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订正卷第十
○二摄属二障(二) 初明所摄二显断位。
○初明所摄。
此十一障。二障所摄。
烦𢚰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已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𨿽暂现起。而不为失。八地已上。毕竟不行。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于十地中渐次断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永断尽。彼障现起地前渐伏。乃至十地方永断尽。八地以上六识俱者。不复现行。无漏观心及果相续能违彼故。第七俱者。犹可现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转识设未转依。无漏伏故。障不现起。
初释烦𢚰断位。次释所知断位。烦𢚰中自又两节。谓始至地前渐伏。释烦𢚰见修所断种现之位。次至毕竟不行。是通妨难。应有问云。既如罗汉令永不行。如何前四地犹起我见。七地已前。犹起贪嗔等耶。故通云。为化众生。故意力起。故前七地中。𨿽暂现起而不为失。直至八地已上。道力殊胜。始得毕竟不行耳。释所知断位中。亦又两段。初至方永断尽。明所知见修所断种现之位。次八地已上之下。明诸识相应有现否不同。无漏观心。第六识心也。及果相续。生空智果也。能违彼者。八地已去。生空智果。及所依心王。皆以转成无漏。与同聚所知障相违。所以不复现行。第七识俱犹可现行者。第七相应法我见等四种。以微细故。八地已上。犹现行也。法空智果起位方伏者。至第十地法空智果起时。方乃伏尽也。前五转识设未转依。无漏伏故障不现起者。前五识俱法贪嗔痴三种所知。八地已上𨿽未转依。为第六识无漏观心之所伏故。亦不现起也。
○二別彰三位断义。
𨿽于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断灭烦𢚰障种。而彼麄重。亦渐断灭。由斯故说二障麄重。一一皆有三位断义。𨿽诸位中皆断麄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
別彰断义以释难也。初正释。二重通。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断灭烦𢚰障种。此句即难辞。著一𨿽字。便即难辞为释辞。难辞谓据上通释诸位断义。于修道位中。皆不断灭烦𢚰障种。何故前云修习位。俱断二障及麄重耶。释云。𨿽于修道位皆不断灭烦𢚰障种。然断所知时。而彼烦𢚰麄重。如无堪任性者亦渐断灭。由斯故说烦𢚰所知二障麄重。一一皆有三位断义。谓通逹位顿断烦𢚰所知分別种。修道位渐断烦𢚰所知俱生种现。等觉位断尽烦𢚰所知俱生种子。由此观之。但不断灭。非不渐断也。恐又问云。若唯三位断麄重。则资粮加行皆不断麄重耶。故重通云。𨿽诸位中皆断麄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非偏于三位能断。余位全不断也。
○三详种顿渐断义(二) 初徴问二答释。
○初徴问。
断二障种。渐顿云何。
问意谓二障断义。约位通別𨿽彰。然种现互陈。顿渐犹未详尽。单约二种。详分顿渐。断当云何耶。
○二答释(二) 初释所断二释能断。
○初释所断。
第七识俱烦𢚰障种。三乘将得无学果时。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将成佛时。一刹那中。一切顿断。任运内起无麄细故。余六识俱烦𢚰障种。见所断者。三乘见位真见道中一切顿断。修所断者。随其所应。一类二乘。三界九地。一一渐次九品別断。一类二乘。三界九地合为一聚。九品別断。菩萨要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初地初心。顿断一切见所断者。修所断者。后于十地修道位中渐次而断。乃至正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方皆断尽。通缘内外麄细境生。品类差別有众多故。
初约七识相应二障种断义。二约六识相应二障种断义。七识相应俱生烦𢚰障种。以第七不能入生空观无渐断义故。三乘将得罗汉独觉如来无学果时。一刹那中三界顿断。若第七识相应俱生所知障种。菩萨将成佛时。一刹那中一切顿断。以此任运内起。执于第八。不缘于外。境唯一类。无有麄细。故唯顿断。此七识相应俱生二障之顿断也。余六识俱烦𢚰障种。见道所断分別起者。三乘见道位中。一切顿断。修道所断俱生起者。三乘随其所应。断有顿渐。谓二乘顿渐。大乘顿断。二乘顿渐者。一类渐根。于三界九地。每地九品。先断五趣杂居地九品。次断离生喜乐地九品。乃至最后断非非想地九品。渐次九品別断而成阿罗汉。一类顿根二乘。更有上中下別。于三界九地俱惑。合为一聚。共为九品。上根顿断九品。中根先断上三。次断中三。后断下三。下根九品一一別断。先断上上品。次断上中品。乃至最后断下下品。故经谓预流果人。有一生得阿罗汉者。有二生五生乃至七生得阿罗汉道者是也。大乘顿断者。菩萨要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三界顿断。若六识相应所知障种。即分別起者。亦非关二乘。唯在菩萨初地初心见道位中一切顿断。若修断者不同烦𢚰三界顿断。要于修道十地位中渐次而断。乃至正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方皆断尽。以此六识俱者。通缘内外麄细境生。品类差別有众多故。是以渐断。若总其大意。二障不离六七二识。七识二障不通分別。唯俱生故。三乘以及菩萨皆是顿断。六识二障通乎分別俱生。分別烦𢚰三乘见位。得以顿断。俱生烦𢚰。小大之断。顿渐不同。所知分別起者。菩萨初地初心得以顿断。俱生起者。十地修位。断亦渐次。必至金刚喻定而始尽也。
○二释能断。
二乘根钝渐断障时。必各別起无间。解脱。加行。胜进或別或总。菩萨利根。渐断障位。非要別起无间解脱。刹那刹那能断证故。加行等四。刹那刹那前后相望。皆容俱有。
复释能断。见大小利钝不同也。二乘根钝。渐断障时。必各別起等者。谓无间断惑。解脱证理。加行胜进。或总或別。总则俱时。別分前后也。菩萨刹那刹那能断证者。断惑与证理同时。非別起也。加行等四。即等胜进无间解脱三位。皆容俱有者。一刹那中。四容俱有。即四道同容于一刹那中也。问。二乘钝利无论。菩萨根性𨿽利。亦须久经多劫。佛道乃成。何云刹那刹那能断证耶。曰。此有三义。一时𨿽无量。摄在一刹那。故云处梦谓经年。悟乃须㬰顷。二精进修者。时不觉长。故云佛于无量劫。勤勇谓须㬰。三𨿽说刹那刹那。殊不可量。故从初至后。有多无间解脱胜进道故。以上释十障竟。
○四释十如(二) 初正释二通妨。
○初正释(十) 初释徧行(至)十业自在。
○初释徧行。
十真如者一徧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
初标次释。下皆倣此。徧谓徧满。行即行相。谓此真如即所显也。二空。我法二空。即能显也。无有一法而不在正徧行也。以初地施行断异生性障。空二分別随眠。证法界一分真理。徧一切有为行。无有一法非二空。故曰徧行真如。
○二释最胜。
二最胜真如。谓此真如具无邉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具无邉德。于一切法最胜之由也。如恶病。如怖畏。如愚暗。如恶道等。乃一切法也。今离垢地修行戒行。远离邪行犯戒之垢。其所证真如戒德。及具无邉德。于大恶病为良药。于大怖畏为守护。于𢀸愚暗为明灯。乃至恶道海中为大船筏等。岂非于一切法。为最胜也耶。故云最胜真如详智论中。
○三释胜流。
三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
于余教法极为胜者。梁摄云。从真如流出正体智。正智流出后得智。后得流出大悲心。大悲流出十二部经。名为胜流真如。余教法非证此真如之所流者。今第三𤼵光地。修行忍行。离暗钝障。具胜定总持。流出无邉妙慧。照大乘法。故曰胜流真如。
○四无摄受。
四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无所系属。如世亲云。于此如中。无计我所。无摄我所。如北洲人。无系属故。非我执等所依取。谓非我执。我慢。我爱。无明邉见等。所依取故也。无系属非依取正无摄受。以第四𦦨慧地。修精进行。断微细烦𢚰现行障。得出世间所证法界。名安住最胜菩提分法。非一切之所管属。曰无摄受真如。
○五类无別。
五类无別真如。谓此真如类无差別。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类无別者。生𢀸𣵀槃皆平等故。梁摄谓由此真如。能令三世诸佛相续不异。众生迷此。万类差別。诸佛证此。居然不变故。以难胜地。修妙静虑。断下般𣵀槃障。真俗双行所证法界。毕竟无尽。无有变异。非如眼等。随诸有情。各各差別。类有异故。曰类无別真如。
○六无染净。
六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谓此真如本性无染。本性无净可知。亦不可说后方净故。不可说先曾染又可知。以现前地。修妙般若。断麄相现行障。证得真如。观十二缘起法。无染无净。名此真如为无染净故。表此真如本无染净。遮其不可说后方净而无染。曰无染净真如。
○七法无別。
七法无別真如。谓此真如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
教依如立。教法既多。如若有別。不知教法𨿽种种安立。曰法界。曰法性。曰实相。曰无相等。名有异而如无异也。以远行地。修方便行。断细相现行障。入妙无相观。证法无差別。了种种教法。皆同真如。无有二相。曰法无別真如。
○八不增减。
第八不动地。修行愿行。断无相中作加行障。所证真如。名不增减。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以染法减时。不随染法有减。净法增时。不随净法有增。真得无生法忍。不见一法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此所证。是相自在之所依止。随所欲相。即能现前。十身相作故。谓此所证是土自在之所依止。随所欲土。成金寳等。即现前故。
○九智自在。
谓第九善慧地。修行力行。断利他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于四无碍解。任运自在。善说法要。四无碍。即智自在。智自在是能依。所证真如是所依言是智自在之所依止。曰智自在所依真如。
○十业自在。
第十法云地。修妙智行等满足。断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所证真如。为神通之所依止。所依既胜。能依自殊。故神通作业等。皆得自在。故名业自在等所依真如。广如净名不思议品。
○二通妨。
恐问真如之性实无有別。別立十种何也。故云𨿽真如性实无差別。随真如德。假立差別。不以名別性遂別也。问云。初地见理已逹一切名为徧行。何必更立后九种耶。故云𨿽逹一切。而能证行。犹未圆满。为令圆满。后后建立耳。能证行。即十波罗蜜。又初约所证为妨。二约能证为妨。𨿽分能所。所不离能。德随证行。显有浅深。能不离所行。由性德而证高下。即能即所。全所全能。別而无別。无別而別。已上第四释十如竟。
○五释转依(二) 初结前起后二正释转依。
○初结前起后。
如是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种胜行。断十种障。证十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证得。
○二正释转依(二) 初明位別二明义別。
○初明位別(二) 初总标二別释。
○初总标。
