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平常日用中

《菩提树》创刊以来已届三十周年在佛教的杂志界朱斐居士专心于这份月刊为《菩提树》服务了这么久实在是希有难得的逢此三十周年拟出「纪念特辑」并以「如何使佛法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主题这一主题对于佛法对于现代的中国佛教是非常切要应时应机是值得向佛教界郑重提出的我们知道释尊所开示的佛法与重信的神教不同是理智的德行的人本的宗教所以佛法的内容不外乎轨范身心净化身心达到身心解脱自在信佛学佛不是向外追求(物欲与神力救济)而是从自己身心的修治出發实现自利与利他的理想如能依著佛法去信受奉行当然会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佛法的信修一定会知见正确动机纯正智慧与慈悲的不断增进不过佛法在长期流行中从印度到中国或是为了适应世俗或是方便的曲引钝根佛法倾向于神秘的形式的知识的学佛者的解行渐渐有了与日常生活脱节的现象这实在是值得大家重视的问题要知道「佛法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不等于天天忙著诵经礼忏放焰口日日研究经典讲经著作念佛持咒素食放生到处參加法会布施功德或修建寺院办学院办文化慈善事业住茅蓬修行这些可能与佛法相应也可能是徒具形式从现代中国佛教来说上面这些活动并不太少而念佛持咒建大寺大佛近二十年来特別风行佛法的信受奉行者应生起轨范身心净化身心或进而达到身心解脱自在的德用即使是弘法利生从事文化慈善教育国际佛教活动如自身忘失了这一真实意义也还不能说是「佛法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此地此时提出这「如何使佛法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一题我认为值得佛教同人重视的

「使佛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也就是修学佛法能起轨范身心净化身心解脱身心的德用佛法不是虚玄莫测的理论神奇怪僻的事行佛所开示的是一般人所能知能行的佛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这是说佛只开示基于人生正行而通向究竟的正法世间有更多的理论与事行即使有益于世间因无关于修治身心以趣向解脱的理想佛是存而不论的(自有人去發扬如经中说到那是适应世间的世间善法)佛直就人类(众生)的身心指出迷妄流转与如实解脱的可能激發诱导人去持行佛说五蕴六界六处法门都不外乎身心(通于器界)从不同立场而作不同的分別佛法可分知与行而知是行的始导也是行的完成(知与行不可分离)说到「知」即经说「正见」「正思惟」「正观」「如实知」等身心——以心识为主导的身心活动无论为对自己对他人(众生)对物质世间或现在或从现在到过去从现在到未来佛说一切「从缘生」「我论因说因」佛从因缘相生相依存的理法去理解世间处理世间依缘起说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以不落两边(极端)而开示不有不无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及不生不灭的中道凡从缘而生起的必归于灭所以是「无常」的无常的不得究竟安稳所以是「苦」的无常苦的所以是「无我」(我是真实乐的)众生不能悟解世间是缘起的也就不能正知无常无我无我所不得解脱涅槃名为「无明」(无明简要分別为「不知苦集不知苦灭」)一切烦恼由此而来烦恼依我我所为本计执我我所的是「见」染著我我所的是「爱」存我恃我的是「慢」依烦恼——自我中心的思想与行为如违反缘起的相互依存损人(他人他族他国)利己是非法恶行(业)如顺缘起而互助利人是法善行善行与恶行能得安乐与苦报由于不能正知缘起所以都是不彻底的是有漏的生生不已的生死法如正见缘起依法而行那就无常苦而起「厌离」无我无我所而能「离欲」(离烦恼)解脱而证「灭」(身心忧苦的止息)佛法只是依心识为主导的身心缘起开示苦集与苦灭的中道学佛要有此切要的正见正见不是知识而是化正确知识为自己的见地有正见就有正信「信」「心净为性」「如水清珠能清浊水」一念净信现前一定没有烦恼没有忧苦内心充满了清净安定与喜乐这样才是真正的归信三宝的弟子佛法所说的「净信」与世俗所说的信不完全相同別人(或书中)所说的承认他是确实的一般也说是「相信」这只是确认如相信「一加一等于二」那样还有对人及所说的话有好感有同感肯接受他所说的一般也称之为信仰如信仰主义信仰领袖之类这只是世俗的「顺信」世俗所说的信灵感信命运信风水等都不出于上二类佛法所说的「净信」是依三宝而起内心所引發有清净喜乐等感受的因正知正见而引發通过理性所以是宁静的虽近于一神教的信心而不会陷于狂热的迷妄

