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订正卷第三
○五相应所相(二) 初问答总标二条陈別释。
○初问答总标。
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頼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徧行心所摄故。
触谓三和。分別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树立其名曰标。分析其义曰释。标则非释。云标释者。以望下转释。此但名标。就此性业。亦得名释。云标释也。承上本识固与五所恒相应矣。五所体用果何如耶。故云触谓三和分別变异等云云也。意以就五所明体用。五所之体用攸分。即体用见五所。五所之面容宛尔。故知欲辨差別。当识面容。欲识面容。须详体用也。下皆倣此。问。六尘之触。五所之触。义何以別。曰。彼色此心。何可同年。详如下文。
○二转释体用(二) 初转释体二转释用。
○初转释体(二) 初释二句二释三句。
○初释二句(二) 初释正义二通难问。
○初释正义。
谓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触依彼生令彼和合故说为彼三和合位皆有顺生心所功能说名变异触似彼起故名分別。
此转释触体二句义也。三和为第一句。分別变异为第二句。更相随顺者。无所乖戾。更互渉入义也触依彼生者。触离三和。生无所依也。令彼和合者。和合离触。合无所令也。位。安于其所之义。三和位于触。触是三和位。故说触为彼三和合位也。不乖于生曰顺。生。顺流而生。亦顺生也。皆有顺生者。根可依。境可取。识依于根而取境。正三和时。皆有顺生心所之功能也。触似彼起者。即顺生功能。似。如也。触如三和之上。顺生心所功能起也。分別。是触上功能。即变异之別名也。若更括其大意。则触谓三和者。果何所谓。谓根境识三。更相随顺。和触不离。触为和位。曰触谓三和也。分別变异者果何所谓。谓三和之上。皆有顺生心所功能曰变异。触似三和顺生功能而起。曰分別变异也。问。分別与变异何別。曰。变异是三和生心功能。分別是似变异。瑜伽云。有二种变易性。一异性变易性。由有相似生故。二变性变异性。由有不相似生故。分別之用。是触功能。谓触之上。有似前三顺生心所变异功能。说名分別。分別。即是领似异名。如子似父。名分別父。
○二通难问。
根变异力。引触起时。胜彼识境。故集论等但说分別根之变异。
难云。触既分別三之变异。何集论等。但言于根不及境识耶。通云根变异力。引触起时。具主近徧恒四义。胜彼识境互阙之劣。举胜足以该劣。故集论等。但说分別根之变异耳。详之。根之生心有殊胜之能名主。至迩之义名近。相续之义名恒。王所俱生之义名徧。境之比根。是客是远是间。但徧之一义。岂非劣乎。根之对识。识固非客非远。然有间而不相续。生所而不生心。阙徧恒二义。得为胜乎。故总举。具足之义乃彰。別称。殊胜之理始现。或单或具。教道然耳。不必疑也。
○二释三句。
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触境是触自性。
令心心所触境为性是第三句。今转释也。一切心及心所是总。別之。眼识相应触。能和合眼识心心所。同触色境。耳识相应触。能和合耳识心心所。同触声境。乃至第八识相应触。和合第八识心心所。同触根身等三境也。合前皆触体性。
○二转释用(三) 初正释二引证三通妨。
○初正释。
既似顺起心所功能。故以受等所依为业。
前标释云。受想思等所依为业。今转释云。触既似三顺生心所功能。故有与受等为所依之业用也。上句转𥼶所以下句转结于业。释法轻妥。体贴天然。而且即体于用。其体愈明。触似彼起。正是既似顺起心所功能耳。读者宜细心焉。
○二引证。
起尽经说。受想行蕴。一切皆以触为缘故。由斯故说识触受等。因二三四和合而生。
此引经证受等所依为业也。意以触之业用。非无据也。如起尽经说。受想行蕴。诸识心所。一切皆以触为缘故。由此为缘之故。说识因根境之二。和合而生触因根境识三。和合而生。受因根境识触四法。和合而生。故云受等所依为业。又此中若缘若因。皆增上缘等。非亲因缘。又行蕴但约心所。止摄四十九法。总显所该。则摄七十三法。又心所法。何故除受想。余皆行摄。答。以受著诸欲。想著诸见。味受著故。贪著诸欲。倒想力故。贪著诸见。生𢀸以受想为最胜因。轮𢌞无已。故別立也。
○三通妨。
瑜伽但说与受想思为所依者。思于行蕴。为主胜故。举此摄余。集论等说为受依者。以触生受。近而胜故。谓触所取可意等相。与受所取顺益等相。极相隣近引發胜故。
妨难者。行该四十九法。思止行中一法。思犹行中一法。受乃行外一蕴。受想行蕴所依为是。思与受依非矣。瑜伽集论所依为是。受想行依非矣。彼此果何从乎。通云。思𨿽是一。以主胜故。可该行蕴之法。受𨿽是一。以近胜故。且取亲胜之依。思是业体名主。造作最强名胜。触受所取三境极隣曰近。触之生受引𤼵最强曰胜。是则无集论。近胜之义不显。无瑜伽。主胜之理不彰。无此论。完足之说不备。𨿽义各有取说本相通得㫖忘言。违妨安在。
○三结判是非。
然触自性。是实非假。六六法中。心所性故。是食摄故。能为缘故。如受等性。非即三和。
此判假实。以杜疑执之妄也。自有体性曰实。借他为体曰假。疑者。恐人疑前触谓三和。执者。谓经部师执触即三和也。故正释之后。复以比量判定云。然触自性。是实非假。非即三和。所以然者。六六法中。心所性故。同喻如受等性。识与触受想思爱名六。识有六种。触有六种。至爱亦六种。曰六六也。言触是六六法中心所性故。岂得为假。叚触思识四食之中。触是食摄。岂得为假。十二缘中。能为受缘。岂得为假。问。非即三和。触谓三和。此云何通。曰。触为三和之位。曰触谓三和。于三和中。分別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曰非即三和是则触谓三和者。不离三和而有。非即三和者。不以三和为性。总之三和是因。触乃是果。何可同也。
○二作意(二) 初释正义二破异解。
○初释正意。
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𨿽此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故。但说引心。
警心为性。引心为业。标作意之体用。警起引趣。故名作意。释体用名作意。王所俱能引起。约主故但说心。谓此警觉应起心种者。谓此作意明利。自居种位。便能警觉。应起王所心种。而使之起现行也。此释警心为性。引令趣境者。自起现行。复能引心现行趣境。此释引心为业。故名作意。原作意之名于体用也。
○二破异解。
有说令心𢌞趣异境。或于一境持心令住。故名作意。彼俱非理。应非徧行。不异定故。
初叙随情之解。二陈据理之破。随情解者。有说令心𢌞趣异境名作意。以散解作意也。或于一境持心令住名作意。以定解作意也。彼皆自以为是。而不知所说之非理。何者。𢌞趣异境。应非徧行之一境。持心令住。不异別境之定心。作意是徧行而反非。作意异別境而不异。理将安在。
○三释受(二) 初释正义二破异解。
○初释正义。
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
领谓领收。纳。容纳。收容三境为体性。依此收纳。起爱为业用。爱谓爱欲。能起顺境合欲。违境离欲。顺违俱非平平欲也。亦名中庸欲。
○二破异解(二) 初叙异二破异。
○初叙异。
有作是说。受有二种。一境界受。谓领所缘。二自性受。谓领俱触。唯自性受。是受自相。以境界受。共余相故。
所缘是境界。领所缘。故名境界受。俱触者。触与受俱生。受正生时。此受不纳外境。唯纳俱生之触。以触为自性。名自性受。唯自性受。是受所缘自相之境。不与心王共缘。若境界受。则同心王缘。共余相矣。是以欲明受性。须就受中。必领俱触。是受自性。唯自性受。是受自相。不然与余法相浑而非的显受所之面目矣。异解本意如此。
○二破异(二) 初破领俱触二破共余相。
○初破领俱触。
彼说非理。受定不缘俱生触故。若似触生。名领触者。似因之果。应皆受性。又既受因。应名因受。何名自性。若谓如王。食诸国邑。受能领触。所生受体。名自性受。理亦不然。违自所执。不自证故。若不舍自性。名自性受。应一切法。皆是受自性。故彼所说但诱婴儿。
此展转竆情。破领俱触之非理也初总以理断。二別约因推。三別约体推。四別推不舍。五结归虚妄。何故非理。以受𨿽依触而生。触以三和分別变异为性。受以领纳为性。各各自能缘境。受定不缘俱生触故也。若谓受似触生。名领触者。则触为因。而受为果。果似因起。名为领彼。凢似因之果。皆应领因。领故名受。应皆受性。又既受因。应名因受。何名自性受。若谓自性受如王。触如国邑。受能领触。如王食诸国邑。所生受体。名自性受。非以触为自性者。理亦不然。以彼领俱生触。为自性故。今以所生受为自性。则受无自证之境。彼执俱生触为自相境故也。若谓受𨿽领触。不舍受之自性。即领自性名自性受者。则一切法。皆不舍自性。皆是领自性。亦皆可谓受自性矣。有是理乎。故彼所说。但诱婴儿。非可以诱成人。以全虚妄。无理可以欺人故也。
○二破共余相。
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
先标释。次转释。如前。安立境分齐相者。即取境相貌。安放树立其高下妍丑。方圆斜直等。种种分剂界限分明。方能随此所取种种之像。而起种种名。曰此妍此丑。此斜此直等也。又想起之缘。本于名言。而因即种子所生。依心而起。与心俱转。具详显扬论中。予忽大睡方觉。瞥取旧日所受境相。不啻十数种而始还。因返照一切众生。从朝抵暮。皆沉没于受想中。受想之害何如。佛之別立二蕴。良有以也。𨿽然以想易想。是亦存乎其人耳。故十六观经。亦但云想诸经亦云观想。
○五释思。
思。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駈役自心。令造善等。
初标释。次转释。因对果言。等者。等邪因非邪非正因也。以因有邪正俱非之別。业分善恶无记之差。果有苦乐俱非之不同也。取境者。著于境之因相。思惟经画。斟酌其可否。以有此能。名令心造作。此释思体。駈役等者。以能令心造作。故駈役自心造善恶等业也。此释思用。问。令心造作。令造善等。体用何分。曰。駈役自心是思用。令造业等是思用。但令之一字。尚在能取境因相上紧紧𤼵来。是造业之前茅。先经画停妥而后能令意也。畧有不同如此。如显扬意云。思者。谓令心造作得失俱非意业为体。或为和合。或为別离。或为随与。或为贪嗔。或为弃舍。或为𡬶伺。或复为起身语二业。或为染污。或为清净等是也。问。思与作意何別。曰。作意如马行。思如骑者。思之为要。儒释皆崇。正以骑者之调于行耳。善思其要矣夫。已上五所体用初科竟。
○二与识相应。
此五既是徧行所摄。故与蔵识决定相应。其徧行相。后当广释。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
五所体用𨿽详于前。与识相应。竟何所谓。故云此五既是徧行所摄。与蔵识决定相应等云云也。以既徧于心。相应故可决定。既释于后。行相不假预明。然而识之行相。与所有异。何可契合。云相应耶。故云行相𨿽异。所起时同。所依根同。所缘境等。各自体事等。云相应也。问。二同二等何別。曰。同谓无二。同一刹那时。同所依根。故曰同。等谓相似。体各惟一。境相相似曰等。各一体者。各一自证相。相似者。八王因缘变。五所分別变。八王是性境。五所非境。但约所变相分相似曰等也。上五相应所相竟。
○六王所受相(二) 初明相应受相二简余所相应。
○初明相应受相(二) 初正明二通难。
○初正明。
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別违顺境相。微细一类。相续而转。是故唯与舍受相应。又此相应受。唯是异熟。随先引业转。不待现缘。任善恶业。势力转故。惟是舍受。苦乐二受。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待现缘故。非此相应。又由此识。常无转变。有情恒执为自内我。若与苦乐二受相应。便有转变。宁执为我。故此但与舍受相应。
