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订正卷第四
○八识食体(二) 初引证二释义。
○初引证。
又契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无此识。彼识食体。不应有故。
谓契经说。食有四种。一者叚食。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由此色处。非叚食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二者触食。触境为相。谓有漏触。才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此触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麄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资养胜故。三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此思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叚触思。[执/力]力增长。能为食事。此识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
正释食义之不同也。初总标食数。次別释食义于別释中。各具标释简三。如首节初至变坏为相名标。次至能为食事名释。三至色无用故名简。下三倣此。夫喜悦资持长养诸根名食事。事同相亦应同。而叚等之各异者。良以叚食欲界香味触三为体。能为喜益资持之事。必由吞咽变坏之时。则吞咽变坏之时。正喜益资持之时也。故以变坏为相。触食既非叚碍。变坏奚从。而能为食事者。由于摄受。摄受由于触境。是以触才取境之时。正摄受喜乐资持之时也。故以触境为相。思食更非触境。摄受安在。而能为食事者。如水𨿽未接。渴以望水而停。食固未临。饥慿希食而息。思欲俱转。希望可爱境时。正悦益资持之时也。故以希望为相。识食执持为相。身命散坏自无。直下能为食事。似逈离于前三。不知有漏第八。亦由前三[执/力]力增长。而能为食事也。是以识食之事。由于执持。执持由于前三。执持之时。即食事之时。故以执持为相。若夫简別不同。则叚食由此变坏。色处非叚食摄。以叚食固色。变坏之时。色无用故。反而观之。由此变坏。叚食非色处摄。色固在叚。色无消变。非食用故。触通诸识。触食取第六者。触境麄显。殊非七八之隐细。是以不惟摄受喜乐。异彼全无。舍受亦离违损而顺益。异彼纵有。但不为损而非益。食义独胜。故偏取也。思通诸识。思食亦取六者。意识于境。希望胜故。食义独胜。亦偏取也。第八既通诸识自体。识食取第八者。以食义不离执持。执持第八为胜。更偏取也。问。色声何非叚食之体。曰。此为眼耳离中所取之境。不能资益诸根大种。故不为体。若夫色食详简。请观大论五畨。其一云。此中叚食。当言香味触处所摄。由香味触。若正消变。便能长养。不正消变。乃为损减。此显叚食非色处也。其二云。色等余法。既无长养损减消变。是故说彼非叚食性。此显色处非叚食也。其三云。诸可食物。于吞咽时。令心欢喜。诸根悦豫。但名触食。此显触食非叚食也。其四云。若受用已。增长喜乐。安隐消变。乃名叚食。此显叚食非触食也。其五云。若诸叚物。于吞咽时。无上二义。都不名食。此显总非叚触食也。色处叚触。义析秋毫。不相混滥殆若此。
○二结判四食。
由是集论。说此四食。三蕴五处十一界摄。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坏断。故名为食。叚食唯于欲界有用。触意思食。𨿽徧三界。而依识转。随识有无。
判四食于科界。审定食义之不同也。初以三科判摄否。次以三界判有无。承上四食不同。由是集论判此四食。三蕴五处十一界等云云也。叚食色蕴。触思是行蕴。识食是识蕴。云三蕴摄也。叚食是香味触处。触思是法处。识食是意处。云五处摄也。叚食是香味触界。触思是法界。识食是七心界。云十一界摄也。叚食已不恒矣。唯有用于欲。又不徧矣。触思二食是徧行摄。𨿽徧三界。然无相应之识。此二亦无。依识而转。随六识以有无。是不恒也。然则触思随六识有。叚食唯欲界有。识食𨿽畧不言。恒徧三界有也明矣。三科摄否。食义之分齐愈明。三界有无。徧恒之是非可见。集论岂徒为之说耶。
○二別显识食(二) 初简破转识非体二审定异熟是体。
○初简破转识非体(二) 初正简转识二详破异执。
○初正简转识。
眼等转识。有间有转。非徧恒时。能持身命。谓无心定。熟眠闷绝。无想天中。有间断故。设有心位。随所依缘性界地等。有转易故。于持身命。非徧非恒。诸有执无第八识者。依何等食。经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简转识间转。以结难外执也。初标简。次释简。三结难。承上前𨿽通明四食。正意唯在识食。此固別显识食。肯綮全事简收。简破既尽。存留自现。故简云。眼等转识。有间有转。非徧恒云云也。有间者。谓无心定。熟眠时。闷绝时。无想天。皆有间断。间断岂徧恒持身命而能为食事耶。设有心位。随所依根。所缘境。三性。三界。九地。一切时。皆有转易。转易岂徧恒持身命而能为食事耶。故结难云。诸有执无第八识者。执有转识也。转识但是三食。于三食中。依何等食。经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夫曰一切。三食岂尽为依。当必有非间非转者在也。执之为无。岂其然乎。问。上言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断坏。此云非徧恒时。能持身命。若为通会。曰。前兼第四为言。故通云能持。此简转识。则但摄前三。故云非徧恒持。非全言不能持也。
○二详破异执。
非无心位。过去未来。识等为食。彼非现常。如空华等。无体用故。设有体用。非现在摄。如虚空等。非食性故。亦不可说入定心等。与无心位有情为食。住无心时。彼已灭故。过去非食。已极成故。又不可说无想定等。不相应行。即为彼食。叚等四食。所不摄故。不相应法。非实有故。有执灭定等。犹有第六识。于彼有情能为食事。彼执非理。后当广破。又彼应说生上二界无漏心时。以何为食。无漏识等。破坏有故。于彼身命。不可为食。亦不可执。无漏识中。有有漏种。能为彼食。无漏识等。犹如𣵀槃。不能执持有漏种故。复不可说上界有情。身命相持。即互为食。四食不摄。彼身命故。又无色无身命。无能持故。众同分等。无实体故。
详破异执。以尽所简也。初破过未识。二破加心等。三破不相应。四破第六识。初中执云。无心位中。𨿽现无食。由过去未来。有识及有心所。即以过未识等为食。有何不可。奚必第八为识耶。破云。过未识等是有法。非无心位为食是宗。因云彼非现常。无体用故。喻如空华等。则无心位过未之识。不可为食明矣。此以过未必无体用为破。假饶纵设许有体用。亦非食性。以食性必须现在。既非现在犹虚空矣。何可以为食性耶。二中转计云。无体非现。固如所破。然无定位之前。必有入定加行之心。以入定加行之心。为无心位有情之食。亦奚不可。故破曰。亦不可说等云云也。良以安住无心位时。彼加行心。因无心而已灭。已灭既属过去。非食岂不极成何可以为此位之食也耶。三中复转计云。定前属灭。固如所破。然禅悦可以为食。无想灭尽二定。是不相应行。既非过去。即为彼入二定者之食。亦奚不可。故破云。又不可说乃至即为彼食等也。非彼食者。非叚等四食摄故。非食摄者。以不相应。离色心等无实自体。非若叚等各有自体之实有故也。四中𨿽总破第六不得为食。曲分三节。初至不可为食。破无漏识食。二至有漏种故。破有漏种食。三至无实体故。破身命互食。文𨿽三节。义实一贯。故初云不可。次云亦不可。三云复不可也。今乃融而释之曰。有执灭定等。犹有第六意识。于彼有情。能为食事情计为是。而不知所执之非理也。广破当俟后文。此先畧为诘辩。诘云。灭尽生二界。起无漏心时。既无有漏第六。尔时有情以何为食。得无即以无漏意识为食耶。不知未证转依。所有身命。尽属有漏。若以无漏持彼有漏。障治相违。破坏于有。不可以为食也。得无救云。无漏固不可为有漏之食。无漏识中。有有漏种。漏种不坏。漏识岂不能为彼食。不知无漏识等。犹如𣵀槃。清净无染。不能持彼有漏染种。漏种且无。以何为食。故云亦不可执也。得无又救云。无种固不可以为食。上界有情。以身持命。身为命食。以命持身。命为身食。即互为食。亦奚为不可。不知四食。不摄彼身命故。身命何可以为食。又无色界。现无色身。彼有情命。无能持故。以何为食。众同分等。如彼命根。自无实体。亦不能持于身。故云复不可也。展转竆之。无一可者。六为食事。理将何在。
○二审定异熟是体。
由此定知。异诸转识。有异熟识。一类恒徧。执持身命。令不坏断。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唯依取蕴。建立有情。佛无有漏。非有情摄。说为有情。依食住者。当知皆依示现而说。既异熟识。是胜食性。彼识即是此第八识。
审定异熟是体。以竟引证识食体也。初正释食体。次通诸妨难三结示第八。审定者。由诸食之通明。差別烱然。自识食之简破。披析尽矣。甄別既精。真知自审。故云由此定知。异诸转识。有异熟识。何彼之执无第八耶。一类恒徧。执持身命。令不坏断。何彼之迷有间转耶。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不然。依何等食。经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耶。若疑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佛亦依食。应是有情者。不知唯依有漏取蕴。建立有情。佛无有漏。非有情摄。说为有情。皆依食住者。当知非是直诠佛体。皆依诸佛示现。化诸有情而说耳。不必疑也。是则异熟于四食中。是食殊胜之性。彼识即是此第八识。故前云若无此识。彼识食体不应有故。
○九灭定心(三) 初引经证成二详释其义三结归不离。
○初引经证成。
又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不灭。亦不离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若无此识。住灭定者。不离身识。不应有故。
引灭定不离身识。证有第八识也。初引经。次理证。身语心行者。出入息是身加行。受想是心加行。𡬶伺是语加行。此三皆与第六相应。寿者。第八种上。连持一报色心不断功能名寿。煖者。煖触。即第八相分。无不皆灭者。在灭定中。六识身语心行。悉不行也。然而寿命不灭。亦不离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此何理耶。葢自其灭者而观之。宜乎皆尽。自其不灭者而观之。岂灭中自有不灭者在耶。会文切理。若无第八。住灭定者。不离身识。谓之谁耶。
○二详释其义(二) 初明灭定所有二破灭定所有。
○初明灭定所有(三) 初依义明有二斥无为非三正明有识。
○初依义明有。
谓眼等识。行相麄动。于所缘境。起必劳虑。厌患彼故。暂求止息。渐次伏除。至都尽位。依此位立。住灭定者。故此定中。彼识皆灭。若不许有微细一类。恒徧执持。寿等识在。依何而说识不离身。
依识有灭在之义。明有第八识也。初至彼识皆灭。顺明住灭定者。转识皆灭。次至识不离身。反明不离身识。定是第八。义之所在。非强明也。
○二斥无为非。
