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订正卷第八
○二旁论十因(三) 初正明十因二因缘相摄三因缘得果。
○初正明十因(二) 初总标徴二別释义。
○初总标徴。
如是四缘。依十五处义差別故。立为十因。云何此依十五处立。
一语依处。谓法名想所起语性。即依此处立随说因。谓依此语。随见闻等说诸义故。此即能说为所说因。有论说此是名想见。由如名字取相执著。随起说故。若依彼说。便显此因是语依处。
初指语依处。二释依立因。三会通论说。语依处者。语性起必有处。如钞云。即法名想三为语因。法。即一切法。为有所诠诸法。便能令诸有情内心起想想像此等所诠诸法已。次方安立其名。内心安立名后。方能𤼵语。即法名想三为先是能起。方起得所起之语。即语依处。故谓依法名想所起语性。曰语依处也。依立因者。即依此语依处。立随说因。谓依此语。随见随闻随知觉说诸义趣。此即能说之语。为所说义趣之因。以有语言文字。而后诠显义理故也。集论说此随说因是名想见。谓由如名字之名取相之想。执著之见。随起说故。若依此说。便显此随说因。是语依处。义极相同。瑜伽亦云。三界系不系法。施设名为先。故想转。想为先。故语转。由此语故。随见随闻随知随觉。起诸言说。是故依语依处。立随说因。脉络愈为明显。
○二观待因依处。
二领受依处。谓所观待能所受性。即依此处立观待因。谓观待此。令彼诸事或生或住或成或得。此是彼观待因。
观。对义。待。借义。领。纳义。受。五受。领受依处。谓所对借能所受性也。即依此观待能所受性处。立观待因。谓观待此。令彼诸事或生住成得者。此如手足彼如执持。徃来等故。瑜伽云。如观待手。以手为因故。起执取业。观待足。以足为因故。起徃来业等。观待节。以节为因故。起屈伸业。诸有欲求欲界系乐。及不系乐。彼观待此。此为因故。于诸欲具。或为求得。或求积聚。或求受用。乃至色无色等皆然。是故依领受处。立观待因。然大约是即能所相对。借以立其因耳。
○三牵引因依处。
三习气依处。谓内外种未成熟位。即依此处立牵引因。谓能牵引远自果故。
习。熏习。气。气分。瑜伽云。由净不净业。熏习三界诸行是也。依处。谓内外种未经被润已前。此名习气依处。即依此未润种上。立牵引因。且内种者。如第八识中有无量种。若有漏种子。未被爱取水润已前。𨿽未便生现行。然此种上。且有能牵引生当起现行果之功能。即以此种名牵引因。如宗镜云。一切种子。望后自果名牵引因。
○四生起因依处。
成熟位。释有润。以未被爱润已前。名生位故。即依此成熟处。立生起因。谓能生起近自果故。以未被爱润已前。但有牵引现行之远能。今成熟则有生起现行之近能矣。所谓欲色无色诸法。各从自种而得生起也。故经谓业为感生因。爱为生起因。瑜伽亦云。即诸种子望初自果。名生引因。
○五摄受因依处。
五无间灭依处。谓心心所等无间缘。六境界依处。谓心心所所缘缘。七根依处。谓心心所所依六根。八作用依处。谓于所作业作具作用。即除种子。余助现缘。九士用依处。谓于所作业作者作用。即除种子。余作现缘。十真实见依处。谓无漏见。除引自种。于无漏法能助引证。总依此六。立摄受因。谓摄受五。办有漏法。具摄受六。办无漏故。
五无间灭依处者。即心心所等无间缘。谓前灭心心所为缘。能与后念一聚心心所为依处。后念心心所。依他前念为缘处生。故名无间灭依处。六境界依处者。即是一切所缘缘境。能与一切能缘心心所为依处故。七根依处者。即内六处。此六是八识心心所所依之处。但前无间灭依处。取八识前念功能为依处。引后念令生。今此根依处。即取现在五色根。及第七意。名根依处也。八作用依处者。即通作业作具之作用。作业。有情工巧智。能造殿堂。及种种器具等物。作具。世间种种作具。如斤斧车船等。但除𨚫识中种子。外法种子。以种生现。现熏种。种引种。及亲助现缘。非作用处。余踈助现缘。能成办种种事业者。皆是此作用依处也。九士用依处者。即于前作用依处。唯取作者士夫之用。故云。于所作业作者作用。谓于所作事业之农工等士夫之作用也。即除种子。余作现缘者。亦除内外等种。余一切作现缘者。皆是士用依处。十真实见依处。谓无漏见者。见不虚妄曰真实。能与一切无漏有为。无漏无为。而为所依。故名依处。除引自种非此依处。于无漏法能助引证。是此依处。总依此六立摄受因。而摄受者。是因果相关渉义。但除𨚫亲因缘外。取余一切踈助成因缘者。皆名摄受。对法论云。如日水粪。望谷麦芽等。𨿽有自种所生。然增彼力。名摄受因。何者。摄受前五。能办世间有漏色心等法故。具摄受六能办出世无漏智理等法故显扬瑜伽。皆同此说。恐繁不引。
○六引𤼵因依处。
十一随顺依处。谓无记染善现种诸行。能随顺同类胜品诸法。即依此处立引𤼵因。谓能引起同类胜行。及能引得无为法故。
初释依处。二依立因。谓无记染善现种诸行。能随顺同类胜品诸法者。释随顺依处也。宗镜云。随顺依处者。即一切色心等种现。皆有随顺自性。及胜同类品诸法。故名随顺依处。随顺自性。即简他法不得为此依因。如第八中三性种子。各各自望三性现行为依为因。及胜同类品诸法者。如无漏法。即唯与自无漏有为。及无为胜品法为因处。不与下品劣无漏为因。就有漏位中。亦自有胜劣也。释依立因者。即依此随顺依处。立引𤼵因。谓能引起同类胜行。及能引得无为法故。如显扬释云。由欲系善法。能引欲系诸胜善法。亦能引起色无色系诸胜善法。随顺彼故。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亦尔。如色无色系如是。不系善法。能引不系诸胜善法。及能引无为作证之法。又不善法。能引胜不善法。谓如欲贪。能引嗔痴慢见疑。及身恶行等。如欲贪如是。嗔等亦尔。如不善法如是。无记之法。能引善不善无记。又无记法。能引同类胜无记法。瑜伽之释。与此大同。而云引𤼵因者。即初种子所生起果。望后种子所牵引果。名引𤼵因。又引𤼵[监-皿+糸]跟随顺。余倣此。
○七定异因依处。
十二差別功能依处。谓有为法。各于自果。有能起证差別[执/力]力。即依此处。立定异因。谓各能生自界等果。及各能得自界果故。
初释依处。二依立因。色心等各別种子曰有为法。诸色种各色现行果。诸心种各心现行果等曰自果。各于自果。有能起证差別力者。诸种各于自现行果。有能生起能证得不同之功能也。即于此差別功能依处。立定异因。言不乱也。谓各能生自界果。及各能得自界果故者。释定异因也。谓欲界色心功能。各能生欲界色心等现行果。各能得欲界自现行果也。显扬释云。由欲界系法。自体功能有差別故。能生种种现差別法。如欲界系如是。色无色系。及不系法亦尔。是故依差別功能依处。立定別因。瑜伽亦云。种种异类各別因缘。名定別因。总之自界法。即与自界为因。各各自有因果相称。不相杂乱。名差別功能。名定异因。如欲界一地。而有六趣之殊。五戒等善业。定起证人天第八。十不善业。定起证三涂第八。乃至自三乘种子。望自三乘有为无为果为因。定者。因果相称义。异者。不共他义。一切诸法。各各相望。皆有定异因。
○八同事因依处。
十三和合依处。谓从领受乃至差別功能依处。于所生住成得果中。有和合力。即依此处立同事因。谓从观待乃至定异。皆同生等一事业故。
谓从领受至和合力。指依处也。即摄前六因十一依。为此和合处体谓十一依。各各于自所获生住成得果中。皆有和合力。故名和合依处。即依此处至一事业。释同事因也。言即依此和合处。立同事因。谓从观待牵引生起摄受引𤼵定异六因。皆各共成生住成得一事业故。瑜伽云。要由获得自生和合故。欲系法生。如欲系法。色无色系法。及不系法亦尔。如生和合如是。得和合。成立和合。成办和合。作用和合亦尔。是故依和合处。建立同事因。且如眼识生时。待空明等缘。立观待因。由有新本二二类种。如其次第。得有牵引及生起因。次取等无间及根境等。立摄受因。望前于后。是引𤼵因。由名言种故有定异因。眼识既尔。余法亦然。
○九相违因依处。
十四障碍依处。谓于生住成得事中能障碍法。即依此处立相违因。谓彼能违生等事故。
谓于生住成得事中能障碍法。指障碍依处也。谓彼能违生等事故。释相违因也。能障碍法曰相违因。即违增上缘。显扬释云。若欲法将生时。若有障碍现前。便不得起。如是色无色法。及不系法亦尔。如是为欲生。如是为欲得。为欲成立。为欲成办。为欲作用亦尔。是故依障碍依处立相违因。瑜伽云。于所生法能障碍。名相违因。当知相违。畧有六种。一语言相违。谓有一类。或诸沙门。或婆罗门。所造诸论。前后相违。二道理相违。谓为成立。诸所成立诸所知义。建立比量。而与证成道理相违。三生起相违。谓所生法。能生缘阙。障生缘会。四同处相违。谓明暗贪嗔苦乐等法。五怨敌相违。谓毒蛇鼠狼猫狸鼷鼠。互为怨敌。恶知识等。六障治相违。谓修不净与诸贪欲。修慈与嗔。修悲与害。修七觉支八圣道支与三界系一切烦𢚰。于六义中。正意唯取生起相违。
○十不违因依处。
十五不障碍依处。谓于生住成得事中。不障碍法。即依此处立不相违因。谓彼不违生等事故。
谓于生住成得不障碍法。指依处也。谓彼不违生等事故。释立因也。此即顺增上缘。显扬论云。若欲系法将生时。若无障碍现前。便得生起。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法。及不系法亦尔。如生如是。得成立成办作用亦尔。是故依无障碍依处。建立不相违因。瑜伽云。此障碍因。若阙若离。名不相违因。若总论十因。则随说为诸法先导之门。观待了现前作用之事。牵引能成自果。摄受能摄万缘。生起令万类能生。引𤼵使诸果成办。定异则种类各別。同事则体用一如。相违起障碍之门。不违顺缘生之理。以上正明十因竟。
○二因缘相摄(二) 初以二因摄于十因二以四缘摄十二因。
○初以二因摄于十因(二) 初标二释。
○初标。
如是十因。二因所摄。一能生。二方便。
○二释(二) 初明通摄二明局摄。
○初明通摄(二) 初菩萨地二𡬶伺地。
○初菩萨地。
菩萨地说。牵引种子。生起种子。名能生因。所余诸因。方便因摄。此说牵引。生起。引𤼵。定异。同事。不相违中诸因缘种。未成熟位。名牵引种。已成熟位。名生起种。彼六因中诸因缘种。皆摄在此二位中故。𨿽有现起是能生因。如四因中生自种者。而多间断。此畧不说。或亲办果。亦立种名。如说现行谷麦等种。所余因。谓初二五九。及六因中非因缘法。皆是生熟因缘种余故总说为方便因摄。非此二种。唯属彼二因。余四因中。有因缘种故。非唯彼八。名所余因。彼二因亦有非因缘种故。
引瑜伽菩萨地文。释二因所摄。𤼵隐意之所通也。初引论文。二𤼵文意。于𤼵意中。初至榖麦等种。𤼵牵引生起。名能生因意。次至方便因摄。𤼵所余诸因。摄方便因意。三至因缘种故。𤼵能生方便。不止二八因意。𤼵初意中。据文只说牵引种子。生起种子。名能生因意。此说牵引。生起。引𤼵。定异。同事。不相违中诸因缘种。未成熟位。名牵引种。已成熟位名生起种。彼六因中诸因缘种。皆摄在此二位中。非止以二位名能生也。又恐难云。现行生种。亦能生因。如初二五九四因中生自种者。何不言耶。故通云。彼四因中现起生种多间断故。畧不说耳。如言说等有时而无。即间断也。𨿽然。亦或四因中现起亲办种果。𨿽是现行。亦立种名。如谷麦等。𨿽是现行。亦得种子名故据此则六因中因缘。固能生之名。四因中现行。亦得能生之名也。𤼵次意中。又彼论说所余诸因方便因摄者。所余谓初二五九及牵引等六因中非因缘法。是生熟二种之余。故总名方便。亦非止以余八为所余。名方便也。𤼵三意中。恐难云。菩萨地说能生摄二因。方便摄余八。云何此中二。通摄十耶。故通云。非此二种。唯属牵引及生起因。余引𤼵等四因中。亦有因缘种故。不必局于二因而不通也。非但彼八名所余因。牵引生起二因之中。亦有非因缘种故。不必局于余八而不通也。又能生即因缘。方便即增上。其所缘缘等无间𨿽俱摄受因。亦属方便因摄。又菩萨地是瑜伽一地之名。在三十八卷。
○二𡬶伺地。
有𡬶等地说生起因是能生因。余方便摄。此文意说六因中现种是因缘者。皆名生起因。能亲生起自类果故。此所余因。皆方便摄。非此生起。唯属彼因。余五因中有因缘故。非唯彼九名所余因。彼生起因中。有非因缘故。
引瑜伽伺等地文。释二因所摄。𤼵隐意之所通也。初引文。二𤼵意。于𤼵意中。初至自类果故。𤼵生起是能生余因。方便摄。次至非因缘故。𤼵生起余因名属。不止一九意。𤼵初意中。据文只说生起一因是能生因。余九方便因摄据文意说六因中现行种子是因缘者。皆名生起因。以能亲生种现自类果故。即此生起。是能生因。此所余因。皆方便摄者。意谓此六因外。及六因中非因缘法。皆方便摄也。𤼵次意中。恐难云。彼说生起一因是能生。余九名方便。今何一通于五。九不止于九耶。故通云。非此生起唯属彼因。余五因中有因缘故。不局于一因而不通也。非唯彼九。名所余因。彼生起因中。有非因缘故。不局于九而不通也。上文已说。此多影畧观者凖前自可知矣。又𡬶等地。等于无𡬶等二地亦瑜伽三地之名。
○二明局摄。
或菩萨地所说牵引生起种子。即彼二因。所余诸因。即彼余八。𨿽二因内。有非能生因。而因缘种胜。显故偏说。𨿽余因内。有非方便因。而增上者多。显故偏说。有𡬶等地说。生起因是能生因。余方便者。生起即是彼生起因。余因应知即彼余九。𨿽生起中有非因缘种。而去果近亲。显故偏说。𨿽牵引中亦有因缘种。而去果远踈。隐故不说余方便摄。准上应知。
顺瑜伽诸地之文。释局摄而不通也。初菩萨地以二为二。以八为余。约胜显说。其义可知。次寻伺等地。偏说生起。不说牵引者。𨿽生起亦有非因缘种。去果亲近。以能生起近自果故。能亲生现行之义显故偏说生起是能生因。𨿽牵引中亦有因缘种。去果踈远。谓能牵引远自果故。亲能生现行之义隐故不说牵引是能生因也。方便亦然。是则十因。二因所摄。通局之致如此。文随于义。以意逆文。不可以辞害意。
○二以四缘摄十二因(二) 初问二答。
○初问。
所说四缘。依何处立。复如何摄十因二因。
问谓四缘于十五处。各依何处建立。十因二因。复如何相摄也。
○二答(二) 初答四缘依处立义二答四缘摄于诸因。
○初答四缘依处立义。
论说因缘。依种子立。依无间灭。立等无间。依境界立所缘。依所余立增上。此中种子。即是三。四。十一。十二。十三。十五。六依处中因缘种摄。𨿽现四处亦有因缘。而多间断。此畧不说。或彼亦能亲办自果。如外麦等。亦立种名。或种子言。唯属第四。亲踈隐显。取舍如前。言无间灭境界处者。应知总显二缘依处。非唯五六。余依处中。亦有中间二缘义故。或唯五六。余处𨿽有。而少隐故。畧不说之。
