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邦所传三阶佛法四卷炖煌所传对根起行法(第一断片)无尽藏法略说(第八断片)并に七阶佛名经(第四断片)の一部を除き他は底本の外全く对校の异本を阙けり

  • 句点返点は只管通读に资せんが为に试に编者の加へしものとす

  • 语句通解し难きもの文辞接续を阙くもの脱衍の睹易きもの鲁鱼の误れるもの等及ぶ限り补修し改订して专ら文意の通达を期せり是等并せて切に江湖の是正を俟つ

  • 本编に使用せる略符凡そ左例の如し

    坚说□□(为一)阶  破烂脱佚不明を补修せるものは右侧に六号活字を以て之を标す

    入佛(法)已来  脱字を推定せるものは括弧内に六号活字を以て之を标す

    第三段明修  衍字を推定せるものは右侧に●点を加ふ

    即是如来藏  异本に依りて脱字を补修せるものは右侧に〇点を附す

    恒沙(河)第七(一)人  异本に依りて语句を订正せるものは右侧に六号活字左侧に〇点を附す

    能彻倒(到)断尽  异本に依うずして编者の私に订正せるものは右侧に六号活字を以て之を标す

  • 以上の外主として异本の对校を保存せんが为め冠注を加へ大正新修大藏经の例に依りて下记の略符を使用せり

    一 贪嗔不生=贪嗔无故痴亦不生(は中略の符号)

    二 〔贪嗔不生〕八字-=贪嗔无故痴亦不生八字无(〔〕 -は无字の略符)

    三 十恶+(十恶有)=十恶下有十恶有三字(+()は有字の略符)

    四 能种子=能施种子=能种子作能施种子(=は作字の略符)

    五 或=惑=或恐惑欤(=は欤字の略符)

小引

三阶教是隋代僧人信行所创始的佛教修持团体也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实践意味与宗派意识的佛教教派然而由于该教的若干主张与其他佛教徒不合所以虽然具有崇高的宗教精神与宗教狂热但是曾遭受到隋唐间的数次禁遏而终告灭亡有关该教的典籍在古代也被判为偽经而无法入藏关于该教的内容与历史在近数百年来的我国佛教界也几乎完全茫然无知然而六十年前由于日本矢吹庆辉博士的研究终于使该教重新大白于世三阶教典籍也再度为世人所注意

矢吹博士曾先后两次赴英法等国搜求敦煌古代佛教写本并在该二地發现了三阶教的残卷透过他的研究与整理一部皇皇巨著「三阶教之研究」乃告诞生该书内容主要包含两大部份其一是研究论文其二是三阶教籍的整理前者的中译本即数十年前墨禅法师所译的「三阶教研究」一书后者即此处所收的「敦煌三阶教残卷」与「本邦(日本)所传三阶佛法」

由于这是近数百年来国内三阶教典籍的首度重现国人知道「三阶教」为何物的恐怕不多兹将拙作「三阶教典籍略介」及「信行与三阶教」二文转载于此以供有意研读三阶教籍者參考

三阶教典籍略介

三阶教是我国佛教史上的奇特宗派创建于隋朝僧人信行(五四〇~五九四)其教盛行于隋唐二代有狂热的信徒及财源充足的经济组织——无尽藏院创始者信行具有头陀苦行的精神与「誓愿顿舍身命财」的布施情操而且精进忍辱热心度世因此在隋代得到相当多信众的支持

三阶教的主要教义主张时值末法时代(即第三阶时)众生倒见充斥此时如果研究各经各论往往无法如实得到正解甚至于念佛法门也不适用因为这些法门都是针对第二阶众生所施设的到第三阶时代已经过时

信行以为生值第三阶时代的众生最适当的修持法门是普敬众生因为众生皆本具如来藏在行为方面即须日日不断地礼佛(不是念佛)供养众生布施苦行等这种看法在隋唐二代曾引起佛教界的轩然大波不但义学诸家群起反对即使净土系佛徒也对之大行口诛笔伐加上该派佛徒之组织较他派严密信徒狂热经济来源充足因此执政者对之亦甚为侧目再经他派佛徒之建议终使该教在隋唐数百年间迭遭政府的禁断这是我国佛教史上少见的教内宗派迫害事件之一