若谓后时。彼识还起。如隔日疟。名不离身。是则不应说心行灭。识与想等。起灭同故。寿煖诸根。应亦如识。便成大过。故应许识如寿煖等。实不离身。又此位中。若全无识。应如瓦砾。非有情数。岂得说为住灭定者。又异熟识。此位若无。谁能执持诸根寿煖。无执持故。皆应坏灭犹如𢀸尸。便无寿等。既尔后识必不还生。说不离身。彼何所属。诸异熟识。舍此身已。离托余身。无重生故。又若此位。无持种识。后识无种。如何得生。过去未来。不相应法。非实有体。已极成故。诸色等法。离识皆无。受熏等种。亦已遮故。
斥无第八之非。见其必不可无也。初斥执后时还起过。计意葢谓。六识在定。如疟暂止。出定还起。如疟复𤼵。复𤼵是疟不离体。还起名识不离身。而不知其所计之谬也。何则。诚如所计。则契经不应说心行灭。识与心行。起灭同故。行灭则识灭。寿煖诸根。应如识灭。灭则名离。何名不离。后时还起。寿煖诸根。应如识起。起则还活。便成大过矣。故当应许识如寿煖。实不离身。名为不离。不当许识灭离还起。异于寿煖。非实不离。名不离身也。二斥执全无诸识过。又若计此位中。若全无识。应如瓦砾。非有情数。岂得经中。说为住灭定者。既有住定之人。必非无情之数。不落无情。必有住灭定者之识也。三斥执无有异熟过。又异熟识。此位若无。谁能执持。至无寿等者。牒难无持也。既尔。后识必不还生。说不离身。彼何所属者。诘空前执也。诸异熟识。舍此身已。离托余身。无重生故者。不还之由也。彼何所属者。意以汝说不离者。属于后识还生耳。必不还生。说不离身。彼何所属。良以异熟不重生。则转识无本。六识必不还生故也。四斥执无种不生过初至如何得生。正破也。次至亦已遮故。转破也。正破显持种之识。断不能无。转破见此识之外。全无所当。
○三正明有识。
然灭定等。无心位中。如有心位。定实有识。具根寿煖。有情摄故。由斯理趣。住灭定者。决定有识。实不离身。
比量灭定。结断有识不离身也。初比量有识。次结断有识。以经云。识不离身。证云不离身识。释云依何而说识不离身。斥云乃至说不离身等。故承此以量结云。然灭定等无心位中。决定有识。实不离身。实简假设。定简非定。决定有识。真实不离。根于理趣。岂强说耶。故初之约义明有。固显有识不离。次之斥无为非。亦显有识不离。今之比量其有。正显有识不离。科明灭定所有。良有以也。若更量之。则灭定无心是有法。定实有识具根寿煖为宗。因云有情摄故。同喻如有心位。有心位中。诸根不坏。寿煖依识。无位如有。决定有识。实不离身。
○二破灭定所有(三) 初约名位破二约心所破三约三性破。
○初约名位破。
若谓此位。有第六识。名不离身。亦不应理。此定亦名。无心定故。若无五识。名无心者。应一切定。皆名无心。诸定皆无。五识身故。意识摄在六转识中。如五识身。灭定非有。或此位识。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如寿煖等。非第六识。若此位有。行相所缘。可知识者。应如余位。非此位摄。本为止息。行相所缘。可了知识。入此定故。
以名位破灭定有第六识也。初约名破。次约位破。约名破者。先破正计云。若谓此位有第六识。名不离身。亦不应理。所以然者。此灭尽定。亦名无心。有六识心。名理安在。次破转计云。若无五识。名无心者。应一切定。皆名无心。所以然者。四禅八定。皆无五识。灭定名无。名理何辩。然而意识。灭定非有。所以然者。摄在六转识中。如五识身。五识既无。意识亦无。可例知矣。约位破者。先顺破云。或此灭定位识。行相所缘。幽隐微细。不可知故。如寿煖等。名不离身。非第六识。是此位识。次反破云。若灭定位有行相所缘。可知识者。应如余位有心。非此无心位摄。所以然者。乖本因地之所为故。是则核之于名。展转叵得。推之于位。反覆皆竆。无心之名。灭定之位。是有第六识。于名位中耶。
○二约心所破(二) 初总徴二別破。
○初总徴。
又若此位。有第六识。彼心所法。为有为无。
自此而下。至如何名无心定。皆约心所有无。破此位有第六识也。彼即第六。为有为无。双设两关为难。
○二別破(二) 初约有心所破二约无心所破。
○初约有心所破(三) 初破违名教二叙破转救三结违名教。
○初破违名教。
若有心所。经不应言。住此定者。心行皆灭。又不应名。灭受想定。
经言心行皆灭。此有心所。是违教。彼名灭受想定。此有心所。是违名。既皆相违。所岂当有。
○二叙破转救(二) 初破救违二破救心。
○初破救违(二) 初叙救词二破救意。
○初叙救词。
此定加行。但厌受想。故此定中。唯受想灭。受想二法。资助心强。诸心所中。独名心行。说心行灭。何所相违。
但厌。其余不厌也。唯灭。余不灭也。余既不灭。自有心所。岂得违经。资助心强独名心行。名心行灭。余不必灭。自有心所。何得违名。
○二破救意。
无想定中。应唯想灭。但厌想故。然汝不许。既唯受想。资助心强。此二灭时。心亦应灭。
然汝不许。例破救违名也。意以此既不许。彼亦应然。彼不名唯。余所安在。何可救也。心亦应灭。例破有六识也。问。何不例破救违教。曰。此有三义。一顺文义故。二胜该劣故。三是正意故。顺文义者。文曰资助心强。义谓诸所𨿽亦资助。资助心王生起之力。此二为强耳。既以强力而起。必因强灭而灭。故曰此二灭时。心亦应灭也。胜该劣者。心王之胜尚灭。余所之劣何存。则不必破其救违教。而救自破矣。是正意者。前徴计云。又若此位。有第六识。彼心所法。为有为无。以此知因破而救。𨿽在于所。即救而原。意主于王。故云心亦应灭也。是则不惟箭锋相拄。亦且力倒其锋。假手行拳。借剑行杀。破法之妙如此。
○二破救心(二) 初叙救词二详破救。
○初叙救词。
如身行灭。而身犹在。宁要责心。令同行灭。
救意葢谓。受想是心行。如出入息是身行也。受想灭而心犹在。如身行灭而身犹在也。既不可责身令同息灭。宁要责心令同行灭。是则行𨿽灭而心犹在也。
○二详破救(二) 初正破救心二例破心所。
○初正破救心。
若尔。语行𡬶伺灭时。语应不灭。而非所许。然行于法。有徧非徧。徧行灭时。法定随灭。非徧行灭。法或犹在。非徧行者。谓入出息。见息灭时。身犹在故。𡬶伺于语。是徧行摄。彼若灭时。语定无故。受想于心。亦徧行摄。许如思等。大地法故。受想灭时。心定随灭。如何可说。彼灭心在。
初举例破例。次以理破例。破意葢谓。息是身行。受想是心行。犹𡬶伺是语行也。以身例心既尔。语例身心亦然。语行灭时。而汝不许定中有语。岂当行灭。而汝例许心王犹在耶。以理论之。然行于法。行有周徧不徧之殊。徧行灭时法定随灭。非徧行灭。法或犹在。息既非徧。息灭身在。𡬶伺是徧。语岂能存。今受想亦徧行摄。俱舎许如大地法故。而云徧一切心。是则受想灭时。心定随灭。如何可说彼受想灭。六识心在。例之难例。理论无理。灭所当灭。岂要责之令同行耶。
○二例破心所。
又许思等。是大地法。灭受想时。彼亦应灭。既尔。信等此位亦无。非徧行灭。余可在故。如何可言。有余心所。既许思等。此位非无。受想应然。大地法故。又此定中。若有思等。亦应有触。余心所法。无不皆依。触力生故。若许有触。亦应有受。触缘受故。既许有受。想亦应生。不相离故。如受缘爱。非一切受。皆能起爱。故触缘受。非一切触。皆能生受。由斯所难。其理不成。彼救不然。有差別故。谓佛自简。唯无明触。所生诸受。为缘生爱。曾无有处。简触生受。故若有触。必有受生。受与想俱。其理决定。
初顺破心所。次反难心所。三转救所难。四重破所救。顺而复反。救之更破。展转推竆。一使情尽理显。心所不容有于此位中耳。总括大意如此。详之。顺破中。思等。等別境五所。信等。等染法二十六所。以彼宗许徧行別境十所。是大地法。信等十一。是大善地法。贪等二十六所。是大染地法。意谓汝宗既许思等是大地法。受想二法灭时。彼余大地法亦应灭。既灭大地法故。则信等善法。贪等染法。此位亦无。所以然者。非徧行灭。余可在故。如何可说唯灭受想。有余心所。无应俱无也。反难中。既许思等此位非无等者。意谓必汝执言。𨿽灭受想。思等心所。犹在不灭者。则受想等。断不应灭。以受想与思。总是大地法故。以有思等必有触。触是心所之根故。有触必有受。触能缘受故。有受必有想。受想二法。不相离故。有应俱有。如何可言。有余心所。不有受想。脱转救云。如受缘爱。非一切受。皆能起爱。惟见可乐。始能缘爱。有所简也。例触缘受。非一切触。皆能生受。惟触可意。始能生受。亦有所简也。由斯所难。触为大地。一切皆能生受。其理不成。岂当有必俱有耶。重破中。佛自简者。经谓诸受生起有二种缘。有依无明触生。有依明触生。唯无明触所生诸受。为缘生爱。非明触也。则前云非一切受。皆能生爱者。诚然矣。曾无有处。简触生受。而曰何触生受。何触不生故。若有触必有受。有受必有想。其理决定。是大地法。则前非一切触。皆能生受者。岂其然乎。
○三结违名教。
或应如余位。受想亦不灭。执此位中。有思等故。许便违害心行灭言。亦不得成灭受想定。
以比量结违名教。格定此位不容许有心所也。前执此位有思等故。因以受想不灭难之。𨿽救而复破。若不量定。犹虞执有未竆。故云或应等也。或应者。意谓若立量以破之。恐当云。受想此位亦不灭为宗。因云。执此位中有思等故。喻如余位。许便违害心行灭言。如名何。亦不得成灭受想定。如教何。名教不可违。行等必皆灭。行等既皆灭。此位思等是不灭耶。思之哉。
○二约无心所破(二) 初破正计二破转计。
○初破正计。
若无心所。识亦应无。不见余心。离心所故。余徧行灭法随灭故。受等应非。大地法故。此识应非相应法故。许则应无所依缘等。如色等法。亦非心故。又契经说。意法为缘。生于意识。三和合触。与触俱起。有受想思。若此定中。有意识者。三和合故。必应有触。触既定与受想思俱。如何有识而无心所。
初例破无识。次引经责非。承上若此位中有第六识。彼心所法。为有为无。有如上破。必不可有。若无心所。识亦应无。又必不可无也。何者。四因可证故。契经可据故。如何有识。而无心所。总括大意如此。详之。余心。谓第六之外余七心王。不见余王离所。证此无所。应无王也。余徧行。谓第六之外余七心所。余灭法随灭故。证此所无王随无也。受等徧一切心。是大地法。曰应非者。证此所必不无于王也。有王必有所。是相应法。曰此识应非者。证此王必不无于所也。所依谓根。所缘谓境。等者同时同事。谓许非相应。则应此识。不得言与心所同所依根。同所缘境。同时同事。便如色等。非心法矣。又证于经说。则曰意根法境为缘。生于意识。三和合触。与触俱起。有受想思。是说有识必有所也。若此定中有意识者。亦必有所。如何有识而无心所。我故曰。若无心所。识亦应无也。
○二破转计。
若谓余时。三和有力。成触生触。能起受等。由此定前。厌患心所故在定位。三事无能不成生触。亦无受等。若尔。应名灭心所定。如何但说灭受想耶。若谓厌时唯厌受想此二灭故。心所皆灭。依前所厌。以立定名。既尔。此中心亦应灭。所厌俱故。如余心所。不尔。如何名无心定。
随救为破。𤼵六识王所。俱无于此定之中也。初推原无有心所救。二如何名灭受想破。三依前唯厌立名救。四心俱应灭无心破。大约初救有识。次破违名。三救立名。四破无识。总是无所必无心。如何救使有识无所。问。如何灭定。名灭受想。亦名无心。曰。受想灭则无所。灭心则无王。所无而王岂能有。王灭而所自不生。名偏义圆。非苟立也。故前破云。如何但说灭受想定。意含无所必无王也。次破云。如何名无心定。正谓所无王应无也。脉络连贯。破法关鎻。即此名见。读者详之。
○三约三性破(二) 初徴二破。
○初徴。
又此定位。意识是何。
自此至心亦应无。皆约三性破无心所。明意识非有于此位也。意识是何。谓若言此灭定位有意识者。意识为是何法。是染性耶。是善性耶。是无记性耶。先徴定其所是。始能破是之所非也。
○二破(二) 初破染无记二破诸善性。
○初破染无记。
不应是染。或无记性。诸善定中。无此事故。余染无记心。必有心所故。不应厌善。起染等故。非求寂静。翻起散故。
以四故证灭定意识。非是染无记也。善定曰诸。此灭亦善定也。中无此事。染等不容于内也。染无记心曰余者。余时意识染无记心也。必有心所。违无所也。反其所厌。违于所求。种种相乖。破不应是。岂一因二因已耶。
○二破诸善性(二) 初正破二结破。
○初正破。
