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欲为道

「秘密大乘」中的无上瑜伽(anuttara-yoga内容非常丰富而最具代表性的是与印度教中性力派(Śākta)相同男女和合的秘密如编入《世界佛学名著译丛》(九十七册)《印度思想与宗教》(四〇一〇四——一〇五)说

(唐玄奘所见的)「佛教在北方和南方的多数地区之中已经衰落不堪了这种衰落由于和叫做性力崇拜的那些魔术和色情形式的秘密主义的不幸结合而加速了

「印度宗教有一独特的方面虽然不易讨论但是引人注意我指的是对于生殖力量的崇拜常见的是女神的崇拜存在于许多国家之中这种崇拜在巴比伦和小亚细亚很突出在埃及虽然不很突出但仍显著存在在多数国家之中这些神祇和仪式都是历史上的陈迹随著文化的發展而消灭了只有在印度以及在受了印度影响的西藏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流行到现代不以为耻这些习俗主要盛行于孟加拉和阿萨姆的性力崇拜中间(这就是从前盛行无上瑜伽的地区)但某些毘瑟纽教派也容许放肆行为两者都受到大多数有身分印度教徒的指责但是两者都有受过教育有能力的辩护者

以上所引出于李荣熙所译英人 Charles N. E. Eliot 所著《印度教与佛教史纲》从女神崇拜而引起的「猥亵仪式」「放肆行为」有的在文化發展中消灭了而流行于印度的性力派从印度传入西藏的无上瑜伽却在文化發展中与某些理论相结合而流传下来并信为「与神合一」「即身成佛」的神圣行为或说是猥亵可耻的或说是神圣无上的千百年传来的神秘性行为我不想作是非的论断只从我理解到的略加叙述

女神崇拜与神秘性力的宗教是人类文明初启原始神秘信仰的遗留当然已随著文化發展而有所演变原始女权的氏族社会是「民知母而不知有父」的一个个的新生命从女人生育而来女人成为氏族中心女人当然也就是氏族的领袖如我国古代夏族传下的史迹明显的表示了这一事实夏代已进入男人中心——父家长的时代但君主还称为后如后禹后启后羿等在甲骨文中「后」是女人生育儿女的象形称领袖为「后」表示了女权时代的名称在《国语》中还留有「后帝」的名词原始社会是政教不分的人间社会的后帝也就是神秘信仰(氏族祖先)的神女神在夏民族中是女娲「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九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于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这是在天地大破坏后重建天地的女神《山海经》说「女娲一日而七十化」在汉代石刻中女娲与伏羲(传说是兄妹)是龙蛇形而互相交尾的这是我国古代史传下来的女神(也就是氏族领袖)从石刻的交尾形意解出女性生殖器的神秘新生命从这裡源源不断而来这一神秘(古人以为神秘)感在文化發展中演化为深玄的道学如《老子》说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玄牝朱熹解说为「玄妙也有所受而生物者也(《朱子全书老子》)说得非常正确只是意义含蓄了些本来是匕(平声)是女性的阴器(后来有人造了一个与匕同音的「屄」)在动物中古来母牛写作牝母马写作𮩲母鹿写作麀等但后来通写作牝人类起初写作𡚧后来写作妣成为母祖母等的代名所以玄牝是深秘微妙的女阴形容生生不已的大道牝是中虚而生生不已的所以说谷神《大戴礼易本命》说「丘陵为牡谿谷为牝」谷是谿谷中虚而不尽的流水出来与牝是象形的同义词谷神是神妙的谷是永恒(不死)的就是深玄莫测的牝《老子》的「虚静」「守雌」都依此而引申出来玄牝是宇宙根源(天地根)的大道人类进步到成立家庭夫妇匹配已是男性中心的时代玄理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了文化一天天發展而原始女阴女神的神秘敬畏还在人心中潜流下来直到现代一贯道所崇奉的「无极圣母」「无生老母」还不是原始女神信仰的变形

