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035

阅佛祖统纪说

佛以心印授之于祖而祖祖相印以至师其间随机立解以权示实脉络分合盖不可思议焉余顷憩乌瞻山忽邑侯游公招至顾司寇之澄心楼以校阅事见委询其所欲梓则佛祖统纪也余夙志阐绎弗敢以不敏辞甫焚香展卷有客进曰吾闻心佛众生三无差別何有佛祖之异乎道绝边表理非数量又何统纪之一乎若即心境为禅观本有醍醐自味何规规然寻牛𤛓乳于村落耶余曰子言似矣犹未足语道也夫道无统则散统无纪则乱散乱之作道理焉依然道因言显理假教明讵离言教而觅道理乎试将此典喻村落也能诠名句喻牛也所诠诸义喻乳及酥酪醍醐也若谓直取醍醐上味勿劳牛乳等义请君于牛乳外別觅一醍醐味可乎欲明古圣之道此统纪斯其至焉子又何疑所以杨侍御为佛祖發心游邑侯为众生垂手昱道人忍以帝虎误学人耶客辗然作礼而退

大明万历甲寅夏季月

西蜀辅慈沙门明昱书

佛祖统纪叙

志磐法师佛祖统纪一书历序从上诸祖授受渊源支分派別亦如一花五叶传衣受记历历分明自是天台一家眷属又广之以华藏世界天宫地狱诸图莲社诸贤往生僧尼其于法运通塞尤惓惓三致意焉用心良亦勤矣其意直欲薪尽火传灯灯相续耳近日宗门盛行讲律或废不知如车双轮如鸟双翼后之绍统者若真如天台深入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棒喝狂禅皆当反走矣是伊仲刻统纪意也

德山杨鹤题

佛祖统纪序

參天地之才司万物之化同功而异位者其唯人道乎故自有生以来蚩蚩群氓必立大人为之君牧是以四轮统乎四洲粟散占乎异域而南洲震旦实为东方君子之国伏羲称皇始画八卦降及三代文物大明逮吾世尊出兴天竺将施化于此方也乃先遣三圣为世良导以礼乐为前驱以真道为后教机成时至大法可行于是汉皇致梦感之祥摩腾应东来之运魏晋以降盛译群经矫矫诸师竞登讲席虽各立义门取名当世而尚昧乎如来一代之化意笃生天台绍隆法运以五时八教四种三昧与夫事理即具境观不二之旨以为后学入道之本历代师承宝兹大训至于今七百年守之弗坠翰林梁子之言曰言佛法者以天台为司南则殊涂异论往往退息诚然哉斯论也志磐手抱遗编久从师学每念佛祖传授之迹不有纪述后将何闻惟昔良渚之著正统虽粗立体法而义乖文薉镜庵之撰宗源但列文传而辞陋事疏至于遗逸而不收者则举皆此失于是并取二家且删且补依放史法用成一家之书断自释迦大圣讫于法智一佛二十九祖并称本纪所以明化事而系道统也至若诸祖旁出为世家广智以下为列传名言懿行皆入此宗而表志之述非一门义具在通例可以类知既又用编年法起周昭王至我本朝別为法运通塞志儒释道之立法禅教律之开宗统而会之莫不毕录目之曰佛祖统纪凡之为五十四卷纪传世家法太史公通塞志法司马公书成即负笈诣白云堂仰求佛光法师为之考校而同志之士共谋锓版以期流布将令家藏其本人观此书开人心之性灵资国政之治化岂不曰大有益于世哉自宝祐戊午首事笔削十阅流年五誊成[葶-丁+呆]夜以继昼功实倍之仰报佛恩上酬

帝力不负所学其志在兹

宋咸淳五年岁在己巳八月上日四明福泉沙门志磐寓东湖月波山谨序

同校正吉祥安乐山教忠报国教寺首座沙门必升

校正前住持华亭先福教寺传天台宗教沙门慧舟

校正住持吉祥安乐山教忠报国教寺传天台宗教沙门善良

校正住持东湖月波山慈悲普济教寺传天台宗教沙门宗净

校正特赐佛光法师左右街都僧录主管教门公事住持上天竺教寺赐金襽衣法照

佛祖统纪通例(例者略也类也举略以知类也)释本纪

释迦如来最初得佛之后大悲利物未来不息以故果后示权数数出世莫可以三际求其始终况于十方国土唱生唱灭处处不同岂当于此南洲一方毕其能事然今所录但于此方特举垂教之要会而通之则十方不离当处三世秖在一心尚何有所异同者哉今约如来在凡因行至今出兴为大法王明本迹叙圣源列大小八相分顿渐二始经历五时铺陈一化作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四卷自大迦叶下至师子尊者皆能仰承佛记传弘大法谓之金口祖承依付法藏作西土二十四祖纪一卷

自北齐始开龙树之道至于天台大弘法华章安集为论疏荆溪制记申明禀承教观实居震旦是谓今师祖承作东土九祖纪二卷自邃法师嗣荆溪之业师师相承历晚唐五代暨我本朝教法散而复合仰惟四明法智用能中兴天台一家教观之道同功列祖作兴道法师下八祖纪一卷上稽释迦示生之日下距法智息化之年一佛二十九祖起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至宋仁宗天圣六年戊辰合二千二年通为本纪以系正统如世帝王正宝位而传大业

释世家

自南岳旁出照禅师下至慈云诸师皆传教明宗分镫照世与正统诸祖相为辉映作诸祖世家二卷

释列传

自四明诸嗣最显著者十余师子孙有继者唯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为盛守家法御外侮人能弘道作诸师列传十一卷背宗破祖失其宗绪者三数人作杂传一卷有功教门事远失记者作未详承嗣传一卷

释表

考诸祖之授受叙弈世之禀承欲观千古必审今日为明北齐下至法智述正统之有来作历代传教表为明释迦列祖下至今时诸师示传镫之无尽作佛祖世系表共二卷

释志

并陈文藻交赞佛乘各出义章發挥祖业斯固法门之盛烈作山家教典志一卷

人理教行具足成就由五浊以登九品者唯念佛三昧之道为能尔末代机宜始自庐阜作净土立教志三卷

达磨贤首慈恩灌顶南山诸师皆一代之伟特虽共明此道而各专一门区別群宗作诸宗立教志一卷

观千佛绍隆则知无尽之镫即一洲纵广则识无边之土为隘俗无闻者作三世出兴志世界名体志凡三卷

香镫供养之具礼诵歌呗之容是盖缘因加行之正辙为但理之人成就佛事作法门光显志一卷

大法东流圣贤继世所以住持三宝不令断绝然历年既久或兴或废此盖世事无常之变于此道何成何亏邪考古及今具列行事用见法运通塞之相至若儒宗道流世间之教虽随时而抑扬而其事迹莫不昭然可训可戒作法运通塞志十五卷

