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性本净说之發展

第一节 声闻经论的心净说

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说起初没有与心性本净(citta-prakṛti-viśuddhi)相关联然在如来藏说流传中众生身中有清净如来藏与「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说有相似的意义所以「心性本净」也就成为如来藏学的重要内容然早期的心净说在佛法中的意趣何在与如来藏清净说的内容是否相同如真的为了佛法而研求在论究如来藏思想渊源时就不能不加以深切的注意不能由于推重如来藏说發见了原始佛教以来的心性本净以为源本佛说就可以满足了

「心性本净」是与定(samādhi)有关的定学也称为心(citta)学修定的要远离五盖盖(āvaraṇa)是覆蔽的意思嗔等五盖有覆蔽的作用使心不得澄静明净与定有关的五盖说启發了心清净的思想《杂阿含经》卷四七(大正二三四一下)

「净心进向比丘麁烦恼缠恶不善业诸恶邪见渐断令灭如彼生金淘去刚石坚块复次净心进向比丘除次麁垢欲觉恚觉害觉如彼生金除麁沙砾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次除细垢谓亲里觉人众觉生天觉思惟除灭如彼生金除去麁垢细沙黑土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有善法觉思惟除灭令心清净犹如生金(以火冶炼)除去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纯净复次比丘得诸三昧不为有行所持得寂静胜妙得息乐道一心一意尽诸有漏如炼金师炼金师弟子陶炼生金令其轻软不断光泽屈伸随意(所作)」

本经《巴利藏》编入《增支部》金师的陶炼生金(矿金)渐渐纯熟能做成种种庄严具比喻修定(净心)的比丘渐渐的尽灭烦恼得到四禅六通自在生金的本质是纯净的只是夹杂些杂质冶炼只是除去杂质使纯净的金质显现出来炼金的比喻还有增火洒水不增火不洒水的方法比喻修定的「思惟止相」「思惟举相」「思惟舍相」——三相除去铁银——五锖(銹)而使纯金光泽堪用的譬喻炼金的譬喻以外还有水喻惛沈掉悔疑——五盖蔽心如钵水中有黄赤等色热气沸腾青苔覆蔽风吹波动泥土浑浊离去了五盖心得安住才能明解经书的义理辩才无碍水性本来澄净如离去动乱秽浊的因素就能照出影像正如离五盖而心得澄净能引發慧解一样还有浣头浣身浣衣磨镜炼金(等)五喻比喻修佛天随念的能心离染污而得清净这一类通俗的譬喻都有引發「心本净」的可能

《增支部一集》这样(南传一七一五)

「比丘众此心极光净而客随烦恼杂染无闻异生不如实解我说无闻异生无修心故」

「比丘众此心极光净而客随烦恼解脱有闻圣弟子能如实解我说有闻圣弟子有修心故」

这是《阿含经》中明确的心明净说心是极光净(pabhassara)的使心杂染的随烦恼(upakkilesa是「客」可见是外铄的而不是心体有这些烦恼心清净而与客尘烦恼發生关系是如来藏说的重要理论不能不说是渊源于《阿含经》的

「心性本净」在部派佛教中是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分別说部(Vibhajyavādin)二大系所继承宏扬的《异部宗轮论》(大正五〇一五中——下)

「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心性本净客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

大众部的心净说《随相论》曾有所解说「如僧祇等部说众生心性本净客尘所净即是三善根众生无始生死已来有客尘即是烦恼烦恼即是随眠等烦恼随眠烦恼即是三不善根」依《随相论》说大众部等以为心是本净的三善根与三不善根——随眠一样是与心不相应的类似种习那样的善恶功能依三不善根而起烦恼依三善根而起信智等善法大众部是但立善恶二性的心不是善不善心所法不过不善的随眠与不善心所是可以离灭的所以与善根(及善心所)相契应而被称为「心性本净」的

印度本土的分別说部如化地部(Mahīśāsaka)等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论师是称之为「分別论者」的如《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二七(大正二七一四〇中——下)

「有执心性本净如分別论者彼说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彼说染污不染污心其体无异谓若相应烦恼未断名染污心若时相应烦恼已断名不染心如铜器等未除垢时名有垢器等若除垢已名无垢器等心亦如是」

