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庆律寺志卷之六
戒律
昭庆以律名寺,与教观、禅宗法门分轨。若具说戒律之义趣仪度,备详毘柰耶藏中,未易悉数。今略为扬搉铢分,为近者,本寺所独擅、所遵循、所追溯,约有三条:曰戒坛,曰戒相,曰传律。
戒坛
经云,佛在祇园,比邱楼至请立坛为比邱受戒。如来于园外院东南置一坛。此戒之有坛,自佛始也。《统纪》云,宋元嘉七年庚午,天竺求那跋摩(梁云功德铠)至南都南林寺前竹园,始立坛为比邱受戒。此东土之立坛,自求那跋摩始也。《旧志.戒坛图经》云,赵宋太平兴国三年,西湖昭庆寺戒坛,永智律师建。庆历二年壬午冬,允堪律师昼夜精勤,依此行道。七年丁亥春三月,同母止此。夜分感韦天示现,谓堪曰:「今师行道处,是古然灯佛降生地,最吉祥者。愿师以续然灯慧命。弟子于西天竺取香泥和白牛粪,及世尊降伏外道处金刚王座下土,四大海心水,具如规制筑坛。使登践受戒者即入诸佛位,永为末法四众依止,不堕泥犁,师当荷之。」即以佛牙舍利付师。母醒,见火燄𪸩煌,惊惧久之。师于是创立,地涌戒坛,广阐毘尼,事闻于上。皇祐元年己丑春,奉旨说戒。此昭庆戒坛始于永智,而大成于允堪者也。嗣后屡毁屡修,但依旧制。至明万历二年,增高一仞,广三寻。四十四年,镇元等上严金像,下整石基,四面周匝,栏楯精致,历地而上为两层。崇祯毁,后冯洪业独任造筑,规制如故,庄严有加。本朝康熙庚辰,火毁之,后宜洁律师重为建立。坛作二层,高六尺,方四面,前后相距三丈九尺,东西相距三又七尺。每边下斲石龛,列昭灵护戒神六十身,中奉卢舍那佛,隅列宗师四座:曰澄照法慧师、真悟智圆师、大智元昭师,曰万寿戒坛传戒沙门某师。此现在之制度也。
《僧史》云,戒坛,今称方等坛者。戒坛本小乘教,应人僧界法一一如律,若有乖违,则受者不得戒,临坛人犯罪。今方等法是大乘教,即不拘根缺缘差,但發大心领纳即得戒,可谓广大平等矣。或名甘露坛,甘露以喻涅槃,戒为入涅槃之初门,故从果彰名也。案:比邱戒坛制度,具见小乘经中,东土唯尚大乘法,故其制別异摩诃衍教,方便多门,圆通无碍,名曰方等,即非与阿含同条。究三藏旨趣者,无以异于彼制,顿加讥呵。若其別称甘露,《梵䋞经》云:「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法苑珠林》云:「菩萨戒法,流布京国。自尔以来,黑白受持,受者无量。愿斯甘露,等雨大千。」故奉先甘露寺袭其名义,而诸坛踵斯称耳。然万历年间之增高,前有阑楯,今藏石龛。前者历地有级,今设木梯,既改允堪之旧,且亦每筑而易。观此真圆教法门,无不可者。
孙隆题壁:嘉靖始有禁例,罢戒坛。此坛两遭回禄,虽道有否泰,亦由教乏栋梁,无荷担者耳。余谓有世间法,国刑书,使人畏之而不敢犯,则勉为良善。经载在礼者,广之三千三百,约之四句,使人遵行而不违,则可为圣贤。若如来法门禁防三毒,三千八万无量律仪,受具足戒二百五十条,比邱持此无违犯,则护四果十地。盖为世人一切祸福苦乐,皆由妄生,如妄见、妄取、妄动、妄想等。一切非真,是名为妄,皆从心起,不由他来。既生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流浪生死,忧苦身心。此诸圣经律仪,皆为遮止妄心,使人自悟本来耳。彼上善人,体大医王为世药师,广说良法,直指人心病本。欲治此病,仍从心求,即是良医。譬如离地求起,无有是处。尝记一偈云:「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还将心药医。心境净时身亦愈,心生还是病生时。」此医三真诀也。本寺久废,余略为修治,特于坛壁标此一段公案,告诸四众,示一波罗提木叉法。
冯洪业〈昭庆寺万寿戒坛志略序〉 初,卢舍那如来坐千叶佛华光明座,放光告千释迦以十戒体性,开入佛界地。其后,释迦来此阎浮,告诸菩萨言:「十无尽藏光明戒相,是一切佛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不诵此戒,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半月半月自诵。」如《梵网心地品经》说。今昭庆律寺戒坛从地涌出,此涌千佛华座之一叶,实从舍那本源光明该摄,非別非异也。姚秦时,罗什尊者译授《梵网》戒本,菩萨比邱僧既承佛制,半月半月持诵,以为心首。亦犹古皇以道德持世,大司徒而下,月朔必读法云。盖自识浪流注,而人心有江河莫为之砥,鲜不狂滥。夫是以世出世谛,布宪制律,若不遑宁处,不辍诵读,规约绳准,日操习故,民气恒敛而心地光明,即有苛痒,可抑搔而解也。吾儒修内圣外王之学,宁不乐我箪瓢?忧民饥溺,乃出处道暌。或纵心踰矩,身名世绩,回首初怀,遂倬如云汉者有焉。何况丛林龙象,虺蜴蹴蹋,鳞凑东海。先生以大养济论叙,谓亦君父之所怜而许之,其言深痛。今白椎紫斓,一席万指,分钵传衣,一源百派。昔云栖老人恒忧法门太盛,尝自杜门退席以观,于今当复如何?使热劄痛椎,不以诵戒持律为第一急务耶?即福慧妙严,异生缘熟,乘愿为王臣帝师,康济安攘,何事不辨?乃或者准今揆后,其能援五浊涂炭,殆亦几希!夫宁是蔑戾袈裟下之堪忧乎?
