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特別爱好的数目
一 序说
第一义谛中,「无数无量」,佛法是没有什么数目可说的;世谛中,为了施设教法,说成种种带数的词类,如三宝、四谛等。从一数到十数,十数以上的,经中有非常多的带数的词类,大抵是依据分类的自然需要,说成三、四、五等种种差別。这样,依事实而如此分类,那数目有什么可讨论的呢!然而,如大乘《华严经》的「十」数,形成一部的特征;又如律部多说「五」数,这就不能不说含有某种意义了。数目当然种种的,不限于某一数目的,但如统观一切而發见特別多用的、特別重视的,就有注意的必要。在初期佛经中,「四」与「四」的倍数,是有特殊地位的。不但「四」数极多,有些本来不一定是「四」数或「四」之倍数的,终于以「四」为定论。所以不妨说,在佛法的开展中,佛与佛的弟子们,对于「四」这个数目,有著特別的好感。
姊崎正治的《印度宗教史考》(三八二——三九四页),以为:释迦族(Śākya)与塞克提族(Skythae),即广义的塞迦族(Saka),习惯上有颇多的类似。对「四」与「八」数,两种族同样的尊重,就是其中的一项。姊崎氏以此推定释迦族为塞种的一支。也许是这样的,但现在想要说明的是:初期经法,特重「四」数,尤其是流行于北方的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这是值得提示出来,予以注意的。释迦族及早期佛法化区的文化传统,不能不说有特重「四」数的倾向。
二 教法
在教法中,「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佛陀说法的总纲。这当然是依实际的需要,分为四谛,而决非凑成四数的。说到苦谛的内容,是「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或加求不得苦;或更加怨憎会苦、爱別离苦、五取蕴(古译五盛阴)苦,成为「八苦」,八是四的倍数。在经说中,苦谛本不一定是四、是八,而「八苦」终于成为定论。其实,经上说:「略说为一,五取蕴苦。」这是以生苦等七为別,五取蕴苦为总说,而又总、別合成八苦的,这又多少有点勉强了。说到集谛,起初但说是爱。爱的内容,经说有多种分类。其中,南传的赤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立三爱——后有爱、喜贪俱行爱、彼彼喜乐爱。说一切有的《杂阿含经》,也是这样说,而北方的说一切有部论师,却说成「四爱」——爱、后有爱、喜贪俱行爱、彼彼喜乐爱。这使我想起了:说一切有部的《增壹阿含经》,有「四阿赖耶」——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憙阿赖耶(《摄大乘论》上);而在赤铜鍱部中,也没有爱阿赖耶,只是三阿赖耶说(律之《大品.大犍度》一.五)。阿赖耶是著处,生死的症结所在,与集谛的爱,意义相通。被解说为「爱增长名取」的取,也立为「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灭谛是不可分別的。至于道谛的内容,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业、正语、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是一致的教说,公认为圣道的原始内容。
与「四谛」有同等地位的,是缘起,为佛陀正观而成佛的,是离二边的中道。在《杂阿含经》中,有支数不定的种种缘起说,而「十二缘起」被认为缘起说的定量;十二正是四的倍数。
关于道谛,经中说有种种道品。如「四证净」——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圣所爱戒证净。这本为对于三宝的净信,由于重视戒行,因而增立为「四证净」。同样的,本为三念——念佛、念法、念僧;增念戒而成为「四念」(后来更增多为六念,八念,十念)。如「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四正断」,或名「四正勤」——未起恶令不起,已起恶令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广大。又依此「四正断」,別立为「四正断」——断断、律仪断、随护断、修断。「四神足」,是欲、勤、心、观。平常说五力,或说「四力」——信力、精进力、念力、慧力。「八正道」。修道而得证的,立「四沙门果」——须陀洹(译义为预流)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须陀洹有「四预流支」,即「四证净」。別有「四预流支」(或译入流分)——亲近善友、多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趣入「四沙门果」的,有「四沙门果向」。「四果」与「四向」,合名「八补特伽罗」,也就是「四双」、「八辈」的内容。
