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法相

贵社(三轮佛学社)重于法相唯识学所以举「法相」为题而略加讨论一般说来法相似乎就是唯识其实在一切佛法中都可以说有法相的从前在《内学》上曾刊载过一篇文章——〈龙树法相学〉(欧阳竟无居士所撰)龙树菩萨也谈法相可见法相是广义的

佛法由释尊证悟后从而教导众生开示众生如约如来所证悟的境界来说这是我们所难以瞭解的「法」是离言的从何说起呢但佛有善巧方便就人类所易解的予以启导就在我们的身心上指示出来使我们瞭解到个人的身——生理是怎么回事而心——心理的活动是怎样的情况我们如何由内心的活动而發为外在的行为由行为的力量而形成未来必须接受的果报或由怎样的行为而影响内心再由内心而引發行为由什么力量使我们形成人趣之身于此身心使我们瞭解世间的现实指出我们难以觉察到的错误从而修正错误趋向真理所以佛说法不仅说其证悟的内容更为人类(众生)说出身心现实的种种问题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最容易体会的举例来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以及四谛十二因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所易于理解的由佛的开示理解再进一步体悟到无我之理认识了人生的错误——烦恼探究到烦恼的根源——无明又如何脱离这些病源而体验真理在原则上说一切佛法都无非说明这些问题佛法本不仅是理论亦不是一套学问其所以形成一种学问这因为我们如无所了知就无从信仰更无从著手来起修了对宇宙人生现实及修行证果佛也有所说明释尊涅槃后佛弟子结集圣典为了究明佛法佛法逐渐体系化总不外乎这些问题可以这么说佛所开示的佛弟子所要理解的就是法而法的种种意义就是法的相——种种的法相

为什么称为佛论上说「知诸法自相共相故名为佛」佛就是觉悟了一切法的自相共相的圣者这正说明了法相的重点佛所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等使我们充分理解到这一切法成为我们的信仰依此而修行达到正觉的目的佛入灭后佛弟子对佛法的研究即是古代的阿毘达磨论师阿毘达磨是研究法相以自相共相为法相探究的主要内容自相就是法的自体例如眼眼是什么探究它的体性——法的体性是从具体的法去探究的共相是法的通相例如无常无我有漏无漏等是遍通到种种法的通性

古代的佛弟子对佛法探求的重点其一是对于佛所说的种种法作深一层的理解如佛说眼眼是什么意义什么是它的体性什么是其作用如佛说「无明」什么是无明的体性无明以什么为相以什么为作用诸如此类都不外乎是探求法的自相其二佛为弟子们开示一切法是无常无我到大乘又说明一切法空一切法不生不灭这是一切法最普遍的真理也就是一切法的共相

佛法经历代大德的研究整理逐渐地体系化使后人能充分的易于理解佛学是在这样情况下而發展起来的所以佛法的探究最初就是法相的探究古人法相的探究不仅是上述的自相共相还有相摄相相应相因缘相等探究佛所说的法法与法之间是相同的吗不相同的吗这就是相摄相根据阿毘达磨的论说其名虽不同其体性却无异这就一体是相摄的若内容不同即是別法不相摄的所谓相应相例如心心所法心与心所相应或此心所与彼心所相应或此心所与彼心所不相应或有了此心所必定有彼心所的诸如此类的探究都是一切法的相应相(古人相应相的研究范围是较广的)此外更探究到法与法间的活动此一法依什么关系而生起依什么条件而發生这就是法的因缘相了这些就是古代法相学的根本论题(其他还有果报相成就不成就相等)

在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中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唯独诸佛对一切法的如实相才能究竟诸法实相是什么呢所谓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以上所说就是法相都是法相所探究的问题在《成实论》龙树《大智度论》中也有说到的可见当时印度的论师们对于法相的探究都不外乎这些现在看来差不多就是后代唯识学系以及其他学系所讨论的问题所以佛说的法是共同的论师们所探究的论题也是大致相同的成为一切佛学(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大小乘所共同的都曾应用这一方法来探究整理使佛法成为理论完整极有体系的学问