分別论者的心净说《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七二(大正二九七三三上)也说

「分別论者作如是言唯有贪心今得解脱如有垢器后除其垢如颇胝迦由所依处显色差別有异色生如是净心贪等所染名有贪等后还解脱圣教亦说心本性净有时客尘烦恼所染」

「分別论者」的心性本净在烦恼未断以前是性净相染的虽有染污相而心的体性不变在「分別论者」说来有染污心与不染污心不是有两类不同的心而是「其体无异」的「一心」只是相应烦恼断与未断的差別有染污是客尘所染是外铄的其体无异的心本性是清净的《大毘婆沙论》所说的「一心相续论者」与「分別论者」的见解是一致的如卷二二(大正二七一一〇上)

「有执但有一心如说一心相续论者彼作是说有随眠心无随眠心其性不异圣道现前与烦恼相违不违心性为对治烦恼非对治心如浣衣磨镜炼金等物与垢等相违不违衣等圣道亦尔又此身中若圣道未现在前烦恼未断故心有随眠圣道现前烦恼断故心无随眠此心虽有随眠无随眠时异而性是一如衣金等未浣炼等时名有垢衣等若浣炼等已名无垢衣等有无垢等时虽有异而性无別心亦如是」

「一心相续论者」所举的譬喻是出于《增支部三集》的「但有一心」「而性是一」「而性无別心亦如是」与「分別论者」的「其体不异」完全一致在《成实论》中有「相续心」的「一心论」《大毘婆沙论》还有「一觉论者」这些可能不属于同一部但是大同小异的「心性本净论者」

「心性本净」是大众部及分別说部系所主张的近于分別说部的《舍利弗阿毘昙论》引用「心性清净为客尘染」的教说也与《增支部》所说相合但在说一切有部是没有「心性本净」的经说也否定了「心性本净」的理论如《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七二(大正二九七三三上——中)

「分別论者作如是言圣教亦说心本性净有时客尘烦恼所染故不应说心本性净有时客尘烦恼所染若抱愚信不敢非拨言此非经应知此经违正理故非了义说」

各部派所传的《阿含经》有不少出入「分別论者」所诵的经中有「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说而说一切有部经中是没有的在宗教的传统信仰中要別人舍弃自宗的经文是不容易的所以只能论断为「非了义说」依正理而作解说与会通总之在说一切有部(及犊子部经部)这是「非经」「非了义说」不过「心性本净」说在佛法中是了义或不了义方便说或究竟说如以自宗的理论为标准是不可能为人接受的集成的四部《阿含经》有一古代传来的判別准绳就是约四部的特性说有不同的四种宗趣如赤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的觉音(Buddhaghoṣa)三藏初期大乘的龙树(Nāgārjuna)菩萨就有类似的传说那就是《长阿含经》是「吉祥悦意」「世界悉檀」《中阿含经》是「破斥犹豫」「对治悉檀」《增壹阿含经》——《增支部》是「满足希求」「各各为人(生善)悉檀」《杂阿含经》是「显扬真义」「第一义悉檀」进一步说古传的《杂阿含经》实综合了修多罗(sūtra祇夜(geya记说(vyākaraṇa)——三部分而成依四种宗趣来说「修多罗」是原始结集的相应教如蕴相应处相应等是第一义悉檀「祇夜」是顺俗的偈颂起初是集十经为一颂的「结集文」「记说」有如来记说弟子记说诸天记说「诸天记说」后来也称为祇夜就是「八众偈」部分是世界悉檀「弟子记说」如舍利弗(Śāriputra)说目犍连(Mahāmaudgalyāyana)说等是对治悉檀「如来记说」如聚落主婆蹉出家等是为人生善悉檀在原始圣典的考论中知道《增壹阿含》——《增支部》主要是依「如来记说」(如说三念四念六念四不坏信慈心十善等)经《如是语》(itivuttaka)而扩编所成的「心性本净」与炼金等譬喻《巴利藏》都在《增支部》中汉译《杂阿含经》炼金譬喻属于「如来记说」部分如考论没有错误那么「如来记说」与《增支部》所说「心性本净」与炼金等譬喻都是「各各为人」——启發人为善的意趣不是第一义悉檀(显扬真义)当然是「非了义说」了《成实论》卷三(大正三二二五八中)

