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no. 1482

大宋新译三藏圣教序   迹

大矣哉我佛之教也化导群迷阐扬宗性广博宏辩英彦莫能究其旨精微妙说庸愚岂可度其源义理幽玄真空莫测包括万象譬喻无垠综法网之纪纲演无际之正教拔四生于苦海译三藏之秘言天地变化乎阴阳日月盈亏乎寒暑大则说诸善恶细则比于恒沙含识万端弗可尽述若窥像法如影随形离六情以长存历千劫而可久须弥纳藏于芥子如来坦荡于无边达磨西来法传东土宣扬妙理顺从指归彼岸菩提爱河生灭用行于五浊恶趣拯溺于三业途中经垂世以难穷道无私而永泰雪山贝叶若银台之耀目岁月烟萝起香界之自远巍巍罕测杳杳难名所以道资十圣德被三贤至道起于乾元众妙生乎太易揔繁形类窍凿昏明绝彼是非开兹蒙昧有西域法师天息灾等常持四忍早悟三乘翻贝叶之真诠续人天之圣教芳猷重启运偶昌时润五声于文章畅四始于风律堂堂容止穆穆辉华旷劫而昏垫重明玄门昭显轨范而弥光妙法净界腾音利益有情俱登觉岸无成鄣碍救诸疲羸冥昧慈悲浩汙物表柔伏贪佷启涤昏愚演小乘声闻合其仪论大乘正觉立其性含灵悟而蒙福藏教缺而重兴幻化迷途火宅深喻虽设其教不知者多善念生而无量潜臻恶业兴而随缘皆墯调御四众积行十方澍华雨于金轮护恒沙于玉阙有顶之风不可坏无际之水弗能漂澄寂湛然圆明清净之智慧性空无染妄想解脱之因缘可以离烦恼于心田可以得清凉于宇宙朕慙非博学释典微闲岂堪序文以示来者如縻萤爝火不足比之于皎日将微蠡量海未能穷尽于深渊者哉

继作圣教序

高明肇分三辰方乃序其次厚载初定万汇于以發乎端清浊之体既彰善恶之源是显然后以文物立其教以正典化其俗利益之功同归于理于是乎像法来于西国真谛流于中夏洞贯千古真实之理无以穷囊括九围玄妙之门莫能究言乎妄想则五蕴皆空现乃真容则一毫圆满广大之教岂能纪述者哉伏睹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法性周圆仁慈普布化蛮貊则万邦辐凑跻烝民于仁寿之乡崇教法则四海云从惠苍生于富庶之域见尊经之浩汗设方便以救沉沦知法界之恢宏行精进而摄懈怠乃择其邃宇校彼真文命天竺之高僧译贝多之佛语象管翻成于金字珠编复置于琅函龙宫之圣藻惟新鹫岭之苾刍仰叹由是三乘共贯四谛同圆尽苦空真正之言显秘密精研之义赞相相乎实相论空空乎尽空华严之理合轨辙金像之教同规矩朕缵嗣丕构恭临宝图常翼翼而抚兆民每兢兢而守先训以至释典尤未精详谅其幽深曷能探测有译经西域僧法贤奏章恳切致意专勤以先皇帝大阐真风高传佛旨兴前王之坠典振觉路之頺纲欲旌天造之功庸用广圣文之述作请予制序继圣教焉自圣考上僊追号罔息政事之外何睱经心今已禫除思臻微奥虽幼承慈诲柰夙乏通才焉穷乎法海之津涯莫造乎空门之阃域略敷大意以徇舆情蹄涔不足拟浴日之波尺箠岂能量昊天之影聊述短序以纪圣功者焉

大乘中观释论卷第十    ▆▆

观合品第十四

复次有外人言胜义谛中有其眼等及诸行法彼说和合如佛所言有三种法谓眼根色境眼识合故生触由此所说余耳等法亦复如是随起诸结此名和合非不有故如龟毛等是故世尊或说诸法有所和合

