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正脉十卷科文

  • ○四行阴魔相分(三)
    • 一具示始终(二)
      • 一始初未破区宇(二)
        • 一蹑前想阴尽相(阿难)
        • 二状示行阴区宇(生灭)
      • 二终破显露妄源(若此)
    • 二中间十计(十)
      • 一二种无因(三)
        • 一标由示坠(阿难)
        • 二分条详释(二)
          • 一本无因(三)
            • 一据己见量(一者)
            • 二谬成邪计(便作)
            • 三失真堕外(由此)
          • 二末无因(三)
            • 一据己见量(二者)
            • 二谬成邪计(今尽)
            • 三失真堕外(由此)
        • 三结成外论(是则)
      • 二四种徧常(三)
        • 一标由示坠(阿难)
        • 二分条详释(四)
          • 一心境计常(一者)
          • 二四大计常(二者)
          • 三八识计常(三者)
          • 四想尽计常(四者)
        • 三结成外论(由此)
      • 三四种颠倒(三)
        • 一标由示坠(又三)
        • 二分条详释(四)
          • 一双约自他(一者)
          • 二约它国土(二者)
          • 三约自身心(三者)
          • 四双非他自(四者)
        • 三结成外论(由此)
      • 四四种有边(三)
        • 一标由示坠(又三)
        • 二分条详释(四)
          • 一约三际(一者)
          • 二约见闻(二者)
          • 三约彼我(三者)
          • 四约生灭(四者)
        • 三结成外论(由此)
      • 五四种矫乱(三)
        • 一标由示坠(又三)
        • 二分条详释(四)
          • 一八亦矫乱(一者)
          • 二唯无矫乱(二者)
          • 三唯是矫乱(三者)
          • 四有无矫乱(四者)
        • 三结成外论(由此)
      • 六十六有相(三)
        • 一标由示坠(又三)
        • 二详释其相(二)
          • 一正成本计(二)
            • 一分条例显(或至)
            • 二总勒名数(皆计)
          • 二更成转计(从此)
        • 三结成外论(由此)
      • 七八种无相(三)
        • 一标由示坠(又三)
        • 二详释其相(二)
          • 一正成本计(二)
            • 一分条例显(见其)
            • 二总勒名数(此质)
          • 二更成转计(又计)
        • 三结成外论(由此)
      • 八八种俱非(三)
        • 一标由示坠(又三)
        • 二详释其相(二)
          • 一正成本计(二)
            • 一分条例显(色受)
            • 二总勒名数(如是)
          • 二更成转计(又计)
        • 三结成外论(由此)
      • 九七际断灭(三)
        • 一标由示坠(又三)
        • 二具显其相(二)
          • 一分条详释(或计)
          • 二总勒名数(如是)
        • 三结成外论(由此)
      • 十五现涅槃(三)
        • 一标由示坠(又三)
        • 二具显其相(二)
          • 一分条详释(或以)
          • 二总勒名数(迷有)
        • 三结成外论(由此)
    • 三结害嘱护(三)
      • 一示因交互(阿难)
      • 二迷则成害(众生)
      • 三嘱令保护(二)
        • 一嘱作摧邪知识(汝等)
        • 二嘱作趣真导师(教其)
  • △四行阴魔相竟
  • ○五识阴魔相分(三)
    • 一具示始终(二)
      • 一始初未破区宇(二)
        • 一蹑前行阴尽相(阿难)
        • 二状示识阴区宇(于涅)
      • 二终破显露妄源(若于)
    • 二中间十执(十)
      • 一因所因执(三)
        • 一两楹之间(阿难)
        • 二邪解执背(能令)
        • 三结名异种(是名)
      • 二能非能执(三)
        • 一两楹之间(阿难)
        • 二邪解执背(若于)
        • 三结名异种(是名)
      • 三常非常执(三)
        • 一两楹之间(又善)
        • 二邪解执背(若于)
        • 三结名异种(是名)
      • 四知无知执(三)
        • 一两楹之间(又善)
        • 二邪解执背(若于)
        • 三结名异种(是名)
      • 五生无生执(三)
        • 一两楹之间(又善)
        • 二邪解执背(若于)
        • 三结名异种(是名)
      • 六归无归执(三)
        • 一两楹之间(又善)
        • 二邪解执背(若于)
        • 三结名异种(是名)
      • 七贪非贪执(三)
        • 一两楹之间(又善)
        • 二邪解执背(若于)
        • 三结名异种(是名)
      • 八真无真执(三)
        • 一两楹之间(又善)
        • 二邪解执背(观命)
        • 三结名异种(是名)
      • 九定性双闻(三)
        • 一两楹之间(又善)
        • 二邪解执背(于命)
        • 三结名异种(是名)
      • 十定性辟支(三)
        • 一两楹之间(又善)
        • 二邪解执背(于命)
        • 三结名异种(是名)
    • 三结害嘱护(三)
      • 一示因交互(阿难)
      • 二迷则成害(二)
        • 一总标迷妄(众生)
        • 二分害重轻(外道)
      • 三嘱令保护(汝等)
  • △二详分五魔境相竟
  • ○三结示超证护持分(二)
    • 一先示超证(三)
      • 一诸佛先证(如是)
      • 二识尽所超(三)
        • 一识尽根融(识阴)
        • 二顿齐等觉(二)
          • 一法说(从互)
          • 二喻说(如净)
        • 三示超诸位(如是)
      • 三圆证极果(入于)
    • 二后示护持(三)
      • 一首明遵古辨折(此是)
      • 二正令谙识护持(二)
        • 一先令自己谙识(三)
          • 一谙识邪魔(魔境)
          • 二诸魔不现(阴魔)
          • 三二果无障(直至)
        • 二转令呪护众生(三)
          • 一正教劝持(若诸)
          • 二兼通写带(若未)
          • 三总结魔伏(一切)
      • 三叮嘱钦古教范(汝当)
  • △一无问自说五阴魔境竟
  • ○二因请重明五阴起灭分(二)
    • 一蹑前请问(三)
      • 一领前请后(阿难)
      • 二具陈三问(三)
        • 一问生起妄想(如佛)
        • 二问灭除顿渐(又此)
        • 三问阴界浅深(如是)
      • 三愿利现未(惟愿)
    • 二酬请具答(二)
      • 一具答三问(二)
        • 一答生起妄想(三)
          • 一标说妄想之由(三)
            • 一推原生起元虗(三)
              • 一明真本无阴(佛告)
              • 二表阴皆妄生(皆因)
              • 三喻妄生非实(斯元)
            • 二判决倒计非是(二)
              • 一直示二计俱妄(妄元)
              • 二纵夺况显必妄(阿难)
            • 三结归故说妄想(是故)
          • 二详示五重妄想(五)
            • 一色阴妄想(三)
              • 一示体因想(汝体)
              • 二引喻详释(二)
                • 一双引二想(如我)
                • 二辨显虗妄(悬崖)
              • 三结妄想名(是汝)
            • 二受阴妄想(二)
              • 一转想成受(即此)
              • 二推广结名(由因)
            • 三想阴妄想(二)
              • 一身念相应(由汝)
              • 二推广结名(悟即)
            • 四行阴妄想(三)
              • 一体迁不觉(化理)
              • 二双诘是非(阿难)
              • 三推广结名(则汝)
            • 五识阴妄想(四)
              • 一纵夺真妄(二)
                • 一约性纵真(又汝)
                • 二验忆夺妄(何因)
              • 二正申喻示(阿难)
              • 三的指灭时(非汝)
              • 四推广结名(故汝)
          • 三总结妄想所成(阿难)
        • 二答阴界浅深(汝今)
        • 三答灭除顿渐(三)
          • 一生灭次第(此五)
          • 二顿渐始终(理则)
          • 三责妄前教(我已)
      • 二结劝传正(汝应)
  • △二正宗分已竟
  • ○三流通分分(二)
    • 一极显经功(二)
      • 一开二利而况显福报(二)
        • 一举利他况显(二)
          • 一举多功较定(二)
            • 一如来举功令较(阿难)
            • 二阿难较定无量(阿难)
          • 二况经功超越(三)
            • 一示诚言起信(佛告)
            • 二明灭罪往生(三)
              • 一极言恶因恶果(若复)
              • 二略举暂尔弘经(能以)
              • 三因之离苦得乐(是人)
            • 三明获福胜前(得福)
        • 二举自利况显(阿难)
      • 二合二利而深许极果(依我)
    • 二结众法喜(佛)
  • △三流通分竟