「心性非是本净客尘故不净但佛为众生谓心常在故说客尘所染则心不净又佛为懈怠众生若闻心本不净便谓性不可改则不發净心故说本净」

《成实论》的思想近于经部(Sūtravādin《成实论》是不同意「心性本净」的但对「心性本净」的教说从应机设教——对治的为人意义加以解说有些人以为心是常在(住)的在「原始佛教」中常心是愚痴的邪见对治常心的邪执所以说心是可以成为不净的可以不净可见心是非常了有些人自觉得心地不净烦恼重重所以因循懈怠不能勇猛的發心修行启發这些懈怠人的善心所以说自心本来是清净的暂时为烦恼所染为什么不自勉而發净心呢为什么为众生说如来藏《宝性论》举出了五项理由第一项就是「以有怯弱心」与《成实论》「为懈怠者」说相合也与《增支部》的「各各为人生善」相合这应该就是说「心性本净」的根本意趣

「心性本净」论者并不是从义理的论究中得出「心净」的结论也不是大乘那样以自己修持的体验为依据古代的「心性本净论」者如「分別论者」「一心相续论者」主要是应用世俗的譬喻以譬喻来说明「心性本净」如上文所引的「一心相续论者」举浣衣磨镜炼金等譬喻「分別论者」以铜器(垢或除垢)日月为五事所覆颇胝迦等譬喻这些譬喻如浣衣磨镜炼金除铜器垢比喻了性本清净只是染上些尘垢可以用浣磨等方法来恢复本净这是转染还净的说明这些譬喻有自体与外铄的「主」「客」意义日月为五事所覆五事是烟罗睺罗手虽譬喻的意义相近但以日光与阴暗相关涉说明心与烦恼的「相应相杂」可以引申出「道与烦恼同在」的理论颇胝迦宝(sphaṭika是「莹净通明」的与红色等物品在一起就会成红色等这一譬喻本是数论(Sāṃkhya)外道用来比喻自我与觉的《顺正理论》引用了颇胝迦喻早一些的唯识学要典《解深密经》也用来比喻三性的染净「心性本净」论者专凭譬喻来说明的学风使我们想到了《如来藏经》《大般涅槃经》(前分)的风格古代的正理(Nyāya)学派立譬喻量(upamāna-pramāṇa以为譬喻有成立正理的力量在后起的论理学中譬喻量没有成立正理的力量而被取消了然古代以为是可以成立的所以部分佛经广泛的应用成立「心性本净」的譬喻是通俗的合于常情的在佛法普及化的过程中容易为人接受而日渐光大起来然佛法立二谛依世俗而引向胜义立四悉檀方便诱化而以第一义悉檀为究极《瑜伽师地论》立四真实在悟入的真实以外立「世间极成真实」「道理极成真实」「道理极成真实」是从叡智的观察研究而来与「世间极成真实」不同这犹如科学的理论与常识的见解不同一样「心性本净」说始终以常识的譬喻为依据是平易近人的但决不是深彻的这所以阿毘达磨论师要一再的说「世俗法异贤圣法异」

一般是看作同名而异实的所以综合为「心意识」一词在经典的应用中虽然并不严格却也表示出每一名字的特性这在古代阿毘达磨论师早就注意到了那么「心性本净」的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心(citta)的特义如古师说

  • 1.「心是种族义彩画是心业滋长是心业」

  • 2.「集起故名心净不净界种种差別故名为心」

滋长集起种族这些「心」的意义都是种种的积集依积集而有所生起「彩画」的譬喻也是以种种色彩画成种种图像的意思所以对于种种的统一不离种种而起的心并不表示单一性如三增上学中称定学为心学由于「定」是持心不动乱使散乱的归于平静于一境上心心相续不乱名为「心一境性」定也就名为「心」了后代大乘唯识学者以心为阿赖耶识正因为「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由于这一特性除有关认识的执取的名为「识」引發行为發生诸识的名为「意」而外经中都泛称为心心是通泛的总略的名词在经中比起意与识来心的应用不少但都是不加分析的如与身相对的心身行与心行身受与心受身精进与心精进身轻安与心轻安身远离与心远离都是内心的通称由于心为通称所以《杂阿含经》卷一〇(大正二六九下)