转依位別。畧有六种。
○二別释(六) 初损益转二通逹转三修习转四圆满转五下劣转六广大转。
○初损益转。
一损力益能转。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执/力]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𨿽未断[障-日+田]种实证转依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
初标列转名。二原释损益。三纵夺释转。二位指资加。谓资粮位。具四力修六行。𤼵三心。以闻熏修。悟唯识性相。具习胜解。加行位。起四𡬶思𤼵四如实。观二取空。具惭愧羞耻过恶也损益等者。谓由习殊胜解及惭愧过恶之力。故能损减依附异熟识中。烦𢚰熏习染种𤼵现之[执/力]力。增益依附异熟识中。所习净法起现之功能也。恐疑此际尚未能断障种。何名为转。故先纵而后夺云。𨿽未断分別障种。实证转依。以渐伏分別现行。使之不行。是亦转其行于不行。故亦名转耳。
○二通逹转。
二通逹转。谓通逹位。由见道力。通逹真如。断分別生二障麄重。证得一分真实转依。
由见道力。通逹真如者。体会曰通逹。能见谛理无壅塞也。断分別生二障麄重者。顿断分別我法二障种子也。证得一分真实转依者。得根本智。证徧行真如得一分真实转依。曰通逹转。
○三修习转。
三修习转。谓修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二障麄重。渐次证得真实转依。摄大乘中说通逹转在前六地。有无相观通逹真俗间杂现前。令真非真现不现故。说修习转在后四地。纯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余麄重。多令非真不显现故。
初正释修习。二会通摄论。数数修习十地十种胜行无间曰修习。由数修习。渐断俱生我法种子。渐证十种真实转依曰转。是从初地后心。至十地皆名修习转也。若证于摄论。说通前六地。皆名通逹转。以有相观通俗。无相观逹真。入无相观。真现而非真不现。出无相观。真亦不现。入有相观。则非真现而真不现也。故名通逹转。说修习转。在后四地。以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余麄重。多令非真不现前故。夫曰多令不现。则无相观之常现可知。夫曰多令不现。则非真之犹现可知。而曰纯无相观者何也。曰此对前之间杂曰纯。尅体而论。纯中犹有未纯在也。故八地已上。方是真纯。愚谓前六后四充类至义之尽之言也。亦可初地后心胜进。入二地已来。亦通修习转。故云修十地行故等也。
○四圆满转。
四果圆满转。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祇耶。修习无邉难行胜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麄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竆未来际利乐无尽。
从资粮至加行可名相似转。从初地至十地可名分证转。唯此得名圆满转。谓究竟位。三大无数劫。修习无邉胜行曰行圆满。自资粮至等觉无间道。普光明等十大三昧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种尽曰断圆满。至解脱道。顿证佛果圆满转依。曰证圆满。遡流竆源证由于断。断由于修。故曰由三大阿僧祗耶。修习至于证圆满也。修之时义大矣哉。竆未来际利乐无尽。对上自利圆满。此名利生圆满。但利生无圆满时。竆未来际利乐无尽。是谓圆满利生耳。圆满利生。故曰无尽。
○五下劣转。
五下劣转。谓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唯能通逹生空真如。断烦𢚰种证真择灭。无胜堪能。名下劣转。
专求自利。志下劣也。厌苦欣寂。行下劣也。唯逹生空。解下劣也。断烦𢚰种。断下劣也。证真择灭。证下劣也。无二利胜能。等观胜能。大解胜能。双断胜能。双证胜能。故从初至证。𨿽得名转。转非殊胜。𦕈目矬陋曰下劣转。
○六广大转。
六广大转。谓大乘位。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𢀸𣵀槃俱无欣厌。具能通逹二空真如。双断烦𢚰所知障种。顿证无上菩提𣵀槃。有胜堪能。名广大转。此中意说广大转依。舍二麄重而证得故。
广大转。翻上可知。此中意说等。简定颂意也。以颂言舍二麄重故便证得转依者。意取第六广大转依。𨿽对菩萨。唯取大乘因位。而圆满自在其中。以云顿证无上菩提𣵀槃故也。上正释转依中初明位別竟。
○二明义別(二) 初总标二別释。
○初总标。
转依义別。畧有四种。
○二別释(四) 初能转道二所转依三所转舍四所转得。
○初能转道(二) 初正释二料简。
○初正释。
一能转道。此复有二。一能伏道。谓伏二障随眠[执/力]力。令不引起二障现行。此通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随其所应。渐顿伏彼。二能断道。谓能永断二障随眠。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漏曾习相执所引。未冺相故。加行趣求所证所引。未成办故。
能转道。对所转依言。能转道有二。一能伏道。二能断道。能伏。谓二障种有能生现行[执/力]力。修六行及加行等智伏之。令不现起。此通漏无漏道。谓六行渐伏。唯通有漏。若加行智后得智渐伏。通漏无漏。若根本智顿伏。唯通无漏故。二能断者。谓起根本无分別智。能永断二障随眠。此能断道。不通有漏道及加行智。二道中除有漏道。三智中除加行智也。除有漏者。以有漏道是曾习相执所引。未冺相故。谓第七念念执我。令第六所行施等不能亡相。𨿽有漏道常起现行而不为损。亦无所益。故能断道。唯取无漏。除加行者。以加行之智。𨿽勤勇趣求。而于所证真如之理。所引根本之智。未能成办。故除之也。此能转道之差別如此。
○二料简。
有义。根本无分別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后得不然。故非断道。有义。后得无分別智。𨿽不亲证二空真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故瑜伽说修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无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是曾习故。相执引故。由斯理趣。诸见所断。及修所断。迷理随眠。唯有根本无分別智亲证理故。能正断彼。余修所断迷事随眠。根本后得俱能正断。
初师唯取根本智能断随眠。次师双取。以根本能断迷理迷事随眠。后得亦断迷事随眠。证之于瑜伽。则修道位中根本智。名出世断道。后得名世出世断道。加行名纯世间道。无能永害等者。以唯在地前伏除分別二障现行。不能永害随眠也。曾习故。相执引故。出所以。如前所释。由斯理趣。诸见所断及修所断迷理随眠。唯根本无分別智。亲证理故。能正断彼。余修所断迷事随眠。根后俱能正断。较量二说。此说为正。迷理事者。別迷心曰迷理。任运迷境曰迷事。又迷己为物曰迷理。认物为己曰迷事。
○二所转依。
二所转依。此复有二。一持种依。谓根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依他起性𨿽亦是依。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二迷悟依。谓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染法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𨿽亦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说。
所转依。对能转道言。依有二种。谓持种依。迷悟依。持种依者。第八本识持染净种。与染现行净现行法为所依。曰转者。修圣道时。转令舍染得净。曰转依也。𨿽前七识等。并依他起。亦所依法。不能持种故此不说。迷悟依者。谓真如法是迷悟根本。与染净法为所依。曰转者。修圣道时。令舍染得净。曰转依也。𨿽余依他起。亦迷悟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说。一徃观之。持种依是约相宗。迷悟依是约性宗。究竟论之。真如即唯识实性。识与真如非一非异。
○三所转舍(二) 初正释二料简。
○初正释。
三所转舍。此复有二。一所断舍。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前时。障治相违。彼便断灭。永不成就。说之为舍。彼种断故。不复现行妄执我法。所执我法不对妄情亦说为舍。由此名舍徧计所执。二所弃舍。谓余有漏劣无漏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引极圆明纯净本识。非彼依故。皆永弃舍。彼种舍已。现有漏法及劣无漏毕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说为舍。由此名舍生𢀸劣法。
三所转舍。对所转得言。舍有二种。一断舍。二弃舍。断舍者。真无间道断二障种。种断而现伏名舍。妄执我法之心。所执我法之境。对妄情而现行之徧计皆舍也。二弃舍者。金刚喻定。引极圆明无漏本识。二障种外。余有漏善种。及劣无漏种。无所依故。皆永弃舍名舍。种舍而现永不生。亦名为舍。由此名舍生𢀸劣法。以余有漏善。能感分段生𢀸。劣无漏善其力但能感变易生𢀸故也。又断乃彼障此治。敌体相违。犹水与火。不可并立。弃则能依之法无所依而自消。无漏善生。漏善自灭。胜法圆明。劣法自遣矣。
○二料简。
有义。所余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皆已弃舍。与二障种俱时舍故。有义。尔时犹未舍彼。与无间道不相违故。菩萨应无生𢀸法故。此位应无所熏识故。住无间道应名佛故。后解脱道应无用故。由此应知。余有漏等。解脱道起方弃舍之。第八净识非彼依故。
初师以余二种。及二障种。俱时舍于金刚喻定。次师以五所以。断其未舍。一不相违故不舍。谓断须障治相违。无间道。与劣无漏种。及有漏善种不违。岂能舍耶。二菩萨应无生𢀸法故不舍。谓无间道时。菩萨尚有一分变易生𢀸。此时云舍。应无生𢀸法耶。三无间位应无所熏识故不舍。所熏识。即异熟识。有漏善种。及劣无漏种。皆此识执持。若此时所持既舍。能持异熟亦舍。则无间位。应无所熏识耶。四若无间道时已舍异熟。则因位菩萨名为佛耶。五既已名佛。起解脱道。应无有用。然而解脱起时。有能弃有漏善根及劣无漏种之用。有能证极果显理之用。岂无用耶。展转竆之。应知无间道时。不舍此种。解脱道起。方弃舍之。以第八净识。非彼所依故也。较量二说。后说为正。
○四所转得(二) 初所显得二所生得。
○初所显得(二) 初明通体二彰义別。
○初明通体。
四所转得。此复有二。一所显得。谓大𣵀槃。此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续名得𣵀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𣵀槃云圆寂。大者通俱后三。谓无上大𣵀槃也。以体全法界德满尘沙曰圆。妙绝相累究竟离念曰寂所转得对所转舍。以有转舍。必有转得故也。初至名得𣵀槃。纵难夺释显得。次至清净法界。括意结释本净。此𨿽本来之此。指大𣵀槃。谓有难言。此大𣵀槃本来自性清净。曰得者何。故纵难而夺释云。此𨿽本来等云云也。此依真如之此。指所显得。谓更难云。既云显得。即属新净。曰本来者何。故括释意而结释之云。此依真如等云云也。
○二彰义別(三) 初正释二料简三结名。
○初正释。
