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恶部第二十三(此有十缘)
杀生缘第一
夫禀形六趣。莫不恋恋而贪生。受质二仪。并皆区区而畏死。虽复升沈万品。愚智千端。至于避苦求安。此情何异。所以惊禽投案。犹请命于魏君。穷兽入庐。乃祈生于区氏。汉王去饵。遂感明珠之酬。杨宝施华。便致白环之报。乃至沙弥救蚁。现寿长生。流水济鱼。天降珍宝。如此之类。宁可具陈。岂容纵此无厌供斯有待。断他气命绝彼阴身。遂令抱苦就终衔悲向尽。大地虽广无处逃藏。昊天既高靡从启诉。是以经云。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但凡俗颠倒。邪见无明。或为吉凶公私祭祀瞻待宾客。营理庖厨。烹宰杂类之身。供拟众人之膳。或复年移岁晚。事隙时闲。天惨惨以降霜。野炎炎而逼烧。于是驾追风之快马。捧奔电之良鹰。剑则巨阙干将。弓则乌号繁弱。遂倾诸薮薄。罄彼林丛。颠覆巢居。剖破窟宅。置罗亘野。𮊑网弥山。或前路微遮。左邀右截。埃尘涨日烟火冲天。遂使鸟失侣而惊飞。兽离群而奔透。雁闻弦而竞落。猨抱树而哀吟。莫不临崄谷而悲号。对高林而绝叫。于是箭非苟發。弓不虚弹。达腋洞胸。解头陷脑。或复垂纶浊渚。散饵清潭。学钓鲤于河津。同射鲋于井谷。朱鳞已挂。无复待信之能。素质既悬。长罢跃舟之瑞。霏脍形躯。有拈盘而雨散。或复猃狁孔炽。宜申薄伐。边境逆命。事资神武。虽复贤良帝主尚动干戈。哲后明君。犹须征伐。所以升陑之役。乃著高名。牧野之师。方称盛德。其中或有拥百万而横行。提五千而深进。碎曹公于赤壁。扑项帝于乌江。悬莽首于高台。横卓尸于都市。并皆英雄。一旦威武。当时如此之流。弗可为记。莫不积骨成山。流血漂杵。今者王师雷动。扫殄妖逆。扬兵拥节。候境觇边。既预前驱。叨居后劲。云旗之下。宁敢自安。霜刃之间。信哉多崄。故刀下叩头。矟下乞命。如斯之罪不可具陈。凡是众生有相侵害。为怨为隙。负命负身。或作短寿之因。便招多病之果。愿从今日。永断相续。尽未来际。为菩提眷属。不坏良缘法城等侣矣。
又正法念经云。何不杀。若稻谷黍麦生微细虫。不㨶不磨。知其有虫。护此虫命。不转与人。复不杀生。若牛马驼驴。担负背脊。疮中生虫。若以浆水洗此疮时。不以草药断此虫命。以鸟毛羽洗拭取虫。置余臭烂败肉之中。令其全命。兼护此驴牛。恐害其命。复护虫命乃至蚁子。若昼若夜不行放逸。心不念杀。若见众生欲食其虫。以其所食而贸易之。令其得脱。
又鼻柰耶律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国中有一婆罗门。常供养迦留陀夷罗汉比丘。婆罗门唯一子。长为取妇。时婆罗门。临终勅子。吾死之后。汝看尊者迦留陀夷。如我今日莫使有乏。父母亡后。子奉父母教。还复供养迦留陀夷。如父在日等无有异。后于异时。婆罗门子。出行不在。嘱妇供养。是日便有五百群贼。中有一贼面首端正。妇遥见之遣使唤来。便共私通。迦留陀夷数往其家。妇恐沙门漏泄此事。后共此贼方便杀之。波斯匿王。闻于尊者迦留陀夷为贼所杀。王忆尊者嗔恚懊恼。即时便诛婆罗门家。并杀左右十八余家。捕五百贼。斩截首足。掷著堑中。比丘见已而白佛言。迦留陀夷。本造何恶。为婆罗门妇所杀耶。佛告比丘。迦留陀夷乃往过去。作大天祀主。有五百人。牵其一羊截于四足。将诣天祀而共乞愿。祀主得已即便杀之。由杀羊故。堕于地狱受无量苦。昔天祀主。今迦留陀夷是。虽得罗汉。余殃不尽今得此报。尔时羊者。今妇是也。昔五百人截羊足者。今日为王截其手足五百贼是。佛告比丘。若人杀害。所受果报。终不朽败。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长者。名黎耆弥。有七头儿皆以婚娶。最小儿妇字毘舍离。甚有贤智无事不知。时黎耆弥。以其家业悉皆付之。由其贤智。波斯匿王敬礼为妹有时怀妊。月满便生三十二卵。其一卵中出一男儿。颜貌端正勇健非凡。一人之力敌于千夫。长为纳妇。皆是国中豪贤之女。时毘舍离。请佛及僧于舍供养。佛为说法。合家悉得须陀洹果。唯最小儿。未得道迹。乘象出游。逢辅相子乘车桥上。便捉掷著桥下堑中。伤破身体。来告其父。辅相语子。彼人力壮又是国亲。难与诤胜。当思密报。即以七宝作马鞭三十二枚。纯刚作刀。著马鞭中。人赠一枚。诸人爱之欢喜纳受。恒捉在手。出入见王。国法见王。礼不带刀。辅相见受。便白王谗。毘舍离儿。年盛力壮一人当千。今怀异计谋欲杀王。各作利刀置马鞭中。事审明矣。王即索看果如所言。王意谓实皆悉杀之。杀竟便以三十二头。盛著一函封闭印之。送与其妹。当日毘舍离。请佛及僧就舍供养。见王送函谓王助供。即欲开看。佛止不听。待僧食竟。饭食讫已佛为说法无常苦等。时毘舍离。得阿那含果。佛去之后。开函见儿三十二头。由断欲爱不至懊恼。但作是言。痛哉悲矣。人生有死不得长久。驱驰五道何苦乃尔。三十二儿妇家亲族。闻此事理懊恼唱言。大王无道枉杀善人。共集兵马欲往报讐。王时恐怖走向佛所。诸人引军围绕祇桓。阿难见王杀毘舍离三十二子。妇家亲族。欲为报讐。合掌问佛。有何因缘。三十二儿为王所杀。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三十二人。盗他一牛。共牵将到一老母舍。欲共杀之。老母欢喜为办杀具。临下刀时牛跪乞命。诸人意盛遂尔杀之。牛死誓言。汝今杀我。我将来世终不放汝。死已共食。老母食饱。欢喜之言。由来安客。未如今日。佛告阿难。尔时牛者。今波斯匿王是。盗牛人者。今毘舍离三十二子是。时老母者今毘舍离是。由杀牛故。五百世中。常为所杀。老母欢喜。五百世中常为作母。儿被杀时极怀懊恼。今值我故得阿那含果。妇家亲族。闻佛所说恚心便息。各作是言。此人自种今受其报。由杀一牛今尚如是。何况多也。波斯匿王是我之王。云何怀怨而欲杀害。即投王前求哀忏悔。王亦释然不问其罪。阿难白佛。复修何福豪贵勇健值佛得道。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迦叶佛时有一老母。合集众香以油和之。欲往涂塔。路中逢值三十二人。因而劝之共往涂塔。涂竟發愿。生生之处尊荣豪贵。恒为母子。值佛得道。从是以来五百世中。生恒尊贵常为母子。今值佛故各得道迹。