「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比丘我不见一色种种如斑色鸟心复过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

众生的恼——杂染与清净是以心为主导的因心的杂染而成为杂染心的清净而成为清净心是种种心一切内心作用都是可以称为心的如《相应部》等立十六心(他心智所知的心)有贪心离贪心有嗔心离嗔心有痴心离痴心摄心散心广大心非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定心不定心解脱心不解脱心十六心的前六心也许会被想像为有贪心离贪心等似乎在贪痴以外別有心体的存在然从摄心散心广大心非广大心等而论十六心的被称为心到底不外乎通称所以圣教所说的心是表示集中的积聚的总略的是种种的统一纯属于现象论的立场

「心」有种种统一的意义所以在佛法的發展中学者的解说倾向于心的统一如阿毘达磨论者的「心王」说人心有或善或恶或受或想或思等无数的作用在分別的论究中想等被分离出来称为「从心而有」「依心而起」的「心所有法」「心所」以外的称为心(王)——六识分离了「心所有法」的心近于现代心理学上的统觉作用从种种心所而论到所依的一心(六识中的一识)也会被误解为心体与心用好在阿毘达磨论者不这么说认为心与心所是同样的只是总相知(是心)与种种別相知(是心所)的差別如一心论者引用「心遍行独行」而以为不同的六识只是一心的差別如心性本净论者经上说「心极光净客尘所染」依世俗的譬喻而解说为「性净而相染」心是内在的一心杂染或离染而心体是清净的佛教界倾于内在的统一是与世间心境相应的一般人的见解总是这样的说到死生相续就想到有一贯通前死后生者的存在否则就不能说前后延续说到从杂染到清净从系缚到解脱就设想为必有一贯通染与净贯通缚与脱的存在这是世间的知见为成立一心或神我的意识根源心净而有烦恼烦恼除了而心还清净「心」就是贯通染净的所依自体正如洗衣的衣磨镜的镜炼金的金一样以世俗譬喻而成立的「心性本净」确是适合于世间一般的见识而富有启發人心向善的作用

第二节 初期大乘的心性本净说

「心性本净」起初为《增支部》所集录后来为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分別说部(Vibhajyavādin)各派所宣扬成为佛教界论诤的主题之一大乘佛教兴起采用了「心性本净」说重慧的大乘如《般若经》等从般若体悟的立场给以不同的独到解说成立于西元以前被考定为「原始般若」部分已经说到了这一问题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学不念是菩萨心所以者何是心非心心相本净故」

「尔时舍利弗语须菩提有此非心心不须菩提语舍利弗非心心可得若有若无不舍利弗言不也须菩提语舍利弗若非心心不可得有无者应作是言有心无心耶」

「舍利弗言何法为非心须菩提言不坏不分別」

与本经同类而广略不同的经本很多唐玄奘所译的就有五部(《大般若经》的前五分)无论是梵本汉译本等文字上有些出入而以「本性净」来证成「是心非心」是没有实质差异的是心非心(tac cittam acittaṃ对于部派佛教中以为相续心或与烦恼相应的心本来是清净的见解可说是从根本上给以否定《般若经》所说的「非心」是心空心不可得的意思心性(cittatā)寂灭不可得所以说「心(的)本性情净」(prakṛti-citta-prabhāsvaratā接著引起两层问答「是心非心」不要以为有一非心的心(这是常情的意解)因为既然「非心」不应该再问是有是没有「非心」是超越了有与无的概念不能说是有是无的「非心」——心不可得是说不坏(avikāra不分別(avikalpa没有变异(坏)没有差別(玄奘所译的前三分作「无二无二分」或「无分无別」)就是(真)如(tathatā不是世间分別心所分別那样的对于「心性本净」《般若经》从胜义(Paramârtha)体悟的立场纠正以心为清净的见解一直为后代中观(Mādhyamika唯识(Vijñānavādin)二派所宗奉