初引瑜伽文释。次𤼵论文意。引释中。论说因缘依种子立者。依第三习气种子。第四有润种子。二依处立也。依无间灭立等无间者。依第五无间灭依处。立等无间缘也。依境界立所缘者。依第六境界依处。立所缘缘也。依所余立增上者。共依十一种依处。立增上缘也。𤼵论意中六段。初于因缘先约通义释。次约通妨释。三约比例释。四约局义释。五于无间所缘二种。先约通义释。次约局义释。论中种子。即是第三习气。第四已润种子。十一随顺。十二差別功能。十三和合。十五无障碍依处。皆因缘种摄。恐难云。初二五九四处现行生种。亦有因缘。不言者何耶。故通云。而多间断。故畧不说。𨿽然。或彼四处。亦能亲办种果。𨿽是现行。亦立种名。如外麦等。𨿽是现行。亦得种子之名。可比知也。或种子言。唯属第四生起。约局义释也。亲踈隐显。取舍如前者。例前以通难。难曰。有润种子依处。亦有非因缘法。今何通取。通曰。非通取也。以去果亲而不踈。显而不隐。故取之耳。又难曰。余五处如三。如十一。十二。十三。十五亦皆有因缘种。今何简舍。通曰。余五处中因缘。非不收取。以去果踈而不亲。隐而不显。故舍之耳。亲踈隐显。取舍如前𡬶伺等地中所释。言无间灭境界处者。先通后局。义自明显。又不释增上者。三缘既明故。可[车*丸]知故。四缘之立依处如此。余依处中。指十三依处中也。
○二答四缘摄于诸因。
论说因缘。能生因摄。增上缘性。即方便因。中间二缘。摄受因摄。𨿽方便内具后三缘。而增上多。故此偏说。余因亦有中间二缘。然摄受中显故偏说。初能生摄。进退如前。
初引论文释。次𤼵论文意。前问四缘复如何摄十因二因。故引论答云。因缘摄于能生。增上摄于方便。中间二缘摄于摄受。论文无十因者。二因摄故。文中增摄受因者。摄缘尽故。恐难云。方便因中。具后三缘。独言增上者何。𤼵论意释云。𨿽方便内具后三缘。而增上多。故此偏说。恐又问云。余九因中。亦有中间二缘。岂但摄受。能摄此二缘耶。亦可余因指能生方便。二因中亦有无间所缘故。释意云。余因亦有二缘。然以摄受中显。故偏说耳。恐更问云。前菩萨地。以牵引生起为能生因。𡬶伺地以生起为能生因。今论说因缘能生因摄。为如菩萨地中。为如𡬶伺地耶。故云。初能生摄。进退如前。答意谓。汝问意以为能生因中。亦有非因缘。何故通取。不知以因缘显胜。故进而取之。汝问意以为方便摄受中。亦有因缘。何故简取。不知二因𨿽有因缘。以隐少故。退而舍之耳。亦皆如𡬶伺地中。故曰如前。四缘摄于二因十因如此。通上第二因缘相摄竟。
○三因缘得果(二) 初问二答。
○初问。
所说因缘。必应有果。此果有几。依何处得。
初问因缘得果。二问果有几种。三问得果依处。
○二答(三) 初答数目二答依处三答得果。
○初答数目。
果有五种。一者异熟谓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续异熟生无记。二者等流。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业。后果随转。三者离系。谓无漏道断障所证善无为法。四者士用。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五者增上。谓除前四余所得果。
前问此果有几。今答果有五种云云也。有漏善。简无漏善。自相续简他身及非情。异熟生者。但言异熟。不摄別报。云异熟生。摄总別报主。以自相续异熟。如暴流无间。即第八真异熟识。前六名异熟生。谓六识中所作有漏善恶无记。引满二业。招感三界所摄真异熟。及异熟生。总名异熟果也。二等流果。等。平等。流。对源说。流与源同。曰等流也。习善等所引同类者。如第八中所习善种。引生善现同类果。所习恶种。引生恶现同类果。所习无记种。引现无记同类果。真等流也。或似先业。后果随转者。今日所受报果。与先业相似。果随业运如今夭果。似先杀业。夭随杀转。今日贫果。似先悭业。贫随悭转等。似等流也。三离系果。烦𢚰名系缚烦𢚰灭曰离系。无漏道断障所证善无为法者。圣八支道。曰无漏。以此道断烦𢚰障。曰无漏道断障。寂灭无为为体。曰善无为法。是无漏能断道之所证得。曰所证善无为法也。然此果究竟。非异生世智灭诸烦𢚰不究竟者。得摄于此果也。四士用果。士。士夫。用。作用。因法为作者。缘法为作具。果由于人之作用而得。曰士用果。显扬云。若诸世间。于现法中。随依一种工巧业处起士夫用。谓营农商贾事正书筭计数造印等。由依此故。苗稼成满。获商利等。果法成就。名士用果。五增上果。增对减说。上对下说。此果本于助扬殊胜而得。曰增上果。显扬云。眼识是眼根增上果。乃至意识是意根增上果。如是二十二根。一切各由別增上力故。彼果得生。应知彼果皆名增上。即前四果所不摄者。皆此果摄。故宗镜云。增上果最广。如四缘增上缘。五见中邪见。不简漏无漏为无为。四果不摄。皆此所摄。若总明之。则五果者。异熟则因生果熟。异时而成。等流则因果性同。流类无滥。增上则力用殊胜。能助他缘。士用则功业所成。能获诸利。离系则断障证真。超诸系缚。如上因缘。报成五果。故知因果相酬。唯识变定。噫。嘻。四缘十因以及成果。收尽凢圣之道。能成教法之门。阙之则一法不圆。昧之则终成外道。学者特宜熟读而详玩之可也。
○二答依处。
瑜伽等说。习气依处得异熟果。随顺依处得等流果。真见依处得离系果。士用依处得士用果。所余依处得增上果。习气处言。显诸依处感异熟果一切功能。随顺处言。显诸依处引等流果一切功能。真见处言。显诸依处证离系果一切功能。士用处言。显诸依处招士用果一切功能。所余处言。显诸依处得增上果一切功能。不尔。便应太𡩖太狭。或习气者。唯属弟三。𨿽异熟因余处亦有。此处亦有非异熟因。而异熟因去果相远。习气亦尔。故此偏说。随顺唯属第十一处。𨿽等流果余处亦得。此处亦得非等流果。而此因招胜行相显。随顺亦尔。故偏说之。真见处言。唯诠第十。𨿽证离系余处亦能。此处亦能得非离系。而此证离系相显故偏说。士用处言。唯诠第九。𨿽士用果余处亦招。此处亦能招增上等。而名相显是故偏说。所余唯属余十一处。𨿽十一处亦得余果。招增上果余处亦能。而此十一多招增上。余已显余。故此偏说。
引论答果依处。阐幽微也。初引瑜伽文。次𤼵文通义。三𤼵文局义。上问依何处得。今引瑜伽等文。说习气依处得异熟果乃至士用依处得士用果。所余十一依处得增上果也。次𤼵通义者。谓论中习气处言。乃至所余依处言。非止言习气处及所余处。而各各通有所显。于习气。则显诸依处感异熟功能。不专指第三依处。乃至所余依处。则显诸依处。得增上果功能。不专指所余十一种依处也。不尔。便应四果四处得则太狭十一全分得增上则太𡩖矣。均之故无此过。𤼵局义者。或习气言。唯属第三。乃至所余处言。属余十一。非不互具。从显胜处故。然则通不离局。局处亦通恐以局为局。通𤼵于本文之后以通为通。局又𤼵于通义之后耳。又余已显余。谓余四处已显余四果故此偏说增上。
○三答得果。
如是即说此五果中若异熟果。牵引生起。定异同事。不相违因。增上缘得。若等流果。牵引生起。摄受引𤼵。定异同事。不相违因。初后缘得。若离系果。摄受引𤼵。定异同事。不相违因。增上缘得。若士用果。有义观待。摄受同事。不相违因。增上缘得。有义观待。牵引生起。摄受引𤼵。定异同事。不相违因。除所缘缘。余三缘得。若增上果。十因四缘。一切容得。
上问所说因缘。必应有果。今承前二答之文答云。如是即说此五果中。牵引及增上五因一缘。得异熟果。牵引及初因缘。后增上缘。七因二缘。得等流果。摄受及增上。五因一缘。得离系果。四因及增上一缘。得士用者非也。八因三缘。除所缘缘。得士用果者为是。何则。古释诸心心所通具四果。佛无异熟。凢除离系。则眼识等士用果。岂不由种生耶。故亦有牵引生起。引𤼵定异等四因方得。因既如是。缘亦应尔。故二解中后义为正。十因四缘。一切容得增上果。以增上最𡩖。前四果中所不摄者。皆此所摄故也。问。八识云何具四果耶。曰。眼等五识从种生现是等流果。五根为所依。是增上果。眼识等作意警心。及眼识等能缘色等是士用果。五根是第八亲相是异熟果。六种生现是等流果。前念意根为能引。或能引五识是增上果。能缘三世内外境等是士用果。能造当来总別报。及与异熟为因。皆异熟果。七种生现是等流果。前念第七。与后念为所依。即增上果。能缘第八见分为自内我。是士用果。能与真异熟为所依。即异熟果。八种生现名等流果。与七为所依是增上果。能缘三境及持种受熏是士用果。当体是真异熟名异熟果。五果得于十因。因缘必应有果如此。以上连前第二旁论十因一大科竟。
○三正论生缘(二) 初结前起后二释缘生相。
○初结前起后。
依处不明。十因不显。十因不明。四缘不透。今论十因曰旁者。以前问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別。今论从种识内缘而生。名为正答。正答以外。名之为旁。殊非邉旁不𢚩。可置之旁也。
○二释缘生相(三) 初正释二结斥三广指。
○初正释(九) 初识种生现论缘生二现起分別论缘生三自他相望论缘生四自八识聚论缘生五自类前后论缘生六同聚异体论缘生七同体四分论缘生八净八识聚论缘生九现种于种论缘生。
○初识种生现论缘生。
本识中种。容作三缘生现分別除等无间。谓各亲种是彼因缘。为所缘缘于能缘者。若种于彼有能助力。或不障碍。是增上缘。生净现行。应知亦尔。
此至余论中具广分別。皆重释由一切种识乃至展转力彼彼分別生也。今唯约识种生现论缘生初标。次释。三例。本识。第八识。中种。本识中八种现识各亲种也。容作三缘生现分別曰除等无间者。以等无间。唯前后现识相望。是现生现。立为缘故。此种生现。是故除之。八种现识。各有亲生种子。是彼八种现识因缘。此因缘种。为能缘第八。及触等五所相分。是所缘缘。若此识种。望彼现识有能助力。纵不助力。或不障碍。是增上缘也。生净现行应知亦尔。谓染种生染现既如此。净种生净现。亦具三缘。可例知也。
○二现起分別论缘生。
现起分別。展转相望。容作三缘。无因缘故。
唯约现识论缘生也。展转相望等者。如现起眼识。望余现耳识等。不相障碍。有能助力。耳等现识。望眼现识皆然。是增上缘。现意识得缘余现识。第七现识。得缘第八现识。是所缘缘。前八现识。望后八现识。各于自类有开导力。是等无间缘。无因缘者。非约种生现故。
○三自他相望论缘生。
谓有情类自他展转。容作二缘。除等无间。
唯约自他现识论缘生也。展转容作二缘者。以自望他。以他望自。或至得他心通。皆有为所缘二义。相助无障皆有为增上缘义。除等无间者。以自他无开导义不言除因缘者。不言自可知也。
○四自八识聚论缘生。
自八识聚展转相望。定有增上缘。必无等无间所缘缘义。或无或有。八于七有。七于八无。余七非八所仗质故。第七于六。五无一有。余六于彼一切皆无。第六于五无。余五于彼有五识唯托第八相故。
唯约自己八种现识聚。彼此相望论缘生也。定有增上者。于自一聚中。此彼相望。皆有相助无障义故。必无等无间者。不约诸识自类前后相望故。所缘缘义或有或无者。七八相望论有无。七六相望论有无。五六相望论有无也。七八相望有无者。八于七有踈所缘缘。以六七二识缘第八故。第八相分。是前五所仗质故。七于八无所缘缘。以前七识非第八所仗质故。第八正缘三类性境故。第七于六有无者。第七于六。五无所缘缘。一有所缘缘。五不缘七。唯外门转。第六能缘第七识故。余六于彼。一切皆无。以第七不缘前六。唯缘第八见分为内我故。第六于五有无者。第六于五无所缘缘。五唯托。第八相分为本质故。余五于六有所缘缘。以六能通缘一切心故。又前现起分別。云展转相望。自八识聚。亦云展转相望。然前有等无间。此无等无间。便可知矣。
○五自类前后论缘生。
自类前后。第六容三。余除所缘。取现境故。许五后见缘前相者。五七前后亦有三缘。前七于八所缘容有。能熏成彼相见种故。
约八种现识自类前后论缘生也。初正明自类。次开出所缘。三义显所缘。自类。如前五前念后念。是前五自己之类。乃至第八前念后念。是第八自己之类。诸识皆然也第六容三者。六现能缘三世。即以前念意识得缘后念。后念得缘前念。是所缘缘。前后相望。助而不障是增上缘。前后自相开导。是等无间缘。以唯约现识除于因缘。余除所缘取现境者。谓余七识自类前后。具增上无间二缘。并除所缘。以五取现在五尘。七取现在第八八取现在三境。不缘过未。则自类前不缘后后不缘前。故无所缘缘也。许五七后念见分。得缘前念五七相分者。则前五第七。亦具三缘。唯除因缘。然五七因中缘现是常所许。缘过未非常所许。今𨿽开之而曰许。然亦恐以余除所缘为正。前七于八所缘容有者。谓第八因中𨿽不缘前七种识。而前七于八容得有所缘缘。何者。能熏成彼相见种故。前五能熏成彼相分种。第七能熏成彼见分种。第六能熏成。彼相见种。种既第八所缘缘相。则缘种之时。前七之气味宛在。约此义故。谓前七于八有所缘缘耳。问。此以自类前后论缘。今八与七论。岂不犯自他相望耶。曰。此因所缘缘便。取义而说。然终以余除所缘为正。
○六同聚异体论缘生。
同聚异体。展转相望唯有增上。诸相应法所仗质同。不相缘故。或依见分。说不相缘。依相分说。有相缘义。谓诸相分互为质起。如识中种。为触等相质。不尔。无色彼应无境故。设许变色。亦定缘种。勿相分境不同质故。
约王所相望论缘生也。初明无所缘。次释有所缘。一王多所和合似一曰同聚。相用各別曰异体。展转相望唯有增上者。谓同聚心心法。彼此相望。不相障碍有能助力。曰有增上缘。曰唯者。无所缘缘故。以诸相应法。与诸心王。所仗质同。不相缘故。是以无所缘缘义也。𨿽然。或依见分说不相缘。若依相分有相缘义。谓诸相分互为质起。心王相分为所本质。心所相分为王本质。例如本识中所持种子。为触等五所似种相分之质。此即心之相分。为心之本质。他可知矣。反而言之。若识种不为触等相质。则生无色界时。既无身器。彼触等五。应无所缘境耶。以无色界不变色缘。唯缘种子。设许变色而为所缘。然触等五。亦定缘种。变似种相矣。勿有相分境。不同本质故也。质既定同。故诸相分。容互为质。而有相缘之义。
○七同体四分论缘生。
同体相分为见二缘。见分于彼但有增上。见与自证相望亦尔。余二展转俱作二缘。此中不依种相分说。但说现起互为缘故。
约现起四分论缘生也。初正释缘生。次简別为缘。诸心心所。𨿽皆四分。唯一识变曰同体。则同体相分贯下。乃至同体证自证也。为见二缘者。相能引见。是增上缘。相为见缘。是所缘缘。见分于彼。但有增上者。以相分非能缘。故无所缘缘。见唯引生相分。但有增上缘。见与自证相望亦尔者见于自证容作二缘。自证于见。但有增上。以见通非量。不能证故。余二展转作二缘者。自证证自。互相引故为增上缘互相缘故为所缘缘。此中不依种相分说。但说现起互为缘者。恐人错认相分而简別之。谓此中相分互为缘起。不说种子相分。但说现起相分互为缘起。又上从广至狭。此乃从踈至亲。
○八净八识聚论缘生。
净八识聚。自他展转皆有所缘。能徧缘故。唯除见分非相所缘。相分理无能缘用故。
约转依位中清净八种现识论缘生也。自他展转皆有所缘者。不同前说未转依位有无不定。如见分以自证证自为所缘缘。自证以见分证自证为所缘缘。证自证以见分自证为所缘缘。若自若他。自类前后。异体同体。展转相望。皆有所缘缘。以佛果位中。诸心心所。能徧缘一切法故。唯除相分者。以相分理无能缘之用。故无所缘缘义。
○九现种于种论缘生。