已故日本学者矢吹庆辉为世界上研究该教成绩最卓著的学者其「三阶教之研究」(日本岩波书店昭和二年版)一书搜辑散佚在我国日本伦敦巴黎等地的三阶教资料(多为敦煌写本)考订研究终成一㓰时代的巨构此处拟就该书所收之三阶教重要典籍择要略作介绍以稍补今存大藏经未收三阶教籍之缺憾

(一)信行遗文

这是信行所撰的几段文字主要一段在叙述学习三阶教「常乐我净行」的方法亦即礼佛布施头陀行等事此外并述及修持方式如谓「坐禅者常坐莫问昼夜一向不得卧礼佛者各各须得净衣一日一夜三时洗浴莫问昼夜常礼不息除半夜一时卧昼日一时食之多少坐禅礼佛一种唯得一食」又信行有关布施之警句「誓愿顿舍身命财直到成佛」亦收在此数段遗文之中原写本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为斯坦因所收集

(二)三阶佛法卷二卷三

「三阶佛法」为研究该教教义的最根本典籍此二卷即该书残本原写本卷二为斯坦因所收集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卷三为伯希和所得现藏于巴黎国民图书馆

(三)日本所传三阶佛法四卷

此书为日本所流传之三阶教资料为研究该教教义之较完整典籍版本有法隆寺正仓院兴圣寺三种兹摘引该书数段文字于此以供參考

卷一「佛灭一千年已后一切圣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见成就凡夫悉普灭尽

卷三「一切第一第二两阶佛法内有一切戒见俱不破有一切破戒不破见两种正见成就众生一切第三阶佛法内唯有『一切行坏体坏戒见俱破颠倒一切』一种众生

卷四「佛灭度一千年已后一切比丘取我十二部经竞共读诵以上著中以中著下以下著上中著前后非义言义亦如六师外道各言我是当尔之时十二部经虽行于世无有威德

(四)三阶佛法密记卷上

此书为「三阶佛法」一书的注释原有上中下三卷今仅存上卷原写本为伯希和所得现藏巴黎国民图书馆关于该教所谓的「三阶」本书即有注释云「佛在世佛自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一阶时佛灭度后一千五百年以前由有圣人及利根正见成就凡夫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二阶时从佛灭度一千五百年以后利根凡夫戒定慧別解別行皆悉邪尽当第三阶时

(五)对根起行法

此书也是三阶教教义典籍今存者不完全仅为残卷原写本为斯坦因所得现藏在大英博物馆

「对根起行」犹如通常所谓的「对症下药」该教认为众生的根性随时代的变异而有所不同每一时代的众生必须修行适合该时代的法门始有效果本书即说明此一原理及其方法者兹征引该书数段于次

「別法就根者有二义一者对根明淳益无损二者不当根学別法淳损无益何以故由不当根下人行上人所行法故

「普法无病者如来藏佛性等体是普法一切凡圣一切邪正同是一体更无別法唯是如来藏一切凡夫莫问根基上下学之淳益无损

(六)无尽藏法略说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

此二写本俱为斯坦因所得现藏大英博物馆「无尽藏法」是三阶教根据布施波罗密多所發展出来的法门主张众生应行布施以了却前生的宿业信徒将财物布施到三阶寺院三阶寺院则将该等财物用来救济天下贫苦百姓及补助其他贫穷寺院三阶教寺院内有此类财政组织名为无尽藏院即专为处理此等事情的

这二种写本即系说明无尽藏法的文献兹摘引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之一段文字于次以供參考