𣵀槃义別。畧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𣵀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別。𡬶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𣵀槃。二有余依𣵀槃。谓即真如出烦𢚰障。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𣵀槃。三无余依𣵀槃。谓即真如出生𢀸苦。烦𢚰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𣵀槃。四无住处𣵀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𢀸𣵀槃。利乐有情竆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𣵀槃。
上文通体既显。大旨自彰。別义未明。细微不尽。故复畧开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𣵀槃。二有余依𣵀槃。三无余依𣵀槃。四无住处𣵀槃。本来自性清净者。谓蕴处界等一切法相所依真理。𨿽有客尘烦𢚰所染。本性清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不简有情圣凢。平等共有曰本净。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等。乃至本寂曰𣵀槃。不一异者。一则真如应是无常。异则真如非法实性故。离一切相一切分別者。谓不可以有无等四句分別之也。𡬶思路绝者。离显境名言。不可以识识也。名言道断者。离表义名言。不可以言言也。二有余依者。真如出烦𢚰障。子缚已尽。无有喧动曰𣵀槃。身智未冺。果缚犹存。余微苦依。曰有余依𣵀槃也。三无余依者。真如出生𢀸苦。烦𢚰既尽。众苦已寂曰𣵀槃。身智复灭。果缚亦忘。苦依殆尽。曰无余依𣵀槃也。四无住处者。谓即真如出所知障。非有余无余。但出于烦𢚰障。大悲般若。常为辅翼。非有余无余。犹住于𣵀槃也。利乐有情。竆未来际。非有余无余。不能利生之无尽也。问。竆未来际利乐有情。利他妙用得矣。何名𣵀槃。答。用而常寂。故名𣵀槃。则此对前二。可名有住𣵀槃。前二形此。得名无住𣵀槃。良以用而常寂。不住生𢀸。岂不寂而常用。不住𣵀槃。二邉不住。故名无住。
○二料简(二) 初通约凢圣总简二复申问答別释。
○初通约凢圣总简。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上文正释𣵀槃。別义似明。然所以別者。犹未能详明也。何则。法元无异。异由于人。若不通为料简。別致问酬。则微细何由而现。委曲何自而彰乎。故又先通简而后別释也。有情曰一切皆有。则凢圣外微细昆虫曷常欠一毫毛。杂华云竒哉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是也。但以无明妄想执著而不证得。故无后三耳。余文可知。然则有情但性具而已。有情如二乘无学。𨿽具性修于修尚缺。有情如世尊。始得性修圆满。通论差別如此。
○二复申问答別释(六) 初蹑世尊释有余二蹑声闻释无依三蹑所知释感得四蹑感得释障得五蹑障得释断得六蹑断得释障说。
○初蹑世尊释有余。
如何善逝。有有余依。𨿽无实依而现似有。或苦依尽。说无余依。非苦依在。说有余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如何善逝有有余依。蹑前世尊可言具四问也。意谓二𢀸已离。诸苦永寂名佛。何复有苦依。曰有余依耶。答中。初约实无似有示现答。二约表无遮有显说答。实无者。无实有余依也。似有者。示现似有余依也。如病时须乳。及金鎗背痛等。𨿽无实有余依。以为众生故。示现有身必苦。因果之不忘也。表无者。或苦依尽。说无余依。表有无余依也。遮有者。非苦依在。说有余依。遮有漏蕴为有余依也。故云非苦依在。说有余依。隐然于苦依无处。说有余依耳。无处说有。岂非以无漏蕴为依乎。
○二蹑声闻释无余。
若声闻等有无余依。如何有处说彼非有。有处说彼都无𣵀槃。岂有余依。彼亦非有。然声闻等身智在时。有所知障苦依未尽圆寂义隐。说无𣵀槃。非彼实无烦𢚰障尽所显真理有余𣵀槃。尔时未证无余圆寂故亦说彼无无余依。非彼后时灭身智已。无苦依尽无余𣵀槃。或说二乘无𣵀槃者。依无住处。不依前三。又说彼无无余依者。依不定性二乘而说。彼才证得有余𣵀槃。决定𢌞心求无上觉。由定愿力留身久住。非如一类入无余依。谓有二乘深乐圆寂。得生空观。亲证真如。永灭感生烦𢚰障尽显依真理有余𣵀槃。彼能感生烦𢚰尽故后有异熟无由更生。现苦所依任运灭位。余有为法既无所依。与彼苦依同时顿舍。显依真理无余𣵀槃。尔时𨿽无二乘身智。而由彼证可说彼有。此位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寂灭安乐。依此说彼与佛无差。但无菩提利乐他业。故复说彼与佛有异。
初蹑前问难。次约义隐答。三约实无答。四转释一类。若声闻等有无余依。蹑前容有前三也。如何有处说彼非有无余。有处说彼无余有余都无。约他处违前容有为问也。岂有余依。彼亦非有。据法合人难有余非有之未合也。义隐答者。都无之义隐于身智在时有所知障。苦依未尽说有余无余都无。非彼实无烦𢚰障尽。所显真理有余𣵀槃。无无余义。隐于此时未证无余圆寂。说彼无无余依。非彼后时灭身智已。无苦依尽无余𣵀槃也。实无者。约实无无住𣵀槃。曰无𣵀槃。非无前三名无𣵀槃也。又实无无余𣵀槃名无𣵀槃者。非无有余名无𣵀槃。以不定性声闻。才证有余。𢌞小向大。不入无余依之故耳。非如一类入无余依者之可同也。一类入无余依。释有三段。一释入无余。二通妨身智。三对佛辨异。释入无余者。谓有一类二乘。根则深乐圆寂。观则得生空观。证则亲证真如。灭则永灭感生烦𢚰障尽。显依真理有余𣵀槃。彼能感生烦𢚰尽故。后有异熟。无由更生。彼现在众苦之身。亦随业尽。任运灭位。则二乘观智及相应心品之余有为法。名能依者。既无所依。与彼苦依。同时顿舍。显依真理无余𣵀槃。曰入无余依也。通妨身智者。恐有难云。既无身智。谁为能证。通云。尔入无余依时。𨿽无身智。然先曾由彼身智证得。故可假说彼有身智耳。对佛辨异者。此位与佛亦异亦同。以此位唯有清净真如。湛寂安乐。说与佛同。但无上求菩提。下利他业。因乖万行。果缺圆常。与佛异耳。
○三蹑所知释感得。
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断彼得无住处。彼能隐覆法空真如。令不𤼵生大悲般若。竆未来际利乐有情。故断彼时显法空理。此理即是无住𣵀槃。令于二邉俱不住故。
感得者。问意云。感而后生。由烦𢚰障。以是不善性故。断彼得二𣵀槃。所知是无记性。既非感生。如何断之亦得无住𣵀槃耶。释感得者。意谓所知𨿽不感生。𨿽障法空真理。即障利他大悲。故断彼时显法空理。此所显理。即是不住二邉之妙𣵀槃理。是以断彼得无住处。
○四蹑感得释障得。
若所知障。亦障𣵀槃。如何断彼不得择灭择灭离缚。彼非缚故。
障得者。问意云。所知既障无住𣵀槃。断障应得择灭无为以择灭智断一分障。显一分理故。意以择灭可尽摄诸𣵀槃也。不知择灭无为。是离烦𢚰障缚所显。彼所知障。既不感生。非同烦𢚰能缚有情住于生𢀸。故断彼时。不得择灭无为。但证真如无为耳。
○五蹑障得释断得。
既尔。断彼宁得𣵀槃。非诸𣵀槃皆择灭摄。不尔。性净。应非𣵀槃。能缚有情住生𢀸者。断此说得择灭无为。诸所知障不感生𢀸。非如烦𢚰能缚有情。故断彼时不得择灭。然断彼时。法空理显。此理相寂。说为𣵀槃。非此𣵀槃择灭为性。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后即真如。中二择灭摄。若唯断缚得择灭者。不动等二四中谁摄。非择灭摄。说暂离故。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有非择灭。非永灭故。或无住处亦择灭摄。由真择力灭障得故。择灭有二。一灭缚得。谓断感生烦𢚰得者。二灭障得。谓断余障而证得者。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一即真如。后三皆择灭不动等二暂伏灭者。非择灭摄。究竟灭者。择灭所摄。
初明无住非择灭摄。次明无住亦择灭摄。于无住非择灭摄中。曲分为二。初至中二择灭摄。是问答明二无为摄四𣵀槃。次至非永灭故。是问答明非择灭摄二无为。二无为摄四𣵀槃。蹑前彼非缚故。问云。既所知非缚。断彼宁得𣵀槃。意以诸𣵀槃皆择灭摄也。不知前四𣵀槃有是择灭摄。非择灭摄者。故云非诸𣵀槃皆择灭摄。若谓不尔。皆属择灭摄者。则初一性净。既非断障所得。属于择灭。乃应非𣵀槃矣。然而不可不谓之净性𣵀槃也。是以非皆摄者。以能缚有情住生𢀸者。断此说得择灭无为。诸所知障不感生𢀸。不䌸有情。故断彼时。不得择灭。𨿽是不得。以断彼故。法空理显。此理相寂。说为𣵀槃。非此𣵀槃。以择灭为性也。故四圆寂。于诸无为中。初性净。后无住。此二𣵀槃。真如无为摄。中间有余无余二𣵀槃。即择灭无为摄。是谓二种无为能摄四种𣵀槃也。非择灭摄二无为者。牒前问云。若唯断缚得择灭者。即如第四禅名不动灭无为。等灭受想无为。此二无为。在虚空与择灭并非择灭及真如之四无为中。是谁所摄耶。答云。此二无为在四无为中是非择灭无为摄。以此二种缘阙不生。说暂离故。非是择灭。以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有非择灭。是暂离故。非究竟灭。是以非择灭二无为也。展转竆之。无住𣵀槃。非择灭摄也明矣。次明无住亦择灭摄者。或无住处。亦择灭摄。以由法空观智。真择灭力。断所知障。而证得故。恐有难云。前云无住非择灭摄。今何又云亦择灭摄耶。故云择灭有二云云也。意谓前约离缚所得择灭。说择灭不摄无住。此约灭障所得择灭。说择灭亦摄无住耳。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一即真如无为摄。后三皆择灭无为摄。不动等二。暂伏灭者。非择灭无为摄。究竟灭者。择灭所摄。问。暂伏究竟。其义云何。曰。二乘那含。及菩萨七地前。所入舍念清三昧。及灭尽定。由俱生烦𢚰未永断伏。故名暂伏灭。三乘无学果人。所入二定。由永断伏俱生烦𢚰。故名究竟灭。具如成实论中。
○六蹑断得释障说。
既所知障亦障𣵀槃。如何但说是菩提障。说烦𢚰障但障𣵀槃。岂彼不能为菩提障。应知圣教依胜用说。理实俱能通二障果。
问意谓。既所知障亦障𣵀槃。何圣教但说是智障。不言障𣵀槃耶。答云。欲知所说。当观说依。如烦𢚰固障𣵀槃。亦障菩提。乃教说烦𢚰但障𣵀槃。岂彼不能障菩提耶。由此观之。应知圣教各依殊胜之用而说。以理论之。实则烦𢚰所知。俱能通障二果。不察其依。徒观其说。说岂能知。
○三结名。
如是所说四𣵀槃中。唯后三种名所显得。
初非显得者。以自性净寂名为𣵀槃。不由断障所显得故。即性宗真如门也。则后三反妄归真属生灭可知。
○二所生得(二) 初正释二总结。
○初正释(二) 初总标释二別徴释。
○初总标释。
谓大菩提。指所生得之果。此即四智相应心品。指所生得果体。起已相续。竆未来际。显无终竆果用。此𨿽本来等。通妨难也。恐问此大菩提本有能生之种。何名为得。故云此𨿽本来有能生种等云云也。圣道力即法空观智力也。
○二別征释(三) 初明四智相用二明四智起位三明四智缘用。
○初明四智相用(六) 初大圆镜二平等性三妙观察四成所作五结立名六明转依。
○初大圆镜。