此释相应唯舍受也。初约识行相释。次约受自体释。三约识执蔵释。必三释者。良以本识舍受。彼此不违名曰相应。是必先明识之行相。次明受之自体。识受既明。唯与相应之义。不期然而然矣。更足之以有情执我之故。因于常无转变。转变既属苦乐。无变为舍受也又明矣。此其大畧也。详之。行相者。识以了別等为行相也。行相明了。始与苦乐相应。极不明了。非舍而何。行相分別。始与苦乐相应。不能分別。非舍而何。行相麄显。始与苦乐相应。微而且细。非舍而何。品类丛杂者。始与苦乐相应。行相一类。非舍而何。前后间断者。始与苦乐相应。行相相续。非舍而何。以行相之五义。释舍受之唯应。不犹以规矩而成方圆乎。自体者。真异熟也。随顺先世引业。善恶势力。任运而转。不待现在苦乐之缘而转者也。若夫苦乐二受。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必待现缘矣。以引业之异熟。释舍受之唯应。不犹以权𢖍而定轻重乎。执蔵者。有情执为自内我者也。以其常无转变。故执为我。若与苦乐相应。便有转变。宁执为我。转变既属苦乐。非转变者非舍而何。以不变之执蔵。释舍受之唯应。不犹以丈尺而量短长乎。问。五六亦有俱非之受。与舍何殊。曰。彼细此麄。彼微此显。彼相续而此间断。彼不待缘而此必待缘。名𨿽同。义何可同也。问。异熟真生。何以详辨。曰。真简命根。𨿽是异熟。是假非实。又真是常义。体常相续。徧界地有。名真异熟。若体是异熟。从异熟起。有具间断。不徧界地。但名异熟生。八为真异熟。前六为异熟生也。
○二通难。
若尔如何此识亦是恶业异熟。既许善业能招舍受。此亦应然。舍受不违苦乐品故。如无记法。善恶俱招。
设为问答。显舍受不违于苦乐也。初难问。二通难。若尔者。牒舍受。如何此识亦是恶业异熟。难舍受也。意谓此识名舍受者。为不与苦乐相应。不与苦乐相应者。为非恶业等所招也。若亦是恶业异熟。宁无苦受耶。故云如何。难其有妨于舍受也。通云。既许善业能招舍受。则恶业亦能招舍受矣。所以然者。此舍受识。不违苦乐品故也。例如无记之法。善业可招。恶业亦可招也。量之。则此异熟识。善恶俱招为宗。因云。不违苦乐品故。例如无记法。问。善恶异熟。与不违苦乐。即今可指出否。曰。蛇虎等八识。恶业异熟也。人天等八识。善业异熟也。此舍受异熟。于前转识所起苦乐二受。能与之俱。不违苦乐故也。以不违故受熏。以受熏故能感善恶异熟。
○二简余所相应(二) 初总徴其故二別释其故。
○初总徴其故。
如何此识。非別境等心所相应。
○二別释其故。
互相违故。谓欲。希望所乐事转。此识任业。无所希望。胜解。印持决定事转。此识瞢昧。无所印持。念。唯明记曾习事转。此识昧劣。不能明记。定。能令心专注一境。此识任运。刹那別缘。慧。唯简择得等事转。此识微昧不能简择。故此不与別境相应。此识唯是异熟性故。善染污等。亦不相应。恶作等四。无记性者。有间断故。定非异熟。
此简非余所相应。益见徧行之唯相应也。初释別境。次释余所。互相违故。一一如文可见。任业者。任随先业势力而转也。瞢昧。即昏昧。昧劣。即无力。微昧。即沉细。別缘。谓三境。刹那。谓不停。任运。谓不待现境。自然而然者也。异熟性。对异熟生言。善。即十一善所。染即二十染所。恶作既通三性。无记应属此识。然以有间断故。定非异熟性也。是则六位心所。根本无论矣。余四皆在所简。上六王所受相竟。
○七王所性相(二) 初明王性二明所性。
○初明王性(二) 初列法总徴二举颂別释。
○初列法总徴。
法有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阿頼耶识。何法摄耶。
所列四法。下文自明。文单举识。何谓总徴。曰。触等五所。𨿽有亦如是言。亦可含于徴中。以举胜必摄劣故。况下但牒颂而释。无有徴文。故以总字该之。
○二举颂別释。
此识唯是无覆无记。异熟性故。异熟若是善染污者。流转还灭。应不得成。又此识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互相违故。应不与二。俱作所依。又此识是所熏性故。若善染者。如极香臰。应不受熏。无熏习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故此唯是无覆无记。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此识非染。故名无覆。无记。谓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记別故。此非善恶。故名无记。
此释颂文是无覆无记也。初举颂总答。二反释其性。三顺释其性。反释中。初约异熟反释。次约所依反释。三约所熏反释。异熟等者。真异熟性。非善非染。流转还灭。故得成也。若是善性。应不流转。若是染性。应不还灭。此识岂是善染性耶。又此识非善非染。故是善染之依。若是善者。应与染违。非染所依。若是染者。应与善违。非善所依。此识岂是善染性耶。又此识非善非染。故是所熏。若是善性。犹如极香。不受臰熏。若是恶性。犹如极臰。不受香熏。无熏习故。染净因果。俱不得成。此识岂是善染性耶。以故此识。唯是无覆无记。然所谓无覆者。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此识非染。故名无覆。又无记者。谓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记別故。此非善恶。故名无记。反显以决其义。顺释以定其名。余三自非。唯此为是问。前以有覆无覆分无记。可尽无记否。曰。详分仍有多种。一能变无记。即心心所法。二所变无记。即诸色法。及诸种子等。三分位无记。即二十四不相应中。有假无记法。分位立者。四胜义无记。即虚空。非择灭无为。又第一能变中。更有四种。一异熟。二威仪。三工巧。四变化。异熟无记者。因通善恶。果唯无记。名异熟者。因果合论。名异熟无记者。不能记別当果。名无记。或于善恶业中。无所记別名无记。此业能感当来真异熟。无记业。即善恶二思。感。即招当来总报识等五果种子。及异熟五蕴现行。若威仪等三。𨿽有作用。不招善恶等果。故名无记。
○二明所性(二) 初释正义二出异解。
○初释正义。
触等亦如是者。谓如阿頼耶识。唯是无覆无记性摄。触作意受想思亦尔。诸相应法。必同性故。又触等五。如阿頼耶。亦是异熟所缘行相。俱不可知。缘三种境。五法相应。无覆无记。故说触等。亦如是言。
此释颂文触等亦如是也。初畧释。二详释。必同性故者。决所性同于心王。亦是无覆无记性也。详其所同。则又触等五。如阿頼耶。亦是异熟。至无覆无记。亦是二字贯下。谓亦是所缘行相俱不可知。亦是缘三种境。亦是五法相应。亦是无覆无记。故说触等亦如是言。五法相应者。頼耶望触等。有五法相应。触等五中。随举其一。以望頼耶。及作意等。亦是五法相应。其意是异熟至无覆无记。皆同名亦如是。但除一切种耳。又皆同者。此等皆同无记。又触不当与触相应。今言五法相应。亦就无记云相应也。
○二出异解(二) 初叙异解二破异解。
○初叙异解。
有义触等如阿頼耶。亦是异熟。及一切种。广说乃至无覆无记。亦如是言。无简別故。
此解病在无所简別。错认亦如是耳。
○二破异解(三) 初破能持种二破外转救三破无简別。
○初破能持种。
彼说非理。所以者何。触等依识。不自在故。如贪信等。不能受熏。如何同识。能持种子。又若触等。亦能受熏。应一有情。有六种体。若尔。果起从何种生。理不应言从六种起。未见多种生一芽故。若说果生。唯从一种则余五种。便为无用。亦不可说次第生果。熏习同时。[执/力]力等故。又不可说六果顿生。勿一有情。一刹那顷六眼识等。俱时生故。
此竆尽持种之非。以正颂义也。初正破持种。二纵破持种。正破者。意以汝说持种为是。我以汝说非理。何则持种必始于受熏。受熏必本乎自在。触等依识。既不自在。何能受熏。不能受熏。不能同识持种矣。故曰彼说之非理也。倘于非理中。强为之说曰。触等亦能受熏。应一有情。有六种体矣。情一而种多。敢问现行之果。其何以生。为从六种生耶。为从一种生耶。为复次第生耶。为复顿然而无次第耶。从六则多种一芽之咎。从一则余五竟自何为。次第乖[执/力]力之等平。顿生犯情界之增过。无一可者。理将安在。
○二破外转救。
谁言触等。亦能受熏持诸种子。不尔。如何触等如识名一切种。谓触等五。有似种相。名一切种。触等与识。所缘等故。无色触等。有所缘故。亲所缘缘。定应有故。此似种相。不为因缘。生现识等。如触等上。似眼根等。非识所依。亦如似火。无能烧用。彼救非理。触等所缘。似种等相。后执受处。方应与识。而相例故。由此前说。一切种言。定目受熏。能持种义。不尔。本颂有重言失。
大文二叚。一救诘。二破救。转救者。以所缘似种名一切种。救前持种名一切种也。破转救者。后执受处。当以所缘似种为例。前一切种。不当以所缘似种而为例也。救云。谁言触等。亦能受熏持诸种子。诘云。不尔。如何前云。触等如识。名一切种。救云。谓触等五所缘境之时。托八所缘三境为质。自变相分而缘。即以所变似种。名一切种。非受熏持种。名一切种也。况似种可证者。因有三种。今夫王所不同。同一所缘。王有所缘之种。所宁无种为所缘乎。触等与识。所缘等故。似种可证者一也。欲色有质。触等托变三境为所缘。无色无托。触等宁无所变之似种乎。无色触等。有所缘故。似种之可证者二也。缘种子名亲所缘。所托识种。名踈所缘。然必内所虑托。似种相故。是亲所缘缘。则亲所缘缘。定应有故。此似种之可证者三也。此似种相。不为因缘生现识等。犹如触等。所变似根。非识所依。亦如所变似火。无能烧用。只成所缘缘。不成因缘。安得以从种生现。一多顿渐因缘之为难耶。破云。彼为此救。将为前失之可援也。宁知其所救之非理乎。何则本颂执受处。方名所缘。本颂一切种。是明持种。然则触等所缘似种等相。当与识之执受处相例。不当例于一切种言也明矣。若例一切种。是一切种言。已自先明所缘。后于执受处。又明所缘。本颂宁免重言之失乎。我故曰。彼救之非理也。
○三破无简別。
又彼所说。亦如是言。无简別故。咸相例者。定不成证。勿触等五。亦能了別。触等亦与触等相应。由此故知亦如是者。随所应说。非谓一切。
初牒破。二质破。三结示前说。亦如是言。无简別故。证一切法。皆当相例。此破所说。无简別故。咸相例者。为证不成。即如以触等例识之了別。能证成乎。以触等例识之相应。能证成乎。定不成证。不可咸例也明矣。不可咸例。安得无简別乎。故知亦如是言。随所应当说者说之。谓亦如识之无覆无记有所简別。非谓一切相同之如是。而无所简別也。
○八因果喻相(三) 初正释法喻二破难显理三破余异解。
○初正释法喻(三) 初问答显法二合释法喻三结显正意。
○初问答显法。
阿頼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颂中恒转如暴流。此释恒转。显所喻之法也。初问。次答。三释。以此为问者。标断常为诸过之本。问在答处。双为欲显双非。举颂遮答者。树恒转是万法之源。答全颂处。双非由于恒转。以此识恒转。故非断常。是缘起理。以理是大乘缘起故。自相深妙离言。不惟凢外无知。亦复余乘莫测也。全章主意如此。无始。齐未转依。遮暂时也。一类。指无记性。遮善恶性也。相续。表常。遮有间断也。界即三界。趣即五趣。生即四生。施设本。谓此识是引果也。坚。谓坚住不移也。𨿽通是释恒。而其间宛转。一类相续。常无间断。释恒。是界趣生施设本故。释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性坚持种。令不失故。释施设本。所以然者。一有间断则不施设。舍生趣生者其谁耶。一不持种。则无现行。界趣之现行其谁耶。展转推穷。欲人亲见于恒耳。从转至熏成种故。亦通是释转。而其间宛转。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释转。非常一故。释生灭变异因果。可谓转识熏成种故。释非常一。所以然者。常一则前后无有变异。岂有生灭因果耶。常一不可熏种。可为熏种。则必非常一。亦展转推竆。欲人亲见于转耳。又一无记。二坚住。三可熏。四非常一。具此四义。可为转识熏成种故。则恒又全在于转中矣。全转而恒故持种。全恒而转故受熏。受熏持种。为万法之宗。恒转二字之时义大矣哉。问。外道执我常一。今因果则简非我。生灭则简非常。常一之法。无因果故。不俟论矣。然前又云。常无间断。与非常一违者何也。曰。佛法有二种常。一相续常。即有为识。因灭果生者是。二凝然常。即真如无为不变者是。今前约初义名常。后约简义云非常。何违之有。
○二合释法喻。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相续常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如暴流。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𨿽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又如暴流。漂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
