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庆律寺志卷之二
兴建下
万历三十三年,传如达于朝,上命汉经厰太监张然赐大藏经全部、帑金千两,建阁供奉,勅名「万寿戒坛」(董其昌书额)。
勅云:谕杭州府护国万寿戒坛律宗大昭庆寺住持及僧众人等。朕發诚心印造佛大藏经,颁赐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经首护勅已谕其由,尔住持及僧众人等,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壸肃清。忏已往愆尤,祈无疆福寿。民安国泰,天下升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朕成恭已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差汉经厂表白御马监太监张然,赍请前去彼处安供,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故谕。(六百七十八函,一万五千四十八卷)
四十一年,镇元、圆龙等募易朽蠹,董其昌作疏。
疏云:浮家泛宅,戴青笠于霅溪;破家散宅,掷朱提于湘水。昔闻其事,今见其人,予友楚雄守徐公是已。公自解组以来二十许年,辞王谢之游,參支许之会,筑室梵邨,经行昭庆。瞻金相有其漏痕,仰宝殿现夫坏相。虽翚飞之势犹存,而鼇极之维已朽。大捐钱贝,多购楩柟,将占日以兴工,廼先时而询匠。匠曰:「巨材蠹矣,小益可知。」公嗟全体新之,费将无算。欲还弥勒宝楼之式,须析那叱骨肉之身。遂耻独为给孤,更望共偕祇树。向余授简,特谕众土帮土而为墙;请尔开囊,愿效公牛戴牛而發矢。
仁和邑侯周忠烈公,买仁和田二十亩施寺。
万历四十六年十月初十日,周邑侯呈批云:此系本县措助送迎茶水之费,方恨不能多施,以苏住持之苦。若有里递攀扯当役者,执此鸣诸后官。同心之好,当无不共之也。
四十六年传如等建禅堂,时有李殿主者建方丈。天启三年重装罗汉诸天。四年朱国祚作碑记。
碑记云:昭庆寺处会城之旁,明圣洁莹。其前北山森耸,其右步越城𬮱,胜处第一。何论方袍圆顶,归心投地;即𬨎轩缨佩,罔勿具瞻。己巳劫后,转眼之间,台殿岿然,坛仍地涌,至今三十余载矣。然星霜既久,不免瓦泐柱蚀。是以镇元、圆龙等,复有丙辰之修。巧借神工,捷换挠朽,朱阑铅砌,翚吻焕跃,涂金写碧,光相炜如。于是延名宿,阅轮藏,聚廪作食,代其分衞。凡此兴作,可无愧于昭庆矣。昔光宗皇帝居潜邸,时国祚承乏,讲员微闻铜龙燕处,究竟三乘,且有修葺天下名蓝之愿。比在礼曹,僃捡释藏律部,大较收忍心性,检制四体。虽极微易忽,非意所至者,懔若探汤,危若履冰。因默会圣衷,往昔周旋于三十年宫禁危疑之际,实有得于收忍检制之力者。俄而上宾,此意未经道破,愧受光庙特简,无从报称,擗胸自憾。适镇元等索言为记。余不禁慨然以悲,乃渍笔写心。冀法王恩,启尊帝在天之灵,追忆曩日周全自惕之怀,证臣上测圣衷不谬。庶于作记,愿力不唐捐也。
贺万祚〈重修山门坊桥疏〉云:昭庆寺衿带湖山,肘腋城市。往来瞻礼者,毂击肩摩,熏习善缘,如山行湛露,不觉沾衣也。寺门旧建石坊,坊下石桥,岁久剥落,渐至陨坏。松云、悟庵二师,特發宏誓,力图鼎新,欲令庄严法界,闻见欢喜,非止藻饰湖山而已也。今者,大殿、禅堂、戒坛,功力已就,此举乃合尖之㙮,伽蓝应梦,种种希有。凡我诸方,希相乐助。
