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庆律寺志卷之七
轨仪
法程可循谓之轨,办作有度谓之仪。先佛世尊作之于前,学佛弟子由之于后。非轨仪,则学处无序无程,丛林聚众之所,主者将何纪纲,依止者将何趋舍?此每处伽蓝所以各有规则也。今昭庆衍华山宗派,凡有轨,则悉遵隆昌。彼之规矩法度,备载《华山寺志》,不烦纪述。惟此放戒持律轨仪,先佛定制未可漏,略陈于左,方表其法门所独著也。
戒轨仪
自宋至明,昭庆每岁三月三日放戒。今则因是万寿戒坛三月十八日恭逢圣祖仁皇帝降生圣节,定于是日首放戒。
《游览志》云:每岁三月三日,海内缁流云集于昭庆寺,推其长老能通五宗诸典者,登坛说法,敷陈具戒。其徒跪而听之,名曰受戒,至今行之。
發心受戒者,先期赴寺。
《戒坛图经》云:欲受戒者,先于有智人所策發,教于万境之上起慈护心。《毗婆沙论》云:由普于一切有情上起善意乐,无损害心得戒。若临集僧,当行法事,但当發上品心,得上品戒者。沙弥未曾闻,不知何谓,此犹空雷發奇峰之天,甘雨绝流金之地尔。上品心者,即是于万境上起慈护也。
释如兰〈送升上人游浙受戒昭庆序〉 出世之士,欲广其道者,必四方參访,以会通其旨,庶不滞于一隅。所以观览山川,以扩其心目;交接文物,以充其学问。游焉,息焉,皆有以裕乎中而应乎外者。犹器洼而后可以受,鼓锽而后考则鸣也。武昌升上人,少有四方之志,浮西江观胜于上都,尝历清要于天界禅林,其心未以为足。又将抵钱唐,受具戒于西湖昭庆寺。渡江而东,礼阿育王之塔,以瞻舍利。登补陀之𪨷,以觐大士。观感之际,必将有所得焉。一日,过长干,求序以白其志。夫戒为三学之初门,定慧由是發生,未有不受戒而得成正觉者。吾佛舍利,徧乎寰宇,灵光昭著,唯鄮峰为最,是不可不一睹也。观音氏以如幻三昧,普应群机,赫然震耀于海岸孤绝之处,是不可不一往也。一举而得三胜事,岂不慊其平生素愿哉?虽然,人固有务外博而不内观者,世俗之通病也。上人能以知养恬,以人合天,则接容而悟物、目击而道存者,其在兹焉。
释方泽〈送南询之昭庆受具诗〉:
又〈送施居士受戒昭庆诗〉:
至则登名字于籍,名曰行童。
释成觉〈行童籍序〉云:昭庆以律宗创戒坛,裒然为海内称首,独行童一事,正君子所谓始进者,乃漫不加察,始之不慎,贻悔于终。有识者,病其法之不立也。旧法藁书《行童》一册,有去而名留,有亡而名存,有旁注涂抹等弊,有增报改名等偽。朔望祝延之时,搀越前后,上下攘臂争位,殆非所以尊朝廷、整律仪也。万历丙戌,住持仰山端公、碧溪心公当其寺任,不能无忧之,慨然曰:「行童者,出世始进之名也。始进于正,犹难保其后,况以不正进乎?且今日之行童,他日之住持也,亦宗师也。正其名,序其次,夫岂小故哉?」于是命工刊其都图、籍贯、年月、名字,去亡则削之,不能施其旁注涂抹之私,示人以皆知皆闻,不敢改名增报,真者显露而奸偽销,然后上下前后,适居于应住之序而争端绝矣。觉子曰:是法也,倡之自一时,虽百世行之可也,可为后来放戒法。喜而为之序。
先期主坛宗师推择高行僧为羯磨师、教授师,选其熟于轨仪者为引礼师。
行童进堂日,诵持《毘尼日用》等法典,引礼教之。诵者恐有音读违误,句读不明,必诣教授师处,亲聆诵经一过,谓之过经。日持四威仪法,亦引礼教之,而大成就于教授。凡将受戒,先谒羯磨寮问难,审其从前罪犯,应得若何忏摩,遂如教奉行忏悔灭罪法。及说戒日,堂设三座,中宗师,左羯磨,右教授,引礼旁列纠仪。比邱菩萨戒则异是。
梵言忏摩,此言悔过,發露过咎、厌悔舍离也。遮难者,十三重难,十六轻遮。
沙弥戒,在殿说十种戒(十戒详见前卷)。比邱戒,据坛正位,白四羯磨,说具足戒(具足戒详见前卷),具三师七尊证,是名十师。
梵语羯磨,此言作法。一切羯磨,须具四法:一法,二事,三人,四界。第一法者,羯磨三种。一、心念法,發心念境,口自传情,非谓不言而辨前事。二、对首法,谓各共面对,同秉法也。三、众法,四人以上,秉于羯磨,以三羯磨通前单白,故云白四。三师者,本师和尚、羯磨、教授也。七尊证者,阿阇黎七座为证明师。
