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庆律寺志卷之八
僧伽上
伽蓝练若,所以崇奉三宝。金身像设,佛陀也;三藏十二部,达磨也;菩萨二乘,僧伽也;是为供养过去之三宝。苾刍明心见性,是肉身佛;善说经律论,是转法轮;严净毘尼,肃恭斋法,是端僧范;则为现在未来之三宝。非现前体三宝之人,无以绍隆前绪,接引后来。是以名山胜刹,定有离群绝类者出于其中,然后刹竿永永不倒,岂不以人能宏道,人杰而地灵欤!然同是宝场,同是缁众,其间有主伴之別焉。非主无以表率,无伴何以辅行?主伴重重,法会最胜。故今先纪主者,伴则附从焉。
宗师
寺以律名,宗由律显。持律说戒之宗师,名实两符,洵昭庆之主人矣。考昭庆开山建坛之祖,则为永智宗师,当赵宋初,主寺宏律。
旧志载:「律师永智开山,寺名菩提。」此必〈菩提寺记〉及宋贤碑序遗语,可为诚据。而《新志》引《梵刹志》云:「吴兴道宣律师开山,初名甘露律院。」又于〈道宣传〉中,添缀「开创昭庆,名甘露律院」之语。稽唐初武德至石晋天福,年历三百,当时尚无菩提,安有昭庆?菩提之前,初无甘露之名。天福以前,略无纪载之迹,此语凭何而得?如果始自宣师记,岂遗其名噪之南山而但称永智?如果院名甘露,岂斥弃旧刹之嘉名而特著菩提?故凡言道宣开山甘露律院者,皆不实也。大抵永智律师传南山宗,祖堂所奉则始澄照,而戒坛制度倣诸奉先甘露律寺。主笔之人,或远溯道宣,遥证甘露,遂令此言传播。而究其实际,道宣乃律宗之祖,非昭庆开山祖也;甘露乃坛制之始,非菩提之始也。固当以永智宗师为第一代。
庆历年中,有允堪宗师筑地涌戒坛,昭庆律宗于是大振,放戒之盛,光被迄今。
陈舜俞〈行业记〉略云:师讳允堪,钱唐人也。年九岁,客指小桂令赋咏,曰:「始生岩谷畔,早有月中香。」客奇之。从天台崇教院慧思大师祝发。学无不通,专精律部。仁宗庆历二年壬午,建戒坛于杭之大昭庆寺。奉旨开戒,岁岁度僧。师辩论精详,撰《会正记》,续南山宣律师《行事钞》,著十二部经解法门赞序等文。七年丁亥,仁宗赐号真悟大师。皇祐年间,又于苏州开元寺、秀州精严寺,皆建戒坛,宏范毘尼。嗣之者灵芝元照律师。以嘉祐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入寂于昭庆丈室。初塔于西湖涌泉山,有塔铭。后迁菩提寺。徽宗崇宁元年,谥号智圆大师。
释元复〈真悟律师赞〉曰:
继者元照宗师。
《佛祖统纪》传略云:师讳元照,字堪然,余杭唐氏子。初依祥符东藏慧鉴法师,十八通《法华经》,试中得度,专学毘尼。后与道侣择暎从神悟谦大师。悟曰:「近世律学中微,汝当明《法华》,以会圆渐。」复从雷峰广慧才法师受菩萨戒,感發戒光,乃博究南山顿渐律仪。神宗元丰年间,继真悟主席昭庆,晚居灵芝寺三十年。有义天远来求法,为授菩萨戒,登坛六十余会,度几及万。所至伽蓝,必为结界。每曰:「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又谓其徒众曰:「化当世无如讲说,垂将来莫若著书。」乃述《资持记》以释南山《行事钞》,《济缘记》以释羯磨疏,《行宗记》以释戒疏,《住法记》以释《遗教》疏,《报恩记》以释《盂兰盆》疏。若《观无量寿佛经》、大小《弥陀经》,皆有义疏。删定《毘尼戒本》百余卷,著《芝园集》。自号安养子。以徽宗政和六年丙申秋九月一日,集众讽《普贤行愿品》,跏趺入寂,世寿六十九,僧腊五十一。入寂之日,众闻天乐异香。瘗骨于灵芝寺之西北隅。徽宗赐号大智律师,塔名戒光。刘焘撰铭,关演撰碑文,孙觌为之立石。