又,臧炅如〈募铸鼎疏〉云:归依念切,然臂以供。礼向心坚,拈土亦香。况于捐身外之物,除我见之偏,满庄严之相,永薰蒿之诚者哉。突兀南山,倣镐京之重器;离娄中户,付洛阳之名工。彼窃鼎以贪造业,此则破贪;或扛鼎以力买名,此须竭力。愿跃冶以乐输,定飞烟而结盖。正逢龙华宝会之鼎新,冀受祇树金仙之炉冶。
崇祯十三年毁于兵火。
王士性〈游记〉云:出钱唐门里许,西北为昭庆寺,亦名万善戒坛。每岁上已,律僧登坛说法,云水缁流,托盋来受戒者,何啻千百。巨室富贾施金钱,计亦称是。寺毁于寇,戒禁于官,其后废不举。
黄端伯〈劝建戒坛记〉云:踞湖山之胜,而开大施门者,昭庆寺其尤著也。宋元以至今日,代有名僧,冠盖如云,无不向禅林问道。窃意阐法道场,莫盛于斯矣。今火头现大神通,放光腾燄,使墙壁瓦砾照耀十方,躶躶现前,纤毫不隔。衲僧不惜性命,更为空王遮盖法身。铁壁铜墙,重重围绕。祇要宰官长者,同登清净觉场。诸公乘大愿轮,度生成佛,又何惜一茎艸为如来现丈六全身乎?(端伯,別号海岸道人)
十六年癸未,冯洪业建戒坛,觉海等渐次兴复,宣奏仍许开坛。岳石帆建藏经阁,张敞建伽蓝殿。
旧志云:冯洪业请觉海联十愿首,力图兴复。圆龙、承超、通琳、真谁、大观等,募建后殿、斋堂、方丈。圆龙搆大殿厂。承超建禅堂(即法乳堂)。
旧志云:崇祯十三年二月十九日,张敞来觇寺焚,见烈燄中伽蓝神像巍然,纤毫无损,由是發心建殿。敞无子,建后即得一子。敞字振所。
姚继贤建祖师殿,装卢舍那佛。归安令吴公筑周垣竖幢,启百日经期。朱广源、曹惠公、虞乾旸、金双南铸大像。钟怀旭昆季施水陆祖师像共一百八十二轴。本朝顺治十一年,通𪽈坐关,募建大殿。十七年疏言建大殿,中奉三世佛,旁列罗汉诸天,后装三大士,请宝华山三昧律师登坛开戒。康熙十九年殿宇渐损,募缘修葺。
沈珩〈募重葺昭庆寺缘引〉云:昭庆居西湖北,地势利便,四方来归者,蹑履云集。故其盛时,盛于他所。然以其便利,故陵轹而剥蚀之者,亦称独甚。游人至湖上,盛衰之感,先發于昭庆寺,非一日矣。退谷尝云:「成坏相寻,亦岂有常?无坏不成,无迁变世界不立。」间者藩司李公、臬司王公、诸大宰官,恻然低眉,愿作领袖。请无隐千峰和尚来此提唱,殆坏之将成、迁变之将立世界耶。具一种性自出无量施,将旦暮观成事矣。
沈虬〈募葺缘引〉云:昭庆寺自开创以来,代有兴者。万历初,开拓巨丽,为省郡丛林之冠。崇祯毁后,迄今四十余年。戒坛虽复旧观,而正殿、山门、禅堂、斋室、钟楼、鼓阁,尚在蹉跎。理顺上人,禅门之法器,香苑之雅望也。慨然以兴复为己任,与合寺耆旧,公请天童正宗千峰和尚说法唱缘。以余旧令钱唐,属余弁首。窃惟西湖繁华之地,自有昭庆一刹,未必非闹长安中宴然一国,可以唤醒酣醉昏梦多人。植此福田,定属无量。
陆光旭〈募建禅堂缘启〉云:法云西涌,遗像教于莲台;慧日东临,振狮音于梵座。依山建宇,感灵鹊以迁巢;叩水居岩,致神人之献地。盖祇园宝树,无非觉岸津梁;而绀殿金身,总是灵山面目。欲证菩提之果,须洗根尘;期登般若之缘,宜弘法愿。兹大昭庆律寺,创自钱王之手,廓于乾德之年。地涌仙坛,感韦天之示现;光腾石碣,纪古佛之降生。丹碧琳宫,历代之金轮长焕;巍峩宝刹,诸天之妙相恒新。倚宝石而瞰西湖名胜,甲图经之秀;阐木叉而布南国律宗,分会正之传。下逮元明,历遭兵燹;迄乎叔季,未尽经营。星霜积而推以雨风,轮奂湮而生其蚛蛀。遂使萧条灌莽,尘蒙受具之场;寂寞幡幢,香冷然颠之会。幸遇某等,以宰官身,具正法眼,结宗雷之幽契,同苏白之归诚。目击倾頺,怀思倡率。今兹千公和尚,戒严圭璧,定住金刚。传鹫岭之灯,法光飞燄;秉天童之拂,天雨吹花。特启宏慈,愿肩巨任。然而聚沙无力,持缽逢艰。伏愿共破悭囊,结良缘于种玉;同书善箓,追胜事于布金。庶使铁凤金螭,重展庄严于法界;嚬狮顾象,新开面目于中天。鱼贯坛前,一一戒香被体;麈挥座上,人人白汗流身。则八部之天龙,护金汤于劫簸;亦十方之善逝,锡功德于檀那。真愿力之无边,谅福田之难量。
