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志卷之七
灵迹(附:峰顶四观、鸡山八景。)
野史氏曰:子不语怪。吾儒尚矣!宗门耻言神通,儒、释一理,𡘆诞非所贵也。但山川灵气,每与圣贤遗迹相映,以垂不朽。域中名山,幽灵昭著,彰彰耳目。神道设教,《大易》岂欺我哉?志灵迹。
佛光变现
佛光之现,各名山或有之。如五台、峨睂、九华,种种不一,而鸡足山独异。每雨止云收,朝旭将升绝顶之上,下视山腰,白云㳽漫,忽有圆光现于白云之中;山顶观者不啻千万,人人各见光中惟现己像,拱揖朝拜,无不相应,俗谓之「摄身光」。又或时现五色毫光,形如彩虹而周轮圆满;又或绝顶遍现黄光,佛殿左右无不㳽漫,僧众皆行坐于光中,经数时而始散。大约在夏、秋之间,天气清爽,阴雨初霁时为多。葢冬多雨雪,春多昏霾霖澍,则光不能时见也。
华首灵异
华首门高十余丈,其门中裂一隙,作两扇,各濶三丈三寸。旁有眼药水,水仅勺许,而旱曝不竭。相传即古二僧泣泪泉也。昔有僧名小沈,与二僧同住一茅庵。偶自城市归,索食于二僧,僧曰:「汝自城市来,乃索食于我耶?」沈遂走叩华首门,门訇然中开,沈遂入。二僧追呼,至则石门闭。二僧悔恨涕泣,焚身门外。焚身处生栢二株,至今存焉。
山下土主
山下灵山一会坊右有土主庙。此神旧在迦叶殿,祀用血食。万历年间,忽有陕西僧人来山,将其神像负之而厺。本寺僧众大骇,逐而夺之。其僧曰:「尊者道场,何可牲酒作汚?我已告巡道,准斥此神下山矣。」寺僧以其诞,争持之不释。其僧不能胜,委其像于门外而厺。寺僧舁之归,重不能举。是夜梦神曰:「我已为某僧所诉,官命移下山矣。今无颜居此,宜送我山下。」至次日,忽见山下沙址一带,村农具鼓乐来迎。询之则云:「是夜皆梦土主神云:欲来山下卜地以居。故村老相约迎之。」寺僧以所梦相符,乃听舁下山,建立今庙。后细访之,则前此陕西僧果于大理府,具词巡道处,告土主神,牲牢酒醴秽辱名山,乞以法冶之。巡道曰:「彼神也,我何能禁?」僧曰:「但求准我词,僧自能治之。」巡道乃批准移下山,僧遂来山强移神像,故其庙竟因之而迁。至今神甚灵显,山下远近皆敬祀焉。
香艸治疫
本山多产香艸,红梗绿叶。远近进香者取归,能治六畜瘟症,俗名之曰「仙艸」。
灵鹫来朝
每岁春夏之交,有灵鹫鸟数百,其形类鹅而差小,来朝华首门。其栖止,多于狮子林一带大树上。
蛇不为灾
此山虽多蛇,从来不伤一人。山有收蛇洞,俗传昔尊者收蛇于此洞,故蛇不为害。皷山下有白蠎,见者反以为瑞。
驯龙逊避
鸡足山龙潭、灵泉百余处。经教皆传迦叶入定时,有七十二龙随来护卫。故山虽多龙,率皆驯㐲。虽时现灵异,而绝不为灾,似受降㐲于佛法者。若悉檀寺前大龙潭,初水势汹涌,林树幽邃,人不敢犯;及建寺后,水渐微细,龙遂远移赤石崖。即石钟寺左有赤龙潭,初亦尝兴云雷;今寺址渐扩,龙亦迁焉。以至龙泉庵原有小龙潭,天池山下亦为龙窟,建庵宇后,遂为池沼。又山后华藏洞右有上石潭,尝有小蛇游行水中,时隐时现,青红黄白,五色各异。土人皆知为龙潜处,时以牲醴享焉。
泉通洱海
