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订正卷第二
○五三有为(四) 初设为问答二详为破斥三申明正义四问难通妨。
○初设为问答。
复如何知。诸有为相。异色心等。有实自性。契经说故。如契经说。有三有为之有为相。乃至广说。
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自性。为证不成。
○二別明破斥(三) 初约能所体异破二约能所俱有破三约三世相违破。
○初约能所体异破。
非第六声。便表异体。色心之体。即色心故。非能相体。定异所相。勿坚相等。异地等故。若有为相。异所相体。无为相体。应异所相。
文有三段。初引论破证。二以自例共。三以净例染。第六声者。俱舎谓体。业。具。为。从。属。依。呼。名八种声。第六名属。谓摄属系属。即生灭属于五蕴故也。属则不异。故云非第六声。便表异体。色心之体。即色心故。岂异色心有实自性哉。色心名所相。生灭名能相。亦名共相。以色心共有生灭故也。地等名所相。坚等名能相。亦名自相。地等各有自相故也。坚等即地等。正能相即所相。非能相体。定异所相勿坚等体。异地等故。岂生灭有为之共相。异色心等有实自性哉。若有为相。异所相体。无为相体。应异所相。意以为与无为。㫖固悬殊。异与不异。式自可比。若生异灭有为能相。异于色心有为所体。应不生灭无为能体。定异真如所相体矣。然而不生灭能相。不异真如所相。岂有为能相。定异色心所相耶。反而观之断不然矣。是则证之于说。为证不成。论之于声。表异不可。能不异所。以自例共之昭昭。所不外能。反净于染之愈现。是异色心等有实自性耶。
○二约能所俱有破。
又生等相。若体俱有。应一切时。齐兴作用。若相违故。用不顿兴。体亦相违。如何俱有。又住异灭。用不应俱。能相所相。体俱本有。用亦应然。无別性故。若谓彼用。更待因缘。所待因缘。应非本有。又执生等。便为无用。所相恒有而生等合。应无为法。亦有生等。彼此异因。不可得故。
约俱有比量。展转以刳异执之情也。初能中生等俱有破。二能所体俱本有破。三所恒能合比量破。初中承上。意以能异于所。上𨿽已非。而能体未祛。异所之情复起。故又破云。又生等相。若体俱有。则生体全是住灭。住体全是生等。能体既其俱有。能用宜乎齐兴。若遮救云。生等由相违故。用不顿兴。则体亦如然。如何执体为俱有耶。又住异灭。用不应俱。云何执之。同于现在。是则能体尚不可得。将何以异色心。二中。意逆余乘之心。以为能体𨿽是推空。色心之体本具。所相既其本具。复形能体之宛然。能体既以形生。能异所相之又起。故牒破云。能相所相。体俱本有者。则用亦应俱。本有无別性故。而用俱又违上用不顿兴。若转计谓彼用更待因缘。以成上用不顿兴。不知所待因缘。应非本有。则用亦非本有。用非本有。体亦应非本有矣。更待。则因缘自生。因缘自灭。生灭全是因缘。夫生灭既全因缘。汝又执生等。离心別有实体。便为无用。岂本有之实用耶。用不本有。体岂本有。本有之体用双空。相异之执安所寄乎。三中。意逆余乘之心。以为能体所体。𨿽被推空。色心生等。殊非断灭。所相恒有。色心之体必常。能相合时。生灭之体随在。合处之所固非能。合体之能应异所。岂非异色心等有实体性耶。故量破云。所相恒有而生等合。应无为法亦有生等所以然者。为与无为。法固不同。因以成宗。式当相例。彼此之因恒有。彼此之合应同。故量云。三有为法。与生等合。所相恒有故。如三无为。三无为法。亦生等合。所相恒有故。如三有为。无为所相恒有。既不与生等合。有为所相亦应非生等合也。有为既不同于无为。则有为所相。定非恒有。所相尚非恒有。况能相生灭而实有哉。又如广百论叙彼计云。我宗中说。诸行四相。不相舍离。由生等合。故成无常。法性不坏。故说恒有。
○三约三世相违破。
又去来世。非现非常。应似空华。非实有性。生名为有。宁在未来。灭名为无。应非现在。灭若非无。生应非有。又灭违住。宁执同时。住不违生。何容异世。故彼所执。进退非理。
约三世难破所执之非理也。初显时空无体。二难所执相违。三结所执非理。承上生等俱有之执。己若所非。生等所属之时。未详其失。故云。又去来世。非现非常等也。意谓所属之时。性既非实。能属之法。体自非真。所执者。生则执在未来。灭住同居现在。难所执者。生名为有。宁在未来。灭名为无。应非现在。灭若非无。生应非有。有是理乎。又灭违于住。宁执同于现在之时。住不违生。何容异于未现之世。违者同而不违。不违者异而反违。皆相违也。故彼所执。进名无之灭于见在。固非理也。退名有之生于未来。亦非理也。能在之生等。体既非真。所在之三时。性且非实。况以能在所之不当于时乎。
○三申明正义。
然有为法。因缘力故。本无今有。暂有还无。表异无为。假立四相。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暂停。即说为住。住別前后。复立异名。暂有还无。无时名灭。前三有故。同在现在。后一是无。故在过去。
申明正义。见实有自性。并所属之时。皆非正也。初通原四相是假立。二別原四相所由名。三结归四相于三世。承上有为之偏执。已如上非。有为之正义。由何而立。故云。然有为法。因缘力故。以至假立四相等也。生等之有非自有。因缘和会力故。本无今有。灭处之无岂便无。因缘离散力故。暂有还无。为有为无之有为。非无有无之无为。表为异于无为。于因缘力故之有无。假立四相。岂离因缘有无之外。实有四相之可立哉。若別原假立之名。则本无今有。于此有位名生。非以无位名生也。生位暂停。即说为住。亦以有位名住也。少別于前之暂停。仍別于后之无灭。于此中间。复立异名。尚于有位而名异也。暂有还无。无时名灭。非以有时名灭也。是则前三有故。同在现在。生岂属于未来。后一是无。故在过去。灭岂同于现在。假立明而实有之非愈显。三世定而谬属之时。不既昭昭乎。
○四问难通妨。
如何无法。与有为相。表此后无。为相何失。生表有法先非有。灭表有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故此四相。于有为法。𨿽俱名表。而表有异。此依刹那。假立四相。一期分位。亦得假立。初有名生。后无名灭。生已相似相续名住。即此相续转变名异。是故四相。皆是假立。
设难通妨。析表法以更详假立也。初难问。二详通。三结显。难意前三有故。为有为相。后一无故。亦有为相。吾以为聚当以类。分必从群。有与有合。类出天然。生等皆有。应有为相。无与有乖。群分法尔。如何无法。与有为相。葢生等有法。为相之可得也。灭之为法。为相之不可得也。岂知无之与有。义似不同。彼以显此。法宁有外。生表此是有。灭表此有无。此有全后无。是有为相。既其可得。后无全此有与有为相何得有失。详言之。四相各何所表。生表有法。先非是有。灭表有法。后是于无。异表此法。非是凝然。住表此法。暂为有用。此依刹那。假立四相。表异无为之无四相也。若夫一期分位。亦得假立。初有之分位名生。不滥于后有。后无之分位名灭。不滥于前异。生已相似相续之分位名住。不滥于初有。即此相续转变之分位名异。非竟外于中住也。指之。则出胎名生。至壮名住。渐老为异。𢀸后名灭。情无情类皆然也。刹那一期。固久暂不同。相分名位岂表诠无异。然而总之皆非真实。假立以表异无为耳。是故四相皆假。岂异色心有实体性哉。余乘可以悟矣。
○六破名等(三) 初问答二破斥三正义。
○初问答。
复如何知。异色心等。有实诠表。名句文身。契经说故。如契经说。佛得希有。名句文身。
设问答为破斥之端也。初大乘问。次余乘答。身。积聚依止义。单名曰名。多名曰名身。句文皆然也。名等有所诠表。圣教皆同异色心等有实诠表。妄执乃尔。故问云。执三有为。知其知矣。名等之异。复如何知。答谓契经说故。佛得希有。名句文身。如显扬言。则句必有名。名不必有句。名必有字。字不必有名等。详在下文。希有者。四无碍辩。能所妙诠。迈凢情。超圣量。不可思议。名希有也。意以名句文身。是有诠表。得名句文身。是异色心有实诠表。说出于经。知由于说。
○二破斥。
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名等。为证不成。若名句文异声实有。应如色等。非实能诠。谓声能生名句文者。此声必有音韵屈曲。此足能诠。何用名等。若谓声上音韵屈曲。即名句文。异声实有。所见色上。形量屈曲。应异色处。別有实体。若谓声上。音韵屈曲。如弦管声。非能诠者。此应如彼声。不別生名等。又谁说彼。定不能诠。声若能诠。风铃声等。应有诠用。此应如彼不別生实名句文身。若唯语等。能生名等。如何不许。唯语能诠。何理定知。能诠即语。宁知异语。別有能诠。语不异能诠。人天共了。执能诠异语。天爱非余。
详为破斥。展转以竆异也。初依经总破异知。二随情別破转计。于转计分六。初立量比破异声。二约声夺破能生。三举例难破异声。四即喻合破能生五就例夺破能诠。六唯语晓破异诠。破由执起。执以破生。以破观执。从一至六。生起之次第宛然。以执观破。自始入终。脉络之连环法尔。窟而又窟。狡兔之伎俩固多。竆之更竆。慧将之精研莫敌。澄神静虑。细研可见。依经总破云。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名等。为证不成。转计中。初蹑经部师执云。汝于名句文。如俱舎论等。起种种执。异声实有。名为异耶。不知名等能诠者。正以声也。异声实有。应如色香味等。非实能诠矣。量之。名等非实能诠。何者异声实有故。应如色等。色等不能诠。色等异声故。名等既异声。名等岂能诠。二牒经部师转计云。汝闻此破。若谓声能生名等。名等能诠故。异于能生之声者。不知能生。必有音韵屈曲。始能生名等。即此音韵屈曲。便足能诠。何用名等。名等尚不用。异将安在。三牒正理师转救云。汝闻此破。救云。声上音韵屈曲。即名句文。异声实有故。可言异者。不知声上音韵屈曲。犹色上形量屈曲。若声上音韵屈曲。即名句文。异声实有。是色上形量屈曲。应异色处实有矣。有是理乎。四牒正理师转救云。汝闻此破。又谓声上音韵屈曲。如管弦声。非能诠表。必別生名等。而后能诠。故异声者。不知果如是。则此音韵屈曲。应如彼管弦声。不別生名等能诠表矣。尚不能生。异将安在。五大乘因难余乘云。又谁说彼管弦声。定不能诠。以亦有闻管弦而解义者在耳。余乘乃反难云。管弦声若有诠用。风铃声应有诠用。风铃不能诠。故知管弦不能诠也。大乘遂破云。若如所言此能生名等之声。应如风铃等。不別生实名句文矣。尚不別生名等。异又将安在。六中。论主因其迷而晓之曰。若风铃弦管。俱不能生。唯语声能生名等而能诠者。则唯语定能诠矣。如何不许唯语能诠耶。乃余乘昧名等即语语即名等。而谓何理定知能诠即语。不信唯语。大乘反难云。宁知异语。別有能诠。所以然者。以语不异能诠。人天共所了知。执能诠异语。唯光音天耳。以光音天。用光为音。诠表一切。不用语声。是独光音一天。爱能诠之光异语耳。岂可以为普被常行之道哉。余乘非光音。余天非光音。能诠异语既非所能。唯语能诠。应是所爱。异奚以为。又总分七节再分十一。以第五分三。第六亦分三故。
○三正义。
然依语声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诠自性。句诠差別。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此三离声。𨿽无別体。而假实异。亦不即声。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別。声与名等。蕴处界摄。亦各有异。且依此土。说名句文。依声假立。非谓一切。诸余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三故。
申明正义。形经部师等异执之非实也。文分四节。初约所依显假立。二即假立辨用殊。三冺即离明摄异。四举诸土尽依立。大意依立明而离即冺。离即冺而依立彰。纵诸土依立之法有异。依立之式非异也。岂离声即声。异色心有实体性哉。详之。异执己若所破。正义毕竟云何。故云。然依语声等也。分。分限。位。地位。差別者。分限地位。各不同也。语声分位差別者。久暂差別。音韵差別也。久暂者。少刹那。较多刹那。声之分位差別。多刹那。较无量刹那。皆声之分位差別也。音韵者。彼宫商分位。较此徴羽。声之差別。彼宫商等分位。较彼彼宫商等。皆声之差別也。依语声分位差別。而假立名句文身者。依少刹那。至多刹那。彼此音韵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字身。依多刹那。更多刹那。彼此音韵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身。依多刹那。至无量刹那。彼彼音韵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句身。既依声而假立。岂异声实有体性耶。名诠自性。句诠差別。文即是字。为二所依者。即诠显以辨用殊也。意以所依声体。既是差別。能依名等。用岂相同。故云。名诠句诠等之不同也。自性者。水湿为自性。火燥为自性。名诠自性者。名火显燥。名水显湿各诠本体也。差別者。燥別于湿。湿別于燥。诠差別者。水非是火。火不是水互诠差別也。文者。彰义。彰显㫖趣故。以次第行列之名次第安布之句。次第联合而为文也。即是字者。出文体也。为二所依者。名句不离于字也。此三离声。𨿽无別体。而假实异。至亦各有异者。总依立。冺即离。明所摄之不同也。意以由依而立。名不离声。既不离声。岂非即声。故云此三离声。𨿽无別体。以语声是实。名等是假。亦不即声。由法词之境有差別。蕴界之摄不相同。愈可见矣。境有別者。法无碍解。名等为境。词无碍解。以声为境。名为境者法对所诠故。如所诠是心法。必缘心名。所诠是色法。必缘色名之类是也。声为境者。词对化机故。如所化是某机。必以某声入。则所吐是某词。必缘于某声之类是也。由此境有差別者。依词说法。法固不离于词。词非是法。法岂即是于词。由此声名。不离不即而法词之境。不离之处。亦不即也。摄亦各有异者。声摄于色蕴。界处皆声摄。名摄于行蕴。界处皆法摄。依声立名。名固不离于声。声非是名。名岂即是于声。由此依立。不离不即之故而三科之摄。不离之处。亦不即也。且依此土。至假立三故者。举诸土以会依立也。意以国土无邉。机宜靡量。依声假立。且就此方。声外立依。诸尘皆是。𨿽所依之法不同。依立之式可同。不离光明。不即光明。乃至不离香味。不即香味。是异色心有实自性耶。思之。
○三旁破。
有执随眠。异心心所。是不相应行蕴所摄。彼亦非理。名贪等故。如现贪等。非不相应。执別有余不相应行。准前理趣。皆应遮止。
旁破谬摄。尽所遮止也。初叙执。二破执。三例破。眠。眠伏。随。随逐。随逐蔵识。眠伏不起。对已起之现行言。即种子也。有执者。化地部也。异心心所。是不相应行蕴所摄者。谓随眠非心心所。无所缘。与现行异。现行自性。与心相应。随眠自性。心不相应故也。宁知亦非理耶。何则。现行贪等。从种而𤼵。既是相应。种名贪故。如现贪等。非不相应。以非为是理将云何。量之则所执随眠。非不相应名贪等故。如现贪等。推而例之。执随眠外。別执有余不相应行。准前非不相应之理。皆应遮不使显。止不使行可也。是则由总而別。正破之既详。自正而旁。例推之殆尽。不相应行。是异色心有实体性乎。问。不相应行。大小乘类。多寡数殊。诠释义异。具如別简直如分位各何所属耶。答命根唯心分位。以是第八心种连持功能故。异生性。唯所分位。以是二障种上。一分功能。能令趋生不同故。二无心定。无想异熟。王所分位。以是王所上假。王所灭已。名无想等。余十九法。通色心法。及与心所。以是三上假立。故通三也。详百法注中。以上不相应行竟。