二十三年宜洁和尚主席。尤侗撰〈戒坛记〉。
记云:昭庆万寿戒坛,歴宋迄明,四毁于兵,五灾于火,灵光不歇,佹坏佹成。赖智仁、介山、觉海诸宿,后先整顿,遗教未坠。而三昧老人自华山来,登坛提唱,四众景从。宜师继之,法轮重振。余薄游湖上,瞻礼戒坛,见其规模严净,为律寺之冠。退而谒师丈室,见其道风清粹,率群弟子修持白业,矩则秩如。鼓钟梵呗之声,晨夕未尝绝也。于是喟然而叹。余尝谓天下宗师,如麻似竹,然龙蛇混杂,凡圣俱陈,其间盲參瞎棒,堕入魔娆者多矣。唯戒律一宗,乃真实修行第一义谛云。戒生定,定生慧。而苏子谓:「定慧相生,如珠盘之走。」然总以戒为之先,无论西天东土,一华五叶,未有不从戒入者。即如吾儒,受孔子戒。然君子三戒:戒色,即淫戒也;戒鬭,即杀戒也;戒得,即贪戒也。而《法苑珠林》推言之曰:「本于仁则不杀,本于义则不盗,执于礼则不淫,守于信则不妄,师于智则不饮。」是则五常之道于戒备之矣。戒者,律也。王者得之,以治其民;佛者得之,以利其生。世即有辟佛之人,恶能毁其所戒?世即有敬释氏之人,恶能阿其破戒者哉?今宜师登地涌之高坛,传千佛之大戒,修南山之遗绪,恢庆历之宏规,使四方学者,知天人之永护,斯坛诚与世而俱永也哉。
三十九年庚辰,毁于火。宜洁和尚肩任兴复,广为募劝。
杜臻〈募序〉云:事有经千百余年,往往成而毁,废而兴,且不止于一成一毁,一废一兴而已者,则亦终为必不可已之事。吾杭昭庆律寺,其杰峙于西湖之滨也久矣。碑载古然灯佛降生之地,甍栋巍峩,坛宇净洁,一巨观也。而四方宾客之来游者,缙绅士大夫与夫骚人逸叟,莫不栖止而登眺焉,则又贤人君子会萃之所也。唐宋元明以来,屡毁于兵火,而去年冬复厄祝融。窃尝谓:「寺也者,佛日之所凭依也,灵爽之所呵护也,岂其成毁有数,而神灵亦莫之挽回耶?抑神灵亦厌故喜新,将尽去其颓败而欲重睹其𪸩煌耶?」今者,际升平之世,乐安阜之风。翠华临幸,山水增光。凡湖之内外寺院莫不庄严,桥梁莫不修举,花柳莫不栽植,景色陆离,惊心夺目。而此寺顾倐为瓦砾之场,岂天亦留其阙陷,以俟人之经营补缀耶?因念是寺也,宋元之世,三毁于兵,则三建;二灾于火,则二建。明之世五毁,则又五建。而前之火也以庚辰,今之火也复以庚辰,是诚不可谓非数也。其成而毁数也,则废而兴亦数也。踵千百年之成规,以再睹重新复千百年之旧迹,以共襄胜事,当亦仁人长者之所动心,咸以为必不可已之事也。是为序。
徐嘉炎〈劝修记〉云:康熙辛巳夏四月,余奉假里居。吾浙会城昭庆寺僧,以其寺之兴废纪略,乞疏于余。窃谓会城诸山,来自天目。相传日者家言,是离龙结脉,往往罗郁攸之灾,輙延绵数里。又居民多以竹苇为壁干,尤易揽火。殿宇则墙以砖石,卒亦不免。虽曰人事,亦方位使然也。虽然,物之成毁主乎天,又未始不托于人。今兹欲图创复,自毁而冀成,与前此自成而倐毁,皆非托于天而托于人可知也。倘其誓愿不坚,将此古佛降生之地,委诸艸莽而任其胜因歇灭,岂不悲哉?唯是鸠工庀材,囏巨实甚,所望喜舍檀那共成胜事。余因乐为之劝而说偈曰:
吴源起〈题后〉云:嗟哉此刹,有劫乎?曰:「无劫也。」然则曷为而遭此?曰:「乃佛之现身说法也。」其说法若何?曰:「世人汩于名利,凡诸造意设想,皆欲为数千百年不敝之计。与之语色即是空,则不悟。更与之语因果及现在诸烦恼,亦不一𫖯首。孰知一刹那间,同归于尽,不犹于人天、昭庆之灰烬乎?故曰:佛盖现身说法也,以醒世也。」
沈廷文〈书后〉云:天下丛林,时盛时衰,亦事之常。独昭庆建而易毁,毁则必建。岂所谓然灯佛降生之地,特显其奇异,以招徕奔走天下之善信,令其人广为种福,归心信道,而翕然于佛力之广大耶?