师恒杖锡持缽乞食,无为居士杨杰赞曰:
释元复赞曰:
照公有〈白云庵诗〉:
案:大通善禅师,受具于昭庆圆照律师。颇疑「元」字误作「圆」,非別一师。
自后寺乘无纪,迄于元末。然当嘉定、宝庆之间,寺渐兴复,理宗且赐免税劄付,应有奉旨开戒,宗师来主坛座,然已无考。元之酉庵,赐号佛真文懿普觉禅师,曾于昭庆具戒。楚石琦,赐号佛日慧辩禅师,亦于昭庆具戒。而开坛宗师名号不传,其略见于他传者,则有惠宗师。
天童松隐禅师,于昭庆惠律师受具。
果宗师
觉原慧禅师,洪武四年学律于昭庆果公。
濡宗师
钟山朴隐禅师,于昭庆濡律师受戒,后嗣元叟端禅师,法祖灵隐席。
明洪武二十四年,大惠宗师建坛开戒。
寺旧志云:大慧律师,承高皇帝命重建戒坛,复白莲、绿野诸胜,精阐毘尼,大宏戒范。
沈暹《喜日宗谱说》云:众知指法相为祖茔,不知法相乃昭庆祖之二嗣也(谓慧皎日庵)。拈花正眼舍庆山之大衣钵,端无耦耳?案:此语定有所据,颇疑「庆山」是大慧之号也。
《游览志》云:昭庆寺戒坛,盖自国初澄照、法慧两律师奉上命而为之登坛授戒。此钞刻之讹也,应云「大慧、慧皎两律师」。澄照、法慧,系唐道宣一人之谥号,田公岂不知之?
嗣者慧皎宗师。
师名慧皎,字日庵。永乐六年主席昭庆,修整山门殿宇。后入都,膺朝命为海内具戒沙门。晚居法相,入寂,塔其旁。
案:空谷杲禅师,在正綂年从石庵出家于昭庆,似即日庵师也。又,虎邱空谷隆禅师,宣德二年受戒于昭庆,亦皎公之戒子也。
庆云宗师
师名庆云,字汉章。普周之嗣,慧皎之再嗣也。正统元年,登坛开戒,铸大钟,建藏阁、鼓楼。塔在法相。
案:智明梓禅师,正统元年受戒昭庆,则智明是云公之戒子也。
智淳宗师开坛之盛,著于是时。
师名朴原,菩提节庵守公之嗣也。正统间,请主昭庆,奉旨开坛说戒,为天下传戒宗师。后主灵芝寺。己亥辞于朝,沐浴而逝,骨归灵芝,筑塔。
英宗谕祭文云:正统十一年丙寅七月初九日,皇帝遣礼部郎中赵勗,赐祭宗师智淳大和尚曰:尔宿悟善缘,坚持梵行。迩膺宠命,为释宗师。方阐法音,导人为善。倐云示寂,良可悼嗟。灵其如存,服此谕祭。
金陵古谿澄禅师,嗣投子楚山和尚法者也。居高座寺,亦得戒于昭庆。度其时当在昭庆主席年,否则智淳也。
越百年,有广霌宗师。
师名广霌,字日庵。嘉靖三十四年,兴复本寺。奉部劄开坛说戒,僧众如归,不减庆历之盛。师出永福房。
田蓺蘅〈昭庆寺访翁子宿霌公兰若诗〉:
又,〈重游宝石山记〉云:先是春仲二十二日,田子寄宿妙行寺,晓上人主之。二十三日,宿昭庆寺,霌上人主之。
越二十余年,有成玉宗师。
师名成玉,字蓝田,出东竹房。坐关数年,众称关主。万历丙戌、丁亥之间,皇太后疉赐画像于昭庆,且赐经建阁,因得放戒。师十六年登坛,开阐云栖,净妙真修莲池禅师于是得戒。
万历间,古林古心宗师曾到坛说戒。