○三破诸无为(二) 初详破斥二申正义。
○初详破斥(二) 初总破二別破。
○初总破。
诸无为法。离色心等。决定实有。理不可得。
标破实有之执也。承上余乘所执。离识实有。色不相应。及诸无为。理非有故。色不相应。已如上破。诸无为法。离色心等。决定实有。理不可得。无为对有为言。离诸造作之谓。诸无为。即三种无为也。
○二別破(四) 初例破二量破三难破四总量。
○初例破。
且定有法。畧有三种。一现所知法。如色心等。二现受用法。如瓶衣等。如是二法。世共知有。不待因成。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由彼彼用。证知是有。无为非世共知定有。又无作用。如眼耳等。设许有用。应是无常。故不可执。无为定有。
以理例破实有之执也。初能例之法。二所例无为。三结破定有。不待因成者。不俟成立因量而后知也。证知是有者。必由比量证据而后知也。且定有法等者。意以决定实有。理不可得。乃决定实无矣。欲识定无之义。当明定有之理。故例之曰。且定有法。现所知。如色。五识身。他心智。现受用之假法。如瓶衣。此二世共知有。理之可定于有者也。有作用法如眼耳等。以能𤼵识。证成其道理。知是有也。今三无为。既非世人共知。又无作用证知。设许有用。应是无常。乖所执常。定有之理安在。定有之理无在。定无之理的然。故不可执无为定有。问。前破色法。及不相应等。皆非实有。今破无为非实。乃以色心等为定有者。不唯自语矛盾。行将法执中矣。如之何其破余乘耶。曰。离识而有。是为法执。唯识之有。执殆何存。以唯识假有之定有。例破离识实有之定有。而厥意宛然。何不以意逆志。
○二量破。
然诸无为。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显性故。如色心等。不应执为离色心等。实无为性。
以理量破离心之执也。所知性者。心智为能知。无为为所知。所显性者。色心为能显。无为为所显也。意以上举定有。例破定有矣。既非定有。岂离色心。苐不知所以不应离者。故将安在。乃云然诸无为。所知性故。所显性故。如色心等。不应执离能知识心。能显色心。为实无为性也。问。所知所显差別云何。曰。所知即后依识中意。所显即后依法中意。下方详明。此先畧露以为不离之故耳。问。何为如色心等。曰无为是性。不离色心。色心是相。不离无为。不离无为。色心如无为。不离色心。无为如色心。总是非离色心有实无为性也。量之。无为是有法。非离色心有实无为性为宗。因云。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显性故。同喻如色心。三支道理昭然。两家真似判矣。
○三难破。
又虚空等。为一为多。若体是一。徧一切处。虚空容受色等法故。随能合法。体应成多。一所合处。余不合故。不尔。诸法应互相徧。若谓虚空不与法合。应非容受如余无为。又色等中。有虚空不。有应相杂。无应不徧一部一品。结法断时。应得余部余品择灭。一法缘阙。得不生时。应于一切得非择灭。执彼体一。理应尔故。若体是多。便有品类。应如色等。非实无为。虚空又应非徧容受。余部所执。离心心所。实有无为。准前应破。
以理难破实有之执也。初设问两关。二难破两关。意以例破量破。理已甚明。我是汝非。情恐未尽。无为实有。实不离体。又虚空择非择灭。体各何如。为复每各一体耶。为复每各多体耶。一多中。先难一体。一体中。先难虚空。虚空曲为四难。一随合成多难。二诸法互徧难。三不合非容难。四徧杂相违难。随合成多者。无所乖戾。彼此浑融之谓合。所合之空体固一。能合之法数甚多。一体徧一切处。容受色等法故。将见随顺能合之多法。所体亦应成多。何则。一能合法。所合之处。处全能合。余不合故。余处皆合。岂不成多。然而既云一体。安可体多。故成难也。若谓非一所合处。余不合者。则诸法皆合。合处全空。空处全法。能合千差。互徧虚空之体。所合一体互随诸法之徧。有是理乎。故成难也。不合非容者。若谓不合。则非虚空之容受。如余无为矣。岂理也哉。故成难也。徧杂相违者。色中有空。空固周徧。杂空非色。如色法何。色中无空。色固不杂。空岂能周。如虚空何。不徧不可以为空。不杂不足以名徧。然杂则非色。如之何其徧一切处耶。故成难也。虚空一体不成如此。择非择灭。若一体者。一部分。一品类。结惑钝使断时。应得一地之外余部。一品之外余品择灭无为。有是理乎。一法缘阙得不生时。应于一切得非择灭。有是理乎。择非择灭体不应一又如此。若多体者。便有多品。应如有为色等矣。岂实无为之性耶。虚空又非容受矣。岂理也哉。三无为之不可多体又如此。余部所执离心心所。实有无为。准前应破者。则前例量难法。应当破斥以祛其执也。指所已陈。含所未尽。浑于文中。读者详之。问。部之与品。同异云何。曰。部。部分。贪部嗔部等。亦三界九地曰部。品。谓品类。即八十一品思惑。每地九品。余者。此部品对彼部品言也。问。六种无为。请言其槩。答。约诸经论。虚空无为者。谓于真谛离诸障碍。犹如虚空。豁虚离碍。从喻得名。然有三种。一法性虚空。即真谛体。有离诸障碍义。二识变虚空。即六识上作解心。变起虚空相分。三事虚空。即所见顽空。二择灭无为拣择断灭。由无漏智。断诸障染。所显真理。非择灭者。一真法界。本性清净。不由择力。断灭所显。或有为法。缘阙不生。所显真理不动无为者。四禅离前三定。出于三灾八患。无喜乐等动摇身心。所显真理。此从能显彰名。想受灭者无所有处。想受不行。所显真理。立此名也。俱谓之无为者。为作也。以前九十四。乃生灭之法。故属有为。今此六法。寂寞冲虚。湛然常住。无所造作。故曰无为。
○四总量。
又诸无为。许无因果故。应如兔角。非异心等有。
总量异心实有之为非也。意以果从因起。因自心生。既执异心实有。岂非许无因果。因果无故。应如兔角。了不可得。是异心等无。非异心等有。何为乎决定实有耶。量之。则又诸无为。非异心等实有为宗。因云。许无因果故。同喻如兔角。兔角是非有。兔角无因果。许无因果故。喻应如兔角。
○二申正义(二) 初总标二別释。
○初总标。
然契经说。有虚空等。诸无为法。畧有二种。
一依识变假施设有。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別有虚空等相。数习力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
依识变假有。形彼离心实有之非正也。名诠自性。虚空等名。闻属耳意二识。相有差別。虚空等相。有属分別意识。随者。相随。分別。分別随于名也。数习分別。修观不已。数习力者。观想已成。识有能变之力用也。心等生时。王所刹那取境时也。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正境依识变。随分別有虚空等相也。以元无本质。但随识变影像相分。故名似等也。前后。六种之前后。相似无易者。前后相似。即无变易。无有变易。即前后相似也。假说为常者。无易为常。相似无易。不离识变。非为实常。故名假说。若分之。一依识变假施设有。是释中之标名谓标能现之名曰识变。所现之名曰假有也。谓曾闻说至无为相现。是释中之释相。谓释所现假有之相。不离于能现之识。能现识变之相。不离所现之假有也。此所现相至假说为常。是但明所现之相。释此施设为假有。破彼离心之实常也。若贯之。畧有二种。一依识变。非离心也。假施设有。非离心实有也。识变假有。果何所谓。谓曾闻六种名。数习分別现起六种之相。所现之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而已。岂异色心实有常法之可得哉。问。识变相分。说是无为者。即相状之相。随识而为。何成无为。答。此说识变。假设无为。其实非是无为。无为是常住法故。今此依无为体者。但取随识所变。独影相分为体。以相似不变。假说为常耳。此六无为。地前菩萨识变。即是有漏。若地上后得智变即无漏也。
○二依性假有。
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离诸障碍。故名虚空。由简择力。灭诸杂染。究竟证会。故名择灭。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或缘阙所显。故名非择灭。苦乐受灭。故名不动。想受不行。名想受灭。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设名。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故诸无为。非定实有。
依性畧显无为之有。形彼离心实有之非正也。文分三节。初标。次释。三结。初二句名标。次至故名法性。释所依法性。次至名曰真如。释假施设有。三至非定实有。结简非实。所依法性者。法谓万法。色心依正。世出世间。善恶染净一切法也。性。谓理性。二空无我所显真如。不住二边。有无俱非。不可思议。心言路绝者也。法性者。性与万法。性不即法故非一。性不离法故非异。是法真理。故名法性。依法性假施设有者。六种之有。本于法性曰依。诸有之设。离性无体曰假。真如之体非假。真如之名亦假。不过遮彼执为迷谬。显此理非妄倒耳。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自体之可得也。故诸无为。非定实有。问。六种依假二义。各各云何。曰。直如虚空无为。由性无障碍而立。故名依。离无障碍无体。故名假。诸可例知矣。问。何谓择灭。曰。择属智。灭属理。曰究竟证会。则理智一如。𨿽由择而有灭。实外灭而无择也。问。何谓缘阙所显。曰。诸有为法。皆以缘生。生缘不具。得不生时。即清净理显。如俱舎谓。永碍当生。得非择灭。如眼与意。专一色时。以缘不具。诸耳识等不生是也。问。诸余无为无论矣。第四禅天名不动等。凢夫伏惑定耳。何槩以无为名耶。曰。但据不动不行。能显所显名也。彼沉溺此定者。未必了然耳。况大小圣定。借路经过。以此为基者。又何可以例判也耶。问。前云依识此云依性。差別云何。曰。依性假有。据立教之本源。依识假有。据闻经之观行。既本理以立教。必由教以观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者也。故云唯识实性。即是真如。以上余乘法执竟。连前。则广显内二科中。初科破诸法离心实有竟。下二立比量。以显唯识也。
○二立比量显唯识。
外道余乘。所执诸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初破能所。次遣王所。大意是实有异心。其执固非。实有唯心。其执亦非。如药因病用。正当随病以食药。病去药除。不当执药以成病也。量之。则余外所执诸法是有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为宗。因云。是所取故。喻如心心所。意以所取相分。不离能取见分之心。能取见分。不离所依自证之体。其犹镜影不离镜光。镜光不离所依之铜体。因以明宗。喻之合法。异心非实有性。彼。谓离心之境。即余外执法。异心有实自性者是。此。谓即心之境。即大乘谓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者是。亦不缘彼者。谓岂独所取异心。非实有性。能取彼觉。亦不缘彼异心之境。何则。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谓是能取见分。必不缘于离心相分。如缘此内境之觉。岂缘离心之境耶。量之。能取彼觉是有法。亦不缘彼为宗。因云。是能取故。如缘此觉。此境不离觉。此全是能取。缘彼离于能。觉岂能缘彼。遣王所者。恐谓离心法执固非。唯识王所必实。故谓依他如幻。亦非实有。然必说之者。为遣外心执有实境者说耳。若夫又执为实。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岂说唯识之本心乎。即此而观。遣境存心。故名唯识。识如幻事。心又奚存。唯识实性。其在兹乎。故亦名全头唯识也。如转识论云。立唯识义者。本为遣境遣心。今境界既无。唯识又冺。即是了唯识义也。此即净品。烦𢚰及境界。二俱无故。问。遣境存识。乃可称唯识。既境识俱冺。何识可成。答。立唯识。乃一徃遣境留心。卒终为论。遣境为欲空心故。境识俱冺。是其正义。此双冺正是唯识实性。实性即庵摩罗识。故古德谓缘如起解。便成比量。迷现量心。失唯识宗。华严如智无二。是为一道清净。以上別释中二科。初广显一科竟。下二总明法执也。
○二总明法执(三) 初列数标名二详释义断三判证非真。
○初列数标名。
然诸法执。畧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別。
○二详释义断(二) 初俱生法执二分別法执。
○初俱生法执。
俱生法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蕴处界相。或总或別。起自心相。执为实法。此二法执细故难断。后十地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
初释俱生之义。二析俱生之殊。三明断执之位。余义准前我执中解。
○二分別法执。
分別法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后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相。起自心相。分別计度执为实法。二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別计度执为实法。此二法执麄故易断。入初地时。观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灭。
亦分三节。义释如前。
○三判证非真。
如是所说。一切法执。自心外法。或有或无。自心内法。一切皆有。是故法执。皆缘自心所现似法。执为实有。然似法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所执实法。妄计度故。决定非有。故世尊说。慈氏当知。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初判有无于内外。次结所执于似法。三简似实于空有。四证如幻于识现。详如我执中释。以上別明法执竟。连上是別释中。初明我法执相一科竟。
○二总显我法唯识(二) 初正明二通妨。
○初正明。
