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正脉六卷科文

  • ○二观音广陈分(三)
    • 一作礼陈白(尔时)
    • 二陈白之言(三)
      • 一本师传授反闻(三)
        • 一古佛同名(世尊)
        • 二从佛發心(我于)
        • 三秉受法门(彼佛)
      • 二次第解结修证(三)
        • 一初解三结先得人空(三)
          • 一脱动尘(初于)
          • 二脱动静(所入)
          • 三脱闻根(如是)
        • 二次解二结成法解脱(二)
          • 一脱觉观(尽闻)
          • 二脱重空(空觉)
        • 三后解一结俱空不生(生灭)
      • 三详演所获殊胜(二)
        • 一标列二本(二)
          • 一总标(忽然)
          • 二別列(二)
            • 一上合慈力(一者)
            • 二下合悲仰(二者)
        • 二承演三科(三)
          • 一三十二应(三)
            • 一标承慈力(世尊)
            • 二条列妙应(二)
              • 一应希求心(二)
                • 一应求圣乘(四)
                  • 一菩萨(世尊)
                  • 二独觉(若诸)
                  • 三缘觉(若诸)
                  • 四声闻(若诸)
                • 二应求杂趣(二)
                  • 一诸天(二)
                    • 一天主(四)
                      • 一梵天王(若诸)
                      • 二帝释天(若诸)
                      • 三自在天(若诸)
                      • 四大自在(若诸)
                    • 二天臣(三)
                      • 一上将(若诸)
                      • 二四王(若诸)
                      • 三太子(若诸)
                  • 二人趣(四)
                    • 一世谛男子(二)
                      • 一人主(若诸)
                      • 二臣民(四)
                        • 一长者(若诸)
                        • 二居士(若诸)
                        • 三宰官(若诸)
                        • 四术士(若诸)
                    • 二奉教男女(二)
                      • 一出家二众(二)
                        • 一比丘(若有)
                        • 二比丘尼(若有)
                      • 二在家二众(二)
                        • 一优婆塞(若有)
                        • 二优婆夷(若有)
                    • 三世谛女二(若有)
                    • 四童真男女(二)
                      • 一童男(若有)
                      • 二童女(若有)
              • 二应厌离心(二)
                • 一八部众(七)
                  • 一诸天众(若有)
                  • 二诸龙众(若有)
                  • 三药叉众(若有)
                  • 四乾闼婆(若乾)
                  • 五阿修罗(若阿)
                  • 六紧那罗(若紧)
                  • 七摩呼罗伽(若摩)
                • 二人非人众(二)
                  • 一人众(若诸)
                  • 二非人众(若诸)
            • 三结名出由(是名)
          • 二十四无畏(三)
            • 一标承悲仰(世尊)
            • 二条列无畏(四)
              • 一八难无畏(八)
                • 一苦恼难(一者)
                • 二火烧难(二者)
                • 三水溺难(三者)
                • 四鬼害难(四者)
                • 五刀兵难(五者)
                • 六鬼见难(六者)
                • 七枷鎻难(七者)
                • 八贼盗难(八者)
              • 二三毒无畏(三)
                • 一贪毒(九者)
                • 二嗔毒(十者)
                • 三痴毒(十一)
              • 三二求无畏(二)
                • 一求男(十二)
                • 二求女(十三)
              • 四持名无畏(四)
                • 一合界菩萨功德(十四)
                • 二一已圆通徧含(由我)
                • 三一号功齐众号(能令)
                • 四更出同功之由(世尊)
            • 三结名显益(是名)
          • 三四不思议(二)
            • 一总承圆通(世尊)
            • 二分条別列(四)
              • 一同体形呪不思议(三)
                • 一由根不隔(一者)
                • 二一体多用(故我)
                • 三偏详现形(二)
                  • 一备彰多相(三)
                    • 一多首(其中)
                    • 二多臂(二臂)
