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藏记集录下卷第五

  • 新集抄经录第一
  • 新集安公疑经录第二
  • 新集疑经录第三
  • 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第四
  • 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仪记第五
  • 长安叡法师喻疑第六

新集抄经录第一

抄经者盖撮举义要也昔安世高抄出修行为大道地经良以广译为难故省文略说及支谦出经亦有孛抄此并约写胡本非割断成经也而后人弗思肆意抄撮或棋散众品爪剖正文既使圣言离本复令学者逐末竟陵文宣王慧见明深亦不能免若相竞不已则岁代弥繁芜黩法宝不其惜欤名部一成难用刊削其安公时抄悉附本录新集所获撰目如左庶诫来叶无效尤焉

  • 抄华严经十四卷
  • 抄方等大集经十二卷
  • 抄菩萨地经十二卷
  • 抄法句譬经三十八卷
  • 抄阿差末经四卷
  • 抄净度三昧经四卷
  • 抄摩诃摩耶经三卷
  • 抄胎经三卷
  • 抄央掘魔罗经二卷
  • 抄报恩经二卷(少上卷)
  • 抄头陀二卷(抄律中事)
  • 抄义足经二卷
  • 抄法华药王品一卷
  • 抄维摩诘所说佛国品一卷
  • 抄维摩诘方便品一卷
  • 抄维摩诘问疾品一卷
  • 抄安般守意经一卷
  • 抄菩萨本业经一卷
  • 抄菩萨本业愿行品一卷
  • 抄四谛经要数一卷
  • 抄法律三昧经一卷
  • 抄照明三昧不思议事经一卷
  • 抄诸佛要集经一卷
  • 抄大乘方等要慧经一卷
  • 抄普贤观忏悔法一卷
  • 抄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卷
  • 抄未曾有因缘经一卷
  • 抄阿毘昙五法行经一卷
  • 抄诸法无行经一卷
  • 抄无为道经一卷
  • 抄分別经一卷
  • 抄德光太子经一卷
  • 抄魔化比丘经一卷
  • 抄优婆塞受戒品一卷
  • 抄优婆塞受戒法一卷
  • 抄贫女为国王夫人经一卷(从华严经至贫女为国王夫人凡三十六部并齐竟陵文宣王所抄凡抄字在经题上者皆文宣所抄也)
  • 般若经问论集二十卷(即大智论抄或云要论或云略论或云释论)

    右一部凡二十卷庐山沙门释慧远以论文繁积学者难究故略要抄出

  • 抄成实论九卷(齐武帝永明七年十二月竟陵文宣王请定林上寺释僧柔小庄严寺释慧次等于普弘寺共抄出)
  • 净度三昧抄一卷
  • 律经杂抄一卷
  • 本起抄经一卷
  • 睒抄经一卷(旧录所载)
  • 五百梵律经抄一卷(旧录所载)
  • 大海深崄抄经一卷(上六抄经是旧抄今并阙本)
  • 抄为法舍身经六卷(抄字在上似是文宣王所抄今阙此经)
  • 法苑经一百八十九卷(此一经近世抄集撮撰群经以类相从虽立号法苑终入抄数今阙此经)

    右抄经四十六部凡三百五十二卷四十八部一百五十一卷并有经其八部二百一卷今阙

新集安公疑经录第二

外国僧法学皆跪而口受同师所受若十二十转以授后学若有一字异者共相推挍得便摈之僧法无纵也经至晋土其年未远而憙事者以沙标金斌斌如也而无括正何以別真偽乎农者禾草俱后稷为之叹息金匮玉石同缄卞和为之怀耻安敢预学次见泾渭杂流龙蛇并进岂不耻之今列意谓非佛经者如左以示将来学士共知鄙信焉