如是外道余乘。所执离识我法。皆非实有。故心心所。决定不用。外色等法。为所缘缘。缘用必依实有体故。现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识亲所缘缘。如非所缘。他聚摄故。同聚心所。亦非亲所缘。自体异故。如余非所取。由此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是故契经伽他中说。如愚所分別。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
蹑前决无外境。比量结证我法唯识也。初蹑前决无外境。次比量决无外境。三引证决无外境。余外执离识我法。皆非实有。云如是者。蹑前离识之执有种种。非实之破有种种也。故心心所。决定不用外色等法为所缘缘。结外境决非所缘缘。而出必非之故也。非实有者。破徧计。有实体者。立依他。以离识之境无。如离绳之蛇。即识之境有。如缘起之绳。望圆成𨿽名幻事。对徧计可名实体。缘用必依从因缘生之实体。外境决无实体之可依也。王所非一。各以类从曰聚。彼此不形。但就本类曰同。五之王所名彼聚。六便名此。六之王所名此聚。五便名彼。量之。现在彼聚心心所是有法。非此聚识亲所缘缘为宗。因云。他聚摄故。喻如非所缘。以摄既不同。彼此体异。自非亲所缘缘。如声非眼所缘。眼不亲缘声。彼非此所缘。此岂亲缘彼。又同聚心所是有法。亦非心王亲所缘为宗。因云。自体异故。如余非所取。以王所聚同。王所体异。自非亲所缘缘。如非所取境。能取必不取。心非所取境。心王岂亲缘。即此而观。不独离识无体之外境。不可为所缘缘。异摄隔体之内心。亦不可也。何独异摄隔体之内心。不可为所缘缘。同聚异体之内心。亦不可也。缘用必依实有自体。外境决定实无自体明矣。汝问云何应知实无外境。今由此广畧之推详。总別之明辨。应知实无外境。徧计全空。唯有内识似外境生。岂疑似之见。无一定之知乎。岂徒开其端。不竟其说乎。故契经伽他之说。不独可以为实无外境之徴。亦俾异执纷纭者有定量之惧。又实外境者由愚痴。愚痴由扰浊。扰浊又由于习气。学者当研机析理。慎思明辨于习气。定其心。不使之扰。清其心。不使之浊。扰浊渐退。净寂斯增。外转忽内转。而似外现之㫖昭然矣。勉旃斯行。
○二通妨(三) 初设难二释难三正意。
○初设难。
有作是难。若无离识实我法者。假亦应无。谓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如有真火。有似火人。有猛赤法。乃可假说此人为火。假说牛等。应知亦然。我法若无。依何假说。无假说故。似亦不成。如何说心。似外境转。
全章据情设难。竆实无。审我法之为假也。初难显实有我法。次喻明实有我法。三反合难实我法。初中。有作是难。若无离识实我法者。假亦应无。标实有我法。谓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者。释实有我法。次中。如有真火。有似火人。有猛赤法。喻真事似事共法也。乃可假说此人为火。假说牛等。应知亦然者。喻假依真似共法而立也。三中。我法若无。依何假说。反合难无依也。无假说故似亦不成。反合难无似也。如何说心似外境转。反合难似说也。总之法难喻难而复喻。见实有之焕然。反合反难而转难。见实有之确然。故下文先类实以破其喻而法可知。后真似以破其法而合可知。末更足之以依识变现。对遣妄执。说假似言。则难谓如何可说者。如是而说。故云由假说我法。难在释处。释在难处。脉络潜通。意义鈎鎻。观者详之。至下指出。
○二释难(二) 初总释二別释。
○初总释。
约理总非实有我法之难也。初句标定非理。下出非理之故。问。下文別释类实。皆在喻中。既不该法。何能总耶。曰。此有二义。约喻正名为总。此总类实。下別类实。皆是喻故。二约法亦名为总。喻以明法。喻外无法。总喻即总法故。况喻言类实。法言真似。言𨿽不同。而义非全异。故类与似通共通。实与真通。皆总意也。
○二別释(二) 初释喻二释法。
○初释喻(二) 初依类破二依实破。
○初依类破。
依类假说。理且不成。猛赤等德。非类有故。若无共德而假说彼。应亦于水等假说火等名。若谓猛等。𨿽非类德。而不相离。故可假说。此亦不然。人类猛等。现见亦有互相离故。类既无德。又互相离。然有于人。假说火等。故知假说。不依类成。
以理別破依类假说之不成也。初约无德破类。次约相离破类。三结假不依类。依类假说理且不成。蹑前文也。猛赤等德非类有故。出理且不成之故也。若无共德而假说。彼应亦于水等假说火等名。例难假说之必不可成也。意以前谓如有真火。有似火人。有猛赤法。乃可假说此人为火者。正以类火之故。假说此人为火耳。乃吾谓理且不成者。良以火之为物也。煖性为体。人皆具煖。岂是之为类耶。化物为用。人无烧用。岂是之为类耶。猛赤等为德。而人有猛赤者。必是之为类矣。亦宁知类德之非有乎。何则火之猛赤也。金石𨿽坚。触之则流。变生为熟。化有为无。火之德也。人特性猛色赤耳。是故火猛赤。人猛赤。猛赤之类也。人猛赤。非火猛赤。猛赤之德。非类有也。既无同火之德。慿何假说火人。若无共德而假说彼。应亦于水等假说火等名矣。有是理乎。脱转救云。猛[执/力]之处全赤。赤色之处全猛。此火之猛赤。不相离也。人之猛赤。亦不离焉。则𨿽不类于猛赤之德。而类于猛赤之不相离。依此不离。可假说此人为火者。亦宁知现见亦有互相离耶。猛者未必赤。岂类火之赤于猛处乎。赤者未必猛。岂类火之猛于赤处乎。类既无德。类将安在。互离不合。救类何从。然有于人假说火等者。故知假说不依类成。依类假说。岂理也哉。我故曰理且不成。
○二依实破。
依实假说。理亦不成。猛赤等德。非共有故。谓猛赤等。在火在人。其体各別。所依异故。无共假说。有过同前。若谓人火德相似故。可假说者。理亦不然。说火在人。非在德故。由此假说。不依实成。
以理別破依实假说之不成也。初约无共显非理。次约说在显非理。三结假不依实。实者实火。人与火共体。方可言依实。葢同德曰类。共体曰实。初中。首二句牒前文。次二句不成之故。中四句。非共之故。后二句指假同前。意谓依类假说。理且不成矣。依实假说。理亦不成者。以实火之猛赤。与人之猛赤。此猛赤之有也。人之猛赤。离火之猛赤。非猛赤之共有也。而其所以然者。以猛赤之所在。不同故耳。猛赤在火。体是色触。色触不离于火。其体別于人之色心。而所依非有情也。猛赤在人。体是色心。色心不即是火。其体別于火之色触。而所依非无情也。依异体別。彼此逈然。猛赤之德。非共有也明矣。无共假说。是何异于水等假说火等之名乎。无是理矣。脱谓火有猛赤之德。自火而言。人有猛赤之德。自人而言。不必深求其实。克竆其类。但彼猛而此非怯。彼赤而此非黄德相似故。可假说人为火者。宁知其理亦不然。何者。说在相非之过耳。今夫曰德曰人。是说德在德。说人在人也。曰火德曰火人。是说火在德。说火在人也。使曰火德而说火在德。乃曰德相似故。可假说者。则诚然矣。以说火在德。不在人故。今曰火人。是说火在人。非说德在人。曰可假说者。岂其然乎。以说火在人。非在德故也。末二句结假说不依实成之由。问。前破依类。云无共德。此破依实。云非共有。不共若是均乎。曰类实从法中真似来。共德从法中共法来。真似既云共法。共德必通类实。但共在类。于类名共。共在实。于实名共。同名为共。畧差类实耳。问。此中似德之计。于类何別。曰。类是于人之猛赤。求同于火之猛赤曰类。故曰若无共德。今云似者。不必人之猛赤。定类于火之猛赤名似。但火有猛赤。人亦有猛赤名似耳。思之可知。
○二释法。
又假必依真事立者。亦不应理。真谓自相。假智及诠俱非境故。谓假智诠。不得自相。唯于诸法共相而转。亦非离此。有別方便。施设自相。为假所依。然假智诠。必依声起。声不及处。此便不转。能诠所诠。俱非自相。故知假说。不依真事。由此但依似事而转。似谓增益。非实有相。声似增益似相而转。故不可说假必依真。是故彼难。不应正理。
別破假依真立之非理也。初标破非理。次释破非理。末结破非理。释中初至俱非境故。释𨔻理之由。次至不得自相。释非境之意。三至共相而转。见全非自相。四至为假所依。见唯依共相。五至必依声起。决共相唯依。六至此便不转。指自相不能依。七至俱非自相。申自相之不得。八至不依真事。原不依之知。九至似相而转。申唯共相而转。十至假必依真。拂假依真说。自。自己。相。体相。自己本体。如宗镜云。若法自体。唯证智知。言说不及。是为自相。似水湿火煖。五识现量所得之境。异共相也。共。同共。相。相状。托质变相。如宗镜云。若法体性。言说所及。假智所缘。是为共相。似湿影煖影。意识分別所转之境。隔自相也。假智。即心上行解分別心。假智诠。即心上解心名句文。及声上名句言说相也。增益者。现量智了自相已。于后刹那有同类智。是有分別变现影像。乃从相上增益其相。如照镜人。形更现影。名为增益。意谓喻中依类实理不成矣。法依真事理亦不应者。以依真者。必自相是境。是境者。必得乎自相。今分別之假智。言说之诠表。其于诸法自相。如意识之于煖湿。耳听之于青黄。何可得耶。不得即非境。非境即非依矣。是以唯于诸法共相而转。全非自相。亦非离共之外。有別方便。能使自相为假所依。全依共相也。然诠表必起于假智。智诠必起于音声。唯依共相而转之可决也。声不及处即是自相。此便不转。不依自相而转之可指也。能诠之言智。所诠之义境。俱非自相。岂有自相之可得耶。故知假说不依真事。非不明见于理。漫然之说者比也。由此但依似声增益。非实有相之似相而转。岂不唯依共相乎。故不可说假必依真。岂得能依自相。是故彼难。假必依真。不应正理。我故曰亦不应理。问。据法喻相齐。则此当以真齐实。以似齐类。以共齐共。今但破不依真立曰依似立与前破类。岂不相乖。曰。前破类者。以类真故。故约共破。此不破似者。是大乘正意。故即立似处破依真立故。似𨿽与前相同。与类相类。而意义迢然。不齐之齐。思之。
○三正意。
然依识变。对遣妄执。真实我法。说假似言。由此契经伽他中说。为对遣愚夫所执实我法故于识所变。假说我法名。
申明正意。竟假说之㫖也。初申正。二引证。承上因难而破。情理昭然。自喻于法。立敌审矣。苐不依真起。唯依似立。似又奚从。故云然依识变云云也。以对遣心外实有我法之执。故说识变假似。以祛其妄执耳。岂又有假似之可得哉。故观契经之颂。假说有明徴矣。我故曰由假说我法。以上释首三句颂竟。
○二释次三句颂(二) 初释能变三名二释三名能变。
○初释能变三名。
识所变相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別唯三。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三谓了境。即前六识。了境相麄故。及言显六合为一种。
释能变三名。使知即名之义类也。初释颂初句。次释颂后二。此能变唯三者。能变对所变言唯三对无量言。意以所变境相。𨿽不可量。能变识心。別唯有三。摄境于心。別心于类。三外无所有也。谓异熟思量。及了別境识。意以唯三果何所谓。一谓异熟。二谓思量。三谓了別。异熟者。即第八识。思量者。即第七识。了別者。即前六识。第八何故名异熟。以多异熟性故。第七何故名思量。以恒审思量故。前六何故名了境。以了境相麄故。是则三谓者。別唯三之名。三即者。指三名之属。三故者原三名之由也。随论释颂顺文消归若此。详之。异者不同。约因言也。熟者成熟。约果言也。因果合论。异因居于过去。果熟成于现前。此异时而熟也。善恶之业。彼此不同。总別之报。升沉有辨。而总是无记。此异性而熟也。异类之因既成五趣之果各別。此异类而熟也。二障分別种上趣生差別功能。圣人已无。此异圣而熟也。曰多异熟性者。第八无覆无记。纯是业招。曰异熟性。异于前六一分无记惟用一分业招。曰多异熟性。故第八随先业转。不待现缘如余识也。思量。诸识皆有。独归第七者。以第八无审。第六无恒。前五全无。第七思审第八为我。恒无间断。恒审全具故也。了別亦徧诸识。独归前六者。以第八了境最细。第七亦细。而前五向外门转。第六向内外转。前五之境固麄。第六亦麄。故言了別境识者。是了別麄境之前六识也。合为一种者。类可同故。式应尔故。法易辨故。
○二释三名能变。
此三皆名能变识者。能变有二种。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二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种相。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別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果异因故。此中且说我爱执蔵。持杂染种。能变果识。名为异熟。非谓一切。
释三名能变。使知能变之异同也。初列能变之目。次释能变之因。三释能变之果。四简能变之果。承上谓能变三名。已如上释。三名能变。当复云何。故云此三皆名能变者。畧有二种等也。因能变中。习气即种子。曰等流者望果而立。全识之惑也。曰异熟者亦望果立。全惑之业也。中谓自证。第八识中。种所在处谓持种识也。由前七至生长者。等流习气所由有。由前六至生长者。异熟习气所由有也。未生熏之令有。已有熏之令增。亦生长也。六无无记者。以无记业。不熏种故。七有无记者。以三性熏亲种故。果能变中习气力者。惑种管业。业种资惑也。有八识生。各从种子起现行也。现种种相。八种现行识相也。八识体相者。自证名体。见相曰相。差別而生者。诸识王所各各四分之不同也。果似因故。出等流之所由名。望因而立也。业名为引。牵而使之徃。引名为力。徃之必随于牵也。酬者。如感人天第八。酬六识善业之引力。感鬼狱第八。酬六识恶业之引力也。恒相续简非间断。立异熟名。单名第八识也。业名为满。如于引业作模之中而填满之谓也。酬者。如感人天妍丑前六识中一分无记。是酬前善满业之嗔忍也。感鬼畜妍丑六识一分无记。是酬前恶满业之嗔爱也。名异熟生。单名前六识。果异因故。出异熟果所由名。望因而立也。简能变中。此中。颂中也。且说至异熟者。且说执蔵受熏持种能变之第八果识。名为异熟。非圆满果。全收八种。谓一切为异熟也。然总其大意。三皆名能变者。前七之现行。熏令生长八中之种子。八中等异之种子。现诸相见之现行。因果归于能变。能变变于此三。故曰此三皆名能变。又第六善恶性。能造引满。前五一分善恶者。唯能造满业。七八非造。前五一分无记非造。至于招业成果。第八则全。前六特一分而已。非业招者。第七则全。前六特一分善不善性而已。又业之有力者招总报。无力招別报。
○二广辨唯识相(二) 初三能变二五问答。
○初三能变(三) 初第八识二第七识三前六识。
○初第八识(二) 初标文二解释。
○初标文。
○二解释(二) 初正释颂文二重为详辩。
○初正释颂文(九) 初能变自相二能变果相三能变因相四能所行相五相应所相六王所受相七王所性相八王所喻相九伏断位相。
○初能变自相。
论曰。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頼耶。此识具有能蔵所蔵执蔵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此识自相分位𨿽多。蔵初过重。是故偏说。
