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志卷之二

山水(上)

野史氏曰山祖昆仑水源星宿普散寰宇起伏回旋变态不一古今纪述多以一二言形其竒胜简而文精而辨后之观者卧游是赖矣志山水

鷄足山一名九曲岩实居南徼古属西域此名「鷄足山」梵语云「屈屈叱播陀」由汉唐而附中国至蒙古始入版图考《传法正宗》及晋僧《法显传》《印土名山记》《大唐西域记》诸书知为迦叶尊者入定处故其山遂与五台普陀九华并传即《大明一统志》亦载「洱海东北百里有鷄足山」《滇志》载「宾川州西北七十里有鷄足山」与《郡志》相符葢此山發脉昆仑即南支龙也由西番雪山中出一脊环丽江府西南峰峦秀起插日凌空曲折南行为鹤庆府西冈剑川州东山又南行二十余里层峦叠嶂㓰分两支一支自西南横亘连冈经浪穹后岭结为大理府之点苍山一支绵延回折繇东南行经南北两衙玉丝等塲当洱海东北或起或伏东度三涧门耸为青檀山北度檀花箐特起为鷄山顶峰背抵西北面向东南自峰顶环观山形前分三冈后拖一岭若前伸三爪后支一距宛然鷄足形也后一支繇巅西北下四十余里至大石头而止前三支中列两大溪众泉奔送中支自顶巅下垂繇铜佛殿迦叶殿慧灯庵至胜峰寺自胜峰之右趺脉又繇凌霄圆觉两庵之右下五里为华严寺又下三里为万松庵又下二里结传衣寺至此地势平旷庵院凡十余处东西两峰宛然环拱繇传衣寺下尽于接待寺东支亦自顶分𣲖经罗汉壁狮子林九重岩直行回卷而下为西顾山繇山南峙为塔院乃下而尽为报恩寺西支亦自顶横分繇青檀山回抱起伏三十余里为白石崖又五六里回龙顾祖乃结为拈花寺前山三支中支与东支自巅至麓各三十里许西支则四十余里皆蜿蜒起伏错综环抱磵树幽曲梵刹隐映洵西南名胜也

山以峰顶为中前后四支环拱自东至西二百四十里南至北二百里山麓周围四百里

考《白古记》一书鷄足山上古之世原名「青巅山」洞名「华阴洞」厥山左峰名曰「花石回龙峰」今罗汉壁狮子林九重崖转下至文笔山塔院者是也右峰名曰「青檀顾虎峰」即青檀山太极岭趺至白石崖仰止台至拈花寺者是也中一峰名曰「钟灵启圣峰」即绝顶中岭自迦叶殿胜峰寺趺过华严传衣尽于接待寺者是也迦毘罗国净梵大王因其山形像鷄足遂更名曰「鷄足山」名其洞曰「迦叶洞」后讹为「华首门」阿育王时勅长者明智护月李求善张敬成等来创迦叶圆觉龙华石钟等庵即为名胜之始(张敬成即今宾居大王也)考释氏经典诸书皆云「迦叶尊者持衣入定鷄足山」而世人贱近贵远妄谓西番別有鷄足以便逞其荒唐奇怪之说使人渺茫难稽不知滇南在周时版图未入中国原属西域之地为阿育王所封且西方哈嘛僧每年来朝鷄足者颇多细询之皆云自古相传此是迦叶守衣鷄足使西方果有鷄足又何为远来朝礼且崇祯𢈏辰乌斯藏大宝法王亦遣其弟子来鷄足朝礼迦叶则知此为迦叶入定之处无疑矣按范石湖《吴船录》「唐乾德二年诏沙门三百人入天竺求舎利及贝多叶书有继业三藏姓王氏耀州人预遣中至开宝九年始归寺」其分记西域行程有曰巍峰曰鷄足山曰优波掬多石室曰王舎城曰鹫峰曰温泉二十余井曰阿难半身舎利塔曰毕钵罗窟曰阿难证果塔曰轮王塔(轮王即阿育王也)又曰塔庙甚多以今考《通纪》考之《吴船录》证以梵书《法苑珠林》稽之毕钵罗窟鹤庆石宝及阿育王遗迹如《酉阳杂俎》之说与范石湖皆异代同符则此鷄足华首门即迦叶入定之处而西番別无鷄足不待辨而自明矣

天柱山

即鷄足中峰今呼为四观峰者是也自明歌坪攀跻而上十里许方至其巅孤耸峭㧞顶垂云霞之表远近仰瞻状同天柱

花石山

即鷄足左峰考《白古通》名此峰为花石回龙峰又名鷄足为花石山即指此山也葢此山繇东转南逶迤起伏三十余里东南一壁陡削千仞嶙峋环抱即罗汉壁狮子林九重岩是也山中名刹多建其下岩壁间茅庵团标不下百所修静之士居焉其上有石鼓峰点头峰道冠峰满月山集贤山重岩洞凤眼洞最为奇隽