正报颂曰。
习报颂曰。
偷盗缘第二
夫禀形六趣。莫不贪欲为原。受质二仪。并皆恋财为本。虽复人畜两殊。然悭惜无二。故临财苟得非谓哲人。见利忘义匪成君子。且钱财玉帛是外所依。幡花僧物。是内供养。理应省己贫窘随喜他富。岂以自贫贪夺他财。所以调达取花遂便退落。憍梵损粟反受牛身。迦叶乞饼被俗讥呵。比丘嗅香池神雅责。是知偷盗之愆宁非大罪。所以朝飡无寄夜寝无衣。鸟栖鹿宿赤露挛卷。傍路安眠循𮠔求食。遂使母逐鹧鸪而南去。子随胡马而北归。夫类日影而西奔。妇似川流而东逝。莫不望故乡而肠断。念生处而号啼。泪交𫘝而散血。心欝怏而聚眉。如斯之苦。皆由前身不施劫盗中来。故经曰。欲知过去因。当看现在果。欲知未来果。但观现在因。是故劝诸行者。常须诫勗勿起盗心。乃至遗落不贪。何况故偷他物也(此下有五种盗缘)。
第一盗佛物者。如涅槃经云。造立佛寺。用珠华鬘供养。不问辄取。若知不知皆得方便盗罪。又鼻柰耶论云。若盗佛塔声闻塔中幡花。皆望施主结重罪。为断彼福故。又十诵律云。若盗佛图物精舍中供养具。若有守护主。计主犯重罪。如十诵偷佛舍利。萨婆多论。盗佛像。并为净心供养。自念云。彼亦弟子。我亦弟子。如是之人。虽不语取供养。皆不犯罪(此谓施主情通者不犯局者犯重也)若依摩德勒伽论云。为转卖活命故。盗佛像舍利者。犯大重罪(其法物者准佛可知。故四分律下文云。时有人盗他经卷。佛言。佛语无价。准纸墨计满五钱。犯重罪。自外可知)第二盗僧物者。如五分律云。贷僧物不还。计直犯重。又观佛三昧经云。盗僧鬘物者。过杀八万四千父母等罪。又宝梁经云。宁啖身肉终不得用三宝物。又依方等经云。花聚菩萨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又大集经济龙品云。时有诸龙。得宿命心自念过业。涕泣雨泪。来至佛前各如是言。我忆往昔。于佛法中。或为俗人。亲属因缘。或复听法因缘。所有信心。舍施种种花果饮食。共诸比丘依次而食。或有说言。我曾𭋝啖四方众僧花果饮食。或有说言。我往寺舍布施众僧或复礼拜。如是𭋝啖。乃至七佛已来。曾作俗人有信心人。为供养故。施诸花果种种饮食。比丘得已。回施于我。我得便食由彼业缘。于地狱中经无量劫。大猛火中或烧或煮。或饮洋铜。或吞铁丸。从地狱出堕畜生中。舍畜生身生饿鬼中。如是种种备受辛苦。佛告诸龙。此之恶业与盗佛物等无差別。比五逆业其罪如半。然此罪报难可得脱。于贤劫中值最后佛。名曰楼至。于彼佛世罪得除灭。述曰。何故盗用僧物。其罪偏重耶。答曰。随盗一物。即望十方凡圣。上至诸佛下及凡僧。随境无边还结无边等罪。微尘尚可知数。此人罪报不可测量。所以者何。为其施主。本舍一毫一粒。拟供十方出家凡圣。令其食用日夜修道。不欲供俗。是以鸣钟一响。遐迩同飡。凡圣受用俱成道业。冥资施主得益无边。惟斯福利功齐法界。招善既多获罪宁少。今见愚迷众生。不简贵贱。不信三宝。苟贪福物将用资身。或食啖僧食。受用花果。或骑僧杂畜。将僧奴逐。或借贷僧物经久不还。见僧屡索反加凌毁。或倚官形势伺求僧过。如是等损具列难尽。静思此咎岂不痛心。今惜不与者。非是悭惜不惠。为慈愍白衣虑受来苦。若当与者。非直损俗。亦罪及知事。未来生处同受其殃。故佛本行经云。一念之恶。能开五不善门。一恶能烧人善根。二从恶更生恶。三为圣人所呵。四退失道果。五死入恶道。既知不易。诚为大诫。后时取受。省己用之。
第三盗互用物者。如宝印经云。佛法二物不得互用。由无与佛法物作主。复无可咨白。不同僧物。常住招提。互有所咨。若用僧物。修治佛塔者依法取。僧和合得用。不和合者劝俗人修治。若佛塔有物乃至一钱已上。以施主重心故舍。诸天及人。于此物中应生佛想塔想。乃至风吹烂坏。不得货贸供养。以如来塔物无人作价也。又十诵律云。佛听僧坊佛图畜使人及象马牛羊等。各有所属。不得互用。又僧祇律云。供养佛物花多。听转卖买香灯。犹故多者转卖无尽财中。又五百问事口决云。佛幡多者。欲作余佛事用者得。若施主不许者不得。又四分律云。供养佛塔食。治塔人得食。又善见论云。佛前献佛饭食。侍佛比丘得食。若无比丘。白衣侍佛。亦得食。又罪福决疑经云。初献佛时。上中下座必教白衣奉佛及僧。献佛竟行与僧食不犯。若不尔者。食佛物故。千亿岁堕阿鼻地狱。檀越不受师教。亦招前报。若生人间。九百万岁堕下贱处。何以故。佛物无人能评价故(若泛尔斋家及在僧寺。二时常食。献佛圣僧食。不局入佛僧者。不须收赎。唱余食后一切得食。若情标施食定入佛僧。不通白衣者。应赎已取食也)或施主本拟作释迦。改作弥陀。本作大品改充涅槃。本作僧房改供僧食。本施二众改入一众。本拟十方回入现前。本拟大众回入別人。本拟众僧回入白衣。皆违反施主。计钱多少。满五成重。减五得轻。故四分律云。许此处乃与彼处。皆犯罪也(断罪轻重者仍量前施意)准此之文。检校佛像有余䌽色。不得作菩萨圣僧等形。以师徒位別故。不得互用。乃可作余庄严具。还将供养佛不犯。若施主情通。一铺佛像。任意庄严。种种道俗凡圣形像。诸杂供养。