  • 宝如来经二卷(南海胡作或云宝如来三昧经)
  • 定行三昧经一卷(或云佛遗定行摩目揵所问经)
  • 真谛比丘慧明经一卷(或云慧明比丘经或云清净真谛经)
  • 尼咤国王经一卷(或云尼咤黄罗国王经或云黄罗王经)
  • 胸有万字经一卷(或云胸现万字经)
  • 萨和菩萨经一卷(旧录云国王萨惒菩萨经)
  • 善信女经二卷(或云善信经)
  • 护身十二妙经一卷(一名度世护世经)
  • 度护经一卷(或云度护法经)
  • 毘罗三昧经二卷
  • 善王皇帝经二卷(或云善王皇帝功德尊经或为一卷)
  • 惟务三昧经一卷(或作惟无三昧)
  • 阿罗呵公经一卷(或云相国何罗呵公经)
  • 慧定普遍神通菩萨经一卷(旧录云慧定普遍国土神通菩萨经)
  • 阴马藏经一卷(或云阴马藏光明经)
  • 大阿育王经一卷(云佛在波罗奈者)
  • 四事解脱经一卷(或云四事解脱度人经)
  • 大阿那律经一卷(非八念者阙)
  • 贫女人经一卷(名难陀者旧录云贫女难陀经阙)
  • 铸金像经一卷(阙)
  • 四身经一卷(阙)
  • 普慧三昧经一卷(阙)
  • 阿秋那经一卷(旧录云阿秋那三昧经阙)
  • 两部独证经一卷(阙)
  • 法本斋经一卷(西凉州来阙)
  • 觅历所传大比丘尼戒一卷(阙)

    右二十六部三十卷

新集疑经偽撰杂录第三

长阿含经云佛将涅槃为比丘说四大教法若闻法律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与法相违则非佛说又大涅槃经云我灭度后诸比丘辈抄造经典令法淡薄种智所照验于今矣自像运浇季浮竞者多或凭真以构偽或饰虚以乱实昔安法师摘出偽经二十六部又指慧达道人以为深戒古既有之今亦宜然矣祐挍阅群经广集同异约以经律颇见所疑夫真经体趣融然深远假托之文辞意浅杂玉石朱紫无所逃形也今区別所疑注之于录并近世妄撰亦标于末并依倚杂经而自制名题进不闻远适外域退不见承译西宾我闻兴于户牖印可出于胸怀诳误后学良足寒心既躬所见闻宁敢默已呜呼来叶慎而察焉

  • 比丘应供法行经一卷(此经前题云罗什出祐案经卷旧无译名兼罗什所出又无此经故入疑录)
  • 居士请僧福田经一卷(此经前题云昙无谶出案谶所出无此故入疑录)
  • 灌顶度星招魂断绝复连经一卷
  • 决定罪福经一卷
  • 无为道经二卷
  • 情离有罪经一卷
  • 烧香呪愿经一卷(或云呪愿经)
  • 安墓呪经一卷
  • 观月光菩萨记一卷
  • 佛钵经一卷(或云佛钵记甲申年大水及月光菩萨出事)
  • 弥勒下教一卷(在钵记后)
  • 九十六种道一卷

    右十二部经记或义理乖背或文偈浅鄙故入疑录庶耘芜穬以显法

  • 灌顶经一卷(一名药师琉璃光经或名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右一部宋孝武帝大明元年𥘯陵鹿野寺比丘慧简依经抄撰(此经后有续命法所以偏行于世)

  • 提谓波利经二卷(旧別有提谓经一卷)

    右一部宋孝武时北国比丘昙靖撰

  • 宝车经一卷(或云妙好宝车菩萨经)

    右一部北国淮州比丘昙辩撰青州比丘道侍改治

  • 菩提福藏法化三昧经一卷

    右一部齐武帝时比丘道备所撰(备易名道欢)

  • 佛法有六义第一应知一卷(未得本)
  • 六通无碍六根净业义门一卷(未得本)

    右二部齐武帝时比丘释法愿抄集经义所出虽弘经义异于偽造然既立名号则一部惧后代疑乱故明注于录

  • 佛所制名数经五卷

    右一部齐武帝时比丘释王宗所撰抄集众经有似数林但题称佛制惧乱名实故注于录

  • 众经要揽法偈二十一首一卷

    右一部梁天监二年比丘释道欢撰右合二十部二十六卷疑经两录合四十六部五十六卷其三十八部失源八部有人名

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第四

夫日月丽天众星助雨从龙降彪池佐润由是丰泽洪沾大明焕赫也犹有燋火于云夜抱瓫于汉阴者时有所不足也佛之著教真人發起大行于外国有自来矣延及此土当汉之末世晋之盛德也然方言殊音文质从异译胡为晋出非一人或善胡而质晋或善晋而未备胡众经皓然难以折中窃不自量敢豫僧数既荷佐化之名何得素飡终日乎辄以洒扫之余暇注众经如左非敢自必必值圣心庶望考文时有合义愿将来善知识不咎其默守冀抱瓫燋火谠有微益