当年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老居士曾主张法相唯识分宗法相属法相宗唯识属唯识宗法相是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来探究的唯识是以阿赖耶识为中心如《成唯识论》等所表达者太虚大师不同意这一说法大概虚大师从佛法發展的大趋势而这样说法相必宗唯识法相一定是以唯识为宗的于是内学院与虚大师双方曾就不同见解而引起讨论在当时我也曾表示过我的意见法相有归宗唯识的也有不归宗唯识的我从佛法各宗各派的思想体系上看有些学派的法相并不一定归入唯识学当然我的看法不一定是对的虚大师也不会同意我所说但我以为这一问题应从学派的不同观点来说明的

佛说的法是一味的但后人对法相探究的结论不完全相同这是古代的实际情况法是共同的研究的问题又是同样——自相共相因相缘相而佛法却显然的分宗了这分化早在小乘时代已存在了到大乘發达起来在分宗方面来说其实仍是老问题当然在大乘佛法中说得更圆满了

法是相同的(内学院也有「法同义异」之说)但小乘就有了宗派分別如大众部与上座部等为何会分宗呢原因决非单纯的在理论上有些根本问题「时间」就是其中的一项在佛教思想分化(宗派之分)之中有主要的两大系一是「三世有」一是「现在有」

佛弟子们对于法相的探索主要是自相与共相自相是探究一一法的体性例如人人是什么如《金刚经》说人只是一合相——种种因缘(条件)的和合体但究竟是什么所和合的呢五蕴和合乃至十八界和合五蕴和合中的识又是什么呢这么一问问题就越来越深入了如我们知道的这个东西(物)见到的是青是色用手敲敲是有声音的用手碰碰又發现它是坚硬的这是身根所「触」的诸如此类内容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这样探求分析下去于是声或地问题就多了

法相的探究不论是物质现象或精神现象如一一分析下去就要分析到一种「单一性」(性质上已无可再分)的地步在学派中在物质现象上有「极微」的思想极微是极小极小的「物质点」到此已不能再分如果仍可分的话那还是假合的(和合相)分到不能再分的最后点恰如我们中国所说「其小无内」心理作用亦复如此人类心理作用(活动)是很复杂的但经过佛法的自相的探索逐渐的分別出来以有识故于是有触有受有想有思有作意种种的心所相应生起作意都有特殊的作用以一般所称的心理作用来说裡面包含著多种成分所以也还是假合的在探究自相中不论是物理心理生理(眼身)均可分析到最极微细——单一性而不可再分的单位不可再分析的单位这一一法的自相——自性都有时间相其实时间不是实在的是依物质与精神的活动而成立的一一法在时间上也分析到最短最短的时间单位称为「刹那」我们平时所称的「一念」在时间上就是最短的法相探究到此就接触到「三世有」与「现在有」了如有人现在生起一念心——生起一念贪心在贪心未生之前是怎么样的在未生前有没有这一贪心呢生起之后此一刹那贪心已成过去(刹那灭)过去了还有没有呢此法在未生前有没有呢如果没有那又怎么能生起呢刹那灭了以后难道什么都没有了吗如此探究这问题就进入了哲学上的思考

上述问题的答案在佛法的学派中意见不能统一依「三世有」的学派说贪念在未生之前早已有了只是在「未来」而已未来早已存在现在不过是依因缘和合而(刹那)生起生起后刹那灭灭后还是存在只是在「过去」而已现在固然是有未来也是有而过去了还是有的这就是「三世有」的观念

为什么说过去是有的呢因为「过去」了的事情对我们有影响力过去生起过贪念虽然已经过去了可是这一过去的贪念对以后仍有影响力以造业来说佛法说造业必受报这一所造业虽刹那过去了可是过去了并不是没有业仍旧存在不失这才能使我们在未来受报未来怎么样未来如果没有那怎么会凭空生起来呢举例来说婴儿出生后眼睛也睁不开只会哇哇啼叫不论男女其贪欲(或淫欲)不但存在而且与当前的生命不离它虽还未显出但终究是要生起的因此当孩子成长到十三四岁的前后男的女的都自然而然地生理起了变化这种贪欲相就显现了未来一定要生起的所以不能说未来是没有的对这一理论是否同意那是另一问题但这确是古人对法相在三世中的一种理解由此可以说明因果一切因果业报由这三世有的理论而得以说明一切据三世有者看来未来的法无量无边其中一部分已与我们發生了关系所以由因缘和合而可以现起在此不妨讲一实际问题譬如说修行要断烦恼有人说「我现在内心清净没有烦恼」这不能说是断了烦恼现在虽没有烦恼但过去的烦恼与你没有脱离关系它的影响力能使我们引起烦恼未来的烦恼早已与你结成关系将伺机生起当前的片刻清净有什么用要怎么样才算真正清净呢必须与过去的烦恼一刀两断完全脱离关系不再受过去的影响未来烦恼也不会再来到此现在没有烦恼才是真正断烦恼了这就是依「三世有」来说明一切法的法相在佛教思想上可说是极重要的一大派这一派思想对大乘佛法的影响也是极其深刻的