河子孔水在山之南金母山下。水从大石下涌出,合山上诸溪水,繇雪阴桥出宾川。其水清洁奔腾,虽夏秋之间,霖澍不息,山中诸溪水皆浊,而孔水独清;虽与诸水并流,而绝不相杂。或云:昔有人繇大理渡海朝山,于洱海边午餐,其食盒误落水中。及至山下,小憇水边,则见其盒自此孔中流出。乃知此水繇洱海透山而来,百有余里。故俗呼此水为「盒子孔」,后更名「河子孔」,葢洱海又名「西洱河」故也。
洱东履迹
《白古通》载:「迦叶尊者繇大理点苍山入鷄足。」今洱海之东莲花曲有大石一块,上存尊者足迹,其深葢数寸许。
附:峰顶四观
日观
鷄鸣时,山顶观东方日出,千霞绚烂,別一景界。游观者每言,泰岱之奇正如是也。
海观
西洱海正绕山麓,光平如面;苍山相映,宛若画图。
云观
每雨收天霁,则白云㳽漫。虚空佛光变现作种种相,洵山顶之奇观也。
鷄山八景
天柱佛光
鷄山正峰最高,仰插青汉,名「天柱山」。游观者至山顶,适遇风止雨收,则佛光现于山下,其变幻种种不一。详具〈四观峰〉下。
华首晴雷
华首门当山之极高处,雷雨皆在其下。每见山下云暗一方,雷声殷然,则知其下澍雨。然山上日光四炤,晴明如故也。
苍山积雪
点苍山积雪,冬夏不消。苍素相间,烟云缭绕,实宇内奇观。而榆城近处山麓反不能见,惟此山正对,了了可画。乃天造地设,以为鷄足之景,非他处所能借也。
塔院秋月
尊胜塔院在文笔山。塔高六丈六尺,饰以垩粉,莹白如玉。秋月当空,皎洁互映,加以院宇宏厰,廊庑清雅。山空夜静,恍如濯魄氷壶矣。
万壑松涛
鸡山遍产松树,自巅至麓,绵亘数十里。加以此山深邃窈窕,松阴幽映,別一天地,逈与他处不同。清风谡谡,音韵悠扬,恨不令陶弘景听之耳。
飞瀑穿云
山中瀑布,大小十余处,而玉龙瀑为第一。悬流千尺,掩映崖树。有时烟岚旋绕,隐蔽出没。对岭遥观,忽疑中断矣。
重崖返炤
九重崖居山之东侧,壁立千仞,正对西旸。每当夕阳返炤,千霞助彩,红紫万状。自罗汉壁亘九重崖二十余里,岩壁尽赤,树石皆为之改色,亦一奇观也。
物产
野史氏曰:南中,蜀之苑囿,《河图括地象》言之矣。岂非以物产之饶富与?每读陆贾《南中行纪》、唐蒙《博物记》、稽含《南方艸木状》,记载虽侈,无关风土;《禹贡》纪山川耳,并载璆、铁、球琳、孤桐、浮磬,岂非验土宜之高下、征山川之灵秀哉?鸡山百里之区,产物不多,钟灵独异。佛区祖地,信非偶也。志物产。
树
韦驮树
在木香坪,拱朝本山正峰,远近皆见。大数十围,高不知几百尺也。山中之树,此为最古。
巢隐树
在西竺寺后静室左。大数十围,上可结巢为居,故名。
空心树
在补处庵前。高百余尺,大可数围。其下一干,中分两开,中可安蒲团趺坐。昔广西老僧如正,尝止静于此。
三颗树
在慧灯庵上。其树三株,列如品字,质古心空。尝有游山僧众,坐卧其下,以辟风雨。
袛陀松
在迦叶殿门外。古干叅天,不知岁月。僧众依树搆土地庙。相传此树有神凭借,游山者必致礼焉。
如意松
在大悲阁前。高八九丈,大四围。
晒经松
繇绝顶西北下,跨壑连冈,有长松数十万株,郁葱四十里。凭高一望,叠翠平铺,若可晒经也。
灵鹫松
在铜佛殿前。上下參差数十余株,高者千尺,大者十围。依岫凭崖,虬屈各异。楼殿偃映,岚雾褰迷。深秋气爽,尝有灵鹫百十连群,翔宿其上。
弹指松
大小二株,在华首门前。
若木