名花草木。山池鸟兽。不局佛像者。通作无罪。故五百问事云。用佛䌽色。作鸟兽形得罪。除在佛前为供养故不犯(数闻边方道俗不闲戒律。虽有好心经营三宝。任己凡情。互用三宝物。乃至斋上圣钱。或将自入。或入常住僧。或作佛像。或画壁上迦叶阿难等形。并不合用。得罪。具如上受请篇说。问曰。今时斋上有佛钱。未审此钱入何等用。答曰。若施主本心定入造像。还如前互用文。只得造佛不得別用。若如今时斋家。泛僧食后。通出佛僧钱。如施主不別摽局者。任将买香沽油。造幡营造佛堂。种种供佛。受用并得。但不得入经僧別人用。上来略述。并依经律文断。不是人情。若不依法。反结无知不学之罪。自外不尽者。具如僧尼十卷律钞广说。故知检校三宝。事重不轻。自非明解戒律。深信因果。谨慎用心。怖怕业道。常勤作意。不护人情。如是之人。始堪作网维知事。自外不合作也)又宝梁经云。佛告迦叶。我听二种比丘得营众事。何等为二。一能净持戒。二畏于后世。喻如金刚。复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识知业报。二有诸惭愧及以悔心。复有二种。何等为二。一阿罗汉。二能修八背舍者。如是二种比丘。我听营事。自无疮疣。能护他人。意以此事难故语迦叶。于佛法中。种种出家。种种姓。种种心。种种解脱。种种断结。或有阿兰若。或有乞食。或有乐住山林。或有乐近聚落清净持戒。或有能离四扼。或有勤修多闻。或有辩说诸法。或有善持戒律。或有善持毘尼仪式。或有游诸城邑聚落为人说法。有如是等诸比丘僧营事比丘。善取如是诸人心想。故经云。彼营事比丘。应当分別。常住僧物。不得与招提僧。招提僧物。不得与常住僧(此二种物不得互用)常住僧物。招提僧物。不应与佛物共杂(佛物亦不得与二物共杂)若常住僧物多。而招提僧有所须者。营事比丘。应集僧行筹索欲。僧和合者。应以常住僧物分与招提僧。若如来塔或有所须。若欲败坏者。若常住僧。若招提僧物多者。营事比丘。应集僧行筹索欲。作如是言。是佛塔坏。今有所须。此常住僧物。招提僧物多。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若僧不惜所得施物。若常住僧物。招提僧物。我今持用修治佛塔。若僧不和合。营事比丘。应劝化在家人。求索财物。修治佛塔。若佛物多者。不得分与常住招提僧。何以故。于此物中应生世尊想。佛所有物乃至一线。皆是施主信心施佛。是故诸天世人。于此物中生佛塔想。而况宝物。若于佛塔中。宁令风吹雨烂破尽。不应以此衣贸易宝物。何以故。如来塔物。无人能与作价者。又佛无所须故。如是营事人者。三宝之物。不应令杂。以自杂用。得大苦报。若受一劫若过一劫。以侵三宝物故。
又宝梁经云。佛言。营事比丘。若生嗔心。于持戒大德人所。以自在故。驰令役使。故堕地狱。若得为人作奴仆为主苦人所鞭打。又营事比丘。以自在故。更作重制过僧常限。谪罚比丘。非时令作。以此不善根故。堕于多钉小地狱中。生此中已。以百千钉。钉挓其身。其身炽然如大火聚。又营事比丘。于持戒有大德所。以重事怖之。以嗔心语故。生地狱中。其所得舌长五百由旬。以百千钉而钉其舌。一一钉中出大火焰。又营事比丘。数得僧物。悭惜藏举。或非时与僧。或复难与。或因苦与。或少与或不与。或有与者。或不与者。以此不善根故。有秽恶饿鬼常食粪丸。此人命终当生其中。于百千岁常不得食或时食变为粪屎。或作脓血。是故迦叶营事比丘。宁自啖身肉。终不杂用三宝之物作衣钵饮食。
第四盗凡物者如善见论云。为他別人乃至三宝。守护财物。若谨慎掌护坚锁藏户。而贼从孔中屋中窃取。或逼迫取。非守物人能禁限者。但望本主结罪。皆不合征。若主掌懈慢。不勤守护为贼所偷者。掌物人偿之。以望守护主结罪故。十诵律云。远处受他寄物。在道损破。若好心捉破者。不应偿。恶心捉破者须偿。若借他物。不问好心恶心。若破一切须偿。又十诵律云。贼偷物来。或好心施。或因他逐恐怖故施得取。以成物主故。但莫从贼乞。自与者得取。已染坏色著。有主识认者应还。又摩德勒伽论云。若狂人自持物施。不知父母亲眷者得取。若父母可知。不自手与者不得取。又十诵律云。若取他虎残肉者犯小罪。由不断望故。若取师子残者不犯。由断望故。又萨婆多论云。盗一切鸟兽残者得小罪(今时俭世多有俗人毁他鼠窟取其贮栗胡桃杂果子等准此犯罪)四分律云。若与想取。己有想取。粪扫想取。暂用想取。亲友意想取等。皆不犯。其亲友者。依律要具七法。始名亲友。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亲善友。取而不犯也。
又增一阿含经云。佛告比丘。若人作贼。偷盗他物为主所执。缚送付王治其盗罪。王即遣人。闭著牢狱。或截手足。或刖耳鼻。或剥其皮。或抽其筋。或取倒悬。或时锯解。或以火炙。或时汤煮。或以生革转络其头。或复洋铜而灌其身。或以长橛而刺其𣎑。或使恶象而以蹈杀。或开其腹抽腹伫草。或时反缚。打恶声鼓。将诣市所标下斩首。或复节节支解其形。或以刀破。或时箭射。如是种种苦切杀之。以此偷盗恶业因缘。命终之后生地狱中。猛火烧身融铜灌口。镬汤𬬻炭刀山剑树。煻灰粪屎磨磨碓𢭏。受如是等种种诸苦。酸楚毒害痛不能称计。百千万岁脱出无期。地狱罪毕。生畜生中。象马牛羊驼驴犬等。经百千岁。以偿他力。畜生罪毕生饿鬼中。饥渴苦恼不可具言。初不闻有浆水之名。经百千岁受如是苦。恶道罪毕出生人中。若生人中。得二种报。一者贫穷。衣不盖形。食不充口。二者常为王贼火水及以恶贼劫夺。
又正法念经云。何名盗。若人思惟。欲令种种谷麦我独成就。令世间人五谷不登。常作如是不善思惟。复于异时。众生薄福。田苗不收。如是恶人。见世饥馑心生欢喜。如我所念。于市粜卖。曲心巧偽。量诸谷麦诳惑于人。究竟成业。若心思惟名为思业。若作诳时名为诳业。作诳业已名究竟业。