释恒转如暴流。显法喻之相合也。初至因果法尔。总合法喻。次至恒相随转。別合法喻。恒言等者。前答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既知一类相续等如是之为恒。岂不遮于灭绝不生之断见乎。既知生灭变异等如是之为转。岂不表于非确定不变之𢀸常乎。非断非常。犹如暴流。因灭故非常。果生故非断。天然无作。法尔相合者也。別合者。初有所漂溺合。二缘起不断合。三随流不舍合。亦可有所漂溺。合界趣生本。缘起不断合可为熏等。随流不舍。合性坚持种。必总別者。顺文义故。各总別故。总其別故。顺文义者。总中法喻。別中法喻。𨿽总別不同。气元一贯。正顺先法次喻。后以法合之文义也。各总別者。总中法喻各总。別中法喻各別。各总者。法望上下皆总。喻望下文为总。各別者。喻法望上皆有三种之別也。总其別者。別𨿽多种。总不出上文因果非断常也。以有如是三义。故必先总而后別也。
○三结显正意。
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
此结显合意。明缘起之正理也。初结标正意。二结释正意。三结归法喻。承上法喻相合。𨿽已详明。其中正意。竟何所显。故总收上文而结显云。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也。如何显耶。释云。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因缘而起。乃佛法之宗。非断非常。是缘起之理。则每一刹那。具九百生灭每一生灭。非断非常。而为缘起之理也。故说此识。恒转如暴流。以法合喻。用喻显法。如是法喻。岂徒然哉顺文消释。其畧如此。详之则此节是通章要㫖。故不独上文法喻相合。意为显此下之问难显理。亦为显此。破诸异解。亦欲解此也。故后之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即此刹那中生灭。后之观现在法。假立因果。现识似彼相现。正理深妙离言。即此缘起理之自相。不可以假智诠得也。此节不明。后文不贯。故预取耳。若但消此文直宜浑浑说去。不可太显妨下难端。问。教有刹那生灭。一期生灭。刹那已若所言。一期差別云何。曰。即前隂隂灭。后隂隂生。问。前隂隂灭。后隂隂生。为前来至后。后即前隂之所为耶。为前不来后。后非前隂之所生耶。若后是前隂所为。则一隂三世。堕于常过。前不来后。则善应生恶。恶应引善等矣。如之何。曰。𣵀槃云。如日垂没。山陵堆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众生业果。亦复如是。前隂隂灭。中隂隂生。中隂隂灭。后隂隂生。又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坏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有是文。𣵀槃之言如此。合之。则前隂隂灭。如日垂没。中隂隂生。如影东移。中隂隂灭。如日垂没。后隂隂生。如影东移。又蜡印如前隂。泥文如后隂。印与泥合。如前印习气。印与后隂。印坏文成。如前隂灭位。后印即生。而是蜡印。不变在泥。如前隂不为后隂。文非泥出。如后隂不能自生。不余处来。如不离前隂而有。以印因缘而有是文。正非断非常缘起理也。法喻相齐。印隂理显。印不变泥。而浅深高下之全同者。以蜡印因缘而有是文。隂不至隂。而善恶习气之克肖者。以前隂因缘而生后隂。远离断常。果因不谬。近论即一期。促论即刹那。实则一期由刹那而成。言刹那而一期自在。故杂华云。由刹那自相坏。而集果不失相。又合仁王僧祇律意。九百生灭为一刹那。九十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㬰。三十须㬰为一昼夜。则刹那为时至促。是时之最始者也。
○二破难显理(二) 初约去来难二约因果难。
○初约去来难(三) 初问难二破难三显理。
○初问难。
过去未来。既非实有。非常可尔。非断如何。断岂得成。缘起正理。
此约去来非实以难缘起也。非实有者。余乘萨多部等。执三世皆实有。又大乘破过未。非实有如空华也。非断如何。难不得为非断也。断岂得成等者难不得成缘起也。意谓缘起正理。由于非断非常。非断非常。由于果生因灭。生灭属世。世如实有。可为缘起。过未既非实有。曰非常则可矣。如何能曰非断耶。不能非断。则成断灭。断岂得成缘起正理。
○二破难。
过去未来。若是实有。可许非断。如何非常。常亦不成缘起正理。
此即彼所执。以破其难也。是实有。余乘之执也。如何非常。难破非常可尔也。常亦不成等者。难破实有不成缘起也。意谓汝难非实不成缘起。是实必得成缘起矣。不知若是实有。可许非断矣。如何能曰非常耶。不能非常。则是常见。常亦不成缘起正理。自先招难。何以难他。
○三显理。
此显𤼵缘起之正理也。初示摧斥之意。二显缘起之理。三责难无所用。承上邪正不容并立。隐显互为低昂。邪若不摧。正必不显。上所云云。非是斥他成己。乃为摧邪显正耳。显正云何。前因灭位。后果即生等也。意谓汝以过未非实为难。良以不知果生因灭者。非前因灭尽。后果始生之异时。乃前因灭位。后果即生之同时耳。取而喻之。本识如称。因果如两头。生灭如低昂。称之两头。低昂时等识之因果。生灭同时。因果体异。生灭事殊。而刹那时等。如是因果。前后曾无间断。相续如流。现在足矣。何假去来是实。方成非断也耶。正义既明。邪宗可氷释矣。
○二约因果难(四) 初难问二蹑破三转破四显理。
○初难问。
此约因果难断常。见缘起之不成也。初难因果。二难断常。因是谁因。难无因也。果是谁果。难无果也。谁离断常。难断常也。难承上意谓。汝言何假去来。方成非断。意取现在。即离断常。亦孰知断常之不可离耶。何者。因非自因。由果名因。果亦非果。因因而果。既云前因灭位。后果即生。是因现有位。后果未生也。后果未生。因是谁家之因耶。是无因矣。既云后果即生。前因灭位。是果现有时。前因已灭也。前因已灭。果是谁家之果耶。是无果矣。无因无果。谁离断常。不离断常。不成缘起也明矣。故知因现有。果现有。单取现在。因果不成。须具过未而后可。
○二蹑破。
此蹑执破难。见所难无与于缘起也。初破无因果二破是断常。若有因时。已有后果。蹑所执也。何待前因。破无因也。果义宁有。破无果也。岂离断常。破是断常也。破意葢谓。汝云因现有位。后果未生等。名无因果意欲有因时。已有后果。始成因果。可离断常耳。亦宁知断常之不可离乎。何者若有因时已有后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是无因矣。因义既无。果义宁有。是无果矣。无因无果。岂离断常。岂成缘起。故显扬谓因中有果。因果二相。异与不异。皆不应理。以不异。则无决定因果二相。异则未生已生。二俱不可。未生。则彼因中。果犹未生。何得说有。已生。则果体已生。何复从因生耶。故知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故。待缘而生耳。既执而辨。据论以徴。𨿽欲难他。实为破己矣。如之何。
○三转破。
因果义成。依法作用。故所诘难。非预我宗。体既本有。用亦应然。所待因缘。亦本有故。由斯汝意。因果定无。应信大乘。缘起正理。
此转破以刳情执。俾正理之易信也。初转入结难。二转决所难。三转惑于信。转入结难者。转入我宗。结释彼难。无预于我也。意以汝诘谁离断常。将谓前所立义。是因果不成。诘难有预于我宗也。我破岂离断常。则我前所立义。因果义成。依法作用故所诘难。非预于我宗也。法。指生灭法。体用。体上作用。依法作用者。依现前刹那前灭后生。如称两头。低昂时等。法体作用而建立因果。成缘起理也。转决所难者。前已破无因果。此复转决定无因果。转所诘难之有预于彼也。体谓果体。用谓体上之用。因缘者。显𤼵体上作用之因缘也。意谓故所诘难。非预我宗。乃有预于汝宗矣。所以然者。果体既是本有。用根于体。用亦本有。所待因缘。亦应本有矣。由斯汝执。体用因缘。皆是本来实有。堕在𢀸常。常无转变。定无因果。断常将何所归。是所诘难。岂不有预于汝宗乎。昔以迷惑而生难。今因明辨而当信矣。故曰应信大乘。缘起正理。
○四显理。
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二邉。契会中道。诸有智者。应顺修学。
此深显缘起之理。以劝学也。初标。次释。三结。承上已劝汝应信矣。然此大乘。缘起正理。自相非假智诠所到。深妙不可思议。离言说相而言因言果言离断常者。正假智诠。增益似相。假施设显耳。假说云何。谓以观智。观现在法。有引生后果之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在为后果之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在是前因之果。因果不离现在刹那一念。对前后假立。说成因果。相续不断。不似汝等。定执三世为实也。又竆其假之所以立者。立不自立。谓生灭现识。似彼引后酬前因果相现故耳。如是因果。理趣昭然。酬前故非断。引后故非常。曾因故非常。当果故非断。妙有中道。非智莫契。故劝应学也。问。心心所法。并约现在。色等诸法安得亦同时耶。曰。若约色心三世未为不是。但色法亦不离心。故大乘唯言现在耳。刹那生灭。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因果同时。为缘起正理。殊非小乘。过因现果。现因来果。三世之执。颂云。恒转如流。释云谓此识性。岂徒然哉。幸读者首尾通贯。细而研之。
○三破余异解(三) 初破余部二破经部三结劝信。
○初破余部(二) 初叙计二破非。
○初叙计。
有余部说。𨿽无去来。而有因果。恒相续义。谓现在法。极迅速者。犹有初后生灭二时。生时酬因。灭时引果。时𨿽有二。而体是一。前因正灭。后果正生。体相𨿽殊。而俱是有。如是因果。非假施设。然离断常。又无前难。谁有智者。舍此信余。
此叙异计为破斥之案也。初标现相续。二释现相续。三结离劝信。有余部者。大众鷄胤等七部也。无去来者。彼执法无去来也。而有因果。恒相续义者。彼执法𨿽无有去来。而有现在因果。生灭恒相续也。何谓因果。谓现在法。且无论稍缓者。具有因果。即石火电光极迅速者。犹有初生后灭二时。生时酬因。灭时引果。时𨿽有二。而因果法体是一。名因果也。何谓相续。谓现在前因正灭。现在后果正生。生灭体相𨿽殊。即灭即生。而俱是有。名相续也。如是因果。生时酬因。即名为果。奚必曾因。对说现果之假施设乎。灭时引果。即名为因。何借当果。对说现因之假施设乎。然前因正灭则离常。后果正生则离断。又无前无因果等难。前云诸有智者。应顺修学。由是观之。谁有智者。舍此现在一念生灭因果之真实。而信余假因假果之假施设乎。
○二破非(三) 初总标破二別释破三总结破。
○初总标破。
彼有虚言。都无实义。
从此至结。详破现在实有生灭之非。以显现在假设因果之为是也。彼有虚言。如上所叙。都无实义。详在下非。然必详非其义之不实。始实其言之皆虚也。
○二別释破(四) 初破一念二时二破二相一体三破时体同立四结同现非理。
○初破一念二时。
何容一念而有二时。生灭相违。宁同现在。灭若现在。生应未来。有故名生。既是现在。无故名灭。宁非过去。灭若非无。生应非有。生既现有。灭应现无。
此展转破生灭二时。不容于现在一念之中也初斥一念不容二时。二释一念不容之相。三约反常难灭非现。四约顺常难灭非现。五约逆顺互例非现。斥一念等者。前云现在极迅速者。犹有初后生灭二时。故斥云。何容现在一念而有生灭二时。然其所以不容者。以生灭相违。现在一念属生。不属于灭。岂得同居现在。故不容也。如以三世反常而论。灭若现在。生应未来。应乎否耶。无是理矣。若顺而论之。有故名生。既是现在。无故名灭。宁非过去。而谓灭同现在者何也。更若互而例之。灭若非无。生应非有。生既现有。灭应现无。而以灭居现在之有者何也。反复推竆。决无现在一念。具有生灭二时之理。问。前云转。谓此识从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夫既念念生灭岂非一念。亦有生灭二时。今非之。乃自语前后矛盾矣。答。不观结显正意中。刹那刹那。因灭果生耶。则知一刹那中。九百生灭。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该八万一千生灭矣。而云念念生灭者。葢以念念总刹那。显生灭无量无邉。不可𥮅数意耳。问。审如是。则一念尚具无量生灭。独不可立一生灭乎。而非其不容者何也。答。彼云现在一念。既云现在。则灭属过去。故不容于生之现在耳。问。然则前云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者。以一念为现在耶。以一刹那为现在耶。以一刹那中。九百生灭之一生灭为现在耶。以九百生灭中。一生灭之生为现在耶。答。据实细论实以九百生灭中。一生灭之生论现在法为是。而曰刹那刹那。果生因灭者。以其至细难窥。以刹那总之。又以刹那难见。以念总之。欲使由念见刹那。即刹那见刹那中之生灭耳。今乃现在具生灭二时。是现在而有过去。安得谓之现在。故以一念破其不容二时。使易晓耳。贵得其意在现在是生。过去是灭。而以灭属现在为不可也。
○二破二相一体。
又二相违。如何体一。非苦乐等。见有是事。