「若不因作无尽藏陪(赔)无始已来百千生百刧尔许债负何由得了行者今因无尽藏施无始宿债一时顿停不畏债主更为障道业障报障一时顿灭父母兄弟六亲眷属顿出三涂岂非大益

(七)七阶佛名经

此写本录三阶教徒礼忏劝读随喜回向發愿之文词及称礼之佛名等可供研究三阶教仪式者參考原本为斯坦因所得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敦煌本「三阶佛法」表解

取自「佛书解说大辞典」

【卷第一】

  • 第一大段 就根行位分为三段

    • 第一段 以根对法

    • 第二段 就行通说

      此两段俱文少不分子段

    • 第三段 就位別说有三阶(三子段)

      • 第一子段 明第一阶根机于中有三(五本五末义)

      • 第二子段 明第二阶根机于中有五子句

        • 前四子句 明第二第三阶同显共第一阶別

        • 第五子句 明第二第三异显下两阶別

      • 第三子段 明第三阶根机兼明最广一切经律论常说纯说颠倒

次明所依甚深大乘机(涅槃华严) 次后对诸门办同异

卷末因三阶自相对辨同异即明七种最大別恶颠倒

【卷第二】

  • 第二大段 就现在人行赏罚出世分为三段

    • 第一段 明三阶人行邪正即分为三子段

    • 第二段 明三阶人赏罚行轻重不同复分为三子段

      • 第一子段 明第一阶人赏罚行(于中具明三阶能行赏罚人行位尽)

      • 第二子段 明第二阶人赏罚行(于中兼明诸佛菩萨真应两身凡圣善恶邪正大小同异难识肉眼凡夫不別即明善恶两种颠倒)

      • 第三子段 明第三阶人赏罚行(于中具明三阶起教法及能知教人并所起教法同异及起行意別明不轻菩萨能起教人起教多义文有四子句后明第三阶人十子句金刚恶即是五本五末中自他义)

    • 第三段 明三阶人出世行浅深不同复分为三子段

      • 第一子段 明第一阶人出世行(于中初明位上六住已去通凡及圣普別违顺俱行尽次后明合学別所由略明八种佛法验普习气本末远近普教別简根机具足成根源由)

      • 第二子段 明第二阶人出世(于中具明普別两种三乘根机次后广说邪正四依)

      • 第三子段 明第三阶人出世行(于中明第三阶人正合学普真普正八种佛法兼观住持三宝是有缘根机当根破病次后对第二阶明根机药病四子句次后明三宝癈兴末后广明护法损益)

【卷第三卷第四】

  • 第三大段 就三阶佛法赏罚出世及所依境分为四段

    • 第一段 明三阶文教法有上中下分为三子段

    • 第二段 明三阶赏罚法轻重不同复分为三子段

      • 第一子段

      • 第二子段 明第二阶赏罚法(于中具明三阶人七种忏悔灭罪证验同异难义)

      • 第三子段 明第三阶赏罚法(于中明最大多罪因最大多阿鼻地狱果学別上四子句即是五本五末中上下义)