第五盗遗物者。如正法念经云。若见道边遗落之物。若金若银及余财宝。取已唱令。此是谁物。若有人言。此是我物。当问其相。实者当还。若无人认。七日持行日日唱之。若无主认。以此宝物。付王大臣州郡令长。若王大臣州郡令长。见福德人不取此物。后当护持佛法众僧。是名不盗。又僧祇律云。若见遗衣物者。当唱令人认之。无主认者。悬著高显处令人见。若言是我物。应问言。汝物何处失。答相应者与。若无识者应停。至三月已。若塔园中得者。即作塔用。僧园中得者四方僧用。若贵价物者。谓金银璎珞。不得露现唱令。得宝人应审谛数看有何相貌。然后举之。来认时相应者与。对众多人与问。不得屏处还。教受三归。语言。佛不制戒者。汝眼看不得。若无人来认者。停至三年如前处。当界用之。若治塔得宝藏者。即作塔用。僧地亦然。故成实论云。伏藏取用无罪。佛在世时。给孤长者。是圣人亦取此物。故知无罪。又自然得物不名劫盗。又僧祇律云。入聚落中。有遗落物。不得取。与比丘者即是施主。聚落中风吹衣。不得作粪扫想取。若旷路无人处得取。又五分律云。若举衣经十二年不还者。集僧评价。作四方僧用。若彼后还。以僧物偿。不受者善正报颂曰。
习报颂曰。
夫婬声败德。智者之所不行。欲相迷神。圣人之所皆离。是以周幽丧国。信褒姒之愆。晋献亡家。实丽姬之罪。独角山上不悟骑颈之羞。期在庙堂。宁悟焚身之痛。皆为欲界众生不修观解。系地烦恼不能断伏。且地水火风。谁为宰主。身受心法本性皆空。薄皮厚皮周旋不净。生藏熟藏。秽恶难论。常欲牵人堕三恶道。是以菩萨大士。恒修观行。臭处流溢遍身皆满。六尘怨贼每相触恼。五阴旃陀难可亲近。凡夫颠倒纵此贪迷。妄见妖姿封著华态。皓齿丹唇长眉高髻。弄影逶迤增妍美艶。所以洛川解珮。能税驾于陈王。汉曲弄珠。遂留情于交甫。巫山台上。托云雨以去来。舒姑水侧。寄泉流而还往。遂使然香之气。逈袭韩寿之衣。弹琴之曲。悬领相如之意。或因廌枕而成亲。或借挂冠而为密。岂知形如聚沫质似浮云。内外俱空须臾散灭。举身不净遍体无常。方弃沟渠以充蝼蚁。凡是众生有此邪行。乖梵天道。障菩提业。为四趣因。感三涂果。是知三有之本寔由婬业。六趣之报特因爱染。以润业偏重故。圣制不为也(此下有四种缘)。
第一呵欲多苦者。如涅槃经偈云。
又正法念经偈云。
又成实论偈云。
第二观女不净者。但惟诸女。外假容仪内怀臭秽。迷人著相不觉虚诳。唯大智者。能知可恶也。
又禅秘要经云。长老目连得罗汉道。本妇将从。盛服庄严欲坏目连。目连尔时为说偈言。
又增一阿含经云。宁以火烧铁锥而铄于眼。不以视色兴起乱想。又正法念经云。女人之性心多嫉妬。以是因缘。女人死后多生饿鬼趣中。虽有美言心如毒害。强知虚诈。能惑世间。
第三女人难亲可厌者。如优填王经偈云。
又正法念经偈云。
又智度论云。菩萨观欲种种不净。于诸衰中女衰最重。火刀雷电。礔礰怨家。毒蛇之属。犹可暂近。女人悭妬。嗔谄妖秽。鬪诤贪嫉。不可亲近。故佛说偈云。
又增一经偈云。
又萨遮尼乾子经尼乾子说偈云。
又杂譬喻经云。佛在世时。有一婆罗门。生两头女。女皆端正。乃故悬金。九十日内。募索有能诃我女丑者。便当与金。竟无募者。将至佛所。佛便诃言。此女皆丑无有一好。阿难白佛言。此女实好而佛言恶。有何不好。佛言。人眼不视色。是为好眼。耳鼻口亦尔。身不著细滑。是为好身。手不盗他财。是为好手。今观此女。眼视色。耳听音。鼻嗅香。身喜细滑。手喜盗财。如此之者皆不好也。
又佛般泥洹经云。佛告奈女。好邪婬者。有五自妨。一名声不好。二王法所疾。三怀异多疑。四死入地狱。五地狱罪竟受畜生形。皆罪所致。能自灭心不邪婬者。有五增福。一多人称誉。二不畏县官。三身得安隐。四死生天上。五从意清净得泥洹道。
第四女人奸偽者。如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大姓家子端正。以金作女像。语父母言。有女似此者儿乃当取。时他国有女。貌亦端正。亦作金色。金女白父母言。有男似此乃当嫁之。父母各闻便远娉合。时国王。举镜自照。谓群臣曰。天下人颜。有如我不。诸臣答曰。臣闻彼国有男。端正无比。则遣使请之。使至。告之。王欲见贤者。则严车进去。已自念。王以我明达故来相呼。则还取书。而见妇与奴为奸。怅然怀憾。为之结气。颜色衰丑。臣见如此。谓行道消瘦。马厩安之。夜于厩中。见王正大夫人与马厩下人私通。心乃自悟。王大夫人。尚当如此。何况我妇。意解心悦颜色如故。则与王相见。王曰。何因止外三日。答曰。臣来有忘还归取之。而见妇与奴为奸。意忿颜色衰变。故住厩中三日。昨见正夫人来与养马儿私通。夫人乃尔。何况余人。意解颜色复故。王言。我妇尚尔。何况凡女。两人俱舍。便入山中。鬀发作沙门。思惟女人不可从事。精进不懈。俱得辟支佛道。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妇人。生一女。端正无比。年始三岁。国王取视。呼道人相。后堪为夫人不。道人报王。此女有夫。王后得之。王言。我当牢藏。岂可后得。便呼鹤来。汝处在何。鹤白王言。我止大山。半腹有树。人畜不历。下有洄水。船所不行。王言。我以此女寄汝将养。便撮持去。日日从王。取饭与女。如是久后。上有一聚。卒为水㵱去。有一树奇。逐水下流。有一男子。得抱持树。堕洄水中不得去回。有蒱桃树踊出。住倚山傍。男子寻之得上鹤树。与女私通。女便藏之。鹤觉女身重。左右求得男子。举撮弃之。如事白王。王曰。前道人善巧相人也。师曰。人有宿对非力所制。逢对则可。畜生亦尔。