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佛法密记卷上 释本第一卷尽

将释三阶四门料简一示名二举数三释义四指文  示名有二一题名二文名题名有三一就法立名名三阶佛法二就义立名名三阶根机众生邪正上中下下不同所由义三就意立名名第三阶佛法空见有见众生学认十二种颠倒文名有四三阶一部文有四重有大段有段有子段有子句大段文中即道第一大段第二大段第三大段是也段文中即道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等是也子段文中无子段字但道第一第二第三等是也子句文中亦无子句字但道一者二者三者等是或言又已下亦是若委细论之文有六重或有段内段少故不说或有子子句多故不说此即第一门示名竟  言举数者三阶一部大段有三段有十子段有廿五子句数多或大或小不可具说此即第二门举数竟  言释义者三阶一部文有四义一就过去习气明三阶根机义即第一大段是二就现在人行明三阶邪正义即第二大段是三就所禀经教明三阶法有上中下轻重浅深义即第三大段内初三段是四就悲敬二田明三阶人依境起行损益多少所由义即第三大段内第四段是  略明三阶法义有二一明能行人亦名所诠法即第二大段是二明所行法亦名能诠教即第三大段是其第一大段双明人法法有能依所依人有能证所证所依即甚深大乘经等能依即三阶佛法所证即三阶根机众生能证即一切经律论此即略释义竟  广释三阶以人对法能诠所诠各有七重能诠七者谓文所诠七者谓人第二大段正明人行解病法义根第三大段正明文行解病法义根第一大段双明二七其文七是所依人七是能依是故一々子段之首举法题宗依法立人又人七是所诠文七是能诠即是以根对法义通释三阶具有五义 一明三阶根机摄三阶无始习气行解病通名行以为三阶本根成根行体即是三阶行法揽三阶行法成三阶人说三阶人行法为三阶文教法又依三阶文教法起三阶新行解破三阶病成三阶受法根机是三阶义此即四卷俱是第一大段三阶根机不同所由义二明三阶人行邪正摄三阶现起行解病通名行以三阶行法成三阶人以三阶人依三阶根禀三阶文教成三阶人各各依根起行修断趣证邪正不同是三阶义此即四卷俱是第二大段三阶人行邪正不同所由义三明诠三阶人行为三阶文教法由禀三阶文教法起三阶解行以三阶解行破三阶病成三阶根以三阶根法成三阶人授三阶人三阶文教上中下法令修断趣证是三阶义此即四卷俱是第三大段法有上中下轻重浅深不同所由义四明三阶位揽行解病以成三位第一阶位六住已去是六住菩萨具三义一行深二解真三病轻即三贤十地通凡及圣是第二阶位者从须陀洹已去是免三恶趣由于大乘有趣入义根机不定若遇大乘人法即得入大乘位若不遇大乘法即不得入大乘位故名不定第三阶位者从邪见成就定不可转五种不救已去是亦名邪解邪行成就已去是涅槃经说善星比丘读得诵得讲得十二部经坐得四禅佛道不解一句一字之义无毛发善根不免谤佛等是大品经有见菩萨佛藏经有见比丘月藏经牛王目十轮经八大善人等是五明三阶时处处別有二第一阶处即一乘世界亦名净土莲华藏世界常唯纯有诸佛菩萨无声闻缘觉处是第二第三阶处同即三乘世界亦名五浊诸恶世界娑婆世界盲暗世间三界火宅一切众生起于断常即是空见有见众生亦名三乘众生十恶世界是于恶处中时別有三佛在世佛自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一阶时佛灭度后一千五百年已前由有圣人及利根正见成就凡夫住持佛法位判当第二阶时从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已后利根凡夫戒定惠別解別行皆悉邪尽当第三阶时于第二阶时三义不定一就行明时即如前说二就病明时即第二五百年后第三阶恶贼狗菩萨病起属第三阶时三就法明时即千年已后应四圣谛法灭袈裟变白不受染色属第三阶时此即第五惣明三阶时处竟上来位及时处两义遍在一部三大段中  第四指文者文有四卷题名遍在三卷之初唯第四卷属第三大段文无別义故不別题但抄前题标于卷首其三大段遍该四卷第一卷即是第一大段第二卷即是第二大段第三第四卷合是第三大段段有十子段有廿五等者第一大段就根行位分为三段第一段以根对法第二段就行通说此两段俱文少不分子段第三段就位別说有三阶即分为三子段第一子段明第一阶根机于中有三何以故第三何以故广明五本五末义第二子段明第二阶根机于中有五子句前四子句明第二第三阶同显共第一阶別第五子句明第二第三阶异显下两阶別第三子段明第三阶根机兼明最广一切经律论常说纯说颠倒次明所依甚深大乘经谓大般涅槃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次复对诸门辩同异卷末因三阶自相对辩同异即明七种最大別慈颠倒此是第一卷第一大段指文竟

第二大段就现在人行赏罚出世分为三段第一段明三阶人行邪正即分为三子段第二段明三阶人赏罚行轻重不同复分为三子段第一子段明第一阶人赏罚行于中具明三阶能行赏罚人行位尽第二子段明第二阶人赏罚行于中兼明诸佛菩萨真应两身凡圣善恶邪正大小同异难识肉眼凡夫不別即明善恶两种颠倒第三子段明第三阶人赏罚行于中具明三阶起教法及能起教人并所起教法同异及起教意別明不轻菩萨能起教人起教多义文有四子句后明第三阶人十子句金刚恶即是五本五末中自他义第三段明三阶人出世行浅深不同复分为三子段第一子段明第一阶人出世行于中初明位上人六住已去通凡及圣普別违顺俱行尽次复明合学別所由略明八种佛法验普习气本末远近普敬別简根机具足成根源由第二子段明第二阶人出世行于中具明普別两种三乘根机次复广说邪正四依第三子段明第三阶人出世行于中明第三阶人正合学普真普正八种佛法兼观住持三宝是有缘根机当根破病次复对第二阶明根机药病四子句次复明三宝废兴末后广明护法损益合是第二卷第二大段指文竟