云何四智相应心品。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別。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竆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明大圆镜智相用也。徴意谓既生得菩提即四智相应心品。智品不详。菩提不显。故问云何等者。欲竆其相用。及与起位。𤼵明乎缘用。使知何以名四智。何以名心品而得昭然于所生得之菩提也。故释云。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乃至此四心品云云也。大圆镜智相应心品。其义有七。一此心品离诸分別。智体能所双绝。永出烦𢚰所知障故。二所缘行相微细难知。非愚昧等智所可测故。三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普于一切所知障境不愚迷故。四性相清净。智光明鉴。性相俱无垢故。五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行功德。此为所依。种子功德。此为能持。无漏德所依持故。六能现能生身土智影。自受用身土。此智能现。余三智影此智能生故。七无间无断。竆未来际。常恒寂用。无终尽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者。以喻合法。具前义故。又此智七义。对第八识未转依时。一一相翻。符合可知。具释如佛地经。庄严论中。又相应心品者。即净八识。与自相应二十一法。和合共成一聚。曰品。品者品类。下三心品例此。
○二平等性。
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別。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𣵀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竆未来际。
明平等性智相用也。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平等者。因中执我与一切法自他差別。今转识成智。我法既除。故皆平等。如佛地谓证得诸相增上喜受平等。一切领受缘起平等。远离异相非相平等。弘济大悲平等。无待大悲平等。随诸众生所乐示现平等。一切众生敬爱所说平等。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修植无量功德平等。证此十相。名平等性智也。大慈悲等恒共相应者。恒与慈悲喜舍相应。异未转依时。痴爱慢见之相应也。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差別者。为十地菩萨现他受用身土差別利益之不同也。妙观察智不共所依者。因中为第六所依之根。果时亦为妙观察智所依之根。云不共者。以智各有所依故也。无住𣵀槃之所建立者。悲与智合。不住邉故。一味一无漏味。相续者。无漏无间。竆未来际。无尽时也。问。大圆平等。此之平等。若是均乎。曰。大圆平等。如明镜现像。镜无现像之念。性智平等。似秋月流空。空无异月之辉。思之可知。
○三妙观察。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之门。及所𤼵生功德珍寳。于大众会能现无邉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明妙观察智相用也。自谓色心。共谓无常苦空等。又圆成实性为共。依他起性为自。功德谓六度道品。如佛地谓种种可现。波罗蜜多菩提分法是也。作用差別。谓诸神通现相放光等。妙观察者。妙即无邉作用差別观察即善观察自共相等。转曰无碍。以融通故。观而曰摄。以总持故。如佛地谓住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是也。
○四成所作。
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明成所作智之相用也。所作。谓所应作度生解脱之事。成所作。谓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因地愿力所应作事。曰成所作智也。变化三业者。佛地经云。由是如来勤身化业。示现种种工巧等处。摧伏诸𣏽傲慢众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由是如来庆语化业。宣扬种种随所乐法。文义巧妙。小智众生。初闻尚信。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由是如来决意化业。决择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別。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详如彼中。噫。成所作智。果也。果起于因。佛未果时。因何如哉。反而求之。五内俱𤍠。
○五结立名。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𨿽各定有二十二法。能变所变种现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显。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
结名所由立而通妨也。二十二者。五徧行。五別境。十一善法。并所依净识也。有云𡬶伺中随用一法。共二十二。有云二十三者。连所依净识言也。能变。谓内二分。所变。谓见相分。俱生。能所种现同时而生。非后先也。佛地一切有为功德者对无为言。谓本具性德。不假为作。天然成现者曰无为。从迷得悟。返妄归真。转识成智者曰有为。𨿽全性起修。即真于妄。然其无为而为。待彼天然者亦曰有为。所谓修证不无。始觉之功德是也。恐问四智相应心品。每一所依净识。及二十一善。则各各定有二十二法。能所之变。种现俱生。独以四智显名何耶。答如是四智相应心品。𨿽各定有等。而智用增。故独以智显名耳。是则以四智心品其名。一切之名皆显。一切佛地有为功德皆显。摄无不尽。故但以智名。
○六明转依。
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明转识成智而通妨也。此指四智。转有漏八七等而得者。谓转有漏第八相应品而得大圆镜智。十方尘刹普皆圆照。转有漏第七相应品而得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被十地机。转有漏第六相应品而得妙观察智。普照大千。观根说法。转有漏五识相应品而得成所作智。现千丈大化。被大乘加行。丈六小化。被大乘资粮。与二乘凢夫。现随类化。普被一切六道等也。恐问智是別境心所。识是心王。已转未转体用不同。何言转识而得四智耶。答云。此有三义。一智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二有漏位智劣识强。智为识转。无漏位中。智强识劣。有转识义。三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亦可又有漏位智劣识等。更是一解。问。谓有漏位。名识不名智。岂有漏位。遂无智耶。无漏位。名智不名识。岂无漏位。遂无识耶。故答云。有漏位中。识强智劣。非全无智也。无漏位中。智强识劣。非全无识等也。上初明四智相用竟。
○二明四智起位(四) 初大圆起位二平等起位三妙观起位四成所起位。
○初大圆起位。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即初现起。异熟识种。与极微细所知障种俱时舍故若圆镜智尔时未起。便无能持净种识故。有义。此品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初起。异熟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顿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非障有漏劣无漏法。但与佛果定相违故。金刚喻定无所熏识。无漏不增应成佛故。由斯此品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不断。持无漏种令不失故。
明大圆镜智现起分位也。释义有二。初师谓无间道方起。以异熟识中有漏善种。劣无漏种。与极微细所知障种。俱时舍故。若舍异熟镜智不起。尔时无有持净种者。故无间道。决定现起。次师谓解脱道中成正觉时。乃得初起。以金刚喻定无间道中。不能违异熟种。非障有漏善种劣无漏种。以此二种但与解脱道。成正觉时。定相违故。若金刚喻定能空异熟。无所熏识。则本有无漏净法不增不减。不增应成佛故。何必更俟第二刹那解脱道耶。由此义故。定知此品从解脱道初成佛时。方得现前。尽未来际。相续不断。持无漏种。令不失故。岂无间道得有此义。较量二义。后说为正。此果上转也。
○二平等起位。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有间断。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
明平等性智现起分位也。初方起。二有间。三究竟。方起者。菩萨见道初现前位。第六双空观智违我法分別二执种子故。第七一分无分別智方起。有间者。后十地中俱生二执未断。若第六识入生法二观。观我法空。伏二执故。此智现前。若出观时与漏心俱。则不现起。故言或有间断。究竟者。谓第十法云地后。断二障种。究竟无漏。以净第八而为所依。相续无间。尽未来际。此因中转也。
○三妙观起位。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初起。此后展转至无学位。或至菩萨解行地终。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无心时。皆容现起。法空观品。菩萨见位方得初起。此后展转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无心时皆容现起。
明妙观察智现起分位也。初明生空观智。兼大小乘。二明法空观智。唯是大乘。兼大小中。生空观品亦得初起者。二乘见道位中。断分別我执故也。此后展转至无学位者。我执俱生。位至于此而断始竟也。或至菩萨解行地终者。谓大乘渐悟之机之加行位也。或至上位者。谓大乘顿悟之机之见道及八地也。若非有漏或无心时。皆容现起者。言此。智必起于此位之无漏有心时也。唯大乘中。法空观品菩萨见位方得初起者。大乘见道位中。断法执分別故也。此后展转乃至上位者。十地后心断法执俱生之竟位也。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无心时。皆容现起者。以有漏与彼相违。生空不违法执。无心则无六识。故此三时。皆不现起。明此智必起于此位之无漏心。法空智果。及有心位。此亦因中转也。
○四成所起位。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修道位中后得引故亦得初起。有义。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异熟识所变眼等非无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𤼵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无漏根方容现起。而数间断作意起故。此四种性𨿽皆本有而要熏𤼵方得现行。因位渐增。佛果圆满不增不减尽未来际。但从种生不熏成种。勿前佛德胜后佛故。
明成所作智起位。通释诸疑也。初唯释作智。次通释诸疑。唯释中。初师之意亦同六七二识因中得转。谓修道中。为第六识后得所引。亦得初起。次师之意。成佛方起。展转竆之。其故有四。一依异熟识所变眼等非无漏故。所依根既有漏。是以因中无转义也。二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𤼵无漏识理不相应故。谓眼根唯眼识依。耳根唯耳识依等曰不共。必俱者。是俱有依。根识定同时故。同境者。同境依。根识同缘一境故。此三名异。俱属五根三依中俱有依摄。所依眼等既有漏。𤼵无漏识。理岂不违是以因中无转义也。三此二于境明昧异故。漏根必昧。无漏斯明。既是不明。何得为智。是以因中无转义也。四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无漏根方容现起。而数间断。以必作意而后起故。则佛果已成。尚数间断。非如余三长时无间。是以因中无转义也。亦可初故是总。次二展转𤼵明。第四故则结申正意也。恐问此四智品。皆从本有无漏种生。若起现行。应一切时顿成无漏。何有前后因果转变之不同耶。故云𨿽皆本有而要熏𤼵方得现行。熏有胜劣。因位渐增。至果方圆满耳。既圆满已。不增不减。尽未来际无有竆时。恐问何以佛位不增减耶。故云但从种生。不熏成种。若更熏种。是佛德有胜劣矣。勿前佛德。胜后佛故。诸佛心同道同而德同。何容毫发低昂于其间哉。若曰十方世界。弥陀第一者。是论报非论德也。何可同年。