法运通塞事变纭纭系于编年莫明始末为通练古今欲求类知者作历代会要志四卷

大儒高释有能以文字铺张大道为法门之标表者是不可不略录也作名文光教志二卷

叙古制

徽宗政和间吴兴颕师始撰宗元录述天台一宗授受之事自北齐至本朝元祐为之图以系道统于是教门宗祖始粲然有所考矣宁宗庆元中铠庵吴克己因颕录增广之名曰释门正统未及行而亡嘉定间镜庵迁法师复取颕本及铠庵新图重加诠次增立新传六十余人名宗源录

理宗嘉熙初钱唐良渚鉴法师取吴本放史法为本纪世家列传载记诸志仍旧名曰释门正统然镜庵则有不立体统之失良渚则有名位颠错之至于文繁语鄙事缓义乖则皆有之而题称释门尤为疎阔要之草创讨论修饰润色非可以求备于一人也明今述

今之所述盖是用宗源录释门正统參对文义且删且补而复取大藏经典教门疏记儒宗史籍诸家传录之辞及琇师隆兴统纪修师释氏通纪用助援引依史氏法为四佛纪四祖纪二世家十一列传一杂传一未详承嗣传二表三十志成一家之全书至若一传之后赞以述德一事之下论以释疑及文有援古事有余义则必兼注于下俾览者之易领云(若据此中并前释列传文则知诸师列传原有十一卷本纪既遗其文唯以十卷为数)

用三例

近世诸师立传之法当用三例一曰观行修明二曰讲训有旨三曰著书明宗非此三例滥矣至于经理法事旁赞教门者又将录之俾后人有所怀仰若夫搢绅名贤儒生居士能知此道者非有宿熏之功畴克至是以故时有所取云释题义

佛祖者何本教主而系诸祖也统纪者何通理佛祖授受之事也(史记功臣表云要以成功为统纪汉高祖纪颜师古注曰纪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本纪者何始释迦终法智一佛二十九祖所以纪传教之正统也世家者何世守家业以辅相祖道者也列传者何载历代诸师之言行俾有继于祖道也表者所以表示传教之有时禀法之有绪也志者所以记其事也若山家教典若诸宗立教若净土往生若世界成毁若法门光显若法运通塞若会要以通古今若述文以光大教皆于志有考云

释师名

列诸师之名考其例有八或从国号如北齐高丽或从山名如南岳天台或从师号如智者法智或从生地如章安仙城或从寺名如法华天宫或从自号如草堂息庵或从郡名如钱唐四明或从著书之名如扶宗宪章近世多以自号行虽称名之不一而所以名乎其人则各得其实也

息众疑

此书之作或因旧文以删修或集诸文以补足或取师友之论著或考碑碣之撰述不复一一注所出者修史之法当若是也其间关涉稍众者则必时时有所引证不得已耳又此书所用藏典教文非儒生居士之所可易解有能字字句句研究其义以所疑难质诸沙门则精义入神然后可以知佛若轻心疾读不究所归斯何益于人哉又世之为儒者好举韩欧排佛之论而不知二公末年终合于释氏之道今人有能少抑盛气尽观此书反覆详味则知韩欧之立言皆阳挤阴助之意也

释引文 大藏经典

  • 法华经
  • 华严经
  • 维摩经
  • 涅槃经
  • 瑞应经
  • 梵网经
  • 楼炭经
  • 药王经
  • 普耀经
  • 善权经
  • 大权经
  • 贤愚经
  • 提谓经
  • 楞伽经
  • 大集经
  • 遗教经
  • 因果经
  • 无量义经
  • 大般若经
  • 付法藏经
  • 法灭尽经
  • 大方便经
  • 十二游经
  • 佛本行经
  • 未曾有经
  • 杂宝藏经
  • 中本起经
  • 首楞严经
  • 法句喻经
  • 阿育王经
  • 八关斋经
  • 长阿含经
  • 杂阿含经
  • 妙法华经
  • 普贤行法经
  • 菩萨处胎经
  • 菩萨本行经
  • 优婆塞戒经
  • 增一阿含经
  • 分別功德经
  • 思益梵天经
  • 殃掘摩罗经
  • 净饭泥洹经
  • 升忉利天经
  • 观佛三昧经
  • 胜鬘师子经
  • 像法决疑经
  • 佛母泥洹经
  • 摩耶夫人经
  • 仁王般若经
  • 文殊般若经
  • 昙无德律
  • 十诵律
  • 四分律
  • 僧祇律
  • 弥沙塞律
  • 善见律
  • 五分律
  • 大智度论
  • 新婆沙论
  • 大庄严论
  • 萨婆多论
  • 俱舍论
  • 起信论
  • 佛道论衡
  • 译经图记
  • 梁高僧传
  • 唐高僧传
  • 宋高僧传
  • 弘明集
  • 释迦谱
  • 西域记

天台教文

  • 法华文句
  • 妙乐
  • 法华妙玄
  • 释签
  • 心观论
  • 辅行
  • 涅槃玄义
  • 观音別行
  • 法界次第
  • 四教义
  • 南岳愿文
  • 智者別传
  • 二师口义
  • 四教义
  • 国清百录
  • 宝云振祖集
  • 四明教行录
  • 天竺別集
  • 草庵遗事
  • 翻译名义
  • 九祖略传

释门诸书

  • 周书异记
  • 庐山集
  • 国清碑
  • 玉泉碑
  • 十八贤传
  • 僧镜录
  • 关王祠堂记
  • 净土往生传
  • 法华显应录
  • 般若感验录
  • 观音感应录
  • 天人感通传
  • 僧史略
  • 林间录
  • 僧宝传
  • 护法论
  • 景德传灯录
  • 普灯录
  • 大慧武库
  • 湘山野录
  • 欧阳外传
  • 石门文字禅
  • 育王舍利传
  • 禅门宝训