  • 光赞折中解一卷
  • 光赞抄解一卷

    般若放光品者分別尽漏而不证八地也源流浩汗厥义幽邃非彼草次可见宗庙之义也安为折疑准一卷折疑略二卷起尽解一卷

    道行品者般若抄也佛去世后外国高明者撰也辞句质复首尾互隐为集异注一卷

    大小十二门者禅思之奥府也为各作注大作注大十二门二卷小十二门一卷(今有)

    了本生死者四谛四信之玄薮也为注一卷(今有)密迹金刚经持心梵天经

    右二经者护公所出也多有隐义为作甄解一卷

    贤劫八万四千度无极者大乘之妙目也为解一卷

    人本欲生经者九止八脱之妙要也为注撮解一卷(今有)

    安般守意多念之要药也为解一卷(今有)

    阴持入者世高所出残经也渊流美妙至道直迳也为注二卷(今有)

    大道地者修行抄也外国所抄为注一卷

    众经众行或有未曾共和者安集之为十法句义一卷连杂解共卷

    义指者外国沙门于此土所传义也云诸部训异欲广来学视听也增之为注一卷

    九十八结者阿毘昙之要义为解一卷连约通解共卷

    又为三十二相解一卷

    三界诸天混然淆杂安为录一卷(今有)

    此土众经出不一时自孝灵光和已来迄今晋康宁二年近二百载值残出残遇全出全非是一人难卒综理为之录一卷(今有)

  • 答沙汰难二卷
  • 答法将难一卷
  • 西域志一卷

    凡二十七卷其诸天录经录及答沙汰难至西域志虽非注经今依安旧录附之于末

    • 僧法尼所诵出经入疑录

    • 宝顶经一卷 永元元年出时年九岁
    • 净土经一卷 永元元年出时年九岁
    • 正顶经一卷 永元元年出时年九岁
    • 法华经一卷 永元元年出时年九岁
    • 药草经一卷 永元二年出时年十岁
    • 太子经一卷 永元二年出时年十岁
    • 伽耶波经一卷 永元二年出时年十岁
    • 波罗奈经一卷 中兴元年出时年十二
    • 优娄频经一卷 中兴元年出时年十二岁
    • 益意经二卷 天监元年出时年十三(智远承旨)
    • 般若得经一卷 天监元年出时年十三(智远承旨)
    • 华严璎珞经一卷 天监元年出时年十三(智远承旨)
    • 踰陀卫经一卷 天监四年台内华光殿出时年十六
    • 阿那含经二卷 天监四年出时年十六
    • 妙音师子吼经三卷 天监四年出年十六(借张家)
    • 出乘师子吼经一卷 天监三年出时年十五
    • 胜鬘经一卷 永元元年出时年九岁
    • 优昙经一
    • 妙庄严经四卷
    • 维摩经一卷(江家出)
    • 序七世经一卷

      右二十一种经凡三十五卷

      经如前件齐末太学博士江泌处女尼子所出初尼子年在龆有时闭目静坐诵出此经或说上天或称神授發言通利有如宿习令人写出俄而还止经历旬朔续复如前京都道俗威传其异今上勅见面问所以其依事奉答不异常人然笃信正法少修梵行父母欲嫁之誓而弗许后遂出家名僧法住青园寺祐既收集正典捡括异闻事接耳目就求省视其家秘隐不以见示唯得妙音师子吼经三卷以备疑经之录此尼以天监年三月亡有好事者得其文疏前后所出

      二十余卷厥舅孙质以为真经行疏劝化收合传写既染毫牍必存于世昔汉建安末济阴丁氏之妻忽如中疾便能胡语又求纸笔自为胡书复有西域胡人见其此书云经莂推寻往古不无此事但义非金口又无师译取舍兼怀故附之疑例

  • 萨婆若陀眷属庄严经一卷(二十余纸)