第三大段就三阶法赏罚出世及所依境分为四段第一段明三阶文教法有上中下分为三子段第二段明三阶赏罚法轻重不同复分为三子段第二子段明第二阶赏罚法于中具明三阶人七种忏悔灭罪证验同异难识第三子段明第三阶赏罚法于中明最大多罪因最大多阿鼻地狱果学別上四子句即是五本五末中上下义第三段明三阶出世法七別七普浅深不同又分为三子段第三子段半在第三卷末半在第四卷初合为第三阶出世子段于中初具明八种佛法次明学別十三子句初五子句即明五种不救并第六子句即是六部经说最多颠倒第七子句广明十二种颠倒所依经文并在第三卷末于第四卷初別明十一部经说邪尽颠倒次明四部经说出颠倒惣属第七子句余六子句明不合作人主法主所由即十三子句尽即是五本五末中普別义后六子句明不合作僧官都统所由即是善恶义惣属第三阶出世子段竟第四段就悲敬二田明三阶人依境起行损益多少所由法于中有三段内段第一段内段明悲敬二田厚薄第二段内段明能敬行心有浅深二俱文少不分子段第三段内段以圣人正人对第三阶邪人明赏罚轻重损益不同分为四子段第一子段明圣人正人轻敬重治罚有七种益广说第二子段明圣人正人重敬轻治罚有七种损略说第三子段明第三阶邪人轻敬重治罚有七种损广说第四子段明第三阶邪人重敬轻治罚有七种益略说卷末引大集月藏分经像法决疑经证悲敬二田为胜此是第三第四卷指文竟

释文有四一明能起教人二明所起教法三明教所诠义四明教所为人第一明能起教人者即信行是谓当一乘菩萨六住已去通凡及圣俱是由能發愿受善恶两种身故能入六道随类应生由不假人法即自开解故能为他起教故下文言唯除一乘根机诸佛菩萨已外终无有能得一人于佛灭度后独自学出世间一人一行无人无行五种不忓尽八种佛法彻到成就者广如后释自道俗者依三部经一依法华经不轻菩萨起一乘教法白四众故二依十轮经佛起三乘教法俗人为首道俗并说通为刹利沙门说故三依像法决疑经具说道俗名字经云未来世中一切道俗故

第二明所起教法者即抄出三阶佛法是问抄出三阶佛法为经中有故抄出为无故抄出若尔何失若经已有何须抄出若经中无何得抄出答有同而异同故得抄出异故须抄出异有三义一者所为人不同二者所说法不同三者为人说法广略兼正不同佛为第一第二阶上根人说出世义微细浅近真身应身一乘三乘大乘小乘普別俱说为第三阶位上邪见成就不可转人说世间义不为说真实法出世义今正为第三阶位前人说出世义兼为第一第二阶下根人同说普真普正佛法又广略不同佛广说第一第二阶略说第三阶今广说第三阶略说第一第二阶故须別为第三阶人抄略为广说普真普正出世义依诸甚深大乘经者谓大般涅槃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此明所依甚深大乘大部广教究竟了义显非己见人语妄语此两部经俱具足明三阶佛法涅槃经中对三阶根说三阶法华严经中对第一阶人说三阶法  谂法师云涅槃经中明第一阶有十处说一如第二卷说纯陀菩萨举根兴请一行深二解真三病轻者是二如第六卷说有知法者无问老少道俗持犯悉得为师戒为未来诸菩萨等学大乘者说如是偈不为声闻弟子说也三如第七卷说实是凡夫得现圣人相利益众生佛噵不堕过人法四如第十一卷说不假人法自能得度譬如病人莫问得医不得医俱差五如第十二卷说虽是凡夫为住持佛法得用重治罚法即仙与国王杀五百婆罗门等是六如第十八卷明具足能持三阶佛法谓菩萨所持即无坏灭七如第廿六卷明不假缘伴自能起行如第九功德内具说八如第廿七卷说虽是凡夫得现圣人相处处求名求利佛噵是菩萨少欲知足九如第卅二卷出其位地谓六住诸菩萨通凡及圣俱不假人法自能得度是十如第卅三卷明文义俱解谓微妙之义为诸菩萨说是谓广说第一阶也  二明第二阶亦十处说一明为住持佛法不得打不得杀破戒邪见人如第三卷说护法之人虽持刀杖不应断命引九部经持声闻戒即如律文广明不得打比丘二明佛为佛弟子说九部经除一阐提如第九卷说三明体性不定逢善缘即善逢恶缘即恶唯须多假纯善人法始得出世如第十一卷就喻说名作死活不定四虽复谤人谤法堕地狱暂入即得出如第十二卷说五百婆罗门初谤法入地狱后信即便出第一阶人不谤大乘是故得知第二阶人不免谤大乘五不能具持第一阶常乐我净法唯能持当位一阶苦空无常法如第十八卷说二乘所持即有坏灭亦噵阿罗汉灭六如第廿卷说一阐提有二种一者利根二者中根即是利根一阐提一阐提复有二种一者现在能生善根二者后世能生善根即是现在能生善根人七闻善知识说普敬认恶法即能如说修行如第廿六卷直心法内说八如第卅三卷说浅近之义为声闻说九明唯能自利未能利他如第卅六卷恒河七种人内说第三人出已即住第四人住已观方第五人观已即去是故得知唯能自利未能利他十如第卅九卷四十卷内广说十仙初时谤佛谤法后时回心即得三乘道果是谓广说第二阶也  三明第三阶亦十处说一明第三阶体是讳恶人故不受他治罚返更打他杀他持法人如第三卷说破戒比丘共觉德比丘有德国王鬪战者是二明佛所不摄如第九卷说佛为弟子说九部经除一阐提者是三明五不救如第十一卷说名作定死众生不中治四明分別一切人法长短悉皆颠倒尽如第十八卷说减廿种颠倒者是五明不免堕十方一切阿鼻地狱后始能生出世善根如第廿卷说出地狱后能生善根者是六明断生得善根复不信佛性如第廿六卷说由不信佛性故不免堕地狱七如第卅三卷说世间之义为一阐提五逆罪说现在世中虽无利益为生未来诸善种子虽读诵分別解说十二部经佛噵不解一句一偈一字之义八如第卅四卷说空见一阐提善不善俱名恶不善如是等人如十方大地微尘一种相似九如第卅五卷说利根之人能断善根十如卅六卷恒河七种人一者常没是空见一阐提二者暂出还没是有见一阐提是谓广说第三阶也所以得知涅槃经一部对三阶人广说三阶法又如下文正出经中具说三阶处以为所依喻如三子法说于十二部经内微妙之义为诸菩萨说浅近之义为声闻说世间之义为一阐提五逆罪说如三田三器三病三马如大施时有三人来如大师子杀香象时皆尽其力杀兔亦尔不生轻想诸佛如来亦复如是为诸菩萨及一阐提演说法时功用无二验之所以知华严经中对第一阶人说真身诸佛应机度一切众生三阶法尽一部广说正出所依经文即取第廿九卷如来性起品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如来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智慧日轮常放无量智慧光明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然后悉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为作未来饶益因缘经文虽无三字由与涅槃经喻说法说义同无別验之所以得知(一切同故一部中具说三阶故抄出唯依两部甚深大乘经有同有异故非一处具说故引证通一切经律论)

