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正脉五卷科文

  • ○二证释別有结元疑分(二)
    • 一阿难別求结元(三)
      • 一就喻索元(阿难)
      • 二引人合喻(二)
        • 一先与合定(世尊)
        • 二详开合文(三)
          • 一远叙妄缠(从无)
          • 二愿佛愍示(惟愿)
          • 三兼被未来(亦令)
      • 三哀求指示(作是)
    • 二如来证无他物(三)
      • 一诸佛同证(四)
        • 一愍众摩顶(三)
          • 一愍念现在(尔时)
          • 二愍念未来(亦为)
          • 三摩当机顶(以闻)
        • 二动十方界(即时)
        • 三感诸佛瑞(三)
          • 一各放顶光(微尘)
          • 二来灌佛顶(其光)
          • 三大众喜庆(是诸)
        • 四闻诸佛言(二)
          • 一标普闻同音(于是)
          • 二述诸佛教言(二)
            • 一告结无他物(善哉)
            • 二告解无他物(汝复)
      • 二如来解释(二)
        • 一阿难未悟而述问(阿难)
        • 二如来详释以除疑(二)
          • 一长行(三)
            • 一直以标检(二)
              • 一标处一体(佛告)
              • 二拣识虗妄(识性)
            • 二重以释成(二)
              • 一重释根尘同源(阿难)
              • 二重释缚脱无二(是故)
            • 三总以结归(云何)
          • 二偈颂(二)
            • 一标颂(尔时)
            • 偈文(二)
              • 一祇夜颂前(二)
                • 一颂直以标验(二)
                  • 一超颂拣识虗妄(二)
                    • 一拣有为(真性)
                    • 二拣无为(无为)
                  • 二追颂标处一体(二)
                    • 一颂根尘同源(二)
                      • 一先以况显(言妄)
                      • 二后以结定(中间)
                    • 二颂缚脱无二(结解)
                • 二颂重以释成(二)
                  • 一颂重释根尘同源(汝观)
                  • 二颂重释缚脱无二(迷晦)
              • 二伽陀开后(二)
                • 一正以开后(解结)
                • 二別彰五胜(五)
                  • 一体性精密(陀那)
                  • 二宗趋简要(自心)
                  • 三名称尊胜(是名)
                  • 四力用超越(如幻)
                  • 五教相究竟(此阿)
      • 三大众开悟(于是)
  • △二验证以释二疑竟
  • ○三绾巾以示伦次分(三)
    • 一阿难叙请(三)
      • 一叙已领(阿难)
      • 二叙未明(心犹)
      • 三请垂示(惟垂)
    • 二如来巧示(二)
      • 一巧立喻本(二)
        • 一元依一巾(即时)
        • 二绾成六结(二)
          • 一历问以显次第(于大)
          • 二故问以示结同(佛告)
      • 二分答二问(二)
        • 一答六解一忘(二)
          • 一示从至同而遂成至异(二)
            • 一就喻辨定(四)
              • 一按定同异(佛告)
              • 二强异为同(于意)
              • 三阿难不许(不也)
              • 四如来印定(佛言)
            • 二以法合喻(则汝)
          • 二示除至异而仍成至同(二)
            • 一就喻辨定(佛告)
            • 二以法合喻(佛言)
        • 二答舒结伦次(二)
          • 一结之伦次(三)
            • 一顺次成结(由汝)
            • 二更以喻明(如劳)
            • 三逆以合喻(一切)
          • 二舒之伦次(二)
            • 一阿难求解伦次(阿难)
            • 二如来因问發明(二)
              • 一先授舒之方法(四)
                • 一就喻巧示(三)
                  • 一引悟二边不解(如来)
                  • 二引悟中道方解(佛告)
                  • 三印定必用中道(佛告)
                • 二明法精微(阿难)
                • 三示说不谬(二)
                  • 一统知染净因缘(如来)
                  • 二悬知极远极细(如是)
                • 四劝修必证(是故)
              • 二后示舒之伦次(三)
                • 一如来反问引悟(阿难)
                • 二阿难悟喻次第(不也)
                • 三如来乘悟合明(三)
                  • 一总与合定(佛言)
                  • 二別开合文(三)
                    • 一先除我执(此根)
                    • 二次除法执(空性)
                    • 三后除空执(解脱)
                  • 三出名显证(是名)
    • 三大众悟明(阿难)
  • △三绾巾以示伦次竟
  • ○四冥授以选本根分(三)
    • 一阿难请示本根(三)
      • 一领前拜谢(一时)
      • 二正请开示(四)
        • 一自述迷悟以请(虽复)
        • 二庆幸遭遇如来(世尊)
        • 三反言不可无进(若复)
        • 四正求垂示秘严(惟垂)
      • 三请后拜恳(作是)
    • 二佛敕诸圣各说(三)
      • 一佛问诸圣(二)
        • 一标所告之众(尔时)
        • 二述告敕之言(二)
          • 一先按所成之果(汝等)
          • 二后问入圆方便(吾今)
      • 二众说本因(二)
        • 一众圣略说(四)
          • 一六尘圆通(六)
            • 一陈那声尘(三)
              • 一作礼陈白(憍陈)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叙悟声教(我在)
                • 二蒙印命名(佛问)
                • 三音圆得证(妙音)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二优波色尘(三)
