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断片 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
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第九断片)は大英博物馆藏、スタイン氏搜集、炖煌出土本第七百二十一号に属し、首尾破烂失题断片れるも、其の内容は「第一□□、第二辨名、第三立义、第四释文」の四门に依りて、大乘法界无尽藏法を注释せるものとす。仍て假に题して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となせり。尚第二部四の三「普行」(五〇五~五一〇)、第二部六の二、「无尽藏法と五义相对并に十一段义」、(六二三~四)第一部五、「现存三阶教籍断片」(10)就中附图九を參照すべし。
债主次轻者受牛马驴骡等身、担重挽车、蹄劈领穿以偿地债、最轻者为人奴婢、衣不盖形食不充口、鞭胷打背着钳印面身偿他力、故地狱传云、负他一钱余报一生作人奴婢身偿他力即其义也、如是宿债且计一生一家眷属互相养活追求钱财、或因官断事凭恃威力枉法取财、或市易兴生轻称小计、行滥诳逼取他利润、或作农夫焚烧山泽溉灌陆田、耕耩[銲-干+刀]磨破他巢穴、漫放牛驴损他苗稼、缲丝剥茧熏蜂取蜜杀麝求香、或作工师抄经写像偷减佛金、窃经纸墨少功高价、节日參师食僧厨供侵损三宝、如是宿债不能不有、设欲別偿隔生难识、设使知处詶补叵充、若不因作无尽藏陪无始已来百生千生百劫千劫天生上尔许债负、何由可了、行者今因无尽藏施无始宿债一时顿停、不畏债主、更为障道业障报障一时顿灭、父母兄弟六亲眷属顿出三涂岂非大益、 问无尽藏法日舍一分钱或一合粟、一年不过卅六钱三斗六升粟、云何顿陪无始债、了离苦解脱、 答譬如贫人、负他千贯每被债主欲来掣夺、贫人媿惧诣长者所、首过要期愿恕我罪、贫无得处、日別客作若得一钱即还长者、长者闻已欢喜恕过、更不牵掣即免枷禁、岂非小施即除大难、无尽藏施亦复如是
第二云何發菩提心、同菩萨行作得度因缘者、谓共信行禅师及一切国界一乘菩萨、同其一行作得度因缘、但一切国界一乘菩萨、于念念中有福德智慧二行满足、成佛放光召集有缘、假使自身造罪堕三恶趣下至阿鼻地狱、由同此无尽藏一行与诸佛菩萨有缘故、蒙佛光照拔出三涂生人天中、受化□生身闻法得果利益者是、如释迦如来说大般若经及涅槃经、放光照三恶趣下至阿鼻地狱众生、皆闻法得益者是、故华严经贤首菩萨品偈说
即是其义、为此二意故、须作无尽藏
第二辩名者言、大以宽长深远不退为义、乘以运载为名、小乘法中唯明自利、大乘法内自利利他是故菩萨依大悲心立无尽藏□(法)、六波罗蜜檀度为初、四摄行中布施为首、上同诸佛内应法身、外利众生穷尽法界、众生界尽此藏乃尽、法身无尽施行无穷、由境界常行相续故立无尽、名究竟深广、含蕴一切故名为藏、藏有轨仪复名为法、故曰大乘无尽藏法
第三立义者、传禅师说略有五义、一上下相对、二普別相对、三自他相对、四常无常相对、五因果相对、 第一上下相对者、上谓敬田、下谓悲田、准依华严经说
既言以无尽藏施三宝即是敬田、又维摩经说
准此以明、即是悲田此有两义、一以无尽藏物施贫下众生、由数得施故劝發善心、即易可得二教贫穷人以少财物同他菩萨无尽藏施、令其渐發菩提之心、华严经云为贫穷者演说正法、令得菩萨诸清净藏、上来二经明悲敬二田故名上下相对、 第二普別相对者、准依胜鬘经说、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受畜财物、凡有所受悉为成熟贫苦众生此义即是、普別相对、舍別取普也、不因凡夫无始以来所畜财物、但为己身及己亲属、设复施他或为人情报恩凭力、不为成熟贫苦众生、今无尽藏菩萨行施不观三代贵贱善恶邪正大小怨亲、平等普施一切、何以故由贵贱等三代不定故、乃至怨亲一一广说、又维摩经云、法施会者、一时供养一切众生、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第三自他相对者、如地持论说、种性菩萨于诸事业废我成彼、言事业者、即是无尽藏功德事业、废己同