第三明教所诠义者即引一切经律论证一切众生乃至俱有三阶根机不同所由义是前就法立名即是依经以立教此就义立名即是依义而引文依经以立教是一部之惣名依义而引是一卷之別目未立三阶已前众生一揆既立三阶已后根性区分于一切佛法乃至一々法即是五本五末同而异者同谓一境异谓解分广如后释此即第三所诠义竟

第四明教所为人者即第三阶空见有见众生是亦是就意立名教虽具说三阶根机然起教人意为第三虽明余二为相显發令识同异自住分齐故唯第三是教教所为文开为四一明能认恶人二明学认时位三明所认恶法四明引教证成第一能认恶人者如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一子段引十轮经四种僧验三阶人相对广释第二学认时位者时谓无始乃至可转位谓世间及入佛法如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末第十子句金刚广释第三所认恶法者即是十二种颠倒虽十二文有两重初三略说后九广说略说三者一自他相对就体学认其心颠倒欲使自认颠倒在己不在于他止诽谤故二将心对境就解学认善恶两种颠倒欲使自知肉眼生盲息倒见故三因缘相对就病学认内外四种颠倒欲使善达因由缘成舍邪归正求善知识学简敬故倒虽尘沙略说唯是其心谓内心体迷取着颠倒倒心發语即成诽谤起自无始迄今不绝故名为常无一正念故名唯纯经说其心或名自心或名己见或名我见空见有见或名断常或名妄想然心不孤起必缘境生随其自心所缘境界不过善恶人法迷名执法取相別人顺情见善即生邪贪违情见恶即生邪嗔迷境增减即是邪痴内怀邪三毒外信神鬼魔是为内外四种颠倒此略说竟广说有九文约为三初七就教次一就行后一就果就教七者一对第一阶就法学认常说纯说颠倒为知佛说一切经法说己颠倒不说于他正闻法故二对第二阶就人学认最大別恶颠倒为欲知己颠倒病重不同于他正思义故三对第三阶引昔励今就位学认最多颠倒欲使自知邪见成就七別不救求普救摄正修行故四普別相对就时学认邪尽颠倒欲使舍他別邪人法依普人法正出世故五诠旨相对摄广就略引义归名会出颠倒名义学认今时自他学別谓求出世俱名颠倒体是颠倒审无疑故六横观善恶就己修道求心有无学认纯颠倒谓莫问善恶多少尽颠倒故七竖望三际就己三业经历远近学认常颠倒谓从无始法外法内乃至法忍恒无间故次一邪正相对就行学认卅二种自他俱见真正住持佛法自利利他颠倒欲翻邪学正顿出世故是故第二大段明三阶人行约此空见有见众生卅二种偏病行明三阶人有无不定以分邪正谓一五二六二四一七一五者谓五本五末自他上下普別善恶自利利他文在第一卷第一大段第三段第三子段中说二六者谓六种偏病邪贪邪嗔邪痴信神鬼魔空见有见是为一六惣名在第一卷別名在第二第三第四卷六种邪善谓名徒众多闻势力胜他复为一六文在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初引经等说二四者谓邪四依一依人不依法二依语不依义三依识不依智四依不了义经不依了义经是为一四复有邪四法谓名妄想不净说法复为一四文在第三第四卷第三大段第三段第三子段广说一七者谓七损七益中取七损为颠倒一可杀不可杀取可横杀三宝众生尽二识邪正不识邪正取邪正杂乱尽三有护无护取善神舍护恶鬼入国尽四灭恶增恶取增恶减善尽五有感无感取失所感三宝众生尽六有缘无缘取失有缘三宝众生尽七是当根对病药非当根对病药取失当根对病药尽是为一七文在第四卷末广说此卅二种就行明颠倒摄颠倒义最广前第四一切经律论常说纯说是文广此卅二种是义广遍该一部初一五兼六种偏病就过去未来行习以明根次二六就现在人邪正以明起行次二四就文教以明学法后一七就行所依境法通明前三义损益果此即广说就行明颠倒竟末后一种损益相对就果学认乃至灭破三宝法成三灾尽颠倒欲使厌果断因舍损取益故如第三第四卷末所引经等说后明颠倒鞕耎宽狭多少遍通十二悉坚如金刚广如虚空多如大地微尘数等问第三阶人十二颠倒为当可转为不可转若尔何失若言可转即无第三阶同第二故若不可转何须说颠倒说无益故答俱得可转不可转各有四义由缘有善恶位有上下法有普別行有过现故不可转得有转义初三因缘相对说若就因定则不可转由无始体迷名相善恶凡夫性成故就缘不定则亦可转由善知识随彼微因为作强缘转世间习得性出世正因缘故(如金师浣衣等由遇佛胜缘故)次四说位上下相对说亦就法普別相对说上位別病成別法不能救下位病未成学普法则救后五根行相对说就过去根则不可转颠倒纯常久习定故就现在行则亦可转舍邪学正随人修断厌怖当果舍损取益故又问今时定者不疑不定者与第二阶人何別答第二阶人倒非常纯根中病轻单行相普亦可转故第三阶人常纯颠倒根中病重具体相普始可转故问十二颠倒及八种佛法为名异体別为名异体同答就体不异就义名別十二颠倒略说唯是其他广说一切经论若认一倒则摄十二但随药病是故广说若谓随名则体异者应第二阶不具十二常纯一切七种別恶唯第三阶独別有故故知十二即一颠倒如八种佛法即一佛法故下文言一切八种佛法俱是普真普正故所以八种佛法名数虽少能得对治十二颠倒第四引教证成者如第三卷末具说问何故八种佛法十二种颠倒不在初二大段中说答由第三大段明三阶法故尔

