说名为如者是故佛说是如非净非不净是名法界清净相偈曰

清净空无我  佛说第一我
诸佛我净故  故佛名大我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大我相清净空无我者无漏界由第一无我为自性故佛说第一我者第一无我谓清净如彼清净如即是诸佛我自性诸佛我净故故佛名大我者由佛此我最得清净是故号佛以为大我由此义意诸佛于无漏界建立第一我是名法界大我相偈曰

体非非体  如是说佛体
是故作是论  定是无记法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无记相非体者人法二相不可说故非非体者如相实有故如是说佛体者由此因缘故说佛体非体非非体是故作是论定是无记法者无记谓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亦有如来亦无如来死后非有如来非无如来如是四句不可记故是故法界是无记相偈曰

譬如铁热息  譬如眼瞖除
心智息亦尔  不说有无体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解脱相譬如铁热息譬如眼瞖除者如是二物热息瞖除可说非体非非体何以故非体者由热瞖无相故非非体者由息相有体故心智息亦尔不说有无体者诸佛心智以贪为热以无明为瞖彼二若息亦说非体非非体何以故非体者由贪及无明息故非非体者由心慧解脱有故是名法界解脱相已说相甚深次说处甚深偈曰

诸佛无漏界  非一亦非多
前身随顺故  非身如空故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处甚深诸佛无漏法界非一亦非多何以故非一者由前身随顺故非多者由非身故云何非身如虚空故是名法界处甚深已说处甚深次说业甚深偈曰

譬如大宝藏  众宝之所依
净界亦如是  佛法之依止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依止业由清净法界为力无畏等诸菩提分宝所依止故偈曰

譬如密云布  洒雨成百谷
净界亦如是  流善熟众生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成熟众生业由从清净法界流诸善根成熟众生故偈曰

譬如日月盈  皎净轮圆满
净界亦如是  善根聚圆满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到究竟业谓福智由清净法界如此二聚得圆满故偈曰

譬如日轮出  流光照一切
净界亦如是  流说化群生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说正法业偈曰

譬如日光合  同事照世间
净界亦如是  佛合同业化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化所作业譬如多日多光一时和合同作一事谓乾熟等如是多佛多智一时和合同作一业谓变化等偈曰

譬如日光照  无限亦一时
净界佛光照  二事亦如是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无分別业譬如日光普照无有分限亦复一时如是佛光普照无限一时亦复如是偈曰

譬如诸日光  说有云等翳
净界诸佛  说有众生障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不作业譬如日光云等为翳是故不照如是佛光众生过失为障五浊多故是故不有所作偈曰

譬如滋灰力  染衣种种色
净界行愿力  解脱种种智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解脱智业譬如別衣由滋灰力有处得种种色有处不得种种色三乘净界亦尔由行愿力诸佛解脱得种种智二乘解脱不得种种智偈曰

无漏界甚深  相处业三种
诸佛如是说  譬如染画空

释曰此偈重显前甚深义无漏界甚深相处业三种者此无漏界世尊略说三种甚深一者相甚深二者处甚深三者业甚深相甚深有四种一清净相二大我相三无记相四解脱相如其次第由前四偈所显处甚深一种谓一多不住故由第五偈所显业甚深有八种宝依止业二成熟众生业三到究竟业四说正法业五化所作业六无分別业七智不作业八解脱智业如其次第由后八偈所显诸佛如是说譬如染画空者此无漏界无有戏论譬如虚空是故甚深如是甚深差別说者譬如染于虚空画于虚空是义应知偈曰

一切无別故  得如清净故
故说诸众生  名为如来藏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是如来藏一切无別故者一切众生一切诸佛等无差別故名为如得如清净故者得清净如以为自性故名如来以是义故可说一切众生名为如来藏已说无漏界甚深次说诸佛变化偈曰