儒宗诸书

  • 孔子家语
  • 论语
  • 礼记
  • 孟子
  • 荀子
  • 杨子
  • 史记
  • 西汉书
  • 东汉书
  • 三国志
  • 晋书
  • 南北史
  • 唐书
  • 五代史
  • 稽古录
  • 续稽古录
  • 国朝会要
  • 皇朝类苑
  • 皇朝龙飞记
  • 本朝通鉴
  • 皇朝景𠇮录
  • 韩昌黎文
  • 柳子厚文
  • 白氏长庆集
  • 颜氏家训
  • 酉阳杂俎
  • 宣室志
  • 杨文公谈苑
  • 广陵志
  • 蔡氏丛谈
  • 钱氏洞微志
  • 东坡文集
  • 王氏小畜集
  • 鲁直文集
  • 太平广记
  • 东坡指掌图
  • 六一居士集
  • 夷坚志
  • 洪容斋随笔
  • 曾氏独醒志
  • 东都事略

道门诸书

  • 老子
  • 列子
  • 庄子
  • 老子内传
  • 老君实录
  • 玄妙内篇
  • 汉武内传
  • 洞冥记
  • 十洲记
  • 云笈七签
  • 天师家传
  • 刘向列仙传
  • 葛洪神仙传
  • 续仙传
  • 集仙传
  • 仙苑遗事
  • 皇甫高士传
  • 真诰
  • 悟真篇
  • 林灵素传

修书诸贤

  • 元颕法师吴兴人政和间居智者院撰宗元录(有传)
  • 吴克己婺女浦江人号铠庵嘉定间撰释门正统(有传)
  • 志昭法师铠庵之姪居婺女左溪撰释迦谱历代宗承图(见铠庵传)
  • 景迁法师余姚人受业东山广教号镜庵嘉定间住天竺灵山撰宗源录增多吴本六十余传
  • 宗鉴法师钱塘良渚人嘉熙初居仁寿张寺续铠庵释门正统为本纪世家列传诸志载记

修书旁引

祖琇隆兴初居龙门撰佛运统纪放左氏寓褒贬法兼述篡弑反叛灾异之事永嘉薛洽叙释迦谱云琇师统纪多附小机所见学最上乘者尚深病之

德修淳熙间居金华撰释氏通纪其纪释迦则附以慈恩三时之教一代化事最为疎略又以五运图石柱铭三宝录言佛生皆不同糅杂于佛纪正文甚失撰述之体其叙时事与琇本互有出入而徒取乎冗长之辞也

佛祖统纪通例(终)