图第八之自相。俾善辨者彻当体也。初显示名具之义。次显示义具之由。三点出显示所指。四结示偏颂之故。杂染谓前七。互为缘者。前七现行。以第八为种子缘。第八诸种。以前七为长养缘。前七现行。以第八为依止缘。第八种等。以前七为摄植缘。持种为能蔵。受熏为所蔵。第七执我为执蔵。如此显示。果何所示。非止显示即名之义。即义之故而已。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己体相。是摄持能蔵之因。所蔵之果。为自相故。俾善辨者亲见其本来面目若此。岂徒为显示哉。又此识自相不止三蔵。颂偏言者。以蔵为罪魁恶首。是故偏说。非有他也。又根身种子器界。是此识相分。此识是此三所蔵之处。如物在蔵。如身在室。故云欲觅頼耶识。只在身心中。欲觅摩尼珠。只在青黄中。此所蔵义。能蔵者。根身等皆蔵在识心之中。故云欲觅一切法。只在頼耶中。欲觅一切像。只在摩尼中。又摄是能蔵所蔵。持是执蔵义。据世亲谓缘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能生于彼。功能差別。识为自性等。则意重能蔵过重。以无能蔵。则无余蔵故也。
○二能变果相。
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离此命根众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此识果相𨿽多位多种。异熟实不共。故偏说之。
摹第八果相。俾善辨者慎所办也。初顺显果相。二反决果相。三正指果相。四简结果相。前六所造三界五趣善不善业。牵之必徃。名为能引。此异熟因也。第八所受。三界五趣。爱非爱果。唯业是酬。名为所引。此异熟果也。连持色心。相续功能名命根。既属第八种子。分別界趣众同分等所有差別。又属第八身心。然则颂名异熟。葢显此第八。是能引诸界趣善不善业之异熟果故。说名异熟。而有命根众同分等。恒时相续胜果之可得也。若离此第八。何可得耶。即之可得。离之不可。此异熟者。果何所示。即示第八所有之果相。俾善辨者。慎所办熟耳。岂徒异熟之名已哉。多位多种者。此识现行。望自种子。是等流果。望作意等心所。是士用果。望第七为增上果。望善恶因。即异熟果。阶地非一曰多位。类数非一曰多种。异熟实不共。谓异熟之外。𨿽皆八识果相。而诸识亦有。是可共也。胜异熟相。独是第八识果。诸识所无。是不共也。以其不共。故偏说之。尅显果相耳。不言离系。以唯具四故。如世亲云。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熏习。此识续生。而能摄持无始熏习。是名安立此识果相是也。
○三能变因相(二) 初正显因相二更辨种相。
○初正显因相。
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徧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此识因相𨿽有多种。持种不共。是故偏说。初能变识。体相𨿽多。畧说唯有如是三相。
显第八因相。俾善辨者知所因也。初顺显因相。次反决因相。三正指因相。四简別因相。五总结三相。诸法种。谓染净。执持不失。谓功能也。识有此能。名一切种识。亦如麦种有生芽之能。得为种子。若损坏不生。非复为种。今持种不失。正谓能生。是故得名一切种识。离此识外。余诸识法。能徧执持种子。何可得也。即之而有。离故则无。反复于持种。果何显示。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欲善辨者。彻见因容而为生物之本也。岂徒释名已哉。因相多种者。六因中。𨿽异熟因非无记所有。徧行因非无染所有。而无染无记之第八。于因种俱时而有。是俱有因。望自类种。前后相引。是同类因。望同时心所等是相应因。能持种子义邉是持种因。既有多种而偏言持种者。以持种之外余因。诸识亦有。是可共也。唯此持种。独有于第八。他识所无。故偏说之。以尅显因相耳。体相多者。天亲云。决定蔵论中。明有八相。异彼之广。唯畧说三。反博归约。令简便易从耳。问。初云自相。次云果相。三云因相。似三种判然。乃初又云摄持因果为自相。则后二殆何如。曰。一识三相。三相一识。约当体。葢浑然于蔵内。別因果。则历然于体中。以此而因。以此而果者也。请细玩之。
○二更辨种相(三) 初总标二別释三总结。
○初总标。
一切种相。应更分別。
此总标定。俾下有所綂也。种相名一切者。染净诸种。皆无量故。凢是一种。皆多相故。分別云应更者。上一切种。已畧分別矣。苐种之于识。不易玄黄。种之为相。还宜更辨。因相既尔炳然。果识不辨明矣。有所綂者。如下释中。始自相。次旧新。再具义。终习熏。皆綂于一切种相四字中也。指陈自相。披析旧新。成具诸义。能所习熏。皆綂于应更分別四字中也。
○二別释(四) 初辨自相二辨本始三辨具义四辨熏习。
○初辨自相(四) 初楷定自体二审定假实三判属分位四简別三性。
○初楷定自体。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別。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楷定种体。杜一异之执也。初徴问。二的指。三料简。四原由。此中。谓本识中。功能。谓种生现行。差別。谓各种生各现行也。亲生自果者。第八自证体中。眼种亲生眼识现行自果。耳种亲生耳识现行自果等也。然此种子。与所依本识。及所生现果。见不精明者。不落于异。便堕于一。不知其为不一不异也。何则。识是种所依体。种是体所出用。种为现果之因。现为因种之果。一则体用因果不分。异则体用因果判然。皆非理也。用之于体。因之于果。理应不一。历历于浑然之中。理应不异。浑然于历历之内。判然[宴-女+六]然。体用因果之理。岂其然乎。又第八摄持种子故。名种子识。又本识是集谛。故名种子。是苦谛。故名果报。又摄持种子。是第八功能。能生现行。是种子功能。
○二审定假实。
𨿽非一异。而是实有。假法如无。非因缘故。此与诸法。既非一异。应如瓶等。是假非实。若尔。真如应是假有。许则便无真胜义谛。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说为实有。不同真如。
决种为实。杜假说于双非也。初原双非是实。次难双非是假。三诘双非为实。四简真俗之实。承上执是为非。起于名言之相类。识此于彼。慿乎甄別之殊方。闻以不一不异。指种子于识果。得无谓同外道双非之计。流于是假而非实乎。得无𨿽原为实。同于自相相违之过乎。得无𨿽诘为实。流于真俗相滥之过乎。故原之。难之。诘之。而复简之。甄別既尽。实㫖自彰。藻鉴已精。狐疑安寄。大意如此。详之。意以外于心外。执非一异。是假非实。种于识果。𨿽非一异。是实非假。所以然者。假法如无。毕竟断灭。不复有生。非如因缘。炽然而生。今既因缘。岂非是实。故不可执相似之名言。而昧不同之真实也。脱又难云。此种是有法。是假非实为宗因云。种与识果非一异故。同喻如瓶等。合云。瓶等是有法。是假非实为宗。因云。此与泥团等非一异故。同喻如种子。则以非一异之种。为是实非假者。岂不犯宗法自相相违之过乎。而不知其不相犯也。何者。以法难者。尚以喻显。以喻难者。盍以喻通。喻与法同者。许以难人。喻与喻同者。盍以自难。若种子与诸法非一非异。是假非实。如瓶与泥团。非一非异。是假非实。则真如与诸法。非一非异。亦是假非实矣。汝许之耶。不许之耶。许则便无真胜义谛矣。有是理乎。是则不唯不犯。且善能成立。然又须知此种之实。真如之实。名𨿽同。俗种之实。真如之实。真俗不可同也。故知是实非假。种子不同于外执之双非。是俗非假。种实不同于真实之究竟。是实非假。岂易为言哉。
○三判属分位。
种子𨿽依第八识体。而是此识相分非余。见分恒取此为境故。
判种所属。杜分疑于双非也。谓种对识体。名功能之用。识对种用。名所依之体。体用既非一异。此种于第八四分中。为是第八自证分证自证分之体耶。为是第八之见分与相分之用耶。故判定云。此种𨿽依第八识体。不属于体。四分中。是此识相分。非余三分。为第八见分亲所缘缘。恒取此为境而无间断者也。是则相非三分故不一。不离自证故不异。何疑于不一不异。
○四简別三性。
诸有漏种。与异熟识。体无別故。无记性摄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诸无漏种。非异熟识。性所摄故。因果俱是善性摄故。唯名为善。若尔。何故决择分说二十二根。一切皆有异熟种子。皆异熟生。𨿽名异熟。而非无记。依异熟故。名异熟种。异性相依如眼等识。或无漏种。由熏习力。转变成熟。立异熟名。非无记性。所摄异熟。
释明三性。通异熟一切种也。异熟𨿽见上文。漏无漏种。不离于此。正异熟一切种也。依摄不同。三性有辨。正通异熟一切种也。初明种性于异熟。二难种性于异熟。三通种性于异熟。初中诸有漏种。体性与异熟识不异。因果性与异熟识不一。诸无漏种。体性与异熟识固异。因果与异熟识亦异。异熟一切种。差別有如此。故难云。此论释颂。颂述瑜伽。既绳承于一脉。应㫖趣之同源。若无漏种。非异熟性。何故彼说皆异熟种皆异熟生。则不唯十九有漏之根。是异熟种。余三无漏之根。亦异熟种。何得同居无记。三性宛殊。俱名异熟。摄否异致乎。故通云。𨿽名异熟。不与第八同无记性。以皆善性。故依异熟。名异熟种。非如有漏。摄于异熟。名异熟种也。异性相依。如眼等根。是无记性。为善眼等识能依之所依。则异熟识。是无记性。独不为善无漏种能依之所依乎。或无漏种。不应以有漏之异熟为名。由无漏行。熏习之力。转变成熟。立异熟名。非无记性所摄异熟。不可以名言相同。顿迷于不同之体性也。是则漏无漏种。其性𨿽別。同依异熟。故名异熟一切种。但有漏种体。是亲生自果功能。是实非假。是相非见。是通三性。其与识体现果。一之不可。异之不可者也。二十二根者。眼等六。苦乐等。五信等五。男女命三。及三无漏是也。
○二辨本始(三) 初叙唯本无始二叙唯始无本三明始本兼具。
○初叙唯本无始(四) 初义立唯本二教证唯本三理证唯本四结显唯本。
○初义立唯本。
此中有义。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
叙清目等唯立本有之义也。一切。指染净。皆本性有。表唯本也。不从熏生。遮有始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意通伏难。难云。不从熏生。熏竟无用耶。故云。由熏习力。但增长本有。使之成熟而无生力。我故曰不从熏生。
○二教证唯本。
如契经说。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义聚。法尔而有。界即种子差別名故。又契经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界是因义。瑜伽亦说。诸种子体。无始时来。性𨿽本有。而由染净新所熏𤼵。诸有情类。无始时来。若般𣵀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𣵀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如是等文。诚证非一。
叙清目等教证唯本之义也。初引经证唯本。不从熏生自在。次引论证熏长。唯本之义更申。如恶义聚。𨿽喻惑业苦三不离。正显诸种藂生于一处也。別名因义。文当互见。以有时名种。有时名界故也。𣵀槃云寂灭。大小不同。般。入义谓智与法合。如楞伽谓所闻逗机。泪下毛耸欣悦之类。则不唯有漏种具。无漏亦具足也。菩提云觉智。亦该大小。便阙三种。即真性实智方便三种菩提也。如是等文。诚证非一。岂非一切种子。皆本有之明徴耶。岂非由熏习力增长之明徴耶。经论昭昭。非无所据。
○三理证唯本。
又诸有情。既说本有五种性別。故应定有法尔种子。不由熏生。又瑜伽说地狱成就三无漏根。是种非现。又从无始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本性住种。
叙清目等理证唯本之义也。初约五性本有之理证。次约三根是种之理证。三约无始传来之理证。五性。谓声闻缘觉如来不定阐提性也。三无漏根。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真见道义也。定有法尔者。谓五种性別。既说本有。则本识性中。天然一定而有。不由熏后而始生者矣。五性法尔之理既明。三根是种之理又现。加以展转传来。依附本识。则本有之理。不更明而愈显乎。至理诚可证也。
○四结显唯本。
由此等证。无漏种子。法尔本有。不从熏生。有漏亦应。法尔有种。由熏增长。不別熏生。如是建立。因果不乱。
叙清目等结显唯本之义也。初结证诸种。唯本无始。次结证唯本是真能立。此等。指理证教证结证。诸种唯本无始者。初立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既而证之于教。证之于理。故云由此等证。无漏有漏法尔有种。结一切种。皆本性有也。由熏增长不別熏生。结不从熏生。由熏力长也。乃有见亦应二字。便作例词。不知是顶上三无漏根。顺文为言耳。殆非前文单证无漏本有。至此方例有漏本有。请观初节一切种子皆本性有。次节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三节五种性別法尔种子。何曾偏指无漏。今方例有漏耶。灼知是通结诸种。唯本无始。智者详之。建立曰如是。本有熏长也。因果曰不乱。种现秩然也。以本有能𤼵之本种名因。所𤼵之现行名果。熏习但可为增长之缘耳。漏无漏之因果迢然。𤼵与生之亲踈辨矣。何乱之有。若夫种非本有。不惟现行无从。现将非果。如以熏是能生。不惟本种非因。种反成果矣。紊乱可胜道哉。
○二叙唯始无本(四) 初义立唯始二教证唯始三理证唯始四斥前唯本。
○初义立唯始。
有义种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无始有。故诸种子。无始成就。种子既是习气异名。习气必由熏习而有。如麻香气华熏故生。
叙难陀等唯立始有之义也。初标定。次通妨。三释义。末喻显。皆熏故生。对一切种不从熏生立也。所熏能熏至无始成就者。恐有难云。既皆熏生。便成新有。何故教云无始成就通云。熏皆无始。故种成无始。岂以无始。便非熏生。然又推以熏之故而后生者。以习气有时名种子。种子乃习气异名。种既习气异名。习气必因熏习而有。岂非诸种。皆以熏故而生耶。麻之香气。犹心之香气。香气必以华熏故生。习气必以现行熏故而生。无始熏生。义甚明。喻甚显。我故曰皆熏故生。
○二教证唯始。
如契经说。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论说内种定有熏习。外种熏习。或有或无。
叙难陀等教证唯始之义也。初引经证诸种积集由熏。二引论决内种熏习定有。有情心。谓第八自证。染净法。谓前七现行。积集者。自少至多。由微而著曰积。合其所积。辐辏会聚曰集。谓现行熏习其心。无量习气积集于第八自证中也。内种。谓心内惑业等种。外种。谓心外谷麦等种。定有熏习。论与经同也。或有如华熏故生等。或无如粪毛莲生等。此一徃之论。就实而言。内种是实。外种是假。自假相观之。从谷麦等生芽。似谷麦为亲种。水等为踈缘自实理观之。心识为亲种。谷麦等亦非亲也。以假形实。内种定由于熏生。以实望假。外种之生。亦由于内种。