                    • 三多目(二目)
                  • 二差別护生(或慈)
              • 二异体形呪不思议(二)
                • 一由闻脱尘(二者)
                • 二令生脱畏(三)
                  • 一各形各呪(故我)
                  • 二双显护生(其形)
                  • 三结得名称(是故)
              • 三破悭感求不思议(三者)
              • 四供养佛生不思议(二)
                • 一由得究竟(四者)
                • 二故广供养(二)
                  • 一上供十方佛(能以)
                  • 二傍及六道品(三)
                    • 一总标及生(傍及)
                    • 二历举应求(求妻)
                    • 三超至究竟(如是)
    • 三结答圆通(三)
      • 一正结圆通(佛问)
      • 二兼明授记(世尊)
      • 三更述名称(由我)
  • △二大众各说竟
  • ○二佛现瑞应分(三)
    • 一彰圆通总相(二)
      • 一以自彻他因果瑞(尔时)
      • 二以他彻自因果瑞(彼诸)
    • 二显圆通別相(四)
      • 一声色微妙瑞(林木)
      • 二悟证相应瑞(是诸)
      • 三行知妙严瑞(即时)
      • 四相性融一瑞(此娑)
    • 三示圆通法药(梵明)
  • △二佛敕诸圣各说竟
  • ○三佛敕文殊拣选分(二)
    • 一如来敕选(二)
      • 一先示诸说平等(三)
        • 一令观能说诸圣(于是)
        • 二次示所说圆通(各说)
        • 三正明平等无別(彼等)
      • 二后出拣选本意(三)
        • 一欲契对当机(我今)
        • 二欲垂范未来(兼我)
        • 三问何门易成(何方)
    • 二文殊偈对(二)
      • 一叙仪标偈(文殊)
      • 二详演偈文(六)
        • 一發源开选(二)
          • 一双示二源(二)
            • 一所依真源(觉海)
            • 二能依妄源(元明)
          • 二略彰生灭(二)
            • 一万法生起(迷妄)
            • 二万法还灭(二)
              • 一先彰劣妄(空生)
              • 二后明顿灭(沤灭)
          • 三正明须选(二)
            • 一诸门平等(归元)
            • 二须选当根(初心)
        • 二了拣诸门(四)
          • 一拣六尘(六)
            • 一色尘不彻(色想)
            • 二声尘言偏(音声)
            • 三香尘不恒(香以)
            • 四味尘不一(味性)
            • 五触尘不定(触以)
            • 六法尘不徧(法称)
          • 二拣五根(五)
            • 一眼根不圆(见性)
            • 二鼻根缺中(鼻息)
            • 三舌根不常(舌非)
            • 四身根不会(身与)
            • 五意根杂念(知根)
          • 三拣六识(六)
            • 一眼识无定(识见)
            • 二耳识非初(心闻)
            • 三鼻识有住(鼻想)
            • 四舌识有漏(说法)
            • 五身识不徧(持犯)
            • 六意识缘物(神通)
          • 四拣七大(七)
            • 一地大非通(若以)
            • 二水大非真(若以)
            • 三火大非初(若以)
            • 四风大有对(若以)
            • 五空大非觉(若以)
            • 六识大虗妄(若以)
            • 七根大殊感(诸行)
        • 三独选耳根(二)
          • 一备彰门妙(四)
            • 一随方定门(我今)
            • 二赞人殊胜(二)
              • 一略赞自利(离苦)
              • 二广赞利他(四)
                • 一总明常徧(于恒)
                • 二自在护生(得大)
                • 三音备众美(妙音)
                • 四恩沾凡圣(救世)
            • 三示法真实(二)
              • 一标启佛述说(我今)
              • 二列三种真实(三)
                • 一圆真实(譬如)
                • 二通真实(二)
                  • 一拣他非通(自非)
                  • 二显自为通(隔垣)
                • 三常真实(二)
                  • 一对尘显常(二)
                    • 一动静无关(音声)
                    • 二生灭双离(声无)
                  • 二离思显常(纵令)
            • 四显行当根(三)
              • 一举此方教体(今此)
              • 二明病在循声(二)
                • 一泛论失旨(众生)
                • 二尅指证验(阿难)
              • 三显应病与药(岂非)
          • 二委示修巧(三)
            • 一出名教以反闻(三)
              • 一嘱专听而出名(阿难)
              • 二抑多闻而显过(汝闻)
              • 三决取舍而反闻(将闻)
            • 二法喻详明修证(三)
              • 一法说(二)
                • 一历示次第超越(二)
                  • 一情界脱缠(二)
                    • 一脱尘尽根(闻非)