论者言世尊说者此等决定非胜义谛是故颂言

能见及所见  见者等各异
彼更互相望  一切皆无合

释曰此义即是二二相望

复次颂言

如是染染者  及彼所染法
嗔等余烦恼  余处三无合

释曰彼一切法更互相望皆悉无合何所以邪

复次颂言

异共异有合  彼见等诸法
异性无所有  故不可说合

释曰自体如是故更互相望异性无体

复次颂言

非唯见等法  异性无所有

释曰云何异性如瓶衣等次下颂言

余诸法皆同  无异性可得

释曰此等所说非语言中而能生信无异性因此复云何

复次颂言

异因异有异  异离异无异
若法从因出  彼无异可得

释曰异法因待异法即有其异此义应知法自性等云何有异若先无异后乃因异有异此即相违亦非诸法有异对待异性可得此应思择

复次颂言

若异异于异  离异无所得
彼异不异异  离异无有异

释曰亦无异因对待而有于异法中离无所得如火自性离自体中即无热性譬如瓶等离于自体不见异性

此中应知胜义谛中无有异性

胜论师言若说异性者即是同法差別功能今此亦应有异可得如无异物自体对待

论者言若彼异物离于自相有异可取者而彼同法为异法中住为不异法住此复云何

复次颂言

异中无异性  不异中亦无
无有异性故  即无彼此异

释曰异与异性合无此道理异与不异亦互相违无异性中而彼异性定当止遣若其异性有所得者决定相违异性对待有不异性毕竟性中既无异性亦无不异何以故本无异性故胜义谛中无彼此异

复有人言若法自相互相衰变彼有异故可说为异

论者言若有异相对待彼法此即可说有其衰变既先无相后有衰变即非道理若或先有衰变此亦不然如是决定离其衰变异相不有是故异非异性无有和合

复次颂言

一法不自合  异法亦不合

释曰何所以邪合义无体故异中即无异法可有若有异性即有別异过失可见是故无有少法可合合法合时若分別者合即无合此复云何次下颂言

合法及合时  合者悉皆无

释曰由如是故作者作业及所作法亦悉不有云何见等诸法更互相望而有合邪

观性品第十五

复有人言如汝所说若自分別有所成立彼一切法有其自性皆虚妄法然彼诸行汝亦说为虚妄法者即能成所成而有相违

论者言诸法自性若从因缘有所生起彼非自性以自性无所作道理与现缘法有相违故胜义谛中若法增相自相不可得故无分別智起时如实照了若有所得皆是世俗所行此止遣者即与现缘有所相违以不生故胜义谛中若有少法而可得者彼法自体悉无所有

复次颂言

从因缘和合  诸法即无生

释曰无自性故若先有自性云何从彼因缘所成次下颂言

若从因缘生  即自性有作

此中应问若此作法有何过失故颂荅言

自性名作法  云何当可得
自性无虚假  离佗法所成

释曰本非自性有所作法若有所见及有所得皆因缘成此中如是止遣对治

论者言我此比量胜义谛中自性皆空如是所有眼等诸法应知皆是因缘生性如幻所作男女等相彼相若有自性可得即非因缘对待所成如涅槃等此说即与佗比量相违

或有人言如实义者且如火以热为自性若火先从因缘所生即有所作乃非自性容有所作道理可得若尒火即有其先知是故当知诸法自性无有虚假离佗法成

复有人言诸法自性无有別异此无过失若如所说从因缘生火之热性云何先知

阿毗昙人言诸法自性如是决定无有虚假离于佗法因缘所成者火之热性此复云何先有所得此中若先有体可得即非自性火云何有

经部师言若法自性无有虚假离佗法成此中决定或有所得彼即不有是故自性若或容有少法可作即佗法对待此不和合如是自性无有作者此复云何有其所作若先不有因缘所作即无过失若先有法何名无体

论者言此说不然何以故彼无所有云何无所有当知有作皆是缘法对待所得彼即无有少法可作何以故若法现转即先不有何有所作若法现转此复云何说名所作若于现转有所作者其或先无转时容有所作此即过失是故若先无法即无所作如兔角等彼何无作若或作者有其力能彼即有作譬如石女无子云何有名而可诠表相似之法能与不能能所分別亦非不有言说分別何以故因有说无是无亦不可得如是决定悉不可以言说分別设或能有物性亦无异因异法可得云何决定有其所作若法缘聚彼缘差別而亦不成以于是法不明了故即于是中见作者性譬如空花是故胜义谛中法无自性胜义谛中有法皆是自性对待

复次颂言

若法无自性  云何见佗性
自性于佗性  亦名为佗性

释曰若无自性即无佗性何以故若自性有成彼性变坏容有佗性既无自性何有佗性此复云何若说自性亦名佗性如是异法和合生触此即佗性法无自性故若说有佗性彼即不有是故无有佗性此亦不然何以故若自性若佗性二俱无性有所得者彼说皆空