若谓是善。相应善故。应无贪等。善根相应。此心不应是自性善或胜义善。违自宗故。非善根等。及𣵀槃故。若谓此心是等起善。加行善根。所引𤼵故。理亦不然。违自宗故。如余善心。非等起故。善心无间。起三性心。如何善心。由前等起。
初破相应善。二破性义善。三破等起善。据集论十三善法。自性善标第一。即信等十一心所有法。胜义善标第六。即真如𣵀槃。加行善。标第八。即依止亲近善丈夫故。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修习净法。及随法行。等起善。标第十三。即等流善。谓已得寂静者。由此增上力故。𤼵起胜品神通等。世出世。共不共功德。破意承上。必执灭定有意识者。又此定位。意识是何。是染无记。已如所破。若谓是善。相应善故。又不应矣。何者。如摄论云。然此意识。且非是善。应有无贪等善根相应过故。而汝谓无心所相应者。何也。若谓是自性善。胜义善者。亦不应矣。何者。谓此灭定善心。是厌患麄动想等不行。善心相应故善。是汝宗义。今是自性。则违自宗。非善根故。是胜义。则违自宗。非𣵀槃故也。若谓此定心。是等起善。加行善根所引𤼵故。不由善根相应力故。理亦不然。此与彼论。由相应力。心得成善。安立相违。故云违自宗也。若由加行善根引𤼵。则如余善心。非等起故。何者。善心无间起三性心。如集论第二释三性无间云。谓从善无间不善性生。不善无间善性复生。从二无间无记性生等。如何灭定善心。由前等起。是加行善根所引生耶。
○二结破。
故心是善由相应力。既尔。必与善根相应。宁说此心。独无心所。故无心所。心亦应无。
就所许以结破其执也。故心是善。由相应力。结所许也。既尔必与善根相应。定所许也。宁说此心独无心所。难所许也。故无心所。心亦应无。破所许也。
○三结归不离。
如是推徴。眼等转识。于灭定位。非不离身。故契经言。不离身者。彼识即是此第八识。入灭定时。不为止息。此极寂静执持识故。无想等位。类此应知。
总结第八不离灭定身也。初结破灭定有转识。次引证灭定有第八。末类诸定位有第八也。
○十染净心(三) 初引经证成二释义总別三结成有识。
○初引经证成。
又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识。彼染净心。不应有故。
自此至下释义。皆约染净由心证有第八识也。初顺引经文。次反证有识。心因识有。岂不识即是心。
○二释义总別(二) 初总释二別释。
○初总释。
谓染净法。以心为本。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心受彼熏。持彼种故。
先总释使心义易显。下文差別有所綂也。心为本者。离心法无源故。因心生者。由种始生现故。依心住者。现以心为依故。心受彼熏者。离心无所蔵故。持彼种故者。离心无能蔵故。
○二別释(二) 初释杂染二释清净。
○初释杂染(二) 初标数二释成。
○初标数。
然杂染法。畧有三种。烦𢚰业界。种类別故。
烦𢚰惑。即下无明爱取三支。惑所𤼵业。即下行有二支。业所感果。即下识等生等七支。畧有三者。广之则三复各有种类故也。亦可种谓种子。类是品类。
○二释成(三) 初烦𢚰无因失二业果无因失三有支不成失。
○初烦𢚰无因失。
初凢夫惑起无因失。次断惑还应仍起失。界地。即三界分九地也。离下染而上升曰徃。尽上报而下生曰还。无染心后。诸烦𢚰起。皆应无因者。如无想天。转识已灭。曰无染心。天报既尽。正下生时。曰无染心后。下地根随烦𢚰识生。曰诸烦𢚰起。无识持种。曰皆应无因。余法不能持彼种故。释无因也。过去未来。非实有故。释不能也。诸已断者。皆应起故。谓已断烦𢚰。皆应又起烦𢚰。释无果也。然而决无此理。则必有因种。既有因种。则有持惑等之识也明矣。
○二业果无因失。
初凢夫业果无因失。次圣人复生业果失。异类法后。诸业果起。亦应无因者。染净业果不同。曰异类法。染净复各不同亦异类法。前之业果已尽。曰异类法后。后之业果忽生。曰诸业果起。无识持种。曰亦应无因。此如郁头蓝弗。久受非想之报。若无此识。持欲界业果种子。后则不应受飞貍之身矣。余种余因者。谓或执异性因。生异性果。或执色心互为因缘。或执余法能持种子。前已遮故。释无因也。入无余依𣵀槃界已。三界业果还复应生。正业果无因而生也。烦𢚰亦应无因生故。释业果无因生也。然而决无此理则必有业果之种。既有因种。必有持种之识也又明矣。
○三有支不成失。
初标不成。次原不成。三结不成。意谓若无此识持业果种。又行缘识应不得成。何以故。转识染识名色。俱不可以为行缘故也。一法不成。后诸有支。亦不能成。本识何可无也。总括大意如此。详之。则行是正感后世善恶之业。名为能熏。识谓本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摄异熟识种。识中业种。俱名识故。是为所熏。既无本识。无法能持业种识种。故行缘识。应不得成。若谓转识持种。转识受熏。前已遮故。岂能持种。若谓结生染识持种。非行业感故。岂能持种。若谓名色。时分悬隔。亦不可以为识缘也。故行缘识。一不成故。诸亦不成。问。何为结生染识。曰。结。系属。生。受生。染识。即爱心。结生染识者。谓是系属母腹。受生爱染心也。良以生必须润。无爱则乾。如远师云。第四受生无明。在识之后。与结生相续同时。故中有末位。第六意识。先起爱润生。执取结生。则唯第八。起爱润者。若男中有。缘母起爱。生于欲心。女中有。缘父起爱。生于欲心。由起此二种爱心。便为己身。与所爱境合。所洩不净。流至胎蔵。认为己身。后便生欢喜。此心生已。中有身没。受生有身。正结生相续刹那五蕴起。名生有也。生有𨿽在名色。而执取正是第八。由是观之。喜正生时。染识尚居于末位。此心生已。生身全处于没时。正没正生。不先不后。如称两头。低昂时等。正没故非常。正生故非断。缘起之理。又见于此矣。问。分剂不明。行相不彻。敢问綂论四有。分剂如何。曰。𢀸有后。生有前。剂此中间名中有。中有后。本有前。剂此前后名生有。生有后。𢀸有前。剂此前后名本有。本有后。中有前。剂此前后名𢀸有。𢀸则将𢀸正𢀸。五蕴皆灭。而曰有者。谓有𢀸有心。即第八识故也。是则畧而为三。分之而四。广之十二。若无此识。障无其因。有以何有。缘不成缘矣。思之哉。
○二释清净(二) 初标二释。
○初标。
诸清净法。亦有三种。世出世道。断果別故。
世道是异生所修。通该地前。出世道即圣位所修。通该地后。断果谓𣵀槃。对前二因言也。亦者。前畧有三。此三亦畧言也。广之则无量故。
○二释(二) 初释净道二释断果。
○初释净道(二) 初通释净道二重明出世。
○初通释净道。
通明净道无因过。反显第八之不能无也。初明二道无因。次出无因之过。无因者。种即是因。起即现行。无识持种。异类净法心起。以何为因耶。如初果已见道。复起修道。出观𨿽起世间心。后入观时。复起出世心。皆由第八持种为因。若无此识。以何为因。无因过者。若二净道。无因而生。则有证复生修之过。证亦无因之过。谓证无因而生修。过既所应。证无因生。过亦应也。故云所依亦应无因生故。乃有以所依作种子。作烦𢚰。作身智者。𨿽各不无其㫖。恐非正意。智者详之。问。异类心后者。为以异生为异类。为以世出世道相望为异类。曰。二说皆通。终以相望为胜。葢世出世道。大约𨿽止二类。详分厥类实繁。良以用此望彼。彼此心道。固名为异。以此望此。彼彼相望。心道皆得名异也。是则相望可该于异生。异生恐狭于相望。故以相望为胜。
○二重明出世。
又出世道。初不应生。无法持彼法尔种故。有漏类別。非彼因故。无因而生。非识种故。初不生故。后亦不生。是则应无三乘道果。
但明无识持种。出世净道不生。复出过。反显持种识之必不能无也。初正明不生。次不生之过。初以因修言。后以果证言。出世道生。即无漏现行。初不应生者。无第八识。持彼法尔本有无漏因种故也。恐计从闻熏习。生出世道。闻熏即因。何必法尔种为因耶。故破云。有漏类別。非彼因故。谓法尔属无漏。闻熏是有漏。类既逈別。因何可同。因不可同。曰非彼因故。非因能生。是无因而生。非识中种子之所生矣。有是理乎。初不生故。后亦不生者。初因不生。后果亦不生也。三乘道果。可断灭耶。故知定有此识。持彼本有无漏种子而为因故。方能生出世道也。问。无识持种。同为识持。本有熏生。为因似滥。答。显出世道生。不以有漏別类为因。必以本有法尔无漏种子为因。则无始法尔依附本识之持义愈明。熏习但令增长之义更显。是以重辩。
○二释断果(二) 初正释义二破转计。
○初正释义。
若无此识。持烦𢚰种。转依断果。亦不得成。谓道起时。现行烦𢚰。及彼种子。俱非有故。染净二心。不俱起故。道相应心。不持彼种。自性相违。如𣵀槃故。去来得等。非实有故。余法持种。理不成故。既无所断。能断亦无。依谁由谁。而立断果。
约断果不成之故。显持种识之必不能无也。初标不成。次释不成。三结不成。道起者。圣道𤼵起。染净二心不俱起故者。释现行非有也。道相应心不持彼种者。释种子非有也。自性相违如𣵀槃者。释不持之由也。所断谓烦𢚰。能断谓断烦𢚰。无所断曰依谁。无能断曰由谁。意谓𣵀槃断果。因于能断烦𢚰。能断因有所断。所断烦𢚰。因有第八持烦𢚰种。若无此识持烦𢚰种。则圣道起时。烦𢚰种现俱无。既无所断。能断亦无。依谁由谁。而立𣵀槃断果耶。故知持种之识。必不能无也。
○二破转计。
计意葢谓。前云无所断故。能断亦无。断果慿何而立。我谓断果之立。立于断惑。但由道力。后惑不生而立断果。亦岂知所立之不能立乎。何者。若由道力。后惑不生。则初地见道。岂非道力。后惑若果不生。应成无学。则后诸修道位中。所断俱生思惑。皆已无因。永不生故。然而后惑宛在。岂曰不生。不能不生。不能名断果也明矣。何能立也。
○三结成有识。
许有此识。一切皆成。唯此能持。染净种故。
结第十染净心也。如颂云。持种异熟心。趣生有受识。生𢀸缘依食。灭定心染净。可证之理固十种。必先异熟而后染净。中间亦有自然次第否耶。曰。先因后果。异熟次于持种。因果必有体。趣生体次异熟。趣生无杂。由有执受。执受次于趣生。执受则识寿煖三。互不相离。次之以持寿煖识。然而既渉浑融。犹相假借。欲其孤标独立。显于去后来先。故次之以生𢀸。既𢀸之后。生不自生。受生之前。必有中有投胎。故次之以缘依。既投胎已。由生而住。住则不能无食。故次之以识食。如斯尽入流转。流转岂无还灭。故次之以灭定。而流转还灭。不出染净二心。故次之以染净终焉。
○二总结劝。
证此识有。理趣无邉。恐厌繁文。畧述纲要。別有此识。教理显然。诸有智人应深信受。
总结从一至十之正理以劝信也。纲要已当深信。况条目。况细至于十种乎。诸有智人。应深忍信。[宴-女+六]于此理。应深纳受。得于此理。不然。教之更教。理之再理。不厌频繁。重重披析之谓何。仰思先圣之婆心。一设身以处其地焉。不觉涕泗久之。固当熟读详玩。镂骨铭肌。图报恩德于无竆可也。
○二第七识(二) 初本颂二论释。
○初本颂。
○二论释(二) 初释颂二引证。
○初释颂(八) 初释识名二释依缘三释性相四释烦𢚰五释余所六释性摄七释界系八释位舍。
○初释识名(三) 初畧辨名二设问答三原立名。
○初畧辨名。
论曰。次初异熟。能变识后。应辨思量能变识相。是识圣教別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
初句结前。次句起后。三句牒名。四句释名。以梵语末那。此云染汙意。由恒审思量。胜余识故。而得意名。如云第八。恒而不审。第六审而不恒。前五非审非恒。总劣于第七之恒审双具也。
○二设问答。
此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蔵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
问以名同无辨为难。答谓同而不同。解释之法有异故也。如六种释法中。体能持用。用能显体。体用相即。名持业释。依于所依。依是能依。能依所起。名依主释。今第七名意识。此持业释。识体亲持恒审思量用故。如蔵识名。第八亲持含蔵用故。彼是蔵即识。名为蔵识。此是识即意。名为意识。第六名意识者。此依主释。意根为主。是识所依。如眼为主。眼识所依。彼是眼之识。名为眼识。此是意之识。名为意识。名同而释不同。正同非同岂得不异。