                    • 二入一解六(一根)
                  • 二器界超越(二)
                    • 一尘销觉净(见闻)
                    • 二净极越界(净极)
                • 二因显昔妄难干(摩登)
              • 二举喻(如世)
              • 三法合(六根)
            • 三结示因果究竟(余尘)
        • 四普劝修持(三)
          • 一正普劝结通(大众)
          • 二明诸佛共由(二)
            • 一总标诸佛(此是)
            • 二別列三世(过去)
          • 三示己身亲证(我亦)
        • 五结答请加(二)
          • 一正以结答(二)
            • 一观音最合圣言(诚如)
            • 二诸门未孚佛旨(自余)
          • 二请求加被(二)
            • 一礼赞求加(顶礼)
            • 二出其二故(二)
              • 一徧对机宜(方便)
              • 二一超一切(但以)
        • 六总结义尽(真实)
  • △二如来教示一门深入竟
  • ○三大众承示开悟证入分(二)
    • 一阿难一类开悟(二)
      • 一正明开悟(于是)
      • 二复以喻明(观佛)
    • 二登伽一类证入(三)
      • 一得法眼净(普会)
      • 二成阿罗汉(性比)
      • 三發菩提心(无量)
  • △一选根直入科竟
  • ○二道场加行科分(二)
    • 一初请略说(二)
      • 一阿难请(二)
        • 一礼谢自悟(阿难)
        • 二拜请度他(二)
          • 一标意礼称(欲益)
          • 二求请之言(二)
            • 一述己请意(二)
              • 一先明自悟(我今)
              • 二后表为他(二)
                • 一引证佛言(常闻)
                • 二愿同菩萨(我虽)
            • 二正请道场(二)
              • 一明圣远邪兴(世尊)
              • 二求远离魔事(欲摄)
      • 二如来说(三)
        • 一如来赞许(尔时)
        • 二会众钦承(阿难)
        • 三正与说示(二)
          • 一总举三学(二)
            • 一引律标义(佛告)
            • 二指实定名(所谓)
          • 二別列二学(二)
            • 一历明预先严戒(二)
              • 一正教持戒(三)
                • 一摄前征起(阿难)
                • 二开释四重(四)
                  • 一断淫(二)
                    • 一曲分损益之相(三)
                      • 一首陈持犯利害(二)
                        • 一持则必出生死(若诸)
                        • 二犯则必落魔道(三)
                          • 一必不出尘(汝修)
                          • 二必堕魔类(纵有)
                          • 三兼成增谩(彼等)
                      • 二预辨魔佛教仪(二)
                        • 一贪淫化世即魔教(三)
                          • 一预记末法(我灭)
                          • 二魔盛宣淫(多此)
                          • 三陷人坏道(令识)
                        • 二教入断淫即佛诲(汝教)
                      • 三确定菩提成否(二)
                        • 一喻不断无成(三)
                          • 一举带淫修禅(是故)
                          • 二喻沙不成饭(如蒸)
                          • 三合淫不成道(汝以)
                        • 二劝淉断方成(必使)
                    • 二判决邪正之说(如我)
                  • 二断杀(二)
                    • 一曲分损益之相(三)
                      • 一首陈持犯利害(二)
                        • 一持则必出生死(阿难)
                        • 二犯则必落神道(三)
                          • 一必不出尘(汝修)
                          • 二必堕鬼神(纵有)
                          • 三兼成增慢(彼诸)
                      • 二预辩鬼佛教仪(二)
                        • 一食肉化世即鬼教(三)
                          • 一预记末法(我灭)
                          • 二鬼化食肉(二)
                            • 一述鬼化仪(多此)
                            • 二废权防难(三)
                              • 一明现在权化(阿难)
                              • 二出权化之由(汝婆)
                              • 三明灭后非教(奈何)
                          • 三陷苦增缠(二)
                            • 一必陷苦海(汝等)
                            • 二必不出缠(如是)
                        • 二教人断杀即佛诲(汝教)
                      • 三确定解脱得否(二)
                        • 一喻不断难脱(二)