既现分別缘种现生。种亦理应缘现种起。现种于种能作几缘。种必不由中二缘起。得心心所立彼二故。现于亲种具作二缘。与非亲种但为增上。种望亲种亦具二缘。于非亲种亦但增上。
约现种于种。蹑前以论缘生也。初举例为问。次简释为答。举能例云。既现分別。缘种而现行乃生。合所例云。种亦理应。缘现行种子方起。乃正问云。现种于种。能作几缘。答中先简別云。若种子位。必不由中间等无间所缘缘起。以此二缘得现行心心所之所立故。种既非现。何由有此二缘。故明种唯初后二缘。先以现望种。现于亲种具二缘。以亲生现行为因缘。相助引生为增上。于非亲种亦但增上。不亲故无有因缘。次以种望亲种望非亲种。准前可知。
○二结斥。
依斯内识互为缘起。分別因果理教皆成。所执外缘设有无用。况违理教何固执为。
分別者。以前问云。若唯内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別。故此结云。依斯内识为缘。起分別等。即颂所谓展转力故。彼彼分別生也。所执外缘设有无用。况违理教何固执为者。斥也。
○三广指。
𨿽分別言总显三界心及心所。而随胜者。诸圣教中多门显示。或说为二三四五等。如余论中具广分別。
随胜者。随胜以立名也。二谓真识现识。三谓业转现。四加智识。五加相续识。一说二谓堕意不堕意三谓心意识。四谓善等四性。五谓因果苦乐舍。如余论者。如瑜伽论。摄大乘论。显识论。大论等。宗镜五十六卷广明。以上料简分別唯识竟。
○三料简生𢀸唯识(二) 初本论二论释。
○初本论。
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𢀸相续。颂曰。
○二论释(四) 初第一解二第二解三第三解四第四解。
○初第一解(四) 初释第一句二释第二句三释三四句四总申颂意。
○初释第一句。
论曰。诸业。谓福。非福。不动。即有漏善不善思业。业之眷属。亦立业名。同招引满异熟果故。此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现业。故名习气。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
初释诸业。二释习气。三简因缘。释诸业中。诸业。谓福业。非福业。离界散动之不动业。福及不动。即有漏善思业。非福。即有漏不善思业。以思为体。思外余心所眷属。亦立业名。业者。因义。对果而言。善恶主伴同招引满异熟果名为业也。如人天等真异熟。酬福善引业。色无色真善异熟。酬不动引业。人天异熟生。唯酬福善满业。色无色异熟生。唯酬不动满业。不善引满反此释习气中。初难。次释。后简。难云。此业才起无间即灭。流入过去。无义能招当果。而曰招当果者何耶。曰。此𨿽生即灭。无招果义。而熏本识引起自业之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习气是业气熏习所成。由习所成。故非过去曾业。是业气分。故非现在实业。为简过现二业。立习气名。简因缘者。如是习气。展转相续。从生至熟。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而非因缘。
○二释第二句。
相见名色心及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摄。彼所熏𤼵亲能生彼本识上功能。名二取习气。此显来世异熟果心及彼相应诸因缘种。俱。谓业种二取种俱。是踈亲缘。互相助义。业招生显。故颂先说。
初释二取。二显缘法。三释俱义。四通妨难。皆二取摄者。相分见分固二取摄。名色五蕴亦二取摄。心王心所本第八识。末前七识。皆二取摄也。彼指二取现行。彼二取现行之所熏𤼵。亲能生彼本识上所持差別功能。名二取习气。即此习气。显当来异熟果心。及彼相应诸因缘种。俱者。业种是踈。缘名增上。二取种是亲缘名因缘。此二不相乖而互助。曰业种二取种俱也。恐问亲先踈后式所宜然。先言踈者何也。曰。业招生显。故颂先说。问。异熟何必三种习气而后招。曰。无业种作增上。谁为牵引生胜劣诸根。无二取作因缘。谁为亲生种子生起诸识。葢业有尽而心无竆。设无因缘。生亦间断。安能相续。𢀸𢀸生生之无尽耶。
○三释三四句。
前异熟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余异熟者。谓后后生业异熟果。𨿽二取种受果无竆。而业习气受果有尽。由异熟果性別难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由感余生业等种熟。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別能生余异熟果。由斯生𢀸轮转无竆。何假外物方得相续。
初释前余异熟。二释既尽所以。三释既尽复生。四原相续对破。前异熟果曰前前生业者。过去一生业感之果曰前生。若二生三生至无量生业感之果。曰前前生业异熟果也。余异熟果曰后后生者。未来一生业感之果曰后生。若二生三生及无量生业感之果。曰后后生业异熟果也。恐问云二取种子于熏处即生。生处即熏。生生不已受果无竆。颂言异熟既尽者何也。释云。𨿽二取种受果无竆。而业习气受果有尽。如戒善感人天异熟。于人天中不修戒善则不更生人天。恶感亦然。故言有尽。所以然者。由异熟果。性是无记。业唯善恶而性別。果𨿽由业。隔世方熟而难招。故有尽也。等流增上。因果无殊。体性相顺。因果同时。互生易感。故无竆也。既尽复生者。由感当来余生业等种熟。于今身中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別能生余异熟果。故言前尽复生余也。由斯之故。生𢀸轮转无有竆尽。何假外缘方得相续。而汝谓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𢀸相续也耶。问。等流增上兼说者何。曰。增上果𡩖。等流亦具增上。如眼一识。望于亲种名等流果。望眼根等是增上果。耳等皆然也。是故增上果无有別体。即等流性。是等流果。故言性同。又属增上。言易感耳。
○四总申颂意。
此颂意说。由业二取生𢀸轮𢌞皆不离识。心心所法为彼性故。
业以思所为体。思于诸行为胜。二取即心心所为彼三习气之性也。总显生𢀸轮𢌞由二习气。二种习气皆不离识。所以然者。心心所法为彼性故。是故生𢀸全体唯识。
○二第二解(二) 初別释习气二分属颂文。
○初別释习气。
复次生𢀸相续由诸习气。然诸习气总有三种。一名言习气。谓有为法各別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別。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別因缘。二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二分別我执。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別。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別。应知我执有支习气。于差別果是增上缘。
初总标数目。二別释名言。三別释我执。四別释有支有为法。即色心蕴处界等生住异灭。各別因缘。谓善等三性种不同故。此出体也。名言曰表义。能诠表义理也。音声曰差別。遮无诠表音声也。曰显境即能了境。七识见分心心所法。此𨿽实非名言。如言说名。显所诠义。能显所了境。如似彼名能诠义。此释相也。故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各別因缘者。𨿽能诠音声是相分色法。唯无记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种。然因名起种。名名言种。以心随其名。变似五蕴三性法等而熏成色心等种。况了境王所是见分心法。由依境故而起名言。由依言说而能了境。皆是色心妄织成种。故云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別亲种。此结缘名也。虚妄执我我所种者。显此种妄执而有。此出体也俱生细执修所断者。通六七二识。分別麄执见所断者。唯六识有。此释相也。随此二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別。乖平等道。此结別立义也。有支。即十二因缘中行有二支。不言行者。唯取现在。行属过去故。谓招三界异熟业种者。出体也。三界异熟是所招。业是能招。熏成习气名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可爱谓人天果。非可爱谓三涂果。此释相也。随善恶业。熏善恶种。随善恶种。令异熟善恶果趣別故。此结成趣別也。应知我执有支习气。望当来差別果报。是增上缘。显非因缘也。问。有支增上无论矣。我执亲生异熟。应是因缘。何云增上。答。令別自他。故成增上。
○二分属颂文。
此颂所言业习气者。应知即是有支习气。二取习气。应知即是我执名言二种习气。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说名取俱等余文。义如前释。
问。释名言习气曰作有为法各別因缘。释有支习气曰我执有支于差別果是增上缘。今云我执名言属前二取。然前二取文。云二取是因缘。若我执是增上。不应属于二取因缘矣。前后义云何通。曰我执习气名取。以我执是惑。惑名能取。名言是苦。苦名所取。取。著义。故以我执属于取中。我执曰增上缘者以苦习气。望生𢀸苦果能作因缘。亲生苦故。我执名惑。惑与业种。于生𢀸苦为增上缘。助生苦故。是则我执习气有取义故。得与于二取。不能亲生苦果故。不与于因缘。惑业种子有助生苦果义故。得与于增上缘也。详见后文。问。泛说名言及业种子何所似耶。荅。名言如散土。业种若泥团。水和散土而作泥团。业招名言而为业种。泥团不散之际。水力能之。异熟未萎已来。业力如是。
○三第三解(二) 初正解颂文二详摄有支。
○初正解颂文。
复次生𢀸相续由惑业苦。𤼵业润生烦𢚰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惑业苦种皆名习气。前二习气与生𢀸苦为增上缘。助生苦故。第三习气望生𢀸苦能作因缘。亲生苦故。颂三习气。如应当知。惑苦名取。能所取故。取是著义。业不得名。俱等余文。义如前释。
初明三道相。次。指属颂文。𤼵业是无明。润生是贪爱。前二习气指业惑。第三习气指苦种。能所取者。惑名能取。苦名所取。业不得名。业无著义故。问。𤼵业独无明矣。润生独贪爱乎。曰。此举其尤耳。余非不兼。故总以三名收之。如颂云。爱取无明惑。行有二名业。除五余七支。一二皆名苦。
○二详摄有支(二) 初总标二別释。
○初总标。
此惑业苦应知总摄十二有支。谓从无明乃至老𢀸。如论广释。然十二支。畧摄为四。
惑业苦三总摄十二支者。如颂云。无明爱取三烦𢚰。行有二支属业道。从识至受并生𢀸。七事同名一苦道。广释指瑜伽。释云。无明体。谓行蕴中痴。行支体。谓身语意思。识支体。谓第八识种。名色支体。四蕴名名。色蕴名色。六入体。谓内六处。即六根。触支体。谓第八触全。前六异熟。除第七触。唯有覆故。受支体。谓徧行受。爱支体。谓三界贪。取支体。通取烦𢚰。有支体。取识等五。及行支种。爱取润已。转名有故。生支体。谓识等五现。老𢀸支体。生支变灭即老𢀸支。又称十二牵连。十二重城。十二棘围等是也。
○二別释(四) 初正释二料简三义门四相摄。
○初正释(四) 初明能引支二明所引支三明能生支四明所生支。
○初明能引支。
一能引支。谓无明行能引识等五果种故。此中无明。唯取能𤼵正感后世善恶业者。即彼所𤼵乃名为行。由此一切顺现受业別助当业。皆非行支。
此下正释十二畧摄为四。谓引二生二。今先能引。初标释引义。次简释引相。三简別行支。无明及行摄为能引一支。此标能引支也。能引释等五果种故。此释能引义也。此中无明唯取能𤼵等者。识及名色六入触受曰五果。果从种生。种由引起。无明与行。能引此五果种。曰能引支也。唯取能𤼵正感后世善恶业者。谓后世善恶之果。必以善恶之业为正感。正感后世善恶之业。必以无明为能𤼵。今唯取能𤼵正感后世善恶业者为无明。舍能𤼵外无所取。即彼能𤼵之所𤼵乃名为行。舍所𤼵外无所名。此简释二支相也。由此之故。行感后世。非顺现受业。行是正感。非別助当果之满业。故云皆非行支。此简別行支名也。以无明支。于𤼵业中。有能通𤼵总別报业者。有但𤼵总报业者。有但𤼵別报业者。今取初二为行支故也。又此二支亦可名牵引因。能引远果故。亦可名增上缘。是惑业故。
○二明所引支。
二所引支。谓本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摄识等五种。是前二支所引𤼵故。此中识种谓本识因。除后三因。余因皆是名色种摄。后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后三种。或名色种总摄五因。于中随胜立余四种。六处与识。总別亦然。集论说识亦是能引。识中业种名识支故异熟识种名色摄故。经说识支通能所引。业种识种俱名识故。识是名色依。非名色摄故。识等五种由业熏𤼵𨿽实同时。而依主伴总別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或依当来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由斯识等亦说现行。因时定无现行义故。复由此说生引同时。润未润时必不俱故。