此破前时𨿽有二。而体是一等也。初难破。二例破。相违者。生则无灭。生与灭违。灭则无生。灭与生违。如何体一。而曰𨿽有二时。而体是一耶。例如苦则无乐。乐则无苦。非于苦乐等。见有现在一念而具在之事也。是事不见有。二相一体之决无也明矣。
○三破时体同立。
生灭若一。时应无二。生灭若异。宁说体同。
此显自语相违。见时体之难于同立也。初二句以体难时。次二句以时难体。意谓生灭若是一体。则生不异灭。灭不异生。应无二时。而汝言时𨿽有二者何也。生灭若是异时。则生属现在。灭属过去。体不可同。而汝言同一体者何也语自相违。义无的据。
○四结同现非理。
故生灭时。俱现在有。同依一体。理必不成。
经部师等。因果相续。理亦不成。彼不许有阿頼耶识。能持种故。
此以理破经部。益显第八为缘起之要也。经部师等因果相续者。彼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因果。相续不断也。理亦不成者。以彼不许有阿頼耶识。能持种故。良以由种生现。因现生种。种现不断。是相续理。而能持种子者。则以有第八识故也。今既不许。种将安在。无种则无现。相续不断者其谁耶。故理不成也。
○三结劝信。
由此应信。大乘所说因果相续。缘起正理。
此总劝余部。及经部师等也。邪执既摧。正理自显。故云由此应信等也。因果者。种因现果。现因种果也。相续者。前因灭位。后果正生。如称两头。低昂时等。相续如流。无间断也。缘起正理。离断离常。诸有智者。不此乘之应信。而将谁信哉。
○九伏断位相(二) 初设问颂答二解释颂义。
○初设问颂答。
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阿罗汉位。方究竟舍。
此设为问答以便标释也。设问之意在标颂。标颂之意在便释。良以对问名答。对释名标故也。
○二解释颂义(二) 初正明頼耶二通辨名位。
○初正明頼耶(三) 初释正义二通妨难三斥异解。
○初释正义。
谓诸圣者。断烦𢚰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尔时此识烦𢚰麄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此中所说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皆已永害烦𢚰贼故。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永不复受分叚生故。云何知然。决择分说。诸阿罗汉。独觉如来。皆不成就阿頼耶故。集论复说若诸菩萨。得菩提时。顿断烦𢚰。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如来故。
此正释位舍。俾修进者无躐等之咎也。初正释舍位。次转释舍位。三引证位舍。释位舍者。何名阿罗汉位耶。谓学无学圣。但断我执分別烦𢚰。不名罗汉。分別俱生。烦𢚰种现。究竟尽时。名阿罗汉位。何名阿罗汉位。舍阿頼耶识。以证罗汉位时。烦𢚰种子。永远离故。说之为舍。良以阿頼名藏。能藏不离所藏而得名。所藏杂染种子既尽。能藏之名亦不立也。转释舍位者。转释舍頼耶之阿罗汉位也。以罗汉果位。通摄三乘无学。不止声闻第四名罗汉也。所以然者。梵语阿罗汉。义翻杀贼应供无生。今三乘无学。俱具三义。应俱得此名也。引证位舍者。何知三乘无学。皆舍頼耶。皆名罗汉。答。证之瑜伽。则决择分说三乘皆舍頼耶。证之集论。集论复说菩萨名为罗汉。诚非无据而云然。
○二通妨难。
若尔。菩萨烦𢚰种子未永断尽。非阿罗汉。应皆成就阿頼耶识。何故即彼决择分说不退菩萨。亦不成就阿頼耶识。彼说二乘无学果位。𢌞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烦𢚰障故。趣菩提故。即复转名不退菩萨。彼不成就阿頼耶识。即摄在此阿罗汉中。故彼论文。不违此义。又不动地以上菩萨。一切烦𢚰永不行故。法驶流中。任运转故。能诸行中。起诸行故。刹那刹那。转增进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萨。然此菩萨。𨿽未断尽异熟识中。烦𢚰种子。而缘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永舍阿頼耶名。故说不成阿頼耶识。此亦说彼。名阿罗汉。
此设难通妨。详舍位必通乎三乘也。初设为问难。二通以𢌞心。三通以直修。难云若尔者。蹑前为难云。断障方名罗汉。罗汉始无頼耶。然则菩萨烦𢚰种子。未永断尽。非阿罗汉。应皆成就阿頼耶识。何故即彼论说不退菩萨。亦不成耶。论同说异。理将安在。通云。适疑不退菩萨。未详不退之差別耳。何则。即𢌞小向大。转名不退者言之。已失頼耶名。已摄罗汉位。彼此固不相违。若以直修大乘。正名不退言之。亦失頼耶名。亦名罗汉位。彼此更不相违也。脉络如此。详之。必不退起者。以无学果位。既以断尽烦𢚰。更不起烦𢚰惑。既以𢌞小向大。更不退于菩萨之位也。转名者。本名小果。以向大故。转小名为菩萨之大名也。即摄在此者。即摄在此阿罗汉位舍之颂中也。不退。谓八地已上。兼后诸地言也。一切烦𢚰。俱生分別也。永不行者。绝起现行之缠缚也。驶。迅速义。法驶流者。所知法执。漂溺有情。如暴流也。法驶流中。任运转故者。能于驶流而得自在。不障因故。能诸行中。起诸行故者。如于一度能起诸度。度度然也。刹那刹那。转增进故者。念念无间。展转深入于智慧海也。此位方名者。具上如是诸义。而方得此不退之名也。我见爱等者。谓第七我痴我见我爱我慢。相应四种俱生我执也。不复执为自内我者。八地已上。生空智果。相续现前。故我见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也。意以未尽异熟中烦𢚰种子。似不能无頼耶。然以我见等。不复执我。由斯永舍頼耶之名。亦说彼为阿罗汉也。是则不退之类既𡩖。罗汉之摄亦广。岂特小乘四果。名罗汉耶。
○三斥异解(三) 初叙破异解二重破转救三结显有体。
○初叙破异解。
有义初地以上菩萨。已证二空所显理故。已得二种殊胜智故。已断分別二重障故。能一行中起诸行故。𨿽为利益。起诸烦𢚰。而彼不作烦𢚰过失。故此亦名不退菩萨。然此菩萨。𨿽未断尽俱生烦𢚰。而缘此识所有分別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亦舍阿頼耶名。故说不成阿頼耶识。此亦说彼名阿罗汉。故集论中作如是说。十地菩萨。𨿽未永断一切烦𢚰。然此烦𢚰。犹如咒药。所伏诸毒。不起一切烦𢚰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已断烦𢚰。故亦说彼名阿罗汉。彼说非理。七地已前。犹有俱生我见爱等。执蔵此识为自内我。如何已舍阿頼耶名。若彼分別我见爱等。不复执蔵。说名为舍。则预流等。诸有学位。亦应已舍阿頼耶名。许便违害。诸论所说。
此辨破异解。[车*丸]定颂中位舍之所收也。初叙异解。二破异解。异解意谓。不必八地已上始名不退。始舍頼耶。始名罗汉。即初地已上约所证得。所断行。所不执。而证之于论。即名不退。即失頼耶。即说名为阿罗汉矣。大意如此。详之。二空者。我法二空。二智者。根后二智也。二障者。烦𢚰所知二障也。不作烦𢚰过失者。不障道心也。分別我见爱等者。第六意识相应烦𢚰也。犹如咒药所伏诸毒者。烦𢚰如毒。正智如药。正智调伏𨿽起而无患。证前不作烦𢚰过失也。断名罗汉。伏不应名。然𨿽未断。犹如已断。故云如阿罗汉也。破中。先正破非理。次例破非理。正破者。彼说非理。以頼耶名执藏。七地已前。既有俱生我执。頼耶之名。如何已舍。例之预流。亦无分別我执。若彼分別。不复执藏。说名为舍。则预流等。亦已舍矣。有是理乎。许便违害诸论所说。不许此亦应然。然则初地已上岂得名舍。
○二重破转救。
地上菩萨。所起烦𢚰。皆由正知。不为过失。非预流等。得有斯事。宁可以彼。例此菩萨。彼六识中。所起烦𢚰。𨿽由正知。不为过失。而第七识。有漏心位。任运现行。执蔵此识。宁不与彼预流等同。由此故知。彼说非理。
此重破转救。俾精察幽微。以尽异解之执情也。初叙转救。次破转救。转救意谓。前以预流例破所解。我以为不可同也。何则地上菩萨。与预流等。人品既异。智慧自殊。菩萨所起烦𢚰。皆由正知。不为过失。预流所起烦𢚰。既怯正知。未必无失。宁可以彼而例此耶。所例既其不当。所解岂为所破。破转救云。俱生通前七识。彼六识中有间断者。正知不为过失。可如所说。而第七识中。无间俱生。岂如其所说耶。何者。以诸菩萨。于见道位。已永远离分別二障。俱生二障。犹未伏灭。故于地上。漏与无漏。相间而起无漏心位。则第七我见爱等。不复执蔵。有漏心位。无间俱生。任运执我。宁不与彼预流同耶。由此之故。而知彼说之非理耳。是则所解之已谬。转救之不能。八地已上。皆为舍位所收。七地之前。同有俱生执蔵。可细察之。
○三结显有体。
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𢚰麄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蔵阿頼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頼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𣵀槃。
此结显有体。以妨生疑于舍识也。初原颂名舍。二遮非舍体。三反出所以。烦𢚰名麄重。俱生分別种子也。尽既究竟。不复执我。由所蔵之惑既空。能立之名永失。颂义如此。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名之为舍也。若罗汉位。即舍识体。难道阿罗汉位。无识持所知障种。及诸色根。尔时便入无余𣵀槃耶。以此观之。必不舍体。已上正明頼耶初科竟。
○二通辨名位(二) 初通释诸名二通辨二位。
○初通释诸名(二) 初释诸名二简所舍。
○初释诸名。
然第八识。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別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徧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頼耶。摄蔵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蔵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蔵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𢀸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如契经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
此通辨诸名。使知由义定名。不迷于名也。初总标名随义別。二通释通位诸名。三別释阿頼耶名。四別释异熟识名。五別释无垢识名。承上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则诸有情皆悉成就。体𨿽悉就。名以义殊。不可不辨其殊也。或名心者。以此识体。受染净熏。积集种子。集起现行故。或名阿陀那。以执持种子不散。执持结生相续。执持色根不坏故。或名所知依。以第八识。能与所应知染净诸法。为所依止。是彼因故。能引彼故等也。或名种子识。以因中持漏无漏种。果上唯持无漏。漏名世间。无漏出世。任持周徧之义故也。此之四名。通凢圣因果一切位也。或名阿頼耶。以有摄蔵执蔵之义。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蔵义故。局頼耶所在之位也。或名异熟识以有能引果报之义此名唯在等非如来等者。局异熟所在之位。以如来唯有善法故也。或名无垢识者。以是最极清净。诸无漏功德法所依止。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以至未得等者。局无垢识所在之位也。经云。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岂非最极清净。诸无漏法依止之明证乎。
○二简所舍。
阿頼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说。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余依𣵀槃时舍。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心等通故。随义应说。
