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述意缘
- 怨苦缘
- 八苦缘
- 虫寓缘
- 五辛缘
- 啑气缘
- 便利缘
- 护净缘
- 鸣钟缘
- 入众缘
- 衰相缘
- 眠梦缘
- 杂行缘
述意缘第一
夫神理无声。因言词以写意。言词无迹。缘文字以圆音。故字为言蹄。言为理筌。音义合符。不可偏失。是以文字应用。弥纶宇宙。虽迹繁翰墨而理契乎神。但以经论浩博。具录难周。记传纷纶。事有广略。所以导达群方。开示后学。设教缘迹焕然备悉。训俗事源欝尔咸在。搜检条章。计撮枢要。缉缀翰墨。具列前篇。其余杂务。汲引济俗。现可行者。疏之于后。冀令昏昧渐除。法灯遐照也。
怨苦缘第二
如中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诸比丘于意云何。若此大地一切草木。以四指量斩以为筹。以数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所依父母。筹数已尽。其诸父母数犹不尽。诸比丘。如是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佛告诸比丘。汝等轮转生死。饮其母乳。多于恒河及四大海水。所以者何。汝等长夜或生象中。饮其母乳无量无数。或生驼马牛驴诸禽兽类。饮其母乳其数无量。汝等长夜弃于塜间。脓血流出亦复如是。或堕地狱畜生饿鬼。髓血流出亦复如是。
佛告诸比丘。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所出身血甚多无数。过于恒水及四大海。汝于长夜曾生象中。或截耳鼻头尾四足。其血无量。或受马驼驴牛禽兽类等。断截耳鼻头足四体。其血无量。或身坏命终弃于塚间。脓血流出其数无量。或堕地狱畜生饿鬼。身坏命终。其流血出亦复如是。或长夜轮转生死。丧失父母兄弟姊妹六亲知识。或丧失钱财为之流泪。甚多无量。过四大海水。
佛告诸比丘。汝等见诸众生安隐诸乐。当作是念。我等长夜轮转生死。亦曾受斯乐其趣无量。或见诸众生受诸苦恼。当作是念。我昔长夜轮转生死以来。亦曾受如是之苦。其数无量。或见诸众生而生恐怖。衣毛为竖。当作是念。我等过去必曾杀生。为伤害者。为恶知识。于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或见诸众生爱念欢喜者。当作是念。如是过去世时。必为我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亲属师友知识。如是长夜生死轮转。无明所盖。爱系其颈。故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精勤方便。断除诸本莫令增长。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佛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无有一处不生不死者。如是长夜无始生死。不知苦之本际。亦无有一处。无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宗亲师长者。譬如大雨滴泡一生一灭。如是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颈。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譬如普天大雨洪澍。东西南北无断绝处。如是四方无量国土。劫成劫坏。如天大雨普雨天下无断绝处。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譬如掷杖空中。或头落地。或尾落地。或中落地。如是无始生死长夜轮转。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
又正法念经云。尔时夜摩天王。为诸天众以要言之。于天人中有十六苦。何等十六。天人之中善通所摄。一者中阴苦。二者住胎苦。三者出胎苦。四者悕求食苦。五者怨憎会苦。六者爱別离苦。七者寒热等苦。八者病苦。九者他给使苦。十者追求营作苦。十一者近恶知识苦。十二者妻子亲里衰恼苦。十三者饥渴苦。十四者为他轻毁苦。十五者老苦。十六者死苦。如是十六人中大苦。于人世间。乃至命终及余众苦。于生死中不可堪忍。于有为中无有少乐。一切无常一切败坏。尔时夜摩天王。以偈颂曰。
八苦缘第三
如五王经云。佛为五王说法云。人生在世。常有无量众苦切身。今粗为汝等略说八苦。何谓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恩爱別苦。六所求不得苦。七怨憎会苦。八忧悲苦。是为八苦也。何谓生苦。人死之时。不知精神趣向何道。未得生处。普受中阴之形。至其三七日中父母和合。便来受胎。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苏。四七日如肉团。五七日肉疱成就。巧风入腹吹其身体。六情开张。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啖一杯热食。灌其身体如入镬汤。母饮一杯冷水。亦如寒氷切身。母饱之时。迫迮身体痛不可言。母饥之时。腹中了𠄏亦如倒悬。受苦无量。至其满月欲生之时。头向产门。剧如两石峡山。欲生之时。母危父怖。生堕草上。身体细软。草触其身如履刀剑。忽然失声大呼。此是苦不。诸人咸言。此是大苦。
何谓老苦。谓父母养育至年长大。自用强健。担轻负重不自裁量。寒热失度。年老头白齿落。目视瞍𥆨。耳听不聪。盛去衰至。皮缓面皱。百节疼痛。行步苦极。坐起呻吟。忧悲心恼。识神转灭。便旋即忘。命日促尽。言之流涕。坐起须人。此是苦不。答曰大苦。