师〈传〉云:师讳如馨,字古心,江宁溧阳杨氏子。生时异香盈闾者七日。父母俱丧,诣栖霞千佛岭,礼素庵法师出家。师开示曰:「佛法住世,功在毘尼,若不精严,佛恩焉报?」由是誓往五台亲见文殊受戒,三步一礼,千有余日,始到山中。遥见金碧楼台,有老姥手捧袈裟从林出,问:「师何求?」曰:「求见文殊菩萨亲授大戒。」姥曰:「三衣是得戒正缘,汝未持来,将此赠汝。」师受衣讫,姥忽不见,楼阁亦无。但见五峰放光结成云盖,大士于光中垂手摩其顶曰:「文殊为汝授戒竟。」师即顿悟,视大小乘律如己胸中流出。还过金陵,值雪浪师修长干塔,而塔顶艰于上举。梦韦天语之曰:「优波离尊者预斯,顶始克举。」至是师至,绕塔方周,塔顶即合。雪公偕缁素共拜师,知为优波离再来也。遂请于古林传戒,次往灵谷、栖霞、甘露、灵隐四道场,特到昭庆为承芳师一人说戒。万历四十一年,诏赐紫衣、缽、佛锡杖,命往五台圣光永明寺授千佛大戒,建龙华大会,归古林入寂,塔于玉环山。神宗赐号慧云大律师。
神宗御赞云:
华山隆昌寺三昧宗师,古心嗣也,受请临坛。
师〈传〉云:师讳寂光,字三昧,江南瓜州钱氏子。初依雪浪大师习贤首宗。投润州甘露寺古心宗师受具,亲炙有年,惟律仪是专,遂嗣其法。受请庐山东林寺开戒,陆地忽透白莲华十八茎,遥应远公预记,众知为远公再来也。北至五台,南至四明,说戒多处,鬼神咸来禀报。如无锡城隍、九江水神,兆感主祀者,祭无用牲。崇祯己卯,主宝华寺席,寺得中兴。壬午应荆王请,中兴溈仰道场。甲申应鲁王请,开戒于越之大能仁寺。乙酉往嘉兴三塔寺主坛,潞王请至昭庆,登古佛戒坛传授千佛大戒。归华山入寂,塔于寺之龙首山。所著有《梵网直解》。嗣者见月体。
再嗣定庵宗师,亦至寺说戒。
师讳德基,字定庵,徽州人。见月弟子三昧老人之再嗣也,主华山隆昌寺。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昭庆住持通𪽈及诸房共请至寺开戒,期满归山。
时同法宜洁宗师偕至。定公归后,众请宜公主席,岁岁春冬二时开坛,道风特盛。
本寺〈请书〉云:祇园外建,俯从楼至而成坛;安息中传,备著紫芝之通论。幸千龄火传之相嬗,仗一人锡驻而中兴。赐察葵心,仰希藻鉴。恭惟宜翁大和尚,法海人龙,律门义虎。宣波离之轨范,宏澄照之家风。前有天亲坐本坛而演法,今祈无著主兹席而扬宗,所谓扶起刹竿,大家出手也。资持会正,向澄明圣之清澜;止过防非,近峙城垣之巨限。庶使圆顶方袍之辈,入圣超凡;顿令玉毫金燄之场,日辉月朗。涌空宝所塔,长依勇健之幢;涵碧放生池,永流功德之水。更望聿新宝苑,仰祝皇图。罗万种之华严,壮千重之楼阁。香拈前代之旃檀,法启后来之龙象。殷怀震悼,企念宠临。
查慎行撰〈序〉云:师讳书玉,字宜洁,武进唐氏子。生抱异质,神光奕然。甫能言,常口诵佛号。长习儒业,应有司试。一旦宿根内朗,割爱入嘉山寺,礼自谦师薙染。既而谒见月师于华山,既圆具,为纲维者有年。夙夜勤劬,精究律范。见公知为法器,遂传衣焉。癸亥冬,偕定公赴昭庆放戒。定公还,昭庆长老暨杭之檀护,仰师高行,请为寺主,时康熙二十三年也。师丰颐广颡,目深口方。每遇戒期,座下围绕之时,睹其貌者,耸耸然而敬;聆其训者,勃勃然而感。久之,则依依然而不忍去。师率大众以身立范,披衣于盛暑,露顶于严寒。其或坊市相逢,有目无邪睨,步不岐趋,肃恭衣缽者,不问而知为昭庆僧徒,师之自律可知矣。京口彼岸寺、佛日净慧寺,皆尝延请宏律。及庚辰被灾,不数年间,崇坛巍殿,焕然复新。向非德化冥通于缘集,其能致此欤?万乘南巡临寺,师曾奏对,三赐法宝,丛林传以为荣。住昭庆四十年,临坛二十九度。年近八旬,日诵《梵网》、《四分》无间云。