    • 第三段 明三阶出世法七別七普浅深不同又分为三子段

      • 第三子段 半在第三卷末

      • 第三子段 半在第四卷初

        合为第三阶出世子段

        于中初具明八种佛法次明学別十三子句初五子句即明五种不救并第六子句即是六部经说最多颠倒

        第七子句广明十二种颠倒所依经文并在第三卷末于第四卷初別明十一部经说邪尽颠倒次明四部经说出颠倒惣属第七子句余大子句明不合作人主法主所由即第十三子句尽即是

        五本五末中普別义后六子句明不合作僧官都统所由即是善恶义惣属第三阶出世子段竟

    • 第四段 就悲敬二田明三阶人依境起行损益多少所由法于中有三段

      • 第一段内段 明悲敬二因厚薄

      • 第二段内段 明能敬行心有浅深

        二俱文少不分子段

      • 第三段内段 以圣人正人对第三阶邪人明赏罚轻重损益不同分为四子段

        • 第一子段 明圣人正人轻敬重治罚有七种益广说

        • 第二子段 明圣人正人重敬轻治罚有七种损略说

        • 第三子段 明第三阶邪人轻敬重治罚有七种损广说

        • 第四子段 明第三阶邪人重敬轻治罚有七种益略说

卷末引大集月藏分像法决疑经证悲敬二因为胜此是第三第四卷指文竟

信行与三阶教

有关三阶教创始人信行的生平及三阶教的详细内容日人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巨著中曾有详细周密的研究而且其书附录也收有现存世界各国之三阶教相关史料真可谓集三阶教研究之大成所以虽然各种大藏经都不收三阶教典然而现代人之有意探索该教内容者仍然可依矢吹氏之书而按图索骥

由于我国学术界对三阶教未曾有人作过较详细的专题研究因此乃使现代的中国佛教徒多半不知该教为何物即使对信行其人也多半未曾闻及以一个曾在隋唐民间佛教界流行数百年的佛教支派其在现代中国佛教界与学术界中竟然如此地乏人理睬无论如何这总是一件不算小的缺憾

职是之故在本文中笔者拟对该教教义略作叙述并拟为信行其人的风格与应得的历史地位略作描述与判定

信行其人之传略与风格

信行(五四〇~五九四)俗姓王魏州卫国人 「少而落博综群经蕴独见之明显高蹈之迹与先旧德解行弗同不全声闻兼菩萨行(于相州法藏寺)舍二百五十戒居大僧下在沙弥上门徒悉行方等结净头陀乞食日止一餐在道路行无问男女率皆礼拜欲似法华常不轻行」 「誓愿顿舍身命财直到成佛」 「四远英达皆造门而诘问之行随事直陈曾无曲指开皇之初被召入京仆射高颎邀延住真寂寺立院处之乃撰对根起行三阶集录及山东所制众事诸法合四十余卷又于京师置寺五所即化度光明慈门慧日宏善寺是也自尔余寺赞承其度焉莫不六时礼旋乞食为业虚慕洁诚如不及也末病甚勉力佛堂日別观像卧视至卒」 「春秋五十有五以开皇十四年正月四日卒于真寂寺即以其月七日柩于雍州终南山鵄鸣埠尸陁林所舍身血肉求无上道生施死施大士有苦行之踪于是法师净名禅师僧邕徒众等三百余人夙以(信行)禅师为善知识三业追随二十余年遂依林葬之法敬收舍利起塔于尸陁林下

从上面所征引连缀的各种有关信行其人的史料原文可以看出这位三阶教创始人的一生实已显现出一种极为崇高难得的宗教风格而与一般纯以义学名世的学僧迥然异趣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宗教意识与毫不怀疑的苦行行为是信行一生行事之最凸出的风格「与先旧德解行弗同」而受到众多信众的支持其必为一般沙门的反对自是可以逆料「历代三宝纪」卷十二曾谓「但人爱同恶异缘是(信行)时复致讥」然而他并不因为受其他僧人之讥诮而气馁仍然禀其所信而一往直前甚至为了兼菩萨行居然连比丘戒都加舍除这种宗教勇气是其特征之一

信行在相州时有「头陀乞食日止一餐」的苦行入京以后虽然受到仆射高颎的礼敬且其化大行然而他并不因此沉溺于名闻利养之中仍然「六时礼旋乞食为业虔慕洁诚如不及也」生前誓愿顿舍身命财死后又舍身血肉这种苦行布施的宗教精神是其特征之二

信行不隐居深山不修小乘独善之行而于京师置寺五所以弘阐其衷怀所信的思想「续高僧传」卷十九僧邕传曾载一事颇可见其大乘入世之风格其文云

「有魏州信行禅师深明佛法命世异人知邕遯世幽居遣人告曰修道立行宜以济度为先独善其身非所闻也宜尽弘益之方昭示流俗乃出山与行相遇同修正节

像这种「修道立行宜以济度为先独善其身非所闻也」的态度实远非那些故鸣清高不问外事的出家人所能企及这种入世度人的精神是信行行事的第三项特征

按道宣「续高僧传」将信行传收入习禅篇内实在不甚恰当元朝沙门昙噩的「六学僧传」收之入弘法科似较道宣之分类为妥切以信行一生的行事看来「习禅」二字当然不足以总括其一生之行事特征「弘法」二字虽属平常字眼然而总较「习禅」为更适合用来形容信行之行事与为人

