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庆律寺位于杭州西湖北岸,在钱塘门外,西去府治三里,与西湖南岸净慈寺对峙,为有宋精蓝四百八十之一。旧名菩提院,石晋天福元年(九三六),吴越王钱氏建,宋乾德二年(九六四)重建,僧永智开山;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筑戒坛,七年(九八二)赐额「大昭庆律寺」;淳化至天禧间(九九〇~一〇二一),僧省常结「华严净行社」;庆历二年(一〇四二)建钟楼;宋、元两代屡毁屡兴。明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重建戒坛,正统元年(一四三六)铸大钟,建鼓楼。有明一代,兴废靡常,然香火不绝,为西湖名刹。记本寺之掌故,旧有「昭庆伽蓝记」、「昭庆记事」、「喜日宗谱」等,广宾上人综而撰为「西湖律宗大昭庆律寺辑略」十四篇;清乾隆年间,寺僧宜洁別裁志稿五卷,沙门篆玉为之厘正;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乡人吴树虚以「喜日宗谱」、「大昭庆律寺辑略」为蓝本,删弃烦芜,添增华实,別撰「大昭庆律寺志」十卷,前绘寺图一幅,下分八门:盛典、兴建、旧迹、净社、戒律、轨仪、僧伽、游集。盛典一门,记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南巡驻跸之事。兴建一门,记寺之建置沿革,采编年纲目体,有关建置碑、记、谕、疏、塔铭,则附录之。旧迹一门,记寺附近之名胜古迹,有关艺文附之。净社、戒律、轨仪三门,为本寺志之特例,盖大昭庆律寺乃律宗守廷,戒律、轨仪为律宗之所重,净社为宋代江南结社念佛之特色。是志特列此三门,要为存律宗之文献也。僧伽一门,为高僧传记,多采塔铭。游集一门,则录诗篇。体例谨严,所据资料,皆冠以书名,要而不繁,简而不疏,洵名志也。兹据清光绪八年(一八八二)钱塘丁氏重刋本景印。
大昭庆律寺志原序
昔摩腾、竺法兰二尊者,以白马负经至震旦,汉帝馆之于鸿胪寺中;后建僧坊,总名为寺,不忘其自始也。今天下名蓝胜刹,悉皆有志,不惜经营于纸墨棃枣而缀述之。揆厥所由,岂有外于不忘其始之意哉!儒家流每每以文章报国恩,吾氏大迦叶以结集三藏为报佛恩,大法流通百千万年无既。凡夫生于末世,目不睹玉毫之相,耳绝金口之音,能于烦恼海中忽地探知灵山妙旨,自证佛性,徒以结集之文尚留为可幸耳。是以德离乎文不著,功离乎文不显,言离乎文不传。志乘者,所以著其德,显其功,传其言也,所系不綦重乎?昭庆宜洁老人深悉此义,于其缔造土木勤瘁中,留意本寺志藳;再嗣而为怀德律师,体祖本怀,检所藏缮本,畀余厘正付梓。是举也,何异乎迦叶之体佛意而结集三藏也!以报佛恩,以缵祖绪,二者均能践焉。
乾隆壬戌春三月,净慈沙门篆玉序
重刻大昭庆律寺志序