○三原立名。
然诸圣教。恐此滥彼。故于第七。但立意名。又标意名。为简心识。积集了別。劣余识故。或欲显此。与彼意识为近所依。故但名意。
承上。然诸圣教不名意识。但名意者。简滥第六意识。故但名意。简劣第八积集名心。前五了別名识故但名意。或欲显此第七。与彼第六意识。为近所依。故但名意。如眼识近所依。既名为眼。乃至身识近所依。既名为身。此与意识为近所依。故但名意一名而含多义。立岂偶然。
○二释依缘(二) 初释依二释缘。
○初释依(二) 初正明第七所依二通明诸识所依三结归第七正释。
○初正明第七所依。
依彼转者。显此所依。彼谓即前初能变识。圣说此识。依蔵识故。有义此意以彼识种而为所依。非彼现识。此无间断。不假现识为俱有依。亦得生故。有义此意以彼识种。及彼现识俱为所依。𨿽无间断而有转易。名转识故。必假现识为俱有依。方得生故。转谓流转。显示此识。恒依彼识。取所缘故。
释依彼转。明第七所依也。初正释所依。次別举二义。三畧释转义显此所依者。此谓第七。所依。即第八。第八是第七之所依故。此无间断。不假现识为俱有依。亦得生者。意谓前六转识是有间断。必假本识现行方生。此第七识既无间断。则自己生生无已。何假彼现生方得耶。故但以种子为俱有依。𨿽无间断而有转易。名转识故。必假现识为俱有依。方得生者。意谓凢是转识。必用本识为俱有依。以有间有转。必依无间无转而得生故。前六种识。是有间断。固名转识。七𨿽无间。而有转易。亦名转识故。不但假种。亦假彼现为俱有依。转谓流转。流是相续义。生起义谓此恒依第八。或种或现。相续生起。取所依而为缘故。问。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缘内执我。恒无转易。今何言转易耶。曰。依八转故。转识摄故。六修行时。圣道现前。亦转染而易净故。
○二通明诸识所依(二) 初总标二別释。
○初总标。
诸心心所。皆有所依。然彼所依。总有三种。
○二別释(二) 初畧释二广释。
○初畧释。
一因缘依。谓自种子。诸有为法。皆托此依。离自因缘必不生故。二增上缘依。谓内六处。诸心心所。皆托此依。离俱有根。必不转故。三等无间缘依。谓前灭意。诸心心所。皆托此依。离开导根。必不起故。唯心心所。具三所依。名有所依。非所余法。
畧释以总其要也。初畧释。次结简。三缘即𡩖。三依即狭。𡩖者种生现。种生种。现生种。皆是因缘。内处外处。顺逆亲踈。力与无力。皆增上缘。诸心心所皆等无间缘。狭者唯取种生现行。是因缘依。唯取五色根及意根。是增上缘依。唯取八识心王。是等无间缘依。唯取种生现者。因隐果显。异现熏种。因反显而果反隐故因果同时。异种生种。因果不同时故。是以因缘依。对果得名。此因是果之所依故。现行名果。能生种子名因缘依。对果名因。此因有亲生现果之用名缘。因即是缘。名因缘。因缘即依。名因缘依。唯取内六处者。相助增长。既是亲近。最有力故。如前五王所。无五色根不转。六无意根不转。七八亦皆相依而得转故。唯取八种心王者。以前念心王有力。能引后念一聚心心所法名等。力齐等故。无自类为间隔。名为无间。后念心心所法。以此为依而得起故。名等无间缘依。然是对后名前。非过去已灭无体之法名前。葢取现在一念有体之法。为等无间缘依也。又名开导者。谓前念心王等无间处。即是开辟引导。如前波开辟。引导后波。始得起故。非余法者。非色不相应。及无为法。具此三依也。问。生转起三何辨。曰。生约现果依种而出生故。转约随顺与力而运转故。起约前开辟而后升起故。问。心法四缘生。今论三者何也。以论依。则所缘缘不可为依故也。
○二广释(三) 初释因缘依二增上缘依三等无间依。
○初释因缘依。
初种子依。有作是说。要种灭已。现果方生。无种已生。集论说故。种与芽等。不俱有故。有义彼说。为证不成。彼依引生后种说故。种生芽等。非胜义故。种灭芽生。非极成故。𦦨炷同时。互为因故。然种自类。因果不俱。种现相生。决定俱有。故瑜伽说。无常法与他性为因。亦与后念自性为因。是因缘义。自性言显种子自类。前为后因。他性言显种与现行互为因义。摄大乘论。亦作是说。蔵识染法。互为因缘。犹如束芦。俱时而有。又说种子。与果必俱。故种子依。定非前后。设有处说。种果前后。应知皆是随转理门。如是八识。及诸心所。定各別有种子所依。
初错解不俱。次破谬显正。三引论证成。四结显所依。错解不俱者。灭已方生。错解种现不俱时也。无种已生。错引论义而为证也。种与芽等。错引外种而为证也。破谬显正者。彼论说无种已生。是依种子。引生自类后种说故。非依种子。引生他类现果说也。引论之错可知。种生芽等。不俱有者。说世俗外种。非胜义内种之真因也。现见外种。亦有种芽俱不俱者。岂极成之论耶。引外之谬又可知。种生现行。现生种子。俱时而有。取而喻之。如𦦨炷同时。互为因故。然则种子自类。因果不俱。种现相生。决定俱有。而以俱为不俱。岂正义耶。故证之于瑜伽。种子自类不俱。种与现行必俱。证之于摄论。因果必俱。定非前后。初无种现不俱之说也。倘有他处说不俱者。但是随宜方便之权。非一定不易之理也。岂可不逆其意。遂以权说为定论哉。如是八识。及诸心所。结王所现行也。定各別有种子所依。结心王现行。定各別有心王种子为所依。心所现行。定各別有心所种子为所依也。
○二增上缘依(四) 初第一师二第二师三第三师四第四师。
○初第一师。
次俱有依。有作是说。眼等五识。意识为依。此现起时。必有彼故。无別眼等为俱有依。眼等五根。即种子故。二十唯识伽他中言。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彼颂意说。世尊为成十二处故说五识种。为眼等根。五识相分为色等境。故眼等根。即五识种。观所缘论。亦作是说。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彼颂意言。异熟识上。能生眼等。色识种子。名色功能。说为五根。无別眼等种与色识常互为因。能熏与种。递为因故。第七八识。无別此依。恒相续转。自力胜故。第六意识。別有此依。要托末那而得起故。
初先明五识。次重为引证。三复显后三。大约此师于八种识说俱有依。七八全无。五六有一。全无固非。有一未尽。何则。六识之有。不止末那。前五之有。又岂止一意识耶。而更以眼等五根即种子。重重引证。不知佛意论意。而妄自意释。尤为迷谬。至下破文当知。
○二第二师(二) 初先破前非二结申正意。
○初先破前非(四) 初破五根即识种二破业种名色根三破通所引颂意四破明六七二识。
○初破五根即识种。
有义彼说理教相违。若五色根。即五识种。十八界种。应成杂乱。然十八界。各別有种。诸圣教中。处处说故。又五识种。各有能生相见分异。为执何等名眼等根。若见分种。应识蕴摄若相分种。应外处摄。便违圣教眼等五根。皆是色蕴。内处所摄。又若五根即五识种五根应是五识因缘。不应说为增上缘摄。又鼻舌根即二识种。则应鼻舌唯欲界系。或应二识通色界系。许便俱与圣教相违。眼耳身根即三识种。二地五地。为难亦然。又五识种。既通善恶。应五色根。非唯无记。又五识种。无执受摄。五根亦应非有执受。又五色根。若五识种。应意识种。即是末那。彼以五根为同法故。又瑜伽论。说眼等识。皆具三依。若五色根即五识种。依但应二。又诸圣教说眼等根。皆通现种。执唯是种。便与一切圣教相违。
此师破法。初总次別。共十段。随文可觧。破意葢谓汝说五识。无別眼等五根为俱有依。而曰眼等五根即种子故。将谓顺理。复引唯识所缘缘论为证。将谓顺教。而不知其说。与理教之相违也。何则。十八界各別有种。则各別生现。秩然不乱。此教理也。若五色根。即五识种。十八界种。应成杂乱。此相违于教理之界畔者一也。又眼等五根。皆是色蕴。而非识蕴。内色处摄。非外色处摄。此教理也。而汝说眼等五根。即种子者。五识种子。各有相见分异。为执何等名眼等根耶。若见分种为根者。见分应识蕴摄。便违根是色蕴摄矣。若相分种为根者。相分应外处摄。便违根是内处摄矣。此相违于教理之见相者二也。又五根是五识增上缘依。此教理也。若五根即五识种。五根应是五识因缘。此相违于教理之缘。摄者三也。又鼻舌二根。通色界系。鼻舌二识。唯欲界系。眼耳身根。通于五地。眼耳身识。唯二地居。此教理也。而汝执鼻舌二根。即二识种。则应鼻舌二根。唯欲界系。或应鼻舌二识。通欲色系。眼耳身根。即三识种。二地五地。为难亦然。此相违于教理之界地者四也。又五识种通三性。五色根唯无记。此教理也。汝执眼等五根即种子者。识种既通善恶。色根应非无记。此相违于教理之三性者五也。又五识种。第八但缘为境而不执受。是无执受摄。缘诸根时。亦缘亦执受。五根是有执受摄。此教理也。汝执五根即种子故。五根亦应非有执受矣。此相违于教理之执受者六也。又五根为五识所依。末那为意识所依。名为同法。同为有间转识所依之法故。此教理也。执五色根是五识种。应意识种即是末那。有是理乎。此相违于教理之同法者七也。又眼等识皆具三依。谓识种于现为因缘依。五根于识为增上缘依。前灭意为识等无间缘依。此教理也。若根即种。是用增上而为因缘。依但有二。此相违于教理之三依者八也。又眼等五根皆通种现。以眼根有眼根种子。眼根现行。乃至身根有身根种子。身根现行。此教理也。汝执五根唯种。即无现行。此相违于教理之种现者九也。一违不可。况九种乎。眼等五根。即种之执。断不可也明矣。
○二破业种名色根(二) 初叙救二破救。
○初叙救。
有避如前。所说过难。朋附彼执。复转救言。异熟识中。能感五识增上业种。名五色根。非作因缘。生五识种。妙符二颂。善顺瑜伽。
能感五识增上业种者。指五识所作善恶业习气。能感当来异熟果摄无记五识。即有情工巧无记。如眼识乃至身识。有此无记工巧智种。后时眼识乃至身识现行。能作种种器具是也。救意以前说五根即种者。即说此业种。名五色根。作增上依。生五识等。非作因缘生五识种。既以增上业种为根。则合唯识。识从自种生。亦契缘论功能名五根。岂不妙符二颂。既种但为增上。不为因缘。岂不善顺瑜伽。具三依义。不知其不惟不妙。且不能符。不惟不善。且不能顺。
○二破救。
彼有虚言。都无实义应五色根。非无记故。又彼应非。唯有执受。唯色蕴摄。唯内处故。鼻舌唯应欲界系故。三根不应五地系故。感意识业应末那故。眼等不应通现种故。又应眼等非色根故。又若五识皆业所感。则应一向无记性摄。善等五识。既非业感。应无眼等。为俱有依。故彼所言。非为善救。又诸圣教处处皆说阿頼耶识。变似色根。及根依处。器世间等。如何汝等。拨无色根。许眼等识。变似色等。不许眼等。蔵识所变。如斯迷谬。深违教理。
初破同前例。次破皆业感。三总责违教。破同前者。意谓以业种为五根。使果妙符善顺。有言有义矣。今彼有虚言。都无实义。不惟不符而且悖。不惟不顺而且逆。何则。若业种名色根。业种通善染。应五色根。非无记故。业种无执受。通识蕴。通意处五根。应非唯有执受。应非唯色蕴摄。应非唯内处摄故。鼻舌二根通色界系。鼻舌二识唯欲界系。眼耳身根通五地系。眼耳身识唯二地系。若业种名色根。鼻舌唯应欲界系。三根不应通五地故。感五识业。既是五根。感意识业。应末那故。业种既即五根。眼等不应通种现故。业种既即五根。根是业种。非色根故。过岂不同前耶。皆业感者。又眼等识通于三性。业所感者唯无记性。若五识身皆业所感。则应一向无记性摄。不通善染耶。无记是业所感。可有眼等为增上依。善染五识。非业所感。应无眼等为俱有依耶。此又不通之说也。故彼以业种为色根。实为善堕。非为善救。违教者。又眼等五根。蔵识所变。诸教皆说。而汝以业种为五根。许眼等识。变似色根。不许眼等。蔵识所变。迷昧错谬。深违教理。妙符安在。善顺安在。我故曰彼有虚言。都无实义。
○三破通所引颂意。
然伽他说种子功能名五根者。为破离识。实有色根。于识所变似眼根等。以有𤼵生五识用故。假名种子。及色功能。非谓色根。即识业种。