佛祖统纪目录

  • 第一卷
  • 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一
  • 明本迹
  • 叙圣源
  • 名释迦
  • 第二卷
  • 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二
  • 下兜率
  • 托母胎
  • 住胎宫
  • 示降生
  • 出父家
  • 成佛道
  • 第三卷
  • 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三
  • 转法轮(五时)
  • 华严
  • 鹿苑
  • 方等
  • 般若
  • 法华涅槃
  • 第四卷
  • 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四
  • 入涅槃
  • 分舍利
  • 集三藏
  • 第五卷
  • 西土二十四祖纪二
  • 大迦叶尊者
  • 阿难陀尊者
  • 商那和修尊者
  • 末田地尊者
  • 毱多尊者
  • 提迦多尊者
  • 弥遮迦尊者
  • 难提尊者
  • 密多尊者
  • 脇比丘尊者
  • 夜奢尊者
  • 马鸣尊者
  • 摩罗尊者
  • 龙树尊者(已上十三祖系东土所承正祖)
  • 提婆尊者
  • 罗睺尊者
  • 僧佉尊者
  • 邪舍尊者
  • 鸠摩罗尊者
  • 阇夜多尊者
  • 槃驮尊者
  • 摩拏罗尊者
  • 鹤勒那尊者
  • 师子尊者
  • 第六卷
  • 东土九祖纪三之一
  • 龙树尊者
  • 北齐禅师
  • 南岳禅师
  • 智者禅师
  • 第七卷
  • 东土九祖纪三之二
  • 章安禅师
  • 法华禅师
  • 天宫禅师
  • 左溪禅师
  • 荆溪禅师
  • 第八卷
  • 兴道下八祖纪四
  • 兴道法师
  • 至行法师
  • 正定法师
  • 妙说法师
  • 高论法师
  • 净光法师
  • 宝云法师
  • 法智法师
  • 第九卷
  • 诸祖旁出世家五之一
  • 南岳世家(僧照禅师下二十一人)
  • 天台世家(真观禅师下六十五人)
  • 第十卷
  • 诸祖旁出世家五之二
  • 章安世家(弘景禅师下六人)
  • 天宫世家(真觉禅师一人)
  • 左溪世家(神邕禅师下二十八人)
  • 荆溪世家(普门禅师下一十四人)
  • 兴道世家(守素法师下二人)
  • 至行世家(良湑法师下五人)
  • 正定世家(敬休法师下四人)
  • 妙说世家(常操法师下五人)
  • 高论世家(志因法师下十九人)
  • 净光世家(宗昱法师下二十人)
  • 宝云世家(遵式法师下八人)
  • 第十一卷
  • 诸祖列传六之一
  • 慈云(下二十九人)
  • 兴国(下二人)
  • 钱唐(下二人)
  • 第十二卷
  • 诸师列传六之二
  • 法智第二世
  • 广智(下二十五人)
  • 第十三卷
  • 诸师列传六之三
  • 法智第三世
  • 广智神照南屏三学浮石广慈六家(四十人)
  • 第十四卷
  • 诸师列传六之四
  • 法智第四世
  •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三十七人)
  • 第十五卷
  • 诸师列传六之五
  • 法智第五世
  •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五十二人)
  • 第十六卷
  • 诸师列传六之六
  • 法智第六世
  •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三十五人)
  • 第十七卷
  • 诸师列传六之七
  • 法智第七世
  •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四十人)
  • 第十八卷
  • 诸师列传六之八
  • 法智第八世
  •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六十一人)
  • 第十九卷
  • 诸师列传六之九
  • 法智第九世
  •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
  • 第二十卷
  • 诸师列传六之十
  • 法智第十世
  •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诸师列传本纪原文止有十卷目录并通例俱编为十一而以二十一卷当之此述者之误矣故后之卷卷排去目录则有五十五本纪止于五十四今依本纪既无列传第十一卷之文目录中名即去之将目录二十二卷改为二十一至五十五改为五十四以合本纪之数)
  • 第二十一卷
  • 诸师杂传七
  • 净觉
  • 神智
  • 草庵
  • 第二十二卷
  • 未详承嗣传八
  • 东阳大士(下四十一人)
  • 第二十三卷
  • 历代传教表九
  • 第二十四卷
  • 佛祖世系表十
  • 第二十五卷
  • 山家教典志十一
  • 第二十六卷
  • 净土立教志十二之一
  • 莲社七祖
  • 莲社十八贤
  • 莲社百二十三人
  • 不入社诸贤
  • 第二十七卷
  • 净土立教志十二之二
  • 往生高僧
  • 第二十八卷
  • 净土立教志十二之三
  • 往生高尼
  • 往生杂众
  • 往生公卿
  • 往生士庶
  • 往生女伦
  • 往生恶辈
  • 往生禽鱼
  • 往生续遗
  • 第二十九卷
  • 诸宗立教志十三
  • 达磨
  • 贤首
  • 慈恩
  • 灌顶
  • 南山
  • 第三十卷
  • 三世出兴志十四
  • 过去庄严劫千佛
  • 见在贤劫千佛
  • 小三灾
  • 未来星宿劫千佛
  • 大三灾
  • 第三十一卷
  • 世界名体志十五之一
  • 华藏世界图
  • 万亿须弥图
  • 九山八海图
  • 大千三界图
  • 忉利天宫图
  • 诸天通论
  • 第三十二卷
  • 世界名体志十五之二
  • 东华地理图
  • 西域诸国图
  • 西土五印度
  • 八热地狱图
  • 十六游增图
  • 八寒地狱图
  • 第三十三卷
  • 法门光显志十六
  • 第三十四卷
  •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一
  • 第三十五卷
  •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二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第三十六卷
  •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三
  • 第三十七卷
  •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四
  • 第三十八卷
  •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五
  • 北魏
  • 北齐
  • 北周
  • 第三十九卷
  •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六
  • (文帝 炀帝 恭帝)
  • (高祖 太宗 高宗 武后)
  • 第四十卷
  •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七
  • (中宗 睿宗 玄宗 肃宗)
  • 第四十一卷
  •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八
  • (代宗 德宗 顺宗 宪宗)
  • 第四十二卷
  •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九
  •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 景宗)
  • 五代
  • 第四十三卷
  •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
  • (太祖 太宗)
  • 第四十四卷
  •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一
  • (真宗)
  • 第四十五卷
  •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二
  • (仁宗 英宗 神宗)
  • 第四十六卷
  •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三
  • (哲宗 徽宗 钦宗)
  • 第四十七卷
  •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四
  • (高宗 孝宗 光宗)
  • 第四十八卷
  •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五
  • (宁宗 理宗)
  • 第四十九卷
  • 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一
  • 天台禅林寺碑(梁肃)
  • 天台止观统例(梁肃)
  • 智者大师传论(梁肃)
  • 圣安寺无姓和尚碑(柳宗元)
  • 无姓和尚碑阴记(柳宗元)
  • 龙兴寺净土院记(柳宗元)
  • 法智大师行业碑(赵抃)
  • 止观坐禅法要记(陈瓘)
  • 三千有门颂(陈瓘)
  • 与明智法师书(陈瓘)
  • 南湖净土院记(陈瓘)(自天台禅林寺碑至与喻贡元书共十七篇南藏目录以第五十卷收之始终心要至宗门尊祖议七篇以第五十一卷收之今从本纪改正以第四十九卷收前十一篇第五十卷收后十三篇)
  • 第五十卷
  • 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二
  • 仁王般若经疏序(晁说之)
  • 明智法师碑论(晁说之)
  • 南湖智者大师赞(真隐居士)
  • 永嘉西湖法明寺疏(叶适)
  • 重刊删定止观序(吴克己)
  • 与喻贡元书(吴克己)
  • 始终心要(唐荆溪禅师)
  • 四十二章经疏序(孤山)
  • 与骆御史书(孤山)
  • 南岳止观序(慈云)
  • 书绅(论语子张书诸绅)
  • 圆顿止观十法界图(慈云)
  • 宗门尊祖议(沙门志磐)
  • 第五十一卷
  • 历代会要志十九之一
  • 君上奉法
  • 屡朝拜佛
  • 天书御制
  • 圣君护法
  • 试经度僧
  • 特恩度僧
  • 进纳度僧
  • 士夫出家
  • 沙门封爵
  • 僧职师号
  • 不拜君父
  • 不称臣僧
  • 崇礼高行
  • 沙门著书
  • 第五十二卷
  • 历代会要志十九之二
  • 宿命前身
  • 放生禁杀
  • 祈祷灾异
  • 国朝典故
  • 诸国朝贡
  • 第五十三卷
  • 历代会要志十九之三
  • 北天佛牙
  • 鄮山舍利
  • 凤翔佛骨
  • 陈留佛指
  • 瑞像应世
  • 圣贤出化
  • 立坛受戒
  • 设像置经
  • 建寺造塔
  • 西天求法
  • 东土译经
  • 经目僧数
  • 天台传教
  • 禅苑传灯
  • 律宗垂范
  • 神尼异行
  • 名山胜迹
  • 圣教感通
  • 持诵功深
  • 西游乐国
  • 第五十四卷
  • 历代会要志十九之四
  • 三教出兴
  • 三教厄运
  • 三教𫍚偽
  • 三教谈论
  • 僧道角法
  • 僧先道后
  • 内律分财
  • 僧制治罚
  • 僧籍免丁
  • 谥封塔
  • 褒恤终亡
  • 临终瑞相
  • 君臣慢法
  • 韩欧排佛
  • 化胡偽经
  • 事魔邪党
  • 毁法恶报

佛祖统纪目录(终)

佛祖统纪卷第一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一

明本迹

序曰如来圣人之利见于世也则必有降本垂迹开迹显本之妙存焉夫本者法身之谓也迹者八相之谓也(义见释签)由法身以垂八相由八相以显法身本迹相融俱不思议自非法华开近显远开迹显本之谈则不足以深知此旨故通列八相別叙五时散引群经会归一实用明一代化事始卒之义则若本若迹无余蕴矣