本寺掌故,有《昭庆伽蓝记》、《昭庆纪事》、《喜日宗谱》。天目广宾上人,号谿子,综而鳞次之,撰《西湖律宗大昭庆寺志辑略》十四篇。方丈宜洁宗师,搜探未得,別裁志稿五卷,净慈让公为之厘正缮校,就材施功,绳削冥合,付梓流通二十余年矣。兹遇翠华频驻,刹土增荣,而怀德律师承兹景运,益昌前人之堂构,俭者丰之,朴者华之,补其阙漏,续有恢张。宝地香台,苗发无欠,不有纪述,何称郅隆?用是重以纂辑之事,委于树虚。树虚访求梵夹,获《宗谱》、《辑略》二编,更为删弃烦芜,添增华实,彚成十卷。科开八门,易例發凡,核真折谬。壁垒改其前观,斧藻假于余绚。长行未悉,倣斑氏志之衍为细书;故典可援,歱谢公赋之征于小注。所愧家无邺架,腹欠边笥。欲阅市而足蹇,将借书而酒乏。为质作朋,更呼将伯。敢期阳衒《洛阳伽蓝》之编,实愧刘璆《京师寺塔》之记。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冬月,临江乡人吴树虚序
昭庆律寺图
大昭庆律寺志总目
- 序
- 寺图
- 卷之一
- 盛典
- 兴建上
- 卷之二
- 兴建下
- 卷之三
- 旧迹上
- 卷之四
- 旧迹下
- 卷之五
- 净社
- 卷之六
- 戒律
- 卷之七
- 轨仪
- 卷之八
- 僧伽上
- 卷之九
- 僧伽下
- 卷之十
- 游集
大昭庆律寺志总目终
大昭庆律寺志卷之一
盛典
国家治定功成,文安武肃,圅夏谧𡪕,海外有𢧵。天子犹殷视民如伤之怀,举巡方之典,驻跸杭州,斟酌风土所宜,布宽大,沛恩膏,然后揽胜山川,延𢠾佛刹,而昭庆亦蒙屡幸焉,信法苑之盛事,丛林之巨典也。
恭纪康熙二十八年岁次己巳二月初十日,圣祖仁皇帝驾幸昭庆寺,赐龙烛名香,供设佛前,(臣僧书玉)伏迎。
三十五年正月望日,内太人宋深求赍赐《金刚》尊经,永充供养。
五十二年冬月,顺承王诺奏请颁赐藏经六百七十函。
世宗宪皇帝居藩邸时,颁赐波离,重来匾额。
乾隆五年冬月,今上皇帝钦赐藏经全部。
十六年岁次辛未三月初十日,皇帝驾幸昭庆寺,(臣僧果证)伏迎,钦赐哈答供佛,及「深入定慧」匾额,细字《心经》,宝塔一幅。
御制西湖画册昭庆寺五言律诗:
二十二年岁次丁丑二月二十八日,皇帝驾幸昭庆,临定观堂,(臣僧果证)伏迎。
御制昭庆寺七言律诗:
二十七年岁次壬午三月初五日,皇帝驾幸昭庆,临定观堂,(臣僧果证)伏迎奏对,赐挂包一对。皇太后鸾舆临寺,赐供佛香烛银二十四两。
御制昭庆寺五言律诗:
三十年岁次乙酉闰二月初九日,皇帝驾幸昭庆,临定观堂,(臣僧果证)伏迎,进呈《寺志》,即蒙御览,皇太后鸾舆临寺,赐供佛香烛银二十四两。
御制昭庆寺五言律诗:
溯昭庆自兴创以来,将近千载,遥望北都辇毂,驿程数千,等于牛斗南躔,安冀紫微帝座临照?而今遭逢异数,荷光频仍,顿令古佛扬睂,天神加额。黄屋所驻,林木咸被其光昌;玉趾所临,栏楯悉增其彩绚。万古一时,何昭庆之多幸也。凡诸持律守戒禅人,当知遇此际会,现在世尊随喜發光,永除魔娆。如能庄严仪度,清净行业,深自刻厉,克尽佛规,庶几得副圣天子行幸之至意,而修因彻果,圆满菩提于尧天舜日之时,方谓之昭其庆也。
兴建上