○三明四智缘用(二) 初別释所缘二总申用异。
○初別释所缘(四) 初镜智所缘二性智所缘三察智所缘四作智所缘。
○初镜智所缘。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真如为境。是无分別非后得智。行相所缘不可知故。有义。此品缘一切法。庄严论说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经说如来镜智。诸处境识众像现故。又此决定缘无漏种。及身土等诸影像故。行缘微细说不可知。如阿頼耶亦缘俗故。缘真如故。是无分別。缘余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余一分二。准此应知。
镜智所缘之境也。初师释是本智缘如。非后得智缘。以行相所缘不可知故。次师释有七段。一此品缘一切法是标镜智通缘一切。二庄严云。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诸处境识像现。是引教以证通缘。三又此决定缘无漏种及身土等诸影像故。是据理以证通缘。四行缘微细说不可知。如阿頼耶亦缘俗故。是通前例释所因。五缘真如故是无分別。缘余境故后得智摄。是释通本后二摄。六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是原说以通伏难。七余一分二准此应知。是例后妙平二智。以上节节主意如此。若血脉贯穿则次师正义。晓前师云。此品所缘。岂止无分別本智。但缘真如。实通缘一切法也。何则。庄严论云。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经说如来镜智诸处境识众像现故。则通缘一切不有明证乎。不独此也。以理揆之。又此镜智。决定缘无漏种。及身土等诸影像故。如有漏时。定缘三境。岂止但缘真如耶。且云不可知者。谓镜智所缘行相微细。说不可知。如阿頼耶缘俗谛时。亦云不可知也。岂不可知。便是本智独缘真如耶。不知缘真如故是无分別智摄。缘余境故是后得智摄。智体元非二也。特以用此缘真即名根本。用此缘俗即名后得。随用而分二耳。若云体一用二。后先莫定。何名后得者。则由证真故有根本。由了俗故有后得。了俗必由证真。故说后得也。其余妙平二智。亦一分二。准此应知。非竟以二为二也。较量二义。此说为正。
○二性智所缘。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第八净识。如染第七。缘蔵识故。有义。但缘真如为境。缘一切法平等性故。有义。徧缘真俗为境。佛地经说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庄严论说。缘诸有情。自他平等。随他胜解示现无邉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缘真俗。二智所摄。于理无违。
性智所缘之境。释有三师。初例染七。但缘净八。次原平等。但缘真如。三缘真俗。徧证诸教。末结通缘。是二智摄。余如前释。
○三察智所缘。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缘一切法自相共相皆无障碍。二智所摄。
察智所缘之境也。自即色心等。共即无常等。又自即依他。共即圆成。曰一切法自共。正普缘也。皆无障碍者。一自共无障碍。二一切无障碍。二智所摄。独显于此者。形后非二智摄也。
○四作智所缘。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五种现境。庄严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故。有义。此品亦能徧缘三世诸法。不违正理。佛地经说。成所作智起作三业诸变化事。决择有情心行差別。领受去来现在等义。若不徧缘无此能故。然此心品随意乐力。或缘一法。或二或多。且说五根于五境转。不言唯尔。故不相违。随作意生。缘事相境。起化业故。后得智摄。
作智所缘之境也。此有二释。初谓缘五现境。引论为证。次谓通缘三世。引经为证。而论若与经违者。然此心品。随意乐力。或二或多。且说五根于五境转。不言唯缘五境。故不相违也。问。前三皆二智摄。此摄云何。故云随妙观察智作意引生。缘事相度生之境起三业变化。故唯后得智摄。又前依心根故。二智俱通。此智但依色根。故唯后得。故曰变相观空唯后得。
○二总申用异。
此四心品。𨿽皆徧能缘一切法。而用有异。谓镜智品。现自受用身净土相。持无漏种。平等智品。现他受用身净土相。成事智品。能现变化身及土相。观察智品。观察自他功能过失。雨大法雨破诸疑网。利乐有情。如是等门。差別多种。
明四智于所缘。申用之各异也。初牒前纵标。二夺释用异。三结多异用。亦可牒前纵标。即是牒难。谓有难云。既皆徧缘何分为四。故释谓云云也。余文易见。
○二总结。
后究竟位。其相云何。颂曰。
○二论释(四) 初释第一句二释第二句三释第三句四释第四句。
○初释第一句(二) 初正释二通妨。
○初正释。
论曰。前修习位所得转依。应知即是究竟位相。此谓此前二转依果。即是究竟无漏界摄。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是蔵义。此中含容无邉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
修习位。指十地满心。究竟位。指金刚后心解脱道中尽未来际也。修位所得转依。即究竟位相。言彼摄于此。总大意而标释之也。此。谓此前二转依果。即是无漏界摄。无漏者。五住二𢀸。诸漏永尽离彼相应䌸也。非漏随增。离彼所缘缚也。荡无纤尘而性净。非二乘犹有所知障。照无不极而圆明。非十地犹有未满。曰无漏也。界是蔵义。此中含容无邉希有大功德故者。神通光明智慧总持等曰功德。逈出权小䜿极横周曰大功德。最为难得曰希有大功德。无邉者。十大数之三。无量无量为一无邉。不堕此三。更无邉涯之无邉也。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谓人乘天乘是世间利乐事。二乘大乘最上乘是出世间利乐事也。
○二通妨(二) 初通本论二通集论。
○初通本论。
清净法界可唯无漏摄。四智心品。如何唯无漏。道谛摄故。唯无漏摄。谓佛功德及身土等。皆是无漏种性所生。有漏法种已永舍故。𨿽有示现作生𢀸身业烦𢚰等。似苦集谛。而实无漏道谛所摄。
自此至而纯无漏。详设问答。竆无漏幽微也。今问意云。清净法界。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可唯无漏。四智心品。从种生故。有为无漏。何得亦唯无漏摄耶。答意云。圣说四谛。前二有漏。后二无漏。今四智心品。道谛摄故。唯无漏摄。以佛功德身土皆无漏种生。有漏既已永舍。岂得犹有有漏。恐问佛变化身。示同生老𢀸等。何为道谛摄耶。故云𨿽有示现生𢀸身似苦谛。业烦𢚰似集谛。而有漏种已断尽故。实无漏道谛所摄。
○二通集论(二) 初问二答。
○初问。
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是有漏。如来岂无五根五识五外界等。
蹑前问云。本论之疑𨿽通。集论之义有碍。何则。集论除后三界。说十五界等。唯是有漏。若如来功德身土皆唯无漏。岂佛无五根五识五外界等耶。若云有者。何成无漏。
○二答(三) 初第一师二第二师三第三师。
○初第一师。
有义。如来功德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无。离诸分別绝诸戏论。非界处等法门所摄。故与彼说理不相违。
甚深微妙。绝诸戏论则可。非界处等摄则不可。自谓理不相违。理殊未尽。
○二第二师。
有义。如来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摄。非佛五识。𨿽依此变。然麄细异。非五境摄。如来五识非五识界。经说佛心恒在定故。论说五识。性散乱故。成所作智何识相应。第六相应起化用故。与观察智。性有何別。彼观诸法自共相等。此唯起化。故有差別。此二智品应不并生。一类二识不俱起故。许不并起与理无违。同体用分。俱亦非失。或与第七净识相应。依眼等根缘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別。谓净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摄。起变化者。成事品摄。岂不此品摄五识得。非转彼得。体即是彼。如转生𢀸言得𣵀槃不可𣵀槃同生𢀸摄。是故于此不应为难。
此师初正答。次料简。必先正答后料简者。正答中违妨。假展转料简而𤼵明之也。正答取其易明。撮本文补足而顺释之。则云汝难如来岂无五根五识五外界等。意谓有则堕于根识尘界是有漏摄非纯无漏摄。不知如来五根五境。首楞百八三昧妙定生故。法界色摄。非有漏根尘界摄。如来五识。恒在定故。法界识摄。非有漏五识界摄。若谓降佛已还。非佛有情五识。必借如来法界五尘为质。变相而缘。此所托质。是五外界摄者。不知非佛五识。𨿽依此变。然所变者麄。可界等摄。为质者细。非五境摄。恐难如来五识。既非识界。则成所作智亦不应与五识相应。然则何识相应耶。故答云。与第六净识相应。仗彼引起变化三业故。又恐难。相应则与妙观察智有何差別。故答云。彼则观察色心自共相等。此成所作智。缘事相境起三业。故不同也。再恐难云。此二既有差別。应不并生。以一类二识不俱起故。故答云许不并起。于理无违。同体用分。俱亦非失。此其一也。或此成所作。与第七净识相应。以成所作依眼等根缘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別故也。谓净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摄。起变化身土者。成事品摄。故差別也。更恐难云。既此与六七相应。岂不此品亦得摄五识取故答云。非转彼五识。得成所作。成所作体。即是五识。同五识摄。例破云。如转生𢀸。言得𣵀槃。不可𣵀槃。同生𢀸摄。以智由慧转。五识无慧。此约因中无慧言也。结责云。是故于此五识所摄。不应为难。此师之答若此。细玩亦未尽理。
○三第三师。
有义。如来功德身土。如应摄在蕴处界中。彼三皆通有漏无漏。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乘麄浅境说。非说一切。谓余成就十八界中。唯有后三通无漏摄。佛成就者𨿽皆无漏。而非二乘所知境摄。然余处说佛功德等非界等者。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界等相故理必应尔。所以者何。说有为法皆蕴摄故。说一切法界处摄故。十九界等圣所遮故。若绝戏论便非界等。亦不应说即无漏界。善常安乐解脱身等。又处处说转无常蕴获得常蕴。界处亦然。宁说如来非蕴处界。故言非者是密意说。又说五识性散乱者。说余成者。非佛所成。故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纯无漏。