破意谓。汝引识论伽他说种子名五根。引缘论伽他说功能名五根。而证识种是五根等。葢不知彼之所为而假名耳。何者。伽他说种子功能名色根。为破离识实有色根。故于本识所变似眼等。以有𤼵生五识之用。假名此根为种子功能。非谓色根即识种。及与业种。乃汝以假为实。岂伽他本意耶。名言不可以不察也。
○四破明六七二识。
又缘五境明了意识。应以五识为俱有依。以彼必与五识俱故。若彼不依眼等识者。彼应不与五识为依。彼此相依。[执/力]力等故。又第七识。𨿽无间断。而见道等。既有转易。应如六识。有俱有依。不尔彼应非转识摄。便违圣教。转识有七。故应许彼。有俱有依。此即现行第八识摄。如瑜伽说有蔵识故。得有末那。末那为依。意识得转。彼论意言现行蔵识。为依止故。得有末那。非由彼种。不尔应说有蔵识故。意识得转。由此彼说。理教相违。
初破通第六。次破通第七。三引论证成。破通者。彼执第六不以五识为依。第七无依。今通第六以五为依。第七以八为依。五依无依者破矣。即通而破。故曰破通。见道等者。等修道位。有转易者。谓见修二位。漏无漏相间而起故也。引证者。瑜伽说有蔵识故。得有末那。证八为七依也。末那为依。意识得转。证七为六依也。论意以现行蔵识为俱有依。不依种子。则不当以种为根也又明矣。若言第七无俱有依。彼论应言有蔵识故。意识得转。不应言有蔵识故。得有末那。末那为依。意识得转矣。由此论意。则彼说以种为根。及第七无依者。岂不理教相违。
○二结申正意。
是故应言。前五转识。一一定有二俱有依。谓五色根。同时意识。第六转识。决定恒有一俱有依。谓第七识若与五识俱时起者。亦以五识为俱有依。第七转识。决定唯有一俱有依。谓第八识。唯第八识。恒无转变。自能立故。无俱有依。
此师补色根为五识俱有依。补第八为第七俱有依。则胜于前。然于第八无依。五六多所未尽。
○三第三师(二) 初破前未尽二结申正意。
○初破前未尽。
有义。此说犹未尽理。第八类余。既同识性。如何不许有俱有依。第七八识。既恒俱转。更互为依。斯有何失。许现起识。以种为依。识种亦应许依现识。能熏异熟。为生长住依。识种离彼。不生长住故。又异熟识。有色界中。能执持身。依色根转。如契经说。阿頼耶识。业风所飘。徧依诸根。恒相续转。瑜伽亦说眼等六识。各別依故。不能执受有色根身。若异熟识不徧依止。有色诸根。应如六识。非能执受。或所立因。有不定失。
初破第八。不以第七为依。次破识种不以现识为依。三破异熟不以色根为依。意谓初说无理。次破有理而未尽。以第八理应有依。识种理应有依。异熟理应色根为依故也。能熏异熟为生长住依者。正明种依现识。能熏。指前七现行识。异熟。指所熏第八现行识。为生长住依者。能熏为种子生长依。异熟为种子安住依也。引契经者顺证色根为依。引瑜伽者。反证色根为依。或所立因。有不定失者。所立因。谓不徧依止之因。不定失者。谓此因通执受非执受二宗上转。犯因明共不定过。如云眼等六识。不能执受有色身为宗。因云。各別依故。设异熟不徧依止有色诸根。则以六识而为同喻。应如六识。若谓异熟。是能执受。而不徧依有色诸根。则所立因有共不定过矣。过若不犯。必徧依止。必能执受有色根身。必依有色根身也。
○二结申正意。
是故蔵识若现起者。定有一依。谓第七识。在有色界。亦依色根。若识种子。定有一依。谓异熟识。初熏习位。亦依能熏。余如前说。
此师补第八有依。又胜于前。而于种子以及于余。犹有未尽。
○四第四师(二) 初斥前非二申正义。
○初斥前非(二) 初总斥未了二別释未了。
○初总斥未了。
有义前说。皆不应理。未了所依。与依別故。
护法正义也。皆不应理。总斥前三。未了所依等。违理之故也。良以依𡩖所狭。前师多入依中。不能尽入所依者。未了故耳。观于下文之了。未了可知。
○二別释未了(二) 初明依义二明所依。
○初明依义。
依。谓一切有生灭法。仗因托缘而得生住。诸所仗托。皆说为依。如王与臣。互相依等。
量依以別所依也。生灭曰一切。尽有为法也。仗因托缘而得生住。出有为生住所由得也。诸所仗托皆说为依者。能仗托曰一切。所仗托曰诸也。诸所仗托。皆说为依。则不简亲踈胜劣能所皆说为依矣。若量之。一切生灭法。诸所仗托。皆说为依为宗。因云。互相依故。如王与臣。王臣互仗托。皆可说为依。法之所仗托。岂不皆为依。
○二明所依。
若法决定有境为主。令心心所取自所缘。乃是所依。即内六处。余非有境。定为主故。此但如王。非如臣等。故诸圣教。唯心心所。名有所依。非色等法。无所缘故。但说心所。心为所依。不说心所。为心所依。彼非主故。然有处说。依为所依。或所依为依。皆随宜假说。
比量所依。引教简別。通其说以別于依也。初量定所依。次引教简別。三释通违妨。量定所依者。内六处是有法。是所依为宗。因云。决定有境为主。令心心所取自所缘故。但喻如王。决定者。内六处于五识决定有。七八意处于第六决定有。七八意处互决定有。此简五识与第六无决定义。以有第六时。不决定有前五故。亦简五色根与第八无决定义。如生无色。第八即无色根为依故。又简能熏七现。与所熏种子无决定义。以能熏现识。有间断故。有境者。内六处于五识有境。七八意处于第六有境。七八更互有境。以有照境缘境功能故。此简四大五尘命根种子。𨿽现行识时。皆决有此等。而阙有境义。不可为所依故。为主者。内六处于五识有为主义。七八意处于第六有为主义。七八更互有为主义。此简五徧行。𨿽具决定有境。而阙为主义。不可为所依故。令心心所取自所缘者。如眼根能令眼识取自家所缘色等。是故内六处于前五有令取自所缘义。七八意处有令第六取自所缘义。七八更互有令取自所缘义。此简第八现行识。望识中种子。𨿽具决定有境为主三义。不能为种子俱有依者。不能令种子取自所依家所缘。以第八识中种子。是无缘虑。不能取自所缘故也。故曰余非有境。定为主故。此但如王。非如臣等。故诸圣教唯心心所。名有所依。非色等法。无所缘故者。简色等不名有所依。简非能缘法故也。但说心所。心为所依。不说心所。为心所依。彼非主故者。简心所不为所依。心王说为所依也。故宗镜云。是能依非所依。谓诸心所。是所依非能依。谓诸色根。是能依是所依。谓诸心王。非能依非所依。谓诸色等。然有处说依为所依。所依为依。皆是随宜假说者。见当明依与所依。历然有辨之实谈。不可昧依与所依。浑而莫辨之假说也。然总其大意。如是名依。如是名所依。简別分明。不滞于假说。名之为了。而前说皆未了于此。故曰未了。依与所依別故。问。内六前五是色根。意处果何所是曰。如宗镜云。意处摄八种心王。且取现行。问。何不言根而言处耶。曰。言根取能生义。言处取能依义。言根则种现俱在。言处则独取内六处现行。种则无境。不成所依。现方有境。乃是所依耳。名言非苟然也。
○二申正义(三) 初心王二心所三结显。
○初心王(四) 初前五二第六三第七四第八。
○初前五。
由此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別染净根本。所依別故。圣教唯说依五根者。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
楷定五识所依。会通对法以杜其执也。初正明所依。次会通教说。由此二字贯下王所。谓由依与所依既了。则八识王所所依有定式也。今先五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者。决四种必具也。言同境等所依別者。阙一不转之故也。五色根为五识同境依。同缘一境故。第六识为五识分別依。依六五有分別故。第七识为五识染净依。依七染净。六染净故。第八识为五识根本依。若离第八。五不立故。是则五识定依四种矣。圣教唯说依五根者。但取不共同境近顺三义之故。而唯说也。不共者。眼根但为眼识所依。非余识依。乃至身根例然。同境者。眼根必与眼识同缘色境。乃至身根例然。近顺者。五根五识相近而顺。六七与八。比根为远。远觉不顺。故圣教且于不共等三义。说五根为依。非竟废后三也。问。五识定四所依。所依四义何如。曰。如眼识以眼根为决定同境依。决定同取一境故。身可例知。五识以第六为决定分別依。以第七为决定染净依。以第八为决定根本依。余三可例知矣。
○二第六。
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𨿽五识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圣教唯说依第七者。染净依故。同转识摄。近相顺故。
楷定六识所依。遮异通说以杜其执也。初正明。次遮异。三会通。随阙一种。必不转故。决六有二依也。然恐前难云。五与六俱取境明了。何不以五为六俱有依。遮云。𨿽五识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意识无五。亦能缘故。不以不定有者。为俱有依也。恐又难云。既有七八二依。何圣教唯说依第七耶。通云。以七是第六染净依。同转识摄。与六近顺。依此三故而说唯。非竟无第八。不可不逆其意。
○三第七。
第七意识。俱有所依。但有一种。谓第八识蔵识若无。定不转故。如伽他说。阿頼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
楷定第七所依。引证以及其余也。初正明所依。次引证所依。蔵识若无定不转故决有第八为依也。阿頼耶为依。故有末那转。证第七依第八有也。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证余六皆依七八而得生也。
○四第八。
阿頼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彼识若无。定不转故。论说蔵识。恒与末那。俱时转故。又说蔵识。恒依染汙。此即末那。而说三位无末那者。依有覆说。如言四位无阿頼耶。非无第八。此亦应尔。𨿽有色界。亦依五根。而不定有。非所依摄。识种不能现取自境。可有依义而无所依。
楷定第八所依。引证通妨遮异。以及其余也。初正明所依。次引证所依。三通妨所依。四遮谬所依。彼识若无。定不转故者。决有第七为八依也。恒与末那俱时转故者。证彼识若无。定不转也。通妨者。然既说蔵识恒依染汙。此即末那。而说阿罗汉灭定出世道。三位无末那者。此是依有覆烦𢚰不起义说。非无第七本体也。如言三乘无学佛地。四位无阿頼耶。亦依无含蔵杂染之名而说。非无第八识体也。然恐前第三师云。第八执持有色根身。则五色根亦俱有依。故遮云。𨿽有色界亦依五根。入无色界无色根故。不以不决定者为所依也。恐又执云。种子有决定义。何不为八所依。故又遮云。识种不能现取自所依家所缘境。阙第二义故。故与现识但有依义。无所依义也。
○二心所。
心心所依。随识应说。复各加自相应之心。
随识应说者。如前五四依。五所亦四。乃至第八一依。八所亦一。复各自加相应之心者。如前五所加前五王。乃至第八五所。加第八心王是也。
○三结显。
若作是说。妙符理教。
○三等无间依(三) 初第一师二第二师三第三师。
○初第一师。
后开导依。有义五识自他前后。不相续故。必第六识所引生故。唯第六识为开导依。第六意识。自相续故。亦由五识所引生故。以前六识为开导依。第七八识自相续故。不假他识。所引生故。但以自类。为开导依。
自他。如眼识为自。望耳为他。耳识为自。望余皆他等也。前后者。念已生曰前。未生曰后。诸识皆有已未曰自他前后。大约此师之论。以五不相续。必用六引。故唯用六。六独头自相续故用自。六明了亦由五引故总用六。至于七八。不惟不用前六。亦复七不用八。八不用七。皆以自类能续。故但用自也。难陀之论如此。若对后文。取义正释。开。谓开辟处所。导。谓导引令生。即前念心王临灭时。开辟处所。引后念心心所。令彼生起。后念心心所。托前念开导心王所依而生。曰开导依。则皆取自类心王为开导依。彼难陀者。岂不得在于七八。失在于前六乎。
○初斥前非(二) 初总斥非二別破非。
○初总斥非。
有义前说。未有究理。
自此而下。皆安慧破难陀之词。
○二別破非(二) 初破前五二破后三。
○初破前五(二) 初总纵破二別夺破。
○初总纵破。