西湖为吾杭胜地,山川明秀甲于天下。濒湖百刹,钟鼓相闻,而宏敞伟丽,道风特盛者,昭庆、净慈对峙南北,称两大焉。辨方位,揽高深。全湖如镜,溶漾乎其前;长隄如带,绵亘乎其中。右而群峰逦迤,如帏如幛,如龙之行,如浪之起;南屏对焉,如几如案。左而百雉延袤,如垣如屏,横抱山麓。自昭庆既建,而凡湖山城郭之形势,风烟云物之奇秀,树色波光之澹沱,香尘花鸟之融怡,皆得为昭庆有。葢寺地实居其上游也,寺为有宋精蓝四百八十之一,在今称数大刹,名列五山,而偪迩会城,地当要道,凡烧香礼刹、寻幽探胜之车马杖屐,首必经之。是以虽少替而即兴,值升平而益盛。极隆之运,实在圣朝,述古扬今,为撰斯记。
考本寺在钱唐门外,西去府治三里,旧名菩提院。石晋天福元年丙申,吴越王钱氏建,宋乾德二年重建,僧永智开山。太平兴国三年筑戒坛,七年赐额「大昭庆律寺」。复赐田庐,以奉香火。盖南屏亦有「昭庆院」,加「大」字以标胜也。
旧有〈菩提寺记〉,失传。旧志所述云云,似其遗语。《咸淳临安志》云:「宋乾德五年建,据重建廓新,方称大刹。纪其盛而畧其微也。」乾德止有四年,第五是开宝元年,「五」或「二」字之譌。
自湻化至天禧年,僧省常结华严净行社,旁构白莲、绿野二堂,碧玉、四观二轩。遵式仁岳,复扬经教。未几毁于火。庆厯二年壬午,允堪建,地涌戒坛及钟楼,昭庆法会于斯极盛。绍兴七年,毁于兵。(结社及戒坛,详见后卷)
寺旧志载《二老堂杂志》云:昭庆寺有钟在楼上,东坡写竹尚可辨。竹下题名云:「明夫、子方、明弼、康道、嘉甫、子瞻同游南昭庆寺。庚午(天圣八年)八月日题。」予绍兴庚辰(三十年)往观,明年再往,则已茫昧。其后移往镇江府谢后功德院,不复可见矣。案:南山有昭庆寺,与惠照寺相近。南宋时,昭庆、惠昭为朝廷祠祭之所,详见《咸淳志》。苏公所游南昭庆指此。非大昭庆也。旧志误收。
《咸淳志》云:「南渡以其地为策选军锋教场,惟存戒坛数间而已。」又云:「策选锋马军四寨教场,在羊坊桥二,在昭庆寺侧二;步军六寨教场,在昭庆寺侧。」寺旧志云:「绍兴毁后,坛址常放宝光,大内惊是火發,遣人觇之,见光从坛起,發址得石碑,有『此古然灯佛降生之地』九字。又见牛羊登践,必跪而食艸。寺由是复兴。」案:陆次云《湖壖杂记》亦述其事,语本此。
朱隗〈春日偕友人过昭庆戒坛,老僧口述灵异有作〉:
嘉定、宝庆间渐次兴复,理宗端平中钦赐劄付三道,蠲免税役(勒石明末始毁)。宋末为兵所毁。元至正十八年重建,元末又毁。
郭畀《客杭日记》云:「至大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汤君白来同游昭庆寺,看新塑佛像。」案:至大在至正前十余年,而旧志所载绿野堂门「方丈」二字,赵孟𫖯书,亦应在至正之前。又,至正戊戌,群盗纵横,不应辨此暇豫之事,皆可疑者。恐至正十八年,是兴复后作记文之年月也。
明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大慧承朝命建戒坛,复白莲、绿野诸胜。永乐六年,慧皎重修及山门殿宇。十五年,暜周增建法堂、斋室、钟楼。正统元年,庆云铸大钟,建鼓楼。十年,勅赐《大藏经》。自洪武至是时,开坛说戒,昭庆于时复盛。成化元年,毁于火。
