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正脉八卷科文

  • ○三申结互妄分(二)
    • 一正申互具喻明(阿难)
    • 二推结倒真成妄(颠倒)
  • △一详示染缘起则徧成轮回竟
  • ○二详示净缘起则历成诸位分(四)
    • 一正答因果诸位(十)
      • 一渐次三位(二)
        • 一教立位翻染(二)
          • 一法说(汝今)
          • 二喻说(如净)
        • 二示所立之位(二)
          • 一征起列名(云何)
          • 二条分別释(三)
            • 一除其助因(三)
              • 一征起(云何)
              • 二详释(三)
                • 一标依食住(阿难)
                • 二教断辛毒(阿难)
                • 三深明其过(四)
                  • 一發淫增恚过(是五)
                  • 二天远鬼近过(如是)
                  • 三无护遭魔过(是食)
                  • 四成魔堕狱过(命终)
              • 三结成(阿难)
            • 二刳其正性(三)
              • 一征起(云何)
              • 二详释(二)
                • 一教令持戒(三)
                  • 一首示定因戒生(阿难)
                  • 二次示先断婬杀(三)
                    • 一正教永断(永断)
                    • 二反言决定(阿难)
                    • 三持教观婬(常观)
                  • 三后教渐进戒品(先持)
                • 二戒成利益(二)
                  • 一生死解脱(二)
                    • 一断婬杀所脱(禁戒)
                    • 二断偷劫所脱(偷劫)
                  • 二业报清净(是清)
              • 三结成(是则)
            • 三违其现业(三)
              • 一征起(云何)
              • 二详释(三)
                • 一根尘双泯(二)
                  • 一牒前持戒离尘(阿难)
                  • 二进获尘忘根尽(因不)
                • 二妙性圆彰(三)
                  • 一依报明净(十方)
                  • 二正报妙圆(身心)
                  • 三诸佛理现(一切)
                • 三许速证位(是人)
              • 三结成(是则)
      • 二乾慧一位(三)
        • 一不受后有(阿难)
        • 二定名乾慧(执心)
        • 三出其所以(欲习)
      • 三信位十位(十)
        • 一信心(即以)
        • 二念心(真信)
        • 三精进心(妙圆)
        • 四慧心(心精)
        • 五定心(执持)
        • 六不退心(定光)
        • 七护法心(心进)
        • 八回向心(觉明)
        • 九戒心(心光)
        • 十愿心(住戒)
      • 四住位十位(十)
        • 一發心住(阿难)
        • 二治地位(心中)
        • 三修行住(心地)
        • 四生贵住(行与)
        • 五具足住(既游)
        • 六正心住(容貌)
        • 七不退住(身心)
        • 八童真住(十身)
        • 九王子住(形成)
        • 十灌顶住(表以)
      • 五行位十位(十)
        • 一欢喜行(阿难)
        • 二饶益行(善能)
        • 三无嗔行(自觉)
        • 四无尽行(种类)
        • 五离痴乱行(一切)
        • 六善现行(则于)
        • 七无著行(如是)
        • 八尊重行(种种)
        • 九善法行(如是)
        • 十真实行(一一)
      • 六回向十位(十)
        • 一离相回向(阿难)
        • 二不坏回向(坏其)
        • 三等佛回向(本觉)
        • 四至处回向(精真)
        • 五无尽回向(世界)
        • 六平等回向(于同)
        • 七等观回向(真根)
        • 八真如回向(即一)
        • 九解脱回向(真得)
        • 十无量回向(性德)
      • 七加行四位(二)
        • 一结前起后(阿难)
        • 二別明四位(四)
          • 一煖地位(即以)
          • 二顶地位(又以)
          • 三忍地位(心佛)
          • 四世第一位(数量)
      • 八地上十位(十)
        • 一欢喜地(阿难)
        • 二离垢地(异性)
        • 三發光地(净极)
        • 四焰慧地(明极)
        • 五难胜地(一切)
        • 六现前地(无为)
        • 七远行地(尽真)
        • 八不动地(一真)
        • 九善慧地(二)
          • 一正明本地(發真)
          • 二结释通名(阿难)
        • 十法云地(慈阴)
      • 九等觉一位(二)
        • 一正明本位(如来)
        • 二出所得慧(阿难)
      • 十妙觉一位(如是)
    • 二总拣非实非染(是种)
    • 三归重初心劝进(阿难)
    • 四判决邪正令辨(作是)
  • △一正说经竟
  • ○二说经名分(二)
    • 一文殊请名(二)
      • 一具礼陈白(尔时)
      • 二请名问持(当何)
    • 二如来备说(五)
      • 一从境智为名(佛告)
      • 二从机益为名(亦名)
      • 三从性修为名(亦名)
      • 四从要妙为名(亦名)
      • 五从因果为名(亦名)
  • △二如来委说竟
  • ○三阿难悟证分(二)
    • 一叙所闻(三)
      • 一结标时众(说是)
      • 二闻经义理(得)
      • 三闻经名目(兼闻)
    • 二叙悟证(二)
      • 一同悟禅那(顿悟)
      • 二別证二果(断除)
  • △一经中具示妙定始终竟
  • ○二经后別详初心紧要分(二)
    • 一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二)
      • 一阿难请问(二)
        • 一述谢前益(即从)
        • 二更请后谈(二)
          • 一总问诸趣(三)
            • 一领唯心真实(二)
              • 一心体本真(世尊)
              • 二万法唯心(如是)
            • 二问何有诸趣(佛体)
            • 三质自然因缘(世尊)
          • 二別问地狱(三)
            • 一略举堕人(二)