何谓病苦。人有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地大不调举身沈重。水大不调举身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掘强。百节苦痛。犹被杖楚。四大进退手足不任。气力虚竭坐起须人。口燥唇燋。筋断鼻坼。目不见色耳不闻音。不净流出。身卧其上。心怀苦恼。言趣悲哀。六亲在侧昼夜看视。初不休息。肴饍美食入口皆苦。此是苦不。答曰。实是大苦。
何谓死苦。人死之时。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四大欲散魂神不安。欲死之时。刀风解形无处不痛。白汗流出两手摸空。室家内外在其左右。忧悲涕泣痛彻骨髓。不能自胜。死者去之。风逝气绝。火灭身冷。风光失次。魂灵去矣。身体侹直无所复知。旬日之间肉坏血流。膖胀烂臭甚不可近。弃之旷野众鸟啖食。肉尽骨乾髑髅异处。此是苦不。答言。实是大苦。何谓恩爱別苦。谓室家内外兄弟妻子。共相恋慕。一朝破亡为人抄劫。各自分张。父东子西母南女北。非唯一处。为人奴婢各自悲呼。心肉断绝。窈窈冥冥无有相见之期。此是苦不。答言。实是大苦。
何谓所求不得苦。家内钱财。散用追求大官吏民。望得富贵。勤苦求之不止会遇。得之而作边境令长。未经几时。贪取民物。为人告言。一朝有事槛车立待。欲杀之时。忧苦无量。不知死活何日。此是苦不。答言。实是大苦。
何谓怨憎会苦。世人薄俗共居爱欲之中。争不急之事。更相杀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隐藏无地。各磨刀错箭挟弓持杖。恐畏相见。会遇狭道相逢。张弓澍箭两刃相向。不知胜负是谁。当尔之时怖畏无量。此是苦不。答言。实是大苦。
何谓忧悲苦恼。谓人生在世。长命者乃至百岁。短命者胞胎伤堕。长命之者。与其百岁。夜消其半。余年五十。在其酒醉疾病。不知作人减少五岁。小时愚痴。至年十五未知礼义。年过八十。志钝无智。耳聋目冥。无有法则。复减二十。年已九十。年过余有。十岁之中多诸忧愁。天下欲乱时亦愁。天下旱时亦愁。天下大水亦愁。天下大霜亦愁。天下不熟亦愁。家室内外多诸疾病亦愁。持家财物治生。恐失亦愁。官家百调未输亦愁。家人遭官系闭牢狱。未知出期亦愁。兄弟远行未归亦愁。居家穷寒无有衣食亦愁。比舍村落有事亦愁。社稷不办亦愁。室家死亡。无有财物殡葬亦愁。至春种作无有犁牛亦愁。如是种种忧悲。无有乐时。至其节日共相集聚。应当欢乐。方共悲啼相向。此是苦不。答曰。实是大苦。
又金色王经云。有一天女。向金色王而说偈言。
虫寓缘第四
如禅秘要经云。复次舍利弗。若行者入禅定时。欲觉起贪婬风。动四百四脉。从眼至身根。一时动摇。诸情闭塞。动于心风。使心颠狂。因是發狂鬼魅所著。昼夜思欲如救头然。当疾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者观子藏。子藏者。在生藏下熟藏之上。九十九重膜。如死猪胞。四百四脉从于子藏。犹如树根。布散诸根如盛屎囊。一千九百节似芭蕉叶。八十户虫围绕周匝。一百四脉。及以子藏。犹如马肠。直至产门如臂钏形。团圆大小。上圆下尖。状如贝齿。九十九重。一一重间有四百四虫。一一虫有十二头十二口。人饮水时水精入脉。布散诸虫。入毘罗虫顶。直至产门。半月半月出不净水。诸虫各吐犹如败脓入九十虫口中。从十二虫六窍中出。如败绛汁。复有诸虫细于秋毫。游戏其中。诸男子等宿恶罪故。四百四脉。从眼根布散四支流注诸肠。至生藏下熟藏之上。肺脾肾脉。于其两边。各有六十四虫。各十二头。亦十二口。婉绻相著状如指环。盛青色脓如野猪精。臭恶叵堪。至藏阴处分为三支。二九在上如芭蕉叶。有十千二百脉。一一脉中生于风虫。细若秋毫。似毘兰多鸟嘴。诸虫中生筋色虫(此虫形体似筋连持子藏能动诸脉吸精出入男虫青白女虫红赤)七万八千共相缠裹。状如蠡环。似瞿师罗鸟眼。九十八脉。上冲于心乃至顶髻。诸男子等。眼触于色。风动心相。四百四脉为风所使。动转不停。八十户虫一时张口。眼出诸脓流注诸脉。乃至虫顶诸虫崩动。狂无所知触前女根。男精青白是诸虫泪。女精黄赤是诸虫脓。九十八使所熏修法。八十户虫。地水火风之所动作。佛告舍利弗。若有四众著惭愧衣。服惭愧药。欲求解脱度世苦者。当学此法如饮甘露。学此法者。想前子藏乃至女根。男子身分。大小诸虫。张口竖牙嗔目吐脓。以手反之。置左膝端。数息令定。一千九百九十九过观。此想成已置右膝端。如前观之。复以手反之。用覆头上。令此诸虫众不净物先适两眼。耳鼻及口无处不至。见此事已。于好女色及好男色。乃至天子天女。若眼视之如见癞人。那利疮虫。如地狱箭半多罗鬼神状。如阿鼻地狱猛火热焰。应当谛观自身他身。是欲界一切众生身分不净。皆悉如是。舍利弗。汝今知不。众生身根根本种子。悉不清净不可具说。但当数息一心观之。若服此药。是大丈夫天人之师调御人主。免欲淤泥。不为欲水恩爱大河之所漂没。淫泆不祥幻色妖鬼之所娆害。当知是人未出生死。其身香洁如优波罗。人中香象龙王力士。摩醯首罗所不能及。大力丈夫天人所敬。佛告舍利弗。汝好受持为四众说。慎勿忘失。时舍利弗及阿难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又正法念经云。比丘修行者。如实见身。从头至足循身观察。彼以闻慧或以天眼。髑髅内自有虫行。名曰脑行。游行骨内生于脑中。或行或住。当食此脑。复有诸虫住髑髅中。若行若食。还食髑髅。复有发虫。住于骨外食于发根。以虫嗔故令发堕落。复有耳虫。住在耳中食耳中肉。以虫嗔故令人耳痛。或令耳聋。复有鼻虫。住在鼻中食鼻中肉。以虫嗔故。能令其人饮食不美。脑涎流下。以虫食脑涎。是故令人饮食不美。复有脂虫生在脂中。住于脂中常食人脂。以虫嗔故令人头痛。复有续虫生于节间。有名身虫住入人牙。以虫嗔故令人脉痛。犹如针刺。复有诸虫名曰食涎。住舌根中。以虫嗔故令人口燥。复有诸虫名曰牙根䖝。住于牙根。以虫嗔故令人牙疼。复有诸虫名欧吐虫。以食违故多生欧吐。是名内修行者循身观。