释隆树撰〈传〉曰:师于康熙辛丑十一月初六日示微疾,寻愈。十二日,命戒弟子心印卜善逝日,印以十四日未时对。至期,镇浙将军、都统诸大人偕来会,师沐浴更衣,集众诵佛号说偈,端坐而逝。自庚辰年后,寺中日事土木,师殚精敝虑数十年。又勤于著述,笔不停辍。眼光落地,不知者虞其手足忙乱,而卒能入廛,垂手得大自在。三学之功,于兹验矣。
案:寺从庚辰毁后,宜公躬图兴复,历尽诸艰,至晚年已得规模大概,而身能端操守范,名显诸方,四众信仰,实昭庆之中兴祖也。所著有《梵网初津》、《羯磨仪式》、《沙弥述义》、《香乳记》若干卷。今塔于寺后忍慧院。
魏荔彤〈赞〉云:
嗣者德先宗师、大闻宗师、澄如宗师。
德师讳随道,嘉兴石门人,姓沈氏。投余杭龙泉寺履初师受度,为宜宗师得戒弟子。久居本寺,常为羯磨,持身端肃。学人依止者,多为德羯磨道风而来。禀问毘尼大法,皆悉原委以示,如瓶泻水。康熙六十年,奉宜公命,说冬戒一期,今怀德宗师其戒弟子也。生于康熙癸卯年十月初五日,世寿六十有二,预知时至,殁于雍正甲辰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闻师讳明学,嗣宜公主席,二师同塔于青芝坞。
澄师讳福溶,仁和薛氏子。投西湖瑞云庵镜传师受度。后得戒于昭庆宜公,执侍巾瓶有年。常为传戒纲维,遂受付嘱。雍正三年,继主寺席。于兴复未备之处,曾为补益。生于顺治甲午年十月初二日,示化于乾隆丁巳年十月十九日,世寿八十有四。塔于忍慧院宜公之左。
乾隆元年,圆应灵宗师代澄公夏期说戒。二年冬,化三宗师继师放冬戒,戊午放春戒。
圆公、化公,俱乐习静,期毕退隐。
今主坛席者,怀德宗师,宏律授戒二十七年矣。开法度众,政未有艾。
师讳果证,吴兴归安人,俗姓俞。邻媪见衣袈裟僧入其室,师遂生。年十六,投杭州吉祥寺净明师受度,授经于曰唯师。康熙辛丑,受具于昭庆德先宗师。后为澄公所器,传衣付偈。乾隆戊午夏,继主昭庆法席。自严戒行,真朴无华。普兴慈济,广播道风。历任公卿、元戎,皆蒙器重。今镇浙将军福 、总藩索 、总宪李 、府主刘 、县主梁 、太湖游击朱 、仁和县主邢 、左堂马 ,逾隆荫护,遂得檀施辐辏,殿阁益光。建堂筑塔,拓地置产,肇兴水陆道场,庄严最胜。而其徒晓苍、清莹、与微等,咸得其力。诸缘滙集,当今住山隆盛,斯为第一。
攷由宋及明,开坛放戒,必上奉朝命,或当事听许显者主持,方得开期,传示远迩。是以昭庆之衍法虽长允,当宗师之实而褎然据坛以集众,不能多觏。国朝宽大圆通,不为苛细,凡能成办戒事,不妨任意施为。故宜公衍隆昌正宗于昭庆,岁启两期;诸师缵绪一家蝉联,不懈厥职。迨今怀德宗师,昭庆之面目更新,游者耀目;重以圣天子龙光叠被,人天効祥。律宗法门,不独美于宝华矣。