声闻及缘觉  菩萨与如来
初化退世间  至佛退菩萨

释曰此偈显示增上变化一切世间变化声闻变化能退一切声闻变化缘觉变化能退一切缘觉变化菩萨变化能退一切菩萨变化诸佛变化能退无有一人变化能退诸佛变化是故如来变化最得增上偈曰

如是佛变化  无量不思议
随人随世界  随时种种现

释曰此偈显示甚深变化此甚深有二种一者无量二者不思议此事云何随何根人随何世界随何时节如其差別若多若少种种变化如是无量亦不思议是故如来变化最为甚深自下次说別转变化偈曰

如是五根转  变化得增上
诸义遍所作  功德千二百

释曰此偈显示转五根变化此变化得二种增上一者得诸义遍所作谓一一根皆能互用一切境界故二者得功德千二百谓一一根各得千二百功德故偈曰

如是意根转  变化得增上
极净无分別  恒随变化

释曰此偈显示转意根变化意根谓染污识由此转故得极净无分別智恒与一切变化随行共所作故偈曰

如是义受转  变化得增上
净土如所欲  受用皆现前

释曰此偈显示转义受变化义谓五尘受谓五识由此二转刹土清净所欲现前随意受用偈曰

如是分別转  变化得增上
诸智所作业  恒时无碍行

释曰此偈显示转分別变化分別谓意识由此转故诸智所作一切时变化无有障碍偈曰

如是安立转  变化得增上
住佛不动句  不住于涅槃

释曰此偈显示转安立变化安立谓器世界由此转故住佛不动无漏法界不般涅槃恒起增上变化偈曰

如是欲染转  变化得增上
住佛无上乐  示现妻无染

释曰此偈显示转欲染变化由此转故得二种变化一者得无上乐住二者得于妻无染偈曰

如是空想转  变化得增上
随欲一切得  所去皆无拥

释曰此偈显示转空想变化由此转故得二种变化一者所欲皆得虚空藏故二者所去无拥得虚空解故偈曰

如是无量转  如是无量化
不思议所作  诸佛依无垢

释曰此偈总结前义由无量转故得无量变化如是诸佛不思议业一切皆依无漏法界是义应知已说诸佛变化次说诸佛成熟众生偈曰

令集亦令长  令熟亦令脱
熟熟不无余  世间无尽故

释曰此偈显示次第成熟因未集善根者令聚集已集善根者令增长已长善根者令成熟已熟善根者令解脱使得最极清净如是十方诸佛各各善说熟已复熟不般涅槃何以故由诸世间无有尽故偈曰

难得已具得  处处为物归
希有非希有  由得善方便

释曰此偈显示已熟菩萨行非希有相难得已具得处处为物归者无上菩提最上功德此未曾有今已具足相应由此相应故能恒于十方世界为物归处希有非希有者如是处处成熟众生是为希有如此希有亦非希有何以故由得善方便故善方便者谓随机道即是清净行偈曰

转法及法没  得道亦涅槃
处处方便起  不动真法界

释曰此偈显示普遍成熟因转法及法没得道亦涅槃者谓于一刹那中有处示现转无量法轮有处示现正法灭尽有处示现得大菩提有处示现入于涅槃此由众生行不同故处处方便起不动真法界者若众生应可成熟如来随彼住处处处教化然于无漏法界亦复不动偈曰

不起分別意  成熟去来今
处处化众生  三门常示现

释曰此偈显示自然成熟因不起分別意成熟去来今者一切诸佛不作是念我曾成熟众生我当成熟众生我今成熟众生何以故由无分別故处处化众生三门常示现者虽无功用而一切时以诸善根于十方世界遍以三门成熟众生三门者谓三乘教门故偈曰