凡欲受菩萨大戒者,先發大愿,燃顶以誓,然后受戒。
《梵网经》云: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烧臂、烧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案:慈恩然顶,誓行四禅三昧。遵承是法,今为定制。
定于四月初八日世尊降生辰,于殿庑说菩萨戒,宣十重四十八轻垢罪(十重四十八轻垢罪,详见前卷)。
菩萨戒,唯佛足当本师和尚,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弥勒菩萨为教授,十方诸佛为尊证,十方菩萨为同学。故主戒宗师侧坐,代佛说戒,二师旁立。
期毕,给训严持,列其名氏,曰《同戒录》。
宜洁宗师〈同戒录序〉云:夫戒法而言同者,有理有事。何谓理?如经云,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又经云,光非青黄赤白,非色,非心,非因果法。所谓诸佛已悟,众生尚迷者是也。何谓事?如律云,必须十师数满,白四羯磨成就,方能感發戒体,摄入僧论。是以和尚称为得戒本师,谓能生诸子之戒身也。其余诸师,各有辅佐成戒之功。羯磨浣涤道器,教授教诫威仪,尊证证明受授,引礼亲授演习,乃得戒之增上缘,皆属事相。苟外缘弗具,则内因难达。今汝等發上品心,获上品戒,皆由诸师成就,理宜遵奉佛制,识取诸师相貌名号,或终身承事供养,或五夏依学毘尼,适恐他缘,师资各异。凡遇节腊佛事之期,必须忆容焚香,遥为敬礼,以志不忘临坛秉具之初心,孝名为戒之圣典也。律云,白四羯磨受戒竟,和尚当语年月日时,以便好分上中下座。今受戒诸子,理虽本具,事戒新得,因各给《同戒录》一册,以记诸师及得戒之先后,庶布萨自恣而无紊乱,承迎礼拜次第秩然,不负如来谆切之诫,所冀谨护今日新得之戒身,以复其心佛众生同具之理也。诸子勉旃。
尤侗〈戒录题辞〉云:昭庆寺戒坛,余既为之记矣。于今延请华山宜洁律师登坛说戒,期终给训严持列其名氏,曰《同戒录》,余览而美之。盖师亲承南山一宗,总持三学,翘勤四分,于止作二持率由见公教,教毘尼者所希有也。吾观大众株杌,几入般舟三昧,当安居自恣布萨羯磨。至于晨钟暮鼓,梵呗潮音,持缽著衣,威仪秩秩,程子三代礼乐之叹,岂有异哉?师若曰:「凡我同戒之人,既受之后,言归于律,由此为沙弥、为比邱、为菩萨,人皆可以作佛矣。」后之览是录者,犹如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时也。
辞去日给戒牒。
护戒牒文:敕建大昭庆律寺护国万寿戒坛,钦承历朝圣旨。按:唐麟德二年,诏终南山道宣律师于净业寺建石戒坛,受具足戒。又,宝历元年,敕两街建方等戒坛,择戒行者为大德。又,大中二年,敕上都、东都、荆、扬、汴、益等州建方等戒坛,为僧尼传受戒法。宋祥符二年,诏京师太平兴国寺立奉先甘露戒坛。又,庆历二年,诏允堪律师于杭州大昭庆寺建坛开戒,天下诸路皆立戒坛,凡七十二所,京师慈孝寺別立大乘戒坛。明洪武十年,礼部尚书张吕本等奉圣旨,天下各寺院僧人、行童,愿要游方參学、共相讲明经义、传诵戒律,所遇官司毋得禁他。又,永乐五年,谕行脚僧人受戒,依善知识住处结坛说戒、讲演经典,若遇关津把隘,官员人等,不许阻当,任地集众教化善法,如朕亲临,教训圆明,无如佛上法宝,永为定例。又,万历四十一年,御马监太监张然传奉圣旨,诏大沙门如馨律师,钦赐紫衣、钵盂、锡杖,于四十二年四月初一日至初八日,恭就五台山敕建圣光永明禅寺,传受千佛大戒。又,明末甲申年,敕大沙门寂光于南京大报恩寺演教传戒。至大清启运,于顺治十七年,世祖皇帝遣内使,敕降礼部制受戒牒,受戒僧人,凡传持戒律,原期广布佛法,佐助太平,尔既习戒律,听教參禅,或在寺院,或在山林,须讲明经义,精严戒律,俾释教修明,僧规整饬,等因在部。钦此钦遵。今于浙江省大昭庆寺万寿戒坛,依律开演戒法,内有某甲(籍贯)依某出家,于某年某月某日受某戒,宏传戒法,用报国恩。为此具牒各给一道,随身收执,游方參学,凡遇关津把隘处,执此验实。须至戒牒者:
南山教主第一代澄照道宣律师
昭庆建坛真悟允堪律师
《资持记》主大智元照律师
中兴昭庆第一代宜洁书玉律师
本坛嗣法传戒和尚某
羯磨阿阇黎某
教授阿阇黎某
尊证阿阇黎某某
年月日给 右牒给付某戒弟子某甲收执
案《唐书》:「宣宗大中十年,敕法师辩章为三教首座,初令僧尼受戒给牒。此给牒之始也。」牒制则未考,至有明昭庆牒文略见之。田叔禾《志余》纂云:「每岁三月三日,昭庆寺开说戒坛,海内缁流云集,而民间好善者,亦皆归依听说佛法。坛上设法座,推其能通经典、戒行高洁者升座谈经、陈具足戒。僧徒俯听,或參究疑难,从问条解。人受戒牒一纸。」其文云云。得之者,若士人之应举中式云。案:叔禾所载牒文未全,近访之老僧,得明时戒牒,为录于左。
洪武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钦奉圣旨事谕:如今为僧的,多不通晓佛法,都要习学《心经》、《金刚》、《楞伽经》,昼则讲说,夜则禅定,以深通佛法为长。其次依戒腊行坐。违者论罪。钦此钦遵。又于洪武十五年,钦依开设僧道衙门,照得礼部,榜文内一件道:务要恪守戒律,阐扬教法。奉此遵依律范,传授戒法。原夫佛法三藏,以经为首,以戒为先。戒者,是三宝之舟航、众圣之街衢也。论其行相,则有二百五十之殊。究其轨仪,则有三千八万之別。佛佛相授,祖祖相传。持之则为三乘证圣之基,犯之则为六道沉沦之本。三世诸佛,因此戒而证涅槃;一切菩萨,由此戒而成正觉。是知究佛心者谓之禅,非戒不明;宣佛语者谓之教,非戒不尊。故戒为万行之首,众德之原者也。今钦依圣旨,昼则讲说,夜则禅定故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生智慧。圣旨以深通佛法的为长,其次依戒腊行坐。故经云,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由是观之,诚所谓王化与佛化并行不相悖也。兹于诵经之次,恭遵律范,圆授具足戒法,使奉而行之于一切境上,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由坚固金刚之志,超济宝觉之场有日矣。今准律文,略具法相于后。
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花鬘璎珞、不香油涂身,七不歌舞伎乐作倡、故往观听,八不坐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生像及金银钱宝。
具足戒二百五十条:(一)四波罗夷法,(二)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三)二不定法,(四)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五)九十婆逸提法,(六)四波罗提提舍尼法,(七)一百突吉罗法,(八)七灭诤法。
六念法:一念白月十四日,黑月十五日;二念我无请处食僧食,或云我有请处云赴;三念我因年月日时受具足戒;四念我与三衣缽具,长依我清净;五念不別众食,若有,得別众食;六念我今无病堪行,我今有病瘳治之。
五观法:一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观忖己德行全亏应供,三观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观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观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如上戒法,乃诸佛之因地,自性之本源,贵胜璎珞之珠。当乘坚固之志,光逾日月之鉴,用符禀受之心,转不退轮,成无上果,绍隆佛种,答报皇恩,法界有情,均沾上善者。第一坛,第 引 中 末 。右牒付某甲收执。 年 月 日。