原始人类对女阴的神秘感在男家长时代演化为男人(男与女)取得神秘欲乐的场所这类秘密宗教的理想是印度教的性力派是神人合一秘密大乘的无上瑜伽是即身成佛我国道家的房中术是得道登仙西元一世纪班固所作的《汉书艺文志方伎篇》房中术共有八家可见起初以黄老思想治国的西汉房中术是非常盛行的房中术不只是一般的性交而是別有方术的我国的道家思想根本表现在老庄中《老子》说到玄牝为天地之根「根深柢固长生久视之道」《庄子》说到「坐忘」「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分明是共世间的(禅)定境战国末年方士道盛行可说是道教的先声道教除符箓治病等外高级的是求长生不老的仙药冶炼金银等丹药服食而求长生对自己身体的修治如汉初(西元二世纪初)的张良「导引不食榖」(《史记留侯世家》)而求仙导引是行气(运气)术东汉桓帝时安世高来华译出《安般守意经》安般(ānâpāna)是出入息以呼吸修习止观而得定慧的法门那时的道家修「吐纳」(即出入息)也是很流行的东汉张衡的《乐府》说「素女为我师天老教轩皇(黄帝)」王充的《论衡》说「素女对黄帝陈五女之法」在道家的传说中素女(仙女)教黄帝修男女交合的房中术黄帝这才得道而登天的道家「陈五女之法」在无上瑜伽中可以多到九人徐陵《答周处士书》说「优游俯仰极素女之经文升降盈虚尽轩皇之图箓」素女房中术的「升虚」不正是无上瑜伽的「提放」吗神秘的男女交合一定要修风(呼吸)运气通脉在交合时能对精液「提放」自在才得我国方士们这一修炼存在于后来称为「天师道」而起源于汉末三张的「太平道」或「五斗米道」中西元五世纪初元魏的道士寇谦之传出《云中音诵新科之诫》该书编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类》名《老君音诵诫经》《魏书释老志》引文说

「吾(太上老君自称)此经诫自天地开辟以来不传于世今运数既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偽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

三张是张(道)陵张衡张鲁东汉末年道流非常兴盛如(黄巾贼)张角的「太平道」张修的「五斗米道」都与张鲁通声气张鲁是张陵的孙子继承张陵的符箓治病驱鬼信道教的每年缴纳五斗米称为「天租米」这就是寇谦之所说的「三张偽法租米钱税」所说的「男女合气之术」就是房中术据《老君音诵诫经》说当时是「淫风大行损辱道教」的寇谦之要革除三张偽法成立新的天师道主张「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礼度是礼仪法度奉行儒家的礼法「服食闭炼」那就是导引(服气)辟榖冶炼丹药的长生术了从上来所引述可见神秘的男女术在天师道中是非常流行的道教徒从来没有否弃这一方术只是更隐密些在唐代(道教)南宗的《悟真篇》中也还在说「种在彼家」呢

释迦牟尼(Śākyamuni)在印度创始的「佛法」以解脱为究竟目的对男女问题在家弟子应过著国法与社会伦理所容许的夫妇正常生活出家弟子修「离欲梵(清净)行」严持「不得非梵行(淫欲)」的戒行在家与出家都可以从修行而得解脱那为什么在家的有夫妇生活而出家的要受持「不得非梵行」戒呢这点留在本篇的末后去解说

「食色性也」在生死流转中的人类确是有此本能与需要的所以在(不完善的)人性倾向下發展中的佛法渐有类似印度的性力派(Śākta中国道家的房中术出现先是潜在流行或作神秘与暗昧的表示到西元四五世纪才渐渐的公然流行这裡先举「一经」「一论」「一事实」「一传说」来说明

「一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就是编入《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入法界品〉的传出很早龙树(Nāgārjuna)的《大智度论》已一再引用约在西元二世纪末集出〈入法界品〉叙述善财(Sudhana)童子參访善知识的历程在善知识中有一位婆须蜜多(Vasumitra是最美丽的女菩萨婆须蜜多的功德庄严可说是以色相度众生的如唐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八)〈入法界品〉说

