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有无「共同佛心」与「绝对精神」

郑崇儒先生本著护法精神三次来信要我对于「共同之佛心佛性」作一番解说「以解世俗之误会」为佛法的真诚实在可感不能不说

唐君毅先生误认佛法为多元论原是世间学者的常情因此而推论到「佛教徒不承认诸佛之即一即多佛教所以恒只能成为一个人之宗教而不能成为凝结集体社会之人心之宗教」不免因误起误越说越远佛法决不是多元论诸佛法身平等或者说即一即多也是佛教的共说然对于「共同之佛心佛性」(佛心与佛性含义大有差別)却因时因地因人佛法中有著不同的见解不可一概而论郑二先生都有「绝对精神」的确信而唐先生以为佛法没有这普遍的绝对精神所以美中不足郑先生崇仰佛法所以也觉得这是非有不可其实如佛法而只是如此或一定要同于世间学成立绝对精神那么婆罗门教的《奥义书》已经能充分完成其任务不需要释迦佛再来饶舌再者也应该是印度教的一流不会被看作非正统的新宗教佛法应该另有一番境地另有正觉的内容我想本著这样的确信略为分说

佛教是一切人的宗教佛陀说法总是直从一一有情——一一人的身心说起「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心身相依相存的有情自体是我们不可怀疑(世俗谛中)的事实一切苦痛依此而有苦痛一切问题因此而成为问题纯正的佛法决不从宇宙论说起而首先要肯定世间有无量数的有情事实无量数的有情从无始以来即如此如此在生死死生的过程中活动在因果果因的关系中流转《阿含经》论如此大乘经也如此中观瑜伽也如此如来藏(佛性)与法身是同是异众生的如来藏与如来的如来藏是同是异此是进一步的问题佛说如来藏并非作为「共同佛心」或「绝对精神」的说明而是说明为「蕴界处所缠」「贪嗔痴所染」的一一众生肯定众生流转才能成立众生还灭说圣说佛

熊十力唐君毅先生误解佛法为多元论或许从此无量数的有情事实而来「闻世谛谓是第一义」(《十二门论》)原是世人的常情然佛法决非多元论元是万化的根源从时间上看此是最初者——最初的显现最初的發展者从空间上看此是存在的最后因素最后本质(多即多元一即一元)聪明的哲学家有的说此是超时空的存在其实如真的不落时空元——这些葛藤络索便无处著落纯正的佛法从来不说最初如何而有有情而有世界但说无始以来一向如此对于万化根源的拟想佛以无比的慧剑一割两断佛不使我们在戏论中过活要我们把握当前的身心现实来决定我们应如何去做此一一有情并没有不变的独体身心是相依相存自他是相依相存有情是息息生灭中的一合相身心不断变化自他不断影响而有情(未解脱来)一直形成一个个的单位保持前后间的因果关联(业果)所以无量数的有情事实根本不能说元也不可说是多——此是相对的个体相对的众多

佛法决非多元论不需要从「共同佛心佛性」「绝对精神」去解说因为大乘是佛法小乘也是佛法空宗有宗真心妄心都是佛法决不因不立「共同佛心」与「绝对精神」而佛法便不及世间的哲学佛法是宗教是一切人的宗教佛法并不专为少数形而上的本体论者说法佛法的根本问题是无量数的有情

那么我否认佛法立「共同佛心佛性」吗并不如此但得慢慢说来佛法的根本事实是现实的身心依存的因果关联的有情说明有情——为何如此如何活动究竟是什么佛法不共其他宗教的特色是缘起论缘起论也许有人解说为近于「罗素关系论」近于「科学一层论」然「缘起甚深」决不如此唯识家说缘起著重于生起一切现行的潜能(种子)——自性缘起中观者所说更深细我曾举出了「果从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的缘起三层说举出了「流转」与「还灭」为缘起的二大律事待理成的理是法则规律而且是因果关系中的必然序列这已经是从科学而进入哲学「有依空立」的空更是截断戏论从哲学而进入超哲学的胜义自证何必说明这些因为佛法是一切人的宗教出發于人人现成的身心事实从此现实经验的因果事实才能进而从事入理依有契空《阿含经》从缘起说到缘起寂灭唯识宗从依他起的因果事实说起远离遍计所执而证圆成实性中观者从缘起的无自性而显空性所以学佛法而不先肯定——先明白此缘起的现成的因果事实(生死流转)侭管说心说性都容易趋入旁途宋儒于佛法有一番亲近何以弃佛归儒只是对于缘起的生死流转不曾痛下功夫直下承当从中国旧有的生生不息观去说心说性说一说多精神上与佛教迥別总之佛法说明一一有情从缘起论(因果)说起原不一定要说到「共同佛心」与「绝对精神」的有无然从缘起而探發到缘起的空寂缘起——事事物物的本性却要接触到这一问题

从现前的身心事实经修习正观而现证到的名为法加上形容词即法性法住法位法界正法(也译为妙法)此法是真是实是谛是如是空是寂是灭(不是断灭)因而又有真如实性实相性空空性等名词离二边名为中道中法胜智所证的名为胜义如果说本体此法就是本体说形而上此法就是形而上的

