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统纪卷第十五
诸师列传第六之五
明智立法师法嗣(广智下第四世)
草堂元法师法嗣
- 息庵道渊法师
安国惠法师法嗣(神照下第四世)
- 智涌了然法师
- 真教智僊法师
- 白莲梵章首座
白莲卿法师法嗣
- 天台净侁法师
北禅梵法主法嗣
- 北禅惠深法师
- 飞英智忱法师
- 顶山子文法师
- 通照慧明法师
- 超果惠道法师
德藏瑛法师法嗣
- 北关思净法师
寿安弼法师法嗣
- 教藏有全法师
车溪卿法师法嗣(南屏下第四世)
- 竹庵可观法师
- 牧庵有朋法师
- 祥符道忻法师
慧觉玉法师法嗣
- 清修法久法师
- 澄觉神焕法师
- 假名如湛法师
- 密印修慧法师(慧觉传)
- 慧解昙应法师(车溪传)
- 慧照道伦法师
- 北禅法荣法师
- 北禅文俊法师
- 圆觉净圭法师
圆觉慈法师法嗣
- 法照中皎法师
- 神慧敏齐法师
- 能仁文首座
- 能仁能行人
普明靖法师法嗣
- 圆通思梵法师
- 普圆善期法师
天竺如法师法嗣
- 崇先怀志法师
- 宣秘慧僊法师
- 音圆普证法师
- 法灯道遵法师
- 余姚行澄法师
法云敏法师法嗣
- 枢密蒋之奇
佛智云法师法嗣
- 法照净通法师
佛照坚法师法嗣
- 神辩觉宁法师
- 等慈慧序法师
梵慈普法师法嗣
- 圆照梵光法师
- 东灵智钦法主
宪章闵法师法嗣
- 余庆道存法师
清辩斋法师法嗣
- 景德法云法师
- 上方法清法师(清辩传)
明智立法师法嗣
法师觉先。四明之慈溪陈氏。号澄照。七岁受经一读成诵。初禀教于明智。既得其传。复请益于慈辩清辩。所诣益深。靖康初主奉化之宝林。会奉旱邑请讲金光明。终卷而雨三日。因勉邑人建光明幢。诵经万部为邑境之护。迁主延庆大弘宗教。久之复归宝林。筑室曰妙莲。复诵满万部。持净土佛号。四十八藏。摘经疏名言以资观行。目曰心要。绍兴十六年正月十四日。说法安坐而逝。塔于寝室之侧。他日有夜闻诵经声。迹所自出塔中。后月堂居南湖。谓师于延庆有传持之功。而塔在草莽。乃令迁之祖垄。及开土见栓索不朽。骨若青铜(栓山圆反木丁)。
法师法隣。赐号慧照。早为明智高第。屡居座端。道业词章众所推服。高丽义天至。首入南湖。师明智而友慧照。请跋所受教乘归国。师援笔立成。有古史风。义天嘉叹不已(文见名文光教志)郡命主三学。讲演之盛亚于南湖。尝谓门人曰。余尝劝人以二戒。三十已前未可念阿弥陀。七十已后不得持消灾呪。谓少不知进。老不知止也。时人然之。
法师智谦。赐号圆澄。学于明智。绍兴庚辰主宝云。每念宝云为四明传道师。自迁骨乌石。其迹寖晦。乃力搜访。得正法师所撰石塔记。重刻于乌石庵。又于寺辟堂。设像表示后世。
法师介然。四明鄞人。受业福泉山之延寿。明智居南湖。从其学遂悟境观之旨。元丰初。专修净业三载。期满谓同修慧观仲章宗悦曰。念佛三昧往生要法也。乃然三指。誓建十六观堂。中设西方三圣殿。环以池莲。功成复然三指以报佛恩。于是修观之士。有所依托焉。
建炎四年正月七日。金虏犯明州。寺众奔散师独不去。虏奄至诃之曰。不畏死耶。师曰。贫道一生愿力建此观堂。今老矣。不忍舍去以求生也虏酋义之谓曰。为我归北地。作观堂似此规制。遂逼师以行。后人悲思。乃以去日为之忌(相传。正月五日。若依本朝通鉴。则云七日)而尊之曰定慧尊者。立像陪位于观室之隅(志磐受业福泉。定慧是草堂一派。极有高行。去志磐为五世)。
晁说之。字以道。自号景迂。官至待制。文元公逈四世孙也。监明州船场。常往南湖访明智。闻三千境观之说。欣然愿学通其旨。晚年日诵法华。自号天台教僧。或曰洧上老法华。明智没为撰碑而论之。时称高作(碑见名文光教志)。
陈瓘。字莹中。南剑人。自号了翁。幼登甲科官至正言。亲亡之日。庐墓三年。天降甘露。有芝草生于冢上。尝留意禅宗颇有省發。观华严了法界之旨。因上疏论宰相章惇。谪四明。日与明智会。因问天台宗旨。明智举止观不思议境。示以性夺修成无作行之义。公曰。乃知此宗性本现成。又问。现前色身如何观察。明智曰。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公曰。世人言。其死如归。不知如归。乃失家者。自是深达境智之妙。作三千有门颂以示明智。智可之(文见名文光教志)晚年刻意西归。为明智作观堂净土院记。發挥寂光净土之旨。宗门韪其说(石刻南湖观堂)公既贬。诸子皆白衣未尝怀不满意。宣和六年冬。无疾別家人而逝。绍兴中。赠谏议大夫。谥忠肃。
述曰。智者之为道也。广大悉备。为其徒者。自尊信之。未足以信于人。惟名儒士夫信而学焉。则其道斯为可信也。智者之世。有徐陵柳顾言。荆溪之世。有梁肃李华。慈云之时。有王文穆马亮。明智之时。有晁以道陈莹中。是数君子。不特知道。又能立言以赞之。智者之道。于是愈有光焉。
草堂元法师法嗣
法师道渊。永嘉人。自号息庵。久依扶宗深达观道。居西湖永明讲授有法。尝谓修性离合之旨。指要虽示其妙。后人或戒异说师收束诸文立为二义。一者约修三性三。与修性对论三以明离合。二者约修九性九。与修性对论三以明离合。初修三性三者。如不二门。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法尔。又云。一念心因既具三轨。此因成果名三涅槃。又金錍云。本有三种。三理元遍。达性成修。修三亦遍。此皆性三修三六法明离合也。言修性对论三者。以修为能对。性为所对。如不二门云。为对性明修。故合为二。则修二性一。三法明合也。次义言修九者。如不二门云。是则修虽具九则法身般若解脱各各具三。此乃修中自论九法以明离也。然法身中三。虽本属性。指要判云。虽兼性三咸为所發。故皆属修。言性九者。如光明句释金鼓。具有圆空鸣三法。即是一境三谛。又于圆空鸣中各各自具姝大等三。遂有九法既得鼓体。性德中论未涉起修。此则就性中自论九法。以明离也。修性对论九者。如涅槃疏明。体宗用各有三义。体有礼底达。宗有本要助。用有本当自在。此约修六性三以明离也(云云)。师示寂当盛暑。停龛旬日体色不变。白乳流涌香若莲华。人取乳可涂面。将葬路经一庵。绋断不进。异香彻庵中。易绋重不能举。庵主旧有微憾。乃悔谢曰。曾有小犯故蒙见诫。乃随众舁之遂行。葬及三年。忽大风折木坏其塔。满龛舍利。若天彰其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