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论前泛说
闽院学长默如法师,对我所说的大乘三系,作一番善意的發问。我只是初心初学,所说的那裡会处处恰当。默师發心来研求商榷,这对于建立大乘三系的意趣,会因此而更明显,更正确。论佛法,论友谊,都应该郑重地道谢。
虚大师立大乘三宗,我又別称为三系(三论)。内容大体是相同的(不过大师著重中国宗派,我著重印度经论),为什么要另外建立?关于这,我认为有三点是先要注意的。一、大乘三系,都是无限的深广。著重某一角度而说,立名即会有不同。论说「名义互为客」,一义可能有多名,何况义海汪洋的大乘三学?二、大乘是无限的深广,用三五字来表示他,每每不免有例外。如胜利前夕,我發表〈法相是否必宗唯识〉。从全体佛教去看,有的从法相而归宗唯识,也有不归宗唯识的。虚大师评语,也没有否认此一事实。这虽有例外,但大师著重于大乘,所以「法相唯识」的名义,依然有他的价值。三、大乘三系,都是从大处著眼,从某一角度的特义而立名。所以首先要研寻安立三名的意趣,而不可拘于名字的推敲。但求阐义有独到处,立名不太滥,就有參考的价值。名言本是世间法,虽说「约定俗成」,其实是从来就不能免于歧义的。
二 成立三系的根本意趣
大乘三系,即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创说于民国三十年。我说此三论的意趣,默师(發隐部分)是有所见的,但还不亲切,不详尽。我的意趣是:凡是圆满的大乘宗派,必有圆满的安立。一、由于惑业而生死流转,到底依于什么而有流转的可能。二、由于修证而得大菩提,到底依于什么而有修证的可能。这二者,有著相关性,不能病在这裡,药在那边(念佛、持律、习禅,都是大乘所共的行门。著重某一行持,在印度是不成宗派的)。著重这一意义去研求时,發见大乘经论宗派的不同说明,有著所宗所依的核心不同。如把握这一基本法则,核心的根本事实,那对于大乘三宗的理解,便能以简驭繁,纲举目张。我于大乘三系的分別,重心在此。
三 怎样来分別三系
现在,先申明大乘三系的意趣,也就答覆了默法师「分別三系以發问者」一段。
一、性空唯名论:依《般若》等经,龙树、提婆、清辨、月称等论而安立。依这一系说,一切法无自性空,为最根本而最心要的。离却性空,生灭无常,不外是断见。真常,更是神我的別名。惟有从性空中,贯彻常与无常,才能契三法印即一法印,安立佛法,开显佛法的深奥。
性空,「非作用空无之义」。依中观者说,现证法空性,虽都无所取(与唯识者根本智证大同),而实不破坏一切。所以「毕竟空中不碍生死」,「不坏假名而说实相」。这点,不曾为问者所注意,所以说「性空则一法不立矣」;「性空,而又何所谓唯名耶」。不知道,性空不但不破坏一切法,反而一切法由性空而能成立。龙树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若谁有此空,彼有一切义。若谁无空性,彼一切非有」。性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反而能善巧安立一切,此为中观学者唯一的特义。
因为无自性,所以从缘而起;如有自性,即不成缘起,这是中观者所常说的。缘起是没有自性(空)的缘起,也就是假名的缘起。因众生无始以来,无明所蔽,不达缘起的假名即空,执著自性有,自相有,便是生死根本。所以说:「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如依缘起假名而达无自性空,即得解脱。所以说:「离三解脱门,无道无果。」提婆称此为:「无二寂静门。」
生死流转的惑业苦事,生死还灭的涅槃如来事,如执有自性,即是什么也不能成立的,如《中论》等广破。反之,「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三宝、四谛,世出世法,一切都能善巧安立,决非破坏因果染净(不空论者,是误以为是破坏的)。由于性空而有修有证,如说:「以一切诸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诃衍,出三界,住萨婆若。」
性空是不碍缘起的,缘起的即但是假名,这又是中观的特义。唯识者析別为假名有的(遍计所执性),自相有的(依他起性)二类。中观者的世俗安立,虽有正倒二类,但都是假名有(即是无自性的)。如说:「云何不坏假名而说诸法相?……如佛所说,诸法但假名。」所以,「以世间名字故有知有得(证),世间名字故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诸佛,第一实义中无知无得,无须陀洹乃至无佛。……六道別异,亦世间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实义。……第一实义中,无业无报,无生无灭,无净无垢」。世间名字故有,是说:染净因果,凡圣迷悟,这一切,惟有世俗名言识(通后得智)所得的假名;如以正理观察而求自性有,自相有法(胜义有),即都不可得。如以为非假名有,经过智慧的抉择,完全不能成立。经说「唯名,唯表,唯假施设」。假名,梵语本为假施设义。不由自性自相而有,依于因缘观待,现为如幻如化的假有。假名有,并非说实有此名,是说「如是一切,但以名字故说。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灭,非内非外非中间住」。问者疑为「唯名之执实说」,出于误会。此绝无自性的但有假名,在世谛中法相条然,所以「名假施设(名句),受假施设(如人如柱),法假施设(如十八界),如是应当学」。
其他学派,除假名有外,別有自相有或自性有的,才依以成立一切。唯有中观者,在法法性空的基点,宣说一切但有假名,所以以「唯名」来表示他。至于即空即假的空有无碍,都是依此而成立,而通达。
二、虚妄唯识论:唯识,大家都同意,不消多说。这是弥勒、无著、世亲以来的大流。何以立名为虚妄?这并非抹煞法相唯识,而是从另一角度来说。也不是遵从安慧及《中边论》意,而是唯识学的通义。
唯识学,于三性中,著重依他起性,说依他起是实有唯事。依他是自相有,不是假名有;假名有是无自性的,空的——遍计所执性,这不是因果法,不能安立世出世间因果。依他起性是有为生灭(无常)的,不是无为真常法;圆成实是空性,是不生灭的无为性,平等性,不能依此而立染净因果。所以,惟有有为生灭的依他起性,才有成立染净因果可能。这是不可不有的,没有就一切都不成立。如说「彼于虚假所依处所实有唯事(依他),拨为非有。……彼于真实及以虚假,二种俱谤」;「若无依他起,圆成实亦无;一切种若无,恒时无染净」。
依他起性是染净依,在宗归唯识时,依他起即虚妄分別的心心所法。依此说三性,即「虚妄分別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也即是「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说」。依他起有,等于说内识是有;遍计性空,等于说外境是无。唯识无境与三性有空,是这样的一致。
心心所法中,阿赖耶识是根本依,所知依,这是种现熏生,心境缘起,随染转净的枢纽。而阿赖耶识是有漏有为生灭的妄识(不一定是妄执);玄奘所传的护法唯识,也确切如此。有有漏的杂染(虚妄),才能说到无漏的清净。引生无漏清净现行的种子,不论是本有、新熏,虽不是赖耶自性所摄,也还是依附阿赖耶识而转。著重虚妄的依他起性——识而成立一切,岂非是唯识宗的通义!