阐法诸师
昭庆虽名律寺,亦有出世名师到寺宏经说法,指挥如意,屡遇生公,把棒机锋,或遵初祖,尽大昭庆之法会也,固当继宗师而述之矣。考宋咸平年后,则有慈云大师在寺宏教,前接省常,后启允堪,道风甚著者也。(广宾《辑略》云:净行社,后为慈云忏主教观道场。)
《镡津集.行业记》云:师名遵式,字知白,姓叶,临海宁海人。投天台东掖山义全师出家,纳戒于禅林寺,习律于守初师。郡校诸生要其还初服,师答偈曰:「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诣国清寺普贤像前,燃指自誓。习天台教法,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通台宗秘奥。遂燃顶,誓行四禅三昧。后感疾危甚,入灵墟佛室持咒消伏其疾,七七日感梦惊觉而愈。乃著〈观音礼忏文〉,复撰〈誓生西方记念佛三昧十四大愿文〉。大中祥符四年,昭庆齐一师启请,至昭庆讲四部,兼宏律仪。学者向慕,沛然如水趋泽。杭之风俗,以酒肴会葬。师谕以胜缘,其俗皆化,易为蔬果。因著〈诫酒肉慈悲法门〉,以正其事,至今人犹遵之。又赴苏开元寺开讲。后居天竺灵山,于寺东建日观庵老焉。撰《天竺高僧传》,补《智者大师三昧行法说》,著《金光明经忏法三昧仪》。名彻上闻,召赐紫衣。乾兴元年,赐号慈云大师。明道壬申入寂,葬寺东月桂峰下。所著诗文《金园集》、《灵苑集》。
释元复〈赞〉曰:
《慈云集》中有〈酬伉上人诗〉:
〈赠智伦弟〉:
〈寄刘处士〉:
〈酬苏屯田西湖韵〉:
〈寄悟和尚〉:
林逋〈和天竺慈云大师〉:
〈送慈师北游〉:
《冷斋夜话》云,王冀公镇金陵,以书致钱唐讲师遵式,遵式以病辞。及愈,将谒公,乃过孤山访林逋。逋以诗送之曰:
案:逋翁集中,〈送慈云金陵谒王丞相〉共诗三首,其一云:
其二即前作。其三云:
继以净觉大师。
〈本传〉云:师名仁岳,自号潜夫,霅川姜氏子。闻法智至南湖之化,往依为学。法智器之。撰《问疑书》及《止疑抉膜》、《指滥十难》,以折他师,而辅四明甚力。后因疾宴坐静室,恍若梦觉,自谓向之所学皆非,乃述《三身寿量解》以难《妙宗》(四明所著),自此道不合。还浙阳灵山,慈云摄为法裔。四明乃加十三料简以斥师,师复上十谏雪谤,书往还不已。会西湖昭庆有请,慈云为诗送之,学徒从往者半,云弗之止。既而迁石壁,徙灵芝,居永嘉净社十年,大宏化法。霅守请主祥符,观察刘从广为请上赐命服,枢密胡宿为请上赐净觉号。晚年专修净业,燃三指供佛。持律至严,不以事易节。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谓门人曰:「翌日午刻,吾当行。」二十五日留偈,安坐入寂于隐沦堂休室,塔全身于何山之西隅。师著述极富,于《棱严》尤加意,撰《集解》十卷,《说题》一卷,《熏闻记》五卷。胡宿序之曰:室中千灯多,光互入堂下。六乐正声相,宣鼓吹妙经。藻火圆教,法施岂有尽哉?
《佛祖统记》云:何山更为禅居,净觉塔地作菜圃。师见梦于僧曰:「塔处灌溉非便,乞迁之。」开龛,色身不坏,舍利盈满,乃具礼易葬他地。此与东山神照迁塔事相类,皆能示瑞于二百年之后,异哉!