说起来中国佛教徒是相当多的多数是信佛及僧——罗汉与菩萨而信法的似乎不多不知法不信法所以神佛不分(近来竟有人主张信佛也要信神)对佛阿罗汉菩萨大多数是神秘仰信以信神那样的心情去崇信一方面信佛及(贤)僧的神力祈求加被一方面多数信众为了现生与来世的世俗利益——健康长寿富贵家庭和乐事业發达不堕恶道而表现为消灾免难植福延寿的宗教行为虽可说方便适化但专重于向外祈求不向身心检点净信不生又如何能使佛法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彻悟缘起而能「厌离欲灭」的在这重物欲而向外驰求的时代当然不大容易解了相互依存的缘起法深信善行乐果恶行苦果通于三世的因果必然律应该是学佛者所能有的信心善恶业果说特点是「自力创造非他力」「机会均等非特殊」「前途光明非绝望」「善恶有报非不定」善恶业果的深信者确信基于正见而有的「合理的行为成为改善过去开拓未来的力量」不怨天不尤人「尽自己的努力以向上不因现在的遭遇(不如意)而动摇离恶行善的决心」深信因果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就能表显出佛法的精神佛法的三世因果说传来中国一般是似信还疑存有侥幸取巧的心理多数不肯依法而行从离恶行善的人生正行中去实践而中国固有的求签看风水(地理)等严重的渗入佛教中为多数长老大德所容许佛教界的向外祈求以及类似巫术化的低级行为是迷妄而不纯正的正信三宝深信因果是学佛的基础所以惟有正信而汰除不纯洁的迷信佛法才能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净信依于正见正见从正确而深切的认识中得来佛法的正知依于听闻——起初是释尊开示弟子们展转传授等到经典集成书写记录才有依经(论)而闻法的为了法义的明确经弟子间的长期论辨形成了体例精严的论书为了应付异教徒的责难也有深明法义以护持佛法的必要不过论义的發展不厌其详而多少有点烦琐部派分化法义的解说有了种种的解说不同更由于佛法长时期的流通适应时机方便无边无论是印度传来的中国古德所宏阐的都是内容广大有义学说理的倾向佛法在世间的發展演化可说是必然而不可免的但部类繁多内容复杂对初学者来说从什么经书去直握佛法的心要依正知而起正信确是一件为难的事这样也难怪上也者深究而倾向于虚玄义学成为少数人的佛法下也者信佛而不知信法(有些信法的只是信某部经的伟大持诵以求功德)不免惑于方便专求现实世俗的利益了我觉得佛世的周梨槃陀伽愚笨而现证阿罗汉唐代的慧能不识字而能深有所悟依佛法正见而达信智一如的「证净」不一定从无边法义的研究讲习中来只是末世善知识难得不能不依于经论为正法的宏扬引生正信著想佛法正义的精要提示(佛法共通的基本法义)应该是非常切要的同时经论的讲习以及近代兴起的学术化的研究当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一定能使人从正解而引生正信使佛法深入人心能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是讲说者与研究者为讲说而讲说为研究而研究自身不能因讲说研究而引起正信在学佛的立场是没有太多价值的至于佛法的义理那些更能应用于现实也是值得注意的

说到「行」声闻道是八正道菩萨道是六波罗蜜与四摄大概的说自利行以戒慧为主利他行以施忍为主在佛法中行是以(从正见而来的)净信为出發的「信为欲依欲为(精)勤依」有了清净信心会引起愿欲誓愿依法而勤行三乘道的「归依」菩萨道的「菩提心」都是以信愿为体性的有了愿欲(求)立定志向(名为「發心」)就能策發精进努力实行以求理想的实现所以从正知以引生净信是一切佛弟子的「入佛之门」