是十种虫住于头中。或以闻慧。或以天眼。初观咽喉有虫名曰食涎。龃嚼食时。犹如欧吐。涎唾和杂。欲咽之时与脑涎合。喉中涎虫共食此食。以自活命。若虫增长令人嗽病。若多食腻。或多食垢。或食熏食。或食醋食。或食冷食。虫则增长。令人咽喉生于病疾。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消唾虫住咽喉中。若人不食如上腻等。虫则安隐能消于唾。于十脉中流出美味。安隐受乐。若人多唾虫则得病。以虫病故则吐冷沫。故胸中成病。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观于吐虫住人身中。住于十脉流注之处。若人食时如是之虫。从下脉中踊身上行。至咽喉中即令人吐。生于五种欧吐。一风吐。二癊吐。三唾吐。四杂吐。五蝇吐。若虫安隐。则于胃口顺入腹中。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蝇食不净故。蝇入咽喉中令吐虫。动则便大吐。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醉味虫行于舌端。乃至令脉于其中间。或行或住。微细无足。若食美食。虫则昏醉增长。若食不美虫则痿弱。若我不食。醉虫则病不得安隐。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放逸虫住于顶上。若至脑门令人疾病。若至顶上令人生疮。若至咽喉。犹如蚁子满咽喉中。若住本处病则不生。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六味虫所食嗜味者我亦贪嗜。随此味虫。所不嗜者我亦不便。若得热病。虫亦先得如是热病。以是过故。令于病人所食不美。无有食味。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抒气虫。以嗔恚故食脑作孔。或咽喉痛。或咽喉塞。生于死苦。此抒气虫。共咽喉中一切诸虫。皆悉撩乱生诸痛恼。此抒气虫常为唾覆。其虫短小有面有足。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憎味虫。住于头下咽喉根中。云何此虫为我病恼。或作安隐。彼见此虫。憎疾诸味唯嗜一味。或嗜甜味憎于余味。或嗜醋味憎于余味。随所憎味我亦憎之。随虫所嗜我亦嗜之。舌端有脉。随顺于味令舌乾燥。以虫嗔故。令舌㿇㿇而重。或令咽喉即得微病。若不嗔恚。咽喉则无如上诸病。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嗜睡虫。其形微细伏如牖尘。住一切脉流行趣味。住骨髓内。或住肉内。或髑髅内。或在颊内。或齿骨内。或咽骨中。或在耳中。或在眼中。或在鼻中。或在鬓发。此嗜睡虫风吹流转。若此虫病。若虫疲极。住于心中。心如莲华昼则开张。无日光故夜则还合。心亦如是。虫住其中。多取境界诸根疲极。虫则睡眠人亦睡眠。一切众生悉有睡眠。若此睡虫。昼日疲极人亦睡眠。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有肿虫。行于身中其身微细。随虫饮血处。则有肿起㿇㿇而疼。或在面上。或在顶上。或在咽喉。或在脑门。或在余处。所在之处能令生肿。若住筋中则无病苦。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十种虫。至于肝肺人则得病。何等为十。一名食毛虫。二名孔穴行虫。三名禅都摩罗虫。四名赤虫。五名食汁虫。六名毛灯虫。七名嗔血虫。八名食肉虫。九名㿇㿇虫。十名醋虫。此诸虫等。其形微细无足无目。行于血中痛痒为相。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食毛虫。若起嗔恚。能啖须眉皆令堕落。令人癞病。若孔穴行虫。而起嗔恚行于血中。令身麁澁头痺无知。若禅都摩罗虫。流行血中。或在鼻中。或在口中。令人口鼻皆悉臭恶。若其赤虫。而起嗔恚行于血中。能令其人咽喉生疮。若食汁虫。而起嗔恚行于血中。令人身体作青痶瘦。或黑或黄。痶瘦之病。若毛灯虫起于嗔恚。血中流行则生病苦。疮癣热黄。疥癞破裂。若嗔血虫。以嗔恚故血中流行。或作赤病。女人赤下。身体搔痒疥疮脓烂。若食血虫嗔而生病恼。头旋回转于咽喉中。口中生疮。下门生疮。若㿇㿇虫。血中流行则生病疾。疲顿困极不欲饮食。若醋虫嗔恚。亦令其人得如是病。
复观十种虫行于阴中。何等为十。一名生疮虫。二名刺虫。三名闭筋虫。四名动脉虫。五名食皮虫。六名动脂虫。七名和集虫。八名臭虫。九名湿生虫。十名热虫。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于疮虫。随有疮处诸虫围绕。啖食此疮。或于咽喉而生疮病。或见刺虫。若生嗔恚令人下痢。犹如火烧。口中乾燥饮食不消。若人愁恼虫则欢喜。啮人血脉以为衰恼。或下赤血。或不消下痢。或见闭筋虫行于麁筋。或行细筋。若觉虫行筋则疼痛。若不觉行筋则不疼。一切骨肉皆亦消瘦。筋中疼痛。若虫嗔恚人不能食。若住筋中而饮人血。令人无力。若食人肉令人羸瘦。或见动脉虫。是虫遍行一切脉中。其身微细行无障碍。若虫住入食脉之中。则有病过。令身乾燥不喜饮食。若虫住水脉之中。则有病生。令口乾燥。若在汗脉。令人一切毛孔无汗。若在尿脉令人淋病。或令精坏。或令痛苦。若虫嗔恚行下门中。令人大便闭塞不通。苦恼垂死。或见食皮虫。以食过故虫则嗔恚。令人面色丑恶。或生恶疱。或痒或赤或黄或破。或复令其须爪堕落。令人恶病。或皮断坏。或肉烂坏。或见动脂虫。住在身中脂脉之内。若食有过。若多睡眠。此虫则嗔不消饮食。或生疥𭼦。或生恶肿毛根螵病。或得瘿病。或脉胀。或乾消。或身臭病。或食时流汗。或见和集虫。集二种身。一者觉身。二者不觉身。皮肉血等是名觉身。发爪齿等是名不觉身。以食过故。虫则无力人亦无力。不能速疾行来往返。睡眠𧄼瞢。或多燋渴。皮肉骨血髓精损减。或见臭虫。住在肉中屎尿之中。以食过故虫则嗔恚。身肉屎尿唾涕皆臭。鼻中烂脓。或眼泪烂臭。随虫行处皆悉臭秽。若衣若敷若食。住在齿中。以虫臭故食亦随臭。衣敷尽臭。舌上多有血垢臭秽。身垢亦臭。或见湿行虫行背肉中。知食消已入腰三孔。取人粪秽汁则成尿。滓则为粪。令人下门。