              • 一作礼陈白(优波)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叙悟色性(我亦)
                • 二蒙印命名(如来)
                • 三色圆得果(尘色)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三香严香尘(三)
              • 一作礼陈白(香严)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叙悟香尘(三)
                  • 一因观有为(我闻)
                  • 二诤处闻香(我时)
                  • 三即香發明(我观)
                • 二蒙印命名(如来)
                • 三香圆得果(尘气)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四药王味尘(三)
              • 一作礼陈白(药王)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叙悟味尘(三)
                  • 一宿因尝药(我无)
                  • 二备达药性(如是)
                  • 三即味开悟(承事)
                • 二蒙印命名(佛)
                • 三觉味得果(因味)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五跋陀触尘(三)
              • 一作礼陈白(跋陀)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叙悟触尘(三)
                  • 一宿因入室(我等)
                  • 二即触發悟(忽悟)
                  • 三习留今证(宿习)
                • 二蒙印命名(彼佛)
                • 三触明得果(妙触)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六迦叶法尘(三)
              • 一作礼陈白(摩诃)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叙悟法尘(三)
                  • 一宿因感报(我于)
                  • 二兼同眷属(此紫)
                  • 三观法得果(我观)
                • 二蒙佛印可(世尊)
                • 三法明灭漏(妙法)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二五根圆通(五)
            • 一那律眼根(三)
              • 一作礼陈白(阿那)
              • 二陈白之言(四)
                • 一因诃失目(我初)
                • 二承示三昧(世尊)
                • 三遂得心眼(我不)
                • 四蒙佛印证(如来)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二周利鼻根(三)
              • 一作礼陈白(周利)
              • 二陈白之言(四)
                • 一因阙诵持(我阙)
                • 二奉教调息(佛愍)
                • 三开悟得果(其心)
                • 四蒙佛印证(住佛)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三憍梵舌根(三)
              • 一作礼陈白(憍梵)
              • 二陈白之言(四)
                • 一口业招报(我有)
                • 二奉教止观(如来)
                • 三超离得果(应念)
                • 四蒙佛印证(如来)
            • 四毕凌身根(三)
              • 一作礼陈白(毕陵)
              • 二陈白之言(五)
                • 一闻谈苦谛(我初)
                • 二注思伤足(乞食)
                • 三研穷身觉(二)
                  • 一叙述二觉(我念)
                  • 二研穷无二(我又)
                • 四入空得果(摄念)
                • 五蒙佛印证(得亲)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五空生意根(三)
              • 一作礼陈白(须菩)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宿命知空(二)
                  • 一远通宿命不忘(我旷)
                  • 二依正自他皆空(初在)
                • 二承教证入(二)
                  • 一悟证自果(蒙如)
                  • 二同佛知见(顿入)
                • 三蒙佛印证(印成)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三六识圆通○
          • 四七大圆通○
        • 二观音广陈○
      • 三佛现瑞应○
    • 三佛敕文殊拣选○
  • △二五根圆通竟
  • ○三六识圆通分(六)
    • 一鹙子眼识(三)
      • 一作礼陈白(舍利)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眼识夙利(我旷)
        • 二逢教增悟(我于)
        • 三从佛高证(从佛)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二普贤耳识(三)
      • 一作礼陈白(普贤)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辅化垂范(我已)
        • 二耳识鉴机(世尊)
        • 三普护行人(若于)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三孙陀鼻识(三)
      • 一作礼陈白(孙陀)
      • 二陈白之言(四)
        • 一出家心散(我初)
        • 二奉教观鼻(世尊)
        • 三从鼻悟证(二)
          • 一初见息烟而悟彻(我初)
          • 二次化息光而证果(心开)
        • 四蒙佛授记(世尊)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四满慈舌识(三)
      • 一作礼陈白(富楼)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宿辨说法(二)
          • 一久弘权实(我旷)
          • 二广衍微妙(如是)
        • 二承教得果(二)
          • 一承教音轮(世尊)
          • 二辅化得果(我于)