此于所引总別异同次第而详释之也。初总释所引。次別释所引。三会通经论。四释五次第。总释所引者。谓第八本识内所有识等五种。亲能生起当来世中异熟果摄识等五法。如清凉云。既𤼵行已。由行熏心。令此本识能招当来生老𢀸故。名之为种。若无行熏。终不得成。故云于诸行中植心种子。即是所引识等五种。于一刹那。为行所积集。无有前后。此是无明与行二支之所引𤼵。故名所引支。別释所引者。此五支中识种。谓第八本识亲因。除后六入触受三因。余因皆是名色种摄者。以异熟有三。曰识曰生曰色。识种是本识因。异熟生异熟色曰余因。此皆是名色种摄。后之六入触受三因。如名次第。曰入种曰受种曰触种也。或名色种总摄五因。于五因中随胜立余四种。如名中所摄胜者。则立识受触三种。色中所摄胜者。立为六入种是也。六处与识总別亦然。一说。识种一支。总摄六处。但随缘说立五处耳。一说。以六入种总摄五因。于五因中随胜立余四种。识种总別。义与入同。会通经论者。恐有问云。此以五支名所引。集论说识亦是能引者何。举四故答云。识中所持业种名识支故。识岂非行。行故属于能引。异熟识种摄于名色。识缘名色。识又岂非能引。缘起经说。识种通能所引。业种识种。俱名识故。业是能。识是所引。又岂非通于能引。识是名色依非名色摄故者。恐有难云。论言识属名色。此云何通。故答云。识为名色依。非名色摄。论约能依名色言。故说识是名色摄。又岂非亦可言能引耶。释五次第者。亦恐问云。识等五种。由行业一刹那中熏𤼵而有。实是同时而分前后者何。故云𨿽实同时。约义约位而分前后。约义者。依识是主。余四是伴。故识前四后。依名色是总。余三是別。故名色前。余三是后。依六入是胜。余二是劣。故六入前。余二是后。依触是因。受是果。故触前受后。依此四义。圣教假说前后。非实前后也。约位者。或可依当来五果生起分位有次第故。亦说前后。由此于识等五。亦说现行有前后义。然因种对现行时说。初因种时。定无现行次第义故。复由当来现起果位所生所引。得说同时。以种因生现果。必同时故。若依识初熏𤼵位。则不可说生引同时。以已润未润必不俱故。又此约种子未成熟位。说依当果別立五因。所引差別之义如此。不可以不辨。
○三明能生支。
三能生支。谓爱取有。近生当来生老𢀸故谓缘迷内异熟果愚。𤼵正能招后有诸业为缘。引𤼵亲生当来生老𢀸位五果种已。复依迷外增上果愚。缘境界受𤼵起贪爱。缘爱复生欲等四取。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俱能近有后有果故。有处唯说业种名有。此能正感异熟果故。复有唯说五种名有。亲生当来识等种故。
承前二支详释能生支也。初总标。二正释。三会通。总标能生者。谓爱取有三支。近生当来生老𢀸。果故。即已润六支合为有故。是生老𢀸亲种。故近生也。二正释三支相。谓诸有情受二种果。一内异熟果。此即正报。二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此即依报。初谓缘迷内异熟果愚者。愚于我相。昧无我理。于后生苦不如实知。𤼵正能招后有诸业之行支为缘。引𤼵亲生当来生老𢀸位识等五果种已。此指前七支也。二复依迷外增上果之覆业迷事无明。以境界为缘。𤼵起贪爱之爱支。爱为缘故。复生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等四取之取支。爱取和合滋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此已润业种。及所引五因。俱能近有后有果故。后文已润六支合为有故是也。恐有问云。然有处唯说业种名有。唯说五种名有。与此异者何也。故会通云。以业因是善恶。果是无记。此能正感异熟果故。即增上缘。唯言业种。以亲生当来识等五种。即亲因缘。显非业种之增上缘。故唯言五种。义各有取尔也。又说唯业与五种。详见瑜伽第十及三十八卷中。
○四明所生支。
四所生支。谓生老𢀸。是爱取有近所生故。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诸衰变位总名为老。身坏命终乃名为𢀸。老非定有附𢀸立支。
初标释所生义。次別释二支相。三通释疑难义。标释所生易见。生老𢀸位分齐如何。谓从中有身自求父母投胎而为生有。自生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四十之前皆生支摄。诸衰变位四十已后总名为老。命终乃名为𢀸耳。恐有问云。生既別立一支老𢀸何为共立。故云老非定有附𢀸立支。正释竟。
○二料简(七) 初料简病老二料简名色三料简爱支四料简生引五料简三惑六料简自他七料简异同。
○初料简病老。
病何非支。不徧定故。老𨿽不定徧故立支。诸界趣生除中夭者。将终皆有衰朽行故。
问意以生老病𢀸总是迁流。余三可支。病不立支者何也。答云。病相不徧界趣。又不定有。故不立支。难云。现见中夭者非老。则老亦不定。何为立支。答。老𨿽不定。徧故立支。试观诸界趣生除中夭者皆有衰朽行故。岂非是徧。
○二料简名色。
名色不徧何故立支。定故立支。胎卵湿生者。六处未满定有名色故。又名色支亦是徧有。有色化生初受生位。𨿽具五根而未有用。尔时未名六处支故。初生无色𨿽定有意根。而不明了。未名意处故。由斯论说十二有支。一切一分上二界有。
初问。二答。三证。问意以界中无色。生中化生。必无名色。是谓不徧。不徧而立故将安在。答云。定故立支。徧故立支。定者。胎卵湿生六处未满。定有名色故。徧者。有色化生。初受生位。𨿽具五根而未有用。尔时未明六处。非名色所摄而何。初生无色。𨿽定有意根而不明了。未名意处。非名支而何。由斯定徧之故。论说十二有支。一切一分上二界有。一切者。一切支也。一分者。谓色界无想。有色一分而无名。无色初生。有名一分而无色。曰一切支中一分上二界有也。论之可证如此。支岂无故而立。
○三料简爱支。
爱非徧有宁別立支。生恶趣者不爱彼故。定故別立。不求无有。生善趣者定有爱故。不还受生。爱𨿽不起。然如彼取定有种故。又爱亦徧。生恶趣者于现我境亦有爱故。依无希求恶趣身爱。经说非有。非彼全无。
初标问。次答释。三通妨。问云。爱非徧有。宁別立支。生恶趣者。不爱彼故岂非不徧。答云。定徧故立。定者。生恶趣者不求无爱。设若有求。宁得无爱。如人喜为虎等。𤍠狱求凉风等。岂全无爱而生善趣者有求。求定有爱故也。若谓不还果人。于润生位对治力强不起爱者。不知𨿽不起爱。而于取支。决定有种。爱如彼取。定有种故。有种故爱定有也。爱亦徧者。生恶趣中。于第八见分现行我境。第七随所生所系四惑常俱。则四中我贪。岂非爱支摄耶。然有经说非有爱者。依无希求恶趣身爱。说非有耳。非谓全无有也。岂得以辞害意。
○四料简生𢀸。
何缘所生立生老𢀸。所引別立识等五支。因位难知差別相故。依当果位別立五支。谓续生时因识相显。次根未满名色相增。次根满时六处明盛。依斯𤼵触。因触起受。尔时乃名受果究竟。依此果位立因为五。果位易了差別相故。总立二支以显三苦。然所生果。若在未来为生厌故说生老𢀸。若至现在。为令了知分位相生。说识等五。
初问生引殊立之缘。次明所引立五支义。三明所生立二支义问意葢谓。所生果所引因。因种果现宜同。何缘于所生立生老𢀸二支。于所引立识等五支耶。答云。于所引立五支者。以因位微隐难知差別相故。依当果位別立五支。使隐微者昭著耳。当果之相云何昭著。谓中有身自求父母结生相续时。因识相显。故依此位立识支。次根未满。名色相增。即依此果位立名色支。次根满时。六处明盛即依此果位立六入支。依入𤼵触。因触起受。尔时乃名受果究竟。即依此果位立触支受支。故云依此果位立因为五。至于所生止立二支者。以果位显著。易了差別相故。总立二支。以显生老𢀸苦之三种逼迫义耳。不独此也。然所生果。若在未来。为生厌故。说生老𢀸。若至现在。为令了知分位相生说识等五。随所在至之时不同。各有所为。故立名之有多寡耳。非因果之相乖也。
○五料简三惑。
何缘𤼵业总立无明。润业位中別立爱取。𨿽诸烦恼皆能𤼵润。而𤼵业位无明力增。以具十一殊胜事故。谓所缘等。广如经说。于润业位爱力偏增。说爱如水能沃润故。要数溉灌方生有芽。且依初后分爱取二。无重𤼵义立一无明。𨿽取支中摄诸烦𢚰而爱润胜说是爱增。
初究立名异总別之缘。次答立名异约胜劣说。三答立总別约依义说。四约爱润胜释通妨难。问意葢谓。𤼵业润生皆是烦𢚰。一名无明。一名爱取。建立何缘不一。𤼵润皆惑。广畧宜均。总立无明。別立爱取。广畧何缘有殊。答云。立名异者。𨿽诸烦𢚰皆能𤼵润。而𤼵业位无明力增。以具十一殊胜事故。谓所缘等。广如经说。于润业位爱力偏增。说爱如水能沃润故。要数溉灌方生有芽。是以各据殊胜立名有不同耳。广畧异者。且以爱为初。取为后。分爱取二法。实则非无多种现行为润。故润业位广。若夫𤼵业。一𤼵则已。无重𤼵义。故𤼵业位畧。广故別立不一。畧故总立无有二也。恐有难云。取支四种。一欲取。谓于诸欲所有欲贪。二见取。谓除萨迦耶见。于所余见所有欲贪。三戒取。谓于邪愿所起戒禁所有欲贪。四我语取。谓于萨迦耶见所有欲贪。此四通摄诸惑。何故于润业位。说是爱力。故通云。𨿽取支中摄诸烦𢚰。而爱润胜。说是爱增耳。岂有他耶。问。十一胜事者何。曰。缘起经云。一所缘殊胜。徧缘染净故。二行相殊胜。隐真显妄故。三因缘殊胜。惑业生本故。四等起殊胜。等能𤼵起能引能生所生缘起法故。五转异殊胜。随眠缠缚相应不共四转异故。六邪行殊胜。依谛而起增益损减行故。七相状殊胜。微细自相徧爱非爱共相转故。八作业殊胜。作流转所依事作寂止能障事故。九障碍殊胜。障碍胜法故。十随转殊胜。乃至有顶犹有转故。十一对治殊胜。二种妙智所对治故。问。且依初后分爱取者何谓初后。曰。于一无明所𤼵之境。数数汲灌必有初后。初立爱名。后于爱境深生染著乃名为取。问。诸烦𢚰中何为爱润偏增。曰。六俱生。十分別。二十随烦𢚰。惟贪一法是正中正润。余五俱生正中助润。其余皆是助润。故爱于润唯最殊胜。
○六料简自他。
诸缘起支。皆依自地。有所𤼵行依他无明。如下无明𤼵上地行。不尔。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定应非行支。彼地无明犹未起故。从上下地生下上者。彼缘何受而起爱支。彼爱亦缘当生地受。若现若种于理无违。
自地自他地。所居为自地。非现所居为他地。初释诸支缘起难。二释缘受起爱难。初难在文外。恐难诸支相缘而起。皆依自地依他地耶。释云。皆依自地。若有所𤼵行。亦依他地无明而𤼵。如下地无明。能𤼵上地行业。若谓下地不能𤼵者。则初伏欲界下地烦𢚰时。所起上界禅定。应非下地无明所𤼵行支。以彼上地无明犹未起故。得彼定已。方现前故。反复推之。则知有所𤼵行。依他无明也明矣。又难云。从上地生下地。从下地生上地。彼缘何地境界受而起爱支耶。释云。彼爱亦缘当生地受。谓若从上地生下。即缘当生下地受而起爱。从下地生上。即缘当生上地受而起爱。令彼贪爱现前。彼所缘者。或缘种子。或缘现行。于理无违。问。下地无明𤼵上地行。无明既是下地。何以云他。曰。行是上地。而无明非上地。以上对下。则上为自而下为他也。
○七料简异同。
此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显轮转及离断常。施设两重实为无用。或应过此便致无竆。
初释异同问。二释因果问。此问亦在文外。恐有问云。诸缘起支同世异世耶。释云。此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谓前十现在。后二未来。因中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者。润未润时俱不俱故。已润则受生报。生报定同。未润则受后报。后报定异故。若二三七各定同世。谓二同未来。爱取有三。因中前七。同属现在。诸缘起支。世之异同如此。恐又问云。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此一重也。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此二重也。两重因果。常所习闻。如上云异同等。则是一重因果。与常不同者何也。故为释云。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显轮转云云也。谓立因果法。为显轮转离断常耳。今之一重。由现在十因感未来二果。迷果行因。因灭果生。足显轮转不息之义矣。因灭故非常。果生故非断。及离断常二种之过矣。足显及离。是为有用。施设两重。实为无用也。或应过此一重而立。便致无竆。良以为愚前际者说过去二因。则更有愚于前二者。二因犹少。应更多说矣为愚于后际者说未来二果。则更有愚于后二者。二果犹少。应更多说矣。便致无竆。故止一重也。
○三义门(十四) 初假实分別门(至)十四四缘分別门。
○初假实分別门。
此至四缘皆详辨义门。使知十二于门门通逹而无碍也。今初九实三假。实者。自有体义。假者。自无体义。三假者。谓已润行等六支和合为有。则有以众法合为。岂非是假。生等二支。即识等五果上有生老𢀸相名位不同。离五非別有生等。岂非是假。三假既明。九实可知。
○二一事非事门。
五是一事。谓无明识触受爱五。余非一事。
一事。犹言一种事。非一事。犹言非一种事也。无明识触受爱。此五各唯一事。不兼多事。五外之余七。如行通善恶。名色是二。六处有六。取有四取。有该六法。生老𢀸支即识等五。皆非一事而兼多事。是非明而事体始得不浑。
○三染与不染门。
三唯是染。烦𢚰性故。七唯不染。异熟果故。七分位中容起染故。假说通二。余通二种。
烦𢚰性故。无明爱取唯染之故也。异熟果故。识及生𢀸唯不染之故也。果是无记。故曰不染。若七于现起分位中。容有起染之时。此假说通二也。故瑜伽第十云。假说通二。谓染不染。既云假说。以不染之说为实。余通二种者。行有二支。通染不染。以属善恶无记故也。
○四纯杂分別门。
无明爱取说名独相。不与余支相交杂故。余是杂相。
六唯非色。谓无明识触受爱取。余通二种。
六皆心法。曰唯非色。六兼心色。曰余通二种也。名色一支兼无俟论。行支通于诸根。岂得唯心。六入既是色法。岂得唯心。有支具行。岂得唯心。生𢀸二果。通于色心。故总云通二。
○六有漏等摄门。
皆是有漏。唯有为摄。无漏无为。非有支故。
初正明摄。二反出故。皆是有漏。皆是有为矣。唯有为摄。唯有漏摄矣。无漏无为。非有支故。有漏有为。是有支故。顿挫翻覆。简括关鎻葢如此。
○七三性相摄门。
无明爱取。唯通不善有覆无记。行唯善恶。有通善恶无覆无记。余七唯是无覆无记。七分位中亦起善染。
唯通。简彼善与无覆无记。唯善恶不云通者。善恶止行支也。有通三性。以不离行故善恶。具识等五支故无覆无记。识及生等七支唯是无覆无记者。以是异熟果故七分位中亦通善染。即瑜伽假说。
○八三界分別门。
𨿽皆通三界而有分有全。上地行支能伏下地。即麄苦等六种行相。有求上生而起彼故。
有分有全者。此十二支。欲界全有。色无色界分有。前云上二界一切一分也。如无想唯有有色半支。无色唯名半支。及六入中唯有意处一分是也。有求上生而起彼者。谓有厌下麄苦障。欣上胜妙离。修彼六种观想而求上生。此即上地行支。能伏下地惑也。六种行相者。身中所起心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因苦。欲界俱身。饥渴寒𤍠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果苦。以厌欲界因苦。即欣初禅上胜禅定之乐是因胜。厌欲界果苦。即欣初禅禅味之乐是果胜。欲界五尘。能起众恶是因麄。此身为三十六物尿屎臭秽之所成就是果麄。以厌欲因麄即欣初禅禅定之乐心定不动是因妙。厌欲果麄即欣受得初禅之身。如镜中像。𨿽有形色。无有质碍是果妙。烦𢚰覆蔽真性。不能显𤼵是因障。此身质碍。不得自在是果障。以厌欲因障。即欣初禅心得出离是因离。复厌欲果障。即欣初禅获得五通之身自在无碍是果离。是谓厌下苦麄障。欣上胜妙离。亦曰净妙离。此畧述求上生者六种行相。详如法数。及禅门诸经论。