沙玄释本迹有六义谓本者理本即是实相一究竟道(大论佛言唯一究竟道无众多究竟道也)迹者除诸法实相其余种种皆名为迹又理之与事皆名为本(科云理真事俗)说理说事皆名教(签云真俗是理说此真俗为教)又理事之教皆名为本禀教修行名之为迹如人依处则有行迹寻迹可得处也又行能证体体为本依体起用用为迹又实得体用名为本权施体用名为迹又今日所显者为本先来已说者为迹此之六义通论诸佛本迹也其別论者唯在今佛亦有六义一约理事明本迹者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理即是本时实相真谛也一切法即是本时森罗俗谛也(此释本迹之相○签云无明为一切法作本无明即法性无明复以法性为本当知诸法亦以法性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复以无明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与一切诸法为本故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既通是故真谛指理也一切诸法事也)

由实相真本垂于俗迹寻于俗迹即显真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文云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以明本迹相显理融○签云此理性之本迹由此方有外用本迹)二明理教明本迹者即是本时所照二谛俱不可说皆名本也昔佛方便说之即是二谛之教教名为迹(释本迹相)若无二谛之本则无二种之教若无教迹岂显谛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相显理融)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引文证)三教行为本迹者最初禀昔佛之教以为本则有修因致果之行(释本迹相○应有以为迹三字)由教诠理而得起行由行会教而得显理本迹虽殊不思议一(相显理融)文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引文证)四约体用明本迹者由昔最初修行契理证于法身为本初得法身本故即体起应身之用(释本迹相○应有以为迹三字)由于应身得显法身本迹虽殊不思议一(相显理融)文云吾从成佛已来甚大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作如此说(引文证)五约实权明本迹者实者最初久远得法应二身皆名为本中间数数唱生唱灭种种权施法应二身故名为迹(释本迹相)若非初得法应之本则无中间法应之迹由迹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相显理融)文云是我方便诸佛亦然(引文证)六约今已论本迹者前来诸教已说事理乃至权实者皆是迹也(已即是迹即指迹门及诸迹教今即是本即指本门本门已前皆名为已涌出已后方名为今)今经所说久远事理乃至权实者皆名为本(释本迹相)非今所明久远之本无以垂于已说之迹非已说之迹岂显今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本迹相显理融)文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引文证)最初之本但本而非迹(最初实成既未垂迹故唯属本)最后已说但迹而非本(已说迹门未显本时故唯属迹)中间亦迹亦本(中间相望互为本迹又中间垂迹名为亦迹显本之时名为亦本)若无本时之本不能垂得中间最后之迹若无已说之迹(举今日迹门)不能显得今说之本(今日本门)本迹虽殊不思议一(已上并六重本迹文)若执迹为本者斯不知迹亦不识本有言文殊观音调达或称为师或称弟子惑者未了若拂中间无非是迹则迹本可解若执迹疑本则二义俱失(玄文) 六重本迹之图

  • 理事(观一切法空如实相(理)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事)) 安乐行迹
  • 理教(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理)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教)) 方便品迹
  • 教行(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教)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行)) 方便品迹
  • 体用(吾于成佛已来甚大久远(体)但以方便教化众生(用)) 寿量品本
  • 实权(是我方便诸佛亦然(权)今当为汝说最实事(实)) 药草喻本
  • 已今(诸佛法久后(已)要当已真实(今)) 方便品本

释签云第六已今已即是迹即指迹门是诸迹教今即是本即指本门本门已前皆名为已涌出已后方名为今故云已说事理乃至权实名之为迹今说事理乃至权实皆名为本故知若无迹中事理乃至权实何能显于长远之本又已今之言虽异前五亦是一往指于寿量名为今本若望初本则应又简已今不同法华已前诸经已今仍属于迹今经所明乃是直明久远之本即是已说已今为迹今说已今为本方是实说所以六门引证之文前三引迹后三引本者何然前三复通本之与迹俱有事理乃至教行体用等三通中复別既云本用本权非迹文能显况以本门为今灼然不可引迹为是义故三引迹文三引本文又前之三文既在于因本因狭故但以迹例本故但引迹门

读教记云六重本迹唯体用一重是引本文余五皆迹签云前三引迹后三引本者斯盖记主点经玄意实权已今即指迹文为本门也故云今说已今为本方是实说然则前三不指本何也曰前三既通但以迹例本后三既是通中复別故须指迹为本可观通別二字此例甚多如文句明本迹初引寿量品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又方便品我本立誓愿普令一切众生同得此道又五百授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妙乐释之云初正引本文次方便下引迹文以迹中密示本意故若显露说即迹中本迹下文显已通得引用又妙乐释方便品十双权实云然此八中前七迹门第八本门本虽未至权实理遍故下文云是我方便诸佛亦然故方便之名通于本迹文既玄释不同今诸家商略者或云前三是从本垂迹后三是發迹显本故云三引迹文或云前三是因为迹后三是果为本或云圆谈大旨不分本迹之文或云別含本意故云三引本文

观音別行玄记云若理事理教教行体用四重本迹不独今经诸部容有若尘点劫前最初成佛而为实本中间今日示现成佛皆为权迹此名权实本迹本门开竟此身即本迹门已说及诸部谈皆名为迹是名今已本迹此之二重诸经绝议故云诸教不明法华方说菩萨地涌品云佛告诸菩萨娑婆世界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一一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时娑婆世界地皆振裂有无量菩萨同时涌出闻佛音声从下發来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向二世尊头面礼足时弥勒大众欲决所疑以偈问佛大众诸菩萨是从何所来从谁初發心修习何佛道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佛告弥勒是诸菩萨我得菩提已教化示导令發道意(略开近显远动执生疑)时弥勒等心生疑惑白佛言如来得阿耨菩提始过四十余年云何少时大作佛事(初疑成道近所化多此执近以疑远)此菩萨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斯等久远已来常修梵行(次疑所化众多行位深妙此执远以疑近)