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国王。护持女急。正夫人语太子曰。我为汝母生汝。不见国中。欲一回出。汝可白王。如是至三。太子白王。王则听可。太子自为御车。群臣于路奉迎设拜。夫人出手开帐。令人得见。太子见女人而如是。便诈腹痛而还。夫人言曰。我无相甚矣。太子自念。我母尚当如此。何况余乎。夜便委国舍去。入山游观。时道边有树。下有泉水。太子上树。逢见梵志独行入水池浴。出已饭食。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女。与屏处室。梵志将卧。女人复吐一壶。壶中有男复与共卧。卧已吞壶。须臾之顷。梵志起已。复内妇著壶中。吞已杖持而去。太子归国白王。请梵志及诸臣下。作三人食。持著一边。梵志既至。言我独自。太子曰。梵志。汝当出妇共食。梵志不得已出妇。太子语妇。汝当出夫共食。如是至三。不得已出男共食。食已便去。王问太子。汝何因知之。答曰。我母观国。我为御车。母开帐出手。令人见之。我念女人能多乐欲。便诈腹痛。还入山中见梵志。藏妇腹中。如是女人奸不可绝。愿大王放赦宫中。自在行来。王勅后宫。其欲行者任从志也。师曰。天下不可信者。女人是也。
又旧譬喻经云。昔有四姓。藏妇不使人见。妇使青衣人作地突。与琢银儿私通。夫后觉妇。妇言。我今生不邪行。卿莫妄语。夫言。吾不信汝。当将汝至神树所立誓。妇言。甚佳。夫持斋七日。始入斋室。妇密语琢银儿。汝诈作狂乱头于市。逢人抱持牵引弄之。夫斋竟便将妇出。妇言。我不见市。卿将我过市。琢银儿便来抱持诈狂卧地。妇便哮呼其夫。何为使人抱持我耶。夫言。此是狂人。何须记录。夫妇俱到神所。叩头言。我生来不作恶。但为狂人所抱。妇便得活。夫默然而惭。佛言。当知一切女人。奸诈如是。不可信也。
又十诵律云。佛在舍卫国。有一婆罗门生女。面貌端正颜色清净。名曰妙光。相师占曰。是女后当与五百男共通。诸人闻已。女年十二无有求者。时婆罗门有隣比估客。常入海采宝。是估客。于楼上遥见是女即生欲心。问余人言。是谁女耶。答是某甲婆罗门女。有取者耶。答言无。有求者耶。答言未也。问何故无人求耶。答曰。此女有一过罪。相师占曰。是女后当与五百男子共通。所以无求者。时估客念言。除沙门释子。无入我舍者。即往求取。女到未久。估客结伴欲入海中。唤守门者语言。我欲入海。莫听男子强入我舍。除沙门释子。此是无过。答言尔。去后沙门于舍乞食。是女见已语言。共我行欲。诸比丘不知白佛。佛言。此舍必有非梵行。汝不应往。此女后得病。于夜命终。其家人以庄严具。合弃死处。时有五百群贼。于此处行。见死女即生欲心。便就行欲。是女先语沙门婆罗门。共我行欲。以此因缘故堕恶道。在彼国北方。生作婬龙。名毘摩达多。
正报颂曰。
习报颂曰。
妄语缘第四
惟夫禀形人世。逢斯秽浊之时。受质偽身。恒在虚诈之境。所以妄想虚构。惑倒交怀。违心背理。出语皆虚。诳惑前人。令他妄解。致使万苦争缠百忧总萃。种虚妄之因感得轻贱之报。地狱重苦更加汤炭。迷法乱真。寔由妄语也。
如正法念经偈言。
又优婆塞戒经偈云。
以此证知。妄语之人三世受苦。
又禅秘要经云。若有四众。于佛法中。为利养故贪求无厌。为好名闻。而假偽作恶。实不坐禅。身口放逸。行放逸行。贪利养故。自言坐禅。如是比丘。犯偷兰遮。过时不说。自不改悔。经须臾间即犯十三僧残。若经一日至于二日。当知此比丘是人中贼罗刹魁脍。必堕恶道。犯大重罪。若比丘比丘尼。实不见白骨自言见白骨。乃至阿那般那。是比丘比丘尼。诳惑诸天龙鬼神等。此恶人辈是魔波旬种。为妄语故。自说言我得不净观乃至顶法。此妄语人。命终之后。疾于电雨。必定当堕阿鼻地狱。寿命一劫。从地狱出。堕饿鬼中。八千岁时。啖热铁丸。从饿鬼出堕畜生中。身恒负重。死复剥皮。经五百身。还生人中。聋盲瘖哑癃残百病。以为衣服。如是经苦不可具说。
又佛说须赖经云。佛言。夫妄言者。为自欺身亦欺他人。妄言者。令人身臭。心口无信。令其心恼。妄言者。令其口臭。令其身色大神所弃。妄言者。亡失一切诸善本。于己愚冥迷失善路。妄言者。一切恶本。断绝善行闲居之本。
又智度论说偈云。
又萨婆多论云。不妄语者。若说法议论传语一切是非。莫自称为是。常令推寄有本。则无过也。不尔斧在口中。又十诵律云。若语高姓人。云是下贱。若语两眼人。云是一眼。并得妄语。又语一眼人汝是瞎眼人。并得轻恼他罪。
正报颂曰。
习报颂曰。
恶口缘第五
凡夫毒炽恚火常然。逢缘起障触境生嗔。所以發言一怒。冲口烧心。损害前人。痛于刀割。乖菩萨之善心。违如来之慈训。故业报差別经偈云。
又智度论云。或有饿鬼。先世恶口。好以麁语加彼众生。众生增恶。见之如仇。以此罪故堕饿鬼中。又法句经云。虽为沙门。不摄身口。麁言恶说。多所中伤。众所不爱。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轮转三涂。自生自死苦恼无量。诸佛贤圣所不爱惜。假令众生。身虽无过。不慎口业。亦堕恶道。故论云。时有一鬼。头似猪头。臭虫从口出。身有金色光明。是鬼宿世作比丘。恶口骂詈客比丘。身持净戒故身有光明。口有恶言故臭虫从口出。
又增一阿含经云。宁以利剑截割其舌。不以恶言麁语堕三恶道。又护口经云。过去迦叶如来出现于世。敷说法教。教化已周。于无余泥洹界而般涅槃后。时有三藏比丘。名曰黄头。众僧告勅。一切杂使不命卿涉。但与诸后学者说诸妙法。时三藏比丘。内心轻蔑。不免僧命。便与后学。敷演经义。唤受义曰。速前象头。次唤第二者曰马头。复唤骆驼头。猪头。羊头。师子头。虎头。如是唤众兽之类不可称数。虽授经义不免其罪。身坏命终入地狱中。经历数千万劫。受苦无量。余罪未毕。从地狱出生大海中。受水性形。一身百头形体极大。异类见之皆悉驰走。