○三理证唯始。
又名言等三种熏习。总摄一切有漏法种。彼三既由熏习而有。故有漏种。必借熏生。无漏种生。亦由熏习。说闻熏习。闻净法界等流正法而熏起故。是出世心种子性故。
叙难陀等理证唯始之义也。三种。谓名言习气。我执习气。有支习气。详见第八卷中。净法界。即是法身。等流正法者。谓清净法界中。平等流出之正法也。意以熏生不唯有教可据。亦复有理可徴。何则总有摄別之义。別无违总之理。名等三种之总。既由熏习而生。漏种无量之別。宁有非熏之理。又无漏种子。从闻熏起宁非新生之理乎。是则不惟世间心种。熏生之理可证。出世心种。熏生之理亦可证也。我故曰一切种子。皆熏故生。又出世心。即是见道。如手杖论云云。乃至结云。是故定知𨿽是世间而能亲作出世间心种子也。
○四斥前唯本。
有情本来种性差別。不由无漏种子有无。但依有障无障建立。如瑜伽说。于真如境。若有毕竟二障种者。立为不般𣵀槃法性。若有毕竟所知障种非烦𢚰者。一分立为声闻种性。一分立为独觉种性。若无毕竟二障种者。即立彼为如来种性。故知本来种性差別。依障建立。非无漏种。所说成就无漏种言。依当可生。非已有体。
叙难陀斥本有之非也。初斥种別由于无漏。次斥地狱非本有种。初中首标。次证。三结。不由无漏种子有无者。遮彼本来差別之由。斥唯本之非。但依有障无障建立者。表彼五种差別之依。形所由之谬。真如曰境。迷固依此。悟亦依此。烦𢚰所知曰障。一碍于智。一碍于理也。永不可害曰毕竟。非不可害曰无毕竟既依毕竟二障种。立不𣵀槃。岂由无无漏种立阐提性耶。既依无毕竟二障种立如来性。岂由有无漏种立如来性耶。既依毕竟所知障种非烦𢚰者。一分立为声闻种性。一分立为缘觉种性。岂由无漏种子差別。立为小乘中乘性耶。故知种性差別。依障建立。非无漏种。又以地狱成就三无漏根。是种非现。以证本有。不知所说成就无漏种言。葢言当来可生。非言已有体也。执之以证本有。岂其然乎。是则唯本之㫖既破。唯始之义愈彰。唯始既彰唯本将安在。我故曰一切种子。皆熏故生。
○三明始本兼具(三) 初正义二破前三总结。
○初正义。
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別。世尊依此。说诸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义聚。法尔而有。余所引证。广说如初。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世尊依此。说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诸论亦说。染净种子。由染净法。熏习故生。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申护法兼具之正义也。意以染净各有新熏本有二类。本有。则识中法尔而有。天然具足。全非熏后而生。始起。则无始熏习而有。殊非本具。必假熏后而生。此染净种。𨿽各有新本二类。然当生现行时。新种遇缘。即从新种生现。本种遇缘。即从本种生现。非谓二种。于一念中。同生一现。而犯多种共生一芽之过。问。新生无论矣。直如本有种子。总未闻熏从何而生。曰。从无始来。此身与种子。俱时而有。如外草木等种。故云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也。故知以过去已熏之种。为未来之本有者。正属新熏。殊非护法所云法尔而有。以释本有之意也。又第八识聚。及此所变异熟五根相分。并异熟浮尘根等。及异熟前六识等。并无新种。以其极劣。非能熏故。从本有旧种所生。其长养五根。及此浮根。及等流五尘相分前六识所变者。皆可各有新本二种。
○二破前(二) 初破唯本二破唯始。
○初破唯本。
若唯本有。转识不应与阿頼耶为因缘性。如契经说。诸法于识蔵。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此颂意言阿頼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摄大乘说。阿頼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如炷与𦦨。展转生烧。又如束芦。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若诸种子。不由熏生。如何转识。与阿頼耶。有因缘义。非熏令长。可名因缘。勿善恶业。与异熟果。为因缘故。又诸圣教。说有种子。由熏习生皆违彼义故唯本有。理教相违。
破清目唯本之非。见兼始之为是也。初约所应以标难。次引教量以证标。三按至理以责谬。四总诸教以咎违。五总相违以结责。承上意谓。初立本有。次立始起。兹立本始者。正以唯本唯始者之皆非也。试以唯本言之。四缘中。凢亲生者曰因缘。頼耶亲生頼耶名因缘。转识亲生。转识名因缘。若唯本有。不从熏生而但熏长。是頼耶。应与转识为因缘。转识不应与頼耶为因缘矣。证之于教。互为因果。互为因缘。初无不从熏生而但熏长之教。按之以理。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亦无不从熏生而但熏长之理。不独已引圣教之难通。况复未引诸教之相悖。故知唯本之非立。必当兼于始起也。大意若此。详之。互为因果者。转识与頼耶。交互为因。交互为果。如頼耶生杂染。頼耶为转识因。转识为頼耶果。转识生頼耶。诸法为頼耶因頼耶为转识果矣。互为因缘者。亦頼耶生杂染。頼耶为转识因缘。转识生頼耶。转识为頼耶因缘也。如炷与𦦨展转生烧。举增上缘。喻因缘义谓一刹那灯炷。如彼种子。炷生灯𦦨。如种生现。刹那灯熖。如彼现行。𦦨生灯炷。如现熏种。种现现种。相依不离。约俱有因。喻种现互为因果。曰又如束芦。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以然者。所余因缘。不可得故。若诸种子。不由熏生。如何转识。与阿頼耶。有因缘义。非熏令长可名因缘。若熏长为因缘者。业为因缘矣。勿善恶业。与异熟果。为因缘故。重引诸教。见相违之他无可援。尽绝其余疑也。末二句。总结相违。见唯本之必不可立。而兼始之不相违也。
○二破唯始(六) 初难无因破唯始二难论说以显正三通所引以破证四破无漏于当生五总教说以重责六约理教以结破。
○初难无因破唯始。
若唯始起。有为无漏。无因缘故应不得生。有漏不应为无漏种。勿无漏种。生有漏故。许应诸佛有漏复生善等应为不善等种。
破难陀唯始之非。见兼本之为正也。初牒执无果破。二遮救翻难破。三约许竆咎破。若唯始起。牒执也。应不得生。破无果也。无漏曰有为。以四智由转识之作为而成也。不得生曰应者。以唯始起。则无本有法尔种因。无因不得生果。理所应也。脱转救云。闻法界等流正法所起闻熏习。即此熏习。可为无漏种。故非无因。乃遮救云。闻熏是有漏心。不应为无漏种。更翻破云。勿无漏种。生有漏故。岂有有漏。为无漏种子之理。若许无漏得生有漏。则诸佛是无漏之人。应生有漏。善等应为不善等种。世出世间。因果颠倒。有是事否。故知必不可许。则必不可救。必不可救。则必不可唯始也明矣。若必唯始。一切众生。永不成佛。有是理乎。又清净法界。了因所了。可非种子生。故下𣵀槃曰显得。四智菩提。生因所生。起必由种。故下菩提曰生得。又摄论云。转依曰法身。由闻熏四法得成。一信乐大乘。是大净种子。二般若波罗蜜。是大我种子。三虚空器三昧。是大乐种子。四大悲。是大常种子。此闻熏习。及四法为四德种子。四德圆时。本识都尽。四德本来是有。不从种生。从因作名。故称种子。此闻熏习。损灭本识。为对治本识。与本识性相违故。不为本识性所摄。故云四德圆时。本识都尽。若不尽。种子则熏习生。增益本识也。𨿽曰由闻熏四法得成。似与法尔有异。然其意谓以闻熏。增益其力而成之耳。况言本来是有。言从因名种。言与本识违。不为本识性所摄皆无漏种义是同。故录之以便叅考。
○二难论说以显正(三) 初牒论说为因二难论说为因三明经义正㫖。
○初牒论说为因。
分別论者。𨿽作是说。心性本净。客尘烦𢚰所染汙故。名为杂染。离烦𢚰时。转成无漏。故无漏法。非无因生。
纵牒救词。为破显之案也。通篇皆救词。一𨿽字。便纵牒救词。破显者。破救显正也。分別论者。即论后三卷。引上座部经。兼作论之人也。心性本净。至转成无漏。乃彼所引经。故无漏法。非无因生。是论结经㫖。救词葢谓。勿谓唯始。即无因缘。应不得生。如论所释。故无漏法。非无因生也。而救词中所含之意。乃是无漏之法生于因。无漏之因生于转。无漏之转生于离。离则客尘去而主空现。遡流竆源。心性本净为因。奚必本有种子为因耶。故护法纵牒其救词云𨿽作是说。是说有辩。牒其救。不准其救也。
○二难论说为因(二) 初难说空理二难说即心。
○初难说空理。
而心性言。彼说何义。若说空理。空非心因。常法定非诸法种子。以体前后。无转变故。
难说空理。见说之不救于无因也。初蹑言徴义。二难说无因。三释出无因。四原无所以。意以汝𨿽引论以救无因。然言必有义。义存于说。心性本净之言。彼论主说何义耶。为说空理。为说即心。若说空理。空非无漏心因何谓空理。即是常法。何谓心因。即是种子。空非心因者。以常法之体。从前彻后。竟无转变。故非因种之转变也。是则空理之说既难。因生之救何在。我故曰𨿽作是说。诚以是说之可辩于此者一也。
○二难说即心。
若说即心。应同数论。相𨿽转变。而体常一。恶无记心。又应是善。许则应与信等相应。不许便应非善心体尚不名善。况是无漏有漏善心。既称杂染。如恶心等。性非无漏。故不应与无漏为因。勿善恶等互为因故。若有漏心。性是无漏。应无漏心。性是有漏。差別因缘。不可得故。又异生心。若是无漏。则异生位。无漏现行。应名圣者。若异生心。性𨿽无漏。而相有染。不名无漏。无斯过者。则心种子。亦非无漏。何故汝论。说有异生。唯得成就无漏种子。种子现行。性相同故。
难说即心。见说之不救于无因也。初过同外道不可即。二理违法门不可即。三义乖位次不可即。欲摧碎其执情。多展转于文句。若直提正㫖。只消例取上云。若说即心。即非心因。杂染有漏现心。定非清净无漏种性。以种子现行。性相同故。则通篇一百七十六字。尽洩于所例三十一字中矣。详之。一[宴-女+六]谛是常一之体。念三谛是转变之相。应同者。杂染多心。净性无二。说性即心。体相岂殊。既同外道。不可即也。法犹物色。理是权𢖍。物固难齐。理无不平。綂论法门之理。染性必是染心。净现全由净种。別理染法之门。恶性必是恶心。善心全由善种。今说即心。不惟过同数论。亦且理悖法门。何则净性即染心。心全是净法。心性既无异。心便可即心。恶无记心。又应是善心矣。许则恶王善所之相应。不许恶心便应非善心体矣。恶心尚不名善心体。况是无漏之种性乎。三心既同杂染。三性咸非无漏。故云应与无漏为因。勿善恶等。互为因故。倘若执有漏染心。必是无漏净性。则无漏净心。应是有漏染性矣。麻种荳苖。琼根木叶。无此理也。又异生凢位。是有漏种现。若必差別因缘可得。则异生心是无漏矣。心若无漏。位当无漏。现行应名圣者。有是理乎。脱谓性无漏。而相有染。无斯过者。亦宁知有相必有性。相既有染。性岂无漏。何故汝教。谓异生唯得成就无漏种子。而乖种现性相相同之义乎。即心之说既难。因生之救安在。我故曰。𨿽作是说。诚以是说之可辩于此者二也。
○三明经义正㫖。
然契经说。心性净者。说心空理所显真如。真如是心真实性故。或说心体非烦𢚰故。名性本净。非有漏心。性是无漏。故名本净。由此应信。有诸有情。无始时来。有无漏种。不由熏习。法尔成就。后胜进位。熏令增长。无漏法起。以此为因。无漏起时。复熏成种。有漏法种。类此应知。
明经显正。见展转破斥之有归也。初明经。二显正说心空理所显真如。指所说之性也。真如是心真实性故。原心之性净也。或说心体。亦指所说之性。非烦𢚰故。亦原心之性净也。空理即真如。云所显者。我空法空等所显真如之理也。真实。无虚妄义。远离虚妄。故名清净。此约出缠说性净。体即性义。烦𢚰则染汙。非烦𢚰故名清净。此约在缠名性净。出缠名离垢清净。在缠名自性清净。缠之出在有殊。性之真如无二。此法身理性邉事。岂报身智种可同。如宗镜释云。心性者。真如也。真如无为。非心之因。亦非种子。能有果法。如虚空等。故非有漏心。性是无漏。名性本净也。乃有不逹此义。竟以真如为本有无漏种子者。不惟违悖护法。亦且未详永明。由此性净。非四智因。应信无漏种子。法尔成就。资加二位。不过借闻熏增益其力而殊胜之耳。后见道无漏现行起时。用此增长无漏种子为因。无漏现行起时。复熏成无漏种子矣。无漏如此。则有漏法种。类此无漏之本具等可知也。二难论说以显正竟。
○三通所引以破证(二) 初通所引熏习二通所引依障。
○初通所引熏习。
诸圣教中。𨿽说内种定有熏习。而不定说一切种子皆熏故生。宁全拨无本有种子。然本有种。亦由熏习。令其增盛。方能得果。故说内种。定有熏习。其闻熏习。非唯有漏。闻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世心。故亦说此名闻熏习。闻熏习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断。感胜异熟。为出世法。胜增上缘。无漏性者。非所断摄。与出世法。正为因缘。此正因缘。微隐难了。有寄麄显胜增上缘。方便说为出世心种。
通所引熏习以破唯始之证也。初通内熏定有熏习之说。次通熏习乃有差別之名。三判熏习类说之辨。初中。意以熏习𨿽说定有。而不定说皆熏故生之因缘。则全拨本有之非也明矣。熏习所说定有。而是通说由熏增盛之增上缘。则引证唯始之非益明矣。次中。意以用有漏心。闻无漏法。新所熏种。是有漏性。固名熏习。闻无漏法。熏无漏种。增本有力。是无漏性。亦名熏习。执新熏即无漏种。即以此种名闻熏习。不知本有无漏种子。熏令增长名闻熏习。亦复不知此新熏种。是有漏性。故云其闻熏习。非是唯熏新有漏种等。闻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世心。故亦说此名闻熏习。出世心。即见道心也。三中。意以闻熏习中。各有二种。熏生有漏性者。感变易生𢀸胜异熟果。为出世法作增上缘。至修道位。此种可断。熏长无漏性者。与出世法为正因缘。此因直至佛果位中。无有间断。非所断摄。恐有疑云。若有漏性是增上缘。何故能熏出世心种。释云。此无漏性。正因缘种。微隐难了。故圣教中。寄托麄而不微。显而不隐。有漏性中之胜增上缘。方便说为出世心种。其实出世心种。是本有无漏正因缘也。无性摄论云。此闻熏习。𨿽是世间有漏心。而是出世间心种子性。法华亦以闻法如系珠。系珠明理性之常在故。判决既明。类不容滥熏习之㫖既通。唯始之证可氷释矣。
○二通所引依障。
依障建立种性別者。意显无漏种子有无。谓若全无无漏种者。彼二障种永不可害。即立彼为非𣵀槃法。若唯有二乘无漏种者。彼所知障种。永不可害。一分立为声闻种性。一分立为独觉种性。若亦有佛无漏种者。彼二障种俱可永害。即立彼为如来种性故由无漏种子有无。障有可断不可断义。然无漏种微隐难知。故约彼障。显性差別。不尔。彼障有何別因。而有可害不可害者。若谓法尔有此障別。无漏法种。宁不许然。若本全无无漏法种。则诸圣道。永不得生。谁当能害二障种子。而说依障。立种性別。