青檀山

即鷄足右峰自山顶西北而下十里许至檀花箐此山峻伟寛平东北与绝顶相对有象王峰莲花峰古碑岩飞凤岭太极岭西南与苍山相对有木香坪撒马塲

面壁山

在华严寺熊罴冈上四五里许尊严𥤮涌如巨人端坐正向罗汉壁肖达磨面壁之状

象鼻山

自明歌坪垂冈而下至然灯寺长三里许宛然象鼻也

琼楼山

在放光寺后直连绝顶高十里许此山悬岩峭壁插汉横空奇树危石怒𥤮倒垂层级重复有若琼楼

天池山

自点头峰垂下旁出天池还源禅师于其下建白云居遂隐居焉

凤毛山

在宝莲庵后自仙鹤山垂峦右叠有凤毛仪彩之状担当老人隐居其下

钵盂山

在石钟寺前下有钵盂庵山形丰隆圆起正当两涧之间周环观之宛然钵盂当胸也

马头山

在白草龙下有泉出于马头之下即名马头泉

罗星山

在文笔山之东南沙址村山尾并南村山尾两交处有山正镇水口周围半里

紫芝山

在双水涧之上其山紫色如灵芝结朶

苍波山

在拈花寺后繇青檀山檀花箐自西而南过金母山白石崖绵亘四五十里至此𥤮起圆峰回对天柱山形如几案

蹲象山

繇苍波山之东北转而西向长二里许为拈花寺对案形如象蹲

骈指山

自苍波山之西繇辞佛台过峡斜拖一支与蹲象山相对

松云山

在华严寺下万松庵之后乱松连云长三里许人行其中者希觏日月

卧狮山

即南村后山在白石庵下势如卧狮俗呼为罗磨祖山

文笔山

即塔院山以其在东上又有塔故名

满月山

在悉檀寺后此山从九重崖分脉丰伟端好形如满月

仙鹤山

在石钟寺后山形横展势如翔鹤

锦霞山

在寂光寺后山形耸秀尝有晴霞冠翼其巅

紫云山

即大觉寺后山回偃崇隆形如覆云

钟灵山

在胜峰寺后山形秀美谓为一山灵气之所钟也

花影山

在萂勒地之后又名马鞍山其峰头与马鞍相似

凤凰山

在传衣寺后其山势如凤翱翔而下

象头山

在大士阁之后形如象头鼻耳皆具

金母山

俗名金老太山在河子孔上高四五里嵯峨雄俊正对绝顶金母即圣母也其下有圣母龙王庙

白花山

在龙华寺之后山势崇涌因前建有观音阁遂呼为白花山

插屏山

在迦叶殿后高岩横展宛若屏开

高鼓楼山

在花影山之左

天鼓山

在滴水崖边其下空洞人履其上足声逄逄然尝有大白蟒出现俗相传见者主吉

集贤山

在片云居之后繇九重崖而下別起一峰穹窿秀出树石掩映下有流泉绕之

凌霄山

在凌霄庵后其山自明歌坪侧垂而下至此忽𥤮涌宏大寛广势欲凌霄

西顾山

即九重崖尽处与文笔山相对山势至此回顾中峰峦岫皆似西向

青阳山

在西顾文笔两山外相去里许更涌一山丰隆有势实居震方故得青阳之称

片玉山

在九重崖下集贤山之左另耸一峰顺崖南行势不甚远而瘦削有致如禽翅直竖

西来山

在白石崖之西此山自青檀山太极岭层叠起伏回翔几折至此忽起一山更为雄𥤮自此而下遂为金母山白石崖诸峰皆极奇秀

公干山

在鷄足山东南自九重崖叠下鷄坪关迤𨓦南行起而为朝阳哨坡平原广衍五六十里𥤮起数峰形如群仙拜舞东面大河又起而为广黄山西对炼洞又起为马益龙山形势寛舒峰峦磊落为鷄山之几案

牟尼山

在鷄足山左峰之外东北去四十里自鱼盆甲庒迤𨓦而上𥤮出一峰高二十里山形如莲花多崖峦洞穴西南与绝顶相望有大石洞鹦鹉郎东北临金沙江有四角山青石岩

大觉山

在鷄足山东去九十里即宾川东山之支面对鷄足山势崇隆远近瞻望峰峦最为奇秀上有吉祥寺鷄山大觉寺僧徧周建山之西麓又有圣泉庵皆为鷄山之別院也

四观峰

四观峰即天柱山之高峰乃鷄足绝顶处也峰势𨺗绝四望上耸霄汉秋冬时有积雪青云笼绕苍素万状攀蹑而登至顶平正如舒掌自东及西一里许南北仅八十步张直指建罗城于其上楼四𬮱东曰「日观」西曰「海观」北曰「雪观」南曰「云观」日观观日出也海观观洱海也遥望洱水光平如面正当山麓雪观观西域雪山也雪山正当西北干霄插汉莹洁如银然非清霁素朝不可望见云观观佛灮也夏秋之间天气明爽有时白云布满空界如银海晃耀即于白云中现大圆光外晕五六重每重五色中虚明如镜同观者虽千百人各见己身不见旁人虽举手动足拱揖礼拜无不肖像是谓「摄身灮」又或现圆灮如虹霓又或现白毫灮周围笼映恒数十里又或黄灮布满峰顶又或光中现银船往来篙楫具僃礼佛者斋宿祈祷则佛灮变现种种不一四观之名繇是而起游者东繇猢狲梯上西繇束身崖下