信行之三阶教法的根本大义

信行的一切学说有一最基本的立场即「对根起行」他认为众生的根性随时代而有不同所以每一时代就须有适合该一时代众生的佛法而不能一成不变地代代沿用因此化度众生时最重要的原则是依据各时代众生之根性而教以适当的修行沙门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四

「按(信行)禅师立教之意以当根佛法为宗

所谓「当根佛法」亦即对根起行之法门与常人所谓的「应病予药」的寓意也大体相同

信行认为从释迦成佛以来到信行之时为止这一段期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亦即所谓的「三阶」「三阶佛法密记」卷上

「佛在世佛自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一阶时佛灭度后一千五百年以前由有圣人及利根正见成就凡夫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二阶时从佛灭度一千五百年以后利根凡夫戒定慧別解別行皆悉邪尽当第三阶时

关于第三阶的年限问题该教内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依「三阶佛法」与「三阶集录」所载则谓是在佛灭一千年之后虽然有此异说但对三阶教义并无妨碍因为该教最重要的前提是在承认信行之世已是第三阶之末法时期至于千年或一千五百年的历史问题对该教而言则并不重要

信行以为在三阶内的众生由于时代环境之不同而根器亦各有异而当时正是佛灭千年以后之第三阶时代善根普灭正见不存众生行为俱告违反佛戒日本所传「三阶佛法」卷三

「一切第一第二两阶佛法内有一切戒见俱不破有一切破戒不破见两种正见成就众生一切第三阶佛法内唯有『一切行坏体坏戒见俱破颠倒一切』一种众生

同书卷一

「佛灭一千年已后一切圣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见成就凡夫悉普灭尽又于一切利根空见有见众生内皆悉普名破戒

在这种倒见充斥众生破戒的第三阶时代里出家比丘纵然读诵佛经也无济于事非但不能受用而且还会执着经言淆乱经义日本所传「三阶佛法」卷四

「佛灭度一千年已后一切比丘取我十二部经竞共读诵以上著中以下著上中著前后非义言义义言非义亦如六师外道各言我是当尔之时十二部经虽行于世无有威德

时代环境既然如此众生如要修行则旧传的佛法是不适宜的必须要选择一种当根佛法修行者才有证果的可能「冥报记」卷上亦云

「(信行)以为佛所说经务于济度或随根性指人示道或随时宜因事判法今去圣久远根时久异若以下人修行上法法不当根容能错倒

既然前此之各种法门对当时之第三阶众生都不当根则信行所揭橥者当然是他所认为最适合的法门这种法门信行及其教团称之为「普佛法」「普法」或「普真普正佛法」其主要特征是不去详究经论的奥义只着重信仰并对一切圣凡众生俱加礼敬具有这种低调信仰的众生就像生为盲人之不辨景物一般所以这种佛法又称为「生盲众生佛法」「释净土群疑论」卷三

「如三阶禅师等咸以信行禅师是四依菩萨于诸大乘经中撰集三阶集录言今千年已后第三阶众生唯合行普真普正佛法得生十方佛国

日本道忠之「群疑论探要记」卷六引「三阶集录」云

「第三阶若学普法不堕爱憎不谤三宝唯有纯益无有损坏此普亦名生盲众生佛法譬如生盲不分众色普法亦尔于一佛乘及三乘法不论是非普能信故于诸贤圣及一切凡莫辨胜劣俱归敬

这真是一项大胆的宣布可以不问一乘三乘而俱加信仰可以不辨圣凡优劣而俱加礼敬并且公然宣称所提倡的是生盲众生佛法信行这种态度在佛教义学极为昌盛的隋唐二代当然要引起佛教界的排斥与骚动不祇此也信行甚至于认为生值第三阶的众生不但不能研读大乘经典而且也不能行念佛三昧之易行法门因为这些法门对第三阶众生而言都是不当根法「释净土群疑论」卷三