所引的经文比对「小品」类《般若经》的各种本子所说的「心」有菩萨心(bodhisattva-citta菩提心(bodhi-citta)的不同

  • 1.「不念是菩萨心(所以者何是心非心心相本净故)」

  • 2.「心不当念是菩萨」

  • 3.「其心不当自念我是菩萨」

  • 4.「不执著是菩萨心」

  • 5.「彼菩萨虽如是学不应生心我如是学」

  • 6.「不当念是我知道意」

  • 7.「不执著大菩提心」

在大乘佛教的开展中起先是「菩萨心」迟一些才成立「菩提心」一词如上文所引的2.是后汉(西元二世纪八十年代)支娄迦谶(Lokarakṣa)所译的《道行般若经》为最古译出的《般若经》4.是唐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的第五分是文字最简短的最先译出的最简短的都作「菩萨」与「心」与鸠摩罗什(Kumārajīva)所译的《小品般若经》一致从文义的先后来说须菩提(Subhūti)说菩萨菩萨的名字不可得般若般若的名字不可得菩萨与般若都不可得如听了而能体悟不惊不怖的那就是菩萨应学的般若波罗蜜接著说菩萨这样的学不念(manyeta)——不执著不高慢是菩萨心上文从菩萨与般若——我法的都不可得指出菩萨应这样的学般若然后使菩萨反观自心——知道我法都不可得的心也是不可得而不可著的依修行的过程来说前说所观的不可得次说能观的不可得如改作「菩提心」在文义上就不免感到突然了在大乘佛教开展中菩提心受到了佛教界的重视菩萨心也就被转化为菩提心了如 6.是吴支谦(西元三世纪初)译出的《大明度经》作「不当念是我知道意」道意是菩提心的古译7.是玄奘所译《大般若经》的〈第四分〉译为「不执著大菩提心」现在梵本的《八千颂般若经》(Aṣṭ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也作「菩提心不应著」(bodhicittena namanyetamanyeta 有高慢的意思进一步到了《大品般若经》及《十万颂般若经》(与玄奘译的前三分相当)就引申为「菩提心」(bodhi-citta「无等等心」(asamasama-citta「广大心」(udāra-citta)——三心罗什所译的《大品般若经》作「得是心」「无等等心」「大心」「得是心」一定是「菩提心」的讹写这样本是观能观心的本性清净演化为菩提心的本性清净了

心性本净的「清净」——prabhāsvara 有「明净」的意思是继承《阿含经》说而来的依《般若经》说清净并不局限于心的本性而是通于一切法的如《小品般若经》说「一切法本清净相」清净《般若经》是形容诸法甚深相的经说极多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下)

「如来所说无尽无量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涅槃但以名字方便故说」

大般若经第五分》说「诸如是等无量法门义实无异皆是如来方便演说」无染是清净的异名所以《大智度论》卷六三(大正二五五〇七上)

「诸法实相常净是清净有种种名字或名如法性(界)实际或名般若波罗蜜或名道(菩提)或名无生无灭无相无作无知无得或名毕竟空等如是无量无边名字」

依经论所说清净无生空等都是「异名同实」方便的约境说名为(真)如法界实际等约行说名为空无相般若等约果说名为菩提涅槃等虽有种种名字而都表示那胜义的体悟内容《般若经》的「心本性净」可说引發了自性清净如来藏说但方法是不同的《般若经》是平等法门观一切法都是「本性空」的如说「本性净」那就是一切法本性净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二三四上)在说明了「是心非心心相本净故」接著就说

「舍利弗复问须菩提但心不坏不分別色亦不坏不分別乃至佛道(菩提)亦不坏不分別耶须菩提言若能知心相(性)不坏不分別是菩萨亦能知色乃至佛道不坏不分別」

「不坏不分別」是「心非心相」的意义在菩萨观慧中不但是心佛菩提一切都是不坏不分別也就都是本性净的所以《般若经》说「我不可得佛不可得毕竟净故」「我不可得五眼不可得毕竟净故」《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五一中)