              • 一贪淫堕者(世尊)
              • 二怒痴堕者(瑠璃)
            • 二双质同別(此诸)
            • 三求示护戒(惟垂)
      • 二如来详答(二)
        • 一赞许(佛告)
        • 二说示(三)
          • 一备明诸趣(二)
            • 一略示升坠根由(三)
              • 一约积习分判情想(二)
                • 一依真妄分内外(阿难)
                • 二释成坠升所以(二)
                  • 一释坠所以(三)
                    • 一略释其名(阿难)
                    • 二转爱属水(二)
                      • 一正明爱水(因诸)
                      • 二历举验证(是故)
                    • 三结坠原名(阿难)
                  • 二释升所以(三)
                    • 一略释其名(阿难)
                    • 二转想属飞(二)
                      • 一正明想飞(因诸)
                      • 二历举验证(是故)
                    • 三结升原名(阿难)
              • 二约临终別示升坠(二)
                • 一约临终相现(阿难)
                • 二判升坠分量(三)
                  • 一升而不坠(二)
                    • 一先示纯想极升(二)
                      • 一无兼止于天上(纯想)
                      • 二有兼徃生佛国(若飞)
                    • 二后示杂想差別(二)
                      • 一正论杂想(情少)
                      • 二兼论护教(其中)
                  • 二不升不坠(情想)
                  • 三坠而不升(二)
                    • 一先示杂情差別(三)
                      • 一坠畜生(情多)
                      • 二坠饿鬼(七情)
                      • 三坠地狱(九情)
                    • 二后示纯情极坠(二)
                      • 一无兼止于阿鼻(纯情)
                      • 二有兼更生十方(若沉)
              • 三结有处以显別同(循造)
            • 二详示坠升因果(七)
              • 一地狱趣(二)
                • 一發明因习果交(三)
                  • 一蹑前标后(阿难)
                  • 二开因示果(二)
                    • 一列十习因以明感招(十)
                      • 一淫习(四)
                        • 一正明感召(一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习)
                        • 四引圣示戒(是故)
                      • 二贪习(四)
                        • 一正明感召(二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习)
                        • 四引圣示戒(是故)
                      • 三慢习(四)
                        • 一正明感召(三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习)
                        • 四引圣示戒(是故)
                      • 四嗔习(四)
                        • 一正明感召(四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习)
                        • 四引圣示戒(是故)
                      • 五诈习(四)
                        • 一正明感召(五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习)
                        • 四引圣示戒(是故)
                      • 六诳习(四)
                        • 一正明感召(六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习)
                        • 四引圣示戒(是故)
                      • 七冤习(四)
                        • 一正明感召(七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习)
                        • 四引圣示戒(是故)
                      • 八见习(四)
                        • 一正明感召(八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习)
                        • 四引圣示戒(是故)
                      • 九枉习(四)
                        • 一正明感召(九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习)
                        • 四引圣示戒(是故)
                      • 十讼习(四)
                        • 一正明感召(十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习)
                        • 四引圣示戒(是故)
                    • 二列六交果以明报应(二)
                      • 一征标(云何)
                      • 二征列(六)
                        • 一见报(三)
                          • 一临终见坠(一者)
                          • 二本根發相(發明)
                          • 三正详交报(如是)
                        • 二闻报(三)
                          • 一临终见坠(二者)
                          • 二本根發相(發明)
                          • 三正详交报(如是)
                        • 三嗅报(三)