〈赐藏经勅谕〉云:朕体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经典,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供浙江杭州府戒坛律宗大昭庆寺,永充供养,听所在僧徒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厘,下与民生祈福。务须敬奉守护,不许纵容闲杂之人私观借玩、轻慢亵渎,致为损坏遗失。敢有违者,必究治之。
二年丙戌,广慎行募。六年,善宁复建。十四年十月,火毁。二十二年丙午,法讯等禀之官,达于朝,许令劝募兴复。吴兴吴琼,应募独建。
《孤树裒谈》云:杭州大昭庆律寺,成化二十二年朝命藩臬二司劝建。因召吴兴吴汝辉、秀水董良臣谕劝。比见,汝辉问:「费约几何?」曰:「约银万两。」汝辉即独任之,纳银千锭。官设宴待之,问:「何慨施若此?」曰:「民一子不肖,虽饶所积,终不保,不如作胜事。」众皆嘉叹。
宏治五年,广运清理寺基仅六十亩,至是少恢复之。嘉靖三十一年修万善桥,金璐撰碑记。
金璐〈重修万善桥记〉云:西湖昭庆寺,旧名菩提,起自残唐,至宋兴国,肇戒坛于此,赐改今名,其来远矣。寺据西湖之阳,迤北湖流,光满莹洁,视若练虹环绕净室。每岁春二三月,天下游僧梯山航海而来,毕集于此,投名律师,咸受具足大戒,俨如见佛,亦大欢喜。其诸有众率往从之,实胜会也。寺有万善桥,岁久倾圮。行僧恩荫锐意修复,乃会道者真宝,来自留都,委其劝募,鸠工积石,未易兴举。内相中山宗公、西峰郭公、少參潮溪谢公、少嵋谈公、主政钝庵赵公,暨吾杭士夫符卿六桥徐公、督师鹿园万公、谏议虚岩傅公、石山高公、佥宪南屏张公、侍御南衡董公与余及诸里,咸允相助,捐金有差。始于嘉靖戊申,讫工于越岁壬子。自桥迤南,甃为石道。桥加阑楯,视昔孔备。行止净洁,雅称坛所。立碑中道,覆以石亭。爰集寺僧,请余为记。时适会太守环山孙公至此,以为说戒本以劝修,修桥亦以济人,皆善事也。行之弗禁,群乃大悦。予尝旁求释典,大都明心见性为上乘,而一切诠证法品,晨昏礼诵,动习威仪,净持五戒,虽不得一时究竟圆通,然渐悟有基,终成胜果。夫道本无二,而根智不同,是故悟有浅深,教分南北。顿悟者,不事讲求,直指见性。渐悟者,成以积习,所谓戒而后定,定乃生慧。及其成功,则一而已。我太祖高皇帝,继天立极,扫清寰宇,每诏天下寺僧,各守清规,化民为善。即今戒坛之设,实因于此。而儒者往往论其粗迹,遂谓毁发灭伦,斥而不录。甚或假以崇正辟邪为说,而阴夺其有图以自资者,此则吾儒之异端,不可不察也。余因述治桥说戒之大略而并及于此,有道君子,不能无慨于斯焉。
三十三年甲寅夏,倭寇扰杭,官令焚寺。
《留青日札》云:「嘉靖三十五年,倭寇临北关。都御史李天宠遣焚之,乃五月六日也。」案《明史》载,三十三年,李天宠廵抚浙江。三十四年,倭掠塘西、横塘等镇,巡抚李天宠令烧附郭民居。其年五月,天宠受逮。则是寺之焚,定不在三十五年也。
三十五年,总制胡宗宪偕绅士倡建,广霌、恩嵩暨道通等募缘兴复。胡宗宪撰碑记。