如日自然光  照暗成百谷
法日光亦尔  灭惑熟众生

释曰此偈譬显自然义譬如日轮无勤方便自然放光处处破暗成熟百谷诸佛亦尔虽无功用以法日光处处灭惑成熟众生偈曰

一灯燃众灯  极聚明无尽
一熟化多熟  无尽化亦然

释曰此偈显示展转成熟因譬如一灯传然众灯极大灯聚无量无数而一灯无尽诸佛亦尔一佛成熟化多成熟极大众生聚无量无数然其化力亦复无尽偈曰

巨海纳众流  无厌复无溢
佛界摄众善  不满亦不增

释曰此偈显示无厌成熟因譬如巨海广纳百川无有厌足亦无盈溢为容受故佛界亦尔常摄无量清净善根而不满足亦不增长由希有故已说诸佛成熟众生次说诸佛法界清净偈曰

二障已永除  法如得清净
诸物及缘智  自在亦无尽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性义二障已永除法如得清净者谓清净相由烦恼障及智障悉永尽故诸物及缘智自在亦无尽者谓自在相由于诸物及缘彼智二种自在永无尽故偈曰

一切种如智  修净法界因
利乐化众生  此果亦无尽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因义一切种如智修净法界因者谓为清净法界于一切时修一切种如门智以为因故利乐化众生此果亦无尽者谓为教化众生于一切时与一切众生利乐二果恒无尽故偈曰

發起身口心  三业恒时化
二门及二聚  方便悉圆满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业义發起身口心三业恒时化者谓起身业口业心业一切时教化众生故二门及二聚方便悉圆满者论具足二门二聚为方便故二门三昧门陀罗尼门二聚谓福德聚智慧聚偈曰

自性及法食  变化位差別
此由法界净  诸佛之所说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位义自性及法食变化位差別者谓自性身食身化身位差別故此由法界净诸佛之所说者若法界不清净此位不成故已说诸佛法界清净次说诸佛三身偈曰

性身及食身  化身合三身
应知第一身  余二之依止

释曰一切诸佛有三种身一者自性身由转依相故二者食身由于大集众中作法食故三者化身由作所化众生利益故此中应知自性身为食身化身依止由是本故偈曰

食身于诸界  受用有差別
土名身业  一切皆异故

释曰食身于一切世界中诸徒众诸刹土诸名号诸身诸业如此诸受用事悉皆不同偈曰

平等微细身  受用身相合
应知受用身  得是化身因

释曰平等谓自性身一切诸佛等无別故微细者由此身难知故受用身谓食身此身与平等身合由依起故应知受用身复是化身因者由所欲受用一切示现故偈曰

化佛无量化  是故名化身
二身二利成  一切种建立

释曰由化身诸佛于一切时化作无量差別佛由此化故名为化身二身者谓食身化身二利者谓自利他利食身以自利成就为相化身以他利成就为相如此二利一切种成就故次第建立食身及化身偈曰

工巧及出生  得道般涅槃
示此大方便  令他得解脱

释曰复次化身者于一切时教化众生或现工巧或现出生或现得菩提或现般涅槃如是种种示大方便皆令众生而得解脱此是他利成就相偈曰

应知佛三身  是佛身皆摄
自他利依止  示现悉三身

释曰应知此三身摄一切诸佛身示现一切自利他利依止故偈曰

依心业故  三佛俱平等
自性无间续  三佛俱常住

释曰彼三种身如其次第一切诸佛悉皆平等由依故一切诸佛自性身平等法界无別故由心故一切诸佛食身平等佛心无別故由业故一切诸佛化身平等同一所作故复次一切诸佛悉同常住由自性常故一切诸佛自性身常住毕竟无漏故由无间常故一切诸佛食身常住说法无断绝故由相续常故一切诸佛化身常住虽于此灭复彼现故已说诸佛身次说诸佛智偈曰

四智镜不动  三智之所依
八七六五识  次第转得故

释曰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者一切诸佛有四种智一者镜智二者平等智三者观智四者作事智彼镜智以不动为相恒为余三智之所依止何以故三智动故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者转第八识得镜智转第七识得平等智六识得观智五识得作事智是义应知偈曰