「(信行以为)若行別真別正佛法及读诵大乘经等即时不当根法堕于十方地狱今无量寿经等即是別真別正是第二阶佛法千年已前合行此法千年已后既无此机斯教即废

同卷又载

「信行禅师及于三阶集录之中言千年已后唯合行普不合行別遂将念佛三昧等法为不当根佛法

提倡不研读大乘经典是对其他义学名僧的挑战主张不念佛又是对净土宗人的挑战信行这种革命性主张真是截断众流横扫一切而其作风之如此违背传统当然是难以见容于正统佛教界的

依「对根起行法」所载学第三阶佛法有三项主要内容即普敬认恶与空观普敬是先礼敬众生之本体(如来藏)从而普敬一切具有如来藏的众生认恶是去体认第三阶时代众生之颠倒错谬亦即去体认「一切利根空见有见众生行坏体坏戒见俱破」空观是体认所学一切解行之毕竟空寂

又据现存的「信行遗文」可知第三阶之道俗众生其具体的修行方式有下列几大类

  • 行四种无尽行日日不断地礼佛转经供养众生与供养众僧

  • 随喜助施

  • 依十二头陀常行乞食

  • 依法华经行不轻行

此中所谓的「十二头陀」是指修苦行者的十二种苦行方式亦即在日常生活中侭量刻苦自例如穿着他人所委弃的衣服乞食为生日祇一食常坐不卧等皆是「行不轻行」是指效法「法华经」内常不轻菩萨的行为「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常不轻菩萨)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而常不轻菩萨仍)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

可见这是一种普敬与忍辱的修持态度依照「信行遗文」所载修行上述四大类事时必须日日不断精进以赴即不断地诵经布施苦行直到成佛为止由此可见信行是要修行者将全副生命投掷入佛教大海之中而不徒务义理的解析与玄谈因此精进忍辱苦行坚信等项正是信行教法的最主要特征尤其对「布施」一道信行的实践与提倡更是不遗余力「信行遗文」中曾载其一封致某州知事的书信信内即有「誓愿顿舍身命财直到成佛」的语句可见其愿力之深宏与精进实远超过一般沙门至于「无尽藏法」的实施尤可见信行教法对布施一事的重视其事在拙作「隋代佛教史述论」第三章第四节「寺院的经济基础」中已曾加以述论兹不复赘

此上所述为信行所倡法门之基本要义其与一般传统佛法确是大相迳庭而信行之所以力倡其法自是认为这种法门比其他法门更为优越关于三阶佛法与传统佛法的优劣比较信行也曾言及兹略述如次

信行以为其所倡的普法最大特色是能普遍与众生的根性配合而一般传统或已过时的佛法是「別法」其弊病即是必须针对适当的根性始能奏效否则有损无益「对根起行法」

「別法就根者有二义一者对根明淳益无损唯是第一第二两阶一乘三乘人是別根当位学法由称根故淳益无损二者不当根学別法淳损无益何以故由不当根下人行上人所行法故

然而修习信行的普法则没有这种危险因为普法的基本教理是普敬如来藏而如来藏则是一切众生的本体因此修习这种法门时众生的根性必定能与所修法门相配合而不会有「不当根」的弊病所以该法门是「淳益无损」的「对根起行法」

「普法无病者如来藏佛性等体是普法一切凡圣一切邪正同是一体更无別法唯是如来藏一切凡夫莫问根机上下学之淳益无损

修习普法的正面效用是可以断除贪嗔痴三毒从而断绝一切邪恶善根乃不至为邪魔所破坏「对根起行法」

「问曰末世学道邪魔至多不畏坏其善根答曰不畏但此普法乃是出魔境界何以故由行法具足故敬他身上八种佛法自知己身有十二种颠倒嗔即不生作一切空观不净观故贪即不起已贪嗔无故痴亦不生贪嗔痴无故一切恶自然息若三毒灭者一切诸恶亦随灭若诸恶无者一切邪魔何能得便为作留难