旧志载广霌〈请诸山行师书〉云:兹昭庆选佛戒坛,先时仗郡主杨侯推举吴兴吴善士汝辉落成胜果,历今六十余年,不谓劫灰重睹,海众难凭。扬尘呼帝闼于光天,拈草插梵宫于白地。伏蒙郡主陈侯劝谕,仁和善士东桥陶公鼎建。前因乐输首举,化仪既展,能事孰肩?恭惟座下天才明敏,世谛淹通。上而当道稔知,下而诸方景慕。舆情㪟请,轫惠𫖯临。發心使龙象重光,出手遂甄陶济美。庄严事理,荫覆天人。谨竭殷勤,幸垂印可。
请外山十愿首:中天竺寺道通无碍师,定香寺真琦翠峰师,棋槃山道正古宗师,祥符寺圆钐本纲师,无门洞圆杲师,洎本寺福兰谷香等。
胡宗宪〈昭庆寺碑〉(徐渭代作):杭钱唐门之外,有寺名昭庆。肇自石晋天福元年僧永智,迨钱氏乾德五年增建,并名菩提。宋太平兴国三年,始立戒坛。天禧初改今额,是岁火(二语承误)。庆历间,复坛焉。国朝自洪武初,历成化改元,凡修而火者再(数语承误)。至宪宗皇帝,始更命浙布、按二司建复之,时按察使杨君继宗领其事。有湖州富民吴琼者应募,挈万金来施舍。乃殿宇庑舍,琐至肖像,穷极壮丽,崭然一新。复有湖山照映僧寺,联络传示远迩,于是昭庆之戒坛名天下。戒之日,两京诸省之僧尼、道士,若居士、若四裔之在海内外奉朝贡,其民有信慕可以梯航至者,无不毕集。既受戒,固亦多持守以终其身。如是者,盖百几十年于兹矣。嘉靖三十四年,予以御史奉命出按浙。夏月,倭人寇杭,入湖墅。当事者恐其区广为贼薮,命火之。居几年,乡之先生尚宝卿徐君江山、副使吴君源、童君汉臣、方君九叙,并夙抱宏济,既不竟于仕,而欲施于其隐,相与谋复寺。于是上自封国,若内监、若卿大夫士、若农工贾,靡不割赀以襄斯役。及来告予,亦捐百金𢌿之。又始用堪舆家说,买民间舍,辟使寺望见西湖水以厌火灾。盖所构计合殿坛、禅室像凡若干,瓦甓石若木若干,舍财者若干人,董役若募者为某某,金若干两。起某年月日,至某年月日而落成。既成,而尚宝君等诣军中请余纪其事。余惟佛之教,自古称异端,为吾儒所辟。然录其善,有不可尽弃之者。即如兹寺,盖亦有三可建者存焉。始宪皇帝意营此,命下之日,乃有淑女产于杭,实生睿皇帝。传今上圣明,入嗣大统绥天下,是宜为君上报,一可建。洪武初,东倭犯顺,遣僧祖阐、无逸辈,顺其俗所,当令化导之,则佛之教固高皇帝所不废者。且外邦慕中国佛法,往往遣僧诣天台、五台受法及经戒,遂因以通贡献表服从。盖自古帝王已许其然,不犹愈于绝之使梗而掩杀其命乎?则此举其于今日尤宜,二可建。戒之律大若细,凡二百五十种,犯者至配于五刑。今世之愚民,有不畏法,而怖以佛輙甘心焉,是佐刑政所不及。审如是,即优伶剧谑犹取之,而况于佛,三可建。夫有是三者,虽其为教异,吾圣人不害其为助我,而胡必于去之耶?余是以可斯举,为之纪事而系之词。词曰:
部劄复令开坛,至嘉靖末年,因事禁止。
旧志云:嘉靖末年,马鞍山戒坛潜匿无赖。有诏禁止。
嘉靖四十五年,广霌建伽蓝殿。隆庆二年,丁曜建山门石牌坊(万历丙戌,按察佥事丁应诏重修牌坊。应诏,曜之孙也),题曰「律宗万善戒坛」(林凤书)。隆庆三年六月,寺毁于火。
陆次云《湖壖杂记》云:故老谓余曰,此番起火甚异。是夜有僧趺坐殿中,夜将半,见赤发金冠袍笏者在侧。僧问:「尔何神?」曰:「火神,来行火此殿。」僧叱之,神隐入础中。飞燄猛起,梁栋悉燃。
汪道昆作〈募疏〉,释方泽作〈劝修戒坛文〉。