《留青日札》云,杭州昭庆寺戒坛,为天下僧人受戒之所,故名。
戒相
《系年录》云:「初毘尼大学,亲自佛制。自文殊已降,不许措一辞,优波离结集,不敢愆一字。人间天上、十方三界、刹海无尽圣众唯同一律。」《通载》云:「世尊涅槃后,集四部众结集毘尼藏。优波离尊者口诵圣言,十番众证无差,然后宣布其在三藏,名毘柰耶,亦言毘尼。」
什师云:「毘尼,秦言善治,谓自治婬怒痴,亦能治众生恶也。」南山云:「毘尼,翻『灭』,从功能为名,非正译,正翻为『律』。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俗有九流,法流居一。故世律法,皆约刑科。道与俗违,刑名乃异。至于处断,必依常法。」
在六波罗蜜则名尸罗,经中亦言波罗提木叉,其文广如本藏。
尸罗,古师翻为「戒」,戒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止三业所起之恶,故名防止。波罗提木叉,此言別解脱。言解脱者,即戒所感果。
总列戒相,曰三归戒,曰五戒,曰八戒,曰十戒,曰三聚戒,曰具足戒,四十八轻垢罪戒。
归依佛、法、僧三宝,是名三归戒。《优婆塞戒经》云:「长者善生白佛言:『先说有来乞戒者,先教三归,后施与戒,云何?』佛言:『为破诸苦,断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先受归依。』」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前四是性戒,后一是遮戒。《毘婆沙论》云:「五戒名学处,是近事者所应学故。」
八戒者:即前五戒;第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著花鬘璎珞,不用香油涂身熏衣;八、不自歌舞,不辄往观听;九、不过中食,是名八关斋戒。《婆沙论》云:「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故言八不言九也。」《文殊问经》云:「世间菩萨戒,八戒是也。」案:世间菩萨戒,谓居士發大心者。颜鲁公真卿曾受戒法,有〈八关斋石刻文〉。
十戒:有二。一、沙弥十戒。《僧祇律》云,一离杀生,二离不与取,三离非梵行,四离妄语,五离饮酒,六离处高广大床,七离著华鬘璎珞、涂身熏衣,八离作歌舞及往观听蓄种种乐器,九离蓄金银钱宝,十离非时食。二、菩萨十戒者,如前五戒;六不自赞毁他,七不说在家出家菩萨过失,八不贪,九不嗔,十不谤三宝,此十名无尽戒。
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谓恶无不离,起证道行,是断德因,修成法身果。此戒,止是持,作是犯。二、摄善法戒,谓善无不积,即身口意善及闻思修三慧、十波罗密、八万四千助道行等,是智德因,修成报身果。此戒,作是持,止是犯。三、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谓生无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果。此戒,作是持,止是犯。是三者,大乘菩萨戒也。
具足戒者:出家二众所受戒也。此戒有六聚,比邱二百五十条,比邱尼三百四十八,共五篇。一曰波罗夷,比邱四,尼八。二曰僧伽婆尸沙,比邱十三,尼十七。三曰波逸提,比邱百二十,尼二百八。四曰提舍尼,比邱四,尼八。五曰突吉罗,比邱及尼各一百。六不定。七灭净。七聚者,如上五篇,第三偷兰遮,第七恶说。波罗夷,义当极恶。僧伽婆尸沙,义当僧残,如人为他斫残。波逸提,义翻堕,堕在烧煮覆障地狱。提舍尼,义翻向彼悔,谓罪应發露。突吉罗,义翻应当学。偷兰遮,义翻大障善道,将堕恶道。