他故、像法决疑经云、若复有人多饶财物、独行布施从生至老、其福甚少、不如复有众多人众不问贫富贵贱、若道俗共相劝化各出少财、聚集一处随宜布施贫穷孤老恶疾重病困厄之人、其福甚大、假使不施念念之中、施功常生无有穷尽、如后广说、又何以故自利行狭而短、由自身不遍法界、为身所作永无遍义、利他行宽而长、由众生遍法界、为生所作十六事业皆有普遍义、又自利行损损有多过在家破家在寺破寺、在国破国在道破菩提心、何以故、自利行者、好事自取、恶事与他所以在在处处破坏又长恶无穷、何以故、由夺他好自属己、己好不与他、所以长贪无穷、推己恶与他、他恶不肯受、所以长嗔无穷、利他行益翻上即是
第四常无常相对者、准依涅槃经说、若修常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时时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言常施者、谓相续常非常住凝然、所以得知、由时时施不日日相续、对修常施故知相续、波罗蜜者、名到彼岸、如度河水或从东岸到彼西岸、名到彼岸、言波罗蜜到彼岸者、谓将行者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故曰波罗蜜也
第五因果相对者、于中有六、一求不得因果、二求得因果、三自然因果、四成熟因果、五相似因果、六具足因果、 第一求不得因果者、他来乞求不肯施他于未来生求官觅财皆不能得、是名求不得因果、 第二求得因果者、涅槃经说、见有乞者然后乃与、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若无乞者开心自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他来乞然始布施、来生要须少用功力方获财位、是名求得因果、 第三自然因果者、见他功德有不辨处、即将无尽藏物随喜助成、来生衣报不待规求自然而得、如转轮王及天帝释梵天王等衣食自然七宝宫殿随念皆得、是名自然因果、 第四成熟因果者、如有乞求布绢等物、欲作衣裳将无尽藏现成衣施、或索米面欲作饮食、即将成熟饼饭等施来生不假营求、感他成熟衣食供给供养、故名成熟因果、 第五相似因果者、于中略明有十六种无尽因、还感十六种无尽果如下广说、 第六具足因果者、云何不具足而言具足者、谓如有人长寿无病端正聪明贫无衣食、是名具不足、或有衣食短命多病丑陋顽嚚亦是不具足、设得好身命智慧、念有衣食无三宝境亦不具足设有三宝不蒙摄受、不得供养亲近承事断恶修善、亦不具足、设得供养、有香无灯有灯无香、乃至十六种有一阙多有多阙(一)类应广说、名不具足、言具足者、谓从生死前际以来、于身身上常分感得十六种相似果、即具足因果义、此有两种、一者感内身八具足果、一色具足二力具足三寿命具足四信言具足五眷属具足六财宝具足七威力具足八智慧具足、二者复招外宝具足果、如华严经明法宝周罗长者具足果报、经云时彼长者执善财手将归家、善男子且观我家、尔时善财遍观舍宅、悉阎浮檀金色、七宝为墻周遍围绕、瑠璃庄严车𤦲为柱、敷赤真珠宝为师子座、建师子宝幢、张瑠璃宝帐、如意珠网罗覆其上、阿僧祇宝而庄严之、马瑙宝池八功德水盈满其中、一切宝树周匝围绕、其宅广大十重八门、尔时善财见最下重、设众肴饍慧施一切见第二重施杂宝衣、见第三重施惠一切宝庄严具、见第四重施内眷属悉履善行巧于语言、见第五重乃至十住菩萨云集其中、结集正法离世间乐、出一切论诸陀罗尼三昧法印分別三昧智惠光明、见第六重得般若波罗蜜菩萨充满其中、具甚深智得寂静、明智惠藏地无碍法门、超出三有境界无碍念不二法、结集般若波罗蜜门、分別解说般若波罗蜜门、彼菩萨众不可说庄严而庄严之、见第七重向忍菩萨充满其中、出方便智惠悉能闻持诸佛法云、见第八重常住菩萨充满其中、具诸神通遍一切刹、照一切众生一切法界具足法身、诣一切佛无所障碍、悉能受持一切佛法、见第九重补处菩萨充满其中见第十重一切如来充满其中、从初發心修菩萨行、超出生死满足大愿、神力自在一切佛刹及其眷属转净法轮、化度众生显现住持、尔时善财见如是等奇特事已、白言、大圣我未曾见如是清净大众、昔于何处种诸善根、今得如是胜妙果报、长者答言、善男子我忆过去