此简定七种舍否先后通別之不同也。初明頼耶先舍偏说之故。二明异熟后舍时位之殊。三明无垢不舍时无竆尽。四明心等四名通于染净。承上既第八有此诸名。何故颂中。唯说舍阿頼耶。故云过失重故等云云也。重者。与杂染互相摄义。有情执蔵为我。非如余名。无此过也。将得菩提时舍者。即最后身。触等五所转大圆镜智。无垢识体。证大菩提。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也。入无余依𣵀槃时舍者。对有余言。以烦𢚰初尽。异熟苦果尚在。名有余依。生𢀸所依故。若舍异熟。即入无余依。以彼身智俱冺故也。如天台谓子缚𨿽尽。果缚未忘。名有余依。子果俱尽。名无余依也。无垢识体。无有舍时等者。以从自受用身起他受用等。出生十力无畏。种种无漏善法。竆未来际。随机以化物也。心等通故随义应说者。谓四名通一切位。随染净所应说之义而说之耳。此四至果。染法𨿽尽。净法常存。通染可知。通净随义说者。谓净法积集。执持净种。净法所依。净种子识也。
○二通辨二位(二) 初正辨二引证。
○初正辨。
然第八识。总有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徧行別境各五。善十一与一切心。恒相应故。常乐证知所观境故。于所观境。恒印持故。于曾受境。恒明记故。世尊无有不定心故。于一切法。常决择故。极净信等常相应故。无染污故。无散动故。此亦唯与舍受相应。任运恒时。平等转故。以一切法为所缘境。镜智徧缘一切法故。
通辨二位。明因果相应。性境之不同也。有漏因位。所唯触等五法。性是无记所摄。境是执受三境。无漏果位。所通触等念一。性唯善摄。境是一切。故不同也。无染污故。简根随二十六烦𢚰。无散动故。简四不定法。此亦唯与舍受相应者。有漏非善非恶故与舍受相应。此唯是善。亦与舍受相应者。以𨿽行善法。任运恒时。平等而转。无有高下。畧似化母之无心故也。上释初阿頼耶。至罗汉位舍。二行半颂竟。下以小乘等。不信有此第八。故广引教理。力证有此识也。
○二引证(三) 初问答判定二別引教理三结劝信受。
○初问答判定。
云何应知此第八识。离眼等识有別自体。圣教正理。为定量故。
此假问以标理教。为有別自体之定量也。徴谓有体。𨿽如上说。使人了然而知。无所疑惑。当云何耶。欲究其知之之道。取信于当时后世也。答云。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谓此识微妙。非现量所见之境。必圣教正理。为一定不移之量。而后应知之也。然则看教不精熟。见理不精细。何由而知。不知此识。不得学问大头脑。纵用苦功。亦难免于外道二乘之过。勉之勉之。
○二別引教理(二) 初引圣教二引正理。
○初引圣教(二) 初大乘四颂二余乘四部。
○初大乘四颂(二) 初引四颂二显圣量。
○初引四颂(四) 初逹摩颂二重引颂三深密颂四楞伽颂。
○初逹摩颂(三) 初引颂标意二详释颂文三结归第八。
○初引颂标意。
谓有大乘阿毘逹摩契经中说。无始如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𣵀槃证得。此第八识。自性微细。故以作用而显示之。颂中初半。显第八识为因缘用。后半。显与流转还灭作依持用。
引逹摩证有第八。复标意杜不示自体之疑也。以此识自性微细。不能直示其体。故偈以第八作用。显示第八自体。欲人因用知体也。作用云何。颂中初半。是显第八为因缘用。颂中后半。是显第八为依持用。即因缘用处。返照其𤼵用者。即依持用处。返照其为依持者。微其微。细其细。而识之自性可知矣。此颂文显示意也。幸毋辜负婆心。
○二详释颂文(四) 初释因缘用二释依持用三约染净释四约三性释。
○初释因缘用。
界是因义。即种子识。无始时来。展转相续。亲生诸法。故名为因。依是缘义。即执持识。无始时来。与一切法等为依止。故名为缘。谓能执持诸种子故。与现行法为所依故。即变为彼。及为彼依。变为彼者。谓变为器及有根身。为彼依者。谓与转识作所依止。以能执受五色根故。眼等五识。依之而转。又与末那为依止故。第六意识依之而转。末那意识。转识摄故。如眼等识。依俱有根第八理应是识性故。亦以第七为俱有依。是谓此识为因缘用。
此释因缘用。以显示识体也。初分释因缘。次合释因缘。分释者。何名为因。界是因义。因是何法。即种子识。此识非有初际。无始时来。漏无漏种。令各引生自类。展转相续。至成熟位。亲生现行诸法。故名为因。无此识体。因用何从。故以因用。验知有识体也。何名为缘。依是缘义。缘是何法。即依持识。此识非有初际。无始时来。与一切现行。无所简择。为平等依。故名为缘。无此识体。缘用何从。故即缘用。验知有识体也。合释者。作用固有分別。因缘殊非判然。良以因固此识。缘亦此识。谓此识能执持诸种子故。此识与现行法为所依故。即此识变为彼。曰亲生诸法。故名为因。及此识为彼依。曰与一切法等为依止。故名为缘也。总释变依。则变为彼者。谓此识变为器。及有根身。为彼依者。谓此识与转识作所依止也。別释所依。则以此识能执受五色根故。眼等五识依此色根而转。名依此识。又与末那为依止故。第六意识依之而转。亦名依也。末那必依于第八者。以末那意识。是转识摄故。依俱有根者。如眼等五识。亦转识摄故。依俱有五色根也。然则以比量定末那。彼等是转识摄故。必依第八为俱有依。以道理定第八。第八是识性摄故。亦必以第七为俱有依也。因缘固自有分。然皆不离第八。故结云。是谓此识有因缘用。
○二释依持用。
由此有者。由有此识。有诸趣者。有善恶趣。谓由有此第八识故。执持一切顺流转法。令诸有情。流转生𢀸。𨿽惑业生。皆是流转。而趣是果。胜故偏说。或诸趣言。通能所趣。诸趣资具。亦得趣名。诸惑业生。皆依此识。是与流转作依持用。及𣵀槃证得者。由有此识。故有𣵀槃证得。谓由有此第八识故。执持一切顺还灭法。令修行者证得𣵀槃。此中但说能证得道。𣵀槃不依。此识有故。或此但说所证𣵀槃。是修行者正所求故。或此双说𣵀槃与道。俱是还灭品类摄故。谓𣵀槃言。显所证灭。后证得言。显能得道。由能断道。断所断惑。究竟尽位。证得𣵀槃。能所断证。皆依此识。是与还灭作依持用。
此释依持用。以证第八之自体也。初正释流转。次通释流转。三结释流转。四正释还灭。五转释还灭。六结释还灭。初正释流转中。顺流转法。谓惑业苦种。流转生𢀸。谓五趣现果。惑业望生𢀸是增上缘。苦望生𢀸能作因缘。由有此识。执持此惑业苦三一切顺流转法。令诸有情生𢀸相续。二通释流转中。恐有疑云。惑业及苦报众生。皆流转法。何故颂中唯言诸趣。不言惑业耶。通云。一者苦趣是果。胜于业惑。故偏说之。二者或诸趣之言。通能趣之惑业。所趣苦果之众生。言资具者。惑业能作诸果趣资粮苦具故。则偏言果该因果。皆摄趣中。故言诸趣。三结释流转中。诸惑业生。皆依此识。是与流转作依持用也。四正释还灭中。及。兼义。谓此识不但与流转作依持用。兼能与还灭法作依持用。顺还灭法者。即法尔本有无漏种子。由此识持故。于资加胜进位。展转熏增。乃至证得究竟𣵀槃。故云令修行者证得也。五转释还灭中。谓此颂中言𣵀槃证得者。唯说能证道品。不言𣵀槃。以𣵀槃是清净法界。即识实性。不依此识有故。此唯约能证而释。或此但约所证𣵀槃。以是修行者。正所求故。此唯约所证释也。或此双说𣵀槃与道。俱是能还所还品类摄故。此约能所双释也。然双说之意。言𣵀槃者。显所证灭。后证得言。显能得道。能得即解脱道。能断即无间道。断所断惑。究竟尽位。证得𣵀槃也。六结释还灭中。能所断证。谓能断道。所断惑。能得道。所证灭。皆依此识。是与还灭作依持用也。
○三约染净释。
又此颂中。初句显示此识自性。无始恒有。后三显与杂染清净二法。总別为所依止。杂染法者。谓苦集谛。即所能趣生及业惑。清净法者。谓灭道谛。即所能证。𣵀槃及道。彼二皆依此识而有。依转识等。理不成故。
此约染净释颂。证第八之自体也。初总释四句。次別释二句。三结证以理。自性者。界即性也。总別者。次句总依止。后二句別依止也。即所能趣生及业惑者。集谛即能趣惑业。苦谛即趣生也。即所能证𣵀槃及道者。道谛即能证得道。灭谛即所证𣵀槃也。彼二皆依此识而有者。以性是无记。可与染净为所依止。依转识等。理不成故者。以通善染。不能与二俱。作所依也。是则即染净之法。观依止之用。即依止之用。观依止之体。岂不即染净依止之用。而证有第八之自体乎。
○四约三性释。
或复初句。显此识体。无始相续。后三显与三种自性为所依止。谓依他起。徧计所执。圆成实性。如次应知。
此约三性释颂。证第八之自体也。如次应知者。次句是依他性。一切诸法。皆依缘所生故。三句是徧计性。诸趣皆以分別周徧计度而有故。四句是圆成性。道灭二谛。皆清净法故。总之颂意。是显此识自体。无始相续。故能与三自性为所依止岂非证有第八自体。
○三结归第八。
今此颂中。诸所说义。离第八识。皆不得有。
此反结有第八以竟引颂之意也。颂𨿽四句。义说多种。不离第八。若离第八。因缘慿谁而有。染净无地。三性无依矣。岂皆得而有耶。此颂之可证其有一也。
○二重引颂(二) 初引颂文二释颂意。
○初引颂文。
即彼经中。复作是说。由摄蔵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頼耶。胜者我开示。
○二释颂义(三) 初释前三句二释后一句三结归第八。
○初释前三句。
由此本识。具诸种子。故能摄蔵。诸杂染法。依斯建立。阿頼耶名。非如胜性。转为大等。种子与果。体非一故。能依所依。俱生灭故。与杂染法。互相摄蔵。亦为有情。执蔵为我。故说此识。名阿頼耶。
此释次颂之名。证有第八自体也。初约持熏释。二约简异释。三约三蔵释。具诸种子。即持种识。摄蔵诸法。即受熏义。以此持种。故能受熏。以此持熏二义。建立阿頼耶名。简异者。数论谓胜性。转为大等二十三法。因果𨿽殊。而体是一。果𨿽生灭而体是常。今则能生种子。与现行果体非一故。非如彼体是一也。能依诸法。与所依识。俱生灭故。非如彼之果生灭而体是常也。三蔵者。据能持种。则种名所蔵。识为能蔵。据所熏依。则染法名能蔵。此识为所蔵。故云与杂染法互相摄蔵。亦为有情执为自我。则名执蔵。具此三蔵。故说此识。名阿頼耶。
○二释后一句。
释颂所为机。证第八于证解之人也。初约地上释。次约地前释。见道即初地。真现观。对地前似现观言。彼能证解者。以得根后二智。如实了知故也。正为开示者。𨿽能分觉。犹未竆源。故须开示。教与机逗也。或诸菩萨。皆名胜者。则不必局于真现观名胜也。而能信解者。非全己智力。依教生信解也。转依者。本识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俱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名转依也。求彼转依者。谓资粮位等诸菩萨。𨿽未实证頼耶。而能依教信解。于唯识义。𤼵大勇猛。求彼转依之果故也。亦为开示。𨿽非是正。或可进于证也。
○三结归第八。
非诸转识。有如是义。
结诸义归于识。以竟重引颂文之意也。非诸转识有如是义。是頼耶识。有如是义也。既由如是受熏持种三蔵之义以定名。岂不即如是受熏持种三蔵之名以证体乎。此颂之可证其有二也。
○三深密颂(三) 初引颂二释义三结归。
○初引颂。
解深密经。亦作是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凢愚不开演。恐彼分別执为我。
○二释义。
以能执持诸法种子。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亦能执取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无性有情。不能竆底。故说甚深。趣寂种性。不能通逹。故名甚细是一切法真实种子。缘击便生。转识波浪。恒无间断。犹如暴流。凢即无性。愚即趣寂。恐彼于此。起分別执。堕诸恶趣。障生圣道。故我世尊。不为开演。
此释第三颂义。以证有第八识也。执持执受执取三义名阿陀那。执持不失多如上说。执受色根。及根依处者。安危共同。尽寿随转曰执受以一不执受。色根烂坏故也。执取结生者。结是系属。生即受生。于母胎中。一念受生。即系属彼。相续者。不断义。于诸趣中。舍生趣生。皆由此识而得相续。如经云。阿陀那识。若不入母胎者。不应和合成羯罗蓝等。铁如父母精血。第八如磁毛石。一刹那顷。便揽而住。同时根尘等种。从自识中。亦生现行。名执取结生。而杂集谓命终心。与自体爱相应。是相续力。名结生相续。生欲界者。即以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心。结生相续。色无色余处皆然。而有九种。此自体爱。唯是俱生。不了所缘境。有覆无记性摄。而能分別我自体。生差別境界。由此[执/力]力。诸异生辈。令无间中有相续。至未欲圣者。已离圣者。诸菩萨等之不同。予走笔至此。而知第七为害。于生𢀸中殊为可恨。葢自体爱即第七。而命终心即第八。八与七相依不离曰相应也。无性即阐提。趣寂即声闻。为此漂荡而不出离曰不能竆底。为此沦溺而不觉了。曰不能通逹。真实者。亲生现行。非外榖麦等假种子也。恒无间断者。𨿽遇缘生识。而此识自体。恒无间断。如暴流水。𨿽遇风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也。起分別执者。以未遇圣教。恒起俱生。今听法音深妙。不能领解。复起邪执妄计。即分別我也。堕恶障生者。以分別我执。是恶趣之因。圣道之障。故佛杜口。不使过生。