「若天见我我为天女形貌光明殊胜无比如是乃至人非人等而见我者我即为现人非人女随其乐欲皆令得见若有众生欲意所缠来诣我所我为说法彼闻法已则离贪欲

「若有众生暂见于我则离贪欲暂与我语若有众生暂执我手则离贪欲

「若有众生暂升我(床)座暂观于我见我频申见我目瞬抱持于我若有众生唼我唇吻则离贪欲

「凡有众生亲近于我一切皆得住离贪际入菩萨一切智地现前无碍解脱

依经文说这是大菩萨化度众生的一门方便婆须蜜多是天(神)也是人(及非人)是神人合一的女菩萨她为男性众生说法使他们离贪欲他不只说法也以执手拥抱接吻等行为而使男性离贪欲的依佛法的传说不同类的众生有不同类的「淫事」如「二二交会」的「相抱」的「执手」的「相顾而笑」的「眼相顾视」的都能满足「淫事」而「热恼便息」(《瑜伽师地论》卷五)一般众生满足了淫欲——「热恼便息」但不久又有淫欲热恼的需求婆须蜜多可不同了从顾视执手抱持唼吻等的行动中能使众生永离贪欲这显然是「以欲离欲」的法门与后起「秘密大乘」的无上瑜伽(anuttara-yoga虽还没有完全一致但到底传达了从淫欲中离欲的消息特別值得一提的婆须蜜多是「险难」地方人险难的梵语为 Durga ——突伽正是印度教中自在天——湿婆(Śīva)天后乌摩(Umā)的別名突伽早已存在于印度神教中后来从湿婆派中分出的性力派就是以突伽为主神的还有婆须蜜多的婆须或译作婆薮是印度一部分天神的通称婆薮天婆薮天女婆薮大仙都见于「秘密大乘」的教典婆薮是天(神)蜜多译为「友」所以婆须蜜多可解说为天神的女友突伽与婆须蜜多出现于〈入法界品〉以欲离欲的法门中决不是偶然的与后起的性力派及无上瑜伽有一脉相通的一定关系圆融无碍的〈入法界品〉融摄了这一秘密法门然在一般学佛人的心目中多少有是非不分邪正莫辨的感觉

「一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西元四世纪中无著(Asaṅga)菩萨所造的在《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七)〈决择分〉中〈论议品〉论到「秘密决择」引经说

「又契经言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名梵行者成就第一清净梵行何等为五一者常求以欲离欲二者舍断欲法三者欲贪已生即便坚执四者怖治欲法五者二二数会

「二二数会」原文误作「三二数贪」依《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十六)改正经上所说的「五法」如依文解说那是求从淫欲中离欲的法门不取一般的断欲法门如欲贪生起了要一直坚持下去厌恶对治贪欲的法门男女一再的交合「佛法」本是修「离欲梵行」的而所引经说恰好相反不用断欲反而称为「第一清净梵行」这类不合佛法正道的语言如「逆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诛国及随行是人说清净」(《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七)应怎样去解说无著在《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六)又称之为转变秘密(rariṇāmanâbhisaṃdhi意思说语句隐密不能依通常的文义去解说要转变为反面的別解才不致于误会如「二二数会」《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十六)解说为「于染净因果差別四真谛中以世出世二道及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二道数数证会故无著世亲(Vasubandhu)的时代「以欲离欲」的法门已开始流行这就是无上瑜伽男女和合的密法这一秘密法门早期的偶然流露在正常的佛法中还不能被容忍所以无著作了这样的抉择——秘密的不了义说唐不空(Amoghavajra)在西元七四六年来华译出《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广本」中一再说到「莲华金刚杵相合此说即为最上乐」不空是知道的所以在《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理趣释》(卷下)中说「想十六大菩萨以自金刚(男根)与彼莲华(女根)二体和合成为定慧是故瑜伽广品中密意说二根交会五尘成大佛事不空不说男女的实体和合而说观想男女和合修成定慧相应说「二根交会」是「密意说」与无著说部分相同其实不空的时代印度的无上瑜伽男女和合的即身成佛法门已相当兴盛了不空这样的解说也许是觉得不合中国的伦理观念怕引起障碍而故意这样说的吧

「一事实」中国佛教史上昙无谶(Dharmarakṣa)是一位卓越的大译师他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卷七卷二)说「佛法有我即是佛性」「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后期「大乘佛法」的重要论题是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我(ātman佛性(buddha-dhātu, buddha-garbha在昙无谶的译典中有了充分的说明他译出《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外还译了《大方等大集经》《大方等大云经》《金光明经》《菩萨地持经》(《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的古译)《优婆塞戒经》等「后期大乘」在中国的开展昙无谶是有贡献的昙无谶的译经是在姑臧得到北凉沮渠蒙逊的护持而译出的译经的年代依可见的记载从北凉玄始三年(西元四一四)起十五年(四二六)止永和一年(四三三)昙无谶四十九岁就死了