无量光明法界普庄严王如来出兴之时、彼佛入城我以香花伎乐而供养已、持此善根回向三处、谓灭除贫苦常见诸佛菩萨及善知识、恒闻正法故获斯报、准此文验则是具足因果义也、从生死后际以去分得内外具足果至佛圆满内具足果略说、佛有三十二相或八万四千相、或说有十莲华藏国界海微尘数佛大人相、于诸支节种种妙宝以为庄严、复有八十种好、或说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其十莲华藏国界海微尘数佛大人相、一一相各有随形好多少可知、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处三不护等佛百四十不共法等功德无量无边、今且略说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言福德庄严者准无上依经明、若十方一切众生俱行十善所有功德更增百倍等佛一毛相福德、又佛一切毛相福德更增百倍等佛一随形好福德、又佛一切随形好福德更增百倍等佛一大人相福德、一切大人相福德更增千倍等佛白毫相福德又、佛白毫相福德更增百千倍等佛无见顶相福德、以佛无见顶相福德更增亿百千倍等佛梵音相福德、佛因此相以一音声遍满十方无边世界、说法利生随类各解、言智慧庄严者如大集经说、若三千大千国土众生所成就智、比一信行人智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假使三千大千国土悉如信行人所成就智、等一法行人智、如是校量大千国土法行人智等一八人智、如是大千国土八人智等一须陀洹智、乃至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展转相比亦如是、假使三千大千国土悉如辟支佛智等一百劫菩萨智、得忍菩萨不退菩萨补处菩萨智展转校量亦如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无量无边世界众生悉如补处菩萨所成就智、以比如来处非处智、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上来校量智慧分数多少、是为诸佛智慧庄严如前所说福德智慧多少惣名内报具足、外报具足者如华严经说
则是其外报具足义、又华严经总说佛功德多少具足义
上来至此头第六具足因果竟 自下第四释文
本云就里有十一段义、如文广列不烦具录、 本云第一明初起行人者信行是、 释曰是即一乘根机菩萨此具三义、一解真二行深三病轻、言解真者、谓识別相似空有大小染净违顺邪正善恶六度等、乃至法界相似法亦如是、是为解真、言行深者、谓行善调柔应断者能断彻、应修者能修彻、是为行深、言病轻者、谓闻十恶五畏三病、或闻相似邪解行浅深、或闻疑执损益、或闻判邪正多少、或闻法错分齐、或闻如此迷心轻重等恶、闻即永断、或于少利处闻即能舍、于多利处闻即能行、是为病轻、 问如今化作无尽藏人皆未有解真行深病轻三义若为相应、 答但施无尽藏者、悉应教云人信行禅师法界普无尽藏、又非直共信行禅师同行、亦共一切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虚空法界等一切国土一切一乘菩萨同此一行、由信行禅师等一切菩萨正故、但同行随喜见闻等四阶人并正、如蛇入竹筒、筒直蛇亦直、然共信行禅师等同此无尽藏行故由所同正故能同亦正、不畏邪错又无尽藏陪偿宿债如现在负债、偿他岂畏邪偿即便枑拒、 本云第二行行时节者愿从今身乃至成佛、 释曰据解无尽藏排法为长短相对义、但以从无始已来所学所行短促根性、今發心共他菩萨同行除去短促、取于长时乃至成佛、 本云第三明所为宽狭者普为一切、 释曰此名宽狭相对由无始已来所作狭劣、或唯为一身不为他人、或为父母妻子亲属不为踈人、或为顺情朋友知识不为违情怨家债主、或为贵胜凭恃威力不为贫穷边地下贱、不遍法界名为狭劣故、今行者除去狭劣怨亲平等普为一切法界众生、 本云第四明法界行多少分齐者、大判有两、一者常乐我净无尽藏、二者苦空无常无尽藏、 释曰次下文具释、 本云第五明法界行常无常所由者、于法界行各各三义不具足者是无常、一者宽狭不定、二者长短不定、三者进退不定、于法界法各各三义具足者是常、一者广大如法界、二者日日不断尽未来际、三者不退乃至命尽、 