〈募疏〉云:我闻三世诸佛,率由持戒入门;一切众生,必自發心得果。河沙历劫,尘刹代兴。幸哉遘大因缘,勉矣求多福德。维西湖昭庆律寺,为东土说戒道场,信心自此归依,法眼从兹开示,人天咸赖,今古具瞻。比年荧惑当权,伽蓝失守;三乘相灭,五戒言湮。乌兎已见岁迁,龙象如闻夜泣。有能举之,则莫敢废。不有废也,其何以兴?用是昭告十方,同兴万善。宰官首事,长者齐盟。无分住俗修行,悉听随缘布施。各从愿力,共济供需。当来种诸善根,现在成多宝地。苾𫇴毕至,兰若重开。阐佛法于三千,巩皇图于百亿。發菩提心,囊底莫辞刀布;举须弥力,眼前便现金绳。指日庄严,弥天利益。凡诸无量,当亦有归。
〈劝修文〉云:律宗昭庆,擅有古佛戒坛,诸山莫俪。每岁季春,远近衲子来赴者以数千计。谛聆说律,如承佛口而受持焉,诚天下之大功德聚也。去年暑月,诸浪夫狂子,什伯为群,每夜突入,喧呼觝击,裸卧像前。忽一夕,灾發殿中,雷风佐之,鞠为煨烬。呜呼!将衞法怒其秽亵,欲一新之耶?宋季,无准范师主席径山,两罗回禄,而随毁随成,径山道风,逾益光美。今岂符其辙耶!今春仲月,一山王子,顾瞻坛址,怆焉兴嗟。顷之,潘中丞自归安至钱唐,徘徊惋叹,乃相与闻之诸当事,听许募复。监寺诸僧,惮于渎勤。檀护王子谕之曰:「复殿以复坛,复坛以复戒也。戒者生育一切,有缘者之法身父母。报其法身父母,一生二生,乃至百生,犹将不靳,况一再乎!」檀护知此意矣,诸师无惮于勤。
万历初年,沈士宾建祖师殿,二年成。梁文槐、法经及信道人募建后殿。九年,法经等建正殿,范铁佛三身。十三年,本然建普说殿及北面内殿。
白珩《灵隐寺志》云:嘉靖乙卯,倭犯我杭,因毁昭庆寺。修复未几,复毁。既而灵隐亦以雷电灾。自是以来,频年旱潦,今二刹巍然复兴,比岁又皆丰稔,是大刹之显晦,亦与运为污隆矣。
十四年丙戌,太后赐画〈瑞莲观音像〉、白金五两。十五年,遣内侍賫赐画〈文殊乘狮像〉、〈鱼篮大士应身像〉(后勒石,毁于兵),于是开坛说戒。
〈瑞莲观音赞〉曰:
十八年,成圆、智礼等募劝,织造太监孙隆大捐赀,修增殿宇桥道,浚井潴池。二十年,寺前东街建甘露亭。
释理顺〈昭庆十咏小序〉云:「亭中寒暑给施茶汤。」今废入民居。
二十六年,建东西两廊四十八间,分布诸僧房居之。出旧址以清寺基。二十七年,建千佛阁。三十年,建钟楼。又施水陆圣像一百二十五轴,天地冥阳大幡一首,旁系小幡二百余。
幡上有绣金字云:「天尊地圣,水哲扬贤。四府该罗,无边尊宰。」
屠隆〈碑记〉云:夫六度万行,戒为本矣。戒则摄心太寂,空水澄波;戒则沃志常惺,慧光發炤。故学佛者,从前阿而后茶,由化城而宝所。發心初始,万劫之胜因;究竟后来,千圣之极果。孰有离戒而修持,舍戒而证悟者?或參七级之宝塔,此是崇基;如渡万顷之洪涛,斯为巨筏。教门广综,诸部匪戒,则教仅言筌;宗门单悟,一心匪戒,则宗骋狂慧。是以梵网木叉,先圣示为科律;布萨羯磨,古德用以修持。持己精严,小乘之立法尚密;运心广大,圆教之制律更宏。将道俗之同修,显自他而俱利。水火刀兵,可蹈而不可使染汙;头目髓脑,可捐而不可使破犯。惜戒深于氂牛之爱尾,守戒专于骊龙之护珠。防三业而如城至坚,微瑕莫入;澡六根而如莲极净,纤垢难容。