                          • 一临终见坠(三者)
                          • 二本根發相(發明)
                          • 三正详交报(如是)
                        • 四味报(三)
                          • 一临终见坠(四者)
                          • 二本根發相(發明)
                          • 三正详交报(如是)
                        • 五触报(三)
                          • 一临终见坠(五者)
                          • 二本根發相(發明)
                          • 三正详交报(如是)
                        • 六思报(三)
                          • 一临终见坠(六者)
                          • 二本根發相(發明)
                          • 三正详交报(如是)
                  • 三总结妄造(阿难)
                • 二分析因殊果別(二)
                  • 一约恶业根境以分重轻(二)
                    • 一依圆別以判(二)
                      • 一极圆极重无间(若诸)
                      • 二稍別稍轻无间(六根)
                    • 二依具缺以判(三)
                      • 一具三入重狱(身口)
                      • 二缺一入中狱(三业)
                      • 三缺三入轻狱(见见)
                  • 二结別造同受以明妄發(由是)
              • 二诸鬼趣分(三)
                • 一蹑前起后(复次)
                • 二详列诸鬼(十)
                  • 一恠鬼(若于)
                  • (食色)
                  • 三魅鬼(贪惑)
                  • 四蛊毒鬼(贪恨)
                  • 五疠鬼(贪忆)
                  • 六饿鬼(贪傲)
                  • 七魇鬼(贪罔)
                  • 八魉魍鬼(贪明)
                  • 九役使鬼(贪成)
                  • 十传送鬼(贪党)
                • 三结妄推无(阿难)
              • 三畜生趣分(四)
                • 一蹑前起后(复次)
                • 二详列诸畜(十)
                  • 一臬类(物恠)
                  • 二咎征(风魃)
                  • 三狐类(一切)
                  • 四毒类(虫蛊)
                  • 五蛔类(衰疠)
                  • 六食类(受气)
                  • 七服类(绵幽)
                  • 八应类(和精)
                  • 九休征(明灵)
                  • 十循类(一切)
                • 三结妄推无(阿难)
                • 四通前结答(如汝)
              • 四人趣分(三)
                • 一蹑前警起(二)
                  • 一负债反覆征偿(三)
                    • 一明本偿先(复次)
                    • 二因越分反征(若彼)
                    • 三随胜劣偿直(二)
                      • 一有力人偿(如彼)
                      • 二无力畜偿(若无)
                  • 二负命吞杀不(三)
                    • 一先明剩债易偿(阿难)
                    • 二正明负命难解(如于)
                    • 三惟讦法佛能止(除奢)
                • 二正列人类(十)
                  • 一顽类(汝今)
                  • 二异类(彼)
                  • 三庸类(彼狐)
                  • 四狠类(彼毒)
                  • 五微类(彼蛔)
                  • 六柔类(彼食)
                  • 七劳类(彼服)
                  • 八文类(彼应)
                  • 九明类(彼休)
                  • 十达类(彼诸)
                • 三总结可怜(阿难)
              • 五诸仙趣分(三)
                • 一蹑前标后(阿难)
                • 二正列诸仙(十)
                  • 一地行仙(阿难)
                  • 二飞行仙(坚固)
                  • 三游行仙(坚固)
                  • 四空行仙(坚固)
                  • 五天行仙(坚固)
                  • 六通行仙(坚固)
                  • 七道行仙(坚固)
                  • 八照行仙(坚固)
                  • 九精行仙(坚固)
                  • 十绝行仙(坚固)
                • 三判同轮回(阿难)
              • 六诸天趣分(二)
                • 一正列诸天(三)
                  • 一六欲(二)
                    • 一分欲重轻(六)
                      • 一四王天(阿难)
                      • 二忉利天(于己)
                      • 三焰摩天(逢欲)
                      • 四兜率天(一切)
                      • 五变化天(我无)
                      • 六他化天(无世) △一六欲竟
                    • 二判属欲界(阿难)
                  • 二四禅○
                  • 三四空○
              • 七修罗趣○
          • 二结妄劝离○
          • 三判决邪正○
    • 二谈五魔令辨以护堕落○

校注

[A1] 三【CB】二【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己【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楞严经正脉疏科(卷8)
关闭
楞严经正脉疏科(卷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