通所引依障。以破唯始之证也。初通依障建立之意。二通依障建立之疑。初中三叚。初至种子有无。是畧标正意。次至如来种性。是详释正意。三至不可断义。是结显正意。总之是难陀引论。证种性依障建立。不由无漏种子有无。今通论意。正显无漏种子有无。所以然者。种性有无。因障有无。障之有无。因何有无。葢由无漏种子之有。障有可断而无。由无漏种子之无。障有不可断而有。种性有无。因障有无。二障有无因无漏种子之有无也。岂非意显无漏种子有无耶。恐有疑云。既由无漏种子有无。建立五性。云何瑜伽说依障建立耶。答云。𨿽障之断否。由种有无。然无漏种子。幽隐难知。故约彼障断否。以显有无差別耳。不然。彼障外此无漏有无之因。有何別因而有可害不可害者。若谓法尔有此障別。则无漏法种。宁不许法尔有耶。反而观之。若本全无无漏法种。则诸圣道永不得生。谁当能害二障种子。而说依障建立种性差別。明知依障建立者。正显无漏种子有无。何必疑也。
○四破无漏于当生。
既彼圣道。必无生义。说当可生。亦定非理。
承上破无漏根之当生。见难陀非已有种说之不当也。难陀破地狱成就三无漏根之词曰。所说成就无漏种言。依当可生。非已有体。今复破云。既彼圣道必无生义。说当可生。亦定非理。以当生无生。全体相反。相反故非理。非理则唯本之说不破。唯始之说何成。
○五总教说以重责。
然诸圣教。处处说有本有种子。皆违彼义。
○六约理教以结破。
故唯始起。理教相违。
问。理教者。为复即教之理。为复理不是教。曰。分之理自理。教自教。融之教外无理。理外无教。
○三总结。
由此应知。诸法种子。各有本有始起二类。
○三辨具义(二) 初正明六义二简別外种。
○初正明六义(三) 初总标二別释三总结。
○初总标。
然诸种子畧有六义。
总标以贯別释。见辨种者当精研其义于种也。六尚云畧。则义义皆有所含。义不离种。则种种皆有六义既由种而有义。必由义以知种。义明而种自昭然。是故辨种之义。
○二別释。
一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此遮常法。常无转变。不可说有能生用故。
显种成于生灭无间也。六义各三。初句列名。谓下正释。此下遮异。体即种体。才生必灭。生时灭时。无间隔也。又无间者。刹那刹那。念念生灭。曾无间断者也。于转变位。有胜功能。生现果法。方为成就种子耳。彼无为之常。外道之常。常无转变。无能生用。岂成种子耶。故此生灭。遮无转变。此胜功能。遮无作用。遮其不成种也。彼表真如为种子者。表入所遮。果何谓而然耶。
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此遮前后。及定相离。现种异类。互不相违。一身俱时。有能生用。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因用。未生已灭。无自体故。依生现果。立种子名。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故但应说。与果俱有。
显种成于因果不离也。于列释遮三之外。自现种异类。至必不俱有。是申明遮义。自𨿽因与果。至无自体故。是简须现在。自依生现果。至与果俱有。是原种立名。谓与所生现行果法等者。俱。即同时。现。即现在。和合。即融会。谓能生因种。与所生现果。同时现在。融和会合。始为成就种子耳。彼有前后而非现俱。决定相离而非和合者。岂成所立种子耶。故此现在遮前后。和合遮相离也。申而明之。云何遮耶。现生于种。现种异类。如子望母。互不相违。非如种生于种。种是同类。如母望母。彼此相违而不和合也。种于现行。同处同时。一身俱时。有能生用。非如种与种子。种非异类。前后相离而不俱时也。简而別之。𨿽因与果。有种现之俱。种子之不俱而现在俱时。可有因种能生现果之用。须取俱也。彼种子之未来者未生。过去者已灭。俱无体故。不可取不俱也。原而名之。依生现果而立种名。非依引生自类而立种名。是则由遮义之申明复简別于可否。更推原于依立而义无余蕴矣。故但应说与果俱有。岂可应说与因俱有耶。问。种生现。种引种现熏种。现引现。四义不明。上文多惑。请详示之。曰。种生现。如炷生灯𦦨。种引种。如炷前后自相引。现熏种。如𦦨生焦炷。现引现。如𦦨前后自相引。前三名亲因缘。后一名真等流。问。炷生𦦨。𦦨生炷。应名亲因缘。炷引炷。何得名亲因缘耶。曰。炷之脚下。更无有物。能生炷者。即如前炷。亲引后炷。此亦名亲。良以前念既灭。后念已生。即前念体。亲引后念。畧如辊弹者。前辊至后。后即前弹。岂不亲生。种现相生。別辨体者。尚说为亲。种子引种。前念后念。即是一体。岂不名亲耶。问。诚如所言。现引现行。亦一体生。何名等流。曰。前念种子。生起头上现行。其种辊至第二念时。还生头上第二念现行。故知后念现行。不是前念现行亲生。乃第二念种子生也。如𦦨引𦦨。脚下已有前后灯炷而生。即知后𦦨非是前𦦨亲生。故不可以为亲因缘。止取相似。但可以为真等流耳。问。种生现。现熏种。𨚫得同时。现引现。种引种。即不同时其理安在。曰前二约竖论。如头上脚下。生茎结子。故得同时也。后二约横论。刹那四相。前后相引。故不同时也。同则一时二身相并。有是理乎。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此遮转识。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此显种子自类相生。
显种成于随顺本识也。相续。简间断。一类。简善恶。长时。简不究竟。究竟位。谓种自类。至成熟位也。亦可即金刚道。亦名治际。良以金刚道。𥠖耶此时功能方尽。故名随逐至治际。恒与本识相应。随之而转。长时。一类。无记。念念相续。直至金刚究竟位。始为种子成就耳。若彼前七转识。转易间断。不与种子相应。故此一类。遮彼转易。此相续。遮彼间断。此显种子。自类相生者。谓种引种也。然𨿽有生义而无自熏义。详如宗镜。问。前后相离。既已为种义第二之所简。恒常随转。何又为种义第三之所收。曰。义各不同。简別而分剂有归。种全具义。圆收而规模无欠。简此所取。约彼而简。收彼所简。约此而收。予夺随宜。各适其当。问。若一类相续。应无有断。云何寿尽相耶。曰。生果有限。种体非断。若以命断而种便断。舍生趣生者其谁耶。𨿽趣生不无现行。而现行必从种体。详之。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有因缘义。
显种成于因力决定也。先世业熏名因。后生现行名果。力即功能。曰决定者。生善果之功能。断不转移为生恶果之功能。始可为种子成就。彼善因生恶果等之异性。岂得成就种子。故此决定。遮彼不定。见不定非种子也。问。异性因不成种子。何谓因通善恶。曰。此说因缘。彼是增上。何可同年。由是观之。善恶现行之果。生于决定种子之能。决定功能之种。生于善恶熏习之业。业恶者无论矣。即熏习于善。其熏不猛。其力不生。猛而不恒。生亦不成。功能未决于今生。升沉宁保于来世。永明云。修行之要无他。直要洗涤八识田中。无量劫来。根尘下无邉垢染种子乾净。妙哉言乎。吾曹闻此。镂骨铭肌。念念不忘。始名善学法者。始名不背恩者。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自然因。不待众缘。恒顿生果。或遮余部。缘恒非无。显所待缘。非恒有性。故种于果。非恒顿生。
显种成于待缘和合也。众缘。即因缘增上等四缘。心种待四缘。色种待二缘。曰自。办自果之缘也。如眼自九缘和合而生。耳自八缘等也。功能。即生现之功能。殊胜者。以决定之能。必缘合而生现殊胜也。待众缘者。谓此功能。要待自家众缘和合。而功能殊胜者。方成为种子。彼无缘而自然生。不待缘而缘恒有。岂成种子。故缘合遮自然。待缘遮恒缘。遮其不成种子也。
六引自果。谓于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余部。执色心等。互为因缘。
显种成于各引自果也。別別色心自果也。各各引生。引自果也。如是方成种子耳。彼自在天等。一因生一切果。岂別因別果之谓乎。余部色心。互为因缘。岂因引自果之谓乎。故遮其不成种子也。
○三总结。
唯本识中。功能差別。具斯六义。成种非余。
总结具义也。中即八之自证。差別者每种皆具六义。故曰功能差別。具斯六义。成种非余。见六义之必不可缺也。
○二简別外种。
外榖麦等。识所变故。假立种名。非实种子。此种[执/力]力。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远残果。令不顿绝。即名引因。内种必由熏习生长。亲能生果。是因缘性。外种熏习。或有或无。为增上缘。办所生果。必以内种。为彼因缘。是共相种。所生果故。
对内简外。决外种非因缘也。初推原假实。二通辨生引。三简缘所属。四重核其因。总之外种是识所变相。非亲因缘。但通论生引。则不独内种双具。外种亦具。若別熏有无。则内是因缘。外唯增上。以外种望所生果。但为增上。亲办果体。必以内种为亲因缘。以是八识中共相种所生果故。彼外榖麦等种。亦是器界所摄故也。大意如此。详之。生引二因。解有多种。要之内种。初生至寿量邉际为正果。即名生因。能引䘮后尸骸未即坏尽为残果。即名引因。外种初生至果成熟为正果。即名生因。能引枯后相续为残果。即名引因。生因尽故枯䘮。引因尽故灭尽。引𨿽生之余[执/力]。而其力未尝不本于初始。故古以放箭为生因。弯弓为引因等也。熏习生长。已见前文或有或无者。无性菩萨云。从牛粪毛等。随其次第。生彼苣蕂青莲华根。及以蒲等。非彼苣蕂等。与彼炭等。俱生俱灭。互相熏习。而从彼生。如是外种。或无熏习。又苣蕂等。与华鬘等。俱生俱灭。由熏习故。生香气等。如是外种。或有熏习。有无不定。故名为或。又增上。有顺有逆。有力无力。四种对因缘。皆为外缘。
○四辨熏习(四) 初问答总标二別释所熏三別释能熏四通辨熏习。
○初问答总标。
依何等义。立熏习名。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
何等名为所熏四义。
○二释。
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
列释遮三。四段皆同。坚谓无易。始终一类无杂是坚。住谓无间。念念相续不断是住。习气即种子。能持者。此坚住性。方能任持种子不失。乃是所熏。彼前六识。多类变易则非坚。五位无心则非住。既无能持。岂是所熏。故为此遮。且兼遮第七。及经部师。以七住有漏位。𨿽不间断。在十地位中。亦有解脱间断。得无漏时。不能持有漏种。有漏无漏。体相违故。第八𨿽是有漏。以在因中。体无解脱。惟无覆性。即不妨亦能持无漏种。以经部师。将色心更互持种。今谓于无色界。入灭尽定。色心俱有间断。五根五尘不通三界。如何持耶。故亦遮也。量之。转识是有法。非是所熏为宗。因云。性非坚住故。同喻如声风等。
二无记性。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善染[执/力]力强盛。无所容纳。故非所熏。由此如来第八净识。唯带旧种。非新受熏。
平等无逆。双含二义。一平等是表。无违逆是遮。无违逆即平等。表处全遮。平等即无违逆。遮时全表。二平等是能。无违逆是所。法是平等。故无所违逆。无所违逆。因能法平等也。平等无逆。正无记面孔。因此能容习气。如素帛之能容熏习。乃是所熏。彼善染[执/力]力强盛。无所容纳。如沉麝韮蒜之无所容于香臭。非是所熏。故为所遮也。岂惟是哉。由此之故。如来第八净识。亦如沉麝。不受不善无记等法。亦非所熏。即彼识中。但唯带昔曾熏之旧无漏种。非今日又新受熏习而成种也。问。善不容恶。为恶是烦𢚰。善非烦𢚰。何为不容。曰。亦不容信等所熏。以互不相容故也。是则单取坚住。不以无记简之。则坚住于佛果之第八。亦是所熏矣。岂是所熏。
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熏。
拘系则不自在。无拘系者名心王。坚密则不虚踈。非坚密者为能受。自在虚踈。能受习气。可是所熏。彼难陀第八五所。岂得自在。马鸣无为真如。宁得虚踈。非是所熏。故为所遮耳。问。前取坚。此非坚。差別云何。曰。前坚是一类不易。取其能持。此坚如金石之实。非其不能受也。名同义別。须当以义定名。是则纵兼无记。而不以可熏简之。则第八心所之双具二义。无为之亦有坚住。皆是所熏矣。岂是所熏。
四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熏。
同时者。同一刹那。同处者。同一身处。不即者。所不是能。不离者。处时不隔。时处同。即离绝。正与能熏共和合义。乃是所熏。若此人第八。望他人前七。他身不同处。前后不同时。相离非和合。岂是所熏。故为所遮也。亦兼遮经部师。前念识体。熏后念识相。不同时故。亦非所熏。是则止取前三为所熏。而不以第四简之。则此人第八。受他人前七之熏矣。岂是所熏。
○三结。
唯异熟识。具此四义。可是所熏。非心所等。
○三別释能熏(三) 初徴二释三结。
○初徴。
何等名为能熏四义。
○二释。
一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乃是能熏。此遮无为。前后不变。无生长用。故非能熏。
列释遮三。四段皆同。非常即生灭。能有作用生长习气者。谓有生长习气之作用也。作用如此。乃是能熏。彼无为无生灭。前后不变。无生长用。岂是能熏。故为所遮。
二有胜用。若有生灭。[执/力]力增盛。能引习气。乃是能熏。此遮异熟心心所等。[执/力]力羸劣。故非能熏。
增盛即胜用。能引。正[执/力]力增盛也。胜用如此。乃是能熏。异熟心心所者。心心所。指第八。及六识中极劣无记。等指色法。及不相应。业感异熟心心所等。𨿽有能缘熏用。而无善染强盛之用。能熏色法。𨿽有强盛之用。而无能缘熏用。不相应行。二用皆无。总以羸弱该之。言其皆不能引习气也。既不能引。岂是能熏。故为所遮。是则独取生灭。而不以胜用简之。异熟心心所等。皆能熏矣。岂是能熏。
三有增减。若有胜用。可增可减。摄植习气。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圆满善法。无增无减。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圆满。前后佛果。应有胜劣。
摄。收蔵义。植。栽培义。增减。损益义。若有殊胜之用。数数熏习而使之增益。熏习伏除而使之减损。收摄培植其习气。乃是能熏。彼佛果前七。𨿽具生灭胜用。以圆满善法。无所损益。非是能熏。故为所遮。彼若能熏。便非圆满。非圆满。便有胜劣。岂佛果之谓哉。是则止取前二。不以增减简之。则佛果前七是能熏矣。岂是能熏。
四与所熏和合而转。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能熏。