如前所记,始天福丙申,迄于康熙庚辰,其间兴替迁变,历历可知。而其殿宇堂轩,基移址改,欲即昔之嘉名而一一实指其所,甲乙莫能辨也。今者,时际盛明,诸废毕举,始康熙辛巳,至今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更数住持,兴复大备。创者先其巨构,继者拓以新模。掞华缉琐,标胜增余,雕堂秘宇,飞陛危荣,较乎旧日,风规逾益崇丽。所以然者,盖为曾经圣天子驻跸之宝地,神明默为扶助,理在必兴。历任卿宰督师,深体此意,钦圣迹而扬法门,不惮首为倡导。而适逢家给人足、太平既久之时,人好檀施,易成胜事,重以主寺宗师之德行足以树风,持循足以继法,公溥足以和群,诚慤足以孚众,现此宝所,晖光日新。兹为叙列现前规模,按位而次,笔诸左方,俾千百世而下,得想见此日之隆盛也。
大雄宝殿五间(高六丈一尺六寸),中奉大像三身(铁像三身,火后存一,今为主佛),后奉大士三身,旁罗经厨,贮大藏全部。
康熙五十一年书玉建,乾隆二十二年果证整饰毕功,李治运书殿额。
定观堂在大雄宝殿西,恭设宝座。
乾隆十六年(臣僧果证)建,(臣于敏中)书额。
后殿五间(高六丈六尺六寸),中筑万寿戒坛,坛奉卢舍那佛。御书「深入定慧」匾额。
后壁画〈大士过海像〉,董旭、顾升合笔。石碣刻「古然灯佛降生之地」八字。
康熙五十六年书玉建,乾隆二十二年果证整饰毕功,李治运书殿额,释隆树书碣。
丁敬〈昭庆寺画壁诗并序〉 湖上昭庆律寺戒坛,后壁画观世音菩萨过海相,吾杭顾斗山、董云宿两翁合笔也。两翁皆丈人行,惜未一接其眉宇,而余之礼足于相下者屡矣。翘企钦瞻,慨焉兴咏,得七字四韵。
翟瀚〈白衣大士画壁〉:
前殿五间(高三丈六尺六寸),中奉弥勒(弥勒、韦驮,旧皆铜像,火后并铸弥勒一身),后奉韦驮,旁列四天王,北树御诗石碑,殿前青莲池(一名仙池,又名放生池),池上万善桥(宋时名广济桥)。
释书玉〈重建天王殿万善桥记〉云:康熙庚辰,昭庆寺毁于火,时顺承王诺以天潢镇守两浙,暨副都统戴噶、马、李诸公,感念是寺已历千年,且为庆祝皇太后万寿,经坛任其废而不兴,非所以表名胜、昭诚敬也。今正殿略复旧制,供奉御赐《龙藏》于其中,而前殿石梁,亦宜急谋营构,以成合尖之功。爰首率倡捐,一时驻防满汉诸君,下逮甲士,皆出俸直,共襄善果。厥工未竣,顺承王赴召入都,继其任者将军塔公,踵事督成。岌嶪高甍,丹碧重绚,跨以长虹,甃以方塘,缭以崇垣,俯以重门,矞矞皇皇,俾荒毁之余,焕然更新,传诸后世,永勒宝刹,宁止供一时游览之盛已耶。
乾隆二十二年果证整饰天王殿,始备。
东为归锦桥,水注新河。西为𣹢胜桥,通湖水入池。由万善桥路出湖滨,现全湖胜槩。
案:涵胜桥一名龙带桥,受中龙闸流水,故名。
伽蓝殿在大殿左,祖师殿在大殿右。
康熙五十六年书玉建。
集云堂在戒坛后,今为云水堂。
康熙四十年仲之琨建。
正殿之西,启门东向,内有藏经阁,康熙四十二年汪介藩请大藏经全部奉供,今称药师堂。阁下为方丈。
康熙四十年,织造敖福合建方丈,匾额「令法久住」,文觉禅师书。墙嵌〈体困睡眠图歌〉、〈偈〉石刻。
歌曰:
偈曰:
四大幻身,一眠可悟。读无踪和尚之歌偈,知有相情识之皆妄矣,因镌金石,用普觉照。时万历戊寅仲秋吉旦,适园居士陈洪蒙识。