    右一部梁天监九年郢州投陀道人妙光戒岁七腊矫以胜相诸尼妪人佥称圣道彼州僧正议欲驱摈遂潜下都住普弘寺造作此经又写在屏风红纱映覆香花供养云集四部嚫供烟塞事源显發勅付建康辩核疑状云抄略诸经多有私意妄造借书人路琰属辞润色狱牒妙光巧诈事应斩刑路琰同谋十岁谪戍即以其年四月二十一日勅僧正慧超令唤京师能讲大法师宿德如僧祐昙准等二十人共至建康前辩妙光事超即奉旨与昙准僧祐法宠慧令慧集智藏僧旻法云等二十人于县辩问妙光伏罪事事如牒众僧详议依律摈治天恩免死恐于偏地复为惑乱长系东即收拾此经得二十余本及屏风于县烧除然犹有零散恐乱后生故复略记(萨婆若陀长者是妙光父名妙光弟名金刚德体弟子名师子)

  • 法苑经一百八十九卷
  • 抄为法舍身经六卷

    右二部盖近世所集未详年代人名悉总集群经以类相从既立号法苑则疑于別经故注记其名以示后学卷数虽多犹是前录众经故不入部最之限

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仪记第五

夫至人应世观众生根根力不同设教亦异是以三乘立轨随机而發五时说法应契而化沿麁以至妙因小以及大阶渐殊时教之体也自正法稍远受学乖互外域诸国或偏执小乘最后涅槃显明佛性而犹执初教可谓胶柱鼓琴者也元嘉中外国商人竺婆勒久停广州每往来求利于南康郡生儿仍名南康长易字金伽后得入道为昙摩耶舍弟子改名法度其人貌虽外国实生汉土天竺科轨非其所谙但性存矫异欲以摄物故执学小乘云无十方佛唯礼释迦而已大乘经典不听读诵反抄著衣以此为法常用铜钵无別应器乃令诸尼作镇肩衣似尼师坛缝之为囊恒著肩上而不用坐以表众异每至出路相捉而行布萨悔过但伏地相向而不胡跪法度善闲汉言至授戒先作胡语不令汉知案律之明文授法资解言不相领不得法事而竺度昧罔面行诡术明识之众咸共骇弃唯宋故丹阳尹颜竣女宣业寺尼法弘交州刺史张牧女弘光寺尼普明等信受其教以为真实虽出贵族而识谢慧心毁呰方等既绝法雨妄学诡科乖背律仪来苦方深良可愍伤自正化东流大乘日曜英哲顶受遍寓服膺而使迷偽之人专行偏教或振止何其甚哉昔慧导拘滞疑惑大品昙乐偏执非拨法华罔天下之明信己情之谬关中大众固已指为无间矣如彭城僧渊诽谤涅槃舌根销烂现表厥殃大乘难诬亦可验也寻三人之惑并恶止其躬而竺度之悖以毒饮人凡女人之性智弱信强一受偽教则同惑相故京师数寺遂尘异法东境尼众亦时染此风将恐邪路易开淄污不已嗟乎斯岂魔断大乘故先侮女人欤此实开士之所痛悼而法主所宜匡制也大方便经云释迦如来昔为比丘专以四阿含教化谤毁方等于无数劫受大苦报从阿鼻出發大乘心致成正觉后进之贤宜思防断古今明诫可不慎乎