道品中与戒有关的,有「四圣种」——衣服喜足、饮食喜足、卧具喜足、乐断乐修。与「四圣种」有关的,律中立「四依法」——但三衣、常乞食、树下坐、陈弃药。与「四圣种」、「四依法」有关的,有「十二头陀行」——住阿兰若处、常乞食、次第乞食、一坐食、节量食、中后不饮浆、粪扫衣、但三衣、塚间住、树下坐、露地坐、但坐不卧。虽有作十三头陀行的,但一般以「十二头陀行」为准。「八斋戒」——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虚诳语、离饮酒、离高广大床、离涂饰香鬘歌舞观听、离非时食。「八敬法」,本是一敬法而分为八类的;各部律所说不同,而都说是「八敬」。
与定有关的,如:「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四无色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三类,综合名为「十二甘露门」。如安那般那念为「四事」(南传为四,北传演化为六事);广说为「十六特胜」(四的四倍)。又如「四想」(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想)、「八解脱」、「八胜处」等定法,都是以四为数的。
与慧相关的,是苦、集、灭、道「四智」。经说世间法是无常、苦、无我、无我所(如合后二为一,即无常、苦、无我——三修)。说一切有部以无我、无我所为空、无我,所以无常、苦、空、无我,名「苦谛四行相」。有部的四谛观,每谛作四行相,所以成四谛「十六行相」。属于这一系的,如犊子部(Vātsīputrīya)系立四谛「十二行相」;经部(Sūtravādin)立「八行相」,都是四的倍数,不过这是部派的论义了。此外,如「四处」——慧处、谛处、舍处、寂静处;「四行」——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四摄事」——布施摄事、爱语摄事、利行摄事、同事摄事。「八大人觉」——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这都是与修行有关,而分为四类或八类的。
以上,都约修道说。关于生死现实的,佛以五蕴、六处、(十二)因缘来说明。依事实分类,当然不可能一定说为四类的。然五蕴中,识于法取著,立「四识住」——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色蕴中,能造色是「四大种」——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或名为「四界」。六处中,依六根分別,经中说种种的六法,但六根识的取境,到底分为「四」类——(眼)见、(耳)闻、(鼻、舌、身合为)觉、(意)知了。因缘中,有「四食」——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论师立「四缘」,或「二十四缘」,也是以四为数的。众生出生的不同,经说「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前生与后生的关联,论师立「四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总之,教法方面,佛与佛弟子们,无疑是多以四及四的倍数来说明的。
三 教典
教典的辑集传诵,始于佛陀住世的时代,佛灭而后广泛的结集出来。最初集成的,是(相应)修多罗,分为「四品」——〈蕴品〉、〈处品〉、〈因缘品〉、〈道品〉。其后,增入祇夜、记说,即《杂(相应)阿含经》部分。又依《杂阿含经》,补充、分编为「四阿含经」——《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虽然南传的巴利藏,加《小部》而为五部,或名五阿含,但这只是一部派的传说。如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系,及分別说部(Vibhajyavādin)系传宏于印度的部派,都不使《小部》与四部阿含并立(为五部),而別称之为杂藏;杂就是小的意思。这样,四部阿含合名为经藏,《小部》是杂藏;杂藏与经藏、律藏、论藏并立,成为「四藏」。「四阿含」与「四藏」,是佛教圣典部类的一般分类。
教典的另一分类,起初是三分教(修多罗、祇夜、记说);其后發展、分別为九分教,即从修多罗到未曾有法。但在佛法的流传中,考订而为更严密的分类,成为「十二分教」,即「十二部经」,十二是四的倍数。
初期集成的祇夜,是「八众诵」。称为伽陀、优陀南的,应有〈波罗延那〉、〈义品〉、《优陀南》。〈波罗延那〉是问答的偈颂集,是佛答「十六学童」所问的。除了序与结,恰好是「十六章」。〈义品〉,也是偈颂,与汉译的《义足经》(附有因缘)相当,共十六品。各部广律,虽传说「十六义品」,而《摩诃僧祇律》却称之为「八跋渠」,也就是八品(卷二三)。南传的〈义品〉,内容有「窟八偈经」、「嗔八偈经」、「净八偈经」、「第一八偈经」,所以原始集成的〈义品〉,可能为八品,而每品以八偈组成。虽然现存的〈义品〉偈数已多少不一,但仍留下八偈的古迹。这与「十六义品」的部类,都不出于四的倍数。〈义品〉与〈波罗延那〉,南传都编入《小部》的《经集》。《经集》最后这样说:「八诵量之圣典经集毕。」这可见《经集》全部,古代是分为「八诵」的。南传的《优陀南》,也分为八品。凡是可以看作早期集成的圣典,不是四品,就是八品、十六品;八偈,或是八诵;十二分。一切都依四及其倍数所组成,这能说是事实所限或偶然的吗?