匪惟执身无犯,外轨整而肃然;且亦执志罔諐,内境凝而寂若。薝卜之鲜花不萎,岂止胜乎凡葩;比邱之戒德不亏,又何有于外道?金铎所宣,魔怪闻而遁迹,革囊空试,天龙望以投诚。六朝及李唐之智𫖮、道进、慧远、道宣,则其卓然者矣。武林旧多名刹,沙门亦富高流。自寿公之衍宗镜,故宗属南屏;自堪公之创戒坛,则戒推昭庆。伊法门尊㝛,礼梵宇而来依;苟戒体余残,望净坛而退恧。猗与盛哉!寺建于石晋天福年间,累有兴废。至我朝隆庆三年,复罗煨烬。殆有司礼监孙公隆,偶随喜而兴怀,遂大作其檀越。成圆、智礼等,复广募缘。于是正殿、戒坛、两庑门楼,焕然复新,巍然增胜。楼之前,为天王殿、放生池,庙貌崇严,清流映带。楼之后,为绿野堂、旃檀林,栏楯精丽,松栝阴森。入殿而礼佛,则金容晃日,绣盖成霞,俨华藏之宝界;出门而眺景,则山列云屏,湖开天镜,现震旦之灵区。缁素遂以云蒸,戒法因而日朗。扫净室而修禅,归命者,不但句骊之子;登讲堂而说戒,愿受者,何止嵩岳之神?律严则慧剑高悬,群邪立退;尘净则心珠活现,众妙聿臻。以斯综教,何教勿圆?以斯悟宗,何宗勿彻?故曰戒为本也。斯岂非上善佛地,最胜丛林哉?孙公夙奉三宝,根器不凡;徧结诸缘,风标可挹。而力兴建乎道场,则有如智礼;大增光于讲席,则有若传如。事皆有待,机岂偶然。不佞愿诸沙门,从此益务翘勤,精持律范,誓作法门之具德,力敭戒坛之耿,光则大幸矣。
张瀚〈碑记〉云:虎林昭庆寺,为两山诸刹之最。入明以来,四灾于火。虽随毁随复,仅立殿庑,而堂轩倾圮,中为刍牧,环寺列肆,外隔云山,荒落之余,殊非旧观。寺僧成圆等,矢恢之而志未逮也。岁丙子,司礼东瀛孙公督造三吴,未至,山灵见梦于僧曰:「寺兴矣!」既而公至,顾瞻兹寺,量度久之,首捐俸直,前易阛阓,直辟天衢,树以双阙,表以朱幢,山色湖光,悉归睥睨。次葺天王殿,甃万善桥,潴放生池,下栽青莲,上植名花,祗树夹道,蓊翳缤纷。左浚义井,利用绠汲。中缮大雄宝殿,奉三世灵山圣像。寺阴为说戒坛,高一仞,广二寻,供舍那为戒主,藏五千贝叶于其中。隅列传道祖师,下斵昭灵护戒诸神。阳为普说殿,北面普门大士。左为绿野堂,供水陆像。右为白莲堂,续延云水。高殿崔巍,长廊诘曲。金轮现彩,朱阁凝霞。跻斯域者,若身游清凉;涉其奥者,即尘襟尽释。经始于万历戊子,落成于壬辰孟冬。夫以百年颓敝,公至而一旦新之,世所称祇陀给孤,岂非其人哉?顾公德不止于此也。顷岁水旱告祲,则徒跣徧于群神;灾沴为虐,则轸恤先其闾左。拯流离以惠困穷,收胔骼以泽枯骨。濬三河,控江湖,以达会城;道西陵,筑长隄,以济徒步。种种善政,更仆未易数也。公尝语余曰:「吾俸给出吴越,故惠济在是。旦夕入司政,本俸给天下。则其推一人之惠,以济天下,又奚让焉!」万历二十一年癸巳,成圆、传如、净筠、智礼、大槐、文墨、清臻、成伦勒石。
大昭庆律寺志卷之一
【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16 册 No. GA016n0015 大昭庆律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