又出曜经云。昔佛在世时。尊者满足。诣饿鬼界。见一饿鬼形状丑陋。见者毛竖莫不畏惧。身出炽焰如大火聚。口出疽虫。脓血流溢臭气叵近。或口出火长数十丈。或眼耳鼻身体支节。放诸火焰长数十丈。唇口垂倒像如野猪。身体纵广一由旬也。手自抓掴。举声㘁哭。驰走东西。满足见问。汝作何罪今受此苦。饿鬼报曰。吾昔出家。恋著房舍悭贪不舍。自恃豪族出言臭恶。若见持戒精进比丘。辄复骂辱。戾口戾眼或戾是非。故受此苦。宁以利刀自割其舌积劫受苦。不以一日骂谤精进持戒比丘。尊者若还阎浮提地时。以我形状诫诸比丘。善护口过勿妄出言。见持戒者。念宣其德。自我受此饿鬼形来。数千万岁。常受此苦。却后命终当入地狱。说此语已㘁哭投地。如太山崩。天翻地覆。斯由口过故使然矣。
又百缘经云。有长者妇怀妊。身体臭秽都不可近。年满生儿。连骸骨立。羸瘦憔悴。不可目视。又多粪𡱁涂身而生。年渐长大。不欲在家。贪嗜粪秽不肯舍离。父母诸亲恶不欲见。驱令远舍使不得近。即便在外常食粪秽。诸人见已。因为立字名嚪婆罗。值佛出家得阿罗汉果。由过去世时。有佛出世名拘留孙。出家为寺主。有诸檀越。洗浴众僧讫复以香油涂身。有一罗汉。寺主见已嗔恚骂詈。汝出家人。香油涂身。如似人粪涂汝身上。罗汉愍之为现神通。寺主见已忏悔辞谢愿除罪咎。缘是恶骂。五百世中身常臭秽。不可附近。由昔出家向彼悔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是故众生应护口业。莫相骂辱。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与诸比丘向毘舍离。到梨越河。见人捕鱼。网得一鱼身有百头。有五百人挽不出水。是时河边有五百人。而共放牛即借挽之。千人并力方得出水。见而怪之。众人竞看。佛与比丘往到鱼所。而问鱼言。汝是迦毘𪏭不。鱼答言是。复问鱼言。教匠汝者今在何处。鱼答佛言。堕阿毘狱。阿难见已问其因缘。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迦叶佛时。有婆罗门。生一男儿。字迦毘梨。聪明博达多闻第一。父死之后。其母问儿。汝今高明。世间颇有更胜汝不。儿答母言。沙门殊胜。我有所疑往问沙门。为我解说令我开解。彼若问我。我不能答。母即语言。汝今何不学习其法。儿答母言。若欲习者。当作沙门。我是白衣。何缘得学。母语儿言。汝今且可偽作沙门。学达还家。儿受母教。即作比丘经少时间。学通三藏还来归家。母复问儿。今得胜未。儿答母言。由未胜也。母语儿言。自今已往。若共谈论。傥不如时便可骂辱。汝当得胜。儿受母教。后论不如即便骂言。汝等沙门愚𫘤无识。头如兽头。百兽之头无不比之。缘是骂故今受鱼身。一身百头驼驴牛马猪羊犬等众兽之头无不备有。阿难问佛。何时当得脱此鱼身。佛告阿难。此贤劫中。千佛过去犹故不脱此鱼身。以是因缘。身口意业不可不慎。
又王玄策行传云。佛在世时。毘耶梨城观一切众生有苦恼者。即欲救拔。乃观见此国。有鷄越咤二众。总五百人。于婆(去音)罗俱末底河。网得摩梨大鱼。十有八首。三十六眼。其头多兽(自外同前)佛为说法。鱼闻法已便即命终。得生天上而为天子。却观本身。身是大鱼。蒙佛说法遂得生天。乃持诸种香花璎珞宝珠。从天而下至佛供养。于时二众并發心悔过。即于俱末底河北一百余步。烧焚鱼网。铜瓶盛灰埋之。向说法处于上起塔。尊像俨然至今现在。雕饰如法睹者生善。
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波斯匿王妇末利夫人。产生一女字曰金刚。面貌极丑。身体麁澁犹如蛇皮。头发麁强犹如马尾。王见不喜。勅闭深宫不令出外。年渐长大任当嫁娶。便遣一臣。推觅一人本是豪族今贫乏者。卿可将来。臣受勅已。觅得付王。王将屏处。密私语言。闻卿豪族今者贫穷。我有一女面貌极丑。卿幸纳受当相供给。时此贫人。跪白王曰。正使大王以狗见赐。亦不敢违。岂况王女末利所生。王即妻之。为造宅舍门户七重。王嘱女夫。自捉户钩出入牢闭。勿使人见。王出财物供给女婿。无所乏少。拜为大臣。后与豪贵共为邑会。聚会之契令妇共赴。自余诸人。各将妇来。唯此大臣独不将赴。众人疑怪。彼人妇者。或能端正。或可极丑。不能显现。是以不来。复于后会密共劝酒令使醉卧。解取门钩。遣其五人造家往看。至家开门。妇疑非夫。内自克责懊恼而言。我宿何罪。为夫幽闭不睹日月。即便至心遥礼世尊。愿佛慈悲来到我前。暂救苦厄。佛知其意。即于女前地中踊出。绀发相现。其女举头。见佛发相。敬心欢喜。女发自然如绀青色。佛渐现面。女心倍喜。面复端正。更令麁皮自然化灭。佛悉现身令女尽见。更增欢喜。身体端正犹如天女。佛便为说种种法要。得须陀洹果。时佛去后。五人入见端正少双。观看已竟还闭门户。系钩本处。其人还家见妇端正。欣然问言。汝是何人。妇答夫言。我是汝妇。夫即语言。汝前极丑。何缘端正乃尔。妇便白夫。具说上事。妇复向夫。我欲见王。汝当为我通白消息。夫往白王。女郎今者欲来相见。王答女夫。莫道此事。急当牢闭慎勿令出。女夫白王。女郎今者蒙佛威神。便得端正天女无异。王闻是已。即遣往迎。见女端正欢喜无量。将诣佛所而白佛言。不审此女宿种何福。乃生豪贵而复丑陋。佛告王言。乃往过去。波罗柰国有一长者。恒常供养一辟支佛。身体丑陋。时长者家有一小女。见辟支佛恶心骂言。面貌丑陋身皮麁恶。何期可憎。时辟支佛。欲入涅槃便现神力。作十八变。其女见已。即时自责求哀忏悔。缘于过去骂辟支故。生常丑陋。由还忏悔今得端正。以供养故。所生之处。豪尊富贵快乐无极。