昙无谶是中天竺(或说是罽宾)人在佛教的记录中昙无谶是一位「明解呪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呪师」(《出三藏记集》卷十四《高僧传》卷二)《出三藏记集》说到昙无谶随国王入山国王口渴昙无谶持咒使枯石流出水来故意说这是「大王惠泽所感」国王当然非常欢喜也就尊宠昙无谶但时间久了国王对他的待遇也薄了于是昙无谶打算「咒龙入瓮令天下大旱」然后放龙下雨以便再得国王的优待事情被洩露了国王要杀他才逃到西域来(《高僧传》部分相同)昙无谶为了取得国王的优待——丰厚的供养不惜天下大旱害苦无数的人民从佛法在人间的立场来说昙无谶的心态与行为是多么卑鄙与邪恶「大咒师」的无比神验与纯正的佛法是不相干的其实昙无谶的邪僻行为还多著呢如《魏书》(卷九十九)〈列传〉(八十七)〈沮渠蒙逊〉传说

「始罽宾沙门曰昙无谶东入鄯善自云能使鬼治病使妇人多子与鄯善王妹曼头陀林私通發觉亡奔凉州蒙逊宠之号曰圣人昙无谶以男女交接之术教授妇人蒙逊诸女子妇皆从受法

《北史》卷九十七所说相同昙无谶的使鬼(即「役使鬼神」)治病是一般咒师的行为他的专长是「男女交接之术」能使妇女生子的「男女交接之术」就是「二二交会」无上瑜伽的男女和合不过昙无谶修到怎样程度是不得而知的希奇的是沮渠蒙逊的女儿儿媳妇都跟他学习《北史》(卷九十七)〈列传〉(八十一)〈僭偽附庸〉中说「蒙逊性淫忌忍于杀戮闺庭之中略无风纪」淫乱猜忌残酷是蒙逊的性格「沮渠氏本胡人其先为凶奴官号沮渠因氏焉(《通志氏族略》)淫乱残酷闺庭中没有礼法确是文化低而粗犷的胡人模样「闺庭之中略无风纪」正是女儿媳妇都从昙无谶学习「男女交接之术」的情形蒙逊「性淫忌」虽没有文证怕也是从昙无谶学习的学而有效这才「蒙逊宠之号曰圣人」了没有来凉州以前也就因为这样昙无谶与王妹曼头陀林私通了鄯善王不信这一套大概要处分他这才逃到凉州来「私通」这一名词多少出于社会伦理观念如在文化低落习惯于神秘信仰的地区那王妹的行为正是供养上师修行呢昙无谶是被杀死的被杀的原因依佛教《高僧传》等说魏太武帝知道昙无谶的神术一再派人来要求沮渠蒙逊让昙无谶去北魏蒙逊怕昙无谶的咒术帮助了北魏而魏的势力又不敢得罪太武帝昙无谶自知处境困难以去西域求经名义而去蒙逊派人把他杀了然《北史》却这么说「太武帝闻诸行人言昙无谶术乃召之蒙逊不遣遂發露其事拷讯杀之」蒙逊的确是淫乱猜忌忍于杀戮的不愿昙无谶去又不敢留他来个彼此都得不到揭發昙无谶的秽乱宫庭拷打审问把他杀了昙无谶的使鬼治病术男女交接术正是「秘密大乘」的风范

「一传说」罽宾——迦湿弥罗灭法的传说传说不一但这应是有事实的魏延兴二年(西元四七二)吉迦夜(Kiṅkara)编译的《付法藏因缘传》(卷六)