○九学等分別门。
一切皆唯非学无学。圣者所起有漏善业。明为缘故。违有支故。非有支摄。由此应知圣必不造感后有业。于后苦果不迷求故。杂修静虑资下故业生净居等于理无违。
初正释不摄。次通其妨难。此有疑问伏于文外。疑云。学无学圣。未必不起有漏善业。则于十二有支当何所摄。故释云。一切皆非。缘圣者𨿽有有漏善业。智明为缘故。违有支故。非有支摄。由此可决其不造不求也。仍恐难云。然则圣者杂修静虑生净居等。既是有漏。宁不摄于有支。故通云。杂修者。以漏无漏。前后杂修第四静虑。资助无云福生广果三天之故业。而上生净居感总报果。于理无违。所以然者。葢总报必行业所感。行业必摄于有支。今生净居。既是总报。于不摄有支之理宜违。曰不违者。以总报之业及名言种子。皆是徃昔已造名故。后由无漏资生故业生净居天感总报果耳。非圣者特造新业而求生。安得摄于有支。故曰于理无违。
○十见修二断门(二) 初第一解二第二解。
○初第一解。
有义无明唯见所断。要迷谛理能𤼵行故。圣必不造后有业故。爱取二支唯修所断贪求当有而润生故。九种命终心俱生爱俱故。余九皆通见修所断。
此师无明一支唯见断。爱取唯修断。余九皆通见修所断。唯见其故有二。一以行由迷谛理而𤼵。迷谛理惑是见所断。二以圣必无能𤼵烦𢚰之惑。见道名圣。必断能𤼵烦𢚰之惑。以此二故。无明唯见所断不通于修。唯修其故亦二。一如陀洹七生。一来二生。不还一生。三果圣人贪求当有。皆以爱取而润生故。二有九种命终心俱生爱俱之可证故。以此二义。爱取唯修所断不通于见。余九皆通。如下所释。问。何谓九种命终心俱生爱俱。曰。杂集论云。相续力者有九种命终心。与自体爱相应。于三界中各令欲色无色界生相续。一者从欲界没。还生欲界。即以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心结生相续。二者从欲界没。若生色界。即以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心结生相续。三者从欲界没。若生无色界。即以无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心结生相续。如是欲界没有三种。色界无色界没各有三种。共成九种。
○二第二解(二) 初破前非二申正义。
○初破前非。
有义一切皆通二断。论说预流果。已断一切一分有支无全断者故。若无明支唯见所断。宁说预流无全断者。若爱取支唯修所断。宁说彼已断一切支一分。又说全界一切烦𢚰皆能结生。徃恶趣行唯分別起烦𢚰能𤼵。不言润生唯修所断。谓感后有行皆见所断𤼵。由此故知无明爱取三支。亦通见修所断。
初标通二断引论证成。次引论证破前唯二断。三结出三支皆通二断。一切皆通者。前云余九皆通二断。今云一切。则无明爱取皆在其中。证于瑜伽可知。若汝前说无明唯见所断。是预流全断矣。论中宁说预流无全断。而断一分乎。唯见所断之非可知。若汝前说爱取二支唯修所断。是初果全不断矣。论中宁说预流已断一分。非全不断乎。唯修所断之非又可知。不独此也。论中又说全欲界一切烦𢚰。乃至全无色一切烦𢚰。全界。一界也。各三界烦𢚰皆能结生相续。不言润生唯修所断。岂爱取支唯修断耶。又说徃恶趣行。唯分別起烦𢚰能𤼵。不谓一切感后有行。皆见所断烦𢚰所𤼵。岂无明支唯见断耶。故知不独余九通于二断。无明爱取三支亦通二断。问。又说全界至烦𢚰能𤼵是一叚。不言润生至见所断𤼵是一叚。释中何为以后叚拆合上叚中之二句释耶。曰。但知不言二字。谓之一字。释义自昭然矣。何则不言不字。当贯下谓字。而释中于谓上下一不字。以上言字作下谓字。以下谓字作上言字。其义自明矣。
○二申正义。
然无明支正𤼵行者唯见所断。助者不定。爱取二支正润生者唯修所断。助者不定。又染汙法自性应断。对治起时彼永断故。一切有漏不染汙法。非性应断。不违道故。然有二义说之为断。一离缚故。谓断缘彼杂彼烦𢚰。二不生故。谓断彼依。令永不起。依离缚断。说有漏善无覆无记唯修所断。依不生断。说诸恶趣无想定等唯见所断。说十二支通二断者。于前诸断如应当知。
初明无明爱取三支。次明行及老𢀸九支。三结示诸支断义。正𤼵恶趣行无明。唯见所断𤼵善趣行无明则通二断。正润生爱取唯修所断助润生者亦通二断。总之正𤼵正润者局助𤼵助润者通也故云不定。染汙法自性应断者。无明爱取三支及行有一分。性是烦𢚰曰染汙法自性应断。对治起时彼永断者。即出世道障治相违曰永断。一切有漏不染汙者。谓行有一分。即有漏善识等五。及生等二果。体唯无记曰不染汙法。此皆不违道品曰非性应断也。然有二义说断。一离缚故。二不生故。离缚者。断离缘彼烦𢚰杂彼烦𢚰。缘彼烦𢚰。是第七俱生我贪等。缘彼识等五种生等二支之异熟果。杂彼烦𢚰。是第七我见慢等。由我见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善法不能忘相。故名杂彼。即善中杂彼著相之烦𢚰也。依断此二烦𢚰义故。说行有二支中一分有漏善。及识等五与生等二果。合有九支。惟修所断。二不生者。分別烦𢚰为依。彼等生起。断此烦𢚰。彼永不生。依不生义。说行有二支一分感恶趣行。并招无想果有漏善定。及有中摄识等五种。以因该果。具生老𢀸。是故亦合为九。唯见所断。是则说十二支通二断者。三支依正助说通二断。余九依二义说通二断。故云如应当知。
○十一三受相摄门。
十乐舍俱。受不与受共相应故。老𢀸位中多分无乐及容舍故。十一苦俱。非受俱故。
十乐舍俱。谓十支是乐。受舍受俱也。除受支老𢀸支者。以受不与受共相应故。老𢀸位中多分无乐及容舍故。十一支与苦受相应。唯除受支。亦以受非受俱。
○十二三苦分別门。
十一少分坏苦所摄。老𢀸位中多无乐受。依乐立坏故不说之。十二少分苦苦所摄。一切支中有苦受故。十二全分行苦所摄。诸有漏法皆行苦故。依舍受说十一少分除老𢀸支。如坏苦说。实义如是。诸圣教中随彼相增所说不定。
十二支中除老𢀸支。余十一支少分坏苦所摄。老𢀸不说者。以坏苦依乐变而立。老𢀸位中多无乐受。坏从何立。十二支少分苦苦所摄。以依苦受立苦苦。一切支中容有苦受俱故。曰苦苦摄也。十二支全分行苦所摄。以诸有漏法。是刹那性。皆行苦故。曰行苦摄也。依舍受说十一少分除老𢀸支如坏苦说者。谓若依行苦对舍受者。十一少分行苦所摄。老𢀸位中无容舍故。无舍故无行苦。如无乐故无坏苦。曰如坏苦说也。实义如是。指上论所摄是真实义。若诸圣教中。随彼增盛之相而言。则所说不定。不可惑于随相不定之说。遂疑于真实一定之说也。问。苦苦坏苦。皆言少分。行苦𨚫言全分何也。曰。以十二支具三苦性。若是二苦必是行苦。故言全分。有是行苦而非二苦。又此二苦。各不相摄。故云少分。
○十三四谛相摄门。
皆苦谛摄。取蕴性故。五亦集谛摄。业烦𢚰性故。
此十二支。于四谛中皆苦谛摄。以十二支是五取蕴性。实苦不离取蕴。岂非苦谛。无明爱取行有五支。亦集谛摄。以是惑业性故。实因不离业惑。岂非集谛。
○十四四缘分別门(四) 初通明四缘二別明因缘三別明二缘四结指无方。
○初通明四缘。
诸支相望。增上定有。余之三缘。有无不定。契经依定。唯说有一。
爱望于取。有望于生。有因缘义。若说识支是业种者。行望于识亦作因缘。余支相望无因缘义。而集论说无明望行有因缘者。依无明时业习气说。无明俱故假说无明。实是行种。瑜伽论说诸支相望无因缘者。依现爱取。唯业有说。
別明因缘之有无也。初正明实义。次会通论义。实义者。爱望于取等。皆有因缘也。爱望取有者。取之现行由爱增盛而现。爱是现取之种。故有因缘。有望生有者。有即爱取已润识等五种名有。生即识等五种现行名生。现从种生。故有因缘。行望识有者。若说识支是识种。行非识之亲因。若说识支是业种者。行望于识有因缘义。故云亦作因缘。余无因缘者。此外八支曰余。相望者。谓无明望行。识望名色。名色望六入。六入望触。触望于受。受望于爱。取望于有。生望老𢀸。皆非亲因自果。故无因缘。恐有难云。若余支相望无因缘义。何故集论说无明望行有因缘耶。故会通云。有是假说。以依无明俱时。思业之习气。假说业种以为无明。实是行种作因而生行支耳。恐又难云。若爱望于取有望于生有因缘。何故瑜伽说诸支相望无因缘耶。故会通云。瑜伽说爱望于取无因缘者谓依现行之爱。望现行之取。非从自种安得因缘。岂比夫前之以爱增取种生现行得为因缘耶。瑜伽说有望于生无因缘者。唯业有说。谓以业种为有。业非识体。但可增上。非是因缘。岂比夫前之以识种起生现行得为因缘耶。是则此论之无不乖集论之有。此论之有。不逆瑜伽之无。义各有取尔也。
○三別明二缘。
无明望行。爱望于取。生望老𢀸。有余二缘。有望于生。受望于爱。无等无间。有所缘缘。余支相望。二俱非有。
別明二缘有无也。有余二缘者。无明至𢀸。皆以现行相望。有等无间所缘缘。有等无间者。前无明心所灭。引后行思心。前爱心所灭。引后取之心。生及老𢀸。但是识与名色增长衰变。增长心灭。引生衰变。故此三位。有等无间缘。有所缘缘者。行思等心所。唯在意识可得反缘无明。无明即行家所缘缘。取亦反缘前爱。爱即取家所缘缘。老𢀸位中诸心心所。可缘生位色心。生即老𢀸家所缘缘。故此三位有所缘缘。有望于生。受望于爱。无等无间。有所缘缘。无等无间者。以前后现行引生曰等无间。今有是种子。生是现行。受是种子。爱是现行。则等无间从何而引。故无等无间也。有所缘缘者。生自现行。能缘有种。爱是现行能缘受种。则受为爱支所缘缘。有为生支所缘缘。故曰有所缘缘也。余支相望二俱非有者。谓行望于识。乃至取望于有。其果皆非现行心心所相引生故。如识等至受。皆是种子。有亦种子。而行为识因。取为有因。𨿽是现行。然所生识有。即是种故。是以非等无间缘。既非现行心心所法。缘虑无故。无所缘缘。曰二俱非有也。
○四结指无方。
此中且依隣近顺次不相杂乱实缘起说。异此相望。为缘不定。诸聪慧者如理应思。
总结有支于四缘中。唯依四义。立缘起也。一邻近。如无明邻行。行近识等。二顺次。如无明缘行。乃至老𢀸。顺其序等。三不杂。如无明唯无明。不杂行业等。四实说。如唯据各支实种现说无所假借等。异此相望为缘不定者。如异上邻近则为隔越。于一支法。越一越二越多支故。异上顺次则为逆次。如从老𢀸乃至无明。不以无明为行之缘故。异上不杂则为杂乱。如说业种名识支等故。异上实说。则为假说。如说无明俱时思业习气。实是行种。假说无明等故。故云异此四义相望。为缘则不定也。隔越乃至假说。不能尽述。故曰如理应思。上四科中第三义门一科竟。
○四相摄。
惑业苦三摄十二者。无明爱取是惑所摄。行有一分是业所摄。七有一分是苦所摄。有处说业全摄有者。应知彼依业有说故。有处说识业所摄者。彼说业种为识支故。惑业所招独名苦者。唯苦谛摄。为生厌故。由惑业苦即十二支。故此能令生𢀸相续。
初牒标明摄。二会通他论。三释通妨难。四结答前问。前言此惑业苦应知总摄十二有支。今牒前标释云。惑业苦三摄十二者。谓无明爱取三支是惑道所摄。行支及有支一分。是业道所摄。识等五种至老𢀸七支。及有一分。是苦道所摄也。恐疑他论与此所摄不同。故会通云。有处说业全摄有者。应知彼依业有说。不依有种说故。有处说识业所摄者。彼说业种为识支。不说识种名识支故。又恐问曰。十二有支皆是苦摄独言惑业所招识等七支唯苦摄者何也。故释云。唯苦谛摄不通集者。为使有情知苦生厌恶故。厌始离。离则断。断则不相续矣前云生𢀸相续由惑业苦。惑业苦即十二支。故此能令生𢀸相续以上论释中四解第三解竟。
○四第四解(二) 初标生𢀸因缘二释二种生𢀸。
○初标生𢀸因缘。
复次生𢀸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因谓有漏无漏二业正感生𢀸。故说为因。缘谓烦𢚰所知二障。助感生𢀸故说为缘。
第四师重释颂文。立内因缘。显生𢀸相续不离唯识也。正感曰因。以二业为正。且约招感生𢀸显现而说。助感曰缘。以二障为助。但约增上缘说。
○二释二种生𢀸(三) 初释相二料简三属颂。
○初释相。
所以者何。生𢀸有二。一分叚生𢀸。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𢚰障缘助[执/力]力。所感三界麄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叚。二不思议变易生𢀸。谓诸无漏有分別业。由所知障缘助[执/力]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或名意成身。随意愿成故。如契经说。如取为缘。有漏业因。续后有者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习地为缘。无漏业因。有阿罗汉独觉已得自在菩萨。生三种意成身。亦名变化身。无漏定力转令异本如变化故。如有论说声闻无学永尽后有。云何能证无上菩提。依变化身证无上觉。非业报身。故不违理。
初徴标生𢀸。二释二生𢀸。三会通异名。释相者。释生𢀸之相。以因缘不同。生𢀸有別。曰分叚。曰变易。曰意成变化。圣凢天壤。小大不同。要之不离于生灭。故曰生𢀸之相。徴意葢谓所感生𢀸。由于能感正助。正助障业。复各不同。所以者何。意生𢀸之必有不同者在也。故云生𢀸有二。一分叚。二变易。分叚者。善不善业为感生因。𤼵润烦𢚰为助生缘。三界麄异熟为所感果。随因缘力。所感身命长短。有定齐限。不能前后改转故名分叚。二不思议变易生𢀸者。谓无漏有为诸业为能感因。由所知障助力为能感缘胜。细异熟为所感果。又名变易者。以由悲愿度生无齐限力。改转定有齐限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又名不思议者。以由无漏定愿不可思议为能资感。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恐疑不思议变易生𢀸。复名意成身者。为因缘有异身亦有异耶。为因缘无异身亦不异。随义以立名耶。故会通云。即变易身。或名为意成身耳。以其随大悲意愿之所成故。取而例之。经云。如二取烦𢚰为缘。有漏善恶为因。续后有者而生欲有色有无色有。或续𢀸有后而生中有生有本有。如是无明习地所知障为缘。无漏业为因。有阿罗汉独觉已得自在菩萨生三种意成身。是则此以所知无漏因缘。有三乘而生三身。彼以烦𢚰有漏因缘。续后有而生三有。此三乘三身。罗汉三昧正受意生身。近于独觉觉法自性意生身。独觉觉法自性意生身。近于菩萨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彼续后有者而生欲有。近于色有。色有近于无色有。或中有近于生有。生有近于本有。以能例所。所固自明。以所合能。所独不愈明乎。仍恐疑云。又亦名变化身者何。故会通云。无漏禅定力。转变本身之时。似如变化。非新生故。如有论说声闻无学永尽后有分叚之身。何能出生入𢀸行菩萨行化度有情。乃至究竟能证无上菩提之果耶。彼论答云。依变化身。证无上觉。非业报身。不违于永尽后有能证菩提之理耳。问。前云悲愿力。次云无漏定愿。此云无漏定力。何以异耶。曰。但各随增胜为说释所立名。实则文𨿽不备而义自互兼。问。小乘无漏定力。岂得兼悲。曰。今依变化修证无上之果。则所转是无上之器。能转岂下劣之力耶。问。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曰变易矣。窃以为若所依身。随地有別。可说短长而命如灯𦦨。念念生灭。异于分叚一期等事。慿何说彼无定齐限耶。曰。奘师云。理实命根无別分限。随所依身假说分限耳。问。变麄为细。易短为长。有细生灭曰变易生𢀸。为复有可指生𢀸耶曰。觉知[执/力]尽名𢀸。入定还资曰生也。问。三意生身以何为体。曰。悲愿为体。定愿为体。无明住地惑。无漏有分別业为体也。