在真武洞下,二株相望,奇古异常。其大合抱,高七、八十尺。
千尺虬
即传衣寺前古松也。兹山产松四五种,不下数十万,独此躯干极伟,粗二十围。一丈二尺之上,左右各分一大干,后又出一小干,枝干细处亦且数围。横拿倒攫,屈曲魁诘,非特画工难到,亦意想所不能及,似造物者有施设于其间。
紫金杉
在曹溪水下。其大合抱,枝干扶疎,有如偃葢周身。皮皱作紫金色。
平顶松
在松月阿右。树可合抱,高与崖并。其顶上平正,竟可趺坐。
三折栢
在迦叶殿前。树本三折,屈曲如人力刀锯所裁,不似天植也。
分开树
在安心处门外。昔老僧印宗将一树手分作两开,左右对种之。今其树已大十围,苍老叅天,其心半空云。
摩顶松
大小十余株,在迦叶殿门首,奇古各异。
紫虬树
在金刚石右,龙吟壑中。
龙藤树
在暗香泉之前。有苍藤如柱,盘绕其上。
孤山雪
古梅一株,在九莲寺寄寄斋后。形势奇古,为鷄山第一梅。其年代不可考矣。
龙化树
老松一株,在古雪斋之右。大数围,高数十尺。横拿倒攫,恍疑龙化也。
花
天女花
出木香坪。花似玉兰,而清香胜之。
黄牡丹
生华首门下,及袈裟石傍。其花叶俱似牡丹而差小。
白山茶
山中各寺,红茶花有十余种,而白者最少。惟大觉寺、龙华寺、白花山及传衣寺者最佳。
仙艸
生山顶诸崖壁,红梗绿叶而有异香。腊月间,艸木皆枯,而此更葱翠。土人采而市之,远近进香善士,以钱易得,戴之于顶,归以奉之家庙。经久其香不歇,能治六畜瘟疫。
雪兰
山中兰有数十种。有紫兰,有蜜兰,有朱兰、碧玉兰,而以雪兰为第一。开于十二月,其色如雪,鲜洁可爱。
果
松子
滇中多产松实,而惟山中者最佳。
梧实
产山之东麓,其实较他处独大而味美。
鸟
灵鹫
其形如鹅。每春夏之间,数十为群,飞集树上。多在罗汉壁、狮子林等处。土人不识,呼为旱鹅。后有西番僧见之,曰:「此即天竺灵鹫鸟也」。
念佛鸟
其大如鹦鹉,每啼便作「弥陀佛」三字。
松鷄
毛羽芦花色,形如鹧鸪而稍大,多宿松树上。其声咯咯然,若老人之咳且笑于山谷也。
鹦鹉
鹦鹉,滇产也,而此山尤多。葢山树多松,此鸟独喜食之故耳。
兽
小花鼠
其形似䑕,而毛色花纹可爱,多栖崖壁间。
玄猿
山多玄猿,较诸猴为大。深崖积修之士多见之。
玄鹿
山中有玄鹿,与常鹿异,非久住山者不恒见,见则主吉祥。
食品
松花
山中松有二种:结子者,谓之「赤松」;其不结子者,即谓之「山松」。当三月间,其花将放,比丘采之,取其花粉作饼,服之轻身延年。赤松花味甜美,其山松之花,味稍苦,宜和蜜食之。
椒
山中多种椒,其辛辣较胜他处,与蜀产等。
树衣菜
生栗树上,味如海菜,別具风致。
橄榄膏
山中产野橄榄,实小而圆。捣汁为膏,味甚隽永。远行携之,可生津止渴。
莲花菜
生上仓湖边,味极甘芳。土人珍之,不多得也。
卷之七终
校注
按《高志》点校本 p. 225,陕西僧人名「澹确」。【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82 册 No. GA082n0084 鸡足山寺志(第7卷-第10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