                          • 一正喻(是故)
                          • 二况显(清净)
                        • 二劝深断方脱(二)
                          • 一举能断赏赞(二)
                            • 一正以举赞(若诸)
                            • 二征起喻释(何以)
                          • 二正劝断许脱(必使)
                    • 二判决正邪之说(如我)
                  • 三断盗(二)
                    • 一曲分损益之相(三)
                      • 一首陈持犯利害(二)
                        • 一持则必出生死(阿难)
                        • 二犯则必落邪道(三)
                          • 一必不出尘(汝修)
                          • 二必堕妖邪(纵有)
                          • 三兼成增慢(彼等)
                      • 二预辨妖佛教仪(二)
                        • 一潜匿詃惑即妖教(三)
                          • 一预记末法(我灭)
                          • 二多妖偷化(多此)
                          • 三误人堕狱(三)
                            • 一先以己教相形(我教)
                            • 二显是违教倒说(云何)
                            • 三正示疑误深害(由是)
                        • 二教人断偷即佛诲(二)
                          • 一先出自己诲(四)
                            • 一教以舍身微因(若我)
                            • 二许其毕债出世(我说)
                            • 三抑扬明其近道(虽未)
                            • 四亲证违此须偿(若不)
                          • 二转教先佛诲(汝教)
                      • 三确定三昧得否(二)
                        • 一喻其不断难得(是故)
                        • 二劝其深断方得(三)
                          • 一惟依了义舍施(三)
                            • 一身舍贪悋(若诸)
                            • 二心舍慢嗔(于大)
                            • 三身心舍尽(必使)
                          • 二不引权乘欺诳(不时)
                          • 三印其得真三昧(佛印)
                    • 二判决邪正之说(如我)
                  • 四断妄(二)
                    • 一曲示戒劝之意(四)
                      • 一首陈妄语大损(三)
                        • 一蹑标妄语成魔(阿难)
                        • 二指实述其言意(所谓)
                        • 三记其损善堕落(是一)
                      • 二表己禁敕显偽(二)
                        • 一详示真人必密(三)
                          • 一敕二圣冥化(三)
                            • 一标堕类度生(我灭)
                            • 二详顺逆二相(或作)
                            • 三约佛佛则同(与其)
                          • 二明秘言无泄(终不)
                          • 三许临终阴付(惟除)
                        • 二因显泄言必偽(云何)
                      • 三转教先佛明诲(汝教)
                      • 四确定菩提成否(二)
                        • 一详喻不断无成(三)
                          • 一举刻粪喻(二)
                            • 一先以喻明不得(是故)
                            • 二后以形显违教(我教)
                          • 二举妄号喻(二)
                            • 一先以喻明取罪(譬如)
                            • 二后以况显罪深(况复)
                          • 三举噬脐喻(二)
                            • 一先示因果虗偽(因地)
                            • 二后喻菩提不成(求佛)
                        • 二深许能断必成(若诸)
                    • 二判决邪正之说(如我)
                • 三总结远魔○
              • 二助以呪力○
            • 二略示场中定慧○
    • 二重请详示○
  • △开释四重大科竟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己【CB】巳【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己【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楞严经正脉疏科(卷6)
关闭
楞严经正脉疏科(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