镜智缘无分  相续恒不断
不愚诸所识  诸相不现前

释曰此偈显示转第八识得镜智镜智缘无分者于一切境界不作分段缘故相续恒不断者于一切时常行不断绝故不愚诸所识者了知一切境界障永尽故诸相不现前者于诸境界离行相缘无分別故偈曰

镜智诸智因  说是大智藏
余身及余智  像现从此起

释曰此偈显示镜智用镜智诸智因说是大智藏者彼平等智等诸智一切种皆以镜智为因是故此智譬如大藏由是诸智藏故余身及余智像现从此起者余身谓受用身等余智谓平等智等由彼身像及彼智像一切皆从此智出生是故佛说此智以为镜智偈曰

众生平等智  修净证菩提
不住于涅槃  以无究竟故

释曰此偈显示转第七识得平等智众生平等智修净证菩提者若诸菩萨证法现前时即得一切众生平等智若修习此智最极清净即得无上菩提不住于涅槃以无究竟故者由众生无尽故无究竟无究竟故不住涅槃由此义故说为平等智偈曰

大慈与大悲  是二恒无绝
众生若有信  佛像即现前

释曰此偈显示平等智用大慈与大悲是二恒无绝者诸佛如来于一切时随逐众生何以故大慈大悲无断绝故众生若有信佛像即现前者如其所信随彼现故是故或有众生见如来青色或有众生见如来黄色如是一切此前二智即是法身偈曰

观智识所识  恒时无有碍
此智如大  总持三昧依

释曰此偈显示转第六识得观智观智于所识一切境界恒无障碍譬如大藏与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昧门而为依止何以故如是二门皆从此智生故偈曰

恒在大众中  种种皆示现
能断诸疑网  雨大法雨故

释曰此偈显示观智用义如偈说此观智即是食身偈曰

事智于诸界  种种化事起
无量不思议  为利群生故

释曰此偈显示转前五识得作事智彼作事智于一切世界中作种种变化事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如此等业皆为利益一切众生故此作事智即是化身偈曰

摄持及等心  开法亦作事
如是依四义  次第四智起

释曰摄持者谓闻法摄持故等心者谓于一切众生得自他平等故开法者谓演说正法故作事者谓起种种化业故依第一义镜智起依第二义平等智起依第三义观智起依第四义作事智起偈曰

性別及不虚  一切亦无始
无別故不一  依同故不多

释曰此偈显示诸佛不一不多不一者由性別故不虚故一切故无始故无別故性別者由无边诸佛性別若言唯有一佛而有当得菩提者是义不然故佛不不虚者若福智聚虚则应余菩萨不得菩提由二聚不虚故是义不然故佛不一一切者若言唯有一佛则应是佛不利益一切众生由佛建立一切众生作佛故是义不然故佛不一无始者若言唯有最初一佛是佛应无福智二聚而得成佛是义不然故佛不一无別者若言有別佛无福智二聚是义不然故佛不一不多者由依同故一切诸佛法身由依无漏界故已说诸佛智次说入佛方便偈曰

分別若恒有  真实则永无
分別若永无  真实则恒有

释曰若分別自性是恒有则真实自性是永无由不可得故若分別自性是永无则真实自性是恒有由可得故偈曰

欲修最上修  不见一切修
欲得最上得  不见一切得

释曰彼如是最上修彼修不可得彼如是最上得彼得不可得偈曰

尊重及长时  观佛希有法
缘此速得佛  去佛菩提远

释曰若有菩萨于佛世尊极生尊重及长时正勤观佛未曾有法缘此观心及长时精进而谓我当速得无上菩提应知如是菩萨去佛菩提则为甚远何以故彼有慢故偈曰

观法唯分別  此义如前知
菩萨无分別  说彼速成佛

释曰若菩萨观一切诸法唯是分別观彼分別亦无分別即得入彼无生忍位由如此义说得菩提已说入佛方便次说诸佛同事偈曰

应知诸河水  別依亦別事
水少虫用少  未入大海故
一切入大海  一依亦一事
水大虫用大  亦复常无尽
如是诸別解  別意亦別业
解少利益少  未入佛体故
一切入佛体  一解亦一意
解大利益大  极聚亦无尽