翠屏峰

在舍身崖前一峰附崖并起自南而西高数十丈濶如之横展如屏自上观之顶与崖平自下瞩之峰身为崖所掩莫可辨识惟自礼佛台斜眺则別峰森秀𨺗削争奇与崖乍合乍离回灮互影巧若施设虽江郎三片不为专美矣

玉枕峰

在四观峰后状如玉枕横峙高可数十尺

石鼓峰

在九重崖西凭依岭脊南崖魁杰雄𥤮嵚崎百状东九重崖西狮子林两翅横开若为所掖𨺗耸千仞翠在栴檀林上耸出层云秀削孤峙

象王峰

在飞凤太极二岭之中其峰𥤮濶寛厰层云笼映高霞缭绕较诸峰独为雄秀

凤头峰

在铜瓦殿下𥤮出昻起高四十尺形如凤头

莲花峰

在象王峰之右岫峦森秀状若莲花离离蔚蔚远浮霞气之表乃圣僧所居也

岩壁

舍身岩

在四观峰西南隅下嵌上𥤮凭㨿其上若飞梯蹑空不复知下之仍有地也愚人登此舍身荒徼冥顽化之不可悯之者甃砖为垣以阻之今环为城墉足迹罕至此风遂绝矣

华首门(一名「迦叶门」载《通志》)

华首门在四观峰南侧岩如平劈高数百仞广且数倍岩壁有痕内剜厥状如门双阙宛然上簷飞𥤮丈余周回隆起圜扉对掩中裂一隙其门左右各三丈三寸高倍之所谓迦叶奉佛金缕衣入定处也壁间余沥津津游人取以洗目俗呼为眼药水崖向西南终夕晅旸而水不盈勺朝暮尝盈夙称灵异加之此岩平削千仞仰视矗𨺗俯瞰无际而门嵌其中鬼斧神工至此穷绝东自猢狲梯西并舍身崖以抵束身峡横亘二里俱自山顶平剖直下至此叠为细纹缘如腰带凿壁为路行者随纹蹑缕恍若蚁之缘壁从此下坠尚有数级乃抵放光寺上眺则缕纹交叠缭白折青且面曝西旸苔草杂色虽丹青穷巧不能绘其错麓

按《大理府志》迦叶门俗呼为华首门此迦叶波入定之地在鷄足山顶唐南诏永贞间有僧小沈与二僧同结茅鷄足一日自城归见二僧问食二僧曰「汝从城来反索食于我耶」小沈遂走叩迦叶石门訇然中开二僧追呼至则石门闭矣二僧悔恨焚身门外焚处生栢二株或谓小沈乃迦叶化迹也(《滇志》同)

又按《通志》李逸民〈游山记〉嘉靖间有一僧自远来径投石门结草以居自誓苦行三年满而后去期满之夕梦石门忽开中有多僧延之使入见殿宇金碧门上各有金字对联惟正殿有金锁不开左堂僧众皆黙坐右堂如斋厨设供谓僧曰「汝勿去得乎」僧曰「吾有愿欲游名山尚未得住也」言已而窹犹记对联识而藏之

屏风崖

在华首门下放光寺之后高三十余丈濶亦如之直插横开如斧削石磨左右匀停宛然玉屏也

罗汉壁

罗汉壁在四观峰东从仰高峡横𥤮而起西抵旃檀林𨺗壁横开崚嶒耸叠垂绡卷幛连亘四里西来寺嵌其西隅陕僧所栖碧云寺缀其东坳为燕僧所止而西来一带崖壁尤奇拏云激浪凹𥤮崎削回曲万状崖下静室刳壁累石高下骈嵌若蜂房燕窠咸剜木笕泉互相贯注以资瓢钵

观音崖

在狮子林雪印静室之下

般若崖

在罗汉壁下侧倚东涧另辟𡽡岏禅师古亭结精庐其间名般若庵缘石磴而登俯瞰壑中梵刹攒隐仰瞻翠嶂树石蒙丛幽险之观此亦称最矣

紫栢崖

在罗汉壁下白云寺右岭上原有静室今废

霹雳崖

在钵龙室之后绝境天开耸削异势烟岚旋绕树石错映朝昏横侧殊态观者危心逊目不能自已

勒马崖

在狮子林左高可百仞其崖头势如奔出而能顿驻有勒马之势

九重崖

九重崖在石鼓峰东从罗汉壁而来岭冈东行至此回掉与西峰相顾其崖上负冈脊下临层峦联罗汉壁特角互峙前对青巅曰如翠屏岚幙下视众壑凸凹差互刹宇隐见松桧层深山中胜境独此隐僻东崖人迹罕及自非一念精修之士鲜或栖焉岩东石窍有泉珠迸分给诸庐岩畔有飞石覆空而悬若坠复倚观者危之