然有两点我们是应该知道的圣弟子展转传来的《阿含经》《毘昙论》大乘初期盛行的《般若经》《中观论》都是观缘起法而深入向上而体悟到此法(性)的缘起与缘起法性——空寂性即使解说为不二然《阿含经》论从来不说依此法性而起因果行《中观论》虽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但此如有空处才可以建屋可以植树空处没有障碍成为可能建屋植树的前提而此屋此树的体性形态作用并不能从空处说明而要依人工材料种子土等来说明所以在说明世间有情的无边差別或同或异时都要从缘起的因果中去得到解说法性——空性不是一切法的动力因质料因不能说一切法从空性中显现出来發展出来这与一般哲学家的本体论从本体而起现象的观念完全不同法性——空性是一切法的本性至少也是有情——蕴处的本性心的法性与一切的法性当然平等不二然《阿含》《般若经》论总是在一切法上说称为「诸法空相」「诸法实相」并不专说心性此法性为一切法的本性到离名相而现证时一一都是如此所以说「遍一切一味相」由于此是一切法性不仅是心的不仅是个人的不仅是有情的而为一切一切的大总相所以比说为「百卉异色皆同一阴高入须弥咸同金色」如一见法性等名词即解说为佛心解说为绝对精神这是不大妥当的

瑜伽唯识者以为因果相生的事实——依他(因缘)起性都是虚妄分別性所摄所以成立唯识从唯识的依他起性说到唯识性的圆成实然此识性是识的(法)性并非说识即是性识是有为生灭的识之性是无为不生灭的从依他离执而悟证圆成实唯识者也说「不一不异」然圆成实——识之性对于依他因缘而起的一切始终不说有什么关系而是说「真如凝然」「真如非用」一切现象界都从种现熏生的依他起中去说这与中观者完全一样与本体起现象的观念完全不合

证悟此法性时是超越能知所知相对性的所以说为无相无二平等无差別无戏论等但这是说明证智是不同一般的认识超越能知所知的相对性也超越时数量等观念如从相见道(证后所起的对于自证的表象)而说明所证的如法性是一切法的本性当然也是心的性并不就是心能证的智虽超越能知所知而不妨解说为绝对主观但并不说一切一切都是绝对精神所摄

释迦佛所批判而反对的《奥义书》哲学也自有一番体验他所体验到的是神秘的大实在是万化的本源这不但是常是实是一而且附以心的特性所以又是知是乐是我从此被称为梵的宇宙全体来看自我也不但是知是乐是我而且是真是常是一宇宙本体的梵自己的实体名我解说为性质一致所证的梵也可说真我有著拟人的意匠所以与梵天的创造说统一(哲学上即是从本体起现象)释迦佛宣说「知法入法不见于我但见于法内证法(性)时法是一切法的普遍性绝对性是真(非虚妄)是常是净是一(此一与平常的一定义不同)却不是我不是知是一切法的本性是事事物物的本性并非从此而發展而显现而生起一切《阿含》《般若经》论《瑜伽论》——纯正的权威的印度经论能保持缘起论的特质不落梵我论的窠臼只能说到这裡在这样的经论中佛法当然不是多元论而「共同之佛心佛性」「绝对精神」并没有建立因为没有建立的必要根本不能成立

因此郑先生引《阿含经》所说的「真常」《成唯识论》的「圆成实性」嘉祥《中论疏》的「独空」以为就是绝对精神就是共同佛心这对于经论本义的确认还有一段距离

学佛的主要目的在乎依缘起而体见法性证法性名为法身才能现证涅槃成大菩提此法性是常住的涅槃是常住的菩提是「非去来今」常住那么众生位中当然也还是如此这才从众生位中点出真常或者说常住真心或者说自心清净或者说佛性说如来藏此一体系中国佛学者称为法性宗(不是三论宗)日本佛学者称为却来门(这是从上而下的)这是以法性为本从形而上的本体来开示一切如智不二心境不二——其实是摄境归心摄如归智为宗本的与绝对精神的形而上学很有相同的地方此一体系由于这一不同所以不但轻视《阿含经》论而且轻视《中观》《瑜伽》(有时摘取一二句庄严自己的法门)在天台的教学中三论是通而带圆唯识是以別为主在贤首的教学中唯识是始有三论是始空唯识是法相三论是破相圆三教才是法性宗在禅者看来唯识宗是唯识而不是唯心大体说此一体系是重在不空(真如具德用)的重在唯心的