寿量品佛告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谓我出释氏宫去伽耶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开近显远断惑生信)然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破近显远)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阿僧祇国导利众生(玄云初证之果名本果妙本之娑婆即本土妙文句云上引譬甚大久居何处故云常在此土及于他国而作佛事)于是中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皆以方便分別(文句云拂执迹上之疑也昔教所说处处行因处处得记即是果疑今拂除此疑指然灯佛者即拂因疑言入涅槃者即拂果疑如此因果非复一条皆我方便非实说也妙乐云是释迦菩萨入灭不得云是然灯涅槃亦非释迦尔时于然灯佛世已曾成佛而般涅槃不可二佛一时兴故是故但以得记弘法寿终为果)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非生现生)亦复现言当入涅槃(非灭示灭此为以形益物也)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此以声益物也)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菩提(现生)然我实成佛以来甚大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非生妙乐云寿量久成尘点尚倍中间被拂伽邪非真此论身真实明远本也)

学无学品云佛言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發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文句昔与我同發大心即是同学由我精进前超得佛由彼多闻犹故持经)

常不轻品云往古有佛名威音王灭尽之后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是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最初威音王如来有一比丘名常不轻凡见四众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众之中有生嗔恚恶口詈言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经历多年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四众号之为常不轻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即得六根清净更增寿命广为人说时增上慢四众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皆信伏随从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菩提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为诸四众说此经典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说是经功德成就当得作佛时常不轻者则我身是(文句释迦出世踟躇不说常不轻一见造次而言何也答本已有善释迦以小而将护之本未有善不轻以大而强毒之)

达多品佛言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国王發愿求于无上菩提为欲满足六波罗勤行布施不惜身命捐舍国位委正太子宣令求法时有阿私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懈倦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遂致得成佛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密

化城喻品佛言过去有佛名大通智胜灭度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闻父得成菩提往诣佛所请转法轮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时佛受请过二万劫已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经八千劫即入禅定八万四千劫时十六沙弥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法华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令發菩提心(昔与说法结缘)一一菩萨所化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中间更相值遇)彼十六沙弥今皆得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一名阿弥陀云云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结师古今)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菩提(会弟子古今初会现在弟子此章先明不退者住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菩提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次明退转者今住声闻)所以者何如来智惠难信难解(释退住意)时所化无量众生者汝等诸比丘(正结古今)及我灭后未来声闻弟子是也(次会未来弟子○玄云十六王子弘经结缘皆是中间所作非本因也过是已前所行道者名之为本即本因妙也)

吾今来此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梵网经)(已上大机所明本迹之文)

瑞应经云佛言吾自念宿命无数劫时本为凡人初求佛道以来受形五道生死无量计吾故身不能以数(色主切)

菩萨本行经云我于无量无边诸佛所种诸善根为转轮圣王值无量佛最初值遇三十亿佛同名释迦(初阿僧祇始此佛以其在始故云最初○大论云如来先世为瓦师名大光明时有佛名释迦文与弟子俱到瓦师舍宿瓦师施草座灯明密浆便發愿言我于当来作佛如今佛名)

妙玄云迹因多种或言昔为陶师值先释迦佛三事供养發愿得记名字皆如先佛即是初阿僧祇發心既不明断惑故知藏佛行因之相或言昔为摩纳值然灯佛五华奉散布发掩泥跃身虚空得无生忍佛与授记号释迦文既云断惑故知通佛行因之相或言昔为宝海梵志删提岚国宝藏佛所行大精进十方佛送花供养既为宝藏佛父又是弥陀之师称其功德不可思议故知是別圆佛行因之相

次值八亿佛同名然灯次值三亿佛同名弗沙次值九万佛同名迦叶次值六万佛同名灯明次值一万八千佛同名娑罗王次值一万七千佛同名度彼岸次值一万五千佛同名日佛次值二千佛同名憍陈如次值六千佛同名龙佛次值一千佛同名紫幢次值五百佛同名莲华上次值六十四佛同名螺髻(俱舍论名为罽那尸弃此云宝髻即此经螺髻是也翻译名义云吾佛初僧祇满值此佛与七佛中第二尸弃隔二僧祇)次值一佛名正行(二阿僧祇始此佛)次值八万八千亿辟支佛次值一佛名善思时弥勒为转轮圣王名毘卢遮那于彼佛所最初發心先四十劫次值一佛名示海幢我为转轮圣王名曰牢弓于彼佛所發菩提心愿于未来得成佛果教化众生(空王佛所同阿难最初發心古释迦佛所为瓦师时發心今值海幢佛所为牢弓圣王时發心此等皆是如来方便之说)次无量劫值帝释幢等无量诸佛次值一佛名曰然灯(三祇满时值此佛)我为儒童以青莲华供养彼佛为我授记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此即依瓦师因地發愿以授名号自此之后诸佛授记皆同此名金刚经云我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十万亿那由他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法华云中间我说然灯佛等皆以方便分別)时然灯佛住世八百四十万亿岁尔乃灭度我上为四天王下为转轮王(此当银等三轮)乃至上为梵王下为圣王(此当金轮)各三十六返(此竖论菩萨受报之身)及其变化随时而出或为儒林之宗国师道士不可称纪(此横论菩萨变化之身不一)从是之后又值胜一切佛寿八万亿岁彼佛记我过十亿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三阿僧祇始于此佛)次值莲花上佛寿八万岁彼佛记我过十万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此后当得作佛下并有号释迦牟尼佛)次值最上行佛寿七万岁彼佛记我过一千劫当得作佛次值上名称佛寿七万岁彼佛记我过五百劫当得作佛次值古释迦佛寿八万岁彼佛记我过一百劫当得作佛(按古释迦在初僧祇当指最初三十亿同名者此既在然灯后不当安古字恐以今释迦相望言之故亦称古云)次值帝沙佛寿六万岁彼佛记我过九十五劫当得作佛次值弗沙佛寿六万岁我翘一足说偈赞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彼佛记我过九十四劫当得作佛(大论云以一偈赞弗沙佛七日七夜超越九劫于九十一劫后得成菩提○诸经多言超九劫者是毘婆尸佛)次值见真义佛寿四万岁彼佛记我过九十三劫当得作佛次值毘婆尸佛寿八万岁彼佛记我过九十一劫当得作佛次值尸弃佛寿七万岁彼佛记我过三十一劫当得作佛次值毘舍浮佛寿六万岁彼佛记我过三十劫当得作佛