○二料简(三) 初释所知无漏能感问二释资感生𢀸何用问三释何须所知资感问。
○初释所知无漏能感问。
若所知障助无漏业能感生𢀸。二乘定性应不永入无余𣵀槃。如诸异生拘烦𢚰故。如何道谛实能感苦。谁言实感。不尔如何。无漏定愿资有漏业。令所得果相续长时。展转增胜。假说名感。如是感时由所知障为缘助力。非独能感。然所知障不障解脱。无能𤼵业润生用故。
初问。二答。问中有二。初承前变易生𢀸问云。若所知障助无漏业能感变易生𢀸。二乘既有所知障在。应常感生𢀸不入𣵀槃。如异生为烦𢚰所拘不能解脱故。次问集能招苦。道惟趣灭。无漏有分別业乃道谛摄。而云能感变易。则道谛实能感苦矣。如之何。答中先答次问。答云谁言实感。徴云不尔如何。释云。第四禅。无漏胜定。资色无色已感异熟诸有漏业。令所得果相续增长。无漏资胜。依胜助力。假说能感。非无漏业实能感苦。且如是定愿资有漏业感果之时。非有漏业独能感果。由所知障为缘助力。彼业方能感殊胜果。次答前问云。然所知障。𨿽助生𢀸。不障解脱。非感苦者。岂比烦𢚰有𤼵业润生之用乎。是以二乘𨿽有所知。亦能永入无余𣵀槃。
○二释资感生𢀸何用问。
何用资感生𢀸苦为。自证菩提利乐他故。谓不定性独觉声闻及得自在大愿菩萨。已永断伏烦𢚰障故。无容复受当分叚身。恐废长时修菩萨行。遂以无漏胜定愿力。如延寿法资现身因。令彼长时与果不绝。[娄*殳][娄*殳]如是定愿资助。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初问。次答。问意谓生𢀸是苦。宜𢚩远离。而乃资感为有何用。欲究其资感之故也。标答云。自证菩提利乐他故而资感也。谓不定性独觉声闻及八地已上得自在大愿菩萨。已永断永伏烦𢚰障故。则无𤼵润。无容复受当分叚身。分叚既无。恐废长时修菩萨行。遂以无漏定愿。如世间延寿之法。资现有身。转令异本。以此为因。令彼长时与果不绝。数数资助。乃至具诸相好。证得无上菩提耳。岂为无用之资感耶。
○三释何须所知资感问。
彼复何须所知障助。既未圆证无相大悲。不执菩提有情实有。无由𤼵起猛利悲愿。又所知障障大菩提。为永断除留身久住。又所知障为有漏依。此障若无。彼定非有。故于身住有大助力。若所留身有漏定愿所资助者。分叚身摄。二乘异生所知境故。无漏定愿所资助者。变易身摄。非彼境故。由此应知变易生𢀸性是有漏异熟果摄。于无漏业是增上果。有圣教中说为无漏出三界者。随助因说。
初难问。次正答。三简异。问意云。既以无漏定愿资现身因足矣。复何须所知障助。令长时与果不绝而久住耶。答云须此助者。其意有三。谓无求而求。无度而度。乃是无相大悲。执有可求执有可度者所知障也。既在因位。未能圆证无相。若不假此所知障执有菩提可求。有情可度。则无由𤼵起猛利悲愿。此必须于此者一也。又所知障障大菩提。实难卒断。为永断除成无上觉。留身久住。则必须于此者二也。又所知障。为有漏法所依。既变易身是有漏。此障若无。彼定非有。非离所依有能依故。此必须于此者三也。有此三义。故于身住有大助力。非小补也。恐又问云。凢所留身皆变易摄耶。皆三界摄耶。故简云。若所留身。是诸异生。世间有漏定愿所资助者。分叚身摄。二乘异生所知境故。若所留身。是诸圣者出世无漏定愿所资助者。变易身摄。微妙胜用。不可思议。非诸凢小所知境故。故结答其后问云。由此应知变易生𢀸。异熟果摄。是有漏业正所感故。亦增上果摄。是无漏业所资助故。亦三界摄。是有漏故。然有圣教说变易生𢀸。名为无漏出三界者。随无漏因资助说耳。不可不察其说。便为无漏出于三界。
○三属颂(三) 初正申颂二通疑问三例净法。
○初正申颂。
颂中所言诸业习气。即前所说二业种子。二取习气。即前所说二障种子。俱执著故。俱等余文。义如前释。
二业种子。即有漏无漏二业。俱执著者。释皆名取。以取是执著。故云二取。
○二通疑问。
变易生𢀸。𨿽无分叚前后异熟別尽別生。而数资助前后改转。亦有前尽余复生义。𨿽亦由现生𢀸相续。而种定有。颂偏说之。或为显示真异熟因果皆不离本识。故不说现。现异熟因不即与果。转识间断非异熟故。
设为问答以通变易现行之疑也。初通变易疑。次通现行疑。疑云。分叚舍生趣生。可言异熟前尽复生。变易既无舍趣。而言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何也。通云。变易生𢀸。𨿽无分叚前后异熟別尽別生之义。而以无漏业。[娄*殳][娄*殳]资助前后改转。令后身命展转胜前。亦有前尽余复生义。故亦言异熟耳。又恐疑云。变易亦名异熟生𢀸相续矣。业取现行。生𢀸岂不由之。独言业取二习气者何。通云。异熟𨿽亦由现。生𢀸相续。而种定有。现不定有。故颂偏说。或为显示真异熟因果。皆不离本识。因即本识所持业取二种。果即本识自己果位。前尽复生之总报主。故但说种子。不说现行。又六转识现异熟因。果在未来。必假熏成种子。后方与果。不即与果。酬前满业。无记转识。多间断故。是异熟生。非真异熟。是则三性现识。皆非不离本识。所以颂中但言习气。不言现耳。
○三例净法。
前中后际生𢀸轮𢌞。不待外缘。既由内识。净法相续。应知亦然。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有无漏种。由转识等[娄*殳][娄*殳]熏𤼵渐渐增胜。乃至究竟得成佛时。转舍本来杂染识种。转得始起清净种识。任持一切功德种子。由本愿力。尽未来际起诸妙用。相续无竆。由此应知唯有内识。
初结前总标。二释明净法。前云复次生𢀸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至此详解已完。结云。前中后际生𢀸轮𢌞既由内识。净法相续。应知亦不待外缘。相续者。谓本无漏种。因熏成佛。由本愿力。尽未来际。起诸妙用。无有竆尽。曰净法相续也。净法相续亦由本无漏种。依附本识。熏𤼵成佛。转舍转识本来杂染识种。转得始起清净种识。任持一切功德种子。由本愿力起诸妙用。无有竆尽。𤼵现于一切功德种子。而种子住持于净识。曰亦唯内识也。以上第三生𢀸唯识一大科竟。
○四三性唯识(二) 初本论二论释。
○初本论。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
○二论释(二) 初正释三颂二义类相推。
○初正释三颂(八) 初別释四句二別释第五三別释第六四別释七八五別释九十六別释十一七別释十二八总申颂意。
○初別释四句(二) 初畧释二广辨。
○初畧释。
论曰。周徧计度。故名徧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徧计虚妄分別。即由彼彼虚妄分別。徧计种种所徧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別。此所妄执自性差別总名徧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理教推徴。不可得故。
畧释其义。使易晓也。初释第一句。次释第二句。三释三四句。谓能徧计虚妄分別者。释上彼彼徧计。是能虚妄分別之心也。即由彼彼虚妄分別。是牒上句。徧计种种所徧计物。是释下句。牒上释下。有来脉故。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別者。指上所执种种物也。此所妄执自性差別总名徧计所执自性者。指定徧计所执自性也。理教推徴不可得故。出无所有之由也。问。何谓我法自性差別。曰。我自性。即横计主宰。法自性。即横计[车*丸]持。我差別。即有情命者等。预流一来等。法差別。即蕴处界等。实德业等。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前已详释。
○二广辨(二) 初总分文二別释相。
○初总分文。
此广释其义使尽其详也文分易晓。
○二別释相(二) 初能徧计二所徧计。
○初能徧计(二) 初安慧师二护法师。
○初安慧师。
初能徧计自性云何有义。八识及诸心所有漏摄者皆能徧计。虚妄分別为自性故。皆似所取能取现故说阿頼耶。以徧计所执自性妄执种为所缘故。
此师以初二故。通原八种识及诸心所为能徧计心。以虚妄分別为自性。似能所取。皆是有漏心故。以第三故別原第八为能徧计心。以所缘既是徧计所执自性妄执种。则能缘第八。岂非徧计妄执之心。以所验能。心可知矣。不知能所有辨。八无计度。破在下文。
○二护法师(三) 初正释二斥非三结示。
○初正释。
有义。第六第七心品。执我法者是能徧计。唯说意识能徧计故。意及意识名意识故。计度分別能徧计故。执我法者必是慧故。二执必与无明俱故。不说无明有善性故。痴无痴等不相应故。不见有执导空智故。执有执无不俱起故。曾无有执非能熏故。
护法师以六七二识心品执我法者是能徧计。复出十故以原其㫖。第一约唯说原。第二约名字原。第三约分別原。此三皆尅证六七是能徧计。第四约执断是原。第五约执断俱原。此二不唯原能徧计是六七。且遮第八无慧痴矣。第六约不说原。第七约不俱原。不通善性。非善心所俱。此二不惟原二执是能徧计。亦暗斥前师谓诸心所皆能徧计。以诸心通善染故。第八约不见原。第九约比例原。谓善慧无执。见无执者能导空智。染慧有执不见有执。能导空智。执有者不起无执。执无者不起有执。有无既不俱起。有执则非空智。岂不例知。第十约能熏原。不惟原六七有执能熏。是能徧计。亦遮前五无执八非能熏。是知从一故至十故。原之又原而搜竆理窟。则六识与七识指之更指而灿𤼵心华。将见不俟后之破斥。而慧师必当首肯矣。
○二斥非。
有漏心等不证实故。一切皆名虚妄分別。𨿽似所取能取相现而非一切能徧计摄。勿无漏心亦有执故。如来后得应有执故。经说佛智现身土等种种影像如镜等故。若无缘用。应非智等。𨿽说蔵识缘徧计种。而不说唯。故非诚证。
初正破。二反破。三证破。四破引。前以虚妄分別为自性。释有漏心等有能所取皆能徧计。不知有漏中所摄诸心心所。皆不能证圆成实性。故一切皆名虚妄分別。非说徧计。恐难。既非徧计。何故复说能取所取相现。故通云。𨿽似能取所取相现。而有徧计有不徧计者。岂能所取皆能徧计摄耶。此明有漏善心。徧而非计也。若谓似能所取皆能徧计。勿无漏心亦是徧计。若无漏心是徧计者。勿如来后得无漏智心。有似能所取义。亦应有执。亦应能徧计摄耶例之可知。况证之于经云。佛智现身土等种种影像如镜等故。夫种种影像。喻所现之固明。如镜等故。譬能现之甚显。若无缘用。应非佛智。故知无漏心与后得智。及诸善心所皆能广缘而无计执。而谓能缘等皆是徧计。漫然不一甄別可乎。又前引蔵识所缘种子。证頼耶为能徧计心。然𨿽说蔵识缘徧计种。而不说唯者。以亦缘报身器界诸法故也。故彼所引非是诚证。
○三结示。
由斯理趣。唯于第六第七心品有能徧计。识品𨿽二而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徧计不同。故言彼彼。
初正结。二通妨。由斯通收正释斥非之理趣。唯于六七二识有能徧计。此外非能徧计心也。恐难云。既唯六七。颂云彼彼者何。故通云。识品𨿽云六七二种。而有二法三法乃至十法徧计不同。故云彼彼耳。问。自二至十等名相云何。答。一名二义曰二。一分別戏论所依缘。二见及慢。三贪嗔痴曰三。一自相。二差別。三所取相。四能取相曰四。一依名徧计义。二依义徧计名。三依名徧计名。四依义徧计义。五依二徧计二曰五。一自性。二差別。三觉悟。四随眠。五加行。六名曰六。即前名徧计中所摄。一有为。二无为。三常。四无常。五善。六不善。七无记曰七。一自性。二差別。三总持。四我。五我所。六爱。七不爱。八爱不爱俱违曰八。亦即前名徧计中所摄。一此为何物。二云何此物。三此是何物。四此云何物。五或为色蕴六或为受蕴。七或为想蕴。八或为行蕴。九或为识蕴曰九。即前五加行徧计中复有五种。一贪爱。二嗔恚。三合会。四別种。五随舍曰十。曰等者。总之于百千法上徧计不同是也。又应知徧计有四料简。一有徧非计。如无漏心及有漏善心。广缘而非计故。二有计非徧。如有漏第七。唯计第八。非徧起故。三亦徧亦计。如第六识。通缘内外恒起我法故。四非徧非计。如有漏前五及第八。各了自境不起计故。
○二所徧计。
次所徧计自性云何。摄大乘说是依他起。徧计心等所缘缘故。圆成实性宁非彼境。真非妄执所缘境故。依展转说亦所徧计。徧计所执𨿽是彼境。而非所缘缘。故非所徧计。
初以所徧计自性为问。引论答云。所徧计自性是依他起法。谓即徧计心等所缘缘故。次问圆成实性宁得非彼徧计心境。答云。圆成是真。徧计是妄。真非徧计妄执所缘境故。𨿽然。若依徧计由依他。依他实性即圆成。依此展转。遡流竆源亦所徧计。恐难。徧计所执。即徧计之境。云何不是所徧计耶。通云。𨿽是彼境。非所缘缘。故非所徧计。以所缘缘必用实缘起法。今徧计所执我法。犹如空华。殊无实性。无实性故非所缘缘。非所缘缘故非所徧计。上初別释四句一科竟。
○二別释第五(二) 初徴二释。
○初徴。
徧计所执。其相云何。与依他起。复有何別。
此以颂文第五句。与徧计所执对问。以竆其相之不同也。
○二释(二) 初第一解二第二解。
○初第一解。
有义三界心及心所。由无始来虚妄熏习𨿽各体一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无。此相说为徧计所执。二所依体。实托缘生。此性非无。名依他起。虚妄分別缘所生故。云何知然。诸圣教说虚妄分別是依他起二取名为徧计所执。