复次修行观者。内身循身观。观十种虫行于身中。一切人身皆从中出。何等为十。一名㿇㿇虫。二名惙惙虫。三名苗华虫。四名火焰虫。五名黑虫。六名大食虫。七名暖行虫。八名作热虫。九名火虫。十名大火虫。此诸虫等住阴黄中。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㿇㿇虫。以食过故。虫则嗔恚食人眼𥇒。令人眼痒多出𥄏泪。此微细虫。若行眼中眼则多病。或令目坏。若入睛中眼生白𪾼。其虫赤色。若虫不嗔则无此病。或见惙惙虫。住在人身。行于阴中阴黄覆身。若入骨中令人蒸热。若行皮中。昼夜常热手足皆热。若入皮里身则污出。或见苗华虫。行住阴中利嘴短足。身如火藏不欲食饮。随所行处则大热烂。身肉增长其身蒸热。若虫顺行则无此疾。或见火焰虫。住在身中行黄阴中。或安不安。以食过故虫则嗔恚。从顶至足行无障碍。能令身中一切热血生于热疮。若血若阴。从于口中耳中流出。若虫不嗔则无此病。或见黑虫。住在身内行于黄中。或安不安。以食过故虫则嗔恚。令人面皱。或生多厌。或黑或黄或赤。或令身臭。或令雀目。或口中生疮。或大小便处生疮。若虫不嗔则无此病。或见大食虫。以食过故则生嗔恚。住阴黄中随食消化。若虫不嗔则无此病。或见暖行虫。常爱暖食憎于冷食。若我食冷虫则嗔恚。口多出水。或窳或睡。或心阴𧄼瞢。或身疼强。或复多唾。或咽喉病。若虫不嗔则无此病。或见热虫住人身中。以食过故病垢增长。妨出入身。令身麁大。或咽喉塞。令大小便悉皆白色。不爱寒冷。不受淡食。或见食火虫。住在身内行住阴中。此虫寒时则便欢喜。热时痿弱。寒欢喜故人则忆食。热时火憎不欲饮食。于冬寒时阴则清凉。热则阴發。或见大火虫。若人性不便。而强食之。以食过故虫则嗔恚。啖身内虫令人肠痛。或脚手疼。随食虫处则皆疼痛。若虫不嗔则无如上。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观于骨中有十种虫。何等为十。一名蚳骨虫。二名啮骨虫。三名割节虫。四名赤口臭虫。五名烂虫。六名赤口虫。七名头头摩虫。八名食皮虫。九名风刀虫。十名刀口虫。如此十虫行于骨中。违情损身不可具述。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十种虫行于尿中。何等为十。一名生虫。二名针口虫。三名节虫。四名无足虫。五名散汁虫。六名三燋虫。七名破肠虫。八名闭塞虫。九名善色虫。十名秽门疮虫。其毛可恶住粪秽中。此十种虫。若违性嗔故亦损人身。备在经文。不可具述。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十种虫行于髓中。有行精虫。何等为十。一名毛虫。二名黑口虫。三名无力虫。四名大痛虫。五名烦闷虫。六名火虫。七名滑虫。八名下流虫。九名起身根虫。十名忆念欢喜虫。此之十虫。若违性嗔故亦损人身。具如经说。不可具述。
如楞伽经云。佛言。大慧。如是一切葱韮蒜。臭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世间人天净处。何况诸佛净土果报。酒亦如是。
又涅槃经云。乃至食葱韮蒜薤。亦皆如是。当生苦处。秽污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世间人天净处。何况诸佛净土果报。酒亦如是。能障圣道。能损善业。能生诸过。
又杂阿含经云。不应食五辛。何等为五。一者木葱。二者革葱。三者蒜。四者兴渠。五者兰葱。又梵网经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不得食。
又五辛报应经云。七众等不得食肉熏辛。读诵经论得罪。有病开在伽蓝外白衣家。服已满四十九日。香汤澡浴竟。然后许读诵经论不犯。
又僧祇十诵五分律等。更无余治。开病比丘服蒜。听七日在一边小房内。不得卧僧床褥。众大小便处。讲堂处皆不得到。又不得受请及僧中食。不得就佛礼拜。得在下风处遥礼。七日满已澡浴熏衣。方得入众。若有患疮。医教须香治者。佛令先供养佛已。然后许涂身。还在屏处。一同前法(出家性洁尚令作法如是况秽俗凡夫辄开食耶)。
啑气缘第六
如僧祇律云。若在禅坊中。啑者不得放恣大啑。若啑来时。当忍以手掩鼻。若不可忍者。应手遮鼻而啑。勿令涕唾污比座。若上座啑者。应言和南。下座啑默然。
又四分律云。时世尊啑。诸比丘呪愿言长寿。时有居士啑。及礼拜比丘。佛令比丘呪愿言长寿。
又僧祇律云。佛言。若急下风来当制。若不可忍者。当向下坐。不得在前纵气。若气来不可忍者。当下道在下风放之。
又毘尼母经云。气有二种。一者上气。二者下气。上气欲出时。莫当人张口令出。要回面向无人处张口令出。若下气欲出时。不听众中出。要作方便出外。至无人处令出。然后来入众。莫使众讥嫌污贱。入塔时不应放下气。安塔树下大众中。背不得令出气。师前大德上座前。亦不得放下风出声。若肠中有病急者应出外去。莫令人生污贱心。
便利缘第七
如优钵祇王经云。伽蓝法界地。漫大小行者五百身堕拔波地狱。经二十小劫。常遣肘手掊此大小便处。臭秽之地。乃至黄泉。
又毘尼母经云。诸比丘住处房前闲处。小便污地臭气皆不可行。佛闻之告诸比丘。从今已去。不听诸比丘僧伽蓝处处小行。当聚一屏猥处。若瓦瓶若木筒。埋地中小行已。以物盖头莫令有臭气。若上厕去时。应先取筹草至户前。三弹指作声。若人非人令得觉知。若无筹不得壁上拭。不得厕板梁杙上拭。不得用石。不得青草。土块软木皮软叶奇木。皆不得用。所应用者。木竹苇作筹。度量法极长者一搩手。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净者。不得著净筹中。是名上厕用筹法。上厕有二处。一者起止处。二者用水处。用水处坐起褰衣。一切如起止处无异。厕户前著净瓶水。复应著一小瓶。若自有瓶者。当自用。若无瓶者。用厕边小瓶。不得直用僧大瓶水令污。是名上厕用水法。