在「三世有」的思想中认为法是如如不变的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未来亦如此一切法如此如此而恒时不变虽不变而随缘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坏散而灭故说「法性恒住随缘起灭」法的体性是恒住的随著因缘而起灭(此处是恒住不是常住如将之解释成法性常住的话那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大乘理论了)这一派的思想一切法都是本来有的如果本来没有的话那就不能生起了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一切法不断地因缘和合通过时间——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到过去使我们生生世世流转

但「现在有」学派却如此说未来是什么既说未来即是还没有来没有来——没有生起而说法已经存在这是难以信受的过去又怎样过去了刹那灭既已成过去而说法依然存在这也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这一学派的时间观认为「未来」与「过去」都是假立的只有当下的现在是真实的如问如果只有现在是真实的过去的已刹那灭既已灭去怎么对当下的现在与未来还有影响力呢起初的解释是「曾有」法是曾经有过的所以能对现在起著影响至于未来怎么一定会来呢又解释说是「当有」当时要来——可能要来佛说「曾有」「当有」其实是不离「现在」的曾有与当有听来似不大具体到了经部引出了种子薰习的思想那就较易领会了其解释是现在法生起后即刹那灭「曾有」是什么它就是曾经有过在刹那灭时就薰习而成一种潜能如种子一样这薰习所成的力量是「曾有」其实就是现在只是没有發现出来而已说「当有」当有即种子有了种子当然会生起其实种子并没有离开现在这「现在有」派的思想依我看法一定要讲到种子——潜能思想才能圆满依现在有来说过去与未来是假有由于时间观的不同有此两派由此可知唯识思想是继承「现在有」的学派唯识家指出过去未来是假立的故以种子薰现行现行薰种子来说明一切法的起灭其教理与经部师特別深切此外我想介绍不为一般所注意的一派那一派也说现在有但说过去未来都是假有「现在虽有而是无为」这成了「不生不灭」的「现在」试想既是不生不灭的现在那怎么去说明有生有灭的现象界呢这一派说一切法都是永远如是却又不断地以种种因缘而现起而其实却是永远如此没有变化可说这一派的学说在小乘学派中并不發展可是在中国大乘佛教学中类似这样的说法似乎很不少

在时间观念的不同下有上述两大派別起初三世有与现在派都有一共同的观念即法是有时间相的而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是最短的刹那刹那的累积而成为漫长的时间时间虽不能拿什么来分割但可以从观察而把时间分析到刹那既是一刹那一刹那的累积则前刹那不是后刹那后刹那也不是前刹那从这观点来看如小乘所说「极微」——空间的物质点没有方(没有方位)的此彼也没有分就是不可再分割的称为「无方极微」时间的刹那分析到时间点又不可再分彼此所以称为「无分刹那」大乘唯识家破斥了「无方极微」唯对于「刹那」则承认「无分刹那」刹那是时间上最短的那一刹那就是「现在」但另有学派如中观家的看法认为刹那只是一种假定时间实际上时间一定有前后的没有前后的「当下」——现在也就不成其为时间所以过去与未来是依现在而假立的现在也是不离前后——过去未来而假立的唯识家说「现在幻有」(过去未来是假)中观家说「三世如幻」这是三世有与现在有的大乘说依此来说明一切法当然不会相同了探究法相主要就是「现在有」与「三世有」的两大派法相归宗唯识是在现在有的基础上而成立的严密精深的理论小乘的「三世有」的法相不是唯识大乘三世幻有的中观家法相也不会归宗唯识的

我们对一切事物的了解必赖有「相」「识」是能了別的识使我们区別这样那样这个不是那个那个不是这个于是我们逐渐地对宇宙人生能探求其真相佛法也是经过这些分別的所以龙树菩萨说「先分別诸法后说毕竟空上面我说过佛法的根源本于释尊自己证悟而来佛所证悟的一切法恰如《法华经》所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在佛的境界究竟证悟一切法相这法相是怎么样的呢菩萨证悟的境界凡夫所明了的法相又有什么不同呢这是超出我能说的范围了我没有到达大小乘圣者的境界又怎么能知圣者自觉的法相现在只是依据经论所说的略为叙述而已