又兴起行经云。释迦过去以恶语道迦叶秃头沙门何有佛道。故今六年。受日食一麻一米大豆。苦行如是。
又修行道地经偈云。
又百缘经云。佛在世时。王舍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其妇足满十月。便欲产子。然不肯出。寻重有身。足满十月。复产一子。先怀者住在右脇。如是次第怀妊九子。各满十月而产。唯先一子故在胎中。不肯出外。其母极患。设诸汤药以自疗治。病无降损。嘱及家中。我腹中子。故活不死。今若设终。必开我腹取子养育。其母于时不免所患即便命终。时诸眷属载其尸骸诣于塚间。请大医耆婆破腹看之。得一小儿形状故小。头须皓白俯𦝼而行。四向顾视。语诸亲言。汝等当知。我由先身恶口骂辱众僧故。处此熟藏中。经六十年。受是苦恼。难可叵当。诸亲闻已号啼悲哭。不能答之。尔时世尊。遥知此儿善根已熟。将诸大众。往到尸所。告小儿言。汝是长老比丘不。答言。实是。第二第三亦如是问。故言道是。时诸大众。见此小儿与佛答对。各怀疑惑。前白佛言。今此老儿宿造何业。在腹发白俯𦝼而行。复与如来共相答问。尔时世尊告诸大众。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号曰迦叶。有诸比丘夏坐安居。众僧和合。差一比丘年在老耄为僧维那。共立制限于此夏坐。要得道者听共自恣。若未得者不听自恣。今此维那独不得道。僧皆不听布萨自恣。心怀懊恼而作是言。我独为尔营理僧事。令汝等辈安隐行道。今复还返更不听自恣布萨羯磨。即便嗔恚骂辱众僧。僧寻即牵捉闭著室中。作是唱言。使汝等辈常处暗冥不见光明。如我今者处此暗室。作是语已自勠命终。堕地狱中。受大苦恼。今始得脱。故在胎中受是苦恼。众僧闻已。各护三业厌离生死。得四沙门果者。有發辟支佛心者。有發无上菩提心者。时诸亲属。还将老儿诣家养育。年渐长大放令出家。得阿罗汉果。佛告比丘。缘于往昔供养众僧及作维那营理僧事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比丘闻已。欢喜奉行。
正报颂曰。
习报颂曰。
校注
十四【大】,十四上【明】 西【大】,大唐西【元】,唐西【明】 世【大】,世玄恽【元】,〔-〕【宫】 集【大】,撰【元】【明】 缘【大】,缘(后五缘在下卷)【宋】【元】【明】【宫】 升【大】下同,升【宋】【元】【明】【宫】下同 惨惨【大】,黪黪【宋】【元】【明】【宫】 快【大】,驶【元】【明】 𮊑【大】,罦【宋】【元】【明】【宫】 待【大】,传【明】 拈【大】,枯【宋】【宫】,枮【元】【明】 申【大】,伸【宋】【元】【明】【宫】 伐【大】,罚【宋】【宫】 牧【大】,坶【宋】【元】【明】【宫】 赤壁【大】,尺璧【宋】【元】【宫】 杵【大】,海【宋】【元】【明】,没【宫】 续【大】,续心【宋】【元】【明】【宫】 何【大】,云何【宋】【元】【明】【宫】 㨶【大】,捣【宋】【元】【明】【宫】 鼻【大】*,毘【明】* 唯【大】,唯有【宋】【元】【明】【宫】 取【大】,娶【宋】【元】【明】【宫】 乏【大】,之【宫】 此【大】,世【宫】 头【大】,男【元】【明】 请【大】,诸【明】 刚【大】,钢【明】 王【大】,至【明】 桓【大】,洹【宋】【元】【明】【宫】 今【大】,〔-〕【宋】【元】【明】【宫】 涂【大】,〔-〕【宫】 竟【大】,克【明】 生【大】,所【宋】【元】【明】【宫】 豪【大】,富【宋】【元】【明】【宫】 以【大】,已【宋】【元】【明】【宫】 洋【大】下同,烊【宋】【元】【明】【宫】下同 婴【大】,瘿【宋】【宫】 情【大】,黠【宋】【元】【明】【宫】 心【大】,生【宫】 原【大】,源【宋】【元】【明】【宫】 僧【大】,缯【宋】【元】【明】 衣【大】,依【宋】【元】【明】【宫】 卷【大】,𤷄【宋】【元】【明】,卷【宫】 此【大】,〔-〕【明】 主【大】,〔-〕【宋】【元】【明】【宫】 准【大】,唯【宋】【元】【明】【宫】 重【大】,重罪【宋】【元】【明】【宫】 𭋝【大】*,吃【宋】【元】【明】【宫】* 等【大】,〔-〕【宋】【元】【明】【宫】 惟【大】,唯【宋】【元】【明】【宫】 逐【大】,随逐【宋】【元】【明】【宫】 货贸【大】,贸宝【宋】【元】【宫】,货卖【明】 花【大】,藏【明】 决【大】,诀【宋】【元】【明】【宫】 轻【大】,兰【宋】【元】【明】【宫】 䌽【大】*,彩【宋】【元】【明】【宫】* 圣【大】,圣僧【宋】【元】【明】【宫】 画壁上【大】,壁上画【宋】【元】【明】【宫】 文【大】,文断【宋】【元】【明】【宫】 泛【大】,凡【宋】【元】【明】【宫】 如【大】,知【宋】【元】【明】【宫】 是【大】,足【宋】【宫】 姓【大】,性【宋】【元】【明】 扼【大】,轭【宋】【宫】 共【大】,〔-〕【宋】【元】【明】【宫】 僧【大】,增【明】 僧【大】,〔-〕【宋】【元】【明】【宫】 驰【大】,驱【宋】【元】【明】【宫】 苦【大】,苦役【宋】【元】【明】【宫】 因【大】,困【宋】【元】【明】【宫】 者【大】,取者【宋】【元】【明】【宫】 毁【大】,毁坏【宋】【元】【明】【宫】 栗【大】,粟【宋】【元】【明】【宫】 杂【大】,〔-〕【宋】【元】【明】【宫】 准【大】,〔-〕【宋】【元】【明】【宫】 罪【大】,罪也【宋】【元】【明】【宫】 时【大】,则【宋】【元】【明】【宫】 𣎑【大】,髋【宋】【元】【明】【宫】 腹伫【大】,肠贮【宋】【元】【明】【宫】 