四十八轻垢罪者:《梵网经》云,第一不敬师友,第二饮酒,第三食肉,第四食五辛,第五不教悔罪,第六不供给请法,第七懈怠不听法,第八背大向小,第九不看病,第十畜杀众生具,十一国使,十二贩卖,十三谤毁,十四放火焚烧,十五僻教,十六为利倒说,十七恃势乞求,十八无解作师,十九两舌,二十不行放救,二十一嗔打报讐,二十二憍慢不请法,二十三憍慢僻说,二十四不习学佛,二十五不善知众,二十六独受利养,二十七受別请,二十八別请僧,二十九邪命自活,三十不敬好时,三十一不行救赎,三十二损害众生,三十三邪业觉观,三十四暂念小乘,三十五不發愿,三十六不發誓,三十七冒难游行,三十八乖尊卑次序,三十九不修福慧,四十拣择受戒,四十一为利作师,四十二为恶人说戒,四十三无惭受施,四十四不供养经典,四十五不化众生,四十六说法不如法,四十七非法制限,四十八破法。案:此四十八轻垢,是菩萨戒法也。
隙弃罗者,此云锡杖。二股六环,是迦叶佛制。四股十二环,是释迦佛制。
其外尚有漉水罗,虑伤水中微细众生故。
戒法之入中国,自曹魏始。
《僧史》云,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天竺律师昙摩迦罗上书,方兴受戒之事(其前惟受三归戒故)。
究明戒义,不失佛旨者,唯唐澄照律师。释澄照之义独为尽理者,唯昭庆真悟律师及元照律师。
《稽古手鉴》云,大法至东土,唯律未明。唐贞观中,永兴军终南山澄照大律师道宣,作《戒疏》、《羯磨疏》、《行事钞》,宏四分律,流传四百载。释义六十家,唯大昭庆真悟律师允堪作《会正记》,独为尽理。后灵芝大智元照以《法华》开显圆意作《资持记》,与《会正》殊途,归趋则一,如分金杖,不失金体。
宋濂〈释氏诸教编后记〉云:律学均以南山为宗。真悟智圆律师允堪著《会正记》等文,识者谓其超出六十家释义之外,何不可者?大智律师元照复別以《法华》开显圆意作《资持记》,又与《会正》之师殊指矣。
由是论之,阐戒为南山独擅,而戒义之精唯许昭庆,天下应宗昭庆矣。
传律
优波离尊者口传律藏,是为传律始祖。
尊者为如来十大弟子之一,持戒第一。
慧光依道覆通《四分律》,撰疏十卷。道云从慧光受学,撰疏钞九卷,判释广文。道洪从道云受学,亦著疏文。智首从道洪受学,撰疏二十卷。
传至唐,澄照道宣律师成立南山宗。
传云:师讳道宣,字实相,京兆钱氏。父吏部尚书申。母梦月轮贯怀而孕,梦梵僧语之曰:「所孕者,梁之祐律师也。」及长,出家依智首律师受具,即从其学。以律自持,感天神送馔。暮年以戒坛未合律,躬负土新之。一夕,行道临砌,蹶且仆,有甲胄少年拥衞之。师问为谁?曰:「弟子博叉天王子张琼也。师戒德精严,故常给侍耳。」师问世尊在世及灭度时事,琼一一以答。乃授师佛牙并饵药方,今天王补心丹是也。师所撰甚富,而戒律诸编最精。乾封二年十月三日坐逝,高宗下诏伤悼,勅天下寺院图形奉祀。穆宗制〈颂〉赞之。懿宗赐谥澄昭,塔名净光。宋徽宗谥曰法慧大师。
颜真卿〈抚州戒坛记〉云:汉灵帝建宁元年,有天竺五桑门、支法𫖮等,始于长安译出《四分戒本》兼羯磨法,与大僧受戒。至曹魏时,有天竺十尼,自远而来,为尼受具。后秦姚兴宏始十一年,有梵僧佛陀耶舍译出《四分律》本,而关中先行僧祇,江南盛行十诵。至元魏,法聪律师始开四分之宗。聪传道覆,覆传慧光,光传云晖愿,愿传乐洪云,云传洪遵,遵传智首,首传道宣,宣传法励、满意,意传法成,成传大亮、道省,亮传昙一、道岸超、惠澄,澄传慧钦,皆口相授受,臻于壸奥。又,《稽古略》纪,南山之宗,东土首祖法聪,次光统,次云晖愿,次乐洪云,次洪遵,次智首,次道宣,次文纲,次道岸,次大亮,次昙一,次道澄,次惠钦。案:其名字次序皆不符同,今第依旧志序列,似当以鲁公文为正。
得南山宗之髓者,唯昭庆允堪律师。固知传天下律宗,推昭庆律师为最上矣。
大昭庆律寺志卷之六终
校注
此句另有一说「身病还将心自医」。參见明朝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2016.08.15) 本卷有多处文字脱漏,悉据《杭州佛教文献丛刊.大昭庆律寺志》卷六同文补入。(曹中孚标点,徐吉军审订,杭州出版社,2007)【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16 册 No. GA016n0015 大昭庆律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