○三结归。
唯第八识。有如是相。
结归第八。竟第三引颂之意也。如是执持执受执取等相。既唯有于第八。岂非有第八识乎。此颂之可证其有者三也。
○四楞伽颂。
入楞伽经。亦作是说。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蔵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眼等诸识无如大海。恒相续转起诸识浪。故知別有第八识性此等无量。大乘经中皆別说有此第八识。
此第四引颂。证有第八识也。初引二释三结。如文易见。初引四颂竟。
○二显圣量(二) 初约比量证二引七因证。
○初约比量证。
诸大乘经。皆顺无我。违数取趣。弃背流转。趣向还灭。讃佛法僧。毁诸外道。表蕴等法。遮胜性等。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如增壹等至教量摄。
显大乘是至教量。证所引颂第八之不必疑也。初显契理。次显契机。三显比量。承上已引止于四颂。未引尚有多经。汝小乘信阿含等为至教量不信有第八识。若知大乘亦至教量。当信有第八识也。何则。大乘义理分齐。小乘固不能及。小乘义理分齐。大乘未始其不具也。使小乘契理契机。而大乘有所不契。非至教量摄。今则顺违皆同。背向皆同。讃毁皆同。遮表无不皆同。何其契理。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倒正理。何其契机。既机理之皆契。亦同至教量摄也。是故增壹等是至教量摄。契经摄故。如大乘等。大乘亦至教量摄。契经摄故。如增壹等。教量既同。信胡容异。然则大乘之教。说有第八。不必疑也。
○二约七因证。
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一先不记故。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预记別。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亦不信受。故大乘经。非非佛说。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不可得故。若无大乘。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故声闻乘。是佛所说。非大乘教。不应正理。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別智。能正对治一切烦𢚰。故应信此。是佛所说。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是故大乘。真是佛说。如庄严论颂此义言。先不记俱行。非余所行境。极成有无有。对治异文故。
此复引多因。重证第八之不必疑也。初标举。次別释。三总颂。承上不独以比量证大乘。是至教量摄所说第八。不必有疑。又慈氏多因。证大乘真是佛说。则所说第八。尤不必疑。地上已当仰信。况慈氏乎。一因已当仰信。况多至于七因乎。教量既至。因证更多。余疑断断当永释矣。上初大乘四颂竟。
○二余乘四部(二) 初总标二別明。
○初总标。
余部经中。亦密意说。阿頼耶识。有別自性。
从此至结。引小乘诸部。证有第八识也。承上至教量摄。慈氏七因。皆约大乘证有。至若小乘诸部。将谓必无可证。孰知余部𨿽非显说。亦密说此识有別自性乎。是则不惟大乘可证。即汝本部亦可证矣。何必疑也。
○二別明(四) 初大众部二上座部三化地部四说有部。
○初大众部。
谓大众部。阿笈摩中。密意说此。名根本识。是眼识等所依止故。譬如𣗳根。是茎等本。非眼等识。有如是义。
指小教密说第八为根本识也。大众部者。老少共集之律部。阿笈摩者。律部中经也。密说者。恐其分別执为我。兾其机至而忽解也。名根本识。至是茎等本。笈摩之词。密说此名根本等。论主释笈摩之意。非眼等识有如是义者。以小乘错解根本。执无第八。故破云非。意以五识姑不必言。纵第六亦是茎中摄故。何有于根本也耶。
○二上座部。
上座部经。分別论者。俱密说此名有分识。有谓三有。分是因义。唯此恒徧为三有因。
指小教密说第八为有分识也。上座部。老𪧐共集之律部。经即此部中经也。分別论者。造论释经之人。俱密说者。经论意符。亦恐分別执为我。又兾其时至而忽解也。有既三有。分既因义。有因之识。岂间断不徧者所能。唯此第八恒徧。故为三有因也。
○三化地部。
指小教密说第八名竆生𢀸蕴也。蕴有三种。一一念顷蕴。谓一刹那有生灭法。二一期生蕴。谓生乃至𢀸恒随转法。三竆生𢀸蕴。谓乃至得金刚际喻定恒随转法。诸色间断。色蕴不竆生𢀸。余心间断。受想等四蕴。不竆生𢀸。不相应行。无別自体。不竆生𢀸。唯第八徧于三界九地。有生𢀸处。即以此为依止。直至金刚心末。烦𢚰尽时方舍。故名竆生𢀸蕴。
○四说有部(三) 初引文畧释二约义广释三结归第八。
○初引文畧释。
说一切有部增一经中。亦密意说此名阿頼耶。谓爱阿頼耶。乐阿頼耶。欣阿頼耶。喜阿頼耶。谓阿頼耶识是贪总別三世境故。立此四名。
指小教密说第八名頼耶识也。初增一文。次论主释。总別者。爱是总句。总缘三世境故。余三是別。別缘三世境故。乐。乐现在正生頼耶。欣。欣过去已生頼耶。喜。喜未来当生頼耶。有此总別。故立四名。
○二约义广释(三) 初标释正义二別简诸非三总结爱处。
○初标释正义。
有情执为真自内我。乃至未断。恒生爱著。故阿頼耶识。是真爱著处。不应执余五取蕴等。
释第八为真爱著处。余非真爱著处也。执为真等者。有情刹那刹那。执第八见分为我。不应执余五取蕴等者。不应执頼耶之外。余五取蕴等为頼耶也。以有一类异解者。谓佛所说众生爱阿頼耶。乃至广说五取蕴名頼耶等。有余复谓贪俱乐受名頼耶等。故今总简。不应执等。別简非处。又总以该別。故但约爱处而乐欣喜三。自在其中矣。
○二別简诸非。
谓生一向苦受处者。于余取蕴。不生爱著。彼恒厌逆余五取蕴。念我何时当舍此命。此众同分。此苦身心。令我自在。受快乐故。五欲亦非真爱著处。谓离欲者。于五妙欲。𨿽不贪著。而爱我故。乐受亦非真爱著处。谓离第三静虑染者。𨿽厌乐受。而爱我故。身见亦非真爱著处。谓非无学信无我者。𨿽于身见不生贪著。而于内我。犹生爱故。转识等亦非真爱著处。谓非无学求灭心者。𨿽厌转识等。而爱我故。色身亦非真爱著处。离色染者。𨿽厌色身。而爱我故。不相应行。离色心等。无別自体。是故亦非真爱著处。
简诸非爱著处。显頼耶是真爱著处也。文分七节。初简去取蕴。二简去五欲。三简去乐受。四简去身见。五简去转识。六简去色身。七简不相应行。承上不应执余五取蕴等者。谓余取蕴。五欲乐受身见。乃至不相应行。皆非真爱著处也。一向苦受处者。谓极𤍠等狱。及三苦趣也。余取蕴。对頼耶言。念我何时当舍此等者。正于余取生厌而不爱。令我自在受快乐者。正于頼耶是真爱著处也。离欲者。指不还果。已断欲界烦𢚰。名离欲之人。于五妙欲。不生贪著。正五欲非真爱著处。𨿽不贪著。以惑未竆尽而爱我故。正于頼耶真爱著处也。四禅苦乐二心。俱时顿舍。名乐受。非真爱著处者。𨿽厌乐受而爱我故。正于頼耶真爱著处也。非无学。谓有学也。于外身见。不生贪著。正于身见。非真爱著处。𨿽于身见。不生贪著。而于内我。犹生爱故。正于頼耶真爱著处也。求灭心者。入灭尽定与入无想也。厌转识等。正转识非真爱著处。𨿽厌转识而爱我故。正于頼耶之真爱著处也。离染色等者。或无学圣。及诸凢夫。厌离有色。求无色处。正色身非真爱著处。𨿽厌色身而爱我故。正于頼耶是真爱著处也。既离色心。无別自体。故不相应行。亦非真爱著处。是则处处推竆非爱。处处非爱爱我。不应执余五取蕴等。岂徒言哉。
○三总结爱处。
异生有学。起我爱时。𨿽于余蕴。有爱非爱。而于此识。我爱定生。故唯此是真爱著处。
结定我爱。以审頼耶是真爱处也。于余蕴中。有爱非爱。犹有未可定。而于此识。我爱定生。更无不可决者矣。故唯此是真爱著处。前云阿頼耶识是真爱著。岂徒言哉。
○三结归第八。
由是彼说阿頼耶名。定唯显此阿頼耶识。
决名于识。结显第八。竟引释之意也。由是。由正释之既明。简別之愈悉。结定之更审。而彼说四名。唯显第八。岂有他哉。是则大乘四颂。已当不疑。况证之以至教量乎。慈氏七因。更当氷释。况又余乘之四部乎。第八之疑。不容再矣。以上引圣教竟。
○二引正理(二) 初结前起后二详显正理。
○初结前起后。
○二详显正理(二) 初引经文二总结劝。
○初引经文(十) 初持种心(至)十染净心。
○初持种心(七) 初引经证二比量释三破识类四破色心五破过未六破空理七结持种。
○初引经证。
谓契经说。杂染清染。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
引经显理。证有此识为持种心也。初引经。二证成。理即经中之理。会文切理而为证。非离经別有理为证也。心不自心。集种起现名心。种非自种。必有持种之识。故论主推云。持种心即第八识。若无此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然则既有集起心。必有持种识也明矣。
○二比量释。
谓诸转识。在灭定等。有间断故。根境作意善等类別。易脱起故。如电光等。不坚住故。非可熏习不能持种。非染净种。所集起心。此识一类。恒无间断。如苣蕂等。坚住可熏。契当彼经。所说心义。若不许有能持种心。非但违经。亦违正理。谓诸所起染净品法。无所熏故。不熏成种。则应所起。唐捐其功。染净起时。既无因种。应同外道。执自然生。色不相应。非心性故。如声光等。理非染净内法所熏。岂能持种。又彼离识无实自性。宁可执为内种依止。转识相应诸心所法。如识间断。易脱起故。不自在故。非心性故。不能持种。亦不受熏。故持种心。理应別有。
比量其理。证有第八持种心也。初量转识不能受熏持种。谓在灭定无心位中。有间断故。不能持种。在有心位。根境作意等缘。善等三性类別。易脱起故。犹如电光。性非坚住。非可受熏。二量第八是持种心。顺量。则一类异于脱起。既可受熏。无断非彼间断。又能持种。契当彼经所说心义。反量。若不许有能持种心。非但违前所引圣教。亦违此中所引正理。亦且有现行不熏成种之失。无因自然而生之失。是以许有。方无此过。三量色不相应非持种心。以色非心性。不相应行。无实体故。犹如声光。理非受熏。岂能持种。又此是识变。无体是假。非内种依。岂能持种。四量转识心所非持种心。以间断易脱。有无心位。既与转识相同。况不自在。非心性故。岂能受熏持种。故以理论应当別有第八为持种心也。
○三破识类。
有说六识。无始时来。依根境等。前后分位事𨿽转变。而类无別。是所熏习。能持种子。由斯染净因果皆成。何要执有第八识性。彼言无义。所以者何。执类是实。则同外道。许类是假。便无胜用。应不能持内法实种。又执识类。何性所摄。若是善恶。应不受熏。许有记故。犹如择灭。若是无记。善恶心时。无无记心。此类应断。非事善恶。类可无记。別类必同別事性故。又无心位。此类定无。既有间断。性非坚住。如何可执持种受熏。又阿罗汉。或异生心。识类同故。应为诸染。无漏法熏。许便有失。又眼等根。或所余法。与眼等识。根法类同。应互相熏。然汝不许。故不应执识类受熏。又六识身。若事若类。前后二念。既不俱有。如隔念者。非互相熏。能熏所熏。必俱时故。执唯六识。俱时转者。由前理趣。既非所熏。故彼亦无能持种义。
以理推破识类受熏持种之异执也。文分八节。初叙执识类受熏持种。次下七节。皆破识类受熏持种。初叙执中。事谓善恶等事。如下文云。非事善恶。別事性故。类。谓相似。以前念后念。识之品类。是相似故。依根境等前后分位。事𨿽转变而类无別者。依根境等缘所生之识。以善恶三性別故。前后分位。转变不同。然事𨿽转变。善恶有別。而眼至意识之类。无善恶等別也。意以前念六识𨿽灭。于后念中带起相似六识。如谷之响。声𨿽已灭。而响犹存。名之为类。即此识类。是所熏习。能持种子。因果皆成。反破前云。何要执有第八识性。葢执五识为能熏。六识为所熏。无第八识为所熏也。二约假实破识类。谓执类是实。过同外道。许类是假。便无胜用。岂能持于内法实种而执识类受熏持种者何也。三约三性破识类。以若善恶类摄。则有记同于择灭。应不受熏。若无记类摄。则善恶心时。此类应断。亦无受熏。非事善恶。类可无记。以別类必同別事性故。既是別类。何成所熏。而谓识类受熏持种者何也。四约无心破识类。谓无心位。既无六识。此类定无。无则间断非坚。如何持受。而谓识类受熏持种者何也。五约圣凢破识类。谓识类既同。圣凢无异。圣凢无异。罗汉应受染熏。异生应受净熏。许之否耶。许则罗汉应名异生。异生当名罗汉。如斯大失。汝岂能许。而许识类受熏持种者何也。六约根法。破识类谓眼等诸根。色等余法。与眼等识。同无记类。无记类同。受熏宜等。识类既许受熏。根法亦应受熏。然汝不许根法。而许识类受熏持种者何也。七约不同时破识类。谓能所熏习。必得同时。汝既执事类。前后二念。则不得俱有。无二刹那。一时而有。无一时中二眼识并。既不俱生。必不俱灭。不俱生灭。如隔念者。非互熏习。而谓识类受熏持种者何也。八约执同时破识类。俱时者。前五为能熏。第六为所熏。由同时转。故熏习义成。能持种子。执唯俱转者。信有第六。不信有第八识也。破云。由前理趣等者。谓第六无心位时。既有间断。性非坚住。无所熏义。岂能持种。而执识类受熏持种者何也。