支【大】下同,肢【宋】【元】【明】【宫】下同 融【大】,镕【宋】【元】【明】【宫】 磨【大】,摩【宋】【元】【明】【宫】 令【大】,令令【宫】 者【大】,〔-〕【宋】【元】【明】【宫】 与【大】,〔-〕【宋】【元】【明】【宫】 问【大】,〔-〕【元】【明】【宫】 劈【大】,擘【宋】【元】【明】【宫】 果【大】,报【宋】【元】【明】【宫】 心【大】,以【宋】【元】【明】【宫】 思困【大】,自固【宋】【元】【明】【宫】 卷第十四上终【明】 卷第十四下首【明】,撰号同异如卷第十四上【明】,邪婬缘前行明本有十恶部第二十三之余九字 羞【大】,著【宫】 宰主【大】,主宰【明】 受心【大】,心幻【宫】 难【大】,谁【元】【明】 旃陀【大】,旃陀罗【宋】【元】【明】【宫】 廌【大】,荐【宋】【元】【明】【宫】 借【大】,籍【宋】【宫】 长【大】,多【宋】【元】【明】【宫】 又【大】,人【宫】 受【大】,爱【宋】【元】【明】【宫】 枯【大】,相【宫】 女【大】,婬女【宋】【元】【明】 惟【大】*,唯【宋】* 乾【大】,连【元】【明】 内【大】,肉【宫】 韦【大】,𫖔【宋】【元】【明】【宫】 是【大】,身【宋】【元】【明】【宫】 藏【大】,脏【明】 娆【大】,烧【宋】【元】【明】【宫】 铄【大】,烙【宋】【元】【明】【宫】 于【大】,三【宋】【元】【明】【宫】 礔礰【大】,霹雳【宋】【元】【明】【宫】 摄【大】,𥍉【元】【明】 眄【大】,面【宫】 碎【大】,醉【宋】【元】【明】【宫】 口【大】,舌【宋】【元】【明】【宫】 名【大】,多【宫】 生天上【大】,上天生【宋】【元】【明】【宫】 亦【大】,〔-〕【宫】 金女【大】,男【宋】【元】【明】【宫】 人颜【大】,颜貌【宋】【元】【明】【宫】 马厩下人【大】,看马儿【宋】【元】【明】【宫】 鬀【大】,剃【宫】 后【大】,复【宋】【元】【明】 鹤【大】下同,鹄【宋】【元】【明】【宫】下同 大【大】,太【宫】 㵱【大】,漂【宫】 回【大】,洄【宋】【元】【明】【宫】 蒱【大】,蒲【宋】【元】【明】【宫】 桃【大】,萄【明】 踊【大】*,涌【宋】【元】【明】【宫】* 傍【大】,崎【宋】【元】【明】【宫】 尔【大】,然【宋】【元】【明】【宫】 汝【大】,来【宋】【元】【明】【宫】 将【大】,得【宫】 吐【大】,吐出【宋】【元】【明】【宫】 今【大】,〔-〕【宋】【元】【明】【宫】 估【大】下同,贾【宋】【元】【明】【宫】下同 耶答言未也【大】,〔-〕【宋】【元】【明】【宫】 到【大】,到家【宋】【元】【明】【宫】 入【大】,人【明】 过【大】,过人【宋】【元】【明】【宫】 言【大】,言可【宋】【元】【明】【宫】 去【大】,贾客去【宋】【元】【明】【宫】 合【大】,葢【明】 蛇【大】,地【宋】【元】【明】【宫】 泥浊【大】,浊泥【元】【明】 增【大】*,憎【宋】【元】【明】【宫】* 贪【大】,实贪【宋】【元】【明】【宫】 偈【大】,〔-〕【宫】 飞【大】,死【宋】【元】【明】,非【宫】 令【大】,念【宋】【元】【宫】 大【大】,天【宋】【元】【明】【宫】 本【大】,根本【宋】【元】【明】【宫】 冥【大】,〔-〕【宫】 言【大】,云【宋】【元】【明】【宫】 说【大】,语【宋】【元】【明】【宫】 得【大】,是【明】 𮁑【大】,压【宋】【元】【明】【宫】 臭【大】,〔-〕【宋】【元】【明】【宫】 蔑【大】,篾【宋】【元】【宫】 演【大】,显【宋】【元】【明】【宫】 受【大】,授【宋】【元】【宫】 曰【大】,者曰【宋】【元】【明】【宫】 疽【大】,蛆【宋】【元】【明】 也【大】,地【宋】【元】【明】【宫】 抓【大】,爪【宋】【元】【明】【宫】 㘁【大】*,号【宋】【元】【明】【宫】* 骂【大】,骂詈【宋】【元】【明】【宫】 𪏭【大】,梨【宫】 答【大】,〔-〕【宫】 匠汝【大】,汝匠【元】【明】 明【大】,朗【宋】【元】【明】【宫】 间【大】,问【明】 令【大】,今【宋】【宫】 由【大】,犹【宋】【元】【明】【宫】 时【大】,时游【宋】【元】【明】【宫】 梨【大】,竭【宋】【元】【明】【宫】 本【大】,其本【宋】【元】【明】【宫】 身【大】,〔-〕【宋】【元】【明】【宫】 至【大】,志【宋】【元】【明】【宫】 苦【大】,我【宋】【元】【明】【宫】 更令【大】,恶相【宋】【元】【明】【宫】 门【大】,〔-〕【宋】 向【大】,白【明】 期【大】,斯【宋】【元】【明】【宫】 辟支【大】,辟支佛【宋】【元】【明】【宫】 豪尊【大】,尊重【宋】【宫】,尊荣【元】【明】 豆【大】,豆小豆【宋】【元】【明】【宫】 脱【大】,说【宋】【元】【明】【宫】 谋相【大】,相谋【宋】【元】【明】【宫】 身足满【大】,娠满足【宋】【元】【明】【宫】 胎【大】,脇【宋】【元】【明】【宫】 塚【大】,家【宫】 𦝼【大】*,偻【宋】【元】【明】【宫】* 行道【大】,修行【宋】【元】【明】【宫】 僧【大】,〔-〕【宋】【元】【明】【宫】 勠【大】,戮【宋】【元】【明】【宫】 破【大】,被【明】 投【大】,捉【宫】 十四【大】,十四下【明】【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4 册 No. 2123 诸经要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1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