「有比丘名曰师子于罽宾国大作佛事时彼国王名弥罗掘邪见炽盛心无敬信于罽宾国毁坏塔寺杀害众僧即以利剑用斩师子头头中无血唯乳流出相付法人于是便绝

师子(Siṃha)比丘的被杀依《佛祖统纪》(卷五)还別有原因原因是「师子尊者在罽宾弘化声闻遐迩外道摩目多部(或作「都」)落遮二人素学幻术乃盗为僧形潜入王宫淫犯妃后且曰不成则归罪释子既而事败王大怒即毁寺害僧遂斩师(子)首」《佛祖历代通载》(卷五)也有相同的记载这样师子比丘的被杀罽宾佛教的大破坏是由于外道的假冒释子入宫淫乱而引起的然迦尔诃那钵提多(Kalhaṇa Paṇḍita)纂辑的《罽宾诸王史》说那拉(Nara)一世曾兴建一所伽蓝住在这所伽蓝的一位佛教行者以魔力诱拐王后引起那拉一世的愤怒将这所伽蓝及所属的数千伽蓝一律焚毁所说的王名不同而由于淫犯妃后却是一致的《佛祖统纪》的外道偽作释子怕是佛教徒在传说中的文饰吧入宫淫乱不是一般的「私通」而是「幻术」「以魔力诱拐」幻术魔力是宗教的是神秘的「男女交接之术」在印度教中是性力派佛教是秘密大乘的无上瑜伽依玄奘所传迦湿弥罗的佛教受到二次破坏《大唐西域记》(卷二)迦腻色迦王(Kaniṣka)没后土著讫利多(Krīta)人取得政权破坏佛法后来得呬摩呾罗(Hematāla)国王力量的帮助佛法才复兴起来(西元五世纪后期)嚈哒的大族王——摩醯逻矩罗(或译作寐吱曷罗俱弥罗崛婆睺罗拘婆)侵入印度印度北部的佛教受到了最严重的摧残如《付法藏因缘传》(卷六)《大唐西域记》(卷三)《莲华面经》(卷下)等说传说的「入宫淫乱妃后」「魔力诱拐王后」因神秘淫乱而引起的罽宾法灭是在摩醯逻矩罗王大破坏以前的如隋阇那崛多(Jñānagupta)所译《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十七)

「彼等比丘所至家处摄前语言后以方便令作己事于彼舍中共语言已即便停住示现身疮于俗人所种种诳惑种种教示彼应与我如来付嘱汝病者所须彼即报言汝明日来如己家无异我住于此十年勤求犹尚不能得是诸法如汝今者于一夜中已得是法

「常来俗家摄受白衣道(遂)相染爱舍离戒行如是因缘灭此法教时城中王既闻此事即大嗔忿捉彼所有三千比丘一时断命

「如是因缘灭此法教」的事实不只是一佛教行者二外道而是多数比丘经文没有明说罽宾但经上接著说部分比丘渡河到多刹尸罗(Takṣaśīla)城这可见是罽宾了经中再说到边地的婆睺罗舒婆王来比丘们多逃走了北方的寺院都被放火烧毁在大族王破坏以前罽宾的佛教堕落不堪遭受国王的杀害破坏经文隐约实际是与男女有关的但不是私通而是公开的说「彼应与我如来付嘱汝要女人奉献身体因为这是佛说的在信仰佛教的热情下既然是佛说的是无边功德的大供养就与他好合了这就是「以方便令作己(私)事」「如己家无异」就是俨同夫妻还说这是我勤求十年后得来的佛法「如汝今者于一夜中已得是法」一夜就学会的佛法就是无上瑜伽的双身法欢喜法后来元顺帝的太子也说「西番僧教我佛经我一夕便晓(元权衡《庚申外史》卷下)一夜就学会的秘法在初期流行时会受到正统佛法的抗拒也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罽宾佛法所以受到严重的破坏罽宾本是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的重镇受到破坏而又恢复起来僧徒的品格低落他们受持《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竟然说没有全部毁犯四根本戒而忏悔的还算是苾刍(依常规犯一种根本戒就不是比丘而要逐出僧团的)所以受到世亲(Vasubandhu)的严厉呵责——「此言凶勃」「若如是人犹有苾刍性应自归礼如是类苾刍」(《阿毘达磨俱舍论》卷十五)近代秘密行者陈健民在所著《禅海灯塔》(十章)中说

「此时宜离乡別井远走生疏地带佯为疯子向礼教不重之边地如西康西藏一带可得许多机会既不会遭官家之刑罚亦不受士大夫阶级之批评此时已早有神通藏一带妇女自知前来以身供养工夫因此必大长进

依陈氏的意思參禅到家了还要进一层就是在男女和合上下工夫他不愿受礼教——社会文明的约束赞同不重礼教的边地其实藏地区受千百年来秘密欲乐宗教信仰的熏习加上政教合一女人才会自动来奉献身体否则文化落后的边地不一定能让秘密行者称心如意一切不必说罽宾佛教受到「幻术」「魔力」「一夜已得是法」的影响遭到破坏是佛教史上的惨痛事件纯正的佛弟子应多多为佛教著想(下缺)