第一大段将欲释义先牒义立宗后开文释义此第一大段立宗偏明三阶根机义由未立法已前惣名一切众生立法已后始分三阶根机是故下文就五本五末广验三种过去习气根机不同故知第一大段偏明根机义四卷俱是者此就通释义不相违正如第二大段由现在人行邪正不同即验过去根机有异此即以果验因成第一大段根机不同义由第三大段佛为三阶众生说三阶教法有上中下不同即验所为三阶众生根机有异此即以法验人成第一大段根机不同义

第一段以根对法或二或三谓随根授法即有三阶由別为说世间义故若依根学法但有两阶由经为说一乘三乘故(此文即是与下两段开章仍充第一大段中三段数者为令第三段中三阶得成三子段类下余段每三子段皆配三阶文义相符分明易解)

第二段就行通说有两阶者谓说三乘应四谛行第三阶人出地狱后畏苦性破终入此行故就行通说唯有两阶若就位別说即有三阶一纯正无邪位二邪正不定位三纯邪无正位由第三阶空见有见众生从未堕十方一切阿毗地狱遍尽乃至畏苦畏恶性未破已来犹在纯邪无正位未入三乘正行所以就位別说即有三阶又九字是人语者谓立法字也以此九字释一切经故唯九字是人语也

第三段就位別说有三阶即为三子段(一部文中每三子段恒配三阶第一子段明第一阶第二子段明第二阶第三子段明第三阶)第一子段明依第一阶佛法证有一乘根机众生文有五分

一立宗有一子句文有四义一就法验第一阶人谓依第一阶法立一乘根机众生莫问凡圣即六住已去俱是二就缘验第一阶解谓莫问值佛不值佛俱即自开解是三就病验第一阶行谓常不起六种偏病即闻好闻恶心无忧喜是四对下两阶验第一阶佛法以为所依反验可知

二释义又有三子句亦名立因亦名释所以此三子句文即是三何以故(一何以故就处解行验二何以故对下两阶验三何以故就本末习气验又释一就位验二就人验三就行验即通名行)一又何以故就处解行验于中有三句一者就处验第一阶法谓一乘世界中唯有一乘根机众生见一佛乘闻一乘法余三乘众生不见不闻验之

二者就缘验第一阶解(就教即自开解就境能自力知就果自能得度)

三者就病验第一阶行(下注)谓由无六种偏病故能發愿受善恶两种果以后验前者谓以第六回向舍身命财尽验第一回向愿唯除已下释疑谓能依教简人择法非谓愚钝心无忧喜有说无喜显离邪贪无忧显离邪嗔简人择法显离邪痴(六住菩萨者一解行住二净心住三行道迹住四决定住五决定行住六究竟住)二又何以故对下两阶验文有二义

一牒疑双立假不假义

二引经双释假不假义此复为二

初引胜鬘涅槃对下两阶释成不假

后引华严以因对果释成假义(又以上依经就位说以下立法者就病说)

三又何以故就本末习气验亦名就行验即是行解病通名行故下文言从有心有识乃至成佛道说名为行也文有三节(一本二末三普其文有注隔绝又五本明禀性异五末明闻法异普引明起行异)一就五本验文复有二(初依五本习气立义后引三部经文证成)

初依五本习气立义(下注)就人明自他就法明上下普別就行明善恶自利利他上下是有缘根机法普別是药病根机法善恶是行体自利利他是行用也谓自见短依自下普法断好善内恶为他自受苦为自利见他长不敢学他上別法修苦恶内善舍自乐与他为利他又由自见短自受下不畏现在別苦恶始能永断一切恶成自利由见他长废己同他始能舍上別好乐与他广修一切善成利他即依自他成余四义又摄后四惣入初中谓在人则见他长善在行则舍上別好乐与他又由见自恶见他善则离偏空不见自善不见他恶则离偏有不贪上嫌下则离偏贪偏嗔成普解破別执废己同他尽则离偏痴断好内恶故不贪好学恶内善故不讳恶则免神鬼魔惑又由舍好乐即是现在利他受苦恶为未来自利是谓本末习气不起六种偏病