案《稽古录》载:普照子法师,依昭庆净觉法师受具。则净觉亦曾于昭庆开堂授戒者,子法师后嗣法于明教嵩禅师。
此后数百年,不闻绍开讲席。
《武林梵刹志》记昭庆高僧子元禅师,在淀山湖创立白莲忏堂,修净业。乾道二年,寿圣召至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特赐「劝修净业白莲导师慈照宗主」号,就居钱唐西湖昭庆寺,作祝圣谢恩佛事。案:乾道年间,大昭庆尚为教场,未闻兴复。此云昭庆,或是南昭庆也。又载道匡禅师、省僜禅师法语数则,道匡语中有「昭庆一时抛与诸人好么」之句,亦是他处昭庆,非西湖大昭庆律寺也。故不纪列。
至明万历间,则有承芳法师。
师与古心宗师比肩弟昆,及在昭庆开讲,古心驻锡灵隐开戒,师以弟子礼谒求戒。先一夕,梦韦天嘱之曰:「文殊菩萨化身南来受戒。」古心意不谓师当之也。三坛毕,师以疾不赴。古心忽忆前梦,来昭庆问疾,即于榻上说沙弥十戒,为摩顶已,戒得威力,身不由己,勇猛精进,盥潄更衣,下榻求具。更为集僧具仪,传授菩萨大戒。受毕,回五台。慈圣太后梦感文殊菩萨肉身还山,物色及师,遂诏师主五台传戒,师辞曰:「才登戒品,行持未全,有本师在,不敢妄承。」上乃移命古心。三年期满,古心奏辞。寺任付嘱于师,继其法席。(见〈慧云大律师本传〉)
案广宾《辑略》云:承芳法师说经大殿,三昧和尚开戒本坛,介山法师传宏台教,灵源、舣航二法师述性相宗乘。因是检考承芳诸师事迹,竝列焉。
介山法师
宋人中撰〈传〉云:师讳传如,号介山(亦作戒山),嘉兴武原人,顾逋翁之后裔也。母梦金甲神推车上堂遂举。师童时,往僧舍见《棱严经》,恍同宿习。归白母,矢愿出家。投杭昭庆慈忍房,礼镜湖为师。其祖大慈曰:「予尝梦慈恩窥基尊者过吾家,此子相貌奇伟,殆类之,名之曰兴如,谓能兴佛道也。」后为真寂百松和尚所器,易名传如,摩顶谓曰:「三千界如是,传佛心灯之准,子其勉之。」尝至嘉兴东塔阅藏,绅士沈继山随取般若部经一函,试令背诵。师立诵数卷,继山惊服曰:「此神僧也!」东走鄮峰,礼阿育王设利,二七日设利放百宝光,光中涌现无数佛菩萨,一一皆身在其前瞻礼。向有碍胸之物,至是一时空荡。师以此质于百松,松曰:「此普现色身三昧,是方便境,须修法华忏法,方不住此位。」受具区冯公西溪安乐之请,修法华忏法六载,以证师嘱。庚子入都,欲奏开昭庆戒坛,并请《龙藏》。与紫栢可公甚契。及妖书事起,师已南归,并逮师,师易俗服自诣县,县主曰:「何来自罗苦趣?」师曰:「解京,游方也;坐狱,住静也;受刑,苦行也;就死,舍身也。除此四法,何处更有安心法门?」赴京与可公同就狱。刑部主政鲁史曾游西山佛寺,逢异僧语之曰:「吾教中有二大士,将以罣误入法网。公当主此案,幸左右之。」鲁问:「为谁?」僧指庭柏及山示之。鲁心识已久,及阅谳辞,见紫柏、介山名,心感悟,竭力维持之,事得释。丙午,因经厂王太监奏请,得赐大藏经,赐金建阁。归构斋堂、寮舍。登戒坛讲演经论,二愿毕遂。癸亥,驻锡塘栖大善寺。甲子,还真寂,示微疾,更衣趺坐,说《金刚经》及《十六观经题》毕,寂然而逝。世寿六十三,塔于瓶匋骆园,后迁本山卧牛石侧。所著有《法华抒海》、《棱严歇》、《棱严截流》、《老子笑》、《庄子參》若干卷。
师有〈赠塘栖大善寺宾岳诗〉:
曹学佺〈月朔圣果寺访介山上人诗〉:
释真可〈圜中寄昭庆介公〉:
冯梦祯〈与黄贞父书〉云:昭庆僧戒山,名传如,从妙峰法师学天台教,顷与之谈,辩口河悬,甚怜爱之。
又,〈与如上座〉云:洪钟不叩不鸣,公顷无俗事,吾几失公矣。蛣𧏙六即之说,敢不击节,以副赏音?