塔前众僧前。和上阿阇梨前。不得张口大洟唾著地。若欲洟唾者。当屏猥处莫令人恶贱。是洟唾法。
又三千威仪云。若不洗大小便比丘。得突吉罗罪亦不得净僧座具上坐。及礼三宝。设礼无福德。又至舍后上厕。有二十五事。一欲大小便当行时。不得道上为上座作礼。二亦莫受人礼。三往时当直低头视地。四往当三弹指。五已有人弹指不得逼。六已上正住弹指乃踞身。七正踞中坐。八不得一足前一足却。九不得令身倚。十敛衣不得使垂圊中。十一不得大咽使面赤。十二当直视前不得顾听。十三不得污壁。十四不得低头视圊中。十五不得视阴。十六不得以手持阴。十七不得草画地。十八不得持草画壁作字。十九用水不得大费。二十不得污湔。二十一用水不得使前手著后手。二十二用土当三过。二十三当用澡豆。二十四得三过用水。二十五设见水草土尽。语直日主者。若自手取为善。
又十诵律云。不洗大行处。不得坐卧僧卧具上得罪。
又摩德勒伽论云。不洗大小行处。不得礼拜。除无水处。若为非人所嗔。水神所嗔。或为服药等开不犯。
又杂譬喻经云。有一比丘。不弹指来大小便𪷽。污中鬼面上。魔鬼大恚欲杀。沙门持戒。魔鬼随逐伺觅其短。不能得便(既知此事上厕必须謦咳)。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贫人名曰尼提。极贫下贱。常客除粪。佛知应度。即将阿难往到其所。正值尼提。担粪出城而欲弃之。瓶破污身。遥见世尊深生惭愧。不忍见佛。佛到其所广为说法。即生信心欲得出家。佛使阿难将至河中。与水洗讫将诣祇洹。佛为说法得须陀洹。寻即出家得阿罗汉果。国人及王。闻其出家皆生怨恨。云何佛听此人出家。波斯匿王。即往佛所欲破此事。正值尼提在祇洹门。大石上坐缝补故衣。七百诸天香华供养。王见欢喜。请通白佛。尼提比丘。身没石中出入自在。通白已竟。王到佛所先问此事。向者比丘姓字何等。佛告王曰。是王国中下贱之人。除粪尼提。王闻佛语谤心即除。到尼提所执足作礼。忏悔辞谢。王白佛言。尼提比丘。宿作何业受此贱身。佛告王曰。昔迦叶佛入涅槃后。有一比丘。出家自在秉捉僧事。身暂有患懒起出入。便利器中。使一弟子担往弃之。然其弟子是须陀洹。以是因缘。流浪生死恒为下贱。五百世中为人除粪。由昔出家持戒功德。今得值佛出家得道(以是义故。不得房内便利具招前罪。数见俗人。懈怠不能自运。置秽器在房便利。令他日別将弃。未来定堕地狱。纵得出狱犹作猪狗𧏙蜋厕中秽粪虫也)。
又佛说除灾患经云。佛告阿难。乃前世过去迦叶佛时。人寿二万岁。佛事终竟。复舍寿命。尔时有王名曰善颈。供养舍利。起七宝塔高一由延。一切众生然灯烧香。香华缯䌽供养礼事。时有众女欲供养塔。便共相率扫除塔地。时有狗粪污秽塔地。时有一女人手撮除弃。复有一人。见其以手除地狗粪。便唾笑之曰。汝手已污不可复近。彼女逆骂。汝弊婬物。水洗我手便可复净。佛天人师敬意无已。手除不净已便澡手。绕塔求愿。令扫塔地污秽得除。令我世世劳垢消灭清净无秽。时诸女人扫塔地者。今此会中诸女人是。尔时扫地。愿灭尘劳服甘露味。尔时以手除狗粪女者。今柰女是。尔时發愿不与污秽会所生清净。以是福报。不因胞胎臭秽之处。每因华生以其尔时。發一恶声骂言婬女。故今受是婬女之名。值佛闻法得须陀洹。
又杂宝藏经云。南天竺法家有一童女。必使早起清扫庭中门户左右。有长者女早起扫地。会值如来于门前过。见生欢喜注意看佛。寿命旋促即终生天。夫生天者。法有三念。自思惟言。本是何身。自知人身。今生何处定知是天。昔作何业来生于此。知由见佛欢喜善业。得此果报。感佛重恩来供养佛。佛为说法得须陀洹。
又新婆沙论云。昔怛叉尸罗国。有一女人。至月光王舍千头处。礼无忧王所起灵庙。见有狗粪在佛座前。寻作是思。此处清净如何狗粪秽污其中。以手捧除。香泥涂饰。善业力故。令此女人遍体生香。如栴檀树。口中常出青莲华香。若诸众生由不护净故。因内烦恼感诸外秽。故论颂言。
又贤愚经云。佛在世时。罗阅城边有一汪水。污泥不净多诸粪秽。国中人民以屎尿投。中有一大虫。其形像蛇加有四足。于其汪水东西驰走。或没或出经历年载。常处其中受苦无量。尔时世尊将诸比丘。至彼坑所问诸比丘。汝识此虫宿缘行不。诸比丘咸皆不知。
佛告比丘。毘婆尸佛时。有众贾客入海取宝。大获珍宝平安还到。选宝上者用施众僧。顾俟僧食。僧受其宝。付授摩摩帝。于后僧食向尽。从其求索不与。众僧苦索。摩摩帝嗔恚而语之言。汝曹啖屎。此宝属我。何缘乃索。由其欺僧恶口骂故。身坏命终堕阿鼻地狱。身常宛转沸屎之中。九十一劫。乃从狱出今堕此中。自从七佛已来。皆作其虫。至贤劫千佛。各各皆尔。
又百缘经云。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尊者舍利弗。大目揵连。设欲食时。先观地狱畜生饿鬼。然后方食。目连见一饿鬼。身如燋柱。腹如太山。咽如细针。发如锥刀缠刺其身。诸支节间皆悉火出。呻吟大唤四向驰走。求索屎尿以为饮食。疲苦终日而不能得。即问鬼言。汝造何业受如是苦。饿鬼答言。有日之处不烦灯烛。如来世尊今现在世。汝可自问。我今饥渴不能答汝。尔时目连寻往佛所。具问如来所造业行。受如是苦。具以上问。尔时世尊告目连曰。汝今善听吾为汝说。此贤劫中。舍卫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常令仆使压甘蔗汁。以输大家。有辟支佛甚患渴病。良医处药。教服甘蔗汁。病乃可差。时辟支佛往长者家。乞甘蔗汁。时彼长者见来欢喜。寻勅其妇富那奇。我有急缘定欲出去。汝今在后。取甘蔗汁施辟支佛。时妇答言。汝但出去我后自与。时夫出已。取辟支佛钵。于其屏处小便钵中。以甘蔗汁盖覆钵上。与辟支佛。辟支受已寻知非是。投弃于地空钵还归。其后命终堕饿鬼中。常为饥渴所见逼切。以是业缘受如是苦。佛告目连。欲知尔时彼长者妇。今富那奇饿鬼是。佛说是时。诸比丘等。舍悭贪缘厌恶生死。有得四沙门果者。有發辟支佛心者。有發无上菩提心者。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护净缘第八