此师止立二分。故以相见能所为徧计。相见所依自证分体为依他。复引教为证。而不知其所解之未尽也。下文自详。
○二第二解(四) 初申颂义二证依他三斥前非四结正㫖。
○初申颂义。
有义。一切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分从缘生故。亦依他起。徧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方名徧计所执。
初申依他。二申徧计。此师意谓不简漏无漏。染无染。凢世出世间一切心及心所。若所依体性。若所变相见。由熏习力。从缘生故。亦依他起。非独以所依体为依他已也。徧计心等。依斯缘生相见。虚妄执著。一定实有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有无。此一异。此俱不俱。此二方名徧计所执。岂得以缘起相见便名徧计也耶。一答而两问双明。二相焕然矣。
○二证依他。
诸圣教说唯量唯二种种皆名依他起故。又相等四法十一识等。论皆说为依他起摄故。
此引教以证依他。使知无滥于徧计之相也。唯。独也。量。分量。唯量。唯识分量。识外无所有也。唯二者。见相二分。种种。诸识种种相见也。相等四法。等后三分。十一识者。梁摄论云。一身识。谓眼等五界。二身者识。谓染汙意。三受者识。谓意界。四应受识。谓色等六尘。五正受识。谓六识界。六世识。谓生生相续不断。七数识。谓筭计由一至于无量。八处识。谓器世间。九言说识。谓见闻觉知。十言说自他差別识。谓依身差別。即我见熏习种子生。十一善恶两道生𢀸识。谓生𢀸趣无量种。即有支习气种子生。如是诸识。论皆说为虚妄分別依他起故。既皆以此为依他。乃以此为徧计者何耶。
○三斥前非。
不尔。无漏后得智品二分。应名徧计所执。许应圣智不缘彼生。缘彼智品应非道谛。不许应知有漏亦尔。又若二分是徧计所执。应如兔角等非所缘缘。徧计所执体非有故。又应二分不熏成种。后识等生应无二分。又诸习气是相分摄。岂非有法能作因缘。若缘所生内相见分非依他起。二所依体。例亦应然。无异因故。
以理量展转斥前非也。初约无漏难破徧计。二约譬喻难破徧计。三约无种难破徧计。四约因缘难破徧计。五约比例难破徧计。不尔者。谓不以相见为依他必执相见徧计摄者。则因中无漏。果上后得智品。皆有相见二分。应名徧计所执矣。汝能许之否耶。许则净分依他。应非圣智所缘之境。即能缘圣智。乃集谛摄。非道谛所摄。有是理乎。若不许无漏位中二分是徧计所执。则有漏位亦不许相见徧计所摄。理甚明也。又若二分是徧计所执。应如兔角无体。非所缘缘矣。二分岂得非所缘缘乎。又若二分是徧计所执。则是无体之法不熏成种。后识等生应无二分。识生岂得无二分乎。又诸习气是第八相分所摄。岂非有体之法能作亲因缘耶。若众缘所生内相见分。汝必谓非依他起。是徧计者。则汝所说二分之体。亦非依他。以相见自证无异因故。因既不异。性自无殊。不惟相见徧计。将见汝执依他之体。反成徧计。如之何。自证体既依他。云何二分非依他起。
○四结正㫖。
由斯理趣。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
由斯理趣者。总收申义斥非二段中理趣也。皆依他起者。以王所体用。相见染净。𨿽各不同。而缘依亦众。依他众缘而得起故。皆名依他起也。问。众缘曰他者何。曰对自心故。约义分故。望前后故。
○三別释第六。
颂言分別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別。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
释颂文第六句分別缘所生也。初约染分解。二约染净解。三结定所摄。
○四別释七八。
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徧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无漏有为离倒究竟胜用周徧亦得此名。然今颂中说初非后。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徧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说于彼言。显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常远离言。显妄所执能所取性理恒非有。前言。义显不空依他。性。显二空非圆成实。真如离有离无性故。
释颂中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也。初释前三字。次释后七字。前三字即圆成实。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而有简显不同。显者。显此徧常体非虚谬。简者。简自共相虚空我等。徧显圆满。即简自相。以如色等质碍等自相。非周徧故。常显成就。即简共相。以诸法无常苦空等共相。非常住故。非虚谬显实。即简于空我。以虚空是妄有。我是谬执。但虚谬故。问。此圆成实。有理有果。为复果得此名。理得此名。而颂中为复约理为说。约果为说耶。故云无漏有为四智菩提。离倒名实。究竟名成。胜用周徧名圆。亦得此圆成实名。不但理得此名已也。但今颂中说初非后。以理圆成通一切位。果不通于因位故也。后七字者。于彼常远离前性也。释有总別总。谓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徧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別。谓于彼者显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以相即不应言彼。相离不应言于彼故。常远离者。显妄所执能所取性。理非恒有。前之一言。显但空徧计。不空依他性之一言。显二空非圆成实性。以真如离有无故。意谓依他似有。二空似无。真如之性。离于有无。则圆成非即二空。要是二空所显名圆成实耳。
○五別释九十。
由前理故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不异。异应真如非彼实性。不异此性应是无常。彼此俱应净非净境。则本后智用应无別。
释故此于依他。非异非不异也。初顺释。二反释。由前理故。此圆成于依他。异与不异俱非。何则异应真如非彼实性。然而真如是彼实性。何得云异。不异此性应是无常。然而此性乃是真常。何得云不异。又不异者。彼此俱应净非净境。则本后智。用应无別。以圆成实。唯根本净智境。依他是后得智境。亦通非净。若不异者。彼此应通二境二智。照用亦应无別。有是理乎。故非不异。
○六別释十一。
云何二性非异非一。如彼无常无我等法。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应彼法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由斯喻显。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一非异。法与法性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有故。
释如无常等性也。初徴。次标。三释。四合。徴云。云何依他圆成二性非一异耶。举颂标云。如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法。释云。何谓如无常等。谓如无常等性。是诸行共相。共有此无常等相也。与蕴界等诸行生灭之法。非异非一。异应彼行非无常等性。不异此无常等应是行等自相。非彼法之共相矣。有是理乎。故合云。由斯喻显。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一非异。依他是法。圆成是性。法与法性一异之难。如无常等。其理必应非异非不异。性是胜义。法是俗谛。待依他俗谛。有圆成胜义谛。离此无彼故非异。彼不即此故非不异。法喻昭然。即离安在。
○七別释十二。
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逹徧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別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逹依他起性如幻事等。𨿽无始来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我法执恒俱行故。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𦦨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依如是义。故有颂言。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𨿽有而非真。
释颂中非不见此彼也。初正释。次通妨。三引证。正释中先消释。次反释。三顺释。三皆可知。通妨中。恐有疑云。一切异生无始已来。各能缘自相见等分。何言不见圆成实。不能实知依他有耶。通云。𨿽无始来已能缘等。而以法我恒行。故不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犹如阳𦦨。犹如梦境。犹如镜像。犹如光影。犹如谷响。犹如水月。犹如变化所成。非有似有耳。教中依如是义。故有颂言。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𨿽有而非真。即今非不见此彼也。葢言必见真如。能了诸行如幻。如𦦨。如梦。如像。如影。如响。如水月。如变化。此颂彼颂。义宁有异也耶。如上所释。意已明矣。但古释宛转。曲尽其妙。能细心熟玩。不厌繁𤨏。则我法可以渐虚。真如因以渐近。不能自己。谨备录以俟智者。清凉疏云。若依摄论说喻。皆喻依他起性。兹为遣疑。所疑不同。所喻亦异。一以外人闻依他起相。但是妄分別有。非真实义。遂即生疑云。若无实义。何有所行境界。故说如幻。谓幻者幻作所缘六处。𨿽无实义而成境界。二疑云。若无实义。即无所缘。既无所缘。诸心心所法。云何而转。故说如阳𦦨。𦦨譬心心法。水喻于义。譬如阳𦦨有摇动故。𨿽无有义而生水觉。诸心心法。亦复如是。由摇动故。𨿽无有义而生义觉。三疑云。若无实义。何有爱非爱受用差別。故说如梦境。梦中之境𨿽无实义。而见种种爱与非爱受用差別现前可得。此亦如是。四疑云。若无实义。云何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別而生。故说如镜像。显依他起。如镜影像。实无有义。即于本质。起影像觉。然影像无別可得。此亦如是。应知𨿽无爱与非爱真实果义。而现可得。五疑云。若无实义。云何得有种种识转。故说如光影。显依他起。如弄影者。有其种种光影可得。而光影义实无所有。识亦如是。无种种义。而有种种义现可得。六疑云。若无实义。无量品类。戏论言说。云何而转。故说谷响喻。显依他起。譬如谷响。𨿽无有义而现可得。戏论言说。亦复如是。𨿽无实义而现可得。七疑云。若无实义。云何世间。定心心法。有义可得。由说定心。能如实知如实见故。故说水月喻。显依他起。譬如水月。其义实无。由水润滑澄清性故而现可得。定心亦尔。所缘境义。𨿽实无有而现可得。水喻其定。以是润滑澄清性故。八疑云。若有情义。实无所有。云何证真诸菩萨等。作彼利乐觉慧为先彼彼趣中摄受自体。故说如变化。显依他起。譬如变化。实无有义。由化者力。一切事成。非变化义而不可得。应知此中亦复如是。所受自体。其义𨿽无。而有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受自体。义现可得。是知万法𨿽空。体虚成事。一真非有。无性随缘。则湛尔坚凝常随物化。纷然起作。不动真如。
○八总申颂意。
此中意说。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华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徧计所执。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是故此三不离心等。
总申颂意。使不迷于言词也。初标。次释。三结。释中先依他。次徧计。三圆成。文义亦显。若总量之。依他起性。非有似有。众缘生故。如幻事等。徧计所执。性相都无。妄所执故。如空华等。圆成实性。所显真理。离有无故。如晴明空。末句结申前三颂意。三性不离唯识耳。以上。论释三性唯识中。第一大科正释三颂竟。
○二义类相摄(二) 初正明相摄二结畧指广。
○初正明相摄(十二) 初六种无为(至)十二异非异门。
○初六种无为。
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何性摄耶。三皆容摄。心等变似虚空等相。随心生故。依他起摄。愚夫于中妄执实有。此即徧计所执性摄。若于真如假施设有虚空等义。圆成实摄。有漏心等。定属依他。无漏心等。容二性摄。众缘生故。摄属依他。无颠倒故。圆成实摄。
自此至异非异门。皆义类相摄。见三性之帡包也。初问。次答。问举三无为而云等者。不止等于余三。意该百法为问。答云。三皆容摄者。三性皆容摄彼无为等也。何则心等变似虚空等相。随心生故。依他起摄。如前云。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別有虚空等相。数习力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则虚空等六。唯心所变。故属依他。愚夫不逹。于依他幻有中妄执实有。此即徧计所执性摄。若于真如法性。假施设有虚空等义圆成实摄。此六无为。三性所摄如此。有漏心等者。转释上心变故属依他。能变心等。通漏无漏。谓有漏诸心心所相见分等。从染缘所生。定属依他。若无漏心等。容依他圆成二性所摄。以从众净缘生故。摄属依他。无颠倒故。摄属圆成。如前文云。无漏有为。离倒究竟。亦得此名。
○二七种真如。