且前五识。未自在位。遇非胜境。可如所说。
谓未自在。是凢夫位。非胜境。是劣境也。可如所说。不相续也。此约位境为纵。然必先纵者。竆本意故。使无辨故。夺有力故。
○二別夺破(二) 初约位夺二约境夺。
○初约位夺。
若自在位。如诸佛等。于境自在。诸根互用。任运决定不假𡬶求。彼五识身。宁不相续。等流五识。既为决定染净作意。[执/力]力引生。专注所缘。未能舍顷。如何不许多念相续。故瑜伽说。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彼意定显经尔所时。眼意二识。俱相续转。既眼识时。非无意识。故非二识。互相续生。
约自在位。五识相续。夺破前执五识不相续也。但欲明此义。须知五心。一率尔心。二𡬶求心。三决定心。四染净心。五等流心。率尔者。遇境便起。率尔仓卒。堕于境中之心也。𡬶求等者。𨿽堕境中。于境未逹。方有𡬶求。既𡬶求已。审知法体。印解决定。既决定已。识界差別。取正因等相。于怨住恶。于亲住善。染净心生。由此染净意识为先。引生眼等。同性善染。顺前而起。前后相等。名等流心。此五于八识中。前五有率尔决定染净等流四心。无𡬶求心。以无计度分別故。第七有决定染净等流三心。无率尔𡬶求二心。以常缘第八现在境故。第八有率尔决定等流三心。无染净𡬶求二心。以外缘多境故有率尔。以无分別故无𡬶求等。至若第六五心皆具。此五皆能熏种。唯率尔但除生境。以不强胜故。若缘曾闻熟境。亦能熏种。更有九心成轮。恐繁不叙。今初至多念相续。是约位夺破。次至互相续生。是引论证成。约位夺破者。意以未自在位。必假𡬶求。而后决定。五识容有不行。若自在位。六根互用。任运决定。不假𡬶思求索。彼五识身。宁不相续。又率尔遇境。可不相续。等流五识。既为决定染净作意[执/力]力引生则此等流。专注所缘之境。未能舍离之顷。念念无间。如何不许多念相续。而曰五识自他前后不相续耶。引论证成者。初至应知亦尔。引证相续。次至互相续生。显意斥前。而彼不由自分別力者。证眼识专注所缘。未能舍顷也。乃至此意不趣余境。证意识专注所缘。未能舍顷也。亦可而彼不由自分別力。是显等流眼识。为意识引起已来。乃至意识不趣声等余境之时中间为时甚长。故曰经尔所时。眼意二识。相续而转。通证相续也。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例证相续也。彼论意定显。经尔所时。眼意二识。俱相续转。既眼识时。非无意识。则二识非互相续生。而汝前云五用意识为开导依。六用前五作引生者。是互相生矣。互生即先后。先后即非俱。如论之俱相续转何哉。问。作意[执/力]力引生者。为[执/力]力通上决定染净。为单指作意而言。曰。通上三皆[执/力]力。独指作意尤强。谓意正起。具四因故。如瑜伽云。一由欲力。若于是处心。有爱著心。则于彼多作意生。二由念力。若于彼已善取其相。己极作意心。则于彼多作意生。三由境界力。或极广大。或极可意。正现在前心。则于彼多作意生。四串习力。若于彼境界己极串习。己极谙悉心。则于彼多作意生。若异此者。应于一所缘境。唯一作意。一切时生。又非五识身。有二刹那。相随俱生。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又一刹那五识身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中。第二决定心生。至分別染净。令等流五识。为意识之决定染净。及自作意[执/力]力引生也。问。既为第六引生。又斥非互生者何也。曰。初起时不无引生。正相续二识俱转。俱则二识同时。谁为先后。而言互相续生耶。
○二约境夺。
若增盛境。相续现前。逼夺身心。不能𫏐舍时五识身理必相续。如𤍠地狱。戏忘天等。故瑜伽言。若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即施设此名为意根。若五识前后。定唯有意识。彼论应言。若此一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或彼应言。若此六识。为彼一识等无间缘。既不如是。故知五识有相续义。
约境胜。夺前五识不相续也。初约境正夺。次引论证成。夺云。前执五不相续。遇非胜境。或如所说。若苦增盛境。如𤍠地狱等。乐增盛境。如戏忘天等。相续现前。动经劫数。逼夺身心。应接不暇。𨿽欲𫏐舍。[执/力]自不能。当尔之时。以理揆之。五识相续。理所必然。故瑜伽言。若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即施设此名为意根。此彼即前后。施设即假名意根即引生义。葢谓现前为后来等无间缘。即假名为意根耳。非谓互相引生也。若如汝执五识前定有意识。则彼论应言。若此一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名为意根矣。若汝执五识后。定有一意识。或彼论应言。若此六识。为彼第六一识等无间缘名意根矣。既不如是。非互开导。故知五识有相续义。汝谓五识自他前后不相续者何欤。辩之于位。相续有徴约之于境。相续可据。必假第六引生者。岂可必哉。
○二破后三(三) 初第六二第七三第八。
○初第六。
破第六有无心位。不用前五为开导依也。初正明。次通妨。有不用者。五识起时。必有意识能引后念意识令起。何假五识。无不用者。无心睡眠闷绝等位。意识断已。此无心位也。后复起时。蔵识末那。既恒相续。亦应与彼为开导依。何假于五。通妨难者。恐彼难云。无心不用前五开导。亦不当用七八开导。当用自类为是。故通云。若彼第六。用自类开导。五识自类。何不许然。此五既不许然。彼六云何许自类耶。故知当用七八为开导依。
○二第七。
平等性智。相应末那。初起必由第六意识。亦应用彼为开导依。
破执第七。唯用自类为开导依也。初起必由第六者。谓初转依时。必由第六修二空观成。彼识乃得转染成净。故亦应用第六为开导依。而汝不许何也。
○三第八。
圆镜智俱。第八净识。初必六七方便引生。又异熟心。依染汙意或依悲愿相应善心。既尔。必应许第八识。亦以六七为开导依。由此彼言。都未究理。
破执第八唯用自类为开导依也。初约初转依破。次约未转依破。三牒定所依。四总责前言。初必六七方便引生者。谓第八初转。必由妙平二智引生。是已转依位。不离六七。又异熟心。依第七染汙意为根。或依第六悲愿相应善心。利生长劫。是未转依位。不离六七。故牒定其所依云既尔。必应许第八识。亦以六七为开导依。由此论之。彼言岂独五不究理。六不究理。七不究理。第八亦不究理。都未能尽。故前云未有究理。
应说五识。前六识内。随用何识为开导依。第六意识。用前自类。或第七八为开导依。第七末那。用前自类。或第六识为开导依。阿陀那识。用前自类。及第六七为开导依。皆不违理。由前说故。
此应说义。不离前破。葢破中已具应说故也。前云未有究理。次云都未究理。此云皆不违理。意以理破理立。不可易也。理立前五唯一依。随用何识故。第六有三依。自类及六七故。第七有二依。或用第六及自类故。第八有三依。用前自类及六七故。前说总指上文。自谓理之不违。不知说之于理。果不相违否耶。至下自知。
○三第三师(三) 初破前非二申正义三通妨难。
○初破前非(二) 初总破二別破。
○初总破。
有义此说亦不应理。
此下皆护法正意。此说指上二说。先总破云。难陀之说不应理。安慧之说不应理。云亦不应理也。破不应理。立必应理。是以下文別破中。必先立理以为破案。而申正通妨。不过应理而已。立含破内。故云总破。
○二別破(三) 初树名理二出过端三通妨难。
○初树名理。
开导依者。谓有缘法为主。能作等无间缘。此于后生心心所法开辟引导。名开导依。此但属心。非心所等。
原依所由名。简別为出过之案也。初正原其名。次简別所属。有缘法者。一有能缘虑法。非不相应行。色及无为。无缘虑法也。二为主。有自在义。心所𨿽有缘虑。为王所转。阙为主义也。三能作等无间缘。谓自类心王。前念后念。力用齐等。前能生后。中无间隔。具此三义。前念心王。于后所生心心所法。开辟引导而为所依。名开导依也。简別之。则此但属心。非心所等。以此开导依。但属八种自类心王。非属心所等。等者。等不相应行色及无为法也。非不相应者。三义全无故。非心所者。阙为主一义故。是则才言有缘法但存王所而色等自简。才言为主。但存于王而心所又简。才言能作等无间缘。但存自类之王而异类之王亦简。名言含蓄如此。不可忽也。
○二出过端。
若此与彼。无俱起义。说此于彼有开导力。一身八识。既容俱起。如何异类为开导依。若许为依。应不俱起。便同异部。心不并生。又一身中。诸识俱起。多少不定。若容互作等无间缘。色等应尔。便违圣说。等无间缘。唯心心所。
破安慧异类为依之过。以详其亦不应理也。初过同异部。次过违圣教。承上开导依义既明异类依过自显。此彼者。诸识相望。互为彼此。使此彼无俱起义。说此与彼。有开导力。庶或可耳。然一身八识。既容俱起。如何异类为开导依耶。若许为依。应不俱起。既不俱起。便同小乘心不并生。一身八识俱起。心能不并生乎。此异类为依之过也。又一身中。诸识俱起。或二三四。乃至七八。多少不定。设谓此依但遮多少名等。非简异类名等。以此之故。若容互作等无间缘。则色根等。与心异类并生。亦应互作等无间缘。色作此缘。便违圣教。此缘唯心心所。此又异类为依之过也。异类为依之过如此。我故曰亦不应理。问。诸识通是心品。曰异类自类何也。曰。第八前念为第八后念开导依。诸识例然。此名自类。第八第七等为第六第五开导依。诸识例然。此名异类。
○三通妨难。
然摄大乘说。色亦容有等无间缘者。是纵夺言。谓假纵小乘色心前后有等无间缘。夺因缘故。不尔等言。应成无用。若谓等言。非遮多少。但表同类。便违汝执异类识作等无间缘。
设为妨难。竆异类为依之过也。初正通妨难。次复遮转救。恐难云。摄大乘说色等亦有等无间缘。何言违教。通云。是纵夺言。非实语也。以小乘执从前刹那色。后刹那无间而生。从前刹那心。后刹那心无间而生。此中因果道理成就。何用复计阿頼耶识是诸法因。故大乘破竟而纵之云。是故色心前后相生。但应容有等无间缘。及增上缘。夺云无有因缘。是则此乃假纵而夺。非谓色法真有此等无间缘也。不尔等言应成无用者。若谓非是纵夺。定互为缘。不知等者。葢言齐等。一遮多少。一表同类。若用异类互为开导。则此二义全无。等言应成无用矣。名言岂徒然哉。若转救云。非遮多少。但表同类。又违自执矣。如之何。难之不能为难。援之无理可援。我故曰亦不应理。
○二申正义。
是故八识。各唯自类为开导依。深契教理。自类必无俱起义故。心所此依。应随识说。
各唯自类者。如第八。独用第八前念。为第八后念开导依。乃至眼识独用眼识前念。为眼识后念开导依也。必无俱起者。决自类各为开导依之故也。心所此依。应随识说者。心所无主义故。非开导依。随识开导说为依耳。如后念眼识心所。以前念眼识而为开导。余可例知。
○三通妨难(三) 初通心所难二通间断难三通圣教难。
○初通心所难。
𨿽心心所。异类并生。而互相应。和合似一。定俱生灭。事业必同。一开导时。余亦开导。故展转作等无间缘。诸识不然。不应为例。然诸心所。非开导依。于所引生。无主义故。若心心所等无间缘。各唯自类。第七八识。初转依时。相应信等。此缘便阙。则违圣说。诸心心所。皆四缘生。
通心所依难。𤼵明心所此依。随识应说之㫖也。初释通所难。次重明正㫖。恐有难云。既曰心所此依。应随识说。则此心彼所。岂非异类。随识应说。岂非异类并生为开导依。诸识亦应例此。而汝不许异类为开导依者何也。通云。𨿽心心所。异类并生。而互相应。如众灯明。和合似一。谓同一所缘。同一依。同一时。同一性。而王所定俱生灭。体事业用必同。王开导时。所必开导。一所开导。余亦开导。故心与所。所与所。展转作等无间缘。诸识相望。无前五义。故不应与心所为例。亦欲异类并生而为开导依也。重明正㫖者。𨿽云一开导时。余亦开导。展转作缘。皆由心王。及余心所。异类引起之力。然诸心所。非能自类为开导依也。以于所引生。无主义故。但可随识而已。若心心所等无间缘。王唯自类。而所亦唯自类。则第七八识。初转依时。相应信等。此等无间缘便阙。以七八二识因中。于有漏位。无信等故。当初转依。无漏信等起时。便无自类为开导依。则四缘中阙一缘矣。岂不违圣教。诸心心所皆四缘生乎。心所之不可自类明矣。故心所此依。应随识说。前云一开导时。余亦开导。展转作缘。正随识应说之㫖不可。不可说心所自类为开导依也。