后引三部经文证成

一引十轮经以畜生验人且分上下两阶善恶邪正两性別(喻但明信善信恶法则兼摄邪正)

又准经下释疑如第二卷起教中释

二引楞伽经以邪验正具分三阶习性別谓由经別说第三阶众生凡夫性纯邪无正验知第一阶根机圣人性纯正无邪以第一第三两阶根机纯正纯邪验知第二阶根机邪正普有(下注)迷惑法者非是实事不实事谓当儒教由说因果报应不尽故名迷惑如忠孝百行五明论皆说现益不尽三世前三恶道即当教外此迷惑法即当教内谓从恶道至人天位后从世间入出世间即是引俗入真至三乘位

三引涅槃经以世间验出世间谓由世间法中金师浣衣习性別能成出世法中数息骨观两行因故得以世间法中三阶习性別成出世法中三阶根机已下注有三对验谓前后凡圣因果各通五本五末第三阶以前后为位谓就佛法内明一阐提位第二阶以凡圣为位谓就须陀洹已去明圣人趣入大乘始不定位第一阶以因果为位就六住已去定不退转为初因位成佛已后为究竟果位又第三阶唯是凡夫无圣人故就入佛法以明位第二阶凡圣俱因至圣不定故就圣明位第一阶因果具足果至佛位究竟无对不可分阶故但就因六住不退明位设使真佛应佛形像佛以分三阶皆就所为人说一以前验后等者谓以未闻佛法已前象王凡夫因时见他善验得闻佛法已后乃至圣人果时得有见他善以后验前等者谓以得闻佛法已后圣人果时自认恶验未闻佛法已前凡夫因时亦得有自认恶苦乐亦尔二以凡验圣者谓于凡位初入六住尚不假人法自能得度况入八地圣位始须佛劝反验类知三以因验果者谓因时行果时说在因时善畜生观下僧果时佛说下人观下佛如自他上下相验既尔类余三本末可解又释就前后验病轻重有无就凡圣验解假教不假教就因果验学行尽不尽此且就第一阶说

二就五验文即为五(从得闻佛法已来是)

初惣出分齐后一一別列(自验肉眼故信佛教依法四依自知生盲自住分齐息一切恶)(已下)准依大方广十轮经等者此句明自他(下注)文有三义一就解明自他谓自见恶见他善二就行明自他谓舍自乐与他乐三就病明自他谓能废己同他尽又先就善恶明自他次就苦乐明自他后就事业明自他又就因明自见恶见他善即知解真就果明自受苦与他乐即知行深就事明废己同他即知病轻谓他人法胜己故能废己同他又此文善畜生是以前验后句末圣人自认恶是以后验前前后各显半边始得合成一义

(已下)准依迦叶经(此就苦乐明自他亦成自利利他行即是以圣验凡)

(已下)准依为等者此句明上下即是以果验因(上来三验是前凡因时见后圣位自行后圣果时为他说故依佛教仰信不违即是有缘根机依根起行义)

(已下)准第三卷等者此句明普別(即是药病根机依法破病学行义由学普真普正佛法破別怨別亲病得入菩萨六位已下违顺并行就位上人说)

(已下)准依第二卷等者此句明善恶(下注)明善内恶恶内善各有三种一就境明善内恶谓求见未来世佛及邪魔作佛等恶内善谓恶众生中有佛性及应佛菩萨二就缘明善内恶谓信施等中有贪嗔等行恶内善谓麤衣恶食等中有正善行三就行体明善内恶谓邪善恶内善谓菩萨逆行十恶又说于他善不嫉即断善内恶于他恶不嫌即断恶内恶于他善随喜即修善内善于他恶慈敬即修(恶)内善又持戒得名利即断得好乐恶护法被毁害即断得恶得苦恶修禅得名利即须得好得乐善头陀麤衣食即须得得恶得苦善

(已下)准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等者此句明自利利他(下注)问云何三义具足无违答菩萨修行必具三义谓宽长不退转广则以利他为心长时则以自劳成行不退则以同行取果愿行相资自他并出即是行由生成生由行度行由愿修愿由行满(行)现在未来互相资辨是故三义说不相违(苦恶正行好乐兼学)

(已上別引经验之已下普引经验之)別谓本末各引经验普谓本末共引经验于中有十一句(有一准依十亦名)义约为三

初一句反验第一阶法

次一句通验三阶人于中有三一以畜生验人二以邪验正三以世间验出世间

后九句別验第一阶成普敬认恶行义约为三一有五句成菩萨行具三义一宽二长三不退宽有二句一约修善行明宽谓违顺并行能受善恶两种果尽二约断障行明宽谓双除二障一烦恼障二智障

长有二句一约前际明长谓无始五本习气二约后际明长谓断三世恶学三世善尽反举十轮经等㫋陀罗不断三世恶即是邪善一者恶欲谓求现在名利徒众二者大欲谓欲他知我已得圣果三者欲欲谓自求未来人天胜报由此三欲增恶减善