「须菩提色净即是果净色净故果亦净识净即是果净识净故果亦净」

「须菩提色净即是萨婆若净萨婆若净故色净须菩提色净萨婆若净无二无別无异无坏识净即是萨婆若净萨婆若净故识净须菩提萨婆若净识净无二无別无异无坏」

《般若经》是实践的平等法门说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净而不是特重于心性本净的所以说清净我与法色与心凡与圣道与果没有一法不是毕竟清净的这是般若正观的平等法门是实践的向上的如来藏自性清净指出众生本有如来性为成佛净因或以如来藏为依止建立凡圣染净一切法这是重于心(或我)的说明的从上向下的(或称之为「却来门」)所以《般若经》的心性本净说可能引發如来藏说却不是如来藏说

《般若经》说一切法本性空(prakṛti-śūnyatā又说一切法毕竟空(atyanta-śūnyatā说本性净(prakṛti-viśuddha又说毕竟净(atyanta-viśuddha净与空有什么不同意义呢《大智度论》卷六三(大正二五五〇八下)

「毕竟空即是毕竟清净以人畏空故言清净」

空与净只是名字不同而内容是一样的佛法所说的空是「最甚深处」而听者容易想像为什么都没有爱有恶空是众生的常情所以大乘空义属于少数而非一般人所能信受的信受也容易误解的为了教化的方便所以又称为本性净毕竟净虽内容还是一样而在听众听起来似乎有清净微妙的存在只要有所依著就易于接受了龙树这一解说对「初期大乘」说空而演化为「后期大乘」的说有提贡了一项应机设教的合理解说

「初期大乘经」的部类非常多有关心性本净说大抵与《般若经》相契合如《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三(大正一五五一中)

「前际一切法净后际一切法净现在一切法净是三世毕竟净无能令不净性常净故是以说一切诸法性常清净」

「何谓诸法性净谓一切法空相无相相无作相是名性常清净以是常净相知生死性即是涅槃性涅槃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说心性常清净」

「譬如虚空若受垢无有是处心性亦如是若有垢无有是处以心相实不垢性常明净是故心得解脱」

《思益经》从一切性——空无相无作的常清净说到心性常清净举虚空为譬喻比喻凡夫心从来不为客尘所染污这是在法法性净的理念中阐明心解脱(citta-vimukti)的可能因为「设垢污者不可复净」修行而能达成心净解脱可见心性的本来清净

大乘经采用「心性本净」说是应用到多方面的如《持世经》所说的心念处(Citta-smṛtyupasthāna观心的生灭虚妄无实「从本以来不生不起性常清净客尘烦恼染故有分別」从通达心无心相「不分別是心是非心但善知心无生相」「不得心垢相不得心净相但知是心常清净相」心常清净是超越于是垢是净的不著垢相净相才是经说心性常净的意趣所在《阿阇世王经》是以悟解罪性本空而忏除罪业为主题的忏罪的教授是说明心不可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心无形无处无来无去心如虚空那样雾等五事不能使虚空有垢所以说「心者本净故亦无有沾亦无有而净者」如《大净法门经》应用于烦恼即菩提的说明一般以为心本清净而不知一切法本来清净痴等烦恼也是本来清净所以说「若能思惟分別贪欲嗔怒愚痴及诸尘劳本悉清净是则菩萨求佛道也」从这几部大乘经来看心性本净只是心空不可得的別名决不是说心有清净庄严的功德