此正义也。初正答前问。二会通集论。三会通余处。四斥前所答。五通论说义。六结示正义。初中如应摄在等。谓如来功德身土。应属于蕴。应属于处。应属于界者。如其所应摄在三科。彼三皆通有漏无漏。意谓佛外余所成者。通漏无漏。佛所成者。纯无漏也。前引集论难佛非无漏者。不知彼论之说依耳。何则。集论说十五界唯有漏摄。不通无漏者。彼依二乘麄浅境说。非说一切。谓除佛之外。其余成就十八界者。于中唯有后三。通于无漏。非唯有漏。佛成就者。𨿽十八界皆是无漏。非二乘所知境摄。岂佛具三五便是有漏。与集论之说不相同耶。谬解者自不同耳。然余处说佛功德等非界等摄者。亦是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皆无漏耳。非言竟不摄于界等也。故前云如应摄在蕴处界中。理必应尔。所以者何。教说有为法皆蕴摄故。说一切法界处摄故。如来功德既属有为。属一切法故。当摄于三科中也。若谓非是十八界者。应是十三处十九界矣。十九界等圣所遮故。岂其理耶。又若初师谓绝诸戏论便非界等。亦不应说此即无漏界等。不应处处说转无常蕴获得常蕴等。宁得说佛非界等摄耶。故言非者。非二乘劣智所知之境。密意显有大乘妙智所知境耳。不察其密。竟为显了可乎。至若论说五识性散乱者。是说佛外余乘所成。非佛所成。何得相违。是则由正答之既明。再会通之又显。即本颂以斥前非。引他处而证谬解。散乱是说余成。佛成法尔恒定。故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纯无漏。何事纭纭。故曰此即无漏界。
○二释第二句(三) 初释不思议二释一善字三释一常字。
○初释不思议。
此转依果。又不思议。超过𡬶思言议道故。微妙甚深自内证故。非诸世间喻所喻故。
初遮名相释。二敦原本释。三绝形容释。又微妙甚深自内证即超思。非喻所喻即超议。
○二释一善字。
此又是善。白法性故。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安隐故。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极巧便故。二种皆有顺益相故。违不善故。俱说为善。论说处等不唯无记。如来岂无五根三境。此中三释。广说如前。一切如来身土等法皆灭道摄。故唯是善。圣说灭道唯善性故。说佛土等非苦集故。佛识所变有漏不善无记相等。皆从无漏善种所生。无漏善摄。
初正释善义。二引论难问。三答释妨难。正释中初故通原二果性。二故別原𣵀槃相。三故別原菩提相。四故双原二果相。五故反原释善名。引论难云。论说处等。等。界也。谓说十二处十八界皆通三性而香味触。唯无记性。色声许通三性。唯无记。如来岂无五根香味触三境。是则亦通无记矣。若如所示现作生𢀸身。即有漏无记。如所示现业烦𢚰等即有漏不善。今言又唯是善摄何耶。通云。此中三释。广说如前。三科所释也。今畧取而释之。则初至皆灭道摄。约谛摄释唯是善。二至非苦集故。约谛性释唯是善。三至无漏善摄。约变从释唯是善。是则论说五根三境唯无记者。约余成就者说。非佛所成就。
○三释一常字。
此又是常。无尽期故。清净法界无生无灭。性无变易。故说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无断尽故。亦说为常。非自性常。从因生故。生者归灭。一向说故。不见色心非无常故。然四智品。由大愿力。所化有情。无尽期故。竆未来际。无断无尽。
又所依即理。愿力称性。故能常。初通原二果时期释常。二別约𣵀槃自性释常。三別约菩提所依释常。四別释菩提因生非常。五別释菩提愿力是常。问。𣵀槃既名转得。亦由于因何非无常。答。是从因显。非从因生。故有异也。
○三释第三句。
此又安乐。无逼𢚰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体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𢚰。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二乘所得二转依果。唯永远离烦𢚰障缚。无殊胜法故。恒名解脱身。
初标释二果安乐。二別释𣵀槃安乐。三別释菩提安乐。四总释二果安乐。五简释名解脱身。众相寂静者。离二𢀸五住喧动故。永离体害者。绝智体所知障害故。无殊胜法者。无自利殊胜安乐。无利他殊胜安乐故。问。此名究竟位。以二乘之身为言何也。曰。以二乘转依之果佛皆具故今但约彼当分所得名解脱身。若在如来则名法身。故下云大牟尼名法也。
○四释第四句(二) 初畧明颂义二广明法身。
○初畧明颂义。
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邉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皆此摄故。
初释大牟尼。次释名法身。三简身所摄。牟尼此云寂默。大则称体之寂默。谓永寂二邉默契中道。曰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谓无量无邉十力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是依义聚义总名为身。故佛地经云。清净真如及四智品五法为性。而独以净法界名法身者。非此所谓二转依果皆此法身所摄之法。然则岂独清净法界名之为法身乎哉。如云一切智为头。第一义谛为髻。八万四千陀罗尼为发。权实二智为眼。无漏为鼻。四十不共为齿。四无碍辩为舌。十力为手。如来蔵为腹。大慈大悲为心。三三昧为腰。清净法界为体。四智菩提所依万善功德集聚。故名法身。正此意也。录之以观览。
○二广明法身(三) 初明能依身二明所依土三合明身土。
○初明能依身(四) 初正释三身二五法相摄三三身德別四自他利殊。
○初正释三身。
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邉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邉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徧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种。名受用身。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初自性。二受用。三变化。自性中。受用变化平等所依。以能依显所依之胜也。离相寂然。绝诸戏论。正真净法界也。具无邉际真常功德。谓真净法界杳杳[宴-女+六][宴-女+六]中。具足无邉性德。即是聚义。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是体义皆所谓自性也。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即以依义释法身也。然前章通以二果名法身。此中唯以自性名法身者。以后二身即菩提果故。应知前后开合立名。故标中言如是法身有三相別。即是开意。但此自性于三身中。又得法身通称。是以亦名法身。二受用中。一自受用。谓极圆净常徧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曰自受用。而遡其所从。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此熏习之行也。由熏𤼵动本有无漏种子。从无漏种所起无邉真实十地现行功德。及证极圆净自受用身。二他受用。谓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名他受用。曰由平等。显自受用之由镜智也。曰示现。显自受用之非示现也。为住十地菩萨。乃至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即被十地机为他得受用。起他受用身。若杂华之舎那身是也。合此二种名受用者。见自他𨿽分常合。不分而分。分不分也。三变化者。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曰变化。然索变化之本。由成事智。竆变现所为之机。为地前贤位二乘声闻六道异生之机也。变必无量。化必随类者。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彼各得利乐事也。
○二五法相摄(二) 初一师明摄二二师明摄。
○初一师明摄。
以五法性。摄三身者。有义。初二摄自性身。经说真如是法身故。论说转去阿頼耶识。得自性身。圆镜智品转去蔵识而证得故。中二智品摄受用身。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故。说观察智。大集会中说法断疑现自在故。说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故。后一智品摄变化身。说成事智。于十方土现无量种难思化故。又智殊胜具摄三身。故知三身皆有实智。
五法谓真如及四智。三身谓自性受用变化身也。相摄者。今初师谓五法摄三身。四智摄三身也。五法摄三身者。真如镜智二法摄自性身。平等察智二法摄受用身。成所作智一法摄变化身。四智摄三身者。以智殊胜。故知三身皆有实智。此师唯成所作智。摄变化身不错。其余诸释。多未协理。下文自显。
○二二师明摄(二) 初明摄自性二明摄用化。
○初明摄自性。
有义。初一摄自性身。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说佛法身无生灭故说证因得非生因故。又说法身诸佛共有。徧一切法。犹若虚空。无相无为。非色心故。然说转去。蔵识得者。谓由转灭第八识中。二障麄重显法身故。智殊胜中说法身者。是彼依止彼实性故。自性法身。𨿽有真实无邉功德。而无为故。不可说为色心等物。
此师明摄。皆正义也。今摄自性。先明摄。次通论。初真如一法摄自性身。异前真如镜智二法摄自性身也。以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说佛法身无生灭故。异镜智有生灭也。说证因得非生因故。异镜智生因之所生也。又说法身诸佛共有。徧一切法。犹若虚空。无相无为。非色心故。异镜智有相有为。是色心法也。然前师谓镜智摄自性身。至引论转去蔵识为证。不知论说转去蔵识得者。谓由转灭第八识中二障麄重。显法身故。非镜智即自性身也。又前云智殊胜故。具摄三身。不知智殊胜中。说法身者。谓法身是彼四智之依止。是彼四智之实性。约此义故。言具摄三身。理实不摄法身。唯摄用化二身耳。以自性法身𨿽有真实无邉功德而无为故。不可说为四智色心等物。是以镜智不摄自性法身。
○二明摄用化(二) 初且明相摄二斥有实智。
○初且明相摄。
四智品中真实功德。镜智所起常徧色身。摄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现佛身。摄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变化身。说圆镜智。是受用佛。转诸转识得受用故。𨿽转蔵识亦得受用。然说转彼显法身故。于得受用。畧不说之。又说法身无生无灭。唯证因得非色心等。圆镜智品。与此相违。若非受用。属何身摄。又受用身。摄佛不共有为实德。故四智品实有色心。皆受用摄。
且明相摄者。正释既明。后斥其非也。相摄中。初通明智摄身。二转释自受用身。谓四智品中除方便似现。取真实功德。及能起镜智之所起常徧色身。摄自受用。能现平等智品。所现佛身。摄他受用。能现成事智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变化身也。转释自受用中。文有三叚。初至畧不说之。原意释四智实德摄自受用。次至属何身摄。推理决大圆镜智摄自受用。三至皆受用摄。约摄结四智实有。皆自受用摄。谓有问曰。以何所以。四智功德及镜智所现。皆自受用摄耶。故曰。说圆镜智是受用佛。转诸转识得受用故。转蔵识亦得受用故也。既转蔵识亦得受用。不说受用者何。故云𨿽转蔵识亦得受用。然转有二义。一转蔵识中二障种子显现法身。二转染识体成大圆镜得自受用。今此但说显法身义而于转识成净畧之不说。非无而不说也。又说法身无生无灭。唯因清净圣智证得。非色心等。圆镜智品。既有色心。与此相违。若非受用属何身摄。是以理推之。则镜智摄自受用明矣。不但此也。以摄论之。又受用身。摄佛不共有为实德。故四智品实有色心。皆自受用摄。问。色心曰实者何。曰。上文云四智真实功德是也。问。既以平等所现属他受用。作智所现属变化身。云何色心又摄自受用中。曰。他受用及变化身。色心不可言实。而此云实者。真实有体。甚深微妙。色则十地所不能见。心则等觉所未能知。故云自受用。受用独佛自己。他何与焉。