○四破色心。
有执色心。自类无间。前为后种。因果义立。故先所说。为证不成。彼执非理。无熏习故。谓彼自类。既无熏习。如何可执。前为后种。又间断者。应不更生。二乘无学。应无后蕴。𢀸位色心。为后种故。亦不应执。色心展转。互为种生。转识色等。非所熏习。前已说故。
以理破色心自类前为后种之执也。文分四节。初叙彼执情次破无熏习。三破有间断。四破彼转救。有执者。经部师也。自类无间者。色以色为自类。心以心为自类。前后相续无间隔也。前为后种者。前刹那色。能为种子。后刹那色。因彼而生也。前为后种前因义立。后因前生。后果义立。心亦然也。故先所说集起名心。为染净种。为证不成。不知前灭后生。但是现引现。非种生现。何可执前便为后种。故次破云。名为种子。必借熏生。自类无熏。如何可执前为后种。此执之非理者一也。又间断者。应不更生。前为后因。引生后念。五位无心。断灭不续。应不更生矣。二乘无学。最后色心。是有漏摄。必定永断。应不𢌞心。更受后蕴。及意生身矣。以彼不以第八为种。以𢀸位色心为后种故。𢀸位既无色心。以何为种。能生后蕴。故曰应无。此执之非理者二也。纵执无色。尚有心在。无想犹有身存。色心互为种生。遮彼定起退没。非无色心。亦不应也。以色法不能熏心种。心法不能熏色种。转识色等。非所熏习。前已破故。此执之非理者三也。我故曰彼执非理。
○五破过未。
有说三世诸法。皆有因果感赴。无不皆成。何劳执有能持种识。然经说心为种子者。起染净法[执/力]用强故。彼说非理。过去未来。非常非现。如空华等。非实有故。又无作用。不可执为因缘性故。若无能持染净识种。一切因果。皆不得成。
以理破三世因果。拨无种子之执也。初叙执情。次破执情。执意葢谓。执有持种识者。不过为成因果故耳。今三世诸法。皆是实有。过因现果。现因来果。因感果赴。无不皆成。何劳別执有持种识。此立己执而破他宗也。然经说心为种者。约起染净[执/力]用强故之义而说。非谓实有种子。此释经义。而非论主引解之不当也。破意葢谓。汝说三世实有。因果皆成。可以为因缘性。不劳执有持种识。一切因果皆得成者。亦宁知所说之非理乎。良以过去已灭故非常。未来未至故非现。如空中华。既无实体。焉有作用。而可执以为因缘性耶。无持种识。则无种子。无种无因。无因无果。一切因果。皆不得成矣。持种之识。果可无耶。我故曰彼说非理。
○六破空理。
有执大乘遣相空理为究竟者。依似比量。拨无此识。及一切法。彼特违害前所引经。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皆执非实。成大邪见。外道毁谤。染净因果。亦不谓全无。但执非实故。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𢀸。精勤修集菩提资粮。谁有智者。为除幻敌。求石女儿。用为军旅。
破以空理为究竟。拨无第八之执也。初叙彼执情。次展转推破。遣相空理者。般若广谭空理。为凢愚著相。不了真实。遣彼著心耳。有余不能正解对治之法。以为究竟。依相似比量。亦遣拨无此识。及一切法。皆无所有。名为合于空理。而不知其所拨之非。但有违害。成大邪见。反正智耳。何则。佛经名至教量。日可令冷。月可令𤍠。说不可变。彼乃历证此识。汝则遣拨此识。是违害前所引经矣。可乎。起智断惑。修因证果。染净诸法。外道亦不全拨为无。但毁染因不招恶果。净因不招善果。如空华等。因果皆虚耳。今汝全拨为无。是尤甚于外道。而成大邪见矣。可乎。菩萨为舍生𢀸之敌。整资粮之旅。非虚事也。若一切法皆非实有。是诸智者。为舍幻敌。求石女儿。用为军旅。反正智矣。可乎。圣经必不可违。邪见必不可成。正智必不可反。则此识之必不可拨也明矣。
○七结持种。
故应信有能持种心。依之建立染净因果。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结劝当信。以竟引证持种之意也。由前云若无此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既而展转比量。释正义之甚详。反复推竆。破异解之殆尽。邪摧正显。执破解明。是以应信有能持种心等也。依之建立者。无此则立无依也。彼心即此识。岂不此识即彼心。故以持种心。证有第八识。此其理之可徴者一也。
○二异熟心(二) 初引经证成二详释其义。
○初引经证成。
又契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有故。
引异熟心。证有第八识也。初引。次成。意以有第八识。有异熟心。有异熟心。善恶业感。故反决云。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有故。则经云有异熟心。正显有第八识也。
○二详释其义(五) 初量简转识二显真异熟三约身受验四约有情验五结指第八。
○初量简转识。
比量转识。简非真异熟心也。初约转识顺简。次约异熟反简。三约异熟类简。非一切时是业果者。眼等六识。唯无记性。是满业所感之果。起善恶时。非业果故。量之。则眼等识非异熟心为宗。因云。有间断故。非一切时是业果故。喻如电光等。良以异熟心无间断。无记业果通一切时故也。反简者。约异熟不应断已更续。反显转识是有间断。非异熟心也。无斯事故者。命根依第八种子。连持色心功能而立。依业所引。住时决定。岂有断而更续之事。命根既无斯事。异熟岂有断而更续之事乎。量之。则异熟不应断而更续为宗。因云。无斯事故。犹如命根。约类简者。同为异熟曰类。而生非是真曰约类简也。恐有疑云。前六亦有一分善恶。满业所招。名为满果。岂非异熟。故简云。非恒续故。是异熟生。非真异熟也。量之。则前六是异熟生。非真异熟为宗。因云。非恒续故。同喻如声等。既顺之复反。反之更类。展转比量。再四推竆。彼异熟心。于诸转识。不应有也明矣。
○二显真异熟。
定应许有真异熟心。酬牵引业。徧而无断。变为身器。作有情依。身器离心。理非有故。不相应法。无实体故。诸转识等。非恒有故。若无此心。谁变身器。复依何法。恒立有情。
以理决有真异熟为有情依也。初顺显其有。次反显其有。承上展转推竆。以至转识异熟非真。则定应许有真异熟心。酬引业果。徧而无断。内变为身。外徧为器。作有情依也。反而论之。身器离心。理非有故。不相应行。无实体故。不能变为身器矣。即诸转识心等。非恒有故。又何能变为身器。然则离于此心。谁变身器。身器既无。复依何法。恒立有情。有情不容不立。则身器不容不有身器既有。能变身器者。乌容以不有耶。故曰定应许有。
○三约身受验。
又在定中。或不在定。有別思虑。无思虑时。理有众多身受生起。此若无者。不应后时。身有怡适。或复劳损。若不恒有真异熟心。彼位如何有此身受。
此以身受验有真异熟心也。理有众多身受生起者。在定多是舍受。不在定多苦乐受等。在定无思虑时。多是舍受。或出定后时。身有怡适之乐受。不在定有別思虑。后时身有劳损之苦受。亦有𨿽不在定。善调适者。少诸思虑。摄养有方。身多怡适之乐受者。此等皆由真异熟心之所执受。故有斯事。若不恒有。如何有此。故以身受之必有。验异熟之必有耳。以异熟𨿽唯与舍受俱。能持苦乐者。舍受不违苦乐品故也。
○四约有情验。
非佛起余善心等位。必应现起真异熟心。如许起彼时。非佛有情故。
明有情位中。必应现起真异熟心。为三性根本也。非佛者。指九界有情。起余善心等者。对佛极善曰余。兼有不善无记曰等。意谓有情前六三性时。必应现起真异熟心为根本也。如许起时。非佛有情故者。意以情尽名佛。此等皆有情分内。非佛分内之所有也。是故非佛有情。必应现起真异熟心情尽之佛。始无异熟心。故云金刚道后异熟空。
○五结指第八。
由是恒有真异熟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结指第八。以竟引释之意也。由是者。从比量之简別。异熟之显明。身受之徴验。有情之未空。种种正理之推竆。恒有真异熟心。诚不必疑其为无也。然彼心即此识岂不此识即彼心。故云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有故。此其理之可徴者二也。
○三趣生体(六) 初引经理证成二标可趣生法三简非趣生体四明正实趣生五明佛非趣生六结第八趣生。
○初引经理证成。
又契经说有情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识彼趣生体不应有故。
○二标可趣生法。
谓要实有。恒。徧。无杂。彼法可立正实趣生。
○三简非趣生体。
非异熟法。趣生杂乱。住此起余趣生法故。诸异熟色。及五识中业所感者。不徧趣生。无色界中。全无彼故。诸生得善。及意识中业所感者。𨿽徧趣生。起无杂乱。而不恒有。不相应行。无实自体。皆不可立。正实趣生。
承上可立。以简非趣生之法也。初简杂乱。次简不徧。三简不恒。四简非实。承上实等四法。可立正实趣生。何法是非实等四法耶。故云非异熟法等云云也。非异熟法。谓前六识善染二性。待现缘起。非业所感也。此余者。人天为此。三途为余。三途为此。人等为余。住此起余者。如住人中而起善心。则属人天之此。脱起染心。即属三途为余。住于三途而起染心。则属三途之此。设起善心。即属人天名余。趣生既杂。岂趣生体乎。诸异熟色。即五色根。与香味触。及声色中一分。及五识中业感者。即前五识异熟生无记。此等诸无记法。𨿽不杂乱。不徧无色界中。岂趣生体乎。诸生得善者。生而即得。与生俱生。即报得善心。非修德善心也。意识业感者。即第六异熟生无记也。此二𨿽徧三界。起不杂乱。然于灭定等。间断不生。非恒有故。岂趣生体乎。不相应行者。谓命根众同分。此二𨿽徧恒无杂。然依识假立。无实自体。岂趣生体乎。皆不可立正实趣生者。谓诸所简法。不具四种。故总结其非也。
○四明正实趣生。
唯异熟心。及彼心所。实。恒。徧。无杂。是正实趣生。此心若无。生无色界。起善等位。应非趣生。设许趣生。摄诸有漏。生无色界。起无漏心。应非趣生。便违正理。勿有前过。及有此失。故唯异熟法。是正实趣生。
承上简非趣生而明正实趣生也。初顺立趣生。次反释趣生。意谓非异熟法。诸异熟色等。皆非实有恒徧无杂。不可立为趣生矣。何法具此四种。是正趣生耶。故顺立云。唯异熟心。及彼心所。实徧恒纯四法皆具。是正实趣生也。反立者。三界总是趣生。趣生不离此心。此心若无。生无色界。色与五识皆无。意识或起。善及无记。而以无异熟持种。不复执蔵为自内我。应非趣生耶。恐彼救云。无色异生。未断惑故。所起善等。是有漏摄。犹名趣生。故纵云。设许趣生。摄诸有漏。那含圣等。生无色界。已断惑故。所起善等。或是无漏。应非趣生耶。许非趣生。便违有界必有趣生之正理矣。如之何。故欲免起善等非趣生之过。及无漏非趣生之失。唯异熟法。是正实趣生。
○五明佛非趣生。
正实趣生。既唯异熟心及心所。彼心心所。离第八识。理不得成。故知別有此第八识。
结归第八。竟引证解释意也。以正实趣生之体。不离异熟。异熟王所。不离第八。离则理不得成。故知別有第八为趣生体。此其理之可徴者三也。
○四有执受(五) 初引经证成二正明执受三显意通妨四总破诸法五结归第八。
○初引经证成。
又契经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识。彼能执受。不应有故。
○二正明执受。
谓五色根。及彼依处。唯现在世。是有执受。彼定由有能执受心。唯异熟心。先业所引。非善染等。一类能徧。相续执受。有色根身。眼等转识。无如是义。
正明根心执受。释引证之文也。初释上引经。显色根有执受心。次释上证成。正▆有执受心。色根谓胜义。依处谓浮尘。执受者。执持不坏。令生觉受也。唯现在者。过去已灭。未来未生。无实体故。彼谓现在有执受之色根。决定由有能执受之心而后能执受之也。先业所引。不由现在之缘而起。一类无记。非善非染。能徧为依止。相续而不断也。眼等转识以兼善染。无一类能徧相续执受色根之义。总是色根当有执受之心。唯异熟心。非转识心也。
○三显意通妨。
此言意显眼等转识。皆无一类能徧相续执受自内有色根身。非显能执受唯异熟心。勿诸佛色身无执受故。然能执受有漏色身。唯异熟心。故作是说。
通妨简別。使不滞名而得意也。良以诸佛唯无垢心。执持无漏色身。有情唯异熟心。执持有漏色身。上明执持于转识言无。于异熟言唯。非异熟外。更无所有名唯。以能执持有漏者。独是异熟名唯耳。若以唯为唯。勿诸佛色身。无有执受。而亦以异熟为执受耶。是故当得其意。