蕉鹿崖

即九重崖回龙峰也

白石崖

白石崖在南山东陲乃鷄足西峰将尽之处回峦北向返拱正峰石骨㻏珑窍孔空漏穿穴互通出没隐见而石色莹白少杂赭翠天㓰神镂莫喻其巧云邑杨氏凭崖架阁梯空而居加以此境別出不附众山径曲途隐俗驾莫遘可谓栖幽之胜境矣

滴水崖

即玉龙瀑悬崖在天鼓山之下千章丛杂崖壑层深加以悬瀑飞流上下者至此鲜不驻足遡观移时叹赏

重阴崖

在狮子林慧光静室之上半里许崖高数丈其下容四五人深林密翳虽亭午杲烈不见曦影

猢狲梯

在铜瓦殿后乃绝顶峰岩下垂之脊石齿稜稜仅可容足壁立𨺗上五十余级落手投足支膝抵胸始得进步登者不得下视下视则䰟摇足酸不能自主

按《郡志》名「睹光梯」石磴嶙层高数十仞游人匍匐而上此间望佛光出现更为明显

寿星崖

在狮子林守白静室之上高数十尺孤孑挺㧞状若南极老人之首

千花崖

在九子溪东壁嵚嵌叠磊异卉丛生回岚隐映如缨络贯花

佛手崖

在袈裟石左插空支耸正如佛掌横舒

背光崖

大背光崖小背光崖在华首门之上四观峰之下悬崖万尺壁立如斧削左右稍作囘曲如佛背光此崖奇险冠绝一山虽猿猱不能升也

狮子口

在大观阁西三里许南北两崖杰峙争高中通一路如咽喉有踞之地吞天之状

金猊崖

在小华首门崖下悬壁直下削如立掌中𥤮崖头长数十尺形如狻猊左顾青狮右望白象宛然三大士所乘跨也

青狮崖

在小桃源洞前与金猊崖相去三十余丈

白象崖

在收蛇洞前金猊青狮白象三崖极威雄踞㐲之势而金猊稍大尤魁杰也

滴雪崖

在九子溪头初献水之上

长离崖

在插屏山后《文心雕龙》云「彩如宛虹之奋髯光若长离之振翼」宛虹龙也长离凤也是崖之得名葢本于是

文殊崖

在文殊阁旧址之上

叠书崖

在小华首洞右崖石层折累数十叠苔绣草衣剥蚀茸衬宛然书史堆叠上有輭瀑纷披而飞岚溅雾甚具奇致

楞伽崖

在藏头庵上以其险绝不可往故名又曰「玄鹿崖」

小猢狲梯

在龙吟壑之西悬级危仄攀附而登繇猴子洞至藏头庵

古碑崖

在木香坪半山其地有观音显化碑

檀溪崖

在华严寺后俯临𣸧溪上下悬绝莫可攀倚楞伽室即建其上

聚仙崖

在檀溪之西相去里许

栴檀林

在罗汉壁狮子林之下其上则崖壁插空峦岫阻日稍隠而下幽崖丛柯回映负险加以𣸧洞迷岚悬流绝嶂层林杂木凌空交合一念精修之士多或凭崖结室依石支广肰而游轩罔过界宇孤僻所谓「修修释子渺渺禅栖」真堪托胜怡情𣱵绝尘虑矣