释曰此中三义亦得名为宽长深义、由舍身命财尽毕竟不退故、得名深、如是三义、准摄大乘论说义当四修、一广大法界即当论说无余修是、谓尘沙万行无一不修、二究竟如虚空、即当论说恭敬修是、谓一一行如皆穷理究源、殷勤彻到、竭力尽命、不避苦恶非婆婆心修、三尽未来际、即论所明长时修是、谓一一行皆经三大劫阿僧祇劫、四无有休息即论所说无间修是、谓其心相续未曾间断、但一一行具上三义四种修者名为常乐我净行、亦名一乘大乘行、若不具足三义、四修者名为苦空无常行、亦名三乘小乘行、 本云第六明法界行修成难易者、常乐我净无尽藏、少处可成多处不辨、苦空无尽藏随处多少皆得普同、 释曰其常乐无尽藏上同诸佛成真身行摄、要须具足三义四修、是故少处可成多处不辨、所以名难、要在京城化度寺大处由人是处当具十六种事方可辨、不畏邪错以同禅师相续真故、苦空无常无尽藏、下同众生成应身行摄、不具足三义四修、是故随处多少皆得普同、所以名易即七月十五日盂兰盆等是、所在州县造功德处、皆得普超随喜助成、不必要须送化度寺、 本云第七明法界行大小自去若能常乐苦空等两种具行尽者是大乘、若唯偏行苦空不尽常乐者判属小乘、 释曰此中大能含小故具二行、小不容大故局苦空、如声闻戒即是菩萨三聚戒中律仪戒摄、 本云第八现学多少者、明法虽尘沙总说十六、若总別具明则卅有余施者、亦有两种、一者唯能及总日別施钱十六分、二者总別具行日別施钱卅分、总別之相已下广出、 释曰准依华严经、明法界皆行是无尽藏义、彼经略说信戒闻施惭愧等十种无尽藏法行、依大集经明八十无尽藏法义、从因至果说故(名)法界行、并是无尽藏义、此中由行十六种无尽因故、还感得十六种无尽果、以下广说、 本云一者学供养佛无尽礼佛等是、 释曰此中资给礼佛正是、所为修塔像等、兼是所营就营塔像先修故尽然后造新、是故经云造新者不如修故其福甚多、又云但能修故不假造新其人功德不可思义(议)、由此藏故即得顿偿无始以来侵损一切佛物塔物障见佛罪尽、复得未来亲觐诸佛、亦成一切众生礼佛行故、未来即得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严净佛土乃至成佛微如(妙)色身放无尽光利益一切故、华严经贤首品偈说
本云二者学供养法无尽转经等是、 释曰写经等亦是先修故经后造新者、由此藏故即得顿偿无始身来侵损一切法物及障法罪尽、未来复得亲闻佛说十二部经、少闻多解系念思惟、如说修行利益众生、或得闻持陀罗尼果、一闻领解永不忘失、如贤愚经说、阿难往昔曾作长者供养诵经沙弥、由此今得亲传佛法一无遗漏、如瓶写水置之异器即其义也、乃至成佛常放光故、贤首偈云
本云三者学供养僧无尽莫问持戒犯戒普供养者是、 释曰不但持戒破戒一时普供养、准大集月藏分经、亦须先供养破戒无戒、传禅师导檀越、设供先纳突会僧后供踈请僧、何以故、突会僧不依戒律、义当破戒故、若施主不肯纳突会僧行佛法者、即□超去、若欲受檀越请应当先问容突会不、若不言不能莫受踈请
明供养法自有三门、一明请僧法二明营供法三明奉施法、 第一明请僧法者、复有三重、一明別请损二明普请益、三明延请法、一者明別请损有十种、一盗取僧物二减施主福三是外道法四不顺孝道五速灭佛法六现障四圣果、七当来不见佛、八不消信施、九鬼神□□、十贤圣诃责、如梵网经说、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请利养入已□□□□□□□□□即取十方僧物若別请者是外道法七□□□□□□□□□经云兵奴为比丘受別请法知识比□□□□□□□□□□□福如外道都非吾法当知尔时□□□□□□□□□□□弟子有受別请者是人定失□□□□□□□□□□□□□檀越供养人不得国□□□□□□□□□□□□□□□□□刧不见佛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26 册 No. 147 三阶教残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3-01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