        • 三蒙佛印许(世尊)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五波离身识(三)
      • 一作礼陈白(优波)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亲见成佛(我亲)
        • 二秉戒得果(承佛)
        • 三蒙佛印证(我是)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六目连意识(三)
      • 一作礼陈白(大目)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遇教發心(我初)
        • 二蒙度证通(如来)
        • 三诸佛印许(宁惟)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三六识圆通竟
  • ○四七大圆通分(七)
    • 一乌刍火大(三)
      • 一作礼陈白(乌刍)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因欲得观(二)
          • 一宿生多欲(我常)
          • 二遇佛授观(有佛)
        • 二观成得名(神光)
        • 三证果發心(我以)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二持地地大(三)
      • 一作礼陈白(持地)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积平地行(二)
          • 一正叙平地之行(三)
            • 一从古佛世(我念)
            • 二出家平地(我为)
            • 三经多佛世(如是)
          • 二兼叙效力之行(三)
            • 一丰时全舍(或有)
            • 二饥年节取(毗舍)
            • 三神力(或有)
        • 二蒙平心教(二)
          • 一因平地待佛(时国)
          • 二领平心之教(毗舍)
        • 三权实双证(二)
          • 一悟取权乘(三)
            • 一悟内外地同(我即)
            • 二于诸触自在(微尘)
            • 三悟无生证果(我于)
          • 二回证知见(回心)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三月光水大(三)
      • 一作礼陈白(月光)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古佛授观(我忆)
        • 二依观久修(二)
          • 一习观初后(二)
            • 一初观身中(观于)
            • 二后合界外(见水)
          • 二观成浅深(二)
            • 一初成未得妄身(二)
              • 一标身未忘(我于)
              • 二即事以证(三)
                • 一定中现水(当为)
                • 二投物心痛(二)
                  • 一正叙痛由(童稚)
                  • 二无知起惑(我自)
                • 三除去如初(四)
                  • 一童子具陈(尔时)
                  • 二教以除去(我则)
                  • 三复见依除(童子)
                  • 四出定无恙(我后)
            • 二后方忘身合界(逢无)
        • 三今证菩萨(今于)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四琉璃风大(三)
      • 一作礼陈白(琉璃)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古佛示观(三)
          • 一标远劫佛名(我忆)
          • 二示能观本智(开示)
          • 三示所观风力(观此)
        • 二观破群动(三)
          • 一历观动同(我于)
          • 二了动虗妄(我时)
          • 三阅世喻狂(如是)
        • 三顿证彻悟(三)
          • 一逢佛速证(逢佛)
          • 二心开事佛(尔时)
          • 三身心无碍(身心)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五空藏空大(三)
      • 一作礼陈白(虗空)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标同佛证(我与)
        • 二详明神力(二)
          • 一空色无碍(二)
            • 一会色归空(尔时)
            • 二融空即色(又于)
          • 二依正无碍(二)
            • 一摄刹入身(诸幢)
            • 二分身入刹(身能)
        • 三总由观空(此大)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六弥勒识大(三)
      • 一作礼陈白(弥勒)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上古得定(四)
          • 一上古佛世(我忆)
          • 二出家求名(我从)
          • 三教修唯识(尔时)
          • 四久习忘名(历劫)
        • 二中古定成(三)
          • 一确指佛世(至然)
          • 二唯识极成(我乃)
          • 三一切唯识(二)
            • 一世界唯识(乃至)
            • 二诸佛唯识(世尊)
        • 三得补处记(今得)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七势至根大(三)
      • 一作礼陈白(大势)
      • 二陈白之言(四)
        • 一古佛亲授念佛(我忆)
        • 二详喻感应道交(二)
          • 一先以二人为喻(二)
            • 一单忆无益(譬如)
            • 二双忆不离(二人)
          • 二后以母子合喻(二)
            • 一合单忆无益(十方)
            • 二合双忆不离(子若)
        • 三合喻显示深益(二)
          • 一必定见佛益(若众)
          • 二速得开心益(三)
            • 一近佛故开(去佛)
            • 二喻以香薰(如染)
            • 三出三昧名(此则)
        • 四述己自利利他(我本)
      • 三结答圆通(佛问)
  • △一众圣略说一大科竟

校注

[A1] 偈【CB】愒【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楞严经正脉疏科(卷5)
关闭
楞严经正脉疏科(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