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法相与唯识

「法相与唯识」是研究佛法者所常遇到的问题对它必须有个认识现在把我认识到的试述一点

这问题民国以前的学佛者是没有讨论过的民国以来最先由欧阳渐居士提出了法相与唯识分宗的意见即是要把法相与唯识作分別的研究问题提出后即引起太虚大师的反对主张法相唯识不可分法相必归宗于唯识一主分一主合这是很有意义的讨论民国以来在佛教思想上有较大贡献的要算欧阳氏的内学院和大师的佛学院但在研究的主张上便有此不同这到底是该分吗合吗

先说到两家的同异主张要分的因为内学院在研究无著世亲的论典上發现了它的差別即是虽都谈一切法却有两种形式一是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蕴界来统摄一切法一则以心心所不相应无为来统摄一切法因此方法的差异他们觉得《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大乘五蕴论》等是法相宗《百法明门论》和《摄大乘论》等是唯识为宗应将它分开来研究所以他们说法相明平等义唯识明特胜义等十种差別(见〈瑜伽师地论序〉)以显其异

虚大师以为法相唯识都是无著世亲一系法相纷繁必归到识以统摄之否则如群龙无首觉得分宗的思想不啻把无著世亲的论典和思想割裂了两家之说都有道理因为无著世亲的思想是须要贯通的割裂了确是不大好但在说明和研究的方便来说如将无著系的论典作法相与唯识的分別研究确乎是有它相当的意思

我觉得法相与唯识这两个名词不一定冲突也不一定同一从学派思想的發展中去看「法相」足以表示上座系阿毘昙论的特色《俱舍论》已经略去《阿毘昙心论》《杂心论》等都开头就说佛说一切诸法有二种相一自相二共相所以阿毘昙论特別是西北印学者的阿毘昙论主旨在抉择自相共相因相果相等说到一切法即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来类摄这是佛陀本教的说明法古人造论即以此说明一切法相依此一切法进一步的说到染这是古代佛法的形式后来佛弟子又创色心所不相应行无为的五类法如《品类足论》即有此说但此五法的次第与《百法明门论》等先说心心所不同为何如此心所等五类本非讲说唯识这是分析佛说蕴处等内容而来佛陀的蕴处说本是以有情为体且从认识论的立场而分別的现在色心所等即不以主观的关系而区分从客观的诸法体类而分列为五类然此仍依蕴处来所以先说到色法无著世亲他们虽接受东南印的大乘倾向唯识而本从西北印的学系出来他们起初造论大抵沿用蕴界的旧方式可说旧瓶装新酒但等到唯识的思想圆熟才倒转五法的次第把心心所安立在前建立起以心为主的唯识大乘体系所以在无著论中若以蕴界摄法都带明共三乘的法相以唯识说即發挥大乘不共的思想一是顺古一是创新由此把它分开研究也确是有意思的虚大师的说法为什么也有意思即是起初西北印系的法相学到后来走上唯识所以也不妨说法相宗归唯识

现在我从全体佛教的立场想说明一点即是凡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却不必是唯识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来说法说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从因缘所生的诸法开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理性此一切法如推论观察它以何为体性这才有的从法相而归向唯识了唯识有其深刻的哲学意义是在心识为体的立场以说明诸法的因果染净的如所见所闻的是否即对象的本质如色法的质碍性是否有其实体不是的唯识学者从认识论的考察加上禅心的体验以为并无色法(物质)的实性一切一切都是依心为体性依心而存在这样才成立唯识学唯识的派別也很多如依无著世亲等论典的思想说以为一切法都是「以虚妄分別为自性」所以佛说的因缘所生法即是依他起性此依他起性唯识学者即以心心所法为体如《辩中边论》说「虚妄分別有」世亲释说虚妄分別为三界心心所法他并非不说一切法相而以为一切法都依心识为体的即真如无为也就是识的实性这样法相是归于唯识了

然而佛法的思想系中并不一律如此还有一条路(大小乘皆有)如有部经部等说界各有自体即所见的色所闻的声以及能知的心识各有其自体这样的法相即不归唯识然此等思想大有漏罅因为色声等是常识的佛陀不过从常识的认识论的立场说明此等法相所以富有常识哲学的色彩在此等现实的法相上指归法性(三法印与一实相印)才是佛陀的目标所以有部等法相学如稍加推论就引起问题了如热手触物初以为冷而冷手触之则觉得暖和这冷与暖果真是该物的实性吗决不如此这实由于根识的关系而决定又如萨婆多部说青黄赤白等是色法的究极实体这也难说因为光线和目力等的条件会促成所见色的变化这不过是明显的例子所以吾人以为如何如何并不见得对象就是如此所知的一切是与心识有关系的由此發挥到极端于是归向到唯识论无著世亲论师们就特別宣说此法相的归宗唯识不过常识中的色声诸法如以为是对象的质这种常识的实在论固然不能尽见佛意但法相必归唯识也不能使我们同情因为吾人认识之有心识关系是对的由心识的因缘而安立是可以说的然说色法唯是自心所变即大有问题心识真的能不假境相为缘而自由的变现一切吗「自心还见自心」以自心为本质的唯识论实是忽略识由境生的特性抹煞缘起幻境的相对客观性而强调心识的绝对性优越性所以除小乘而外大乘中法相也不必宗归唯识心色相待的无性缘起论——中观学者即如此说

这样从法相而深入略有两大类唯识说境依心有不即是心说不但中观者从一一法相看出它的体性本空而同时即空而有的心色是相依相成的缘起说如中国天台学者中山外派主张以理心为本而建立诸法山家派主张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法法具足三千诸法也还是这个唯心说与心色平等说的差別所以单从无著世亲的论典来谈法相与唯识欧阳氏的分宗能看出它的差別虚大师的法相必宗唯识能看出它的一致都有相对的正确性但若从整个佛法来说那应该是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不必宗唯识(向尚记)


校注

[A1] 民国三五年撰
[A2] 《成唯识论述记》卷7(CBETA, T43, no. 1830, p. 487, c9-10)
[A3] 《辩中边论》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0, p. 464, b16)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集(四)(卷6)
关闭
华雨集(四)(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