如十诵律云。云何漱口。佛言。以水著口中。三回转之。是名净口法。
又僧祇律云。尔时世尊大会说法。有比丘口臭。在下风而住。佛知而故问。是比丘何故独坐。答言。世尊制戒不听嚼木。所以口臭。恐熏污人故在下风。佛言。听用嚼木。极长十六指。极短四指以上。嚼时。当在屏处先净洗手。嚼已水洗弃之。嚼时不得咽之。若医言为老病须咽者听。若无齿者。当用灰虏土塼姜石草末。洗口已食。若食上欲行水。当净水先洗手器。然后行水。若手污者。当以叶承取。若口饮时。不得没唇使器著额。当拄唇而饮。饮时不得尽饮。当留少许。洮荡已从口处弃之。行水当好护净器。若见没唇著额者。当放置一处。以草作识。令人知不净。若作非时浆。饮亦如前法。
又僧祇律云。比丘晨起应净洗手。不得麁洗。五指复不得齐至腋。当齐手腕以前令净。不得粗鲁。洗不得揩令血出。当以巨摩草末。若灰土(澡豆皂荚)洗手揩令作声。净洗手已更相揩者。便名不净。应更洗手。比丘食前当护手。若摩头捉衣等更须洗(比丘尚尔白衣亦然)读经受食等准用行之。手净尚尔。何况手杀生命。饮血啖肉以污身口。纵欲传法。心亦不净。
又四分律云。时诸比丘患屋内臭。佛言。应洒扫。若故臭以香泥。泥若复臭。应屋四角悬香。
又十诵律云。时有比丘。不嚼杨枝口中气臭白佛。佛言。听嚼杨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病。五除痰癊。复有五事利益。一除风。二除热。三口味。四能食。五眼明。
又四分律云。不嚼杨枝有五过失。一口气臭。二不善別味。三热癊病不消。四不引食。五眼不明。
又三千威仪云。用杨枝有五事。一断当如度。二破当如法。三嚼头不得过三分。四梳齿当中三齿。五当汁澡自用。刮舌有五事。一不得过三反。二舌上血出当止。三不得大振手污僧伽梨若足。四弃杨枝莫当人道。五当著屏处。
鸣钟缘第九
如付法藏经云。时有国王名曰罽昵咤。贪虐无道。数出征伐劳役人民。不知厌足。欲王四海戍备边境。亲戚分离。若斯之苦何时宁息。宜可同心共屏除之。然后我等乃当快乐。因王病虐。以被镇之人坐其上。须臾气绝。由听马鸣比丘说法缘故。生大海中作千头鱼。剑轮回注斩截其首。续复寻生。次第更斩。如是展转乃至无量。须臾之间头满大海。时有罗汉为僧维那。王即白言。今此剑轮。闻犍稚音即便停止。于其中间苦痛小息。唯愿大德垂哀矜愍。若鸣犍稚延令长久。罗汉愍念为长打之。过七日已受苦便毕。而此寺上因彼王故。次第相传长打犍稚。至于今日犹故如本。述曰。既知经意。鸣钟济苦。兼以集众。即须维那将欲打钟。敛容合掌。發愿利生之意因钟念善。便共受苦毕。
又增一阿含经云。若打钟时。愿一切恶道诸苦并皆停止。若闻钟声兼说偈赞。得除五百亿劫生死重罪。
入众缘第十
如四分律云。凡欲入众当具五法。一应以慈心。二应自卑下如拭尘巾。三应知坐起法。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四彼至僧中。不为杂说谈世俗事。若自说若请他说。五若见僧中不可事。心不安忍。应作默然住之。故智度论云。佛圣弟子住和合故。有二种法。一贤圣语。二贤圣默(今见斋会之处。后生前到已得上妙之处若见上座老师来都不起迎逆逊让坐处污法之深寔由年少复见向他贵胜之家。或经新丧重孝。或为考妣远忌在会道俗放情欢笑喧乱大众岂免俗讥高僧之类矣)。
又三千威仪经云。凡欲上床当具七法。一庠踞床。二不得匍匐上。三不使床有声。四不得大拂床有声。五不得大咤叹息思惟世事。六不得狗群卧。七应以时节早起又地持论云。若见众生当慰问。欢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若菩萨知他众生有实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说。亦不赞叹。有赞叹者不唱善哉。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故。梁摄论云。菩萨若见众生。当欢笑先言然后共语。故五分律云。不忍辱人。有五过失。一凶恶不忍。二后悔恨。三多人不爱。四恶声流布。五死堕恶道。
衰相缘第十一
如分別缘起初法门经云。世尊告曰。老有五种衰损。一者须发衰损。以彼须发色变坏故。二者身相衰损。形色肤力皆衰损故。三者作业衰损。發言气上喘息逾急。身战掉故。住便偻曲。以其腰脊皆无力故。坐即低屈。身羸弱故。行必按杖。身虚劣故。凡所思惟智识愚钝。念惛乱故。四者受用衰损。于现资具受用劣故。于戏乐具。一切不能现受用故。于诸色根所行境界。不能速疾明利而行。或不行故。五者命根衰损。寿量将尽隣近死故。遇少死缘不堪忍故。
又阿含经云。头白有四因缘。一者火多。二者忧多。三者病多。四者种早白。人病瘦有四因缘。一少食。二有忧。三多愁。四有病未调。有四事先不语人。一头白二老三病四死。是四事亦不可避。亦不可却。一切味不过八种。一苦二澁三辛四醎五淡六甜七醋。八不了了味。
眠梦缘第十二
如善见律云。梦有四种。一四大不和梦。二先见梦。三天人梦。四想梦。云何四大不和梦。若眠时梦见山崩。或飞腾虚空。或见虎狼师子贼逐。此是四大不和梦虚而不实。云何先见梦。答或昼日见。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夜克梦见。是名先见梦。此亦不实。云何天人梦。若善知识天人。为现善梦令人得善。若恶知识者为现恶梦。此即真实。云何想梦者。答此人前身或有福德。或有罪障。若福德者现善梦。罪者现恶梦。如菩萨母。初欲入母胎时。梦见白象从忉利天下。入其右脇。此是想梦也。若梦礼佛诵经。持戒布施种种功德。此亦想梦。问梦为善不善无记耶。答亦善不善无记。若梦见礼佛听法说法。此是善功德。若梦见杀盗婬。此是不善梦。若梦见青黄赤白色等。此是无记梦也。问曰。若尔者。应受果报。答曰。不受果报。何以故。以心业羸弱故不感报。是故律云。除梦中不犯。