如是三性。与七真如。云何相摄。七真如者。一流转真如。谓有为法。流转实性。二实相真如。谓二无我所显实性。三唯识真如。谓染净法唯识实性。四安立真如谓苦实性。五邪行真如。谓集实性。六清净真如。谓灭实性。七正行真如。谓道实性。此七实性。圆成实摄。根本后得二智境故。随相摄者。流转苦集三。前二性摄。妄执杂染故。余四皆是圆成实摄。
初徴问相摄。二标列名体。三正明相摄。流转。依有为立。实相。依二空立。唯识。依染净立。余四。依四谛立。七种是相。其性是体。体非有异。随在立名。安立者。三界安立三有众生等故。余文易知。此七实性。圆成实摄。随相则一与四五前二性摄。妄执杂染故。二三六七皆圆成摄。所显实性。唯识实性。灭道实性故。详如深密经中。
○三色等六法。
三性六法。相摄云何彼六法中皆具三性。色受想行识及无为。皆有妄执缘生理故。
初问。次答。五隂及无为名六法。皆有妄执缘生理故名相摄。如妄执色为实。妄执色中有我等名徧计。知色等从缘生名依他。了色等本自性空是圆成。文中理字含二意。一即圆成。二三性俱该。无为同上。亦通三性。
○四名等五事(六) 初问答总标二依他摄四三三性摄五四亦三摄五五二性摄六六总判所摄。
○初问答总标。
三性五事相摄云何。诸圣教说。相摄不定。
五事。谓名相分別正智真如。凢落称谓。皆目曰名。凢可观对。皆号曰相。三界所摄诸心心所曰分別。根后二智曰正智。二空所显。圣智所行。思议莫及曰真如。问谓相摄云何。意欲得其一定之摄。总标答云。诸圣教说。相摄不定。
○二依他摄四。
谓或有处说。依他起摄彼相名分別正智。圆成实性。摄彼真如。徧计所执。不摄五事。彼说有漏心心所法。变似所诠说名为相。似能诠现施设为名。能变心等立为分別。无漏心等离戏论故。但总名正智。不说能所诠。四从缘生皆依他说。
自此至假立义名。皆別释圣教相摄不定也。初引文。二释义。引文者。依他摄四。圆成摄一。徧计不摄释义者。然彼文说依他摄四者。其说云何。出其意云。彼说有漏染分依他摄三事。无漏净分依他摄一事。四从缘生皆依他摄。瑜伽云。初自性五法中几所摄。答。都非所摄。第二自性几所摄。答。四所摄。第三自性几所摄。答。一所摄。正同此摄。窃尝疑徧计于五法都非所摄。而探于显扬曰。徧计所执。自相是无何以故。五事所不摄故。除五事外。更无所有。则徧计所执相。无有自体。云何能起徧计执耶。以由名于义转故。谓随彼假名。于义流转世间愚夫。执有名义决定相称真实自性。故此执亦名为邪。以二更互为客故。以名与义非称体故。说之为客。义亦如名。无所有故。说之为客。由是观之。名相分別三事。皆从缘起。故属依他。染分所恶于徧计者。执其决定相称真实自性耳。若但名而已矣。义而已矣。分別而已矣。徧计安在。
○三三性摄五。
或复有处说依他起。摄相分別。徧计所执。唯摄彼名。正智真如。圆成实摄。彼说有漏心及心所。相分名相。余名分別。徧计所执都无体故。为显非有。假说为名。二无倒故。圆成实摄。
三摄五者。依他摄相与分別二事。相见分故。徧计摄名一事。安有名故。圆成智如二事。无颠倒故。云三性摄五事也。初至圆成实摄引文。下皆出意。
○四亦三摄五。
或有处说依他起性唯摄分別。徧计所执摄彼相名。正智真如圆成实摄。彼说有漏心及心所相见分等。总名分別。虚妄分別为自性故。徧计所执能诠所诠。随情立为名相二事。
亦三摄五者。依他摄分別一事。徧计摄相名二事。圆成摄正智如如二事。云亦三摄五非全同前三摄五也。初至圆成实摄引文。下皆出意。彼说有漏心及心所至为自性故。见依他𨿽唯摄分別。而分別所该甚广。随情立为二事。亦见徧计情有理无。
○五二性摄二。
复有处说名属依他起性。义属徧计所执。彼说有漏心心所法相见分等。由名[执/力]力成所徧计。故说为名。徧计所执。随名横计。体实非有。假立义名。
二性摄二者。依他摄名。徧计摄相。名二性摄二也。初引文。二出意。义属徧计所执。义即义相。由名[执/力]力等。见义因名有。假立义名耳。
○六总判所摄。
诸圣教中所说五事。文𨿽有异而义无违。然初所说不相离乱。如瑜伽论。广说应知。
又圣教中说有五相。与此三性相摄云何。所诠能诠各具三性。谓妄所计。属初性摄。相名分別。随其所应所诠能诠属依他起。真如正智。随其所应所诠能诠。属圆成实。后得变似能诠相故。二相属相。唯初性摄。妄执异名定相属故。被执著相。唯依他起。虚妄分別为自性故。不执著相。唯圆成实。无漏智等为自性故。
初问。次答。答中初二通三性摄。后三唯三性摄。问。云圣教中说有五相。如显扬云。一所诠相。二能诠相。三此二相属相。四执著相。五不执著相。彼五与此三性相摄云何。答中先标所诠能诠二相各具三性。释云。谓妄所计实有能所诠相。属初徧计性摄。若以所诠应所缘相分。能诠应能缘名与分別。随其所应属依他起摄。若以能诠应正智。所诠应如如。随其所应属圆成摄。恐问正智如如离心缘名字。何有能诠之名。通云。𨿽正智离于名字等。然后得智为他说法。施设如智之名。则变似能诠故。二答三唯三性者。二相属相唯初徧计性摄。不通余说。以妄执名义定相属故。然当名第三而云二者。以初能所二相。通摄三性为一。故此名二。第四被执著相。即心心所等。被徧计所执。成所徧计。故云被执著相。唯依他起摄。亦不通于余摄。五不执著相。即心心所离徧计执。成无漏智。故云不执著相。唯圆成实。无漏智等为自性者。唯圆成实性所摄。亦不通余所摄。
○六四种真如。
又圣教中说四真实。与此三性相摄云何。世间道理所成真实。依他起摄。三事摄故。二障净智所行真实。圆成实摄。二事摄故。辩中邉论说初真实。唯初性摄。共所执故。第二真实。通属三性。理通执无执杂染清净故。后二真实。唯属第三。
初徴问。二答摄。三引论。四真实者。显扬意云。一世问真实。谓一切世间于诸事等。由串习所得。悟入知见。共施设世俗性。如于地谓是地。非是火等。自昔传来。名言决定。自他分別共为真实。非邪思搆观察所取二道理真实。即正智者。以证比至教三量。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以如实因缘证成道理所建立故。三烦𢚰障净智所行真实。谓一切声闻独觉无漏方便智。无漏正智。无漏后所得世间智等所行境界。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谓诸菩萨佛薄伽梵。为入法无我。及已入极清净者。依一切法。离言说自性无分別智所行境界。彼四真实。与此三性相摄云何。答云。世间道理二种真实。依他起性所摄。所以然者。以此二种。是前五事之中。相名分別三事摄故。而此三既属依他。故依他摄。二障净智所行真实。圆成实性所摄。所以然者。以此二种。是前五事之中。正智如如二事摄故。而此二既属圆成。故圆成摄。然依辩中邉论所摄与此不同。初说真实唯初性摄。以世间一切共所执故。与前摄于依他者异矣。第二真实。通属三性。理通执无执杂染清净故。夫理通清净属圆成。理通执有杂染是徧计依他。故与前唯属依他者异矣。后二真实唯属第三。与前无异。亦可执谓徧计。无执谓圆成。杂染谓依他。清净谓圆成。亦可杂染清净属依他。以依他中有染净故。问。论摄与前何所折衷。曰。似违不违。义各有取。前唯取摄于三事。后通取摄于所执。唯取摄于三事。无执则徧计自非。不通则依圆不具。故唯依他耳。通取摄于所执。则世间迷情之妄执。自属徧计。道理迷情之妄执。亦属徧计。而道理染净之通执。一执持之执。二无执之执。自属依圆矣。故云义各有取也。
○七四种真谛(三) 初问答总标二別释谛相三结配三性。
○初问答总标。
三性四谛相摄云何。四中一一皆具三性。
○二別释谛相(四) 初苦下有三二集下有三三㓕下有三四道下有三。
○初苦下有三。
且苦谛中。无常等四。各有三性。无常三者。一无性无常。性常无故。二起尽无常。有生灭故。三垢净无常。位转变故。苦有三者。一所取苦。我法二执所依取故。二事相苦。三苦相故。三和合苦。苦和合故。空有三者。一无性空。性非有故。二异性空。与妄所执自性异故。三自性空。二空所显为自性故。无我三者。一无相无我。我相无故。二异相无我。与妄所执我相异故。三自相无我。无我所显为自相故。
此苦谛之下四观。每观各有三性。如无常观中有无性起尽垢净之三。乃至无我观中有无相异相自相之三。曰各有三性。此三即有徧计依圆。亦各有三性也。无常三者。于一无常。观我法性。无常性故。观缘起法。有生灭故。观垢时无净。净时无垢。随位转变故。无常三性不同。同一无常。曰无常观。苦有三者。观所取五蕴。是我法二执所依取故。观缘起事相。是苦坏行三之事相故。观真实之法与苦和合故。苦之三性不同。同归于苦。曰苦观。空有三者。于一空观。观徧计所执性非有故。观缘起法与徧计所执自性异故。观二空所显真如为自性故。空之三亦不同。同归于空。曰空观。无我三者。观徧计所执。此相本来无故。观缘起与徧计所执我相异故。观圆成实以无我所显为自性故。无我三相不同。同归无我曰无我观。
○二集下有三。
集谛三者。一习气集。谓徧计所执自性执习气。执彼习气。假立彼名。二等起集。谓业烦𢚰。三未离系集。谓未离障真如。
集谛三者。谓习气等起未离系集。习气集是假名。谓能徧计心。所熏成种。以是彼执之习气。故假立彼习气之名。葢显能执以所执立名也。等起集者。谓业烦𢚰。由惑𤼵业。以业增惑。起义平等故。未离系者。真未离障。即在缠真如故。
○三灭下有三。
灭谛三者。一自性灭。自性不生故。二二取灭谓择灭二取不生故。三本性灭。谓真如故。
自性不生。谓徧计自性灭。择灭二取不生。谓以择灭智。令能所二取灭。真如本体元寂灭。曰本性灭。
○四道下有三。
道谛三者。一徧知道能知徧计所执故。二永断道。能断依他起故。三作证道。能证圆成实故。然徧知道。亦通后二。
徧知者。能知所执性空故。能断者。能断染分依他故。作证者。能证实理故。徧知道亦通后二者。谓徧知不惟徧计。亦通后依他圆成二性。如显扬云。应知此中。于徧计所执唯有徧知。于依他起有徧知。及永断是徧知。通依他矣。于圆成实徧知。及证得是徧知。通圆成矣。故云亦通后二。
○三结配三性。
七三三性如次配释。今于此中所配三性。或假或实。如理应知。
七三者。苦谛有四个三。加集灭道谛各有三个共七个三也。七三三性如次配释者。如苦谛下初一个三。以无性无常配徧计。起尽无常配依他。垢净无常配圆成。余六次配。准此可知。或假或实。集谛三种。实配三性。余皆约义。故云假也。
○八三解脱门。
三解脱门所行境界。与此三性相摄云何。理实皆通。随相各一。空无愿相。如次应知。缘此复生三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二自然无生忍。三惑苦无生忍。如次此三。是彼境故。
三解脱者。空无相无愿解脱门。如华严六地云。观诸缘起。知无我无人无寿命自性空。无作无受者。即得空解脱门现在前。观诸有支。皆自性灭。毕竟解脱。无有少法相生。即时得无相解脱门现在前。如是入空无相已。无有愿求。为除大悲为首。教化众生。即时得无愿解脱门现在前。此三解脱。与徧计依圆三性。彼此相摄云何。答云。若以理论。实皆通摄。一一相容。若随相论。一各摄一。不相混滥谓空摄徧计。无愿摄依他。无相摄圆成。缘此空解脱。复生本性无生忍。谓了本性中。无有我人及与寿命毕竟不生。忍可于心故。缘此无相解脱。复生自然无生忍。谓了知缘起皆无有相。非自然生。忍可于心故。缘此无愿解脱。复生惑苦无生忍。谓了知三界苦果。皆由烦𢚰愿求。故作有漏诸业。若无愿求。苦无因得。则惑苦无生。忍可于心。此三忍如次是彼三门境故。问。空当摄徧计矣。无愿摄依他。无相摄圆成何耶。曰依他色心等法。是诸欲本。故无愿则解脱。圆成真实有体。若执圆成。真实有者。亦是法执。故无相则解脱。是以文云。空无愿相。葢谓一空。二无愿。三无相也。经论义各有取尔也。
○九真俗二谛。
此三云何摄彼二谛。应知世俗具此三种。胜义唯是圆成实性。世俗有三。一假世俗。二行世俗。三显了世俗。如次应知。即此三性。胜义有三。一义胜义。谓真如胜之义故。二得胜义。谓𣵀槃。胜即义故。三行胜义。谓圣道。胜为义故。无变无倒。随其所应。故皆摄在圆成实性。
问。三性云何摄彼真俗二谛耶。答中先标云。世俗谛具三性。胜义谛唯圆成性。释云。世俗具三者。以世俗有三。一假。二行。三显了。假如蕴处界等。从缘生故。行谓念念迁流。变灭不常故。显了者。后智了知如镜像等故。如次应知。即此三性。假即徧计。行即依他。显了即圆成也。胜义唯是圆成。而胜义有三。谓义胜义。得胜义。行胜义。义胜义者。真如乃圣智所缘境义。此境殊胜。胜之义故。曰义胜义。得胜义者。谓𣵀槃是殊胜果。而胜即是义。故曰得胜义。行胜义者。谓圣位所有根后二智。以胜法而为所缘。胜为义故。曰行胜义。又胜之义是理境。胜即义是理果。胜为义是理智。若以六释显之。胜之义乃依主释。胜即义乃持业释。胜为义亦持业释。准思可知。
○十凢圣智境。
如是三性。何智所行。徧计所执。都非智所行。以无自性。非所缘缘故。愚夫执有。圣者逹无。亦得说为凢圣智境。依他起性。二智所行。圆成实性。唯圣智境。
如文可知。
○十一假实摄门。
此三性中。几假几实。徧计所执。妄安立故。可说为假。无体相故。非假非实。依他起性。有实有假。聚集相续。分位性故。说为假有。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实有。若无实法。假法亦无。假依实因而施设故。圆成实性。唯是实有。不依他缘而施设故。
徧计所执。可说为假者。约妄安立而说也。若直观体相。本来元无。假实从何处著耶。故曰非假非实。依他有假实者。假。谓聚集假。相续假。分位假。聚集者。根尘及法处少分。皆集聚四大而成。岂非是假。相续者。谓心心所。前灭后生。念念相续。性自非恒。岂非是假。分位者。谓不相应行。依色心分位。假立相待而有。岂非是假。实者。心心所色。从缘生故。缘生不无。故说为实。恐难缘生体是虚幻。何谓实耶。通云。若无实法。假亦应无。假依实因而施设故。说为实也。圆成实性。唯是实有。以不依他缘而施设故。
○十二异非异门。
此三为异为不异耶。应说俱非。无別体故。妄执。缘起。真义。別故。如是三性。义类无邉。恐厌繁文。畧示纲要。
应说俱非。一异俱非也。无別体故非异。妄执缘起。真义。別故非不异。义类无邉。广指也。畧示纲要。畧结也。若欲即畧而广。请详瑜伽。初卷至此。明唯识相竟。
信官洪瞻祖捐赀刻
贒预
成唯识论订正卷第八(终)
(姑苏信女张门李氏大缘助板)
此下复以十因广明四缘也。缘止四。因有十。因立于依处。则所谓十五云云者。果有异于因缘乎。展之卷之。缘生义始彻耳。岂徒为旁论也哉。又十因名出地持经。详释如瑜伽论。
○二別释义(十) 初随说因依处二观待因依处三牵引因依处四生起因依处五摄受因依处六引𤼵因依处七定异因依处八同事因依处九相违因依处十不违因依处。
○初随说因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