案:是碑乃前贤施于本寺者。
客楼两庑在方丈前,下为客堂,上安外职。
康熙四十年让木居士戴国礼建。
大悲阁在方丈右,上为忏堂,下为斋堂。
康熙四十年织造敖福合建忏堂,所有庄严供器,俱织造孙文成施。
延宾阁在大悲阁西,下为戒堂,亦称首堂。
康熙四十年书玉建。
二堂楼对延宾阁,今为库房。
雍正十二年福溶建。
水陆堂在定观堂西南。
乾隆二十二年果证购本瑞房屋基建(净明、曰唯二师遗赀)。又请水陆画像一百二十五轴,小身水陆画像若干轴,有石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后跋云:崇祯辛未仲秋朔日,善男子王道焜,为母亲赵氏求超度敬书。
又有跋云:王昭平先生,讳道焜。鼎迁殉难,为前朝名宦。悲太夫人仙逝,手书《金刚经》以昭孝思,人徤羡焉。仆方外交哉生先生宅相也,经即归之。后哉生隐于禅,经与偕隐。丁丑春,谈禅之暇,捧经示余,铁画银钩,悉遵大藏古本。而字至五千,无舛讹,无败容,先生品行,即于笔墨见之。因念夜光宝璐,未可独秘。时周子式远在座,欣然双钩而勒石,亦与人为善之意。西湖无庵顾文炳虎如氏识。
案:此石刻是横河桥陈庵比邱尼施于寺者。
库楼三间两厢,对大悲阁,以贮米谷什物。厨房三间,在库楼南。小屋六间,为调摄寮房。普贤堂三间,在水陆堂后,为收供寮浴室。圊房三间,在普贤堂侧。
俱康熙四十年书玉建。
雨花室四间,在厨房南。
乾隆二十八年果证购雨花房屋。
钟板堂在集云堂西,旧名千佛阁。下为法乳堂。(释篆玉书额。)
五十八年书玉建堂。中曾奉玉公宜和尚骨塔。甲戌,迁于忍慧塔院,遂以千佛阁为钟板堂,特加修整。
于敏中〈重立钟板堂记〉云:西湖昭庆寺,为余旧游地,住持怀公,恬澹率真,不作世法周旋,乐与往来也。乾隆壬午春,余扈从南下,乘暇重过之。见其山门佛宇像设庄严,改观于昔。而斋钟茶板、咒缽经声,清妙微邈。询之,乃比邱安居习静之所徙立。戒坛之西偏,杰阁凌云,恍如香界。鸠工庀材之赀,则皆怀公法缘愿力所致。其持净律,以广福因,可谓懃且至矣。即布金施檀之园,成最胜功德,信慧更何如哉!輙因怀公之请,为记善果。
释篆玉〈千佛阁避暑诗〉:
祖堂在戒坛西北,旁构忍慧塔。院中奉宜公塔,左列澄公塔,右为怀公预筑塔(释隆树书额),有塔铭碑。
康熙五十七年,书玉建园房三间。乾隆十七年,果证修改为祖堂。于右建塔院,石刻〈宜洁律师塔铭〉(王图炳撰)。〈塔铭〉曰:余闻昭庆宜老人,律行精严,久宦京师,未遂支许之交。今年读礼家居,其继席澄如师,不远数百里,踵门请曰:「本师示寂七稔,于兹谨撰行略,乞塔前之铭。」余辞不获,乃节举大凡而序之曰:「师讳书玉,字宜洁,族唐氏,武进人也。母梦月光入怀而生。幼喜称佛号,稍长即茹素。从师习举子业,通晓儒书。一日,听邻寺僧诵〈大乘行愿品〉,质问义趣,言下豁然。遂辞亲诣京江嘉山,依自谦和尚剃度。服勤既久,赴金陵华山,受具于见老和尚。昼则供侍巾缾,夜则究研律部,与定庵律师并为嗣法高弟子。康熙癸亥冬,定公偕师赴昭庆说戒。甲子春,定公还山,师遂主席兹刹。按志,昭庆之有戒坛,自宋允堪师始,明季三昧老人自华山来,登坛提唱,至师而坐振宗风,非偶然矣。师躬行实践,操履慤诚,寒必露顶,食不过午,与众同甘苦、均劳逸。