校注

《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四一六——四二一) 《杂阿含经》卷四七(大正二三四二上)《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四二一——四二四) 《增支部五集》(南传一九二二——二六)《相应部觉支相应》(南传一六上二八五——二八七) 《增支部五集》(南传一九三二〇——三二七)《相应部觉支相应》(南传一六上三二四——三三一) 《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三三六——三四一) 《随相论》(大正三二一六三中) 《成实论》卷三(大正三二二五八中)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一(大正二七五五中)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二七(大正二八六九七中) 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四八八——四九一) 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六七六——六八三) 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七六四——七八七)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大正三一八四〇下)《佛性论》卷一(大正三一七八七上)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二七(大正二七一四一上) 坂本幸男〈心性论展开的一断面〉(《印度学佛教学研究》二卷一号 《解深密经》卷二(大正一六六九三中) 《瑜伽师地论》卷三六(大正三〇四八六中) 1.《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七二(大正二七三七一中)2.《阿毘达磨俱舍论》卷四(大正二九二一下) 《解深密经》卷一(大正一六六九二中)《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三一一三四上)《成唯识论》卷三(大正三一一三下) 《相应部神足相应》(南传一六下一一四) 「心性本净性本不净」为「人喜起诤论」的「十论」之一如《成实论》卷二说(大正三二二五三下二五八中) 原始般若的论定如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六二七——六三八)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2.《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3.《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卷一(大正八五〇八下)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六上)5.《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大正八五八七中)6.《大明度经》卷一(大正八四七八下)7.《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卷五三八(大正七七六三下) 參阅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六五)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二三三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中)《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四六五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五六二(大正七九〇四中)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正一六四八九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二三八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二六〇下——二六一上) 《持世经》卷三(大正一四六五八下) 《大智度论》卷一九(大正二五二〇三下——二〇四上)观心念处就是引用《持世经》的 《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〇一下四〇三上——下)《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四二一下——四二二上四二四中——四二五上) 《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二四上)
[A1] citta-prakṛti-viśuddhi【CB】citta-prakṛitiviśuddhi【印顺】
[A2] āvaraṇa【CB】āvaraṇāni【印顺】
[A3] 启【CB】启【印顺】
[A4]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āḥ【印顺】
[A5] Vibhajyavādin【CB】Vibhajyavādināḥ【印顺】
[A6] 污【CB】汚【印顺】
[A7] 已【CB】以【印顺】(cf. 《随相论(解十六谛义)》卷1(CBETA, T32, no. 1641, p. 163, b7-11))
[A8] Mahīśāsaka【CB】Mahīśāsakāḥ【印顺】
[A9]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in【印顺】
[A10] 污【CB】汚【印顺】
[A11] 污【CB】汚【印顺】
[A12] 污【CB】汚【印顺】
[A13] 污【CB】汚【印顺】
[A14]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ṭīyāḥ【印顺】
[A15] 那么【CB】那末【印顺】
[A16] 启【CB】启【印顺】
[A17] Sūtravādin【CB】Sūtravādināḥ【印顺】
[A18] 启【CB】启【印顺】
[A19] Nyāya【CB】nyāya【印顺】
[A20] 那么【CB】那末【印顺】
[A21] 遍【CB】徧【印顺】
[A22] 启【CB】启【印顺】
[A23]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āḥ【印顺】
[A24] Vibhajyavādin【CB】Vibhajyavādināḥ【印顺】
[A25] tac cittam acittaṃ【CB】tac cittam acittaṁ【印顺】
[A26] cittatā【CB】cittata【印顺】
[A27] prakṛti-citta-prabhāsvaratā【CB】prakṛtiś cittasya prabhā-svaratā【印顺】
[A28] Vijñānavādin【CB】Vijñānavadin【印顺】
[A29] Aṣṭ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CB】Aṣṭasāhasrikā-pra jñāpāramitā-sūtra【印顺】
[A30] bodhicittena namanyeta【CB】bodhicittena na-manyeta【印顺】
[A31] 大品般若经【CB】大品般若【印顺】
[A32] 十万颂般若经【CB】十万颂般若【印顺】
[A33] asamasama-citta【CB】asamasama-c.【印顺】
[A34] udāra-citta【CB】udāra-c.【印顺】
[A35] 大般若经【CB】般若【印顺】
[A36] atyanta-śūnyatā【CB】atyanta-ś.【印顺】
[A37] prakṛti-viśuddha【CB】prakṛti-viśuddhi【印顺】
[A38] atyanta-viśuddha【CB】atyanta-v.【印顺】
[A39] 污【CB】汚【印顺】
[A40] 污【CB】汚【印顺】
[A41] 污【CB】汚【印顺】
[A42] 污【CB】汚【印顺】
[A43] Citta-smṛtyupasthāna【CB】citta-smṛty-upasthāna【印顺】
[A44] 污【CB】汚【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如来藏之研究(卷3)
关闭
如来藏之研究(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