述曰世言七佛者准药王经过去庄严劫千佛始自华光终毘舍浮现在贤劫始俱留孙终于楼至是知毘婆尸至毘舍浮三佛皆在过去庄严劫拘留孙至释迦四佛皆现在贤劫七佛前后相继止隔一劫今诸经多言毘婆尸在九十一劫余二佛在三十一劫相去远甚似不在庄严劫之数然三祇满时正值毘婆尸自此百劫种相好则九十一劫于说自合盖除前赞佛超越九劫故耳如上两义虽是方便分別然恐此土翻译部別不同今姑并存以为援文者之证(校阅者云若谓七佛前后相继止隔劫一者则应毘婆尸佛当记过六劫而得成佛乃至迦叶佛当记过一劫而得成佛何谓百劫种相好则九十一劫于说自合下文又云已上四佛在贤劫中第九减劫相继出世俱与止隔一劫之言相违览者详之)

次值拘留孙佛寿五万岁彼佛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次值拘那含牟尼佛寿四万岁彼佛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次值迦叶佛寿二万岁彼佛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已上四佛在贤劫中住二十劫第九减劫相继出世故此文通指来世)我如是奉事诸佛修学佛意尔乃生兜率天宫住一生补处位(已上并菩萨本行经○涅槃经此天欲界最胜故补处菩萨皆示生其中为教化众生故)我今出世人寿百岁少出多减(中阿含经)释迦人寿一万岁时合出为观众生无机可度乃至百岁见苦逼迫劫将欲末故出乎世(大论○已上并小机所明本迹文)

按因果经云过去无数阿僧祇劫有仙人善(瑞应本行二经并名儒童)时灯照王太子普光(瑞应名定光法华金刚本行诸经并名然灯)启父出家成菩提道善慧初为五百外道讲论道义各以银钱上之与外道別当往普光佛所欲施供养见王家青衣持七茎青莲花过追问此花卖否答言当送宫内欲以上佛善惠请以五百银钱顾五茎花用以供佛青衣从命并寄二花以献于佛愿我后来常为君妻时王及大臣礼佛散花悉堕于地善惠五花皆住空中化成花台后散二花住佛两边佛赞善惠汝过阿僧祇劫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此经与本行经并作阿僧祇而瑞应作九十一劫如此延促不同虽是方便分別然诸经并以毘婆尸记九十一劫为正则瑞应所出亦可为用)善慧见地浊湿心自念言云何令千辐轮足蹈此而过即脱鹿皮衣以用布地不足掩泥解发以覆之如来践已因记之曰汝后得佛当于五浊恶世度诸天人时善惠以偈赞佛(文多不载)求佛出家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门善惠命终之后上生为四天王下生为转轮王乃至上生为第七梵天王下生为圣王各三十六返或为仙人或为外道六师婆罗门小王各尽其寿不可称数时善惠者即我身是青衣者邪输陀罗是(因果经○案瑞应经称瞿夷卖花女者取第一夫人为言也若本经与法华皆云邪输者取罗睺生母也今以后义为正)四教仪引大论云如来修菩萨道时从古释迦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祇常修六度次从尸弃至然灯值七万六千佛名二阿僧祇此时用七茎莲华供养布发掩泥受记号释迦文次从然灯至毘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名三阿僧祇满经如许时修六度行更住百劫种相好因修百福成一相(按优婆塞戒经我于释迦最初發心于迦叶佛满三阿僧祇窃详三祇满时正在毘婆尸今言迦叶者兼百劫种相好言之也)

述曰窃考如来本迹之义以由已今相望互有久近本不可以大小机见为之分別今约诸部共谈之粗法华开显之妙较而论之则大小机见不容不审例如秖一八相而有大小之別由机见之不同也

叙圣源

序曰如来之先起自大人厥后转轮次第承袭夷攷典籍略陈氏族之源盖将以表章吾佛示生弈世圣王尊贵之家也

大劫之始世界初成光音诸天化生为人云云于是议立一人有威德者赏善罚恶号平等王众共供给遂有民主之名(长阿含经○详见三世出兴志)初民主王号大人第二王名珍宝第三王名好味第四王名静齐第五王名顶生乃至三十三王名善思(长阿含四分律此三十三王皆子孙相承诸王之名备见本经)自善思王后有十族转轮圣王相续而出第一真阇王子波延迦(真阇即阿含善思王)有五转轮王第二多罗业有五转轮王第三阿波叶七转轮王第四犍陀利八转轮王第五迦陵迦九转轮王第六瞻婆十四转轮王第七拘罗婆三十一转轮王第八般阇罗三十二转轮王第九弥尸利八万四千转轮王(案本行经最后一王即大茅草王仙是也)第十懿摩弥百转轮王(楼炭经弥沙塞名欝摩长阿含名懿摩四分律名懿师摩即甘蔗王为善生王之先也梁祐律师释迦谱云释种以懿摩为先)

名释迦

序曰世人皆知如来为刹帝利之圣种而终莫能委瞿昙释迦前后立号之义须知言瞿昙者有四义焉或纯淑或最胜此从本德以为称也或甘蔗或日种此就本缘以为言也其称释迦者则有三名据德建号则曰能仁依处称名则云舍夷之与直林然释迦之起实见于甘蔗王之四子甘蔗梵语既为瞿昙则释迦之称实自瞿昙出前瞿昙后释迦虽有二称其实一姓前人有以日种甘蔗舍夷并列为五氏者本末纷揉无所取裁今故备论后当毋惑

夫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孙之所由出也印度族姓则有四流一曰刹帝利者王种也二曰婆罗门者净行也三曰吠奢者商贾也(旧云毘舍)四曰戍陀罗者众人也(旧云首陀)凡兹四姓前二是贵后二是贱(此说出西域记)随时所尚佛生其中释迦出刚强之世托王种以振威迦叶生善顺之时居净行以标德(大论)昔阿僧祇劫有菩萨为国王父母早丧逊国与弟从婆罗门瞿昙学道受瞿昙姓(本经翻纯熟应法师翻最胜此皆从师德为义)乞食还国人无识者谓之小瞿昙于城外甘蔗园中以为精舍贼盗官物路由园过捕盗寻迹执小瞿昙王令以木贯身射之大瞿昙见悲哀棺敛取血泥团之还置精舍著左右器大瞿昙言是道士若其至诚愿天神有知使血化为人却后十月左化为男右化为女因名瞿昙氏纯淑之姓(十二游经)过去有转轮圣王名大自在(即第九族弥尸利)子孙相承八万四千王最后王名大茅草垂老无子委政大臣剃发出家众号王仙诸弟子时行乞食王仙老不能行遂以草笼盛悬树上虑虎狼也猎人望见谓是白鸟乃射杀之血滴于地后生甘蔗二本日炙开剖一生童男一生童女弟子养护以报诸臣众谓王种命相师占之立名善生号甘蔗王女名善贤立为第一妃又以日炙甘蔗而生亦名日种(菩萨本行)