同前所熏第四。不必重明。问。若与所熏和合一处方名能熏者。且如后人为先亡作诸功德。令他获福。岂非熏他识耶。答。此有二解。一此但为增上。令亡者自𤼵心。非熏他识。二七分之中。许获一分。非全获也。难曰。只此一分。便是此人造福。他人受果。应乖唯识矣。答。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识力。四大愿力五佛法威德力。此五唯识不判。是则所获一分功德。全借识力等。不判唯识。但为增上外缘。
○三结。
唯七转识。及彼心所。有胜[执/力]用而增减者。具此四义可是能熏。
问。七转心所。可是能熏。第八心所。何非所熏。曰。所阙自在。故非所熏。能熏之所。𨿽阙自在。为因有力。可为能熏。又受熏须一报之主。所既非主。果且无力。故非所熏耳。况王所一聚。六皆受熏。凢一能熏。应熏六种。种多现必多。是一有情。成六有情矣。有是理乎。问。直如第七一聚心所。有十八法。缘第八时。齐熏十八质种。何无顿生十八种果之失耶。曰。能熏𨿽多。受熏处一。唯生一果。如一麦中有多面尘。共生一等。问。前七能熏。熏第八四分中。约熏何分。曰。前五熏八相分种子。第六熏八相见种子。第七熏八见分种子。问。前七识四分。何分能熏。曰。见相二分。相亦能熏者。以相是见分与力。又自证与力故。
○四通辨熏习。
如是能熏。与所熏识。俱生俱灭。熏习义成。令所熏中。种子生长。如熏苣蕂。故名熏习。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如炷生𦦨。𦦨生燋炷。亦如芦束。更互相依。因果俱时。理不倾动。能熏生种。种起现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种子前后。自类相生。如同类因。引等流果。此二于果。是因缘性。除此余法。皆非因缘。设名因缘。应知假说。
通辨熏习。以判结因果也。初正辨熏习。二种现相生。三例明因果。苣蕂即胡蔴子。可作油。西域用油涂身。先以华香取苣蕂子。聚为一处。淹令极烂。后取苣蕂压油。香遂芬馥。是以苣蕂本无香气。以华香熏。俱生俱灭。而后有香。令熏习义成也。种子增长者。亦如苣蕂华香。熏习同时。种生现。如炷生𦦨。现熏种。如𦦨生焦炷。种现不离。亦如芦束。更互相依。种为因。现为果。种生现。因果固同时。现为因。种为果。现熏种。因果亦同时也。此同时理。岂动摇耶。俱有因者。谓因与果。俱时而有。果与因俱。名俱有因。士用果者。谓士夫作用。所成办果。如由士农商贾书筭占卜等士夫之用。而成办诸稼穑财利之果也。如俱有因者。能熏现因。而生种果。能起种因所起现果。果与因俱也。如俱有因得士用果者。能熏胜用。所生种子。种随因力。生现果法。士用所办果也。同类因者。即因似果。等流果者。即果似因。如同类因者。前种与后种为因。种因同种果也。如同类因。引等流果者。前种生后自类。所生自类。果似前因故也。此二于果是因缘性。除此余法。皆非因缘。设名因缘。应知假说。因缘不可易也。问。六因五果。宗镜𨿽已详陈。真似等流。此文竟何所指。曰。八识之中。三性种因。生三性果。是真等流。此之谓也。杀因而夭果。施因而富果等。皆似等流。非此之谓也。至若种生种名亲因。与现生现为等流。已如前辨。
○三总结。
是谓畧说。一切种相。
此通结前文。一切种相。应更分別以下之文也。犹云畧说。不尽可知。
○四能所行相(二) 初问答标㫖二正释行缘。
○初问答标㫖。
此识行相。所缘云何。谓不可知。执受处了。
设为问义。举颂以当其㫖。见执受处。即所缘。了。即行相。幽隐而不可知也。又不可知及处了。总是行相所缘四字。
○二正释行缘(二) 初执受处了二谓不可知。
○初执受处了(二) 初畧释二广释。
○初畧释。
了。谓了別。即是行相。识以了別为行相故。处。谓处所。即器世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执受有二。谓诸种子。及有根身。诸种子者。谓诸相名分別习气。有根身者。谓诸色根。及根依处。此二皆是识所执受摄为自体。同安危故。执受及处。俱是所缘。阿頼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
即广之畧。释行缘以明变相也。初释行相。二释所缘。三明变相。识之动处名行。行之容貌即相。了別。行之貌也。相。业习气。名。名言习气。分別。我法习气。初属相。次属见。三属徧计。色根即胜义。依处是浮尘。及处之处。则器界矣。执受各二义。执。摄义。持义。摄为自体。持令不散。受。领义。觉义。领以为境。令生觉受。根身具四义。谓摄为自体。同无记性。持令不散。不使烂坏也。领以为境。是八相分。令生觉受。与八同安危故。八安五根安。八危五根危故。若器界则但领以为境而已。有漏种子。义同根身。无漏则但持之一义而已。前七现行。不持不缘。以变影而缘。即犯八缘假法之过。犯有情界增之过。葢变起则有两重故也。若亲缘则缘他心。犯唯识不成之过也。自体生时者。自证之体。以因缘力生。此能变之自体也。内种根。外器界。见相二分。皆自体所变。内外不离于变也。即以所变。为自所缘。所缘不离于变也。行相仗之而得起故。则行相又岂离于变哉。故曰第一能变也。问。即以所变为自所缘。为有本质。为无本质。答。无本质。问。前五与第八。皆是境从种生。识任运缘。同此二义之因缘变。何五识有本质。八便无耶。曰。前五非根本。故缘境须借本质。八是本识。不假本质。全体现量性境。若离三境外。更有法与八为本质者。即心外有法。𨿽然。若望缘他人浮根。及异器界。定中果色。即不遮其本质也。若夫无漏种子。以对治义。不顺义。性异义之三种。𨿽不为本识之境而以不离识故。亦非心外有法。况究竟为果上相分之流类乎。问。种子不离自证。八识能缘种子时。能缘自证否。曰。缘犯因中内缘之过。但缘种子。如水中咸味。色裡胶青。但缘水色。自外咸青。
○二广释(五) 初广释了字二广释处字三广释执受四结显二变五简別二变。
○初广释了字(二) 初且摄见分二详辩诸分。
○初且摄见分。
此中了者。谓异熟识。于自所缘。有了別用。此了別用。见分所摄。
既曰是用。非体可知。既曰见摄。非证可知。然而下文四摄为三。或摄为二。后三皆是能缘性故。皆见分摄则见分所摄四字。岂徒然哉。即前即后。全后于前。见分所摄。非特以见为见也。
○二详辩诸分(三) 初难陀二分二陈那三分三护法四分。
○初难陀二分(二) 初用二破一二小大互明。
○初用二破一。
然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彼相应法。应知亦尔。似所缘相。说名相分。似能缘相。说名见分。若心心所。无所缘相。应不能缘自所缘境。或应一一。能缘一切。自境如余。余如自故。若心心所。无能缘相。应不能缘。如虚空等。或虚空等。亦是能缘。故心心所。必有二相。如契经说。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
承上𨿽见分所摄。若不广辩诸分。从浅之深而次第。即后于前而圆融。不惟见分不彻。将见所摄亦不洞然矣。故云然有漏识等云云也。初正立二分。次破无所缘。三破无能缘。四证有能所。皆似现者。谓依他似徧计。识体生时。二分无不现也。相应亦尔者。心所同心王也。似所缘名相。非以徧计为相。似能缘名见。非以徧计名见。相见二分如此。若心心所无所缘相。眼应不缘自所缘色。耳应不缘自所缘声。或应眼能缘声等。耳能缘色等。色如声等。声如色等矣。有是理乎。所缘不可无也。应不能缘如虚空等。顺破无能缘。或虚空等亦是能缘。反破无能缘。能缘不可无也。一切唯有觉。证唯识也。所觉义皆无。证心外妄执实境是无也。能觉所觉分。能觉证依他实见分。所觉证依他实相分也。各自然而转。证见分从见分心种生。相分从相分色种生也。自然而转。谁能强使之转。谁又能强使之不转。实种生现。因缘之变也。彼安慧竟以见相为假。独立自证为实。葢未考诸此。宜乎绝救于难陀之难。
○二大小互明。
执有离识所缘境者。彼说外境是所缘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心与心所同所依缘。行相相似。事𨿽数等。而相各异。识受想等。相各別故。逹无离识所缘境者。则说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此若无者。应不自忆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心与心所。同所依根。所缘相似。行相各別。了別领纳等。作用各异故。事𨿽数等。而相各异。识受等体。有差別故。
用逹翻迷以明分也。初举执。二翻执。外境。心外本质之境。相分。本质变影之相。事。体事。同所依缘者。同所依根。同所缘境也。以执离识之境。故所缘同以相分为行相。故相相似。数。谓[车*丸]则。心王之事。即心体相。心所之事。即所体相。[车*丸]则不异。故言数等。相各异者。识非受等也。总之执心外之境为所缘。遂以相分所缘之境为行相。见分能缘之行相为体事。迷殆至此。故下翻其执云。逹无离识所缘境者。则说相分是所缘。岂外境是所缘。见分名行相。岂相分名行相。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岂见分名事乎。此若无者。应不自忆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断有自证分也。心心所法者。见分心心所也。如不曾更等者。更。犹经历也。自证。即证自。证自见分。缘境不谬也。自证若无。应不自忆见分。如见分不曾经历之境。后必不能忆境。良以能缘见分。于过现世。但缘相分。不曾自缘。则前已灭心。既入过去。有何所以。而自忆持。今许现时。心心所法。能自记忆。明知昔日者。以定有自证。缘于见分。证彼缘境。作量果故。故今能记忆耳。即如现今眼识见分。忽然缘青。定不缘黄。缘黄定不缘青者。皆由自证纲维枢纽之力。证彼缘境不错谬耳。岂无自证耶。同所依根者。如眼识依眼根等。所缘相似者。以内如外现。不同以本质外境为所缘也。行相各別者。王所见分。作用有异。不同以相分为相似也。体有差別者。王所之数𨿽等。而各自有体。不同全以见分为体也。古释谓此𨿽是立二分家。义已有三。㫖哉言乎。是则执者以迷唯识。不唯缺于自证。而所缘行相体事之皆非。逹者以契唯识。既能根于自证。而所缘行相体事之皆正。微执者。不显逹者之是。微逹者。岂知执者之非。彼此相形。黑白始显。为论之式固如此。为人之心为何如。
○二陈那三分。
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徴。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別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如集量论伽他中说。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即能量及果。彼三体无別。
用三破二以明分也。初正明。二引证。各有三分者。八王五十一所。各各皆有三分也。所量是相分。能量是见分。量果是自证。自证即所依体也。果。成因义。谓自证足以成见分缘境之因不谬。故曰果也。似境相所量者。即相分似外境现。是所量也。能取相。即见分。体无別者。同一识也。若以喻明。所量如绢。能量如尺。量果如记数之智。是则安慧之自证。有体无用。难陀之二分。有用无体。今此三分。体用方具。
○三护法四分(四) 初正明四分二判属四分三引证四分四融摄归心。
○初正明四分。
又心心所。若细分別。应有四分。三分如前。复有第四证自证分。此若无者。谁证第三。心分既同。应皆证故。又自证分。应无有果。诸能量者。必有果故。不应见分。是第三果。见分或时。非量摄故。由此见分。不证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
立四分以补立三之不足也。初正立第四。次断有第四。三遮无第四。应皆证者。见分是心分。自证证于见。自证是心分。证自证应证。必有果者。见分是能量。自证为量果。自证量于见。必有证自证。恐彼救云。即以见分为量果。故遮救云。不应见分是第三果。所以然者。见分或时非量摄故。证自体者。必现量故。良以证犹保证。如人之敦直者。始可为保。一现量。二内缘。三不变影。四是自体。方可为量果。今见分不止于比。或时非量则现量尚不能纯。况四法乎。证第三者。必具四之证自证。若更补以喻显。则绢尺与智如前三。第四如人。以尺能量绢。智为量果。智属于人。人为智果。又镜影是所量。镜光是能量。镜面证镜光。镜背证镜面。思之可知。
○二判属四分。
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内。初唯所缘。后三通二。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第三第四。皆现量摄。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竆过。非即非离。唯识理成。
判属内外缘量以显理也。是外者。见相唯在外门转也。是内者。后二唯在内门证也。初唯所缘。后三通二。判能所也。谓第二分但缘第一。则见属能缘。第三能缘第二。则见属所缘。第三能缘第四。则三是能缘。四是所缘。第四唯缘第三。则三是所缘。四是能缘。以无用故者。为第三所证故也。量之三四皆现。第二通三。谓现比非也。无无竆过者。三四互证。则不须更有证矣。不然。第五。第六。展转何竆。非即者。具四分故。非离者。唯一识故。离即俱非。唯识理成。岂以四为四耶。
○三引证四分。
是故契经伽他中说众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缠见种种差別此颂意说众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内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缠缚见有种种或量非量或现或比多分差別此中见者是见分故。
引证四分见所立之不可易也二性者内二分为一性外二分为一性也一切分者即内外各有二分也所取缠即所缘相分之缠缚能取缠即能缘见分之麄动种种差別谓三量各不同也。
○四融摄归心。
如是四分。或摄为三。第四摄入自证分故。或摄为二。后三俱是能缘性故。皆见分摄。此言见者。是能缘义。或摄为一体无別故。如入楞伽伽他中说。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如是处处。说唯一心。此一心言。亦摄心所。故识行相。即是了別。了別。即是识之见分。
融摄唯心。结见摄于异熟也。初正摄。二引证。三结归。第四摄入自证者。后二皆识果体故。后三俱是能缘性者。后二摄入第二见分故。体无別故者。唯一心故。如是处处。说唯一心等者。因释经义而总收一切。谓不独此经。如是唯心。如是处处。皆说唯一心也。色法心之所变。似外境转。色唯一心。心所与心相应。所不离心。所唯一心。真如之理识之实性。亦不离心。并名唯识。说唯一心也。以故识之行相。即是了別。了別不离于识。了別即是识之见分。见分不离于识。然则前云见分所摄。即是识摄。前即是后。岂徒言哉。