○四总破诸法。
谓诸转识。现缘起故。如声风等。彼善染等。非业引故。如非择灭。异熟生者。非异熟故。非徧依故。不相续故。如电光等。不能执受有漏色身。诸心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如唯识言。非诸色根不相应行。可能执受有色根身。无所缘故。如虚空等。
量破诸法。皆非执受。益显执受。唯异熟心也。初量破转识。次量破心所。三量破根行。承上转识无如是义等者。谓诸转识不能执受有色根身。因云。随现缘起故。如声风等。彼善染等。不能执受有色根身。因云。非业引故。如非择灭。异熟生者不能执受有色根身。非异熟故。非徧依故。不相续故。如电光等。初一量。总约转识。次二量。別约三性。必三量者。欲详尽故。现缘起者。以现在九缘等引起。非异熟先业所引也。非引业故者。简非异熟一类。又自力所招。非他业引也。如非择灭者。如自性清净。非假他惑断后而始净也。异熟生者。转识唯依异熟体生。通善恶性。非如异熟。唯无记性也。量破心所者。转识心所不能执受有色根身。因云。与诸心识定相应故。如唯识言。转识既不能执受。心所亦不执受也。量破根行者。色根不相应。不能执受有色根身。因云。无所缘故。如虚空等。以彼色根不相应行。非能缘心故。不能缘所缘。岂能执受。以执受者。必缘所缘故也。
○五结归第八。
故应別有能执受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结执受归于第八。竟引释执受之意也。彼心即此识。岂不此识即彼心。此其理之可徴者四也。
○五寿煖识(五) 初引经证成二正释其义三以理通妨四显以有漏五结归第八。
○初引经证成。
又契经说。寿煖识三。更互依持。得相续住。若无此识。能持寿煖。令久住识。不应有故。
○二正释其义。
谓诸转识。有间有转。如声风等。无恒持用不可立为持寿煖识。唯异熟识。无间无转。犹如寿煖。有恒持用。故可立为持寿煖识。
比量可否。释有持寿煖识也。初量简转识。次量立异熟。承上云若无此识。久住识不应有者。果何所谓。简云。谓诸转识。不可立为持寿煖识以有间有转。无恒持用。如声风等。则若有此识。久住识应有者。果何所谓。立云。谓唯异熟识可立为持寿煖识。以无间无转。有恒持用。犹如寿煖也。间。间断。转。转易。皆不恒义。寿煖住持。决定无有间转。有恒持用。故云如寿煖也。
○三以理通妨。
经说三法。更互依持。而寿与煖。一类相续。唯识不然。岂符正理。𨿽说三法。更互依持。而许唯煖。不徧三界。何不许识。独有间转。此于前理。非为过难。谓若是处具有三法。无间转者。可恒相持。不尔。便无恒相持用。前以此理。显三法中所说识。言。非诠转识。举煖不徧。岂坏前理。故前所说。其理极成。
以理通妨难。见持寿煖识必不可易也。初立理。次设难。三通难。立理者。承上恐有难云。经说识言。或诠转识。亦未可知。何为定是第八识耶。故释云。经说三法等也。意以煖不自立。依寿而持。寿不自立。依识而持。识非自立。依于寿煖。三法皆是一类而非善染。皆是相续而无间断。故得更互依持。此正理也。如寿与煖。一类相续。识有间转。是二法皆然。唯识不然。岂符三法更互依持之正理乎。设难者意谓。更互依持。既曰三法。则许否宜俱于三法。𨿽说三法更互依持。而许唯煖不徧三界。何不许识独有间转。定执无间无转异熟识耶。以无色界既无色质。亦无有煖。故云不徧。通难者意谓。汝举此难。将谓是过。可以坏正理也。岂知此于前理。非为过难。前理云何。谓于是处。具有三法。无间转者。可恒相持。不尔。便无恒相持用。前以此三。俱无间转之理。意许非转识也明矣。既非转识。举煖不徧。岂坏前意许之理乎。前理不坏。其说极成。
○四显以有漏。
又三法中。寿煖二种。既唯有漏。故知彼识。如寿与暖。定非无漏。生无色界。起无漏心。尔时何识。能持彼寿。
以有漏显有第八为能持也。初以理显三法定俱有漏。次以理难无漏不持有漏。意谓若以转识。不以第八。则三法既皆有漏。那含生无色界。第六转识。既起无漏。则无有漏。若无第八。尔时何识能持有漏之寿耶。不应无漏之心。能持有漏。唯第八因中恒是有漏。故能持于寿煖之有漏。
○五结归第八。
由此故知。有异熟识。一类恒徧。能持寿煖。彼识即是此第八识。
结指持寿煖于第八也。由此证释通妨。有漏能持故知有识能持。彼识即第八。岂不第八即彼识。此其理之可徴者五也。
○六生𢀸心(四) 初引经证成二正释其义三斥破异解四约触显有。
○初引经证成。
又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识。生𢀸时心。不应有故。
○二正释其义。
谓生𢀸时。身心惛昧。如睡无梦。极闷绝时。明了转识。必不现起。又此位中。六种转识。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如无心位。必不现行。六种转识。行相所缘。有必可知。如余时故。真异熟识。极微细故。行相所缘。俱不可了。是引业果。一期相续。恒无变转。是散有心。名生𢀸心。不违正理。
以生𢀸时位相续不变。简显散有之是非也。初简转识。次显异熟。散有心。谓生𢀸二位。诸心离散。唯此识有。名散有心。又非定名散。非无名有。非无心定。名散有心。上云若无此识。生𢀸时心。不应有故。反显必有此识。生𢀸时心。方能有也。然果何以见之耶。以心唯八种。若生𢀸时。无有第八。尚有转识。可称有心。今转识亦无。故不应有。生𢀸之时位然耳。时者。谓生与𢀸时。身心惛昧。闷绝之极。如睡无梦。明了转识。必不现起。位者。生与𢀸位。以顺而量之。此位六种转识。必不现行。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如无心定。反而验之。此位六种转识。若定现行。行相所缘。有必可知。喻如余时。是则生𢀸时位。决无转识。转识岂生𢀸时位散有之心耶。然何以见有第八。即有生𢀸时心。谓真异熟。极微细故。行相所缘。俱不可了。非是无心。是引业果。为总报主。一期相续恒无变转。是故色心𨿽散。此识宛存。名散有心。不违正理。古云。百骸溃散。一物常灵。劫火洞然。这个不坏者。固不即此。亦不离此也。
○三斥破异解。
有说五识。此位定无。意识取境或因五识。或因他教。或定为因。生位诸因。既不可得。故受生位。意识亦无。若尔。有情生无色界。后时意识。应永不生。定心必由散意识引。五识他教。彼界必无。引定散心。无由起故。若谓彼定。由串习力。后时率尔。能现在前。彼初生时。宁不现起。又欲色界。初受生时。串习意识。亦应现起。若由惛昧。初未现前。此即前因。何劳別说。有余部执。生𢀸等位。別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极成意识。不如是故。
破小乘以意识为散有心。指所执微细意识是散有心也。初叙彼执情。次破彼执情。三破彼转救。四指出第八。叙执者。执意葢谓。生位不但定无五识。亦无意识。以同时意识。须同时五识为明了而生。散位独头意识。须闻他言教引起而生。定位独头意识。须禅定引起而生。今生位五识未明著故。同时意识无因。耳惛不闻言教。散位无因。散位无定定中独头无因。诸因不可得。意识亦无由生。意识既无。何言受生命终。必住散心耶。破执者意谓诚如所执。生无色界。后时意识。应永不生。以定由散意加行引起。散由五识他教引起。彼界既无他教。五识散意亦无。然而无色在定。散意时常现起。何得以言无也。破转救者。恐彼救云。彼定不由散意引起。由𡬶常串习意识熏习定力。后生彼界。定即率尔现起者。则彼初生无色。亦应串习意识率尔现起矣。无色且然。生色与欲。何独不然。串习意识。亦应现起矣。若谓初受生时。由惛昧故。未即现前者。此之惛昧。即前所说不可了知。生𢀸散有心也。何劳別说第六为耶。指出第八者。若谓生𢀸位中。別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此不可了者。即是如来密说第八识。非是第六。以第六行相所缘。皆可了知。是极成义。不如是之可了知也。
○四约触显有。
又将𢀸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若无此识。彼事不成。转识不能执受身故。眼等五识。各別依故。或不行故第六意识。不住身故。境不定故。徧寄身中。恒相续故。不应冷触。由彼渐生。唯异熟心。由先业力。恒徧相续。执受身分。舍执受处。冷触便生。寿煖识三。不相离故。冷触起处。即是非情。𨿽变亦缘。而不执受。故知定有此第八识。
约冷触渐起。显执受是第八识也。初标显第八是触事。二释简转识非触事。三释明第八有触事。前约生位已显。今约𢀸位重显。故云又将𢀸时等也。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者。以生平作恶业者。将𢀸时识于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是渐舍。乃至心处。作善业者。将𢀸之时识于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是渐舍。乃至心处。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徧满所依。若无此识。彼事不成。反显有第八。则有执受。有执受。则有舍执受。有舍执受。方成冷触渐起之事也。简转识者。简其无冷触渐起之事也。所以然者。不能执受。异于第八执受。各別依根。异于第八徧依。或缘阙不行。异于第八恒起。且六不住身中。唯依。于心。异第八住于身中。境有三世色心不定。异第八唯三性境。且徧寄身中。寓于诸根。恒相续故。随逐诸尘。无时暂舍。以此诸义。不应冷触。由彼而生也。明第八者。明冷触由第八有也。由第八者。唯异熟识。是能执受。舍执受处冷触便生。以寿煖识三。不相离故。无识之处。便无有煖。冷触起处。如外器界。即是非情。葢此识𨿽变。亦缘为境。而不执受。同于非情。是则据经理以详释。慿正义而破情。复验之于转识。曾无执受。岂有舍执之冷触。异熟既有执受。自有舍执之冷触。以此之故。知定有第八。不必疑也。问。何名六不住身。答。身即五根。谓六不依于五根。而依于心故。问。既徧寄身。又恒相续。何异第八。答。此约第六当分。言相似而实不同。以第六在在处处。常处诸根曰徧寄。随逐诸尘无有暂舍曰相续。此皆不徧之徧。有间之恒。岂可类于第八恒徧。亦可反言如上所释。
○七缘起依(二) 初引经证成二正释其义。
○初引经证成。
引缘起相依之理。证有第八识也。初引经显理。次据理证成。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者。名即四蕴心法。色即羯罗蓝等色法。识即第八为名外识支。与名色为依者。瑜伽云。识于现法中。用名色为缘。名色于后法中。用识为缘。所以者何。以于母腹中。有相续时。说互为缘故。由识为缘。于母腹中。诸精血等名色所摄受。和合共成羯罗蓝性。此识缘名色也。即此名色为缘。复令彼识于此得住。此名色缘识也。十二支中。此二逆顺互缘。余皆顺缘。自体者。反证有第八为自体也。
○二正释其义。
谓彼经中。自作是释。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罗蓝等。此二与识相依而住。如二芦束。更互为缘。恒俱时转。不相舍离。眼等转识。摄在名中。此识若无。说谁为识亦不可说名中识蕴谓五识身。识谓第六。羯罗蓝时。无五识故。又诸转识。有间转故。无力恒时。执持名色。宁说恒与名色为缘。故彼识言。显第八识。
依经释义。正明有第八也。初依经释义。次遮彼转救。三结有第八。依经释义者。经中自作是释。而以名色各摄蕴中。曰此二与识相依而住。此二既是名色。则识竟是何法。眼等转识摄在名中。第八若无。说谁为识耶。转救者。恐彼救云。名中识蕴者。谓五识身。所谓识支。即是第六。故破云。不可以识是第六意识。小乘不许羯罗蓝时。有五识故。结有第八者。以与名色为缘者。必其有力。恒时能持名色。转识既有间转。无力恒持。缘将何出。以是之故。彼经名色缘识。识缘名色。识言定显第八。决非前六。
(绍兴府上虞县祖贯今移住会稽县信士倪元瓒捐资壹拾贰两刻此唯识论订正第三卷 上荐先考雨田府君先妣曹太㳟人早生 莲界并保在堂母施太安人寿年绵远崇祯辛未岁季春望日谨识)
贒预
成唯识论订正卷第三(终)
(姑苏信女张门李氏大缘助板)
此明初变相应之所。以別余二变也。初问相应之所。二举颂文为答。三释相应之时。四原恒应之故。未转者。无始时来。始自异生。乃至十地。金刚道前。皆名未转。一切者。凢有多位。圣更多位也。相应者。王所俱生俱灭也。徧行者。一切心中皆有。具四一切也。
○二条陈別释(二) 初五所体用二与识相应。
○初五所体用(五) 初释触二作意三释受四释想五释思。
○初释触(三) 初标释体用二转释体用三结判是非。
○初标释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