娑婆世界毘尼大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万德世尊
疏经宏法,筑坛授戒,南山教主澄照法慧圣师菩萨
《会正》、《僧辉记》主真悟圆智律师菩萨
《资持记》主戒光大智圆鉴律师菩萨
杭州传南山教观、西湖万善戒坛昭庆寺住持沙门某
右牒文中措辞俱依傍朝旨,和会而说诗为之也。昔之受戒者,能持沙弥戒,方發心求受比邱戒。若更發大心,方求受菩萨戒。无一期顿受三戒者。而此昭庆石坛,唯比邱戒始据座。故文中止提二百五十条具足戒名,盖比邱戒之给牒文也。今欲广度众生,唯取方便,所以一期受三戒之例,诸寺通行。
冬期定于仲冬十八日说沙弥戒,次说比邱戒。季冬初八日说菩萨戒,仪制悉如春期。
持律轨仪
本寺诸比邱,每月十四日问难忏摩,十五日诵《梵网经》,二十九日问难忏摩,三十日诵《四分戒本》(月小则前一日)。
《善见》云,半月半月自观身,从前半月至今半月中间不犯戒耶?或有犯者,于同意所忏悔。《梵网经》云,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萨亦诵。《四分戒本》云,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
每年四月十六日结制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制自恣。
南山云:形心摄静曰安,要期住此曰居。静处思微,道之正轨,理须假日追功,策进心行,随缘托处,志唯尚益。不许驰散,乱道妨业。安居有三时:初期三月为前安居。不及期,则中三月为中安居。再不及期,后三月为后安居。《行事钞》云,九旬修道,精练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见过。理宜仰凭清众,垂慈诲示。纵宣己罪,恣僧举过。内彰无私隐,外显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云自恣。结集以守佛制,曰结制解开也。
安居,俗谓之坐夏,或云坐腊。坐腊多者,推为长老,不以世年为长幼也。
《摭华钞》云:诸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邱五分法身生来之岁,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比邱出俗,不以俗年计,乃数夏腊耳。《增辉》云:腊,接也,谓新故之交接。案:安居值夏,故俗云「坐夏」。腊,犹年也。不安居,是虚过。四时不称为僧一年,故坐夏亦呼坐腊。而田叔禾《志余》则云:「戒腊本作戒蜡。西域番僧结制之日,秤其身重若干,即以蜡为身如其重。解制之日,再秤之,若身重于蜡,即为得道。蜡重于身,则学败矣。盖制中拘窘,鲜食寡睡,淡薄强忍,非宁定者不肥也。」古德斥之曰:「如此之事,不知起自何时,并非佛制。岂特迷制犯非,抑且不辨腊蜡。」
大昭庆律寺志卷之七终
校注
本卷有多处文字脱漏,悉据《杭州佛教文献丛刊.大昭庆律寺志》卷七同文补入。(曹中孚标点,徐吉军审订,杭州出版社,2007) p. 269、p. 270 两页文字脱落,兹依《中国佛寺志丛刊 71.大昭庆律寺志》p. 267、p. 268 补入。(白化文、张智主编,扬州:广陵书社,2006)【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16 册 No. GA016n0015 大昭庆律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