我们——凡夫一切事理的认识一定有「相」如佛法中所说的「所缘缘」——所缘的境界也即唯识家所说心上现起的影像相——相分如没有相一切无从认识因此可说我们(众生)不论是前五识的直觉(现量)而知或第六意识的分別而知都以「相」为对象我们对「相」的认识又是什么样的呢兹举例说如我看到这只杯子这是一只杯子是一个固体物没有见到它的变化刚才是这样现在仍是这样换言之我们对「相」的认识都是个別的(所以重视自相)我们所见的形状就是这样其内在有什么因素与其他有什么关系是怎样的变化这些在我们的直觉中是不大会理会的这是我们认识的习惯意识的了別是这些相的综合如起初只见杯子的形态色彩——眼识所见如杯子碰了一声耳根發耳识才能听到声音手去触时才知它是坚固的杯内所容的茶水是热的或放有冰块是冷的经意识综合起来我们才能知道这是茶杯知道茶杯是怎样的长时的经验而来的认识是经过意识的了別在直觉上是不能了別的在我们直觉的认识上是个別个別的相自然而然不用造作虽然我们已能进一步去认识它内在的质素因种种关系而存在但这是经过意识的推讨而得的结论(比量)在平常认识中还是依凭直觉的一个个独立的由此我们对法相的认识就是一般所说的「执著」见个什么执著它就是个什么不会觉察到它的变化与其他的种种关系虽能在推理下知道一切法的关系变化但在直觉上仍不免落在习惯性的老路例如人说「人是不能离群独立的必须依靠社会群众才能生存无一不供给我一切所需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群众而得生存」这话说得对吗对极了可是到做起事来时每忘得一乾二净以自我为中心而处理一切这就是人都执著「人我」「法我」的原因

依唯识家说如我们见到什么知道它是物质物质就是物质与我没有关系至少它在我心之外与我心没有关系——这就是唯识家所要破斥的最根本的错误所在使我们不能解脱成佛的就是执著「心外有境」在我们的直觉上的确境界是在心外的我们看到听到想到都不期然地认为与心无关自然地以为心外有境这是一种根本的错误这就是凡夫的境界——一般的认识而且既是心外有境与其相对的也即是境外有心认为心在境界之外这也是错误的唯识家说「心外有境」「境外有心」是「別体能取所取」是完全错误的可是我们就生存在这一种认识错误的境界中

佛开示我们以因缘所生为原则指出一切无常无我在时间性上有前后的变化性在彼此间的关系上是种种条件的和合没有独立的自体个人固然是无我一切法无不是无我(没有自体)因为我们有这种错误是颠倒的根本由此而生死轮回不已

众生所认识的法相在唯识上说就是不离遍计所执性众生从来离不开这种错误虽然在唯识学中说五识阿赖耶识是没有执的——能缘依他起相的但以一般来说不一定如此即唯识学派的安慧论师也主张五识八识有法执也许其中有他的独到意义事实上我们确从未离开过这种认识的错误并不是我们要执著它而是当一法现在我们的心前时就是一个错误的相不用我们执著看到的就是境在心外有一个心外的相这就是众生所能认识的法相

经过修证以后的圣者们对于「法相」的认识又是怎么样的呢在修行的过程中行者观察自己的心一定能在未证悟前已经体验到自心的刹那生灭(即生即灭)变化无常继而通达了无常无我空等到达能体悟一切法的真相时就不像凡夫所认识的那种「相」了唯识家说真正证悟(见道)时是没有影像相的体验空性时(大乘中观与唯识观念上是相同的)一切相不现前没有心境对立的意义不能不所已超出了能所对立的境界(小乘称为证入寂灭)悟了以后呢这其中是有浅深不同的一分小乘出了圣智证悟的境界虽通达了世间不取著世间知道世间一切无常无我但由于慧力浅所以在他眼前现起的相还是与世间一般差不多不过不会如世间一般的去执著它举例来说如「云驰月运」看见月亮好像行得很快这情景是那么逼真或者我们搭火车在火车开行时两旁的树木就在我们眼前退行得很快这是火车在开行的关系火车在动树木并没有动但放在我们眼前的相却还是动的声闻体验到的就是这样不一定知道法相的如幻如化多数学派还是将法说成实有