玄关洞

在礼佛台前三面绝壑下悬𥤮石骈𠋣其上中迸成隙东西交透西穴下临栈木崭壑而度繇穴洞宛转东出即蹑小石台俗呼为「太子过玄关」洞穴竒险于斯为最

石漏洞

在石漏泉之左𣸧可丈许中出泉如石漏

文殊洞

在绝顶后文殊阁旁今阁圮废故址尚存

仙奕洞

在文殊洞前虎跳涧之上相传仙人奕棋于此故名其上有棋枰石今误为真武洞

狮子洞

在龙吟壑觉林寺址之上悬崖西𥤮自玄关层累下坠中横一线侧㠌其间其门东向中不甚𣸧惟外径𣣱绕缘崖引栈披烟蹑虚有若猿猱之扪历矣

石广洞

一名云归处在狮子林陕西僧静室之右高丈许𣸧一丈四尺昔有僧栖禅其中以石为床灶今存焉

白虎洞

在伏虎庵拜佛石下此洞乃一片大石横架而起中可坐十余人

斜阳洞

在神足峡东洞不甚𣸧但高而难登洞前有石柱一根好竒者梯之而上如猿猱之缘木也其洞面向檀花箐斜阳对炤晚霞丽空洞中晴晃別一天地

古佛洞

古佛洞在八功德水之上石窍横并俨若胡床仅堪容膝

落伽洞

落伽洞俗名猴子洞在鲁摆室削壁下洞出清泉四时不竭昔有行僧大千隠居于此法师自如与之游为改今名

真武洞

在九子溪东真武庙侧洞因庙得名水出其右即三献水之一也其洞西向颇隘中有一潭不竭土人目为诸龙湫之首

黑熊洞

在落伽洞左崖下旧传有黑熊居此法师所庵曾于此洞谈《法华经》

凤眼洞

在罗汉壁西来寺后绝壁上一崖外附东向成门前有横石凌崖上跨中透小隙日光注焉洞不𥥆𣸧而洁净可居

杨黼洞

在罗汉壁西危崖下杨黼者大理人栖息于此二十年得道而去其始末详〈人物志〉中

重崖洞

即白鹿洞在九重崖绝壁回𡶶返向青檀山上竖巨木崖间斧痕为级以升又蹑石痕扪壁而上崖畔穹肰如飞簷上覆宴坐其中肆目南眺水目天花诸峦罗供有奔役之势自非烟褰雨霁莫辨此遥岫矣

麒麟洞

在狮子林大力南宗二静室左涧中即珠帘水飞注处

金华洞

在檀花箐西金华庵西北即𡶶顶西冈将尽处崖悬路绝层峦危耸与列岫争竒人迹罕至有僧南松尝止静其间

仙鹤洞

在白云寺补处庵右百余步三石攅起上累一小石有似鹤顶洞边多产松菌灵芝诸异艸

华藏洞

即大石洞在鷄坪关后石洞村乃此山后岭向北环转处山至此伏而再起另辟洞天洞门宏厰高九丈濶七丈渐入渐高𥥆窕𨺚𣸧石乳凝滴结而为笋高者如塔如柱又缀而为幡幢缨络鬼工天巧名状都绝兼有石台石人石床罗列其中进至一处有石穹窿击之吰肰如钟又有稍𨺚起处其声逄肰如鼓俗亦以石钟石鼓呼之左右小洞曲穴不可枚数洞天之竒于斯极矣