楞严正脉科文大尾

No. 273-A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科判翻刻缘起

是疏成于万历丙申冬科成于次年丁酉夏妙峰登禅师见之惊叹礼拜得未曾有劝梓于代藩 王自为序彼土学者寥寥流通未广宋化卿居士为辩父功淹留都下搜访异书因得斯帙遂能勘破世缘乐其本有还呈云栖大师我大师印其宗教双朗性相普融由一返闻入佛知见自经来震旦千五百年疏家未有也正谋翻梓阻以病缘后诸檀越各具上根契心非勉于所校本施赀就刊次第告成惟阙科判葢由条贯未通艰于得味也然此实经之大纲鉴师遥领天台贤首清凉之妙提近证曹勋戚家心光之显现试览悬示理脉井然大师自检衣钵助刊宋居士以惬素心亦乐为助会广丰归自白门持黄屯部贞父蔡库部伯达罗仪部玄甫所捐俸至即日命梓大师方以静摄屏笔研命广丰具缘起旧刻悬示前有代藩制序一首每卷有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十一字今存之则赘去之则因不明圣经前不可赘胜事后不可昧前因故须缘起云

万历癸丑孟夏无一道人广丰述合梓于秀州漏泽寺居士卜宗文总阅莫如德朱懋绩二居士分校郡人贺明世庄书吉安李国华经纪其始终凡随喜赞叹皆有功德奉持领受即证菩提


校注

[A1] 己【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谙【CB】暗【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楞严经正脉疏科(卷10)
关闭
楞严经正脉疏科(卷1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