不退有一句谓不畏现在苦恶彻到成性尽此有二义一者心愿二者起行行有三义一难作能作二难忍能忍三难施能施

二有一句正出普敬认恶行体谓依时处人学八种佛法认十二颠倒

三有三句明认恶所由一由畏罪彻到二由信用佛语三由解法检验畏罪彻到者谓畏未来最大多重恶果信用佛语者谓即能仰学先圣知己由认恶入道于中有七一唯由见佛自认己过去犯戒恶二唯由见佛为恶时恶人说恶法三唯由见佛诃末法法师不说恶四唯由见临得圣出家人由认恶得道五唯由见直心菩萨自认犯戒恶六唯由见摩诃萨怕生死七唯由见怕罪是菩萨种姓相解法检验者谓现见末法第三阶人㫋陀罗等不畏后世定堕地狱与经符同验经中说今时怕罪决得出世故须认恶亦验知有第一阶根机

三又一句(又此段下)喻说有五

一喻断恶修善普遍法界(谓自见恶故能断恶尽见他善故能修善尽善恶内恶俱断名普断恶善恶内善俱修名普修善)问前法说具五本末此中何独先明善恶答虽五相由断恶修善正是行体故文特标惣指此段第四合喻偏合此义

二喻不为邪魔之所倾动(喻如一切大地已下是)

三喻烦恼轻微易可除断(喻如一切大地已下是)

四喻依时称根善得调亭(喻如一切夏天已下是)

五喻行德深胜堪为赏罚(后亦名常善调亭已下是)

已前五名传禅师解后谂法师兼取合喻释为两义前喻解行病同异后喻解行病多少前喻五本五末即为五义

一阴阳喻喻无自他偏病(谓见他善能成自善不见他恶能灭自恶)

二普高普下喻喻无贪上嫌下病

三土地最耎喻喻无舍普学別怨亲金刚病

四夏天七种热具足喻喻无偏断恶修善病(一患热病二服热药三阳气热四日热五火热六着厚衣七吃热食)

五善调亭三阶根本法喻喻无自损损他病(前亦名已下是)

有释为七一行二解三病四根五法六义七文行谓断恶修善普遍法界即是行深解谓大地良田平正即是解真病谓土地最耎除诸沙𠧸恶草株兀即是病轻根谓具七种热正善解行邪恶缘不能坏唯增正善等如合喻释法谓三阶佛法依时称根义谓正行赏罚自利利他文谓教是能诠引经成证惣喻金刚明第一阶解行深胜舍身命财毕竟不退坚固难坏故喻金刚第三阶人烦恼坚固如似金刚第二阶人烦恼不定犹可琢磨故喻石山

四又一句(又此段下)合喻(文中唯合第四善根增减如七种热具足众生)

五又一句(又此段下)(下注)文有二验先顺验即以名验义谓以一乘名验一性义后反验即以別验普谓以下两阶根机性別验第一阶根机性(大乘为自小乘为他相行四乘性恒一乘又于自及他眷属徒众常无彼此不偏亲己不別疎他即是常无六种偏病)

第二子段明依第二阶佛法证有三乘根机众生文有五分

一立宗先依第二阶佛法立三阶根机众生为第二阶根机次以本末相收由病行同故唯立一阶对异上第一阶后就位別说由邪正不同分为两阶对异下第三阶问三阶习气各有本末何故就行唯说一阶答若就正行以末收本则两阶俱得名为三乘未別立空见有见众生为第三阶若就病行以本收末则两阶俱得名为空见有见未別立三乘众生为第二阶今邪正通说皆名为行故云若就行通说由有六种偏病等同故唯说一阶(此中以畏苦性未破已前名为本畏苦性破已后名为末准下第三子句贪好嫌恶引十子句金刚皆名本正三乘根机成就名为末故)若就位说邪正两分第三阶人则以邪见成就为位故名空见有见众生为第三阶第二阶人则以正见成就为位故名三乘根机众生为第二阶若就行说各具本末皆从无始各至十地

(又何以故下)法说释义(先问后答)问有二义何以得知三乘空见有见就行通说本末为异异上第一阶就位別说邪正为异异下第三阶

答有八句(五者三又)义约为三

一有五句上下相对立第二阶(取五者为五句)前四子句对上分阶答成同义后一子句对下分阶答成异义(下注)一者释宗中第一人法相成立第二阶二者释宗中本末相摄同名三乘空见有见三者释宗中六种偏病同四者释宗中等同所谓解同五者释宗中邪正不同分为两阶

一者就处同人同恶同验之文约为四 一引十轮大集验三乘众生同第三阶文中有三一举处人恶同标名立义(前第一阶根法相对立此第二阶诠旨相对立)

(准依大方广下)引文验义具显三同(下注)三乘世界五浊世界是处同一切人民起于断常于如是等众生中是人同心常远离弃舍真实极恶增长等是恶同又由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是恶世界秽土正因不信凡中有別圣障別净土不信相中普体障普净土

(又无量寿经下)释疑分阶寄同显异

(又此句已下)引法华经验三乘菩萨同第二阶文中有三一会同名义(下注)此中上下有两种一就文明上下即方便品为上譬喻品等为下二就义明上下即一乘名上三乘名下三界众生者即是具足烦恼火宅根机经云为说三乘知三界苦若心决定说一佛乘今起教者当遗法立因时为说两种大乘佛法谓少分甚深一乘大乘为悟佛知见令發菩提心故少分小乘三乘大乘为厌三界苦解脱虚妄故此是凡夫依文验义上下并说不同圣人论师说昔对根授法时所为根机或以上从下判属三乘大乘谓为別教三乘凡夫论云求势力人颠倒求诸功德增上慢心而求人天有漏果报对治此故说火宅譬此则摄真从应述昔因时为说三乘苦空浅行各趣涅槃或以下从上判属一乘大乘谓为二乘圣人偏就佛果摄应从真为说常乐令入一乘大乘即是论师释经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论云谓无二乘所得涅槃唯佛如来证大菩提究竟满足一切智惠名大涅槃非诸声闻辟支佛等有涅槃法唯一佛乘故或上下并说者药草喻品为大乘凡夫一三并说究竟真实一因一果一乘菩萨是大小树三乘菩萨是上药草论云大乘人一向决定增上慢心如是倒取无別声闻辟支佛乘对治此故说云雨譬是故经云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如彼草木所禀各异又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何以故下)依文验义文复分三(何以故者责验佛意所由)