○二通间断难。
恐又难云。七八二识。初转依时。相应信等。依彼引生矣。则无心等位。意识既断。七八二识。应为开导。而亦有烦于异类耶。通云。意识五识。断而复起。皆依自类。其故有二。无异类心。于中为隔。名无间故。彼先灭时。已于今识。为开导故。彼先灭等者。即前念心王。临欲灭时。有其力用。能引后念令生。作此功能了毕便灭。即现在一念。有行后念功能。以为法体。非取过去已。灭无体之法为依也。是则唯用自类。其义极成。何烦异类。而汝执第六前五。互相引生。又以七八二识。为开导依耶。
○三通圣教难。
然圣教中。说前六识互相引起。或第七八。依六七生皆依殊胜增上缘说。非等无间。故不相违。瑜伽论说。若此识无间。诸识决定生。说此为彼等无间缘。又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即施设此名意根者。言总意別。亦不相违。故自类依。深契教理。
恐更难云。诚如自类之说。则佛地论中说前六互相引生。第七依第六生。第八依六七生。此皆异类。何不相违耶。通云。皆依殊胜增上缘说。非等无间缘。故不相违。至若瑜伽此彼之言。一徃观之。言似通于自他。再深察之。则彼此者。乃自类前后之意耳。亦不相违。故自类依。不唯契教而且深矣。
○三结归第七正释。
正释颂文。依彼转三字也。前二即因缘依。增上缘依。因缘依。谓种子识。增上缘依。即第八现行。但显前二者。其故有三。一为显此识所依所缘。同是第八。故但显前二。二又前因缘依。有生识胜用。增上依。有引识胜用。故但显前二。三或开导依。易了知故。故但显前二也。
○二释缘(二) 初问答总释二四师別释。
○初问答总释。
初结前问答。次总释证成。
○二四师別释(四) 初第一师二第二师三第三师四第四师。
○初第一师。
有义此意缘彼识体。及相应法。论说末那。我我所执。恒相应故。谓缘彼体。及相应法。如次执为我及我所。然诸心所。不离识故。如唯识言。无违教失。
引难陀释缘彼义也。初正引释义。次复通妨难。缘彼识体。及相应法。即缘王所。复引瑜伽。及释为证。缘王为我。缘所为我所矣。恐有难云。颂缘彼而曰相应。岂不违教。通云。然诸心所。不离识故。如唯识言。则𨿽缘相应。亦摄彼中。岂致违教。
○二第二师。
有义彼说理不应然。曾无处言。缘触等故。应言此意。但缘彼识见及相分。如次执为我及我所。相见俱以识为体故。不违圣说。
火辨释缘彼义也。初斥缘心所之非。次申缘见相为是。三通见相妨彼之难。以识为体。则见相𨿽分。总属于彼。故无所违。
○三第三师。
有义此说亦不应理。五色根境。非识蕴故。应同五识。亦缘外故。应如意识。缘共境故。应生无色者。不执我所故。厌色生彼。不变色故。应说此意。但缘蔵识。及彼种子。如次执为我及我所。以种即是彼识功能。非实有物。不违圣教。
安慧释缘彼义也。初斥缘相分之非。次申缘识种之是。七缘相分不应理者。七缘识蕴。若缘相分。五色根境。非识蕴故。七缘内心。若缘相分。应同五识缘外境故。七唯缘内心。若缘相分。应如第六同五缘共境故。七既执相为所。应生无色者。既无色相。不执我所故。所以无色者。以厌色生彼。不变色故。多种相违。故云亦不应理。应说缘识为我。缘种为所。仍恐难云。第七不缘实物。何又缘种。通云。种非实物。但是识上功能。缘识必缘种。不违圣教。
○四第四师(二) 初破前非二申正义。
○初破前非。
有义前说皆不应理。色等种子。非识蕴故。论说种子。是实有故。假应如无。非因缘故。又此识俱。萨迦耶见。任运一类。恒相续生。何容別执有我我所。无一心中。有断常等。二境別执。俱转义故。亦不应说二执前后。此无始来。一味转故。
自此而下。皆护法释缘彼义。今先破也。初总破前三。次別破第三。三通破前三。四复破转救。破第三师云。汝执七缘识种。又言种是假物。不违圣教。不自知其非理。何者。种通色心。心种识蕴摄。色种是色蕴。七缘色蕴可乎。瑜伽说种是实有。为亲因缘。假应如无。而非因缘可乎。安慧之非理也明矣。通破三师云。难陀执七缘王所。为我我所。火辨执七缘见相。为我我所。安慧执七缘识种。为我我所。皆非理也。何则。此识俱生身见。非造作而任运。非夹杂而一类。非间断而相续。何能容其別执有我我所。无一心中。有二执俱转义故。脱转救云。而有前后。亦不应说。以此无始已来。一味恒转。从何而有前后分位之可得耶。三师之尽非又明矣。我故曰皆不应理。问。云何断常。曰。此有二义。一执我为常。我所为断。二借六识心断常。以例七我与我所。彼一心中。无有二执。此一心中。亦无我及我所之二故。
○二申正义(二) 初明所缘二明转依。
○初明所缘。
应知此意。但缘蔵识见分非余。彼无始来一类相续。似常一故。恒与诸法为所依故。此唯执彼为自内我。乘语[执/力]故。说我所言。或此执彼。是我之我。故于一见。义说二言。若作是说。善顺教理。多处唯言有我见故。我我所执。不俱起故。
第七缘彼正义也。初正义。次释疑。意谓前既皆已非理。正意毕竟如何。故云应知此七。缘彼之意。但缘蔵识见分。非余相分种子。及心所等余法也。以彼第八无始已来。一类相续。似常一故。恒与诸法为所依故。此第七唯执彼为自内我。似常者。简根器有间断故。简种子或损伏而永断故。似一者。简触等心所法非一故。是以不缘心所种子余法。唯缘第八为自内我。而无我所。仍恐疑云。唯执为内我。云何大论言有我所。通云。乘语[执/力]故。说我所言。或此执彼。是我之我。是我者。能执为是我。之我者。所执为之我。故于一见。约义而说我我所二言耳。岂真有二法。有二言哉。若作是说。可谓不泥于言而得意。善顺教理矣。何者。多处唯言有我见故。我我所执。不俱起故。泥于一论而生疑不决。岂善顺之谓哉。
○二明转依(三) 初正明二简別三通妨。
○初正明。
明转依別于未转之位也。未转依位。唯缘蔵识。染缘之狭可知。既转依已。亦缘真如。及余诸法。净缘之广何限。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正本智缘真如也。知诸有情胜解差別。示现种种佛影像故。正后智缘余法也。十种者。佛地经云。一诸相增上喜乐。二一切领受缘起。三远离异相非相。四弘济大慈。五无待大悲。六随诸有情所乐示现。七一切有情我爱所说。八世间寂静皆同一味。九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十修植功德究竟。证此性已。即知十地有情。胜解意乐差別。能起他受用身之影像故。
○二简別。
此中且说未转依时。故但说此缘彼蔵识。悟迷通局。理应尔故。无我我境。徧不徧故。
此中且说。至缘蔵识。简定颂说之不徧。则说已转依位。此能徧缘。自在其中矣。故难云。均一末那。缘何异同。通云。悟迷等也。葢言悟则通。通则无我而徧。故缘真及余法。迷则局。局则我。我则不徧。故唯缘蔵识也。此识无二。迷悟不同。大事未明。如䘮考妣。明悟不可后也。
○三通妨。
如何此识。缘自所依。如有后识。即缘前意。彼既极成。此亦何咎。
恐有难云。如何此识。既依彼生。仍复缘彼。举例通云。如有后念意识。即缘前念灭意。前念灭意。是等无间缘。与后念作所缘缘。彼既极成。此所依识。是增上缘。与能依识。作所缘缘。又复何咎。而不极成。故依彼转缘彼也。问。七何不缘内二分。曰。自证证自证。沉隐难知故。问。七缘八见。为踈为亲。曰。是踈非亲。以从自识相分起故。缘八见分不著。但缘中间假我相分。无实种生。从两头起。此相分一半从本质上起。一半从自能缘。第七见分上起。半无覆性。半有覆性。从两头心法上烁起。成一相分。故曰带质境。
○三释性相。
初牒颂总标。次正释性相。三兼释別名。此据宗镜摄论。皆说意是体性。思量其实但是行相。以体即是识蕴摄故。今且约颂文及此论而释。则颂云。思量为性相。此论释云。意以思量为自性故。颂云。思量为性相。性者。自己体性。指第七内二分。相者。流行相貌。指第七见分。见分缘我为相分。固是思量。自证证自见分思量。岂外思量。颂与论文。名言历历。恐不可擅易。智者详之。无间缘立名。八识通名为意。故前云前灭意。思量立名。唯在第七。故称別名。由斯兼释所立別名者。意谓颂中思量二字。不惟正释第七性相。由斯思量。兼释末那之名。何者。能审思量。名末那故。未转已转。皆思量故。未转者。初地已前。二乘有学。及诸异生。已转可知矣。特其思量我无我之不同耳。然而皆名末那。岂非兼释別名。
○四释烦𢚰(二) 初释第五句二释六七句。
○初释第五句。
此意相应。有几心所。且与四种烦𢚰常俱。此中俱言。显相应义。谓从无始至未转依。此意任运恒缘蔵识。与四根本烦𢚰相应。
问意相应曰有几。总问相应之所也。举颂为答曰且与。姑列根本之数也。俱谓相应而曰从无始等者。格常俱之时也。
○二释六七句(二) 初标释二通妨。
○初标释。
其四者何。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是名四种。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躭著。故名我爱。并表慢爱有见慢俱。遮余部执无相应义。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有情由此。生𢀸轮𢌞。不能出离。故名烦𢚰。
初问答标名。次释別名义。三释通名义。无明是痴体。我痴者。愚于自心所变我相。迷于无我真如之理曰我痴。我见即我执。于第八非我之上。虚妄计度。执为实我曰我见。我慢是倨傲。挟持所执内我。令能缘心高举自大曰我慢。我爱是我贪。于所执我境。深生躭著曰我爱。此三皆以无明为因。曰并者。表我爱与慢我见俱起。遮余部计三无相应义。不俱起故。四皆烦𢚰者。此四常起扰浊内心。第七不得澄清。令外六转。恒成杂染。有情由此轮𢌞不能出离。故名烦𢚰。
○二通妨(二) 初通全阙我见难二通俱起相违难。
○初通全阙我见难。
彼有十种。此何唯四。有我见故。余见不生。无一心中。有二慧故。如何此识。要有我见二取邪见。但分別生。唯见所断。此俱烦𢚰。唯是俱生。修所断故。我所邉见。依我见生此相应见。不依彼起。恒内执有我故。要有我见。由见审决。疑无容起。爱著我故。嗔不得生。故此识俱。烦𢚰唯四。
此中𨿽有两重问答。脉络元非判然。故总为一叚。初问云。彼根本惑。有贪嗔痴慢疑。并余五见。此第七何故相应唯四。阙余六耶。通云。有我见故。其余二取边邪四见不生。良以见必用慧为体。无一心中。有二慧故。是以余见不生也。此通不惟嗔疑未答。而余见不生。似尚未详。故蹑前又问。如何此识。要有我见。意含如何此识不要有余见等。故又通云。二取及邪见。但分別生。唯见道断。此识相应烦𢚰。唯是俱生。修道所断。是故无有二取邪见也。至于我所邉见。依我见生。有邉见者定有我见。我见不依邉见而起。是故无有断常邉见。然要有我见者。恒内执有我。由此我见审决。疑无容起。爱著我故。嗔不得生。故此识俱。烦𢚰唯四。余自不俱。颂岂无故而云然。
○二通俱起相违难。
见慢爱三。如何俱起。行相无违。俱起何失。瑜伽论说。贪令心下。慢令心举。宁不相违。分別俱生。外境内境。所陵所恃。麄细有殊。故彼此文。义无乖返。
此亦两重问答。亦非脉络判然。故亦总为一叚。问云。见慢爱三。行相乖反。如何俱起。执余部为难也。通云。此三行相无违。俱起何失。然犹未委无违。故又即教而为难云。瑜伽论说。贪令心下。慢令心举。一沉一升。宁不相违。而云无违者何也。故又通云。分別俱生。外境内境等。谓彼论言贪慢相违。是第六相应分別惑。此言无违。是第七相应俱生惑。分別起者。贪取外境。慢陵外人。行相麄浮。何容并起。俱生惑者。贪染内境。慢恃内己。行相微细。宁得相违。故彼瑜伽与此论。文𨿽似反。义实无乖。何可以文害义。