信行以为普法的这些优点正是其他法门所没有的这也是他盛倡此道而贬抑其他法门的主要原因

信行之三阶佛法的历史意义

侭管信行其人没有较明显的师承系统可寻然而其佛教思想也并非全无渊源关于三阶佛法的思想背景问题汤用彤先生曾加论述并且明谓其为「北朝流行之信仰所产生之结晶品」因此此处不拟再作蛇足之论

三阶佛法在传统中国佛教界并不受重视而且与中国民间佛教的主流净土宗不能相容在隋唐二代曾屡受禁抑与排斥侭管如此其在历史上实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矢吹庆辉在其「三阶教之研究」一书「自叙」中即曾对该教的历史地位作过多方面的肯定该文说

「三阶教是大乘佛教之一归趋佛教各派之一异彩日本新兴诸宗之前锋隋唐思想史上之一系无所有思想之极致无尽施一法之实践的鼓吹末法佛教的首唱普法佛教的宣扬圣者同行之集团民间佛教之先驱他宗诽难之焦点笔祸禁断之特例等

矢吹氏这些评断是客观的描述对该教并未过份揄扬兹依信行之思想及三阶教之發展略述其在历史上所具之特殊意义如次

(一)信行的佛教思想是中国佛教思想家对所有佛法的总批判其对前二阶佛法及经典义理之效用的否定除了显示末法思想之特征外并且也象征信行其人对经论义理的反动此从其「一生之不曾对经论作注疏式的钻研」之风格亦可征知

(二)信行的当根佛法与生盲众生佛法等观点可代表中国民间佛教徒的一种信仰态度其学说也可被视为中国佛教徒自创的民间佛教思想体系其与净土系教徒的冲突正显示出印度易行道佛教思想与中国易行道佛教思想的对立

(三)从信行教法之能盛行于隋唐民间佛教界一事可知吸引民间教徒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教义的深奥或玄妙祇要创始者具有崇高的宗教精神与弘法热忱以及教团具有较严密与实际效用的组织(如无尽藏院)则教义虽然简单仍然能使所弘阐的法门盛行于世

(四)信行弘法对僧俗不作严格的分別不像传统佛教之以出家人为主以在家人辅据高僧传信行本传所载信行在相州法藏寺时即「舍具足戒亲执劳役礼通道俗」可见其时即已略具居士佛教的倾向而信行有一弟子裴玄证在信行迁化后更自行结集一个居士佛教集团前引信行传载

「(裴玄)证本出家住于化度信行至止固又师之末从俗服尚绝骄豪自结徒侣更立科纲

从裴玄证之「自结徒侣更立科纲」可见这一居士教团颇有组织与法度可惜的是其后似乎未见有较为有力的后继者因此该一教团也就未能發展成全国性的居士佛教组织按我国佛教每在极盛之时即易滋生流弊寺院的大量建造与国家经济利益常生冲突僧徒的冒滥也常造成许多社会问题这种流弊正是历代毁佛者所持的主要理由之一愚意以为在家佛教的提倡正是解决这种困局的最佳途径如果还俗的裴玄证能将该一集团扩大發展并奠定坚固的理论基础则其人未尝不能成为中国佛教界的马丁路德(MartinLuther)

(五)信行的三阶教团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宗教意义的佛教宗派前此的摄论宗地论宗祇不过是以研究佛教义理为主的学派而已并不能算是具有宗教意义的宗派愚意以为一个佛教宗派的形成至少须具足下列条件第一须有特属于该宗的寺院第二在教义上须有不同于一般佛教徒的独特体系第三该宗徒众及一般佛徒对该宗派持有宗派及宗祖意识

