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统纪卷第十三
诸师列传第六之三
广智法师法嗣(第二世)
- 神智鉴文法师
- 扶宗继忠法师
- 超果惟湛法师
- 四明如吉法师
- 净社全教法师
- 括苍义询法师
- 四明蕴恭法师
- 金文冲霄法师
- 法昌本诚法师
- 日本绍良法师
神照法师法嗣(第二世)
- 法真处咸法师
- 神悟处谦法师
- 樝庵有严法师
- 能仁法宝法师
- 天台宝纤法师
- 承天怀雅法师
- 承天元操法师
- 钱塘义全法师
- 天台左伸居士
- 慈辩从谏法师
- 群峰泰初法师
- 法照用文法师
- 超果会贤法师
- 法慧宗正法师
- 东安景初法师
- 南屏灵玩法师
- 东吴文诩法师
- 钱唐如询法师
三学法师法嗣
- 三学若水法师
浮石法师法嗣
- 景云温其法师
- 天柱守孜法师
- 浮石怀月法师
- 婺女日东法师
广慈法师法嗣
- 妙悟希最法师
- 忏主法宗法师
- 妙果子良法师
- 余庆思辩法师
- 浮石惟清法师
- 龙泉覃异法师
- 雷峰戒珠法师
广智法师法嗣(第二世)
法师鉴文。四明人。赐号神智。为广智得法上首。继席南湖。大扬祖父之化。尝曰。我由释迦佛。得出家闻道。由智者大师。得依师学教。乃日课佛祖号千声。夜礼千拜。用为报恩。未尝以事废。
法师继忠字法臣。永嘉丘氏。父母求嗣佛祠。同梦一僧授以好子云。螺溪尊者寄汝养之。母娠即厌荤血。幼见佛像必致敬。八岁入开元。蒙恩得度。即诣南湖依广智学。劳苦得疾。乃行请观音三昧。蒙大士放光以水灌顶其疾即愈。既而洞悟教观无所凝滞。广智深器之。时令代讲。雪窦显禅师。见而叹曰。四明之道为有传矣。永嘉士庶。请居开元东阁。迁妙果慧安。退隐江心研精禅观。出主西湖法明。学者骤集。有欲革大其居者。师曰。施者方受其福。吾忍毁之乎。每岁正月上八。于郡中授菩萨戒行放生事。士庶尝至数万人。每誓于众曰。入吾道场而归命三宝者。纵未得道。愿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正见出家求无上道。行法华光明弥陀观音三昧。日不虚过。诵呪救疾神应莫测。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举首加敬。称为戒师。元丰五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集众说法。结印坐亡。人见赤光彻照空表。净社全教。梦金甲士告曰。今夜得道人入灭。庆恩希妙梦。神人告曰。忠法师已生兜率。师久行施食。后虽有继。鸟雀悲鸣。三日不下。葬于瑞鹿山。传法者及百人。著扶宗集五十卷。集十谏。指迷。抉膜。十门析难。及十义书等。用昭四明独得祖道之正。至于所录二师口义。后人颇怪其冗杂。
法师惟湛。义乌宋氏。父母遇异僧谓之曰。汝当生子六人。第五者宜令出家。后入道双林覃恩得度。首谒神照。未久复往依广智。尝白智曰。大师所授我所不疑。若圆顿绝待之旨。当须自得。后忽于广智言下。豁然有悟。与上流交论莫不推服。初敷讲于云间超果。大扬化道。天台一宗盛于三吴自师始。熙宁六年三月八日。建光明会。遽谓众曰。吾今报缘止此。即举涅槃遗教。殷勤嘱累。趺坐而逝。火浴之顷舍利粲然塔于西余山。海慧若圆。为门弟上首。
法师如吉。四明人(二师口义序六)学广智得其旨。见前辈编类集。初无诠次。于是參以三部之文。节略成类以行于世。尝注金錍。言简而义正。学者宗之。住钱唐因果。
○法师冲霄。久学广智。号称具体。初开宝中(太祖)。
法师全晓。舍于大梅之山。吴越忠懿王仰其德。锡帑金改建为院。及赐经卷一藏。院成乃名金文。晓亡。高弟正和嗣之。霄又和之嗣也。师以其居稍隘。始与其徒。迁筑于栢岩峰下。大开广智之道。始平四年上于朝。赐额慧照(郭暨作记广智立石)。
法师本诚。四明奉化人。依南湖学广智。志尚静退。乃闲居于法昌。禅诵并进人钦隐德。院主更建众宇久不克就。师慨然自誓曰。昔智者。造三十六寺。像八十万躯。今吾徒岂于一刹而不能成耶。即率同志。化邑人得钱二百万。并力以营。殿与像俱毕事。著作郎俞充。为之记谓。师有得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之义云。