○五释余所(二) 初问答畧标二随义广释。
○初问答畧标。
此意心所唯有四耶。不尔。及余触等俱故。
○二随义广释(二) 初第一解二第二解。
○初第一解(二) 初明所有二简所无。
○初明所有。
有义。此意心所唯九。前四及余触等五法。即触作意受想与思。意与徧行。定相应故。前说触等异熟识俱。恐谓同前。亦是无覆。显此异彼。故置余言。及是集义。前四后五。合与末那恒相应故。
此师释第七唯九心所固非。释余字异前为余亦非。释及字但合后五亦不尽是。
○二简所无。
此意何故无余心所。谓欲希望未遂合事。此识任运缘遂合境。无所希望。故无有欲。胜解印持曾未定境。此识无始恒缘定事。经所印持。故无胜解。念唯记忆曾所习事。此识恒缘现所受境。无所记忆。故无有念。定唯系心专注一境。此识任运刹那別缘。既不专一故无有定。慧即我见。故不別说。善是净故。非此识俱。随烦𢚰生。必依烦𢚰前后分位差別建立。此识恒与四烦𢚰俱。前后一类。分位无別。故此识俱。无随烦𢚰。恶作追悔。先所造业。此识任运恒缘现境。非悔先业。故无恶作。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众缘力。有时𫏐起。此识无始。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彼非有。𡬶伺俱依外门而转。浅深推度。麄细𤼵言。此识唯依内门而转。一类执我。故非彼俱。
初简別境。次简善位。三简诸随。四简不定。其所简者。別境之慧既谬。诸随烦𢚰更非。其余易解。问。第八见分。岂非一境。七唯缘此。岂非专注一境。而曰不专一者何也。曰。原彼之意。或以定对散言。专注一境。正神凝于境之谓。今此识以第八为境。刹那生灭。念念攀缘。前后之散。天眼莫窥。曾何神凝于境而言专注。故曰別缘。曰无定也。
○二第二解(二) 初总斥申正二別分四家。
○初总斥申正。
有义。彼释余义非理。颂別说此有覆摄故。又阙意俱随烦𢚰故。烦𢚰必与随烦𢚰俱。故此余言。显随烦𢚰。
总斥前者。一错释余言故。一阙随烦𢚰故。总申正者。烦𢚰必与随烦𢚰俱。决不可阙。故此余言。显随烦𢚰。非简无覆。
○二別分四家(四) 初十五所二十九所三廿四所四十八所。
○初十五所(二) 初明所有二简所无。
○初明所有。
此中有义。五随烦𢚰。徧与一切染心相应。如集论说。惽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于一切染汙品中。恒共相应。若离无堪任性等。染汙性成。无是处故。烦𢚰起时。心既染汙。故染心位。必有彼五。烦𢚰若起。必由无堪任嚣动不信懈怠放逸故。掉举𨿽徧一切染心。而贪位增。但说贪分。如眠与悔。𨿽徧三性心。而痴位增。但说为痴分。𨿽余处说。有随烦𢚰。或六或十。徧诸染心。而彼俱依別义说徧。非彼实徧一切染心。谓依二十随烦𢚰中。解通麄细。无记不善。通障定慧相显说六。依二十二随烦𢚰中。解通麄细。二性说十。故此彼说。非互相违。然此意俱心所十五。谓前九法。五随烦𢚰。并別境慧。我见𨿽是別境慧摄。而五十一心所法中。义有差別。故开为二。
所有者。第七所有之心所也。初释有五所。次会通掉举。三会通余处。四结数重通。初释五所者。据集论释。先顺明。次反决。后出过。其义颇明。二会通掉举者。恐有问云。瑜伽说此是贪分故。此云何说此徧诸染心。故通云。𨿽徧而贪增。瑜伽但说贪分。例于眠悔可知。会余处者。恐又有难云。余处说有随烦𢚰。或六或十。徧诸染心。此何唯说五耶。故云𨿽瑜伽说六说十。而彼俱依別义方便说徧。非彼实徧一切染心也。云何名別义说徧。且六依別义说徧者。谓依二十随烦𢚰之中。解通麄细。解即行相。通麄者。谓徧前六。通细谓徧第七。通有覆无记性不善性。通障定慧相显而说六随耳。意以二十随烦𢚰。有通不通。今简去不通之十四。依行相通识通性通障而说六。谓不信懈怠放逸。散乱失念不正知也。十依別义说徧者。谓依二十二随烦𢚰之中。解亦通麄细。通二性而说十也。意以二十加邪欲邪解名二十二。而此二十二中。有通不通。今简去不通之十二。依行相通识通性而说十。谓大随八及邪欲邪解是也。依如是別义而说徧耳。非彼实徧一切染心。此徧染心。故不违彼。结数重通者。数是十五。则慧非我见。然则我见非別境慧摄耶。故通云。𨿽是慧摄。而五十一心所中。义有差別。故开为二。以我见唯染慧。慧通染净故也。
○二简所无。
何缘此意无余心所。谓忿等中。行相麄动。此识审细。故非彼俱。无惭无愧。唯是不善。此无记故。非彼相应。散乱令心驰流外境。此恒内执一类境生。不外驰流故彼非有。不正知者。谓起外门身语意行。违越[车*丸]则。此唯内执。故非彼俱。无余心所。义如前说。
问。此意以何缘由。唯心所十五。无余三十六耶。谓小随十。以麄非细故简中随二。以性不相应故。简大随散乱外驰。异于内执。不正知亦外违[车*丸]则。异于内执故。简无余心。义如前说者。即別境前四。不定位四。根十中六。前师已简故也。又大随阙简忘念者。其义甚明。不必简故。以忘念要缘曾受之境𤼵起。此识唯是现缘。曾何可忘。故畧之耳。
○二十九所(三) 初六随相应二会通前后三结释相应。
○初六随相应。
有义。应说六随烦𢚰。徧与一切染心相应。瑜伽论说。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恶慧。一切染心。皆相应故。忘念散乱恶慧若无。心必不能起诸烦𢚰。要缘曾受境界种类。𤼵起忘念。及邪简择。方起贪等诸烦𢚰故。烦𢚰起时。心必流荡。皆由于境。起散乱故。惽沉掉举。行相互违。非诸染心。皆能徧起。
初标数。二引证。三释成。四简別。忘念散乱恶慧若无。心必不起诸烦𢚰者。反决三法不可无也。要缘曾受境界种类。𤼵起忘念及邪简择。方起贪等诸烦𢚰故者。顺明忘念恶慧贪等烦𢚰所由起也。烦𢚰起时。心必流荡。皆由于境起散乱故。仍释散乱亦由于境也。惽沉掉举。行相互违。非诸染心皆能徧起。简別不能徧诸染心之故也。
○二会通前后。
论说五法。徧染心者。解通麄细。违唯善法。纯随烦𢚰。通二性故。说十徧言。义如前说。
上云沉掉相违。不徧一切染心。然前二师。一引瑜伽说沉掉不信懈怠放逸五法说徧。一引瑜伽说十徧言。与此六法不同者。果何以故。故通云。论说等也。谓论说五徧者。取行相通于麄细。非若小随之不通于七识之细。取唯违善法。非若中二之亦违无记。取纯随烦𢚰。通有覆无记不善二性之故而说五耳。然此义前已说之。说十徧言。义亦如前而说。故知依別义说徧。非实徧一切染心。与此说亦义各有取耳。
○三结释相应。
然此意俱。心所十九。谓前九法。六随烦𢚰。并念定慧。及加惽沉。此別说念。准前慧释。并有定者。专注一类所执我境。曾不舍故。加惽沉者。谓此识俱。无明尤重。心惽沉故。无掉举者。以相违故。无余心所。如上应知。
初标相应数。次释明所增。三释明所减。此別说念。准前慧者。恐谓忘念即念。何重增念。故通云。准前慧释。意以忘念𨿽是別境念摄。而五十一心所中。义有差別。故开为二也。此相违故者。此谓惽沉。以惽沉时。掉不起故。
○三廿四所(三) 初标数证释二通妨会指三结申相应。
○初标数证释。
有义。复说十随烦𢚰。徧与一切染心相应。瑜伽论说放逸掉举惽沉不信懈怠邪欲邪胜解邪念散乱不正知。此十一切染汙心起。通一切处三界系故。若无邪欲邪胜解时。心必不能起诸烦𢚰于所受境。要乐合离印持事相。方起贪等诸烦𢚰故。
初标数。次引证。三释成邪念即忘念。不正知即恶慧。若无邪欲乃至不能起诸烦𢚰者。反决二所之不可无也。于所受境乃至方起诸烦𢚰者。顺明邪欲邪解之当有也。所受境。即所爱与不爱境。于所爱乐合。于不爱乐离。更以邪解。决定印持可爱而起贪。决定印持非可爱而起嗔。故诸染心。决有此二。
○二通妨会指。
诸疑理者。于色等事。必无犹豫。故疑相应。亦有胜解。于所缘事。亦犹豫者。非烦𢚰疑。如疑人杌。余处不说此二徧者。缘非爱事。疑相应心。邪欲胜解。非麄烦故。余互有无。义如前说。
初通妨。二会指。通妨者。恐有难云。胜解以印持为性。疑以犹豫为性。二元相违。若邪解徧诸染心。则疑染有印持矣。如之何其能徧耶。故通云。诸疑理者。于色等事。必无犹豫。故疑相应。亦有胜解。岂非能徧。恐又难云。于所缘事亦犹豫者。胜解安在。故又通云。事上必无犹豫。中间亦有犹豫。非俱生迷理烦𢚰疑。如以无枝之树杌。而亦有疑为人者。此不妨亦有邪解。岂非能徧。恐又难云。既是能徧。余处不说此二徧者何也。故更通云。缘非爱事。疑相应心。邪欲胜解微细非麄烦故畧而不说非全无也。恐又难云。余处有随烦𢚰或六或十等互为有无者何也。故指云。义如前说。意谓皆依別义说徧。非实徧一切染心也。
○三结申相应。
此意心所。有二十四。谓前九法。十随烦𢚰。加別境五。准前理释。无余心所。如上应知。
准前理释者。所加邪欲邪解。𨿽別境欲解。所摄而五十一心所中。义有差別。故別开耳。
○四十八所(三) 初破前诸师二举数释成三结申相应。
○初破前诸师。
有义。前说皆未尽理。且疑他世为有为无。于彼有何欲胜解相。烦𢚰起位。若无惽沉。应不定有无堪任性。掉举若无。应无嚣动。便如善等。非染汙位。若染心中。无散乱者。应非流荡。非染汙心。若无失念不正知者。如何能起烦𢚰现前。
自此而下。护法正义也。初总破三师。次別破三师。三別破第二。四別破第一。破第三云。前引瑜伽。谓邪欲胜解。徧一切染心。不知解义。尚未圆也。何则。既徧染心。疑中须有欲解。且如有人疑于过未二他世中。或谓为有。或谓为无。此时心尚未定。于彼疑烦𢚰相应心中。有何欲胜解相耶。是故此二非徧染心。所当除也。破第二师云。前谓惽沉掉举。行相互违。非诸染心。皆能徧起。不知烦𢚰起位。若无惽沉。应不定有无堪任性。掉举若无。应无嚣动。定有此二。是染汙位。此二既无。便如善等。非善染位是故此二能徧染心。所当加也。破第一师云。前引集论。证五随烦𢚰。徧诸染心。而除散乱失念不正知。其解亦未圆也。何则。若染心中无散乱者。应非流荡。非染汙心。若无失念不正知者。如何能烦𢚰现前。是故此三。徧一切染心。何可除也。增减俱未𠃔当。我故曰皆未尽理。
○二举数释成。
故染汙心。决定皆与八随烦𢚰相应而生。谓惽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忘念不正知。念慧为性者。不徧染心。非诸染心。皆缘曾受有简择故。若以无明为自性者。徧染心起。由前说故。
初标定。次释成。承上诸师增减。既皆未尽故染汙心。决定皆与八大随烦𢚰相应。不可易也。然此八中。忘念及不正知。性须简择而后可。何则。忘念固以念为性。亦以痴为性。不正知固以慧为性。亦以痴为性。念慧为性。不徧染心。所以然者。非诸染心。皆缘曾受。有简择故。必用念慧为体之二。必以无明为自性者。徧诸染心。由前说无明。徧与一切染心相应故也。
○三结申相应。
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谓前九法。八随烦𢚰。并別境慧。无余心所。及论三文。准前应释。若作是说。不违教理。
然此至別境慧。结相应也。无余心所者。简所无也。准前应释者。解通麄细云云也。论。谓瑜伽集论。三文。谓集论一文五随。瑜伽二文六种十种之不同也。若作是说。不违理教。则不作是说者。违顺可知。
(云栖法眷广振周天轴舍刻第四卷祈亡父潜鳞居士周从龙母岳氏俞氏早升 莲界室人广鲁沈氏男大寿周濎永注长生之籍丕绍书香多结来世之缘谐登善果者)
贒预
成唯识论订正卷第四(终)
姑苏信女张门李氏大缘助板
引生依食住。证识食之体于第八也。食有四种。详如下释。情曰一切。六道通该。皆依食住者。食具资益任持诸义。故能持三界身命而安住也。此识。谓第八识。食指第四。若无此识。彼体不有者。反证必有第八。第四食体始不无也。识食之体必应有。食体之识独能无耶。
○二释义(二) 初通明四食二別显识食。
○初通明四食(二) 初正释四食二结判四食。
○初正释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