○二广释处字(二) 初总释正义二问答详明。
○初总释正义。
所言处者。谓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及所造色。𨿽诸有情。所变各別。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徧似一。
总释该別以显性境也。初正释。二通难。异熟识。是能变之心。共相种是器界之种。共相者。永明云。多人所感故。𨿽人人所变各別。名为唯识。然有相似共受用义。说名共相。实非自变。他能用之。若能用者。即犯缘心外法故。变似色等者。谓由自种为因缘故。本识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唯外非情。即能造四大。所造四微。以色在外处。故言外大。非心外法。恐有难云。诸有情识。所变各別。云何现见。是一器界。故通云。𨿽诸有情。所变各別。共中不共。而相相似。共中共也。喻之。诸有情。如众灯。所变相。如灯明。所变各別。如明各徧。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明似一也。总之是第八所缘性境曰处。处即器界。器由种变而种根于识。异熟识中。共相种熟。变成器界。𨿽所变各別。共而不共。而相相似。不共而共。处所岂有异耶。如众灯明。明𨿽各徧。而实相似。不必疑也。
○二问答详明(二) 初正为问答二次第难明。
○初正为问答。
谁异熟识。变为此相。有义。一切。所以者何。如契经说。一切有情。业增上力。共所起故。
问答能变之识使不迷于共变也。初问。次答。问曰为谁。欲有定指。答云一切。熟可为徴。引经说一切有情。业增上力。共所起故。意以由经而知。一切器界。变于一切圣凢等之异熟识也。
○二次第难明(二) 初难一显正二难二显正。
○初难一显正。
有义。若尔。诸佛菩萨。应实变为此杂秽土。诸异生等。应实变为他方此界诸净妙土。又诸圣者。厌离有色。生无色界。必不下生。变为此土。复何所用。是故现居及当生者。彼异熟识。变为此界。经依少分。说一切言。诸业同者。皆共变故。
难初家所解。以显经正义也。初难斥。二显正。难斥者。意以经云一切。非谓总该圣凢。普收高下而无所遗余之一切也。诚如所解。诸佛菩萨。应实变为此界秽土。诸异生等。应实变为他方此界诸妙净土耶。佛度众生。权现容有。生承佛力。乍见或然。而谓为实变。恐不可也。又诸那含圣者。消碍入空。厌离有色。生无色界。必不下生。变为此土。复为何用。又不可也。既诸难之相违。当何说之为正。是故乃现居及当生者。彼异熟识。变为此界。经依现当少分。说一切言。诸业同者。皆共变故。非以一切为一切也。是则现居。则佛居净。生居秽。既无净秽杂乱之失。当生则有当生。有不当生。且无无色生变之非。共种所感愈明。异熟之谁。有定论矣。
○二难二显正。
有义。若尔。器将坏时。既无现居。及当生者。谁异熟识。变为此界。又诸异生。厌离有色。生无色界。现无色身。预变为土。此复何用。设有色身。与异地器。麄细悬隔。不相依持。此变为彼。亦何所益。然所变土。本为色身依持受用。故若于身。可有持用。便变为彼。由是设生他方自地。彼识亦得变为此土。故器世界将坏初成。𨿽无有情而亦现有。此说一切共受用者。若別受用。准此应知。鬼人天等。所见异故。
难二家所解。以显能变之正义也。初难斥。二显正。难斥者。初器坏无生难。难云。现居当生所变。据器界住时。犹或可耳。器将坏时。当现之居既无。变土之人何在。此一不可也。二预变无用难。难云。生无色后。𨿽后当生。然今现无色身。况未即下生。且上下之界。劫数长短。天壤不侔。下土劫短。久经三灾。预变何益。此二不可也。三麄细悬隔难。难云。设汝谓无色无身。不变或可。色界有身。岂得不变。不知色界之身细。下界之器麄。上之与下。麄细悬隔。不相依持。此变为彼。亦复何益。此三不可也。三皆不可。而以当生现居。当经之一切。为当为不当耶。故正显云。当与不当。当观所为今所变之土。果何为耶。本为色身依持受用耳。故若于身可有持用。便变为彼。不当论于此彼之土也。由是义故。此土杂居自地之生。设生他方杂居自地。彼杂居自地众生之识。亦得变为此土杂居之自地耳。故器世界将坏初成。𨿽无有情。而亦现有。何必以无有情。遂无能变之识为难耶。如此方之人。置彼方之产。𨿽不现居。而亦得有受用义也。此说一切共受用者。结前非別受用。而是共中共变也。若別受用。准此应知者。例𨿽后不离前。而是共中不共变也。鬼人天等所见异故者。各于同中。別有所见也。如一恒河。鬼见为火。人见为水。天见琉璃。鱼见窟宅。彼类为同。此类別于彼。此类为同。彼类別于此也。问。何为四变。曰。一共中共。即无主山河。众业共变而共受用者也。二共中不共。即有主山河。共变而不共受用者也。三不共不共。即胜义根。唯本识变。唯自受用者也。四不共中共。即浮尘根。𨿽唯自识所变他亦受用者也。四变不同。同唯识变。问。下三姑置。共中共者。如多人共变无主一树。多人受用一树。一人斫去。一人不见。是名唯识。余人不斫。悉皆不见。何名唯识。曰。一人斫去。所随之相分已灭。余人不见。能随之相分亦亡。善哉慈氏之言曰。相似业生随顺业转。众业同变曰相似生。多人相分被一人受用。名随顺业转。业能转生。能必随所。何必疑也。
○三广释执受(二) 初种子二根身。
○初种子。
诸种子者。谓异熟识。所持一切有漏法种。此识性摄。故是所缘。无漏法种。𨿽依附此识。而非此性摄。故非所缘。𨿽非所缘。而不相离。如真如性。不违唯识。
释执受之种子。以显性境也。初正显。二通妨。所持一切有漏法种。持而不失也。此识性摄。摄入无记性也。故是所缘。领以为境也。持摄境三。含于觉受四义宛具。无漏法种。𨿽依附此识。而非此性摄。故非所缘者。依附是持义。非摄非缘。含于觉受。惟持之一义耳。简別之义固明。妨难之情随起。良以既非所缘。必是相离。既是相离。何名唯识。故为通云。𨿽非所缘。而不相离。例如真如之性。是识实性。不违唯识。岂以非缘。便得相离。
○二根身(二) 初正释二通异。
○初正释。
有根身者。谓异熟识。不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根。及根依处。即内大种。及所造色。有共相种。成熟力故。于他身处。亦变似彼。不尔。应无受用他义。
释执受之根身。以显性境也。初变自根身。二变他依处。根身者。根是別名。身是总称。有根之身。名曰根身。不共相者。別业所感之因。名不共相种。似色根者。谓胜义根。即不共种因。所变不共之果。正不共中不共也。及根依处者。谓浮尘根。是胜义依处。即不共种因。所变不共之果。正不共中共也。内大种。谓地水火风。以对外四大名内。周徧十方名大。能成一切名种。所造色。对四大能造色言。谓色香味触之色也。能所合成。是根身体。有共相者。于上不共种中。复有一分共相种子成熟力也。于他人身处。亦变似浮尘根。若不变者。应无受用他义。名不共中共。据此。则不唯自变根身。亦变他人浮根矣。
○二通异。
通异解。决变依处之为是也。初举异。二明正。三通论。四结验。异解谓变胜义似根。引论以证。孰知论意之未必然乎。故有义斥云唯能变似依处。良以有受用故有。变。若变他胜义根。于己非所用矣。变之何益。至于所引。似自他身五根现者。非说变他胜义根也。乃是说自阿頼耶识。自变为根。他阿頼耶识。他变为根。各自变义岂自变他根耶。不唯无用。不变他根。亦由不定说言。自身本识。变他根故。何可为证。故生他地。或般𣵀槃。彼余尸骸。犹见相续之可证也。余尸骸。即浮尘。亦名依处。相续者。𨿽终必归尽现今未即尽也。尸骸相续。足验已死有情。自己种子引因之力。犹见尸骸相续。正验现在有情。种子变现之力也。岂非变他依处。问。若变他依处。受用他人。将非心外取法。有乖唯识耶。答。以自先变一重相分在他身处。𨿽受用他相分。实受用自相分耳。不乖唯识。问。若受用自相分。杀他即是杀自。何为又得地狱罪耶。答。自相分。与他相分。同在他人身处。杀自相分。亦能令他五根根分断灭。故得罪也。噫。玄矣哉。
○四结显二变。
前来且说业力所变。外器内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变器身。界地自他则不决定。所变身器。多恒相续。变声光等。多分暂时。随现缘力。击𤼵起故。畧说此识。所变境者。谓有漏种。十有色处。及堕法处。所现实色。
总结二变。见所变之不同也。初分別二变不同。二总结一识所变二变不同者。前业力所变。此定力所变。业力所变决定。定力所变不决定也。不决定者。定力所变之器。有界有地。界地随机宜以净秽。固不可定。定力所变之身。有自有他。自他任缘力以尊𤰞。又不可定。故曰不决定也。然于不决定中。有可定者。则所变身器。是一期利物。为他受用。故多相续。所变身光等。是随现缘力。击𤼵而起。多分暂时。此所变之不同有如此者。若夫反博归约。总而结之。则畧说此识。所变境者。谓有漏种子。根尘器界十色三类之性境。及堕法处。定果实色之四类性境而已。以定果色。亦是法处所摄色。故名定自在所生色。如十徧处。至鱼米肉山。酥酪黄金等。皆此色摄。
○五简別二变(三) 初问答二简定三结显。
○初问答。
何故此识。不能变似心心所等为所缘耶。有漏识变。畧有二种。一随因缘[执/力]力故变。二随分变[执/力]力故变。初必有用。后但为境。
设为问答。以审定异熟之变也。初审不能变心为所缘之故。意谓色心名所变。变色心者名能变。能变无二。所变宁殊。此识既能变根器等似色法为所缘。不能变似心法为所缘者。故将安在。欲审其不能之故。以定此识之变也。故答云。有漏识变畧有二种。一随因缘[执/力]力故变二随分別[执/力]力故变等云云也。名言实种名因。异熟增上业因名缘。慿业所转。任运而缘名因缘[执/力]力。顺此力故。转为境等。名随因缘[执/力]力故变。由于作意而生筹度名分別。于筹度中。𤼵起连带。名分別[执/力]力。顺此力故。转为境等。名随分別[执/力]力故变。此分別变故之不同也。因缘从实种生。既有实体。断有实用。如宗镜云。唯第八异熟心故。所熏处故。能持种故。故曰初必有用。分別从作意生。既无实体。岂有实用。如宗镜云。余七所变色触等。皆无实用。似本质用。如镜中光。故曰后但为境。此分別变用之不同也。意以知识变之故。变用之殊。则不能变之故明矣。问。后但为境。岂非用与缘耶。曰。但可为六七之境。不可为第八所缘之境。又六七之心。所缘影像相分。无有实体。未必有用。以故因缘变非分別。即五识王所。第八心王。以所缘相分。自种生故。二惟分別变非因缘。即有漏第七。第八五所。所变相分。唯从分別心生故。三是因缘是分別。即有漏第六。无漏第八。以能通缘假实法故。四非因缘非分別。即不相应行。以无实体故。不与能缘同种生故。精细若此。不可忽也。
○二简定。
异熟识变。但随因缘。所变色等。必有实用若变心等。便无实用。相分心等。不能缘故。须彼实用。別从此生。变无为等。亦无实用。故异熟识。不缘心等。至无漏位。胜慧相应。𨿽无分別而澄净故。设无实用。亦现彼影。不尔。诸佛应非徧智。
简定异熟唯因缘变也。初显有漏不缘。二明无漏能现。相分心等不能缘故者。释无实用之所以。如深密经云。诸变化心。无自依心。有依他心。佛地论谓无自缘虑实体之心。有随见分所变相分似虑之心。如镜中光。此即相分心。自不能缘。名无实用。又第八因中不能缘。正名无所缘实用也。须彼实用。別从此生者。显决无实用也。彼是相心。此是因缘。相心必从分別生。不从因缘生。则须彼相心实用。別从此因缘生可也。必不从此生。必无实用明矣。变无为等。亦无实用者。亦显非所缘也。以假无为。异熟不缘。犯变影而缘故。实无为异熟亦不缘。以未曾证故。下结答前问云。故异熟识。不缘心等。何必疑也。然仍恐执有漏异熟之位。以迷无漏。故又云至无漏位。胜慧相应。非有漏无慧劣慧之可比也。𨿽无分別。而澄净故。既具能现之德。设无实用。亦现彼影而起徧照之功。不尔。诸佛应非徧智。决显必现影也。是则有漏第八。唯是因缘。无漏第八。通因缘分別矣。余如上引。
○三结显。
故有漏位。此异熟识。但缘器身。及有漏种。在欲色界。具三所缘。无色界中。缘有漏种。厌离色故。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于理无违彼识亦缘此色为境。
结定所缘。显见分之不缘也。三所缘。谓种子根身器界。缘有漏种。显因中不缘无漏种也。厌离色故者。厌恶远离。业因所感之业果色。即欲色等依正是也。有定果色者。定力为因。所显果色。曰定果色也。亦缘此为境。则不止缘有漏种而已。问。定果色为可见否。曰经谓佛邉侧立。泪下如雨。变身万亿。共立毛端。葢历历可徴。何不可见。特业果麄而定果细。非可以易见耳。以上释执受处了竟。
○二释不可知。
不可知者。谓此行相。极微细故。难可了知。或此所缘。内执受境。亦微细故。外器世间。量难测故。名不可知。云何是识。取所缘境。行相难知。如灭定中。不离身识。应信为有。然必应许灭定有识。有情摄故。如有心时。无想等位。当知亦尔。
释不可知。令人知有不可知也。初正显。二历指。总承上文。谓执受处了已如所释。而颂谓不可知者。果何所谓。谓此行相极微细故。难可了知。曰不可知。或所缘内执受境。根身种子。亦微细故。难可了知。曰不可知。或外器界。上下界地。麄细广狭。量难测故。难可了知。曰不可知。则行相所缘。见相二分。一一微细。皆难知故。曰不可知。非专指一法言也。𨿽然。此是言本识见相不可知。未是指不可知见相之本识也。指本识于难知。则难知有下落矣。故复徴云。云何是识。取所缘境。行相难知。答云。如灭定中诸识不行。然有一类微细本识不离身中。念念相续。此即本识。而行相等。自在其中矣。既非是无。应信为有也。若取而量之。灭定有识为宗。因云。有情摄故。同喻如有心时。无想定等亦然。若无有识。则是非情死人矣。以何为灭定者。以何为无想者。以何为灭受想者乎。特其幽微玄渺。罔象虚神。如水中咸味。色[重/(衣-〦)]胶青。决然是有。不见其形。故永明云。此体不可说。微妙最难知。周徧法界而无住心。任持一切而不现相。若月含一色。徧分万象之形。等日耀千光。普照四天之下云云也。
云栖合山众比丘捐赀刻
(姑苏信女张门李氏大缘助板)
成唯识论订正卷第二(终)
贒预
设问答为破斥之端也。初大乘问。次余乘答。根尘十一名色。八种识王名心。五十一所名等。此诸有为体也。生异灭三。纭为动作。简异无为。此诸有为相也。相于色心。全波之湿。色心于相。尽湿之波。本不相离。乃余乘异之。法执之谬至此。故大乘问云。汝执二无心定。已破其知矣。复如何知。诸有为相。异色心等。有实自性耶。答意葢谓。经云有三有为。是显然生异与灭。不无于色心之中。而云有三有为之有为相。是隐然生异与灭之別有于色心之外也。问。何不说四。答。以异摄住。令有情生厌畏故。譬如有人。处稠林中。有三怨敌。欲为损害。一从稠林牵出。一衰其力。一坏命根。三相亦尔。住于彼行。摄受安立。常乐与彼不相舍离。故不立于有为中。又无为有自相住。住滥彼。故不说。又生等名三相。出经与瑜伽等。
○二详为破斥(二) 初总明破斥二別明破斥。
○初总明破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