我不是不知道,识通于不虚妄,依他通于清净,但总是依虚妄分別识为本,安立染净因果,依此而明唯识。如「无始时来界」颂,本可作如来藏释,但奘译的《摄大乘论释》,《成唯识论》,还著重于虚妄杂染的识种。
三、真常唯心论:这是依宣说如来藏、如来界、常住真心、大般涅槃等一分大乘经而立;摄得《起信论》。这是把握真常为法本的,与性空唯名论不同:「空者,即是遍计所执性」(与唯识学同),这是不可依据而成立染净因果的。又与虚妄唯识论不同:生灭无常,不能成立染净因果。因为,「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明白的说:如真的刹那灭了,染净缚脱就都不能成立。所以,「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为什么不是?只因为「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有生有灭,七识所以不成流转涅槃的因依,难道阿赖耶识有生有灭,就可以成立吗?当然不会的。这非真常不可,惟有「离无常过」的如来藏,真常清净,才有可能。所以说:「如来藏是依,是持,是住持,是建立……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证涅槃。」如来藏是真常本净的,但无始以来,为「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所覆(或说「阴界入所覆」,「贪嗔痴所污」等)。这是说,有与如来藏不相合的有为杂染熏习,无始来依如来藏而现有杂染生死。所以如来藏「离有为相」,而「譬如伎儿,变现诸趣」。《楞伽经》总是说「如来藏藏识」,不但说藏识,与唯识学不同,应从此去理解。此真常的如来藏,有「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楞伽经》也说:「有漏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如来藏性具无漏非刹那的功德,为无漏功德因,所以是涅槃依。成佛,也只是如来藏出缠,无漏净能的圆满显發而已。
真常论,也可能不唯心。但真常大乘一致的倾向,是「自性清净心」,「常住真心」,「如来藏心」,「如来藏藏识」等。本净真性,总持于心性;以此真常心为依而有生死、涅槃事,为流转、还灭的主体,所以称之为真常唯心论。
问者说:「此心指圣者言,指凡夫言,抑指圣凡二者言。」我的解答是:这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无分于圣凡的真常心体。也许唯识学者不以为然,而真常唯心论者,却确以为如此。真常唯心论如此说,唯识与性空者不如此说,这当然可「以之而判教系」。
所说《起信论》的意义,默师多有新意。这无关于三系的名义,所以我不加论列。
四 通释诸问
安立三系的意趣与名义,上面已大略说到,一切疑问都可以销释了。为了详尽一些,再解答如下:
默师总括三系以發问一段,有三问。一、佛法不应该说「唯什么」,这确是我说过的。佛法的究竟了义,决不是「唯什么」的。然而佛法的方便说,却也唯这唯那。经中有此说,学者有此说,我依此而判教系,也就不能不说唯这唯那了。哲学者的「唯」,侭管说得玄妙,心,物,生等,都不外乎具体事物的升华,作为万化的本源。然而佛法说: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或者说一切唯是假施设,这就不同于哲学。凡有,一定是因缘生,一定是假名有,而此假名的缘起法,决非唯心、唯物的万化根源可比。
二、三系的安立,与唯识法相可否分宗无关。
三、名义与关系,上面已经说到。
比对三宗以發问一段:我的三系说,与大师的三宗,约义不同,所以不必比较。不过,当然虚大师说的很好!
一、性空唯名论,并非「法遣而名存」。问者认为「不摄不共般若」,什么是不共般若?龙树的不共般若,天台等说,即是別、圆二教。换句话说,是诠表但中与圆中的,这属于后二系。我觉得,法性空慧,也是不摄不共般若的,默法师以为如何?
二、我不宗古师,也不说没有净分依他。
三、在此心是凡是圣上说,已如前说。其实,如这么说,也许早就不是第三系了。
默师巧申问难,巧为会通。我想,对于默师,原是不需要解说的。默师说:「然不知者,如以上文难词而诘之,则仍须遣释矣。」默师为不知者著想,我也就不免为不知者解说一番。明眼人前,实在不值得一读。
校注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20 册 No. 20 无诤之辩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