昔慧叡法师久叹愚迷制此喻疑防于今日故存之录末虽于录非类显证同矣

喻疑第六

夫应而不寂感之者至感有精麁应亦不一影响理也若以方斯之非徒乖其圆乃亦丧其方故以备闻之悟喻其所疑疑非膏肓麁必为治若治所不至喻复其如之何并可详览往喻昔汉室中兴孝明之世无尽之照始得挥光此坏于二五之照当是像法之初自尔已来西域名人安侯之徒相继而至大化文言渐得渊照边俗陶其鄙倍汉末魏初广陵彭城二相出家并能任持大照寻味之贤始有讲次而恢之以裕义迂之以配说下至法祖孟详法行康会之徒撰集诸经宣畅幽旨粗得充允祖听暨今附文求旨义不远宗言不乖实起之于亡师及至符并龟兹三王来朝持法之宗亦并与经俱集究摩罗法师至自龟兹持律三藏集自罽宾禅师徒众寻亦并集关中洋洋十数年中当是大法后兴之盛也叡才常人鄙而得厕对宗匠陶译玄典法言无日不闻闻之无要不记故敢依准所闻寄之纸墨以宣所怀什公云大教兴世五十余年言无不实实无不益益而为言无非教也实而为称无非宝也宝以如意为喻教以正失为体若能体其随宜之旨则言无不深若守其一照惑无不至今此世界以杂为名则知本自离薄本自离薄则易为风波风波易以动不淳易为离易动易离故大圣随宜而进进之不以一途三乘离化由之而起三藏祛其染滞般若除其虚妄法华开一究竟泥洹阐其实化此三津开照照无遗矣但优劣存乎人深浅在其悟任分而行无所臧否前五百年也此五百年中得道者多不得者少以多言之故曰正法后五百年唯相是非执竞盈路得道者少不得者多亦以多目之名为像法像而非真失之由人由人之失乃有非跋真言斧戟实化无择起于胸中不救出自唇吻三十六国小乘人也此衅流于秦地慧导之徒遂复不信大品既蒙什公入关开托真照般若之明复得挥光末俗朗兹实化寻出法华开方便门令一实究竟广其津途欣乐之家景仰沐浴真复不知老之将至而昙乐道人以偏执之见而复非之自毕幽途永不可诲今大般泥洹经法显道人远寻真本于天竺得之持至扬都大集京师义学之僧百有余师执本參而译之详而出之此经云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佛性学得成佛佛有真我故圣镜特宗而为众圣中王泥洹永存为应照之本大化不泯真本存焉而复致疑安于渐照而排跋真诲任其偏执而自幽不救其可如乎此正是法华开佛知见开佛知见今始可悟金以莹明显發可而复非之大化之由而有此心经言阐提真不虚也此大法三门皆有成证昔朱士行既袭真式以大法为己任中讲中小品亦往往不通乃出流沙寻求大品既至于填果得真本即遣弟子十人送至雒阳出为晋音未發之间彼土小乘学者乃以闻王云汉地沙门乃以婆罗门书或乱真言王为地主若不折之断绝大法聋盲汉地王之咎也王即不听时朱士行乃求烧经为证王亦从其所求积薪十车于殿阶下以火焚之士行临阶而發诚誓若汉地大化应流布者经当不烧若其不应命也如何言已投之火即为灭不损一字遂得有此法华正本于于填大国辉光重壤踊出空中而得流此此大般泥洹经既出之后而有嫌其文不便者而更便改之人情少惑有慧祐道人私以正本雇人写之客书之家忽然火起三十余家一时荡然写经人于灰火之中求铜铁器物忽见所写经本在火不烧及其所写一纸陌外亦烧字亦无损余诸巾纸写经竹筒皆为灰烬此三经者如什公所言是大化三门无极真体皆有神验无所疑也什公时虽未有大般泥洹文已有法身经明佛法身即是泥洹与今所出若合符契此公若得闻此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便当应如白日朗其胸甘露润其四体无所疑也何以知之每至苦问佛之真主亦复虚妄积功累德谁为不惑之本或时有言佛若虚妄谁为真者若是虚妄积功累德谁为其主如其所探今言佛有真业众生有真性虽未见其经证明评量意便为不乖而亦曾问此土先有经言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云何答言法华开佛知见亦可皆有为佛性若有佛性复何为不得皆作佛耶但此法华所明明其唯有佛乘无二无三不明一切众生皆当作佛皆当作佛我未见之亦不抑言无也若得闻此正言真是会其心府故知闻之必深信受同吾之肆学正法者小可虚其衿带更听往喻如三十六国著小乘者亦复自以为日月之明无以进于己也而大心寥朗乃能鄙其狂而偏执自贻重罪道之非大品而尊重三藏亦不自以为照不周也昙乐之非法华凭陵其气自以为是天下悠悠唯己一人言其意亦无所与让今疑大般泥洹者远而求之正当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不通真照真照自可照其虚妄真复何须其照一切众生既有偽矣別有真性为不变之本所以陶练既精真性乃發恒以大慧之明除其虚妄虚妄既尽法身独存为应化之本应其所化能成之缘一人不度吾终不舍此义如验复何为疑耶若于真性法身而复致疑者恐此邪心无处不惑佛之真我尚复生疑亦可不信佛有正觉之照而为一切种智也般若之明自是照虚妄之神器复何与佛之真我法身常存一切皆有佛之真性真性存焉学不越崖成不乖本乎而欲以真照无虚言言而亦无佛我亦无泥洹是邪但知执此照惑之明不知无惑之性非其照也为欲以此诬𫍬天下天下之人何可诬也所以遂不开默而骤明明此照者是惜一肆之上而有铄金之说市之中而言有虎者三易惑之徒则将为之所染皆为不杀之物亦得已而言之岂其好明人罪耶实是蝮蛇螫手不得不斩幸有深识者体其不默之旨未深入者寻而悟之以求自清之路如其已不可喻吾复其如之何