在修行中戒是圣道的基础一般以为戒就是(法律那样的)这样不可犯那样不可以不知这只是戒的施行项目不是戒的实质什么是戒呢梵语尸罗译为戒「尸罗(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作恶)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戒是「性善」「数习」所引發的性善戒不是一般的善行是经父母师友的启發或从自身处世中引發出来内心一度的感动激發性善力(潜在的)生起有勇于为善抗拒罪恶的力量如遇到犯罪的因缘内心会(不自觉的)發出抗拒的力量「性善」是潜在而日夜常增长的小小违犯性善的戒德还是存在不过犯多了戒力会减退(名为「戒羸」)如犯了重大的恶行性善的力量消失这就是「破戒」了「性善」的戒德名为「律仪」(也译为「护」)就是佛法所说的「戒体」这样的戒善没有佛法的时代或有法而不知的人都可以生起的不过佛法有正见的摄导表现于止恶行善更为正确有力而不致偏失罢了基于性善的戒德在日常生活中身语意行如法由于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团体轨则不一致佛法应机而有在家出家等种种戒法而依此性善力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实质上是没有差別的有了「性善」虽没有受戒或仅受五戒都可以成为向解脱的道基如没有虽清净受持比丘戒菩萨戒也不一定能种解脱善根所以出现于内心深处的性善戒是佛弟子受戒持戒的要点三十年来我国传戒的法会是年年有的虽依法授受而受戒者能在事相上著力的就不可多得这就难怪不能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了

净信是于佛不坏信于法不坏信于僧不坏信性善戒是圣所爱戒成就成就这信戒为内容的「四不坏信」决不退堕决定向三菩提(正觉)如进修定慧那现生就能得解脱在佛法中净信是入佛之门戒善是学佛之基更深一步的定慧修证是不能离信戒而有所成就的经上说「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依戒修定是合理的向上进修如顺水行舟容易到达修定的先要「离(五)欲及恶不善法」也就是这个意义有些修习禅定的为了身体健康为了神秘感受不离欲染不断恶法多在气息身体上专注观想即使一心相续能够不流于邪定落入魔王眷属已经难得了这不是佛法所要修的(有漏或无漏的)净定说到慧悟龙树说「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平等空性的体悟岂是无信无戒者所能成就的信与戒人人都在说而其实并不如一般所想像的这所以佛法不能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了

我出家以来整日在三藏文字中摸索虽说为众生而学想求得精要来供养世人但说来惭愧法海汪洋终于一鳞片爪所得有限我总觉得佛法本来平实可行而「贤者过之愚者不及」所以佛法一天天在兴隆中堕落现在借此「纪念特辑」略申所见与真正要学佛的共勉


校注

[A1] (1)《中阴经》卷2〈8 三世平等品〉「我今说少少如人爪上尘」(CBETA, T12, no. 385, p. 1066, c4)(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卷1「升摄波叶喻经言已所说法如手中叶未所说法如林中叶」(CBETA, T33, no. 1695, p. 28, c7-8)(3)《杂阿含经》卷15「我成等正觉自所见法为人定说者如手中树叶」(CBETA, T02, no. 99, p. 108, b4-5)
[A2]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5)
[A3]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6〈问分〉「无明是名痴不善根云何痴不善根不知苦集灭道」(CBETA, T28, no. 1548, p. 570, b17-18)
[A4] 性【CB】信【印顺】(cf. (1)《成唯识论》卷6(CBETA, T31, no. 1585, p. 29, b22-c5)(2)《大乘五蕴论》卷1(CBETA, T31, no. 1612, p. 848, c21-22))
[A5] 《成唯识论》卷6(CBETA, T31, no. 1585, p. 29, c4-5)
[A6] 《大乘百法明门论注》卷1(CBETA, L149, no. 1629, p. 252, b10-11)
[A7] 《大智度论》卷13〈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53, b9-10)
[A8] 《中阿含经》卷10〈5 习相应品〉(CBETA, T01, no. 26, p. 485, b8-10)
[A9] 《大智度论》卷17〈1 序品〉「离诸欲及恶不善法」(CBETA, T25, no. 1509, p. 186, a4-5)
[A10]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別邪心取空」(CBETA, T25, no. 1509, p. 194, a15-18)真=空【宫】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集(四)(卷9)
关闭
华雨集(四)(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