释广印〈上介法师书〉云:吾师北上,某当奉瓶锡随行给侍。因餐变通法乳及观国光,而以薄怙失之,怅怅何言!缅惟轩车北境,冒陟星霜,日暮风沙,此某结心时也。九月六日手札,得悉起居。承谕途间备经险阻,视苦犹乐。乃师忍力成就,动与神会。达师訚訚,德有邻矣;道俗颙颙,化可隆矣。行将降紫泥于九重,驮白马于两浙。鹿野挥弥天之麈,宝峰骇揵地之声。法门幸甚,四众幸甚!达师昭代宗匠,欲见未能。某于古德机缘有不彻处,水牯牛有未驯时,但一切处知有不受瞒,虽然明明地,又如探沸汤,卒难下手;若在悬崖,艰于舍命。以故不敢洒洒作无事人。窃欲乞师一言,以为策进。
案屠隆〈碑记〉云:「力兴建乎道场,则有如智礼;大增光于讲席,则有若如公。」而尤侗〈戒坛记〉则云:「赖智仁、介山、觉海诸宿德,后先整顿,遗教未坠。」智仁,不可考,颇疑即是智礼,偶误耳。
继以灵源法师。
吴本泰〈昭庆灵源禅师塔铭〉 夫应真间出,觉道难臻。高蹈毘卢,举步不无阶级;深栽波若,证果起属浮根。破头山下再来,磨塼庵畔独坐。或换形而嗣法,或寂处而逢师。大悟不鬬捷于机锋,大成匪刻期于旬朔。蕴灵现瑞,岂偶然哉?自末学陵夷,浅夫躐等,方卵而求时夜,越疆而不宿舂,闻灵源禅师得道因缘,亦可以少愧矣。师讳大惠,字灵源,仁和邵氏子。先世自句余徙家,为衣冠甲族。师自髫及壮,托志超旷,未遣周何之累,辄慕禽尚之游。其于荣利,泊如也。时莲居、绍觉师从云栖分席,土桥师以白衣參,叩问《观经.上品上生》章,夙通顿發,慨然遂禀归戒。询及法要,觉师首举台、相二宗。师即锐心研习,多所诠解。觉师深器之。阅十载,游燕都。四威仪中,不忘正定。偶于慈慧寺,闻愚庵贵师八识标指,微參疑义,贵师叹服,就咨决焉,请登讲座。师以未唱善来为辞,强而后可,为现优婆塞身说法,一音演𪽈,皆莲居唯识宗旨。庚申至愍忠寺,匃大慧海师薙发受具,时年已五十七矣。寻即登座谈宗,辩如瓶泻。继历牛宫、石灯诸席,道风弥煽。蒙熹庙皇太后赐紫伽黎,中使賫香供奉。此禅林之荣遇,师不以介意也。师服膺觉师教义,如薪火传、水月印,惟恐学者浸寻勦说而失其宗。海昌有刻《唯识疏》者,稍骈枝于觉师,师奋欲厘正之。遂南还栖黄鹤山,發故帙纂成《唯识自考录》,盖不敢主名述作也。同门新伊、古德、金台、元著诸上座,咸卒读赞叹,谓俨若莲居讲筵未散。师以北缘未了,复如石灯。冲元、净凡请归杭驻锡昭庆,诸山瞻风礼足者日益众,受请复开适园讲席,居古戒坛院,宏教者六年。复往吴中龙树庵、慧庆寺开演。乙亥还昭庆。师传觉苑心印,特台教纲宗,埽波旬障于《唯识》真诠,获旋陀罗于《法华》元义。对机设化,身土互融。摄偏归圆,权实无碍。佛陇而下,不得不以嫡统推之。而襟清洒脱,行履孤高,虽历主名蓝,而随缘旅泊。有多肘之筹室,无盖头之把茅。此岂四流小果、六欲梵天能望见其顶相哉?所著自《自考录》而外,有《元籖妙乐仪注》三种,《备简山宗笔要》、《毘檀意旨》、《棱伽日记》、《唯识证义》,重订《因明论解》若干卷。将顺世,声钟集众,唱经佛名,安详而逝世,寿七十有三。弟子观空、濬初,奉龛塔于玛瑙山之阳。呜呼!师參方非早,出世最暮,未选佛而心空及第,甫拈华而果熟香飘。洵丛林之领袖,末学之范模已。铭曰:
觉海大师,分扬性相。
师讳性慧,字觉海。薙染于上虞县某院,曾预天竺蔬笋社。《辑略》所称舣航,似即师之別号也。为续净行社主,兴建殿坛,有勋于昭庆。旧有觉海〈重构昭庆律寺戒坛记〉,今遗失。吴本泰〈跋〉其后。
〈跋〉曰:觉海师锡从天目飞来,暂卓湖上。能于祝融冷燄中现出千华宝坛,像饰严好,堂殿庄校,顿复旧观。一切瞻仰归戒者,如游睹史陀天宫,叹未曾有。或疑师一黄面老衲,顶笠而来,荷瓢而往,身不名一钱,云何不数白而成此殊胜功德?噫!此戒定中无作妙力也。天台论戒,体无作而戒相有。兴废大要,求受则兴,舍犯则废。师持戒如优波离,其于律仪及定道共,恒兴不废。又度诸学人,几盈筹室,并无舍犯二缘。此波罗提木叉常住,即法界常住,区区像季之劫灰,何论哉!金石可磨,兹坛不坏。
千峰和尚,更阐宗风。
天童位下无隐千峰和尚,曾于康熙十九年主昭庆法席。卢元昌撰〈请启〉。
〈启〉曰:古德宗风,天童嫡嗣。心參七祖,印印相符。身许双峰,灯灯不灭。牛肩大乘,渡尽此岸之迷流;珠体牟尼,照彻人间之浊水。苟不躳依法座,何由亲遇机锋?用涤戒坛,虔修香积。惟是当僧佉之艰食,钵苦沿门;所望破檀越之悭囊,帖题乞米。粒分鹦鹉,共助伊蒲厨内之供;味等醍醐,何殊善法堂中之献?昔者恺之画像,而施钱盈屋;杜陵当食,而减餐及鱼。何况大德之亲临,亮有胜缘之辐凑。于是法传双树,下紫鸽于罘罳;教演三车,展金鹏于溟渤。锡飞石笕,虎溪之笑重闻;杯渡钱湖,船子之机立授。
皆为昭庆僧辉,后先亘暎。別有方禅师者,未考出处,而道力昭显,略见別编,要皆昭庆僧宝也。
《艳异编》云:成化丁酉,湖州郡学倪升,寓僧舍读书,为妖所眩,迓昭庆方禅师建坛咒诵。一女子哀诉曰:「氏本宋末某枢密使之女,缘私愤而死,愿师超度。」鞫其竁启而火之。容色如生,颡有泚,秽不可近。升疾乃愈。
行师
宗师法师之外,有曾于昭庆立功行者,或勤劳于劝募,或竭力竭赀于兴修,均应勒绩贞珉,为后来扶起刹竿者劝。若宗师,若法师,若住持师,能兼此胜功,固已各各附纪。其在他方异院之师,若广运师、广慎师、疎言师、智礼师、道通师、真琦师、圆钐师、圆果师及道家真宝信道人等,不可泯没其名也。其所事功绩,具著于「兴建」篇中。
诸师多未详其出处。道通则居中天竺,字无碍。真琦则居定香寺,字翠峰。圆钐则居祥符寺,字本纲。圆果则居无门洞。
大昭庆律寺志卷八
校注
「暎」,《佛祖统纪》作「映」。(CBETA, T49, no. 2035, p. 297, b26) 本卷有多处文字脱漏,悉据《杭州佛教文献丛刊.大昭庆律寺志》卷八同文补入。(曹中孚标点,徐吉军审订,杭州出版社,2007) 「监」,《杭州佛教文献丛刊.大昭庆律寺志》作「临」。(曹中孚标点,徐吉军审订,杭州出版社,2007)【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16 册 No. GA016n0015 大昭庆律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