小桃源洞

在小华首门之东以其石寛厰下临绝壑山路险峭土人尝避兵于此故名

小石洞

在大石洞东五里外窄中𣸧秉炬而入门窍层叠竒𢲘不尽中有𣸧潭人传有龙潜焉清窅冷寂游者不能久留实兹山之幽异处也

腾蛇洞

腾蛇洞在后山东壁相传有异书及《法华经》藏其中恒有毒蛇守之人或援藤而入多被跌伤故罕至焉又名藏经洞

收蛇洞

收蛇洞在小华首门西有石窍其𣸧不知几许古昔相传有异人以咒术收蛇其中故此山蛇不伤人

黄猿洞

在悉檀寺前小瀑布下大士阁之东恒有猿猴蓄山果其中人往覔焉或得数斛

泉经洞

在洗心桥边圣母水潭西二十步或歳水涝此洞出水则次年必旱农家每以为占

卧虎洞

在白石庵后

红蛇洞

红蛇洞在接待寺三家村西箐内五里许每秋前有小红蛇出卧石上而不伤人

岳山洞

在放光寺之下

藏头洞

在华首门北岫侧历落㠁牙昔周哲于此洞修炼多藏经史道书人罕见之故名

玄鹿洞

在楞伽虎啸二崖之间𢈏子春知空眼藏搜揽竒胜登小沈台见藏头庵北悬崖之上古木丛荫处有玄鹿二呦鸣而出驯扰不惊如相迎之状故名

箐口洞

在九重崖下塔院之北洞不甚大而林木茂密境界幽窅

碧云洞

在幻空阁左崖半可坐五六人

玄玄洞

在鹤峋碑崖畔绝壁数十仞空洞临危其𣵫广莫测而无路可登自非飞鸟翱翔莫得窥其幽奥矣

壶天洞

在真武洞之上窍穴玲珑广一丈五尺有竒葩异卉翠竹碧罗拥荫其门俨肰仙客栖真之洞天也

小莲房洞

在千华崖之下怪石隠门人迹罕至盖猿猱栖息之所

大莲房洞

在小莲房洞之上

飞光洞

在背光崖之西洞中可坐十余人夏秋之际尝有金光飞绕其处

石室洞

在狮子口之西弘厰幽邃中涌流泉

丹霞洞

在狮子林后山下十里许昔有僧习禅其中孤邃幽险不易居也

一念洞

在功德庵之左寛一丈三尺

蛰龙洞

在翔龙寺之西隔涧悬崖之上

隠显洞

在袈裟石左上下二洞空怪相连栖真之士每神娱其间

小华首门

在华首门下层小𣑯源洞之右此处又下一层平出三崖中曰金猊左曰青狮右曰白象一名「小华首门」

羚羊洞

在回杖处之下

老古洞

在觉灵寺右岭上昔有僧老古穴土为洞栖禅于此

礼佛台

礼佛台在束身峡西南𡶶顶三面绝壑南向木香坪后有伏虎庵前为玄关洞昔时古行之士恒于其上礼佛以致精虔李中谿爱其竒胜于此建賔苍阁以其面对点苍山宛肰天外屏畵也

望台

望台在狮子栴檀二林之间自横亘大岭分冈南下𨺚起一𡶶东界狮子林披林萦磴若穿翠幄登此始见𡶶顶西悬故以「望台」名小阜联𥤮如贯珠

指顾台

在点头𡶶之下自九重崖达狮子林路经其处指顾合山庵寺如观掌果历历分明

阿难台

在华首门左面临苍洱

妙高台

在玄关之右寛可二丈三尺

小沈台

在藏头庵前群𡶶拱抱叠嶂回环涧溪竹树无不生情势若云霞拥月

辞佛台

辞佛台在白石崖东大路傍繇南山北转为登山初境上有小塔凡入山礼佛者归路至此回望山顶作礼辞佛以伸眷慕焉

解脱坡

在石钟寺下大士阁上长可三里西望玉龙瀑登山必经之处

蜜哆坡

在积行庵傍水月庵上

火雷坡

在拈花寺右石蟇江外此山高一里长五里自炼洞西山顶分支东北向逆上仓湖之水为石蟇江与鷄山诸溪之水合流而为炼洞河

回龙冈

在放光寺前从中𡶶斜分一岭自东向西正对飞凤岭迤𨓦起伏长二里许

熊罴冈

在华严寺后此地原为熊罴窟穴先时有南京老僧真圆习静于此熊罴渐隠遂建梵刹

横琴冈

在古雪斋片云居之前塔院之上垂峦平亘状若横琴

振衣冈

在文笔山之南绝壁百仞上有平冈俯视接待寺河子孔诸景了了可畵

飞凤岭

即鹧鸪山也在放光寺西山形自古碑崖翔舞而下其长数里宛肰飞凤

御风岭

繇白井庵前下至会灵庵起伏延衮长五里许清溪交流长松掩映逰人经此有凭虚御风之想

太极岭

在飞凤岭之右既圆且正形如太极四周诸𡶶簇起并秀争竒恍肰媚灵于兹岭也

双泉岭

在觉林寺右

拂袖岭

一名蛇伏冈在西竺寺前自息隂轩左斜拖而下繇西而东至牟尼庵约一里许细瘦横披如拂袖之状

棋盘石

在绝顶之西束身峡上文殊阁前南北两崖夹坠而石悬其中平整如盘世传昔有两仙对奕于此原有三十二子于今亡矣

升仙石

在舍身崖东玉井峡之上高五六尺寛平可坐二三人俯临绝壑上逼层霄登其上者矌肰遐览俗虑顿空飘飘肰有羽化升仙之意

华津石

在四观𡶶后休歇处之前寛二丈高三丈一片横斜上可坐数十人石面浸出流泉注滴石下即滙而为三极泉

眠狮石

在栴檀林烟霞室右其石高一丈六尺广九十围层叠两级可攀而升高下回凹处可坐十余人石隙生大树高七八丈修柯曳云浓叶蔽日笼罩婆娑故堪玄赏

子母石

在大乘庵左其大石高一丈三尺广可一百一十围古意崚嶒有级可升上可坐三十人更左三十步有石差小亦伟俊可观旁更有数石半露半藏僃极嵚崎之势

袈裟石

在铜瓦殿有坡野卉蒙茸別具幽胜相传当日尊者晒衣其上青石白觔其文缕缕领褶俱全宛肰袈裟铺覆因名焉其上原有小阁为比丘栖禅之所

玉屏石

在簑衣庵旧址其石高一丈一尺濶七尺正面平削宛肰插屏下又有小石方正可作坐墩旁立古木一枝大八九围高四丈许苍肰掩覆势颇相得

狮头石

在迦叶殿西三十步高丈许大八九十围前张吻如狮口生树二枝掩映葱倩培增竒致谢东山〈逰山记〉曰「殿西数十武有盘陀石可坐十数人崖畔孤悬不可行而至」考此山別有盘陀石在放光寺西此故名狮头石谢公落笔偶误耳谢即近时人慕晋谢安之为人故号东山其逰览之兴果堪追配晋人东山之号非浪称也

盘陀石

盘陀石在放光寺西崖藏头庵下石高一百二十尺直立如笋亭亭上擎虽附崖而起不与崖合挺肰离立架桥而度顶平可二十余尺上搆小亭危耸特绝行僧大千尝趺坐于此后当飞泉摇曳叠嶂萦流幽异孤渺別具灵秀逰者扶杖而登下临绝地峰壑罗列故堪竒赏