又迦延论云。云何一切睡眠相应耶。答曰。或睡不眠相应。如未眠时。身不软心不软。身重心重。身瞪瞢心瞪瞢。身愦心愦。身睡心睡。为睡所缠。是谓睡不眠相应。云何眠不睡相应。答曰。不染污心眠梦。是谓眠不睡相应。云何睡眠相应。答曰。染污心眠梦。是谓睡眠相应。云何不睡不眠。答曰。除上尔所事。问眠当言善不善无记耶。答曰。眠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云何为善。答曰。善心眠梦。云何不善。答曰。不善心眠梦。云何无记。答曰。除上尔所事。如梦中施与作福。持戒守斋。如善心眠时所作福。当言余福回是名善。云何眠时所作不福。当言回耶。答曰。如梦中杀盗等。如不善心眠余不福心回。是名不善。云何眠时所作福不福。不当言回。答曰。如眠时非福。心非不福心回。如无记心眠时。所作福非福。不当言回。是名无记。问梦名何等法。答曰。是五盖中无明盖也。
又十诵律云。有比丘众中睡。佛言。听水洗头。犹睡不可。信令比丘以五法用水洗他。一者怜愍。二者不恼他。三者睡眠。四者头倚墙壁。五者舒脚坐。犹睡不止。听以手𢴤。若故睡不止。佛听以毱掷。若故睡不止。佛听用禅杖。若取禅杖时。应生敬心。以两手捉杖放戴顶上。若坐睡不止。应起看余睡者。以禅杖筑。筑已还坐。若无睡者。还以禅杖著本处已坐。若故睡不止。佛听用禅镇。安孔作之。以绳贯孔中。绳头施纽。挂耳上去额前四指。著禅镇时禅镇堕地。佛言。禅镇堕者。应起庠行如鹅行法。
杂行缘第十三
如四分律云。跋难陀比丘。在道行持大圆盖。诸居士遥见。谓是王若大臣。恐怖避道。谛视乃知。比丘白佛。佛言。比丘不应持盖在道行。亦不应悬为天雨时。在寺内树皮若叶若竹作盖。亦不许捉王大扇。若行患热。听以树叶杂物作扇。时诸比丘。患虫草尘露堕身上。佛言。听作拂。若以草树皮叶。或以缕线裁碎缯帛作。时有比丘得尾拂。佛言。听畜。时有年少比丘。不解时事数相涉。听用算子记数。
又四分律云。时诸比丘自作伎若吹贝供养。佛言。不应尔。彼畏慎。不敢令白衣作伎供养。佛言听。
又佛言。彼不知供养塔饮食。谁当应食。佛言。比丘若沙弥若优婆塞。若经营作者应食。又萨婆多论云。凡出家人市买之法。不得下价索他物。得突吉罗罪。众僧衣未三唱得益价。三唱已不应益。众僧亦不应与。衣已属他故。比丘三唱得衣不应悔。设悔莫还众僧。亦莫还直。
又新婆沙论问。异生圣者。谁有怖耶。有作是说。异生有怖(异生旧名凡夫)圣者无怖。所以者何。圣者已离五怖畏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怯众畏。四命终畏。五恶趣畏。
又杂宝藏经云。佛言。此如意珠。是摩竭大鱼脑中出。鱼身长二十八万里。此珠名曰金刚坚也。有第一力。耐使一切被毒之人。见悉消灭。又见光触身亦复消毒。第二力者。热病之人见则除愈。光触其身亦复得差。第三力者。人有无量百千怨家。捉此珠者。悉得亲善。诸天一爪甲价直。一阎浮提人物。
又四分律云。时诸比丘患蛇入屋。未离欲比丘恐怖。佛言听惊。若以筒盛弃之。若以绳系置地解放。有鼠入屋。作槛盛出弃之。患蝎蜈蚣蚰蜒入屋。若以弊物。若泥团扫箒。盛裹弃之。在外解放。若房舍夜患蝙蝠。昼患燕鸟入。佛言。听织作笼疎障。若作向櫺子遮。时有老病比丘。拾虱弃地。佛言。不应尔。听以器盛。若绵拾著中。若虱走出应作筒盛。若虱出筒应作盖塞(随其寒暑加以腻食将养之)。
又四分律云。时六群比丘。诵外道安置舍宅吉凶符书呪。枝节呪。刹利呪。知人生死吉凶呪。解诸音声呪。佛言。不应尔。彼教他彼以活命。佛言。皆不应尔。
尔时世尊。在毘舍离国时诸离奢。乘象马车乘辇舆。捉持刀剑来。欲见世尊。彼留刀杖在寺外。入内问讯世尊。时诸白衣持刀剑来。寄诸比丘藏。畏慎不敢受。佛言。为檀越牢坚固藏。举者听。
又五百问事云。不得口吹经上尘。像尘准之。虽非正经然须慎之。亦不得烧故经。得重罪如烧父母。不知有罪者轻。
又僧祇律云。然火向有七事无利益。一坏眼。二坏色。三身羸。四衣垢坏。五卧具坏。六生犯戒缘。七增世俗话。
又月上女经云。维摩诘妻。名曰无垢。其妻九月生女。名为月上。
又佛说离垢施女经云。波斯匿王有女。名曰维摩罗达。晋言离垢施。厥年十二端正殊妙。极有聪慧。
又转女身经云。须达长者妻。名曰净日。有女名无垢光。
颂曰。
校注
二十【大】,二十上【明】 西【大】,大唐西【元】,唐西【明】 世【大】,世玄恽【元】,〔-〕【宫】 集【大】,撰【元】【明】 三【大】,二【宋】【元】【明】【宫】 圆【大】,图【宋】【元】【明】【宫】 导【大】,道【明】 源【大】,原【明】 计【大】,讨【宋】【元】【明】【宫】 翰【大】,〔-〕【明】 四【大】,四肘【宫】 塜【大】,家【宫】 六【大】,宗【宋】【元】【明】【宫】 本【大】,大【宋】【元】【明】【宫】 通【大】,道【宋】【元】【明】 会【大】,〔-〕【宫】 爱【大】,于恩爱【宋】【元】【明】【宫】 等【大】,〔-〕【宋】【元】【明】【宫】 不爱【大】,大聚【元】【明】 常【大】,当【宋】【元】【明】【宫】 压【大】,厌【宫】 拄【大】,柱【宋】【元】,任【宫】 苏【大】,酥【宋】【元】【明】【宫】 肉【大】,五【宋】【元】【明】【宫】 峡【大】,夹【元】【明】 健【大】,犍【宋】【元】【宫】 年老【大】,老年【宋】【元】【明】【宫】 灭【大】,减【宋】【元】【明】【宫】 膖【大】,胖【明】 蒸热【大】,热蒸【宋】【元】【明】【宫】 掘【大】,倔【元】【明】 看视【大】,共看【宋】【元】【宫】,共有【明】 光失【大】,先火【宋】【元】【明】 侹【大】,挺【元】【明】 窈窈【大】,杳杳【宋】【元】【明】【宫】 求【大】,趁【宋】【元】【明】【宫】 言【大】,曰【宋】【元】【明】【宫】 义【大】,仪【宋】【元】【明】 冥【大】,暝【元】,瞑【明】 未【大】,未及【宋】【元】【明】【宫】 犁【大】,耕【宋】【元】【明】【宫】 曰【大】,言【宋】【元】【明】【宫】 