复次颂言

离自性佗性  复云何有法
若有自佗性  即诸法得成

释曰无所有故诸法自性无差別中无法可有此中若复有所遮遣如是还成有法可得

复次颂言

有法若不成  无法亦不成
有坏名为无  世人说无体

释曰此说如理何所以邪法坏名无世人说彼以为无体若无法可坏彼所说无亦即不有是故此无亦不可立

复次颂言

若见自佗性  或有体无体
彼则不能见  如来真实义

释曰此不和合是故诸佛子等普尽世闲悉为摄受而能长时荷诸重担于自佗性悉无所见以无分別智止息一切別异所起自性佗性此云何知为依杂阿含等教理证成是故颂言

世尊已成就  离有亦离无
教授迦旃延  应离有无二

释曰佛告迦旃延世闲众生依止二法无始以来著有著无又如佛告阿难言世闲众生执有著常执无著断

此中应问若胜义谛中无自性等云何能见彼真实义荅此说见实者应知皆是因缘生法世俗分位所成立故如实观时非胜义谛

复次颂言

若自性佗性  或有体无体
自体有异性  法即不可得

释曰此中止遣诸色相见当观真实

如尊者提婆所说颂言

从识种子生  成三有境界
见境界无我  三有种子灭

论者言若法自体有异性者亦应决定有法可得何以故诸法自体若离因缘无所得故此中意者无所作性

复次颂言

若见彼异性  非诸法有体
云何自体无  异性当可得

释曰若著于有此成过失若法自体有性可得即非因缘以先无法有所造作若彼自相息灭后有所得此亦不然如先意乐因缘所作此中亦复无所诠表云何自性所成而有异性可得亦非性与无性相对和合此中若法不灭后有所得彼亦不有云何自体实有异性可得亦非有法自色相中自体有实亦非无法相中异性和合何以故性与无性二相违故

复次颂言

言有即著常  言无即断见
是故有无性  智者无依著

释曰此中云何著有无性堕断常见故

复次颂言

若法有自性  非无即是常
先有而今无  此还成断见

释曰法无自性亦复非彼无性可得以离所作性故若执有性乃著常见若法先有而今无者此即坏法亦成断见若尒即于一切爱非爱果所得悉坏堕断常见世法相违是故应知若见诸法无有自性即见真实此即证成中道之义

观缚解品第十六

此中应问云何诸法于胜义谛有性无性二俱无体若其然者即无生死亦无涅槃无缚无解以胜义谛中诸法无性故如是即应一切皆无此云何说众生于彼诸趣徃来数数生灭荅若言诸行或彼众生有徃来者此所分別为是常邪为无常邪二俱不然故下颂言

诸行若轮转  常即无徃来
无常无徃来  众生亦同等

释曰若是常者即无所作生灭无性故又常即毕竟寂灭性故若无常者已灭诸法不复生故

路伽邪陀人言汝说诸行及彼众生无徃来者成我所成何以故实无佗世来生此世亦无此世复还佗世如我宗颂言

汝今且观如是人  诸根圆具及所行
又若说彼有多闻  或为恶兽所食啖
恣佗所食为所弃  过去佗身彼即无
不还后世无怖心  应知此身唯行聚

此中意者若有觉常住即非如是众生及行可说徃来故我所说应如是行若有人言此生之前有过去生而可为因此不遮遣何以故如入胎初觉决定自体相续有入次前觉心不离境界有能取故如后起觉我宗说者此亦不然且非今生离眼等所依决定有觉若有觉心次于入胎初觉即眼等所依定有所得以先有故若尒即有无始徃来生死随转彼未来生亦可相因未死有觉如现起觉若有觉相续可为因者又离彼所依无相续觉何以故唯有一觉乃至未终常如是住故

论者言汝此所说譬喻无体亦非道理何以故且如提婆达多于相续中色觉与声觉彼非不异境界別故如佗人相续觉

复有人言彼诸取法若一若异常与无常皆不可说

论者言诸取徃来常与无常俱成过失何所以邪故下颂言

人若有徃来  于蕴处界中
五种推求无  谁受徃来者

释曰非蕴处界诸色法中有相可取离行及识审细推求悉不可得如石女子五种推求彼说徃来亦不可得

此中应问若如所说此蕴之外无別蕴体亦不即此蕴者云何如来亦具五蕴故颂荅言

能取及所取  无诸有徃来
无有即无取  何有徃来者

释曰若先离取即复无取亦非同时取体可生彼不同时性无有可立或复离体而不有故此义即是无別有取以众生无体故此中意者如是即无能取所取由此亦无生死可得

大乘中观释论卷第十

甲辰岁高丽国大藏都监奉𠡠彫造


校注

[A1] 天【CB】夭【丽】
[A2] 已【CB】巳【丽】
[A3] 已【CB】巳【丽】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乘中观释论(卷10)
关闭
大乘中观释论(卷10)
关闭
大乘中观释论(卷10)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