大乘圣者的智慧高深在体验到真理后就能理解到「法相」的「如幻如化」如幻如化就是看起来是这样其实不是这样虽然不是这样却明明是这样通达到一切是无常无我一切法空不会如凡夫般的执著可是相却还是现起依唯识家说(中观也是一样)真正证悟真理时是没有相现起的等到从真出俗后得智生起时一切相又现前了不过相虽现起能理解到它的如幻如化这如见云驶月运而心知是云的动「舟行岸移」知道是船在动知道一切法相如幻如化如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确是与凡夫小乘不同的

但是证真时法相不现法相显现时又不能悟入空性——空有还不能不二依经上说要到五地——极难胜地菩萨才能把它打成一片五地菩萨要证悟到这种境界确是极难通达的法相是有相真理(空性)是无相所以证悟空性相不现前相现前了又不能悟入空性一是有相一是无相怎么能契合不二呢登上五地的菩萨才证悟到这极难的一关相与空性平等不二一切法毕竟空在一切法的空性中一切法现前如幻如化的相与无相诸法真性打成一片所谓「二谛并观二智合一」五地菩萨虽通达了这极难的一关但还是不彻底的还只是暂时的等到出了定相与空性又分开了再要统一起来又得再下功夫这样到了登上七地无相相应一直与空性相应能在一切法相上通达一切法空但虽说无相还有功用还得用力注意如不加功用还不能现证二谛无碍的中道到了八地这才能「无相无功用」自然而然的不失中道了虽这么说这还只能自利时如此利他时还不成「无相无功用」要达到自利利他的无相无功用境界唯有究竟圆满的佛果

以上是凡夫与大小乘圣者对法相认识的不同境界修证到即空即有的境界不但与凡夫二乘所认识的法相不同而且也与初地——四地菩萨的所知法相不同中国佛学界喜欢说中道说「妙有」「妙有」的根据何在这约二谛并观以上的圣境而说的「妙有」这名词完全中国化印度并没有这个好名词大乘「中道」的证悟是能无相又能了知一切法的在解说上侭可把它分开来——无相是怎么回事法相是怎么样但在实际的体验中融合为一不是易事二谛并观的证境不是言说思惟所及的中国佛学界在讲到理事无碍时特別發挥这一点我想不是中国的祖师们都达到了这一阶段胜过了印度的圣者大概他们以经为重就以经中所说八地菩萨或佛果的境界为中心而安立言教發挥妙有的法相成立思想系统但这么一来与源于印度的小乘中观唯识的思想就多少不同了佛为众生开示法相不是以佛的究竟境界来说的若以佛的境界来向众生施教的话众生怎么能懂呢佛就在我们身心上的眼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开示众生这样众生才容易理解而接受佛的教化古代的法相——自相共相因缘相都以缘起的身心为出發点(属缘起论)在现实身心上指出一切法是因缘所生一切法无常无我由这基本思想而再深展到一切法空一切法不生不灭道出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法是由浅而深的释尊开示众生是如此小乘各派如此中观唯识也如此虽然唯识说阿赖耶识似乎不太好懂其实阿赖耶识是一种微细的心理作用也还是生灭无常的由种种条件(因缘)而存在所以这应该还是容易懂的

中国过去的祖师们以佛菩萨自证境——空有无碍的「妙有」为本来说法形而上的气味太浓不是一般人所能领受在理论上也许是很高深的但对一般由浅而深的理解能力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以上只是将凡夫认识的法相及大小乘圣者认识的法相乃至八地以上佛果证得的诸法实相作一个简单的介绍这些也许就是佛教各宗各派思想所以分歧的源由我以为研究佛法——法相还是由浅入深以缘起论为出發从现实出發容易理解依此修行也循序而进这才是人人可信人人能学的佛法否则说得过于高深那就只适合少数有形而上的玄学兴趣的人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不合佛法普化众生的原则(谢慧轮记)


校注

[A1]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5, c10-11)
[A2]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3(CBETA, T27, no. 1545, p. 65, b27)
[A3] 《大智度论》卷26〈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255, a26)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集(四)(卷7)
关闭
华雨集(四)(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