○二斥有实智。
又他受用及变化身。皆为化他方便示现。故不可说实智为体。𨿽说化身智殊胜摄。而似智现。或智所起假说智名。体实非智但说平等成所作智。能现受用三业化身。不说二身即是二智。故此二智自受用摄。然变化身及他受用。𨿽无真实心及心所。而有化现心心所法。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若不尔者。云何如来现贪嗔等。久已断故。云何声闻。及傍生等知如来心。如来实心。等觉菩萨尚不知故由此经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又说如来成所作智。化作三业。又说变化有依他心。依他实心相分现故。𨿽说变化无根心等。而依余说。不依如来。又化色根心心所法。无根等用。故不说有。
初斥前皆有实智。次释通化有似法。斥有者。谓汝前云智殊胜。具摄三身。三身皆有实智。是谓化用二身。亦可说实智为体矣。又宁知他受用及变化身。皆为化他方便示现假相。故不可说。实智为体若谓化身智殊胜摄。是亦不知其说者也。何则。𨿽说化身智殊胜摄而似智现。非真智起。或智所起非能起智。假说智名。体实非智。岂说智殊胜摄。便说化身摄实智体耶。其所说者。但说平等性智。能现他受用身。成所作智。能现三业化身。不说所现二身。即是能现二智。故大圆镜自受用摄。不必言矣。而此二智。亦自受用摄。前云他受用变化身亦有实智者。岂其说耶。恐有疑云。既四智品实有色心。皆自受用摄。他用变化。皆无真实者。如机关木偶。何能说法等。益有情耶。故通云。然变化身及他受用。𨿽无真实心及心所。而有化现心心所法。恐又疑云。有形之色可化。无形质心如何能化。故再通云。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若不能者。如来三毒等。久已断故。云何能现贪嗔痴法。如来实心。等觉不知。云何声闻及傍生等。知如来心。故知决能化现似心心所。由此之故。经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说成所作智。化作三业。说变化有依他心。依他有情实心为本质。变化似质之相分心现也。恐更疑云。既变化身有根心者。云何他处说变化无根心等耶。故复通云。𨿽说变化无根心等。是依佛外余二乘劣定等变化而说。不依如来说也。又云化色同实色用。化根及心。但有相现而无实根心用。故不说变化有根心。曰变化无根心者。此皆说余二乘等。非说如来。何必疑。
○三三身德別。
如是三身𨿽皆具足无邉功德。而各有异。谓自性身。唯有真实常乐我净。离诸杂染。众善所依。无为功德无色心等差別相用。自受用身。具无量种妙色心等真实功德。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具无邉似色心等利乐他用。化相功德。
皆具无邉曰各有异者。自性身具足功德。异自受用及余二无邉。余三身具足功德。异自性身无邉。自受用身。非余二身无邉。余二复异自受用无邉也。是故自性身具足乃无为功德。而曰无色心等相用差別。自受用具足乃真实功德。而曰具无量种妙色心等。余二身具足乃化相功德而曰唯具无邉似色心等。同名功德。有无为真实化相之分。真实化相二皆有为。有为𨿽具色心。仍分妙似。甄別之精固如此。三身之德何可以少滥。
○四自他利殊。
又自性身正自利摄。寂静安乐无动作故。亦兼利他。为增上缘。令诸有情得利乐故。又与受用及变化身为所依止。故俱利摄。自受用身。唯属自利。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为他现故。
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自受用唯属自利。自性身。正自利摄。亦兼利他。兼有二义。一为增上缘。以诸佛自性身。正法界理。徧一切法。与有情心故。有情𤼵心修行。皆借此而为内熏。令其所作。咸得成就。故兼利他。二为依止。则他用变化之利他。根于自性。他用变化之利。皆亦自性身之利矣。故兼利他。
○二明所依土(四) 初法性土二自用土三他用土四变化土。
○初法性土。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𨿽此身土体无差別。而属佛法相性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𨿽不可说形量小大。然随事相。其量无邉譬如虚空。徧一切处。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约能依。明所依。不离性也。以能依必合所依。所依必不违能依。能依是自性身。所依必法性土。土外无身。外身无有土故也。𨿽此身土体无差別。而属佛法性相异故。是约体属。原能所。正明依也。以身是此体。土是此体。约体属原能所也。不可言异何可言依。身属佛相。土属法性。不可言同。何不云依。葢自其体而观之。了无能所。葢自其即体于属而观之。绝能所中。不妨亦能所也。此佛身土。俱非色摄。𨿽不可说形量小大。然随事相。其量无邉。譬如虚空。徧一切处。是即遮随喻量。徧元无量也。此佛身土形色既非。大小逈绝。安得以量喻。然此佛身土。随受用事相。随变化事相。何无其量。但其量无邉。譬如虚空。徧一切处。宗镜云。此即于自心性相。分身土之名。以自心相义名身。自心性义名土。故佛地论云。清净法界而为法身。即以法性而为其土。智论云。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在无情数中名为法性。清凉云。身土异则不名法性。同则不名能所依是也。又身自是佛。佛云相者。以佛义是相。名功德法所依止故。众德集聚故。为二身自体故。土自是法。法名性者。以法是性义功德自性故。能持自性故。诸法自性故。详如古释。
○二自用土。
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寳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邉。无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证及所依身。亦可说言徧一切处。
自受用身。还依自土。约能依标所依。不离于自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释自土。出本因。不离于修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寳庄严。释土相。极横竖不离于变也。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释身依量如土。自用自也。诸根相好。一一无邉。无限善根所引生故。释自身相好。徧从因生也。功德智慧既非色法。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证。及所依身。亦可说言徧一切处。例功德与智慧。悉周徧也。依所证者。谓二空真如。依所依身者。谓自法性身也。以上逐叚出意如此。若夫总其脉络。是周圆无际。众寳庄严。尽未来际。相续纯净。自受用土。由于大圆镜智所变。智变又由徃昔所修自利纯净佛土因缘成熟而起。自受用身。常依此土而住。身如土量。相好无邉。亦从善根引生而起。其非色法之功德智慧者。依所证二空真理。所依自法性身。徧一切处。功德智慧起于证。证起于修。修之时义大矣哉。
○三他用土。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约能依明所依。不离于他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即他土明土因。起于修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即他土明土相。变于宜也。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释依土。身如土。量无定也。上随叚出意如此。若总其脉络。则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大小胜劣前后改转他受用之净土。起于平等智。大慈悲力之随变。智力随变。又由徃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而起也。修可后乎。利他无漏因缘者。如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謟众生来生其国等是也。或大小胜劣者。如初地所见净土。望于二地为小为劣。二望于初。即为大为胜矣。展转而上。直至法云。层层大小。胜劣可知。
○四变化土。
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若变化身。依变化土。约能依。明所依。不离于化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即化土。明土因。因于修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于化土明土相。化于宜也。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明依土。身如土。量无定也。逐叚出意如此。若总其脉络。则随未登地有情所宜。或净秽大小前后改转之变化土。化于成事智之大慈悲力。智力与化。又由于徃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而起也。修可后乎。问。佛所修因无非净行。宁有秽土成熟之理。而云然者何也。曰。以众生根性不等。宜顺导者现净以摄之。宜逆化者示秽以折之。弥陀现居极乐。迦文示生堪忍。诸菩萨等。随所化生而取佛土是也。净秽大小前后改转者。净改为秽。秽转为净。大转为小。小改为大也。如梵王见此佛土。无非七寳。身子见此佛土无非瓦砾。是改转净秽大小可知矣。能依身量。亦无定限者。丈六八尺至三尺等。亦各随机所见。佛身何有定量。
○三合明身土(二) 初分简二通简。
○初分简。
自性身土。一切如来同所证故。体无差別。自受用身及所依土。𨿽一切佛。各变不同。而皆无邉不相障碍。余二身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同处同时。诸佛各变为身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为增上缘。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于不共者。唯一佛变。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性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分简者。于身土合明中。分简自性身土。自用身土。他用变化之身土也。自性身土竟同。一切如来体无差別同所证故。自用身土不同而同。不同者。一切诸佛各別因缘。各变身土。各变不同。而同者。𨿽各变不同。而皆无邉。不相障碍故。他用变化。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共者。随诸如来所化有情同处同时。诸佛各变为身为土。而身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为增上缘。如阿閦弥陀药师寳集。同化为迦文一身。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名曰共也。不共者。唯一佛变。非多佛共变。设见十方百千化佛。亦是一佛化现诸身。曰不共也。然所以共不共者。诸有情类。无始时来。同具佛种。共有佛性。种性法尔与诸如来更相系属。或多类众生。因缘唯属一佛所化。随所化生。变一身土。不同多佛共变而化。故不共也。或一类众生。因缘属多佛共化。故须诸佛同时同处。各变身土。形状相似。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身。故得共也。若不尔者。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何以故。一佛能益一切众生。何以多佛为耶。