每岁春冬戒期,四方缁白闻风翕集,前后得戒者约万余人。庚辰,寺毁于火。于是宰官捐俸,居士助赀,劝师次第建造。自壬辰讫己亥,八年中不遣一僧募缘,而一切门垣殿宇,象设器用,以及普同塔院,山寮园房,靡不经营缔构,轮奂聿新。成功之日,朝廷颁赐藏经,供佛庄严。干楣万栱,照耀湖山,可不谓祇林希有之胜果与!师生于顺治乙酉七月二十四日,康熙辛丑十一月十四日,示微疾,说偈端坐而逝。世寿七十有七,僧腊五十六。门人奉全身塔于本寺,示不忘也。」铭曰:
十方贤圣塔,旧名云深庵,今名东塔院,在戒坛东北。旁有园房数间,园地五亩三分。
康熙五十八年,书玉建庵。乾隆中,果证建园房,地为丁玉星购买舍寺。
三会庵在青芝坞,即山寮也。旧有石山三百亩。
康熙五十九年,书玉建。
斋田一百三十八亩零,在绍兴府萧山县尖山。乾隆二十六年,丁玉星购买舍寺。
释明中〈饭僧田记〉云:昭庆寺旧无恒产,食堂常供千指,时有空缽之虞。钱唐丁居士玉星,夙具善根,好施不倦。年逾八十,奉佛精进。其在昭庆,修殿宇,装佛相,购蔬地,种种善功。复念众食未充,同室徐氏發欢喜心,罄橐所有,置田若干亩。愿在永远饭僧,种世世福田种子。会善友闵文臣、沈云山、沈天章、释大方等同座,齐声赞叹而证明焉。乃丐余述其由绪,记岁月田亩之数于石,用示后来者。
乾隆乙酉小春月,江南徽州府黟县信官王顾亭助银一百两,置田五亩永远灯油之愿。
乾隆三十三年,来宸聚购买斋田舍寺。
〈昭庆律寺施置饭僧田产碑记〉 佛昔住世,给孤独长者布金买地,造僧伽蓝。卢至长者,恒以洁斋供养大众。伊二人者,非同凡小,廼大乘菩萨现长者身,示行檀波罗密究竟法门。其在震旦,南州二周、长安五张等,踵行檀施,像法转时,佐扶法轮,绍隆佛种,转令兴盛。惟西湖大昭庆寺,向为律仪道场,宏演毘尼,遥允优波离。近传宝华正脉,历有年矣。寺主怀德律师,丕振祖风,福缘四辏,遂感萧山居士来宸聚,大發檀心,乐捐白镪三千两,置买饍僧田若干亩。又以寺址西南接壤,犬牙相错,购买屋地,令得圆满成袈裟全角宝界。盖来居士宿植信根,乘愿而来,与三宝作俱有依。故能以减嗜节欲、铢分积纍之赀,不用于纷华利养之途,而快然奉之佛地。与怀公当是威具六和之缘,感应道交,融洽水乳。故持兹重蓄,不施诸他招提中,而特舍于昭庆。当其一诺慨施之时,随有华子斌、张念劬、华育芳、沈文良、沈文宗诸善友等,怂惥劝奖,抃手赞叹,皆由多生互为主伴,辅成胜缘,要非偶然集会所克就也。维此功德,永与昭庆常住,永与如来大法转轮无竟。若欲宣说其福,虽广长舌未能究其涯际。树虚往来昭庆,此叚因缘,耳闻目睹。来居士以事关常住产业,当纪载号段亩分,无令遗混,面请于树虚。承命欢喜,谓来居士能以一身兼给孤、卢至二长者所行,世难遭遇。遂述其由绪并及田亩而志其岁月于石。 乾隆三十三年,岁在戊子仲春上澣,皈依三宝人吴树虚撰记。
以上正旁大小远近殿堂房宇、田池山地等,总成律宗昭庆寺现在一大宝坊,常住不朽。
大昭庆律寺志卷之二
【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16 册 No. GA016n0015 大昭庆律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