一以一乘三乘相对验(三乘被破一乘不被破三乘是先心所好一乘非本所望)

二以喻说验有三义別一三乘俱是无求出意众生二俱是唯有一门狭小众生三俱是三车诱出众生(俱从己见门中三车诱出)

三以法说验略合二义谓三乘俱是虽遭大苦不以为患众生次下经文乃至佛为于一佛乘分別说三

(又穷子下)类引经文(火宅喻执教迷理穷子喻执应迷真药草喻执根迷法化城喻执果迷因)

(又此第二已下)引华严经等验分下两阶异第一阶文中有二一教说善恶异二教说开遮异(又下四安乐行品已下是)

(又准依下)引四阿含经等验三乘菩萨同第二阶(谓同二乘行得三乘道)

二者就三乘空见有见名字同验之(前句验名所目义此句验义所得名)文中先验第二阶有空有(见)有有见名后验第三阶有三乘名

三者就求好厌恶深浅同验之(此句明第二阶病同第三阶即验宗中六种偏病颠倒同故唯说一阶文中以后验前者经文以后恶魔發愿教众生破戒习诵验前恶贼破戒比丘同讳恶故义当即是有见众生准依已下贪好讳恶并说若非贪好为因岂得果时四天下无与等者)

四者就三乘俱不解法身如来藏同验之(此句明三乘菩萨解异第一阶同第二阶声闻缘觉释宗中等同字所谓解同已前四句对上分阶竟)

五者就邪正有无验之(此第五句对下分阶)文开为二一就發心生善验文有七节初两节引十轮经唯验第二阶邪正并有后五节引涅槃经邪正相对说兼验第三阶纯邪无正(言三念者一念自来处从人道来二念生何处是阿鼻狱三念来何业谤大乘经国主所杀而来生此回心信敬生甘露鼓如来世界寿命十刧)

(准依观佛下)就灭罪得道验文有两节邪正別说初说第二阶灭罪得道

(时节远近已下)说第三阶受苦障道

二又两句(又一切下)以邪验正具立三阶(此句人法双立异前后故)

初句验知有三阶人

后句验知具三乘名

三又一句(又何以故下)具验本末成第二阶(下注)此中五本五末通有五义异上下阶一非常二非一切三自他信见不同用四长短善恶不相摄五不定于五本中上下及自利利他分同第三阶余翻上下阶(下注)从他闻音名信自思生解名见又初心愚钝名信后心决了名见又信则单于自他起见则兼于长短起上第一阶能废己同他尽下第三阶能废他同己尽二俱不被缘转是故信见合说此第二阶人信则于自他随缘不尽见则于长短善恶称实而知互不相摄是故別说又五本中普別及善恶不同第三阶言好恶者由第二阶本世间位有孝子贤臣君子等善争名位恶故畏忠孝仁义善内恶少(准除已下有四节验)

三又一句(又此段下)喻说或五或七准第一阶于中异者若就人则凌室冷喻二乘断恶春秋阴气冷喻大乘断恶若就根则本来別教定性三乘根喻凌室通教三乘根及先少一乘根喻阴气若就法则凌室冷喻断少恶春秋阴气冷喻遇缘不定不能舍身命财尽修善亦尔若就行则律仪戒断恶四无量修善如阴阳气若就位则回心学一乘已去如阴阳气其大地別高下喻三乘解石山谷別高下喻己见烦恼难回草木喻三乘性別(山谷草木出法华经)

四又二句(又此段下)合喻(下注)前句正合明遇缘不定所以唯得守节行顺不得行违后句释疑谓若就根机过习即善恶等一向不得杂乱若就位说得圣果回心学一乘佛法即违顺兼行然学法不尽异第一阶五又一句(又此段下)结文亦有二(一以名验义二以普验別) 唯第一阶第三子段明依第三阶佛法证有第三阶根机众生文有五句约为三分(以立宗名第二阶首合喻在喻说中故唯三分)

一法说释义文有三句

一就教验人立第三阶(言利根者简异痖羊邪见成就简异位前常没颠倒简第三阶)文有三分

初牒宗标名名有通別別谓就位別说別名邪见成就空见有见众生通谓就行通说通名三乘根机众生略引三部经通证两名

(何以故下)引经释义(下注)有三者子句引三部经

一者引摩诃衍经明见多佛具多解行(下文结言文不具足者谓说出地狱后障道续善根文不具足)

二者引佛藏经明度多众生

三者引十轮经明多人错学三部经俱道不免谤人谤法受苦障道

(所以得知下)会名归宗(下注)体坏行坏非三乘器者旧十轮经舍有利根钝根两人其钝根者即求善知识中所引者是其利根者即此第三阶中所引者是是以新翻经开为二人一意乐加行俱坏非三乘器是利根人二戒见俱坏非三乘器是钝根人二俱佛为说布施法旧经合说同行布施是故禅师玄会经文两处別引何以故四子句者于第二阶五者句中除第四一句非第三阶