出三藏记集录下卷第五


校注

录下【大】〔-〕【明】 胡【大】*梵【元】【明】* 爪剖【大】苽部【宋】【元】【明】 经【大】〔-〕【宋】【元】【明】 集【大】集并【宋】【元】【明】 苑【大】苑经【宋】【元】【明】 四【大】三【宋】【元】【明】 在【大】存【宋】【元】【明】 渭【大】渭淆【宋】 信【大】倍【宋】【元】【明】 罗【大】罗国【明】 萨【大】*〔-〕【宋】*【元】*【明】* 惟【大】*唯【宋】*【元】*【明】* 何【大】阿【宋】【元】【明】 土【大】王【明】 阙【大】*〔-〕【宋】*【元】*【明】* 两【大】雨【明】 戒【大】戒经【宋】【元】【明】 部【大】部凡【明】 此【大】此经【宋】【元】【明】 一【大】二【明】 经【大】记【宋】【元】【明】 记后【大】后记【明】 宝【大】实【宋】【元】【明】 𥘯【大】稜【明】 偏【大】遍【宋】【元】【明】 侍【大】恃【明】 则【大】则別成【宋】【元】【明】 燿【大】耀【宋】【元】【明】 彪【大】滮【宋】【元】【明】 犹有【大】有犹【明】 皓【大】浩【宋】【元】【明】 飡【大】餐【宋】【元】【明】 汗【大】澣【明】 作注大【大】〔-〕【明】 右【大】在【明】 和【大】知【宋】【元】【明】 十【大】一【元】【明】 一【大】七【宋】【元】【明】 一【大】二【宋】【元】【明】 岁【大】*〔-〕【宋】*【元】*【明】* 踰【大】喻【宋】【元】【明】 出【大】出时【宋】【元】【明】 卷【大】*卷永元元年出时年九岁【宋】*【元】*【明】* 年【大】四年【宋】【元】【明】 定【大】经【宋】【元】【明】 合【大】拾【宋】【元】【明】 经莂【大】別经【元】【明】 投【大】头【宋】【元】【明】 治【大】冶【宋】【元】【明】 琴【大】瑟【明】 阳【大】杨【宋】【元】扬【明】 或【大】惑【宋】【元】【明】 如【大】于【明】 埏【大】挻【宋】【元】【明】 斯【大】期【宋】【元】【明】 麁【大】庶【宋】【元】【明】 挥【大】辉【宋】【元】【明】 裕【大】格【明】 祖【大】视【宋】【元】【明】 兴【大】兴兴【宋】【元】【明】 惑【大】或【宋】【元】【明】 离【大】杂【宋】【元】【明】 遗【大】匮【宋】【元】 存【大】在【宋】【元】【明】 臧【大】藏【宋】【元】【明】 由【大】田【宋】【元】 人【大】人禅【宋】【元】【明】 知【大】如【宋】【元】 雒【大】雒阳【宋】【元】【明】 中【大】〔-〕【宋】 中【大】〔-〕【元】【明】 或【大】惑【宋】【元】【明】 便【大】〔-〕【宋】【元】【明】 客【大】容【元】【明】 衿【大】襟【宋】【元】【明】 此【大】此当【宋】【元】【明】 云【大】〔-〕【宋】 道【大】导【宋】【元】【明】 如【大】始【元】【明】 崖【大】涯【宋】【元】【明】 见【大】见也【宋】【元】【明】 开【大】关【宋】【元】【明】 明【大】〔-〕【宋】【元】【明】 市【大】帀【明】 杀【大】救【宋】【元】【明】 亦【大】亦不【宋】【元】【明】 录下【大】〔-〕【宋】【元】【明】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出三藏记集(卷5)
关闭
出三藏记集(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