关于这三点信行的三阶教团都已完全具备信行在京师所置的化度光明等五寺是特属于该教团的寺院「三阶佛法」与「对根起行法」正是该教团特有的思想体系而隋唐佛教界对信行的教团也都视之为不同于一般佛教的团体「历代三宝纪」卷十二

「信行此途亦是万衢之一术也但人爱同恶异缘是时复致讥

可见在隋代一般佛教已视信行之教团为一自成一格的佛教团体而在唐人资料中修习三阶佛法的僧人往往被称为「三阶僧」「三阶师」或「三阶行者」由此可知当时佛教界对三阶教亦必存有宗派意识而信行之为该教教主亦为该教徒众所承认「开元释教录」卷十八

「而其徒众即以信行为教主

综合上述各项条件可见信行的三阶教团确是我国第一个道道地地的佛教宗派

从三阶教团的發展看信行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信行生前信仰其三阶教法的隋代百姓也已不少「辩正论」卷四

「高颎又延信行禅师別起禅院五众云聚三学星罗道俗归依莫斯盛也

而信行之僧界徒众也有数百人「故大信行禅师铭塔碑」

「法师净名禅师僧邕徒众三百余人夙以(信行)禅师为善知识三业追逐二十余年

可见在隋代信行逝世之前其教团势力已不可谓其为小据现存史料所知信行门徒之著名于当世者有出家的僧邕本济净名慧知以及俗家弟子高显裴玄证等人因此信行去世后其教团由于其徒众的继续發展乃更大盛于唐代

三阶教法盛行于唐代一事可由下列三事征知

其一唐代净土宗著作中颇多辟斥三阶教义的理论如窥基的「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第十一道镜善道共集的「念佛镜」末第十以及怀感的「释净土群疑论」等书中都有發扬弥陀净土抑制三阶教法的论调由此可见当时的三阶教团必是一个已足以威胁到弥陀净土信仰的教派

其二三阶教典籍在隋文帝开皇二十年曾遭敕禁断然而并未妨碍该教的發展武则天证圣元年又敕禁三阶教典廿二部并直斥三阶教法「违背佛意別构异端」然而该教势力仍不稍衰玄宗开元十三年又禁断三阶寺院的无尽藏设施而该教也并未因此而灭绝从这种数度遭禁而不衰的现象可以证知该教在唐代基础必甚稳固必定极获民间百姓的支持

其三唐代三阶教兴盛之景况可由其无尽藏内财物之贮积丰盈与信徒之踴跃布施窥见一斑唐初三阶教的第一名刹化度寺即因信徒之争相布施而成为天下闻名的全国佛教财务中心「两京新记」卷三义宁坊条

「(化度寺)内有无尽藏院即信行所立京城施舍后渐崇盛贞观之后钱帛积聚不可胜计常使名僧监藏供天下伽蓝修理燕凉蜀赵咸来取给每日所出亦不胜数

当时化度寺所受信徒布施之热烈情景「太平广记」曾录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文字

「士女礼忏阗咽舍施争次不得更有连车载钱绢舍而弃去不知姓名

从上述诸文可见三阶教法在隋唐二代之盛况盛行三四百年的三阶教法溯本追源乃系因信行其人而有以有信行其人乃有上述隋唐数百年间的民间佛教狂热乃使传统佛教界产生无数法诤乃为佛教财政组织树立一最佳典范(无尽藏院)凡此具体诸事都可见信行在历史上应得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而由此也可见其所受中国历史学界的冷落是并不公平的


校注

[A1] 兹【CB】玆【补编】
[A2] 兹【CB】玆【补编】
[A3] 兹【CB】玆【补编】
[A4] 波【CB】婆【补编】
[A5] 兹【CB】玆【补编】
[A6] 䰂【CB】[髟/釆]【补编】
[A7] 己【CB】已【补编】
[A8] 兹【CB】玆【补编】
[A9] 兹【CB】玆【补编】
[A10] 兹【CB】玆【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三阶教残卷(卷1)
关闭
三阶教残卷(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