依《宝性论》此从真如无差別而来佛果的真常从众生位中看出所以重在清净一边换言之如来藏是一切法空性(见《楞伽经》)是众生位中(身心特重在心)的空性从此来说明一切有二大特点这是因空所显性真实不空与一切无漏功德性相应这是杂染位中的本净心性有漏杂染依附他覆蔽他现起一切而他并不是杂染在理论上这一定要成立二种根本真常净心为一切功德所因显现出来便是佛虚妄染心不离如来藏却从来与如来藏不相应成为杂染生死因此如来藏说虽是不离身心——蕴界处的空性但在摄境归心的唯心观中此是即心即性的向下说为无始来的虚妄杂染所熏(迷本)名为阿赖耶识此即心即性的为迷妄所依而自性本净的是绝待的真常心众生菩萨依如来藏说并无差別所以到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別」《华严经》说「性起」说「如来智慧德相」说「唯心」都是大概的说《起信》《楞严》的根本义都不能离此贤首与禅承此而發挥完成都是从相对的二元(妄著重在真)而达到绝待真心——绝对精神的最高峰「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出于《华严经》所以唐先生以为佛法不许作如此说是错的郑先生需要此绝对精神或共同佛心佛教中特別在中国的贤禅二家明显的说到所以不必为此而忧虑

佛教中法门无量倾向于本体论形而上学的据此而轻视中观与唯识然中观与唯识者却另有一番见地中观者如月称菩萨等说如来藏只是法空性的別名为了引摄一分计我者(常住不变清凉自在的我为轮回与解脱的主体这当然是印度的梵我论者)所以方便的说为如来藏说他「譬如伎儿现诸趣」其实是「无我如来之藏」所以说如来藏心是不了义教据此来观察杂染的一切法依如来藏而有等于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生死杂染的一切法还是依无始来的杂染熏习为因如众色映于明珠明珠上现有众色明珠并不曾变成众色明珠也不会产生众色所以如来藏空性决非万化所从生的本体说如来藏为真我为生死涅槃的主人翁当然是权说非真唯识者以为如来藏是法空性(也有说是依他净分)无漏种子虽是法身所摄(与如来藏相应不离)等到现起时还是有为生灭换言之杂染清净一切法都不能说从此法性而生起由于一分中国佛学者倾向于绝对精神生起一切所以唯识者索性反对《起信论》近代的吕澂索性说「楞伽体用未明」

郑先生引述了史蒲朗格与爱因斯坦的意见认为非有形而上的本体不可佛法不能说没有本体没有形而上的问题在不一定与世间一般哲学的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相同也不一定要成立绝对精神依我所理解的佛法的胜义自证决非玄学的拟议假设也决非幻境定境我觉得佛法是宗教(当然不是神教)是最不同于哲学的纯正的佛法既不是二元多元也不是一元(龙树说「破二不著一」)既不唯此也不唯彼从本体生现象等等佛法中少有此方便说有人以为我把佛法作哲学讲其实我不会哲学不愿意佛法变为哲学想把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质多少揭發不过条理了一下说得清楚了些不免如刀上舐蜜伤锋割舌而已


校注

[A1] 民国四三年撰
[A2] 《十二门论》卷1「汝今闻说世谛谓是第一义谛」(CBETA, T30, no. 1568, p. 165, a28)
[A3]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a22)
[A4] (1)《解深密经》卷1〈2 胜义谛相品〉(CBETA, T16, no. 676, p. 692, a3)(2)《瑜伽师地论》卷75(CBETA, T30, no. 1579, p. 713, c27)
[A5] 《大品经游意》卷1「百华异色皆成一阴」(CBETA, T33, no. 1696, p. 63, b23-24)
[A6]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69 方便品〉「到须弥山王边皆同一色」(CBETA, T08, no. 223, p. 369, c5)(2)《大智度论》卷35〈3 习相应品〉「如五色近须弥山自失其色皆同金色」(CBETA, T25, no. 1509, p. 321, a28)(3)《大智度论》卷100〈89 昙无竭品〉「须弥山众鸟到者皆同一色」(CBETA, T25, no. 1509, p. 752, c9-10)鸟=生【圣】【石】
[A7] 《杂阿含经》卷10「我今从尊者阿难所闻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CBETA, T02, no. 99, p. 67, a13-16)悉寂=寂悉【宋】【元】【明】
[A8] 《成唯识论》卷9(CBETA, T31, no. 1585, p. 48, a29)
[A9] 《中观论疏》卷7〈13 行品〉(CBETA, T42, no. 1824, p. 108, b9)
[A10] 《大宝积经》卷39〈4 如来不思议性品〉(CBETA, T11, no. 310, p. 226, c12)
[A11] (1)《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37〈14 须弥山顶偈赞品〉「心佛众生三无差別」(CBETA, T36, no. 1736, p. 284, a24)(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0〈16 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別」(CBETA, T09, no. 278, p. 465, c28-29)(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9〈20 夜摩宫中偈赞品〉「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CBETA, T10, no. 279, p. 102, a23-24)
[A12] (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9〈20 夜摩宫中偈赞品〉(CBETA, T10, no. 279, p. 102, b1)(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4〈38 离世间品〉(CBETA, T10, no. 279, p. 288, c5)
[A1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8〈11 菩萨十住品〉(CBETA, T09, no. 278, p. 446, a5)
[A14] 现【CB】化【印顺】
[A15]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一切佛语心品〉(CBETA, T16, no. 670, p. 489, b20)
[A16] 《大智度论》卷15〈1 序品〉「破异相不著一」(CBETA, T25, no. 1509, p. 169, c19)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无诤之辩(卷8)
关闭
无诤之辩(卷8)
关闭
无诤之辩(卷8)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