半落石

在盘陀石左数十步其石附崖而生𥤮兀欲堕下临千尺之磎

跏趺石

在观音崖下其上平正故堪结趺入定

片云石

在狮子林纯持静室侧高二丈寛丈许可坐二十余人旁有流泉美冽甘洁

移石

在悉檀寺右坡石高一丈二尺广四十围此地旧为罗汉寺石原在寺内僧众嫌之忽有人来云「此石可移也可为我具食」僧入厨治斋既出则石已移出寺外其人不知所往矣或云「是潭中老龙特示灵异耳

翠屏石

在狮子林中一𡶶高耸四面如削芙蓉而金粉杂铺彩文如缋上刻「翠屏」二字

云生石

在狮子林𡶶顶其大数围高二丈三尺傍有小石潭凡山中欲雨则此石傍必生浓云如车葢散布蒙密其雨即至

金刚石

在放光寺门内高一丈一尺寛可三十围峥嵘兀𥤮上建小亭名「四无亭」可容数客石脚有空凹处可以趺坐

云鹤石

大石五六倚叠河子孔之上乃中谿李公所题

放光石

在胜𡶶寺前其石大小不等五色俱偹各具六稜可供清玩

兠率石

在弥勒院左两石连生參𠋣作势高五丈许顶寛平可坐数人紫苔交错有如绣𦂶

螺文石

在慧灯庵右状若螺纹

牛首石

在迦叶殿门外土地庙前状如牛首俯瞰众壑有老树数枝盘根其上

曲笕石

在狮子林六般罗密静室之下其石嶙峋当路静室比丘引泉资汲者必经其石之腰苦于不能直度乃刳木为曲笕绕石而流故名

念佛石

在二天门上顶可趺坐朝山比丘净土者尝于其上黙坐念弥陀焉

霹雳石

在钵龙室之后其石嵯峨兀𥤮若不可犯石之上更有大石中开一隙若离若合险怪岈岠恍若雷轰傍有老树怪藤竒古石顶正平蹑级而登可坐数十人前后百步内大石二三十枚各具异势其冲肰负土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其嵚肰相累而下者若牛羊之饮于川柳子厚所云未足当也

砥石

在白云居前倒影池之右石高五丈广三十围顶平如砥上坐五六人

伏虎石

在白云居左高八九尺长二丈许遥睇近观周回审视宛肰蹲虎首尾高下无不匀似

箕踞石

在石钟寺左平冈上大石数块横侧异状上有古树数枝丛䕃周覆真可供幽人之箕踞矣

笋石

在念佛石上矗立如笋最为孤峭

凭栏石

在念佛石上形如栏槛下临绝壑凭倚遥观则苍山如案洱水如巵

仙人床

在华首门傍左右两座对列其上寛平宛肰床榻可供坐卧

阿阇石

在华首门崖右阿阇世王曾于此朝礼尊者故名

鱼头石

在放光寺右屏风崖下高七尺五寸尖唇外𥤮恍若鱼头

金鳌石

在铜瓦殿右长数十丈昂首之势俨若鳌山

流云石

在无字碑下高五六尺广丈许

双柱石

在玄鹿洞左两石连峙直立如柱

龙树石

在龙华寺门左相去一百九十步其石正方高八尺周围四丈三尺上生树一枝大十二围高五丈余一根分作二枝其干相抱叶复作二种有老藤蒙缀旁有小树一枝高二丈其根皆蟠石而下入于土石之东南又有古树五枝茂密隂森幽异

拜佛石

在伏虎庵前其石高丈许𥤮临虚崖登跻其上骨悚神栗尝有行僧履而拜佛肰须一心朝向绝去瞻顾方能俯仰起伏若左右旁视即匍匐欲坠矣

鬼工石

在玄关之上大小数块委叠相倚怪谲险侧欲坠欲崩不可名状

无字碑

大石二块宛肰碑碣在羚羊洞之上知空眼藏𢲘幽揽胜不辞危险无竒不搜行至此处小遇雾雨知不可登遂扶杖而囘两人以为胜游之大缺䧟也道友仙陀为题其地曰「回杖处」

烂柯石

在伏虎庵左棋枰石之侧

生公石

在罗汉壁德上静室之下大小数十块或蹲或倚如拜如侍宛肰群聚点头之状

小盘陀石

有二在大盘陀石之左二百四十步旁有古树三枝

潄玉石

在静林居前路下高五尺其顶寛平坐五六人双涧夹流清潄如玉

谪星石

在龙藏谷中放光寺前后大小数十块竒形怪状高者百尺小者丈余或如正士危坐或如武夫肃衞或如竒鬼猛兽森肰欲搏人或如金翅劈空腾蛟戯海有飞舞奔跃之势山石之竒目中未睹游至此观止矣