神照法师法嗣(神照下第二世)
法师处咸。天台王氏。母梦白云自天西来入室内化为白马。因而有娠。七岁入国清依师。十四受具戒。即自叹曰。佛法广大。若不力学何能见道。乃入天封阅藏经三年而毕。及往谒神照。深悟教旨。恭默自逊人莫能测。神照尝托疾命师代讲。众才一闻心容俱服。初住赤城崇善。姑苏李庭芝将守台。梦神人曰。公典天台。五祖台下有龙头九九。和上宜就见之。到郡咨询莫知其说。闽士陈白悟曰。天台五祖昔居赤城。今咸师住此。生于丙辰九月九日。其龙头九九之谓乎。庭芝大愕即往谒见。师为谈出世道深有契会。以寺宇隘陋谋迁之。庭芝首捐金帛。乃卜就东南地。开基之日。获铜磬于土中。少师李公尤尊敬。请主白莲。奏赐法真之号。居山五十年。登门受道者万数。元祐元年正月。法鼓击之不鸣者七日。至七月告众曰。二十三日吾将行矣。逊唱衣盂饭众为別。戒侍者。晨钟鸣当告我。至时徐起。趺坐寂然而化。著三慧论。光明十愿王。续神照行法经疏。行于世。
法师处谦。永嘉潘氏。母感梦见瑞云入怀娠。三年而生。九岁依常宁契能出家。章圣在御覃恩得度(真宗祥符元年。封泰山。诏天下寺观。各度一人)即往学于天竺。慈云异之曰。是能栋梁吾道者。复谒神照。大明圆顿之旨。然三指供佛祖祈妙悟。未几擢居第一座。神照以止观一帙授之曰。汝当建大法幢。恨吾不之见耳。既而言归乡邑。继能师之席。迁慈云妙果赤城。讲道益振。少师李端慤。请主白莲。北海郡王为请神悟之号。丞相王安石。与一时朝贤竞为歌诗。以赞其德。郡大旱。要师祈雨。师至龙湫语曰。汝受智者大师付嘱。遇旱当施甘泽。何不忆耶。忽大风黑云从湫起。骤雨如注。阅十七年。将归永嘉。郡侯士庶固留演教。乃于巾子山慧林精舍讲小般若。后时杭师祖无择。以宝阁请。赵献以净住请。内翰杨绘以南屏请。紫微陈舍人以天竺请。十坐道场。阅四十年。讲唱不倦。登门三千人。禀法者三十人。熙宁乙卯四月丙寅。晨兴沐浴更衣。集众讽普贤行法阿弥陀经。乃曰。吾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即入定寂然。塔全身于南屏之右。弟子良弼请无为扬杰铭其塔云。师尝解十不二门。题曰显妙。于色心不二云。分色心者。不二而二。妄之境也。其体一者。二即不二。妙之门也。故以总別断尽十门二不二相。使粗妙昭然门旨不壅。是知境妙不二之门。在乎一念色心。得此之门。宝乘即乘。道场可到。
法师有严。台之临海胡氏。母将孕。号痛顿仆。其兄沙门宗本曰。是必有异。若生男当出家。母闻之合掌以许。既而痛止。果生男。六岁依灵鹫从师。十四受具戒。阅寿禅师心赋若有所悟。即往东山学于神照一心三观之道。法华三昧之行。莫不神解。而躬行之。时法真同居会中。谓之曰。子虽晚出当大成器。尝读止观至不思议境曰。万法唯一心。心外无一法。心法不可得。故名妙三千。法真益嘉叹之。初主无相慧因法真。自赤城迁东掖。举师以代。常谓去佛久远人迷自性。凡宣演之际。必近指一心使之易领。闻者皆能有入。绍圣中。郡请主东掖。师曰。智者年未五十。已散徒众。吾老矣可堪此耶。卒不赴。隐居故山东峰。庐于樝木之旁。因自号曰樝庵(文集中。有樝庵记。辞理极奇胜)畜一钵无长物。躬拾薪汲水。食唯三白。毘尼条章轻重等护二十年。专事净业以安养为故乡。作怀净土诗八章。辞情凄切人多乐诵。常时所修三昧多获瑞应。施鬼神食除病却崇。驱蛇去蚁水旱禳禬。一为课诵如谷答响。母病目。师对观音想日精摩尼手。母即梦师擎日当前。觉而目明。建中靖国元年孟夏。定中见天神告白。师净业成矣。又梦池中生大莲华。天乐四列。乃作饯归净土之诗。越七日趺坐而化。以陶器塔于庵北。有光在塔如月。三夕乃没。师淹贯藏经该通书史。注安乐行空品。及法印经疏。玄签备检。文句笺难。止观助览。阿弥陀礼文。又撰或对一编。辩论古今。于兹为要。
左伸。临海人。从东掖神照授菩萨戒。及为说大乘法要。豁然开悟有如夙习。神照对众摩顶与记。自是严奉戒律。遇事不易其节。刻西方三圣像。旦夜虔事。诵法华三千四百部。金刚般若二万过。绍圣二年秋卧疾。命僧净圆唱法华首题增受菩萨戒。寻梦三伟人立于江皐召伸登舟。瞥然西迈。伸知往生有期。乃请僧讽阿弥陀经。未彻即云。我已见佛光矣。遂沐浴更衣。戒左右勿哭。勿逼吾前。称佛结印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