二又一句(又何以故下)具验本末成第三阶(下注)本中未闻佛法未起行故以长短好恶为名末中已闻佛法已起行故以善恶为称本中就情故说自利利他末中依法故成自损损他谓自不学当根佛法故成自损灭他学者故成损他以人验法者由当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后现有第三阶人在故得以人验法余上两阶有无不定或隐有显无人不可识故唯就教但三对验三又一句(又何以故已下)以正验邪別三阶教(下注)前第一阶引楞伽经以邪验正別三阶人此第三阶引华严经以正验邪別三阶法何以故以楞伽经就凡夫性別说邪人就圣人性通含两阶是故以邪验正別两阶根以华严经就处別说一乘佛法大集十轮共处同就三乘佛法是故以正验邪两阶教即明最广一切经律论常说纯说颠倒(下注)谓一切经律论常唯纯说恶及邪善诽谤正法毁呰贤圣虽有经说常正纯正即显常邪纯邪谓说药多明知病重

二又一句(又此段下)喻说兼合(准前两阶)

三又一句(又以一乘名下)结名验义(下注)谓一向欲得摄他同下唯欲得己別好不用他好故唯性別不通自他不同一乘人废己同他莫问自他俱欲得普好亦不同三乘众生不能废己同他不能摄他同己故莫问自他各欲得別

都又一句(又上来下)惣结三阶

次又已下有五句明所依甚深大乘经谓涅槃经华严经(就第一大段未明所依经者由佛具说三阶根机不具对根说出世法故不就下第二第三大段未说)涅槃经有句(前句略说喻说但明三阶根后句广说法喻具明三阶根法又前验第一大段后验四卷俱是通后两大段所依法也)初又一句就喻说明三阶根机(下注)问经既就位何故立法者就病说邪答佛对根授法为根成者依根起行故就位说禅师遗法立因唯为下人破病学行舍邪归正以立根故就病说又病则通三阶有以人验法根机易识正解正行或今时来具故立法者就病说也又第三阶位前人不见佛故立法者就教起教对病说也

后又一句说多喻说法说明三阶法(法谓甚深浅近世间三阶法也又三田等喻所被根师子喻佛授三阶法)

华严经有三句(何以故者此举所为难所诠也问华严经七处八会唯说一乘佛法声闻缘觉不见不闻何以道言喻说法说广明三阶故)

初又一句都略抄出三阶经文(先以义摠释后第一世间净眼品下依文別解)

先以义惣释有三

一明对根授法时(下注)广略兼正所为不同作四对说一真应二一乘三乘三三阶四大乘小乘一为第一阶人转因成果故作真应说二为第二阶人回三入一破別成普故作一乘三乘说三为第三阶人回邪入正故作三阶说四为第二阶转凡入圣未回心人作大小乘说亦名作三乘说又亦为第三阶位上不可回入人作大小乘说由顺病故是世间义若作一乘三乘说由破病故是出世义由法华经中简机说故谓五千避席是

(唯除以下)明遗法立因时(前对根授法时佛不为第三阶说出世义此遗法立因时立法者正为第三阶说出世义)问云何为渐而言顿说答法有前中后际说有隐密显了隐密者为渐说显了者为顿说谓佛为第二第三阶人说大乘小乘及世间义是隐密义说中际法说第三阶不尽前际说彼无始非三乘种毕竟不得出世说第二阶不尽后际说彼永入无余涅槃身智俱灭毕竟不成佛故后虽为不定根者受记作佛犹闻定根二乘不为说究竟一性常乐我净故是名为渐为第一阶人翻此为顿

(余一切以下)明所引一切经律论

(第一世间净眼品下)依文別解

二又一句(又已下就喻说法说下)正出所依三阶经文

三又一句释今令得抄出所由(先牒华严经对机授法为疑后唯除下引十轮经道法立因解难)问经言不入余人之手云何末法抄出答华严据对机故不入余人手十轮据遗法故得今时抄出后又五句对诸门辩同异问答释疑亦名不依余经抄出所由

一又一句对三聚辩同异(虽邪定聚同第三阶而正定聚含余两阶不同而同此之谓也)

三聚有三重一有涅槃法无涅槃法三乘中一向定差別二善行恶行因差別三恶道善道因差別如文次第应知

二又一句对四乘辩同异文含五者句

  • 一者人天乘佛法摄
  • 二者第三阶佛不摄(此中就第三阶当位以明本末不同前对第二阶正三乘位以明本末下引八句经文验之)
  • 三者第三阶人出地狱后佛始摄
  • 四者钝根痖羊僧是四乘根佛现摄
  • 五者四乘中菩萨乘一乘三乘含说

三又一句对四僧辩同异(虽无慙僧同第三阶余三不同故不依说)四又一句三阶自相对辩同异亦以空见有见名对我见名辩同异即明七种最大別恶颠倒

  • 一于三阶別作一阶谓纯邪无正第三阶
  • 二就喻说別作一阶谓定死不活众生
  • 三就法说別作一阶谓为一阐提说世间义
  • 四于恒河七种人別作两种人谓空见常没有见常没合作一种常没颠倒
  • 五于三聚別作一聚谓邪定聚
  • 六于四种僧別作一种僧谓无慙愧僧
  • 七于六道众生別出其轻重分齐谓堕十方一切阿鼻地狱

五又一句三阶行位相对辩同异文有二义

初就行位辩同异(一乘三乘为正行六种偏病为邪行复以邪正为位前后行位为同为异)

后就体用辩同异(此中水喻如来藏佛性池河喻三阶根机行解病若以水摄池河则常同无別若以池河摄水则常別不同)

三阶佛法密记卷上


校注

来=未
[A1] 已【CB】巳【补编】
[A2] 已【CB】巳【补编】
[A3] 己【CB】已【补编】
[A4] 已【CB】巳【补编】
[A5] 已【CB】巳【补编】
[A6] 已【CB】巳【补编】
[A7] 已【CB】巳【补编】
[A8] 已【CB】巳【补编】
[A9] 已【CB】巳【补编】
[A10] 已【CB】巳【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三阶教残卷(卷5)
关闭
三阶教残卷(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