○二通简(二) 初明所变漏无漏別二明所变四分虚实。
○初明所变漏无漏別。
此诸身土。若净若秽。无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俱善无漏。纯善无漏因缘所生。是道谛摄。非苦集故。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有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皆是有漏。纯从有漏因缘所生。是苦集摄。非灭道故。善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性因缘杂引生故。蕴等同异。类此应知。不尔。应无五十二等。
于身土合明中。通简所变四种身土。有漏无漏之不同也。谓此四种身土。若净若秽。约佛无漏识上所变现者。则所变身土。同能变识。俱善无漏。所以然者。从纯善无漏共不共等种子因缘所生。是道谛摄。非苦集所摄故也。恐有疑云。能变之识无漏。所变身土亦无漏。则能变是识。所变亦应唯是识相。无蕴等差別耶。故通云。蕴等识相。不必皆同等。谓能变𨿽是识。所变蕴相。不必皆识相。以从无漏戒定慧解脱知见蕴处界三种引生故也。此四种身土。若约九界有情。有漏第八识上。托佛身土为质。所变亲相分者。则所变身土。同能变识。皆是有漏。所以然者。纯从有漏种子因缘之所生。是苦集摄。非灭道所摄故也。恐又疑云。若能变是有漏。所变亦有漏。则能变识性是无记。所变亦应唯是无记性耶。故通云。善等识相。不必皆同等。谓能变之识是无记。所变不必皆同无记识相。以从识中三性种子杂引生故。蕴等同异。类此应知者。亦应云。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若谓不尔。应无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耶。无是理也。问。诸佛身土净秽。约佛识变。则纯无漏。约九界。则纯有漏。窃有疑焉。何则。法性纯净无漏。无俟论矣。他用变化。𨿽是随机。而佛识变。则秽亦是净。漏亦无漏。亦无俟论矣。他用变化有净有秽。约有情识变。则六道异生。地前三贤秽与有漏。又无俟论矣。乃初欢喜以至法云。既非是秽。安得皆有漏耶。曰。十地之位𨿽高而第八未转。尚在有漏。则能变第八。托佛身土为质。所变亲相。安得不同于能变之有漏乎。若夫对下称高。待凢名圣则身土千差。又当別论。殊非通简身土之大较意也。以上皆约此论本文。顺体口气而解。若约佛地论。如是净土。主既圆满。应有辅翼。主必摄受辅翼者。故诸大菩萨。众所云集。诸声闻等。无如是事。谓初地上诸菩萨众。𨿽不能集诸佛自利受用净土。而能集会诸佛利他受用净土。诸佛慈悲。于自识上。随菩萨宜现麄妙土。菩萨随自善根愿力。于自识上。似佛所生净土相现。𨿽是自心各別变现。而同一处。形相相似。谓为一土。共集其中。如是地上菩萨净土。为是有漏。为是无漏。有义。无漏。谓自心中。后得无漏净土种子愿力资故。变生净土。于中受用大乘法乐。以初地上诸菩萨众证真如理。得真无漏。处真法流。住真净土。常见诸佛。故所变土。是真无漏。道谛所摄。有义。有漏。谓自心中。加行有漏净土种子愿力资故。变生净土。于中受用大乘法乐。以彼菩萨𨿽证真如。得真无漏。而七地来。烦𢚰现起。乃至十地。尚有修断烦𢚰种子及所知障。第八识体。能持彼故。现受熏故。犹是有漏无记性摄。有为无漏。道谛所摄。决定是善。若十地中第八识体。是无漏善。应知佛地不离执持有漏种子。不应受熏。第八识体。既是有漏无记性摄。所变净土。云何无漏善性所摄。又一有情。无二实身。其身尔时既是有漏。所依净土云何无漏。是十地菩萨净土。是妙有漏。苦谛所摄。如实义者。十地菩萨。自心所变净土有二。若第八识所变净土。是漏识相分摄故。是有漏身所依处故。𨿽无漏善力所资熏。其相净妙。而是有漏苦谛所摄。随加行等。所现亦尔。若随后得无漏心。变净土影像。是无漏识相分摄故。从无漏善种子生故。体是无漏。道谛所摄。言蕴等者。即无漏五蕴。一无漏净戒。名为戒蕴。二无漏定。名为定蕴。三无漏慧。名为慧蕴。四无学胜解。名解脱蕴。五无学正见。名解脱知见蕴。前三是因。后二是果。五蕴法界。一切三乘功德所依。通学无学。无学圆满戒定慧三法因缘杂引生故。学位分得戒定慧三。随用一性所引生故。蕴等同异满分净染。类此应知。第八有漏。所变身土亦是有漏。后得无漏所变身土亦是无漏。故言同也。第八所变。不同后得。后得所变。不同第八。故言异也。不尔者。牒前一徃所谈。身土皆是随他变现。若不变现。则又何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建立也哉。以上具录以便叅考。
○二明所变四分虚实(二) 初初解二二解。
○初初解。
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依他中实。不尔。唯识理应不成。许识内境。俱实有故。
此至心与心所定相应故。于身土合明中。通简所变四种身土虚实之不同也。初正释。二反释。正释者。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依他中实者。相见二分曰相分等。又等。等自证。识性曰依他。形上相见是徧计。依他曰中实。形上相见是虚妄。意谓相见二分为徧计所执。自证识性。为依他而起。依他起法。自因缘生。是妙俗谛。可言唯识。徧计所执。由分別起。是虚妄执。故云非如识性。依他中实。复反释以决之云。不尔。唯识理应不成。所以然者。许识内境。俱实有故。谓识所变心内之境。而识与内境皆是实有。安可不尔。此师之义未尽。下文自显。
○二二解。
或识相见等从缘生。俱依他起。虚实如识。唯言遣外不遮内境。不尔。真如亦应非实。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境。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或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𢚰业生𢀸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观自心解脱生𢀸。非谓内境如外都无。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別有法。此中识言。亦说心所。心与心所。定相应故。
此护法正义也。初正释虚实。次难问虚实。三答明唯识。承上初师四分虚实。已如上陈。或有异于前释者曰。识相见分自证证自证皆从缘生。俱依他起。自非初师相见属于徧计之虚。识性属于依他之实矣。然而四分俱是实耶。故云虚实如识。良以约真胜义言。识如幻梦。相见何得云真。其虚固如识也。依世俗谛言。有依他识。相见何得是虚。其实亦如识也。虚实如识而言唯者。为遣心外之境。不遮心内之境。故不违于唯耳。若谓不然。本智所缘真如内境。亦应非是实耶。然恐难云。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当唯境识。但云唯识何耶。故三释以通之。一恐滥外境言唯识二愍存内境言唯识。三綂摄识性言唯识。恐滥者。识唯内有。境则不但内有。亦通外有者也。若言唯境。即滥外计。故但言唯识耳。愍存者。或诸愚夫迷执外境。起惑业因。受生𢀸果。不解观我内心。勤求出离。大圣愍彼。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识。不迷外境。起惑造业。解脱生𢀸。非谓心内之境。如徧计之外境都无。而单言唯识比也。綂摄者。或内境相分等。亦识为体。由熏习力。似四分生。此四分不离识性也。真如内境。亦是识之实性。真如又曷尝离识性耶。故除识性外。无別有法。识之一言。摄无不尽。且心所与心相应。𨿽言唯识。心所自綂于中。故但言唯识。若千山之止于岳邉。万𣲖之消于海上耳。宁有纤毫摄之不尽者哉。不必疑也。
○四释题囘向。
初释题。二囘向。释题三义。初谓此论三分成立唯识。名成唯识论。三分者。宗因喻为三分。亦可初稽首一颂。名宗前敬叙分。次三十颂。名依教广成分。后已依一颂。名成就施愿分。亦名三分。二说双具。前三为正。葢十卷之多。必以三支成立唯识故也。二此论名净唯识。显唯识理极明净故。极明净者。显理究竟。殊无一毫不尽。曰极明净也。又显识究竟。圆成实性无垢识故。曰极明净。二说圆具。前说为正。葢十卷之多。展转显理究竟。无垢之识自在故也。三此本论名唯识三十。由三十颂显唯识理。乃得圆满非增减故。圆满无增减者。一三十颂。从因至果。显唯识理。离于增减损益之义。恰中其妙。乃得圆满。二释三十颂。从颂至颂。显唯识理。字字句句。远离增减之过。巧适其中。乃得圆满。而要之双含二义为完。葢十卷之文不离三十颂。三十颂全处十卷之论文故也。二囘向者。已依圣教及正理。分別唯识性相义。是依教理造论。所获功德施群生愿共速登无上觉。是修囘向𤼵愿。性相者。前八卷是显唯识相。后二卷是显唯识性。𨿽性不离相。相全显性。而随义随文。伦次不得不秩然耳。功德有三。一即性之具曰德。全德之能曰功。所谓常乐我净等本觉性功德也。二由修而得曰德。即德之能曰功。所谓不共无畏等始觉修功德也。三𨿽即本而始。全修全性。名究竟觉。亦不分而分焉。若按慈氏之论修德。则有读诵。总持。漏。与无漏。通別之辨。读诵但熟于文。总持兼了于义。读诵唯属闻慧。总持兼属思慧。读诵总持。名通修行。唯属有漏。修慧属別修行。唯摄无漏。所获功德者。或通有漏。或唯无漏。奘师译信金刚福德。曰生如是福德。取如是福德。生也者。指修时所植种子言也。取也者。指从种所𤼵现行言也。乃什师綂生取而译之曰。得如是福德。今获者得也。以此施生。名为法施。登无上觉。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共登无上觉。是众生无邉誓愿度。烦𢚰无尽法门无量誓愿断学。自在其中矣。或曰欲速不逹。儒者有是言也。况无上觉乎。曰。敏则有功。儒者亦有是言也。况无上觉乎。不知速者精进义。圣王曰无逸。觉皇曰慎勿放逸。精进贯于诸度。诸度之中。精进最为有力。惟愿痛无常危脆之身。念常住圆成之识。既汩没于三有爱河之水。须捞摝于十卷心海之文。抒之又抒。抒之不已。极力而海波元减。索之更索。索之不休。罔象而神珠自呈。精进焕然。千生只在一生。懈怠瞥尔。一误而成百误。相与勉旃。共勤砥砺已遵教理及师命。订正唯识性相义。所获功德施含识。愿证识心三昧海。
贒预
成唯识论订正卷第十
(姑苏信女张门李氏大缘助板)
(助刻姓氏 管宗颜 徐昌时 严 栴 戴文光 方昌毓 施大脱 施时化 邬大材 沈大用 刘大恒 广 净 大 [(共-八+隹)*见] 德 纯 定 心 道 庐)
前标十障。今举十一。以十地断障后。复有著碍二愚。名有余障。故云十一。如深密谓。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种麄重是也。瑜伽亦云。永断最极微细烦𢚰及所知障。无著无碍等二障所摄。今云二障所摄者。烦𢚰所知二障。摄前十一障也。又含异生在分別摄。余俱生摄。必摄属者。博反约故。有纲领故。
○二显断位(三) 初通释诸位断义二別彰三位断义三详种顿渐断义。
○初通释诸位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