根【大】,枝【宋】【元】【明】【宫】 支【大】*,肢【宋】【元】【明】【宫】* 之【大】,〔-〕【宋】【元】【明】【宫】 婉【大】,宛【宋】【宫】 堪【大】,甚【宋】【元】【明】【宫】 十【大】,一【宋】【元】【明】【宫】 蠡【大】,蠉【宫】 冲【大】,衔【宫】 泆【大】,佚【宋】【宫】 眼【大】,眼见【宋】【元】【明】【宫】 䖝【大】,中【宋】【宫】 欧【大】下同,呕【宋】【元】【明】【宫】下同 是【大】,是故【宋】【元】【明】【宫】 踊【大】,涌【宋】【元】【明】【宫】 食【大】,贪【明】 舌【大】,䖝【宋】【元】【明】【宫】 穴【大】,空【宫】 瘦【大】*,痪【明】【宫】* 血【大】,肉【元】【明】 痒【大】*,痒【宫】* 须【大】,发【宋】【元】【明】 螵【大】,瘭【宋】【元】【明】【宫】 消【大】,痟【元】【明】 瞢【大】,闷【元】【明】 𥄏【大】,眵【宋】【元】【明】 𪾼【大】,瞖【宋】【元】【明】【宫】 污【大】,汗【宋】【元】【明】【宫】 或【大】,若【明】 从【大】,行【宋】【元】【明】 厌【大】,黡【宋】【元】【明】【宫】 身【大】,息【宋】【元】【明】【宫】 憎【大】,增【宋】【元】【明】【宫】 内【大】,肉【明】 蚳【大】,舐【宋】【元】【明】【宫】 彼【大】*,复【宋】*【元】*【明】* 种【大】,秽【宋】【宫】 疮【大】,粪【明】 彼【大】,复【宋】【元】【明】 卷第二十上终【明】 卷第二十下首【明】,撰号同异如卷上【明】,五辛前行明本有杂要部第二十之余八字 革【大】*,茖【宋】【元】【明】【宫】* 熏【大】,荤【宋】【元】【明】【宫】 况【大】,岂顺【元】【明】 应【大】,以【宋】【元】【明】【宫】 肠【大】,腹【宋】【元】【明】【宫】 掊【大】,抱【宋】【元】【明】 闲【大】,闲【宋】【元】【明】【宫】 筒【大】,筩【宋】【元】【明】【宫】 苇【大】,篲【宋】【元】【宫】 和上【大】,和尚【宋】【元】【明】【宫】 洟【大】*,涕【宋】【元】【明】【宫】* 威仪【大】,威仪中【宋】【元】【明】【宫】 事【大】,种事【宋】【元】【明】【宫】 却【大】,后【明】 湔【大】,溅【宋】【元】【明】【宫】 缛【大】,褥【宋】【元】【明】【宫】 德【大】,得【宋】【元】【明】【宫】 咳【大】,咳作声【宋】【元】【明】【宫】 夹注以是乃至也宋元明宫本俱作本文 罪【大】,报【宋】【元】【明】【宫】 在房【大】,房中【宋】【元】【明】【宫】 粪【大】,〔-〕【宋】【元】【明】【宫】 令【大】,今【宋】【元】【明】 清【大】,净【宋】【元】【明】【宫】 旋【大】,全【宋】【元】【明】【宫】 秽污【大】,污秽【宋】【元】【明】【宫】 顾【大】,规【宋】【元】【明】,愿【宫】 从其求【大】,乃从其【宋】【元】【明】【宫】 地【大】,〔-〕【宋】【元】【明】【宫】 揵【大】,犍【元】【明】 太【大】,大【宋】【元】【明】【宫】 烦【大】,须【元】【明】 今【大】,令【宋】【宫】 渴【大】,温【宫】 差【大】*,瘥【宋】【元】【宫】* 时【大】,持【明】 云【大】,如【宋】【元】【明】【宫】 十【大】,者【宋】【元】【明】 以【大】,已【宋】【元】【明】【宫】 老【大】,瘥【宋】【元】【宫】,差【明】 虏【大】,卤【宋】【元】【宫】,卤【明】 姜【大】,礓【元】【明】 末【大】,木【宋】【元】【明】,〔-〕【宫】 洮【大】,淘【宋】【元】【明】【宫】 作【大】,行【宫】 巨【大】,苣【元】【明】 (澡豆皂荚)【大】,澡豆皂荚【宋】【元】【明】【宫】 洒扫【大】,扫洒【宋】【元】【明】【宫】 口【大】,別【明】 又【大】,〔-〕【宋】【元】【明】【宫】 曰【大】,〔-〕【宋】【元】【明】【宫】 昵【大】,泥【宫】 稚【大】*,槌【宋】【元】【宫】*,稚【明】* 力【大】,鬼【宋】【元】【明】 击【大】,系【明】 杂【大】,杂喻【宋】【元】【明】【宫】 生【大】,迷【宋】【元】【明】【宫】 问【大】,闻【宫】 住【大】,任【元】【明】【宫】 夹注今见乃至矣宋元明宫本俱作本文 妙【大】,好【宋】【元】【明】【宫】 来【大】,〔-〕【宋】【元】【明】【宫】 或【大】,〔-〕【宋】【元】【明】【宫】 矣【大】,〔-〕【宋】【元】【明】【宫】 庠【大】,详【宋】【元】【明】【宫】 彼【大】,被【宋】【元】【明】【宫】 逾【大】,愈【宋】【元】【明】【宫】 战【大】,颤【宋】【元】【明】【宫】 其【大】,〔-〕【宋】【元】【明】【宫】 智【大】,知【宋】【元】【明】【宫】 死【大】,厄【宋】【元】【明】 若【大】,答【宋】【元】【明】【宫】 克【大】,则【宋】【元】【明】【宫】 报【大】,起【元】【明】 回【大】,回向【元】【明】【宫】 信【大】,佛【宋】【元】【明】【宫】 𢴤【大】,掁【宋】【元】【明】,䟫【宫】 佛【大】,佛言【宋】【元】【明】【宫】 毱【大】,掬【宋】【元】【明】【宫】 已【大】,以【宋】【元】【明】【宫】 贝【大】,呗【宋】【元】【明】【宫】 益【大】,益价【宋】【元】【明】【宫】 有【大】,是【宋】【元】【明】【宫】 价【大】,〔-〕【宫】 绳【大】,网【明】 置【大】,致【宋】【宫】 鸟【大】,乌【明】 枝【大】,技【明】 他【大】,化【宫】 命【大】,命故【宋】【元】【明】,〔-〕【宫】 佛言【大】,尔时佛言【宫】 牢坚【大】,坚牢【宋】【元】【明】【宫】 殊【大】,姝【宋】【元】【明】【宫】 捡【大】,脸【宋】【元】【明】【宫】 二十【大】,二十下【明】【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4 册 No. 2123 诸经要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1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