四 人物与地区
佛世弟子而集为一聚的,如千二百五十比丘、六群比丘,是有事实依据的,当然不能凑成四数。但「十六学童」问佛,早就为佛教界所传诵了。传说佛世有「四大声闻」——大迦叶、阿那律、宾头卢、罗睺罗,共同教化跋提长者及其姊的传说(《五分律》卷二六)。佛陀涅槃以后,佛教界有感于依怙及护持的需要,因而有「四大声闻」不入涅槃,住世宏化的传说。「四大声闻」是:大迦叶、君徒钵叹、宾头卢、罗睺罗(《弥勒下生经》、《舍利弗问经》)。后来,「十六罗汉」住世护持佛法的传说,也流传人间。「十六罗汉」,初见于坚慧《入大乘论》;玄奘所译《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详说「十六罗汉」及护持的化区(在中国,讹传而成为十八罗汉)。以上是部派佛教的传说。在大乘佛教中,《般舟三昧经》有贤护等「八大菩萨」。《思益梵天所问经》等,又增一倍而成「十六菩萨」——贤护、宝积、……日藏、地持。
至于如来,有「四无所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功德,都是四的倍数。佛灭度后,有「八王分舍利」的传说。佛陀一生的化迹,见于石刻的,有四相、八相等。大乘佛教虽取舍不同,对佛陀一生的化迹,都揭示八事来总摄一切,这就是传说的「八相成道」。
佛世的印度,传有「十六大国」,在汉译中,是一致的传说。但从巴利藏看来,就并不如此。如汉译的《长阿含经》的《阇尼沙经》,举鸯伽等十六国,与此相当的《长部.阇尼沙经》,仅列举鸯伽、摩揭陀、迦尸、憍萨罗、跋耆、末罗、支提、跋沙、拘楼、般遮罗、婆蹉、首罗先那——十二国。《小部》的《小义释》裡,也提到鸯伽、摩揭陀、迦尸、憍萨罗、跋耆、末罗、支提、沙竭罗、般遮罗、阿槃提、臾那、剑蒲阇——多少不同的十二国。《增支部》(三.七〇、八.四二)说到十六国——鸯伽、摩揭陀、迦尸、憍萨罗、跋耆、末罗、支提、番伽(应与跋沙相当)、拘楼、般遮罗、婆蹉、首罗先那(即摩偷罗)、阿湿摩伽、阿槃提、健陀罗、剑蒲阇,与汉译的《阇尼沙经》相合。
《长阿含经》的《游行经》,说到「四处」立塔,为信众巡礼的圣地。「四处」是:诞生处(岚毘尼园)、成佛处(佛陀伽耶)、转法轮处(鹿野苑)、入涅槃处(拘尸那)。其后扩展为「八大灵塔」,即八大圣地。在上述「四处」外,再加舍卫城祇园现大神变处、曲女城三道宝阶处、王舍城化度声闻处、毘舍离舍寿量处(《八大灵塔名号经》)。大乘也有「八塔」的传说,多少增入大乘的传说(《本生心地观经》)。
佛教传说的地理,以须弥山为中心,山在大海中。山的四方面,也就是海中有「四大洲」——东(方海中)弗婆提、南阎浮提、西瞿陀尼、北郁单越(拘罗);还有「八中洲」。我们所住的是南阎浮提,中央有阿耨达池,从四方面流出「四(大)河」——恒河、辛头河、博叉河、徙陀河。南洲有「十六大国」;地上有「四大宝藏」。地下有「八热地狱」、「十六游增地狱」、「八寒地狱」。有(金)轮王统一四天下(四洲),其后演化「四种轮王」——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须弥山顶是帝释天;诸天聚会处,有「四园」——波娄沙、杂色车、善杂色、欢喜。须弥山腰,四方有「四王天」住处——毘楼勒迦、提头赖咤、毘娄博叉、毘沙门。四大王天所统率的,是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色界有「四禅天」;无色界有「四无色处」。色界天中,或说十八天,或说十七天,说一切有部论定为「十六天」。佛出人间,人间、天上而预闻佛法的众生,共「八众」——梵众、魔众、帝释众、四王天众、婆罗门众、刹帝利众、吠奢众、沙门众。
四、八、十二、十六,这些四与四的倍数,在法相安立上,佛与佛弟子的确是特別爱好的,这不能不说与民族文化的传统有关。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28 册 No. 28 华雨集(四)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