释曰別水譬诸菩萨別解別依譬诸菩萨別意一水譬诸如来一解一依譬诸如来一意由诸河水別故水事业亦別由水少故水虫受用亦少何以故未得同入大海故诸菩萨亦尔由解別故作业亦別由解少故利益众生亦少何以故未得同入佛体故诸水若入大海即同一依即同一体由水一故事业亦一由水大故水虫受用亦大若诸菩萨同入佛体即同一意即同一解由解一故作业亦一由解大故利益亦大极一切众生聚亦无有尽如是已说诸佛体用次说一偈劝进悕求偈曰

无比圆白法  众生利乐因
乐住无尽藏  智者应求發

释曰无比圆白法者由佛自利成就故众生利乐因者由佛利他成就故乐住无尽藏者由佛善根无过无上是无尽乐藏故智者应求發者有智之人应求如此最胜乐住而發大菩提心故菩提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三


校注

(大唐译)十三字【大】*唐三藏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宋】【元】【明】【宫】* Bodhi. 一切种智 Sarvākarajñatā. 至得 Samudāgama. 真如 Tathatā. 藏 Akara. 身见. Satkāya;(-dṛṣṭi(L)) Parinirvāṇa. 释【大】故【宫】 无漏界 Anāśrave dhātau. 第一无我 Agraṃ nairātmyam. 体 Bhāva. 非体 Abhāva. 佛体 Buddhatva. 谓【大】诸【宋】【元】【明】【宫】 智【大】知【宫】 五浊多故 Pañcakaṣāyātyutsadatayā. 滋灰 Pāṃśu. 行愿力,梵. Tathā-āvedha-vaśāt.(L) 別【大】染【明】 宝【大】实【宋】【元】【明】【宫】 如来藏 Tathāgata-garbha 变化 Vibhutva. 行【大】〔-〕【元】 受 Udgraha. 受用 Bhoga. 有【大】所【明】 不般涅槃 Apratiṣṭhita-nirvāṇa. 虚空藏 Gagana-garbha. 善方便 Suvidhi. 论【大】谓【宫】 Samādhi. Dhāraṇī. 自性 Svabhāva. 法食 Dharmasaṃbhoga. 变化 Nirmāṇa. 土【大】生【宋】【元】【明】 得【大】复【宋】【元】【明】【宫】 工巧 Śilpa 他利【大】利他【宋】【元】【明】【宫】 依. Āśraya, 心. Āśaya, 业. Karman. 四智镜智. Ādarśa-jñāna. 平等. Samatā-j. 观. Pratyavekṣā-j. 作事. Kṛtyānuṣṭhāna-j. 六五【大】*五六【宫】* 第【大】〔-〕【宋】【元】【明】【宫】 六【大】*五【宫】* 前【大】*第【宋】【元】【明】【宫】* 五【大】*六【宫】* 藏 Nidhāna. 第【大】〔-〕【宋】【元】【明】【宫】 此【大】于【宋】【元】【明】 作【大】亦【明】 性 Gotra. 一不【大】一一【元】 慢 Upalambhika. 无生忍位 Anutpattika-dharmakṣānti-lābhāvasthā. 依 Āśraya. 虫 Prāṇin. 大海 Pātāla. 意 Āśraya. 益【大】亦【明】 劝进 Protsaha. 發【大】發求【宋】【元】【明】【宫】 第三【大】第三(终)【明】
[A1] 非【CB】【丽-CB】作【大】(cf. K16n0586_p0863b2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乘庄严经论(卷3)
关闭
大乘庄严经论(卷3)
关闭
大乘庄严经论(卷3)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