校注

[A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8〈39 入法界品〉(CBETA, T10, no. 279, p. 365, c16-21)
[A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8〈39 入法界品〉「若有众生暂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欢喜三昧若有众生暂与我语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碍音声三昧若有众生暂执我手则离贪欲」(CBETA, T10, no. 279, p. 365, c21-24)
[A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8〈39 入法界品〉「若有众生暂升我座则离贪欲得菩萨解脱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暂观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寂静庄严三昧若有众生见我频申则离贪欲得菩萨摧伏外道三昧若有众生见我目瞬则离贪欲得菩萨佛境界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抱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摄一切众生恒不舍离三昧若有众生[唼>咂]我唇吻则离贪欲」(CBETA, T10, no. 279, p. 365, c25-p. 366, a3)申=伸【宫】
[A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8〈39 入法界品〉(CBETA, T10, no. 279, p. 366, a4-6)
[A5] 《瑜伽师地论》卷5「复次婬欲受用者诸那落迦中所有有情皆无婬事所以者何由彼有情长时无间多受种种极猛利苦由此因缘彼诸有情若男于女不起女欲若女于男不起男欲何况展转二二交会若鬼傍生人中所有依身苦乐相杂故有婬欲男女展转二二交会不净流出欲界诸天虽行婬欲无此不净然于根门有风气出烦恼便息四大王众天二二交会热恼方息如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亦尔时分天唯互相抱热恼便息知足天唯相执手热恼便息乐化天相顾而笑热恼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顾视热恼便息」(CBETA, T30, no. 1579, p. 300, a23-b5)落=洛【宋】【元】【明】【宫】*天=夭【元】
[A6] 秘【CB】袐【印顺】
[A7] 《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16〈4 论品〉「又余经说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名梵行者成就第一清净梵行何等为五一者常求以欲离欲二者舍断欲法三者欲贪已生即便坚执四者怖治欲法五者二二数会」(CBETA, T31, no. 1606, p. 773, c16-19)欲+(故)【宋】【元】【明】【宫】
[A8]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7〈4 论议品〉(CBETA, T31, no. 1605, p. 694, a21-22)
[A9] 《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16〈4 论品〉(CBETA, T31, no. 1606, p. 773, c26-28)
[A10]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27(CBETA, T18, no. 882, p. 430, a10-11)
[A11]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CBETA, T19, no. 1003, p. 612, b12-15)
[A12] 《大般涅槃经》卷7〈4 如来性品〉(CBETA, T12, no. 374, p. 407, a23-24)
[A13] 《大般涅槃经》卷7〈4 如来性品〉(CBETA, T12, no. 374, p. 407, b9-10)
[A14] (1)《高僧传》卷2(CBETA, T50, no. 2059, p. 336, a5-6)(2)《出三藏记集》卷14(CBETA, T55, no. 2145, p. 103, a8-9)
[A15] 《出三藏记集》卷14(CBETA, T55, no. 2145, p. 103, a10-11)
[A16] 《出三藏记集》卷14「呪龙入甖令天下大旱」(CBETA, T55, no. 2145, p. 103, a14)
[A17] 《正史佛教资料类编》卷2「始罽宾沙门曰昙无谶东入鄯善自云能使鬼疗病令妇人多子与鄯善王妹曼头阤林淫通發觉亡奔凉州蒙逊宠之号曰圣人昙无谶以男女交接术教授妇女蒙逊诸女子妇皆往受法」(CBETA, ZS01, no. 1, p. 71, a22-25)
[A18] 《付法藏因缘传》卷6(CBETA, T50, no. 2058, p. 321, c14-18)