峄阳石

又名天磨石在罗汉壁绝顶之上两石相垒高数十尺最为竒险

三笑石

在石梁桥西北大石三块相并𣣱𠋣雄伟𥤮兀颇有嶲致

老人石

在黑熊洞左㧞地矗起形如老翁

水心石

在岳山洞西大涧中高十三丈广倍之顶平如掌

三多石

在二殊室之下大石三块相去各二十余步上石高七八尺其根空而出泉状若云之倒垂中石高丈许𥤮兀竒伟下石高二丈顶方且平可坐十余人

九品石

在石梁桥东石甚竒𨺗有僧刻「九品往生」四字于其上故往来者遂呼为九品石

束身峡

束身峡在绝顶西文殊阁前两崖对峙中分一径仅容人身穿过径中流石历落拥足碍履行者𠋣侧不能自持可二里许

藏书峡

在鲁摆静室之左

仰高峡

一名五十三叅在迦叶殿北罗汉壁西即登𡶶顶大路轰峦𥤮石𧇊蔽左右中迳若剜厓壁欲合行者视前以为路穷更转更睇窅曲森险俯瞰林壑仰眺岑岭一步一景倐忽互换𨿽屡游者亦疑误焉崖中吐三献水足资行者之渴周直指建亭于斯圮废矣

狮口峡

在狮子口之下长四五里𨺗直险僻人罕繇焉

梯云峡

在罗汉壁西来寺左高十五丈两崖夹立窄如箭括通天无路可升静室比丘每于峡上采薪从峡中掷下又从下拾之而归葢天险也

玉井峡

在舍身崖翠屏峰之间崖壁环匝宛然欲合形如玉井

蛇立峡

在罗汉壁安心处之右两崖束身矗起一峡崚壁当面𨺗上干霄虽飞猿㨗猱穷于登降矣

巨灵峡

在幻空静室左从罗汉壁最𨺗处崖势对裂状如斧劈峡高十七八丈仰视崖顶炫目危心己亥兵乱山中比丘用十寻直木斧砍为级缘之而上然从之者鲜矣

神足峡

在狮子林大静室左其峡寛而且深长五六里𨺗险异尝非具神足者不能登也

通天谷

即束身峡绝顶西北下繇文殊阁至伏虎庵两崖矗起中通一路二里有余崖石嵚崎径道盘折既穷复通幽邃无际

蟠龙谷

在华首门下放光寺前直连檀溪大壑

檀花箐

檀花箐即桃花箐此地原有大青檀树一株故峰与溪皆以青檀名后其树既伐土人遂误檀为桃繇山顶西南七里许深林杂树蒙翳幽窅莫测其高几许南北穹峦中凹成坳东西则分溪㵼流逝湍各別东下成溪滙出洗心桥西流迸涌直繇和光桥而逝箐为宾邓分界因去山稍远游者鲜及实则绵邈幽深逈绝尘境

蜜蜂箐

在太极岭之左

松花箐

在万松庵上连松二十余里花开时人行其中衣袖俱沾松粉

万里箐

在太极岭之右此处树木最为深密多藏刼盗行者苦之

山神箐

一名冷水箐在白石庵右

芭蕉箐

在南村后相传此处旧有芭蕉四五里今无一存沧桑之变信不诬矣

明歌坪

今建为胜峰寺寺碑载迦叶入定八大明王送至此鸣歌作乐故名后人因而建寺

罗汉坪

在沙址西塔院崖下灵山一会坊内昔传有罗汉现身于此

木香坪

在西南峰檀花箐东南与点苍山对其坪在高山顶脊围环寛二十里四傍皆深林密翳积雪不消而此坪独寛坦温煦甚宜花树昔时服勤之僧多于此结庐习静今荒芜无复存矣洱西人士驾艇登山多繇此取道焉

万松坪

在四观峰之后繇绝顶西北下四十余里皆合抱古松修柯曳云浓荫蔽日长风远振涛籁幽长使陶弘景见之不知何如神往矣

憇佛坪

在大龙潭之前其地寛广平厰树石回映清泉交流俗传古有五百罗汉游憇于此

金刚窟

在华首门西二百步高八尺深丈余中可坐卧六七人还源眼藏两师避兵于此但崖路危仄人罕至焉

狮子窝

在狮子林后崖下面对东北广三里长七里多产奇树名卉旧有狮子庵圮废矣

二卷终


校注

编按「麓」疑为「丽」字
[A1] 净【CB】凈【志汇】
[A2] 船【CB】般【志汇】
[A3] 磨【CB】么【志汇】
[A4] 自【CB】目【志汇】
[A5] 锦【CB】绵【志汇】
[A6] 柱【CB】桂【志汇】
[A7] 贞【CB】真【志汇】
[A8] 陕【CB】陜【志汇】
[A9] 室【CB】𥤧【志汇】
[A10] 圮【CB】圯【志汇】
[A11] 右【CB】石【志汇】
[A12] 陕【CB】陜【志汇】
[A13] 净【CB】凈【志汇】
[A14] 右【CB】石【志汇】
[A15] 束【CB】东【志汇】
[A16] 侧【CB】则【志汇】
[A17] 趺【CB】跌【志汇】
[A18] 净【CB】凈【志汇】
[A19] 圮【CB】圯【志汇】
[A20] 圮【CB】圯【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鸡足山寺志(卷2)
关闭
鸡足山寺志(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