述曰瞿昙一翻甘蔗则当据本行二本甘蔗之缘一翻泥土则当取十二游经血泥之事是知诸经梵语则曰瞿昙华言则称甘蔗泥土华梵互出其实一义

甘蔗王第一妃善贤生子名长寿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众四名別成(菩萨本行)

述曰弥沙塞云欝摩王第四子尼楼本行经尼俱此翻为別成祐律师指懿摩王是释种之先第四子庄严是白净所承南山指懿摩即第十轮王去菩萨一百世第四子庄严即白净所承其说略同(別承庄严两译不同秖是尼俱一人)

时善贤妃欲立长寿白王摈遣四子出国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不数年间欝为强国(本行经往灵山建国城号迦毘罗其王名別成远近钦服)父王悔忆遣使往召四子辞过不还父王三叹之曰我子释迦(此云能仁本行经)到雪山边住直树林中故名为释迦(此云直林长阿含经)近雪山北舍夷林筑城营舍因名舍夷国(五分律)

述曰舍夷者林名也既以名国又以名氏窃详舍夷恐翻为直即前雪山直林之义妙玄云舍夷是西方贵姓此但约义未见所出

別成王子拘卢拘卢子瞿拘卢(菩萨本行)

懿摩王第四子庄严(即別成)懿摩百轮王最后王名大善生(案四分律懿师摩次第百王后有王名大善生南山释迦谱云大善生即如来七世祖也)自百轮王后六世祖乌婆罗王五世祖泪婆罗王四世祖尼求罗王三世祖尼浮罗王二世祖师子颊王一世父净饭王师子颊四子一净饭王(诸经或云白净)有二子长悉达太子次难陀二白饭王二子长调达(诸经或云提婆达多)次阿难陀三斛饭王二子长摩诃男(或云俱利太子五比丘之一)次阿那律(或云阿㝹楼驮)四甘露饭王二子长婆沙次跋提(五比丘之一长阿含经)

劫初以来嫡嫡相承作转轮王近来二世但作阎浮提王(大方便经○当知师子颊净饭二世独王南洲但铁轮王耳)

法王正统世系图

  • 平等王(民主平等王亦名刹帝利子孙嫡承凡三十三世为善思王)
  • 善思王(平等王至此三十三世后有十族)
  • 波延迦王(善思王子第一族有五转轮王)
  • 多罗业王(此第二族亦有五转轮王)
  • 阿波叶王(此第三族有七转轮王)
  • 犍陀利王(此第四族有八转轮王)
  • 迦陵迦王(此第五族有九转轮王)
  • 瞻婆王(此第六族有四转轮王)
  • 拘罗婆王(此第七族有三十一转轮王)
  • 般阇罗王(此第八族有三十二转轮王)
  • 弥尸利王(此第九族有八万四千转轮王最后一王名大茅草王亦名王仙所生之子即懿摩弥王)
  • 懿摩弥王(此第十族有百转轮王懿摩弥亦名甘蔗王释种以此王为本始此王有二妃第一妃生长子名长寿王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王二名金色王三名象众王四名別成王已上皆第二世)
  • 拘卢王(第三世)
  • 瞿拘卢王(第四世展转至最后百世名善生王)
  • 善生王(悉达太子七世祖也)
  • 乌婆罗王(六世祖)
  • 泪婆罗王(五世祖)
  • 尼求罗王(四世祖)
  • 尼浮罗王(三世祖)
  • 师子颊王(二世祖所生四王)
  • 净饭王(生二子一悉达二难陀)
  • 白饭王(二子调达阿难)
  • 斛饭王(二子摩诃男阿那律)
  • 甘露饭王(二子婆沙跋提已上名四王生八子也)

述曰楼炭称懿摩百轮王阿含四分皆云最后王名大善生言最后者第一百也南山指大善生为七世祖此依长阿含乌婆罗等六王至太子为一百七世可也而又云去菩萨一百世者当是脱去七字自民主至善思三十三世正嫡相承自波延迦十族已降或嫡庶互立或兄弟迭兴分为十类必有亲疎始终之义存焉然受天明命统王四洲其所以得君道者莫不同也十族总之凡八万四千二百十一王并前民主三十三王及六世祖王至太子身共八万四千二百五十王也


校注

【原】明本增上寺报恩藏本【甲】大日本续藏经 此下甲本有此所为發狂大叫也虽然达磨下注极赞叹以为吾宗观心之妙旨则台教何甞唾宗政与达磨出示楞伽令人览教照心同逗一圆满消息也杨直指曰如是如是盍梓之以俟明眼人作圆满观楚游士任薰沐跋 断【大】斯【甲】 襽【大】襕【甲】 光【大】先【甲】 列【大】判【甲】 缪【大】谬【甲】 排【大】拂【甲】 心【大】止【甲】 𠇮【大】命【甲】 续【大】读【甲】 第二十一卷下甲本有诸师列传六之十一法智第十一世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二十二字而目录改二十一卷为二十二乃至改五十四为五十五之数 屡【大】历【甲】 宋【大】*大宋【甲】* 二【大】一【甲】 迹相【大】相迹【甲】 生【大】亦【甲】 众【大】既【甲】 密【大】蜜【甲】 彼【大】后【甲】 一【大】二【甲】 远甚【大】甚远【甲】 思【大】慧【甲】 解【大】脱【甲】 懿摩弥亦名【大】最初一王即是【甲】
[A1] 世【CB】三【大】(cf. T49n2035_p0133c04)
[A2] 录【CB】绿【大】
[A3] 谥【CB】谥【大】
[A4] 敛【CB】歛【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祖统纪(卷1)
关闭
佛祖统纪(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