[A19] 《佛祖统纪》卷5「师子尊者中印土人得法游化至罽宾国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有禅定知见执相舍相不语五众师子化之五众皆服声闻迩遐外道摩目多部落遮二人素学幻术乃盗为僧形潜入王宫婬犯妃后且曰不成则归罪释子既而事败王大怒曰吾素重三宝沙门何多辱我即毁寺害僧自秉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耶曰然王曰蕴既空当与我头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遂斩师首」(CBETA, T49, no. 2035, p. 177, a27-b7)
[A20]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17「彼等比丘所至家处摄前语言后以方便令作已事于彼舍中共语言已即便停住示现身疮于俗人所种种诳惑种种教示彼应与我如来付嘱汝病者所须彼即报言汝明日来如己家无异得是言已便即出去彼非善丈夫乃至所见皆悉咨觅彼后次第还到彼舍到彼边已随身所须即从彼索俗人见已便起恭敬请令彼坐示现忍相比丘坐已彼俗人言尊者今日为何所食我今作何也阿难时彼俗人以信敬心请彼以意重故即告彼言我长夜中以果报故恒被人诳惑为人所呵而问我言汝作何也汝得何也汝今何证也虽然汝等俗人多有事业随汝所有若多若少而行布施得福无量彼即报言如尊者说实如是耶时比丘报言我阿阇[*]梨和上亦复如是示我道路今汝具足我住于此十年勤求犹尚不能得是诸法如汝今者于一夜中已得是法」(CBETA, T21, no. 1341, p. 827, b12-29)嘱=属【宋】[*6-7]梨=黎【明】*上=尚【宋】【元】
[A21]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17「常来俗家摄受白衣道相染爱舍离戒行在彼俗家作卑下业阿难此是沙门释子诸弟子等当有如是不净行业减损上天及解脱果当满地狱苦恶果报是恶比丘之所作者若更见余沙门释种子等不生信心亦不亲近亦不供养亦不承事此亦如彼恶比丘者何假亲近莫共语言因是事故损减信心戒行多闻施及般若皆悉损减损减已当堕于恶趣所谓于地狱畜生阎罗世是故阿难莫为食故作如是诸恶行阿难如是次第如是因缘灭此法教阿难其谁圣者当住六月于后知已移行他处彼恶比丘唯有如是所作方便诸恶沙门释种子等所在住处具恶方便污染如来如此法教闭甘露门舍佛菩提毁辱佛教不喜法教当弃舍僧教阿难彼于如来法教作不善事况余凡夫练行之者具足精进信行之者阿难于彼时中以食故骂辱如来呵责毁谤阿难云何以食故骂辱如来呵责谤毁是恶比丘知此俗人于如来所有信心者故在彼前毁辱如来却住一边行诣彼所作如是言此为非善非为正受此当知僧胜佛不如也当供养僧当供养僧已即供养佛佛于圣僧中非为外也彼时无智众生受不正语故如来曾说为瞿昙弥施衣具时瞿昙弥汝施僧施僧已有大果报而施僧者我亦在中汝可布施于圣僧中其瞿昙弥即施众僧以供养故即成波罗蜜如来曾说若有如是闻者信者如是知者彼等即住天胜之处所谓施僧成波罗蜜故若作异者此是颠倒汝莫作二此义是一若供养僧即供养佛何处有一何处有多若如来于僧外者不应坐布萨中如来曾为众僧说波罗提木叉如来不为一人说波罗提木叉如来既坐彼众当知如来即入僧数阿难如是彼时于世间中唯有二宝佛及法宝一切所有佛法语言当于彼时皆悉弃舍所有僧宝于彼时中彼当无也唯有极大叫唤之声阿难其彼最大叫唤灭已当恶运起于恶运时和合僧者唯在三年过三年已彼皆破坏既破坏已时有一比丘多闻持力年已老迈生来百岁当令是人入一朋党作如是言我前闻说于恶运中无有大像名和合之者唯有空名如此空名应善受持阿难此大僧者最后得名阿难汝当观察彼三摩耶[*]唯有空名无和合行时有如是诸恶比丘彼等多有俗人及恶比丘共结朋党互相佐助于恶运时入诸寺舍执持器杖捶打比丘阿难如是恶运世中所有僧众诸沙门等自无力故唯当空有大僧之名阿难彼三摩耶无一比丘行梵行者彼布萨中各立制约汝等不得言有梵行若复言我行梵行者彼即斩首或时挝罚阿难如是次第于八圣道当被诽谤彼等于彼布萨之中当共行筹谁有梵行若言我有梵行者彼可取筹若有自言我有梵行取筹之者彼恶比丘即不共彼同布萨业阿难彼三摩耶有五百许比丘作如是言我是梵行阿难彼等五百比丘一夜之中皆悉断命至夜晓已时城中王既闻此事即大嗔忿捉彼所有三千比丘一时断命」(CBETA, T21, no. 1341, p. 827, c16-p. 828, b17)道=通【元】【明】谁=诈【宋】【元】【明】谤毁=毁谤【明】像=僧【宋】【元】【明】唯=惟【宋】*[*3-1]唯=惟【宋】*杖=仗【宋】【元】【明】于+(彼等于)【宋】
[A22]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17(CBETA, T21, no. 1341, p. 827, c26-27)
[A23]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17(CBETA, T21, no. 1341, p. 827, b14-15)
[A24] 《俱舍论记》卷15〈4 分別业品〉(CBETA, T41, no. 1821, p. 236, a25-26)
[A25]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5〈4 分別业品〉(CBETA, T29, no. 1558, p. 79, c23-25)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集(四)(卷4)
关闭
华雨集(四)(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